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巴罗萨计划失败原因分析
二战重大战役巴巴罗萨
![二战重大战役巴巴罗萨](https://img.taocdn.com/s3/m/3837c8f7162ded630b1c59eef8c75fbfc67d945c.png)
二战重大战役巴巴罗萨巴巴罗萨计划是纳粹德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发起侵苏行动的代号。
该计划由时任德国陆军总参谋部第1军需部长保卢斯起草和指导,1940年8月底制定完毕。
原名为“奥托计划”,后于1940年12月改为“巴巴罗萨”。
下面店铺为大家整理了二战重大战役巴巴罗萨相关的知识,希望对大家有用。
巴巴罗萨战役背景德国背景1940年夏,希特勒在取得对法国的战争胜利后,进攻苏联的议案又提上日程。
希特勒进攻苏联的想法由来已久。
早在20年代,他在自传《我的奋斗》一书中他清楚表示德国人民必须追求所谓的“生存空间”—亦即土地和原料,而这个生存空间应该能在东欧找到。
纳粹的政策指定了,俄罗斯和其他斯拉夫民族的人应该加以杀害、驱逐出境、或奴役之,因为他们认为这些都属于下等民族,而那些土地应该让给德国人民居住。
计划中这些地区的都市人口会经由饥荒加以彻底灭绝,以剩余的农产品养活德国人,并改由德国人居住,尽管希特勒也说德国会与那些愿意支持他们的俄国人“一同合作”。
德国的意识形态理论家阿尔弗雷德·罗森堡认为斯拉夫民族也是属于雅利安人,提出建议应该将攻克的苏联领土依照以下形式划分行政区:奥斯兰(Ostland)──波罗的海国家和白俄罗斯乌克兰──乌克兰和邻近疆土高加索──南俄和高加索地带土耳其斯坦──中亚国家领土在德国和苏联于1939年联手侵吞波兰之前,两国便签订了《莫洛托夫—里宾特洛甫条约》。
表面上这是一个互不侵犯的条约,借由分割波兰等国家来划分德苏两国的边界,在条约中波罗的海三国乃至芬兰被划分为苏联的“影响范围”,这个条约震惊了全世界,因为两国长期以来一直对彼此抱持敌意,而且两国的意识形态也完全相反。
由于这项条约,纳粹德国和苏联之间展开了大量的外交关系和贸易,苏联提供石油和原料给德国,而德国则提供高科技给苏联。
尽管这项条约的签订,两国仍然对彼此的一举一动抱持强烈猜疑心,不久后这段短暂的和平关系便以战争的彻底爆发告终。
希特勒密谋袭击苏联背景及巴巴罗萨行动
![希特勒密谋袭击苏联背景及巴巴罗萨行动](https://img.taocdn.com/s3/m/1a6f35c60342a8956bec0975f46527d3240ca6d3.png)
希特勒密谋袭击苏联背景及巴巴罗萨行动二战期间,纳粹德国希特勒发动了一系列的战争行动,其中最聚焦的一次战役便是对苏联的被称为巴巴罗萨行动的进攻。
巴巴罗萨行动是希特勒领导下的德国入侵苏联的军事行动,它被认为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规模最大、影响最深远的战役之一。
苏德之间的冲突早在二战开始之前就已酝酿。
一、背景1.1 纳粹德国与苏联的相互关系纳粹德国与苏联在二战爆发前有一段时间的合作,这是双方为自身利益所驱使的。
1939年8月,德国与苏联签署了《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其中包括秘密协议,将东欧国家分割为德苏势力范围。
这个协定给了希特勒自由向西欧扩张的机会,而同时也给了苏联时间准备自己的军事防御。
1.2 希特勒对苏联的看法然而,纳粹德国并没有真正将苏联当做合作伙伴,而是视之为长期的威胁。
希特勒认为,苏联具有强大的军事实力和广袤的领土,国家發展潜力巨大,逐渐成为欧洲的霸主。
他坚信自己应该趁机消灭苏联,以确保德国在欧洲的地位。
二、希特勒密谋袭击苏联2.1 希特勒的计划希特勒决定在东线挑起战争,他给这次行动取名为巴巴罗萨行动,开始了对苏联的入侵。
他的计划是通过迅速的闪电战,迅速占领苏联重要城市,然后摧毁苏联军队,最终达到德国掌控整个东方的目标。
2.2 准备工作在实施巴巴罗萨行动之前,德国进行了大规模军事调集和准备工作。
希特勒调派了300多个德军师的兵力,集结在苏联边境线上。
德军秘密建设了大量军事基地、机场和战略设施,以备行动展开。
三、巴巴罗萨行动的实施3.1 行动的开始1941年6月22日清晨,德军全线进攻苏联。
此时,苏军被完全击掌控,苏联的战线瞬间崩溃,德军轻易地推进深入苏联领土。
德国空军对苏联军事基地和城市进行了大规模空袭,苏联军队损失惨重。
3.2 苏联的抵抗然而,苏联并没有放弃。
尽管初期损失严重,但苏军迅速组织抵抗,展开了持久的游击战。
苏军发动了抵抗运动,削弱了德军的进攻能力。
苏联还利用自然条件,如严寒的冬季,对德军进行顽强的抵抗。
巴巴罗萨行动
![巴巴罗萨行动](https://img.taocdn.com/s3/m/838c16c03186bceb19e8bb65.png)
为何“巴巴罗萨行动”是人类历史上最血腥的战争?巴巴罗萨计划,是德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发起入侵苏联的行动代号。
“巴巴罗萨”来自于神圣罗马帝国皇帝腓特烈一世的绰号“红胡子”——Barbarossa。
巴巴罗萨行动于1941年6月22日开始,它开启了长达4年的苏德战争。
期间,德国动员兵力1420万,苏联动员兵力3460万。
德军伤亡180万(死亡及失踪380万),苏联红军伤亡2960万(死亡及失踪915万)。
另有约1740万苏联平民及220万德国平民死于战争,这成为人类历史上最血腥的战争。
【德苏的利益冲突】1940年夏,希特勒在横扫欧洲,取得对法国胜利后,进攻苏联的议案又提上日程。
早在20年代,希特勒在自传《我的奋斗》中表示,德国人民必须追求所谓的“生存空间”,即土地和原料,而这个生存空间能在东欧找到。
他认为俄罗斯和其他斯拉夫人都属于下等民族,应加以杀害、驱逐出境、或奴役之,而那些土地应该让给德国人民居住。
在1930年代后期,斯大林在大清洗里杀害和囚禁了数百万计的人民,包括大量具备经验和能力的红军军官和战略家,导致红军的战力和领导力大为衰退。
1939年,德国和苏联联手侵吞波兰之前,两国签订的互不侵犯条约,成为斯大林认为战争不会发生的原因之一。
在无法逼英国投降、也缺乏海军和轰炸部队的情况下,希特勒决定将目标转往东方。
他相信只要苏联被击垮,英国也不可能再支撑下去。
