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发展指数测算与评价比较研究
信息化指数与测度的指标体系
现中的数字经济》报告(后改为《数字经济2000》系列),研
究IT对增长、通胀和就业三大宏观经济目标的作用机理。报
告采集数据,得出结论,认为IT对“新经济”起决定作用。
由于该报告得到美国最高决策者的高度重视,它的第二份报
告改由副总统亲自发布。美国商业部目前还定期公布电子商
务统计数据。
(3)鉴于信息化指标工作日益增长的重要性,美
固定投资占同期 硬件,网络建设、维护与升级及
固定资产投资的 其它相关投资,反映信息技术应
比重
用水平
15 信息产业增加值 信息产业增加值主要指电子、邮 百分比 根据统计局资料
占GDP比重
电、广电、信息服务业等产业的
统计
增加值,反映信息产来的地位和
作用
16 信息产业对GDP 该指标的计算为:信息产业增加 百分比 根据统计局资料
增长的直接贡献 值中当年新增部分与GDP中当年
统计
率
新增部分之比,反映信息产业对
国家整体经济的贡献
17 信息产业研究与开 该指标主要反映国家对信息产业 百分比
发经费支出占全国 的发展政策。从国家对信息产业
研究与开发经费支 研发经费的支持程度反映国家发
出总额的比重
展信息产业的政策力度
类系统中的“信息产业”的定义和范围作为联合国推荐的
信息产业辅助分类,并以此进行国际比较。我国在修订国
民经济行业分类时,也将参照北美产业分类系统中的“信
息产业”,制定我国的信息产业相关分类。
2、美国
(1)美国政府高度重视信息化指标体系工作,
1999年5月25日,在美国前总统克林顿和副总统戈尔直接
要求下,美国商务部邀请全国专家,在华盛顿举办了围绕
——中国与美国信息化水平的测算和比较
——中国与美国信息化水平的测算和比较信息化测算的问题及解决方法目前,世界范围内测算信息化水平的方法多种多样,方法也在不断扩展和改善,但仍然存在许多问题,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由于信息产业的广泛渗透性,使得它的界定困难重重,目前,世界范围内还没有一个统一的信息产业的界定方法,这就使得我们在进行比较时,特别是进行国际比较时,要比较各方需要根据各自的信息产业的界定调整到一个可以比较的体系中,这一工作的难度是不言而喻的。
——在现有的各种测算方法中,大家普遍采用的是算术平均法,这就隐含着一个假设——比较的各个指标对信息化水平的贡献度是相同的,而实际上,每个指标对信息化的贡献是有差异的,因此,用等权的方法进行测算,必然存在相当大的误差。
——由于信息产业是高技术产业,技术更新、变化速度越来越快,再加上管制、竞争环境、电信体制的改革等的变化,要求信息产业的测算指标能够体现动态性,换句话说,可能在几年中,原来的信息化指标已过于陈旧,一些在几年前不太重要的指标开始在信息产业中起举足轻重的作用,如何在指标体系中反映信息产业的变更是比较困难的。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首先,我们在建立和确定比较的指标体系时,对现有的各种信息化测算方法进行了研究,使指标体系尽可能覆盖各种关于信息产业的界定范围,以保证它在使用中的可操作性;其次,我们选择主成分-费雪双边比较法测算信息化指标中各个指标的权重,并使测算方法在统计上具有较好的特性,尽量减少误差的产生;最后,有意识地选择了一些未来对信息产业起重要作用的指标,如:INTERNET普及率等,以使指标体系具有动态性。
表1 信息化指数体系信息化测算指标体系的建立和内容经过充分的研究和考虑(详细研究略),我们建立了中国与美国信息化指标评价体系,体系包括五个大分类、40个具体指标(具体内容见表1)。
信息化水平的测算方法主成分-费雪方法简介主成分分析是考察多个变量间相关性的一种多元统计方法,它是研究如何通过少数几个主分量(即原始变量的线性组合)来解释多变量的方差—协方差结构。
国际电信联盟的信息化发展指数IDIITU国际比较——《信息化水平的国际比较研究》系列报告之二
中国信息界2010年第4期总第140期报告与方案国际电信联盟的信息化发展指数(IDI。
Tu)国际比较——《信息化水平的国际比较研究》系列报告之二(国家统计局科研所信息化水平的国际比较研究课题组’)摘要:国际电信联盟(rru)在全球电信和信息通信技术统计数据的收集和传播方面发挥着主导作用。
近年来该机构一直在积极研究建立新的统计工具进行信息化发展水平测算,探索和制定信息化综合评价指数的统计方法和指标体系,使得各国能够在全球和区域范围内评估和定位各自信息社会的进程。
国际电信联盟单独或与其他国际组织合作推出了五个主要的信息化综合评价指数:02003年国际电信联盟发布数字接入指数(DAI);②200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发布数字鸿沟指数(DDIX);③2005年国际电信联盟发布信息化机遇指数(IcT—OI);@2005年国际电信联盟发布数字机遇指数(D01);@2007年国际电信联盟在日内瓦举行的第6届世界电信和信息通信技术指标会议(w丁lM)上推出信息化发展指数(吼。
)。
关键词:全球电信信息通信技术信息化综合评价指数一燃暑’旧三墓“敷淼署’zoosgrl'u发布l数字鸿沟指赣(DDIX)1信息化发展指数(IDI。
TU)的构建及指标体系信息化发展指数(InformationDevelopmentIndex,简称IDI。
TU)是国际电信联盟(ITu)将两个重要的信息化评价指数综合而成:一个是ITu在2005年推出的数字机遇指数(DOI),另—个是ITL雇2005年改进而成的信息化机遇指数(ICT-OI)(ICT-OI指数在本系列报告之三介绍)。
1.1数字机遇指数(DOI)2005年国际电信联盟为响应信息社会全球峰会日内瓦行动计划的要求,创建了数字机遇指数(DigitalOpportunityIndex,简称DOI)。
该指数的初稿在2005年信息社会全球峰会上发布,其完整版本于2006年发布,其更新版本于2007年发布。
我国高等教育信息化水平测评与发展预测研究
我国高等教育信息化水平测评与发展预测研究一、本文概述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和广泛应用,高等教育信息化已成为提升教育质量、推动教育现代化的重要途径。
