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不足便是寒
感觉气不足是怎么回事
感觉气不足是怎么回事在我们的日常生活当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身体疾病,其中就包括气不足,气不足就会感到身体乏力,失眠,呼吸不畅导致胃部也不舒服,人体在非常生气的时候容易导致气不足,因为情绪激动的时候会引起心脏和脑部的反应,导致呼吸不畅气不足胸闷的情况,下面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气不足是怎么回事。
症状气不足,的症状主要有:①胃下垂。
胃经常鼓胀不适,吃了东西后更甚。
原因是胃部蠕动能力下降,消化不良,加上食物的重量,令原已松弛的胃部更觉重坠。
②子宫下垂。
肌肉和韧带无力,导致子宫下坠,造成小腹等不舒服。
③呼吸不畅。
肺部本身不会运动,呼吸的动作是靠胸肌及横膈膜拉开肺部,然后才能顺利吸气、呼气。
气虚之人连吸一口气也仿佛要很用力,胸口部位有重物压住一般。
④腰酸背痛是肾气虚所致。
所谓“肾虚膝先软”、“肾主骨”,就是这个意思。
此病以中医治疗为好。
因为虚寒体质的人气虚脾虚,基础代谢率低,体内产生的热量少,四肢即便在夏天也是冷的,所以宜吃一些温热性的水果,如荔枝、桂圆、杏等,对身体来说这些温热的水果是补寒佳品,但不宜多吃。
至于容易拉肚子的人,应把椰子汁拒之口外,因为椰子汁易导致腹泻。
(1)饮食宜高蛋白质、高热量、高糖,脂肪也不必过份限制。
(2)宜食易消化、吸收的食物,食物加工宜精细,不要过粗糙。
(3)宜多食"血肉之品"及增加食欲、促进消化的食品,如家禽肉类、蛋、猪肉、猪肚、猪脾、莲子、粳米、甜菜、杨梅等酸味食物。
?忌(1)忌烟、酒。
(2)忌辛辣刺激食物。
(3)忌生冷寒凉、坚固、粘滞不易消化食物,易伤脾胃。
宜坚持运动气不足的调养宜忌是宜坚持运动:最理想的选择是游泳,因它可运动全身肌肉,锻炼肺部,加强血液循环,促进新陈代谢。
能休息就休息,可以站的时候就省点气力不走动,可以坐的时候就不站,可以躺下来的时候,就不要坚持坐着。
让兀气尽快恢复过来。
忌辛辣食物:以免加重胃部负担和加重肝脏排毒所消耗的能量。
蔬菜类的白萝卜、白菜、黄芽白、椰菜,以及水果类的西瓜、山竹等不要多吃。
中医养生师培训之二——阴阳与气血津液5
五、确立治疗原则。阴阳有偏盛偏衰,是疾病发生发 展的根本原因,促使阴阳恢复相对平衡是治疗的基 本原则。“热者寒之”,“寒者热之”,“阳病治 阴”,“阴病治阳”
二、说明人体的生理活动。凡组织结构和气血津液 等物质为阴,由这些物质所发挥的功能则属于阳。 机能活动(阳)的产生,必然要消耗一定的营养 物质(阴),而各种营养物质(阴)的新陈代谢, 又必定要消耗一定能量(阳)
阴阳学说在中医学的应用
三、说明人体的病理变化。人体的阴阳任何一方虚损 到一定程度,常可导致对方的不足,即所谓“阳损 及阴”、“阴损及阳”,最后可导致“阴阳双虚”。 “阳虚则生寒,阴虚则生热。”
自汗出,动则尤甚,舌淡苔白,眼花、四肢麻木,皮肤干燥、
脉虚弱
月经淡少、延期,甚至闭经、
严重气虚还可导致低血压、器 舌质淡白、脉细无力
官下垂等症。
血虚可导致神志疾病:健忘、
烦躁、惊悸、昏迷、谵妄
调理指导:以增健、维康素或 调理指导:以增健、润红胭或
男仕或灵芝皇为主
女仕为主。
本节结束
祝大家身体健康! 谢谢!
• 《黄帝内经》曰:
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 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 也,治病必求于本。
*如何理解这段话呢?应该从生命的基本物质谈起!
气血津液学说
气
一、气的概念:古人认为气是构成世界的最基本物质,宇 宙间的一切事物都是气的运动变化而产生的。中医学的 气有两个含义:一是指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精微物质, 如水谷之气、呼吸之气等;二是指脏腑组织的功能活动, 如脏腑之气,经络之气等。前者是后者的物质基础,后 者是前者的功能表现。
中医护理三基理论题库含参考答案
中医护理三基理论题库含参考答案1、肾在液为( )A、涎B、涕C、泪D、汗E、唾答案:E2、外感风寒的咳声特点是( )A、咳声不扬B、咳声重浊C、咳声紧闷D、咳声清脆E、咳声顿作答案:B3、在亡阴、亡阳时,下列何种物质的耗损是一个关键( )A、血B、气C、液D、精E、津答案:B4、气滞血瘀患者其脉象常见于( )A、迟脉B、紧脉C、涩脉D、虚脉E、实脉答案:C5、在客色中,冬天的面色相应为( )A、稍黑B、稍黄C、稍赤D、稍白E、稍青6、下述哪项不是引起气滞证的常见原因( )A、阳虚寒凝B、气血亏虚C、用力闪挫D、病邪阻滞E、情志不舒答案:B7、阴阳失调的概念是( )A、气血津液异常变化B、阴虚阳亢C、阴阳之间失去平衡协调D、阴阳偏衰E、阴盛阳衰答案:C8、"中焦受气取汁"的"汁"是指( )A、胆汁B、精液C、营气D、水液E、津液答案:E9、我国第一部病因病机证候学专著是( )A、《神农本草经》B、《诸病源候论》C、.《黄帝内经》D、《伤寒杂病论》E、《三因极——病症方论》答案:B10、患者视物昏暗,模糊不清者,多属( )A、目眩B、雀目C、视歧D、目昏E、眼花11、形成寒证的原因不包括下列哪项( )A、阴寒内盛B、阴邪致病C、阴液不足D、阳气亏虚E、阴气偏盛答案:C12、奇经八脉中"血海"是( )A、带脉B、督脉C、任脉D、冲脉E、阴跷脉答案:D13、与足少阳经相表里的是( )A、足少阳B、足阳明C、足太阴D、足太阳E、足厥阴答案:E14、后天各种因素使体质具有( )A、可变性B、普遍性C、复杂性D、稳定性E、全面性答案:A15、狂症的病因是( )A、肝郁B、血虚C、气滞D、痰火E、痰浊16、下列哪项有误( )A、肝在体合筋B、肺在体合鼻皮C、心在体合脉D、脾在体合肉E、肾在体合骨答案:B17、久卧和劳力过度都会损伤( )A、气B、脉C、筋D、精E、津答案:A18、患者就诊时最感痛苦的症状、体征及其持续时间,属( )A、生活史B、主诉C、既往史D、现病史E、现在症答案:B19、"精气夺则虚"中的"虚"是指( )A、邪气不足B、指一片虚弱之象C、指正气不足而出现的虚证D、精气不足E、邪正相持答案:C20、痰饮、瘀血、结石在形成过程中均与下列哪项有关( )A、寒凝B、湿热C、气滞D、血热E、气虚21、具有"能收能涩"功效的药物多属( )A、咸味B、酸味C、辛味D、苦味E、甘味答案:B22、"老年慎泻,少年慎补"确定的用药原则的根据是( )A、标本同治B、因人制宜C、因地制宜D、因时制宜E、治病求本,答案:B23、津液运行输布的主要通道是( )A、膀胱B、三焦C、肾D、尿道E、经络答案:B24、以消除或减弱君、臣药的毒性,或能制约君、臣药峻烈之性的药物为( )A、佐药B、使药C、和药D、臣药E、君药答案:A25、下列哪一种症状在亡阳时最多见( )A、身热肢冷B、热汗多C、畏寒蜷卧D、气喘E、脉数疾26、与肾相表里的是( )A、心B、大肠C、三焦D、膀胱E、小肠答案:D27、下列哪项不是辨证所应明确的内容( )A、病因B、病性C、病名D、病位E、病势答案:C28、亡阳亡阴的共同之处,错误的是( )A、. 见于病久体弱患者B、出现在病情危重之时C、病变趋势极其危急D、以出现"绝汗"为特征E、对方亦可随之而亡答案:A29、内脏下垂与下列哪个脏腑功能失常有关( )A、脾B、肺C、肾D、心E、肝答案:A30、"邪气盛则实"中的"实"是指( )A、邪气亢盛而致的虚证B、实证的变化C、邪气亢盛而致的实证D、正邪相争E、邪气亢盛31、肝与脾的关系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 )A、血液循行B、气的生成C、消化D、水液代谢E、气机升降答案:E32、阴者,藏精而起亟也:阳者,卫外而为固也"说明阴阳的( )A、互根B、消长C、互用D、交感E、制约答案:C33、下列哪种说法不正确( )A、阴水发病缓,水肿先从眼睑开始B、阳水发病急,上半身肿甚C、水肿性质属虚者,为阴水D、阳水阴水皆可见小便短少E、水肿性质属实者,为阳水答案:A34、"百病多由痰作祟"是指痰( )A、阻滞气机B、病势缠绵C、致病广泛D、阻碍气血E、扰动神明答案:C35、午后潮热,身热不扬者属( )A、骨蒸劳热B、湿温潮热C、阴虚潮热D、阳明潮热E、气虚发热36、燥邪最易伤( )A、肝B、脾C、肾D、肺E、心答案:D37、四季的更替变化,属于( )A、阴阳消长B、阴阳制约C、阴阳互根D、阴阳对立E、阴阳转化答案:A38、下列除哪项外,均为调养正气的方法( )A、调摄精神B、饮食有节C、起居有常D、加强锻炼E、外避病邪答案:E39、温燥病的发病季节一般是( )A、近冬深秋B、长夏季节C、冬末春初D、春末夏初E、夏末秋初答案:E40、具有"善行"特点的病邪是( )A、. 