嗜铬细胞瘤基础病理

合集下载

嗜铬细胞瘤

嗜铬细胞瘤
❖ 肿瘤出血范围较大,瘤内或瘤周见较多的出血性高密度 或信号区;
❖ 增强检查,肿瘤的对比剂廓清迅速,类似肾上腺腺瘤;可 能是由于瘤内毛细血管网发生改变所致;
❖ 肿瘤细胞内因含丰富的脂质,CT平扫上呈低密度,且MRI 化学位移成像反相位上信号强度有明显下降,被误诊为 肾上腺腺瘤。
❖ 1) CT发现肾上腺区肿块且其表现符合高强化、持续性强 化、密度混杂等特点时应高度怀疑嗜铬细胞瘤可能;
MR
❖常表现为 T1WI 低信号、T2WI 明显高信号(占65%) ,T2WI 也可呈低信号,增强后呈明显强化。同反相 位信号变化常用于区分腺瘤与其他肿瘤,但由于嗜铬 细胞也可发生脂肪变性,反相位上信号可减低,此时 易误诊为腺瘤。
男,37岁,体检发现血压高1年,剧烈运动时伴胸闷不适,休息后 缓解。去甲肾上腺素及肾上腺素升高。病理:异位嗜铬细胞瘤
❖约 2/3 嗜铬细胞瘤为实性,其余为囊性或囊实性
❖ 富血供肿瘤,增强后呈明显强化,延迟扫描缓慢廓清 。注射造影剂 15 min 后的延迟期可帮助鉴别腺瘤与 其他肿瘤。延迟期腺瘤相对廓清率大于 40% 或绝对廓 清率大于 60%,而其他肿瘤如嗜铬细胞瘤相对廓清率 小于 40% 或绝对廓清率小于 60%。
囊性为主嗜铬细胞瘤,64 岁男性,腹部不适 1 年余,既往高 血压史。CT 增强示左侧肾上腺囊性为主肿块,病灶内侧可见 强化壁结节,手术病理证实为嗜铬细胞瘤。
不典型嗜铬细胞瘤的影像表现
❖ 肿瘤的坏死、囊变区较广泛,致其呈均一薄壁的、类似 于囊肿样表现;
❖ 肿瘤在T2WI上表现为较低信号或者低信号,而不是经典 的灯泡征;
❖ 目前认为嗜铬铬细胞瘤具有潜在的侵袭性并可发生转移
概述
❖绝大多数嗜铬细胞瘤好发于 40-50 岁人群,无明 显性别差异。

嗜铬细胞瘤

嗜铬细胞瘤

高血压危象的处理
•在维持原有的降压药(硝酸甘油或者硝普钠)立刻使用酚 妥拉明0.5-3mg。同时并缓慢扩容,既避免bp徒降,又防止 酚妥拉明扩张血管而引起代偿性心率剧升。 •如心率持续大于140次/分,缓慢给予艾斯洛尔,美托洛尔。 •高血压和心动过速同时发生应首选a受体阻滞剂,同时扩 容,必要时给予b受体阻滞剂控制心率。
2.扩容
•血压下降后使部分组织液向血管内转移,血容量得到补充, 但仍然不足,术前3天,每日扩容不少于1500ml,控制HCT 小于45%,但要注意,否则增加心脏负荷,诱发心衰。
3.控制心律失常
•嗜铬细胞最常见的心律失常是心动过速,肺患者心率大于 100次/分。控制心率时使用的b受体阻滞剂必须在使用a受 体阻滞剂1周后方可使用。术前心率应小于90次/分。
等。 另外低血压和休克也可见于肾上腺嗜铬细胞瘤的患者,心 脏可以出现心室肥厚、心脏扩大和心力衰竭,有一些代谢 方面的紊乱,可以出现糖耐量减退、低钾血症和高钙血症。

无症状:
部分嗜铬细胞瘤为无功能或潜在功能性
儿茶酚胺 肾上腺素 心悸
去甲肾上腺素 头痛 三联症
多巴胺Biblioteka 出汗高血压 高代谢 三高 高血糖
高血压 去甲肾上腺素 代谢 肾上腺 (尿糖,基础代谢率,低热)
嗜铬细胞瘤危象
•处在围手术期出现高血压危象外还可以出现休克,心率失 常,急性左心衰,肺水肿甚至猝死。 •基本上和高血压表现差不多
严重的低血压
•肿瘤出血,坏死,肿瘤切除后,儿茶酚胺分泌减少,和血 中浓度剧烈下降,使原来处于收缩状态的血管突然扩张, 导致血管床容积与血容量之间比例失调,加之,心泵收缩 减弱,心排量降低,导致血压严重下降发生低血压休克, 心源性休克,心源性休克和代谢性酸中毒等。

嗜络细胞瘤

嗜络细胞瘤

雾一二练习作品 ,模板设计
正常肾上腺CT:倒V形、倒Y形、三角形或线状,尖嵴向前,
内外肢后伸。边缘光滑,不出现结节状轮廓。增强呈均一强化。
肾上腺嗜铬细胞瘤的CT表现:
一侧肾上腺类圆形肿块。肿瘤直径3~5cm,甚
至10cm以上。较小肿瘤密度均一,类似肾脏密度; 较大肿瘤密度不均,出血、坏死、囊变,少数点状 或弧线状钙化。
1
病理 ---包膜,易坏死、囊变,可侵犯
2
临床表现 --- “6H”
3
实验室检查 --- VMA↑
4 影像学表现
15
Company name
• 影像学表现
肾上腺肿瘤影像学检查,首选 CT, MRI、USG可作为补充检查手段。
雾一二练习作品 ,模板设计
1
肾上腺的解剖
温故
2 正常肾上腺CT
知新
3 肾上腺嗜铬细胞瘤CT
增强,肿瘤明显强化。
平扫CT(a)示左肾上腺区有较大的类圆形肿块(↑),中心有大片不规则低密 度区,增强CT(b),左肾上腺区肿块(↑)呈不均匀显著强化,中心不规则 低密度区无强化;
CT平扫(B)示左侧肾上腺区一巨大 占位性病变,边缘清楚,密度不均匀, 内部见片状低密度坏死灶和少量点状 钙化灶。周围组织受推压移位,增强 扫描(A、C)病灶呈不均匀明显强 化(↑),内部低密度坏死无强化
Headache(头痛), Heart consciousness(心悸), Hypermetabolism(高代谢状态), Hyperglycemia(高血糖) , Hyperhidrosis(多汗)。
实验室检查,24h尿中儿茶酚胺的代谢产物 香草基扁桃酸(VMA)明显高于正常值。
Contents

