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种痛症的针灸治疗
腰痛的针灸治疗
编辑课件
13
编辑课件
chapter3
14
主症:腰部疼痛
1.辨经络
腰痛部位
归经
常见疾病
腰脊正中疼痛
督脉
腰肌劳损
腰眼(肾区)隐隐作痛 肾经
腰脊两侧疼痛、伴大腿后 膀胱经
面疼痛
腰椎间盘突出症
腰部两侧连及臀部
胆经
腰痛向小腹、会阴部放散 肝经
编辑课件
26
昆仑
足太阳膀胱经 在踝区,外踝尖与跟腱之
间的凹陷中 治疗:1、腰骶疼痛,足
踝肿痛。 2、后头痛,项痛,目眩。
3、癫痫。 4、滞产。
编辑课件
27
次髎
足太阳膀胱经 在骶区,正对第二骶后孔 1、月经不调,痛经,带
下等妇科病证。 2、腰骶痛,下肢痿痹 3、小便不利 4、遗精、阳痿等男科疾
病 5、疝气
主治:1、头痛,目眩,失眠,健 忘,遗精等肾虚证。 2、咽喉肿 痛、齿痛,耳鸣等阴虚性五官病 证。
3、咳嗽,气喘,咯血等肺系疾病。 4、消渴,小便频数,便秘。
5、月经不调。6、腰脊痛,下编肢辑课厥件
25
腰眼
经外奇穴 在腰区,横平第四腰椎棘
突下,后正中线旁开约 3.5凹陷中 主治:1、腰痛。 2、月经不调,带下。 3、虚劳
编辑课件
18
肾俞
膀胱经
在脊柱区。第二腰椎棘突 下,后正中线旁开1.5 寸
主治:1、头晕,耳鸣, 耳聋,腰酸痛等肾虚病 证。
2、遗尿,遗精,阳痿, 早泄,不育等泌尿生殖 系疾患。
3、月经不调,带下,不
孕等妇科病证。
编辑课件
19
大肠俞
颈肩腰腿痛手三针、足三针疗法
颈肩腰腿痛手三针、足三针疗法原安徽中医学院名老中医张显臣运用手三针、足三针治疗颈肩腰腿痛、顽固性头痛、牙痛、肋间神经痛和三叉神经痛等疑难痛症近30年,其收效之神速,效果之确切,可谓是:入针即效,拔针即愈,大多能在1~2分钟之内显效或治愈。
手三针、足三针疗法,用之者神,得之者秘,社会上掌握此技的医家并不多见,今不揣浅陋,公之于众,推而广之。
一、手三针、足三针的穴位1、手三针是:后溪、中渚、间谷。
间谷穴:位于手阳明大肠经之三间与合谷两穴连线之中点。
它的适应症是:凡三间穴、合谷穴两穴的适应症均是其适应症。
尤其对颈肩肘臂指部的疼痛麻木,疗效甚为突出,也治头痛、牙痛、腰脊痛,。
中渚穴:位于手少阳三焦经的循行线上,在手背第四、五掌指关节间后方凹陷处。
主治:目眩头痛,肘臂痛,五指不得屈伸,四肢麻木、战振、蜷挛无力,肘臂连肩疼痛。
后溪穴:位于手太阳小肠经的循经线上,第五掌骨小头后方尺侧,手小指外侧本节后陷中。
主治:头项强不得回顾,癫痫不醒人事,臂肘拘急,手足拘挛,手足颤摇不能握,中风昏仆不能言语,腿膝腰背历节周身疼痛,手足麻痹,牙痛,头痛,伤寒感冒。
这三个穴位的取穴方法均以松握拳为度。
以上三穴,分取之可治各自的主证,合而用之更有协同作用。
或三穴同用,或两穴同用,或与足三针之一两穴同用,对于颈、肩、臂、肘、手指,及臂、脊、腰、胯、腿、足、趾等部位疼痛麻木,以及头痛、牙痛、偏头痛、胁肋痛(肋间神经痛、胆囊或肝部疼痛),疗效甚为理想,往往拔针而愈。
2、足三针是:太冲、内庭、足临泣。
足临泣:位于足少阳胆经的循经线上,在第四、五趾骨结合部前方凹陷处。
内庭穴:位于足阳明胃经的循经线上,第二、第三跖趾关节前当足次趾外间凹陷中。
单刺此穴治疗大、小腿的疼痛麻痹(特别是前侧),足面的肿痛,足趾、足心痛麻,内外踝的疼痛肿胀等症效果特别突出。
太冲穴:位于足厥阴肝经的循经线上,在第一、第二跖骨的骨间隙中,当大趾本节后一寸五分凹陷中,以指轻按有动脉应指。
中医痛症治疗缓解身体的不适
中医痛症治疗缓解身体的不适中医作为我国传统医学形式,经过数千年的发展和实践,形成了独特的理论体系和治疗方法。
在中医的治疗范畴中,痛症是一个常见的问题。
痛症可以包括头痛、背痛、关节疼痛等不同部位的疼痛症状。
中医通过调整人体的阴阳平衡、促进气血循环、激发自身的自愈能力等方式治疗痛症,能够缓解身体的不适,本文将对中医痛症治疗进行探讨。
一、中医痛症治疗原理中医痛症治疗的根本原理是通过调整人体的阴阳平衡,恢复气血的顺畅循环,从而达到缓解痛症的效果。
根据中医理论,痛症通常是由于气血不畅所致,导致经络阻塞,疼痛感受加剧。
因此,中医治疗痛症的重点是调节气血运行,畅通经络,以达到缓解疼痛的目的。
二、中医痛症治疗方法1. 中药治疗中药是中医治疗痛症常用的方法之一。
中药通过调理体内脏腑功能和经络状况,恢复气血的平衡,缓解疼痛症状。
常用的中药可以分为草药、矿物药和动物药等多种类别,具有一定的药理作用。
例如,乌药、川芎、丹参等药物都具有活血祛瘀、舒筋活络之功效,对于各种痛症都具有一定的疗效。
