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保留灌肠ppt课件
合集下载
中药保留灌肠PPT
![中药保留灌肠PPT](https://img.taocdn.com/s3/m/f853ce180740be1e650e9a68.png)
• (二)目的
• 将中药煎剂自肛门灌入,保留在直肠或结 肠内,通过黏膜吸收,达到治疗目的。 (三)禁忌症
• 急腹症、肠道手术、肠伤寒、严重心脑疾 患。
(四)操作程序
1、备齐用物携至床前,嘱病人排空大便。 2、测量药液温度,39℃~41℃,倒入输液袋内,挂在输液架上或挂 衣架上,液面距肛门约30~40cm。 3、摆好体位,根据病变部位取左侧或右侧卧位,臀下垫胶单和治疗 巾,并用小枕抬高臀部10cm左右,暴露肛门,注意保暖。 4、润滑肛管前端,与输液器连接,排气后夹紧输液管,轻轻插入肛 门约10~15cm,用胶布固定,松开开关,调节滴速,每分钟60~ 80滴。 5、待药液滴完时夹紧输液管或灌肠筒的连管,拔出肛管放入盘中。 用卫生纸轻揉肛门部。 6、协助病人取舒适卧位,嘱咐病人尽量保留药液,臀让病人排空大便。 2、药液温度应保持在39℃~41℃,过低可使肠 蠕动加强,腹痛加剧, 过高则引起肠粘膜烫 伤或肠管扩张,产生强烈便意,致使药液在 肠道内停留时间短、吸收少、效果差。 3、为使药液能在肠道内尽量多保留一段时间, 药液一次不应超过200ml,可在晚间睡前灌 肠,灌肠后不再下床活动,以提高疗效。
中药保留灌肠
ICU:刘玲
中药保留灌肠操作规范
• 中药保留灌肠法是将中药汤剂自肛门灌 入,保留在直肠或结肠内,通过肠黏膜 吸收,达到治疗疾病之目的的一种方法。 此法适用于慢性结肠炎、慢性肾功能不 全、带下病、慢性盆腔炎、盆腔包块、 慢性痢疾等疾病。
(一)评估和观察要点
• 1、了解患者病情,评估意识、自理情况、 合作及耐受程度。 • 2、了解患者排便情况,评估肛门周围皮 肤粘膜状况。
中药灌肠疗法ppt课件
![中药灌肠疗法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63ba1af7f021dd36a32d7375a417866fb84ac0b6.png)
❖ 2.直肠注入的操作方法:将药物加入玻璃杯用热水适当加温并搅拌均匀 (控制药液温度在35—40度之间)吸取药液后要留有3ml左右空气(方便 将药液全部推入肛门内)接上导尿管,在导尿管前端涂上石蜡油或其他润 滑剂,插入患者肛门,将药液缓慢推入直肠内,然后用左手捏紧导尿管以 防止药液返流,在拔出导尿管时叫患者家属迅速用面巾纸按压住患者肛 门,让患者保持体位休息5分钟左右就可以了。
8
灌肠注意
❖ 灌肠推注时,不要用力过大,要缓慢的将药 液推入直肠内,因为用力过大或过快容易产 生便意感,小儿还可能迅速将药物排出。
9
直肠注入药液的用量
❖ 成人: 100ml---300ml/次 儿童:
❖ 6个月---1岁-----10ml/次 ❖ 1岁-- -2岁-----15ml/次 ❖ 2岁-------3岁-- ---20ml/次 ❖ 3岁----- -4岁-----25ml/次 ❖ 4岁----5岁-----30ml/次 ❖ 5岁------15岁-----35ml/次
13
直肠滴入注意事项
❖ 1. 直肠注入药物前,需嘱咐患者先行排便。 ❖ 2. 在操作时,药液流而不畅时,可将导尿管向外抽动或向里
轻轻插入即可。 ❖ 3.控制药液温度在35—40度之间,温度过高或过低,患者均
可出现便意 。 ❖ 4.药液中加入2%利多卡因针1ml,可以减缓肠道蠕动。 ❖ 5.根据资料报道,直肠给药20分钟后,药物的有效成份已吸
❖ 三是排粪功能,当直肠内粪便量蓄积到150毫升以上时,刺 激直肠下段肠壁内的压力感受器,通过复杂的神经反射开启 肛门,同时增加腹压和肠内压力,将粪便排出体外。
2
直肠滴入疗法 定义
❖ 直肠滴入是中医内病外治法之一,是根据传 统医学与现代医学理论而发展起来的一项新 的临床给药技术,是除口服和注射之外的第 三种源自要给药途径中药灌肠的临床应用
8
灌肠注意
❖ 灌肠推注时,不要用力过大,要缓慢的将药 液推入直肠内,因为用力过大或过快容易产 生便意感,小儿还可能迅速将药物排出。
9
直肠注入药液的用量
❖ 成人: 100ml---300ml/次 儿童:
❖ 6个月---1岁-----10ml/次 ❖ 1岁-- -2岁-----15ml/次 ❖ 2岁-------3岁-- ---20ml/次 ❖ 3岁----- -4岁-----25ml/次 ❖ 4岁----5岁-----30ml/次 ❖ 5岁------15岁-----35ml/次
13
直肠滴入注意事项
❖ 1. 直肠注入药物前,需嘱咐患者先行排便。 ❖ 2. 在操作时,药液流而不畅时,可将导尿管向外抽动或向里
