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法案例分析
财政法律制度案例(3篇)

第1篇一、背景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财政法律制度在规范财政行为、维护国家财政秩序、保障国家财政安全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然而,在财政法律制度实施过程中,仍存在一些违法行为。
本文以某市财政违法行为为例,分析财政法律制度在实际操作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二、案例介绍某市财政局在2019年进行了一次专项审计,发现该市某县财政局存在以下违法行为:1. 违规使用财政资金。
该县财政局在2018年将1000万元财政资金用于购买办公设备,其中部分设备实际购买价格高于市场价格,存在违规操作现象。
2. 未按规定进行公开招标。
该县财政局在2018年将500万元财政资金用于修建办公楼,未按规定进行公开招标,而是直接委托某公司进行施工。
3. 财政资金管理混乱。
该县财政局在资金使用过程中,存在未按预算执行、随意调整预算、未按规定进行资金核算等问题。
三、案例分析1. 违规使用财政资金。
该县财政局在购买办公设备时,存在违规操作现象,导致国家财政资金遭受损失。
这反映出财政部门在资金使用过程中,对财政法律法规执行不力,存在侥幸心理。
2. 未按规定进行公开招标。
该县财政局在修建办公楼时,未按规定进行公开招标,存在利益输送、腐败问题。
这违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招标投标法》等相关法律法规,损害了国家利益。
3. 财政资金管理混乱。
该县财政局在资金使用过程中,存在诸多问题,反映出财政部门在内部管理上存在严重漏洞,对财政法律法规执行不力。
四、问题及原因分析1. 财政法律法规宣传力度不够。
部分财政部门对财政法律法规的认识不足,导致在实际工作中出现违法行为。
2. 监督机制不健全。
财政法律法规执行过程中,缺乏有效的监督机制,导致违法行为难以得到及时查处。
3. 财政部门内部管理不规范。
部分财政部门在内部管理上存在漏洞,对财政法律法规执行不力,导致违法行为发生。
五、对策建议1. 加强财政法律法规宣传。
通过多种形式,加大对财政法律法规的宣传力度,提高财政部门对法律法规的认识。
财政法律典型案例分析(3篇)

第1篇一、引言财政法律是调整国家财政关系,规范财政活动,保障国家财政职能实现的法律法规体系。
随着我国法治建设的不断深入,财政法律在维护国家财政秩序、促进经济发展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本文选取了几个具有代表性的财政法律典型案例,对案例进行分析,以期为我国财政法律制度的完善提供参考。
二、案例一:某市财政局违规拨付专项资金案(一)案情简介2017年,某市财政局在实施一项扶贫项目过程中,违规拨付专项资金,导致项目资金被挪用。
经审计发现,该财政局负责人和工作人员存在滥用职权、玩忽职守等违法行为。
(二)案例分析1. 违法行为分析本案中,某市财政局负责人和工作人员在实施扶贫项目过程中,违反了《预算法》、《财政违法行为处罚处分条例》等相关法律法规,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未按规定程序拨付专项资金,导致资金被挪用;(2)未对专项资金使用情况进行监督,导致资金使用不规范;(3)滥用职权,对专项资金进行违规操作。
2. 案件处理结果经审理,法院依法判决某市财政局负责人和工作人员承担相应法律责任,并给予相应处罚。
同时,对涉及违规拨付专项资金的扶贫项目进行整改,确保项目资金安全、合规使用。
(三)启示本案反映出财政法律在专项资金管理中的重要性。
财政部门应加强财政法律宣传,提高财政工作人员的法律意识,确保专项资金合规使用。
同时,建立健全专项资金管理制度,加强对专项资金使用情况的监督,防止资金被挪用或滥用。
三、案例二:某县财政局虚列支出案(一)案情简介2018年,某县财政局在年度预算执行过程中,虚列支出,虚报财政收入,导致财政收支严重不平衡。
经审计发现,该财政局负责人和工作人员存在虚报、隐瞒财政收入等违法行为。
(二)案例分析1. 违法行为分析本案中,某县财政局负责人和工作人员在年度预算执行过程中,违反了《预算法》、《财政违法行为处罚处分条例》等相关法律法规,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虚列支出,导致财政支出虚增;(2)虚报财政收入,导致财政收入虚增;(3)隐瞒财政收入,导致财政收入不真实。
财政法律案例分析(3篇)

第1篇一、案例背景某市地方税务局(以下简称“地税局”)与纳税人张先生(以下简称“纳税人”)就房产税问题产生争议。
纳税人张先生认为地税局对其征收的房产税过高,不符合相关法律规定。
双方多次协商未果,最终诉至法院。
张先生在某市拥有一套房产,面积为200平方米。
根据当地政府规定,房产税税率为1.2%。
地税局在征收房产税时,根据房屋原值计算,认定张先生的房产原值为200万元,因此应缴纳房产税24000元。
张先生认为,地税局未考虑其房屋的实际折旧和折损,导致税负过重。
张先生认为,按照实际折旧后的价值计算,其房产的原值应低于200万元,从而减少应缴纳的房产税。
二、争议焦点本案的争议焦点主要集中在以下两个方面:1. 房产税的计算方法是否符合法律规定。
2. 地税局是否充分考虑了房屋的实际折旧和折损情况。
三、法律依据1. 《中华人民共和国房产税暂行条例》(以下简称《房产税暂行条例》)第三条规定:“房产税依照房产原值一次减除10%至30%后的余值计算缴纳。
具体减除幅度,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规定。
”2. 《房产税暂行条例》第五条规定:“房产税的税率,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规定。
”四、案例分析1. 关于房产税的计算方法:根据《房产税暂行条例》第三条的规定,房产税的计算应当基于房产的原值。
然而,该条例也赋予了地方政府一定的自由裁量权,即可以在10%至30%的范围内减除房产原值。
在本案中,地税局根据房屋原值计算房产税,符合《房产税暂行条例》的规定。
2. 关于房屋的实际折旧和折损:《房产税暂行条例》并未明确规定房屋折旧的计算方法。
因此,在实践中,各地税务机关对于房屋折旧的处理存在差异。
一些地方税务机关在计算房产税时,会根据房屋的实际使用年限、维护情况等因素,对房屋原值进行适当的减除。
在本案中,纳税人张先生主张地税局未充分考虑房屋的实际折旧和折损情况,但未能提供充分证据。
五、法院判决法院审理后认为,地税局在征收房产税时,依据《房产税暂行条例》的规定,按照房屋原值计算,符合法律规定。
财政调控法律案例分析(3篇)

