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合集下载

第19课 北朝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课件

第19课  北朝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课件

孝文帝为什么要将 都城迁到洛阳?
洛阳自然条件优越, 洛阳地理位置优越,
洛阳保守势力较弱。
学习任务二
鲜卑人的穿衣习俗是男子穿裤褶(zhě)服,女子穿 夹领小袖,多数人不会说汉话,这些都不符合中原的习 俗;且新迁之民初来洛阳,不擅长农业,人心恋旧。如 不及时解决这些问题,将会严重阻碍各民族之间的交往 和经济、文化的发展。

边境汉人《二牛抬杠图》 牧



学习任务三



生活习俗上,汉族人民和内迁
俗 各族人民之间相互学习和交融



汉族妇女制作蒸馍与烙饼
穿穿汉裤族汉褶服族服装士的的大南少夫朝数在汉民烧族族烤乐贵队族
学习任务三
文化艺术的交融
汉人演奏内迁民族乐器图
《鲜卑人乐舞图》——鲜卑人 以汉族礼仪形式的歌舞表演
学习任务四 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
1.表现: (1)生产、生活:相互学习。 (2)政治制度:沿袭中原地区原有的统治方式。 (3)思想文化:北方各族人民学习汉族文化,汉族人民学 习北方各族人民的乐舞。 (4)民族心理:民族认同感日益加强,以往的“胡”“汉” 观念逐渐淡薄。
学习任务四
根据上述图片及所学知识,请你谈谈对魏晋 时期民族关系的理解。
新课导入
前秦是哪个民族于何时建立的?谁领导前秦走 向富强,并统一了北方?
从4世纪初到5世纪前期,北方各族统治者先后建立 了许多政权。历史上把北方主要的15个政权,连同西南 地区的成汉,总称为“十六国”。其中氐人苻氏建立的 前秦逐渐强盛,一度统一了北方。
苻坚重用汉人王猛,军国大小事务全都依靠他处 理。王猛辅佐苻坚,外侈兵革,内崇儒学,劝课农桑, 教化百姓,使前秦很快兵强国富。

第19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课件ppt(21张PPT)

第19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课件ppt(21张PPT)

改革迫在眉睫
中原先进的文化和 生活方式
孝文帝改革
姓名:拓跋宏 别名:元宏 社会关系:祖母 冯太后 民族:鲜卑族 特长:精通汉文化
孝文帝:鲜卑族,姓拓跋名宏,后改汉姓元, 故又称元宏。自幼接受汉学教育,是北魏第一 个系统接受汉文化儒学教育的皇帝。
1. 迁都洛阳 平城 洛阳
孝文帝改革
“此间(指平城)用武之地,非可文 治,移风易俗,信为甚难”。
洛阳为数朝之都,素来是中原
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迁都洛阳原因
孝文帝改革
平城
1、地理环境:气候干旱;自然条件差。 2、政治:位置偏北,不利于对中原地区的统治。 3、文化:传统风俗浓厚难以推行汉化改革
洛阳
1、地理环境:气候适宜,农业文明较为发达。 2、政治:自古帝王之都,利于对中原统治。 3、文化:有利于进一步学习汉族先进文化。
孝文帝改革
4世纪后期,鲜卑族拓跋
部建立
北,魏
439 年统一黄河流域
孝文帝改革
北魏统治者虽然任用汉人,采用汉制,但鲜卑贵族与汉族矛盾一直存在 。对外征战时,他们常常让汉族及其他少数民族在前面当“肉篱”,拓跋 军人则在后面用骑兵驱赶。
——朱绍侯编《中国古代史教程》
民族矛盾尖锐
北魏落后的文化和 统治方式
淝水之战
没有恰当处理好各民族间的矛盾是前秦失败的根本原因
战前:强征各族 人民,拼凑士兵 八十万。
无意愿
战时:军队阵脚 大乱,自相践踏, 一溃而不可收拾。
无斗志
战后:迅速土崩 瓦解,再度陷入 分裂混战局面。
无认同感
孝文帝改革
噶仙洞—鲜卑拓跋部 先祖所居石室。
鲜卑人因兴起于大兴安岭鲜卑山而得名,为魏晋南北朝时期对中 国影响最大的游牧民族,风俗习惯同匈奴相似。