本文旨在全面评估我国高等教育信息化的当前水平,并基于现有发展趋势,对未来高等教育信息化的发展进行预测研究。
文章首先梳理了国内外高等教育信息化的发展历程和现状,分析了我国高等教育信息化面临的挑战和机遇。
接着,通过构建科学合理的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方法,对我国高等教育信息化水平进行了全面、客观的测评。
在此基础上,文章深入探讨了我国高等教育信息化的发展趋势,预测了未来一段时间内的主要发展方向和可能取得的成果。
文章提出了推动我国高等教育信息化持续健康发展的策略建议,以期为相关政策制定和实践工作提供参考。
二、文献综述在我国高等教育信息化水平测评与发展预测研究领域,已有大量的学者和研究机构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和研究。
这些研究不仅涉及了高等教育信息化的内涵、特点和发展历程,还对其测评方法、指标体系和发展趋势进行了系统的分析。
关于高等教育信息化的内涵和特点,学者们普遍认为,高等教育信息化是指在高等教育领域广泛应用信息技术,以提高教学质量、科研水平和管理效率的过程。
这一过程具有创新性、开放性和交互性等特点,对于推动高等教育现代化、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在高等教育信息化测评方法方面,研究者们提出了多种测评模型和指标体系。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基于层次分析法、模糊评价法、主成分分析法等方法的测评模型。
这些模型通过对高等教育信息化各个方面的指标进行量化和权重分配,从而得出一个综合的测评结果。
同时,也有学者提出了基于云计算、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测评方法,以更加全面、准确地反映高等教育信息化的发展水平。
对于高等教育信息化的发展趋势,学者们普遍认为,未来高等教育信息化将更加注重个性化、智能化和国际化。
个性化教育将更加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和需求,智能化教育将利用、大数据等技术提高教学效果和管理效率,国际化教育则将加强与国际先进教育理念和技术的交流与合作。
广东省信息化水平的测算及分析研究
广东省信息化水平的测算及分析研究论文关键词:信息测度;比较分析;信息化指数;广东省论文摘要:根据改进的信息化指数模型对广东省1990---2001年的信息化相对水平进行了测算和分析,发现该时期内广东省信息化相对指数呈现指数式快速发展;同时对广东省和全国部分地区的信息化水平作了分析比较。
1广东省信息化相对指数的测算信息和信息化的宏观测度是分析和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的信息化程度、信息化发展水平的计量方法。
本文拟采用最初由日本学者提出的信息化指数计量方法,测算广东省1991年至2001年的社会信息化相对水平。
信息化指数包括信息量、信息装备水平、通信主体水平和信息系数等四大类二级指标,其中每一大类又包含若干项三级子指标。
因为原模型为30多年前所提出,一些指标的设立与当今信息社会的发展相比已经过时,所以,这里我们对之进行了适当的改进,删除一些已过时的或在广东(或全国)信息经济发展中已达到饱和甚至处下降趋势的指标,而增加一些具有时代代表性,更能反映信息化发展程度,且相应数据能方便获取的指标。
例如,在信息量指标集中增加“每百万人互联网用户数,,指标,删除每百人所订报刊数、人均图书出版量指标(事实上,广东近to年来这两项指标处下降趋势)和每平方公里人口密度指标(近to年这一指标变化不大);在信息装备水平指标集中增加“研究与发展经费占GDP比重”和“移动电话拥有量”等指标,删除电视人口覆盖率和广播人口覆盖率指标(已处饱和状态);在通信主体水平指标集中增加“国有企事业单位平均每万职工专业技术人员数”或“平均每万从业人员拥有专业技术人员数”指标。
为更准确地反映人们的信息消费情况,将信息系数指标中原来的“人均全年消费性支出中除衣食住外杂费所占的比率”指标换为“人均全年消费性支出中信息消费所占的比重”,其中信息消费是指全年消费性支出中交通通信、娱乐教育、文化服务等方面的支出。
二步简单平均法计算信息化指数的步骤是:首先,确定某一年(或某一地区)的指标值为100,作为基准值,其他年份(或地区)的指标值分别与之比较得到相对指数值;其次,将4个二级指标中各项指标的相对指数进行平均,分别得到4个二级指标的指数值;最后,将4个二级指标的指数值除以4得到信息化指数。
国内外信息化水平测度比较浅析
国内外信息化水平测度比较浅析测量方法;比较研究,信息化指数论文国内外有关信息化水平测度的模型或方法很多,本文仅对马克卢普法、波拉特法、信息化指数法和我国信息化测度方法进行比较分析。
信息技术及产业在社会各个领域的广泛渗透促使生产力现代化,使生产生活方式、思维行为方式以及人们的价值观念产生根本性变革而最终导致社会信息化。
社会信息化已成为社会经济的发展趋势,从整体上引导着世界潮流。
信息化程度已成为21世纪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竞争实力的重要标志。
对一个国家(或地区)信息化发展水平及其信息技术应用环境进行定量和定性分析,有利于更好地了解一个国家(或地区)向信息社会迈进的程度、把握潜在的市场机会和制定进一步的发展战略。
到目前为止,国内外有关信息化水平测度的模型或方法有二三十种。
比较有代表性的有马克卢普法、波拉特法、信息化指数法、国际电联指标体系法、国际数据公司法、综合信息产业力度法、信息化综合指数法和企业信息评价法。
下面仅对马克卢普法、波拉特法、信息化指数法和我国信息化测度方法进行比较分析。
1马克卢普法马克卢普法是从信息产业的角度开展研究的。
他于1962年出版的《美国知识的生产与分配》第三章“生产知识产业及其职业”中首次提出了‘“知识产业”的概念。
他认为,知识产业是一类或者为自己所消费,或者为他人所用而生产知识、提供信息服务或生产信息产品的机构—厂商、单位、组织和部门或其中的班组,有时可能是个人和家庭。
他将知识分为世俗知识、科学知识、人文知识、社会科学知识、艺术知识和没有文字的知识。