第1篇一、引言财政调控是国家宏观调控的重要组成部分,法律在财政调控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本文以我国2018年个税改革为例,分析财政调控法律案例,探讨法律在财政调控中的作用。
二、案例分析2018年,我国对个人所得税法进行了全面修订,这是我国个人所得税制度的一次重大改革。
此次改革旨在减轻中低收入群体的税负,优化税收结构,促进社会公平。
(一)改革背景1. 税制结构不合理。
我国个人所得税以累进税率为主,但税率档次设置相对较少,导致中低收入群体税负较重,而高收入群体税负相对较轻。
2. 税收征管存在漏洞。
个人所得税征收过程中,存在一些偷税、漏税现象,导致国家财政收入受损。
3. 税收优惠政策不完善。
部分税收优惠政策针对性强,对中低收入群体的扶持力度不够。
(二)改革内容1. 提高起征点。
将个人所得税起征点从3500元/月提高至5000元/月,减轻中低收入群体税负。
2. 扩大专项附加扣除。
增加子女教育、继续教育、大病医疗、住房贷款利息、住房租金、赡养老人等六项专项附加扣除,进一步减轻中低收入群体税负。
3. 优化税率结构。
将原来的三档税率调整为三档,适当降低中低收入群体税负。
4. 加强税收征管。
加大税收征管力度,严厉打击偷税、漏税行为。
(三)法律依据1. 《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
该法明确了个人所得税的征收范围、税率、税额计算等基本规定。
2. 《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
该法规定了税收征收管理的原则、程序、法律责任等内容。
3. 《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
该法规定了国家预算的编制、执行、监督等内容,为财政调控提供了法律依据。
三、案例分析结论1. 法律在财政调控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个税改革过程中,法律为改革提供了明确的依据和保障,确保了改革的顺利进行。
2. 财政调控法律具有滞后性。
个税改革前,税收制度存在诸多问题,但法律尚未及时调整,导致问题长期存在。
3. 财政调控法律需要不断完善。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税收制度需要不断调整,法律也应与时俱进,为财政调控提供有力支持。
财政学案例分析

财政学案例分析在财政学领域中,案例分析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法和研究手段。
通过对实际案例的深入分析,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财政学理论,并将其运用到实际问题中。
本文将以一个实际案例为例,进行财政学案例分析,探讨其中涉及的财政学原理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案例背景,某国家政府在面临经济衰退和财政赤字的情况下,需要制定一项财政政策来刺激经济增长,同时解决财政赤字问题。
政府面临的挑战是如何平衡经济增长和财政稳定的目标。
首先,我们需要分析该国家的财政收入和支出情况。
通过对财政收支的分析,可以发现财政赤字的根本原因是支出过大或收入不足。
针对这一问题,政府可以采取一系列措施来平衡财政收支,比如削减不必要的支出、提高税收、增加财政收入等。
其次,我们需要分析该国家的经济结构和产业发展情况。
通过对经济结构的分析,可以发现哪些产业是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哪些是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
政府可以通过制定产业政策和税收政策来支持经济增长和增加财政收入。
此外,我们还需要分析该国家的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的协调性。
通过对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的分析,可以发现它们之间的协调性对经济增长和财政稳定的影响。
政府可以通过调整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的协调性来实现经济增长和财政稳定的目标。
最后,我们需要分析该国家的财政改革和财政体制的完善情况。
通过对财政改革和财政体制的分析,可以发现它们对财政收支平衡和经济增长的影响。
政府可以通过推进财政改革和完善财政体制来实现经济增长和财政稳定的目标。
综上所述,通过对该国家的财政收支、经济结构、货币政策、财政政策、财政改革和财政体制的分析,我们可以找到解决财政赤字和促进经济增长的有效方法。
财政学案例分析不仅可以帮助我们理解财政学理论,还可以帮助我们解决实际财政问题,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和社会稳定。
财政法律及税法相关案例(3篇)

第1篇案情简介:某市A公司成立于2005年,主要从事电子产品销售业务。
该公司在2019年年度审计中,被税务机关发现存在偷税漏税行为。
经查,A公司在2018年度少计收入1000万元,少申报增值税150万元,少申报企业所得税300万元。
案例分析:1.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第三十一条规定:“纳税人、扣缴义务人应当按照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及时、准确、完整地申报、缴纳税款。
”- 《中华人民共和国增值税暂行条例》第四条规定:“纳税人应当依法纳税,不得采取任何方式逃避税款。
”2. 违法行为分析:- A公司通过虚开发票、隐瞒收入等手段,少计收入1000万元,属于偷税行为。
- A公司未按规定申报增值税,少申报150万元,属于偷税行为。
- A公司未按规定申报企业所得税,少申报300万元,属于偷税行为。
3. 处理结果:- 税务机关依法对A公司作出补缴税款、缴纳滞纳金、罚款的处理决定。
具体如下:- 补缴增值税150万元;- 补缴企业所得税300万元;- 加收滞纳金;- 罚款30万元。
案例二:个人所得税纠纷案案情简介:某市B公司员工张某,在2019年12月取得工资收入5万元,其中含奖金1万元。
张某在计算个人所得税时,未将奖金计入综合所得,仅按工资收入计算。
后税务机关发现此问题,要求张某补缴个人所得税。
案例分析:1.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第三条规定:“个人所得税的应纳税所得额,按照下列规定计算:……(二)工资、薪金所得,以每月收入额减除费用五千元后的余额为应纳税所得额。
”- 《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实施条例》第十四条规定:“工资、薪金所得中的奖金,应当计入综合所得。
”2. 违法行为分析:- 张某在计算个人所得税时,未将奖金计入综合所得,属于违法行为。
3. 处理结果:- 税务机关依法对张某作出补缴个人所得税的处理决定。
具体如下:- 补缴个人所得税500元。
案例三:税收优惠政策滥用案案情简介:某市C公司为一家高新技术企业,2018年度享受国家规定的税收优惠政策。
财政学案例分析

