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跨文化教育理论流派综述

合集下载

跨文化与国际传播理论综述

跨文化与国际传播理论综述

20世纪60年代初期,美国著名人类学家Edward T. Hall首次提出了跨文化传播这一概念。他有三本与 此有关的经典著作,《超越语言》(Beyond Language)、《隐形的多面》(The Hidden Dimensions)和《不发声的语言》(The Silent Language),在一定程度上奠定了跨文化传播的学 科基础。



译著:《跨文化传播学:东方的视角》《文化帝国 主义》等。 论文: 呈上升趋势,《跨文化交际中的言谈规约问 题》《试论传播学的分之——跨文化交流学等。 论著:《跨文化传通》《跨文化交际研究》《跨文 化交际学》《电视跨国传播与民族文化》《跨文化 交际学概论》等


译作:《美国文化模式》 《世界传播与文化霸权:思想与战略的历史》等 论文:《浅议跨文化新闻传播》 《跨文化传播的全球化背景》 《跨文化传播对中国西部的影响》等

艺 术 中 的 跨 文 化 传 播

跨 文 化 传 播

不 同 文 化 间 的 比 较

跨 文 化 心 理

教 育 中 的 跨 文 化

旅 游 与 体 育 中 的 跨 文 化

文 学 作 品 中 的 跨 文 化

跨 文 化 交 际

商 业 中 的 跨 文 化






(1)误读 张威.文化误读与比较新闻学 无意识的误读 有意识的误读 罗以澄,夏倩芳.他国形象误读:在多维视野中观察 国际传播中多种传媒因素引导对他国的形象误读 文化因素 政治和意识形态因素 新闻职业性因素 消费主义因素


小组成员(略)




比较文化 主要是对各种不同文化的特征和范式进行归纳、总结和 对照,探索跨文化传播中的一些普遍规律 跨文化关系 它是国际政治和国际关系学的一个分支,主要是从文 化的角度研究不同民族/国家之间的关系和力量对比 媒体/文化全球化 借助于CNN、互联网等“全球媒体”进行的“全球传 播”,逐渐取代了传统的“国际传播”。由此而引起的 “媒体/文化帝国主义”、“文化同质化”等问题

文化交流与全球化跨文化研究的理论与实践

文化交流与全球化跨文化研究的理论与实践

文化交流与全球化跨文化研究的理论与实践随着全球化的进程不断深入,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的文化交流变得越来越频繁。

在这种背景下,全球化跨文化研究变得愈发重要。

本文将探讨文化交流与全球化跨文化研究的理论与实践,以及其对世界各国文化交流与融合的影响。

一、理论基础文化交流与全球化跨文化研究的理论基础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文化相对主义:文化相对主义认为每个文化都具有独特性,不存在绝对优劣之分。

它强调人们应该尊重不同的文化,并通过交流与沟通实现文化之间的相互理解与包容。

2. 文化认同与文化冲突:当不同文化之间的价值观念、传统习俗产生冲突时,文化交流与全球化跨文化研究可以帮助人们理解和处理这种冲突,促进文化之间的和谐共处。

3. 文化借鉴与融合:全球化背景下,文化借鉴与融合是不可避免的。

通过文化交流与跨文化研究,各国文化可以相互借鉴,促进文化的跨越发展,形成新的文化形态。

二、实践途径文化交流与全球化跨文化研究的实践途径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学术研究交流:通过学术研究交流,各国学者可以在全球化背景下分享研究成果、交流学术观点,推动文化跨界研究的深入发展。

2. 文化活动交流:文化活动交流是促进文化交流与全球化跨文化研究的重要形式。

各国可以举办文化展览、艺术节、音乐会等活动,增进相互了解与互动。

3. 青年交流项目:青年交流项目能够培养跨文化意识和能力,加深不同文化之间的友谊与理解。

通过培养年轻人的全球视野,推动文化交流与跨文化研究的进一步发展。

三、影响与挑战文化交流与全球化跨文化研究对世界各国文化交流与融合带来了深远的影响,但同时也面临一些挑战。

1. 文化同质化:全球化加速了文化的同质化趋势,一些传统文化逐渐消失。

因此,文化交流与全球化跨文化研究需要注重保护和传承各国的传统文化。

2. 文化霸权: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一些强大国家的文化影响力得到加强,容易导致文化霸权现象。

为了促进平等的文化交流与全球化跨文化研究,各个国家应该注重自身文化的发展与推广。

跨文化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跨文化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跨文化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研究跨文化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引言: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各国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日益频繁。

而跨文化教育作为培养具有全球视野和跨文化意识的人才的重要手段,越来越受到关注。

跨文化教育是指面对不同国家、不同文化背景的学生,通过相互了解、尊重及学习,实现个人的跨文化能力培养,促进全球化背景下的交际和合作。

本文将探讨跨文化教育的理论和实践研究,旨在为跨文化教育的有效推广提供参考。

一、跨文化教育的理论基础1.文化相对主义与文化普遍主义跨文化教育的理论基础有两个主要的流派:文化相对主义和文化普遍主义。

文化相对主义认为各个文化都有其独特性,没有绝对高低优劣之分,应该尊重差异。

而文化普遍主义则认为在文化差异的基础上,存在一些普遍适用的道德原则。

在跨文化教育中,既要尊重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又要寻找共同的价值观,培养学生的文化包容性。

2.跨文化适应能力和文化中介能力跨文化适应能力是指在不同文化背景下,个体能够适应并应对文化差异的能力。

而文化中介能力是指个体能够在不同文化之间进行有效沟通和理解的能力。

跨文化教育旨在培养学生的跨文化适应能力和文化中介能力,帮助他们成为具有全球意识和跨文化交流能力的人才。

二、跨文化教育的实践研究1.开展跨文化交流与合作跨文化教育的核心在于促进学生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进行交流与合作。

学校可以通过组织国际游学项目、交换学生和教师等方式,让学生亲身体验不同文化。

同时,推广多元文化教育,鼓励学校开设跨文化课程,将不同文化的知识融入到教学中。

2.培养跨文化沟通能力跨文化沟通是跨文化教育的核心内容之一。

学校可以通过语言课程的设置来提升学生的语言能力,同时也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和沟通技巧。

在实践中,可以通过模拟跨文化交流的情景,让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锻炼和提高跨文化沟通能力。