嗜铬细胞瘤

嗜铬细胞瘤

第四十二章:嗜铬细胞瘤术中监测与麻醉新进展临床病例:患者,女,46岁,体重50公斤,因―突发胸闷气促、端坐呼吸、咳大量粉红色泡沫样痰1小时‖至本院急诊科就诊。

入院时查体:体温37℃, 脉搏120次/min, 呼吸24次/min, 血压180 /90 mmHg。

神志清楚, 急性病容,口唇发绀,听诊两肺满布湿性啰音,心界向左扩大,未闻及明显杂音。

经本院心内科会诊以―高血压病3级、高血压性心脏病、心功能IV级‖收住入院。

患者既往有高血压病史6年,自服降压药治疗(具体用药不详,频繁更换用药),血压控制欠佳,最高200/150mmHg。

予吸氧、降压,强心,利尿,扩血管及其它对症支持治疗后,患者症状缓解。

查B超显示:右上腹稍强回声肿块,右肾上腺嗜铬细胞瘤首先考虑;CT显示:右肾上腺肿瘤3×4cm,考虑嗜铬细胞瘤;心电图报告:左室肥厚伴劳损。

查血尿儿茶酚胺高于正常值的10倍。

予―酚苄明(Phenoxybenzamine) 10mg po tid、美托洛尔(Metoprolol) 25mg po bid‖,每日输液2000-2500ml(其中万汶(Voluven,130/0.4)1000ml),准备2周后,血压维持在130-140/85-95mmHg之间,HR80-90次/min,转泌尿外科手术。

术前麻醉会诊拟在全麻复合硬膜外麻醉下行腹腔镜下嗜铬细胞瘤切除术。

术前给药:安定片5 mg口服,吗啡针5 mg术前半小时肌注。

入室时患者呈嗜睡状态,行T9-10硬膜外穿刺置管顺利,左桡动脉、右颈内静脉穿刺置管顺利,Ohmeda-Detax 监护仪持续监测ECG、SpO2、IBP、CVP、T、P、R、BIS,左桡动脉测压管三通接Vigileo监护仪的FloTrac传感器测量APCO(动脉压力波形心输出量)及SVV(每搏量变异度)等。

诱导前硬膜外注入2%利多卡因5ml,5min 后测试有明确的麻醉平面后,以咪唑安定、芬太尼、依托咪酯、维库溴胺诱导行气管内插管,插管后硬膜外腔分次注入0.5%耐乐品10ml。

嗜铬细胞瘤11例临床与病理分析

嗜铬细胞瘤11例临床与病理分析

嗜铬细胞瘤11例临床与病理分析
嗜铬细胞瘤是一种罕见的内分泌肿瘤,起源于肾上腺髓质,多数为良性,但也可为恶性。

本文报道了11例嗜铬细胞瘤的临床与病理分析。

病例中,男性患者6例,女性患者5例,年龄范围为25-60岁。

临床表现主要包括高
血压、头痛、心悸、多汗和体重减轻等。

患者在就诊时常常表现为阵发性高血压,血压可
升高至200/120mmHg以上,症状严重时可出现高血压危象。

其中有4例患者在体检时发现
肾上腺肿块,无明显症状。

肿瘤的直径为1.5-5.0cm。

病理检查结果显示,肿瘤细胞呈现多样性形态,包括多形性细胞、乏粘液细胞、富粘
液细胞和嗜酸性细胞等。

核分裂像明显增多,核团聚现象常见。

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显示,肿瘤细胞具有嗜铬素、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的合成和分泌功能。

肿瘤细胞呈弥漫
性分布,与正常髓质细胞可见界限不清。

临床治疗中,10例患者接受手术治疗,1例患者接受放疗。

手术切除肿瘤后,患者的
血压逐渐恢复正常,相关症状也有所改善。

术后随访中,患者中有2例出现局部复发,1
例出现远处转移,并于随访中死亡。

综合分析结果显示,嗜铬细胞瘤是一种恶性程度较高的肾上腺肿瘤,临床表现多样化。

手术切除是主要的治疗方法,但并不能完全根治该疾病。

术后患者需密切随访,及时发现
并处理可能的复发和转移。

嗜铬细胞瘤

嗜铬细胞瘤

疾病名:嗜铬细胞瘤英文名:pheochromocytoma缩写:别名:chromaffin tumor;chromaffin-cell tumor;chromaffinoma;chromophile tumor;medullary chromaffinoma;medullosuprarenoma;副神经节瘤;肾上腺髓质瘤;嗜铬母细胞瘤;phaeochromocytomaICD号:D37.5分类:内分泌科概述:嗜铬细胞瘤(pheochromocytoma,PHEO)是由嗜铬细胞所形成的肿瘤,肿瘤细胞大多来源于肾上腺髓质,少数来源于肾上腺外的嗜铬细胞。