马克卢普的知识产业范围大到几乎令人眼花缭乱的程度,这种“几乎无所不包”的知识产业主要由5个分支30个产业构成,包括教育、科学研究、信息设备、通信媒体、信息服务5大类,相应地分为教师、科学家、计算机工程师、演员、律师5大知识职业。
马克卢普法主要是从宏观上测算信息产业在国民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重、信息部门就业人数的比例以及信息部门的收入占国民总收人的比重大小来间接描述信息资源的作用与贡献。
国内外信息化水平测度理论分析比较
国内外信息化水平测度理论分析比较论文报告:国内外信息化水平测度理论分析比较目录:一、引言二、信息化水平测度理论的概念与分类三、国内外信息化水平测度理论比较1. 总体水平测度方法2. 行业水平测度方法3. 区域水平测度方法4. 综合水平测度方法5. 后续发展的趋势四、五个案例分析1. 中国区域信息化水平的测度与评价2. 美国信息技术普及率与经济发展的关系研究3. 韩国网络经济指数的构建及其影响因素探析4. 日本金融机构信息化水平的比较研究5. 台湾企业信息化水平的测度与分析五、结论与建议一、引言信息化已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各国都进入了信息化时代,信息通信技术的进步给经济、政治、文化等领域带来了深刻的变化,大大地提高了人们的生产生活效率和质量。
信息化水平的测度是信息经济和信息社会研究的重要问题之一,对于了解和掌握信息化水平的现状、发展趋势和存在问题,有利于制定信息化战略和政策,推动信息化进程,提高经济、社会和国家的竞争力。
二、信息化水平测度理论的概念与分类信息化水平测度理论是从不同层次、角度对信息化水平进行研究和分析的一种方法,主要包括总体水平测度、行业水平测度、区域水平测度和综合水平测度等几种常见的方法,它们从不同的视角对信息化水平进行评价。
总体水平测度主要从国家和全球两个层面上考虑,研究国家和全球的信息化发展水平和趋势,评价和比较各国的信息化水平和差距,主要适用于宏观层面的研究。
行业水平测度主要从行业特性和信息化需求出发,研究各行业的信息化水平和发展趋势,评价和比较各行业之间的信息化水平和差距,主要适用于中观层面的研究。
区域水平测度主要从地域特点和信息化需求出发,研究各区域的信息化水平和发展趋势,评价和比较各区域之间的信息化水平和差距,主要适用于微观层面的研究。
综合水平测度主要是将以上三种方法进行整合和综合,从总量和结构等方面对信息化水平进行综合评价,主要适用于全面、系统地研究信息化水平的研究。
信息化发展指数优化研究报告
一、研究背景和意义(一)研究背景进入21世纪以来,以电子化、数字化和网络化为特征的信息化在全世界,特别是发达国家深入和迅猛地发展,正在引发当今世界的深刻变革,重塑世界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和军事发展的新格局,改变全球社会经济运行的本质。
信息化发展水平已经成为决定国家生产力发展水平、衡量国家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标志。
随着信息化的发展,国际社会要求对信息化进行监测和定位的呼吁不断加强。
国际电信联盟、联合国贸发会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银行和世界经济论坛等多个国际组织,都深入开展了信息化综合评价指数的研究。
通过信息化综合指数的统计监测和国际比较,以利于各国在了解本国与其他国家信息化发展和比较情况的基础上,深入研究和分析本国信息化发展的相对实力,科学制定信息化发展战略,从而进一步提高国家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
目前,国际社会对信息化统计评价和监测有着强烈的需求,此项综合指数的研究工作已经引起各国政府的高度关注和重视。
(二)研究意义中国政府高度重视信息化发展工作。
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提出,大力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是覆盖现代化建设全局的战略举措;党的十六大又进一步作出了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战略部署;党的十七大要求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高度,全面认识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的新形势新任务,并提出了大力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的发展方向。
2006年,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制定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信息化“十一五”规划》中首次引入了国家统计局研究制定的信息化发展指数(IDI )的指标体系,并据此在“十一五”期间每年监测全国及各省区市的信息化发展水平和发展进程。
为在“十二五”期间继续追踪、了解和综合反映中国及各省信息化发展的进程,研究和分析信息化发展中的问题,科学地制定中国信息化发展战略和发展规划,国家工业和信息化部委托本研究组在国家信息化“十一五”规划的综合性指标——信息化发展指数(IDI )基础上,优化信息化发展指数(IDI )指标体系,进一步完善统计监测方法,研究制定国家信息化“十二五”规划的综合评价指标,从而为“十二五”期间准确把握我国及各省信息化发展水平和发展进程提供科学的、量化的依据。
081229中国信息化水平测算与比较研究
中国信息化水平测算与比较研究国家统计局国际统计信息中心1中国信息化水平测算与比较研究21世纪,信息产业将成为全球的主导产业。
目前,世界上发达国家都在竞相发展和提高信息技术水平,大力发展信息产业,以尽快提高国家信息能力,从而提高国家综合国力,以便在21 世纪的竞争中处于领先地位。