3.构建多元文化教学环境跨文化教育需要在学校内营造一个多元文化的教学环境。

这涉及到教师的文化素养和教学策略。

教师应该不断提升自身的跨文化能力,了解学生的文化背景,避免以主流文化为标准衡量学生。

跨文化交际学科综述

跨文化交际学科综述

跨文化交际学科综述跨文化交际学科综述Summary of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Subject Abstract: The new subject of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has a history of twenty years in China while it has been developed for more than fifty years in the world. Since the reform and open policy implemented in China, many changes have happened in society, such as the increase of multinational companies, influx of foreign students and immigrants,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and large-scale international activities, the appearance of cosmopolis and so on. All these make the research of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urgently necessary. This paper illustrates the origin and development of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its current status and trend on both home and abroad.Key Words: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Culture, Communication摘要:跨文化交际在国际上有50多年的发展史,而在我国却只有20多年的发展历程。

跨文化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跨文化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3、加强实践教学:通过海外实习、国际交流、志愿服务等途径,为学生提 供真实的跨文化交流与合作场景。
案例分析
以下是两个跨文化教育的实践案例:
1、某高校国际交流项目:该高校与国外多所高校建立了国际交流项目,为 学生提供海外实习和国际交流的机会。通过参与项目,学生能够深入了解不同国 家的文化和习俗,提高英语交流能力,增强全球化意识。然而,项目覆盖面有限, 不能满足所有学生的需求。
国外跨文化教育实践案例分析对我国跨文化教育具有重要启示。首先,我国 应积极推动跨文化教育的发展,为学生提供多元文化的环境和课程。其次,我国 应鼓励不同地区、学校和组织之间的跨文化交流与合作,以促进教育资源的共享 和优化。最后,我国需要培养学生的全球视野和跨文化沟通能力,以适应日益激 烈的国际竞争和全球化发展的需要。
一、核心主题
跨文化教育的核心主题是促进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在尊重文化差异的基础上, 进行有效的交流与合作。这种教育方式旨在培养具有全球视野、尊重多元文化的 复合型人才,为推动全球文化交流与融合奠定基础。
二、理论分析
1、跨文化教育的概念和内涵
跨文化教育是指在多元文化背景下,通过提供一系列课程、活动和实践机会, 引导学习者了解、尊重和欣赏不同文化,从而培养其具备跨文化沟通、合作和创 新能力的新型教育模式。
2、某公司全球培训项目:为了培养具有全球视野的员工,某公司推出了全 球培训项目。通过定期举办海外培训、国际会议等活动,为员工提供跨文化交流 与合作的机会。然而,由于公司规模较大,培训项目难以覆盖到所有员工,且在 实践过程中缺乏系统的培训计划和文化指引。
结论
本次演示分析了跨文化教育的重要性及当前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针对性的 实践思路。通过系统性的课程设计、多元化教学方法和加强实践教学,可以提高 学生的跨文化交流与合作能力,培养更多的国际化人才。在实践过程中,需要政 府、学校、企业等各方共同努力,加强合作,完善跨文化教育体系,以满足社会 对国际化人才的需求。

跨文化网络协作学习理论综述

跨文化网络协作学习理论综述

跨文化网络协作学习理论综述摘要:梳理了跨文化网络协作学习理论,该理论在丰富教育信息化内容的同时,从一定程度上改进了现有跨文化教学与学习。

理论是实践的基础,通过梳理相关文献,界定相关概念,就跨文化网络协作学习的国内外研究现状进行了综述,从教学系统设计视角分析了基于设计的研究方法(DBR)在跨文化网络协作学习设计中的操作步骤。

关键词:跨文化;网络协作学习;基于设计的研究(DBR)0引言多民族地区跨文化教育的信息化是我国教育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探索适合多民族地区跨文化学习实际的信息化教学与学习方式,自然十分必要。

网络协作学习作为一种常见的、较为稳定的信息化学习方式,要将其融入跨文化学习实际,切实改进跨文化学习,行之有效的教学设计是核心。

只有在真实情景中实施教学设计才能获知设计的有效性,并不断改进设计,这无疑与基于设计的研究方法(简称DBR)的理念不谋而合。

1跨文化学习与网络协作学习“文化(Culture)”作为术语最早被泰勒定义为:“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以及包括作为社会成员的个人而获得的其他任何能力、习惯在内的一种综合体。

”<sup></sup>[1]<sup></sup>明确指出了文化的具体范畴。

我国文化历史学家冯天瑜认为文化的实质性含义是“人类化”。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82年给出的“国际上的看法”则强调文化的社会群体特征,核心因素是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

借鉴鲁卫群教授的观点,从教育视点出发对文化进行描述:①文化是人类对自然的人化。

包括3个维度:大自然的人化、内在自然的人化和社会自然的人化;②文化可以通过接受教育等形式来习得;③文化包括观念、生活方式等内涵,其中既有积极的,也有消极的,通过教育可以传承某些文化成分,而放弃另一些文化成分。

“crossculture”一词常用来表示跨文化,有时也用“interculture”来代替。

根据Gudykunst(1987a)的对比研究,认为前者更强调不同文化的相互作用,后者则更强调不同文化的对比<sup></sup>[2]<sup></sup>。

论跨文化教育研究的理论维度

论跨文化教育研究的理论维度

论跨文化教育研究的理论维度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世界全球化和一体化要求各个教育机构的毕业生未来成为拥有国际思维,能从事跨国工作,具备较强跨文化能力的跨国公民。

近年来,跨文化教育在国际组织的大力推动下已成为国际教育研究中的一个新的研究领域。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1992年发布的国际教育大会建议书《教育对文化发展的贡献》中提出,跨文化教育(interculturaleducation)(包括多兀文化教育cross-culturaleducation),是面对全体学生和公民设计的促进对文化多样性的相互尊重与理解和丰富多彩的教育。

跨文化教育能促进尊重文化的多样性,增加对于可以确认的不同团体的文化的理解,还能够促进学生的文化融人和学业成功,增进国际理解,并促进与各种歧视现象做斗争成为可能。

其目的应是从理解本民族文化发展到鉴赏相邻民族的文化,并最终发展到鉴赏世界性文化。

从事跨文化教育的工作人员通常包括国外留学咨询、语言教师、国际生咨询、大学教辅人员及所有与国际教育交流项目紧密联系的工作人员。

在跨文化教育过程中,跨文化教育专家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目前,许多国家的中等和高等教育机构已经重视为学生提供跨国学习的机会,如国际交流生项目。