2. 针灸治疗针灸作为中医治疗手段之一,通过在人体穴位上刺激,调节经络气血流通,缓解痛症。
针灸的治疗原理是通过刺激穴位,激发机体的自愈能力,促进病变部位的血液循环,缓解疼痛症状。
常用的针灸手法包括温针、冷针、电针等不同形式,根据病情和个体差异选取最适合的针灸方式进行治疗。
3. 推拿按摩治疗推拿按摩也是中医治疗痛症的常用手段。
通过推、拿、揉、捏、按等手法,刺激人体穴位和经络,调整气血流通,缓解疼痛症状。
推拿按摩具有简单、方便、经济的特点,适用于各年龄段的人群。
常用的推拿按摩手法包括推拿、推腹、拿络、掐穴等,根据不同的痛症部位选取相应的手法进行治疗。
4. 中医养生调理中医强调养生的重要性,通过调节生活作息,合理饮食,保持身心平衡,预防和治疗疾病。
对于痛症患者来说,中医养生调理同样起到重要的辅助治疗作用。
例如,良好的生活习惯、适度的运动、保持心情舒畅等都有助于疼痛的缓解和康复。
中医执业针灸
头痛(调和气血,通络止痛)主穴:百会风池阿是穴合谷(百风合太)配穴:太阳(天柱、后溪、昆仑)阳明(印堂、内庭)少阳(率谷、外关、足临泣)厥阴(四神聪、太冲、内关)风寒(风门、列缺)风热(曲池、大椎)风湿(头维、阴陵泉)肝阳上亢(太溪、太冲)痰浊(中脘、丰隆)淤血(血海、膈俞)血虚(脾俞、足三里)偏头痛:率谷阿是穴风池外关足临泣太冲(关之琳太帅)肝阳上亢(百会、行间)痰湿偏盛(中脘、丰隆)淤血阻络(血海、膈俞)面痛:攒竹四白下关地仓合谷太冲内庭(四伯攒谷仓,太冲停下)眼部疼痛(丝竹空、阳白、外关)上颌支(颧髎、迎香)下颌支(承浆、颊车、翳风)外感风寒(风池、列缺)外感风热(曲池、外关)气血淤滞(内关、三阴交)肝胃郁热(行间、内庭)阴虚阳亢(凤池、太溪)腰痛(通经止痛)足太阳:大肠俞阿是穴委中(腰痛找常委)督脉(后溪)足太阳(申脉)腰椎病变(腰夹脊)寒湿腰痛(命门、腰阳关)淤血腰痛(膈俞、次髎)肾虚腰痛(肾俞、太溪)痹证:行痹(膈俞、血海)痛痹(肾俞、关元)着痹(阴陵泉、足三里)热痹(大椎、曲池)坐骨神经痛:足太阳经证:腰夹脊秩边委中承山昆仑(要昆山位置)足少阳经证:腰夹脊环跳阳陵泉悬钟丘墟(要环球宣扬)寒湿(命门、腰阳关)淤血(血海、阿是穴)气血不足(足三里、三阴交)中风中经络:水沟内关三阴交极泉尺泽委中(关中三尺泉水)肝阳暴亢(太冲、太溪)风痰阻络(丰隆、合谷)痰热腑实(曲池、内庭、丰隆)气虚血瘀(气海、血海、足三里)阴虚风动(太溪、凤池)上肢不遂(肩髃、曲池、手三里、合谷)下肢不遂(环跳、血海、足三里、风市、阳陵泉、悬钟、太冲)肘部(曲泽)腕部(大陵)膝部(曲泉)踝部(太溪)足内翻(丘墟透照海)足外翻(太溪、中封)足下垂(解溪)口角歪斜(地仓、颊车、合谷、太冲)语言(廉泉、通里、哑门)吞咽困难(廉泉、金津、玉液)中脏腑闭证:水沟十二井太冲丰隆劳宫(井水冲龙宫)脱证:关元神阙眩晕实证:百会风池太冲内关(白痴冲关)(实在晕)肝阳上亢(行间、侠溪、太溪)痰湿中阻(头维、中脘、丰隆)虚证:百会风池肝俞肾俞足三里(肝肾二叔会三里池)气血两虚(气海、脾俞、肾俞)肾精不足(太溪、悬钟、三阴交)面瘫(取手足阳明):攒竹阳白四白颧髎颊车地仓合谷太冲二白攒谷仓,全车冲(面瘫)风寒外袭(风池、风府)风热(外关、关冲)气血不足(足三里、气海)眼睑闭合不全(鱼腰、丝竹空、申脉)鼻唇沟(迎香)人中(水沟)唇沟歪斜(承浆)乳突(翳风)舍麻(廉泉)痿证(取手足阳明经):上肢:肩髃曲池外关合谷颈、胸段夹脊穴颈胸歪曲贱骨下肢:髀关足三里阳陵泉悬钟三阴交解溪腰部夹脊穴钟姐要泉,三里(过)三关肺热津伤(尺泽、大椎)湿热(阴陵泉、内庭)脾胃虚弱(脾俞、胃俞)肝肾亏虚(肝俞、肾俞)痫病:发作期:水沟百会后溪内关涌泉百官后泉水间歇期:印堂鸠尾间使太冲丰隆腰奇唐太监骑龙尾痰火扰神(神门、行间、内庭)风痰阻络(合谷、风池、阴陵泉)淤阻脑络(膈俞、内关、血海)心脾两虚(心俞、脾俞、足三里)肝肾阴虚(肝俞、肾俞、三阴交)不寐(取督脉、手少阴):百会安眠神门三阴交照海申脉三百海参安眠心脾两虚(心俞、脾俞)心肾不交(太溪、肾俞)脾胃不和(足三里、内关)噩梦(厉兑、隐白)头晕(风池、悬钟)重症不寐(夹脊、四神聪)郁证(督脉、手足厥阴、手少阴):内关神门印堂水沟太冲百会关门引水冲白玉肝气郁结(膻中、期门)气郁化火(行间、侠溪)痰气郁结(丰隆、三阴交、天突)心神惑乱(通里、心俞、三阴交)心脾两虚(心俞、脾俞、足三里、三阴交)肝肾阴虚(肝俞、肾俞、太溪、三阴交)咽部异物(天突、照海)痴呆(手厥阴、足少阴):四神聪内关百会太溪悬钟印堂溪中四百官印肝肾亏虚(肝俞、肾俞)气血不足(足三里、气海、血海)痰浊蒙窍(丰隆、中脘)淤血阻络(膈俞、太冲)心悸(手少阴、手厥阴):心俞巨阙内关神门郄门郄神拒关心心虚胆怯(胆俞)心脾两虚