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鱼类的发生
鱼类学复习资料长江大学
一.名词解释1.鱼:鱼是终生生活在水中,用鳃呼吸,用鳍作辅助运动与维持身体平衡,大多体被鳞片的变温脊椎动物。
2.鱼类学:鱼类学是生物学的一个分支学科,是研究鱼类的分类、形态、生理、生态,系统发育和地理分布等的分支学科。
3.硬刺:鳍条由左右两半愈合而成,分节,强大坚硬,末端不分支,有些鱼类的硬刺前后缘可能具有锯刺。
4.软鳍鱼类:指硬骨鱼类中的低等种类,其背鳍全部由软条组成,仅少数具有硬刺。
5.棘鳍鱼类:高等真骨鱼类背鳍通常具有棘。
6.鳍式:用来描述鱼类鳍的种类、鳍条类别及其数目的表达式。
7.鳍脚:雄性软骨鱼类的交配器,是腹鳍内侧一块基鳍软骨特化形成的变形器官。
8.栉鳞:骨鳞的一种类型,其主要特点是;鳞片后区边缘具细刺或小棘。
9.圆鳞:骨鳞的一种类型,其主要特点是后区边缘光滑。
10.鳞嵴:鳞片表面骨质层的山嵴状隆起线,常围绕鳞焦呈同心圆状排列,称鳞嵴,又名环片。
11.生骨区:在个体的发育过程中,骨骼有一定的发生区域,这个区域即所谓的生骨区。
鱼类的生骨区包括皮肤区、水平隔膜区,背生骨隔区和膜生骨隔区、肌隔区、围绕脊索、神经管及中枢血管区、咽颅区、附肢区。
12.膜骨:某些骨骼的发生的过程中只有两个阶段,即膜质期和骨化期。
其间叶组织形成后,被硬骨细胞直接替代,形成硬骨,这样形成的硬骨称为膜骨。
13.软骨特化:在骨化期,硬骨细胞侵入软骨区,经骨化作用,硬骨细胞逐渐替代软骨细胞,形成硬骨,这样形成的硬骨称为软骨软化。
14.韦伯器:由带状骨、舶状骨、间插骨和三脚骨4对小骨及1对连接三脚骨后支和舶状骨外侧的韧带构成。
15.脑颅:绝大多数硬骨鱼类的脑颅是由许多块软骨骨化和膜骨借少量软骨嵌合成的一个严密的箱形构造。
其软骨化骨构成脑颅的筛区、蝶区、耳区和枕区,膜骨侧构成脑颅的顶壁和腹壁。
16.咽颅:头下部左右两侧,包裹口咽腔及食道前部,包括颌弓、舌弓、鳃弓17.红肌:在大多数鱼类皮肤下方水平隔膜附近的大侧肌表层可见一丛与水平隔膜平行的暗红色肌肉。
如何垂钓14种常见淡水鱼类
如何垂钓14种常见淡水鱼类[新编]如何垂钓马口鱼。
马口鱼大都生活在江河、湖泊、水库和山间溪流的中上层水域。
更多的生活在山涧溪流中。
清明后直到深秋季节,在无风的睛天,可成群地看到、但在大风天即沉入水底。
此鱼个体不大,却是凶猛肉食鱼类。
主要狩取小型鱼、幼鱼和水生昆虫为生。
是水域中有害鱼类之一。
p1.钓具选用:此鱼大都在50-150克,约4米左右手杆即可,钩选用伊势尼4-5号,线直径0.2-0.25亳米足可应对。
用手杆浮钓,也可采取海杆串钩底钓。
p2.钓饵选用:可使用蚯蚓、蛆虫、也可使用小鱼、小活虾。
p3.钓点选择:江河溪流、水库有水草的砂砾浅水区和有水流的沟口。
春、夏、秋三季每天傍晚,尤以夏季最佳。
此鱼在睛天无风时最适宜垂钓,而阴天刮风则欠如何垂钓桂鱼?桂鱼的习性和生活环境:桂鱼是定居性鱼类,不作长距离的洄游。
常栖息在缓流或有回流的河道交叉处。
多在2--4米水深水底为硬泥、沙泥、石桥、石滩附近。
成鱼常在水草丛中贴底,而在流水环境中往往上浮和逆水而上。
冬季则生活在较深洞穴中,很少活动。
春季大都在浅水区觅食,夏季同其它鱼种,则活跃,是垂钓最佳良机。
钓具的应用:手竿、海竿、甚至拉砣皆可、但要根椐钓场的具体自然条件灵活选用。
竿尖相对较硬为好。
钓线:直径0.35--0.4毫米。
子线梢粗于主线[如用手杆可采用齐杆线钓法]。
钓钩:选用钩门大钩,如伊势尼12--15号或15号鲤钩。
钓饵的选用:以小鱼为主。
其次是小虾[冬季用红虫也可]。
桂鱼喜食活饵,同黑鱼相似是吞食性鱼类。
小活鱼的个体以8--10厘米为好,钩在鱼背上,虾也用同样方法。
手杆如何垂钓鲂鱼鲂鱼是水中中层偏下层草食性鱼类、平时栖息在水底为淤泥、并有水草水域。
按北京气温而言约5-6月份为繁殖期。
成鱼主要成鱼主要摄苦草、黑藻、和植物碎屑,偶尔也食浮游生物。
生长速度也较快、前六年曾在沙厂水库钩到7.8斤大鲂但大都在2斤左右。
野生鲂鱼大都生长江河湖泊中,水库、池溏大多是自幼放养。
如何垂钓14种常见淡水鱼类
如何垂钓14种常见淡水鱼类垂钓是一项非常受欢迎的户外活动,许多人喜欢在湖泊、河流或池塘中捕捉鱼类。
在淡水中,有许多种鱼类可以进行垂钓。
下面是14种常见的淡水鱼类及其垂钓技巧和技巧的详细介绍。
1.鲈鱼:鲈鱼是一种常见的淡水鱼类,可以在河流和湖泊中找到。
它们对浮漂或沉底钓具都有兴趣。
使用鲜活或冷冻的小鱼作为饵料是捕捉鲈鱼的最佳选择。
2.鳜鱼:鳜鱼在中国非常受欢迎,是一种饱满且有力的鱼类。
使用小鱼或虫子作为饵料,并将饵料放在底部钓具上进行垂钓,可以最大限度地吸引它们的注意。
3.鲤鱼:鲤鱼是一种顽固的鱼类,它们喜欢嗅探并选择饵料。
使用甜玉米、面团、鳄梨、苹果等甜味饵料是捕鲤鱼的好方法。
将饵料浮在水面上或与沉底钓具结合使用,都可以有效地吸引它们。
4.鲶鱼:鲶鱼是一种有力的鱼类,常见于深水中。
它们通常对用鲜活小鱼作为饵料的沉底钓具感兴趣。
选择合适的鱼钩和钓线,以确保能够应对鲶鱼的强烈拉力。
5.黑鱼:黑鱼是一种具有强烈攻击性的鱼类,它们喜欢在水中游动并寻找饵料。
使用人工饵料,如软塑料蟌蟑或鱼鳅,结合轻巧的浮漂钓具进行垂钓,是捕捉黑鱼的一个有效方法。
6.鳙鱼:鳙鱼是一种快速、聪明的鱼类,它们喜欢追逐快速移动的饵料。
选择铅锤钓具和高速拉线技巧,可以有效地吸引它们的注意。
7.鳇鱼:鳇鱼是一种底栖鱼类,喜欢在河底和湖底觅食。
使用大块的鱼肉或蹄筋作为饵料,并将饵料放在沉底钓具上,可以更容易地吸引到鳇鱼。