风B、湿C、暑D、燥E、寒41、小儿在1岁以下,药物用量是成人量的( )A、.1/2B、1/3C、1/6D、1/4E、1/5答案:D42、风府穴在后发际上( )A、4寸B、2寸C、.0.5寸D、3寸E、1寸答案:E43、"夺血者无汗"的理论基础是( )A、气能生津B、津血同源C、津能载气D、气能行津E、气能摄津答案:B44、中医认识发病原理,主要从以下哪个角度来认识( )A、阴阳失调B、气血失常C、脏腑功能失调D、正邪相搏E、饮食失调答案:D45、气逆证的发生,下列哪项最不可能( )A、脾B、心C、肝D、胃E、肺46、浮紧的脉象主病常为( )A、表证挟痰B、表湿证C、表寒证D、表热证E、表虚证答案:C47、称为"华盖"的脏是( )A、肺B、脾C、肾D、肝E、心答案:A48、舌质淡白胖嫩苔白滑,属于( )A、阴虚B、阳虚证C、血瘀D、气血两亏E、寒凝答案:B49、肝在体合( )A、爪B、肉C、筋D、骨E、脉答案:C50、六淫中最易导致疼痛的邪气是( )A、风邪B、湿邪C、燥邪D、寒邪E、火邪51、药物的四气又叫( )A、四性B、四态C、四味D、四形E、四状答案:A52、宗气的生成来源,主要是( )A、肾所藏的精气B、脾运化的谷气C、水谷之精气和吸入的清气D、肺吸入的清气E、肾中之精气和水谷之精气答案:C53、哪种病邪致病易引起病程长或反复发作( )A、暑B、风C、燥D、湿E、寒答案:D54、患者出现发热,恶风,头痛咳嗽,咽喉肿痛,大便溏泄,小便清长,证属( )A、实中夹虚B、真寒假热证C、表热里寒证D、上热下寒证E、上寒下热证答案:C55、临床上气的异常导致血的失常时,下述哪一项不妥( )A、出血B、血虚C、血脱D、血瘀E、血燥56、陈女士,27岁,产后3天,乳汁少,护理时可选的穴位是( )A、神门B、尺泽C、膻中D、曲泽E、至阴答案:C57、肝失疏泄,导致肺气上逆,属于( )A、子病及母B、母病及子C、水不涵木D、木火剂金E、土壅木郁答案:D58、为"筋之余"的是( )A、发B、骨C、肝D、齿E、爪答案:E59、神藏于( )A、肾B、脾C、心D、肺E、肝答案:C60、阴阳的含义中,下列属阳的是( )A、下降的B、静止的C、功能的D、寒凉的E、晦暗的61、导致肝的疏泄功能失常的情志活动是( )A、恐B、. 喜C、思D、怒E、惊答案:D62、皮肤与何脏关系最密切( )A、肝B、肺C、. 肾D、脾E、心答案:B63、患者素体痰盛而又感受外邪者之脉象是( )A、. 浮滑B、浮数C、弦滑D、弦紧E、滑数答案:A64、血为气之母主要是指( )A、血停气阻B、血能摄气C、血给气以营养D、血源于气E、气随血行答案:C65、定位在第3胸椎棘突下,督脉旁开1.5寸的穴位是( )A、心俞B、肝俞C、肺俞D、脾俞E、肾俞66、"能渗能利"是哪一味的功效( )A、淡B、苦C、咸D、辛E、酸答案:A67、既属六腑之一,又属奇恒之腑的脏器是( )A、女子胞B、三焦C、膀胱D、胆E、脑答案:D68、在腕横纹尺侧端,尺侧腕屈肌腱的烧侧凹陷中的穴位是( )A、神门B、太渊C、外关D、少商E、内关答案:A69、具有双向治疗作用的穴位是( )A、天枢B、环跳C、三阴交D、至阴E、地仓答案:A70、下列哪项不属于肺的宣发功能( )A、排出体内浊气B、使全身的血液会聚于肺C、宣发卫气D、将津液输布全身,外达皮毛E、将代谢后的津液化为汗液排出体外71、"气不足便是寒"的"汁"是气的哪种作用失常( )A、防御作用B、固摄作用C、推动作用D、生理作用E、温煦作用答案:E72、加强治疗作用,或直接治疗次要兼证的药物为( )A、君药B、臣药C、佐药D、和药E、使药答案:C73、藏象的基本含义是( )A、藏于内的脏腑及表现于外的生理病理现象B、五脏六腑的形象C、内在组织器官的形象D、以五脏为中心的整体观E、五脏六腑和奇恒之腑答案:A74、语言低微,气短不续,欲言不能复言者,属于( )A、少气B、短气C、上气D、夺气E、以上都不是答案:D75、阴阳的相互转化是( )A、偶然的B、有条件的C、必然的D、量变的E、决定的76、下述哪项不是血热证的表现( )A、身热面赤发斑B、肌肤生疮疗疗痈C、月经量多色淡D、迫血妄行而出血E、温热病之血分证答案:C77、根据五行相生关系确立的治疗方法是( )A、抑木扶土B、佐金平木C、泻火补水D、培土制水E、培土生金答案:E78、六淫中最易伤人阳气的是( )A、寒湿B、燥邪C、暑湿D、寒风E、风湿答案:A79、脾在液为( )A、涕B、泪C、唾D、汗E、涎答案:E80、六腑总的生理特点( )A、藏B、降C、化D、通E、升81、眩晕,面色白,唇白不华,心悸少寐,神疲乏力,劳累即发,舌质淡,脉细弱,辨证为( )A、痰郁化火B、气滞血瘀C、气血不足D、痰湿中阻E、肝阳上亢答案:C82、称为"娇脏"的是( )A、心B、肺C、肝D、脾E、肾答案:B83、牙痛时常选的脑穴是( )A、迎香B、合谷C、膻中D、天枢E、百会答案:B84、营气与卫气的共同点是( )A、功能相同B、来源相同C、特性相同D、分布相同E、以上都不是答案:B85、为中医学理论体系的确立奠定了基础的著作是( )A、《伤寒杂病论》B、《难经》C、.《黄帝内经》D、《金匮要略》E、《神农本草经》答案:C86、认为百病多因于火,治疗主张以寒凉清热的家是( )A、王叔和B、李杲C、张从正D、朱丹溪E、刘完素答案:E87、亡阴亡阳证多见于( )A、重病B、新病C、危病D、久病E、初病答案:C88、既主疏泄又主藏血的脏是( )A、脾B、肺C、心D、肾E、. 肝答案:E89、下列属于肾的生理功能的是( )A、养气B、纳气C、主气D、生气E、调气答案:B90、手三阴经的走向为( )A、胸走手B、手走头C、手走胸D、头走足E、足走腹答案:A91、下列除哪一项外,皆为津液的生理功能( )A、润泽肌肤B、滑利关节C、通利三焦D、充养脑髓E、组成血液答案:C92、气陷的病理表现,下列哪项是不确切的( )A、里急后重B、子宫脱垂C、腰腹胀满重D、久利脱肛E、内脏下垂答案:A93、"气随血脱"的理论基础是( )A、血能养气B、血能载气C、气能摄血D、气能行血E、气能生血答案:B94、我国现存最早的药物学专著是( )A、《难经》B、《神农本草经》C、《伤寒杂病论》D、.《黄帝内经》E、《千金要方》答案:B95、《内经》所说:"大怒则形气绝,而血菀于上,使人薄厥"的病机,是指( )A、气不摄血B、血随气脱C、血随气结D、血随气逆E、气机逆乱答案:D96、对疾病力求早期诊断、早期治疗的目的( )A、提高治愈率B、尽早确立治疗方法C、提高诊断的正确率D、中止其病情的发展变化E、以上均不是答案:D97、寄生虫病的发生,除与饮食不洁有关外,还与下列哪项有关( )A、恣食厚味B、气血不足C、湿热内积D、过度劳累E、寒湿内停答案:C98、病因有多种,下面哪一项不属于病因( )A、外感六淫B、饮食劳倦C、七情所伤D、虫兽所伤E、阴阳失调答案:E99、肾其华在( )A、毛B、发C、唇D、爪E、面答案:B100、构成世界的本原是( )A、地气B、. 水精C、阳气D、天气E、精气答案:E。
中医里的气和血
中医里的气和血气不足则胖,血不足则瘦;胖瘦皆在气血间。
从中医角度来讲,人体的气有肝气、肺气、肾气、脾气、卫气、营气、宗气等。
气是生命之本。
古人说:“气聚则生,气散则亡。
”《难经》说“气者,人之根本也,根绝则茎叶枯矣。
”意思说,气是生命的精髓。
自然界中,风起云涌,风吹草动,这都是气在运动。
水能可以转化为电能,风能可以转化为热能。
在人体中,能量也可以相互转化,肾水可以转化为肾气,血可以转化为汗,水谷可以转化为血……总之,身体内精、气、血、津、液的相互转化及新陈代谢都是靠气来实现的,我们称这一能量转化的过程为“气化”。
人体气足,气化功能就强;人体气虚,气化功能就弱。
气化功能强大,可以化邪、化湿、化寒、化毒、化脂、化瘤、祛百病,即便是吃了一些有害物质,也没有多大关系,身体很快能将它“气化”,代谢出体外。
这就是人们常说的“正气内存,邪不可干”。
所以,气决定着一个人的健康长寿。
气虽然是生命之本,但是气又不能太过,过犹不及,著名的中医大师朱丹溪曾说过:“气有余便是火。
” 张景岳说:“气不足便是寒。
”气是人体的动力,血是这个动力的源泉;《黄帝内经》说:“人之所有者,血与气耳。
”中医有“血为气之母,气为血之帅”之说。
气和血一阴一阳,气无形而动,属阳,血有形而静,属阴。
血无气的统帅和推动,就无法到达身体需要的地方;气无血作为基础,气就变成了身体里的邪火。
