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合同的主体资格
签订劳动合同的主体有什么要求
签订劳动合同的主体有什么要求⼀、签订劳动合同的主体有什么要求签订劳动合同的⽤⼈单位和劳动者,也是劳动合同关系的主体。
根据劳动法的规定,劳动合同的当事⼈必须具有合法的主体资格。
作为⽤⼈单位必须是依法成⽴的企业、个体经济组织、国家机关、事业组织和社会团体,只有这样的⽤⼈单位才有权签订劳动合同。
另⼀⽅当事⼈劳动者也必须具备⼀定的资格、条件,最重要的就是达到法定的就业年龄,必须是年满16周岁,国家严禁⽤⼈单位招⽤未满16周岁的未成年⼈。
⽂艺、体育以及特种⼯艺单位招⽤未满16周岁的未成年⼈,必须依照国家有关规定,履⾏审批⼿续,并保障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单位不能招⽤童⼯,也就是说劳动者必须是达到法定就业年龄且具有劳动⾏为能⼒的⼈。
⼆、签订劳动合同的条款有哪些根据《中华⼈民共和国劳动法》规定,劳动合同必须具备以下⼏⽅⾯的条款:(⼀)劳动合同期限劳动合同期限是指所签订的劳动合同是有固定期限、⽆固定期限和以完成⼀定⼯作为期限的劳动合同。
如果是有固定期限的劳动合同,则应约定期限是⼀年或⼏年。
临时劳动合同不超过⼀年(⼴东省规定)。
(⼆)⼯作内容⼯作内容是指⽤⼈单位安排劳动者从事什么⼯作,是劳动者在劳动合同中确定的应当履⾏的劳动义务的主要内容。
包括劳动者从事劳动的岗位、⼯作性质、⼯作范围以及劳动⽣产任务所要达到的效果、质量指标等。
(三)劳动保护和劳动条件劳动保护和劳动条件是指在劳动合同中约定的⽤⼈单位对劳动者所从事的劳动必须提供的⽣产、⼯作条件和劳动安全卫⽣保护措施。
即⽤⼈单位保证劳动者完成劳动任务和劳动过程中安全健康保护的基本要求。
包括劳动场所和设备、劳动安全卫⽣设施、劳动防护⽤品等。
⽤⼈单位不仅必须为劳动者提供必须的劳动条件和劳动保护,⽽且必须提供符合国家规定的劳动安全卫⽣条件和劳动保护。
(四)劳动报酬劳动报酬是指⽤⼈单位根据劳动者劳动岗位、技能及⼯作数量、质量,以货币形式⽀付给劳动者的⼯资。
包括⼯资的数额、⽀付⽇期、⽀付地点等以及其它社会保险(养⽼、失业、医疗、⼯伤、⽣育等)待遇。
劳动合同主体判定条件
劳动合同主体判定条件一、前言劳动合同是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之间确定劳动关系、明确双方权利义务的协议。
在劳动合同法律关系中,主体的资格和条件是判定劳动合同有效性和双方权益的关键。
本文旨在分析劳动合同主体的判定条件,以帮助双方更好地了解劳动合同的法律规定,确保劳动合同的有效性和合法权益的维护。
二、劳动者主体判定条件1. 年龄条件:根据我国《劳动法》规定,劳动者需年满16周岁。
未满16周岁的未成年人不具备劳动合同主体资格。
2. 劳动能力条件:劳动者必须具有劳动能力,即具备完成工作任务的能力。
不具备劳动能力的人,如残疾人、精神病患者等,不能成为劳动合同的主体。
3. 身份条件:劳动者应为具有公民资格的个体,不包括法人或其他组织。
4. 职业资格条件:根据不同岗位的要求,劳动者应具备相应的职业资格或技能要求。
如医生、教师等特定职业需具备相关执业资格。
三、用人单位主体判定条件1. 法人资格条件:用人单位应具备法人资格,即依法设立并取得法人营业执照的企业、个体经济组织、民办非企业单位等。
2. 用工权条件:用人单位应具有用工权利能力和行为能力,即具备招聘、录用、管理、辞退劳动者的权利和能力。
3. 登记条件:用人单位应在中国境内依法核准登记,包括企业、个体经济组织、国家机关、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等。
四、劳动合同主体的特殊情形1. 未成年工人的劳动合同主体判定:未满16周岁的未成年人不得签订劳动合同;已满16周岁但未满18周岁的未成年人,依法签订劳动合同的,视为有效,但不得从事有毒、有害、危险和对未成年人身体成长有害的高强度工种。
2. 港澳台同胞和外国人的劳动合同主体判定:港澳台同胞和外国人在我国境内就业,应当依法办理就业手续,并签订劳动合同。
他们与内地(大陆)劳动者享有同等的权利和义务。
五、结论劳动合同主体的判定条件是劳动合同法律关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劳动者与用人单位在签订劳动合同过程中,应严格按照法律规定的主体资格和条件进行判断,以确保劳动合同的有效性和双方权益的保障。
劳务合同认定为劳动合同的条件
一、合同主体资格1. 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均具备法律、法规规定的主体资格,即用人单位具有合法的经营资格,劳动者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
2. 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之间的关系符合法律规定,不存在违法用工、非法劳务派遣等情况。
二、合同内容1. 劳动者受用人单位的劳动管理,从事用人单位安排的有报酬的劳动。
即劳动者在用人单位的管理下,为用人单位提供劳动,并获得相应的报酬。
2. 用人单位制定的各项规章制度适用于劳动者。
这意味着劳动者需遵守用人单位的规章制度,如考勤、奖惩等。
3. 劳动者提供的劳动是其业务的组成部分。
即劳动者从事的劳动与用人单位的业务密切相关,是用人单位生产经营活动的必要环节。
4. 劳动合同必备条款的认定。
根据《劳动合同法》第十七条的规定,劳动合同应当具备以下条款:用人单位的名称、住所和法定代表人或者主要负责人;劳动者的姓名、住址和居民身份证或者其他有效身份证件号码;劳动合同期限;工作内容和工作地点;工作时间和休息休假;劳动报酬;社会保险;劳动保护、劳动条件和职业危害防护;法律、法规规定应当纳入劳动合同的其他事项。
三、合同形式1. 合同形式合法。
劳务合同可以是书面形式、口头形式或其他形式,但劳动合同必须为书面形式。
2. 合同签订主体合法。