8.红鲤鱼:红鲤鱼是一种喜欢在水面周围活动和觅食的鱼类。
使用浮漂钓具和小饵料(如小昆虫或浮漂饵料)进行垂钓,可以更容易地吸引到红鲤鱼。
9.鲴鱼:鲴鱼是一种具有良好觅食能力的鱼类,喜欢寻找底部的饵料。
使用沉底钓具和大块的鱼肉或蹄筋作为饵料,可以更容易地吸引到鲴鱼。
10.鳊鱼:鳊鱼是一种害羞而敏感的鱼类,它们喜欢追逐小鱼。
使用人工鱼饵,如软塑料鱼鳅,结合灵活的拉线技巧,可以更容易地捕捉到鳊鱼。
11.鲈鳖:鲈鳖是一种生活在湖泊和河流中的底栖鱼类。
动物学题库-选择填空
普通动物学一、选择题1、环节动物多毛纲在其个体发育过程中所经历的幼虫阶段是(C )。
A 浮浪幼虫B 牟勒氏幼虫C 担轮幼虫D 钩介幼虫2、团藻在动物演化上有重要意义,其分类地位是(B )。
A 海绵动物门B 原生动物门C 腔肠动物门D 扁形动物门3、蝎子和蜱螨隶属于节肢动物门的( D )。
A 多足纲B 甲壳纲C 昆虫纲D 蛛形纲4、水螅为淡水生活的腔肠动物,是科学研究中的好材料,下列哪种叙述是不正确的( C )。
A 水螅有多种运动行为,如捕食运动、尺蠖运动和翻筋斗运动等。
B 具有两个胚层和消化循环腔C 神经系统发达,有感觉运动中心D 具有辐射对称的体制5、间日疟原虫的中间寄主为(C )。
A 钉螺B 沼螺C 按蚊D 伊蚊6、昆虫分类的主要依据除了触角、足、翅、生物学外,还有(B )。
A 体壁突起B 口器C 生殖器D 听器7、棘皮动物的成虫是辐射对称,其幼虫是( B )。
A 辐射对称B 两侧对称C 两侧辐射对称D 无对称8、蝼蛄的前足是(C )。
A 步行足B 跳跃足C 开掘足D 捕捉足9、河蚌的生殖孔开口于( C )。
A 身体末端B 身体腹面C 内鳃瓣的鳃上腔D 口附近10、人吃了未煮熟的“米猪肉”或被囊尾蚴污染的食物,就可能感染( D )。
A 球虫病B 钩虫病C 吸虫病D 绦虫病11、家蝇在分类学上属于节肢动物门、昆虫纲的(A )。
A 双翅目B 膜翅目C 半翅目D 鳞翅目12、蝗虫的变态类型属于( A )。
A 渐变态B 半变态C 无变态D 完全变态13、动物界的第二大门是( B )。
A 节肢动物门B 软体动物门C 原生动物门D 环节动物门14、无脊椎动物的前肠和后肠来源于( B )。
A 内胚层B 外胚层C 中胚层D 体腔膜15、水沟系这种特殊的结构存在于( D )。
A 棘皮动物B 腔肠动物C 软体动物D 海绵动物16、下列哪种动物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A )。
A 鹦鹉螺B 有孔虫C 扇贝D 乌贼17、下列哪种运动器官的功能最有效( A )。
14种常见淡水鱼类垂钓方法解析
14种常见淡水鱼类垂钓方法解析淡水垂钓是一项受到广大钓鱼爱好者追捧的休闲运动。
下面将介绍常见的14种淡水鱼类垂钓方法。
1.浮漂钓:此方法适合垂钓鱼类在水面上活动频繁的场合,如草鱼、鲫鱼等。
用浮漂作为指示器,使钓者能够观察到是否有鱼上钩,选择合适的鱼饵下钩。
2.跳蚤垂钓:跳蚤是一种常见的淡水鱼类诱饵。
使用跳蚤作为鱼饵,将钩上饵料下到水中,等待鱼儿被诱饵吸引。
3.擦底钓:这是一种在河底擦动诱饵的垂钓方法。
使用沉重的铅块将诱饵触碰河底,诱使鱼儿前来觅食。
4.吊打钓:适合垂钓鲤鱼等比较大型的鱼类。
将钩放置在水底,使用浮漂作为指示器,将饵料吊在水中一定深度,等待鱼儿上钩。
5.抛掷钓:这是一种运动感强的垂钓方法,适合垂钓活动频繁的鱼类,如鲈鱼、黑鱼等。
使用偏重的铅块将诱饵投掷到远处,等待鱼儿被诱饵吸引。
6.海绵法:将海绵剪成小块,加入鱼香粉、辣椒粉等调料,作为诱饵使用。
将诱饵放置在漂浮器上,通过漂浮器可以观察到鱼儿的吞食情况。
7.泅水钓:适合垂钓比较难以引诱到岸边的鱼类。
穿上潜水装备,将鱼饵放在特定位置,潜入水中等待鱼儿上钩。
8.冰钓:冰钓是在冰面上进行的钓鱼活动。
使用特殊的冰钓杆和鱼轮,在冰面上找到合适的位置,等待鱼儿上钩。
9.夜间钓:夜间钓是在晚上进行的钓鱼活动。
使用特殊的鱼灯,能够吸引光线敏感的鱼类上钩。
10.饲料桶钓:使用一定的鱼饵制作成块状,放入饲料桶中,将其沉入水中,等待鱼儿上钩。
11.踩泐垂钓:一种利用人工引起水流的钓鱼方法。
将鱼饵放在踩泐器上,用脚踏动踩泐器产生水流,吸引鱼儿上钩。
12.石块钓:将鱼饵放在石块之间,利用石块的阻挡作用,诱使鱼儿上钩。
13.双钩垂钓:使用两个钩子,同时下入水中,增加捕捉鱼类的几率。
14.水草钓:利用水草提供的遮蔽,将鱼饵放置在水草丛中,等待鱼儿上钩。
以上是淡水鱼类垂钓的常见方法。
不同的鱼类、环境和时间均需要选择合适的钓鱼技巧和诱饵,才能获得理想的钓鱼效果。
希望以上内容对您有所帮助。
14种常见淡水鱼类垂钓方法
14种常见淡水鱼类垂钓方法淡水钓鱼是一种受欢迎的活动,同时也是一项技术活。
下面将介绍14种常见的淡水鱼类垂钓方法。
1.浮漂钓法:使用漂浮物将鱼饵悬浮在水中,通过控制浮漂的深度来吸引鱼类。
2.抛投钓法:将鱼饵投入水中,通过不断地抛掷和回收鱼线来引起鱼类的注意。
3.钓饵钓法:使用天然或人工饵料来吸引鱼类,如蚯蚓、蟹肉等。
4.拖曳钓法:用船只或漂流器将饵料拖曳在水中,通过移动来吸引鱼类。
5.抛竿钓法:将钓竿抛入水中,通过抛竿和收竿的动作来吸引鱼类。
6.虫饵钓法:使用昆虫类饵料吸引鱼类,如蚊蝇、蜘蛛等。
7.冰钓法:在冰上或冰下钓鱼,通过在冰上钻洞或在冰下放置钓钩来捕捉鱼类。
8.纺车钓法:使用纺车钓竿来控制鱼线的出线和收线,通过拉拽鱼线来吸引鱼类。
9.拋竿钓法:使用拋竿来投掷鱼饵和控制鱼线的出线和收线。
10.套瓶钓法:将鱼饵放入一个套瓶中,通过控制套瓶的升降来吸引鱼类。
11.小球钓法:将鱼饵面团放入小球中,通过控制小球的投放和收回来吸引鱼类。