轻轻插入即可。 ❖ 3.控制药液温度在35—40度之间,温度过高或过低,患者均
可出现便意 。 ❖ 4.药液中加入2%利多卡因针1ml,可以减缓肠道蠕动。 ❖ 5.根据资料报道,直肠给药20分钟后,药物的有效成份已吸
❖ 三是排粪功能,当直肠内粪便量蓄积到150毫升以上时,刺 激直肠下段肠壁内的压力感受器,通过复杂的神经反射开启 肛门,同时增加腹压和肠内压力,将粪便排出体外。
2
直肠滴入疗法 定义
❖ 直肠滴入是中医内病外治法之一,是根据传 统医学与现代医学理论而发展起来的一项新 的临床给药技术,是除口服和注射之外的第 三种源自要给药途径中药灌肠的临床应用
《中药保留灌肠》PPT课件
![《中药保留灌肠》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4a94d22084254b35effd348e.png)
中药保留灌肠
(Suitable for teaching courseware and reports)
中药灌肠技术是将中药药液从肛门灌入直 肠或结肠,使药液保留在肠道内,通过肠 粘膜的吸收达到清热解毒、软坚散结、泄 浊排毒、活血化瘀等作用的一种操作方法。 中药结肠滴注参照此项操作技术。
适用于慢性肾衰、慢性疾病所致的腹痛、 腹泻、便秘、发热、带下等症状。
2、肠道粘膜损伤:表现为肛门疼痛,排便时加
剧,伴有局部压痛;损伤严重时可见肛门外出血或 粪便带血;甚至排便困难。肛门疼痛和已发生肠出 血者遵医嘱予以止痛止血等对症处理。
预防:插管前,向患者详细介绍其目的、意义,
使之接受并配合操作;插管前用石蜡油润滑肛管前 端,减少插管时的摩擦力;操作时应顺应肠道解剖 结构,手法轻柔,肛管插入不可过深,特别是有黏 连性肠梗阻的患者;选择肛管粗细适合、质地软的 肛管;避免使用对肠粘膜有腐蚀作用的药液。
1.病室环境、温度适宜。 2.主要症状、既往史、排便情况、有无大便
失禁、是否妊娠。
3.肛周皮肤情况。 4.有无药物过敏史。 5.心理状况、合作程度。
1.操作前排空二便。 2.局部感觉:胀、满、轻微疼痛。 3.如有便意或不适,应及时告知护士。 4.灌肠后体位视病情而定。 5.灌肠液保留1小时以上为宜,保留时间长,
2、慢性痢疾,病变在直肠和乙状结肠,宜采取左侧卧位, 插入深度15-20cm为宜;溃疡性结肠炎病变多在乙状结肠或 降结肠,插入深度18-25cm;阿米巴痢疾病变多在回盲部, 应采取右侧卧位。
3、当患者出现脉搏细速、面色苍白、出冷汗、剧烈腹痛、 心慌等,应立即停止灌肠并报告医生。
4、灌肠液温度就在床旁使用水温计测量。
3、当患者出现脉搏细速、面色苍白、出冷汗、剧烈腹痛、 心慌等,应立即停止灌肠并报告医生。
(Suitable for teaching courseware and reports)
中药灌肠技术是将中药药液从肛门灌入直 肠或结肠,使药液保留在肠道内,通过肠 粘膜的吸收达到清热解毒、软坚散结、泄 浊排毒、活血化瘀等作用的一种操作方法。 中药结肠滴注参照此项操作技术。
适用于慢性肾衰、慢性疾病所致的腹痛、 腹泻、便秘、发热、带下等症状。
2、肠道粘膜损伤:表现为肛门疼痛,排便时加
剧,伴有局部压痛;损伤严重时可见肛门外出血或 粪便带血;甚至排便困难。肛门疼痛和已发生肠出 血者遵医嘱予以止痛止血等对症处理。
预防:插管前,向患者详细介绍其目的、意义,
使之接受并配合操作;插管前用石蜡油润滑肛管前 端,减少插管时的摩擦力;操作时应顺应肠道解剖 结构,手法轻柔,肛管插入不可过深,特别是有黏 连性肠梗阻的患者;选择肛管粗细适合、质地软的 肛管;避免使用对肠粘膜有腐蚀作用的药液。
1.病室环境、温度适宜。 2.主要症状、既往史、排便情况、有无大便
失禁、是否妊娠。
3.肛周皮肤情况。 4.有无药物过敏史。 5.心理状况、合作程度。
1.操作前排空二便。 2.局部感觉:胀、满、轻微疼痛。 3.如有便意或不适,应及时告知护士。 4.灌肠后体位视病情而定。 5.灌肠液保留1小时以上为宜,保留时间长,
2、慢性痢疾,病变在直肠和乙状结肠,宜采取左侧卧位, 插入深度15-20cm为宜;溃疡性结肠炎病变多在乙状结肠或 降结肠,插入深度18-25cm;阿米巴痢疾病变多在回盲部, 应采取右侧卧位。
3、当患者出现脉搏细速、面色苍白、出冷汗、剧烈腹痛、 心慌等,应立即停止灌肠并报告医生。
4、灌肠液温度就在床旁使用水温计测量。
3、当患者出现脉搏细速、面色苍白、出冷汗、剧烈腹痛、 心慌等,应立即停止灌肠并报告医生。
妇科中药灌肠ppt课件
![妇科中药灌肠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d68d091b814d2b160b4e767f5acfa1c7aa0082bb.png)
03
中药灌肠的基本原理
中药灌肠的原理
中药灌肠原理