由于肿瘤或增生细胞阵发或持续性分泌过量的儿茶酚胺(CA)及其他激素(如血清素、血管活性肠肽、肾上腺髓质素和神经肽Y等),而导致血压异常(常表现为高血压)与代谢紊乱症候群。

某些患者可因长期高血压致严重的心、脑、肾损害或因突发严重高血压而导致危象,危及生命,但如能及时、早期获得诊断和治疗,又是一种可治愈的继发性高血压病。

流行病学:PHEO占高血压人群的0.1%~0.5%,多发生于成人,20~50岁多见,女性多于男性。

据美国Mayo Clinic尸检证实的PHEO患者中,生前从未被怀疑过的高达75%。

据国外统计,约50% PHEO患者呈持续性高血压,45%为间歇性高血压,5%血压正常。

嗜铬细胞瘤是一种少见疾病,但随着近年来诊断技术的进展,本病的发现率逐渐提高,约占高血压患者的1%左右,在肾上腺意外瘤占到4%。

对嗜铬细胞瘤作出正确诊断非常重要。

因为它是一种可以纠正的继发性高血压,经正确诊断和治疗90%的患者可以治愈。

而且肿瘤内储藏大量的儿茶酚胺类物质,释放后会引起高血压危象及导致心、脑等器官严重并发症,如误诊或处理不当可造成生命危险。

80%~90%的嗜铬细胞瘤是良性的。

约10%有家族性,可以是单纯的家族性嗜铬细胞瘤,也可以表现为MEN2型(多发性内分泌腺瘤病2型)、Von Hippel-Lindall病、神经纤维瘤病1型(NFl)等的一部分。

嗜铬细胞瘤是怎么回事?

嗜铬细胞瘤是怎么回事?

嗜铬细胞瘤是怎么回事?*导读:本文向您详细介绍嗜铬细胞瘤的病理病因,嗜铬细胞瘤主要是由什么原因引起的。

*一、嗜铬细胞瘤病因*一、发病原因嗜铬细胞瘤位于肾上腺者占80%~90%,且多为一侧性;肾上腺外的瘤主要位于腹膜外、腹主动脉旁(占10%~15%),少数位于肾门、肝门、膀胱、直肠后等特殊部位。

多良性,恶性者占10%。

与大部分肿瘤一样,散发型嗜铬细胞瘤的病因仍不清楚。

家族型嗜铬细胞瘤则与遗传有关。

有报道在多发性内分泌腺瘤病(MEN-2A,MEN-2B)中的嗜铬细胞瘤有1号染色体短臂的缺失,也有人发现以上两者均有10号染色体REI原癌基因的种系(germ-line)突变,MEN2A表现为RET10号外显子的突变,此突变可以编码细胞外蛋白质配体结合区域的半胱氨酸残基,从而影响细胞表面的酪氨酸激酶受体,而MEN-2B则有10号染色体RETB 原癌基因突变,该突变影响细胞内蛋白质结合区域的酪氨酸激酶催化部位。

酪氨酸激酶与细胞生长和变异的调节有关。

从而导致易感人群发病。

von Hippel-Lindau综合征中的嗜铬细胞瘤,基因损害存在于3p25~26的VHL基因(又称肿瘤抑制基因),突变多种多样,3个外显子(1,2,3号外显子)均可发生突变,可表现为无义突变、错义突变、移码突变或缺失突变等,嗜铬细胞瘤与其错义突变有关;当基因发生突变时,细胞生长失去控制而形成肿瘤。

VHL基因生殖细胞系突变决定VHL家族的肿瘤易感素质及发病情况,而VHL基因的体细胞系突变则与所发生的肿瘤的恶性倾向有关。

在多发性神经纤维瘤(Ⅰ型和Ⅱ型)中,嗜铬细胞瘤只与Ⅰ型有关,其基本的基因损害为17号染色体的RFl基因的失活性突变。

此基因也是一个肿瘤抑制基因,其失去表达后,可导致嗜铬细胞瘤及其他肿瘤的发生。

*二、发病机制1.病理学嗜铬细胞瘤来源于交感神经系统的嗜铬组织,分为散发型和家族型两大类。

散发型嗜铬细胞瘤常为单个,80%~85%的肿瘤位于肾上腺内,右侧略多于左侧,少部分肿瘤位于肾上腺以外的嗜铬组织。

嗜铬细胞瘤

嗜铬细胞瘤
降压作用,对抗了儿茶酚胺的作用而不发生高血压。 • ④大的肿瘤虽然含有大量的儿茶酚胺类物质,但大多在肿瘤
内部代谢。内分泌检查对静止型嗜铬细胞瘤的作用有限。
复发性嗜铬细胞瘤
• 嗜铬细胞瘤的复发率为4. 6 %~10 %。 • 肾上腺外、儿童、多发嗜铬细胞瘤复发率较高。 • 原位复发或恶变及转移。复发性嗜铬细胞瘤易恶变。 • 复发在无嗜铬组织部位者和切除后局部复发浸润者常
对于怀疑静止型嗜铬细胞瘤的患者,胰高血糖素刺激试验可以发 现一些隐匿功能的嗜铬细胞瘤。可以行影像学检查和核素扫描 有利于定位诊断。
病例分析
女性,65岁。 病史:确诊右肺腺癌肝脏、全身骨转移9月;
发现右肾肾上腺占位2天。 查体:血压110/70mmHg.心肺未见异常。下肢无浮
肿。
化验:CA 206.8(<266nmol/24h)
病因、病理及发病机制(三)
• 电子显微镜下可见肿瘤细胞内富含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的 分泌颗粒。
• 恶性者细胞排列不规则,有细胞分裂象,包膜,肾上腺静脉中 有瘤细胞浸润,有时有瘤栓,附近脏器组织也可有瘤细胞浸润 。
病因、病理及发病机制(四)
瘤组织可以阵发性或持续性地分泌 多量去甲肾上腺素和肾上腺素,以 及微量多巴胺。
儿茶酚胺通过肾上腺素能受体对心 血管系、平滑肌、神经内分泌系起 广泛的生理作用,引起高儿茶酚胺 血症的症群。
临床表现
高血压症群
• 肾上腺素作用于心肌,心输出量增加,收缩压升高,去甲肾 上腺素作用于周围血管引起其收缩,促使收缩压和舒张压均 升高,此为本病的主要症群。
• 临床上根据血压发作方式,可分为阵发性和持续性两型。阵 发性高血压的诱因包括精神刺激,弯腰,排尿,排便,触摸 和肿瘤手术检查等等血压骤然升高,收缩压最高可达到 300mmHg,舒张压可相应升高达180mmHg。持续时间一般为 数分钟,大多少于15min,但是长者可达16-24小时。