(脾俞、足三里)阴虚火旺(太溪、肾俞)水气凌心(气海、阴陵泉)心脉瘀阻(膻中、膈俞)感冒(手太阴、手阳明):合谷大椎风池列缺太阳何故大风缺太阳风寒(风门、肺俞)风热(曲池、尺泽)夹湿(委中)体虚(足三里)咽喉疼痛(少商、商阳)咳嗽:外感咳嗽:肺俞列缺合谷肺(外)缺谷风寒(风门、太渊)风热(大椎、曲池)咽喉疼痛(少商)内伤咳嗽:三阴交太渊肺俞肺(内)太娇痰湿阻肺(丰隆、阴陵泉)肝火灼肺(行间、鱼际)肺阴亏虚(膏盲)咯血(孔最)肋痛(阳陵泉)咽喉干痒(太溪)盗汗(阴郄)气短乏力(足三里、气海)哮喘实喘:肺俞中府列缺尺泽定喘肺中(痰)烈,尺泽定喘风寒(风门、合谷)痰热(丰隆、曲池)喘甚(天突)虚喘:太渊太溪足三里膏肓肾俞肺俞定喘二太足膏,二叔定喘肺气虚(气海)肾气虚(关元)呕吐(足阳明、手厥阴)、胃痛:足三里中脘内关三中内呕吐:寒邪(上脘、胃俞)热邪(合谷、金津、玉液)饮食停滞(梁门、天枢)肝气犯胃(期门、太冲)痰饮内停(丰隆、公孙)脾胃虚寒(脾俞、胃俞)胃痛:寒邪(胃俞)饮食伤胃(梁门、下脘)肝气犯胃(期门、太冲)淤血停胃(膈俞、三阴交)脾胃虚寒(关元、脾俞、胃俞)胃阴不足(胃俞、三阴交、内庭)泄泻(足阳明、足太阴):急性泄泻:天枢上巨虚阴陵泉水分天上泉水寒湿内胜(神阙)肠腑实热(内庭、曲池)食滞肠胃(中脘)泻下脓血(曲池、三阴交、内庭)慢性泄泻:神阙、天枢、足三里、公孙天公三审脾气虚弱(脾俞、太白)肾阳虚衰(肾俞、关元)肝气乘脾(肝俞、太冲)久泻(百会)痢疾:天枢、上巨虚、合谷、三阴交(天上三合)湿热痢(曲池、内庭)寒湿(中脘、气海)疫毒(大椎、十宣)噤口(内关、中脘)休息(脾俞、足三里)久痢(百会)便秘:天枢支沟大肠俞上巨虚天上大沟热秘(合谷、曲池)气秘(太冲、中脘)冷秘(神阙、关元)虚秘(足三里、脾俞、气海)阴伤津亏(照海、太溪)阳痿:关元、三阴交、肾俞关阴肾肾阳不足(命门、太溪)惊恐(志室、胆俞)心脾两虚(心俞、脾俞、足三里)湿热下注(曲骨、阴陵泉)肝郁气滞(太冲、内关)失眠多梦(神门、心俞)食欲不振(中脘、足三里)腰膝酸软(命门、阳陵泉)癃闭:实证:膀胱俞秩边中极阴陵泉三阴交膀胱之中二阴实膀胱湿热(委阳)肺热壅盛(尺泽)肝郁气滞(太冲)浊淤阻塞(次髎、血海)虚证:脾俞肾俞三焦俞秩边关元三叔支援脾虚气弱(气海、足三里)肾气亏虚(太溪、命门)消渴:肺俞脾俞肾俞三阴交胃脘下俞(胰俞)太溪三叔三姨太肺燥(太渊、少府)胃热(内庭、地机)肾阴亏虚(复溜、太冲)阴阳两虚(关元、命门)上肢疼痛(肩髃、曲池、合谷)下肢(风市、阳陵泉、解溪)皮肤瘙痒(风池、曲池、血海)妇儿科病证的针灸治疗月经不调月经先期:关元三阴交血海关三海实热(行间)虚热(太溪)气虚(足三里、脾俞)月经过多(隐白)月经后期:归来,气海,三阴交气三归寒凝(关元、命门)血虚(足三里、血海)月经先后无定期:关元肝俞三阴交关三肝肝郁(期门、太冲)肾虚(肾俞、太溪)痛经实证:三阴交次髎中极地机十七椎三次中地十七椎气滞血瘀(太冲、血海)寒凝血瘀(关元、归来)虚证:三阴交关元足三里十七椎关三足气血虚(气海、脾俞)肾气亏损(太溪、肾俞)崩漏实证:关元三阴交隐白关三隐血热(中极、血海)血瘀(血海、膈俞)湿热(中极、阴陵泉)气郁(膻中太冲)虚证:肾俞气海足三里三阴交肾气足撒脾虚(百会、脾俞)肾虚(肾俞、太溪)绝经前后诸症:三阴交太溪气海肾俞肝俞三太气二叔肾阴虚(照海、阴谷)肾阳虚(关元、命门)肝阳(风池、太冲)痰气(中脘、丰隆)烦躁失眠(心俞、神门)纳差便溏(中脘、阴陵泉)带下病:三阴交中极带脉白环俞阴中带环湿热下注(阴陵泉、水道、次髎)脾虚(气海、足三里、脾俞)肾虚(关元、肾俞、照海)阴痒(蠡沟、太冲)缺乳(足阳明、任脉):膻中少泽乳根膻中少乳气血两虚(足三里、脾俞、胃俞)肝郁气滞(太冲、内关)遗尿:膀胱俞中极三阴交关元关中三叔肾气不足(肾俞、命门、太溪)脾肺气虚(肺俞、气海、足三里)肝经郁热(行间、阳陵泉)梦多(百会、神门)小儿多动症:印堂、四神聪、太溪、风池、神门、内关吸引死神关风门阴虚(三阴交、太冲)心脾两虚(心俞、脾俞)烦躁不安(照海、神庭)记忆差(悬钟)盗汗(阴郄、复溜)纳差(中脘、足三里)遗尿(中极、膀胱俞)皮外骨伤科病证的针灸治疗瘾疹:合谷曲池三阴交膈俞血海委中何不委屈三隔血风热(大椎、风门)风寒(风门、肺俞)胃肠积热(天枢、足三里)血虚风燥(脾俞、足三里)呼吸困难(天突)恶心呕吐(内关)蛇串疮:局部阿是穴夹脊穴肝胆(行间、侠溪)脾胃(阴陵泉、内庭)淤血(血海、三阴交)便秘(天枢)心烦(神门)神经性皮炎:合谷曲池膈俞血海阿是穴合谷隔海是曲池风热(外关、风池)肝郁(太冲、肝俞)血虚风燥(脾俞、三阴交、足三里)乳癖:乳根膻中屋翳期门太冲足三里乳中武器充足肝郁(肝俞、内关)痰