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债学课件第三章公债实践的历史回顾与简要评述

合集下载

公债原理和公债制度教材(PPT 39页)

公债原理和公债制度教材(PPT 39页)
– 当年发行的公债总额
• 2008年上半年发行记账式公债总计2756.72亿元 • 2008年上半年发行储蓄公债总计1143.21亿元
– 当年到期需还本付息的债务总额:公债兑付
• 2008年上半年兑付的公债本息总计为4151.66亿元
公债的相对规模
• 公债的相对规模
– 公债余额/GDP=公债负担率
– 平价发行 – 折价发行 – 溢价发行
公债利率
• 公债的利率
– 公债利息与票面值的比例(名义利率) – 实际利率
• 一般的原则
– 公债利率要保持与市场利率大体相当的水平 – 政府信用 – 社会资金的供求状况
按期分次支付法债券价格的计算
• 债券产生的现金流是由票息C和本金F构成。 付息期限和偿还本金的到期日T通常由契约 确定。用下面的估值模型可以求得价格P或 折现率r ( YTM)。下面这个公式实际也就 是附息债券的定价公式。
投资者。
F
P (1 r )m
债券的计算
假设零息债券在到期日的价值为1000美元,
偿还期为25年,如果投资者要求的年收益率 为15%, 则其现值为 ( C )。
(A)102.34 (C)30.38
(B)266.67 (D)32.92
1950年第一期人民胜利折实公债条例(续)
第四条 本期公债票面额分为:一分、十分、一百分、五百分四 种。
第五条 本期公债分五年作五次偿还,自一九五一年起,每年三 月三十日抽签还本一次,第一次抽还总额为百分之十;第二次抽还总 额为百分之十五;第三次抽还总额为百分之二十;第四次抽还总额为 百分之二十五,其余百分之三十于第五年还清。
P C 1C 2 C T F
1 r (1 r)2

《经济学公债》课件

《经济学公债》课件

七、参考文献
• 文献一 • 文献二 • 文献三 • 文献四
《经济学公债》PPT课件
经济学公债PPT课件介绍了公债的定义、市场化、对经济的影响、风险与管理、 历史与现状以及总结和推动公债市场化的思考。
一、公债的定义及基本概念
公债的定义
公债是指政府或机构借债筹集资金的一种债务工具。
债券的种类
包括国债、地方政府债务、企业债券等。
债券的基本要素
包括票面利率、到期日、发行价格等。
世界各国公债的现状
公债市场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历程。
各国公债市场在规模和发展水平 上存在差异。
中国公债的现状
中国公债市场规模迅速扩大,并 逐步开放。
六、总结
1 公债的重要性
公债在经济运行中起到重要的融资和调控作用。
2 公债的前景与挑战
3 推动公债市场化的思考
公债市场化面临着发展机遇和风险挑战。
需要进一步完善法律法规和市场机制。
二、公债的市场化
公债市场化的定义
将公债作为一种交易品种在市 场上自由买卖。
公债市场化的意义
提高公债流动性,引导资金流 向,增加市场效率。
公债市场化的途径
建立交易所、完善相关法律法 规、加强信息披露。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三、公债对经济的影响
1
公债对货币政策的影响
公债发行影响市场利率和货币供应量。
2
公债对借贷市场的影响
公债融资会影响借贷市场的竞争和利率。
3
公债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公债投资可以促进经济增长和就业。
四、公债的风险与管理
公债的风险及其分类
包括违约风险、利率风险、流动性风险等。
公债的管理
政府和机构需要有效管理公债的发行和偿还。