通过直肠给药的方式,使药物直接作 用于盆腔,发挥局部治疗作用,同时 药物经直肠吸收,可减少药物对胃肠 道的刺激,提高药物的生物利用度。
直肠的生理特点
直肠黏膜具有很强的吸收能力,药物 在直肠内停留时间较长,可充分吸收 并发挥药效。
中药灌肠的作用
局部治疗作用
中药灌肠在妇科疾病中的应用
中药灌肠在妇科疾病治疗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如盆腔 炎、附件炎、子宫内膜异位症等。通过中药灌肠治疗 ,可以改善局部血液循环,促进炎症吸收,缓解疼痛 等症状。
中药灌肠的探讨
虽然中药灌肠在妇科疾病治疗中具有显著疗效,但仍存在一些 问题需要探讨,如中药灌肠的适应症、禁忌症、操作方法等。 同时,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中药灌肠也需要不断改进和创新 ,以适应现代医学的需求。
患者需要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和 建议,遵守医嘱,按时服药和灌 肠,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中药灌肠治疗是一种有效的妇科 治疗方法,但需要在医生指导下 进行,确保操作规范和安全。
中药灌肠治疗需要注意药物的配 伍和剂量,避免不良反应的发生 。
未来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 进步,中药灌肠治疗将会更加规 范化和个性化,为妇科疾病的治 疗提供更加有效的手段。
02
01
中药灌肠的操作方法与技巧
03
中药灌肠的疗效评估与注意 事项
04
05
中药灌肠的并发症预防与处 理
02
引言
中药灌肠简介
中药灌肠是一种古老而有效的中医治疗方法,通过直肠给药的方 式,将中药药液直接作用于肠道,达到治疗妇科疾病的目的。
妇科疾病治疗现状
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妇科疾病的治疗方法不断更新,但中药 灌肠作为一种传统治疗方法,在妇科疾病治疗中仍具有重要地 位。
中药保留灌肠法课件
![中药保留灌肠法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dbf99ae9294ac850ad02de80d4d8d15abe2300d7.png)
灌肠液的制备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选择药物
根据患者的病情和体质, 选择适当的中药配方,并 按照医嘱进行配制。
煎煮药物
将中药放入锅中,加入适 量的水,煎煮一定时间, 使药物的有效成分充分溶 解在水中。
过滤药液
将煎煮好的中药液过滤, 去除药渣,得到清澈的药 液。
灌肠的操作方法
调整患者体位
让患者采取左侧卧位,双腿屈曲,臀部抬高。
避免肝脏首过效应
由于药物不经肝脏代谢,因此可以减 少肝脏的首过效应,降低药物对肝脏 的毒性。
方便易行
中药灌肠法操作简便,患者可以在家 中自行操作,方便快捷。
避免口服药物的副作用
中药灌肠法可以避免口服药物对胃肠 道的刺激,减少恶心、呕吐等不良反 应的发生。
局限性
适用范围有限
中药灌肠法主要适用于肠道疾病 的治疗,对于其他系统疾病的治
溃疡性结肠炎
通过中药保留灌肠法,可促进肠 道黏膜修复,缓解溃疡性结肠炎 的炎症反应。
呼吸系统疾病
支气管扩张
中药保留灌肠法能够清除呼吸道分泌物,缓解支气管扩张引起的咳嗽、咳痰等症 状。
慢性支气管炎
通过中药保留灌肠法,可改善慢性支气管炎患者的肺功能,缓解呼吸困难等症状 。
泌尿系统疾病
慢性肾盂肾炎
中药保留灌肠法有助于缓解慢性肾盂 肾炎的尿频、尿急等症状,减轻肾脏 负担。
膀胱炎
通过中药保留灌肠法,可促进膀胱炎 症消退,缓解膀胱刺激症状。
神经系统疾病
脑梗塞
中药保留灌肠法能够改善脑梗塞患者的神经功能,促进瘫痪肢体的康复。
癫痫
中药保留灌肠法可辅助治疗癫痫,缓解发作时的症状,减少癫痫的发作频率。
04
中药保留灌肠法的优势与局限性
中药灌肠优质ppt课件
![中药灌肠优质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43a4dcf6c67da26925c52cc58bd63186bceb92fc.png)
中药灌肠优质ppt课件
2024/1/26
1
目 录
2024/1/26
• 中药灌肠基本概念与原理 • 中药灌肠常用药物及配方 • 操作技巧与注意事项 • 临床效果评价与安全性分析 • 中药灌肠在各类疾病中应用举例 • 现代研究进展与未来展望
2
01
中药灌肠基本概念与原理
2024/1/26
3
中药灌肠定义及作用
新型制剂技术的研发
针对现有制剂技术的不足,未来将致力于研发更 高效、安全、便捷的中药灌肠制剂。
