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通俗歌曲及发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通俗歌曲及发展

摘要:通俗音乐在西方称为“popular music”,泛指一种通俗易懂、轻松活泼、易于流传、拥有广大听众的音乐。主要用以表达普通人的思想情感、反映平民日常生活的,旋律相对易记易唱、结构短小简练,节奏具有现代感的音乐。

关键词:通俗歌曲民族性多样性时代性

通俗音乐一词,最早见于19世纪的演出报道中。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通俗音乐通常包括爵士乐、拉丁美洲的伦巴和探戈等歌舞音乐、电影音乐、音乐剧、世界流行的地方性音乐(如美国新民歌、意大利的那不勒斯歌曲、法国小曲、黑人灵歌、夏威夷音乐、中国的时代曲等)。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通俗音乐的名目更为繁多,除了上述类别之外,又加进了摇滚乐、乡村与西部音乐、黑人的灵魂乐与布鲁斯、迪斯科、怡情音乐,其中还有各种各样的变种等等。

1 通俗歌曲特征

通俗歌曲是通俗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通俗歌曲亦有它一些具体的特征。

1.1 歌词内容的广泛性与多样性

大凡歌词的内容都取材于日常现实生活,都是那个时代人们对社会生活与审美情趣的反映。声乐作品内容以爱情歌曲居多,也有描写

人生伦理、生活理想、思念故乡以及对社会制度的讽刺和批判等内容。而通俗歌曲大众化、通俗化的特色决定了它在这方面有着更深的优势。它的歌词所表达的内容较之其他门类要更广阔、更具多层面。

1.2 通俗歌曲题材的民族性与多样性

通俗歌曲的题材大多取自于日常生活,题材广泛风格大众。有描写亲情、友情与爱情等人世间的情感生活,也有描写人生、理想、家庭等社会生活。特别是歌曲题材内容从蕴藏丰富的我国传统民族音乐中汲取营养使歌曲内容与形式显得更加富有生机。它的风格多样,有民谣风格的,有抒情的、有叙事式的、有艺术歌曲形式的等等。

1.3 通俗歌曲歌唱表现的时代性

通俗唱法的歌手一般都比较注意外部形体的表演,除完成歌曲演唱一般要求节奏、音准及吐字清晰之外,还常运用声音或形体动作的强化来达到情感的表现。有的借助乐器自弹自唱,有的在歌唱的同时配以舞蹈动作,舞蹈动作的选取或编排都是根据歌曲的风格及情绪来设计。通俗唱法的形体动作,多是借鉴现代舞的某些步态和身段,如霹雳舞、拉丁舞、的士高及太空舞等。通俗唱法的这一艺术特征最能吸引青年人的参与,广泛使用舞蹈、舞台美术、灯光、服装、新的音响媒介等,并与其它艺术综合在一起,演员(演奏、演唱者)经常与听众交流,同歌共舞,打成一片。这种表演所造成的氛围,已不仅仅是歌唱者自己投入,而是扩展开来对周围的观众具有极强的煽动性,这也正是众多

的青年人为之倾倒的缘故。

2 通俗歌曲的发展

第一阶段:20世纪20年代。

20世纪初,经过“辛亥革命”的政治变革,市民阶层的通俗音乐又有了新的发展。“江南丝竹”乐随着西方文化的大量流入,通俗性歌唱活动迅速发展,各地盛行传唱各种城市小调。这时的歌曲大多以民间流传的所谓各种古曲、小调填以新词的方式来演唱,主要有《茉莉花》、《孟姜女》等。另外,以主张改革的知识分子为主,为了推进“新学”,为了向青少年进行改革的启蒙教育,各地以新学堂为阵地,也编写、出版和传唱了多种多样的所谓“学堂乐歌”。这些歌曲大多以日本、欧美的大众歌曲填以新词,以集体演唱方式来表现。主要有《何日醒》、《中国男儿》等。当时也有少量歌曲以起国民间流传的曲调填词的,如《祖国颂》、《满江红》等。

