大气圈与天气、气候 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大气圈与天气气候——教学设计与反思

大气圈与天气气候——教学设计与反思

大气圈与天气气候——教学设计与反思一、大气圈的组成与结构1、大气圈的组成请同学们看课本35页的一二段内容,思考下列问题。

(1)低层大气组成成分有哪些?各成分的主要作用又是什么呢?(2)干洁空气中含量最多的两种气体是什么?有什么作用?CO2和O3呢?(3)形成降雨需要什么条件?点拨:固体杂质作为一种凝结核,吸附周围大气中的水汽,吸收的水汽越多,质量就越大。

当它的质量超过空气的承受力以后就往下落,形成降雨承转:我们人类活动会不会对大气产生影响?(连一连(学生活动)(学生回答)(干洁空气、水汽、固体杂质)(氮气和氧气)N2 生物体内蛋白质的重要组成部分O2 维持人类和生物生命活动的必需物质CO2植物光合作用的原料;调节地表温度O3大量吸收紫外线、“地球生命的保护伞”不会。

(水汽和固体杂质)成云致雨的必要条件,缺一不可。

(学生回答)(工厂排放的气体废弃物、乱砍滥伐、含氟的制冷设备)的外部圈层通过自己探索一系列的问题明白底层大气的主要成分及各成分的的作用(强调二氧化碳所占比例不是很高,但是对我们生产生活很重要)树立辩证的思维,人类会影响大气圈课堂检测巩固承转:看来大家对大气的组成掌握的不错,接下来我们看大气的垂直分层,结合课本36页,回答下面几个问题:1)大气在垂直方向上分为哪几层?划分的依据是什么?(学生回答)(对流层、平流层、高层大气)划分的依据:温度、密度和运动状况因为地面是低层大气主要的直接热解释为什么对流层与人类的关系最密切。

层反射)【板书】2、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吸收作用/反射作用/散射作用展示:月球白天、夜晚气温对比图,请同学们思考为什么月球的昼夜温差那么大呢?【板书】3、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太阳暖地面、地面暖大气、大气还地面)云层越厚,反射越强。

教师:空气中的大分子和微小粒尘埃还会散射可见光中波长较短的蓝紫光,所以我们看到晴朗的天空呈现蔚蓝色。

颗粒较大的尘埃和小水滴对各种波长的光都具有散射作用,所以阴天天空灰蒙蒙的。

第二节 大气圈与天气教案

第二节   大气圈与天气教案

第二节大气圈与天气、气候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①了解大气的垂直分层及各层的主要特点。

②理解大气运动最基本的形式-----热力环流。

③理解大气环流的形成过程,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和移动规律。

④理解海陆分布对气压带的影响及季风的成因。

⑤理解锋面、气旋、反气旋等天气系统的特点。

2、过程与方法:①通过图表的绘制掌握大气的受热过程。

②通过绘制风的形成示意图和全球气压带、风带分布图,掌握风的形成和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

③通过简易天气图的阅读,能够分析锋面、气旋、反气旋等天气系统的特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培养学以致用、理论联系实际的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①大气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形成。

②气压带、风带的分布,移动规律及其对气候的影响。

③分析锋面、低压高压等天气系统的特点。

课型:综合课教学方法:讲授法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组织教学:复习旧课:导入新课:学习新课:地球是由内外物质圈层构成的,上一节我们着重讨论了内部圈层尤其是与人类生存关系密切的岩石圈。

今天我们来学习地球的外部圈层之一——大气圈。

探究1:读P36图2-2-1回答问题;(学生回答较多的是飞机飞到了云的上面。

教师设问为什么下面由云雨而上面没有呢?)(板书课题,以及一、大气圈的组成与结构)第一课时气圈的组成与结构1、含义:2、组成:3、低层大气的组成及作用:组成主要作用干洁空气N2O2CO2O3水汽和固体杂质4、大气圈的结构——大气垂直分层(教师点拨,学生阅读课文和图2-2-2大气的垂直分层,完成表格。

