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 第8课《寡人之于国也》讲解 新人教版必修3

合集下载

人教版语文必修三第8课《寡人之于国也》说课讲稿

人教版语文必修三第8课《寡人之于国也》说课讲稿

《寡人之于国也》说课稿各位评委: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寡人之于国也》,下面我主要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和板书设计几方面来说说我对课文的理解和教学设计。

说教材首先我来说说教材。

《寡人之于国也》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3第三单元的重点篇目。

该文集中反映了著名思想家孟子的“仁政”思想及其缜密的思维,高超的论辩能力。

该单元所选课文都是古代议论散文。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目的在于让学生感受我国传统文化精神,掌握基础的文言语法知识,学习清晰有力的表达自己的思想和见解。

本文安排在单元的第一篇,知道好学生学习好文本,是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学习文言文信心,掌握文言文学习方法的关键。

根据课标要求和本文特点,我拟定以下几点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方面,了解《孟子》及孟子生平;学习孟子的“仁政思想。

2:过程与方法方面,积累文中“饿殍”,“庠序”等文言实词;掌握“于”“以”等文言虚词的用法;有重要的文言句式。

3: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体味欣赏孟子长于雄辩的语言特色。

教学重点是积累文中文言文实词虚词和句式,体会孟子仁政思想。

教学难点是欣赏孟子说理艺术,体会孟子辩词的思想性和逻辑性。

说教法学法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可以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

为了达成以上教学目标,我采用的教法是以诵读法和探究法为主,加以点拨启发。

关于学法,我贯彻的指导思想是“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引导学生自主探究。

主要做法有讨论法,朗读法,勾画圈点法等。

说教学过程接下来我我来说说教学过程。

高中语文新课标中说:“文学作品的阅读和鉴赏往往带有更多的主观和个人色彩,注重个性化的阅读,我们要尊重学生的个人理解。

”因此在教学课文时,尽量尊重学生个性化的理解。

一、介绍孟子,导入新课上课之前我会布置学生预习任务:1、搜集整理有关《孟子》及孟子生平资料。

2、通过课文注释,工具书扫清字音字形障碍,疏通文意。

上课伊始,让学生展示课前搜集到了有关资料,介绍孟子。

高中语文第3单元第8课《寡人之于国也》说课稿素材新人教版必修3

高中语文第3单元第8课《寡人之于国也》说课稿素材新人教版必修3

高中语文第3单元第8课《寡人之于国也》说课稿素材新人教版必修3《寡人之于国也》说课稿一、说教材、学情《寡人之于国也》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语文必修三第三单元的重点篇目,该文集中反映著名思想家孟子的“仁政”思想及其缜密的思维,高超的论辩能力。

新课程标准关于文言文教学的要求:阅读浅易文言文,养成初步的文言语感。

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

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或用法,注重在阅读实践中举一反三。

该单元所选课文都是古代的议论性散文。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在于让学生感受我国传统文化的精神,掌握基础的文言语法知识,学习如何清晰有力的表达自己的思想和见解。

本文安排在单元的第一篇,如何指导学生学好这篇课文,是实现“授之以渔”,树立学生学好文言文的信心,掌握文言学习方法的关键。

高中不少学生还延续初中学习文言文的方法,只满足于盲目背诵,只顾扫清课本中的文字障碍,无法把课内学到的知识转化为能力,对于文言文的知识高一学生还处在积累的阶段,应该注重基础知识的积累和一定量的诵读。

结合教学大纲对本单元教学要求,依据新课标倡导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方面出发设计课程目标的要求和学生的具体情况拟确定以下教学目标:1、学习孟子“仁政”的思想;2、掌握课文中出现的文言现象,包括理解课文中实词与虚词的意思,通假、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古今异义和一些固定句式的使用;3、通过诵读体会孟子长于雄辩的语言特色。

新课标指出,应该“通过阅读与思考,领悟其丰富的内涵,探讨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以利于逐步形成自己的思想”,因此,我把学习孟子仁政的思想设为本文的教学重点。