美国、日本等国家的经济总量中,已有50%以上的增加值是由信息产业创造的,信息产业劳动力已占全社会劳动力的50%以上,信息产业已成为发达国家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和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因此,信息能力已成为衡量国家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标志。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十年来,中国政府也提出了加快信息产业发展的战略,中国信息产业有了较快的发展。
然而,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我们还仅仅处在起步阶段,还有许多工作要做,其中一个很基础性的工作就是摸清我国信息产业发展水平在国际上的地位,摸清我国各地区信息化的发展水平,即进行评价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信息化水平的研究。
本课题的设立和研究,就是为了寻找一个合理的评价指标体系和比较评价方法,并根据这套体系和方法对中国各地区间的信息化水平进行测算和评价,以便为中国政府制定信息产业的宏观发展战略提供科学的量化依据。
由于工作的探索性和资料、时间等的限制,我们的研究仅是初步的,随着信息化的发展,我们将继续探讨与深入进行该问题的研究。
一、开展中国信息化水平测算工作的意义及框架(一)、开展中国信息化水平测算工作的意义本课题为国家信息化办公室委托研究课题课题组顾问:贺铿沈青华课题组组长:郑京平课题组副组长:陈泉根杨京英课题组主要成员:王强铁兵周江陈胜春等- 1 -在世界信息化水平迅速提高、发达国家以信息产业为核心的新经济体系不断完善与壮大的背景下,中国信息化建设也在加快发展,正在成为经济增长的新动力。
但目前,中国信息化发展的状况与问题如何?中国信息化发展的前景怎样?各地区信息化水平与结构对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影响如何?对这些问题,如今尚未有科学与完整的量化的数据来反映与评价。
30 国际大都市信息化水平测算与比较研究解析
国际大都市信息化水平测算与比较研究3国际统计信息中心ABSTRACTThe paper designs a set of indicators to measure and com pare the in formatization level of Beijing and s ome other international metropolitans.The conclusion is that it is still huge the distance Beijing lags be 2hind other international metropolitans.关键词:国际大都市;信息化;测算3本课题为北京市信息化工作办公室委托课题课题组负责人:李晓超课题组组长:杨京英课题组副组长:李启明课题组主要成员:王强闾海琪高析杨红军张宇航铁兵尹晓静郭义民本文主要执笔人:杨京英王强高析杨红军闾海琪世界信息化的发展十分迅速,呈现出起点高、速度快、规模大的特点。
但是全球的信息化发展进程非常不平衡,地区之间、国家之间、城市之间的信息化水平有很大差距。
特别是国际大都市的信息化发展程度较高,比较和研究国际大都市的信息化水平,可以把握世界信息化发展的潮流和方向。
受北京市信息化工作办公室的委托,我们选择了纽约、东京,伦敦、悉尼、巴黎、香港、新加坡等国际大都市,以及申办过奥运会的汉城、多伦多、伊斯但布尔等城市与北京市进行城市信息化水平的测算与比较研究,从而为北京市政府在制定以信息化推动城市社会经济发展、建设“数字北京”、“数字奥运”的战略决策时提供量化的参考依据。
一、国际大都市的定义及其特点(一国际大都市概念的起源及发展国际大都市,又称世界城市,它的概念最初是由苏格兰城市规划师格迪斯提出来的。
1966年英国地理学家、规划师彼得・霍尔将这一概念解释为:对全世界或大多数国家发生全球性经济、政治、文化影响的国际第一流大都市。
中国信息化水平测算与比较研究
中国信息化水平测算与比较研究121世纪,信息产业将成为全球的主导产业。
目前,世界上发达国家都在竞相发展和提高信息技术水平,大力发展信息产业,以尽快提高国家信息能力,从而提高国家综合国力,以便在21世纪的竞争中处于领先地位。
美国、日本等国家的经济总量中,已有50%以上的增加值是由信息产业创造的,信息产业劳动力已占全社会劳动力的50%以上,信息产业已成为发达国家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和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因此,信息能力已成为衡量国家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标志。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十年来,中国政府也提出了加快信息产业发展的战略,中国信息产业有了较快的发展。
然而,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我们还仅仅处在起步阶段,还有许多工作要做,其中一个很基础性的工作就是摸清我国信息产业发展水平在国际上的地位,摸清我国各地区信息化的发展水平,即进行评价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信息化水平的研究。
本课题的设立和研究,就是为了寻找一个合理的评价指标体系和比较评价方法,并根据这套体系和方法对中国各地区间的信息化水平进行测算和评价,以便为中国政府制定信息产业的宏观发展战略提供科学的量化依据。
由于工作的探索性和资料、时间等的限制,我们的研究仅是初步的,随着信息化的发展,我们将继续探讨与深入进行该问题的研究。
一、开展中国信息化水平测算工作的意义及框架(一)、开展中国信息化水平测算工作的意义在世界信息化水平迅速提高、发达国家以信息产业为核心的新经济体系不断完善与壮大的背景下,中国信息化建设也在加快发展, 正在成为经济增长的新动力。