1940年春,德国的资源缺乏问题越来越严重,而其与苏联在巴尔干半岛的利益冲突也开始浮现,希特勒预估攻占苏联成功,则会达到补充劳工短缺、获得石油、便宜食品,以及孤立英国等目的。
【德军谋划与苏军麻痹】为对苏发起攻击,希特勒将320万人调遣至德苏边界,多次派遣侦察飞机潜入苏联领空勘查,同时也在东线储备了大量的军事物资。
到了1941年2月德军已在罗马尼亚—苏联边界部属68万人。
因为斯大林坚信德国不可能在互不侵犯条约签订不到两年内便发起攻击,也坚信德国会在拿下英国后才会开辟新的东方战场。
成功的打击和遗憾的结局 ——“巴巴罗萨”作战行动初期德 国对苏联的突袭
![成功的打击和遗憾的结局 ——“巴巴罗萨”作战行动初期德 国对苏联的突袭](https://img.taocdn.com/s3/m/de700b2e580216fc710afd03.png)
纳粹德国在65年前的6月22日向苏联发动的全面进攻,在使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规模和强度迅速扩大的同时,德国也陷入了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导致其失败的两线作战的困境之中。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东线战场一直是以波澜壮阔的坦克大战为主轴,德国军队在苏德战争初期的大规模闪电战几乎将庞大的苏联武装力量彻底毁灭,但是德国最终却在苏联军队的钢铁狂飙下土崩瓦解。
虽然德国在东线的战争中最终被苏联军队所击败,但是德国空军部队作为闪电战的主要突击力量和重要攻击手段,在对苏联军队的作战中却也创造了一些非常精彩的战例。
苏联空中作战力量在战争开始时的装备规模远远的超过德国空军,但是苏联庞大的空中力量在德国空军的突然袭击中遭受了巨大的损失,德国空军在“巴巴罗萨”作战行动开始阶段对苏联空军部队的沉重打击,直接影响到了之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交战双方的作战行动。
从德国空军在战争初期的作战范围和对苏联空军的打击效果来看,德国空军在6月22日凌晨开始对苏联空军进行的大规模袭击,可以说是世界战争史上最为成功的空袭作战之一。
战争开始时的实力对比和德国军队的基本战术思想德国虽然是欧洲的一个传统军事强国和两次世界大战的发起者,但是德国却处在欧洲腹地的一个非常不利的战略位置上。
德国面积有限的国土四面都是敌对国家,而贫乏的自然资源和缺乏天然屏障的边界使德国没有进行防御战和消耗战的基本实力基础。
自然条件和人力资源的限制使从普鲁士到德意志的军事思想中根本没有战略防御的观点,进攻一直是指导德国武装力量军事思想的基础,速战速决的战争才保证能避免出现对德国来说是致命的消耗战。
德国军队建立在进攻力量基础上军事思想,培育出了以快速突击的歼灭战为核心的战术理论。
传统的德国军事战术理论是迅速寻找敌人的主力进行决战,以大规模的歼灭战来在很短的时间里就打败敌人,这样的战术使用就使德国军队所实行的基本上都是运动战。
运动战的灵活性要求必须贯彻“根据任务来决定战术”的基本原则,这个战术思想实际上是允许德国下级军事指挥单位自行进行军队决策,通过调动和发挥指挥员的战术指挥才能来完成作战任务。
巴巴罗萨计划
![巴巴罗萨计划](https://img.taocdn.com/s3/m/16d69068cdbff121dd36a32d7375a417866fc1ed.png)
巴巴罗萨计划巴巴罗萨计划(Operation Barbarossa)是指德国在二战期间对苏联的入侵计划,于1941年6月22日正式展开。
这一计划是希特勒的野心之举,旨在消灭苏联,占领其领土,并确立德国在东部的霸权地位。
巴巴罗萨计划的背景是德苏两国之间的矛盾不断升级。
希特勒认为苏联是德国的主要敌人,苏联领导人斯大林也对德国持有敌对态度。
在这种情况下,希特勒决定发动巴巴罗萨计划,试图一举解决德苏之间的矛盾,并实现其对东方的野心。
巴巴罗萨计划的目标是对苏联进行全面进攻,以迅速占领其重要城市和战略要地。
德军计划分为三个军团,分别从波兰、立陶宛和罗马尼亚发动进攻,试图在几个月内迅速击败苏联,并占领其大片领土。
然而,这一计划最终以失败告终,成为了德国在东线的重大战略失误。
巴巴罗萨计划的失败主要是由于苏联的顽强抵抗和严酷的自然环境所致。
苏联采取了焦土政策,摧毁了大片领土上的一切可供敌军利用的资源,使得德军供应线变得异常漫长和脆弱。
同时,苏联冬季的严寒也给德军造成了巨大的困难,使得德军在莫斯科等城市的攻势被迫停滞,最终被迫撤退。
巴巴罗萨计划的失败对德国来说是一个重大打击,不仅导致了德军在东线的大量伤亡和资源消耗,也使得德国在战争中的地位受到了严重挑战。
同时,这一计划的失败也标志着苏联在二战中的崛起,成为了反法西斯战争的关键力量之一。
总的来说,巴巴罗萨计划是希特勒冒险的一次军事冒险,是德国在二战中的一次重大战略错误。
这一计划的失败不仅使得德国在东线受挫,也为苏联在战争中的崛起奠定了基础。
巴巴罗萨计划的教训至今仍然深刻,成为了军事史上的一个重要案例,对于战争规划和军事决策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指导]巴巴罗萨计划失败原因分析
![[指导]巴巴罗萨计划失败原因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28768f38ec630b1c59eef8c75fbfc77da26997e2.png)
000“巴巴罗萨计划”失败原因分析0001941年6月22日凌晨4时30分,总兵力达550万人的德军及仆从国军,在苏联与纳粹德国、芬兰、罗马尼亚边境北起巴伦支海、波罗的海,南至黑海,横贯欧洲大陆,纵横3300多公里的战线上向苏联发起全线突击。
担任主攻的北方、中央、南方三路集团军群,在德国空军第1、 2、4航空队的空中支援下,以第4、3、2、1装甲集群为先导,7个德国步兵集团军为中坚,向列宁格勒、莫斯科、基辅开始了震惊世界的闪击进攻。
“巴巴罗萨计划”的实施,揭开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规模最为宏大、场面最为激烈残酷、战争损失最为惨重的苏德战争的序幕。
000但今人回顾这段历史,常常如此评价:“纳粹德国要进攻无论在面积、人口、资源等方面都远在其上的苏联,必然是失败的结局。
”这种言论实质上是一种成王败寇论:把已知的确定的历史事件结果作为最有力的依据,轻率的判定胜利者理应胜利、失败者必然失败。
