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壁赋第一课时公开课课件

合集下载

16. 1赤壁赋 (第1课时)(教学课件)-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上册(共31张PPT)

16. 1赤壁赋 (第1课时)(教学课件)-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上册(共31张PPT)

嫠妇:寡妇。
参考译文:有会吹洞箫的客人,配着节奏为歌声伴和,洞箫的声音呜呜咽咽:有如哀 怨有如思慕,既像啜泣也像倾诉,余音在江上回荡,像细丝一样连续不断。能使深谷 中的蛟龙为之起舞,能使孤舟上的寡妇为之饮泣。
疏通文意
宾语前置句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
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 , 山川相
写作背景
元丰三年(1079年),苏轼因为反对新法,并在 诗文中表露了对新政的不满,遭到曾经依附过王安石
乌 的小人李定、舒亶dǎn、何正臣的弹劾,被扣以莫须 台 有的罪名抓进了乌台,一关就是4个月。每天被逼要 诗 交代他以前作诗的由来和词中典故的出处。当时苏轼
已是认定自己必死无疑。
案 因宋朝有不杀士大夫的惯例,以及众人的营救, 使得苏轼免于一死,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
16、无尽藏(zàng ) 17、狼籍( jí )
18、枕藉( jiè )
整体感知
1.文章大致写了什么内容?
夜游赤壁,触景生情,抒发对人生的感慨。
2.全文的感情是如何变化的?从文中找出关键词
“于是饮酒乐甚”
“苏子愀然”
乐——悲——乐
“客喜而笑”

疏通文意
结合课下注释和工具书,勾画重点字词、判断特
《前赤壁赋》 《后赤壁赋》 《念奴娇·赤壁怀古》

文体常识
了解“赋”这一文体的概念,掌握其特点及演变
过程,积累一定的文体常识。
文体常识
的名称最早见于战国后期荀况《赋篇》,到汉代 始成特定的体制。在当时是一种新文体,“是古典散文从 骈文的桎梏中冲杀出来取得胜利后的一个新成果”,但它 并未完全脱离传统的规格,如汉魏的赋一般在开头、结尾 都有短篇故事,中间有主客问答,本文亦具有此特征。

部编版必修上册16.1 《赤壁赋》教学 课件(共25张PPT)

部编版必修上册16.1 《赤壁赋》教学 课件(共25张PPT)

, 简 单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 处 说
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
登仙。
①②③:状语后置 ④定语后置
夜游赤壁之乐
景:月下赤壁 ——开阔、朦胧、清幽、空灵
事:泛舟赤壁 ——良友相伴、古诗佐酒
第 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 不 添 明 请 必加即在 过具可此
二 于 体 , 处
之。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繁琐
内 容
不 必
添 加
,,过具
段 空明兮溯流光;①渺渺兮予注意版
文 字 尽
于 繁 琐
体 内 容
面量,,
怀
,望美人兮天一方。”
②客 美 言 观简 度意
注 意 版
文 字 尽
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
赅 , 简
面 美 观
量 言 简
单度意
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
说。赅 明请, 即在简
可此单
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 , 处 说
——《定风波》
苏东坡虽然饱经忧患拂逆,他的人性更趋温和厚道, 并没变成尖酸刻薄。今天我们之所以喜爱苏东坡,也是 因为他饱受了人生之苦的缘故。
——林语堂《苏东坡传》
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岁月逝,忽若飞。何为自苦,使我心悲。 ——曹丕《大墙上蒿行》
人生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 ——刘禹锡《西塞山怀志》
人生在世,如白驹过隙,忽然而已。——庄子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 ——刘希夷
第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不 添 明 请 必加即在 过具可此
四 于 体 , 处
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繁琐
赅 , 简
面 美 观
量 言 简
单度意
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