第19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解析版)

第19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解析版)

19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基础知识梳理一、淝水之战相关成语典故:投鞭断流、草木皆兵、风声鹤唳、东山再起二、北魏孝文帝改革1.(了解)北魏建国:386年,拓跋珪建立北魏,定都平城2.北魏统一:公元439年,北魏统一北方,结束十六国以来分裂割据的局面。

北朝开始,经历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五个政权。

439-581年3.北魏孝文帝改革(拓跋宏、元宏)——顺应历史潮流的改革,是成功的(1)494年从平城迁都洛阳(2)汉化措施:①说汉语:禁用鲜卑语,统一说汉语②穿汉服③改汉姓④通汉婚⑤学汉礼(3)意义:促进了民族交融,增强了北魏的实力。

如何评价孝文帝?是一位杰出的少数民族政治家,改革家,顺应了历史潮流,推动了社会进步,民族融合,三、民族融合的表现经济、习俗:内迁少数民族学习汉族农业技术,从事农业生产;汉族人民接受胡人的食物(胡饼)、服装(裤褶服)、用具(胡床、椅子、方凳)政治:十六国统治者实行君主专制制度文化:汉语成为北方通用语言;少数民族乐器、舞蹈传入中原民族心理:“胡”“汉”观念逐渐淡薄,民族隔阂和偏见逐渐减少影响:进一步丰富了中华民族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并为隋唐时期多民族国家的繁荣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基础测试一、单选题1.“将都城有平城迁到洛阳,改鲜卑姓氏为汉姓,学汉语、穿汉服、与汉通婚。

”材料中的措施促进了()A. 民族融合B. 江南地区的开发C. 北魏政权的建立D. 民族政权并立局面的形成2.淝水之战的战争双方是()A. 西晋前秦B. 东晋北魏C. 西晋北魏D. 东晋前秦3.下列诗句能反映民族交融的是()A. “城头山鸡鸣角角,洛阳家家学胡乐”B.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C.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D.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4.战国历史的特点一是“乱”二是“变”以下各项中,不属于战国历史的是()A. 商鞅变法B. 长平之战C. 楚王问鼎D. 合纵连横5.“……鲜卑族贵族集中在平城,保守势力顽固,推行汉化政策阻力大,于是孝文帝把都城迁到洛阳。

2024年新人教版7年级上册历史教学课件 第19课 北朝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2024年新人教版7年级上册历史教学课件 第19课 北朝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目标
改革措施
性质
意义
学习汉族先进文化,缓和民族矛盾,巩固国家统治。
迁都洛阳(494年)
二、北魏孝文帝改革
2. 概况:
目标
改革措施
性质
意义
学习汉族先进文化,缓和民族矛盾,巩固国家统治。
迁都洛阳(494年)
说汉语;穿汉服;改汉姓;通汉婚。
少数民族的封建化改革
改善和巩固了鲜卑拓跋部与汉人的关系,促进了民族交融。
北魏孝文帝是我国历史上杰出的少数民族政治家、改革家,他的汉化改革顺应了历史发展潮流,促进了民族交融,推动了社会进步和中华民族的发展。(正)但从鲜卑族拓跋部角度看,孝文帝改革使鲜卑族丧失了勇武之气,是最终导致鲜卑族分裂和消亡的原因之一。(反)
二、北魏孝文帝改革
三、北朝政权更替
1. 背景:
北魏在中原建立政权后,在北方设立了六个军镇,以抵御北方柔然的南下。北魏后期,来自北方的威胁大大减轻,军镇的作用减少,地位降低。六镇军人对此十分不满,导致兵变。
材料1:符坚军队虽号称百万,除了氐族之外,十之八九是汉族人民和其他各少数民族人民,他们被强迫征发而来,根本不愿意作战。——王仲荦《魏晋南北朝史》材料2:(苻)坚曰:“……以吾之众,投鞭于江,足断其流……吾强兵百万,资仗如山…以吾击晋,校(较)其强弱之势,犹疾风之扫秋叶”。——《晋书·苻坚载记》材料3:前秦军队前后千里,战线过长,力量分散,到达淝水前线时只有30万人。
民族心理
四、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
政治制度
思想文化
生产生活
(1)北方各族:向汉族学习农业技艺,逐渐由畜牧业转变为农业。(2)汉族:学习畜牧经验,还接受他们的食物、服装、用具等。
民族心理
四、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