通过体验文化差异,帮助学习者习得技能、知识、态度和涉及文化差异的更为复杂的世界观,使学习者与其他文化的人互相了解、互相支持,达到有效的交流和互动。

跨文化教育涉及跨文化交际学、教育学、心理学等多个学科,选择恰当的理论维度是提高教学和研究水平,以及增强研究成果有效性的重要途径。

一、跨文化教育研究的主要理论维度概述本文采用跨文化能力发展的四个理论模型作为跨文化教育研究的理论维度,分别是Paige(1993)的跨文化经历本质因素模型、Paige(2006)的文化学习模型、Dear-dorff(2008)的跨文化能力模型以及(1993)的跨文化敏感度发展模型。

幼儿园国际课程探究:跨文化教育文献综述

幼儿园国际课程探究:跨文化教育文献综述

幼儿园国际课程探究:跨文化教育文献综述在当今全球化的时代,跨文化教育已经成为了教育界一个备受关注的热门话题。

随着人们对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理解和尊重的重视,跨文化教育的重要性凸显无疑。

而在幼儿园阶段,正是孩子们开始接触和理解不同文化的时候,国际幼儿园的跨文化教育课程更是备受关注。

1. 跨文化教育在国际幼儿园的重要性国际幼儿园的学生来自不同的国家和文化背景,跨文化教育不仅是一种选择,更是一种必要性。

跨文化教育可以帮助孩子们更好地理解和尊重其他文化,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

通过跨文化教育,孩子们可以培养全球意识,增强跨文化交流能力,为未来的国际交往打下良好的基础。

设计合适的跨文化教育课程成为了国际幼儿园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2. 跨文化教育的实施策略针对幼儿园国际课程中跨文化教育的实施策略,文献中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观点。

语言教育被认为是跨文化教育的重要一环。

通过在课堂中引入多种语言和文化的故事、歌曲和游戏等教育元素,可以增强孩子们对其他文化的理解。

文化体验活动也被认为是跨文化教育课程的重要组成。

通过组织民俗文化展示、传统手工艺制作等活动,可以让孩子们身临其境地感受其他文化的魅力。

师资队伍的国际化也被提及。

拥有经验丰富的来自不同国家的教育者可以带给孩子们更丰富的文化视野,国际幼儿园应该在师资招聘上下功夫,争取引进更多跨文化教育的专业人才。

3. 跨文化教育的评价体系跨文化教育的实施需要一个科学全面的评价体系来检验效果。

文献中指出,评价体系需要包括对孩子们对其他文化的认知水平、跨文化交流能力、文化尊重意识等方面的评估。

如何设计出科学合理的跨文化教育评价体系成为了国际幼儿园教育工作者亟需解决的问题。

4. 我对跨文化教育的个人观点和理解作为一名国际幼儿园的教育工作者,我深切认识到了跨文化教育的重要性。

在教学实践中,我致力于营造一个开放包容的教育环境,帮助孩子们积极主动地了解和接纳其他文化。

我认为,跨文化教育并不仅仅是关于教授孩子们其他国家的语言和传统,更应该是一种关于培养全球视野和跨文化理解力的教育理念。

跨文化教育

跨文化教育

跨文化教育概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92年发布的国际教育大会建议书《教育对文化发展的贡献》中正式提出了跨文化教育:跨文化教育(包括多元文化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和公民而设计的、促进对文化多样性的相互尊重与理解和丰富多彩的教育。

进行这种教育的真正方式不应只是局限于提供一些补充性内容,或局限于辅助性教学活动或某些学科,而应推进到所有的学科教学或整个学校的结构。

这种教育要求教育工作者和所有有关的合作伙伴,包括家庭、文化机构与传媒,共同负责。

基于普遍的理解,跨文化教育(包括多元文化教育)包括了为全体学习者所设计的计划、课程或活动,而这些计划、课程或活动,在教育环境中能促进尊重文化的多样性,增强对于可以确认的不同团体的文化理解。

此外,这种教育还能促进学生的文化融入和学业成功,增进国际理解,并促进与各种歧视现象作斗争成为可能。

其目的应是从理解本民族文化发展到鉴赏相邻民族的文化,并最终发展到鉴赏世界性文化9。

我国1998年出版的《教育大词典》中也编写了“跨文化教育(cross-cultural education)”这个词条,该词典对跨文化教育的定义是:跨文化教育:(1)在多种文化并存的环境中同时进行多种文化的教育,或以一种文化为主兼顾其他文化的教育。

(2)在某个文化环境中成长的学生,到另一个语言、风俗、习惯和价值观、信仰都不相同的文化环境中去接受教育。

(3)专门设置跨文化的环境,让学生接受非本民族语言、风俗、习惯和价值观的教育10。

由上述定义可以看出,跨文化教育主要是指不同国家文化之间的教育活动,但也包括同一国家之内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的教育活动(即多元文化教育或跨民族教育),并延伸至同一国家之内不同社会群体之间的教育活动,也就是说,跨文化教育可以是不同种族、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宗教、不同地域或性别等社会群体之间的教育活动。

跨文化教育从20世纪上半叶起就有各界的学者对此进行了大量的调查与研究,影响较大的跨文化教育理论流派有以下几个:一、文化变迁论此流派的人认为“文化变迁”就是:不同文化集团持续而直接接触的结果,9赵中建主译,《全球教育发展的历史轨迹:国际教育大会60年建议书》,第498-499页,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年。

跨文化与国际传播理论综述

跨文化与国际传播理论综述

跨文化与国际传播理论综述跨文化与国际传播是当今社会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研究领域。

随着全球化的加速和跨国交流的增加,人们之间的文化差异和跨文化交流的挑战也变得越来越明显。

跨文化与国际传播理论的研究旨在深入了解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以及如何在跨文化环境中有效进行国际传播。