劳动合同应由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协商一致,并经双方签字或盖章后生效。
四、合同履行1. 劳动者按照合同约定,在用人单位的管理下提供劳动。
2. 用人单位按照合同约定,支付劳动者报酬,并依法缴纳社会保险。
3. 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之间的劳动关系稳定,存在长期合作意向。
五、其他相关因素1. 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之间的信任关系。
若劳动者对用人单位具有较高的信任度,愿意长期为其提供劳动,则更有可能被认定为劳动合同。
2. 社会保险缴纳情况。
若劳动者依法缴纳社会保险,则更符合劳动合同的特征。
总之,劳务合同认定为劳动合同的条件主要包括合同主体资格、合同内容、合同形式、合同履行以及其他相关因素。
在实际操作中,需综合考虑以上因素,准确判断合同性质,以维护劳动者和用人单位的合法权益。
劳动合同签订主体的资格要求
劳动合同签订主体的资格要求1. 引言劳动合同是雇主与劳动者之间建立合法劳动关系的法律依据。
在签订劳动合同时,双方需满足一定的资格要求,才能够具备签订合同的主体地位。
本文将介绍劳动合同签订主体的资格要求。
2. 劳动合同签订主体的资格要求劳动合同签订主体包括雇主和劳动者两方,各自具备的资格要求如下:2.1 雇主的资格要求•法律主体资格:雇主应为合法注册的法人、个体工商户或其他组织,在法律上具有签订合同的主体资格。
•经营资格:雇主应具备经营能力,并在相关行业、领域正常经营。
•遵守劳动法律法规:雇主应遵守国家和地方劳动法律法规,保障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2.2 劳动者的资格要求•法定劳动年龄:劳动者应达到法定的劳动年龄,根据不同国家的法律规定而异。
•学历要求:根据工作性质的要求,劳动者可能需要具备相应的学历或职业资格。
•立场自主能力:劳动者应具备自主选择工作的能力,并能够理解劳动合同的内容和义务。
•无劳动能力限制:劳动者应具备劳动能力,即能够胜任合同约定的工作内容。
•无法律限制:劳动者不应受到法律限制,如未成年人、被剥夺权利等。
3. 其他注意事项•合同订立自愿原则:合同双方应自愿进行签订,不得强迫或欺骗对方签订合同。
•签订合同时间:合同可根据劳动关系的需要,具体约定合同期限或工作时长。
•合同内容:合同应包括双方的基本信息、工作内容、劳动报酬、工作条件、双方的权利与义务等内容。
4. 结论劳动合同签订主体的资格要求是确保合同的有效性和有法律效力的重要条件。
雇主和劳动者需符合相应的资格要求,才能够依法签订劳动合同,建立合法劳动关系。
这有助于维护双方的权益和社会稳定。
劳动合同生效要件
劳动合同生效要件是指劳动合同在符合法律规定的情况下,产生法律效力的必备条件。
在我国,劳动合同的生效要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劳动合同的主体资格1. 用人单位资格。
用人单位应当是依法成立的企业、个体经济组织、民办非企业单位、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等组织。
用人单位应当具备法人资格,具备独立承担民事责任的能力。
2. 劳动者资格。
劳动者应当年满16周岁,具备劳动权利能力和劳动行为能力。
法律、法规规定特殊岗位需要具备特定资格的,劳动者还应当具备相应的资格。
二、劳动合同的内容1. 合法性。
劳动合同的内容不得违反法律、法规的规定。
违反法律、法规的劳动合同,自订立之时起无效。
2. 公平性。
劳动合同的内容应当公平、合理,不得损害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3. 明确性。
劳动合同的内容应当明确、具体,具备可操作性。
合同条款模糊不清、含义不明的,应当作出有利于劳动者的解释。
4. 完备性。
劳动合同应当具备必备条款,如双方当事人的基本情况、合同期限、工作内容、工作时间和休息休假、劳动报酬、社会保险、劳动保护、劳动条件和职业危害防护、合同解除和终止的条件、违约责任等。
三、劳动合同的订立程序1. 协商一致。
劳动合同的订立应当遵循平等自愿、协商一致的原则。
双方当事人应当充分表达自己的意愿,达成一致意见。
2. 书面形式。
劳动合同应当采用书面形式。
口头约定的,视为无效。
3. 签字盖章。
劳动合同应当由用人单位和劳动者签字或者盖章。
双方当事人签字或者盖章的劳动合同,具有法律效力。
四、劳动合同的生效时间1. 订立时生效。
劳动合同自双方当事人签字或者盖章之日起生效。
2. 法定条件生效。
法律、法规规定劳动合同应当经过批准、登记等程序生效的,从其规定。
五、劳动合同的无效和撤销1. 无效劳动合同。
违反法律、法规的劳动合同,自订立之时起无效。
无效劳动合同,从订立之时起,用人单位不承担劳动合同规定的义务。
2. 撤销劳动合同。
用人单位以欺诈、胁迫的手段或者乘人之危,使对方在违背真实意思的情况下订立或者变更劳动合同的,劳动合同被撤销。
劳动合同二审主体资格
劳动合同二审主体资格一、劳动合同主体的概念劳动合同主体是指劳动合同的当事人,即劳动者和用人单位。
劳动合同主体资格是指当事人依法具有签订、履行劳动合同的资格。
在劳动合同关系中,主体资格具有特定性,一方是劳动者,另一方是用人单位。
二、劳动者的主体资格1. 年龄条件根据《劳动法》规定,劳动者的最低就业年龄是16周岁。
不满16周岁的未成年人不得就业,也不能与用人单位发生劳动法律关系。
然而,在特殊行业(如文艺、体育和特种工艺单位)中,可以根据需要招收未满16周岁的人员,但需经劳动人事部门审批。
用人单位不得招用童工,即劳动者必须是达到法定就业年龄且具有劳动行为能力的人。
2. 劳动能力条件劳动者必须具备劳动能力,才能成为劳动合同的主体。
劳动能力是指劳动者从事劳动的能力,包括身体健康、知识技能等方面。
不具备劳动能力的人,如残疾人、精神病患者等,不能成为劳动合同的主体。
3. 文化条件劳动者应当完成国家义务教育,方能就业。
这是劳动者具备劳动合同主体资格的基本条件之一。