公债学2、3

公债学2、3
一、经济活动的效应与公债经济效应 一般来说,分析一种经济活动的效应就是
比较在同一时点这种经济活动发生和不发生两 种情况下经济运行结果的差异 。
分析公债的经济效应就是比较在发行公债 和不发行公债情况下经济运行结果的差异。 二、研究公债的两种方法
政府收支必须满足政府的预算约束的要求: G=T+ΔD+ΔH, (符号的意义) 公式的含义:1. 满足政府的支出的筹资渠 道; 2.支出必须与收入相等;
• 2.李嘉图等价定理
• 最早出现于1976年詹姆斯·布坎南的“巴罗 的《论李嘉图等价定理》的评论”中。
• 巴罗用深奥的数学推理论证了李嘉图等价 定理:为政府支出筹措资金采取征税还是 发行国债,都是无关紧要的。
• 这个定理的逻辑推导如下: • 在李嘉图模型中,当政府出售债券弥补财政赤字
时,具有理性预期行为特征的人就会同时认识到 将来政府为了还本付息将要征收更高的税收,政 府借款只是推迟了纳税。且未来税收通过贴现计 算出的现值与当前的举债是等价的。那么把支出 决策建立在一税后收入基础上和代际利他动机的 居民,不会感到处境更佳,为了应付将来的税收 负担,他们将把目前的减税收入储蓄起来而不是 消费掉。如果人人都认识到纳税只是被推迟了, 那么政府借入的任何增加都将被私人储蓄等额增 加所抵消,结果国内总储蓄不变,既不存在消费 的扩张,也没有收入的乘数效应和投资的挤出效 应。未来一代人也不会因举债而承担资本减少的 负担。 • 例,减税与发行债券。
• 16世纪,法国财政学者吉恩·博丹《国家论》,“财政为国 家神经枢纽”,主张国家的主要财源应为:国王所有的土地 收入、关税收入和赋税收入,应避免举借公债,认为公债的 借入,是王室财政崩溃的主要原因并影响国民经济的发展。
• 18世纪,大卫·休谟,反对国家借债,提出“公债亡国论”, 认为“国家如果不消灭公债,公债必然消灭国家”。理由: 公债带有纸币流通的弊端;引起粮食和劳动价格上升;支付 利息要征收捐税,增加劳动者负担;公债大部分掌握在悠闲 人收支,鼓励寄生生活;公债为外国所持有,会使得国家变 成外国的附庸。

财务管理公债(ppt 50页)

财务管理公债(ppt 50页)
记帐式国债:又称无纸化国债,它是指将投资者持有的国债登记 于证券帐户中,投资者仅取得收据或对帐单以证实其所有权的一种 国债。 记帐式国债的券面特点是国债无纸化、投资者购买时并没 有得到纸券或凭证,而是在其债券帐户上记上一笔。 记帐式国债 可以记名、挂失,以无券形式发行可以防止证券的遗失、被窃与伪 造,安全性好; 可上市转让,流通性好。
2、公债的利率 决定公债利率的因素主要: 市场利率的高低 政府的信用 社会资金的供给量
3、公债的发行数额(规模) 发行规模主要受下列因素限制: 生产力发展水平 公债的用途和公共部门使用资金的效率 私人部门的资金需求
4、公债的还本及付息期限 公债的还本期限主要考虑: 举债者对资金时间的要求 债务的成本
如果采用税收筹资承担经常性支出,当前人享受 支出利益同时也为此付出了代价,可以形成成本与收 益的权衡机制。为了使公共产品的配置接近效率状态, 政府部门的经常性支出原则上应用税收方式筹资。
(二)政府部门资本性支出的筹资方式
资本性支出--所产生的利益不仅在本期发挥作用, 同时还在以后较长的一段时期内产生效益的支出。
2.用税收为公共企业追加资金缺乏有效的成本约束。意味着公 共企业可以无成本地获取资金,企业会不关心资金的使用效率,只 关心自己可以得到多少拨款。
3.用税收为公共企业筹资影响社会生产方式的选择。意味着税 收对不同所有制企业的非中性。由于企业之间的实际税负不一致, 企业选择经营组织形式会受到税收政策导向的左右,而不是根据经 营管理的需要,这将影响社会对不同生产方式的选择。
• 在这里,税收起到了一种价格机制的作用。税收筹资 方式为社会的选择提供了一种成本效益比较的权衡体制, 这有助于使社会决策受到资源配置效率的约束。
公债筹资分析:
公债筹资把公共产品的受益和成本分担分成了两个 时期,使受益者与成本负担者变得不一致。现在的社会 成员享用了公共产品,却不承担其成本;而未来的社会 成员承担成本,却不享受其利益。公债的期限越长,其 不一致性就越明显。