浊(丰隆、中脘)冲任失调(关元、肝俞、肾俞)颈椎病(手足三阳督脉):风池曲池悬钟颈夹脊天柱阿是穴二池悬脊柱太阳(申脉)少阳(外关)阳明(合谷)督脉(后溪)外邪(合谷、列缺)气滞血瘀(膈俞、合谷)肝肾不足(肝俞、肾俞)上肢(合谷、手三里)头晕(百会或四神聪)恶心、呕吐(中脘、内关)耳鸣耳聋(听宫、外关)落枕:天柱后溪悬钟外劳宫阿是穴天后选老公督脉、太阳经(大椎、束骨)少阳(风池、肩井)风寒(风池、合谷)气滞血瘀(内关、合谷)肩痛(肩髃)背痛(天宗)漏肩风:肩贞阳陵泉条口透承山肩髃肩髎阿是穴三肩挑阳陵手阳明(合谷)手少阴(外关)手太阳(后溪)手太阴(列缺)外邪(合谷、风池)气滞血瘀(内关、膈俞)气血两虚(足三里、气海)扭伤(阿是穴局部腧穴)①腰部取阿是穴、大肠俞、腰痛点、委中;(口诀:常委腰痛)②项部取阿是穴、风池、绝骨、后溪;(口诀:绝骨封侯)③肩部取阿是穴、肩髃、肩髎、肩贞;(口诀:肩三针)④肘部取阿是穴、曲池、小海、天井;(口诀:天井小曲)⑤腕部取阿是穴、阳溪、阳池、阳谷;(口诀:腕背三阳)⑥髋部取阿是穴、环跳、秩边、居髎;(口诀:居环边)⑦膝部取阿是穴、膝眼、膝阳关、梁丘;(口诀:“儿媳”梁丘)⑧踝部取阿是穴、申脉、解溪、丘墟。
中医针灸治疗肌肉痛症
中医针灸治疗肌肉痛症概述中医针灸是一种传统的中医治疗方法,通过在特定穴位上刺激,调整人体气血运行,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肌肉痛症是常见的一种疾病,主要症状是局部肌肉酸痛、肌肉痉挛等。
本文将介绍中医针灸治疗肌肉痛症的原理、方法和效果。
原理中医针灸治疗肌肉痛症的原理是通过刺激特定的穴位,调整人体气血的流通,增强组织的营养供给,缓解肌肉痉挛和酸痛症状。
根据中医理论,肌肉痛症主要是由于气血不畅所致,针灸可以促进经络的畅通,调整气血的平衡。
方法在治疗肌肉痛症时,中医针灸使用的主要方法是经络穴位刺激。
通过使用细针刺激准确的穴位,可以调整经络的气血流通,从而达到治疗的目的。
常用的穴位包括肌肉所在经络的穴位、相应经络的穴位等。
刺激穴位时,针灸师会根据病情的不同,选择相应的穴位,并采用旋转、插拔等不同的刺激手法。
效果中医针灸治疗肌肉痛症的效果较为显著。
经过针灸治疗后,患者往往可以明显感觉到疼痛的缓解和肌肉的放松。
针灸刺激可以改善局部气血循环,增加氧气和营养物质的供应,加速肌肉的修复和恢复。
此外,针灸还可以调整神经系统的功能,缓解肌肉痉挛引起的不适感。
注意事项在进行中医针灸治疗肌肉痛症时,需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寻找合适的针灸师进行治疗,确保操作技术和经验的可靠性。
- 严格控制针灸的深度和力度,避免损伤神经和血管。
- 针灸过程中注意卫生,避免感染的发生。
- 注意针灸后的护理,避免出现不适和感染。
总结中医针灸是一种有效治疗肌肉痛症的方法,通过刺激特定穴位调整气血循环,缓解疼痛和痉挛症状。
针灸治疗肌肉痛症的效果明显,但在进行治疗时需要注意选择合适的针灸师、控制治疗的深度和力度,以及注意卫生和护理的问题。
以上是关于中医针灸治疗肌肉痛症的简要介绍,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膝关节痛的中医针灸治疗
膝关节痛的中医针灸治疗膝盖是人体最大的承重关节,每天都承受着因直立行走和各种活动所引起的机械力,承受重量越多,关节软骨磨损的几率也越大。
中医认为,血瘀气滞、长期劳损、筋骨失养和肝肾亏损等是引起膝关节疼痛的主要原因,膝关节疼痛发生和发展的根本是麻痹阻止经络或风寒湿邪。
膝关节疼痛会对患者的正常生活造成严重影响,并且具有较长的病程,中医针灸疗法针对此病的治疗具有很好的效果。
下面为大家介绍几种临床上经常用到的针灸治疗膝关节痛的方法。
1.膝关节疼痛的主要原因1.膝关节炎:膝骨关节炎又被称为老年性骨关节病、膝关节退行性变等,是最为常见的引起膝关节疼痛的原因,通常与年龄增长、损伤和肥胖等因素有关。
具体表现为膝盖隐痛,在下蹲或起身时疼痛明显,膝关节周围有水肿的情况,按压时疼痛感较为强烈。
(2)膝关节损伤:膝关节主要是依靠韧带和肌肉来维持稳定,最重要的是内侧副韧带,另外还有前后交叉韧带、髌韧带和外侧副韧带等,通常是暴力导致损伤,如果有必要可以做关节镜检查来确诊,膝关节韧带损伤会导致膝关节疼痛。
(3)痛风:以中年男性和绝经后的女性群体为主,食用过多的嘌呤类食物可以引起膝盖疼痛,使膝盖功能受限。
1.具体的中医针灸治疗方法2.1委中刺血法《素问·刺腰痛篇》中对委中刺血法治疗腰腿痛有记载,里面提到“足太阳脉令人腰痛,引项脊尻背如重状,刺其郄中,太阳正经出血”,这里所说的郄中就是委中穴。