七年级初中历史第19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七年级初中历史第19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始过着定居的生活。 (2)经济上:内迁的各族人民向汉族人民学习农业技艺,逐渐将
原来从事畜牧业生产转变为从事农业生产。汉族人民向北方各族 人民学习畜牧经验。
第19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3)生活上:汉族人民学习和接受北方各族人民的食物、服装、 用具等,融入到汉族的生活中。 (4)政治上:十六国北朝政权的统治者,与汉族士人合作,沿袭 中原地区原有的统治方式,实行君主专制制度。 (5)文化上:内迁各族大多使用汉语;北魏孝文帝改革后,汉语 更成为北方主要的通用语言。西北民族的乐器、歌舞等也受到汉族 人民的喜爱。
——《魏书》
第19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史料二 帝曰:“今欲断诸北语(禁用鲜卑语),一从正音……其 年三十已上,习性已久,容不可猝革。三十已下,见在朝廷之人, 语音不听仍旧,若有故为,当加降黜(降职或罢官)。”
——《资治通鉴》
第19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史料三
第19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第19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史料阅读❹ 今欲断诸北语,一从正音。年三十已上,习性已久,容或不可猝 革;三十已下,见在朝廷之人,语音不听仍旧,若有故为,当降爵 黜官。
——《魏书·咸阳王禧传》 大意: 从今起要停用鲜卑语,全部改讲汉语。三十岁以上的人, 习惯已久,可能一时很难改过来;三十岁以下,现在朝廷做官的, 则必须改。若故意违反此令,则要降爵罢官。
第19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3)史料二中的“北语”“正音”各指什么?两则史料反映的措施 起到了什么作用? 【答案】 “北语”:鲜卑语。“正音”:汉语。促进了民族交融, 增强了北魏的实力。
第19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4)观察史料三图中人物的衣着装扮,你有何认识?

第19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共14张PPT)

第19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共14张PPT)

三、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 魏晋以来,内迁的各族人民开始过定居生活,从事农业生 经济 产。汉族人民学习和接受内迁各族人民的食物、服装、 交往 用具等,融入汉族的生活中
十六国北朝政权的统治者,与汉族士人合作,实行君主专 方 政治 制制度,民族隔阂趋于消解,民族关系趋于和缓。北朝后 式 交融 期,我国北方出现了各民族的大交融 西晋时,内迁各族大多使用汉语;北魏孝文帝改革后,汉语 文化 更成为北方主要的通用语言。西北民族的乐器、歌舞等 交流 受到汉族人民的喜爱
【问题1】
【问题2】
【即学即练1】 下列关于淝水之战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A.淝水之战发生在4世纪 B.在大臣和军民的支持下,苻坚率军攻晋 C.前秦战败,未能统一江南 D.淝水之战是我国历史上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
关闭
B
答案
【问题1】
【问题2】
【问题2】 如何评价北魏孝文帝改革? 探究(1)北魏统一北方以后,北方出现了民族交融的趋势。为顺应 这一趋势,孝文帝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北方经济逐渐恢复发展,促进 了北方民族交融。 (2)孝文帝改革是北方民族交融发展的结果,也是北方长期以来两 种社会形态斗争的结果,改革给这一历史进程做了总结。 (3)北魏统治者改革的主观动机是缓和阶级矛盾与民族矛盾,其手 段强调同化。但由于适应了少数民族封建化和民族交融的客观历 史趋势,改革有力地促进了这一历史进程。
思维导图
知识清单
预习自测
一、淝水之战 1.背景:强大后的前秦,疆域东濒大海,南抵汉水,西至龟兹,北达沙 漠,与南方的东晋形成对峙的局面。 2.时间:383年。 3.交战双方:前秦和东晋。 4.经过:苻坚征集步兵60余万、骑兵27万南下,企图灭亡东晋,东 晋以8万精兵应战,双方在淝水展开决战,前秦大败,苻坚负伤逃回北 方。 5.特点:是中国古代又一次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 6.影响:淝水之战以后,前秦很快土崩瓦解,北方再度陷入分裂和 混战的状态。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说课稿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说课稿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9课《北魏和北方民族大交融》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北魏和北方民族大交融是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的第19课。