多学科交叉融合
3
中药灌肠研究将更多地与西医学、生物学、药学 等多学科进行交叉融合,推动中医药现代化进程 。
2024/1/26
25
创新思路探索
基于网络药理学的中药灌肠作用机制研究
利用网络药理学方法,系统研究中药灌肠方剂中的多成分、多靶点作用机制,为药物优化 和精准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操作方法
中药灌肠的操作方法包括直肠滴入法、直肠注入法和结肠灌洗法等。具体操作 步骤包括准备药液、选择合适的灌肠器具、患者准备、灌肠操作及灌肠后处理 等。
2024/1/26
5
适应症与禁忌症
2024/1/26
适应症
中药灌肠适用于多种疾病的治疗,如溃疡性结肠炎、克罗恩病、肠梗阻、便秘、 高热等。同时,对于某些妇科疾病如盆腔炎、附件炎等也有一定的治疗效果。
基于肠道微生态的中药灌肠治疗策略
探讨中药灌肠对肠道微生态的调节作用,以及基于肠道微生态的个体化治疗策略。
2024/1/26
中药灌肠与现代医学技术的结合
探索中药灌肠与现代医学技术(如基因编辑、细胞治疗等)的结合点,创新中药灌肠的治 疗手段和方法。
26
THANKS
2024/1/26
1
目 录
2024/1/26
• 中药灌肠基本概念与原理 • 中药灌肠常用药物及配方 • 操作技巧与注意事项 • 临床效果评价与安全性分析 • 中药灌肠在各类疾病中应用举例 • 现代研究进展与未来展望
2
01
中药灌肠基本概念与原理
2024/1/26
3
中药灌肠定义及作用
新型制剂技术的研发
针对现有制剂技术的不足,未来将致力于研发更 高效、安全、便捷的中药灌肠制剂。
多学科交叉融合
3
中药灌肠研究将更多地与西医学、生物学、药学 等多学科进行交叉融合,推动中医药现代化进程 。
2024/1/26
25
创新思路探索
基于网络药理学的中药灌肠作用机制研究
利用网络药理学方法,系统研究中药灌肠方剂中的多成分、多靶点作用机制,为药物优化 和精准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操作方法
中药灌肠的操作方法包括直肠滴入法、直肠注入法和结肠灌洗法等。具体操作 步骤包括准备药液、选择合适的灌肠器具、患者准备、灌肠操作及灌肠后处理 等。
2024/1/26
5
适应症与禁忌症
2024/1/26
适应症
中药灌肠适用于多种疾病的治疗,如溃疡性结肠炎、克罗恩病、肠梗阻、便秘、 高热等。同时,对于某些妇科疾病如盆腔炎、附件炎等也有一定的治疗效果。
基于肠道微生态的中药灌肠治疗策略
探讨中药灌肠对肠道微生态的调节作用,以及基于肠道微生态的个体化治疗策略。
2024/1/26
中药灌肠与现代医学技术的结合
探索中药灌肠与现代医学技术(如基因编辑、细胞治疗等)的结合点,创新中药灌肠的治 疗手段和方法。
26
THANKS
中药保留灌肠
![中药保留灌肠](https://img.taocdn.com/s3/m/83385732647d27284b7351c8.png)
• 5胆石症:茵陈 10g 延胡索10g 黄柏10g 川楝子10g 木香12g 栀子 10g 金钱草12g 海金沙(包煎)10g • 、 • • 6肝性脑病:水牛角(先煎)20g 川连5g 茵陈 10g 大黄(后下) • 12g 白蔻仁10g 石菖蒲 15g 黄芩10g 郁金10g 通草 10g 滑石 10g 全 蝎 3g 水煎灌肠,1/日 • • 7肠结核:百部 10g 怪柳 10g 矮地茶 12g 石吊兰 12g 鳖甲(先煎) 15g 地骨皮 10g 黄柏10g 二冬(各)10g 水煎灌肠,1剂/日 •
Powerful
Free
中药保留灌肠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概念
•
中药保留灌肠法将是将中药汤剂,自肛门灌入,保留在直肠或结肠内, 通过肠粘膜吸收,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
适应症
•
1溃疡性结肠炎:马齿笕50g 青黛50g 白头翁50g 黄柏50g 丹皮 50g 大黄50g 珍珠粉 60g 煎250ml/次,保留灌肠,1次日
• • • • •
4、灌肠前排尽大小便。
5、灌肠液的温度和体温相当即37度左右时,即可灌肠,不宜过热或过凉,以 免刺激肠黏膜。
护理体会
• 中药保留灌肠是使药液保留肠内达到治疗目的,因此,病人取适当体 位,抬高臀部,注意保留灌肠方法,选择肛管要细,掌握插入的适宜 深度,液面的高度,药温,药量,保留时间等是本法成败的关键。此 法对于妊娠,不明原因的急腹症,消化道出血肠癌,严重心血管病均 禁用。插管前要认真,检查有无痔疮,肛裂等,插管动作要轻柔,以 免损伤肠粘膜,增加病人痛苦。采用液体石腊为肛管润滑剂为好。插 管时若遇到阻力或流速不畅,可能肛管被粪块堵塞或肛管紧靠肠粘膜 之故,移动肛管或挤压橡皮管阻力可消失。若患者感到腹胀,或有便 意,可告知患者是正常现象,嘱患者张口深慢呼吸,放松腹肌减轻腹 压,尽量忍耐,保留药液在1h以上。临床证明保留灌肠适宜晚上临睡 前进行,灌肠后可力争做到1~2h不排便,药液在肠内保留时间越长, 疗效越好。