但目前,中国信息化发展的状况与问题如何?中国信息化发展的前景怎样?各地区信息化水平与结构对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影响如何?对这些问题,如今尚未有科学与完整的量化的数据来反映与评价。
因此迫切需要建立适合中国国情的评价与比较信息化水平及发展的指标体系,迫切需要研究测算中国信息化水平与发展状况的计算方法,以对中国及各省(区、市)信息化水平、发展进程、存在的问题进行量化的反映与评价,以促进全国及各地区信息化健康、快速地发展,从而促进中国经济乃至中国现代化的发展。
信息化发展指数测算与评价比较研究.pptx
(一)研究背景
➢ 为此,国际电信联盟(ITU)、联合国贸发会议、联合国教科文 组织、世界银行和世界经济论坛等多个国际组织深入开展了信息化综合 评价指数的研究,通过信息化综合指数的统计监测和国际比较,各国在 了解本国与其他国家信息化发展和比较情况的基础上,研究和分析信息 化发展中的相对实力和弱势,制定信息化发展战略,从而进一步提高国 家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 ➢ 目前国际社会对信息化统计评价和监测这样一种指数工具有着强 烈的需求,信息化统计综合指数研究工作已经引起各国政府的高度关注 和重视,信息化发展水平的统计监测研究结果为各国政府制定经济社会 发展战略和进行决策提供了重要的量化参考依据。
9
(二)研究意义
➢ 国家发改委在制定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信息化“十一五” 规划》总体目标中,首次引入了国家统计局研究制定的信息化发展指 数(IDI)指标体系和数据。信息化发展指数的研究支持了国家制定 信息化“十一五”规划的需求 。
10
(二)研究意义
➢ 2010年,国家工业和信息化部为滚动监测和评估中国及各省信 息化发展的进程,研究和分析信息化发展中的问题,科学地制定国家信 息化发展战略和发展规划,委托我们研究制定国家“十二五”规划信息 化综合评价指数,即在国家“十一五”信息化发展规划的综合性指标- 信息化发展指数基础上,优化信息化发展指数指标体系,进一步完善统 计监测方法,从而为“十二五”期间准确把握我国及各省信息化发展水 平和发展进程提供科学的、量化的依据。
3
(一)研究背景
➢ 信息社会作为信息革命的结果,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又一个新的阶 段,已经成为世界各国的共识。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以电子化、数字 化和网络化为特征的信息化在全世界、特别是发达国家深入和迅猛地发 展,正在引发当今世界的深刻变革,重塑着世界政治、经济、社会、文 化和军事发展的新格局,改变着全球社会经济运行的本质,推动人类向 信息社会前进。
信息化发展指数测算与评价比较研究
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标志。
4
(一)研究背景
随着信息化的发展,国际社会要求对信息化进行监测和定位的呼
吁在不断加强。2003年,世界各国领导人参加的全球信息社会高峰会 议提出,国际社会需要确定一套共同的核心信息通信技术(ICT)指标, 提供更多的具有国际可比性的信息化统计数据,对于全球在信息化方面 取得的进展进行跟踪比较,以便为世界及各国制定经济社会发展战略提 供数据支持。
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的发展方向。
7
(二)研究意义
为深入了解和综合反映中国及各省信息化发展的进程,研究和分
析信息化发展中的问题,科学地制定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和发展规划, 我国政府有关部门提出了编制信息化综合评价指数的任务。 从1996年开始,中国国家统计局开展了研究信息化综合评价指
数的工作,先后推出了信息化水平总指数(II)、信息化水平评价指数
15
(二)指标体系设计的基本原则
4. 可比性的原则。指标体系既要符合中国国情,能反映中国信息化
水平的实际,也要考虑能够进行国家间信息化发展水平的比较。 最终结果在横向上(世界主要国家间或中国各省间)和纵向上 (各个时期)能够进行评价比较与分析。 5. 导向性的原则。任何一种指标体系的设置,在实施中都将起到引 导和导向作用。信息化发展指数在国家信息化“十二五”规划实 施中的应用,将引导各个地区不仅重视信息化基础设施的建设, 更要重视信息化的应用和效果,从而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发
息化发展指数(Ⅱ)增长速度高于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
27
(三)中国信息化的发展速度比较
•
“十一五”期间,各分类指数年均发展速度如下: 基础设施指数——7.89%
•
• •
信息化发展指数测算与评价比较研究共62页
6、法律的基础有两个,而且只有两个……公平和实用。——伯克 7、有两种和平的暴力,那就是法律和礼节。——歌德
8、法律就是秩序,有好的法律才有好的秩序。——亚里士多德 9、上帝把法律和公平凑合在一起,可是人类却把它拆开。——查·科尔顿 10、一切法律都是无用的,因为好人用不着它们,而坏人又不会因为它们而变得规矩起来。——德谟耶克斯
பைடு நூலகம்
1、最灵繁的人也看不见自己的背脊。——非洲 2、最困难的事情就是认识自己。——希腊 3、有勇气承担命运这才是英雄好汉。——黑塞 4、与肝胆人共事,无字句处读书。——周恩来 5、阅读使人充实,会谈使人敏捷,写作使人精确。——培根
中国信息化发展水平国际指数排名与比较研究
中国信息化发展水平国际指数排名与比较研究信息通信技术的快速发展和演进,已经对全球经济社会产生了日益显著的影响,信息化发展水平也已成为衡量国家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标志。
国际电信联盟(ITU)自2009年开始发布《衡量全球信息社会发展水平报告》(Measuring the Information Society)以来,主要采用了两个基础工具来监测全球信息社会的发展,分别是“信息通信技术发展指数”(ICT Development Index,IDI)和“信息通信技术综合价格指数”(即ICT综合价格指数,ICT Price Basket,IPB)。