本文将综述一些关于跨文化与国际传播理论的重要观点和研究成果。

1.文化差异理论文化差异理论认为,不同文化之间存在着重要的差异,包括价值观、信念、态度和行为模式等方面。

这些文化差异可能会在国际传播中造成误解、冲突和障碍。

因此,了解并尊重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是跨文化与国际传播的关键。

2.文化冲突理论文化冲突理论着重分析不同文化之间的冲突和对抗。

文化冲突可能是由于不同文化的价值观、信仰、习惯和行为模式之间的不一致而产生的。

跨文化与国际传播的目标之一就是通过深入了解文化差异来减少和解决文化冲突。

3.跨文化沟通理论跨文化沟通理论研究如何在跨文化环境下进行有效的交流。

该理论强调了语言、非语言和言语风格等因素对跨文化沟通的影响。

跨文化沟通的挑战包括语言障碍、非语言符号的解读和适应不同的沟通风格等。

研究者也提出了一些跨文化沟通的技巧,如尊重文化差异、提高自我意识和文化敏感度等。

4.文化影响力理论文化影响力理论研究文化如何影响个人和社会。

文化影响力从两个维度进行研究,即个体层面和群体层面。

个体层面的文化影响力包括文化认同、价值观和行为模式的塑造。

群体层面的文化影响力研究群体的文化认同和群体行为模式对个体行为的影响。

这个理论有助于我们理解文化如何塑造和影响跨文化与国际传播。

5.文化交融与融合理论文化交融与融合理论研究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影响和交流。

该理论强调了在跨文化环境中的文化交融和文化融合现象。

跨文化与国际传播可以使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了解和融合更加容易和快速。

6.全球化与媒介理论全球化与媒介理论研究全球化对跨文化与国际传播的影响。

全球化使国际传播更加容易和普遍。

世界跨文化教育理论流派综述

世界跨文化教育理论流派综述

世界跨文化教育理论流派综述世界跨文化教育理论流派综述【内容提要】跨文化教育是当今世界的教育研究热点之一。

它作为一个新兴的跨学科研究领域,涉及到教育人类学、比较教育学、民族心理学、社会学、民族学、文化学、传播学等众多学科,并形成了许多理论和流派。

本文拟就其中在世界上影响较大的,如“文化变迁”、“文化同化”、“文化融合”、“文化适应”、“跨文化交流”、“跨文化理解”、“多元文化与多元文化教育”等理论流派,作一简要的介绍和评述。

【关键词】世界/跨文化教育/理论/流派【正文】跨文化教育(intercultural education),一般是指在两种文化之间进行的一种教育。

在英语当中,与之相近的词汇还有“cross- cultural education ”(多种文化的教育)和“trans- culturaleducation”(异文化的教育)等。

从教育人类学的角度看,人类的一切教育活动都是建立在某种特定文化基础之上的,教育是文化传承的载体。

换言之,每一个人都具有一定的民族所属,而每一种教育也都与特定的民族文化密不可分。

按照教育的民族属性,它又可进一步划分为“单一文化教育”和“跨文化教育”两大类。

前者是指受教育者所受教育基本上仅局限于一个民族的文化,具有单一的民族属性,如早期的美洲印第安民族教育等。

而后者,则是在两种不同文化之间进行的。

如移民教育、殖民地教育、留学生教育、多民族国家中的少数民族教育和多元文化教育等,均属于跨文化教育的范畴。

也就是说,在单一层民族教育的背景上实施异文化教育的现象,都可以视为跨文化教育。

跨文化教育的实践,在人类历史上久而有之。

但人类对这一社会现象进行较为系统的科学研究,则始于本世纪。

特别是在美国等一些西方发达国家里,各界学者自20世纪上半叶起对跨文化教育问题进行了大量的调查和研究,并从不同的立场、目的和学科角度提出各自的观点和主张,形成了众多的理论派流。

时至今日,跨文化教育研究已从美国、英国、法国、德国扩展到加拿大、前苏联、澳大利亚、日本、东南亚及中国等诸多国家。

幼儿园跨文化交流教育综述

幼儿园跨文化交流教育综述

幼儿园跨文化交流教育综述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幼儿园跨文化交流教育变得越来越重要。

作为一名有多年工作经验的幼儿工作者,我深刻地认识到,从小培养孩子的跨文化意识和能力,对他们未来的成长至关重要。

下面,我就来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幼儿园跨文化交流教育的相关内容。

我们要明确什么是跨文化交流。

简单来说,跨文化交流就是指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之间的交流。

在幼儿园里,跨文化交流教育就是让我们的孩子学会尊重、理解和接纳不同的文化,培养他们的跨文化沟通能力。

一、幼儿园跨文化交流教育的目标1.培养孩子的跨文化意识。

让孩子了解世界各地的文化差异,尊重并接纳不同的文化。

2.提高孩子的跨文化沟通能力。

让孩子学会在不同文化背景下进行有效沟通,避免误解和冲突。

3.培养孩子的全球视野。

让孩子具备国际化思维,关注全球事务,为未来的国际化生活做好准备。

二、幼儿园跨文化交流教育的策略1.创设多元化的教育环境。

在幼儿园环境中,布置不同国家的文化元素,让孩子们在日常生活中感受到文化的多样性。

2.开展丰富多样的教学活动。

通过故事、歌曲、游戏等形式,让孩子们了解不同国家的文化特点。

3.强化师资培训。

提高幼儿园教师的跨文化交流能力,让他们在教学中能够更好地引导孩子。

4.加强家园合作。

让家长了解跨文化交流教育的重要性,共同参与孩子的成长。

三、幼儿园跨文化交流教育的实践案例1.举办国际文化节。

在幼儿园内举办国际文化节,让孩子们展示自己国家的文化特色,增进彼此的了解。

2.开展国际交流。

与国外幼儿园建立友好关系,定期组织交流活动,让孩子们亲身体验不同文化。

3.创设跨文化主题课程。

以跨文化为主题,设计一系列有趣的教学活动,让孩子们在游戏中学习。

四、幼儿园跨文化交流教育的挑战与对策1.挑战:文化差异带来的沟通障碍。

对策:加强师资培训,提高教师的跨文化交流能力,引导孩子正确面对文化差异。

2.挑战:家长对跨文化交流教育的理解不足。

对策:加强家园合作,让家长了解跨文化交流教育的重要性,共同参与孩子的成长。

教育类文献综述范文模板

教育类文献综述范文模板

教育类文献综述范文模板篇一:教育类文献综述——家长参与学校教育的研究现状随着教育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家长参与学校教育的重要性。

家长对孩子的教育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他们不仅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而且可以在学校中发挥重要的作用,帮助学校承担教学任务。

本文综述了当前家长参与学校教育的研究现状,为未来的工作提供参考。

一、家长参与学校教育的定义和分类家长参与学校教育是指父母或监护人参与学校和课堂中的教育活动,作为一个积极的教育伙伴,与学校教师和其他教育工作者合作,为孩子的学习和发展提供支持。