《中医常用护理技术基础》课件——任务十六 中药保留灌肠法
![《中医常用护理技术基础》课件——任务十六 中药保留灌肠法](https://img.taocdn.com/s3/m/89e9dd46a9114431b90d6c85ec3a87c241288a13.png)
操作步骤
L评估操作者着装整洁。核对医嘱,床边评估患者,并做好解释工作,以取得患者 合作。 2.准备洗手,备齐用物,携至床旁,再次核对。 3.体位 协助患者取合适体位(左侧或右侧卧位)。置垫枕于臀下以抬高臀部10cm,上腿 伸直, 下腿伸直微弯,垫橡胶单、治疗巾于垫枕上,臀旁放弯盘,充分暴露肛门,注意保暖和 遮挡。 4.直肠滴注 测量药液温度(39Y〜41Y),倒入灌肠筒或灌肠袋内,挂于输液架上,连 接肛管, 用液状石蜡润滑肛管前端,排气后夹紧肛管放入弯盘内。嘱患者张口呼吸,左手分开 臀部,右 手将肛管前端轻轻插入10〜15cm,松开止血钳,缓慢滴入药液(滴入速度视病情而 定),滴 注时间宜在15〜20分钟。 5.观察 滴入过程中,随时询问患者耐受情况,如有不适或便意,应及时调节滴注速度, 必要时终 止滴入。 6.滴注完毕 夹紧肛管并拔出,放于弯盘内。协助患者擦净肛周皮肤,取舒适卧位,抬高 臀部。 嘱患者保留1小时以上,使药液充分吸收,观察患者反应。 7.结束 操作完毕(1小时后),协助患者整理衣着,安排舒适体位,整理床单位,健康 宣教。 清理用物,洗手,记录签名。
中药保留灌肠法
单击此处添加副标题
01
概述
03
注意事项
CONTENTS
02
操作方法
01
概述
中药保留灌肠法
中药保留灌肠是指将中药药液从肛门灌入直肠至结肠,使药液保 留在肠道内,通过肠黏膜 吸收达到治疗疾病的一种操作方法。临 床上常用的中药保留灌肠法有直肠注入法和直肠滴注法 两种,本 节重点讲述直肠滴注法。
适应证及禁忌证
(二)适应证 1.慢性结肠炎、慢性痢疾、肠道寄生虫病、便秘、发热、慢性肾功能衰 竭等。 2.带下病、慢性盆腔炎、盆腔包块等。 3.肠道检查准备、腹部手术后等。 (三)禁忌证 1.痔疮、肛门疾患、大便失禁、严重腹泻、急腹症、消化道出血患者禁 用。 2.肛门、直肠、结肠等手术患者禁用。 3.女性经期、孕期、产褥期禁用。 4.气虚、阴虚、极度衰弱、脱水者禁用。
中药灌肠疗法ppt课件
![中药灌肠疗法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b2b3930a777f5acfa1c7aa00b52acfc789eb9fbb.png)
慢性肾衰竭
灌肠治疗可延长透析间隔时间,减少 透析次数,提高生活质量。
其他应用案例
肝性脑病
中药灌肠可降低血氨水平,改善肝性脑病症状。
肿瘤化疗引起的腹泻
中药灌肠可缓解化疗药物对肠道的刺激,减轻腹泻症状。
外科手术后恢复
灌肠治疗可促进术后胃肠蠕动恢复,预防术后并发症。
05
CATALOGUE
中药灌肠疗法的疗效和安全性 评估
独特优势和未来发展趋势
独特优势
中药灌肠疗法具有操作简便、副作用小、疗效显著等独特优势,尤其适用于不宜口服药 物的患者。
未来发展趋势
随着中药灌肠疗法的广泛应用和研究深入,未来将有更多新的药物和治疗方法应用于该 领域,进一步提高中药灌肠疗法的疗效和安全性。同时,随着科技的发展,中药灌肠疗
法的操作将更加简便、安全和舒适。
局部和全身治疗作用:中药灌肠疗法既可以发挥局部的治疗作用,又可以发挥全身 的治疗作用,达到标本兼治的效果。
避免口服药物副作用:中药灌肠疗法可以避免口服药物对胃肠道的刺激和副作用, 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中药灌肠疗法的优势和适用范围
操作简便易行:中药灌肠疗法操作简便易行,患者可以在家中自行操作 ,方便快捷。
肠易激综合征
灌肠治疗可调节肠道功能,缓解腹 部不适,提高生活质量。
治疗盆腔炎
急性盆腔炎
通过中药灌肠,可迅速缓解盆腔炎症,减轻疼痛和发热等症状。
慢性盆腔炎
灌肠治疗可改善盆腔血液循环,促进炎症吸收,缓解下腹痛和腰骶痛等症状。
治疗肾衰竭
急性肾衰竭
中药灌肠可促进体内毒素排出,减轻 肾脏负担,改善肾功能。
中药灌肠疗法的历史和发展
中药灌肠疗法的历史
中药灌肠疗法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 汉代就有相关记载,如《伤寒论》中 就有用蜜煎导法治疗便秘的记载。
灌肠治疗可延长透析间隔时间,减少 透析次数,提高生活质量。
其他应用案例