国家鼓励劳动者提高自身素质,通过各种形式接受职业教育和培训,提高职业技能和综合素质。
4. 行为自由劳动者应当具备行为自由,能够独立地表达自己的意愿和签订劳动合同。
无行为能力的人,如未成年人、精神病患者等,不能成为劳动合同的主体。
三、用人单位的主体资格1. 法人资格用人单位必须是依法成立的法人实体。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总则》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等法律法规,企业、个体经济组织、国家机关、事业组织和社会团体等,只要具备法人资格,都可以成为用人单位。
2. 合法经营资格用人单位必须具备合法经营资格,依法开展生产经营活动。
不具备合法经营资格的用人单位,如非法企业、黑工厂等,不能成为劳动合同的主体。
3. 劳动保障能力用人单位应当具备一定的劳动保障能力,能够依法保障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这包括按时足额支付劳动者工资、缴纳社会保险费、提供劳动保护等方面。
四、劳动合同主体资格的审核在劳动合同纠纷的二审过程中,法院对劳动合同主体资格的审核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审核劳动者的年龄、劳动能力和文化条件是否符合法律规定;2. 审核用人单位的法人资格、合法经营资格和劳动保障能力是否符合法律规定;3. 审核劳动者与用人单位是否具备签订、履行劳动合同的自愿性和合法性;4. 审核劳动者与用人单位是否具备平等的地位和权利义务对等的原则。
劳动合同签订主体的资格要求
劳动合同签订主体的资格要求劳动合同签订主体的资格要求一、基本信息双方签订的劳动合同,应当包含以下基本信息:1.劳动合同的名称和双方名称;2.劳动合同签订日期;3.劳动合同签订地点;4.劳动合同各项工作的内容、范围、工作地点、工作时间等;5.劳动合同形式,如固定期限、无固定期限等;6.劳动合同约定的工资及各种津贴、福利待遇等;7.劳动合同终止的条件和程序。
二、各方身份、权利、义务、履行方式、期限、违约责任1.用工单位应当具备独立法人资格,能够签署劳动合同并承担相应的义务和责任。
2.劳动者应当是具有从事该工作的能力和资格的自然人。
3.用工单位应当按照国家规定和同业公会的规定对劳动者进行岗位培训和考核,确保劳动者具备从事该工作的相应技能和知识。
4.劳动者应当执行用工单位分配的工作任务,按时完成工作量,并且保护用工单位的商业秘密和机密信息。
5.劳动合同期限应当符合法律法规的规定,用工单位应当按照合同约定履行义务。
6.双方应当按照劳动合同约定的履行方式履行各自的义务,用工单位应当及时支付工资、福利等待遇并且提供相应的保障措施。
7.违约责任应当根据合同条款约定,双方在合同中约定的违约条款应当符合国家法律法规的规定和同业公会的规范。
三、需遵守中国的相关法律法规1.用工单位应当依法对劳动者进行招聘,不得进行欺诈、虚假诱骗等行为;2.劳动者应当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和用工单位的各项规章制度;3.用工单位应当保障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安全保障等;4.劳动者有权进行合法的工作抱怨、申诉、维权等行为。
四、明确各方的权力和义务1.用工单位应当提供合理、公正、公开的工作环境和职业道德支持,保障劳动者的合法权益;2.用工单位应当提供相应的技能培训和职业发展机会,帮助劳动者提高技能水平和职业履历;3.劳动者应当遵守用工单位各项规章制度,按照岗位职责认真履行职责,不得违反法律法规和职业道德,损害公司利益;4.劳动者有权享有与岗位职责相符合的工资待遇、福利待遇和保障措施,同时也应当做好工作安全防护工作和劳动保护工作。
员工劳动合同的效力条件
一、劳动合同的定义劳动合同是指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之间,根据法律规定,约定双方权利义务关系的书面协议。
劳动合同是劳动关系的基本形式,是维护劳动者权益、保障用人单位合法权益的重要依据。
二、劳动合同的效力条件1. 合同主体资格(1)劳动者:劳动者应当具备完全民事行为能力,能够独立承担法律责任。
未成年人、精神病人等不具备完全民事行为能力的劳动者,其劳动合同无效。
(2)用人单位:用人单位应当具备合法的主体资格,包括企业法人、个体工商户、事业单位、国家机关等。
2. 合同内容(1)合同形式:劳动合同应当采用书面形式,口头合同无效。
但法律、行政法规规定可以采用口头形式的劳动合同除外。
(2)合同内容:劳动合同应当具备以下主要内容:①劳动者的姓名、性别、出生年月、身份证号码等基本信息;②用人单位的名称、住所、法定代表人或者主要负责人等基本信息;③劳动合同期限;④工作内容和工作地点;⑤工作时间和休息休假;⑥劳动报酬;⑦社会保险;⑧劳动保护、劳动条件和职业危害防护;⑨法律、法规规定应当纳入劳动合同的其他事项。
3. 合同签订程序(1)平等自愿:劳动合同的签订应当遵循平等自愿原则,不得强迫或者变相强迫劳动者签订劳动合同。
(2)协商一致:劳动合同的签订应当经双方协商一致,不得采取欺诈、胁迫等手段。
(3)签订时间:劳动合同应当在劳动者入职前或者入职后一个月内签订。
4. 合同生效(1)合同生效时间:劳动合同自双方签字或者盖章之日起生效。
(2)合同解除:劳动合同依法解除或者终止后,双方应当依法办理相关手续。
三、违反劳动合同效力条件的处理1. 无效劳动合同的处理(1)合同无效:劳动合同存在违反法律规定、违反公序良俗等情形,合同无效。
(2)赔偿损失:因劳动合同无效给劳动者造成损失的,用人单位应当依法承担赔偿责任。
2. 违反劳动合同签订程序的处理(1)责令改正:用人单位违反劳动合同签订程序的,责令改正。
(2)赔偿损失:因违反签订程序给劳动者造成损失的,用人单位应当依法承担赔偿责任。
鉴定员工劳动合同
一、前言劳动合同是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之间建立劳动关系、明确双方权利和义务的重要法律文件。