)依据分层温度变化大气运动对人类的影响学生回答探究1;点评略。

探究2:人造卫星为什么能安全的运行在高空大气层?(略)探究3:在“大气的垂直分层”图中,气温随高度的变化为什么会呈现出这样一种竖起的“W”的形状。

(由探究3引导学生理解大气的温度变化取决于大气的受热状况。

引出下文)大气的受热过程:(1)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吸收具有选择性——直接吸收太阳辐射少(可见光被吸收很少)(板图略)(2)地面吸收太阳辐射增温,同时向外辐射热量——能量集中在波长较长的红外波段)(3)对流层大气吸收绝大部分地面辐射增温,也向外放出红外辐射。

高一地理 大气圈天气与气候教学设计

高一地理  大气圈天气与气候教学设计

高一地理大气圈天气与气候教学设计大气圈天气与气候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理解大气圈的概念和组成结构;2. 掌握天气和气候的区别与联系;3. 了解常见的天气现象和气候类型;4. 能够分析气候变化对人类生活和经济活动的影响。

二、教学重点1. 大气圈的组成和结构;2. 天气和气候的区别与联系;3. 常见的天气现象和气候类型。

三、教学难点1. 天气和气候的区别与联系的深入理解;2. 气候变化对人类生活和经济活动的影响的分析。

四、教学准备1. 大气圈的模型或图表;2. 天气和气候的实例图片或视频资料;3. 学生的课前预习资料。

五、教学过程第一步:导入(5分钟)1. 引入大气圈的概念,让学生了解大气圈是地球的外包层,并解释其组成和结构;2. 引发学生对天气和气候的思考,让学生讨论天气和气候的区别。

第二步:知识讲解(15分钟)1. 结合大气圈的组成和结构,详细讲解天气的概念和特点,强调天气的短暂性和局部性;2. 接着讲解气候的概念和特点,强调气候的长期性和全球性。

第三步:案例分析(20分钟)1. 展示一些常见的天气现象的图片或视频资料,如雨、雪、风等,让学生观察并描述这些天气现象;2. 引导学生思考这些天气现象与气候的关系,让学生总结不同气候类型下常见的天气现象。

第四步:小组讨论(20分钟)1. 将学生分为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个气候类型进行讨论,如热带气候、温带气候等;2. 要求学生讨论该气候类型下的典型天气现象和对人类生活和经济活动的影响;3. 每个小组派代表进行汇报,并与其他小组进行交流和讨论。

第五步:知识总结(10分钟)1. 教师对本节课的重点知识进行总结,强调天气和气候的区别与联系,以及气候变化对人类生活和经济活动的影响;2. 学生进行知识回顾和思考,提出问题并与教师进行讨论。

第六步:拓展延伸(15分钟)1. 让学生自主学习和研究其他气候类型的特点和典型天气现象;2. 鼓励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当地的气候类型和常见天气现象。

大气圈与天气气候(教案)

大气圈与天气气候(教案)

大气圈与天气、气候(第一课时)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大气的组成及各主要成分的作用。

2、了解大气的垂直分层状况及其特点,理解各层大气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3、理解并掌握大气的受热过程和大气对地面的保温原理。

过程与方法:通过绘制大气受热示意图,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理解大气对地球的保温作用,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的情感和保护环境的意识。

教学重点1、大气层垂直分层状况及与人类活动的关系;2、大气的受热过程及保温作用的原理教学难点大气的受热过程及保温作用的原理教学方法“三学一教”四步教学法教具准备多媒体教学过程:情景导入:十一长假,小明和妈妈坐飞机外出旅行。

在机场时还是细雨蒙蒙,起飞后不久却是晴空万里,阳光普照。

小明觉得非常困惑?这是为什么呢?带着这个问题我们走进今天的课堂大气圈与天气、气候我们来看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多媒体展示学习目标,生齐读,师强调重难点。

目标展示1、了解大气的主要成分及各主要成分的作用。

2、了解大气的垂直分层状况及其特点,理解各层大气与人类活动的关系3、理解并掌握大气的受热过程和大气对地面的保温原理一、大气圈的组成与结构自学指导(阅读大气圈的组成与结构内容完成下列问题)1、低层大气由干洁空气、__、__等组成。