肝性脑病
中药灌肠可降低血氨水平,改善肝性脑病症状。
肿瘤化疗引起的腹泻
中药灌肠可缓解化疗药物对肠道的刺激,减轻腹泻症状。
外科手术后恢复
灌肠治疗可促进术后胃肠蠕动恢复,预防术后并发症。
05
CATALOGUE
中药灌肠疗法的疗效和安全性 评估
独特优势和未来发展趋势
独特优势
中药灌肠疗法具有操作简便、副作用小、疗效显著等独特优势,尤其适用于不宜口服药 物的患者。
未来发展趋势
随着中药灌肠疗法的广泛应用和研究深入,未来将有更多新的药物和治疗方法应用于该 领域,进一步提高中药灌肠疗法的疗效和安全性。同时,随着科技的发展,中药灌肠疗
法的操作将更加简便、安全和舒适。
局部和全身治疗作用:中药灌肠疗法既可以发挥局部的治疗作用,又可以发挥全身 的治疗作用,达到标本兼治的效果。
避免口服药物副作用:中药灌肠疗法可以避免口服药物对胃肠道的刺激和副作用, 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中药灌肠疗法的优势和适用范围
操作简便易行:中药灌肠疗法操作简便易行,患者可以在家中自行操作 ,方便快捷。
肠易激综合征
灌肠治疗可调节肠道功能,缓解腹 部不适,提高生活质量。
治疗盆腔炎
急性盆腔炎
通过中药灌肠,可迅速缓解盆腔炎症,减轻疼痛和发热等症状。
慢性盆腔炎
灌肠治疗可改善盆腔血液循环,促进炎症吸收,缓解下腹痛和腰骶痛等症状。
治疗肾衰竭
急性肾衰竭
中药灌肠可促进体内毒素排出,减轻 肾脏负担,改善肾功能。
中药灌肠疗法的历史和发展
中药灌肠疗法的历史
中药灌肠疗法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 汉代就有相关记载,如《伤寒论》中 就有用蜜煎导法治疗便秘的记载。
保留灌肠法ppt课件
![保留灌肠法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f9df0f52af1ffc4fff47ac25.png)
4
保留灌肠常见溶液: 10%水合氯醛、2%黄连素、
0.5-1%新霉素、或其它抗生素。 药物剂量遵医嘱,
灌肠溶液量不超过200ml, 温度为39-41℃。
5
核对解释 安置卧位 润管排气 插管灌液 拔出肛管 整理记录
6
1、准备工作:先排便、排尿;臀部垫高
2、卧位:慢性细菌性痢疾——左侧卧位 阿米巴痢疾——右侧卧位
1
将一定量的溶液由肛门 经直肠灌入结肠,以帮助 患者清洁肠道、排便、排 气或由肠道供给药物,达 到确定诊断和治疗的目的。
2
保留灌肠 不保留灌肠
大量不保留灌肠 清洁灌肠 小量不保留灌肠
3
保留灌肠是自肛门灌入药物,保留在直肠或结肠内,通 过肠粘膜吸收达到治疗目的
目的 镇静、催眠 治疗肠道感染
素质要求 评估 用物准备
大便情况、耐 受性、心理、 做好解释宣教
患者准备
排空二便,卫 生纸
体位
插管
推注药液
观察 拔管
整理
记录
充分润滑肛管 前端,分拔臀 部,轻轻插入 15cm
推注药液时有 无阻力、病人
反应
协助患者平卧, 抬高臀部,平卧 1小时,整理床 单位,清洁用物、
洗手
11
3、要点: 肛管细(20号以下) 插入深(15~20cm) 液量少(200ml以下) 压力低(﹤30cm) 保留时间长(1h以上)
4、肠道感染宜晚上睡眠前灌肠 肛门、直肠、结肠等术后及大便失禁的病人不宜 作保留灌肠
7
1. 灌肠液应温度适宜:一般为39℃~41℃。可根 据药性、年龄及季节作适当调整。清热解毒药温度 宜偏低,以10℃~20℃之间为宜;清热利湿药则稍 低于体温,以20℃~30℃为宜;补气温阳,温中散 寒之药温度以38℃~40℃之间为宜。老年人药温宜 偏高。冬季药温宜偏高,夏季可偏低
保留灌肠常见溶液: 10%水合氯醛、2%黄连素、
0.5-1%新霉素、或其它抗生素。 药物剂量遵医嘱,
灌肠溶液量不超过200ml, 温度为39-41℃。
5
核对解释 安置卧位 润管排气 插管灌液 拔出肛管 整理记录
6
1、准备工作:先排便、排尿;臀部垫高
2、卧位:慢性细菌性痢疾——左侧卧位 阿米巴痢疾——右侧卧位
1
将一定量的溶液由肛门 经直肠灌入结肠,以帮助 患者清洁肠道、排便、排 气或由肠道供给药物,达 到确定诊断和治疗的目的。
2
保留灌肠 不保留灌肠
大量不保留灌肠 清洁灌肠 小量不保留灌肠
3
保留灌肠是自肛门灌入药物,保留在直肠或结肠内,通 过肠粘膜吸收达到治疗目的
目的 镇静、催眠 治疗肠道感染
素质要求 评估 用物准备
大便情况、耐 受性、心理、 做好解释宣教
患者准备
排空二便,卫 生纸
体位
插管
推注药液
观察 拔管
整理
记录
充分润滑肛管 前端,分拔臀 部,轻轻插入 15cm
推注药液时有 无阻力、病人
反应
协助患者平卧, 抬高臀部,平卧 1小时,整理床 单位,清洁用物、
洗手
11
3、要点: 肛管细(20号以下) 插入深(15~20cm) 液量少(200ml以下) 压力低(﹤30cm) 保留时间长(1h以上)