财政学案例分析1、阳光酒店已办理了营业执照和税务登记,在某市朝阳区地税局管征,税款征收方式为查账征收,2006年4月5日,区地税局在日常检查时发现2006年2月份的纳税申报表申报的应纳营业税比会计账簿上计提的营业税额少9000元,经检查人员核实,系因近期该公司资金紧张,少申报了营业税。
4月10日,区地税局认定该公司这种行为是偷税,作出追缴税款,加收滞纳金,对所偷税款处1倍罚款的决定,并履行了告知、文书送达等程序。
该酒店不服,认为会计账簿上已计提,只是资金紧缺未申报而已,没有故意偷税。
请分析朝阳区地税局的上述处理合法吗?依据什么?2、某企业在2004年2月进行股份制的改造过程中,有一条流水线的原值600万,已计提折旧80万元,经过中介机构评估确定的价值为680万元。
股份制的改造完成后,接受第一大股东捐赠电脑一批,收到的增值税专用发票上注明价款20万元,增值税3.4万元,企业另支付安装调试费用0.5万元,运输费用0.3万元,税务管理人员在纳税辅导时发现该企业对以上业务都没有申报缴纳企业所得税。
请分析经该税务管理人员辅导后企业补交了多少企业所得税1、根据d《征管法》de第25条规定,纳税人必须依照法律、行政法规d规定或税务机关依照法律、行政法规规定a确定申报期限、申报内容s如实办理纳税申报,报送纳税申请表、财务会计报表以及税务机关根据实际需要要求纳税人报送的其他纳税资料。
阳光酒店虽然在会计账簿上已计提税款,但因资金紧缺而未如实申报,具有主观故意,是虚假申报,依照《征管法》第63条de规定,属偷税行为,但所偷税额未达到偷税罪的标准,因此,朝阳区地税局对该公司作出追缴税款,加收滞纳金,对所偷税款处1倍罚款的决定是合法的。
2、根据a财税字d[1997]77号《关于企业资产评估增值 s有关所得税处理d 问题通知》进行f股份制改造过程中评估q增值,不征收企业所得税。
按照国税q发[2003]45号《关于执行<企业会计制度>需明确的s有关所得税f问题通知》企业接受捐赠的d非货币性q资产,必须按接受捐赠时d资产入账de价值确认捐赠收入,并入当期d应纳税所得,依法d计算应缴纳的企业所得税。
财政法律案例分析(3篇)

第1篇一、案例背景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地方政府债务规模不断扩大。
为规范地方政府债务管理,防范和化解债务风险,我国政府出台了一系列财政法律法规。
本案例选取某市地方政府债务管理过程中的一起典型案例,分析其法律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一)案例简介某市为加快地方经济发展,近年来加大了基础设施建设投入。
在地方政府债券发行过程中,某市违规将政府投资项目打包成“优质资产”,通过发行地方政府债券筹集资金。
在债券发行过程中,某市未按规定披露相关信息,导致投资者无法全面了解项目风险。
债券发行后,由于项目收益未达到预期,某市出现了债务违约风险。
为化解债务风险,某市政府采取了多种措施,包括调整债务结构、优化债务投向、加强债务管理等方面。
(二)案例涉及的法律问题1. 地方政府债券发行管理问题《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规定,地方政府债券的发行应当遵循市场化原则,公开、公平、公正,实行市场化定价。
然而,本案例中某市地方政府债券发行过程中,存在违规将政府投资项目打包成“优质资产”的现象,违背了市场化原则。
2. 地方政府债券信息披露问题《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实施条例》规定,地方政府债券发行应当披露相关信息,包括项目概况、债务规模、期限、利率等。
本案例中,某市地方政府债券发行未按规定披露相关信息,导致投资者无法全面了解项目风险。
3. 地方政府债务管理问题《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规定,地方政府债务规模不得超过地方政府一般公共预算支出。
本案例中,某市地方政府债务规模超过了预算支出,存在债务风险。
二、案例分析(一)地方政府债券发行管理问题分析1. 违规将政府投资项目打包成“优质资产”的原因某市地方政府将政府投资项目打包成“优质资产”,主要是为了提高债券发行的成功率。
在债券发行过程中,投资者更倾向于投资“优质资产”,从而降低发行风险。
然而,这种做法违背了市场化原则,容易导致债券发行价格虚高,损害投资者的利益。
2. 解决方案为规范地方政府债券发行管理,应加强对政府投资项目的审查,确保项目具有可行性。
第四章财政法律制度案例分析题整理

财政法律制度案例分析题案例1资料:乙单位是实行国库集中支付的事业单位,经批准,乙单位的工资支出和设备购置实行财政直接支付,日常办公及零星支出实行财政授权支付。
2012年2月份,审计机构对该单位财政资金使用进行检查,发现:1.2010年4月,该单位通过零余额账户向上级单位基本户划转资金15万元,用于为上级单位员工购个人商业保险;2.8月,该单位通过零余额账户向下级单位基本户划拨资金50万元,用于为下级单位支付设备采购款;3.11月,乙单位购买办公用品,通过零余额账户向本单位在商业银行开设的基本户转账17万元,再通过基本户支付采购款项;4.12月,该单位使用财政性资金购买了一台大型专用设备,该单位通过零余额账户向本单位其他户转账80万元,再通过单位基本户向供应商支付设备款。
要求:根据上述资料,回答下列问题。
⑴下列各项中,属于国库单一支付方式的有()。
A、财政集中汇缴B、财政直接缴库C、财政授权支付D、财政直接支付正确答案:CD 解析:本题考核国库支付方式。
包括财政直接支付和财政授权支付。
⑵该单位的下列事项表述情形中,错误的有()。
A、通过零余额账户向本单位基本划拨资金,再通过基本户支付本单位大型设备的价款B、通过零余额账户向上级单划转资金,为上级单位员工购个人商业保险C、通过零余额账户向本单位基本户划转资金,再通过基本户支付本单位日常零星支出D、通过零余额账户向下级单划转资金,为下级单位购买设备正确答案:ABD解析:本题考核零余额账户的使用。
预算单位零余额账户可以办理转账、提取现金等结算业务,可以向本单位按账户管理规定保留的相应账户划拨工会经费、住房公积金及提租补贴,以及经财政部门批准的特殊款项,不得违反规定向本单位其他账户和上级主管单位、所属下级单位账户划拨资金。
⑶下列各项关于预算单位使用零余额账户的表述中,正确的有()。
A、通过零余额账户提取现金,用于支付本单位的日常办公零星支出B、通过零余额账户转账支付按规定应采用财政直接支付方式发放的职工工资C、通过零余额账户转账支付本单位的日常办公零星支出D、通过零余额账户向本单位按账户规定保留的相应账户划拨工会经费正确答案:ACD解析:本题考核预算单位零余额账户的使用。
财政案例教育警示(3篇)