中医里叫“百病生于气”。
天地是个大宇宙,人体是个小宇宙,风是天地之气,太阳是火,太阳光照射到海面就是火在下降,火降之后,阳光的热量把海水蒸发成了水蒸气,冉冉上升,在天空中形成了云,云降而为雨,水又回到了地面。
天地之气就是这样水升火降,周而复始。
人体内的火脏是心,水脏是肾,心火下降,温暖肾水,肾水就会上升,中医称为“肾水上承”。
《格致余论》说:“人之有生,心为火居上,肾为水居下,水能升而火有降,一升一降,无有穷已,故生意有焉。
”上火是什么?上火就是该下降的火不下降了。
中医基础理论知识模考试题+参考答案
中医基础理论知识模考试题+参考答案一、单选题(共100题,每题1分,共100分)1、患儿,4岁'急惊风后肢体拘挛强直,持续低热,形容憔悴,面色潮红,手足心热,舌绛少津。
其治法是( )A、育阴潜阳,滋肾养肝B、益气养血,柔肝熄风C、补益肝肾,滋阴养血D、温补脾肾,回阳救逆E、温中健脾,缓肝理脾正确答案:A2、下列哪项不属于丹毒病因( )A、血虚风燥B、湿邪郁蒸血分C、皮肤黏膜破损D、热毒搏结E、血分有热正确答案:A3、肺胀的用药护理指导不正确的是( )A、痰浊壅肺型汤剂宜温热服B、痰蒙神窍型可口服至宝丹和安宫牛黄丸以豁痰开窍醒神C、阳虚水泛型汤剂宜温热服D、痰热郁肺型汤剂宜温凉服E、肺肾气虚型汤剂宣温热服正确答案:B4、正虚邪陷胰瘅的疼痛描述正确的是( )A、上腹胀痛B、腹或近两胁处阵痛或窜痛,按之痛重C、上腹部剧烈胀满疼痛,拒按,持续性或阵发性加剧,痛如刀割D、压痛,反跳痛,肌紧张E、持续性钝痛,阵友性加剧或绞痛正确答案:D5、通过记忆来累计事物表象认识的过程,称为 ( )A、神B、意D、魂E、魄正确答案:C6、消渴中阴阳两虚型的治护原则是( )A、清胃泻火、养阴增液B、温阳滋阴、补肾固摄C、滋阴补肾、润燥止渴D、清热润肺、生津止渴E、温肾助阳、益气通窍正确答案:B7、毒邪内闭疫毒痢护治原则正确的是( )A、清肠解毒泻火开闭B、温中健脾缓肝理脾C、补益肝肾滋阴熄风D、益气养血柔肝熄风E、扶正固脱潜阳熄风正确答案:A8、下列除哪项外均属阴偏盛的病理变化( )A、阴胜则阳病B、阴盛格阳C、阴胜则寒D、阴证似阳E、阳虚则阴盛正确答案:E9、气脱的最佳选方为( )A、生脉散B、归脾汤C、参附汤D、补中益气汤E、独参汤正确答案:E10、神藏于 ( )A、脾C、肺D、肾E、心正确答案:E11、下列哪项不是实证的表现( )A、小便不通B、大便秘结C、神昏谵语D、咳嗽气喘E、五心烦热正确答案:E12、阳热亢盛的患者,其面色常为( )A、红黄隐隐B、泛红如妆C、白里透红D、两颧潮红E、满面通红正确答案:E13、A般患者短时间肛门直肠检查最常见的体位是( )A、左侧卧位B、膝胸卧位C、蹲位D、截石位E、俯卧位正确答案:B14、下列哪一项是火、燥、暑共同的致病特点( )A、动血B、伤津C、耗气D、生风E、上炎正确答案:B15、破伤风中药外敷( )A、银灰膏B、生肌散C、玉真散D、木萸散E、生肌白玉膏涂擦正确答案:C16、符合风寒表证的症状是( )A、高热、口渴、汗多B、高热心烦C、发热恶寒、无汗D、午后潮热E、少数出现高热或身热心烦,多低热正确答案:C17、久病衰竭,突然精神兴奋,欲饮欲食是( )的表现A、有神B、少神C、失神D、假神E、以上都不是正确答案:D18、明确提出“中医三因学说”的是( )A、刘完素B、巢元方C、陈无择D、张仲景E、陶弘景正确答案:C19、水肿患者中风水相搏型的护治原则是( )A、温阳健脾、利水去湿B、清热利湿、疏理气机C、健脾化湿、通阳利水D、疏风解表、宣肺利水E、宣肺解毒、利湿消肿正确答案:D20、消渴患者多食易饥,口渴,尿多,形体消瘦,大便干燥者属证型( )A、湿毒浸淫B、胃热炽盛C、阴阳两虚D、肺热津伤E、肾阴亏虚正确答案:B21、“水谷之海”是指( )A、胃B、小肠C、膀胱D、冲脉E、大肠正确答案:A22、称为全身阴阳之根本的脏是( )A、肺B、心C、脾D、肝E、肾正确答案:E23、肛管直肠疾病错误的护理是( )A、直肠指检时,对体弱者以左倾ii卧位为妥B、肛瘘术后,应保持引流通畅C、热水坐浴时水温以37℃为宜D、直肠镜检前应先排便或灌肠E、术后应注意伤口出血情况正确答案:C24、只有外感而无内生的邪气是( )A、暑邪B、燥邪C、寒邪D、湿邪E、热邪正确答案:A25、崩漏的诊断依据是( )A、月经周期、经期、经量的严重紊乱B、经血非时暴下不止C、崩与漏交替出现D、经血淋漓不断E、伴有不同程度的贫血正确答案:A26、导致心气涣散,神不守舍,出现精神不集中的原因是( )A、悲则气消B、怒则气上C、惊则气乱D、喜则气缓E、恐则气下正确答案:D27、“气不足便是寒”是气的哪种作用失常 ( )A、推动作用B、固摄作用C、防御作用D、生理作用E、温煦作用正确答案:E28、下列不属于表里关系的脏腑是( )A、肺与大肠B、脾与胃C、肝与胆D、心与心包络E、肾与膀胱正确答案:D29、妊娠期,出现腰酸腹痛,胎动下坠,或阴道少量流血者,应诊断为( )A、胎漏B、堕胎C、异位妊娠D、胎动不安E、妊娠腹痛正确答案:D30、下列属于弦脉形态特点的是( )A、端直以长B、浮而搏指C、沉按实大D、脉来绷直E、状如波涛正确答案:A31、高热患者每日适宜的饮水量是( )A、3000mlB、1000mlC、1500mlD、2500mlE、2000ml正确答案:A32、下列哪个脏腑与津液的生成无关 ( )A、胃B、脾C、大肠D、小肠E、肺正确答案:E33、寒湿阻痹型腰痹的护治原则包括( )A、舒筋理气B、祛风散寒C、清热化湿D、活血化瘀E、补益肝肾正确答案:B34、结脉代脉促脉,其脉象的共同点是( )A、止无定数B、脉来较数C、脉来缓慢D、止有定数E、脉来时止正确答案:E35、以下不属于五行相生的是( )A、火生金B、木生火C、水生木D、金生水E、土生金正确答案:A36、日出东方,与木的生发特性相似,故东方归属于木,这种归类方法属于( )A、取象比类法B、以表知里法C、试探法D、比较法E、推演络绎法正确答案:A37、阴阳失调的概念是( )A、阴盛阳衰B、阴阳之间失去平衡协调C、阴虚阳亢D、气血津液异常变化E、阴阳偏衰正确答案:B38、下列临床表现,哪一项不属于气虚证( )A、便泻不爽B、头晕目眩C、脉虚D、自汗E、少气懒言正确答案:A39、急性盆腔炎,身热面红,恶热汗出,口渴,脉洪数,首选( )A、清营汤B、大黄牡丹汤C、五味消毒饮D、银翘散E、白虎汤正确答案:E40、在四季环境适宜避外邪中哪项不妥( )A、长夏防湿B、春防风C、秋防燥D、夏防热E、冬防寒正确答案:D41、破伤风风毒入里的代表方是( )A、五味消毒饮B、玉真散合五虎追风散加减C、木萸散加减D、沙参麦冬汤加减E、玉真散正确答案:C42、反映体质的体表形态标志是( )A、体重B、体格C、体姿D、性征E、体型正确答案:B43、为了更好地护理高热患者退热,我们要了解人体最重要的散热途径是( )A、肌肉B、尿C、皮肤D、肺E、粪正确答案:C44、脾气虚弱型哮喘的护治原则是( )A、清热解暑B、芳香化湿C、健脾化痰D、补肾固本E、补肺固表正确答案:C45、湿邪侵犯人体常先影响( )A、肝B、心C、肾D、肺E、脾正确答案:E46、下列情志相胜中,错误的是( )A、恐胜喜B、惊胜恐C、思胜恐D、怒胜思E、喜胜忧正确答案:B47、滋补药宜( )A、饭后1小时服用B、疾病发作前2-4小时服用C、清晨空腹服用D、睡前半小时服用E、饭前1小时服用正确答案:C48、舌质淡白胖嫩苔白滑,属于( )A、寒凝B、阳虚证C、阴虚D、气血两亏E、血瘀正确答案:B49、压疮饮食护理错误的是( )A、高维生素B、易消化C、高脂肪D、高热量E、高蛋白正确答案:C50、在腕横纹尺侧端,尺侧腕屈肌腱的桡侧凹陷中的穴位是( )A、内关B、太渊C、外关D、少商E、神门正确答案:E51、妊娠早期,呕恶不食,食人即吐,或呕吐清涎,神疲思睡,舌淡苔白,脉缓滑无力。
中医气血论
中医气血论气不足则胖,血不足则瘦;胖瘦皆在气血间 [转载]来源: 张常芝的日志从中医角度来讲,人体的气有肝气、肺气、肾气、脾气、卫气、营气、宗气等。
气是生命之本。
古人说:“气聚则生,气散则亡。
”《难经》说“气者,人之根本也,根绝则茎叶枯矣。
”意思说,气是生命的精髓。
自然界中,风起云涌,风吹草动,这都是气在运动。
水能可以转化为电能,风能可以转化为热能。
在人体中,能量也可以相互转化,肾水可以转化为肾气,血可以转化为汗,水谷可以转化为血……总之,身体内精、气、血、津、液的相互转化及新陈代谢都是靠气来实现的,我们称这一能量转化的过程为“气化”。
人体气足,气化功能就强;人体气虚,气化功能就弱。
气化功能强大,可以化邪、化湿、化寒、化毒、化脂、化瘤、祛百病,即便是吃了一些有害物质,也没有多大关系,身体很快能将它“气化”,代谢出体外。