赤壁赋第一课时课件优质公开课语文版必修1

赤壁赋第一课时课件优质公开课语文版必修1

⑦侣.鱼虾而友.麋鹿: 意动用法,以……为伴, 以……为友
⑧正.襟危坐: 形容词用作动词,整理 ⑨渺.沧海一粟: 形容词用作动词,渺小得像 ⑩不知东方之既白.:形容词用作动词,显出白色 ⑪击空.明.兮溯流光:形容词用作名词,月光下的清波 ⑫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名词用作动词,
捕鱼砍柴
2.虚词 (1)之哀惟吾江生上之之..须清臾风::的取,消结句构子体的那种诗质和情韵,同 时又吸收了散文的笔调和手法,打破了赋在句式、 声律和对偶等方面的束缚,更多的是散文的成分, 使文章既有诗歌的深致情韵,又有散文的透辟。散 文的笔势笔调,使全篇文情沉郁顿挫,如万斛泉 源,喷薄而出。与传统赋体讲究整齐对偶不同,它 的抒写更为自由。如开头一段“壬戌之秋,七月既 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全是散句,参 差疏落却又整饬有致;以下直至篇末,虽都押韵, 但换韵较快,而且换韵处往往就是全文的一个段 落,这就使本文特别宜于诵读,极富声韵之美,体 现出韵文文学的长处。
②山川相缪.: 通“缭”,盘绕 (2)古今异义 ①徘徊于斗.牛.之间 古义: 斗宿和牛宿,都是星宿名。 今义: 一种游戏方式。
②白.露.横江 古义: 白茫茫的水气。 今义: 二十四节气之一。
③凌万顷之茫.然. 古义:旷远的样子。 今义: 完全不知道的样子。
④歌窈.窕.之章 古义:《诗经·陈风·月出》诗的第一章,有“舒窈纠兮” 一语,“窈纠”与“窈窕”音近义同,所以称为“窈窕
通过“客曰”,由眼前的“江水”“明月”想到曹 操、周瑜两个英雄人物,是写景;再由他们的“而 今安在哉”,揭示了人生短暂之“悲”,是议论; 引出曹、周两人,更见己身之渺小,自然生出“哀 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的感慨,是抒情。
6.第二段的“悲”从何处体现?作者是怎样描写 箫声之悲的?本段在全文结构中起了怎样的作 用?

16.1《赤壁赋》课件(共32张PPT)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 上册

16.1《赤壁赋》课件(共32张PPT)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 上册
我们要以“出世”的精神干入世的事情,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志存 高远,却又不拘泥于眼前的小事、杂事、乱事,这样才能以坦荡的胸怀干成 大事!
国学大师南怀瑾先生更是形象地比喻:儒家像粮食店,是中国人的精神粮 食;道家则是药店,如果不生病,不必去理会它;可是精神上一生病,就非 去不可。
五、成有趣之人
经过了赏有趣之景,做有趣之事,修 有趣之心,悟有趣之理后的苏轼,给 读者展现了一个有趣之人的形象。 于是,结尾处,苏轼与客人开心地重 新饮酒。
生活中,很多人觉得自己过得不好,只是我们习惯了给快乐标上价格。 年轻时,我们都曾告诉自己:等以后月入多少,我一定会很开心;等我 买了房子买了车,我肯定会非常满足。 虽然口袋比年轻时鼓了不少,却也不曾寻见期待的那一份幸福。 其实,世上最好的东西,都是免费的,只是缺少一颗能感知幸福的心。
四、合作探究
《赤壁赋》采用“主客问答” 的说理方式,逐层阐述自己的 观点,将人、景、事、情、理 完美融合在一起。那么,你认 为当时真的有这样一场主客问 答吗?主客所表现的人生态度 有什么不同?
鉴赏理趣
1.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
滚滚江水,看似奔腾而去,实际上并没有真正逝去。 正如月亮的圆缺,它按照周期变化,最终并未有增加或减少。

2.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 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
如果从事物易变来看,天地万物时刻都在变化;但如果从不变 的角度看,世间一切皆永恒。 既然天地与我们每个人都同在,那又何必去羡慕旁人呢?
武赤壁
全能苏
苏轼(1037年-1101 年),字子瞻,号东坡 居士、铁冠道人。眉州 眉山(今四川省眉山市) 人,北宋著名文学家、 书法家、美食家、画家。

16.1《赤壁赋》课件(共36张PPT)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16.1《赤壁赋》课件(共36张PPT)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1.请同学细读文本,品读写景的语句,为节目组拍摄自 然风物提供依据。
赤壁水月图 原文语句:清风徐来,水波不兴。
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景物特点:清新柔美,空阔朦胧
学习任务二:品诗中水月
2.文人眼中的山水胜景均已烙上了他们的心境和个人 的情感体验。“水月”不仅是自然风物,更在文中以诗歌 呈现。请同学们阅读文中与“水月”相关的诗句,分析作 者情感,为节目制作撰写文案。
敬酒,我问道:“你可也知道这水与月?时间流逝就 像这水,其实并没有真正逝去;时圆时缺的就像这月,终 究没有增减。
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连……都)不能以一瞬;自 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 物各有主,苟(假如、如果)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只 有)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 取之无禁(禁止),用之不竭(尽)。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 与子之所共适(享有)。”
白茫茫的水汽横贯江面,水光连着天际。放纵一片苇 叶似的小船随意漂浮,越过浩瀚无垠的茫茫江面。浩浩淼 淼好像乘风凌空而行,并不知道到哪里才会停栖,飘飘摇 摇好像要离开尘世飘飞而起,羽化成仙进入仙境。
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歌曰:“桂棹兮兰桨,击 空明(月光下的清波)兮溯(逆流而上)流光。渺渺(悠远 的样子)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客有吹洞箫者,倚 (依,循)歌而和之(用萧随着歌声伴奏。和,同声相应, 唱和。)。
对人生意义理解的豁然开朗,进而引出作者对自我人 生选择的阐述,提出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唯有在 江上之清风,山间之明月中,享受造物者之无尽藏也。江 水秋月,由此转化为作者精神的寄托,与美好品格的象征, 成为其摆脱现实痛苦的良药。