可是它彻底忽略掉了历史事件本身所包含的多种复杂因素和进程,其各自所起的作用综合起来的效应,才导致了事件的最终结果。
000成王败寇论的持有者,就是把已知结果作为支持其结论的唯一强有力后盾的事后诸葛亮。
他们会一味强调并夸大胜利者的有利因素及作用,有意无意的忽略或不提不利因素及后果;不是把胜利者最后的胜利看作是正负双方面因素综合产成的结局,而是片面且极端的无限夸大或贬低某一方面。
成王败寇论者对于失败者的评论也是如此处理,仅仅是换了一个方向。
但是,如果把他们自信满满举出的作为“某某必胜某某必败”的观点稍稍分析,因为其证据及论证的单薄和片面,很容易就会发现其中的荒谬可笑和不堪一击。
成王败寇论,是侮辱自身思考能力的最有效的方法。
000为何说“苏必胜德必败”是成王败寇论?且看这种论点最主要的论据,就是苏德之间巨大的实力差异。
乍一看似乎有理,再看历史上确实是苏胜德败,所以似乎它的正确性是无可置疑的了。
但事实果真如此吗?000姑且先提取出这种论点的核心思想,就是认为: 国土面积狭小、人口稀少、资源匮乏、文化技术落后的国家,无法战胜面积辽阔、人口众多、资源丰富、文化技术先进的国家。
草率作战导致失败的例子
![草率作战导致失败的例子](https://img.taocdn.com/s3/m/6db55c19cd1755270722192e453610661ed95a37.png)
草率作战导致失败的例子1941年6月22日,希特勒发动了巴巴罗萨行动,一举摧毁了苏联的西部防线。
而在22日上午,苏联总参谋部签发了第三号指令,这个指令导致了苏联开战以来最大的军事失利,苏军一口气损失了西南方面军几乎所有的坦克,这个指令是因何下发的?一、一片混乱1941年6月22日,法西斯德国发动了巴巴罗萨计划,对苏联实施了全面侵略。
一时间整个苏联西部的各个军区陷入了混乱,苏军完全慌了神,西部防线就如同小孩子堆的沙堡一样,被德国的装甲力量轻易的碾过。
不但巴甫洛夫一脸的蒙圈不知所措,甚至于苏军总参谋部也是一头雾水,他们完全失去了和前方的联系,对于前方究竟发生了什么事情完全摸不到头脑。
巴甫洛夫大将所执掌的西部军区,也就是开战后的西方面军,战前并没有严格按照总参谋部的梯级防御计划来实施部署。
而是巴甫洛夫根据自己的作战经验,以及通过冬季战争和法国战役的情报得出了一种将步兵和机械化军均衡部署,撒豆子的结论而进行的防御部署。
身为装甲兵出身的巴甫洛夫大将,本来应该很清楚敌人会如何摧毁他的防御部署,但是他并没做出过任何更改。
哪怕朱可夫,铁木辛哥,伏罗希洛夫三人反复提醒,巴甫洛夫也仅仅把战争当做一场打牌游戏,刚愎自用的认为自己不是白给的,完全没有听进去别人的建议。
正是由于他的这个错误部署,导致前线兵力缺乏足够的力量来拖延德军的攻势。
而在战争爆发后,他又命令军队立即实施反击,因此本来应该在第二和第三梯级防御阵地上的军队,大多数都离开了防御阵地,向前线运动。
而这些官兵们在运动中遭遇了德军装甲集群,被劈头盖脸一顿痛打,德军竟然在短短不到两天的时间里兵峰直指明斯克。
焦头烂额的巴甫洛夫在送掉了手头66%的军队以后才发现自己要被包围了,因此他下发了突围命令,可是很多官兵在突围中又遭遇了德军装甲集群,因此死伤惨重。
直到斯大林的特派员坐飞机飞到白俄罗斯抓到巴甫洛夫将他带回莫斯科,面对总参谋部的询问,他也不清楚德军到底是如何击败自己的,甚至他连德军究竟在哪里都不是很清楚,只能含糊额回答出一些大概的问题,因此巴甫洛夫被送上了军事法庭。
巴巴罗萨计划失败原因
![巴巴罗萨计划失败原因](https://img.taocdn.com/s3/m/f8167678cdbff121dd36a32d7375a417876fc15c.png)
巴巴罗萨计划失败原因一、工作目标1.1 分析巴巴罗萨计划的背景和目的巴巴罗萨计划是纳粹德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发动的对苏联的侵略战争,旨在迅速击败苏联并征服其领土。
我们需要深入研究这一计划的背景和目的,了解其背后的战略思考和决策过程。
1.2 研究巴巴罗萨计划的实施过程巴巴罗萨计划的实施过程中出现了许多问题和困难,导致了计划的失败。
我们需要详细研究这一计划的实施过程,分析其存在的问题和困难,并探究其原因。
1.3 分析巴巴罗萨计划失败的原因巴巴罗萨计划的失败原因复杂多样,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包括军事、政治、经济等方面。
我们需要深入研究这些原因,并对其进行综合评价。
二、工作任务2.1 搜集相关资料和文献为了深入研究和分析巴巴罗萨计划的背景、实施过程和失败原因,我们需要搜集和整理相关的历史资料和学术文献。
这包括德国和苏联的档案文件、历史学者的研究著作等。
2.2 分析和评估巴巴罗萨计划的实施过程我们需要详细研究巴巴罗萨计划的实施过程,分析其存在的问题和困难,并探究其原因。
这包括对德国的军事战略和战术进行评估,对苏联的抵抗能力和应对措施进行分析,以及对计划实施过程中的各种问题和困难进行深入探讨。
2.3 综合分析巴巴罗萨计划失败的原因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综合分析巴巴罗萨计划失败的原因,包括军事、政治、经济等方面。
这需要我们对德国和苏联的实力对比、国际形势、战争资源等方面进行深入研究和分析。
三、任务措施3.1 建立研究团队为了全面深入地研究巴巴罗萨计划,我们需要建立一个由历史学者、军事专家和研究人员组成的团队。
团队成员需要具备相关领域的专业知识和研究经验,能够从不同角度对巴巴罗萨计划进行深入分析。
3.2 实地考察和采访为了更好地理解巴巴罗萨计划的背景和实施过程,我们需要组织实地考察和采访。
这包括访问战争遗址、与历史见证人进行交流,以及其他相关的实地调研活动。
3.3 举办研讨会和学术交流为了促进不同领域和学科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我们需要举办研讨会和学术交流活动。
巴巴罗萨计划时间
![巴巴罗萨计划时间](https://img.taocdn.com/s3/m/960a412cdcccda38376baf1ffc4ffe473368fd27.png)
巴巴罗萨计划时间巴巴罗萨计划是指纳粹德国在二战期间对苏联的进攻计划,于1941年6月22日发动。
这一计划的时间安排是极为关键的,它直接影响着整个战役的进程和结果。
在这篇文档中,我们将详细探讨巴巴罗萨计划的时间安排。