12.潮汐钓法:利用潮汐的涨落来捕捉鱼类,鱼类在涨潮时进入河中觅食。
13.钓竿法:使用传统的钓竿和浮漂来垂钓,通过控制钓竿的动作来吸引鱼类。
14.鱼饵盘钓法:将鱼饵放在特制的鱼饵盘上,通过吸引鱼类觅食来捕捉鱼类。
在进行淡水钓鱼时,还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选择适合的钓具和钓线,根据钓鱼地点和目标鱼类的大小来选择合适的装备。
2.选择合适的鱼饵,不同的鱼类对饵料有不同的偏好,要根据目标鱼类来选择合适的饵料。
3.选择合适的钓位,要选择有鱼类活动的地方进行钓鱼,可以通过观察水面的水波和水草等来确定鱼类的活动地点。
4.注意时间选择,不同的鱼类在不同的时间段有不同的活动习性,要选择合适的时间进行钓鱼。
5.注意垂钓技巧,掌握一些基本的垂钓技巧,如抛投、拖曳、拉拽等,可以提高钓鱼的成功率。
鱼类进化过程
鱼类进化过程
鱼类的进化过程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
最早的鱼类可以追溯到数亿年前的寒武纪时期。
在这个时期,许多脊椎动物开始逐渐适应水中的生活,形成了各种不同的鱼类。
随着时间的推移,鱼类逐渐适应了不同的水生环境,包括淡水和海洋。
在这个过程中,它们逐渐进化出了各种不同的特征和体型,如鲨鱼、鲸鱼、鲤鱼等。
在进化过程中,鱼类也经历了各种不同的气候和环境变化。
例如,在泥盆纪时期,一些鱼类开始适应陆地环境,逐渐进化出了四肢和肺部,最终演化成了最早的两栖动物和羊膜动物。
此外,在石炭纪和二叠纪时期,一些软骨鱼类开始繁盛,而硬骨鱼类则以软骨硬鳞类的古鳕为代表。
到了侏罗纪和白垩纪时期,软骨鱼类继续发展,出现了能与羊膜动物正面竞争的巨型掠食者。
随着时间的推移,硬骨鱼类开始逐渐占据主导地位,并进化出了各种不同的形态和体型。
今天,硬骨鱼类已经成为淡水和海洋生态系统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
总之,鱼类的进化过程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经历了不同的环境变化和适应不同的水生环境。
它们的进化历程对我们了解地球历史和生命演化过程非常重要。
八年级生物上册(人教版)同步课堂5-14 鱼(分层练习)
第四节鱼分层练习一、单选题1.水族馆里水生动物多种多样,可谓“鱼龙混杂”,请运用你的“火眼金睛”,找出属于真正的鱼类()A.娃娃鱼B.鲨鱼C.鲸鱼D.章鱼【答案】B【分析】鱼类的特征有:终生生活在水中,身体可分为头部、躯干部、尾部三个部分;体表大都覆盖有鳞片,减少水的阻力;用鳃呼吸,用鳍游泳,靠尾部和躯干部的左右摆动和鳍的协调作用来不断向前游动。
【详解】A.娃娃鱼的幼体用鳃呼吸,成体主要用肺呼吸,兼用皮肤呼吸,属于两栖动物,A 错误。
B.鲨鱼生活在水中,用鳃呼吸,用鳍游泳,属于鱼类,B正确。
C.鲸鱼虽然生活在水中,但是具有胎生、哺乳的特征,属于哺乳动物,C错误。
D.章鱼的身体呈卵形或卵圆形,身体柔软,具有外套膜,属于软体动物,D错误。
故选B。
2. 鲫鱼游泳的动力主要来自于()A. 尾部和躯干部的摆动B. 尾鳍的摆动C. 胸鳍和尾鳍的摆动D. 所有鱼鳍的协调运动【答案】A【分析】鱼类终生生活在水中,用鳃呼吸,用鳍游泳,鱼鳍分为胸鳍、腹鳍、背鳍、臀鳍和尾鳍。
背鳍有保持鱼体侧立,对鱼体平衡起着关键作用;腹鳍起平衡作用;尾鳍可以决定运动方向,又能同尾部一起产生前进的推动力;臀鳍有协调其它各鳍,起平衡作用;胸鳍起平衡和转换方向的作用;然而鱼体向前游动时的动力主要是来自躯干部和尾部的摆动。
【详解】背鳍有保持鱼体侧立,对鱼体平衡起着关键作用;腹鳍起平衡作用;尾鳍可以决定运动方向,又能同尾部一起产生前进的推动力;臀鳍有协调其它各鳍,起平衡作用;胸鳍起平衡和转换方向的作用;然而鱼体向前游动时的动力主要是来自躯干部和尾部的摆动。
躯干部和尾部的左右摆动产生前进的动力,因此鱼游泳时,前进的动力主要来自于躯干部和尾部的摆动。
故A符合题意,BCD不符合题意。
故选A3. 青鱼、草鱼、鲢鱼、鳙鱼是重要的养殖鱼类,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这四种鱼都是淡水鱼类B.体表覆盖鳞片,运动器官主要是鳍C.体内有鳔,是感觉器官D.靠鳃呼吸,鳃内有丰富的毛细血管【答案】C【分析】鱼类生活在水中,体表有鳞片能分泌黏液具有保护作用还可以减少水的阻力;呼吸器官是鳃,吸收水中的溶解氧;用鳍游泳等。
14种常见淡水鱼类垂钓方法解析
14种常见淡水鱼类垂钓方法解析淡水鱼类垂钓是一种非常受欢迎的钓鱼方式,它既可以作为休闲活动,也可以作为一种挑战。
在淡水中,有各种各样的鱼类可供钓鱼爱好者选择,包括黑鱼、鲈鱼、鳜鱼、草鱼等等。
不同的鱼种有不同的习性和垂钓技巧,下面我将介绍一些常见的淡水鱼类垂钓方法。
1.抛投法:这是一种基础的垂钓技术,通过将鱼饵投入水中,吸引鱼类上钩。
在选择适当的鱼饵和鱼漂后,将线松开并向前甩出,然后慢慢回收线杆。
这种方法适用于浅水区域和较小的鱼类。
2.拖曳法:这是一种适用于大面积水域的垂钓技术。
使用船或岸边固定的元器材,将鱼饵放在固定的位置上,然后缓慢拖曳,吸引远处的鱼类。
3.落地法:这是一种使用鱼竿抛入鱼饵的方法。
将鱼饵放在鱼钩上,然后用力甩出竿杆,使鱼饵在水中落地。
这种方法适用于大面积水域和大型淡水鱼。
4.飘漂法:这是一种使用鱼漂的垂钓技术。
将鱼漂连接到钓线上,并在合适的位置上加入鱼饵。
通过观察鱼漂的浮沉来判断鱼类的活动,并根据需要调整漂浮力。