第1篇一、引言财政是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财政管理直接关系到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
近年来,我国财政管理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仍存在一些问题,如财政资金使用不规范、腐败现象时有发生等。
本文将通过分析几个典型的财政案例,以警示教育的方式,强化财政管理意识,提高财政管理水平。
二、案例一:某市财政资金违规使用案案情简介:某市在实施一项民生工程项目时,部分资金被违规用于其他项目,导致民生工程项目资金不足,严重影响了工程进度和民生保障。
警示:此案例反映出财政资金使用不规范、监管不到位的问题。
各级财政部门要严格执行财政资金管理规定,加强财政资金使用监管,确保财政资金用于民生工程,切实保障民生。
三、案例二:某县财政资金挪用案案情简介:某县财政部门负责人利用职务之便,将财政资金挪用至个人账户,用于偿还个人债务。
最终,该负责人被判处有期徒刑。
警示:此案例警示我们要加强财政干部队伍建设,强化廉政教育,提高财政干部廉洁自律意识。
同时,要完善财政资金监管机制,防止财政资金被挪用、侵占。
四、案例三:某省财政债务风险案案情简介:某省在发展过程中,过度依赖债务融资,导致财政债务风险过高。
在中央财政进行债务风险预警后,该省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化解债务风险。
警示:此案例警示我们要合理控制财政债务规模,优化债务结构,确保财政债务安全。
各级财政部门要加强对财政风险的监测和预警,及时发现和化解财政风险。
五、案例四:某市财政资金浪费案案情简介:某市在实施一项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时,由于前期规划不合理,导致项目实际投资远超预算,造成财政资金浪费。
警示:此案例警示我们要加强财政预算管理,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
各级财政部门要严格执行财政预算,加强项目前期论证,确保项目投资合理、高效。
六、案例五:某县财政资金违规拨付案案情简介:某县财政部门在拨付财政资金时,未严格执行资金使用规定,导致部分资金被违规拨付至不符合条件的单位。
警示:此案例警示我们要加强财政资金拨付管理,确保资金使用合规。
财务会计法律案例分析(3篇)

第1篇一、案件背景某公司成立于2000年,主要从事房地产开发业务。
近年来,该公司在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成为当地知名的房地产企业。
然而,在2018年,该公司被举报存在虚报成本的行为,引起了相关部门的重视。
经过调查,该公司确实存在虚报成本的问题,涉案金额高达数千万元。
以下是该案件的具体情况。
二、案件经过1. 举报2018年,某公司被举报存在虚报成本的行为。
举报人称,该公司在项目开发过程中,通过虚构工程量、提高材料价格等手段,虚报成本,从而骗取国家财政补贴和银行贷款。
2. 调查接到举报后,相关部门立即展开调查。
调查组对该公司近年来的财务报表、项目合同、工程量清单等资料进行了详细审查,并实地查看了部分项目施工现场。
3. 发现问题调查组发现,该公司确实存在虚报成本的行为。
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虚构工程量:部分项目工程量虚报幅度高达50%以上,涉及金额数千万元。
(2)提高材料价格:部分项目材料价格虚报幅度高达20%以上,涉及金额数百万元。
(3)违规列支费用:部分项目违规列支招待费、差旅费等费用,涉及金额数百万元。
4. 处理结果根据调查结果,相关部门对某公司进行了严肃处理。
具体措施如下:(1)责令该公司退还骗取的国家财政补贴和银行贷款。
(2)对涉案人员进行追责,依法给予党纪政纪处分。
(3)取消该公司部分项目开发资格。
(4)公开曝光该公司违法行为,形成警示效应。
三、案例分析1. 违法行为分析本案中,某公司虚报成本的行为属于典型的违法行为。
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违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的相关规定,虚构会计凭证、会计账簿,隐瞒真实财务状况。
(2)违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的相关规定,虚构合同内容,骗取国家财政补贴和银行贷款。
(3)违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的相关规定,构成诈骗罪。
2. 法律责任分析本案中,某公司及相关责任人员应承担以下法律责任:(1)退还骗取的国家财政补贴和银行贷款。
(2)依法承担相应的刑事责任。
财政法律制度案例讨论(3篇)

第1篇一、引言财政法律制度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于维护国家财政秩序、保障公共资金安全、促进经济社会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以某市财政违规拨款案件为例,对财政法律制度进行案例分析,探讨财政违规行为的成因、法律后果及预防措施。
二、案件背景某市某区财政局在2018年发现一笔预算资金被违规拨款至某企业账户。
经调查,这笔资金原计划用于扶持该区某贫困村的基础设施建设,但被财政局工作人员挪用,用于单位内部开支。
该案件涉及金额较大,严重违反了财政法律法规,引起了社会广泛关注。
三、案件分析1. 违规行为的认定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违法行为处罚处分条例》的相关规定,财政资金的拨付和使用必须严格按照预算执行,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改变预算资金用途。
本案中,财政局工作人员挪用预算资金,违反了上述规定,属于财政违法行为。
2. 违规行为的成因(1)制度缺陷:财政预算编制和执行过程中存在一定的漏洞,如预算编制不够科学、预算执行监督不到位等,为违规行为提供了可乘之机。
(2)监管不力:财政部门内部监督机制不健全,对预算资金的使用缺乏有效监管,导致违规行为发生。
(3)人员素质:部分财政工作人员法律意识淡薄,缺乏职业道德,容易受到利益诱惑,从而导致违规行为。
3. 法律后果本案中,涉案人员被追究了相应的法律责任,包括行政处分和刑事责任。
同时,该市财政局对内部管理制度进行了整改,加强了预算资金监管,提高了财政管理水平。
四、案例分析及启示1. 加强财政法律制度建设(1)完善预算编制和执行制度,提高预算编制的科学性和准确性。
(2)健全财政监督机制,加强对预算资金使用的监管,确保资金安全。
(3)完善财政法律法规,加大对违规行为的处罚力度。
2. 提高财政工作人员素质(1)加强财政法律法规培训,提高财政工作人员的法律意识和职业道德。
(2)建立激励机制,鼓励财政工作人员依法履职,确保财政资金安全。
财政学案例分析及答案