首先,巴巴罗萨计划的时间节点是经过精心策划和准备的。
自1939年签订《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后,希特勒开始酝酿对苏联的进攻计划。
经过两年多的准备,包括军事部署、物资储备、情报收集等工作,最终确定了1941年6月22日为总攻击日。
这段时间内,德国军队进行了大规模的集结和调动,确保了战役开始时的充分准备。
其次,巴巴罗萨计划的时间选择也受到了季节和气候等因素的影响。
希特勒希望能够在夏季快速攻占苏联领土,以便在冬季到来之前取得决定性的胜利。
因此,6月22日的攻击时间被认为是最为理想的选择,可以充分利用夏季的长时间和良好的作战条件。
此外,巴巴罗萨计划的时间安排也受到了希特勒个人情绪和决策的影响。
当时,希特勒相信苏联军队已经处于衰弱状态,而且他希望能够在自己的领导下实现对苏联的胜利,从而达到其个人和国家的政治目标。
这些因素也影响了攻击时间的选择,使得计划最终在1941年6月22日得以实施。
总的来说,巴巴罗萨计划的时间安排是经过深思熟虑的,考虑了多种因素的影响。
然而,由于多种原因,这一计划最终以失败告终,成为了希特勒征服欧洲的转折点。
这也提醒我们,在制定任何计划时,都需要全面考虑各种因素的影响,以确保最终的执行顺利和成功。
在今天,我们可以从巴巴罗萨计划中汲取经验教训,不断完善我们的计划和决策过程,以应对复杂多变的现实挑战。
希望我们能够通过不断的努力和总结,取得更加辉煌的成就。
“巴巴罗萨计划”的前因后果
![“巴巴罗萨计划”的前因后果](https://img.taocdn.com/s3/m/121c42fe79563c1ec4da7199.png)
“巴巴罗萨计划”的前因后果作者:陈渠兰来源:《决策与信息》 2015年第5期文/陈渠兰1940年7月,纳粹元首希特勒召开了一次高级军事会议。
在会上,希特勒向众人宣布了一个蓄谋已久的作战计划:德军将对苏联展开军事行动,发动闪电战,突然袭击苏联,将这个苏维埃社会主义国家一举摧毁。
会议结束以后,为了将希特勒的作战意图付诸实施,德军总参谋部立即开始准备,很快拟订出对苏联作战的具体行动方案。
德军计划,在当年的12月底完成该方案,这个计划就是著名的“巴巴罗萨计划”。
该计划的主要内容有:一、在对英国的作战结束之前,发动一次快速的战役,争取在1个半月到2个月的时间内打垮苏联。
二、先以突袭的办法歼灭苏联西部各军区的部队,使其无法退往内地,之后再以坦克部队为先导,以空军支持,分三路向苏联腹地进攻,占领莫斯科、列宁格勒和顿巴斯。
“巴巴罗萨计划”是在极其严格保密的情况下制定出来的,故计划在完成后仅印制了9份文件。
该计划第1号文本呈报德国陆军总司令部,第2号文本呈报德国海军总司令部,第3号文本呈报德国空军总司令部,其余6份文本由德国最高统帅部参谋部档案室封存。
其中的5~9号文本曾归德国最高统帅部L作战分部负责管理和使用。
对这一计划,希特勒相当满意,他不无得意地对左右说:“当‘巴巴罗萨计划’开始实施时,全世界将大吃一惊,并感到难以置信!”为了进攻苏联,德国开始在外交、经济和军事等方面进行一系列准备,同时还采取一些伪装和欺骗手段。
1940年,德国占领法国以后,曾经制订过一个“海狮计划”,这一计划本是针对英国的,但后来德国人放弃了该计划。
后来,为了掩盖即将实施的“巴巴罗萨计划”,德国又开始大造舆论,他们采取了各种措施,试图让世人相信,德国要重新实施“海狮计划”。
他们先是制造假象,在英吉利海峡和加来海峡沿岸集结大量的渡海及登陆工具,在海岸上配置了许多假火箭,派部队频繁地进行登陆作战演习,大量印发英国地图,给部队配备大量英语翻译,造成部队要大规模进攻英国的假象。
德军“巴巴罗萨”计划何以失败?
![德军“巴巴罗萨”计划何以失败?](https://img.taocdn.com/s3/m/79e8ed8270fe910ef12d2af90242a8956becaad0.png)
史 海 钩 沉德军“巴巴罗萨”计划何以失败?何炜俊1941年,由纳粹德国发动的“巴巴罗萨”计划是人类历史上最大规模的军事行动,其实施揭开了二战中规模最为宏大、作战最为激烈、损失最为惨重的苏德战争序幕。
最终,德国并未实现其在“巴巴罗萨”计划中的作战目标,并使德军第一次遭到重大战略性失败,进而使德军失去了取得战争胜利的重大机会。
“巴巴罗萨”计划的背景1941年6月22日凌晨3时15分,根据“巴巴罗萨”计划,总兵力达550万人的纳粹德军及仆从国军,动用3900多架飞机、3500多辆坦克、47000余门火炮和193艘舰艇,在波罗的海至喀尔巴阡山脉之间兵分三路,向苏联发起全线突击。
担任主攻的北方、中央、南方三路集团军群,在德国空军第1、2、4航空队的空中支援下,以第4、3、2、1装甲集群为先导,第16、18、4、9、6、11、17步兵集团军为中坚,向三个方向开始了震惊世界的闪击进攻。
面对德军的突然袭击,由于苏联战争决策层的战略误判以及“大清洗”后苏军各级作战指挥员素质较低,苏联红军不断丧失领土,一路溃败。
这是德军在二战中发动的最大规模闪击战,也是德军最后一次成功的闪击战。
尽管德军最终未实现预想目的,但一次又一次几近完美的歼灭战创造了军事史上一个史无前例的奇迹。
战争初期,从比亚威斯托克-明斯克,到斯摩棱斯克,从基辅到维亚济马-布良斯克,德军一次又一次地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包围苏联重兵集团,进而将其全歼。
白俄罗斯与乌克兰的首府相继被德国中央与南方集团军群攻占,苏联第二大城市列宁格勒也陷入北方集团军群的重围,导致莫斯科直接面临德军的威胁。
然而,这一次次从胜利走向胜利的战役,却为德军在未来“巴巴罗萨”计划中的最终失败埋下伏笔。
1941年9月30日,德国中央集团军群开始进攻莫斯科。
尽管德军英勇作战,但仍然改变不了最终兵败莫斯科城下的命运。
莫斯科战役是德军在二战中首次遭到的重大失败,打破了希特勒德军“不可战胜”的神话。
德军入侵苏联巴巴罗萨行动的策划与实施
![德军入侵苏联巴巴罗萨行动的策划与实施](https://img.taocdn.com/s3/m/00c168acf9c75fbfc77da26925c52cc58ad6904e.png)
德军入侵苏联巴巴罗萨行动的策划与实施德军入侵苏联,即巴巴罗萨行动,是二战中德国对苏联的一个重要军事行动。
该行动于1941年6月22日开始,是希特勒为了获取更多领土和削弱苏联实力的策略性举措。
本文将对德军入侵苏联巴巴罗萨行动的策划与实施进行探讨。