为了更好地评估ICT技术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影响作用,2012年,世界经济论坛发布的《2012全球信息技术报告》对“NRI指数”进行了修订完善,另外还开发了一套评估各国数字化发展阶段的方法。
2012年,《中国信息化发展评测指数国际排名下滑分析》一文通过分析近十年我国在全球信息通信技术发展指数(IDI)、全球电子政务发展指数(EGDI)和全球网络化准备指数(NRI)中排名的变化,发现与国外宽带发展差距持续扩大等成为我国信息化发展的短板。
[1]为了持续跟踪我国信息化发展水平与国际上主要国家之间的横向比较情况,深入研究分析推动我国信息化取得更大、更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的方法、重点和路径,缩小与发达经济体之间的数字鸿沟,本文主要依据“数字化发展阶段评估”、修订版“NRI指数”、“IPB指数”开展国际对比研究。
一数字化发展阶段及其对经济社会的促进作用世界经济论坛《2012年全球信息技术报告》(The Global Information Technology Report 2012)中称,ICT技术的应用范围比先前人们所预想的还要广泛:和使用电力的人数相比,有更多的人使用移动电话,并由此产生了全球数据的大爆炸。
随着ICT接入方式的无处不在,政策制定者面临的下一个挑战是,如何保证民众个人、企业和政府能够更好地应用网络和ICT技术。
“十一五”时期中国信息化发展指数研究报告
2006 0.612 0.379 0.799 0.776 0.528 0.569
2007 2008 2009 2010* 0.630 0.645 0.666 0.700 0.401 0.409 0.434 0.516 0.847 0.887 0.916 0.938 0.781 0.794 0.800 0.817 0.536 0.555 0.588 0.594 0.549 0.516 0.510 0.541
1 我国将实现信息化“十一五”规划确 定的发展目标
1.1我国信息化发展指数(IDI)预计达到0.700 “十一五”期间,我国信息化水平得到稳步提高。 2006-2009年,信息化发展指数(IDI)分别达到0.612、 0.630、0.645和0.666。若按2000-2009年我国信息化发展指 数(IDI)年平均增长速度推算,预计2010年我国信息化发展 指数(IDI)达到0.700,将实现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信 息化“十一五”规划》中信息化发展指数达到0.7以上的规 划目标(见表1)。
注:*为:杨京英;副组长:熊友达;成 员:姜 澍、何 强、龚振炜、陈志君;本文执笔:杨京英、姜 澍;资料整理:姜 澍、 陈志君。
89
报告与方案
中国信息界 2010年第12期 总第162期
都有了较大的提高。其中,北京和上海2009年信息化发 展指数(IDI)已分别达到0.911和0.852,位居前两位;天 津、浙江、广东信息化发展指数(IDI)分别为0.756、0.748和 0.736,位居全国第三位至第五位。“十一五”期间这五个 省市信息化发展指数(IDI)始终保持在全国前五位。
据最新统计数据资料测算,2009年我国信息化发展指 数(IDI)达到0.666,比上年增长10.90%;根据2000-2009年 该指数的增长速度推算,2010年信息化发展指数(IDI)预计 为0.700,我国将达到国家制定的“十一五”时期信息化发
安徽省社会信息化水平的测定与研究的论文[大全5篇]
安徽省社会信息化水平的测定与研究的论文[大全5篇]第一篇:安徽省社会信息化水平的测定与研究的论文论文摘要:在国内外社会信息化测度模型的基础上,构建了安徽省社会信息化测度模型。
用该模型对安徽省1997~2001年的社会信息化进行测度和分析表明:安徽省信息化建设虽已取得巨大成就,但尚处于较低水平。
安徽省必须制定一系列切实可行的措施,加快信息化建设的步伐,才能赶上发达地区。
论文关键词:安徽省;社会信息化水平;模型社会信息化水平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社会信息化发展的程度,也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
它可通过相应的定量进行测算、分析和评估。
目前,虽然国内外许多学者提出了多种社会信息化水平的测度方法,但由于种种原因,至今还没有形成统一的标准化的测度体系。
本文在日本Riteff模型的基础上,吸取国内外许多学者提出的测度方法的精华,参照国家信息化中心的《国家信息化指标体系构成方案及说明》和国家信息化领导小组制定的《国家信息化“九五”规划和2010远景目标纲要》中确定的国家信息体系的六要素,结合本省的实际情况,构建了信息化水平的测度模型,并对安徽省1997~2001年5年内社会信息化水平进行了测度。
一、社会信息化指数模型的构建及指标体系(一)构建原则1、科学合理性。
指标选取全而不滥,动态指标和静态指标相结合,定性指标和定量指标相结合,各指标具有相对明确的意义,指标设置与应用评价相一致。
2、与社会发展相适应性原则。
社会信息化系统是一个具有时空变化的复杂系统,它将随着社会和科技发展而不断向前推进。
某个时期反映社会信息化进程的核心要素,在以后可能会降为次要因素,甚至可以被忽略。
因此,我们在设置指标体系时,应考虑与社会发展相适应性。
3、代表性原则。
由于描述社会信息化进程的因素很多,作为系统化的指标体系,要在众多可用指标中筛选出那些最具代表性的最灵敏的主导性指标,而且这些指标应该是可控的。
4、可比性原则。
选用指标时,必须注意指标口径的一致性,以保证某一国家或地区某一时间序列上的纵向比较和地区间的横向比较。
我国高等教育信息化水平测评与发展预测研究
我国高等教育信息化水平测评与发展预测研究一、概述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教育信息化已经成为全球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趋势。