财政学案例分析及答案【篇一:财政学案例】txt>——政府收费的负面效应实例背景资料:北京出租汽车协会在 2001 年做了一个调查,声称一辆夏利车司机每月交给出租汽车公司的份钱平均为 4400 元,而公司的运营成本为每车每月 4019.97 元,其中包括管理费 800.65 元,也就是说公司的每车纯收入每月只有 257.97 元,一个月的纯利率仅为 5.86% 。
国家、企业、司机的所得比例是 1.98:1:9.87 。
按照这种说法,司机得大头,国家得中头,企业得小头。
但“的哥”们对此提出了强烈置疑。
北京渔阳出租汽车公司的杨师傅以自己为例说,他的月营业收入基本保持在 8700 元左右,这些收入用于支付每月的份钱 4400 元,燃油费约 1800 元,修理费约 400 元,用餐费 300 元(每日10 元),应付罚款等其他开支 100 元,每年的出租汽车车辆、计价器年检费等费用合计每月平摊 30 元,个人所得税每月60 元。
总计每月支出为7100 元,净收入则约为1600 元。
但杨师傅为之付出的代价是每天几乎 10 个小时的工作。
杨师傅怎么也不相信企业拿的是小头。
他给记者算了一笔账:一辆新夏利车投入出租运营的成本大概是 9 万元,司机承包一辆车的抵押金是 4 万元。
也就是说,公司买一辆新车,实际只付 5 万元。
而出租车的使用年限是五年,每个月 4400 元的份钱,而且承包期内的所有日常汽车维护费用均由司机承担。
如此算来,公司两年就可以赚回一辆车的本钱,后三年净赚。
以管理着 5000 辆出租车的某家出租汽车公司为例,每车每月份钱5000 元,每年共收入 3 亿元的份钱。
对制度经济分析而言,更关键的是,每辆出租车的司机“以车代押”在公司里押了 5 万元的保证金,从而出租车司机们处于被公司“敲竹杠”的境地难以自拔。
2002 年,这家公司规定每辆出租车必须更换白色座套,必须由公司定期清洗这些白色座套。
为此,每车每月必须向公司支付清洗费 30 元。
财政学_案例分析_教育(2篇)

第1篇一、案例背景近年来,我国政府高度重视教育事业的发展,不断加大教育经费投入。
某市作为我国中西部地区的一个典型城市,近年来在教育经费投入和效益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果。
本文将以该市为例,分析教育经费投入与效益的关系,为我国其他地区提供借鉴。
二、案例概述某市位于我国中西部地区,总面积为2.5万平方公里,人口约300万。
近年来,该市教育经费投入逐年增加,教育事业发展迅速。
以下是该市教育经费投入与效益的几个关键指标:1. 教育经费投入:2010年,该市教育经费总投入为30亿元,2019年增长至50亿元,增长率为66.7%。
2. 教育经费占GDP比重:2010年,该市教育经费占GDP比重为3.5%,2019年增长至4.5%,增长率为28.6%。
3. 教师待遇:2010年,该市教师平均工资为每月3000元,2019年增长至每月5000元,增长率为66.7%。
4. 学生入学率:2010年,该市小学、初中、高中入学率分别为98%、95%、90%,2019年分别增长至100%、98%、95%。
5. 教育质量:2010年,该市高考一本、二本录取率分别为15%、30%,2019年分别增长至20%、35%。
三、案例分析1. 教育经费投入与经济增长的关系从案例数据可以看出,某市教育经费投入逐年增加,与GDP增长保持同步。
这表明,政府在教育领域的投入力度较大,有利于推动教育事业的发展。
同时,教育经费投入的增长也反映了该市经济实力的提升。
2. 教育经费投入与教育质量的关系教育经费投入的增加有助于提高教师待遇,改善教学设施,从而提高教育质量。
从案例数据可以看出,某市教师平均工资和高考录取率均有所提高,这说明教育经费投入与教育质量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
3. 教育经费投入与教育公平的关系教育经费投入的增加有助于缩小城乡、区域之间的教育差距,促进教育公平。
某市通过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入,提高了农村学生的入学率和教育质量,实现了教育资源的均衡配置。
财经法规案例分析

案例一、2003年4月,某市财政局派出检查组对市属某有钢铁厂的会计工作进行检查。
检查中了解到以下情况:(1)2002年3月,新厂长刘某上任后,将其朋友的女儿小林调入该厂会计科任出纳,兼管会计档案保管工作,小林没有取得会计从业资格证书。
(2)2002年4月,会计张某申请调离该厂,厂人事部门在其没有办清会计工作交接手续的情况下,即为其办理调动手续。
(3)2001年1月,该厂档案科会同会计科编制会计档案销毁清册。
经厂长签字后,按规定进行了监销。
经查实,销毁的会计档案中有一些是保管期满但未结清的债权债务原始凭证。
要求:请指出上述情况中哪些行为不符合法律规定,并说明理由。
答:全不符合法律规定。
(1)因为根据规定,从事会计工作的人员必须取得从业资格证书,才能上岗工作,未取得会计从业资格证书的人员,不得从事会计工作。
不符合对于内部牵制制度的要求,《规范》提出了示范性的要求。
根据规定,会计工作岗位可以一人一岗,一人多岗或者一岗多人,但出纳人员不得兼管稽核,会计档案保管和收入、费用、债权债务账目的登记工作。
(2)根据《会计法》和《规范》的规定会计人员工作调动或者因故离职,必须将本人所经管的会计工作全部移交给接管人员,没有办清交接手续,不得调动或者离职。
(3)在对保管期满的会计档案进行整理以备销毁时,对于未结清的债权债务原始凭证涉及其他未了事项的原始凭证,《办法》规定,一是此类凭证不得销毁,应当单独保管到未了事项完结方可按规定的程序进行销毁。
二是会计档案销毁清册和会计档案保管清册中注明不予销毁的原因和单位立卷情况。
案例二、某国有企业发生如下情况:2005年2月,会计科长王某退休,在与新任会计科长张某力办理会计交接手续时,因厂长在外地出差,人事科长负责监交工作。
2005年8月,产品转型急需外购一批材料,供货方提出先预付材料款30万元。
因该企业资金周转困难,会计科长张某指令会计人员给供货方开出一张30万元空头转账支票。
财政学案例分析