这就是人们常说的“正气内存,邪不可干”。
所以,气决定着一个人的健康长寿。
气虽然是生命之本,但是气又不能太过,过犹不及,著名的中医大师朱丹溪曾说过:“气有余便是火。
” 张景岳说:“气不足便是寒。
”气是人体的动力,血是这个动力的源泉;《黄帝内经》说:“人之所有者,血与气耳。
”中医有“血为气之母,气为血之帅”之说。
气和血一阴一阳,气无形而动,属阳,血有形而静,属阴。
血无气的统帅和推动,就无法到达身体需要的地方;气无血作为基础,气就变成了身体里的邪火。
中医里叫“百病生于气”。
天地是个大宇宙,人体是个小宇宙,风是天地之气,太阳是火,太阳光照射到海面就是火在下降,火降之后,阳光的热量把海水蒸发成了水蒸气,冉冉上升,在天空中形成了云,云降而为雨,水又回到了地面。
天地之气就是这样水升火降,周而复始。
人体内的火脏是心,水脏是肾,心火下降,温暖肾水,肾水就会上升,中医称为“肾水上承”。
《格致余论》说:“人之有生,心为火居上,肾为水居下,水能升而火有降,一升一降,无有穷已,故生意有焉。
”上火是什么,上火就是该下降的火不下降了。
火神派与温补派的对比
火神派与温补派的对比明代薛己在继承东垣脾胃学说的基础上,进而探讨肾和命门病机,从阴阳水火不足的角度探讨脏腑虚损的病机和治疗,强调脾胃和肾命阳气对生命的主宰作用,善用甘温之品,建立了以温养补虚为特色的学术体系。
其后,张景岳继承其学说,进而提出阳重于阴的观点,为温补学说奠定了理论基础,后世称为温补学派。
由于郑钦安推重扶阳观点,善用温热药物,一些学者又将其归人温补派。
不可否认,郑钦安确实吸纳了温补派的一些学术思想,但其又不同于温补派,只要对照一下火神派的主要学术观点,这一点并不难以区分。
现在,我们将郑钦安与温补派代表人物张景岳的主要学术思想作一大致对比,研究两者的异同,进而得出结论。
(一)二者均注重阳气郑钦安与张景岳都是四川人,均以《易经》、《内经》为宗,通晓阴阳之说,这使二人具有共同的学术根基。
在阴阳互根、水火常变等阴阳一体观方面的认识大致相同。
尤其重视“宝阳论”,郑氏十分认同并予接受。
例如,景岳说:“天之大宝只此一丸红日;人之大宝只此一息真阳”(《类经附翼---大宝论》)。
郑钦安则谓:“人身所恃以立命者,其惟此阳气乎。
阳气无伤,百病自然不作。
’’“夫人之所以奉生而不死者,惟赖此先天一点真气耳。
真气在一日,人即活一日,真气立刻亡,人亦立刻亡。
”景岳说:“人是小乾坤,得阳则生,失阳则死。
’’郑钦安则谓:“有阳则生,无阳则死。
" “人活一口气,气即阳也,火也,人非此火不生。
"这方面二者的观点言论有许多共同之处,可以举出很多例证,看得出郑氏的重视阳气的思想确实与张氏如出一辙。
郑钦安多次称:经云“气不足便是寒",但众所周知,此语乃景岳所言,而非《内经》之词,从中可以看出郑氏对景岳某些观点是多么认同。
从这一点上说,火神派与温补派确实有着共同的注重阳气的理论基础。
此外,在对阴证的病因病机与证候特点的认识上,两人都有相当见地,也有很多相近之处,这也是张、郑学术思想中很重要的共通之处。
中医各家思想及学说重点1份
家自制的新方。
4、“儒医”之称始于宋代二、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1、“夫养性者,欲所习以成性……性既自善,内外百病皆悉不生”2、运动:养性之道,常欲小劳3、研究方法:方证同条、比类相附。
4、三则方:桂枝汤,麻黄汤,小青龙汤5、学术思想为大医精诚论,认为医学乃:“至精至微之事”6、“胆欲大而心欲小,智欲圆而行欲方”三、宋金元医学1、庞安常阐述寒毒伤阳和四时温证。
2、朱肱对《伤寒论》的阐发和补充,研究特点在于以经络论三阴三阳,举表里虚实为辩证大纲。
认为《伤寒论》里的三阴三阳病为足三阴、三阳经络为病。
3、成无己开《伤寒论》注解之先河。
4、王好古倡论伤寒內感阴证。
5、《伤寒金镜录》是现存最早的伤寒舌象研究专著。
6、官方钦定方书:《太平圣惠方》《校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圣济总录》。
7、学术流派:河间学派——火热论——刘完素、朱震亨、张从正(寒凉派刘完素、补土派李杲、攻邪派张从正、滋阴派朱丹溪)易水学派——脏腑论——张元素、李杲、薛己8、我国的外伤科学从整体观念出发的治疗思想又有了进一步的发展。
四、钱乙1、《小儿药证直诀》是我国现存第一本以原本形式保存下来的儿科著作。
2、小儿生理特点:“小儿脏腑之气软弱,易虚易实”、“小儿在母腹中,乃生骨气,五脏六腑,成而未全”。
病理特点:“易虚易实、易寒易热”3、“面上证”和“目内证”4、诊查小儿之疾,主张四诊合参,尤重望诊。
5、心主惊,肝主风,脾主困,肺主喘,肾主虚。
小儿五脏辨证纲领,是以五脏为基础,以证候为依据,以虚实寒热为论治的准则。
6、肝实热,泻青丸主之,若肝肾俱虚则用地黄丸滋水涵木7、疮疹的病因“外感天行,内蕴热毒”,预后“疮疹属阳,出则为顺”。
治疗目的是使邪毒能从外疏散,从里清解,而不至于邪毒内陷,代表方,紫草散。
8、论治惊风“急惊合凉泻”“慢惊合温补”五、刘完素《素问玄机原病式》1、创立了脏腑六气病机、玄府气液理论。
2、导致“玄府”闭塞的原因:热气怫郁5、治痢“行血则便脓自愈,调气则厚重自除”代表方:芍药汤6、阐发了病机十九条的内容,增加了“诸涩枯涸,干劲皴揭,皆属于燥”的病机,促进后世病机理论的发展。
中医古籍大全-曹仁伯医案论
人参 麦冬 五味子 坎 牡蛎 龙骨 河车 川柏 茯神 蕤仁 枣仁
转方加黄芩、灶心土,余根据上法。
<目录>
<篇名>薛家湾郭复诊方
属性:喘之一证,已得大补而平,可见肝脾肾三
经亏之已极,姑置勿论。现下脉芤且弦,其名为革,以昭血络空虚元气难摄之意。夫惟元气
亦尖薄,所受风寒湿热却有暗化之机,似属佳兆。无如脉之弦滑都带空象,元气阳气实已内
虚。虚而有邪,不得不扶正化邪为法。盖恐邪未尽而正先尽耳。
制川朴 于术 人参 桂枝 草果仁 干姜 炙草 茯苓 川连 复花 赭石 陈皮 白芍 姜 红枣 制半夏
<目录>
<篇名>又
属性:二爷之病,风邪外感,内蒸湿热痰浊。古人所谓夹病,此等症是也。何以见之,风入少
痛。此尊躯之病,虽非得于被外枕儿,而其起痛之因,本因于卧在竹榻。竹榻之性寒凉者
也,日日卧之,则寒凉之气未有不袭筋骨。较之前二条之偶伤经络者更进一层,所以阳气
不宣,屈伸不利,痛无虚日,喜热恶寒矣。仲景云∶一臂不举此为痹。载在中门风中也。实非
真中而却类中之机,岂容忽视?现下治法,首重补阳兼养阴血,寓之以驱寒,加之以化痰,
再取经络通之,则一方制度自不失君臣佐使焉。
大熟地(八两) 归身(四两) 赤芍(二两) 附子(二两) 党参(四两) 于术(四两)
茯苓(八两) 黄 (二两) 半夏(四两) 虎掌(一对) 阿胶(三两) 橘红(二两) 姜黄(一两)
桂枝(一两) 沉香(五钱) 甘草(一两) 枳壳(二两) 海桐皮(二两) 风化硝(一两) 西羌
阳,则为寒热往来,半在表,半在里,出而与阳争则寒,寒宜不饮,入而与阴争则热,热宜发
中医金句214
中医金句2141) 止咳常用麻黄(寒热皆可用炙麻黄,热证可配银花、前胡、黄芩、鱼腥草甚至石膏、栀子等)缩尿益智桑蛸(个人感觉比金樱子芡实好用,水陆二仙胜在平和)疏肝莫忘麦芽(我治疗乳癖习用生麦芽、丝瓜络)闭经还须归芍(行气活血当然重要,补血调血是治病求本)崩漏海蛸茜草(二药皆有化瘀之功,可使离经之血归于常道)辨证前提记牢(以上只是个人经验,辨证虽非万能,却是中医之精髓,时刻不能忘记)2) 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
3) 疗伤必备三七,不须强分内外------无论内伤、外伤,只要涉及到器质性损伤病变,都可用三七,包括自身免疫造成的损伤。
同时配合引经归经药使用。
4) 久病必瘀--------十年前,我院一名老中医给自己老慢支开中药方的时候,用了丹参和当归,我当时不解,问及老医生的时候,他就说了这四个字,很受用。
其实,现在在临床上遇到一些长时间的疑难病症的时候,我就会尝试去观察患者有无血瘀的征象,如果有,用活血的中药或放血疗法,常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5) 疏肝勿忘和胃,理气慎防伤阴。
6) 肝随脾升,胆随胃降。
7) 久病入络8) 百病挟痰9) 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
10) 无痰不作眩,无风不作眩,无虚不作眩。
11) 行气则后重自除,理血则脓血自愈。
12) 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