家长参与学校教育按主体可分为学校参与、家庭参与和社区参与,按参与方式可分为直接参与和间接参与,如学校委员会、家庭作业辅导、家长会等。

二、家长参与学校教育的作用家长参与学校教育对学生的学业成绩有明显的积极影响。

研究表明,家长参与学校教育对学生的学术成就、学校出勤和纪律存在显著的积极影响。

它还可以帮助学校建立更紧密的联系,并提高学校的整体素质。

三、家长参与学校教育的障碍尽管家长在学校教育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家长参与学校教育的数量及质量仍面临着许多挑战。

其中一些障碍包括缺乏资源、对家长参与的认识缺乏,以及学校与家长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机制等。

四、家长参与学校教育的成功指南在家长参与学校教育方面,还有一些成功指南可以被采用。

这些包括鼓励家长参与、提供足够的资源、建立有效的沟通机制、为家长提供关于奖学金和职业发展的信息等。

结论:在本文中,我们综述了当前家长参与学校教育的研究现状,探讨了家长参与学校教育的定义、分类、作用、障碍和成功指南。

近年来,随着家长参与学校教育的重要性不断受到重视,人们对这个领域的研究将不断深入。

我们相信,未来随着家长、学校和社区的共同努力,家长参与学校教育的质量和数量都将得到提高,取得更加积极的成果。

篇二:教育类文献综述——学生自主学习的研究现状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人们对教育的不断追求,学生自主学习逐渐成为教育界的热门话题。

跨文化教育

跨文化教育

跨文化教育概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92年发布的国际教育大会建议书《教育对文化发展的贡献》中正式提出了跨文化教育:跨文化教育(包括多元文化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和公民而设计的、促进对文化多样性的相互尊重与理解和丰富多彩的教育。

进行这种教育的真正方式不应只是局限于提供一些补充性内容,或局限于辅助性教学活动或某些学科,而应推进到所有的学科教学或整个学校的结构。

这种教育要求教育工作者和所有有关的合作伙伴,包括家庭、文化机构与传媒,共同负责。

基于普遍的理解,跨文化教育(包括多元文化教育)包括了为全体学习者所设计的计划、课程或活动,而这些计划、课程或活动,在教育环境中能促进尊重文化的多样性,增强对于可以确认的不同团体的文化理解。

此外,这种教育还能促进学生的文化融入和学业成功,增进国际理解,并促进与各种歧视现象作斗争成为可能。

其目的应是从理解本民族文化发展到鉴赏相邻民族的文化,并最终发展到鉴赏世界性文化9。

我国1998年出版的《教育大词典》中也编写了“跨文化教育(cross-cultural education)”这个词条,该词典对跨文化教育的定义是:跨文化教育:(1)在多种文化并存的环境中同时进行多种文化的教育,或以一种文化为主兼顾其他文化的教育。

(2)在某个文化环境中成长的学生,到另一个语言、风俗、习惯和价值观、信仰都不相同的文化环境中去接受教育。

(3)专门设置跨文化的环境,让学生接受非本民族语言、风俗、习惯和价值观的教育10。

由上述定义可以看出,跨文化教育主要是指不同国家文化之间的教育活动,但也包括同一国家之内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的教育活动(即多元文化教育或跨民族教育),并延伸至同一国家之内不同社会群体之间的教育活动,也就是说,跨文化教育可以是不同种族、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宗教、不同地域或性别等社会群体之间的教育活动。

跨文化教育从20世纪上半叶起就有各界的学者对此进行了大量的调查与研究,影响较大的跨文化教育理论流派有以下几个:一、文化变迁论此流派的人认为“文化变迁”就是:不同文化集团持续而直接接触的结果,9赵中建主译,《全球教育发展的历史轨迹:国际教育大会60年建议书》,第498-499页,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年。

跨文化教育思潮述评

跨文化教育思潮述评

跨文化教育思潮述评随着全球化的推进,跨文化交流与合作已成为不可忽视的现实。

在此背景下,跨文化教育被视为桥梁与纽带,旨在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尊重和接纳不同文化,培养跨文化的意识、素养和能力。

本文将对跨文化教育的思潮进行述评,探讨其意义、发展趋势和挑战。

跨文化教育的意义不言而喻。

在一个多元、多样的社会中,人们需要具备跨文化的交际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跨文化教育通过引导学生去欣赏不同文化的美,培养代表性的价值观和跨文化素养,能够消除文化偏见与歧视,提高全球社会的和谐与和平。

同时,跨文化教育有助于促进全球人类共同利益的实现,加强各国人民之间的相互理解与友谊,为构建更公正、包容的国际社会奠定基础。

跨文化教育思潮的发展呈现出多样化的趋势。

首先,从内容上来看,跨文化教育逐渐深化了对文化差异和文化认同的理解。

学生不仅需要了解各种文化的种种差异,还要理解某种文化的内在价值和核心理念。

其次,从方法上来看,跨文化教育采取多元化的教学策略和手段。

除了传统的课堂教学外,以跨文化交流和实地考察为特色的教育项目得到了广泛发展。

第三,从评价上来看,跨文化教育的评价体系也得到了改进。

学生的表现不再以简单的考试成绩来衡量,更注重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能力和素养。

然而,跨文化教育仍然面临一些挑战。

一方面,跨文化教育需要克服文化冲突的风险。

由于不同文化的差异性,当跨文化交流过程中出现矛盾和冲突时,教育者需要引导学生正确处理和平衡不同文化间的利益和权益。

另一方面,跨文化教育存在于实施层面的困难。

教育者需要具备跨文化教育的专业知识与技能,但目前教育者整体水平还存在差异,一些国家和地区在跨文化教育方面的准备工作还不充分。

因此,为了更好地推进跨文化教育,我们需要采取相应的策略。

首先,教育者需要加强自身的跨文化素养与能力的培养。

他们应该不断学习,扩大对其他文化的了解,并具备能够在不同文化背景下工作的能力。

其次,在课程设计上要注重多元化,强调文化与文化间的对话和对比。

教育学中跨文化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教育学中跨文化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教育学中跨文化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研究跨文化教育是教育学中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在全球化时代越来越受到关注。

它涉及到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理解、尊重和交流,以促进多元文化的和谐共存。

本文将探讨跨文化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一、理论研究在跨文化教育的理论研究中,人们通常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跨文化教育强调培养学生跨文化意识和能力。

这意味着学生需要了解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和共同点,以及如何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进行有效的交流和合作。