一、背景与策划二战初期,德国在西欧的迅速胜利给希特勒团队增添了自信,进一步激发了对东方领土的野望。
德国认为苏联是其最大的潜在对手,因此决定进行对苏军事行动。
巴巴罗萨行动是在希特勒的指导下由德国军方进行策划的。
德军策划巴巴罗萨行动时考虑到多个因素。
首先,德军认为苏联军队存在内部不稳定因素,特别是斯大林对部队指挥的过分干预。
其次,德军相信苏联的工业潜力远远不及自己,而苏联领土广阔,需要大量兵力来保卫。
最后,德军计划借助快速打击和迅速占领关键据点的策略,迅速削弱苏联实力并达到迅速取得胜利的目标。
二、战斗策略与实施巴巴罗萨行动的实施分为三个阶段:北线、中线和南线。
北线:德军以击溃苏联北部军团为目标,通过占领波罗的海沿岸城市和重要港口,阻断苏联的战略运输线。
这一阶段的重点是迅速占领拉脱维亚、立陶宛等国家,并控制重要城市列宁格勒(现圣彼得堡)。
同时,德军利用自己在装备、战术和作战经验上的优势,展开闪电战,迅速占领苏联占领的领土。
中线:德军以击溃苏联中部军团为目标,试图迅速占领莫斯科。
在这个阶段,德军遭遇到了来自苏联哈尔滨、扎波罗热等地方的顽强抵抗,同时苏军在球状防御战略方面采取了更加灵活的战术。
德军虽然在攻势初期取得了一些成果,但在苏联冬季严寒和顽强的苏军抵抗下,未能成功占领莫斯科,在战争后期陷入了进退两难的境地。
南线:德军以击溃苏联南部军团为目标,试图占领乌克兰、高加索地区和里海沿岸地区。
南线的主要目的是夺取粮食和石油资源,并阻断南方上方地区的援助,给苏联经济造成严重打击。
在这一阶段,德军在军事力量优势和作战经验上均取得较大的优势,迅速攻占基辅等重要城市,并威胁到斯大林格勒。
二战领导人和战役
![二战领导人和战役](https://img.taocdn.com/s3/m/4ecc5ed6a1c7aa00b52acbc9.png)
他写的《不需要的战争》获1953年诺贝尔文 学奖,著有《第二次世界大战回忆录》16卷、 《英语民族史》24卷等。丘吉尔是历史上掌 握英语单词数量最多的人之一(十二万多), 被美国杂志《人物》列为近百年来世界最有 说服力的一大演说家之一,曾荣获诺贝尔和 平奖提名。从1929年到1965年,连续36年 担任英国布里斯托大学校长。[1] 2002年, BBC举行了一个名为“最伟大的100名英国 人”的调查,结果丘吉尔获选为有史以来最 伟大的英国人。
二战中的苏联
• 1939年4月起,英、法、苏三国就缔结同盟条约展开 谈判。但由于双方在确定相互义务和履行义务的条 件及急需解决的军事问题都未能达成一致。 • 最终,英、法、苏三国谈判没有取得任何实质性结 果,建立欧洲集体安全体系的最后一次努力归于失 败。 • 为防止英法和苏联结成同盟,德国展开了积极的外 交活动。1939年8月,苏德两国在莫斯科签订了《苏 德互不侵犯条约》。
元帅生于1887年,德国军事家、级上将,他的姑母为兴 登堡(von Hindenberg)元帅的夫人,所以, 可以说是系出名门,家学渊源。他从小就 接受普鲁士贵族式的传统军事教育。1906 年加入德皇的御林军步兵第三团充任见习 官。照当时的惯例,凡是分配在这个团中 服务的青年军官,都是被预定将来要升到 显要地位的。
• 法国的贝当政府对戴高乐将军恨之入骨,他们在法国军事 法庭对戴高乐将军进行缺席审判,徒刑从4年直至死刑。戴 高乐将军高扬“自由法国”的旗帜,以顽强的毅力开始拯 救法国的斗争。 • 6月29日,有200多名步、炮兵向戴高乐将军报到,从敦刻 尔克撤退的200多人投入“自由法国”的运动……到月底时, 海军中将米塞利埃,也来到伦敦,支持戴高乐将军。到7月 底时,有7000多人志愿拿起武器为“自由法国”而战,他们 来自四面八方,有的从法国绕道西班牙逃到英国,有的从 北非经直布罗陀海峡投奔而来…… • “自由法国”总部设在泰晤士河畔的一座大厦里。戴高乐 将军筹建了法国民族委员会和武装力量,在简陋的办公室 里他接待从各地来的关心“自由法国”的人们。
巴巴罗萨作战结果如何 巴巴罗萨战役失败的原因是什么
![巴巴罗萨作战结果如何 巴巴罗萨战役失败的原因是什么](https://img.taocdn.com/s3/m/a3a371560740be1e650e9af2.png)
巴巴罗萨作战结果如何巴巴罗萨战役失败的原因是什么本文导读:整场巴巴罗萨作战在11月开始的莫斯科战役中达到最高潮,尽管负责进攻莫斯科的中央集团军饱受秋季泥泞所造成的补给短缺之苦,仍被下令继续进攻;德军的进展在1941年12月初达到极限,前锋部队已经推进至莫斯科市郊,甚至见到了克里姆林宫的螺旋状尖塔。
然而这时斯大林手上仍保有数十万从西伯利亚前来支援的部队,这些部队拥有良好的冬季装备和补给,还有大量可以武装成民兵的青年人,很快便将逼近莫斯科的德军全数击退,并在接下来的反击战推回了冬季前的战线。
反观这时的德军则严重缺乏石油、冬季装备、和食物,同时也没有躲避之处,只得在原地驻扎挨过严酷的冬季。
德军最后得以挡下苏联的反击行动,但却遭受了非常沉重的损失。
同时,夺下莫斯科也是德国迈向胜利的关键之一。
历史学家之间一直存在争论的问题是:如果当初巴巴罗萨作战真的夺下了苏联首都,是否会造成苏联的彻底垮台?1941年12月美国也向轴心国宣战,在这短短6个月内德国的战略位置便彻底逆转了,因为德国的军事生产能力根本无法应付长期的战争。
巴巴罗萨作战的结果对苏联和德国都同样不利。
虽然德国无法成功的拿下莫斯科,但他们在半年时间内便夺下了苏联西部的庞大领土,包括乌克兰、白俄罗斯、波罗的海国家、以及一大片莫斯科西部的土地在内。
这相当于500,000平方英里的土地,以及7500万的人民,事实上德国在之后的1.2年内又继续夺取了250,000平方英哩的土地,一直要到斯大林格勒和库尔斯克等战役后才被击退。
在这些占领区域里,反抗德国统治的游击队迅速增长,而德国也毫不留情的加以镇压。
德国也继续坚守这些土地,在接下来的许多战役里双方又蒙受了更多的损失。
血腥的东线战役持续了整整4年,因为这场战争而死的人数可能永远无法准确计算。
苏联军队的总阵亡人数大约为870万,而平民的死亡人数则依然存在争议,经常被举出的数字则高达2,000万人。
德军的阵亡人数也很难准确计算,最高的数字(Rüdiger Overmans)为430万名德军和900,000名其他轴心国部队,这个数字包括了在作战中阵亡的人数以及遭苏联俘虏期间死去的人数在内。
巴巴罗萨计划失败原因
![巴巴罗萨计划失败原因](https://img.taocdn.com/s3/m/e5dda294d05abe23482fb4daa58da0116c171ff8.png)
巴巴罗萨计划失败原因