5.纵漂法:这是一种钓法,用于在风中和水流中垂钓。
将鱼漂垂直地放在水面上,随着水流的推动,鱼漂会向前移动,吸引鱼类咬钩。
6.轻垂法:这是一种适用于小型鱼类的垂钓技术。
使用轻型钓饵和灵活的竿杆,将鱼饵轻轻抛入水中,利用鱼饵的自然动作吸引鱼类。
7.吐泡法:这是一种使用气泡漂的垂钓技术。
将气泡漂连接到钓线上,并在适当的位置上加入鱼饵。
通过观察气泡漂的浮沉和运动来判断鱼类的位置和活动。
8.手竿法:这是一种使用手持竿杆垂钓的技术。
用手持竿杆抛入鱼饵,并根据需要移动和操作竿杆,以吸引鱼类上钩。
9.浮漂法:这是一种使用浮漂的垂钓技术。
将浮漂连接到钓线上,并在适当的位置上加入鱼饵。
通过观察浮漂的浮沉和移动来判断鱼类的位置和活动。
10.倒漂法:这是一种使用倒漂的垂钓技术。
将倒漂连接到钓线上,并在适当的位置上加入鱼饵。
通过观察倒漂的浮沉来判断鱼类的活动,并根据需要调整漂浮力。
11.手钓法:这是一种使用手掌抓鱼的垂钓技术。
鱼类14-3-3基因家族研究进展
演着 重要 角色 。主要 对 近 年来 1 3— 4— 3基 因 家族 在 鱼类 中的研 究进行 了 总结 , 以期为 鱼类 j 3— 4— 3 基 因家族 的进 一步研 究提 供参考 。
l 1 4—3—3基 因 家 族 及 结 构 特 征 11 1 . 4—3— 3基 因 家 族 的 多 样 性
分析 鱼类保 守 的基 因家族将 会 为理解 脊椎动 物基 因 组 的结 构 、 功能及 进化 提供有 用 的信息 。截至 目前 , 已经有 一些 鱼类 的 J 3— 4~ 3基 因被确认 , 例如 从 硬
骨 鱼 类 底 鳝 ( u d ls e rci s 中 鉴 定 出 一 种 F n u u t ol u ) h e t j — 3基 因 [ ; 5对 共 1 种 j 3— 3— 。有 O 4— 3基 因在 虹 鳟 鱼 ( n oh n h s ks) 被 确 认 , 每 对 均 O cr y c u my is 中 且 由 复 制 产 生 ; 照 最 新 组 装 的 斑 马 鱼 ( nor— 参 Da i e
( e c r mi 7o s Dbc s 和 三 文 鱼 ( a mo s l Or o h பைடு நூலகம் s n .a liu ) s S l a —
织都 含有 1 3—3 白¨ 。 j 3— 4— 蛋 J 4— 3基 因家族 包 含有许 多成员 , 今 已发 现 , 哺乳 动物 中 7种 基 因 迄 在
的 直系 同源基 因聚 在一 起 , 们发 现 斑 马鱼 的 j 他 4— 3— 基 因 家 族 的 各 成 员 都 有 1次 或 2次 基 因 重 复 3 事件 的发 生 ( e 除 t a外 ) 另 外 , 于 Ge B n 。 基 n a k等 分 子 序 列 数 据 库 对 鲫 鱼 ( a a s s u au ) 罗 非 鱼 C r s u r ts 、 i a
鱼类学14无颌类
6、巨口鱼总目 特征: 具发光器。 前上颌骨和上颌骨具齿。 分类:有5科53属391种。 7、辫鱼总目 特征: 体延长,前粗后细; 吻略长,眼小,口下位; 背鳍1个,胸鳍短,尾鳍退化。 分类:1科4属12种。
8、圆鳞总目 特征: 体呈长形,稍侧扁。 吻短,眼大,下颌较突出。 背鳍1个,臀鳍后移,尾鳍叉形。 分类:有4亚目15科44属236种。 9、灯笼鱼总目 特征: 略。 分类:灯笼鱼目、月鱼目。
A、胭脂鱼科
咽齿1行; 背 鳍 分 支 鳍 条 50以上。
B、鲤科 主要特征: 咽齿1-4行,每行齿数不多于7个。 背鳍较短,分支鳍条30以下。 代表种类: (鱼丹)亚科、雅罗鱼亚科、鲌亚科、鲴亚科、鲢亚 科、鮈亚科、鳅鮀亚科、鱊亚科、鲃亚科、野鲮亚 科、裂腹鱼亚科、鲤亚科。
(鱼丹)亚科
第十五章 软骨鱼纲
由全头亚纲(银鲛类)和板鳃亚纲(鲨类、鳐类)组成。 主要特征: 内骨骼为软骨,常以石灰质沉淀的方式来加固; 体被盾鳞或光滑无鳞; 鳃孔5-7对,各自开口于体外; 雄鱼腹鳍内侧具一对交配器-鳍脚,体内受精; 尾常为歪形尾; 鼻孔腹位; 卵大而数量少,卵生、卵胎生或胎生; 肠短,内具螺旋瓣。
种名 花鳅 泥鳅 长薄鳅 花斑副沙鳅 北方条鳅
眶下棘
口须
眶下棘分叉 3对
无眶下棘
5对
眶下棘不分叉 3对
眶下棘分叉 3对
无眶下棘
3对
尾鳍形状 圆形、截形 圆形 叉形 叉形 截形
(3)脂鲤目 主要特征: 齿发达。 多数具脂鳍。 无须。 我国不产。
(4)鲇形目 主要特征: 体裸露;上颌骨退化;无续骨、下鳃盖骨、顶骨; 具韦伯氏器。 须1-4对。 上下颌常有绒毛状齿。 具脂鳍,腹鳍腹位,胸鳍和背鳍具骨质棘。 第三、四椎骨不愈合。 无脂鳍,部分背鳍具硬刺。
第十四章鱼类
(3)听觉器官:
只有内耳,位于眼后头骨的听囊内,体表 不见耳痕。内耳有感受声波和调节平衡的作用。 内耳中有三个半规管。
鲤科鱼类有韦伯氏器,可把体表与鳔内气 体感受的音波传入内耳,因而听觉较灵敏。
口腔 齿、舌、鳃、黏液腺 咽 食道 短而宽,有味蕾 胃 鲤科、鱼将科、海龙科无胃 肠 软骨鱼分的明显 十二指肠 回肠 大肠
硬骨鱼不明显 肛门 位于臀鳍起点之前
1)不具唾液腺。 2)软骨鱼有形态固定的肝脏和胰脏。
硬骨鱼肝脏和胰脏混合在一起,无固定形状, 呈散状分布,统称为肝胰脏。 3)鱼类消化道的长短因食性不同而有很大差异:
1.4 终生以鳃呼吸。
1.5 循环系统为单循环,心脏由静脉窦、一 心房、一心室 组成。心脏内含缺氧血。
1.6 感觉器官比圆口纲发达,具有特殊的感觉器 官____侧线器官
侧线是由许多单独侧线器官组成的一条管状结构。 侧线器官在鳞片上以小孔向外开口,基部与感觉神 经相连,能感受水的低频振动,以此来判断水流方 向、水波动态及周围环境的变化。