由于本文系诸子散文,时间跨度大,学生较少接触论辩式议论文,因此,我把“通过诵读体会孟子长于雄辩的语言特色。

”设置为本文的教学难点。

二、说教法学法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为了达到以上教学目标,我采用的教法是以诵读和分析为主,加以点拨启发、讨论领悟。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第8课《寡人之于国也》ppt课件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第8课《寡人之于国也》ppt课件
栏 目 链 接
诵千古的政事问答。
栏 目 链 接
预 习 检 测
1.注音
寡 人(guǎ ) 鱼鳖 ( biē ) . . 衣 帛( yì ) 庠 序( xiá . . nɡ) 洿 池( wū ) . 孝悌 ( tì ) .
饿莩 (piǎo) 弃甲曳 兵( yè ) 鸡豚 狗彘 (Tú ) . . . . n zhì
栏 目 链 接
预 习 检 测 ⑧民为贵,社稷次之 ________,君为轻 ________。(《孟子· 尽心上》) ⑨穷则独善其身, ____________。(《孟子· 尽心上》) 达则兼济天下 ⑩天时不如地利, ____________。(《孟子· 公孙丑》) 地利不如人和 ⑪孔子登东山而小鲁, ____________________ 。( 《孟 登泰山而小天下 子· 尽心上》) ⑫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 __________,威武不能屈 __________,此之为大丈 夫。(《孟子· 滕文公》)
语文· 必修3(人教版)
第三单元
8 寡人之于国也
栏 目 链 接
课 文 导 读
1.走近作者
孟子 ( 约前 372 — 约前 289) ,名轲,字子舆。鲁国邹
(今山东省邹城市)人,中国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政治 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 孟子继承并发展了孔子的思想,但较之孔子的思想, 他又加入自己对儒术的理解,有些思想也较为偏激。政治 上,孟子主张法先王、行仁政;学说上,推崇孔子,反对 杨朱、墨翟,被后世尊称为“亚圣”。其弟子及再传弟子
栏 目 链 接
预 习 检 测
③五亩之宅, ______________ ,五十者可以衣帛 树之以桑
矣;鸡豚狗彘之畜 ____________ ,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

人教版语文必修3第8课《寡人之于国也》课件

人教版语文必修3第8课《寡人之于国也》课件

时代背景:
孟子是在梁惠王35年(前335年)应邀来到魏国的。 魏在战国初期曾是军事强国,但到梁惠王在位的后期却 遭到一连串的失败,又畏秦之甚,于31年(前339)将首 都从安邑(今山西夏县西北)迁至大梁(今河南开封), 盂子到来时,梁惠王曾对他说:“寡人不佞,兵三折于 外,太子虏,上将死,国以空虚,以羞先君宗庙社稷, 寡人甚丑之。叟不远千里,辱幸至敝邑之廷,将何以利 吾国?”(引自《史记·魏世家》)从这段话可以看出梁 惠王邀请孟子来魏的目的。
4、古今异义
(1)河内凶(谷物收成不好,荒年/常指人或动物暴躁 ,心肠狠) (2)邻国之民不加少(更,再,副词/常指增加) (3)或百步而后止(有人,有时/选择连词) (4)兵刃既接(兵器/战士,士兵) (5)弃甲曳兵而走(逃跑/行走) (6)谷不可胜食也(尽/胜利) (7)数罟不入洿池(细、密/数字或者数数) (8)树之以桑(种植,动词/常指较高大的林木) (9)七十者可以食肉矣(可以凭借/表同意认可)
• 七十者衣 帛食肉,
• 黎民:老百姓 • 然:这样
黎民不饥
• 而:表转折, 却
不寒,然 • 王:wàng,名
而不王者, →动,为王,统一
未之有也。 天下
• 未之有也:宾
语前置句
翻译第七段
“狗彘食人 • 食:第一个为动
食而不知检,
词,吃;第二个 名词,食物
涂有饿殍而 • 检:束缚;
不知发。人 • 涂:通“途”,
• 违:违背,耽误。 • 胜:尽,完。 • 数(cù) :密。 • 罟(gǔ) :网。 • 洿(wū)池:池塘。 • 生:活着的人。 • 丧(sāng) :埋葬,办
丧事。
• 养生:供养活着的人
• 丧死:为死了的人办丧 事

高中语文 38《寡人之于国也》知识点总结 新人教版必修3

高中语文 38《寡人之于国也》知识点总结 新人教版必修3

语文:3.8《寡人之于国也》知识点总结(新人教版必修3)探究目标1、字音认读王好(hào)战弃甲曳(yè)兵而走谷不可胜(shēng)食也数罟(cùgǔ)不入湾(wū)池养生丧(sàng)死无憾鸡豚(tún)狗彘(zhì)之畜(xù)然而不王(wàng)者涂有饿莩(piǎo)2.通假字汇①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无通“毋”,不要。