公债学课件(李祥云)

公债学课件(李祥云)

二、结构性赤字与周期性的赤字
►公债是因赤字而产生的,可以看作是过去赤字的 积累额 。现实的赤字又可分为结构性的赤字和周期 性的赤字。 ►结构性的赤字是指产量在充分就业水平下的赤字, 与政府的财政政策变量有关 。 ►周期性的赤字是现实赤字与结构性赤字之差,是经 济周期状况消极决定的 。 ►SD=(G-tYf),CD=DEF-SD=(G-tY)-(G- tYf) = tYf- tY, DEF= t(Yf- Y)+(G-tYf)
第三节可转让与不可转让公债的类型
一、可转让公债类型 (一)国库券 是政府为解决年度内预算资金的周转失灵而发行的 债券,是短期公债最主要的表现形式。 国库券一般不记名,为零息债券,采取折扣发行。 1.国库券的特点 : 安全可靠、高度流动性、带来利润资产、面额多样 2.国库券的作用:调节政府财政收支过程中季节性 资金余缺,为什么称之为“国库卷”呢? 3.发行国库券对经济产生的影响
Hana Polackova分类意义: 这种分类方法主要用于分析转型国家的债务及其财政风险 举债总是有风险的,故国际上建立了一个监控债务规模预警 指标体系,用于这个指标体系可以判断一国或地方债务规模 是否适度。当然,指标中用的债务都是直接显形债务。 但世界银行专家Hana Polackova在考察转型国家债务 时,用国际通用指标体系衡量转型国家债务并不存在什么风 险,甚至有些国家不存在债务。实地调查发现:这些国家虽 然法律上禁止举债,但由于体制不健全,而各级政府存在着 非常隐蔽不易觉察大量不规则债务,庞大债务若不及时加以 控制和化解势必会导致巨大财政和金融风险。 地方政府私下协议欠款,为企业担保或有债务等。一 般没有纳入预算,致使这些债务长期游历于政府监管之外。
公 债 学
主讲教师:李祥云 E-mail:lixiangyunlz@ Tel:62986421 2006.2

公共经济学公债制度PPT课件

公共经济学公债制度PPT课件

(3)曼昆(G.Mankiw)的否定
短视。人们往往是依据将来税收与现 在税收相同的假设采取行动,而不会考虑 现在的财政政策会引起将来税收的变化。
因此,债务融资的减税效应将导致人 们误以为永久收入增加(其实并没有增 加),从而导致其增加消费。
借债约束。永久收入假说是靠不住的, 是当前收入而不是永久收入决定其消费。 债务融资的减税增加当前收入,从而增加 消费。
1、公债规模的衡量
公债负担率=当年公债余额/当年经 济规模(GDP)
公债依存度=当年公债发行收入/当 年公共支出
公债偿债率=当年公债还本付息/当 年公共收入
2、公债规模的确定
(1)预算赤字规模
预算赤字的弥补方式一般是增加税 收、增发货币和发行公债。
通过预算赤字筹集的资金,如果用 于周期短、见效快的建设项目上,就不 大可能造成通货膨胀压力。因为产品的 增加部分抵消公众的购买力。
代替征税100亿元,期限
1年,年利率5%。
第二年
政府以增税105亿
元筹措偿债资金105亿
元,并支付本息。
第一年
Hale Waihona Puke 居民即期税负减少100亿元。因预期未来
税负增加,即期消费不
增加,并将债券保存。
第二年
未来税负果然增加,
因持有债券100亿元,
获本息105亿元,未来
消费不增加。
2、李嘉图等价定理的争论
(1)巴罗(R.J.Barro) 的坚持
消费者有将部分财产遗留给后代的
动机,利他的消费者不但从他自身的消
费中获得效用,还会从其子孙后代的消
费中获得效用。
消费者在代际之间是利他的,因此,
政府以公债替代征税时,消费者不会增