称开鳔类。
–不具鳔管,为闭 鳔类,依靠鳔的 红腺和卵圆区来 调节气体容量
鳔:鳔管类(鲤鱼)、闭鳔类(鲈鱼) 大多数硬骨鱼有鳔 1、呼吸 原始鱼类(总鳍鱼、肺鱼)有呼吸功能 2、调节身体比重 在大多数鱼类是调节身体比重,控制沉浮的器官 3)发声 大、小黄鱼 4)感觉 鲤科鱼类
4.鱼类循环特点:
1)单循环:血液从静脉窦____心房____心室 ____动脉球____入鳃动脉___鳃微血管网气体 交换---出鳃动脉---背主动脉---器官、组织--前后主静脉和锁上下静脉。
鱼类介绍
1、鳀:[形态特征] 口大,下位。
吻钝圆,下颌短于上颌。
体被薄圆鳞,极易脱落,无侧线,腹部圆,无梭鳞。
尾鳍叉形。
小型鱼,产卵鱼群体长为75~140毫米,体重5~20克。
[生物习性] 温水性中上层鱼类,趋光性较强,幼鱼更为明显。
[产地分布] 分布于北太平洋西部。
中国产于东海、黄海和渤海。
2、狮子鱼:[形态特征] 体延长,前部亚圆筒形,后部渐侧扁狭小,体长可达450毫米。
头宽大平扁,吻宽钝,,眼小,上侧位。
口端位,上颌稍突出,鳃孔中大。
体无鳞,皮松软,光滑或具颗粒状小棘。
背鳍延长,连续或具一缺刻,鳍棘细弱,与鳍条相似;臀鳍延长;尾鳍平截或圆形,常与背鳍和臀鳍相连;胸鳍基宽大,向前伸达喉部;腹鳍胸位,愈合为一吸盘。
身体上各鳍的硬棘,尖锐而且具有毒素,是它们在大自然生存时御敌的唯一武器。
[生物习性] 狮子鱼性格凶猛,喜食小鱼虾蟹。
[产地分布] 主要分布于北太平洋、北大西洋及北极海,少数见于南极海,花色品种很多,多产于温带靠海岸的岩礁或珊瑚礁内。
中国数量较多的为细纹狮子鱼。
3、小黄鱼:[形态特征] 外形与大黄鱼极相似,但体形较小,一般体长16~25厘米、体重200~300克、背侧黄褐色,腹侧金黄色。
小黄鱼的鳞片较大而稀少,尾柄较短,臀鳍第二鳍棘小于眼径,颌部具6个小孔;小黄鱼上、下唇等长、口闭时较尖。
[生物习性] 小黄鱼随栖息环境、季节以及体长的变化较大,且109 mm是其发生食性转换的一个关键的临界体长。
[产地分布] 主要分布在我国渤海、黄海和东海、主要产地在江苏、浙江、福建、山东等省。
4、鱼龙头:[形态特征] 体长而侧扁,一般体长15~26厘米、体重75~150克、眼很小,前位、口裂甚大,由前颌骨形成口裂上缘。
两颌牙密生、细尖,能倒伏、体柔软,大部光滑无鳞,唯侧线上有一行较大的鳞直抵尾叉.头及背面浅棕色,腹部乳白色、侧线发达、明显,从头盖骨直达昆鳍叉中央。
背鳍1个,仅有鳍条,无鳍棘,背鳍后有一小脂鳍;胸鳍和陶鳍发达。
2 鱼类的生长
2.用高一龄体长对低一龄体长的线性回归法
体长:
lt 1 l 1 e
l 1 e
k t 1t0
k k
k t t0
k
l l e k 1 e k t t0 l e k
l 1 e
A 体重:
(匀速生长)
第三节
生长参数的估计
一.Von-Bertalanffy 生长参数的估算
仅对下面三种形式的参数估算方法进行介绍:
lt l 1 e k t t0
3 b
wt w 1 e wt w
1 e
k t t 0 k t t 0
二.Logistic生长参数的估算 三.Gompertz生长参数的估算 四.用试值法估算
k k
lt
1)lt
斜率 B e k 1
lt l (1 K ) ( K 1)lt
回归求得A,B 则
l
lt
l A(1 B)
K ln(B 1)
4.Bayley 法(Bayley 1977)
wi 1 ), 由Ricker指数方程 Gi ln( wi 1 G bkl bk lt B A
Ricker(1975):“在鱼的任何很长的生命周期内不是常为指数 生长,但把生长分为成短的时距,任何生长曲线可以作为指 数生长来对待。推导过程如下: 设G为某瞬间t时的体重的相对增长率
1 dw dw G G dt wt dt w
wt 2
wt1
t2 1 dw Gdt t1 wt
1.定差图法(Walford,1946)
小学科学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14课《动物的繁殖》教案(2021新版)
14.动物的繁殖【课标对应】1.本单元通过一系列观察、描述、统计、分析、比较、推理、概括、交流等活动,落实《课程标准》中年段的课程目标。
[科学知识]动物繁殖方式有两种,即卵生和胎生。
描述和比较卵生和胎生动物繁殖后代方式的不同。
科学探究目标:在教师引导下,能基于已有经验和所学知识,从现象和事件发生的条件、过程、原因等方面提出假设。
在教师引导下,能运用感官和选择恰当的工具、仪器,观察并描述对象的外部形态特征及现象。
在教师引导下,能用比较科学的词汇、图示符号、统计图表等方式记录整理信息,陈述证据和结果。
在教师引导下,能依据证据运用分析、比较、推理、概括等方法,分析结果,得出结论。
[科学态度]能在好奇心的驱使下,表现出对现象和事件发生的条件、过程、原因等方面的探究兴趣。
在科学探究中能以事实为依据,不从众,不轻易相信权威与书本。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了解科学技术对人类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的影响。
2.本课学习内容基于《课程标准》课程内容中“物质生命科学领域”的中年段要求。
描述和比较胎生和卵生动物繁殖后代方式的不同。
【教材分析】本课是《繁殖》单元的第3课。
在前面几节课的学习中,学生已经初步了解了植物的繁殖方式。
这一课将研究对象拓展到了动物,主要引导学生认识常见动物的两种繁殖方式。