②无失其时无通“毋”,不要。

③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颁同“斑”,花白。

④涂有饿莩而不知发涂同“途”,道路。

3.古今异义河内凶(古义:谷物收成不好,凶年。

今义:指人和动物暴躁,心肠狠。

)邻国之民不加少(古义:副词,更。

今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东西或数目合在一起。

)或百步而后止(古义:有的人。

今义:表选择的连词,或者。

)是亦走也(古义:跑,逃跑。

今义:行走。

)4.词类活用情况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食:名词作动词,吃。

然而不王者王:名词作动词,为王,以仁德使天下百姓归顺。

树之以桑树:名词作动词,种植、栽种。

五十者可以衣帛矣衣:名词作动词,穿。

填然鼓之鼓:名词作动词,击鼓进军。

5、一词多义愿得补黑衣之数《触龙说赵太后》数目、数量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寡人之于国也》几、若干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六国论》命运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陈涉世家》shuò屡次数罟不入洿池《寡人之于国也》cù密、细密蒙冲斗舰乃以千数《赤壁之战》shǔ计算中通外直,不蔓不枝《爱莲说》与“曲”相对,不弯曲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寡人之于国也》仅、只系向牛头充炭直《卖炭翁》价值予自度不得脱,则直前诟虏帅失信《〈指南录〉后序》径直、直接百发百中成语发射发闾左谪戌渔阳九百人《陈涉世家》征发、派遣涂有饿莩而不知发《寡人之于国也》打开野花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醉翁亭记》花开主人忘归客不发《琵琶行》出发大阉亦逡巡畏义,非常之谋难以猝发《五人墓碑记》发出安能屈豪杰之流,扼腕墓道,发其志士之悲哉《五人墓碑记》发出、抒发非我也,兵也《寡人之于国也》兵器穷兵黩武成语战争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触龙说赵太后》军队草木皆兵成语士兵驴不胜怒,蹄之《黔之驴》承受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寡人之于国也》尽此所谓战胜于朝廷《邹忌讽齐王纳谏》胜利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忆江南》超过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岳阳楼记》优美的6.文言句式(1)介词结构后置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2)宾语前置未之有也(3)固定用法直不百步耳(直……耳:只是……罢了。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第8课《寡人之于国也》课件 (共37张PPT)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第8课《寡人之于国也》课件 (共37张PPT)

孟子见梁襄王,出,语人曰:“望之不似 人君,就之而不见所畏焉。卒然问曰:‘天下 恶乎定?’吾对曰:‘定于一。’‘孰能一之?’ 对曰:‘不嗜杀人者能一之。’‘孰能与之?’ 对曰:‘天下莫不与也。王知夫苗乎?七八月 之间旱,则苗槁矣。天油然作云,沛然下雨, 则苗浡然兴之矣。其如是,孰能御之?今夫天 下之人牧,未有不嗜杀人者也。如有不嗜杀人 者,则天下之民皆引领而望之矣。
不加少,寡人之民 样办。
不加多,何也?”
文意探讨
第一部分(第1段):提出“民不加多”的疑问
本段中,梁惠王认为自己对国家政务尽心尽力 了,他的具体做法是什么?
自己尽心 移其民 移其粟
民不加多
邻国无如寡人之用心 民不加少
梁惠王为何对“民不加多”倍 感忧虑?
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水平本来就比 较低下,加上各国不断的争战和统治者的 横征暴敛,造成人口减少、地广人稀,兵 员和劳动力匮乏。为达到富国强兵、开疆 拓土、问鼎天下的目的,各国诸侯的当务 之急就是要千方百计地争夺、吸引人口, 以增加劳动力和兵员,发展生产力。基于 人口的决定性作用,梁惠王理所当然会为 “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忧 心忡忡。
孟子名言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恻隐之心,人皆有之。 ☆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
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 。 ☆五十步笑百步。 ☆尽信书不如无书。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 之谓大丈夫。
孟子的思想 一 性善论 二 仁政思想 三 人格修养 四 教育思想 五 义利之辩
他决定带着学生到齐国去。但是齐国所采取的是锻 炼精兵使国家更为富强的政策,对孟子的思想毫不理睬。 最后,孟子来到滕国,滕国太子对孟子的 “仁政”十 分感兴趣,于是孟子便在滕国实行他“仁政”的思想。 遗憾的是,滕国是个小国,时时有被灭亡的危险,不可 能把仁政推行天下。孟子于是到其他国家宣扬他的“仁 政”思想。 可是没有一位君主愿意实施他的政策。孟 子放弃继续宣扬仁政的念头,决心写书建立学说。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第3单元第8课《寡人之于国也》课件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第3单元第8课《寡人之于国也》课件