为了确保劳动合同的合法、有效,维护劳动者和用人单位的合法权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等相关法律法规,现对员工劳动合同进行鉴定。
二、鉴定依据1.《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2.《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3.《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实施条例》4.《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5.国家及地方相关政策法规三、鉴定内容1.劳动合同主体资格(1)劳动者具备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且符合国家规定的招工条件。
(2)用人单位具有合法的主体资格,依法取得营业执照或者登记证书。
2.劳动合同内容(1)劳动合同应当包括以下必备条款:①劳动合同期限;②工作内容;③工作地点;④工作时间和休息休假;⑤劳动报酬;⑥社会保险;⑦劳动保护、劳动条件和职业危害防护;⑧法律、法规规定应当纳入劳动合同的其他事项。
(2)劳动合同可约定以下条款:①试用期;②培训;③保密;④补充保险和福利待遇;⑤劳动争议解决方式;⑥其他事项。
3.劳动合同签订程序(1)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协商一致,达成一致意见。
(2)用人单位应当与劳动者签订书面劳动合同。
(3)用人单位应当在用工之日起一个月内与劳动者签订书面劳动合同。
4.劳动合同履行与变更(1)双方当事人应当严格按照劳动合同约定履行各自的义务。
(2)劳动合同的变更应当经双方当事人协商一致,并签订书面变更协议。
(3)劳动合同的解除应当符合法律、法规规定。
四、鉴定结论1.如劳动合同主体资格符合要求,内容合法、完整,签订程序合规,则认定为合法有效的劳动合同。
2.如劳动合同主体资格不符合要求,内容不合法、不完整,签订程序不合规,则认定为无效的劳动合同。
五、鉴定结果运用1.对合法有效的劳动合同,用人单位应当依法履行劳动合同,保障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2.对无效的劳动合同,用人单位应当依法纠正,并与劳动者重新签订合法有效的劳动合同。
3.对违反劳动合同的行为,依法予以查处。
签定劳动合同如何认定
签定劳动合同如何认定劳动合同是用人单位与劳动者之间确立劳动关系、明确双方权利义务的法律文书。
签定劳动合同时,认定的要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合同主体资格:- 用人单位必须是依法成立的企业、事业单位、个体经济组织等。
- 劳动者应具备法定的劳动年龄和劳动能力。
2. 合同内容:- 明确合同期限:固定期限、无固定期限或以完成一定工作任务为期限。
- 工作内容和工作地点:具体说明劳动者的职位、工作职责及工作地点。
- 工作时间和休息休假:包括标准工时、综合计算工时或不定时工时等。
- 劳动报酬:包括工资数额、支付方式和支付周期等。
- 社会保险:明确用人单位和劳动者的社会保险缴纳责任。
- 劳动保护、工作条件和职业危害防护:用人单位应提供符合职业安全卫生标准的工作环境和条件。
- 劳动纪律和规章制度:用人单位的劳动纪律和规章制度应符合法律法规。
- 违约责任:明确违反劳动合同的责任和处理方式。
3. 合同形式:- 劳动合同应以书面形式订立,双方各执一份。
4. 合同签订程序:- 双方自愿平等协商一致。
- 双方在合同上签字或盖章。
5. 合同生效:- 劳动合同自双方签字或盖章之日起生效。
6. 合同变更和解除:- 明确合同变更的条件和程序。
- 规定合同解除的条件、程序和经济补偿等。
7. 法律适用:- 明确适用的法律、法规及政策。
8. 争议解决:- 约定争议解决的方式,如协商、调解、仲裁或诉讼等。
9. 附加条款:- 根据双方实际情况,可约定其他必要的条款。
10. 合同备案:- 劳动合同签订后,用人单位应按照规定向劳动行政部门备案。
劳动合同的签定应遵循合法、公平、自愿、协商一致的原则,确保双方的合法权益得到保护。
劳动合同适格主体
劳动合同适格主体是指在劳动合同法律关系中具有权利和义务能力的当事人。
在我国,劳动合同适格主体包括用人单位和劳动者。
本文将从劳动合同适格主体的概念、范围、资格条件等方面进行详细探讨。
一、劳动合同适格主体的概念劳动合同适格主体是指在劳动合同法律关系中具有权利和义务能力的当事人。
也就是说,能够在劳动合同中享有权利、承担义务的主体。
劳动合同适格主体包括用人单位和劳动者。
用人单位是指具有用人权利能力和用人行为能力的组织,包括企业、个体经济组织、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等。
劳动者是指具有劳动权利能力和劳动行为能力的自然人。
二、劳动合同适格主体的范围1. 用人单位的范围根据我国《劳动合同法》的规定,用人单位包括企业、个体经济组织、民办非企业单位、社会团体等。
具体来说,用人单位的范围包括:(1)国有企业、集体企业、私营企业、中外合资企业、中外合作企业、外商独资企业等企业形式;(2)个体工商户;(3)民办非企业单位,如各类民办学校、医院、福利院等;(4)社会团体,如学会、协会、基金会等。
2. 劳动者的范围劳动者的范围包括所有与企业、个体经济组织、民办非企业单位、社会团体等签订劳动合同的自然人。
具体来说,劳动者的范围包括:(1)与企业签订劳动合同的员工;(2)与个体经济组织签订劳动合同的员工;(3)与民办非企业单位签订劳动合同的员工;(4)与社会团体签订劳动合同的员工。
三、劳动合同适格主体的资格条件1. 用人单位的资格条件用人单位作为劳动合同的当事人,应当具备以下资格条件:(1)具有合法的营业执照或者登记证书;(2)具有独立的法人资格;(3)具有与所招用劳动者相适应的生产经营条件;(4)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合法经营,诚实守信。