其次,跨文化教育强调教师的角色和能力。

教师在跨文化教育中要成为文化中介者,引导学生理解和尊重不同文化,并在教学中融入跨文化元素,提供丰富的多元文化体验。

此外,跨文化教育还关注学校和教育制度的文化包容性。

学校应该提供开放、包容的学习环境,鼓励学生尊重多元文化,并且制定相应的政策和规定,确保不同文化背景的学生得到平等的教育机会。

二、实践研究跨文化教育的实践研究包括多个层面。

首先,教育机构可以组织跨文化交流活动,例如学生间的文化节庆、国际交流项目等,让学生亲身体验不同文化,并培养他们的跨文化交流能力。

其次,教师可以运用跨文化教育的理念和方法进行教学。

他们可以选择多元文化的教材,引入不同文化的案例,通过小组合作和角色扮演等活动,促进学生的跨文化交流和理解。

此外,在教育制度层面,政府和学校可以制定相应的政策和规定,鼓励教师参与跨文化教育的培训和研究,提供资源和支持。

同时,也要建立多元文化的评估体系,评价学生在跨文化意识和能力上的发展情况。

三、挑战与展望在跨文化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研究中,还存在一些挑战。

首先,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和冲突可能会导致误解和困惑。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研究者们需要加强对文化差异的理解和分析,培养跨文化沟通的技巧。

其次,跨文化教育的效果评估也是一个挑战。

如何准确评估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和能力,并且进行有效的改进和调整,是需要深入研究的问题。

展望未来,跨文化教育将继续受到关注和研究。

随着全球化的加速发展,文化交流和互动将更加频繁和密切。

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理论综述

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理论综述

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理论综述摘要: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深入,跨文化交际逐渐进入了人们的日常生活。

地球村的发展,使世界各国的人们开始频繁交流。

跨国公司的增多、外国留学生的涌现、外国移民的加入、国际会议与大型国际活动的开展、国际都市的出现等等都使得跨文化交际学科越来越重要。

而人们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也应得到提高以适应新的发展。

本文就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理论做了综述,梳理国内外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各类研究,以带动跨文化交际学科的发展。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能力;理论综述引言世界上的文化丰富多样,各具特色。

文化是一个涵义极其广泛的概念,包含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许多学者给文化下过各种定义,其中广泛使用的是泰勒的文化定义,他认为所谓文化和文明乃是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以及包括作为社会成员的个人而获得的任何能力、习惯在内的一种综合体。

20世纪人类的科学技术有了突破性的发展,这极大地改变了世界的格局和人类的生活方式,尤其是电脑的普及和国际互联网的诞生,突破了以往生活功能空间的限制,人和人之间的时间、空间距离被拉近了,巨大的地球被压缩成一个小小的“地球村”。

与此同步,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进程也日益加速,国家、民族、地区之间在政治、文化、科技、贸易等方面的交往日益频繁。

尽管现代科技的发展拉近了人们之间的时间和空间距离,却无法拉近人们之间的心理距离。

不同的国家、民族由于不同的历史渊源、不同的社会习俗,形成了特定的文化背景,特定的文化背景又形成了不同的价值取向、思维方式、社会规范、语用规则,这些因素给跨文化交际带来的潜在的障碍、低效率的沟通、相互间的误解以及可能导致的文化冲突,都会给人类带来不必要的灾难。

“跨文化交际”的英语名称是“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或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它指本族语者与非本族语者之间的交际,也指任何在语言和文化背景方面有差异的人们之间的交际。

跨文化研究的三个概念综述

跨文化研究的三个概念综述
对于语言与文化专业的学生来说,了解一点美国人 Sapir 和他的学生 Whorf 在 20 世 纪提出的萨丕尔沃尔夫假说(The Sapir-Whorfian hypothesis)还是很有必要的,因为这 个假说谈到了语言与文化之间的关系问题。他们认为语言的学习是不能与文化的学习割
- 4-
论坛特稿
至此,英国的文化研究受到世界各地的欢迎。(Kramer,1997)与此同时,根据美 国(Nelson and Grossberg,1988 ;Grossberg,Nelson and Treichler,1992), 澳 大 利 亚 (Turner,1992), 中 国 台 湾(Chen,1992), 意 大 利(Baransky and Lumley,1990), 德 国(Kramer,1997), 欧 洲 的 其 他 国 家(Journal of the Study of British Cultures, 1999)以及世界各地(British Studies,1992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ultural Studies, 1998 年起至今)的具体需求,文化研究与各地不同的特定环境下的本土传统和文化相 融合,对各国的教学和研究产生了作用。差不多也就在这个时段,文化研究被引入(或 被再次引入)外语教学(Buttjes,1981 ;Byram,1989 ;引自 Kramer,1997)和其他国 际科目的教学中(Aronowitz and Giroux,1991)。
从上面 Hofstede 和 Taylor 的观点中我们可以看出文化是人类个体赖以生存的文化 含义的模式或者说是关系网。Taylor 以文化交往中的“协商”(negotiations)为例,指 出个体行为被看作“协商”“终止协商”“提议”等。这些协商被看作对于构成整体活动 规范的遵从。这些规范并非仅仅存在于个人的头脑里,而是都具有相互理解的含义。继 Taylor 之后,Hofstede 还提出了文化中更多的属于社会现实的一部分的意义范围,譬如: “共有意义”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能够体现文化的物质遗产(artefacts)。他说:“我所指的 共有意义其概念的重要性,首先是其共有性不仅在于人人拥有这些含义。共有性的含义 更应该体现在身处在一个共有的参照世界里。”(Hofstede,1973 :30)

多元文化教育研究综述

多元文化教育研究综述

多元文化教育研究综述随着全球化的推进和文化的多元化趋势,多元文化教育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本文将探讨多元文化教育的背景和意义,总结其研究现状、方法、成果和不足,并揭示未来的发展趋势和方向。

一、多元文化教育的背景和意义多元文化教育是一种提倡尊重和容纳不同文化背景、族裔、性别、性取向等差异的教育理念。

它旨在培养学生的跨文化能力和全球视野,促进文化交流和理解,同时弘扬多元文化的价值和重要性。

多元文化教育的兴起与全球化的推进、社会文化多元化的趋势密切相关。

在当今世界,不同文化和国家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日益频繁,培养具有全球视野和跨文化沟通能力的公民显得尤为重要。