开课直接提出问题:“大家知道孔雀为什么开屏吗?”将话题引导到本节课的研究重点即常见动物的繁殖方式上。
活动一是调查靠产卵繁殖后代的动物。
教科书给出了学生熟悉的鸡和鸡蛋,帮助学生理解鸡也是产卵繁殖后代的。
然后通过调查更多的动物的繁殖方式,引领学生发现生活中熟悉的昆虫、鱼类、鸟类动物也是产卵繁殖后代的,这一类动物叫卵生动物。
活动二是学生通过给人类在子宫中生长发育排序和调查猫等动物繁殖后代的方式,发现其与卵生动物的主要区别,即直接生小动物。
拓展板块通过调查了解动物孵卵和护卵的方式,引领学生积极关注动物与繁殖相关的更多的生命现象,启发学生保护动物要从保护它们赖以生活的环境做起,并积极反思我们人类的一些行为对动物生存的影响。
14第十六章鱼纲(1)形态结构
(二)脊髓
神经管腔 背根 脊髓 背根 背神经节 灰质 腹根 腹根 白质
背支 腹支 脏支
图16-33 鱼类的脊髓及脊神经
交感神经干
• 脊髓:紧接延脑,穿过脊柱的椎管,每一个脊椎均有神经发出。 脊髓是鱼类的低级反射中枢,掌握各种不同的神经活动。
(三)脑神经:10对
10对脑神经的名称、作用
(四)脊神经
{
消化管:口咽腔、食道、胃、肠、肛门
消化腺
{ 硬骨鱼:肝胰脏或肝脏与弥散的胰脏
软骨鱼:定形的肝脏和胰脏
2、与食性的关系
(1)口的位置:端位(鲫鱼)、上位(鲌鱼)和下位(鲮鱼)
(2)齿:颌齿(犬齿形、圆锥形、臼 齿形、门齿形等)、犁齿、腭齿、舌 齿、咽喉齿
鲤科鱼的齿的情况。咽喉齿齿 式:鲤 1.1.33.1.1,草鱼 2.54.2,青鱼 45,白鲢 44, 鳙 44,但白鲢的齿冠面具羽 状细纹,花鲢的齿冠面平滑无 纹。
第十六章 鱼纲(Pisces)
• 本章学习指导: • 1、掌握鱼类适应水生生活的主要特征:纺锤形、 鳞片、黏液、鳃、鳍、侧线等。 • 2、全面了解各器官系统的结构,重点理解其中 的基本概念。 • 3、掌握各亚纲的主要特征,有重要经济价值的 目的特征和主要种类。 • 4、了解我国渔业的概况。
第一节
1.淡水鱼类41.2% 2.洄游鱼类0.6% 3.暖水性浅海鱼类39.9% 4.冷水性浅海水鱼类5.6% 5.远洋上层鱼类1.31% 6.远洋深层鱼类5.0% 7.远洋底层鱼类6.4%
七、排泄系统
(一)组成
大部分代谢废物以尿的形式通过肾脏排出,少部分由肠管和鳃 排出。排泄系统由一对肾脏和输尿管组成 。
图 16 37 鲤 的 排 泄部
肾脏前部
《鱼类学》基础复习题,拿来背的。
《鱼类学》基础复习题,拿来背的。
鱼类学基础复习题⼀、名词解释1.鱼类学:研究鱼类形态构造、⽣长发育、⽣活习性、⽣理机能以及种类区分和地理分布的⼀门科学,是动物学的⼀个分⽀学科。
2.尾柄:臀鳍基部后缘⾄尾鳍基部间的区域。
3.颐部:位于头部最前⽅,即下颌下⽅的⼀⽚区域。
4.腹棱:部分鱼类在肛门前的腹中线上隆起成锐尖的棱。
5.硬刺:鳞质鳍条中,由少数不分枝鳍条硬化形成的棘,⼜称假棘。
6.软鳍鱼类:指硬⾻鱼类中的低等种类,其背鳍全部由软条组成,仅少数具有硬刺。
7.环⽚:指⾻鳞的上层结构,由⾻质构成,是围绕鳞⽚中⼼⼀环⼀环增⽣所形成的隆起嵴。
8.⾓质鳍条:纤细、不分枝不分节,由结缔组织所形成的鳍条,软⾻鱼类特有。
9.棱鳞:鱼体腹部正中线上⼀⾏较坚硬呈锯齿状的鳞⽚。
如鲥、鲚等。
10.侧线鳞:被管状侧线分⽀⼩管穿过的鳞⽚。
11.栉鳞:⾻鳞的⼀种类型,其主要特点是鳞⽚后区边缘具细齿或⼩棘。
12.珠星:是⼀种⽩⾊坚硬的锥状突起,是表⽪的衍⽣物,⼀般⽣殖季节出现在雄性个体上,雌性没有或不明显,在鲤科鱼类中较常见。
⽣产上可利⽤这⼀特征鉴别雌雄。
13.鳞焦:鳞⽚上最先形成的部分,即鳞嵴的中⼼。
14、外⾻骼与内⾻骼:位于鱼体外的鳞⽚、鳍条等称为鱼类的外⾻骼。
位于鱼体内的⾻骼为内⾻骼,如头⾻,脊柱等。
15、脊柱与脊椎:脊柱纵贯鱼体背⽅,俗称脊梁⾻,是由数量不等的椎⾻相互连接⽽成的柱状结构。
脊椎是构成脊柱的结构单位,可分为躯椎和尾椎⼆种。
16、红肌与⽩肌:红肌和⽩肌都属于⼤侧肌的组成部分。
红肌脂肪含量⾼,富含肌红蛋⽩和多量的⾎液,呈暗红⾊,靠近⽔平隔膜,耐⼒强的鱼类较发达。
⽩肌不含脂肪,颜⾊淡⽩易疲劳,不耐持久。
17、消化与吸收:⾷物在消化道内的分解过程称为消化,各种营养物质消化产物以及⽔分、⽆机盐、维⽣素等通过消化管壁的上⽪细胞⽽进⼊⾎液和淋巴的过程称为吸收。
18、⼝腔齿与咽喉齿:.着⽣在⼝腔内周围⾻骼上的齿称为⼝腔齿,着⽣在第五对鳃⼸扩⼤形成的咽⾻上的齿为咽喉齿。
14类过敏原标准
14类过敏原标准
过敏源14项标准是指对14种常见的过敏原进行测试,以确定是否存在过
敏反应。
这14种过敏原包括谷物类、甲壳类动物、蛋类、鱼类、软体动物类、花生、大豆、乳制品、坚果类、芹菜、芥末、芝麻籽、羽扇豆以及二氧化硫及亚硫酸盐。
如果皮肤过敏原测试的反应直径小于等于3mm,则为阴性,表示未发生过
敏反应;如果反应直径大于3mm,则为阳性,表示发生了过敏反应。
此外,还有另外一组常见的14种过敏原包括螨虫、猫皮屑、狗皮屑、小麦、大豆、鸡蛋、牛奶、花生、虾、螃蟹、鱼、杏仁、榛子以及桃子。
需要注意的是,由于个人体质的差异,每个人的过敏源也是不同的。
在首次接触某些物质时,应格外注意,特别是对于食物类物质,需要从少量开始尝试,以防发生过敏反应。
如果已经发生过敏反应,应立即明确并停止接触过敏源,防止过敏反应持续加重。
对于皮肤接触过敏源者,应使用温水清洗局部皮肤,而对于食用致敏食物者,应大量饮水以促进身体的排泄。
同时建议根据医嘱口服药物治疗。
14种板鳃鱼类的系统发育分析和分歧时间估计的开题报告
14种板鳃鱼类的系统发育分析和分歧时间估计的开题报告摘要:板鳃鱼类是一类原始的软骨鱼类,可以追溯到约3亿年前的泥盆纪。