本课主要讲述了北魏孝文帝改革和北方民族大交融的相关内容。

孝文帝改革旨在促进民族融合,加强对黄河流域的统治。

他实行了一系列汉化政策,如改穿汉服、学习汉语、采用汉姓等,这些政策促进了北方民族的融合。

同时,北魏时期,汉族和鲜卑族等北方民族之间的交流和融合也日益密切,形成了北方民族大交融的局面。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对历史上的重大事件有一定的了解,但对于北魏和北方民族大交融的具体内容可能较为陌生。

学生对于民族融合的概念和过程可能有一定的理解难度。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通过生动形象的语言、具体的事例和图片等手段,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相关内容。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内容和影响,掌握北方民族大交融的特点和意义。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史料分析能力和历史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民族融合的认识,增强学生对民族团结的重视,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内容和影响,北方民族大交融的特点和意义。

2.教学难点:对北魏孝文帝改革和北方民族大交融的理解和分析。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史料教学法、合作讨论法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史料分析能力和历史思维能力。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图片、地图等教学辅助工具,生动形象地展示北魏和北方民族大交融的相关内容。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北魏时期的地图和图片,引起学生对北魏和北方民族大交融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

2.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内容和影响,掌握北方民族大交融的特点和意义。

3.合作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分析北魏孝文帝改革和北方民族大交融的原因、过程和影响,分享彼此的学习心得。

第19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教案

第19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教案

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1.内容主旨本课介绍了前秦和北魏两个局部统一北方地区的政权的统治状况,前秦部分承接第17课末尾,前秦统一北方后与东晋形成对峙局面,苻坚发动对东晋的淝水之战,淝水之战后前秦瓦解,北方重新陷入混战之中。

随后实现局部统一的是鲜卑的北魏政权,开启北朝,孝文帝为巩固统治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迁都洛阳、说汉话、穿汉服、改汉姓、鼓励与汉人通婚等。

增强了北魏的实力,促进了少数民族与汉族的民族交融。

这是民族交融通过统治阶层的斗争与改革两种方式,进入到第三子目,展示了北方自魏晋以来民间因民族交融生活方方面面出现的变化,少数民族内迁与战争、和平交往等方式,民族隔阂趋于消解,出现了各民族经济文化的大交融,推动了中华民族的发展,为隋唐大一统时代的到来奠定了基础。

加深学生对于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裂和民族交融两个时代主线的理解。

2.教学目标了解南北朝政权更替、前秦统一与淝水之战、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基本史实。

识读地图和文物图片,理解孝文帝改革的影响,北方民族融合的方式。

认识到改革对于推动国家发展的作用,理解民族交融对中华民族发展的意义,增强对中华民族的民族认同和文化认同。

3.教学重难点:重点:北魏孝文帝改革,北方民族交融难点:民族交融的意义4.教学过程:【导入新课】简要复习上周所学内容,西晋灭亡后,南迁的士人与百姓建立东晋政权,上节课了解过了东晋南朝时期的政权更迭与江南开发,而因五胡内迁而陷入混战的北方,又将呈现出怎样的社会面貌呢?北方民歌《敕勒歌》的流传过程:高车族民歌→译为鲜卑语→译为汉语,流传至今过渡:从《敕勒歌》的流传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到这一时期不同民族之间交流的缩影,那么这节课我们就进入第19课的学习中,去感受北方动荡下的民族大交融。