巴巴罗萨计划是纳粹德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对苏联的军事行动,于1941年6月22日开始实施。
然而,这一计划最终以失败告终,导致德国在东线战场上遭受了重大损失。
那么,巴巴罗萨计划为何失败呢?下面我们来分析一下其中的原因。
首先,计划的制定存在着严重的战略性错误。
纳粹德国在制定巴巴罗萨计划时,未能充分考虑到苏联的实力和资源,过于高估了自己的军事实力。
此外,计划中的时间表过于紧张,未能给予德军足够的准备时间,导致军队在行动中面临了极大的压力。
其次,德军在执行计划过程中出现了严重的物资短缺问题。
由于苏联的广袤领土和恶劣气候条件,德军在作战过程中面临了严重的补给困难,特别是燃料和弹药的短缺,严重影响了军队的作战效能。
此外,苏联在战争初期展现出了出乎德军意料的顽强抵抗力。
苏联军队在战争初期采取了持久防御战略,采取了“焦土政策”,烧毁村庄、毁坏基础设施,使得德军难以获取足够的补给和后勤支持,加剧了德军的困境。
最后,德军在执行计划中出现了严重的指挥失误。
由于希特勒
对军事事务的干预过多,导致德军在作战中缺乏整体统一的指挥,
各部队之间协作不畅,无法形成有效的合围和歼灭苏联军队的战术。
综上所述,巴巴罗萨计划失败的原因主要包括战略性错误、物
资短缺、苏联顽强抵抗和指挥失误等方面。
这些因素相互作用,最
终导致了德军在东线战场上的惨重失败。
这一历史教训告诉我们,
制定战争计划时必须充分考虑敌我双方的实力对比,合理安排时间
表和物资保障,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同时保持统一的指挥和协同
作战,才能取得战争的胜利。
巴巴罗萨计划
![巴巴罗萨计划](https://img.taocdn.com/s3/m/ea46450d866fb84ae45c8d4b.png)
“花花”罗萨计划Hello!大家好啊!又是我,鱼小奥,今天呢,我们来讲一讲“花花罗萨计划”。
说起这个“花花罗萨”计划啊……前两天,小奥去参加一个婚宴,家父呢,喝了点酒,到处拿着小编日德兰海战的录音给人家放,弄得小编那是十分的尴尬。
赶巧,旁边来了个水灵灵的小姑娘问小编有关历史的问题,小娃子很可爱,张口就叫了声叔叔……好吧那就不可爱了。
她操着一口娃娃音很可爱的问我:叔叔你知不知道“花花罗萨计划”呀,当时小编一脸茫然,什么“花花罗萨计划”?我怎么没听过??愣了半天才明白她说的是巴巴罗萨计划。
于是呢,就有了今天这个标题哈哈哈哈是不是很机智。
好啦,言归正传,我们开始讲巴巴罗萨计划。
巴巴罗萨计划是纳粹德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发起侵苏行动的代号。
发生于1941年6月—1942年1月苏联及东欧地区,该计划由时任德国陆军总参谋部第1军需部长保卢斯起草和指导,1940年8月底制定完毕。
原名为“奥托计划”,后于1940年12月改为“巴巴罗萨”。
背景:1940年夏,希特勒在取得对法国的战争胜利后,进攻苏联的议案又提上日程。
希特勒预估攻占苏联会有以下好处:1.当苏联被击败后,解除动员的大量士兵便能补充德国产业界的劳工短缺现象。
2.乌克兰可以提供大量便宜的食品。
3.占领苏联将可以拥有大量的奴隶劳动力,将能大为改善德国在地缘战略上的处境。
4.击败苏联将能进一步孤立大英帝国。
5.德国的战争机器非常需要更多石油,而只有在攻占苏联的巴库产油区后才能达成此目标。
小奥来给你们形象地打个比方。
呐,当时的情况呢,就好像是你在吃火锅,吃着吃着哇好辣呀,然后突然看见旁边有一罐王老吉………然后你会怎么做?那不是废话当然拿过来喝啊!没错,希特勒当时也是这么想的,但是他没想到的是,他拿到的并不是一瓶王老吉,而是一瓶敌!敌!畏!为什么这么说呢?我们来看数据。
1941年6月22日德苏边界的力量对比Ennnmmm……这瓶“王老吉”不好喝呀……战役过程在1941年6月22日的早上3:45分轴心国展开了攻势。
功亏一篑--德军一次不成功的空降作战
![功亏一篑--德军一次不成功的空降作战](https://img.taocdn.com/s3/m/c746b01b14791711cc791764.png)
功亏一篑--德军一次不成功的空降作战德军在西线节节获胜,使希特勒的侵略野心大大膨胀。
希特勒的视线又开始转向东线,盯住东欧和苏联的广大国土和财富了。
希特勒认为,消灭布尔什维克主义是法西斯主义称霸欧洲和世界的决定性步骤之一。
在波兰覆灭、法国投降后,他下令立即制定进攻苏联的秘密军事计划--"巴巴罗萨计划"。
1940年12月,他批准了该计划。
为了执行"巴巴罗萨计划",希特勒采取了一系列步骤,扩大法西斯侵略集团,并进一步加强对巴尔干地区的控制,以保障德国侵苏的南翼以及粮食、石油和原料的供应;同时可以利用巴尔干半岛的有利位置,突击英国在地中海、近东和北非的战略要地。
1940年11月20日,匈牙利霍尔蒂法西斯政权加入德意日三国同盟,成为希特勒在东南欧的一条走狗。
位于巴尔干半岛北部、盛产石油、并同苏联有几百公里边界的罗马尼亚,是希特勒为发动侵苏战争急于要控制的国家。
11月23日,在希特勒支持下通过政变建立的安东尼斯库独裁政权加入了三国同盟,被拴到法西斯德国的战车上。
1941年3月1日,保加利亚加入三国同盟,德军30万人开进保加利亚,进逼南斯拉夫边境。
1941年3月25日,南斯拉夫宣布加入三国同盟,引起了本国人民的强烈反对。
27日,在一次政变中,亲德政府被推翻。
南斯拉夫人民的革命行动和希腊军民正在对意大利军队的英勇抗击,打乱了法西斯的侵略部署。
希特勒不得不把进攻苏联的"巴巴罗萨计划"推迟,首先征服南斯拉夫和希腊。
咽喉要道--科林斯大桥4月6日,也就是在南斯拉夫与苏联签订友好和互不侵犯条约的第二天,德国及其仆从国未经宣战便对南斯拉夫发动了进攻。
4月12日,贝尔格莱德沦陷。
4月18日,南斯拉夫军队投降。
在进攻南斯拉夫的同一天,德军在意军的配合下从保加利亚向希腊发起进攻。
4月9日,德军占领了萨洛尼卡,希腊的精锐部队在东北部被打垮。
4月19日,德军进到希腊中部地区、希腊第1集团军已来不及撤退,于23日投降。
巴巴罗萨计划失败的原因是什么
![巴巴罗萨计划失败的原因是什么](https://img.taocdn.com/s3/m/8d14f08c1a37f111f1855bab.png)
巴巴罗萨计划失败的原因是什么巴巴罗萨计划是纳粹德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发起侵苏行动的代号。