16.1 《赤壁赋》 课件(共39张PPT)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ppt

16.1 《赤壁赋》 课件(共39张PPT)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ppt
新课导入:
客到黄州,或从夏口西来、武昌东去;
天生赤壁,不过周郎一炬、苏子两游。
这是一副名联,刻在湖北省黄冈市东 坡赤壁山门两侧。要注意此赤壁非古战场 赤壁之战中的赤壁。“客”指遭贬谪的迁 客苏轼,夏口、武昌句既说黄州位置,也 说苏轼从都城东京到此的贬谪路线;下联 写赤壁天然红色,因三国周瑜火烧赤壁之 战和苏轼的前后《赤壁赋》而扬名天下。
第四段
思考1:第四段主要写了什么内容?感情色彩如何?
主要写苏子批评“客”的观点, 阐发自己的人生感悟, 以宽解对方。
感情变为喜悦。
思考2:第四段作者是如何阐述自己的 人生感悟的?概括苏轼的人生态度。
苏子以明月和江水作比,说明世间万物都 既有变的一面,又有不变的一面。从变的 角度看,天地万物就连一眨眼的功夫都不 能保持不变。从不变的角度看,万物和人 类都是永久存在的,用不着羡慕长江的无 穷和明月的永不增减,也用不着哀叹人生 的短暂。而后,作者又从天地间万物各有 其主、个人不能强求予以进一步的说明。 江上的清风有声,山间的明月有色,江山 无穷,风月长存,天地无私,声色娱人, 作者恰恰可以徘徊其间而自得其乐。
被动句 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何为其然也?
宾语前置句 而又何羡乎?
而今安在哉?
状语后置
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定语后置 凌万顷之茫然。
(四)内容梳理:
月夜泛舟赤壁之下 饮酒和歌
借景抒情 触景生情
叹人生苦短
议论说理
遗世独立 羽化登仙 怨、慕、泣、诉
哀吾生之须臾 羡长江之无穷
美酒,有美景,就缺一位美人来助兴,此情此景,将 辞作品中被广泛使用。香草象征着诗人高
“美人”直接理解成美女也是可以的。

0.赤壁赋诗课件PPT第1课时

0.赤壁赋诗课件PPT第1课时

四、名句默写 (1)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 。哀吾生之须臾,羡长 江之无穷 。 (2)舞幽壑之潜蛟, 泣孤舟之嫠妇 。 (3)挟飞仙以遨游, 抱明月而长终 。 (4) 诵明月之诗 ,歌窈窕之章。 (5)客亦知夫水与月乎? 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 ;盈虚者 如彼,而卒莫消长也。
文本互动
一、初步感知
9.主客问答是赋体作品的一个显著特征,本文亦不例外,苏 轼多次写到主客问答,这种安排有什么作用? 点拨 (1)第 2 段写作者饮酒放歌的欢乐和客人悲凉的箫声。 作者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以抒发其思“美人”而不得见的 怅惘、失意的情怀。客人一曲洞箫,“倚歌而和”,凄切婉 转,其悲咽低回的音调感人至深,致使作者的感情骤然变化, 由欢乐转入悲凉,文脉也因之曲折流转,曲流中跃起浪花。 (2)第 3 段主人以“何为其然也”设问,客人以赤壁的历史故 事作答,文理转折自然。客人连用了两个问句,这两次发问 使文章又起波澜。客人的回答表现了一种虚无主义思想和消 极的人生观,这是苏轼借客人之口流露出的自己思想的一个 方面。通过主客的问答,使主客的思绪情感跌入低谷。,
11.作者写饮酒放歌的欢乐和客人悲凉的箫声蕴涵着怎样 的情感? 点拨 作者饮酒乐极,扣舷而歌,以抒发其思“美人” 而不得见的怅惘、失意的胸怀。由于想望“美人”而 不得见,已流露出失意和哀伤情绪,加之客吹洞箫, 倚其歌而和之,箫的音调悲凉、幽怨,其悲咽低回的 音调感人至深,致使作者的感情骤然变化,由欢乐转 入悲凉,文章也因之波澜起伏。
10.作者“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领略到了怎样的景,抒发 了怎样的情? 点拨 作者与友人投入大自然怀抱之中,尽情领略其间的清 风、白露、高山、流水、月色、天光之美。兴之所至,信口 吟诵《诗经·月出》里的句子,把明月比喻成体态娇好的美 人,期盼着她的冉冉升起。 “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引出下文作者 的扣舷而歌:“望美人兮天一方”,情感、文气一气贯通。“徘 徊”二字,生动、形象地描绘出月光对游人的依恋之情。游 人这时心胸开阔,无拘无束,因而“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 之茫然”。浩荡的江水与洒脱的胸怀,在作者的笔下腾跃而出, 泛舟而游之乐,溢于言表。这是本文正面描写“泛舟”游赏 景物的一段,以景抒情,融情入景,情景俱佳。