干洁空气由__、__、__、臭氧等组成。

3、大气层分层状况、特点及与人类关系?垂直分层特点与人类关系检查自学效果1、低层大气由干洁空气、水汽、固体杂质等组成。

干洁空气由氮、氧、二氧化碳、臭氧等组成。

2、大气圈各成分的主要作用?大气组成主要作用干洁空气主要成分氮氮是地球上生物体的基本成分氧氧是人类和一切生物维持生命活动所必需的物质微量成分二氧化碳二氧化碳是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基本原料,并对地面起保温作用臭氧臭氧能大量吸收太阳紫外线,誉为“地球生命的保护伞”水汽成云致雨的必要条件。

固体杂质3、大气层分层状况、特点及与人类关系?垂直分层特点与人类关系高层大气空气密度小;高空有若干能反射无线短波的电离层。

大气圈与天气、气候教学设计 --必修一第二章第二节

  大气圈与天气、气候教学设计                                           --必修一第二章第二节

大气圈与天气、气候教学设计--必修一第二章第二节【课标要求与分析】课标要求1、掌握大气圈的组成及结构特点2、说明大气的受热过程,理解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和大气对地面保温作用的原理。

3、在理解大气热力状况的基础上认识气压的变化,进而用示意图说明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从而解释三圈环流。

4、掌握引起天气变化的主要天气系统-----锋面、气旋和反气旋等,并能绘制简易天气图,能分析锋面、低压、高压等天气系统的特点。

课程分析天气和气候变化是自然地理环境基本要素之一,它与其他地理要素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它是认识地理环境的主线。

大气的受热过程是大气运动的基本条件,学生学习较为困难。

本节第一部分讲大气圈的组成及结构特点,第二部分讲述大气的受热过程,第三部分讲述大气运动,第四部分几种重要天气系统,知识要求逐级上升,难度加强,对能力要求提高。

所以本节分为三个课时。

【教科书分析】教学重点:大气圈的组成及结构特点,大气的受热过程,大气环流,季风,锋面,气旋和反气旋。

教学难点:大气水平运动的几种作用力,三圈环流的形成,季风,气旋和反气旋【学情分析】本节内容有一定难度,由于知识面窄,学生容易产生错误理解,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方法。

【设计理念与思路】部分知识采用探究式教学,探究学习的基本思路是: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小组讨论--汇报总结--教师小结【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掌握大气圈的组成及结构特点2、说明大气的受热过程。

3、说出风带和气压带的分布及移动规律。

4、会分析简单提起系统示意图。

过程与方法1、运用课本插图说明大气的受热过程,联系生活实例讲授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和大气对地面保温作用的原理。

2、利用示意图和多媒体将受大气的运动形式。

3、探究活动方法用所学知识原理解释一些大气现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认识大气活动对气候的直接影响,探究我国气候变化的原因。

2、理解气候的全球性,人类活动对气候的间接影响。

【教学方法】讲解法、探究法【教学媒体】语言、板书、多媒体【教学过程】新课导入由课本探究活动引入大气受热过程板书第一课时一、大气圈的组成1.低层大气的组成有干洁空气、少量的____和________。