该类鱼类的幼体与体型被称为“板鳃”,是其命名的来源。
板鳃鱼类分为14个科,在其系统发育关系方面一直存在争议。
本文通过对各类板鳃鱼的线粒体基因、线粒体基因组、核基因组等多种遗传数据的分析,建立了系统发育树,并对分歧时间进行了估计。
关键词:板鳃鱼类;系统发育;分歧时间引言:板鳃鱼类是一类古老的软骨鱼类,其幼体和体型被称为“板鳃”,是其命名的来源。
该类鱼类生活在深水环境中,分布范围广泛。
板鳃鱼类被认为是脊椎动物进化中的重要节点,其研究对于探讨脊椎动物演化史具有重要的意义。
板鳃鱼目前被分为14个科,但其系统发育关系一直存在争议。
材料和方法:本研究从GenBank数据库中获取了各类板鳃鱼的线粒体基因、线粒体基因组、核基因组等数据,对这些数据进行了序列比对和多序列比对。
然后使用PhyML软件和MrBayes软件分别对建立系统发育树,并采用分子钟法对分歧时间进行了估计。
结果:根据研究结果,板鳃鱼类可分为两大支系:一支系包括指环龙鱼科、刺鼻鳐科、蛇鳗科、黑鱼科、蛇鳝科、桶鼻龙科;另一支系包括曲花鳗科、鳃摇篮鱼科、鱼鲸科、鼻斜牙鱼科、蟹爪龙鱼科、骨纹鱼科、鶸鲛科和扁鱼科。
其中,指环龙鱼科和其他科的分支时间最早,约为3.3亿年前,曲花鳗科、鲸鱼科和其他科的分支时间最晚,约为1.2亿年前。
研究还发现,核基因组和线粒体基因组的结果存在一定差异,但基本上支持同一系统发育树。
结论:本文对14类板鳃鱼的遗传数据进行了分析,建立了系统发育树,并进行了分歧时间的估计。
结果表明,板鳃鱼类可分为两大支系,分支时间最早的科为指环龙鱼科,分支时间最晚的科为曲花鳗科、鲸鱼科等。
这些研究成果为探讨脊椎动物演化史提供了重要的线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鱼类的精子
(二)精子的运动、寿命与受精能力 精子在精液内是不活动的,但入水后,被水中 氧气激活而立即活泼运动。 淡水鱼类的精子, 只能在较低渗透压的环境中,才具有调节渗透 压的能力,即制止原生质自环境中吸水。 海水 鱼类的精子在海水中系处于高渗环境中,只能 在海水的高渗环境中调节渗透压,阻止原生质 失水,保持活动性和受精能力。
三、原肠作用与原始器官原基的形成
骨鱼类的 原肠作用是 囊胚层细胞 经过运动、 迁移和重新 排列建立三 个胚层的过 程。
真
第四节 器官发生一、组织分化与器官形 成概述 分化 受精卵通过卵裂能产生形态和机能 上不同的细胞后代,细胞在质上的这种 变化称为分化 。 形态发生包括组织分化和器官形成。
形态发生过程
卵裂 原肠作用
受精卵
பைடு நூலகம்
不同细胞群
发育和分化 器官原基
形成三胚层 组织和器官
二、消化器官的发生 包括消化道(口到肛门)和消化腺(肝 脏和胰脏)。有些器官和腺体如鳃、鳔、 甲状腺和胸腺等虽不属消化系统,但它 们均起源于消化管的内胚层。
1、口、口腔与咽腔的发生与分化
形成口的外胚层细胞向内分裂增 殖形成无腔的实心细胞团,以后 裂出腔隙,并扩大成口腔。口腔 随外界的开口即为口。口腔形成 时,咽腔亦同时发生。真骨鱼类 的口腔与咽腔之间无明显分界, 故又称口咽腔。
三、中枢神经系统、脊神经节与 脊神经的发生
当胚胎发育到眼泡期,头部的神经索已下陷与 外胚层脱离,同时产生两个轻微的收缩,将头 部神经索分成三个原始脑分区。这时除未来间 脑处的神经索出现不明显的缝隙状腔隙外,其 他脑分区中的腔隙均尚未出现,故此三个脑分 区由前向后分别称为前脑基、中脑基和后脑基 这与软骨鱼类、软骨硬鳞鱼类及其他高等脊椎 动物不同。这时,后者的脑腔已出现,故最初 出现的这三个脑分区从前向后分别称为前脑泡、 中脑泡和后脑泡。
视觉器官的发育(斑马鱼,受精后24小时)
视觉器官的发育(斑马鱼,受精后72小时)
(三)听觉器官的发生
半规管 后半规管 侧半规管
椭圆囊 听板 听细胞团 耳囊 球状囊
瓶状囊
听觉器官的发育(斑马鱼,受精后24小时)
听觉器官的发育(斑马鱼,受精后48小时)
听觉器官的发育(斑马鱼,受精后120小时)
心血管系统的发育(斑马鱼,受精后48小时)
七、生殖器官的发生(一)性腺发生与性别分化程序 1、原始生殖细胞的迁移与生殖腺的形成 不同鲤科鱼 类以相同的方式形成生殖嵴。孵化后第5天的仔鱼,原 始生殖细胞单个迁移到鳔的腹面两侧、腹腔上皮的下 方定居,其背部的腹腔上皮细胞立即由其两侧前来包 围它。孵化后10-20天,包围原始生殖细胞的腹膜上皮 细胞增多(原始生殖细胞腹面尚未完全被包围),形 成数目不多的细胞团,此即性腺原基——生殖嵴。原 始生殖细胞是未来性腺性细胞的来源而腹腔上皮细胞 则为性腺体细胞的来源。
真骨鱼与软骨鱼的神经管形成示意图
神经板形成后,首先头部和胚体前中部的神经 板细胞边分裂增殖边向背部中央集中,同时下 陷形成横断面呈三角形的实心细胞索。后来, 头部的神经索与其背部的外胚层脱离,而胚胎 前中部的神经索仍与外胚层紧密相连。以后, 体干后部的神经板细胞亦分裂增殖、集中,并 下陷与外胚层脱离,形成前后纵长的神经索, 其前端膨大部分是脑的原基,体干部和尾部的 神经索则从前向后逐渐变细,是脊髓的原基。 三、中枢神经系统、脊神经节与脊神经的发生
软骨鱼类的卵夹
(二)成熟卵的结构 鱼类的卵子由卵核、卵质和卵膜构成。 卵生鱼类的卵子内含有大量供给胚胎发 育的营养物质——卵黄、油球和具有保 护作用的卵膜。
卵子结构
卵 核 卵 质 卵 膜
皮层颗粒 卵黄 油球 初级卵膜 次级卵膜 三级卵膜
第二节 受 精 一、受 精 受精是个体发育的开始,成熟的精子和 卵子融合成为合子(受精卵)才能开始 个体发育。受精过程也经过以下两个阶 段:①授精,即精子与卵子相互接触的 过程;②受精,即精子入卵后,雌雄原 核的形成与融合过程。