13) 见肝之病,知当传脾,当先实脾。
14) 痛则不通,通则不痛。
15) 医家不用新荆芥,木贼从来不用鲜.16) 正气存内,邪不可干。
邪之所凑,其气必虚。
17) 诸厥固泄,皆属于下;夺血者无汗,夺汗者无血18) 兵无向导则不达贼境,药无引使则不通病所.19) 忍怒以全阴,抑喜以养阳.20) 大实有羸状,至虚有盛候.21) 治湿不利小便,非其治也.22) 不宜苦寒伐胃府,阳明无热不轻攻.23) 小病理气血,大病调阴阳.24) 上下交损,当治其中.25) 世无良医,枉死者半,此言非虚。
——[唐] 孙思邈26) 世有愚者,读方三年,便谓天下无病可治;及治病三年,乃知天下无方可用。
朱震亨
朱震亨一、生平简介朱震亨,字彦修,元代著名医学家,浙江义乌人,元至元十八年至至正十八年(公元1281—1358年),享年78岁,因世居丹溪,故尊称为丹溪翁。
自幼好学,日记千言,文章辞赋一挥而就。
三十岁时,因母亲患脾疼证,始自学医,三十六岁到八华山师从许谦习理学。
四十岁时因许氏病久卧床勉其学医,遂弃举子业而从医,四出寻师学艺,至四十四岁在杭州始拜师罗知悌,终成一代医学宗师。
二、主要著作1.《格致余论》2.《局方发挥》3.《金匮钩玄》4.《丹溪心法》此外:《伤寒辨疑》、《丹溪心法附余》《脉因证治》、《丹溪治法心要》三、学术形成1、社会生活环境2、医界状况3、理学的影响“存天理,灭人欲”“动而中节”相大之动亦“动而中节”方能“以为生生不息之运用”格物穷理(理学术语)“格物致知”“医为余事”故名“格致余论”4、学术渊源及师承关系①.《内经》②.刘完素、张从正、李杲“医之为书至是始备,医之为道至是始明”③.师承刘完素荆山浮屠罗知悌赵道震朱丹溪赵良仁戴思恭王履等四、主要学术思想从以下三方面立论:1、哲学观点程颢:“天地阴阳之运,升降盈虚,未偿暂息,阳常盈,阴常亏”“太极动而生阳,静而生阴”丹溪:“天主生物故恒于动,人有此生亦恒于动”“动易而静难”结论:动者为阳,静者为阴故此阳常有余,阴常不足2、天文现象“天大也为阳,而运于地之外,地居天之中为阴,天之大气举之。
日实也属阳,而运于月之外,月缺边,属阴,禀日之光,以为明者也。
”阳常有余天----大,运于地之外日----恒园,运于月之外阴常不足地----小,赖天之大气举托(含于内)月----常缺,禀日之光而明中医理论:“人受天地之气以生,天之阳气为气,地之阴气为血”“人身之阴气,其消长视月之盈缺”结论:“阳常有余,阴常不足”“气常有余,血常不足”3、人体生长发育规律①阴精难成易亏男子女子难成十六精通十四经行易亏六十四精绝四十九经断“止供给得三十年之视听言动”②、人之情欲无涯“温柔之盛于体,声音之盛于耳,颜色之盛于目,馨香之盛于鼻”等等欲望无穷提出:淡饮食,薄滋味,修心养性,节制情欲养生、预防思想:儿童--不宜过分娇养(三分饥,三分寒)衣服--下体不与帛缉夹厚温暖之服(恐防气)饮食--发热难化之物,皆宜禁绝青年---晚婚,节房事“古人必近三十、二十而后嫁娶”“远彼惟薄,放心乃收”“徇情纵欲,济以燥毒”“血气几何?何不以自惜”老年----饮食:茹淡节食(老人易饥而难消化)性情:百不如意,怒火易炽(二)、相火论《内经》---运气的概念,表示时令节气君火---春分后六十日之中,为君火主位时期,气候温和。
1965年资料6 也谈益火生土法
(三)俞先生说:“益火生土法的另一意义是指益脾胃本脏腑之火”。是因为“五脏六腑都有火,脾胃更不例外。火即阳气……”。
古人说“气有余便是火”,“气不足便是寒”,可见火自是火,气自是气,寒是自寒。既然气之有余,方可称火,若气没有“余”,当然就不能以火名之了。因此,我认为五脏六腑虽各有阴有阳、有气有血,但五脏六腑之气,绝不能称为火,这正如不能把“气不足便是寒”的气,说成是寒一样。何况“火与元气不两立”,“火者元气之贼也”。若在正常状态下,五脏六腑都有火,那五脏六腑的元气又将何以保存呢?所以,我认为人体在正常状态下只有三种火,谓之正火,即君火、相火、命火。君火以明,相火以位,命火以藏,不能失其常度。当然,在致病因子的作用下,五脏六腑都可以产生火,如肝火、心火、脾火、肺火、肾火……。但这是邪火,是病态,不能和正火相混淆。益火生土法所益的火,只能是正火、常态的火,不能是病态的邪火。
(本文发表在1965年6期第40页上)
中医药学是一个伟大的宝库,应当努力发掘,加以提高。前人的宝贵经验值得借鉴学习,尤其是八十年代以前的资料,几乎没有功名利禄的水分,医风纯朴,其真实性、实用性、可靠性均很高。
也谈益火生土法
刘继安
读了俞长荣先生所作“益火生土法则的认识与实践”一文(《中医杂志》1964年第11期)后,使我受益不少,尤其是实践部分,更对我有启发。但对命先生提出的益火生土法的另一意浅看法,以就正于俞先生。
中医病症歌诀
中医病症歌诀1.面肿为风,脚肿为水。
2.苔黄腻热正在肝胆,苔黄炎热正在脾胃。
3.病不辨则无以乱,乱不辨则无以痊。
4.去邪而不犯无过之地。
5.克敌者存乎将,去邪者赖乎反。
6.法不外仲景,理不外内经。
7.外入之寒,温必兼散,内生之寒温必兼补。
8.阳正在内阳之守也,阳正在外阳之使也。
9.宁舍其穴,不舍其经。
10.渴喜饮冷,腹外无热,渴喜饮热,腹外无寒。
11.阳络伤则,阳络伤则便血。
12.五净之伤,穷必及肾。
13.上燥乱气,外燥删液,下燥乱血。
14.寒之不寒无水也,热之不热无火也。
15.一切气病用气药不效,少佐芎归血气畅通而愈。
16.人身无倒上之痰,全国无逆流之水,故不乱痰而乱气。
17.凡病夜则删剧,夜则恬静,是阳病无缺及气病血不病。
18.凡病夜则删剧,夜则恬静,是阳病无缺及血病气不病。
19.夜则发烧,夜则恬静,是阳气自旺于阳分也。
20.夜则恶寒,夜则恬静,是阳血自旺于阳分也。
21.夜则恬静,夜则发烧、焦躁,是阳气下陷于阳外也。
名曰:热入血室。
22.夜则恬静,夜则恶寒,是阳气上溢于阳外也。
23.夜则发烧、焦躁,夜则发烧、焦躁,是沉阳无阳,急泄其阳峻补其阳。
24.夜则恶寒、夜则焦躁,饮食不入,名曰:交织者死。
25.大凡气喷鼻者,皆晦气于气虚证;味辛者,多晦气于见血证,所当慎也;用药古人名言1.秦艽退黄最妙,以其性能退阳明经湿热邪气也。
若无湿热则恐伤燥,又宜慎用。
--------清?程杏轩《医述?卷八》--------2.石膏其性,一善清头面之热,二善清咽喉之热,三善清瘟疹之热,四善清痰喘之热。
--------民国?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3.大黄去积,水荡之也;巴豆去积,火燎之也。
--------清?高鼓峰--------4.黄芩之退热,乃寒能胜热,折火之本也;柴胡之退热,乃苦以发之,散火之标也。
--------清?杨士瀛《仁斋直指方》--------5.荆芥最散血中之风。
--------清?汪昂《医方集解》--------6.木香行气,平肝实肠;厚朴散满,行水平胃。
中医各家学说
伤寒八家:王叔和/孙思邈/韩祗和/朱肱/庞安时/许舒微/郭雍/成无己伤寒三派:错简重订派:方有执/喻昌/张璐/吴仪洛/吴谦/章楠/周扬俊/黄元御/程应蚝;维护旧论派:张遂辰/张志聪/张锡驹/陈念祖;辨证论治派:以方类证-柯琴/徐大椿;以法类证-尤怡/钱潢;分经审证-陈修园/包诚河间学派:刘完素所创,阐述火热病机倡六气皆能化火易水学派:张元素建立了以寒热虚实为纲的脏腑辨证体系攻邪学派:以张从正为代表,强调邪留则正伤,邪去泽正安之理,善用汗吐下三法丹溪学派:朱震亨倡导,阐述阴虚火旺之证,阳有余而阴不足,治疗强调滋阴降火孙思邈:著有备急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对方剂学的成就:集方剂之大成/化裁发展古方/组方配伍特色养性养老内容:抑情节欲/适当运动/依时摄养/食宜食养和食疗/服食方药和服水/养老钱乙:小儿药证直诀是我国现存第一本以原本形式保存下来的;确立儿科五脏辨证纲领调剂制方的特点:用药务求柔润/力戒呆补峻攻/注意升降气机/善于化裁古方/创制简便成药刘完素:著有素问玄机原病式和医方精要宣明论;提出六气化火及玄府气液诸说脏腑的本气:肺气清/肝气温/心气热/脾气湿/肾气寒亢害承制:如果某一方面发展过亢或不及,使这种平衡遭到破坏,就会产生一系列的变乱对火热病证的治疗:表证主张以辛凉或甘寒之剂以解表;表里同病以宣通弗热郁结为主,如防风通圣散;里证-里热郁结时用承气汤攻下,热毒极深时用黄连解毒汤或与承气汤合用,下后热盛则黄连解毒汤清余热,下后热不盛则小剂黄连解毒汤或凉膈散张元素:总结脏腑辨证理论;对脾胃以抚养为主,祛邪为辅;治脾宜守宜补宜升,治胃宜和宜攻宜降遣药制方:升降浮沉与气味厚薄还有炮制有密切关系/制定药类法象