鲁教版2.2大气圈与天气气候教学设计

鲁教版2.2大气圈与天气气候教学设计
(四)课堂练习
课堂练习环节,我将设计以下题目:
1.判断题:关于大气圈结构与功能的描述,哪些是正确的?
2.选择题:大气运动对天气气候的影响,以下哪个选项是正确的?
3.填空题:气压、气温、湿度等气象要素在天气气候中的作用是什么?
4.分析题:结合气候变化的原因,分析以下案例中气候变化的影响及应对措施。
学生完成练习,我及时批改并反馈,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鲁教版2.2大气圈与天气气候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大气圈的定义、组成及重要性,了解大气圈的垂直结构及各层特点。
2.掌握大气圈的能量来源,了解太阳辐射、地球辐射和大气对辐射的吸收、散射、反射等过程。
3.了解大气运动的基本形式,如水平运动、垂直运动、全球性大气环流等,及其对天气气候的影响。
-设计大气圈结构图,让学生观察并总结各层特点。
-播放大气层现象的视频,如极光、流星等,激发学生兴趣。
2.利用实验、模型等教学手段,帮助学生理解大气运动的形成机制。
-设计热气球实验,让学生观察热空气上升的现象,理解大气垂直运动。
-制作大气环流模型,演示全球性大气环流的原理。
3.创设生活情境,结合实际天气现象,引导学生运用气象知识分析天气变化。
随后,引入本节课的主题——大气圈与天气气候。通过简要介绍大气圈的定义、组成及重要性,激发学生对大气圈的好奇心。在此基础上,明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使学生对接下来的学习内容充满期待。
(二)讲授新知
在讲授新知环节,我将按照以下步骤进行:
1.大气圈的结构与功能:利用图表、动画等形式,详细讲解大气圈的垂直结构及各层特点,如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热层等。同时,介绍各层大气对地球生物、气候等方面的影响。

高中地理_大气圈与天气气候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高中地理_大气圈与天气气候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课后反思大气是地理环境中最活跃的一个要素,与其他自然地理要素关系十分密切,同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也十分巨大。

本节是大气圈部分的第一课时,主要带领学生学习大气的组成和结构、大气的受热过程两个问题,对今后大气圈部分的学习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是今后学习的基础。

在整个教学过程的设计中,我始终把握的原则是,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动起来,通过设置问题,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让学生由浅入深,掌握这部分内容,并且在教学过程中,注意用实际生活中的例子去启发、引导学生,让学生愿意去学习这部分知识,让学生觉得不仅学习到了对考试有用的地理,还学习到了对生活有用的地理。

我认为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这个原则始终贯彻课堂,学生表现也不错,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读图能力,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通过知识难度的逐渐加大,也培养了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使学生认识到知识的有用性,进一步提升学生的知识水平,并充分发挥团队精神,培养学生对于地理学习的热情。

通过这节教学,我也发现了很多问题。

是否让每个学生都参与进了课堂?每个学生的学习程度不同,语言表达能力不同,可能小组活动时,还能积极发言,但是课堂展示时,不一定有勇气站起来展示自己,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尽可能多给学生展示自己的机会。

在教学过程中,是否注重学生的层次性?以同样的标准要求每一个学生,这样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进步。

这些,都是值得我思考的问题。

我会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反思自己,努力改进,让自己和学生都能更好的得到提升。

课标分析大气是地理环境中最活跃的一个要素,与其他自然地理要素关系十分密切,同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也十分巨大。

本节是大气圈部分的第一课时,主要带领学生学习大气的组成和结构、大气的受热过程两个问题,对今后大气圈部分的学习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是今后学习的基础。

尤其是大气的受热过程,阐明了大气的能量来源,是本节重要的知识点,而该部分的学习有一定的难度,所以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运用了大量生活中的实例,提升学生学习兴趣,并且把整个过程分解成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和大气地面的保温作用两方面,帮助学习理解整个过程。

鲁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2.2《大气圈与天气、气候》教案

鲁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2.2《大气圈与天气、气候》教案

《大气圈与天气、气候》教案(第1课时)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大气圈的物质组成与垂直分层;2、认识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和对地面的保温作用;3、理解大气运动的形成原因;4、了解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和分布;理解海陆分布的影响;掌握季风环流的形成和分布;5掌握锋面、气旋、反气旋等天气系统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1、联系实际认识大气的组成成分及其作用;结合图示了解大气各垂直分层的特点;2、联系常见的大气现象,理解基本原理;3、根据热胀冷缩的原理理解热力环流;结合力的合成与分解规律认识风的形成;4、结合图示掌握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联系海陆热力性质认识冬夏气压中心和季风环流;5、根据图示或演示认识不同天气系统的气流运动状况;联系身边的天气变化认识天气系统导致的天气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增强保护大气环境的意识;增强地理探究和学以致用的能力;培养跨学科迁移能力;增强分析和应用意识。