嗜铬细胞瘤.课件

嗜铬细胞瘤.课件

• ②持续性高血压型 往往易被误诊为原发性高血压
• 有以下情况者要考虑本疾病的可能性:
• A、儿童或青年人
• B、对常用降压药效果不佳,但对硝普钠有效
• C、伴交感神经过度兴奋(多汗,心动过速),高代谢(低热,消瘦)头痛,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燥
• D、体位性低血压或血压波动大,可骤然降低
• 2.低血压、休克
• 3. 高血压和低血压相交替
留置针等
4.刀口的观察 敷料有无渗血渗液,刀口周围有无血肿等。 5.按时翻身,指导患者床上活动。
6.术后镇痛 、抗炎补液治疗及营养支持。
7.肾上腺危象的观察与处理 术后肾上腺皮质可能有不同
程度的缺血、损伤而导致肾上腺功能不足。
.
17
出院指导
• 出院后的用药,术后血压仍偏高者出院 后需服用降压药,需定期监测血压防止 低血压,服药后须平卧一小时等。
– 左侧呈半月形 – 右侧呈扁平三角形
• 表面包以结缔组织被膜
.
4
醛固酮 皮质醇
儿茶酚胺
.
5
.
6
病理
部位:80-90%的瘤位于肾上腺,大多为一侧性。
• 起源肾上腺以外的嗜铬细胞瘤约占10%; • 恶性嗜铬细胞瘤约占5%~10%,可造成淋巴结、 • 肝、骨、肺等转移。
.
7
临床表现
• 主要是由于大量儿茶酚胺作用于肾上腺 • 素能受体所致,以心血管症状表现为主
• 4.心脏表现
• 心律失常,心肌肥厚,心脏扩大,心力衰竭
.
9
代谢紊乱
• 1.基础代谢增高 脂肪分解加速,引起消瘦。 • 2.糖代谢紊乱 血糖升高, • 3.脂代谢紊乱 脂肪分解加速,游离脂肪酸增多 • 4.电解质紊乱 低钾、高钙

病理规培笔记嗜铬细胞瘤诊断标准

病理规培笔记嗜铬细胞瘤诊断标准

病理规培笔记嗜铬细胞瘤诊断标准嗜铬细胞瘤的诊断标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症状和体征:
•患者年龄多在20~50岁。

•主要症状多数为阵发性高血压,发作时间及频率不等。

平时血压不高,发作时收缩压可达200~300mmHg,舒张压130~180mmHg,伴头痛,面色苍白,大
汗淋漓,心动过速,心前区不适,恶心呕吐,视力模糊等。

发作终止后可有面颊及皮肤潮红、全身发热、流涎、瞳孔缩小、尿量增多等症状。

部分可表现为持续性高血压,或持续性高血压伴有阵发性加剧和上述交感神经兴奋症状。

如站立时低血压或血压波动大应疑为本病。

个别可表现为低血压、休克或高血压和低血压交替出现。

•体检发现,发作间歇期患者无明显体征,或仅有心界扩大,少数可扪及腹部包块。

发作期血压升高,可有皮肤潮湿、面色苍白、脉速,心律失常,复视等。

1.实验室检查:
•实验室检查可以查血或者尿的儿茶酚胺含量,包括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的含量增高,血钾的浓度下降。

1.影像学检查:
•影像学检查包括磁共振成像、CT、B超、同位素131Ⅰ标记MIBG扫描等。

如果存在恶性嗜铬细胞瘤,做影像学检查时会在没有嗜铬细胞瘤的部位发现转移灶,比如肺部、肝脏、淋巴结、脊柱等,而且肿瘤会侵袭性生长。

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嗜铬细胞瘤的诊断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检查等多方面的信息,如有相关疑虑,建议及时就医并遵循医生的建议进行诊断和治疗。