《公债管理》课件

《公债管理》课件

多元化投资策略
探索多元化的公债投资策略,包括固 定收益、浮动收益、另类投资等,以 满足不同风险偏好和收益目标。
公债市场的开放与国际化
开放市场
逐步放开公债市场,吸引更多国内外投资者参与,提高市场的竞 争力和活力。
国际化
推动公债市场的国际化进程,加强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合作与交 流,共同促进全球公债市场的健康发展。
推动市场化改革
进一步推动公债市场的市场化 改革,释放市场活力,促进公
债市场的可持续发展。
THANKS.
投资者可以通过持有不同期限和类型的公债来分 散利率风险。
公债的信用风险
信用风险是指公债发 行方违约的可能性。
投资者应选择信用评 级较高的公债以降低 信用风险。
信用风险取决于发行 方的信用评级和偿债 能力。
公债的流动性风险
流动性风险是指公债市场交易 不活跃或停滞,导致投资者难
以买卖公债。
流动性风险会影响投资者的 资金管理和资产配置。
公债市场是金融市场的重要组成 部分,其发展有助于提高金融市 场的整体水平和运行效率。
优化资源配置
通过公债市场,可以将社会资金 引导到国家需要重点发展的领域 和行业,促进资源的合理配置。
降低企业融资成本
公债市场的发展可以为企业提供 更多的融资渠道和融资方式,降 低企业的融资成本。
公债的发行与交易
02
公债的发行条件与程序
发行条件
公债的发行需满足一定的条件,包括发行额度、发行期限、利率水平等,这些条 件通常由国家法律法规规定。
发行程序
公债的发行需经过一系列程序,包括发行计划的制定、发行方式的确定、销售渠 道的选择等,这些程序需遵循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和监管要求。
公债的交易方式与市场价格

第二章 《公共债务》PPT课件

第二章  《公共债务》PPT课件
▪ (3)公债是不用偿还的,国家可以通过债务管理这个“圆滑而便当的 艺术”不断地用新公债去代替老公债。
▪ (4)随经济的发展与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公债负担越来越轻。
▪ (5)公债可作为政府调节、干预经济的重要杠杆,其作用不仅在于吸 收通货膨胀时期的剩余购买力,增加经济萧条时期的需求,以稳定经济, 还在于通过公债利率的确定引导社会资金的有效使用。
(二)自由竞争时期的公债
在这个时期,由于资产阶级反对国家干 预,主张自由经营,政府的职能仅限于维持 资本主义生产秩序和社会秩序的正常运转。 表现在财政上,就是这一时期的资本主义国 家崇尚预算平衡,大多数年份的预算都有盈 余,即使有时执行的结果出现赤字,政府编 制的预算也是平衡而略有结余的。所以,公 债的发行规模并不很大,而主要是在特殊的 意外事件发生期(如战争)出现急速的增长。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债实践活动: ▪ 1. 20世纪50年代的公债:国家信用体系的搭建 ▪ 2. 20世纪50年代末到70年代末:国家公债的
“空白”期 ▪ 3. 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国债:国家信用体系的
发展与完善
3. 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国债:国家信用体系的发展与 完善
从1981年恢复发行国债以来,可以分为以下四个阶段: ▪ 第一阶段(1981—1993):从80年代初开始,中国开始了
第三节 公债理论的演进
一、西方公债理论
(一)20世纪30年代以前的公债理论:公债 有害论
▪ 在20世纪30年代大危机之前的资本主义自由竞争 时期,经济学家一般都反对国家干预,主张自由 竞争,所以反映在公债理论上,这一时期的古典 经济学家大多对公债持否定态度,强烈反对公债 的发行。
古典学派经济学家反对公债的发行,其主要观点如下: ▪ (1)政府举债必使民间生产资金移向和充当财政用途,