【设计意图】通过复习导入,加深学生对于西晋后南北方进入对峙呈现不同的发展面貌的概念理解,借助《敕勒歌》这样一首学生耳熟能详的诗歌,点出民族交融这一主题,引入本课内容,【环节一】淝水之战——民族交往中的碰撞冲突出示地图,十六国中氐人建立的前秦政权在苻坚的统治下强盛起来、统一了北方,与南方的东晋形成对峙,想要继续南下消灭东晋、统一中国,交代淝水之战的背景学生活动:阅读课本P93相关内容,了解淝水之战经过,完成学习单上关于淝水之战的信息(时间、交战双方兵力、特点、结果)教师提问:1.此前我们学过以少胜多的战役还有哪些?2.为什么实力如此悬殊的对比前秦却战败了呢?学生活动:抓住课文中的关键词:“不顾一切反对”、“强征”、“拼凑”“阵脚大乱”等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战败是由于前秦内部民族矛盾没有得到解决,百姓与军队没有向心力。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北方少数民族墓室壁画《采桑图》
在生产方式上,少数民族学习汉族 的先进生产经验,成为农业居民。
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根据上述图片,请你谈谈对“民族交融”的 理解?
民族交融是指各民族间共同生活、 彼此学习、共同发展、逐渐交融的 过程,包括经济生活、文化语言、 风俗习惯等互相影响,趋向一致。 它是中国古代历史上一种进步的历 史现象。
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3、意义:促进了民族交融,
增强了北魏的实力。
认识: 1、民族融合与孝文帝改革互为因果 关系。 2、改革必须符合历史发展的潮流。
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汉族妇女制作蒸馍与烙饼砖画 蒸馍与烙饼原是少数民族的食物,魏 晋时在中原却很风行。
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10岁 满月 13岁
幼 11岁 2岁 8岁 15岁 12岁 17岁
27岁 2岁 32岁 8月卒 30岁 3岁 9岁 36岁 34岁 6月废
你发现了什么问题? 推测:
这个问题会导致东汉后 期什么样局面的出现?
即位时的年龄平均是:9.5岁 平均寿命是:24岁
1.畸形政局乱朝纲—外戚与宦官交替专权
皇帝早逝
A.顺应历史发展的趋势 B.得到最高统治者的支持 C.促进中国社会封建化 D.符合人民群众的要求
第13课 东汉的兴亡
第一卷 百战成王 仕宦当作执金吾---东汉的建立 第二卷 怀柔天下 光武中兴与民安---东汉的辉煌 第三卷 祸起宫闱 汉运渐终人心乱 ---东汉的衰亡
第四卷 苍茫大地 江山浮沉谁是主 ---历史的沉思
梁太后 窦太后
外戚 窦宪 邓骘 阎显 梁商、梁冀 梁冀 梁冀

第19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第19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氏为(