将其用来对膝关节疼痛进行治疗具有很好的效果其具体方法是:患者取俯卧位,将药棉、草纸或者塑料纸垫在膝盖下。
如见委中附近有怒张的脉络,就用三棱针进行点刺,让血液自由流出,开始的时候血液是深紫色,慢慢就会变为淡红色,直至最后自行停止,然后用75%的酒精棉将污血擦拭干净。
2.2局部刺络拔罐法在膝关节疼痛部位找到青色的静脉,用三棱针进行点刺,就会有豆状血液流出,然后对局部加拔火罐。
需要注意的是,为避免火罐漏气,可以将超声耦合剂涂在火罐口位置,让火罐停留在局部十分钟左右。
董氏奇穴秒杀痛症
董氏奇穴秒杀痛症一、头痛:取穴:三叉三(当小指与无名指叉口之中央点处是穴)、大白(手握拳当拇指与食指间横纹尽头向外一寸是穴,即灵骨穴下一寸处。
)二、颈部软组织损伤(如落枕):取穴:承浆、重子(手掌虎口下一寸,在大拇指掌骨与食指掌骨之间,与手背大白穴相通。
用于颈肩背痛偏于脊柱者)、重仙(手掌于大拇指骨与食指之间,与手背灵骨穴相通。
用于颈肩背痛偏于外者。
)三、骨刺:取穴:后溪+束骨(削骨二针);+风市(削骨三针);+人中(削骨四针)四:肩周炎:取穴:肾关(阴陵泉穴下一寸五分处)、阳陵泉、牵引针(阳明经痛加三间;三焦经痛者加中渚;小肠经痛者加后溪)偏于血瘀者,加尺泽(放血)或行迎随补泻法;或针对侧肩中(肩峰穴直下二寸、肱骨上。
即十四经肩髃穴下二寸半处。
);五:肘痛(网球肘等):取穴:对侧曲池、曲后(即曲池向肘骨尖沿伸至骨前缘贴骨进针),并嘱活动患肢;六:手部疼痛(腱鞘炎等):取穴:五虎一(手掌面拇指第一节中央外侧五分,从掌指横纹起,每上二分一穴,计有五穴。
)七、尾骶痛:取穴:百会穴。
八、坐骨神经痛:取穴:灵骨(在手背虎口、拇指与食指叉骨间,即第一掌骨与第二掌骨接合处。
与重仙穴通。
)、大白;深度一寸半;膀胱经疼痛者加束骨;少阳经疼痛者加足临泣;或用鼻翼穴(在鼻翼上端之溝陷中。
);九、膝关节疼痛:取穴:太冲、行间;或健侧内关+患侧太冲;或心门穴(手捂胸取穴,在下尺骨内侧陷处,肘尖下一寸五分处是穴。
内侧疼痛尤宜)+火主(当第一跖骨与第二跖骨叉口下缘处是穴。
十、足跟痛:取穴:五虎穴、灵骨、大陵十一、胸痛:取穴:内关、太冲、鱼际、重仙十二、胁痛:取穴:支沟、阳陵泉、(驷马:驷马二穴—手背,食指第二节正中央外开三分处。
驷马一穴—驷马二穴下二分半处。
驷马三穴—驷马二穴上二分半处。
)十三、胃痛:取穴:梁丘、印堂各种痛症的针灸治疗配穴,值得一看...今天分享一个超有用、超全面的东西——各种痛症的针灸治疗(歌赋),而且都是只选一两个穴位哦。
30个中医针灸治疗实例
30个中医针灸治疗实例前言中医针灸作为我国传统的医学疗法,拥有数千年的历史,其疗效显著、安全性高,已在全球范围内得到广泛认可。
本文档旨在通过30个具体的针灸治疗实例,为广大针灸临床工作者提供实践经验分享,以期提高针灸治疗水平,更好地服务于患者。
实例一:头痛症状:头痛、头昏、恶心、呕吐。
治疗:选用百会、太阳、风池、合谷等穴位,采用平补平泻法,留针30分钟,每日一次。
实例二:颈椎病症状:颈部酸痛、肩臂疼痛、手指麻木。
治疗:选用颈夹脊、风池、肩髑、曲池等穴位,采用泻法,留针30分钟,每日一次。
实例三:腰椎间盘突出症状:腰部疼痛、下肢放射痛、弯腰受限。
治疗:选用腰夹脊、肾俞、大肠俞、委中等穴位,采用泻法,留针30分钟,每日一次。
实例四:关节炎症状:关节肿痛、活动受限。
治疗:选用阿是穴、局部穴位,采用泻法,留针30分钟,每日一次。
实例五:中风后遗症症状:半身不遂、言语不利、口眼歪斜。
治疗:选用百会、风池、肩髑、曲池、合谷、太冲等穴位,采用平补平泻法,留针30分钟,每日一次。
实例六:面瘫症状:口眼歪斜、面部表情僵硬。
治疗:选用百会、太阳、风池、合谷、地仓、颊车等穴位,采用平补平泻法,留针30分钟,每日一次。
实例七:感冒症状:发热、头痛、鼻塞、咳嗽。
治疗:选用风池、合谷、太阳、列缺、尺泽等穴位,采用泻法,留针30分钟,每日一次。
实例八:哮喘症状:呼吸困难、喘息、咳嗽。
治疗:选用肺俞、定喘、中府、合谷等穴位,采用泻法,留针30分钟,每日一次。
实例九:胃炎症状:胃痛、胃胀、恶心、呕吐。
治疗:选用中脘、足三里、内关、公孙等穴位,采用平补平泻法,留针30分钟,每日一次。
实例十:失眠症状:入睡困难、多梦、早醒。
治疗:选用百会、神门、太溪、照海等穴位,采用平补平泻法,留针30分钟,每日一次。
实例十一:便秘症状:大便干燥、排便困难。
治疗:选用天枢、足三里、支沟、照海等穴位,采用平补平泻法,留针30分钟,每日一次。
实例十二:腹泻症状:大便稀溏、腹痛、肠鸣。
头痛、牙痛、腰腿痛……这样的针灸疗法止痛效果好!