/阐发苦欲补泻/创药物归经和引经报使/六气内淫制方大法/用药要旨枳术汤-消化水饮为主兼顾脾胃;枳术丸-以补养脾胃为主兼治痞消食更增强滋养胃气之功李杲:提出内伤脾胃,百病由生;创补中益气汤;提出火与元气不两立,一胜则一负内伤热中证:由阴火内燔所致-阳气不升,伏留化火/津伤血弱,内燥化火/谷气下流,湿火相合/心君不宁,化而为火/劳役过度张从正:自述"三法可兼众法";论病首重邪气,治病必先祛邪;主张养生当论食补,治病当论药攻汗吐下三法:汗-凡是具有疏散外邪作用的方法都属汗法;吐-凡邪气在上,皆宜吐之;下-凡具有下行作用的方法都属下法朱震亨:阳有余阴不足论:人之阴阳动静,动多静少/人之生长衰老,阴精难成易亏/人之情欲无涯,相火易夺阴精相火论:相火为生命之动力/相火妄动则为贼邪;原因是情欲无涯,部位是肝肾二部阴升阳降论:从五脏,水火,气血三方面论述治疗经验:滋阴降火法-针对相火妄动之证,"气有余便是火",方用大补阴丸,用药为知柏等;升补阴血法-对阴虚阳盛之证重视不隐抑阳,强调养阴补血;气病治疗经验-重视后天脾胃之气及气机失调的治疗;血病治疗经验-四物汤为主;痰症治疗经验-理气健脾,燥湿化痰,以二陈汤为基本方;郁证治疗经验-重在调气兼顾郁久化火之治,善用辛热温散之剂解郁,配伍寒凉清泻之剂清火,越鞠丸;薛己:以儿科及外科见长治病求本:①指辨证施治的原则,必须抓住疾病发生的本源②指调治脾肾为治病之关键;滋化源指补脾土或补肾与命门的真阴真阳重视脾胃:脾胃为人身之本,气血之生化又以中焦脾胃为源,升血必以调补脾胃之阳气为先阐发肾命:六味丸/八味丸治虚温补三法:注重温补阳气,调治肝脾;①朝夕互补法②急证骤补法③偏虚纯补法缪希雍:补脾胃上创制了资生丸和肥儿丸治气三法-补气/破气/降气治血三法:血虚宜补之/血热宜清之凉之/血瘀宜通之治吐血三法:宜行血不易止血/宜补肝不宜伐肝/宜降气不宜降火张介宾:万生于一,一分为二;阳非有余,阴亦不足;气不足便是寒治疗经验:阴中求阳,阳中求阴-左右归丸;养阴治形,填补精血-熟地;谨守病机,审证而治;治病用药,本贵精专,尤宜勇敢阴阳学说:阴阳一体思想/五行互藏和阴阳水火/阴阳的常与变吴有性:创立了疏利膜原/分消表里的治则;达原饮,三消饮;温病下不嫌早,伤寒下不嫌迟创温疫病因学说:杂气-天地间一种致病因素,是一种物质,有强烈的致病毒性和传染性;戾气-时行疫病的病原;辨伤寒时疫:辨病因-必有感受六淫之因/因感杂气所致;辨感邪途径-自毫窍而入/从口鼻而入;辨发病情况-感而即发,感发甚暴/感久而后发,淹缠二三日或五六日,忽然加重或渐加重;辨病位-感邪在六经/多伏于膜原;辨临床表现-初起觉肌肤寒栗,四肢拘急,恶风寒,头疼身痛,发热恶寒,脉浮/忽觉凛凛恶寒,后但热不寒;辨传变-感邪在经,以经传经/感邪在内,内溢于经,经不自传,自膜原分传表里;辨治疗-初起以发表为主,先表后里,先汗后下,下不嫌迟/以疏利为主,先里后表,下不嫌早,里通则表和;辨预后-发斑为病笃,一汗而解,汗解在前;发斑为外解,虽汗不解,汗解在后;辨传染性-不传染/能传染疫邪传胃,下不嫌早:在患病初起阶段,正气尚盛,用下法不致于引起不良反应,愈后亦容易恢复;用承气汤,重视大黄李中梓:"先天之本在肾,后天之本在脾"化源-生化之源;资化源-虚者补其母治泄泻九法:淡渗,利小便实大便/升提,下者举之/清凉,热者清之/疏利,通因通用/甘缓,急者缓之/酸收,散者收之/燥脾,燥湿培土/温肾,久泻治本/固涩,滑者涩之治癃闭七法:清金润肺/燥脾健胃/滋肾涤热/淡渗分利/疏利气机/苦寒清热/温补脾肾叶桂:临证指南医案;卫气营血辨治;强调脾胃分治,创立胃阴学说;重视阴亏阳亢风动理论在卫汗之可也,到气方可清气,入营犹可透热转气,入血就恐耗血动血,直须凉血散血治虚损病:甘药培中/血肉填下,避免用刚烈的桂和附及苦寒的知柏/中下兼顾吴瑭:温邪首犯太阴,寒邪先伤太阳;创立了温病的三焦辨证论治纲领对于里热:用清宫/清营/清络三法;上焦主以辛凉,中焦主以甘寒,下焦主以咸寒温病五种绝症:肺之化源绝者死/心神内闭,内闭外脱者死/阳明太实,土克水者死/脾郁发黄,黄极则诸窍为闭,秽浊塞窍者死/热邪深入,销铄津液,涸尽者死王清任:提出灵机记忆在脑;重视解剖;治病重视气血,强调气虚和血瘀为致病之源,元气是生命的根源; 中风病机为元气之虚衰,治以大补元气兼以活血通络,其方补阳还五汤吴师机:所著理瀹骈文是第一部外治法专书;被尊称为外治之宗; 治分三焦:上焦之病,以药研细末,蓄鼻取嚏为第一捷法/中焦之病,以药切粗末,炒香,布包缚脐上/下焦之病,以药或研或炒,或随证而制,布包坐于身下内病外治之膏:清阳膏/散阴膏/金仙膏膏方用药特点:猛药/生药/香药膏药功用:拔之则病自出,截之则邪自断王士雄:暑即是热,有明显的季节性,暑多兼湿而非必兼湿霍乱的病因:热霍乱-疫邪,寒霍乱-脾虚湿盛;病机:热霍乱-疫邪及暑湿邪气留着中焦,寒霍乱-中阳素馁,升降失司;热霍乱-白虎汤,寒霍乱-藿香正气散唐宗海:著有"中西汇通医书五种"血证病机:气机阻逆,血随上溢/脾失统摄,血无归附/火热炽盛,逼血妄行/淤血阻络,血行失常通治血证四法:止血,泻心汤/消瘀,花蕊石散/宁血,宁气/补血,甘露饮用药禁忌:忌汗/禁吐/主下/宜和,和法是"血证之第一良法"张锡纯:倡"衷中参西";大气下陷论,创制升陷汤;寒温统一,注重清透重视冲气为病,善用镇冲降逆:创参赭镇气汤,镇冲降胃汤。
天地要阴阳和谐,人体要气血平衡。
天地要阴阳和谐,人体要气血平衡。
气,是人体的动力。
气聚则生,气散则亡。
气是生命的精髓。
《难经》“气者,人之根本也,根绝则茎叶枯矣。
”身体内的气具有人体发动机的功能,人的生长发育、脏腑的活动、血液的运行,津液的输布,都需要气的激发和推动。
如果气虚,生长发育就会迟缓、脏腑经络的功能就会减退、或血行滞缓、或水液不布,或痰湿内生。
气具有人体空调机的功能。
当外面的温度降低时,人体内的气就开始收敛、关闭,以便保持体温,这是人遇冷会起鸡皮疙瘩的原因;当外面的温度升高时,人体内的气便开始发散,将多余的热排出体外,这是人遇热出汗的原因。
体外的空调用多了,体内空调的功能就会减弱。
气还有人体稳压机的功能。
人体的内脏器官时刻都在承受地球的引力,因为气的运动在人体内产生的力量,能抵消地心引力,使之平衡。
另外气产生的力量能统帅血液,防止其溢于脉外,还可以控制和调节汗液、尿液、唾液的分布和排泄。
如果人的气虚,器官就容易下垂。
气还具有人体能量转换机的功能。
肾水可以转化为肾气,血可以转化为汗,水谷可以转化为血...总之,身体内精、气、血、津、液的相互转化及新陈代谢都靠气来实现,这个过程叫气化。
气决定了一个人的健康长寿。
朱丹溪:气有余便是火。
张景岳:气不足便是寒。
气大伤血,气太过了,血就会虚。
黄帝内经:人之所有者,血与气耳。
气是人体的动力,血是这个动力的源泉。
气和血一阴一阳,气无形而动,属于阳;血有形而静,属于阴;气又温煦推动的作用,血偶营养滋润的作用;血的生成离不开气,气也不能离开血而独存。
--------------------------------------------气血失衡包括:【气滞血瘀】人体的气并不虚弱,却被堵塞住了,这样导致的血瘀叫做气滞血瘀。
气的运动在身体的某个地方突然停滞下来,接着,血液的流动也随之停滞,就是气滞血瘀。
通则不痛,痛则不通。
黄帝内经:气血不和,百病乃变化而生。
【气不摄血】一旦气的统帅力量减弱,血就会擅自做主,溢出脉外,便会出现吐血、便血、皮下瘀斑等情况。
老中医:解析“气有余便是火,气不足便是寒”
元代著名医家朱丹溪指出“气有余便是火”,后来明代医家张景岳也据此提出“气不足便是寒”的理论。
到底为什么气在有余的时候会是“火”,不足的时候会是“寒”呢?而对于“气有余”和“气不足”的人,又该如何进行调补?“气”分正气和病气“气有余便是火”中的“气”指的是病气,是会导致人体生病的邪气,而“气不足便是寒”中的“气”则是指元气,是保护人体不受病邪侵袭的正气,两者代指不同的意思。
中医认为,病邪侵袭人体后,日久皆会“化火”。
而且,朱丹溪是滋阴派的代表人物,他认为人之所以会生病,是因为体内的“虚火”太过,需要以滋阴降火为治疗原则。
因此,提出了“气有余便是火”之说。
后来,明代的张景岳又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气不足便是寒”。
他认为,当人体的正气不足,会呈现出畏寒怕冷、四肢乏力等虚寒症状,邪气便有机可乘。
因此,当“气有余”的时候,人会有“火热”之象;当“气不足”之时,则有“虚寒”之症。
正气不足,少吃生冷“气不足”的人该怎样调补身体呢?正气不足的人多因脾肾两虚,表现为头晕耳鸣、神疲困倦、动则气促、腰膝酸软无力、夜晚尿频等症状。
这类人要注意少吃生冷瓜果,若进食过量会大伤脾阳,加重不适。