二、多元文化教育的研究现状多元文化教育的研究起源于20世纪中叶的美国,随后在全球范围内得到广泛和实践。

目前,各国研究者已经在多元文化教育的理论、方法、政策和实践方面取得了丰富成果。

这些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1、多元文化教育的理论基础:研究者从教育学、社会学、心理学等不同学科角度,探讨了多元文化教育的理论基础和概念框架。

2、多元文化教育的实践模式:研究者们总结了多种多元文化教育的实践模式,如并行课程、融合课程、比较教育等,并分析了这些模式的优势和不足。

3、多元文化教育的评估与方法:研究者在评估多元文化教育的效果和方法方面进行了大量研究,提出了多种评估工具和指标。

三、多元文化教育的方法多元文化教育的研究方法包括文献回顾、个案调研、实证研究等。

文献回顾可以梳理已有的研究成果和观点,为后续研究提供参考;个案调研可以深入了解多元文化教育的实践情况,为理论研究和政策制定提供依据;实证研究可以通过实验或准实验的方式,验证多元文化教育的实际效果。

这些方法各有优缺点,适用范围也不同,研究者需根据具体研究问题和目的进行选择。

四、多元文化教育的成果多元文化教育已经在多个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果。

首先,多元文化教育提高了教育质量。

通过培养学生的跨文化能力和全球视野,多元文化教育使学生在全球化背景下更好地适应和应对挑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世界跨文化教育理论流派综述 【内容提要】跨文化教育是当今世界的教育研究热点之一。

它作为一个新兴的跨学科研究领域, 涉及到教育人类学、 比较教育学、 民族心理学、社会学、民族学、文化学、传播学等众多学科,并形成了许 多理论和流派。

本文拟就其中在世界上影响较大的,如文化变迁、文化同化、文化融 合、文化适应、跨文化交流、跨文化理解、多元文化与多元文化教育等理 论流派,作一简要的介绍和评述。

【关键词】世界跨文化教育理论流派【正文】 跨文化教育,一般是指在两种文化之间进行的一种教育。

在英语当中, 与之相近的词汇还有多种文化的教育和异文化的教育等。

从教育人类学的角度看,人类的一切教育活动都是建立在某种特定文 化基础之上的,教育是文化传承的载体。

换言之,每一个人都具有一定的民族所属,而每一种教育也都与特定 的民族文化密不可分。

按照教育的民族属性,它又可进一步划分为单一文化教育和跨文化教育两大类。

前者是指受教育者所受教育基本上仅局限于一个民族的文化,具有单 一的民族属性,如早期的美洲印第安民族教育等。

而后者,则是在两种不同文化之间进行的。

如移民教育、殖民地教育、留学生教育、多民族国家中的少数民族教 育和多元文化教育等,均属于跨文化教育的范畴。

也就是说,在单一层民族教育的背景上实施异文化教育的现象,都可 以视为跨文化教育。

跨文化教育的实践,在人类历史上久而有之。

但人类对这一社会现象进行较为系统的科学研究,则始于本世纪。

特别是在美国等一些西方发达国家里,各界学者自 20 世纪上半叶起 对跨文化教育问题进行了大量的调查和研究,并从不同的立场、目的和学 科角度提出各自的观点和主张,形成了众多的理论派流。

时至今日,跨文化教育研究已从美国、英国、法国、德国扩展到加拿 大、前苏联、澳大利亚、日本、东南亚及中国等诸多国家。

由于篇幅所限,本文仅择选一些影响较大的跨文化教育及相关理论流 派作一简略介绍,供我国有关教育研究人员借鉴和参考。

一、文化变迁论 1、文化人类学派的观点 本世纪初期,伴随西方殖民地的扩大和传教士的布教等活动,西方文 化源源不断地传入世界各地。

许多非西方国家在受到西方文化的强烈冲击后,其民族固有的传统文化迅速瓦解崩溃。

以此为背景,有关文化变迁的研究进一步引起世界各国人类学界的强 烈关心。

在早期的进化论学派、传播学派、功能学派、历史学派等研究的基础 之上,美国人类学会于 1935 年在其下属的社会科学研究委员会=当中, 指派罗伯特· 莱德菲尔德、赖福· 林顿、米尔维勒· 赫斯克维兹 3 名人类学者 负责成立了一个专门从事文化变迁或称涵化研究的委员会,对有关文化变 迁的概念、研究课题、研究方法等进行研究整理。

经过 1 年左右的细致深入研究,于 1936 年发表了一份题为《文化变 迁研究备忘录》的研究报告。

虽然该报告仅有 4 页,但却给文化变迁下了一个非常精辟的定义,并 将到当时为止的有关研究课题和涉及领域进行了科学的分类,对后来的文 化变迁研究产生很大影响。

该报告书主要由五个方面的内容构成。

首先,他们将文化变迁定义为不同文化集团持续而直接接触的结果, 使其中的一方或双方的原有文化发生变化的现象。

注江渊一公著《异文化间教育学序说》,第 68 页,日本九州大学出 版社,1997 年第 2 版。

其次是研究的路线,包括有参考价值的论文索引、资料的分类、分析 的方法。

第三是对文化变迁问题的分析,包括民族间接触的类型划分、文化变 迁的状况、文化变迁的过程。

第四是在文化变迁过程当中文化选择和融合的心理结构,包括个人的 作用、对相异文化采取接受或拒绝态度,人们的人格类型特征、因性别及 社会地位、信仰、职业等不同所导致的态度差异、在文化变迁过程的初级 阶段时的反抗与妥协心理、伴随抛弃固有行为方式所引起的精神上的忧虑。

第五是文化变迁的结果,包括接受、调整和拒绝。

这一研究虽然还不能构成一个严密而完整的理论,但却在相当程度上 为以后的文化变迁学说及跨文化教育研究提供了一种基础的理论框架。

例如,指出不同文化集团持续而直接接触所导致的文化变迁,并不一 定局限于一个文化集团,可能会导致双方都发生某种变化。

也就是说,文化接触的作用和影响往往具有双向性。

而且,接触的结果除同化、拒绝同化外,其中所说的调整实际上指出 了文化融合及创造一种新文化的可能性。

另外,正确地指出了对待异文化的态度还会因个人的人格特征和具体 情况而产生差异。

而在研究报告中出现的许多术语, 如传播、 选择、 适应、 变迁、 调整、 融合等,至今仍被学术界所广泛使用。

但文化变迁学说的真正形成,是距此约 20 年后由文化变迁研究专门 委员会的一些新成员,在过去的基础上通过进行大量新的调查研究来完成 的。

他们于 1954 年提出了一个新的研究报告。

它与 1936 年的研究报告相比,除强调系统的理论体系构成外,还具 有如下两个明显的特点其一,与前者以西方以外的不发达民族和国家为研究对象不同,新研究报告侧重于研究美国国内的移民和少数民族集团的文 化变迁;其二,与前者强调文化变迁的消极变化过程不同,后者更侧重它 创造新文化的积极的一面。