教学重点:1、大气垂直分层及与人类关系2、三圈环流,气旋,反气旋对天气和气候的影响。

3、高压,低压,锋面系统及其影响下的天气特征,简易天气图的判读。

教学难点:1、简易天气的判读;2、保温效应成因;3、三圈环流课时安排:四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导入新课看教材设置的情景,让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分析问题,教师说明天气和气候是复杂的大气变化,给学生一段这两天扬州的天气预报情况。

明确本节研究的主题。

一、大气圈的组成与结构。

学生自学课本36—37页,了解大气组成并回答问题:1、低层大气有那些部分组成。

2、干洁空气组成的主要成分。

3、氮气,氧气,二氧化碳,臭氧在大气中有什么作用。

4、大气中的水汽和固体杂质在天气变化中扮演什么角色。

总结学生回答得出问题探究:①大气各组成成分的比例是固定不变的?②低层大气就是干洁空气?③人类活动不会影响大气成分?例题:城市上空多雾的原因是()A空气中多水汽 B空气中二氧化碳含量高C空气中固体杂质较多 D空气中臭氧含量高(一)大气的垂直分层大气自地面向上,大气的温度,密度和运动状况相差较大,据此此把大气划分为对流层,平流层和高层大气。

大气圈与天气气候教学设计

大气圈与天气气候教学设计

大气圈与天气气候教学设计目标:结合实例,学会分析锋面系统(冷、暖锋及准静止锋)的特点及其对天气的阻碍结合实例,学会分析低压(气旋)、高压(气旋)系统的特点及其对天气的阻碍教学重点: 分析冷锋、暖锋与天气的关系,判定气旋、反气旋。

教学难点:锋面过境时天气特点的比较和运用教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教学过程:一、情形导入展现11月24日盐城寒潮来袭的天气预报图片。

教师叙述:大伙儿明白寒潮是我们学习过的哪一种天气系统造成的现象吗?除了这种系统,还有哪些天气系统呢?这节课我们就来复习常见的天气系统。

【板书】2.5常见的天气系统设疑导学时期(学生带疑看书完成自主学习部分)二、自主学习学生完成学案的“自主学习”部分1.锋面的定义,分类?2.不同锋面系统中锋面移动方向、符号和降水区的位置?3.不同锋面系统在我国的典型天气实例有哪些?4.气旋、反气旋的气压和气流状况,过境时的天气特点与实例?三、交流展现学生展现(同时课件同步展现答案)【板书】锋面系统的比较【点拨】锋面是倾斜的,一样冷气团在锋面下面,暖气团在锋面上面。