4、肠道感染宜晚上睡眠前灌肠 肛门、直肠、结肠等术后及大便失禁的病人不宜 作保留灌肠
7
1. 灌肠液应温度适宜:一般为39℃~41℃。可根 据药性、年龄及季节作适当调整。清热解毒药温度 宜偏低,以10℃~20℃之间为宜;清热利湿药则稍 低于体温,以20℃~30℃为宜;补气温阳,温中散 寒之药温度以38℃~40℃之间为宜。老年人药温宜 偏高。冬季药温宜偏高,夏季可偏低
中药保留灌肠法护理课件
![中药保留灌肠法护理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9af99020a55177232f60ddccda38376bae1fe04d.png)
方。
操作技巧与规范性
评估操作过程中的技巧和规范性 对护理效果的影响,以提高操作
的准确性和安全性。
患者个体差异
研究患者年龄、性别、病情等个 体差异对护理效果的影响,以便 为不同患者提供更具针对性的护
理措施。
THANKS
感谢您的观看
灌肠操作
将灌肠液倒入灌肠器具中,缓 慢插入肛门,轻轻推动活塞, 使灌肠液缓缓流入肠道内。
灌肠时间
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医生的 建议,确定灌肠的时间间隔和
每次灌肠的时间长度。
灌肠后的护理
观察反应
保持卫生
密切观察患者是否有不适反应,如腹 痛、腹胀、腹泻等。
灌肠后保持肛门周围清洁卫生,避免 感染。
记录情况
配制灌肠液
将中药药液与适量的温水 混合,搅拌均匀,配制成 灌肠液。
灭菌处理
如果使用西药溶液或中药 药液中含有易变质的成分, 应对灌肠液进行灭菌处理。
灌肠的操作方法
01
02
03
04
患者体位
协助患者采取合适的体位,如 侧卧位或俯卧位,以便灌肠操
作顺利进行。
灌肠液温度
将灌肠液加热至适宜的温度, 以避免对肠道产生刺激。
灌肠方多以清热解毒、利湿止泻药物为主,如黄连、黄芩、黄柏、白头翁等。灌 肠时需注意药液温度,以免刺激肠道引起不适。灌肠后需嘱咐患者平卧休息,尽 量长时间保留灌肠液在肠道内。
05
中药保留灌肠法的
护理效果评价
患者满意度评价
患者对护理过程的满意度
评估患者对灌肠操作过程、护理人员的态度和沟通等方面的满意度。
灌肠后的观察与护理
观察反应
灌肠后,应密切观察患者的反应,如 出现腹痛、腹胀、腹泻等不适症状, 应及时处理。
操作技巧与规范性
评估操作过程中的技巧和规范性 对护理效果的影响,以提高操作
的准确性和安全性。
患者个体差异
研究患者年龄、性别、病情等个 体差异对护理效果的影响,以便 为不同患者提供更具针对性的护
理措施。
THANKS
感谢您的观看
灌肠操作
将灌肠液倒入灌肠器具中,缓 慢插入肛门,轻轻推动活塞, 使灌肠液缓缓流入肠道内。
灌肠时间
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医生的 建议,确定灌肠的时间间隔和
每次灌肠的时间长度。
灌肠后的护理
观察反应
保持卫生
密切观察患者是否有不适反应,如腹 痛、腹胀、腹泻等。
灌肠后保持肛门周围清洁卫生,避免 感染。
记录情况
配制灌肠液
将中药药液与适量的温水 混合,搅拌均匀,配制成 灌肠液。
灭菌处理
如果使用西药溶液或中药 药液中含有易变质的成分, 应对灌肠液进行灭菌处理。
灌肠的操作方法
01
02
03
04
患者体位
协助患者采取合适的体位,如 侧卧位或俯卧位,以便灌肠操
作顺利进行。
灌肠液温度
将灌肠液加热至适宜的温度, 以避免对肠道产生刺激。
灌肠方多以清热解毒、利湿止泻药物为主,如黄连、黄芩、黄柏、白头翁等。灌 肠时需注意药液温度,以免刺激肠道引起不适。灌肠后需嘱咐患者平卧休息,尽 量长时间保留灌肠液在肠道内。
05
中药保留灌肠法的
护理效果评价
患者满意度评价
患者对护理过程的满意度
评估患者对灌肠操作过程、护理人员的态度和沟通等方面的满意度。
灌肠后的观察与护理
观察反应
灌肠后,应密切观察患者的反应,如 出现腹痛、腹胀、腹泻等不适症状, 应及时处理。
《中药灌肠》ppt课件
![《中药灌肠》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9563fae8bb68a98270fefa87.png)
中药保留灌肠
禁忌 症
4.有痔疮、肛门疾患、排便失禁及 严重腹泻者 5.女性月经期、孕期、产褥期 6.气虚、阴虚 、极度衰弱、脱水者
治疗/护理目标
灌入药液,保留在直 肠或结肠内,通过肠 黏膜吸收,减轻或缓 解疾病症状。
治疗/护理目标
治疗大便不通、肠道 寄生虫病、溃疡病及 肛门局部病症
操作步骤
评估
中药保留灌肠
主要内容
1 定义
2 禁忌症 3 操作步骤 4 成效标准
意外情况的处理 5
中药保留灌肠
定义