嗜铬细胞瘤-林亦库

嗜铬细胞瘤-林亦库
• 因病理铬酸盐染色时呈阳性反应而得名。
• 摘自 网络
• 有完整包膜,表面光滑,切面红棕色,富含血 管,质实,可见出血灶以及囊性变。瘤组织由 纤维条索分隔,瘤细胞大小态不一,胞质丰 富并含有较多颗粒,铬盐染色后,胞质内可见 棕色或黄色颗粒(不能根据瘤细胞形态判断良、 恶性)。
• 恶性变征象为有转移和周围组织侵犯,血管和 淋巴管中有癌栓形成。
• 淋巴结转移是最可靠的诊断依据,包膜和血管 浸润只具有相对意义,如广泛包膜浸润,瘤组 织侵犯周围软组织结构可诊断为恶性。
• 嗜铬细胞体积相当大,呈多角形,边界不 清,细胞质丰富,呈明显的颗粒状,通常
为嗜碱性,也可为嗜双色性或嗜酸性;少 数细胞质内出现玻璃样“胶样”小滴,PAS 染色呈强阳性。
• 肿瘤细胞排列成界限清楚的特征性的巢状, 由含有淀粉样物的纤维血管性间质包绕。 由包膜发出的纤维条索伸入瘤组织内将瘤 组织分隔成分叶状,肿瘤有完整包膜,肿 瘤内血管丰富,分隔包绕瘤细胞成团,并 常见扩张的血窦,部分血窦内可见瘤栓。
男,50岁,高血压十余年。
病理
• (“左侧肾上腺肿物”)免疫组化示:瘤 细胞CgA+、Syn+、NSE+、
• S-100(+)、CK低分子(+)局灶、 Calcitonin-、Ki-67(+)<1%;特染示:AB-、 PAS小灶(+)。结合HE染色形态,符合侵 袭性嗜铬细胞瘤。注:可见包膜侵犯、血 管侵犯(局灶)及瘤组织扩散到肾上腺周 围脂肪组织。
儿童嗜铬细胞瘤不太可能是恶性,但很可能 是双侧的。
• 10%肿瘤:10%为双侧、10%为恶性、10%有家族性、10% 发生于肾上腺外;异位的嗜铬细胞瘤(也称副神经节瘤)。
• 嗜铬细胞瘤可伴有I型神经纤维瘤病(抑癌基因NF-1突变)、 2型多发性内分泌腺瘤病(原癌基因RET突变)、血管发育 不良引起的肾动脉狭窄、其他部位的副神经节瘤、肾上腺 皮质肿瘤或VHL综合征。

嗜铬细胞瘤病因及临床表现

嗜铬细胞瘤病因及临床表现

嗜铬细胞瘤病因及临床表现*导读:嗜铬细胞瘤起源于嗜铬细胞(chromaffincell)。

胚胎期,嗜铬细胞的分布与身体的交感神经节有关。

随着肥猪的发育成熟,绝大部分嗜铬细胞发生退化,其残余部分形成肾上腺髓质。

……因此绝大部分嗜铬细胞瘤发生于肾上腺髓质。

肾上腺外的嗜铬细胞瘤可发生于自颈动脉体至盆腔的任何部位,但主要见于脊柱旁交感神经节(以纵隔后为主)和腹主要见于分叉处的主动脉旁器(Zuckerkandl organ)。

【诊断】嗜铬细胞瘤约占高血压病因的0.5~1%。

90%以上的患者可经手术治愈。

因为本病发作时有引起急症意外的危险,加之尚有一部分为恶性嗜铬细胞瘤,故应及早诊治。

但由于患者常呈间歇性发作,给某些实验及检查带来一定困难,所以,在检查方法的选择上应综合考虑。

1.实验室检查:一般实验室检查无特异性。

耐糖量下降,基础代谢增高而血甭蛋白结合碘政治家有参考意义。

通常将血、尿儿茶酚胺及代谢产物的测定作为特异性检查。

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在代谢过程中先降解为变肾上腺素类,最终降解为3-甲氨基4-羟扁桃酸(VMA)。

因此实验室中将测定尿中变肾上腺素类及VMA做为功能性嗜铬细胞瘤的诊断指标。

但变肾上腺腺类及VMA可受到某些药物,如单胺氧化酶抑制剂、氯丙嗪、锂制剂等,以及食物,如咖啡、香蕉等的干扰,使测定结果受到影响。

尿液悼念是滞完全及是否在发作期,都可影响测定结果。

这些因素应给予足够的重视。

尿儿茶酚胺测定较为敏感可靠,但技术要求较高。

据认为它是反映短期内儿茶酚胺分泌最敏感的指标。

对分泌肾上腺素占优势者诊断价值更高。

近几年,Kuchel等发现,儿茶酚胺的三个组成部分,去甲肾上腺素、肾上腺素、多巴胺在血循环中以两种方式存在,即游离状态与结合状态。

周围血循环中80%的去甲肾上腺素和肾上腺素处于结合状态,而几乎100%的多巴胺处于结合状态。

以往实验室测定的都是游离状态的儿茶酚胺。

测定结合状态儿茶酚胺后发现。

2.药理试验:药理试验特异性不强,有一定的假阴性、假阳性及副作用。

嗜铬细胞瘤病理

嗜铬细胞瘤病理

嗜铬细胞瘤病理
嗜铬细胞瘤起源于由神经嵴中移行出来的嗜铬细胞。

嗜铬组织能合成儿茶酚胺,在胚胎期分布广泛,出生后仅少量残留在肾上腺髓质、交感神经节和体内其他部位。

可形成肿瘤并合成及释放儿茶酚胺,引起高血压等症状。

病理
嗜铬细胞瘤约85~90%起源于肾上腺髓质,多为单侧,少数起源于两侧肾上腺,肾上腺外的肿瘤从颈动脉体到盆腔均可,常与交感神经节相关联,如腹主动脉两侧(占患者的10~15%)及后纵隔障。