2. 劳动者的资格条件劳动者作为劳动合同的当事人,应当具备以下资格条件:(1)具有劳动权利能力和劳动行为能力;(2)年满16周岁,特殊行业需年满18周岁;(3)身心健康,具备从事劳动所需的身体素质;(4)遵守国家法律法规,诚实守信。
劳动合同怎样才算有效
劳动合同怎样才算有效劳动合同是用人单位与劳动者之间建立劳动关系、明确双方权利义务的法律文书。
一个有效的劳动合同应当满足以下条件:1. 主体资格:合同双方,即用人单位和劳动者,都应具备相应的法律行为能力。
用人单位应是依法成立的企业、事业单位、机关、团体等组织;劳动者应具备法定的劳动年龄和劳动能力。
2. 自愿原则:劳动合同的签订必须基于双方自愿,不得强迫或欺诈。
3. 合法内容:合同内容不得违反国家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不得损害国家利益、社会公共利益或者他人合法权益。
4. 明确条款:劳动合同应包含以下必备条款:- 用人单位的名称、住所和法定代表人或者主要负责人;- 劳动者的姓名、住址和居民身份证或者其他有效身份证件号码; - 工作内容和工作地点;- 工作时间和休息休假;- 劳动报酬;- 社会保险;- 劳动保护、工作条件和职业危害防护;- 劳动合同期限;- 违约责任。
5. 书面形式:劳动合同应当采用书面形式,双方各执一份。
6. 签字盖章:劳动合同应由用人单位和劳动者双方签字或盖章,以示确认。
7. 备案登记:根据当地劳动行政部门的规定,劳动合同可能需要在相关部门进行备案登记。
8. 生效时间:劳动合同自双方签字盖章之日起生效,除非合同中有特别约定的生效时间。
9. 期限规定:劳动合同应明确约定合同期限,包括固定期限、无固定期限或以完成一定工作任务为期限。
10. 试用期规定:若合同中包含试用期,应符合法律规定的试用期限。
11. 解除和终止条件:合同中应明确规定解除和终止劳动合同的条件和程序。
12. 附加条款:双方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约定其他条款,但这些条款也必须符合法律规定。
满足以上条件的劳动合同,才能被视为有效,对双方具有法律约束力。
劳动合同主体适格什么意思
劳动合同主体适格是什么意思?一、概念解析劳动合同主体适格,是指劳动合同的双方当事人必须符合法律规定的资格条件。
在劳动合同中,主体适格主要涉及到用人单位和劳动者两个方面。
用人单位必须是依法成立并具有合法经营资格的企业、个体工商户、机关、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等组织;劳动者则必须是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的自然人。
二、主体适格的法律规定1. 用人单位的适格条件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规定,用人单位应当具备以下条件:(1)依法成立并取得营业执照或者登记证书;(2)有与所从事的经营活动相适应的设施和资金;(3)有相应的管理人员和劳动者;(4)有健全的组织机构和财务制度;(5)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条件。
2. 劳动者的适格条件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规定,劳动者应当具备以下条件:(1)年满 16 周岁,具有劳动能力;(2)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3)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条件。
三、主体适格的意义1. 保障劳动者权益劳动合同主体适格有利于保障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只有当用人单位和劳动者都具备法律规定的资格条件时,劳动者才能在劳动合同中享受到法定的权益,如工资、工时、休假、劳动安全卫生等方面的保障。
2. 维护劳动关系稳定劳动合同主体适格有助于维护劳动关系的稳定。
具备适格条件的用人单位和劳动者,能够在平等、自愿、公平、诚实信用的原则基础上建立劳动关系,从而降低劳动争议的发生率,维护劳动关系的和谐稳定。
3. 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劳动合同主体适格有利于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具备适格条件的用人单位和劳动者,能够在法律规定的框架内享有相应的权利和承担相应的义务,使劳动关系更加公平、合理,从而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实现。
四、主体适格在实践中的问题及对策1. 用人单位主体适格问题在实践中,部分用人单位存在未依法成立、未取得营业执照或登记证书、未按照法律规定为劳动者缴纳社会保险费等问题。
针对这些问题,劳动者可以依法向劳动监察部门投诉或者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劳动合同与劳务合同的五项区别2篇
劳动合同与劳务合同的五项区别2篇篇1一、引言劳动合同和劳务合同是两种常见的合同类型,在雇佣关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本文旨在明确劳动合同与劳务合同之间的五项主要区别,以便更好地指导当事人签订合适的合同。
二、主体资格1. 劳动合同:劳动合同的主体是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劳动者需具备劳动资格,即达到法定年龄,具备从事劳动的能力。
2. 劳务合同:劳务合同的主体则较为宽泛,可以是自然人、法人或其他组织,对劳动者的资格要求不严格。