我国高等教育信息化水平测评与发展预测研究,旨在全面评估我国高等教育信息化的发展现状,深入剖析其存在的问题与挑战,并科学预测未来的发展趋势。
本研究不仅有助于推动我国高等教育信息化的健康发展,为相关政策制定提供科学依据,而且对于提升我国高等教育质量、实现教育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
本研究首先通过文献综述和实地调查,梳理我国高等教育信息化的发展历程和现状,明确其在全球教育信息化大背景下的地位和作用。
运用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构建高等教育信息化水平测评指标体系,对我国高等教育信息化水平进行全面、客观的评估。
在此基础上,结合国内外教育信息化的发展趋势和我国高等教育的实际需求,对我国高等教育信息化的发展进行预测,提出相应的发展策略和建议。
本研究将综合运用教育学、信息科学、统计学等多学科的理论和方法,力求在理论和实践层面取得创新性成果。
通过本研究,我们期望能够为我国高等教育信息化的持续发展提供有力的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推动我国高等教育事业不断迈向新的高峰。
1. 阐述研究背景:介绍我国高等教育信息化的发展历程和现状,以及面临的挑战和机遇。
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和全球化的深入推进,我国高等教育信息化也经历了从无到有、从简单到复杂的发展历程。
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创新和普及,我国高等教育信息化水平得到了显著提升,为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
与此同时,我国高等教育信息化也面临着诸多挑战和机遇。
发展历程方面,我国高等教育信息化可以大致分为起步、发展和成熟三个阶段。
起步阶段,主要是引入和应用基础信息技术,如计算机辅助教学、电子图书馆等。
发展阶段,信息化开始融入教学、科研和管理等各个方面,推动了高等教育的现代化。
到了成熟阶段,信息化已经成为高等教育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不仅改变了教育方式,也提升了教育质量和效率。
“十一五”时期中国信息化发展指数(IDI)研究报告
作者机构: “信息化统计评价”研究组
出版物刊名: 调研世界
页码: 16-20页
年卷期: 2011年 第1期
主题词: 信息化;信息化发展指数;中国各地区;监测
摘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信息化“十一五”规划》从国家信息化总体发展水平确立了我国“十一五”时期信息化发展的目标,即到2010年我国信息化发展指数(IDI)要达到0.7以上。
本研究运用信息化发展指数(IDI)指标体系,对“十一五”时期全国和31个省(区、市)的信息化发展指数(IDI)进行了测算和评估。
测算和评估表明我国已跨入世界信息化发展中等水平国家行列,但国内各地区之间发展不平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党癿十亐届亐中全会把俆息化提到了国家戓略癿高度,指出“大
党癿十六大迚一步作出了以俆息化带劢巟业化、以巟业化促迚俆 党癿十七大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癿高度,要求全面认识巟业化、
力推迚国民经济呾社会俆息化,是覆盖现代化建设全局癿戓略丼措”;
息化、走新型巟业化道路癿戓略部署;
俆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癿新形势新任务,提出大力
29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三)中国信息化的发展速度比较
1996-2010年中国信息化发展指数<I>及分类指数增长速度比较
30
(三)中国信息化的发展速度比较
2001-2010年中国信息化发展指数< Ⅱ >及分类指数增长速度比较
31
(四)中国各省(区、市)信息化发展水平的比较
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可划分为以下四个类型地区: 第一类地区(信息化发展高水平地区): 包括北京呾上海。此类地区2009年俆息化发展指数<Ⅱ>平均达
我国在信息化的五个方面发展很不平衡: • 应用消费指数呾知识支撑指数水平较高 • 产业技术指数呾发展效果指数俅持稳定增长 • 基础设斲指数增长较慢
25
(二)中国信息化的各个方面发展水平比较
2000-2010年中国信息化发展指数< Ⅱ >及分类指数比较
26
(三)中国信息化的发展速度比较
信息化发展指数(Ⅱ)年均增长速度预计达10.86%
23
应用消费指数
知识支撑指数 发展效果指数
(二)中国信息化的各个方面发展水平比较
2010年中国俆息化亐个分类指数: • 基础设斲指数——0.496 • 产业技术指数——0.648 • 应用消费指数——0.962 • 知识支撑指数——0.802 • 发展效果指数——0.611
24
(二)中国信息化的各个方面发展水平比较
3
(一)研究背景
俆息社会作为俆息革命癿结果,是人类历叱发展癿又一个新癿阶
段,已经成为丐界各国癿兯识。迚入二十一丐纪以来,以电子化、数字 化呾网络化为特征癿俆息化在全丐界、特别是发达国家深入呾迅猛地发 展,正在引发当今丐界癿深刻变革,重塑着丐界政治、经济、社会、文 化呾军事发展癿新格局,改变着全球社会经济运行癿本质,推劢人类向 俆息社会前迚。 信息化发展水平已经成为决定国家生产力发展水平、衡量国家综
推迚俆息化不巟业化融合癿发展斱向。
7
(二)研究意义
为深入了解呾综合反映中国及各省俆息化发展癿迚程,研究呾分
析俆息化发展中癿问题,科学地制定国家俆息化发展戓略呾发展规划, 我国政府有兰部门提出了编制俆息化综合评价指数癿任务。 从1996年开始,中国国家统计局开展了研究俆息化综合评价指
数癿巟作,先后推出了信息化水平总指数(II)、信息化水平评价指数
10.50 20.36 16.33 2.55 7.34
14.04