多发性嗜铬细胞瘤多见于儿童患者和家族性嗜铬细胞瘤病人。

嗜铬细胞瘤中约10%为恶性,病理细胞形态学难以确定诊断。

其诊断依据为①有包膜浸润,②肌层血管内瘤栓形成,③在没有嗜铬组织的部位有肿瘤转移。

正常肾上腺髓质合成的儿茶酚胺以肾上腺素为主,去甲肾上腺素仅占15%。

肾上腺嗜铬细胞瘤释放的儿茶酚胺中去甲肾上腺素约占3/4,肾上腺外肿瘤所释放者几乎全部均为去甲肾上腺素。

故表现有所不同。

嗜铬细胞瘤基础病理

嗜铬细胞瘤基础病理
• 低血压休克。 • 腹部肿块。 • 消化道症状:腹痛、腹胀、便秘、胆石症等。 • 膀胱肿瘤。
临床表现
• 高代谢综合征:氧化游离脂肪酸升高。 • 高血糖综合征:个别似糖尿病,血糖高。 • 低血糖综合征:少见儿茶酚胺刺激血糖
升高,使胰岛素分泌过度,引起低血糖; 肿瘤转移到肝使胰岛素释放增多所致。 • 红细胞增多症:分泌促红细胞生成素样 物质,刺激骨髓,使红细胞增多。
肺水肿、心力衰竭、脑中风或休克而死亡。发作持续
时间约为数分钟,多少于15分钟,长者可达16-24小时。
• 持续性高血压表现与高血压病相似,不同之处有儿茶 酚胺分泌过多的表现。
临床表现
• 代谢异常:儿茶酚胺使体内耗氧量增加,基础 代谢率增加,达30-100%,但T4正常。发作时 有发热,体温升高1-2℃。体重下降。可诱发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可伴有甲旁亢出现高血钙, 常提示家族性嗜铬细胞瘤。
• 镜下为多角形、大小不一的细胞,可有梭形和双核, 排列紧密,胞浆内富含颗粒,苏木紫伊红染色呈蓝红 色,其中含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易被重铬酸钾 染色。瘤细胞外有丰富的血管网。
• 恶性者细胞排列不规则,有细胞分裂象,包膜、肾上 腺静脉中有瘤细胞浸润,可见瘤栓。转移较早发生, 可见于肝、骨、胸膜、肺、肠及主动脉、肠系膜、胸 纵隔、颈部淋巴结中。
• 髓外主要分布于腹膜后腹主动脉前、左右腰椎 旁间隙、肠系膜下动脉开口处主动脉旁的嗜铬 体(器)。
• 更少见的部位有肾上极、肾门、肝门、肝及下 腔静脉之间、腹腔神经丛、近胰腺处、髂窝或 近髂窝血管处、卵巢内、膀胱内、直肠后、脊 柱旁、颈部(颈总动脉分叉处颈动脉体)或颅 内(迷走神经分支处)。
病理解剖
嗜铬细胞瘤
肾上腺
• 部位:左右各一个,各位于肾脏上方

嗜铬细胞瘤

嗜铬细胞瘤

嗜铬细胞瘤知识简要摘要嗜铬细胞瘤是一种源于肾上腺髓质或副神经节的神经内分泌肿瘤,其特征是分泌过多的儿茶酚胺。

本文详细介绍了嗜铬细胞瘤的临床表现、常用术语、病理过程、病因、发病机制、类型、并发症、诊断方法、鉴别诊断、治疗及预防等方面的系统知识,旨在为医学生和患者提供全面的了解与指导。

文末附有典型病例分析以增强理解。

临床表现及特征嗜铬细胞瘤的临床表现主要与儿茶酚胺(如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的过量分泌有关。

常见症状包括:•高血压:约90%的患者表现为阵发性或持续性高血压。

阵发性高血压常伴有心悸、头痛和出汗“三联征”。

•心血管症状:心悸、心动过速、心律失常。

•神经系统症状:头痛、焦虑、震颤。

•胃肠道症状:恶心、呕吐、腹痛、便秘。

•代谢紊乱:体重减轻、糖耐量异常或糖尿病。

常用术语解释•嗜铬细胞:位于肾上腺髓质和副神经节的细胞,能够分泌儿茶酚胺。

•儿茶酚胺:包括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和多巴胺,是由嗜铬细胞分泌的激素,调节心血管系统和代谢活动。

•肾上腺髓质:肾上腺的内层,主要由嗜铬细胞组成。

•副神经节:位于脊柱两侧的神经节,亦可产生嗜铬细胞瘤。

病理全过程嗜铬细胞瘤的病理过程涉及嗜铬细胞的异常增生和功能失调。

以下是其病理特点:1.肿瘤发生:嗜铬细胞瘤起源于肾上腺髓质或副神经节的嗜铬细胞。

2.儿茶酚胺分泌过多:肿瘤细胞分泌过多的儿茶酚胺,引起一系列临床症状。

3.肿瘤增大:随着肿瘤增大,可能引起局部压迫症状和远处转移。

病因和发病机制嗜铬细胞瘤的病因尚不完全明确,可能与遗传因素、环境因素和偶发突变相关。

常见的遗传因素包括:•多发性内分泌腺瘤2型(MEN 2):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患者易患嗜铬细胞瘤。

•冯·希佩尔-林道综合征(VHL):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伴有嗜铬细胞瘤风险。

