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传体记忆影响因素及自我参照效应
中国大学生的记忆的自我参照效应_戚健俐
中国大学生的记忆的自我参照效应X戚健俐朱滢(北京大学心理学系,100871)摘要记忆的自我参照效应是指记忆材料与自我相联系时的记忆效果优于其它编码条件的现象,这种优势主要体现在以回忆经验为特征的R反应(/记得0)上。
西方一些研究表明,自我参照的记忆成绩优于参照母亲的记忆。
本研究以中国大学生为被试,得到参照父亲和母亲的记忆与自我参照有同样好的成绩,显著优于参照名人的记忆,并且父母之间无差异。
这支持了独立型/依赖型自我概念模型中的东方文化下的自我概念包括父母的观点。
关键词:自我参照效应记忆文化R/K判断1前言1.1记忆的自我参照效应自我在记忆的形成、组织和提取中扮演着关键性的角色[1],70年代来记忆的自我参照效应(sel-f reference effect,SRE)引起了记忆研究者的广泛注意。
Rogers等(1977)将记忆的加工深度(depth of processing,DOP)范式扩展到自我领域,见表1。
按加工深度说,记忆材料在编码时受到的加工程度越深,记忆成绩越好。
表1Roger等(1977)研究中被试在编码阶段的不同任务任务判断典型的DOP编码任务结构编码/这个词中有大写字母吗?0音韵编码/这个词与@@词押韵吗?0语义编码/这个词与@@词的意思一样吗?0 Ro gers等增加的任务自我参照编码/这个词适合描述你吗?0Rogers等以人格特质形容词为材料,加入自我参照任务(sel-f reference task),如呈现/勇敢0时要求被试判断/这个词适合描述你吗?0,作是/否反应。
结果在回忆测验中自我参照条件下的记忆成绩优于其它条件,包括深加工的语义编码。
Rog ers等将这种记忆材料与自我相联系时的记忆效果优于其它编码条件的现象,称为记忆的自我参照效应(SRE)[1,2]。
Conw ay和Dew hurst(1995)[1]将R/K判断程序用于SRE的测验中,要求被试首先对每个项目做新/旧判断,即是否在学习时见过该项目,然后对旧项目,再判断是/记得0(remember,R)还是/知道0 (know,K)它。
记忆的自我参照效应
记忆的自我参照效应 刘新明 朱 滢 北京大学心理系(北京 100871)摘 要 自我参照效应(self-reference effect)指的是记忆材料与自我相联系时的记忆效果显著优于其他编码条件。
自我对记忆的促进作用,存在多种理论解释,最主要的有:精细加工说,组织加工说以及双过程说。
自我参照效应的研究为应用脑功能成像技术对自我进行脑定位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为情节记忆的HERA模型提供了有力的证据。
目前,自我参照效应的研究同文化差异研究相结合,成为一个新的研究趋势。
关键词 自我,自我参照效应(SRE),R/K判断,HERA模型。
分类号 B842.3 自我是一个独特的结构,具有独特的动机和情感上的含义。
在心理学史上,自弗洛伊德开始,自我一直受到心理学家的重视,成为解释临床和社会心理现象的核心概念之一。
自我不单对情绪的产生和动机的发动起重要的作用,它还是个人信息的组织者和加工过程的一部分,对认知有直接影响。
1977年Rogers等人发现,记忆材料与自我相联系时的记忆成绩比其他编码条件好。
他们把这种现象称为自我参照效应(self-reference effect,简称SRE)[1]。
此后,涌现了大量的验证性研究以及对其心理机制的研究,使自我参照效应的研究一度成为热点。
最近几年,自我参照效应与脑功能成像技术相结合,在自我的脑定位研究方面取得了新进展。
而最近的研究发现文化对自我参照效应有重要的影响。
1 SRE的主要研究范式 1.1 经典SRE研究范式 自我参照效应的经典研究范式与传统的记忆加工层次研究范式类似。