申之以孝悌之义
用 介词
老臣以媪为长安君计短也 认为 动词
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于 寡人之于国也
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比 介词 对 介词 在 介词
填然鼓之
音节助词,无义
王道之始也 之 五亩之宅
结构助词,的 结构助词,的
申之以孝悌之义 代词,代百姓
河内凶亦然
代词,这样
然而不王者
代词,这样
然 填然鼓之
助词,地、…的样子
时代背景
孟子在梁惠王35年(前335年)被“招 贤”,应邀来到魏国。魏在战国初期曾是军事强国,但 到梁惠王在位的后期却遭到一连串的失败,又畏秦之甚, 于31年(前339)将首都从安邑(今山西夏县西北)迁 至大梁(今河南开封)。
梁惠王迫不及待讨教救国治国之策,在此形势下, 孟子开始了他的道德设计。本文即是孟子在魏国期间与 梁惠王的一次谈话。
使民
不入洿池
养生 丧死
王道之始也
以时入山林
无憾
用排比修辞阐述“王道之始”的道理
第六段
树:名→动,栽种;之:助词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状语后置句 树之以桑,五十 以:介词,凭借 者可以衣帛矣。 衣:yì,穿,名→动 鸡豚狗彘之畜, 帛:丝织品;豚:小猪;彘:大猪; 无失其时,七十 之:代词,复指;畜:动词,喂养 者可以食肉矣; 无:通“毋”,不要
兴办教育
教民
孟子从王道之始和王道之成两方面阐述使民加多的办法,
从保民、教民角度提出了七条措施。
第七段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殍而不知发。 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
食:第一个为动词,吃;第二个名词,食物 检:束缚;涂:通“途”,道路;殍:饿死的人 发:开仓赈济 岁:年成

人教版新课标高中语文《寡人之于国也》课文解读

人教版新课标高中语文《寡人之于国也》课文解读

人教版新课标高中语文《寡人之于国也》课文解读《寡人之于国也》是《孟子·梁惠王上》中的一章,表现孟子“仁政”思想的文章之一,下面是店铺给大家带来的人教版新课标高中语文《寡人之于国也》课文解读,希望对你有帮助。

高中语文《寡人之于国也》课文解读一梁惠王①曰:“寡人②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③。

(梁惠王说:“我对于国家,总算用尽了心思啦。

①梁惠王:战国时期魏国的国君,姓魏,名罃。

魏国都城在大梁,今河南省开封市西北,所以魏惠王又称梁惠王。

②寡人:寡德之人.是古代国君对自己的谦称。

③焉耳矣:焉、耳、矣都是句末助词,重叠使用,加重语气。

)河内①凶②,则移其民于河东③,移其粟④于河内;河东凶亦然⑤。

(如果河内遇到饥荒,就把那里的老百姓迁移到河东去,把河东的粮食转移到河内;如果河东遇到饥荒也是这样。

①河内:今河南境内黄河以北的地方。

古人以中原地区为中心,所以黄河以北称河内,黄河以南称河外。

②凶:谷物收成不好.荒年。

③河东:黄河以东的地方。

在今山西西南部。

黄河流经山西省境,自北而南,故称山西境内黄河以东的地区为河东。

④粟:谷子,脱壳后称为小米,也泛指谷类。

⑤亦然:也是这样。

)察邻国之政,无如①寡人之用心者。

邻国之民不加少②,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考察邻国施政,没有像我这样用心的。

但是邻国的百姓没有再减少,我的百姓没有再增多,这是为什么呢?” ①无如:没有像……。

② 加少:更少。

下文“加多”,更多。

加,副词,更、再。

)这是课文第一部分,提出中心议题:民怎样才能加多?古代以土地宽广,人口众多作为国家强大的标志,因此,梁惠王迫切希望“民加多”,国力强盛,称霸诸侯,但国内多灾荒,于是他用尽心机,“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但是仍然“民不加多”;而邻国没有这么劳神耗力,却也“民不加少”。

对此,梁惠王大惑不解,于是向孟子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

高中语文《寡人之于国也》课文解读二孟子对曰:“王好战①,请以战喻②。

高中语文必修3人教版 3.8《寡人之于国也》课件

高中语文必修3人教版 3.8《寡人之于国也》课件
3、孟子是怎么回答他的问题的呢?
以“战”设喻,认为梁惠王为政是“以五十步笑 百步”。
比喻自己跟别人有同样的缺点或 错误,只是程度上轻一些,却讥笑别 人。
运用比喻说明梁惠王的做法与邻 国之政本质上并没有区别,从而点出 了“民不加多”的原因。
5—7段重点字词。
1、数罟不入洿池 细密的渔网
以时:按照季节。
南宋朱熹将
《大学》、《中庸》、
《论语》、《孟子》
四部儒家经典合为“四 书”。
孟子所处的时代
各国诸侯争城夺地,征战不断;人民徭役繁 重,朝不保夕;社会混乱,礼制崩坏。权势 与暴力被推崇,霸道被视为天道,由大国以 “力”统一天下的态势已初步形成。
魏国曾是强国,但在梁惠王统治期间,连遭 强秦重创,内忧外患,以至都城由安邑迁至 大梁。
未之有也
(4)固定句式
①或……或…… 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
止。
②直……耳 直不百步耳。译为“只……罢了。