•神经纤维瘤病1型(NF1):一种遗传性疾病,患者有嗜铬细胞瘤的风险。

发病机制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遗传突变:导致嗜铬细胞增生和功能失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对水盐代谢底的影响-保钠排钾:醛固 酮促进肾远曲小管及集合管重吸收Na + , 通过Na-K与Na-H置换,使K +与H+排出 增加,出现酸性尿和碱中毒。 • 醛固酮使Na重吸收增加,水潴留,细胞 外液增多,血管壁内和血循环Na浓度增 加,血管对去甲肾上腺素的反应加强, 血压升高。 • 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作用。
临床表现
• 代谢异常:儿茶酚胺使体内耗氧量增加,基础 代谢率增加,达30-100%,但T4正常。发作时 有发热,体温升高1-2℃。体重下降。可诱发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可伴有甲旁亢出现高血钙, 常提示家族性嗜铬细胞瘤。 • 低血压休克。 • 腹部肿块。 • 消化道症状:腹痛、腹胀、便秘、胆石症等。 • 膀胱肿瘤。
检查
• 测定血浆或尿中儿茶酚胺的浓度,最可靠。发病时 可增高数倍-数十倍。 • 24小时尿3-甲基-4-羟基苦杏仁酸(VMA)可靠 率90%,其特异性高,敏感性低。发作时阳性率高。 <9mg/24h尿 • 24小时尿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的测定。特异性 97%。肾上腺素<50ug/24h尿,去甲肾上腺素<100ug/ 24h尿。 • 24小时尿中甲氧基肾上腺素(MN)和甲氧基去甲肾 上腺素(NMN)的总和。 • 血清嗜铬颗粒-A
治疗
• 首选手术切除。 • 内科治疗: 阻滞剂: 酚卞明、哌唑嗪等,术前不少 于2周 阻滞剂:先用阻滞剂降压后,有心律失 常和心动过速时。 钙拮抗剂:尼卡地平 儿茶酚胺合成抑制剂:洛胺酸羟化酶抑制 剂-甲基间洛胺酸
糖皮质激素的作用
• 对物质代-促进分解代谢:促进蛋白质分解, 抑制其合成;加强糖异生过程;抗胰岛素作用, 使胰岛素与其受体结合受抑制,外周葡萄糖的 利用减少,脂肪与肌肉组织减少摄取葡萄糖的 数量,使血糖升高。对脂肪的作用存在部位差 异,四肢脂肪组织分解增加,腹部、面部、肩 部的脂肪合成增加,可出现Cushing’S综合征
嗜铬细胞瘤
• 起源于肾上腺髓质、交感神经节、旁交 感神经节或其他部位的嗜铬组织的肿瘤。 由于瘤组织可阵发性或持续性地分泌多 量的去甲肾上腺素和肾上腺素,以及微 量的多巴胺,临床上常呈阵发性或持续 性高血压、头痛、多汗、心悸及代谢紊 乱症候群。
发病情况
• 嗜铬细胞瘤是极为罕见的继发性高血压,占高 血压的0.05-0.1%。 • 女性>男性 • 可发生于各种年龄,以青、中年多见。 • 儿童高血压中,此病发病率相对较高。 • 家族性嗜铬细胞瘤约占5%,为常染色体显性遗 传。可表现为单独的嗜铬细胞瘤,也可同时伴 有其他异常如多发性内分泌腺IIa和IIb, Reckling-hausn神经纤维瘤。
病生理
• 肾上腺髓质的嗜铬细胞分泌去甲肾上腺 素和肾上腺素,以前者为主。 • 家族性者以分泌肾上腺素为主。 • 肾上腺外的嗜铬细胞瘤,除主动脉旁嗜 铬体外,只产生去甲肾上腺素,不能合 成肾上腺素。 • 嗜铬细胞瘤可产生多种肽类激素,还可 释放嗜铬粒蛋白至血中,血中可测得此 物质的高浓度。
临床表现
定位诊断
• • • • • • • • • • X线平片 静脉肾盂造影 膀胱镜逆行肾盂造影 较大肿瘤 肾周围充气造影 断层片 CT 86-100% MRI 100% B超 70-95% 131I-MIBG 静脉导管测定不同部位的血儿茶酚胺含量
诊断标准( 1980,日本 )
• 具备一的症状和二的大部分条件,同时必须具备三- 五条者可作出诊断
临床表现
• 高代谢综合征:氧化游离脂肪酸升高。 • 高血糖综合征:个别似糖尿病,血糖高。 • 低血糖综合征:少见儿茶酚胺刺激血糖 升高,使胰岛素分泌过度,引起低血糖; 肿瘤转移到肝使胰岛素释放增多所致。 • 红细胞增多症:分泌促红细胞生成素样 物质,刺激骨髓,使红细胞增多。
儿童嗜铬细胞瘤
• 起病急,有急性高血压与高血压脑病的 表现。 • 有家族倾向,多位于肾上腺外瘤,多发 生与双侧,恶性机率高于成人。男性多 于女性。 • 多呈持续性高血压,剧烈头痛、视力下 降、消瘦。
伴随临床综合征
• 此病可伴随其它内分泌肿瘤,称为多发性内分 泌(MEN)综合症。 • 嗜铬细胞瘤可同时伴有甲状腺髓样癌和甲状旁 腺功能亢进。 • IIa包括嗜铬细胞瘤(双肾上腺,偶见髓外组 织)、甲状腺髓样癌和甲旁亢。 • IIb包括嗜铬细胞瘤(或肾上腺髓质增生)、甲 状腺髓样癌、神经瘤等。而甲旁亢少见。
• 一、波动性高血压
• 1.发作型:血压波动于正常与高血压之间 • 2.持续性:在高血压基础上的激烈变化 • 3.因俯卧、仰卧、饱食、排便等诱因使血压波 动,血压升高时出现搏动性头痛、频脉、出汗、 苍白、四肢冷、视力障碍。 • 4.一般抗高血压药物治疗无效,但及阻滞剂 有效。
诊断标准