A.独孤 B.拓跋 C.长孙 D.尉迟
鲜卑族
比一比,看谁知道得多
3.补充完成下列两首唐诗
欲饮琵琶马上催 葡萄美酒夜光杯,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王翰)
醉卧沙场君莫笑
古来征战几人回
黄河远上白云间,_________________。
改革
历史的教训;民族交融不充分
历史的趋势;促进民族交融
三、历史的延续:胡风汉韵看交融
三、历史的延续:胡风汉韵看交融
以下图片反映了哪些方面的民族交融?
穿裤褶(zhě)服的南朝乐队 汉族妇女蒸馍烙饼图
抚琴击鼓乐俑
穿丝绸衣服的少数民族贵族
服饰
汉人胡食图(吃羊肉串)
饮食
敦煌飞天乐舞壁画
歌舞
三、历史的延续:胡风汉韵看交融
——唐代史学家刘知几
第19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一、历史的教训:兵戈声中看交融
淝水之战:公元383年 前秦(氐族)——东晋(汉族) 民族交融不充分,统一全国失败
二、历史的趋势:改革潮中看交融
北魏孝文帝改革: 迁都洛阳,实行汉化 顺应历史趋势,促进民族交融
第19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战争
民,拼凑士兵八十 自相践踏,一溃而不 解,再度陷入分裂
多万
可收拾
混战局面
无意愿
无斗志
无认同感
一、历史的教训:兵戈声中看交融
(淝水之战后)前秦这个由各民族各个势力 组成的马赛克般的政权,瞬间瓦解。
——日本历史学家 川本芳昭
匈奴 羯族
羌族
鲜卑 氐族
汉族

第19课 北朝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课件)七年级历史上册(统编版2024)

第19课 北朝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课件)七年级历史上册(统编版2024)

王猛
壹 淝水之战
3.淝水之战
阅读课文说一说淝水之战的概况?
时间: 383年 交战双方:前秦──东晋
有关的成 投鞭断流、草木皆兵、 语或典故:风声鹤唳
结果:东晋以少胜多打败前秦
影响: 淝水之战是又一次以少胜多的著名战 役。淝水之战以后,前秦很快土崩瓦 解,北方再度陷入分裂和混战的状态。
淝水之战形势图
D
肆 课堂练习
3.(2024·江苏南通·中考真题)《魏书》记载,大臣高闾认为夏商周三代
疆域不大,实行封禅(古代帝王在泰山祭告天地的仪式),劝孝文帝也举行封
禅大典。孝文帝却认为南方荆州和扬州尚未归顺,不欲封禅。由此可见,孝文
帝( )
A.学习汉族政治制度 B.推动北方人口南迁
D
C.打击藩镇割据势力 D.胸怀国家统一大志
汉族 农耕 封建社会 定居
北魏建国至孝文帝执政前近一百年间,北 魏以汉族人民为主体的各族人民起义多达八 十余次。
——《魏晋南北朝农民战争史料汇编》
①当时,北方各族人民长期杂居,民族聚落已不多见。内迁的各族在生产、生活和习俗 上,与汉族已无明显的区别。 ②鲜卑拓跋部因内迁较晚,仍保持鲜卑族的习俗,要治理好广大的北方地区困难重重。
——摘自吴宗国主编《中国古代官僚政治制度研究》
结合材料谈谈:民族交融对我国历史产生了什么影响?
为中华民族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进一步丰富 了中华民族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为隋唐的统一、 强盛奠定基础。
思考 合作探究
民族交往:和平与武力并存
十六国北朝政权的统治者,大多采取与汉族士人合作的政策,沿袭中原地 区原有的统治方式。这一时期的民族关系,有时矛盾激化,甚至发生战争, 但在总体上,民族隔阂趋于消解,民族关系趋于和缓。