统编版必修上册 《赤壁赋》课件(75张PPT)

统编版必修上册 《赤壁赋》课件(75张PPT)

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 顷之茫然。
少焉:不一会儿。
横:笼
白露:指白茫茫的水汽。 纵:任凭。
一片苇叶,指小舟。 所:……的地方
如:往,到……去 。
凌:越过。
一苇:
万顷:指广阔无边的江面。 茫然:形容江面旷远迷茫。
月于东山之上出,于斗牛之间徘徊: (状语后置)
作者介绍
一门三父子 都是大文豪 诗赋传千古 峨眉共比高
苏洵
苏轼 苏辙
【现实人生】
❖ 苏轼(1036---1101),字子瞻,又字和 仲,号“东坡居士”,谥号“文忠”,眉 州眉山(即今四川眉州)人,是北宋著名 文学家、书画家、散文家和诗人。豪放派 代表人物。他与他的父亲苏洵(1009--1066)、弟弟苏辙(1039--1112) 皆以 文学名世,世称“三苏”;与汉末“三曹 父子” 齐名。他还是著名的唐宋八大家 之一。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乐府 》 等。在政治上属旧党。
• 是不是世界太喧嚣,而不能定然望前方?是不是行走得
• 太匆匆,而忘了思考?抑或是背负的行囊太重,让心灵
• 无法驻足?但无论如何,我们确是需要停一停了,望望
• 前方‘静静思考‘也让心灵歇息歇息、”
• 佛说:“一花一世界,一鸟一天堂,一叶一菩 提,一物一有情”。也许,在常人眼中,一花, 一鸟,一叶,一物,都是极其微小事物,何以一 花便成就一世界,一鸟便坐拥一天堂,一叶便有 一菩提,一物便生一情?“心中有便是有,心中无, 即是有也无”,佛淡然回之。佛的回答不免让人 想到了唯心主义,无中生有,有也说无!可佛的真 意是这样吗?抬头,佛睿智的脸上仍旧是露出一丝 淡定的微笑:那是一种心境,淡然亦超然!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 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赤壁赋》完整版(含逐字逐句翻译)课件(77张PPT)

《赤壁赋》完整版(含逐字逐句翻译)课件(77张PPT)

如怨如慕,如泣如诉 舞幽壑之潜蛟 泣孤舟之嫠妇
(3)作者是怎样描写萧声之悲的?
明确:作者借助夸张,想象,运用精 细的刻画和生动的比喻,化抽象 为具体,把洞箫那种悲咽低徊的 哀音表现得十分形象、真切。
• 第2自然段主要内容:
写由乐甚到希望为国分忧、建功立 业而不得之忧伤。主客由乐而悲。
容色改变的样子 端坐 连词,表承接关系 苏子愀(qiǎo)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
船头和船尾的并称,泛