头痛、牙痛、腰腿痛……这样的针灸疗法止痛效果好!说起疼痛,大家应该都不陌生,在临床上,针灸治疗是可以止痛,在中医理论当中“不通则痛”,中医针灸治疗疾病主要是以疏通气血、疏通经络为主,所以在临床上对于“不通则痛”有较好的缓解效果,在临床上可以根据情况选择合适的穴位进行针灸治疗起到止痛的效果,开始的时候,针刺穴位会出现局部组织酸、胀、麻木等复合感觉,针刺信号会沿着外周或者中枢路径传导到大脑高级部位,所以会产生镇痛效应。
针灸还可以起到宣泄内热、补虚散寒、疏通气血的作用,有利于调整人体的阴阳平衡,帮助改善内分泌疾病和疼痛性疾病,还可以改善功能失调疾病,比如腰椎间盘突出症引起的疼痛可以选择委中穴止痛治疗。
而对于女性患者月经紊乱,包括痛经可以应用针灸治疗来止痛,比如针刺足三里穴、三阴交穴、血海穴都有较好的止痛效果。
针灸是传统中医治疗手段是十分重要的一部分,它对许多疾病都有很好的治疗效果,比如腰疼、痛风、中风、鼻炎等等,而且针灸治疗几乎没有副作用,相对来说更安全一些。
那么针灸的原理及作用有哪些呢?针对全身的痛症,如何用针灸治疗呢?一、原则疼痛的发生与功能失调有关,针灸包括针法与灸法,针法即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下将毫针按照一定的角度刺入患者皮肤,并运用提插、捻转等手法来刺激特定的部位,帮助疏通经络,从而达到治疗目的的一种治疗方法。
刺入的点即穴位,人的身体一共有三百多个穴位,不同的疾病所选取的穴位是不同的。
而灸法则是指在穴位上用灸柱或灸草进行烧灼、熏熨的一种治疗方法,它主要是利用热的刺激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由于主要选用艾草,因此也称为艾灸。
另外还有桑枝灸、灯芯灸、柳条灸、隔药灸等方法。
二、应用针灸可有效调节疼痛或镇痛相关中枢核团的兴奋性,不仅能够干预介导疼痛的细胞信号传导通路,还能够对局部的痛敏进行抑制、减轻疼痛感。
辩证之后,我们会根据患者的病因,针灸不同的部位,达到止痛的效果。
其中比较常用的包括:(1)疏风止痛法:风池穴可祛风解表,风府穴祛风清神,风市穴祛风通络。
董氏奇穴治疗痛症
董氏奇穴治疗痛症董氏奇穴治疗痛症董氏奇穴乃董景昌先生祖传数十代之针灸学,是有别于十四正经的独特的针灸体系,具有特效的奇穴、特殊的针法及完备的理论体系。
董公的入室再传弟子左长波先生在2003年所写的《董氏奇穴针灸特色疗法》一文中简明扼要的阐述了董氏奇穴的理论体系及主要内容,他在文中说:“经云:人之所有者,血与气耳。
初病气结在经,经主气;久病血伤人络,络主血。
任何顽症痛疾由气滞、血瘀到痰凝、毒聚的病理过程,均以瘀血为机转。
董公以毫针通经调气,以三棱针刺络活血,气通血活,何患疾之不除?一言以蔽之,董氏针法将毫针与三棱针完美结合,达到了‘气至病所’和‘邪有出路’两层目的,真正体现了身心合一、形神双调的治疗原则。
”痛证是临床上常见的一种病证,其范围广泛,或头痛项强,或腰背疼痛,或胸腹疼痛,或骨节四肢疼,内及脏腑经络,外延头项腰背四肢。
《内经》把痛证的病机概括为:“不通则痛,不荣则痛。
”不通者,有风、寒、湿、热等无形之邪及瘀血、痰浊、结石等有形之邪痹阻经络,经络不通也;不荣者,阴阳气血津液不足,机体失荣也。
根据“实者泻之,虚者补之,陷下者灸之”、“宛陈者除之”等治疗原则,不通者通之,不荣者濡之。
风、寒、湿、热等无形之邪痹阻经络者,以毫针刺穴调气通经可也;疲血、痰浊、结石等有形实邪痹阻经络者,以三棱针刺络逐瘀活血,瘀去机转,有形之邪随之而去,经络遂通也。
不荣者,以艾灸关元、气海培补真气、以毫针依法补之以激发脏腑功能,使气血化生有源,内可“和调五脏,洒陈六腑”,外可贯经脉、濡筋骨、利关节。
如此,经脉通畅,五脏六腑、四肢百骸、五官九窍、皮肉筋骨等组织得养,何痛之有?调气通经方面,以特效奇穴与特殊的针法相结合,取得良好的疗效,如灵骨、大白治疗腰腿痛,五虎治疗手指痛及踝关节、足跟痛,重子、重仙治疗颈肩背痛等均有特效,配合倒马针法、动气针法及牵引针法,用之得当,针到病除。
根据《黄帝内经·素问》缪刺论篇第六十三“邪客于经,左盛则右病,右盛则左病,亦有移易者,左痛未己而右脉先病,如此者,必巨刺之,必中其经,非络脉也”为指导,选取健侧的特效穴为治疗穴,同时根据“经脉所过,主治所及”以及《难经·六十八难》的“俞主体重节痛”,故选取患侧病变经络所在的腧穴作为牵引针(即牵引针法),然后两端同时捻针,交互感应,遥遥相引,这样患处在两穴之间,再配以动气针法(边行针,边令患者活动患处,若患处在躯干部位不能活动者,医者以手按摩局部),通而调之,气至病所,常常立止疼痛。
跟痛症的针灸治疗
跟痛症的针灸治疗足跟痛是急性或慢性损伤引起的足跟部疼痛。
症状虽然简单,但病因复杂,且多缠绵难愈。
一般多为从高处落下,强大暴力撞击足跟底部,或走路时足跟部被高低不平的路面或小石子顶挫致伤。
因职业关系长期站立于硬板地工作,扁平足,跑跳过多,足底跖筋膜、肌肉、韧带长期处于紧张状态,反复牵拉跟骨附着处可引起足跟底痛。
