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校园中心广场空间交往与设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学校园中心广场空间交往与设计摘要:大学校园是校园文化的重要载体,是大学生学习和生活的重要场所。校园广场为学生提供了一个相互沟通与交流的平台,对于学生的交往活动具有较强的吸引力。因此在设计校区中心广场时,应将心理和精神需求作为重要因素加以考虑,创造出多种空间形式来扩大学生之间的交往。

关键词:校园广场空间交往

校园广场是大学校园的有机构成元素之一,是体现校园地域文化的最重要载体。校园的中心广场是学生进行知识、思想、信息交流的良好空间。由于学生群居生活的方式,以及年轻学生的年龄特点,决定了校园广场中会有很多丰富多彩的活动。

1.大学生户外交往心理需求

扬·盖尔在《交往与空间》一书中提出了户外活动分为三种类型:必要性活动、自发性活动和社会性活动。并认为要创造一个好的户外空间应满足以下三条要求:1)为必要的户外活动提供适宜的条件;2)为自发的、娱乐性的活动提供合适的条件;3)为社会性活动提供合适的条件。

人类有交往的需要,而活动是一切交往的基础。我国大学生多数处于青年中期(18-24岁)这一年龄阶段。在这个阶段,个体的生理发展已接近完成,已具备了成年人的体格及种种生理功能,但其心理尚未成熟。对大学生而言,相互间的沟通与交往至关重要。因此,大学校园中的建筑应为学生提供充分的交往空间。校园中心广场是学生进行沟通交往的一个重要平台,因此,广场的设计应更多的考虑怎样为学生提供更充分的空间来集会、休闲、娱乐以及学习。

2.校园中心广场的功能和主要特征

中心广场是大学的开敞空间,是学校的标志性场所,是在校园室外交往空间中构成核心部位的面状空间。校园广场在校园规划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特别是公共的、大型的集体活动,它更是必要的空间。

校园中心广场通常表现为主要轴线上的块状用地,通过周围建筑的限定,形成相对完整的广场空间:中心广场往往与一定规模的线形行进空间相联系,形成顺应人流的动线序列,以便强调出广场的中心感。

中心广场作为大学校园的户外环境,每一部分都起着关键的作用,从每一处空间的设计直至最小细部的处理都是决定性的因素。中心广场应能满足多种层次的交往需求,有些是一般性的要求,另一些则是与散步、停留、小坐以及观看、倾听和交谈等简单、基本活动有关的特殊要求。此外,广场设计还需要考虑在十分开放、公共、明显的地方和较为私密、围合、安静的地方这两种完全不同的区域设置休闲座椅等,以满足不同人群的需要,体现多样性原则。

3.中心广场要素简析

3.1广场的布局

校园中心广场一般应设置在人流最集中或建筑物集中的主干道通过的地方,所以,校园广场的总体布局往往采用中轴线对称布局,可达性强,体现通畅便捷原则。广场的后面,及轴线的终端一般为学校的重要建筑物,如图书馆或教学楼等。为了强调中轴线,在中轴线上布置主要的环境设施,例如设置在图书馆、学生中心、主教学楼等处,两侧布置辅助环境设施,使广场保持一定秩序。

3.2设计尺度

校园广场的建设不是单纯的用来烘托建筑,更重要的是要创造一个积极的、开放的、活跃的高校公共交往空间。现代校园中心广场的设计应充分体现现代大学的人文精神和以人为

本的设计理念,给广场赋予新的更为丰富的内容。将广场化零为整,化大为小,分成若干个子区域,增加动静分区,在各个区域内增加绿化覆盖。各子区域应包括:休闲区、文化区、游乐区(健身器材)、观赏区、信息区等,并且通过轴线关系,在各区域内加强有机联系。同时,校园广场的设计要把握好开敞和封闭互为表里的关系——广场适度开敞,与其他室外交往空间和建筑的外廊空间相互渗透,形成丰富的空间层次,保证人视觉与室外活动的连续性,并可以便捷的参与不同空间中的活动。

3.3广场形态

广场有规则和不规则的两种形式:一种是通过对场地的设计而产生,另一种是由周边的道路、建筑的形成而确定的。前者容易形成规则的广场,后者为不规则的形态。对于大型的规则广场,应通过空间的划分,层次感的创造以避免空旷、单点无味的感受,并应注意道路与广场的关系。而形态不规则的广场会带给人动态的丰富的感受。

3.4灯光与夜晚活动空间

校区广场的设计也应为学生创造出夜晚的活动空间。一般20:00~22:30之间,是学生下晚自习的时间,很多人会借此时间进行娱乐活动,为学生创造更多活动交往的机会也是广场设计者应考虑的。

4.结语

校园中心广场的设计不仅应满足广场的基本功能要求:集会、休闲,更应强调营造校园的文化氛围,体现和弘扬校园自身的特色。将校园景观的特色、人文气息及现代化的有机结合,对植物的合理配置,建筑及其与校园特色的有机结合,营造出具有特色、优美、和谐、宁静、舒适的良好校园生态环境。

参考文献

【1】扬·盖尔(丹麦)编著何人可译交往与空间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2

【2】董仕君居住小区室外交往空间的场所心理河北建筑工程学院住宅科技1999.05 【3】陈墨峰赵秀芬高校中心广场规划设计研究包头市规划设计研究院职大学报2008.NO.2

【4】张志斌周艳贵妩娇大学校园绿化空间规划设计探讨科技创新导报2010 NO.1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