一般分为学习和记忆两个阶段,或者在两个阶段之间加入干扰任务。
Rogers等人[1]最初的研究范式是选用40个人格形容词为实验材料,被试分成结构组,韵律组,同义词组和自我参照组(简称自我组),分别给每组被试呈现相应的问题,引导被试进行相应的加工(各组具体任务操作见表1)。
最后,被试进行自由回忆。
结果表明,自我组的记忆成绩优于包括语义加工在内的其他3种编码条件,即出现了自我参照效应。
自我参照效应
自我参照效应自我参照效应是指:在接触新东西的时候,如果它与我们自身有密切关系的话,学习的时候就有动力,而且不容易忘记。
记忆的自我参照效应是指记忆材料与自我相联系时的记忆效果优于其它编码条件的现象,这种优势主要体现在以回忆经验为特征的R反应(“记得”)上。
其研究范式主要有经典范式、自传体提取范式和R/K范式。
记忆的自我参照效应存在多种理论解释,最主要有:精细加工说、组织加工说及双过程说。
影响记忆的自我参照效应的因素主要有:参照他人的亲密程度、回忆方式、个体差异、刺激材料的性质。
西方一些研究表明,自我参照的记忆成绩优于参照母亲的记忆,本研究以中国大学生为被试,得到参照父亲和母亲的记忆与自我参照有同样好的成绩,显著优于参照名人的记忆,并且父母之间元差异。
这支持了独立型/依赖型自我概念模型中的东方文化下的自我概念包括父母的观点。
在接触新东西的时候,如果它与我们自身有密切关系的话,学习的时候就有动力,而且不容易忘记。
美国历史上最出色的政治家之一安德鲁·杰克逊,曾经于1837年出任美国总统。
在他妻子死后,杰克逊对自己的健康状况变得非常地担忧,家中已经有好几个人死于瘫痪性中风,杰克逊因此认定他必会死于同样的症状,所以他一直在这种阴影下极度恐慌地生活着。
一天,他正在朋友家与一位年轻的小姐下棋。
突然杰克逊的手垂了下来,整个人看上去非常地虚弱,脸色发白,呼吸沉重,他的朋友走到他身边。
“最后还是来了,”杰克逊乏力地说,“我得了中风,我的整个右侧瘫痪了。
”“你是怎么知道的呢?”朋友问。
“因为,”杰克逊答道,“刚才我在右腿上捏了几次,但是一点感觉也没有。
”这时,和杰克逊下棋的那位姑娘说道:“可是,先生,你刚才捏到的是我的腿啊!”不要以为这种错误的恐慌只会出现一位垂垂老去的人身上,实际上它在我们每个人的身上都存在,只不过表现的形式与程度不同而已。
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每个人都会受到一种“记忆的自我参照效应”的影响。
自我参照效应:你想成为记忆高手吗?心理词条
自我参照效应:你想成为记忆高手吗?心理词条发布时间:2021-07-13亲爱的读者,你好。
小学时代的我们,每每新的学期,拿到新的语文书的第一件事,是不是迫不及待的翻找--“熟读并背诵全文”,这个熟悉又恐惧的题目呢?从小到大,时常回忆起儿时的自己被“背诵”这件事所支配的恐惧,内心都会无比渴望拥有哆啦A梦的“记忆面包”。
每每看完《最强大脑》这种选秀节目,留下的只有一遍遍地称赞与自责,暗暗地告诉自己,我为什么就没有过目不忘的记忆力呢?你想拥有这项技能吗?如果你也想具备过目不忘的超能力,不妨静下心来细细品味这篇文章,我将带你一同揭开记忆的神秘面纱,成为一名了不起的记忆高手。
01阐述定义在我们记忆的过程中,你曾发现一件奇怪的现象,事件主体逻辑与自己越紧密、关联度越高的,我们记忆的越深刻、越牢固。
再或者,我们刚刚入手了某一品牌的商品,你会发现满大街都是和自己相同品牌、相同款式的物品,这难道真的是机遇巧合吗?其实,心理学家对于这一现象,赋予它一个名字叫:自我参照效应。
"自我参照效应"一词,最早是心理学家戴维·迈尔斯在其经典著作《社会心理学》一书中首次提出这个全新的概念,心理学教材对它的定义为:即记忆的自我参照效应,是指记忆材料与自我相联系时的记忆效果优于其它条件的现象。
当信息与我们的自我概念相关时,我们会对它进行快速加工和及时高效的回忆。