③是……也 是亦走也。译为“这是……呀。” ④是何异于…… 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
(3)形容词作动词
•谨庠序之教 认真从事
(4)使动用法
• 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 使…迁移
(5)意动用法
•王无罪岁 •以…为罪
3、特殊句式
(1)判断句
①是亦走也 ②非我也,兵也 ③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2)介词结构后置
①申之以孝悌之义 ②树之以桑 ③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3)宾语前置
8、以五十步笑百步 (介词,凭。) 文本探究
1、梁惠王在与孟子交谈时提到了他的什么疑惑? 2、梁惠王为何对“民1、梁惠王在与孟子交谈时提到了他的 什么疑惑? 民不加多
2、梁惠王为何对“民不加多”倍感忧虑?

高二语文新人教版必修3:《寡人之于国也》主旨及思路分析

高二语文新人教版必修3:《寡人之于国也》主旨及思路分析

▁▂▃▄▅▆▇█▉▊▋▌精诚凝聚 =^_^= 成就梦想▁▂▃▄▅▆▇█▉▊▋▌
《寡人之于国也》主旨及思路分析
《寡人之于国也》是《孟子·梁惠王上》中的一章,是表现孟子“仁政”思想的文章之一。

论述了如何实行“仁政”以“王道”统一天下的问题。

“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为文章点睛之笔,突出了本文主旨。

因为只有实行仁政,才能得民心;得民心,才能得天下。

这种“保民而王”得思想,实际也是孟子“民本”思想的体现。

全文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一段),写梁惠王为自己“尽心于国”,而“民不多加”提出疑问。

第二部分(“孟子对曰”至“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依据梁惠王有通过政治手段使“民加多”的愿望,孟子帮助他认识到在政治上与邻国相比,只是做了一些救灾的好事而已,本质上并没有区别,使文章自然而然过渡到第三部分。

第三部分(第三段至第五段),根据梁惠王有探求如何使“民加多”的心理,以及战国时国君所有的“统一天下”的宏愿,孟子提出自己的“仁政”主张,即减轻徭役、发展农林牧渔生产而使民“不饥不寒”,并在此基础上兴办教育等具体措施和要求,并强调指出,只有通过解决人民经济生活的问题而取得人民拥戴,才能称王于天下。

▃▄▅▆▇██■▓点亮心灯 ~~~///(^v^)\\\~~~ 照亮人生▃▄▅▆▇██■▓。

2020高中语文 第三单元《寡人之于国也》知识讲解 新人教版必修3

2020高中语文 第三单元《寡人之于国也》知识讲解 新人教版必修3

寡人之于国也学习目标1.了解孟子及其思想主张;2.掌握文中文言词汇;3.学习《孟子》善用比喻说理和气势充沛的特点。

知识积累文学常识作家作品及思想孟子孟子名轲,字子舆。

战国时期邹国人,儒家学派代表人,后人把他与孔子合称“孔孟”,并尊称他为“亚圣”。

《孟子》《孟子》是记录孟子仁政、民贵君轻思想及其言行的一部著作。

仁政思想民本思想“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是故得乎丘民而为天子,得乎天子为诸侯,得乎诸侯为大夫。

”《孟子·尽心下》国君应以保民为职分“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 《孟子·梁惠王下》反对不义的战争孟子说“春秋无义战。

”《孟子·尽心章句下》孟子又说“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 《孟子·公孙丑下》写作背景孟子是在梁惠王35年(前335年)应邀来到魏国的。