二、卵 子(一)卵子的形态与大小 大多数鱼类的卵子呈圆球形。但有些鱼类的卵 具有各种形态的卵膜,而使卵子呈现不同的外 形。 鱼类卵子的大小因种类而异,小到鰕虎鱼的卵 径只有0.3-0.5mm,大到鼠鲨 可达220mm,如的卵;大多数鱼类的卵径在13mm之间。卵生鱼类的卵较小,胎生和卵胎生 鱼类的卵子较大。
嗅觉器官的发育(斑马鱼,受精后24小时)
嗅觉器官的发育(斑马鱼,受精后48小时)
嗅觉器官的发育(斑马鱼,受精后120小时)
(二)视觉器官的发生
鲤科鱼类的眼则由眼基期未来的前脑基——实 心神经索的两侧细胞增殖形成的两团细胞,即 眼的原基——眼基发育而成。 眼泡 眼柄 眼杯
眼基细胞 视网膜
水晶体原基
4、肝 脏 消化管腔尚未出现时,在食道内胚层索 与肠内胚层索交界处的腹面,内胚层细 胞增殖形成实心细胞团,突出于卵黄囊 的旁边,脏壁中胚层围绕其周围共同形 成肝的原基。脏壁中胚层细胞分化为肝 细胞、肝内结缔组织和肝的浆膜。结缔 组织把肝组织分隔成许多小叶。
5、胰脏 真骨鱼类发生背胰的同时发生两个腹胰。先是 在食道内胚层索与肠内胚层交界处的内胚层细 胞增殖形成实心细胞团,当肠腔出现时,细胞 团形成胰脏的管道——胰管上皮,来自脏壁中 胚层的细胞围绕胰管形成胰脏的组织,如内分 泌组织——胰岛和外分泌组织——腺末房和排 泌管的结缔组织外膜。最后腹胰与背胰相合并, 定位于肠管的背侧方。胰管与肠管相通。鲤科 鱼类的胰腺与肝脏合并为肝胰脏。
(三)肛门 肛门形成较晚,是由后期胚胎或仔鱼的、 与后肠内胚层索相对的外胚层内陷形成 肛道,当后肠内胚层索中的管腔出现时, 其末端后肠内胚层与肛道外胚层相遇形 成肛膜,肛膜破裂后,后肠与外界相通, 这时肛道向外的开口即肛门。
三、中枢神经系统、脊神经节与脊神经的发生 (一)中枢神经系统的发生 真骨鱼类的中枢神经系统在发生上与软骨鱼类、 软骨硬鳞鱼类以及其他高等脊椎动物既有相似 之处,但亦有显著差异,如神经管虽然都由神 经板发育而成,但软骨硬鳞鱼及高等脊椎动物 在发生过程中都有神经褶和神经沟的形成;而 真骨鱼类则无神经褶和神经沟的出现
(四)侧线
骨鱼类的侧线呈管状,其发生开始于头 部,并沿胚体躯干两侧向后伸展。
硬
侧线感觉器原基
感丘
侧线管
侧线的发育(斑马鱼,受精后24小时)
侧线的发育(斑马鱼,受精后120小时)
五、中胚层的分化 随着胚胎发育,头部的中胚层分散形成 间叶细胞,将来分化为六条眼部肌肉 (眼肌)以及下颌收肌、颚弓提肌、颚 弓收肌、鳃盖提肌和鳃盖收肌等头部肌 肉。体干部的中胚层分化为体节(节板 中胚层)和侧板中胚层以及节板中胚层 与侧板中胚层之间的血管带。
(五)受精率与精子密度的关系 实验证明每粒鱼卵占有2万-20万精子时, 受精率随占有量的增加而快速提高,当 达到30万-40万精子时,受精率趋于稳定, 故在家鱼人工繁殖时,每粒卵占有精子 数量以40万左右为宜。
第三节 早期胚胎发育一、卵 裂 完全卵裂 如圆口鱼类的七鳃鳗 不完全卵裂 如软骨鱼类与真骨鱼类的端 黄卵
2、肠 食道内胚层索后部到肛门前方的内胚层 板细胞形成内胚层索,索中出现腔隙形 成肠管,脏壁中胚层包围肠管使之由单 层细胞成为多层细胞。由内胚层分化为 肠管上皮,而脏壁中胚层则分化为肠管的 结缔组织、肌肉和肠管表面(浆膜)的 间皮。
3、鳔 在无胃鱼类中,其食道和肠交界处的背部,肠 管背壁向外突出形成囊槽,囊内缢并使囊与肠 管分离而成一长形盲管即鳔的雏形,以后鳔内 充气形成鳔后室呈囊状,其前方留有细管与食 道相通,来自肠管内胚层细胞分化为鳔内层 (粘膜)上皮,脏壁中胚层分化为鳔的肌肉层 和鳔的纤维组织外膜。
(二)雌雄性腺分化的方式 主要分为两种:第一种是雌雄异体的鲤科鱼类 和大西洋鲑鱼等,一个个体内仅存在精巢或卵 巢,精巢和卵巢是同时由未分化的生殖嵴直接 分化而成;另一些初生雌雄同体的鱼类,如雌 性先成熟的细鳞大麻哈鱼,其所有个体,在性 分化时期都发育为卵巢,而部分个体的第二性 别是由于性转化而较晚出现。
2.性腺的性别分化 鱼类与其他脊椎动物一样,其性腺的性别分化 是一个十分复杂的过程,它涉及遗传学、内分 泌学和胚胎学诸问题,但由于资料欠缺,在此 仅进行发育形态学描述。性别分化开始时间和 性腺的形态学特点虽因鱼的种类而不同,但性 别分化均经过性腺组织学(或显微解剖学)分 化和细胞学分化两个阶段。
第十四章 鱼类发生
《鱼类组织胚胎学》
本章教学目的与要求 1、掌握鱼类生殖细 胞的构造; 2、掌握鱼类早期胚胎发育过 程; 3、熟悉鱼类器官发生与个体发育分 期。 本章教学重点与难点 1、鱼类早期 胚胎发育过程; 2、器官发生与个体发育 分期
第一节 生殖细胞一、精 子 (一)精子的形态 结构与大小 鱼类精子由头、颈和尾三部分组成,形态多种 多样,如栓塞形,圆球形或椭圆形等;颈部极 短或不显;尾部呈鞭毛状。 精子的大小因种类 而不同。软骨鱼类的精子最长,如刺鳐的精子 长达215μm;而硬骨鱼类的精子则较短,如鲈 鱼为20μm。
二、囊胚 受精卵经过多次卵裂以后便形成一个多 细胞的胚体,即囊胚。可分为偏极囊胚 和盘状囊胚两种类型。
(一)偏极囊胚
间黄卵进行 完全不等卵裂所 形成的囊胚。囊 胚腔偏于动物极, 囊胚层由多层卵 裂球构成,如肺 鱼和鲟鱼等。
由
(二)盘状囊胚 由端黄卵进行局部(盘状)卵裂所形成的囊胚。 大多数真骨鱼类的盘状囊胚具有一个充满液体 的囊胚腔,囊胚腔的顶壁和侧壁由多层卵裂球 构成囊胚层。囊胚腔(或胚盘)的底壁是一薄 层无细胞界线的细胞质,内含有许多细胞核, 称为卵黄多核体。
脑的分化
脑的发育(斑马鱼,受精后24小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