后来,随着心理学家不断实验、推演和证实,保留至今的三种学说解释为:精细加工学说:在记忆过程中,大脑对事物进行了精细加工,与自我相关的事物与头脑中的已有知识之间建立了更多的联系,因此回忆时的提示线索更多,回忆效果更好。
组织加工学说:另外一些研究者认为,自我参照提高记忆的机制在于组织作用(organization)。
自我知识常常被激活,与之相关的信息也更容易被相应地激活,有关自我的信息回忆起来也就更容易。
双过程学说:即自我参照任务能提高记忆的机制既包括精细加工因素,也有组织作用的参与。
自我参照效应实验报告
自我参照效应是指当信息与个体自我相关时,个体对这些信息的加工和记忆效果优于其他信息。
近年来,自我参照效应在心理学、教育学、市场营销等领域得到了广泛关注。
为了探讨自我参照效应对记忆的影响,本实验以大学生为被试,通过自我参照和外部参照两种实验范式,考察自我参照效应对记忆的影响。
二、实验目的1. 探讨自我参照效应对记忆的影响;2. 比较自我参照和外部参照两种实验范式对记忆的影响;3. 分析自我参照效应的影响因素。
三、实验方法1. 实验被试:选取某高校60名大学生,男女比例均衡,年龄在18-22岁之间。
2. 实验材料:实验材料包括自我参照材料(如被试的姓名、家乡、兴趣爱好等)和外部参照材料(如名人、动物、食物等)。
3. 实验程序:(1)自我参照组:将被试分为两组,每组30人。
向自我参照组被试展示自我参照材料,如被试的姓名、家乡、兴趣爱好等,要求被试阅读并记忆这些信息。
(2)外部参照组:向外部参照组被试展示外部参照材料,如名人、动物、食物等,要求被试阅读并记忆这些信息。
(3)回忆测试:在实验结束后,对所有被试进行回忆测试,考察他们对所记忆信息的回忆效果。
4. 实验数据收集:记录被试在回忆测试中的正确率,并计算每个被试的自我参照效应指数。
四、实验结果1. 自我参照组被试的回忆正确率为80%,外部参照组被试的回忆正确率为60%。
自我参照组的回忆正确率显著高于外部参照组(p<0.05)。
2. 自我参照效应指数在自我参照组为0.67,在外部参照组为0.33。
自我参照组的自我参照效应指数显著高于外部参照组(p<0.05)。
1. 自我参照效应对记忆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自我参照效应对记忆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
当信息与个体自我相关时,个体对这些信息的加工和记忆效果优于其他信息。
2. 自我参照和外部参照实验范式的比较:自我参照组的回忆正确率和自我参照效应指数均显著高于外部参照组,表明自我参照范式在实验中具有更好的效果。
记忆存在的影响因素和调控机制
记忆存在的影响因素和调控机制回忆和记忆是我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认知过程,它们对我们的学习、决策和适应能力起着重要作用。
然而,记忆存储和检索的效果往往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并由复杂的机制调控。
本文将探讨记忆存在的影响因素和调控机制。
一、情绪和认知因素对记忆的影响1.情绪因素:情绪具有显著的影响记忆的能力。
积极的情绪有助于加强记忆存储和检索,而消极的情绪则可能干扰记忆过程。
这是因为情绪能够调节注意力和加强记忆所涉及的神经通路。
例如,亲密的情感体验能够增加记忆的强度,而焦虑和压力则可能导致记忆的损害。
2.认知因素:记忆过程受到认知因素的调节。
注意力、工作记忆和思维能力等认知因素可以影响记忆的存储和检索。
有效的注意力资源分配能够提高记忆的效果,而分散注意力则可能导致记忆的衰退。
同时,能够将信息存储到工作记忆中,并在需要时加以回忆,也会对记忆的编码和检索产生积极影响。
二、生理和环境因素对记忆的影响1.脑部结构和功能:脑的结构和功能对记忆存在着显著的影响。
海马体和颞叶是记忆过程中重要的脑区,它们参与人类的空间记忆和陈旧记忆的存储。