• 二、蛋白尿、尿糖阳性;白细胞增多; 高脂血症、血糖高;GGT异常,与肾功 能成比例的眼底异常,BMR上升。 • 三、血尿儿茶酚胺浓度升高。 • 四、尿中儿茶酚胺代谢产物如甲氧基肾 上腺素、甲氧基去甲肾上腺素及香草基 杏仁酸等排出增加。 • 五、经静脉肾盂造影、超声检查、腹部 CT等证实存在肿瘤。
发病情况
• 嗜铬细胞瘤80-90%位于肾上腺髓质,发生于非 肾上腺组织的约占5-15%,发生于胸部的占5%。 • 髓外主要分布于腹膜后腹主动脉前、左右腰椎 旁间隙、肠系膜下动脉开口处主动脉旁的嗜铬 体(Zuckerkandl器)。 • 更少见的部位有肾上极、肾门、肝门、肝及下 腔静脉之间、腹腔神经丛、近胰腺处、髂窝或 近髂窝血管处、卵巢内、膀胱内、直肠后、脊 柱旁、颈部(颈总动脉分叉处颈动脉体)或颅 内(迷走神经分支处)。
嗜铬细胞瘤
pheochromocytoma
肾上腺
• 部位:左右各一个,各位于肾脏上方 • 左侧扁平,呈三角形 • 右侧 呈半月形 • 球状带 分泌醛固酮 皮质 束状带 分泌皮质醇 • 网状带 分泌少量性激素 • 肾上腺素 • 髓质 分泌儿茶酚胺 去甲肾上腺素 • 多巴胺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肾上腺髓质
• 位于肾上腺最宽阔部位的中央,仅小部 分延伸到肾上腺周围狭窄的部位,约占 整个腺体重量的1/10,细胞成堆或成束包 绕在血管周围,由于所含颗粒可被铬酸 染成棕色,故称嗜铬细胞。肾上腺髓质 也含有一些交感神经节细胞。肾上腺髓 质和交感神经系组织同源分泌邻苯二酚 胺类激素。
病理解剖
• 嗜铬细胞瘤大多数为良性,约占90%, 恶性占10%,多数是在尸检中发现的。 • 成人中80%为单个单侧,单个肿瘤多发 生于右侧。 • 家族性嗜铬细胞瘤常为双侧和多源性, 家族性肾外嗜铬细胞瘤少见。 • 儿童中双侧及肾上腺外嗜铬细胞瘤的发 生率较成人多见。
病理解剖
• 嗜铬细胞瘤良性者包膜薄,表面光滑,棕红色,切面 呈颗粒状,瘤体中有坏死、囊性变、出血。 • 镜下为多角形、大小不一的细胞,可有梭形和双核, 排列紧密,胞浆内富含颗粒,苏木紫伊红染色呈蓝红 色,其中含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易被重铬酸钾 染色。瘤细胞外有丰富的血管网。 • 恶性者细胞排列不规则,有细胞分裂象,包膜、肾上 腺静脉中有瘤细胞浸润,可见瘤栓。转移较早发生, 可见于肝、骨、胸膜、肺、肠及主动脉、肠系膜、胸 纵隔、颈部淋巴结中。 • 髓质增生多见于双侧,也有单侧者,腺体较大,镜下 见细胞较正常者略大,侵入皮质。
糖皮质激素的作用
• 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抑制儿茶酚-O- 位甲基转移酶作用,使儿茶酚胺降解减 少,对保持血管对去甲肾上腺素的正常 反应有意义。 • 在应激反应中,意外刺激后,交感-肾 上腺髓质系统参与,儿茶酚胺增加,使 血中ACTH增加,糖皮质激素增加,调整 机体适应能力,减少应激刺激。
盐皮质激素-醛固酮
药理试验
• 激发试验:常于血压正常或发作的间期进行。 1.胰高血糖试验 2.磷酸组织胺试验 3.洛胺试验 • 抑制试验:用于血压大于160/90mmHg或血浆 儿茶酚胺在1-2mg/l,可疑者。 1.可乐定试验 2.酚妥拉明试验
诊断
• 阵发性高血压或持续性高血压伴有 阵发性加重。 • 发作性心悸、头痛、多汗三联征。 • 高血压伴有体位性低血压。 • 发现肾上腺占位原因不清者。
糖皮质激素的作用
• 对水盐代谢的影响-促进水的排出:可通过对肾 小管的滤过,集合管的水吸收及抗利尿激素的 分泌起作用。 • 对细胞的影响:对红细胞、血小板中性粒细胞 在血液中数目增加。淋巴细胞或嗜酸细胞减少。 • 对NS系统影响:降低电休克的阈值,小剂量引 起欣快感,大剂量使思维不集中,烦躁不安。 • 对肌肉的影响:促进肌力恢复,对离体心肌有 强心作用。
• 表现与肿瘤分泌的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 腺素的量、比例和释放方式有关。 • 症状常呈突发性,发作难以预料。 • 常见有头痛、多汗、心悸(伴或不伴心 动过速),尚有苍白、恶心、震颤、无 力虚脱、焦虑、上腹痛、胸痛、呼吸困 难、面红等。
临床表现
• 高血压:阵发性占45% • 持续性占50% • 血压正常占5% • 阵发性高血压具有特征性,每因精神紧张、弯腰、排 尿、手术后等可诱发,血压骤然升高,可达 300/180mmHg,一般在200-240/140-150mmHg之间,伴 有心悸、心动过速(少数为心动过缓),剧烈头痛、 头晕,震颤、苍白、多汗、乏力、胸闷、气促、呼吸 困难。还可有恶心、呕吐、上腹痛、视力模糊、精神 紧张,严重者可并发肺水肿、心力衰竭、脑中风或休 克而死亡。发作持续时间约为数分钟,多少于15分钟, 长者可达16-24小时。 • 持续性高血压表现与高血压病相似,不同之处有儿茶 酚胺分泌过多的表现。
诊断
• 诊断必须建立在24小时尿儿茶酚胺或其 代谢产物升高的基础上。 • 对阵发性或持续性高血压的病人进行适 时采集24小时尿标本定量测定对诊断有 支持作用。
诊断依据
• 血浆中或尿中游离儿茶酚胺高浓度或尿 中儿茶酚胺代谢产物高浓度。 • 应用影像学技术,如CT、MRI、 131I -间 位碘苯甲基胍( 131I-MIBG )进行定位 诊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