三、法律关系1. 劳动合同:劳动合同确立的是劳动关系,包括全职工作、劳动关系期限、试用期等。
劳动关系具有连续性、稳定性特点。
2. 劳务合同:劳务合同确立的是劳务关系,通常表现为一次性的、特定任务的劳务提供。
劳务关系更注重任务的完成,不具有劳动关系中的连续性、稳定性。
四、权利义务1. 劳动合同:劳动合同中,用人单位承担为劳动者缴纳社会保险、提供劳动条件等义务,劳动者享有获得劳动报酬、休息休假等权利。
此外,劳动者还享有劳动法规定的各项权益保障。
2. 劳务合同:劳务合同中,双方主要约定劳务内容、报酬、履行期限等,不涉及社会保险、劳动保护等劳动法规定的特定内容。
五、法律适用与争议解决1. 劳动合同:劳动合同签订后,双方需遵守劳动法规,发生争议时,通常通过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或诉讼途径解决。
2. 劳务合同:劳务合同的履行及争议解决主要依据民法典等法律规定,双方可约定仲裁或诉讼作为争议解决方式。
此外,劳务合同纠纷还可以参照合同约定的其他解决方式,如调解等。
六、具体内容在实际操作中,劳动合同通常包括以下内容:1. 双方基本信息:用人单位名称、地址、法定代表人,劳动者姓名、性别、年龄、住址等。
2. 工作内容和地点:具体描述工作岗位、职责及工作地点。
3. 劳动期限:约定劳动合同的起始和终止时间。
4. 劳动报酬:明确工资标准、支付方式和时间等。
5. 社会保险和福利:约定用人单位为劳动者缴纳的社会保险种类及福利待遇。
劳动合同主体资格
劳动合同主体资格是指在劳动合同关系中,享有权利和承担义务的双方当事人应具备的法定资格条件。
在我国,劳动合同的主体资格具有特定性和合法性,具体表现为劳动者与用人单位的资格条件。
本文将从劳动合同主体资格的定义、劳动者资格条件、用人单位资格条件以及主体资格的合法性等方面进行详细阐述。
一、劳动合同主体资格的定义劳动合同主体资格是指劳动合同当事人依法享有权利和承担义务的资格。
劳动合同的主体资格具有特定性,一方是劳动者,另一方是用人单位。
劳动者是指具有劳动能力、愿意从事劳动并取得劳动报酬的自然人;用人单位是指依法成立的企业、个体经济组织、国家机关、事业组织和社会团体。
二、劳动者资格条件1. 年龄条件:根据《劳动法》规定,公民的最低就业年龄是16周岁,不满16周岁不能就业,不能与用人单位发生劳动法律关系。
特殊行业(如文艺、体育和特种工艺单位)可以根据需要招收未满16周岁的人员,但需经劳动人事部门审批。
2. 劳动能力条件:劳动者必须具备劳动行为能力,能够独立承担劳动法律责任。
劳动行为能力是指劳动者具有从事劳动所需的知识、技能和经验,能够自主决定劳动内容、劳动方式和工作时间等。
3. 职业资格条件:根据不同行业、不同工种的特点,劳动者可能需要具备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
职业资格证书是劳动者从事特定职业的法定准入条件,体现了劳动者在特定领域的专业素质和技能水平。
三、用人单位资格条件1. 企业条件:用人单位必须是依法成立的企业,包括有限责任公司、股份有限公司、合伙企业等。
企业应当具备一定的注册资本、固定的经营场所、健全的组织机构和财务制度等。
2. 个体经济组织条件:个体经济组织是指依法成立的个体工商户、个人独资企业等。
个体经济组织应当具备一定的经营资金、固定的经营场所和相应的生产经营条件。
3. 国家机关、事业组织和社会团体条件:国家机关、事业组织和社会团体是指依照法律、法规成立的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机关、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
劳动协议和劳动合同的区别
劳动协议和劳动合同的区别劳动协议和劳动合同是现代社会中常见的两种法律文件,它们在形式和内容上具有一定的相似性,但在主体资格、法律性质、法律依据等方面存在着明显的区别。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详细阐述劳动协议和劳动合同的区别。
一、主体资格不同1. 劳动合同的主体资格劳动合同的主体一方为用人单位,另一方为劳动者个人。
用人单位是指依法成立,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企业、个体经济组织、机关、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等。
劳动者是指年满16周岁,具有劳动能力,以劳动收入为主要生活来源的自然人。
劳动合同的主体不能同时都是自然人,即不能两个劳动者之间签订劳动合同。
2. 劳动协议的主体资格劳动协议的主体双方可以是法人、组织、公民,也可以是公民与法人、组织。
这意味着劳动协议的主体资格更加宽泛,既可以是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之间签订,也可以是两个用人单位之间、用人单位与个体经营者之间、个体经营者之间等签订。
二、法律性质不同1. 劳动合同的法律性质劳动合同属于劳动法的范畴。
劳动合同的法律性质是确立劳动关系,明确双方权利和义务的协议。
劳动合同的签订目的是建立稳定的劳动关系,保障劳动者的合法权益,维护用人单位的合法权益,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2. 劳动协议的法律性质劳动协议的法律性质主要是民事、经济法律关系。
劳动协议的签订目的是明确双方在劳动过程中的权利和义务,约定劳动报酬、劳动条件、劳动保护等事项。
劳动协议既可以是双方真实意思表示的结果,也可以是双方协商一致的结果。
三、法律依据不同1. 劳动合同的法律依据劳动合同的法律依据主要是我国《劳动法》、《劳动合同法》等相关法律法规。
这些法律法规对劳动合同的签订、履行、变更、解除和终止等方面作出了明确的规定,为劳动合同的实施提供了法律保障。
2. 劳动协议的法律依据劳动协议的法律依据主要是我国《民法总则》、《合同法》、《劳动法》等法律法规。