大脑的神经元连接方式和突触可塑性也决定了记忆的形成和巩固。
同时,神经递质的分泌和神经通路的激活状态也会对记忆的存储和检索产生影响。
2.睡眠与休息:睡眠对记忆的巩固至关重要。
研究表明,睡眠有助于加强记忆的存储和检索。
在深度睡眠阶段,脑细胞的活动会重新组织和巩固已经形成的记忆。
另外,规律的休息也能够提高记忆的效果,连续长时间的工作或学习容易导致疲劳和记忆负荷过大,进而降低记忆效果。
三、神经调控机制1.神经递质:多种神经递质参与了记忆的形成和调控。
乙酰胆碱、谷氨酸和多巴胺等神经递质在神经元之间传递信号,并参与了学习和记忆的过程。
合理调节神经递质的分泌和活性,可以促进记忆的形成和加强。
2.神经元连接可塑性:脑内突触连接的可塑性对记忆的形成和调控具有重要作用。
神经元之间的突触连接可以发生突触增强或抑制,从而影响信息的传递和存储。
自我参照效应 - 改后
自我参照标准(SRC)的文献回顾营销1101班韦惠欢宋韵扬瞿颖慧曾静韩相珍(韩)联系方式:**************日期:2014.11.1自我参照标准(SRC)的文献回顾一、自我参照标准(SRC)的定义自我参照标准,据美国学者詹姆斯·李定义,即无意识的参照个人的文化价值观、经验和知识,并以此作为决策的依据。
与自我参照标准密切相关的是民族中心主义,即认为自己的文化和公司最清楚应该怎么做事情。
一般来说,当来自富裕国家的经理在相对不富裕国家的市场工作或与那里的经理相处时,可能出现民族中心主义。
自我参照标准和民族中心主义阻碍了真实的评价国外市场的能力。
很多学者提出了自我参照标准的定义,以下列举其中杰出的三位(如下表1)。
资料来源:作者整理。
二、在不同的文化环境中的自我参照标准在美国,在交谈或一群人聚在一起的时候,不相干的人之间会保持一定的距离。
人们并没有有意识的考虑这种距离,无需考虑,就能感觉出怎样才合适。
当某人离美国人很近时,他们总感觉到不舒服,不是走远些,就是靠近点儿,调整彼此之间的距离。
在此过程中,依据的是自我参照标准。
在一些文化中,人与人之间可以接受的距离要比美国人感到舒服的距离小得多。
当另一文化的人过于靠近一位美国人时,由于不了解另一文化中可以接受的距离,美国人会无意识的做出反应,按照美国标准后退到适当的距离。
因而,双方都会感到慌乱。
美国人主观的认为外国人过于热情,而外国人则认为美国人过于冷淡,缺乏友善之情。
双方都依据各自的自我参照标准行事,成为文化误解的受害者。
自我参照标准可能使你意识不到文化差异的存在,或者认识不到这些差异的重要性。
因此,要么认识不到采取行动的必要性,小看不同国家之间存在的文化差异,要么就是我行我素,惹恼对方。
美国人常常犯的一个错误就是别人请你吃喝,你却拒绝。
在美国,礼貌的拒绝当然是可以接受的,但在亚洲以及中东地区,如果你拒绝主人的热情,会冒犯主人。
你不必吃或喝得很多,但你必须接受主人的盛情。
自传体记忆与自我概念的关系研究
目录中文摘要 (2)英文摘要 (4)1 前言 (7)2 材料与方法 (12)3 结果 (13)4 实验干预 (26)5 讨论 (28)6结论与建议 (32)7研究突破与展望 (33)参考文献 (34)附录 (37)个人简历 (47)致谢 (48)综述及参考文献 (49)1自传体记忆与自我概念的关系研究摘要自传体记忆(Autobiographical Memory, AM)是指日常生活中自发产生的与自我经验相联系的信息存储和提取的过程,是个体对过去生活事件的回忆[1,2]。
最早对自传体记忆进行研究是Galton和Freud,他们认为心理学应该研究有关个体自身经历的记忆[3]。
Galton通过对有关自身经历的回忆来研究表象在记忆中的作用。
Freud在对神经症的解释和治疗中提出,形成的经验和投射的经验是个体心理发展的主题,对神经症的治疗必须了解个人的生活史,只有通过自由联想才能唤起病人的有关经验[4]。
Galton和Freud都没有把自传体记忆作为一个系统的问题进行研究。