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进生产经验,成为农业居民。
讲授新课
根据上述图片,请你谈谈对“民 族交融”的理解?
民族交融是指各民族间共同生活、 彼此学习、共同发展、逐渐交融的过程, 包括经济生活、文化语言、风俗习惯等 互相影响,趋向一致。
它是中国古代历史上一种进步的历 史现象。
北方地区民族融合的原因: 内迁的各族与汉人杂居;北魏孝文帝的改革
一 淝水之战
观察和思考
讲授新课
时间:383年 交战双方:前秦──东晋 有关的成语或典故: 投鞭断流、草木皆兵、风声鹤唳 结果:东晋以少胜多大败前秦 影响:消除了前秦对江南地区的战争威
胁,使江南的社会环境更加安定。 也使前秦很快土崩瓦解,北方再度 陷入分裂和混乱的状态.
讲授新课
苻坚拥有八十多 万兵力,却不能统一 江南,这究竟是为什 么?
北魏孝文帝即位后 ,立志用文治移风易 俗,494年迁都洛阳.
讲授新课
原名拓拔宏,改姓 氏后为元宏,他四 岁继皇位,祖母冯 太后去世,开始真 正掌握政权。孝文 帝自幼在冯太后的 教养下,深受汉文 化的影响。
讲授新课
2.迁都之后进行改革,推行汉化措施:
1.在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 2.官员及家属必须穿戴汉族服饰; 3.改鲜卑姓为汉姓,把皇族由拓跋改姓元; 4.鼓励鲜卑贵族与汉人贵族联姻.
讲授新课
二 北魏孝文帝改革
观察和思考
1.北魏政权的建立 四世纪后期,游牧在阴山地 位的鲜卑族拓跋部迅速崛起, 建立北魏,439年,统一北方, 结束了十六国以来分裂割据 的局面。
(都城:平城(山西大同)
拓拔珪
讲授新课
当时,鲜卑拓跋部 因内迁较晚,仍然保 持鲜卑族的习俗,要 治理好广大的北方困 难重重.
——《资治通鉴》

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人教五四学制部编版中国历史第一册教案

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人教五四学制部编版中国历史第一册教案

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一、北魏政治北魏政权在建立初期,由鲜卑族人担任重要官职,逐渐发展为汉族和鲜卑族人共同治理的政权。

魏文帝时期实行了分封制,把封建军阀统治的土地划分为小郡县,由官员负责管理。

此举不仅加强了中央政府对地方的控制,也增加了土地的利用率,有利于农业生产和经济发展。

在北魏政权的历史上,魏孝文帝和魏武成帝的统治被认为是比较明智的,他们着重改善人民生活,加强军备,扩大国土。

二、北方民族大交融在北魏政治的同时,北方各民族之间也发生了大交融,主要集中在文化、语言、宗教以及生活风俗等方面。

这种大交融的结果,是汉族和北方少数民族在宗教、语言、文化等方面逐渐统一,也促进了各方之间的经济交流和文化交流。

随着统治阶级的完全鲜卑人向汉化过程的推进,到550年-577年之间的一段时间成为北方的汉化时期。

在此期间,鲜卑军阀开始采用汉语、汉字和汉文化,与汉族进行交流。

同时,汉族文化也深入到魏国,影响了魏国的文化和政治制度。

这种文化交流和融合,为中国历史上北方民族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三、教育引导在教育引导方面,我们也应该注意到这一历史阶段的重要性。

同时,应该注意到,要通过培养学生批判思考和理性分析的能力,更好地了解中国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我们要让学生了解北魏时期的政治制度和社会生活,同时也应该教育学生更好地珍惜和继承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以此促进中华文化的衍生和发展。

学生应该了解到,各民族间的交流和融合,是中国民族文化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也是我们民族文化强大的一个原因。

四、总结总的来说,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的大交融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段重要历史,它影响了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