财政学案例分析
财政学是对公共财政的理论和实践进行研究的学科,它包括预算管理、税收政策、公共债务、政府开支等方面的内容。
在实际的财政管理中,财政学理论和方法能够帮助政府解决实际问题并制定科学合理的财政政策。
下面我将以一个财政学案例为例进行分析,以进一步理解财政学的应用。
案例背景:某地市政府计划建设一座新国际化商业综合体,预算金额为10亿元人民币。
政府需要通过财政手段为该项目提供经济支持,并确保项目顺利推进。
分析过程:
首先,政府可以对该项目进行财政资金的投入。
由于预算金额庞大,政府不可能一次性投入全部资金,在给予资金支持的过程中需要做好资金安排和分配。
政府可根据项目的进展情况,分阶段拨付资金,确保项目按计划进行。
其次,政府可以考虑采取税收优惠政策,以吸引更多投资者参与该项目。
政府可以对该项目所得税、土地税等进行减免或降低税率的政策,以降低投资成本,提高项目的吸引力。
再次,政府可以通过合理的借贷政策筹集资金。
政府可以通过发行政府债券或贷款等途径,融资部分项目资金,缓解财政压力,确保项目的顺利进行。
最后,政府还需要考虑项目的经营收益与成本之间的平衡。
政府应该对项目的运营情况进行评估,确保项目能够达到预期的
收益水平,并适时进行调整和优化,以保证财政资金的合理运用。
结论:财政学在该案例分析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通过财政手段为项目提供经济支持,政府可以实现资源配置的优化,促进项目的顺利实施。
财政学的理论和方法有助于政府科学决策、合理分配财政资金,并提供了切实可行的政策建议,以支持经济社会发展。
财政调控法律案例(3篇)

第1篇一、背景介绍近年来,我国房地产市场经历了快速发展的同时,也暴露出一些问题,如房价过快上涨、市场投机行为增多、区域发展不平衡等。
为了稳定房地产市场,保障居民住房需求,国家出台了一系列财政调控政策。
本文以XX市为例,分析其房地产市场调控政策的实施效果,探讨财政调控在房地产市场中的作用。
二、XX市房地产市场调控政策XX市作为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的一个重要城市,近年来房地产市场发展迅速,房价持续上涨。
为了遏制房价过快上涨,保障居民住房需求,XX市政府于2016年出台了一系列房地产市场调控政策,主要包括以下方面:1. 限购政策:对非本地户籍居民购买新建商品住房和二手住房实行限购,限购区域为XX市中心城区和部分周边区域。
2. 限贷政策:提高首套房贷款首付比例,二套房贷款首付比例不得低于40%。
3. 限售政策:新建商品住房取得不动产权证满2年后方可上市交易,二手住房取得不动产权证满5年后方可上市交易。
4. 税收政策:对个人出售、购买住房的差价所得,按照一定比例征收个人所得税。
5. 土地供应政策:增加土地供应量,优化土地供应结构,优先保障住房用地供应。
三、政策实施效果分析1. 房价上涨趋势得到遏制:自2016年调控政策实施以来,XX市房价上涨速度明显放缓。
据统计,2016年至2020年,XX市新建商品住房价格累计上涨幅度仅为10%,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2. 市场投机行为得到抑制:限购、限贷、限售等政策的实施,有效遏制了市场投机行为。
数据显示,2016年至2020年,XX市二手房交易量同比下降了30%。
3. 居民住房需求得到保障:通过增加土地供应、优化住房结构等措施,XX市住房市场供应量得到有效保障。
据统计,2016年至2020年,XX市新建商品住房供应量同比增长了20%。
4. 财政调控效果明显:XX市政府通过财政手段,加大了对房地产市场的调控力度。
据统计,2016年至2020年,XX市政府累计投入住房保障资金100亿元,用于保障性住房建设和租赁补贴。
财政大讲堂法律案例(2篇)

第1篇一、背景介绍近年来,我国财政领域违法违规行为时有发生,严重影响了财政资金的安全和效益。
为提高财政工作人员的法律意识,加强财政管理,本文将以“某市财政违法违规行为”为例,分析相关法律问题,为我国财政法治建设提供借鉴。
二、案例概述某市财政局在执行某项财政资金拨付过程中,发现一笔资金被某单位违规挪用。
经调查,该单位负责人利用职务之便,将财政资金挪用至个人账户,用于偿还个人债务。
此行为违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违法行为处罚处分条例》等法律法规。
三、法律分析1. 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规定,各级政府、各部门、各单位应当依法使用财政资金,确保资金安全、高效、廉洁。
本案中,某单位负责人将财政资金挪用至个人账户,违反了《预算法》关于财政资金使用的规定。
2. 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违法行为处罚处分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违法行为处罚处分条例》规定,财政违法行为包括挪用、截留、挤占财政资金等。
本案中,某单位负责人将财政资金挪用至个人账户,属于挪用财政资金的行为,应依法予以处罚。
3. 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规定,挪用公款罪是指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挪用公款归个人使用,数额较大、超过三个月未还的,或者虽未超过三个月,但数额较大、情节严重的,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数额巨大、情节特别严重的,处五年以上有期徒刑。
本案中,某单位负责人挪用公款用于偿还个人债务,构成挪用公款罪。
四、案例分析1. 案例特点本案具有以下特点:(1)涉及财政资金挪用,严重违反了财政法规。
(2)涉及挪用公款罪,具有严重的法律后果。
(3)涉及国家工作人员,对公职人员产生了警示作用。
2. 案例启示本案给我们的启示如下:(1)加强财政法治建设,提高财政工作人员的法律意识。
(2)强化财政监督,确保财政资金安全、高效、廉洁。
(3)加大财政违法行为处罚力度,形成震慑效应。
财经法规案例分析