迄今为止,心理学界对自传体记忆仍然没有统一的定义,国内外不少心理学者给出了他们关于自传体记忆的理解。
Johnson(1983,1985)提出多通道记忆模块系统(MEM,Multiple-entry modular memory system)。
该模型认为,记忆作为心理进化的一个整体,它是由相对独立的感觉(Sensory)记忆系统、知觉 (Perceptual) 记忆系统和反映(Reflective)记忆系统组合而成的。
个体所体验的事件信息在所有子系统中以不同程度得以编码,并且这些多重编码的程度与本质可以导致出现不同类型的自传体记忆[5]。
有关自传记忆的研究近百年的过去,系统研究仅有几十年的历史。
目前,自传记忆研究已引起发展心理学家和教育心理学家的广泛关注,特别是有关自传记忆的发生、发展理论及教育中的应用研究的兴起。
研究者从不同的角度对自传记忆的发生、发展进行了系统论述。
儿童自传体记忆
儿童自传体记忆摘要:一、儿童自传体记忆的概念与特点1.定义2.特点二、儿童自传体记忆的发展过程1.婴儿期2.学步期3.学前期4.学龄期三、影响儿童自传体记忆发展的因素1.生理因素2.心理因素3.社会环境因素四、儿童自传体记忆的意义与应用1.自我认知与发展2.人际关系与情感交流3.教育和心理干预正文:儿童自传体记忆是指儿童对自己生活经历的记忆,它是个体心理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儿童自传体记忆的发展过程可以分为四个阶段:婴儿期、学步期、学前期和学龄期。
在婴儿期,儿童开始形成对基本生活经历的记忆,如喂养、换尿布等。
此时的记忆主要以感觉和运动记忆为主,缺乏时间、空间和语义等高级记忆组织。
随着儿童年龄的增长,学步期的儿童逐渐发展出对简单事件的记忆,例如,某个玩具的玩法、某个游戏的过程等。
这一阶段,儿童开始学习语言,语言记忆逐渐成为自传体记忆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学前期,儿童的自传体记忆发展迅速,他们开始能够记住更多复杂的事件和经历,如在幼儿园的生活、家庭旅行等。
此时,儿童已经能够使用语言来描述和回顾自己的经历,形成了较完整的自传体记忆系统。
进入学龄期,儿童的自传体记忆继续发展,记忆的内容更加丰富和复杂。
此时,儿童不仅能够回忆过去的事件,还能够对过去的经历进行总结、反思和展望。
影响儿童自传体记忆发展的因素包括生理因素、心理因素和社会环境因素。
生理因素主要指儿童的神经系统发育和生物钟等生理机制;心理因素包括儿童的认知能力、情绪、动机等心理过程;社会环境因素则包括家庭、学校、社会等儿童所处的社会环境。
儿童自传体记忆具有重要的意义和应用价值。
首先,自传体记忆是儿童自我认知和发展的基础,有助于儿童形成自我概念、自尊、自信等心理品质。
其次,自传体记忆对儿童的人际关系和情感交流具有重要作用,儿童可以通过分享自己的经历来与他人建立联系、增进感情。
自传体记忆影响因素及自我参照效应
自传体记忆影响因素及自我参照效应摘要:自传体记忆对于自我、情感、个人经历而言具有根本性意义。
自传体记忆是一种整合性记忆,具有鲜明的自我参照性,其内容主要为个人的生活事件,它除受内部自我认知的影响外,还受到外部的父母因素、依恋、事件特征及文化等因素的影响。
记忆的自我参照效应存在多种理论解释,最主要有:精细加工说、组织加工说及双过程说,受到参照他人的亲密程度、回忆方式、个体差异、刺激材料的性质等因素的影响。
关键词:自传体记忆;整合记忆;自我参照效应自传体记忆指对个人复杂生活事件的混合记忆,与记忆的自我体验紧密相联,由于我们生活在一个多元化社会,使自传体记忆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包括内在的和外在的。
自我具有独特性,它来自过去的经验,由个体加工过的信息组成,具有独特的动机和情感上的含义,还在信息的编码、储存和提取中扮演着关键性的角色。