第二阶段:20世纪30、40年代。

到了20世纪30年代,中国的歌曲创作大致分化为两大潮流:一种是以黎锦晖为代表的城市商业化的流行歌曲。1927年,黎锦晖创作的《毛毛雨》、《妹妹我爱你》等歌曲,标志着中国通俗歌曲的诞生。由此开启了中国通俗歌曲创作的第一个历程。黎锦晖成为中国通俗音乐

的奠基人。另一种则是随着国际及国内“左翼”文艺活动的开展,以聂耳、冼星海为代表的大众进步歌曲,即后来进步音乐所提到的“新音乐”。开始这些“新兴革命歌曲”,主要以电影或戏剧插曲形式出现。其中,影响突出的有聂耳作曲的《大路歌》、《义勇军进行曲》、《铁蹄下的歌女》,任光作曲的《渔光曲》、《打回老家去》,吕骥作曲的《新编“九一八”小调》、《保卫马德里》等。

第三阶段: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

改革开放以后,通俗歌曲才悄悄回到中国音乐生活中来。我国通俗歌曲真正兴起是在20世纪70年代末到20世纪80年代初,随着改革开放的浪潮,流行歌曲和通俗唱法首先由港台歌星在大陆演唱而流入,刺激了中国大陆流行歌曲的创作和演唱。其中以台湾校园歌曲影响最大,它那清新、质朴的旋律、吐露乡愁、描绘乡间情趣的内容,一出现就受到人们的热烈欢迎。代表歌曲有《童年》、《外婆的澎湖湾》、《我多想唱》等。

第四阶段:20世纪80年代中期至20世纪90年代初

1986年是中国流行音乐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年份,标志着内地通俗歌曲的崛起。最突出的标志有两个:一里程碑式的作品《让世界充满爱》,流行歌曲首次被官方的认可,并由此得到一个比较中庸的名字——通俗歌曲。从此,“通俗唱法”正式进入比赛现场。二“西北风”的通俗歌曲风格掠过神州大地,并产生了一大批优秀的通俗歌曲作品,如

《一无所有》、《信天游》等,具有中国气派的“西北风”的盛行。

第五阶段:20世纪90年代中期至今

内地通俗歌曲受欧美通俗歌坛的影响越来越大,通俗歌曲发展的空间越来越大,与国际通俗歌坛的交流越来越频繁。20世纪90年代中期,我国通俗歌曲创作登上了一个崭新的台阶,中国的通俗歌曲走向成熟。如《好大一棵树》、《祝你平安》、《同桌的你》等一些脍炙人口的作品。20世纪90年代末,通俗歌曲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完善,进入了一个繁荣的时期,歌曲风格越来越西化和多元,出现了各种音乐演唱组合。如“羽·泉”的《最美》《深呼吸》等真实地表达了甜蜜、痛苦、执着的感情,这种饱含现代人生存体验的音乐备受推崇。一些通俗歌手接受专业训练,他们的演唱提高了通俗歌曲的质量与品位,注重人文关怀的通俗歌曲更加受到人们的喜爱,如满文军演唱的《懂你》,祖海演唱的《为了谁》以及合唱歌曲《知心爱人》、《好人好梦》等。2000年至至今,通俗歌曲以及演唱风格走向国际化、个性化。如韩红因她的词曲创作才能以及扎实的唱功而成为当今最受欢迎的女歌手,她创作并演唱的《天亮了》、《家乡》、《雪域光芒》等已成为现代最流行的通俗歌曲之一。21世纪的流行音乐与通俗歌曲越来越时尚化、都市化和现代化,随着网络的迅速发展,一种新兴的音乐形式——网络歌曲诞生了,网络的出现彻底打破了传播的地域界限,传唱在大街小巷的《老鼠爱大米》十分走红。通俗歌曲层现出各种风格流派,通俗民歌、通俗美声、校园民谣、乡土民谣等等,通俗歌曲创作与演唱风格呈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