首先, 新研究报告认为文化是一个具有自律性的体系;继而,提出文化变迁 是通过两个以上的自律性的文化体系的结合而产生的文化变迁。

将文化看作为一种体系,对于把握文化变迁 的结构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它有助于认识和判断处于变迁过程中各个文化体系所具有的个性特 征。

如对外部的开放性或封闭性;在内部结构上的僵硬性或柔软性;以及 在文化环境变化情况下的体系恢复能力等。

他们认为,在文化的接触和变迁过程当中,传统文化的放弃和丧失, 决不是通向一种虚无的过程,它必然要被新的文化所补偿。

因此,对传统文化的主动放弃,实际上意味着对新文化的选择。

而在多数情况下,当把某种不同性质的文化因素引入到另一种自律性 的文化体系中并与之结合成为一体,便会导致一种新文化的创造。

另外,该研究报告中出现了一个叫做反向适应的概念。

即当来自另外文化集团的排斥威胁过大时, 有时会产生与同化恰恰相反的撤退过程,从而对自身集团的诸种文化 形态产生更强烈的认同感并予以强化。

他们认为,这种反向适应是一种后向的适应;而融合和同化是一种前向的适应。

融合是指两种文化处于大致对等的关系, 是一种双向过程。

同化,则处于与融合完全相反的一极,即一个集团接受另一个集团的 文化的单向过程。

融合与同化,分别处于一个连续体的两极。

但无论是融合还是同化,其结果都是使一方或双方的原有文化丧失。

而既不完全融合和同化,又在相当程度上使各文化体系保持相对的自 律性, 则成为所谓的共生的多元主义。

2、心理人类学派的观点 与上述文化人类学派注重文化变迁中文化集团的质的变化不同,二战 后兴起的心理人类学派的文化变迁研究更侧重于不同文化接触过程中个 人的认知、适应途径、行为方式及人际关系等的定量分析。

如作为其代表人物的哈勒威尔,于 50 年代开始将文化变迁的过程划 分成若干个阶段,并采用心理测定法对文化变迁的程度进行测定。

几乎与此同时,另一名学者沃盖特认为,将文化的变化作为同质的单 位来处理是不正确的。

作为一个变化着的连续体中的变异形态,他将之划分为土著型、土著 改良型-和白人型-。

与此相似,布鲁那提出了非文化变迁型、境界型、文化变迁型。

紧接着,著名学者斯宾德勒又使用心理人类学的方法,对向异文化白人文化适应过程后的不同结果,即不同人的行为的变化进行了整理。

他认为这种变迁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可划分为保守的传统倾向派、部 分传统信仰保持派、过渡中间派、被白人文化同化了的文化变迁上层派及 其下层派五种变异。

进入 60 年代后,斯普拉德利在参考斯宾德勒的类型研究基础上进一 步将不同人们划分为五种行为类型①固守传统文化, 对西洋文化持完全拒 绝态度类型; ②对传统文化和西洋文化均采取拒绝态度创造出全新的信仰 和价值体系的类型; ③拒绝传统文化而被西洋文化的价值体系同化了的类 型;④立于两种文化中间摇摆不定的类型;⑤能创造性地并有效地适应 复数文化环境的类型,即所谓的双文化人。

二、文化同化论 其最具代表性的是本世纪初至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期间美国芝加哥 学派的研究。

在思想基础上,它与 19 世纪以来美国盛行的同化主义思想有着密切 的关系。

即占据社会支配地位的所谓美国白人开拓者,强制要求新移民和少数 民族等采用与自身集团相同的语言和文化,也就是通常所说的盎哥鲁文化 同步主义-或所谓的美国化。

其核心理论,可以列举 20 年代由帕克和巴杰斯提出的民族同化周期 说,也称做接触理论。

他们认为,民族的同化必须要经历一个互相接触和较量的过程,也就 是说有一个周期。

一般这个周期由接触—竞争—冲突—调整—同化几个阶段所构成,最 终被支配集团的文化所同化。

用美国社会学者纽曼的评价,同化理论的公式可以用++=来形容。

到了 60 年代,美国学者对同化理论的研究开始转向少数民族和移民 的民族同化意识以及如何被同化等方面。

如 1964 年高顿的同化七阶段说①移民和少数民族集团表现出向主流 民族移民和少数民族所处社会的支配民族的靠拢倾向; ②与主流民族的成 员建立密切关系工作、学习、娱乐等伙伴关系; ③增加通婚;④民族属 性的改变产生对主流民族的归属意识; ⑤减少对主流民族的偏见;⑥消 除差别意识;⑦放弃与主流民族之间的权力斗争。

70 年代,美国移民社会学者葛瑞利从分析移民的内心世界入手,提出 同化六阶段说①主流文化对移民的冲击; ②因异文化冲击所引起的对本 民族的感情强化; ③随着自尊心和自信心的恢复, 开始正视和吸收主流民 族的文化; ④一部分趋向同化并获得一定权力的领袖人物从移民集团中脱 颖而出,他们在设法消除本集团的偏见和差别意识的同时,为提高本集团 的社会地位也必须与其民族集团进行抗争。

然而这些人所采取的对抗态度往往受到主流民族的警惕和压制,从而 常常驱使他们的偏见和差别意识重新得到强化; ⑤挫折与反省使他们对两 个民族都加深了认识, 开始思索能使双方共同生存的第三条道路;⑥最终 形成可以在两个世界自由转换的概念体系。

也就是说,他认为同化的结果并非肯定是沿着一条直线进行的。

三、文化融合论也被称做熔炉论-。

其代表人物为美国历史学者亨利· 塔纳 等。

这一融合主义的核心思想,是主张不要完全排除各少数民族固有的宗 教及文化等背景,在互相吸收其他民族包括主流民族的优秀文化的同时, 部分地放弃或修正本民族的文化,将各民族的文化融合起来,从而共同创 造一种综合的、新的第三种文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