1940年8月底制定完毕,原名为“奥托计划”,后于1940年12月改为“巴巴罗萨”。
下面是分享的巴巴罗萨计划失败的原因是什么,一起来看看吧。
巴巴罗萨计划失败的原因巴巴罗萨计划失败原因主要有三点,一是希特勒低估了苏联红军的潜力,二是德军后勤保障的不完善,三是苏联气候条件的恶劣。
希特勒等将领以为苏联红军力量比较弱小,要是加上德军、匈牙利、芬兰等联军的话,对付苏联红军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
但在实际对战中,苏联红军的人数远远超过了希特勒的想象。
苏联红军替补军十分充足,当战前征召的士兵在前线阵亡后,替补军立马上前线作战。
在巴巴罗萨计划过程中,苏联每个月都会征召50多万名替补兵。
虽然替补军都是一些训练不足的士兵,但是他们的奋力作战让苏联撑过了最为关键的前半年。
面对庞大的苏联红军,德军渐渐感到力不从心。
后勤计划的缺陷也是巴巴罗萨计划失败原因,巴巴罗萨计划本身就是一场不切实际的作战计划。
德军入侵苏联时,恰好是干燥炎热的夏季。
对德军来说,夏季是适宜行动的季节,所以德军在巴巴罗萨计划最初几周里,以闪电战形式迅速消灭了大量的苏联军队。
等到秋季和冬季到来时,德军的攻势遭到了苏联军队的阻挠。
德军在漫长的战线中无法获得充足的补给,这加速了德军在巴巴罗萨计划中的失败。
就拿德国步兵和装甲部队行军速度来说,他们在一周里加快脚步前进了300多英里,但是他们的补给路线却跟不上他们进攻的速度。
面对匮乏的补给物资,德军只能消极地展开战争。
对巴巴罗萨计划的评价众所周知,德国发动的巴巴罗萨计划最终以失败而告终。
世人除了对巴巴罗萨计划失败原因分析之外,也以客观公正态度地表达了自己对巴巴罗萨计划评价。
从资料来看,世人对巴巴罗萨计划评价共有三点,一是德军低估了苏联红军的潜力,二是德军后勤保障的缺失,三是气候条件的恶劣。
巴巴罗萨计划之所以会失败,这与德军自身所具备的劣势不无关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巴巴罗萨计划”失败原因分析1941年6月22日凌晨4时30分,总兵力达550万人的德军及仆从国军,在苏联与纳粹德国、芬兰、罗马尼亚边境北起巴伦支海、波罗的海,南至黑海,横贯欧洲大陆,纵横3300多公里的战线上向苏联发起全线突击。
担任主攻的北方、中央、南方三路集团军群,在德国空军第1、 2、4航空队的空中支援下,以第4、3、2、1装甲集群为先导,7个德国步兵集团军为中坚,向列宁格勒、莫斯科、基辅开始了震惊世界的闪击进攻。
“巴巴罗萨计划”的实施,揭开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规模最为宏大、场面最为激烈残酷、战争损失最为惨重的苏德战争的序幕。
但今人回顾这段历史,常常如此评价:“纳粹德国要进攻无论在面积、人口、资源等方面都远在其上的苏联,必然是失败的结局。
”这种言论实质上是一种成王败寇论:把已知的确定的历史事件结果作为最有力的依据,轻率的判定胜利者理应胜利、失败者必然失败。
可是它彻底忽略掉了历史事件本身所包含的多种复杂因素和进程,其各自所起的作用综合起来的效应,才导致了事件的最终结果。
成王败寇论的持有者,就是把已知结果作为支持其结论的唯一强有力后盾的事后诸葛亮。
他们会一味强调并夸大胜利者的有利因素及作用,有意无意的忽略或不提不利因素及后果;不是把胜利者最后的胜利看作是正负双方面因素综合产成的结局,而是片面且极端的无限夸大或贬低某一方面。
成王败寇论者对于失败者的评论也是如此处理,仅仅是换了一个方向。
但是,如果把他们自信满满举出的作为“某某必胜某某必败”的观点稍稍分析,因为其证据及论证的单薄和片面,很容易就会发现其中的荒谬可笑和不堪一击。
成王败寇论,是侮辱自身思考能力的最有效的方法。
为何说“苏必胜德必败”是成王败寇论?且看这种论点最主要的论据,就是苏德之间巨大的实力差异。
乍一看似乎有理,再看历史上确实是苏胜德败,所以似乎它的正确性是无可置疑的了。
但事实果真如此吗?姑且先提取出这种论点的核心思想,就是认为: 国土面积狭小、人口稀少、资源匮乏、文化技术落后的国家,无法战胜面积辽阔、人口众多、资源丰富、文化技术先进的国家。
现在看来,这种言论的可笑就一目了然了。
世界历史早已无可置疑的作出了证明:这是谬论! 纵观史海,小国战胜大国、穷国战胜富国的例子俯拾皆是、数不胜数。
例如:成吉思汗至忽必烈时期的蒙古帝国,凭借骠悍精锐的蒙古骑兵和来去如风的机动战术,打下了横跨欧亚大陆、空前绝后的辽阔疆土。
东起白令海峡、西至英伦海峡、南到印度洋红海之滨、北抵北冰洋岸;凡蒙古骑兵铁蹄所踏之处,便是金帐汗国的疆域所在。
当日蒙军之威,即使今天的西方人也心有余悸,斥之为“黄祸”。
而铁木真统一蒙古本部时,却在疆域、资源、人口、经济、文化等方面都远远落后于南宋,但他依然征服了西夏、金、花剌子模、波斯、俄罗斯、欧亚诸国及南宋。
蒙古帝国之发源起点与其最盛时期相较,简直不成比例!再说英国,往昔的“日不落帝国”也有她辉煌的过去:曾经统治区域的面积高达3350万平方公里(苏联加中国国土面积的总和)、辖下人口3.94亿(当时世界人口的1/4),分别是英国本土的137倍和8倍有余! 如今的许多英联邦成员国便是“日不落帝国”夕阳西下之后的余晖。
这只是两个比较突出的例子,其他如中国的吴国占领楚国郢都、齐鲁长勺之战、外国的西班牙人征服印加王国、美国13州独立战争、以色列战胜阿拉伯联盟……诸如此类,古今中外不胜枚举。
看到这些历史事实,有谁还能说小国不可能战胜大国、穷国不可能战胜富国?枉论苏德两国之间差距远远没有前面所举的蒙古和英国两例那么巨大!反过来讲,如果判定战争胜负果真如此简单的话,交战两国只要把双方的国力简单作个对比就行了。
既然国土辽阔人口众多资源丰富者必胜,那还打什么?如果成王败寇论者还抱着苏胜德败不放手,那么以上史实如何解释?以子之矛攻子之盾,也从成王败寇的视角出发,以上史实同样能证明两国交战“弱”“小”者胜,岂不是自相矛盾?为何小国能战胜大国?因为面积、人口、资源、技术等因素,更多程度上代表的是一个国家的战争潜力,而不是立即就能在战争中发挥作用的战争实力(战争实力最直观的表现就是武装部队的多寡精锐与否、武器装备是否精良、后勤补给是否充足)——“潜力”不等于现实的“实力”。
换言之,如果一个国家的战争潜力未能及时转化为战争实力,即使她的潜力再庞大,也有失败的可能。