这些法律法规对劳动协议的签订、履行、变更、解除和终止等方面作出了规定,为劳动协议的实施提供了法律保障。
劳动合同的生效要件
劳动合同的生效要件一、引言劳动合同是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之间约定劳动关系的法律文件,是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的重要依据。
在我国,劳动合同的生效要件是保障劳动合同合法性、有效性的基本要素。
本文将从劳动合同的主体资格、内容合法性、形式要件等方面,详细探讨劳动合同的生效要件。
二、劳动合同的主体资格1. 劳动者主体资格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规定,劳动者应当年满16周岁,具有劳动能力,且未丧失民事行为能力。
此外,劳动者应当具备与劳动合同相适应的学历、技能、身体素质等条件。
劳动者主体资格是劳动合同生效的基本条件。
2. 用人单位主体资格用人单位应当是依法成立的企业、个体经济组织、事业组织、社会团体等。
用人单位必须具备合法的营业执照或者登记证书,具备相应的经营范围和经营条件。
用人单位主体资格是劳动合同生效的关键条件。
三、内容合法性1. 劳动合同的内容应当符合法律、法规的规定。
双方当事人在订立劳动合同时,不得违反法律、法规的强制性规定,如最低工资标准、工时制度、劳动保护等方面的规定。
2. 劳动合同的内容应当真实、明确。
双方当事人应当如实告知对方自己的真实情况,如学历、技能、工作经历等。
劳动合同中的条款应当明确、具体,避免模糊不清、容易产生歧义。
3. 劳动合同的内容应当公平、合理。
双方当事人应当在平等、自愿的基础上订立劳动合同,不得强制对方接受不合理的条件。
劳动合同中的待遇、权益等方面应当公平,符合行业标准和社会普遍接受的准则。
四、形式要件1. 劳动合同应当采用书面形式。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规定,劳动合同应当以书面形式订立,明确双方当事人的权利和义务。
书面劳动合同是劳动合同生效的重要证据。
2. 劳动合同应当由双方当事人签字或者盖章。
劳动合同的书面形式应当体现双方当事人的真实意愿,由劳动者本人签字或者用人单位法定代表人或者授权代表签字,并加盖用人单位公章。
3. 劳动合同的签订、变更、解除、终止等事项,应当符合法律、法规的规定。
劳动合同生效的要件是什么
劳动合同生效的要件是什么?劳动合同是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之间确立劳动关系的重要法律文件,对于双方的权利义务具有约束力。
在我国,劳动合同的生效要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主体资格合法劳动合同的主体资格合法,是指劳动者与用人单位必须具备法律规定的资格条件。
具体来说,劳动者必须是年满16周岁、具备劳动权利能力和劳动行为能力的公民。
未满16周岁的未成年人以及完全丧失劳动能力的成年人,不能作为主体与用人单位签订劳动合同。
用人单位的主体资格合法,是指用人单位必须经主管部门批准依法从事生产经营和其他相应的业务,享有法律赋予的用人资格或能力。
二、合同内容合法合同内容合法,主要指劳动合同的内容不得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
例如,《劳动法》第二十一条规定:劳动合同可以约定试用期。
试用期最长不得超过六个月。
”在这里,最长不得超过六个月,就是法律关于劳动合同试用期的强制性规定。
如果劳动合同约定的试用期超过了六个月,就违反了法律的强制性规定,试用期部分无效。
三、意思表示真实劳动合同双方当事人的意思表示真实,是指双方在签订劳动合同时,必须基于真实、自愿的原则,不存在欺诈、胁迫等情形。
如果一方使用欺诈、胁迫等手段使对方在违背真实意思的情况下订立或变更劳动合同,该劳动合同应被视为无效。
四、合同形式合法合同形式合法,是指劳动合同应当采用书面形式,并符合法律、行政法规关于书面劳动合同的要求。
根据《劳动法》的规定,劳动合同必须采用书面形式,否则无效。
此外,劳动合同应当使用国家规定的劳动合同文本,不得使用其他格式。
五、订立程序合法订立程序合法,是指劳动合同的订立过程必须遵守合法以及平等自愿、协商一致等原则。
在订立劳动合同过程中,用人单位不得违反法律法规的强制性规定,不得免除自己的法定责任、排除劳动者的权利。
双方应当在平等、自愿、协商一致的基础上签订劳动合同。
六、合同不得违反社会公共利益劳动合同的内容不得违反社会公共利益。
如果劳动合同的内容涉及到损害国家利益、社会公共利益以及其他公民合法权益的情形,该劳动合同应被视为无效。
劳动关系和合同关系区别
劳动关系与合同关系的区别劳动关系与合同关系是两种不同性质的社会关系,它们在主体资格、主体性质及其关系、承担劳动风险责任等方面存在显著的区别。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详细阐述劳动关系与合同关系的区别。
一、主体资格不同1. 劳动合同的主体劳动合同的主体只能一方是用人单位,即具有劳动权利和行为能力的个体经济组织、事业单位、国家机关、社会团体和其他用人单位;另一方则必须是劳动者个人,即具有劳动权利和劳动行为能力的中国人、外国人和无国籍人。
劳动合同的主体不能同时都是自然人。
2. 劳务合同的主体劳务合同的主体双方当事人可以同时都是法人、组织、公民,也可以是公民与法人、组织。
这意味着在劳务合同中,既可以存在自然人与自然人之间的劳务关系,也可以存在自然人与法人、组织之间的劳务关系。
二、主体性质及其关系不同1. 劳动合同的主体性质及其关系劳动合同的双方主体间不仅存在财产关系,即经济关系,还存在着人身关系。
劳动者除提供劳动之外,还要接受用人单位的管理,服从其安排,遵守其规章制度等,成为用人单位的内部职工。
在这种关系中,劳动者具有从属性,用人单位与劳动者之间存在行政隶属关系。
2. 劳务合同的主体性质及其关系劳务合同的双方主体之间只存在财产关系,即经济关系,彼此之间无从属性,不存在行政隶属关系。