锋面邻近常伴有云、雨、大风等天气。

我国绝大部分地区的天气都受冷锋的阻碍。

四、合作探究1.冷暖锋过境时、过境后的天气特点比较?【板书】冷、暖锋的天气比较【播放课件】冷锋过境前,过境时,过境后示意图。

讲述:冷锋的锋面前面为暖气团,锋后为冷气团。

冷气团在移动过程中,它的前缘插入暖气团的下面,使暖气团被迫抬升,暖气团在抬升过程中冷却,其中水汽容易凝聚成云雨。

因此,冷锋过境时,常显现阴天、下雨、刮风等现象。

如我国北方夏季的暴雨多是由冷锋形成的锋面雨。

我国冬季爆发的寒潮确实是冷锋南下时形成的。

近年北方春季显现的沙尘暴天气也是由冷锋引起的,冷锋是阻碍我国的要紧锋面。

【播放课件】暖锋过境前,过境时,过境后示意图。

讲述:暖锋是指暖气团主动向冷气团移动的锋。

暖气团沿冷气团慢慢爬升,冷却凝聚产生云雨。

暖锋降水多发生在锋前,多为连续性降水。

鲁教版必修12.2大气圈与天气、气候说课稿

鲁教版必修12.2大气圈与天气、气候说课稿
鲁教版必修12.2大气圈与天气、气候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一)内容概述
本节课选自鲁教版必修12.2大气圈与天气、气候。在整个课程体系中,本节内容是地理学科的重要基础,它既是学生对地球科学认知的深化,也为后续学习气候变化、环境保护等内容打下基础。本节课主要知识点包括大气圈的组成与结构、大气层的温度分布、大气运动及其对天气和气候的影响等。
3.课堂游戏:组织气象知识竞赛、角色扮演等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增强课堂活力。
四、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新课
为了快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兴趣,我将采用以下方式导入新课:
1.利用多媒体展示近期发生的极端天气事件,如强台风、暴雨等,让学生直观感受天气的强大力量,并提出问题:“这些天气现象是如何形成的?它们与大气圈有何关系?”
(二)媒体资源
我将使用以下教具、多媒体资源和技术工具来辅助教学:
1.教具:地球仪、气象图表、大气层结构模型等,用于直观展示地理知识和气象现象。
2.多媒体资源:PPT、视频、动画等,展示大气层结构、大气运动等抽象概念,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
3.技术工具:气象观测软件、地理信息系统(GIS)等,让学生在模拟的气象环境中进行观察和分析,提高实践操作能力。
2.教师针对学生的总结进行点评,强调重点知识,纠正错误理解。
3.根据学生的课堂表现和巩固练习成果,给予个性化的反馈和建议,鼓励他们持续进步。
(五)作业布置
课后作业布置如下:
1.完成一份关于大气圈与天气、气候的手抄报,目的在于巩固所学知识,培养学生的审美和表达能力。
2.撰写一篇关于气候变化对生活影响的短文,引导学生关注现实问题,提高他们的思考和分析能力。
(二)学习障碍
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学生可能具备的前置知识包括地球科学的基本知识、基础的气象学概念等。然而,他们可能存在的学习障碍主要有:对大气圈各层结构的功能和特点理解不够深入;对大气运动及其影响的理解停留在表面,难以将其与实际的天气和气候现象联系起来;对于较为抽象的气象学理论,如大气层的温度分布,可能感到难以理解和记忆。

鲁教版地理必修1《大气圈与天气、气候》教案

鲁教版地理必修1《大气圈与天气、气候》教案

鲁教版地理必修1《大气圈与天气、气候》教案一、教材分析本节涉及课程标准要求“运用地图,归纳世界洋流的分布规律,说明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教材第三目“洋流及其地理意义”,简要介绍了洋流的概念及按水温不同所进行的分类,知识窗介绍了洋流的成因。

洋流的分布规律及其地理意义是本节的重点,教材结合大气运动、地转偏向力等知识详述了洋流的分布规律。

对这部分知识教材还提供了“活动”题加以巩固,并引导学生读图2-3-6和图2-3-7加深理解。

最后教材从促进高低纬度之间的热量输送和交换,调节全球热量平衡,影响沿岸地区的气候;对海洋生物分布(渔场)的影响;以及洋流对环境污染的影响三方面,介绍了洋流的地理意义。

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说出洋流的分类和成因。

(2)说出洋流的分布规律(3)说出洋流的地理意义。

2.能力目标:学会运用图表解释世界洋流分布规律。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通过学习水循环及洋流对自然环境的影响,认识地理要素之间相互制约、相互影响德关系。

三、教学重点难点重点:世界洋流分布规律。

难点:洋流的地理意义。

四、学情分析世界洋流分布规律考虑的因素很多,如风带、海陆位置、地转偏向力等,较难理解,应化抽象为具体,降低学习难度。

洋流的地理意义的学习应落实到圈层之间的联系这一基本点上。

五、教学方法1.要求学生先学习课本,完成预习学案。

2.通过简图带动知识点的学习,即“以图带讲”的教法学法。

学案导学法、探究学习法. 3.新授课教学基本环节:预习检查、总结疑惑→情境导入、展示目标→合作探究、精讲点拨→反思总结、当堂检测→发导学案、布置预习六、课前准备1.学生的学习准备:预习洋流及其地理意义。

完成预习学案。

2.教师的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制作,课前预习学案,课内探究学案,课后延伸拓展学案。