公债学讨论 PPT课件

公债学讨论 PPT课件

国债负担率 4.74% 5.43% 6.13% 6.98% 9.20% 11.76% 13.12% 14.24% 16.07% 16.64% 16.12% 17.80% 16.57% 20.24% 17.72% 17.67% 16.59% 15.02% 14.56% 14.87% 15.09% 15.75%
分析我国公债规模 管理制度是否合理
目录
公债规模管理制度简介 公债规模管理制度的意义 公债规模管理制度不合理 参考美日公债规模管理制度启示 公债规模管理制度的改进
公债规模管理制度简介
公债规模管理制度 自2006年起,我国开始采取国债余额管理制度进行政府债务管理。根据
《关于2005年中央和地方预算执行情况与2006年中央和地方预算草案的报 告》,我国的国债余额管理制度是指,立法机关不具体限定中央政府当年国债 发行额度,而是通过限定一个年末不得突破的国债余额上限,以达到科学管理 国债规模的方式。但在地方债规模管理上,正在积极推进改革,实行限额管 理,举借资金只能用于公益性资本支出,不能用于一般性支出。
公债规模管理制度不合理
地方政府债务规模总体状况透明度低
地方政府债务隐蔽性强、统计困难,并且由于没有统一的统计口径和统计标准,地方 政府债务没有一个准确的数据,也就成为不可避免的现象,而没有确切的地方政府债务 数据将会对经济的健康运行产生不良的影响。我国目前尚未建立专项债务会计核算制度, 现行政府预算会计制度记录和报告的只有直接显性债务,且政府债务信息一般都是通过 统计报表反映,没有反映债务来源、变动、偿还等具体信息,因此难以确保债务信息的 真实性、准确性和完整性,从而在很大程度上加大了政府债务管理的难度,更不便于社 会进行有效监督。
其二:预算差额管理,形式上只是预算差额,即每年立法机关只审 批国家的预算赤字或预算盈余,也就是国债规模的增量或减量,不审批 国债借新还旧部分。目前,英国、德国、法国、日本和加拿大等许多发 达国家都采用这种管理办法。

《公共债务》PPT课件

《公共债务》PPT课件

当·斯密斥为“全是基于重商学说的诡辩”。在马克
思主义观点看来,这种观点的要害在于抹煞资本主
义公债的阶级实质。各国的经济实践已经充分表明,
公债不仅存在负担问题,而且如何衡量公债负担也
是财政理论与实践的重要内容。
精选课件ppt
22
一、公债的负担
从形式上看,公债的负担分三个层次:
(1)认购者的负担:企业、个人、银行及非 银行金融机构的债务负担。
精选课件ppt
9
公债的性质
一、公债是一种虚拟的借贷资本
二、公债体现一定的分配关系,是一种“延期 的税收”
精选课件ppt
10
公债的特点
非经常性财政收入; 有偿性(收益性); 自愿性; 灵活性。 安全性、流动性
精选课件ppt
11
二、公债的产生与发展
产生的条件:
(1)财政困难,入不敷出;或 财政职能扩大,所需要的资金膨 胀,仅靠税收不能满足财政支出 的需要(必要性)。
第十三章 公共债务
政府作为国民经济的参与者和管理者,必 然要在国民经济活动中扮演一个重要的角 色。政府往往通过公共财政来实现对国民 经济的参与和管理,而政府部门收支则是 公共财政的主要活动之一。
财政支出=财政收入
财政收入=税收收入+收费收入+企业收 入+债务收入+其他收入
通常用发行公债来作为弥补财政收支的缺 口
(3)实行赤字财政政策平抑经济波动的需要 (国家干预经济实施扩张性财政政策);
(4)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及反映资本主义意识 形态的个人主义为公债发行提供了充分的政治
条件和前提条件;
(5)金融机构和证券市场的形成和发展、信 用制度的完善是发行公债必须的技术条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80年代至今积极利用公债时期
2、20世纪50年代的中国内债


从1950-1958年间,中国曾经 先后发行过6次国内公债,发 行总额为38.4亿元,加上应付 利息9.8亿元,还本付息总数共 计48.2亿元,已在1968年年底 全部还完。 在建国初期,特别是在抗美援 朝期间,苏联政府曾向中国提 供过一些援助借款,本息总共 14.06亿新卢布。此项外债,中 国按期归还,并于1965年初提 前全部还清。
第三章 公债实践的历史回顾与简要 评述
一、中国内债的历史溯源及演变

中国内债发展的五个 阶段:

古代中国的内债 晚清时期的内债 北洋政府时期内债 国民政府时期内债
新中国成立以来内债
1、古代中国的内债


最早文献记载:周赧王 “债台高筑”。 汉代:《后汉书· 顺帝纪》,《后汉 书· 恒帝纪》中有关记载。 到了以后的历朝历代均有向公众举债以 充国用的历史记载。
2、20世纪60-70年代既无内债又无 外债的主动放弃公债时期


1969年5月11日《人民日报》发表题为“毛主席的独立自主、自力 更生伟大方针的胜利——欢呼我国成为一个既无内债、又无外债的 社会主义国家”,此后中国进入长达10多年的公债空白期。 公债实践的停止反映了我国当时在经济工作指导思想上对公债的排 斥态度 。 原因:一是因为当时社会主义改造已经完成,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 政府的收入主要依靠国有企业上缴的利润和各种税收,社会上闲置 资金很有限。二是人们意识形态的偏见,认为政府举债有损于社会 主义国家声誉和形象。
表1
年份 1912 1913 1914 1915 1916 1917 1918 1919 1920 1921 1922 1923 1924 1925 1926 合计
北洋政府时期公债、库券发行数额
公债发行额 6.2 6.8 25.0 25.8 8.8 10.5 139.4 28.4 122.0 115.4 83.2 5.0 5.2 23.0 15.4 620.1 库券发行额 - 2.2 10.1 0.4 1.8 0.2 7.0 5.3 24.7 29.0 2.2 3.5 0.1 - - 86.5

表态,标志着中国政府确定了长期运 用公债筹集建设资金的指导思想。 这一阶段公债规模的增长主要是由于 国家需要筹集大量建设资金,搞基础 设施建设和重点建设,解决各项经济 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的资金缺口,为 国民经济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3)公债规模迅速膨胀阶段(19941997年)



表现:1994-1997年间,我国公债发行额分别为1028.57亿 元、1510.86亿元、1847.77亿元、2412.03亿元,突破千亿 元大关。 国债规模迅速膨胀的原因:我国财政赤字弥补方式的转变。 1981-1987年间,弥补财政赤字的手段除了发行国债外,还 可以由财政向银行透支。1987年国务院做出了财政不得向 中央银行透支的明确规定。1994年国家通过的《预算法》 使得财政不能再靠向银行透支来弥补财政赤字而改为发行 国债。于是,发行国债就成了弥补财政赤字和债务还本付 息的唯一手段,从而导致政府举借国债规模的飙升。
图1:1981年以来我国内债余额变化情况
内债余额
表 3: 20 世纪 80 年代 以来我国内债绝对量规模及其变化 年份 1981 1982 1983 1984 1985 1986 1987 1988 1989 1990 1991 1992 1993 1994 1995 1996 1997 1998 1999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国内债务额 (亿元) 48.66 43.83 41.58 42.53 60.61 62.51 63.07 92.17 56.07 93.46 199.3 395.64 314.78 1028.57 1510.86 1847.77 2412.03 3228.77 3702.13 4153.59 4483.53 5660 6029.24 6726.28 19.00 3.61 7.99 12.90 3.41 54.00 40.00 207.84 103.78 81.97 65.13 66.54 国内其他债务 (亿元) 国内债务合计 (亿元) 48.66 43.83 41.58 42.53 60.61 62.51 117.07 132.17 263.91 197.24 281.27 460.77 381.32 1028.57 1510.86 1847.77 2412.03 3228.77 3715.03 4157.00 4483.53 5679.00 6032.85 6734.27 -4.83 -2.25 0.95 18.08 1.9 54.56 15.1 131.74 -66.67 84.03 179.5 -79.45 647.25 482.29 336.91 564.26 816.74 486.26 441.97 326.53 1195.47 353.85 701.42 -9.93% -5.13% 2.28% 42.51% 3.13% 87.28% 12.90% 99.67% -25.26% 42.60% 63.82% -17.24% 169.74% 46.89% 22.30% 30.54% 33.86% 15.06% 11.90% 7.85% 26.66% 6.23% 11.63% 年度变化额 (亿元) 年度增长 率 (% )

(5)稳健财政政策下公债规模有 所控制阶段(2005-2008.10)