魏在战国初期曾是军事强国,但到梁惠王在位的后期却遭到一连串的失败,又畏秦之甚,于梁惠王31年(前339)将首都从安邑(今山西夏县西北)迁至大梁(今河南开封)。

孟子到来时,梁惠王曾对他说:“寡人不佞,兵三折于外,太子虏,上将死,国以空虚,以羞先君宗庙社稷,寡人甚丑之。

叟不远千里,辱幸至敝邑之廷,将何以利吾国?”(引自《史记·魏世家》)从这段话可以看出梁惠王邀请孟子来魏的目的。

孟子在梁只住了一年多。

第二年梁惠王死了,襄王继位,孟子对这个新君的印象很坏,不久离去。

字词汇总字音鸡豚(tún)狗彘(zhì)之畜(xù)弃甲曳(yè)兵涂(tú)有饿莩(piǎo)数(cù)罟(gǔ)不入洿(wū)池无(wú)失其时谨庠(xiáng)序之教颁(bān)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申之以孝悌(tì)之义谷不可胜(shēng)食也通假字1.无.失其时通“毋”,不要。

2.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通“毋”,不要。

人教版语文高中必修三8《寡人之于国也》课件(共28张PPT)

人教版语文高中必修三8《寡人之于国也》课件(共28张PPT)
或重于泰山。 D、是亦走也、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答案:A。
例题4
对下列各句中“之”的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①斯天下之民至焉 ②鸡豚狗彘之畜
③树之以桑
④未之有也
⑤邻国之民不加少
A、①②⑤/ ③/ ④ B、①③⑤/ ②/ ④
C、①②④/ ③⑤ D、①②⑤/ ③④
答案:A。
例题5
下列各句中有词类活用现象的一句( ) A、请以战喻 B、寡人之于国也 C、王无罪岁 D、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
宾语前置
未之有也 〖之〗,在否定句中,“之”作动词 “有”的宾语,放在了“有”的前面。
意动用法
王无罪岁 〖罪〗以岁为罪,认为年岁有罪过。
典型例题
➢例题1 ➢例题2 ➢例题3 ➢例题4 ➢例题5
例题1
下列有关“以”的意义和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 的是( )
A、树之以桑; B、以五十步笑百步; C、请以战喻; D、愿得补黑衣之数,以为王宫。 答案:D。
通假字
1、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者;〖颁〗通“斑”。 2、涂有饿殍而不知发;〖涂〗通“途”。 3、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检〗通“敛”。 4、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无〗通“毋”。
名词活用作动词
1、填然鼓之; 〖鼓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王〗称王;
寡人之于国也
《孟子》
孟子简介
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时邹人。他受业于 孔子的孙子子思的弟子,是儒家继孔子之后又一位 重要的代表人物,后称为“亚圣”。孟子生于战国 诸侯混战最激烈的时期,他提出“民贵君轻”、对 人民作一定的让步、反对掠夺性战争等主张。为此, 他到各国去游说诸侯,反对“霸道”,提倡以 “仁”“义”为中心的“仁政”、“王道”。
例题2
下列画线字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河内凶(有战乱); B、邻国之民不加(增加)少; C、填然鼓之(代词,代“鼓”); D、弃甲曳 (拖着)兵而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讲】人教必修3第8课《寡人之于国也》教学资料【教学目标】一、知识教育目标1.学习本文比喻鲜明,善用排比,对偶,增强文章气势的特点。

2.了解课文中词类活用的语言现象,及一词多义的准确运用。

二、能力训练目标1.学习巧用比喻释疑的方法,提高论辩能力。

2.提高掌握古汉语常识的能力。

三、德育渗透目标1.理解孟子主张行仁政,重视民心的向背,利民保民的积极思想。

2.对孟子“仁政”的具体内容进行探讨。

【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重点:学习孟子善用比喻说理,气势充沛的论辩方法。

难点:对孟子“仁政’内容的理解。

解决办法:1.对课文第三部分阐述实行“王道”的七种措施的正确理解。

这部分实际上是孟子“仁政”内容的具体化。

2.对孟子及《孟子》一书的了解。

【课时安排】2课时【学生活动的设计】1.课前预习(1)熟读课文。

(2)借助字典,正确译文。

(3)归纳文意,记下学习的难点。

2.课内采用专题讨论的方法。

第一课时[学生活动设计]1.课前预习(1)熟读课文。

(2)借助字典,正确译文。

(3)归纳文意,记下学习的难点。

2.课内采用专题讨论的方法。

[学习情景设计]1.导入新课(1)教师范读正音王好(hào)战弃甲曳(yè)兵而走谷不可胜(shēng)食也数罟(cùgǔ)不入湾(wū)池养生丧(sàng)死无憾鸡豚(tún)狗彘(zhì)之畜(xù)然而不王(wàng)者涂有饿莩(piǎo)(2)学生复述课文。

(3)用课文原话回答以下问题,目的帮助学生理清思路。

①孟子是怎样说明梁惠王移民移粟的措施与“邻国之收”并无本质区别的?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