3.教学环境的设计和布置:四人一组,多媒体教室内教学。

七、课时安排: 1课时七、课时安排一课时八、教学过程(一)预习检查、总结疑惑检查落实了学生的预习情况并了解了学生的疑惑,使教学具有了针对性。

高一年级地理学科大气圈与天气、气候1、2课时教学设计

高一年级地理学科大气圈与天气、气候1、2课时教学设计

第二单元从地球圈层看地理环境第二节大气圈与天气、气候1、2课时课时计划:2 课时周课时:3课时(2课时为正课,1课时讲学案)一、内容及其解析本节课要学的内容大气圈与天气、气候,指的是大气圈的构成和天气、气候的区别。

其核心是学会用论述地球大气层的热量来源和传递,以及全球的基本运动规律和天气形成机理。

理解它的关键是学会读图并分析。

大气部分的基础知识是自然地理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习人文地理、区域地理的重要基础。

教学的重点是大气运动、气压带、风带及锋面系统。

解决重点的关键是学会读图分析。

该节内容计划安排8个课时。

从第一、二课时的内容上来看,“大气圈的组成与结构”是本节的基础,这部分内容为后面的大气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作了较好的铺垫。

二、目标及其解析(一)目标定位1.识记大气圈的组成和垂直结构;2.能够说出大气圈在垂直方向上各个层次的温度、密度、大气运动状况和与人类的关系;3.理解对流层的气温直减规律;4.能说出大气的受热过程及保温作用的道理;(二)目标解析1.识记大气圈的组成和垂直结构是指知道大气圈各个层次所在的大概海拔高度及概况;2.能够说出大气圈在垂直方向上各个层次的温度、密度、大气运动状况和与人类的关系是指知道大气圈垂直方向概况;3.理解对流层的气温直减规律是指学会运用该规律计算某海拔高度的气温;4.能说出大气的受热过程及保温作用的道理是指让学生学会分析大气受热过称及保温作用;三、问题诊断分析在第一课时和第二课时的学习中,学生可能遇到的问题有:1.大气圈各个层次与人类的关系。

要解决这个问题,首先要让学生明确各个层次在大气组成、温度、密度及运动状况上的差异,然后明白各个层次对于人类的作用和价值。

2.大气的受热过程。

由于太阳辐射是地气系统能量的根本来源,因此,要使学生理解大气的热力作用,首先,可让学生回忆太阳辐射的概念,了解太阳辐射能量在不同波段区间的分布状况,并且指出太阳辐射能量主要集中在波长较短的可见光部分,其次,可通过一些实际实例,尤其是从学生熟悉的实例中举例。

鲁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大气圈与天气、气候》教学设计

鲁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大气圈与天气、气候》教学设计

大气圈与天气气候(第二课时)大气的运动一、教学内容分析:课标要求: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在表述大气运动的学习内容时,运用示意图等,说明大气受热过程与热力环流原理,并解释相关现象。

二、教学三维目标1.知识与技能①掌握热力环流的定义,通过实验探究理解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②能够利用热力环流原理,解答生产、生活中的局地环流问题,达到知识拓展的目的。

③通过绘制热力环流图,培养学生的绘图能力和理解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本课遵循由问题→多媒体演示和地理小实验获得感性认识→分析推理运动过程→归纳概括运动规律(理性认识)→给出实际生活案例→应用规律解决实际问题的教学主线,在此过程中进一步培养学生用分析、推理、归纳等方法学习地理知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分析、理解、观察热力环流和局地环流,培养学生关注生活、探索自然、热爱科学的精神。

通过对城市风、山谷风等内容的学习,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环境意识。

三、教学重、难点重点: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及应用难点:运用热力环流原理分析绘制山谷风、海陆风、城市风形成、大气的水平运动四、学情分析在地理的知识体系中,大气知识对学生来说还是比较难于掌握的。