可适当食用羊肉、狗肉、鹿茸、动物肾脏、海参、砂仁、肉桂等温补肾阳之品,有助于补充阳气,改善正气不足。
邪气过剩,要看虚实对待“气有余”,则要根据邪气的“虚实”辨证施治。
病邪在人体内又可分为“虚火”和“实火”两种。
一般来讲,经常发脾气的人多为肝火旺盛,属于实火,可用杞菊地黄丸、知柏地黄丸等清热降火。
此外,这类人不适合在秋冬进补,要避免食用燥热、肥腻之物,如榴莲、荔枝、龙眼及牛羊肉等。
对于因“虚火”过剩导致的心烦失眠、头痛耳鸣等问题,患者可用生地、麦冬、沙参、银耳、百合等养阴之品煲汤饮用,但忌吃辛辣燥热食物,如辣椒、干姜、生蒜、胡椒、烈酒、咖啡、大葱等,以免生热助火。
中医护理学重点-藏象(上)
中医护理学重点-藏象(上)血液运行于经脉之中不致溢于脉外,是由脾脏所主。
各脏腑中,胆是奇恒之腑。
各脏腑中,三焦不是奇恒之腑。
心在液为汗。
肺在液为涕。
脾在液为涎。
藏血为肝所主。
脾的生理特点之一是:喜燥恶湿。
元气运行的通道是三焦。
与发育、生殖关系最密切的脏腑是:肾。
与肺主一身之气密切相关的气是宗气。
脾为气血生化之源的机制为:脾主运化水谷精微。
调节呼吸的脏腑为:肺肾。
肺在体为皮毛。
具有通调水道功能的脏腑是:肺。
脑为髓海。
血之余为发。
骨之余为齿。
脾脏其华在唇。
血液的运行与肾脏关系不密切。
人体水液代谢与胆脏腑无关。
心脏的正常搏动,主要依赖于心之阳气。
具有通行元气和运行水液作用的脏腑是:三焦。
为全身阳气之本的是肾阳。
肾脏“开窍于耳”。
能主二便有脏腑是肾。
既属六腑,又属奇恒之腑的是胆。
六腑以通为用,以降为顺,主要指的是胃。
小儿因门迟闭、骨软无力,主要与肾脏有关。
与气的生成关系最密切的脏是:肺、脾、肾。
“气不足便是寒”是气的温煦作用失常。
对津液输布起主宰作用的脏是肾。
营卫之气的共同点为来源相同。
“见痰休治痰而治气”的理论基本是气能行津。
血和津液的共同功能为滋润和濡养作用。
与气能摄血最相关的脏是脾。
与气虚关系最密切的两脏是肺与脾。
“夺血者无汗”的生理基础是津血同源。
三焦通利不是血液正常运行所必需的条件。
营气通过何途径循行于全身十四经脉。
气的出入运动不及而结聚于内称为气结。
呕吐物不属于津液正常排泄途径。
肺脏与津液的生成关系不密切。
汗液、唾液、肠液均属于津液范畴。
水湿不属于津范畴。
与人体水液代谢关系最密切的脏腑是肾。
机体精神活动的主要物质基础是血。
与血液运行没有直接关系的脏腑是肾。
推动血液运行的基本动力是心气。
与气的生成关系不密切的脏是心。
影响人体的生长发育或出现早衰现象,是气的推动作用功能失常。
“气有余便是火”是气的哪一项功能失常。
水谷精气与清气相结合关系到宗气的生成。
与肺主一身之气密切相关的气是宗气。
营气的生理功能为:构成血液。
赵杨基于“阴阳相交生风”论治帕金森病经验
赵杨基于“阴阳相交生风”论治帕金森病经验黄小燕1,丁玲丽2,陆 艳3(1.南京大学医院中医科,江苏 南京 210000; 2.南京中医药大学研究生院,江苏 南京 210000; 3.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南京中医院脑病科,江苏 南京 210000)[摘要] 赵杨教授认为“阴阳相交生风”指的是阴阳失衡、相交生风的病理状态,风以阳气为本,阴阳失衡,阳气变动则生内风。
帕金森病的病机关键即为“阴阳相交生风”,风既可以作为致病因素内扰清窍,又可作为病理产物影响清窍功能。
根据阳气波动情况,帕金森病在不同病程可见阳气亢逆生风、阳气郁滞生风、阳气虚衰生风等病机,临床治疗应以调和阴阳平衡为要,分别治以滋阴潜阳息风、宣阳通郁宁风、温阳养血散风。
附验案1则。
[关键词] 阴阳相交生风;帕金森病;颤证;阳气亢逆;阳气郁滞;阳气虚衰;赵杨[中图分类号] R277.7;R249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0257-358X (2024)02-0177-04DOI :10.16295/ki.0257-358x.2024.02.013ZHAO Yang ’s Experience in Treating Parkinson ’s Disease Based on “Wind Arising from Interaction of Yin and Yang ”HUANG Xiaoyan 1,DING Lingli 2,LU Yan 3(1.Department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Nanjing University Hospital ,Nanjing 210000,China ;2.Graduate School of Nanjing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Nanjing 210000,China ;3.Department of Encephalopathy ,Nanjing Hospita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Affiliated to Nanjing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 ,Nanjing 210000,China )Abstract Professor ZHAO Yang believes that the “wind arising from the interaction of yin and yang ” refers to the pathological state of wind arising from the imbalance of yin and yang. Because the wind is based on yang qi ,when yin and yang are imbalanced ,the changes in yang qi can lead to the generation of internal wind. The key pathogenesis of Parkinson ’s disease is “wind arising from the interaction of yin and yang ”,where wind can act as both a pathogenic factor that disturbs the orifices and a pathological productthat affects the function of the orifices. Depending on the fluctuations of yang qi ,different stages of Parkinson ’sdisease may present with wind generated from hy⁃peractivity and counterflow of yang qi ,depression and stagnation of yang qi ,or deficiency and debilita⁃tion of yang qi. Clinical treatment should aim to harmonize the balance of yin and yang ,with meth⁃ods of nourishing yin to subdue yang and stop wind ,dispersing yang to alleviate stagnation and calm wind ,and warming yang to nourish blood anddisperse wind. A proved medical case is attached. [收稿日期] 2023-05-19 [基金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编号:81804022);全国中医药创新骨干人才项目(批文号:国中医药人教函〔2019〕128号);南京市名老中医专家传承工作室建设项目(批文号:宁卫中医〔2017〕8号)[作者简介] 黄小燕(1995—),女,江苏南通人,医学硕士,主要从事中西医结合诊治常见内科疾病研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气为阳,血为阴,所以:阴虚生内热,阳虚生外寒;
所以气不足则生寒
怎样理解“阳虚则外寒,阴虚则内热,阳盛则外热,阴盛则内寒”?