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

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

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②孟子认为只有实行“仁政”,才能以“王道”统一天下。

他的“仁政”的具体内容是什么?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

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

斧斤以时人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

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也。

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梯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③孟子是怎样批评当时统治者不顾人民死活的?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殍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

”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2.介绍作者、作品。

1.解题本文节选自《孟子•梁惠王上》,题目是编者加的。

《孟子》是先秦儒家学派的著作,记录了孟子的言行,是孟子的弟子编辑的,共七篇。

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战国时邹(现在山东省邹县)人,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

孟子的中心思想是“仁义’。

主张行仁政,强调“民贵君轻”,重视民心的向背。

主张“制民之产’(使农民有规定数目的田可耕),但同时却主张恢复西周井田制度。

在人性问题上,提出“性善”论。

曾游说齐宣王、梁惠王,宣传他的政治主张,但始终未被采纳。

《孟子》的文章很雄辩,感情强烈,辞锋犀利。

在宣传主张、论辩事理时,常能分析对方的心理,因势利导,步步深人,层层进逼,以使自己的论辩最后获胜。

《孟子》还善于运用譬喻来说明道理。

常于从容谈论之间引喻对比,意思精列。

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战国邹(今山东邹县东南)人。

当时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

据《史记•孟子荀卿列传》记载,他是子思(孔子孙,名伋)的再传弟子,曾游说齐、宋、滕、魏等国。

当时“天下方务于合从连横,以攻伐为贤”,孟子却说“唐、虞、三代之德”,被诸侯认为迂阔、远离实际,不被采纳。

因此,孟子“退而与万章之徒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

《孟子》一书全面反映了孟子的思想。

孟子是继孔子之后的一个最大的儒学大师,一向被认为是继承孔子学说的正统,后世将他和孔子并称。

他曾拒杨墨,反纵横,维护和发展了儒家学说,对当时和后世思想界影响很大。

《孟子》在写作上很有特色。

首先是善于雄辩,具有气势充沛、感情强烈、笔墨酣畅的风格;采用了多种方式方法进行辩论,逻辑谨严。

其中最多的是各种发问的方式方法,时而提问,时而设问,时而反问,运用自如,灵活多变。

其次,善用比喻和寓言陈述事理,辩论是非。

3.文章梳理问答。

(1)本文中心内容是什么?[参考答案]本文记载了孟子和梁惠王的一次对话,围绕“民不加多”的问题展开讨论,阐述了孟子“仁政”的具体内容,并在一定程度上揭露了新会的不平等。

(2)试概括本文的结构[参考答案]全文共分三部分第一部分(第1段)梁惠王“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但“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

据此提出疑问。

第二部分(“孟子对曰”至“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孟子用设喻的方法,分析“民不加多”的原因。

第三部分(第3段—5段)阐述了孟子“仁政”的具体内容——使民加多的根本措施。

三、分析:1.找出文章中谈及“民之加多”的语句。

全文结构自然呈现。

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1段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2、3、4段斯天下之民至焉5、6、7段请学生用自己的话概括每部分主要内容(不要求精确,允许存在出入)。

说明:梁惠王自谓“尽心于国”问孟子“民不加多”之故。

孟子以“五十步笑百步”作答,指出梁惠王与邻国之君一样,接着谈自己的主张来回答梁惠王的疑问。

2.诵读第一段梁惠王说:“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

”梁惠王觉得自己对国家政务尽心尽力了。

他具体的做法有哪些?提示: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

梁惠王施行这样的政策,结果如何?提示: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用一句话来概括,梁惠王的困惑在哪里?提示:“于国尽心,但民不加多”[板书]于国尽心结果梁惠王移民,移粟民不加多邻国之君不用心民不加少施仁政孟子天下之民至焉)除虐政指导朗读:梁惠王觉得自己对国家已经尽心尽力,所以“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

”读时,重音应落在“尽心”二字上。

“察邻国之政”二句,前句轻读,后句重读,有自诩之意,又表明自己用心良苦。

“何也?”尽心了,但民不加多。

读时应突出其困惑、不解。

3.梁惠王拿自己于国与邻国之政比较,孟子为什么不直接阐明意见,而用“请以战喻”?提示:孟子说“请以战喻”用梁惠王熟悉的“战”设喻,这样便于启发对方。

孟子不直接回答梁惠王两国比较的问题,而比较了什么?提示:弃甲兵走者,五十步与百步走。

说明:梁惠王很自然地回答出:“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而不知不觉中否定了自己与邻国的统治者有别。