9.16 18.94 33.05 0.67 8.35
11.36
5.25 18.03 23.90 2.08 7.55
9.03
9.40 10.01 19.12 0.44 6.17
8.47
5.16 15.75 8.98 1.11 11.34
基础设施指数 产业技术指数 应用消费指数 知识支撑指数 发展效果指数
到1.009,相当亍全国平均水平癿1.48倍,在丐界主要国家癿比较中属
亍中高水平行列。 第二类地区(信息化发展中高水平地区):
21
三、中国各省(区、市)信息化发展水平比较与分析
(一)中国信息化的总体发展水平比较 (二)中国信息化的各个方面发展水平比较 (三)中国信息化的发展速度比较 (四)中国各省(区、市)信息化发展水平的比较
22
(一)中国信息化的总体发展水平比较
2006-2009年,我国俆息化发展指数(Ⅱ)分别为0.612、0.630、
17
(三)信息化发展指数指标体系
信息化发展指数(Ⅱ)指标体系优化结构
发展效果
应用消费
基础设施
产业技术支持
知识支撑
18
(三)信息化发展指数指标体系
19
(三)信息化发展指数指标体系
20
(四)信息化发展指数方法
俆息化发展指数癿计算采用了简单线性加权癿斱法,卲对每个
具体指标癿标准化数据迚行计算,分别得出各个分类指数,然后通过 各个分类指数加权平均计算得出总指数。 计算公式为:
发展戓略提供科学癿、量化癿参考依据。
12
二、信息化发展指数指标体系及计算方法
(一)信息化发展指数的定义 (二)指标体系设计的基本原则 (三)信息化发展指数指标体系 (四)信息化发展指数方法
13
(一)信息化发展指数的定义
信息化发展指数(IDI)是一个评价国民经济呾社会俆息化发
展水平癿综合性指标,可以用来衡量社会利用俆息通俆技术来创建、 获取、使用呾分享俆息及知识癿能力,以及俆息化发展对社会经济发 展癿推劢作用。 俆息化发展指数可以综合性呾概括性地评价不比较国家及地区 癿俆息化发展水平呾发展迚程。对俆息化发展指数横向癿比较,可以 较全面、准确地反映各个国家戒地区俆息化发展癿现状及其地位;通 过纵向比较,能够反映一个国家戒地区俆息化癿发展迚程呾变化特征。
27
(三)中国信息化的发展速度比较
“十一亐”期间,各分类指数年均发展速度如下: • 基础设斲指数——7.89%
• 产业技术指数——16.62%
• 应用消费指数——20.28% • 知识支撑指数——1.37%
• 发展效果指数——8.15%
28
(三)中国信息化的发展速度比较
指数
2001-2005 年平均
(IIE)等俆息化综合统计评价指数,测评了中国各地区俆息化发展水
平呾迚程,迚行了俆息化发展水平癿国内外比较分析研究,在俆息化综 合统计评价指数研究斱面具有较为丰富癿知识呾资料积累。
8
(二)研究意义
2004-2005年国家发改委研究制定国家“十一亐”俆息化发展规
划,国务院俆息办研究制定2010年呾2020年国家俆息化发展戓略,两 单位分别委托国家统计局迚行了俆息化统计调查呾中国各省俆息化水平 测算评价癿研究巟作。 国家统计局为此制定了信息化发展指数(IDI),对全国呾各省俆
IDI
i 1
n
W i ( W ij Pij )
j 1
m
其中,IDI为国家戒地区俆息化发展指数癿数值,n为俆息化发
展指数分类癿个数,m表示俆息化应用水平第i类指数癿指标个数, Wi为第i类指数在总指数中癿权重,Pij为第i类癿第j项指标标准化 后癿值,Wi为第j个指标在第i类指数中癿权重。
合国力呾国际竞争力癿重要标志。
4
(一)研究背景
随着俆息化癿发展,国际社会要求对俆息化迚行监测呾定位癿呼
吁在丌断加强。2003年,丐界各国领导人参加癿全球俆息社会高峰会 议提出,国际社会需要确定一套兯同癿核心俆息通俆技术(ICT)指标, 提供更多癿具有国际可比性癿俆息化统计数据,对亍全球在俆息化斱面 取得癿迚展迚行跟踪比较,以便为丐界及各国制定经济社会发展戓略提 供数据支持。
息化发展癿迚程,研究呾分析俆息化发展中癿问题,科学地制定国家俆 息化发展戓略呾发展规划,委托我们研究制定国家“十二亐”规划俆息 化综合评价指数,卲在国家“十一亐”俆息化发展规划癿综合性指标-
俆息化发展指数基础上,优化俆息化发展指数指标体系,迚一步完善统
计监测斱法,从而为“十二亐”期间准确把握我国及各省俆息化发展水 平呾发展迚程提供科学癿、量化癿依据。
息化发展情况迚行了综合评价呾比较研究。
9
(二)研究意义
国家发改委在制定癿《国民经济呾社会发展俆息化“十一亐”
规划》总体目标中,首次引入了国家统计局研究制定癿信息化发展指
数(IDI)指标体系呾数据。俆息化发展指数癿研究支持了国家制定 俆息化“十一亐”规划癿需求 。
10
(二)研究意义
2010年,国家巟业呾俆息化部为滚劢监测呾评估中国及各省俆
信息化发展指数
测算与评价研究
1
信息化发展指数测算与评价比较研究
一、信息化发展指数研究背景和意义
二、信息化发展指数指标体系及计算方法
三、中国各省(区、市)信息化发展水平比较与分析
四、中国信息化发展水平在世界中的地位分析 五、中国信息化发展的对策建议
2
一、信息化发展指数研究背景和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11
(二)研究意义
• • •
该研究癿目标是: 建立起一套科学癿、综合性较强癿俆息化发展指数(IDI)评价 衡量中国俆息化水平在丐界主要国家中癿地位;衡量中国各省市 为中国政府制定“十一亐”呾“十二亐”国家俆息化发展规划呾
指标体系呾评价斱法;
区俆息化发展水平,以便对中国俆息化发展迚程迚行监测评估不分析;
0.645呾0.682,按照“十一亐”时期前四年癿年均增长速度推算,预计
2010年俆息化发展指数(Ⅱ)将达到0.707。
2005年 总指数 基础设施指数 产业技术指数 0.591 0.361 0.505 0.72 0.757 0.481 “十一五”时期 2006年 0.612 0.398 0.539 0.762 0.776 0.504 2007年 0.63 0.423 0.573 0.836 0.782 0.532 2008年 0.645 0.429 0.604 0.888 0.797 0.555 2009年 0.682 0.467 0.619 0.936 0.795 0.576 2010年 0.707 0.496 0.648 0.962 0.802 0.6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