跳跃运动员踏跳过多,长跑运动员用前足掌蹬地过多,由于跖腱膜、屈趾短肌、跖方肌以及跖长韧带等反复牵拉,日久也可发病。
根据不同的损伤原因,可致跟底脂肪垫、滑液囊及骨膜挫伤,或跖腱膜、屈趾短肌等在跟骨结节前方附着处的牵拉伤。
损伤后,跖筋膜附着处可发生充血性渗出,脂肪垫充血、肿胀,滑囊慢性炎症,跟骨骨膜增生,产生骨刺等改变。
中医学认为,该病的形成是以肝肾亏虚、气血失和、筋脉失养为先决条件,复因风、寒、湿邪侵袭及外伤、劳损等致使气血阻滞而成。
【临床表现】患者多在中年以上,有急性或慢性足跟部损伤史。
站立或走路时足跟及足底疼痛,不敢着地。
疼痛可向前扩散到前脚掌,运动及行走后疼痛加重,休息减轻。
检查可见足跟部微肿,压痛明显。
根据压痛点可以确定病变部位:跖腱膜炎和跟骨骨刺压痛点在跟骨结节前方;脂肪垫损伤与跟骨下滑囊炎的压痛点在足跟中部或稍偏内侧。
踝背伸抗阻时,部分患者跟底部疼痛加重。
X线摄片早期多为阴性,晚期可见跟底骨膜增厚,或跟骨结节前方骨刺,骨刺与跖腱膜方向一致。
也有的患者虽有骨刺形成,但却无临床症状。
【治疗方法】1.基本治疗治则:疏经通络、化瘀止痛,针灸并用,泻法或平补平泻。
处方:以足跟局部和足少阴、足太阳经腧穴为主。
太溪照海昆仑申脉悬钟阿是穴方义:太溪是足少阴经之原穴,足少阴经“别入跟中”,配照海强健筋骨、宣痹镇痛;昆仑、申脉位于足跟部,属于足太阳经,与肾相表里,能疏筋脉、行气血、通络止痛;悬钟为八会穴之髓会,既可补髓壮骨.又能通经活络;阿是穴作用直达病所,以疏通局部经气,化瘀定痛。
加减:痛及小腿加承山、阳陵泉柔筋止痛;气虚加脾俞、足三里健脾益气;血瘀加膈俞、太冲活血祛瘀;肝肾不足加肝俞、肾俞、复溜补益肝肾。
【针灸】治疗颈肩腰腿痛针灸绝技:手三针、足三针!
【针灸】治疗颈肩腰腿痛针灸绝技:手三针、足三针!运用足三里穴交替加“手三针、足三针”治疗颈肩腰腿和三叉神经痛、顽固性头痛、牙痛等疑难痛症,其收效之神速,效果之确切,可谓是:入针即效,拨针即愈。
■ 足三里穴 (三里是强壮要穴,若要安,三足常不断。
)一、手三针、足三针的来历针灸临床工作中,根据其对颈肩腰腿痛等痛症的确切疗效而提出命名的。
二、手三针、足三针各是哪几个穴位手三针是:后溪、中渚、间谷。
足三针是:太冲、内庭、足临泣。
1、间谷穴在临床工作中发现的一个新穴,位于手阳明大肠经之三间与合谷两穴连线之中点。
它的适应症是,凡三间、合谷两穴的适应症均是其适应症。
尤其对颈肩肘臂指部的疼痛麻木,疗效甚为突出。
现将《针灸聚英》关于三间、合谷两穴的主治范围摘引如下:三间:主治喉痹,咽中如梗,下齿龋痛,嗜卧,胸腹满,肠鸣洞泄,寒热症,唇口干,气喘,目眦急痛,吐舌,戾颈,喜惊,多唾,急食不通,伤寒气热,身寒结水等17种病症。
合谷:主治伤寒大渴,脉浮在表,发热恶寒,头痛脊强无汗,寒热症,鼻衄不止,热病汗不出,目视不明,生血翳,头痛,下齿龋,耳聋,喉痹,面肿,唇吻不收,喑不能言,口噤不开,偏风,风疹痂疥,偏正头痛,腰脊内引痛,小片单乳蛾等22种病症。
间谷穴之所以能治上述两穴之病症,是因为其穴在两穴连线之中点,其敏感度较两穴高得多。
用指甲或其他小棒如火柴杆、圆珠笔头去按压该点,即会感酸胀,用同样的方法去按压合谷其酸胀度就会感到差一些,三间就更差了。
敏感度高的穴,得气快,疗效速,似乎无需争议的。
2、中渚穴位于手少阳三焦经的循行线上,在手背第四、五掌指关节间后方凹陷处。
其主治,《针灸聚英》谓:“热病汗不出、目眩头痛,耳聋,目生翳膜,久疟,咽肿,肘臂痛,五指不得伸屈”等,《医宗金鉴》谓:“四肢麻木,战振,蜷挛无力,肘臂连肩红肿疼痛,手背痈毒。
”3、后溪穴位于手太阳小肠经的循行线上,第五掌骨小头后方尺侧,手小指外侧本节后陷中。
其主治,《针灸聚英》谓:“疟寒热,目赤生翳,鼻衄,耳聋,胸满,头项强不得回顾,癫疾,臂肘拘急,痴疥。
膝关节痛针灸疗法
膝关节痛针灸疗法治疗膝关节痛的自然疗法一、背部的董氏奇穴三金穴(金斗、金吉、金陵)针刺放血:三金穴的位置:后背的第三、四、五脊椎旁开三寸处,自上而下分别是金斗、金吉、金陵三穴,两边对称共六个穴(见下图)。
主治:膝盖痛及脚痛,左边痛取左穴,右边痛取右穴。
该穴组相当于膀胱经之魄户、膏肓、神堂穴,点刺出血少许,治疗膝关节疼痛,有立竿见影之效。
施术方法:用三棱针点刺出血(可用无痛感的,糖尿病人取血用的取血针点出血,然后用拔罐器抽出点血即可)。
如年老体弱气血不足不宜放血的,可在三金穴处刮痧,可刮出许多红黑色成串状瘀包点。
以上方法每周可施术两次。
如配合针刺肩中穴效果极佳。
注意:三金穴只放血。
二、针刺肩中穴:董氏奇穴72绝针之一。
肩中穴的位置:手臂下垂,自肩骨正中向下二寸半处是穴。
(见上图)。
主治:膝盖关节炎(特效)、膝盖扭伤(特效)、皮肤病(颈项皮肤病有特效)、小儿麻痹、半身不遂、心悸亢进、肩痛、五十肩、腰痛、流鼻血、血管硬化。
施术方法:刺针五分到一寸(左病右取),也可刮痧结合点刺出血及拔罐。
如肩中穴与董氏三金穴或与手部的董氏奇穴一起施治治疗膝痛效果极佳。