中药保留灌肠是将中药汤剂自肛门灌入直 肠 至结肠,保留在直肠或结肠内,通过肠黏 膜 吸收,以达到治疗各种慢性炎症的目的。
中药保留灌肠
禁忌症
1.肛门、直肠、结肠等手术患者 2.急腹症,消化道出血患者 3.有脑疝征象者
肠道黏膜损伤
表现为肛门疼痛,排便时加剧,伴局部压痛, 损伤严重时见肛门外出血或粪便带血;甚至 排便困难。肛门疼痛和已发生肠出血者遵医 嘱予止痛、止血等对症治疗。
感谢下 载
主要症状 临床表现 既往史
患者舌苔、 脉象
有无管道造 瘘
意识状态 自理能力
肛门直肠疾 患
心理状况 排便情况 配合能力
操作步骤
操作者环境准备
操作者 洗手、戴口罩、戴手套
环境
关门窗,需要时备屏风
操作步骤
物品准备
物品 物品
中药、温开水、治疗碗、止血钳、 弯盘、注射器(灌肠袋) 、量杯、 水温计、手套、治疗巾、垫枕、 肛管
操作步骤
3.连接灌肠装置:将 4.插管:润滑肛管,
灌肠袋挂在输液架上 嘱患者深呼吸,右
手
排气后连接肛管置于
弯盘。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用
物
操 作 步 骤
1备齐用物携至病人床旁,对床号,姓名,做好解释,再次 核对治疗卡。 2根据病情选择适宜体位(左侧或右侧卧位),双膝曲屈, 裤脱至膝部,臀部移至床沿,上腿弯曲,下腿伸直微弯,垫 橡胶单与治疗巾于臀下,垫小枕于橡胶单下以抬高臀10cm。 3检测药液温度,注洗器抽取药液(或倒入小容量灌肠筒 内),连接肛管,润滑肛管前端, 排气,夹紧肛管并放入清 洁弯盘内,弯盘置于臀下,左手用卫生纸分开臀部,显露肛门, 右手持血管钳夹入肛管前端轻轻插入15cm。 4松开血管钳,缓慢注入药液(灌肠筒滴入速度视病情而 定),液面距肛门不超过30cm,注入时间宜在15~20分钟内。
中药保留灌肠
பைடு நூலகம்
定义
中药保留灌肠又称肛肠纳药法。 是将中药煎剂或掺与散剂,自肛门灌入,保留在直肠 结肠内,通过肠粘膜吸收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具有 清热解毒、软坚散结、活血化瘀等作用。
目的 1镇静、催眠。用于高热等症。 2控制肠道感染。如结肠炎、直肠周围脓肿、肠道易激 综合症。 3控制慢性炎症的临床症状,如慢性盆腔炎、慢性前列 腺炎等。 评估 病情及治疗情况 意识、生命体征、排便情况和自理能力 心理状况、合作程度 肛周皮肤、粘膜情况
操作要点:
1、卧位:左侧卧位 2、压力:40-60cm 3、插入深度:7-10cm
评
价
1病人卧位符合病情需要,暴露少,衣被无污染。 2药温适宜,剂量准确,病人无不良反应,症状缓解。 3护士操作熟练,方法正确,肛管插入深度符全要求。
注意事项
1.操作前先了解病人的病变部位,掌握灌肠的卧位和肛管插深度,一般视病 情而定。如 慢性痢疾,病变多在直肠和乙状结肠,宜采取左侧卧位,插 入的深度以15~20厘米 为宜,溃疡性结肠炎病变多在乙状结肠或降结肠, 插入深度应达18~25厘米,阿米巴痢疾病变多在回盲部,应采取右侧卧 位。 2减轻肛门刺激,宜选用小号肛管,压力宜低,药量宜小;为促进药物吸收, 插入不能 太浅,操作前须嘱排空大便,必要时先作不保留灌肠。 3一般用量200ml以内,小剂量药液灌肠时应加倍稀释,以增加吸收率。 4慢性肠道疾患病人应在晚间睡前灌入,灌肠后药液保留时间越长越好,并 减少活动。 5灌肠液应温度适宜:一般为39℃~40℃。可根据药性、年龄及季节作适当 调整。清热解毒药温度宜偏低,以10℃~20℃之间为宜;清热利湿药则 稍低于体温,以20℃~30℃为宜;补气温阳,温中散寒之药温度以 38℃~40℃之间为宜。 6老年人药温宜偏高。 7冬季药温宜偏高,夏季可偏低。
5药液灌毕,夹紧肛管,分离注沅器,抽5~10ml温开水从肛 管缓缓注入(或直接将温开水10ml倒入灌肠筒内滴入)。 6分离注洗器,抬高肛管,反折或捏紧肛管(封闭式灌入法 直接关上开关,开放式灌入法则夹紧橡胶管),用卫生纸 包住肛管前段,拔出肛管放于弯盘内。 7用卫生纸轻揉肛门片刻,遗臭万年病人屈膝仰,抬高臀部, 待10~15分钟后取出小枕、橡胶单和治疗巾,嘱病人静 卧1小时以上。 8整理床单位,撤去屏风,开窗通风,观察病人反应。 9清理用物,洗手,记录病签名。
1预期目标 (1)病人体温降低或正常。 (2)病人慢性炎症、肠道感染、氮质血症等临床症关缓解。 2准备 (1)护士衣、帽、口罩、洗手。 (2)用物 治疗盘内备注洗器、量杯(或小容量灌肠筒), 少量温水、药液,小号肛管, 弯盘、止血钳,润滑剂,棉签, 卫生纸,橡胶单与治疗巾,10cm高的小枕,便宜盆及便盆布, 必要时备屏风、温度计。 3病人 缓解紧张情绪;排空大小便,必要时可先作不保留灌肠。 4环境 关好门窗,调节室温,必要时屏风遮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