这种难主要在于三点:1.学生的空间概念建立的还不牢靠;2.学生暂时还不能将大气知识与物理知识联系起来;3.短时间内不能将大气运动与地理环境联系起来。

故,感到很难把握对整个大气知识的思维线索,感到这些知识与生活应用无关。

生活中,学生对许多的自然地理现象并不陌生,但很少能将其与相关大气的知识联系起来。

五、教学策略:1.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观察实验、思考生活实际。

2.做到学生探究和老师点拨相结合,小组合作探究和学生个人探究相结合。

实现了“师生互动”以及“生生互动”,让学生展开联想,拓展思路,把问题引向深入,高质量地完成课堂教学任务。

六、教学过程1、课前预习上一节课时给学生播放过三国意义中诸葛亮在上方谷火烧司马懿的视频短片。

三国演义》中有诸葛亮把司马懿困在上方谷又名“葫芦谷”中,用火攻之,眼看火烧到紧要关头,天突降大雨,救了司马懿的命。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节大气圈与天气、气候
第1课时大气圈的组成与结构
一、教材分析
本课时内容教材首先点明了大气圈及其组成成分,简要介绍干洁空气的主要成分及其作用,然后重点讲述了大气垂直分层的依据和各层的特点。

教材抓住大气在垂直方向上气温的变化规律,通过图加以说明分析了大气各层的范围、气温垂直分布及人类活动的关系。

因此在教学环节的安排上对成分及作用以自主学习为主,指导学生读大气垂直分层示意图并着重设计各层特点的探究。

二、学情分析
上课需多设置问题,鼓励学生自主学习、思考并回答问题,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多互动以活跃课堂气氛。

三、学习目标
1.通过自主学习,了解低层大气的成分、作用及其大气的垂直分层。

2.通过教师讲解,理解大气垂直分层的依据及各层大气特点的形成原因。

3.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分析对流层大气的高度变化及其特点。

四、学习重难点
大气垂直分层及其特点
五、学法指导
自主学习、读图分析法、小组合作探究
六、教学环节
【导入】一架飞机从赤道地区飞往两级地区的过程中,需要调整其飞行高度,你知道该怎样调整吗?
【预习案】
【自主预习】
课本p35-36“大气圈的组成与结构”,并填写优化设计p32.
【预习检测】
一、低层大气的组成与作用 组成:干洁空气、水汽和固体杂质 作用:氮
→生物体内蛋白质的重要组成部分 氧→维持生命活动的必要物质 CO 2→植物光合作用的原料
O 3→吸收紫外线,“地球生命保护伞” 水汽和固体杂质:成云致雨的必要条件。

二、大气的垂直分层 1. 大气垂直分层的依据
大气在垂直方向上的温度、密度及运动状况的差异。

2. 分层及特点 分层 高度(km ) 温度特点 运动特点 与人类关系 对流层 平流层
高层大气
【问题】观察左图,说出各层的高度,温度变化特点。

完成上列表格。

氧21%氮78%
其他气体1%
【教师点拨】具体分析:对流层、平流层的热源及大气运动特点的成因?
【思考】对流运动的强弱与什么因素有关?
【过渡】带着这个问题,一起来探讨下面这个问题吧。

【探究案】
【探究1】对流层的高度是否会变化?如果有,请说说不同区域、不同时间会有何差异?
【回顾】导入问题:飞机从赤道地区飞往两极地区的过程中,需要调整其飞行高度,你知道该怎样调整吗?
【小结】对流层的高度变化
空间上:低纬:17—18km
中纬:10—12km
高纬:8—9km
时间上:同一地区,夏季对流层高度较高,冬季对流层高度较低.
【探究2】材料:根据数据来看,飞机超过近6成的飞行事故都发生在起飞降落阶段。

在飞行
业界历来有起降“黑色11分钟”的说法。

为什么空难多发生在起飞降落阶段?飞的越高越安全?
空难多发生在起飞或降落阶段,这一
阶段处于对流层,天气多变。

当飞机穿越对流层在平流层飞行时,
天气晴朗,大气稳定,飞行安全。

【板书设计】
大气圈的组成与结构
低层大气组成与作用
大气垂直分层水汽和固体杂质干洁空气
平流层
对流层
【当堂检测】
图为“大气垂直分层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正确表示大气层气温垂直变化的曲线是()
A.① B.① C.① D.①
2.对无线电短波通信具有重要意义的电离层位于()
A.①层顶部B.①层底部C.①层中部D.①层
3.飞机在万米高空飞行高度保持不变,由南极飞往赤道,途中穿越的大气层是()
A.始终在对流层
B.始终在平流层
C.由对流层进入平流层
D.由平流层进入对流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