指首尾相接的船只。
• 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zhú)舻
遮蔽
(lú)千里,旌旗蔽空,酾(shī)酒临江,横槊 面对大江斟酒,横执长矛吟诗。酾 (shī)酒:斟酒。槊:长矛
(shuò)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
当他攻破荆州,夺得江陵,顺流东下的时候战舰千 里相接,旌旗遮天蔽日,面对大江酌酒豪饮,横握 长矛吟诗时,那本是一代了不起的英雄啊!可是如 今在什么地方呢?
管乐器的一种 同声相应。唱和 呜呜咽咽 • 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
依照歌曲的声调和节拍 使动用法,使……起舞。
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
尾声凄切、婉转、悠长,如同不断细丝。 袅袅:形容声音婉转悠长。缕:细丝。
之潜蛟,泣孤舟之嫠(lí)妇。
深谷中 使动用法, 的蛟龙 使……哭泣。
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
向西可望见夏口 向东可望见武昌
环绕
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liáo),
草木茂盛苍翠
这不是曹操被周瑜打败的地方吗
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苏子忧伤得变了脸色,他整好了衣襟, 严肃地端坐着,问那个客人道:“为 什么吹得这样悲凉呢?”客人回答道: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这不就 是曹孟德的诗句吗?向西可望到夏口, 向东可望到武昌,山和水相互缭绕, 树木茂密,一片苍翠,这不就是曹孟 德被周瑜击溃的地方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乌台诗案
苏轼因为反对新法,并在自己的诗文表露了对新 政的不满,遭到李定、舒亶、何正臣弹劾,被以莫须 有的罪名抓进乌台,一关就是4个月,每天被逼要交 代他以前写的诗的由来和词句中典故的出处。在当时 苏轼已认定自己必死无疑。 宋朝有不杀士大夫的惯例,以及众人的营救,使 得苏轼免于一死,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 (注:乌台,指的是御史台,是专任弹劾百官的 中央机关。汉代时御史台外柏树上有很多乌鸦,所以 称御史台为“乌台”,也戏指御史们都是乌鸦嘴。)
3.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4.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三、豪情: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
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课堂检测

D
1.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注音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壬戌(xū)之秋 歌窈窕(tiǎo)之章 B. 倚歌而和(hè)之 桂棹(zhào)兮兰桨 C. 苏子愀(qiǎo)然 泣孤舟之嫠(lí)妇 D. 余音袅袅(niǎo)举酒属(shǔ )客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 不知其所止

冯,通“凭”。
古今异义词

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 之茫然


白露: 【古义】白茫茫的雾气 【今义】二十四节气之一 茫然: 【古义】旷远的样子【今 义】完全不知道的样子
重点虚词



壬戌之秋 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 ◆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 然。 ◆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 牛之间。 ◆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重点实词 重点虚词
通假字
古今异义词 特殊句式
重点实词




既望 举酒属客 少焉 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 茫然。 如冯虚御风 遗世独立





既望:农历十六日 举酒属客:劝酒 少焉:一会儿 纵:任凭。 如:往,到。 凌:越过 如冯虚御风:凭空,凌空。 遗世独立:脱离人世。
通假字
liá ) o lú 8、舳舻千里(zhú )
7、山川相缪(
9、旌旗(
16、无尽藏( ng ) zà
17、狼籍( 18、枕藉(
jí jiè )

jīng )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 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 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 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 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 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关于“赋”这种文体
这篇文章的体裁是“赋”。 本是一种诗歌表现手法,到汉代形成一种有韵的特定体制,成为 一种形式比较自由灵活的韵文。
关于赋的特点:
语句上以四、六字句为主,并追求骈偶,且允许有参差错落。
语音上要求声律和谐;
文辞上讲究藻饰和用典,多用铺陈手法.
朗读课文
给下列画线的字词注音
1、壬戌( rénxū ) 2、桂棹( 10、酾酒(shī ) 11、横槊( shuò ) zhà ) o 3、余音袅袅( niǎo) 12、渔樵( o ) qiá 4、幽壑( hè ) 13、扁舟( piān ) o 5、嫠妇( lí ) 14、匏樽(pá ) 6、愀然( qiǎo ) 15、蜉蝣( yó ) fú u
赤 壁 赋
学习目标
1.诵读课文,积累相关文
言知识。 2.体会作者夜游之乐。
苏 轼
苏轼,字子瞻,号
“东坡居士”,世 人称其为“苏东 坡”。北宋著名文 学家、书画家、美 食家,豪放派词人 代表。中国文学史 上少有的全才之一。
黄 州 惠 州 儋 州 。
自 问 身 心 余 如 似 题 平 不 已 金 生 系 灰 功 之 之 山 业 舟 木 画 , 。 , 像
zhǔ
名句填空
1.清风徐来, ___________。 2.月出于东山之上, ________________。 3.纵一苇之所如,_________________。 4.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 止; , 。

作业
1.整理第一段文言现象 2.背诵第一段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 不知其所止; 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 化而登仙。
特殊句式

◆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

状语后置

壁之下。 ◆月出于东山之上,徘
徊于斗牛之间。 ◆纵一苇之所如,凌万 顷之茫然。


定语后置
一、良辰:七月既望
二、美景:
乐 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