劳动者提供劳务服务,用人单位支付劳务报酬,各自独立、地位平等。
在这种关系中,劳动者有权自行支配劳动,不受用人单位的管理和安排。
三、承担劳动风险责任的主体不同1. 劳动合同的风险责任承担劳动合同的双方当事人由于在劳动关系确立后具有隶属关系,劳动者必须服从用人单位的组织、支配,因此在提供劳动过程中的风险责任须由用人单位承担。
这意味着当劳动者在提供劳动过程中发生意外伤害或其他劳动风险时,用人单位应当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2. 劳务合同的风险责任承担劳务合同提供劳动的一方有权自行支配劳动,因此劳动风险责任自行承担。
个人之间形成劳务关系,提供劳务一方因劳务造成他人损害的,由接受劳务一方承担侵权责任。
劳动合同和自有合同区别
劳动合同和劳务合同是劳动市场中常见的两种合同形式,它们在主体资格、主体性质及其关系、待遇、报酬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区别。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详细阐述劳动合同和劳务合同的区别。
一、主体资格不同1. 劳动合同的主体只能一方是法人或组织,即用人单位,另一方则必须是劳动者个人,劳动合同的主体不能同时都是自然人。
在我国,劳动者是指年满16周岁,具有劳动能力,以从事劳动获取报酬为目的的自然人。
用人单位是指在我国境内设立的企业、个体经济组织、民办非企业单位、国家机关、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等。
2. 劳务合同的主体双方当事人可以同时都是法人、组织、公民,也可以是公民于法人、组织。
在我国,公民是指具有我国国籍的自然人。
法人是指依法成立,具有独立法人财产,承担独立民事责任的组织。
组织是指不具备法人资格,但可以以自己的名义进行民事活动的机构。
二、主体性质及其关系不同1. 劳动合同的双方主体间不仅存在财产关系即经济关系,还存在着人身关系,即行政隶属关系。
劳动者除提供劳动之外,还要接受用人单位的管理,服从其安排,遵守其规章制度等,成为用人单位的内部职工。
2. 劳务合同的双方主体之间只存在财产关系,即经济关系彼,彼此之间无从属性,不存在行政隶属关系,劳动者提供劳务服务,用人单位支付劳务报酬,各自独立、地位平等。
三、待遇不同1. 劳动关系中的劳动者除获得工资报酬外,还有保险、福利待遇等。
根据我国《劳动法》的规定,用人单位应当为劳动者缴纳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同时,劳动者享有带薪年休假、探亲假、产假、婚丧假等福利待遇。
2. 劳务关系中的自然人,一般只获得劳动报酬。
劳务合同双方当事人可以根据协商一致的原则,约定劳务报酬的支付方式、时间和数额。
四、报酬确定原则不同1. 在劳动合同中,用人单位按照劳动的数量和质量及国家的有关规定给付劳动报酬,体现按劳分配的原则。
根据我国《劳动法》的规定,用人单位应当按时足额支付劳动者工资,不得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劳动合同的主体资格
退休员工返聘后公司因故与其解除劳动合同员工申请劳动仲裁要求经济赔偿却被告知不属于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的受案范围劳动者该如何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退休后的“劳动合同”无效
徐先生原是长沙某化工机械厂的高级技工去年1月达到法定退休年龄后依法办理了退休手续开始享受养老保险待遇去年2月长沙某化工机械厂决定返聘徐先生并与徐先生签订了书面的劳动合同合同期限自XX年2月起至xx年1月止合同约定徐先生从事机械设计工作
去年9月长沙某化工机械厂经营策略调整取消了徐先生所在的部门并向徐先生发出《解除劳动合同通知书》将徐先生解聘要求徐先生在XX年9月15日之前办理工作交接手续
徐先生认为长沙某化工机械厂是非法解除劳动合同故要求单位支付非法解除劳动合同的赔偿金
长沙某化工机械厂拒绝了徐先生的要求
徐先生遂向长沙市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提出仲裁申请
长沙市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审查后认为因为徐先生已经达到法定退休年龄而没有劳动合同的签约主体资格徐先生与长沙某化工机械厂签订的合同虽名为劳动合同但实际上应当是劳务合同不属于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的受案范围应当由民法来调整故不予受理徐先生的仲裁申请
退休返聘不具签订劳动合同主体资格
湖南金州律师事务所王英帅律师认为根据劳动法的基本理论签
订劳动合同的劳动者一方应当具备主体资格即具备完全的劳动权利
能力和劳动行为能力
判断劳动者一方是否具备主体资格的重要标准是劳动者的年龄
须在十六周岁和六十周岁(男)或五十五周岁(女)之间同时《劳动合同法》规定劳动者开始依法享受基本养老保险待遇的劳动合同终止;劳动者达到法定退休年龄的劳动合同终止
由此可见因为徐先生已经达到退休年龄并开始享受基本养老保
险待遇故已不具备劳动合同的主体资格其与长沙某化工机械厂签订
的并非法律意义上的劳动合同徐先生不能依据《劳动法》及《劳动合同法》等法律主张自己的权利
此“劳动合同”实为“劳务合同”
王律师说徐先生与长沙某化工机械厂之间的“劳动合同”实为
劳务合同劳务合同是指平等主体的自然人之间、法人或其他组织之间、自然人与法人或其他组织之间以提供劳务为内容明确双方权利义务
关系的合同
劳务合同的主体双方之间形成的是民事法律关系而非劳动法律
关系受民法调整而非劳动法调整因此徐先生只能通过向人民法院提
起诉讼等方式追究长沙某化工机械厂的违约责任而不能向劳动争议
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