国土面积的大小和人口数量及资源丰富程度有着一定的关系,而且它决定了战略空间的大小和战场上双方的旋回余地,并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战争的进行方式:阵地战还是运动战?速决战还是持久战?人口数量直接关系到战时急需的人力资源:适龄兵役人口的数量决定了军队后备兵力的大小,男女壮年人口是战时扩大军需生产的主要劳动力来源。
矿产资源的丰富与否和国家能否生产出足够的战争物资、武器装备有着莫大的关系。
石油、铁、铝、煤、橡胶、粮食、布料、各种金属都是战时需求量极大的战略物资,缺少了它们,战争机器就无法正常运转。
一个国家如果处在战时被封锁的状态,战略物资无法通过贸易交换等方式获得的话,资源问题就决定了她自持力的大小、持续作战的能力。
文化技术的高低关系到国家在战时能够发明出多少武器装备、生产设备、军事理论、运筹科学等成果,他们是国家战争实力的放大器:先进的武器可以以一当百,优秀的战术可以以寡胜众,卓越的理论可以使战争机器的运转效率最大化。
但是,战争潜力的转化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相当程度的时间、空间和物资保障。
一旦被敌方使用以快打慢的方式得逞:国土被大片占领、人民被大批奴役、物资被大量掠夺、技术被疯狂窃取,战争潜力向战争实力的转化就会被强行压制,国家甚至就可能一败不能翻身,永远抬不起头。
小国如何才能战胜大国?可通过以下途径实现,主要为四个方面:1. 使用编制精悍的精锐军队,大量消灭敌方庞大但臃肿的军队。
即以精锐胜平庸,消灭敌方直接抵抗力量。
2. 占领敌方战略要点、政经中心、重要城市、资源矿区、生产基地、交通枢纽,阻止敌方进行战争动员、物资生产、军队集结、部队调动。
3. 对于已征服地区:征用敌方人员作为劳工甚至士兵;开发敌方的矿产资源、使用敌方的生产设备作为自己的战争补充;利用占领的战略要地或军事基地,作为己方的前进基地和补给后方。
4. 建立傀儡政府、恢复社会运转;以当地人治理当地人,使敌方人民在符合己方意志的政权领导下,尽快回复到战前的正常生产生活状态,以此最大限度的削弱敌方人民的抵抗意志。
如果一国做到以上4点的部分甚至全部,就能够有效的压制敌方,防止其战争潜力转化成现实的战争实力,小国战胜大国便不会是天方夜谭。
而用于维持已征服地区所需要的力量,则是远远小于战争所需,更加不是问题。
总而言之,“以战养战、以人治人”,是小国战胜大国的不二法门。
核心就是一个字,“快”!再举二战的轴心国之一日本以佐证:日本的国土、人口和资源都无法和它的两个交战国:中国和美国相比。
日本要做的,就是压制中美的战争潜力,甚至转化成自身的战争实力,籍此来战胜两个大国。
在二战中日本贯穿始终的战略思想就是:速胜!虽然二战结果是日本未能如愿被拖进了持久战从而最后战败,但无法否认日本的快攻在战争初期的确曾夺得相当程度的优势。
中日之战,日本妄图在短期内击溃中国:1931年九一八事变日军迅速占领东北全境;1937年日军入关,声称“三个月灭亡中国”,短期内占领了华北、华东、华中、华南大片国土。
在淞沪、徐州、武汉等会战中,日军的企图就是包围并消灭华军主力,未逞;在日占区,日寇疯狂掠夺资源、征用中国劳力,以战养战;在政治舞台上,建立“满洲国”操纵傀儡皇帝溥仪、鼓动华北五省自治、扶植汪伪政权…以上种种措施,就是日本企图压制中国战争潜力、从而战胜中国的具体运用。
虽然在中国军民的顽强抵抗下,中日战争进入了持久战,日寇的速胜战略破产,但必须看到的是,日本的这些做法,在一定程度上是成功的,如果中日战争没有外力的加入,单纯中国想要凭一己之力取胜,相当困难。
日美之战,偷袭珍珠港的策划者、日本海军大将、联合舰队司令长官山本五十六实际上是极力反对美日开战,理由就是他相当了解美国庞大无匹的战争潜力一旦发挥出来,绝不是小小日本所能够抗衡的。
最后虽然他服从国家的命令发动了太平洋战争,但他整套对美战略也是速胜思想:珍珠港事变力图摧毁美太平洋舰队主力、珊瑚海和中途岛战役企图全歼美残余太平洋舰队。
目的就是消灭美太平洋上的军事力量,是美国看不到战争胜利的希望从而求和。
山本五十六自己就曾预测:“在战争开始一两年日本会占优势,甚至有打胜的可能,但再发展下去的话,希望不要出现这种场面…”假设没有中途岛这一过于偶然的战争转折点,使日本在太平洋上速胜希望化为泡影的话,日本是否能战胜美国呢?回答还是不,只是时间会拉长。
因为日美之间和中日之间有一个决定性的不同,就是日美分处地球东西端,中间隔了一个辽阔的太平洋,美国本土基本上不会受到日本的攻击,自然美国的战争潜力能够从容转化成战争实力。
日本纵然能够在太平洋上称雄一时,致命弱点是它缺少维持太平洋上漫长交通补给线的足够兵力、舰艇和物资,更没有能力把大批部队投送到美国本土并支持其进行长期作战。
因此,日本的失败,是必然的。
言归正传,德国是否有可能战胜苏联?且看“巴巴罗萨计划”是否符合以上4点:“巴巴罗萨计划”总的战略目的就体现了这个“以小胜大”的核心,“快”:“在对英国的战争结束以前,以一次快速的战役击溃苏联。
”具体实施计划为:“以大量坦克、摩托化部队和航空兵为核心的闪电式袭击,分割围歼苏联西部苏军主力,而后向东战略纵深发展进攻,攻占列宁格勒、莫斯科和顿巴斯,前出至阿尔汉格尔斯克、伏尔加河、阿斯特拉罕一线,建立一条防止苏联亚洲部分反击的战线,并于1941年入冬前结束战争。
”可见,在歼灭军队、占领土地、开发资源三项都相符合,而在治理人民这项,纳粹德国在战争初期也具有一定的优势。
波罗的海三国是被苏联强迫加入苏维埃联盟的、波兰人因为德波战争时苏联的背后一刀也对其恨之入骨、乌克兰人也十分反感苏联政权,把德军看成是解放者,用盐和面包来欢迎他们。
在苏德战争拖向旷日持久之前,苏联人民的抵抗尚不至于构成较大的负面影响。
除此之外,以下德国具备的优势也对德国战胜苏联添加了若干筹码:1. 战略突然性:德国和苏联在1939年9月波兰战役前夕,签订了《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其后,苏德瓜分了波兰。
直到1941年苏德战争爆发前夜,苏德之间的经贸技术交流始终较为密切,德国甚至出售部分新式装备给苏联,以示友好。
为了隐蔽战略意图,德军在向苏德边境秘密集结期间,故意把一些二线部队从东向西调动,试图造成苏联的错觉。
德国在英吉利海峡东岸大张旗鼓、大肆宣传,制造海狮计划的实行迫在眉睫的假象:给部队配发英国地图,配备英语翻译,准备登陆器材,举行登陆演习。
还宣称要实行攻击直布罗陀、占领法国南部、进军北非、以挪威为跳板进攻英国等作战计划,力图把世界的注意力引向上述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