教育部门也要通过教育引导,让更多的人了解到这段历史,并推动中华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介绍孝文帝其人。
4、由于旧都平城的鲜卑大贵族反对,平城改革的阻力太大,孝文帝决定迁都到很文化先进的“洛阳”,这一举措为孝文帝改革奠定了基础。
5、穿越时空“假如你是孝文帝,在迁都洛阳后,你会采取哪些措施来学习先进的汉文化呢?”
学生在课本标注好,孝文帝改革措施。
6、“缩句游戏”学生小组讨论,用三个字概括孝文帝改革措施,中间必须带“汉”字。
2、出示自学提示,要求学生依据提示,自学课本86—87页,做好标注。
时间:
交战双方:
有关的成语或典故:
结果: (复习前面学过的“以少胜多的战役”)
影响(对南方、对北方)
学生自学,展示自学成果。
3、合作探究(分小组讨论)
淝水之战前,苻坚踌躇满志,拥兵80多万,而东晋仅8万,这十比一的兵力,应该是一边倒,但前秦却兵败如山倒,没能统一江南,这是为什么呢?试分析原因及启示。
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表现生产生活: 政治制度: 思想文化: 民族心理:
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意义:
学生展示自学成果。
图示课堂小结
当堂达标
1、成语“草木皆兵”的源自( )
A.官渡之战B.赤壁之战
C.淝水之战D.巨鹿之战
2、自习课上,小王在整理关于北魏孝文帝改革内容的课堂笔记,你认为应该包括哪几项?( )
①把鲜卑族的姓氏改为汉姓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4、评价孝文帝改革。
教学反思
课堂节奏过快,学生自学、讨论的时间把握不好,语言组织稍有混乱。学生积极性调动不够,课堂参与度不高,主动回答问题的太少,还有很多需要改进学习的地方。
原因前秦角度:东晋角度:
学生展示讨论结果。
电视剧《锦绣未央》过渡到鲜卑族建立的北魏政权。
二、北魏孝文帝改革
1、简介鲜卑族的历史,出示鲜卑族发祥地图片
2、出示自学提示,学生自学课本87页,做好标注。
北魏建立的时间、都城?北魏何时统一北方?带来什么影响
学生展示自学成果。
3、出示《马克思恩格斯选集》“野蛮的征服者总是被那些他们所征服的民族的较高文明所征服,这是一条永恒的历史规律。”引出北魏统一北方黄河流域后,为了更好地治理汉文化先进的中原地区,决定实行汉化政策,从而引出北魏杰出的汉化改革家——孝文帝。
导课:播放歌曲《敕勒歌》, 介绍这是北朝时期居住在北方的敕勒族的民歌,也在鲜卑族中传唱。你知道鲜卑族在中国历史上最早建立了哪个朝代吗?你想了解鲜卑族历史上的杰出政治家—孝文帝推行的改革吗?导入课题。揭示课标
一、淝水之战
1、出示《前秦东晋形势图》,复习前秦统一北方黄河流域,苻坚想要统一南北,挥师南下与东晋爆发了一场战役——(淝水之战)
7、出示杨炫之《洛阳伽蓝记》材料,请思考: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北魏孝文帝改革有何作用?
8、出示记忆北魏孝文帝改革记忆口诀
北魏有个孝文帝,迁都洛阳定大计。
穿汉服,说汉语,改汉姓,学汉礼。
卑汉联姻受鼓励,民族融合大统一。
三、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
1、出示图片,理解“民族交融”含义。
2、出示自学提示,要求学生依据,提示做好标注。
②提倡和汉人通婚
③在朝廷中禁止使用鲜卑语,必须使用汉语
④生产布帛多的可以免除徭役
A. ①②③④B. ①②C. ①②③ D. ③④
3、下列内容,属于北魏孝文帝改革成果的是( )
①加速了北方各族封建化的进程
②促进了北方民族大融合
③增强国家军事力量
④使农民的生产和生活相对稳定,北方的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
A.①② B.①②③
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了解淝水之战、北魏孝文帝改革、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等基本史实,思考并认识历史发展感态度价值观:民族统一和国家统一是历史发展的潮流。
教学重点:北魏孝文帝改革、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
教学难点: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
教学环节:
①出示材料“今欲断北语,一从正音。其年三十已上,习性已久,容不可猝革。三十已下,见在朝廷之人,语音不听仍旧,若有故为,当加降黜。”——《资治通鉴》根据缩句要求,学生归纳为“说汉语”②出示鲜卑服饰改为汉族服饰图片,学生根据缩句要求归纳为“穿
汉服”③出示“改鲜卑姓为汉姓”的图表,学生归纳为“改汉姓”④鼓励鲜卑贵族与门地相当的汉族通婚,学生归纳为“联汉姻”⑤出示“自孝文帝之后,北魏皇帝死后的谥号多用“孝”字,如“孝武帝”“孝明帝”等,这是为什么?”说明当时北魏推崇“孝道”,学习汉族的礼法,尊崇孔子,学生归纳为“学汉礼”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