三、针刺或按揉手背部的董氏奇穴(见上图):手背部的穴位是左病右取。
施术方法:⑴针刺1—3分深,留针15分钟或点刺出血。
针刺每周3-4次,点刺出血每周2次。
⑵五根木牙签捆绑在一起,剪平尖端,在相关穴位上点刺2-3分钟以上。
用木牙签点刺或按揉每天至少两次。
1、按揉或针刺胆穴和心膝穴:胆穴和心膝穴的位置:胆1、2穴位于中指背第一节中央两侧的中点。
心膝1、2穴位于中指背第二节中央两侧的中点。
胆穴主治:小儿夜哭(胆虚故也)腹胀、腿酸胀、小腿神经痛等。
胆一穴治疗腿胀痛针下立愈。
依据“心与胆通”的理论,同时针刺胆穴和心膝穴能够舒发胆气下行,一方面可舒肝利胆、行气解郁、治疗胆胃不和所致诸病,一方面可有效的治疗膝关节疼痛,疗效确凿。
心膝穴主治:膝盖痛、肩脾痛、颈项痛、小腿胀痛及酸痛。
缓解慢性疼痛的针灸治疗方案
缓解慢性疼痛的针灸治疗方案在现代社会,慢性疼痛已经成为困扰许多人的常见健康问题。
无论是长期的颈肩腰腿痛、偏头痛,还是因神经损伤导致的疼痛,都严重影响着患者的生活质量。
而针灸作为一种传统的中医疗法,在缓解慢性疼痛方面有着独特的优势和显著的效果。
针灸治疗慢性疼痛的原理主要基于中医的经络学说。
中医认为,人体内部存在着一个复杂的经络系统,通过气血的运行来维持身体的正常生理功能。
当经络气血不畅、阻滞不通时,就会引发疼痛。
针灸通过在特定的穴位上插入细针,调节经络气血的运行,从而达到疏通经络、调和气血、止痛的目的。
对于不同类型的慢性疼痛,针灸的治疗方案也有所差异。
以常见的颈肩腰腿痛为例,针灸师通常会选择局部的穴位以及相关的远端穴位进行针刺。
比如,对于颈椎病引起的疼痛,可能会选取风池、天柱、颈夹脊等穴位;对于肩周炎,常用的穴位有肩髃、肩髎、肩贞等;而对于腰椎间盘突出症导致的腰痛和下肢放射性疼痛,会选取腰部的肾俞、大肠俞、腰阳关,以及腿部的环跳、委中、阳陵泉等穴位。
在针刺手法上,针灸师会根据患者的病情和体质,采用不同的刺激强度和手法。
一般来说,对于疼痛较为剧烈的患者,会采用较强的刺激手法,以迅速缓解疼痛;对于病情较轻或体质较弱的患者,则会采用较为轻柔的刺激手法。
此外,除了单纯的针刺,还常常会结合艾灸、拔罐、电针等方法,以增强治疗效果。
艾灸通过燃烧艾绒产生的温热刺激作用于穴位,具有温通经络、散寒止痛的功效。
在治疗慢性疼痛时,常常与针刺配合使用,尤其是对于寒性疼痛或虚寒体质的患者。
拔罐则可以通过负压作用,促进局部血液循环,缓解肌肉紧张和疼痛。
电针则是在针刺的基础上,通过微量电流的刺激,进一步增强针刺的疗效。
针灸治疗慢性疼痛的疗程也需要根据病情的轻重和个体差异来确定。
一般来说,对于急性发作的疼痛,可能需要每天治疗一次,连续治疗 3 5 次;而对于慢性疼痛,通常每周治疗 2 3 次,10 15 次为一个疗程。
在治疗过程中,患者的症状会逐渐减轻,但需要注意的是,治疗期间患者应避免过度劳累、保持良好的姿势和生活习惯,以巩固治疗效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各种痛症的针灸治疗1.腕痛太溪肘阴陵
手腕痛,针刺太溪穴(手腕与脚踝相应)
手肘部痛,针刺阴陵泉(肘部与膝部相对应)2.肩刺条口中渚颈
肩部疼痛,针刺条口穴
颈部疼痛,针刺中渚3.背痛内环腰印上
此句涉及两个穴位,内环穴、印上穴。
现在的针灸书上基本上见不到这两个穴位,有说印上穴为印堂穴上一寸,又有说印上穴即是人中穴。
无从考究,故不解释。
4.手麻后溪透劳宫
劳宫分内、外劳宫,内外相对
手掌发麻,针刺后溪穴,朝劳宫穴方向透刺5.颞颌关节手三里
颞颌部关节疼痛,针刺手三里穴6.髋求合谷跟大陵
虎口,合谷穴
髋部疼痛,针刺合谷和大陵穴7.肋间丘墟膝曲池
肋部疼痛,针刺丘墟和曲池穴8.踝痛合谷泻无踪
踝关节部位疼痛,针刺合谷。
和第一条痛,上下交叉取穴。
9.头痛前针中脘穴
10.后寻至阴偏太冲
偏头痛,针刺太冲穴11.胃痛中脘胆胆囊
胃痛,针刺中脘
胆囊部疼痛,针刺胆囊穴12.急腹三里肾精灵
腹痛,针刺足三里
肾绞痛,针刺精灵穴13.上牙下关下合谷
上牙痛,针刺下关穴
下牙痛,针刺合谷穴14.咽痛廉泉目光明
咽喉部疼痛,针刺廉泉穴
眼睛痛,针刺光明穴
15.臀针奇穴向腋窝
奇穴,一般指经外奇穴,此句不知所指,故不解释。
16.网球肘泻冲阳轻
网球肘痛,刺冲阳穴17.痛经十七椎下刺
痛经,针刺第五腰椎下18.口疮玉枕不留情
口疮,针刺玉枕穴19.乳痛肩井痔支沟
乳房痛,针刺肩井穴
痔疮痛,针刺支沟穴
20.休厥失语刺人中
晕厥,针刺人中(老百姓直接掐人中)
21.扁桃体炎二商血
扁桃体发炎,针刺少商、商阳穴。
少商穴,在前面日志提过,在这不解释。
22.心胸内关加膻中
取穴一般健侧刺
疾重双痛双穴攻
内关
胸部疼痛,取穴内关、膻中,左右交叉取穴,双侧疼痛取两侧穴。
(本资料素材和资料部分来自网络,仅供参考。
请预览后才下载,期待您的好评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