据《调经论》所述“阳虚则外寒”,是指寒邪外袭肌表,阻遏卫阳,体表失去温煦而见恶寒之症。
而后世所说的“阳虚则寒”,则是指全身性的或者某一脏的阳气虚损而致的恶寒。
二者当有所别。
《调经论》所述“阴虚则内热”,是指劳倦伤脾,脾气不运,郁而化热。
而后世所说的“阴虚则热”,则是指五脏阴精不足,阴不制阳,虚热内生之证。
二者更有所别。
《调经论》所述“阳盛则外热”,是指外邪袭表,卫阳被遏而不得宣泄,出现表证发热。
而后世所说的“阳盛则热”,则是指阳热之邪亢盛出现发热,既包括里热证,又包括表热证。
《调经论》所述“阴盛则内寒”,是指寒气久积胸中,损伤胸阳所致的内寒证。
而后世所说的“阴盛则寒”,则是指一切脏腑受寒后的阴寒邪盛所出现的内寒证。
气不足则生寒,气有余则生火
陈学忠中医教授:
【陈学忠,北京大学养生研究中心课题组长、特聘教授;联合国健康联盟组织专家委员会委员、现任中央保健局原局长王敏清先生中医保健医师,世界健康产业协会主席兼首席医学专家,中科北京医学科学研究院院长,出生于中医世家,不但精通中医学,西医学,生物医学,对佛医学,道医学等传统学科也深有研究,被世人誉为"当代太医的保健医师"、"当代药师佛"的称号!】
中医常将体质分为寒热,经常口干口苦、嗓子疼、大便干的人,多属于偏热体质;经常手脚冰凉、怕冷、大便稀溏的人,多为偏寒体质。
寒热本是物理现象,中医将温度概念借用来说明体质,是因为中医学有“气”的概念。
中医认为,人体内的气处于不同状态,外部就会表现为寒或热,具体来讲,“气不足则生寒,气有余则生火”。
这容易理解,比如一个容器中有一团密闭的气体,那么气体分子越多,就越会相互碰撞,使温度升高而表现为热;相反,分子越稀疏,温度也就越降低而表现为寒。
明白这个道理,我们就知道调节寒热从根本上是要调节气的虚实,而不是单纯地见寒用热药,见热用凉药。
体质虚寒的人常感到舒展不开,后背怕凉,一般人会首先想到附子、干姜、肉桂这些辛温燥烈的药物,吃完身体很快就温暖了。
可这种温热作用却往往不持久,这是因为机体的气不足,相当于“燃料”不足。
附子等药物仅起到点火的作用,当时是暖和,但燃料烧完以后就没办法了。
所以想从根本上解决虚寒体质,应该是以补气为主,增加机体的“燃料”。
比如补气常用的四君子汤,党参、白术、茯苓、甘草这些药性平和的药物,似乎不能点燃身体里的火,但这才是真正的王道药物,能够从根本上解决体内“燃料”不足的问题。
同样道理,需要去火的人,也不能简单用寒凉药来解决。
寒凉药有收缩气机的作用,如果把凉药直接加到火上,会把火盖住,这样表面是不热了,其实里面还有火呢。
因此对于热性体质,需要通过泻气来调整,泻气就是要行气,给予柴胡、郁金、香附等疏肝理气的药物,把火散开。
火大的人平时可多做舒缓的运动,发怒时疏疏肝,常用的药物有柴胡疏肝散等。
安徽省天长县中医院雍履平:
“阳虚生外寒”、“气虚则必寒”,曾有论述,而“气不足便是寒”尚无专论。
为便于临床运用,兹当议之。
1“气不足便是寒”说的由来及其意义“气不足便是寒”乃明代医家张景岳提出的论点,由于先贤朱丹溪认为“气之病寒者十无一二”,从而有“气有余便是火”说
气不足---百度百科
气不足,病因病理学名词。
指正气不足。
《灵枢·口问》:“故邪之所在,皆为不足。
故上气不足,脑为之不满,耳为之苦鸣,头为之苦倾,目为之眩。
中气不足,溲便为之变,肠为之苦鸣。
下气不足,则乃为痿厥心悗。
”气不足可见于各个脏器,如:上气不足为五脏六腑上升于头部的精气不足。
肝气不足,又称肝气虚。
指肝之精气不足的病证。
肺气不足,即肺气虚。
胃气不足即胃气虚。
胃气虚弱出现的证候。
中气不足,即脾胃之气虚弱、运化失职。
气不足是中医的说法,中医认为精,气,神,人之三宝。
其中的气,与健康和疾病关系密切。
因气行于体内而无形,发于体外而无影,运走自如,可知觉而不可见,因故得名。
真气之气运行于经、络、脉之中。
人的生命活动,需要从“天地之气”中摄取营养成分,以充养五脏之气,从而维持机体的生理活动。
人的五脏、六腑、形体、官窍、血和津液等,皆有形而静之物,必须在气的推动下才能活动。
当气的运动失衡时,就会引发疾病。
病因
肺气不足,即肺的生理功能减弱。
多由寒温不适,久咳伤气,悲伤不已,劳逸不当所致。
肝气不足是肝气失常之一,是肝脏功能失调的一大病理机制。
胆气不足,又称胆虚,胆虚气怯。
病后胆气虚弱,脏腑功能失调所致。
临床表现
气不足,指正气不充足;
上气不足耳鸣目眩;
中气不足就有胃肠疾病。
症见面色黄而少华,唇淡或黯,食欲不振,食后腹胀,眩晕,声低,气短,倦怠乏力,便溏。
肝气不足,则病目不明,两胁拘急,筋挛不得太息,爪甲枯,面青善悲怒,如人将捕之,是肝气之虚也。
肺气不足,即肺的生理功能减弱。
症见咳喘无力,气短,动则益甚,痰液清稀,声音低怯,神疲体倦,面色晄白,畏风自汗,舌淡苔白,脉虚。
《诸病源候论·五脏六腑病诸候》:“肺气不足,则少气不能报息,耳聋,咽干,是为肺气之虚也。
”
《诸病源候论·胃病候》:“胃气不足,则饥而不受水谷,飧泄,呕逆,是为胃气虚也。
胆气不足,又称胆虚,胆虚气怯。
病后胆气虚弱,脏腑功能失调所致。
症见虚烦不眠,口苦,常叹息,易惊恐,多疑虑,呕逆等。
《诸病源候论·五脏六腑病诸候》:“胆气不足,其气上溢而口苦,善太息,呕宿汁,心下澹澹,如人将捕之。
辨证施治
1.肝气不足
(1)证候病目不明,两胁拘急,筋挛不得太息,爪甲枯,面青善悲怒,如人将捕之,是肝气之虚也。
(2)治则补益肝肾。
(3)主方滋补肝肾汤。
(4)方药玄参、麦冬、益母草、首乌、枸杞子、菟丝子、女贞子、丹皮、复盆子、桑椹子。
2.胃气不足
(1)证候饥而不受水谷,飧泄,呕逆。
(2)治则益气建中。
(3)主方四君子汤、小建中汤,补中益气汤等。
3.胆气不足
(1)证候胆怯易惊,头眩心悸,心烦不眠,夜多异梦,耳鸣耳聋;或呕恶呃逆,眩晕,癫痫。
苔白腻,脉弦滑。
(2)治则温胆安神。
(3)主方温胆汤。
(4)方药生姜(切片)、生旱半夏(捣碎)、陈皮、竹茹、枳壳、炙甘草。
4.肺气不足
(1)证候咳喘无力,气短,动则益甚,痰液清稀,声音低怯,神疲体倦,面色晄白,畏风自汗,舌淡苔白,脉虚。
(2)治则补益肺气。
1)肺虚咳喘①主方补肺汤或人参胡桃汤。
②方药黄芪、甘草、钟乳、人参、桂心、干地黄、茯苓、白石英、厚朴、桑白皮、干姜、紫菀、橘皮、当归、五味子、远志、麦冬、大枣(补肺汤);人参、胡桃(人参胡桃汤)。
2)肺卫不足易感外邪①治则玉屏风散。
②方药防风、黄芪(蜜炙),白术。
3)合并肺阳虚①治则保元汤。
②方药人参、黄芪、肉桂、甘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