“五十步笑百步”已成为人们经常使用的成语,含义是什么?提示:比喻缺点或错误的性质相同,只是情节轻或重的区别。

说明:梁惠王移民移粟与邻国统治者治国不尽心实质上没什么区别,只是形式上或数量上不同而已,从而引出要使民加多,必须施仁政,行王道。

诵读二、三、四段。

指导朗读:面对梁惠王的提问,孟子其实已经有了答案,但他隐而不说,先设喻。

读起来应从容不迫。

“以战喻”后可稍长停顿,“则如何”用征询对方意见的口气,轻读。

请学生朗读。

请学生串讲大意,教师订正。

四、提示应掌握常用文言实词、虚词:于焉耳矣凶无如加好请填然鼓既接曳走或直无于五、作业:1.背诵前两部分。

2.理解常用实词、虚词。

六、教后记:第二课时一、检查背诵:二、导入:孟子以“五十步笑百步”来启发梁惠王,指出他与邻国的实质是一样的,那怎样才能使民加多呢?孟子自然而然引出自己“仁政”的主张。

三、分析:1.诵读第五段请学生依据书下注释,疏通文意(教师订正)。

理解内容。

措施效果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说明:“不可胜……也”给人吃不完,用不尽的感觉,增强文章的说服力和感染力,运用了排比手法。

理清本段层次。

提示:第一层第1、2、3小句第二层第4句第三层第5句全段中心指导朗读:第一层三句,语势逐层上升,最后一层全段中心,作为最突出的部分。

“养生丧死无憾”一语出现两次,前者可轻读,后者应重读。

2.朗读第六段请学生依据书下注释与第五段比较异同处。

提示:同是发展生产,强调“不违农时”,“以时入山林”,“无失其时”,“勿夺其时”。

这些都强调不要耽误生产时机。

侧面指出,梁惠王“使民加多”的目的,就是驱使百姓去打仗,不得民心。

除了要合理发展生产,制民之产外,第六段还有孟子教化百姓的主张。

指导朗读:这一段分述王道的四项基本内容,四个“矣”陈述语言,气势充沛。

最后总结“不……未……”双重否定句式,读得应坚定有力。

请学生朗读。

引导当堂背诵。

四、提示应掌握常用文言实词、虚词:违时胜数罟洿斧斤以憾树衣畜无谨庠序教申孝悌义颁负戴王五、作业:1.熟练背诵第五、六段。

2.识记本课学习的文言实词、虚词。

六、教后记:第三课时一、检查背诵:二、导人:梁惠王对人民施小恩小惠就以为做得很好,实际上与其他国君都一样。

孟子从王道之始和王道之成两方面详细阐述了使民加多的办法,但这还不够,君王对此还应有什么态度呢?我们看最后一段。

三、分析:1.诵读第七段。

理清内容:说明:一方面写出了社会的不平等,另一方面也是对梁惠王自认为“于国尽心”的驳斥。

孟子最后还用了一个比喻,是怎样比的?提示:涂有饿莩归罪于年成不好,如同刺人而杀之,归罪于武器一样。

指导朗读:“狗彘食人食”句揭露了诸侯贵族的荒淫,朗读时,要表现出说话人的义愤。

“涂有饿莩”句要读出其悲愤的语气。

“人死”句是借用诸侯国君的自我辩护的口气,应读得有讽刺意味。

用比喻来反驳,应用质问的口吻来读。

最后,劝勉梁惠王抛弃虐政,施行仁政,应用和缓、劝勉的语气。

请学生朗读。

请学生归纳孟子仁政思想。

提示:发展生产,制民之产,教化百姓,还有最后除虐政。

总的来说有两点:一是保民,使民无衣食之患;二是教民,用儒家的思想教育人民。

[板书]天下之民至焉提示:只有这样施行仁政,天下之民才能来归顺。

2.提示应掌握文言实词、虚词:检涂饿莩发岁于无罪斯至3.完成课后练习二。

4.完成课后练习一。

5.完成课后练习四。

6.讨论课后练习三。

[补充]寡人之于国也对于其民于河东到(1)于{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比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在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跟、与(2)通假文字①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无通“毋”,不要。

②无失其时无通“毋”,不要。

③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颁同“斑”,花白。

④涂有饿莩而不知发涂同“途”,道路。

四、教师小结:本文主要阐述了孟子施仁政的主张,要想使民加多就要发展生产,使民住有房,耕有田,吃得饱,穿得暖,还要使民懂礼仪,受教育,君王也须革除虐政,这样百姓才能来归服。

全文似乎散漫无章,实则结构严谨,段落分明,以使民加多为主线贯穿全文,思路清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