2004年开始,我国财政 政策由积极财政政策转 向稳健财政政策。 标志:适当减少财政赤 字,适当减少长期建设 国债的发行 。
(5)积极财政政策重新启动下 的公债(2000年11至今)


2010年财政赤字10500亿元。 大规模公债发行不可避免!
数据来源: 《中国统计年鉴(2005) 》 , 《中国财政年鉴(2005) 》 。
对国债的数量风险的定量评估
国债数量风险 评估指标体系
财政承债能力 指标体系
国民经济应债能力 指标体系
国债依存度
国债偿债率
国债负担率
居民应债能力
指标体系的解释:

财政承债能力指标体系
8000 7000 6000 5000 4000 3000 2000 1000 0
1981 1982 1983 1984 1985 1986 1987 1988 1990 1991 1992 1993 1994 1995 1996 1997 1998 1999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表2
年份
1946 年— 1949 年我国内债发行情况
项目 土地债券 发行定额 3 亿元 4 亿元 1 千万石 4 亿元(美金) 5.23 亿元(金圆券) 200 万两(黄金) 1.36 亿元(美元)
实际发行额
3 亿元 8 千万元(美金) 1 千万石 不详 不详 200 万两(黄金) 不详
1946
美金公债 土地债券
国库券收入列入财政计划。政府在编制财政预 算时,将国库券收入列入正常财政收入范围, 成为财政收入的主要项目之一。 从发行规模上看,发行规模比较小,年度发行 额都为几十亿元。 发行期限长,券种单一,全部为中长期债券。 发行方式采取行政摊派,强调合理分配和自愿 认购相结合的原则。 国库券不能流通,因而也没有公债的二级市场。
简要的评价

从古代中国内债的发展来看, 政府举债的记载并不是很多。 总体上,古代中国公债具有 数量少、偶然性或临时性的 特点。这与当时的经济条件、 政府职能以及政府理财观念 有关。
2、晚清时期的内债




中国具有现代意义的内债出现于清 朝末年。 清政府于光绪二十年(1894年)第 一次效仿西洋的国内公债发行了 “息借商款”,被认为近代中国最 早公开发行的内债 。 清政府的第二次内债是光绪二十四 年(1898年)发行的“昭信股票” 1898年中国清政府为偿付对日本战 争“赔款”而举借公债券。 清政府于宣统元年(1911年)发行 了“爱国公债”。
3、北洋政府时期内债


辛亥革命后,南京政府于1912年1月发行的“中 华民国军需公债”,具有现代公债的完全形式。 自1912年-1928年,北洋政府总共发行了28种 内债,发行总额达6.2多亿元。 从北洋政府的内债发行看,其内债的发行方式极 为混乱。从政府正式发行的公债来,有短期的国 库证券干 脆改发国库券为使领库券、教育库券、春节库券、 治安库券、秋节库券等等,五花八门,有愈发愈 滥之势。

1950年发行2.6亿元的 “人民胜利折实公
债” 。

1954年至1958年连续 发行48.7亿元的“国
家经济建设公债”。
人民胜利折实公债与 国家建设公债比较

发行目的的不同:人民胜利折实公债是


为了弥补预算赤字,减少现钞发行,有 计划回笼货币;而国家建设公债是为了 加快国家经济建设步伐,逐步提高人民 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 发行次数的不同:人民胜利折实公债是 一种临时性措施,仅发行了一期;而国 家建设公债是一项持续性政策,连续发 行了五年,与国家长期的经济发展计划 相配合。 发行期限的不同:人民胜利折实公债为1 至5年,期限不是很长;而国家建设公债 的期限比较长,最长的达到10年。



为了北伐战争和反共,从1927年到1936年的10 年间,国民党政府共发行了26亿元以上的内债。 国民党政府以抗战的名义大量发行国内公债, 1937年~1942年,仅华侨认购的救国公债达11 亿元之巨。 解放战争时期,由于通货膨胀剧烈,发行的国内 公债,大体上不再以法币为本位币,而是采用美 元、金圆、实物、黄金等本位(见表2)。
1947 1948 1949
美金公债 公债 黄金公债 黄金公债
资料来源: 孙诩刚: 《中国财政史》 ,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2003 年版,第 415 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