案例分析2
2.万民公司在转型时外购了一批原材料,供货方上 门催要金额为20万元的材料欠款。万民公司在银行存 款账户余额仅剩2万元的情况下,为了尽快将供货方 “打发走”,就向供货方开出了一张20万元的转账支 票。请回答:
(1)万民公司开出的这张转账支票属于什么性质的 支票?
(2)银行是否可以对万民公司进行罚款/罚款金额是 多少?
要求:分析蔡某的行为违背了哪些会计职业道德?
17
案例分析9
答:蔡某的行为违背了爱岗敬业、坚持准则、的会计职 业道德要求。坚持准则,要求会计人员在处理业务过 程中,严格按照会计法律制度办事,不为主观或他人 意志左右。会计人员在进行核算和监督的过程中,只 有坚持准则,才能在发生道德冲突时,以准则作为自 己的行动指南,维护国家利益、社会公众利益和正常 的经济秩序。
(3)李某的说法不正确。《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规定,交接 工作完成后,移交人员所移交的会计凭证、会计账簿、财务会计 报告和其他会计资料是在其经办会计工作期间内发生的,应对这 些会计资料的真实性、完整性负责,即便接替人员在交接时因疏
忽没有发现所接会计资料在真实性、完整性方面的问题,如事后
2
发现仍由原移交人员负责,原移交人员不应以会计资料已移交而 推脱责任。
6
度对待会计工作,放松自我就难免误入岐途。
案例分析4
4.某国有企业发生如下情况:2005年2月,会计科长王某 退休,在与新任会计科长张某办理会计交接手续时,因厂 长在外地出差,人事科长负责监交工作。2005年8月产品 转型急需一批原材料,供货方提出先预付材料款30万元。 因该企业资金周转困难,会计科长张某指令会计人员给供 货方开出一张30万元空头转账支票。2006年2月企业财务 会计报告对外报出时,主管会计工作的副厂长、总会计师 和会计科长张某在财务报告上加盖名章,厂长在财务会计 报告上签名,并加盖单位公章。 要求:(1)该企业会计工作交接是否符合会计法律制 度的规定?简要说明理由。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美国反危机措施前后财政补贴的政策变化情况主要有:1、救市方案动用2750亿美元用于退税;2、对遭受危机打击较大的汽车业等实体部门给予支持;3、为弱势群体进行现金补贴,凡家庭收入未达到所在地区家庭平均收入80%者可申请住房补助。
三、实验结果
通过小组讨论与全班交流可以看出,同学们大部分都认为在经济危机形势下,政府实施的种种积极财政政策的确快速而有成效地带动了经济复苏,但有些同学也对其中的某些政策持保留态度,一是因为有些政策难以执行到位,恐怕最后只是纸上谈兵,二是害怕这些非常规性的政策在拉动经济复苏的同时,也会给市场和政府带来种种负面影响。
(6)中国反危机措施中财政政策的实施效果有:1、有效拉动消费;2、有助于中小企业走出困境;3、带动地方经济积极响应;4、有利于社会公平;5、有助于结构产业调整;6、降低对外依存度,同时也带来一些负面效应,可能会带来资产价格泡沫和通货膨胀,也可能会造成财政赤字的不断恶化。
美国反危机措施中财政政策的实施效果有:1、缓解次贷危机给实体经济(房地产、建筑业等)带来的不利冲击;2、恢复消费,促进消费者消费信心;3、税收减免有助于经济增长,增加有效需求,总体上财政政策是有效的,但美国经济是否能走出衰退还存在很大不确定性,市场还需静候其变。
1、比较中美两国政府反危机措施前后预算收支政策的变化情况
2、比较中美两国政府反危机措施前后税收政策的变化情况
3、比较中美两国政府反危机措施前后财政投资政策的变化情况
4、比较中美两国政府反危机措施前后财政补贴的政策变化情况
5、比较中美两国政府反危机措施前后国债政策的变化情况
6、比较中美两国政府反危机措施中财政政策的实施效果
《中国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同时调整》(来源:凤凰资讯网)、
《我国应对金融危机的战略抉择》(来源:《中国国情国力》)、
《中国国债使用方向与国债政策可持续性》(来源:中国论文下载中心)、
《应对金融危机财政政策凸显四大特点》(来源:东方财富网)、
《应对金融危机的中国财政政策评析》(来源:大学生招聘会网)、
五、教师评语
在2008年经济危机前,美国的预算收支政策主要是用于军事支出、国家机构的开支和国家债务的还本付息,少量是用于经济开发和智力投资等社会经济、文化方面的支出;危机后,美国的预算收支政策变化主要体现在:1、对金融机构进行直接救助;2、1500亿美元的一揽子财政刺激计划;3、推出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7000亿美元得金融救援;4、将延长针对中低收入者的减税,但允许对富裕家庭加税。
我认为,为了应对经济危机,无论中国还是美国所采取的积极财政政策共同点都是大量进行政府投资、减免各种税费以及鼓励消费,这些积极财政政策无可否认地对经济快速恢复起到很大的作用。但是,财政政策作为国家适度干预宏观经济的重要工具,即作为宏观经济政策,应是一种短期行为,因为宏观调控具有自身的局限性,不能取代市场经济的自身运行规律,如果在经济恢复增长之后仍然维持这种非常规性的经济刺激政策将会带来一系列的负面影响,因此,政府需要选择适当时机适时退出经济刺激政策。
广东金融学院实验报告
课程名称:经济法学
实验编号
及实验名称
财政法案例分析
系别
法律系
姓名
钟丹焱
学号
081564135
班级
经济法一班
实验地点
7#301
实验日期
2010.05.12
实验时数
2
指导教师
李炼
同组其他成员
何桂花凌雁红彭仙辉
张斯茵丁碧荣杜少英
王颖杜江飞吴结荣
成绩
100
一、实验目的及要求
1、理解和掌握财政政策在国家适度干预宏观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
这些措施都体现了经济法保护弱者和平衡协调的基本原则。
(5)经济危机前,中国每年都会发行大量国债,通过增发国债来扩大投资,拉动内需,国债投资主要以公益性项目为主;危机后,中国国债政策的变化主要体现在:1、2009年中国发行国债1.64亿元,为2008年净增量的5.12倍;2、增持美国国债;3、中国投资者对美国国债的投资呈新的趋势,即卖长债、买短债。
(7)资料与事实证明,在严峻的经济危机形势下,实施积极财政政策被认为是一种最直接、见效快的促进经济增长的手段,中美两国在反危机中的积极财政政策体现了灵活审慎、相机抉择的宏观调控原则。实施积极财政政策必须充分尊重和发挥市场机制的基础性作用,合理利用政府投资乘数效应。
财政政策作用的主要对象是消费支出,而货币政策作用的对象则主要是资本支出,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互相搭配往往能取得较好的宏观经济效果。
在经济危机前,美国发行国债的数量与每年的预算赤字大致相当,国债被广泛用于规避利率风险;危机后,美国国债政策的变化主要体现在:1、美联储直接购买国债,主要用于“两房”和不良资产救助计划;2、长期国债利率近期明显升高;3、国债增发以满足财政部的资金需求,并或进一步扩张。
这些措施都体现了经济法维护经济自由、维持社会整体经济秩序的基本价值。
(3)经济危机前中国财政投资政策主要体现在国家财政强化基础设施建设投资、高度重视农业投资和加强科技研发的投资;危机后中国财政投资政策的变化主要是:1、扩大“三农”支出;2、保障性住房和灾后恢复重建投资;3、重大基础设施建设投资,这些措施体现了经济法保护弱者的基本原则。
经济危机前美国财政投资政策主要是合理界定财政支持领域、有效控制行政支出和强调转移支付的社会保障支出方式,缩小贫富差距力度显著;危机后美国财政投资政策的变化主要是:1、财政支出主要集中在五大领域:医疗卫生、能源、教育、基础设施和救济支出;2、使用金融救援资金中的2500亿美元购买银行股权;3、拨40亿美元赠予各地居民,这些措施体现了经济法维持社会整体经济秩序的基本价值和平衡协调、保护弱者的基本原则。
(5)补充发言
(6)老师点评
李老师对每一组发言的情况作了简要点评,对大家全班交流时表现出的优点给予了充分肯定,如评价中肯理性、形式灵活等,也指出了我们的某些缺点,如思维习惯难改,共识与分歧阐述不详,从中我们可以继续发扬优点,改进不足,争取进步。最后,李老师特别指出,政府失灵比市场失灵更可怕,因为如果政府的权力大到可以满足你所需要的一切,当然也可以剥夺你的一切,这是我们不能忽视的。
4、全班交流
在全班交流的过程中,第二组同学在讲述到中美两国政府反危机前后财政补贴的政策变化情况时,提到了在他们小组讨论时出现的一个分歧,发言代表认为美国反危机措施中的机构注资措施属于财政补贴,但有一些小组成员认为机构注资措施不是财政补贴,而是投资行为。
第三组同学也在讲述到财政补贴的政策变化情况时提出了他们小组讨论的分歧,针对经济危机中国推行了新的农保制度,其中有的小组成员认为该农保制度对于农业发展非常有
从我国应对经济危机的财政政策来看,主要是运用了大量的经济刺激政策,丹这些政策并不能提高宏观经济的运行效率,而仅仅是通过刺激经济,重新树立投资和消费信心,帮助宏观经济重回其应用的较高增长,所以这些反危机刺激政策在带动经济复苏的同时将不可避免地带来一系列负面作用。
3、小组讨论
在小组讨论的过程中,我们交流与共享了大家所查找的资料,都肯定了中国和美国应对经济危机所采取的财政政策对经济复苏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但具体评价存在分歧:有些成员认为虽然都是实施积极财政政策,但我国出台的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的十项措施既完整全面又标本兼治,更有效地解决我国在经济危机中出现的种种问题;有些成员则更看好美国的财政政策,认为美国利用其庞大的经济实力的特点,更有针对性地对经济危机本身落实缓解危机的政策,在反危机中争取了主动,稳定了局势。当然,两者是各有千秋的,对比之后更能扬长避短。
7、对上述财政政策内容作简要简述
(二)进行了归类和摘录:
《中国政府预算收支关系:一个三变量误差修正模型的检验》(来源: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网)、
《解读国家预算报告:积极财政政策凸显积极变化》(来源:聚焦2010全国两会专题)、
《中国应当世界经济危机的方针政策》(来源:中国CEO联盟北京秘书处网)、
四、实验总结
(1)这次的实验要查找大量的资料,而且很多资料中涉及到我们的实验内容的部分也并不多,所以感觉比前两个实验更困难了一点,个人所找的资料也很不全面,但全班交流的时候发现其他组同学还是能很好地对每一个实验内容进行详尽的分析,不得不感叹很多同学的能力真的很强,自己也真的学多了很多知识。
(2)可能真的是讨论模式和思维习惯的定型,就像老师说的“习惯难改”,我们在讨论的过程中很少出现分歧,我觉得一方面可能是我们一直习惯听从参考缺乏创新精神,一方面是自身掌握知识有限思考能力欠缺,所以“真正意义上的个人观点”就少了一张孕育的温床,个人也很想从这方面去努力,学会独立思考,更有自己的想法。
利,是一项很好的政策,有的小组成员则对该农保制度的执行效果持怀疑态度,认为执行难度大,而该组成员对中国实行的家电下乡政策市一致看好的,认为它不仅带动了居民特别是农村居民的消费,对整体经济复苏也起到极为重要的作用,实现了共赢;改组同学在对财政政策内容作简要评述时,也提出了他们小组讨论时的分歧,美国针对经济危机进行了大规模的减税,在大部分人看到减税会给经济复苏带来好处时,他们认为美国的减税政策是不合理的,会严重影响政府的财政收入,而中国针对经济危机主要是从消费和投资两方面进行刺激,该小组成员认为中国的投资方向应是加强对创新与民生的投资力度,因为历史上每一次危机都会推生新的科技,我国也不应错失危机中的“机遇”。
2、深化经济法是国家适度干预宏观经济的基本法律形式的理解;
3、进一步体会经济法基本原则和基本价值的内涵;
4、查阅中美两国2008年反危机措施中的财政政策的资料和评论;
5、从经济法的基本价值、基本原则的角度分析比较各项财政政策,给出自己的初步观点和归纳实验结果。
二、实验内容及步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