1977年Rogers等人让被试参照自我加工人格特质形容词(例如“勇敢’这个词适合描述你吗?”发现,如果让被试判断一些人格特质形容词是否可以用于描述自己时,对同样的材料会引起比其它的判断材料更好的记忆效果,他们认为与自我联系时的记忆成绩比其他编码成绩好,并把这种现象称为自我参照效应(self-reference effect,简称SRE)。
一、自传体记忆的概念图灵曾将自传体记忆划归为情节记忆,有明显的时间和空间特征,与记忆的自我体验紧密相联。
布雷沃提出自传体记忆有“自我参照”的特征。
杨治良认为自传体记忆是个人生活事件的记忆,一般指对日常生活中自发产生而非实验室设置的与自我经验相联的信息的储存和提取过程。
自传体记忆不是一种独立的记忆形式,而是一种混合记忆,或者说更像是一种整合记忆,它包括上下文背景信息(情节记忆)、和相关知识(语义记忆),还包括感知觉方的信息。
笔者认为,自传体记忆的独特性质正体现在它的整合性上,它既不是单纯的情节记忆也不是单纯的语义记忆。
很明显,自传体记忆是对复杂事件的混合记,具有鲜明的“自我参照”性质,而自我是自成系统的,不是局部现象。
自我参照效应经典范式及其影响因素理论探析
心 理学 的一 个 重要 研 究 领域 。 在这 一 研 究领
域 ,自我参照效应 ( s e l f - r e f e r e n c e e f f e c t , SRE) 是研究自我和记忆之间关系的一个非
常 经 典 的范 式 ,相 对 于语 义 加 工和 其 他 参 照
。
我 的 范 畴 内研 究 人类 的 记 忆 问题 , 已经 成 为
此 ,他 们在 自我参 照效应的基础上 , 提 出 群体参照效应 ( g r o u p 吖e f e r e n c e e f f e c t , GRE)这一新的概念 L 3 】 。群体参照效应被认
为 是一 种 特 殊 的 自我 参 照效 应 ,是 对 自我 参 照 效应 的 扩 展 。纵 观 自我 参 照效 应 的研 究 现 状 ,多 数研 究 主 要 从 自我 参 照效 应 研 究的 对 象 、自我 参 照 效应 研 究 的经 典 范 式 、 自我 参 照 效应 的 影 响 因素 几 方 面着 手 ,将 自我 参 照
自我参 照效应 经 典范式 及其影 响因素 理论探析
●姜 永志 张 海钟 ( 1 . 内蒙古 民族 大学教 育科 学 学 院心 理健 康研 究所 ;2 . 兰 州城 市学 院教 育
学院 )
摘 要 :自 我 参 照 效 应是 研 究 自我 与记 忆之 间 关 系的 一 个非 常 经典 的 范 式。 在 自我参 照 条件 下 , 个体 会 对 与 自己相 关的任 何 记 忆表 现 出优 于其 他 的 效 果。 文 章 以 国 内外近 年 来的研 究成 果 为 线 索 ,从 自我 参 照效 应研 究的 对 象与 范畴 、 研 究 的经典 范式 、影 响 因素几 个 方 面着手 ,将 自
自传体记忆及其对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启示
自传体记忆及其对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启示摘要:研究发现,自传体记忆具有自我参照的性质,受认知自我事件特征、依恋方式、父母的叙事方式、人格、沉思和年龄等因素的影响;自传体记忆的过度概括化往往会对个体产生不良的影响。
自传体记忆对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有下列启示:重视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培养积极的应对方式,减少对消极应对方式的使用;塑造积极的人格;正确对待挫折教育。
关键词:自传体记忆;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启示一、自传体记忆概述1.自传体记忆的概念与分类自传体记忆(autobiographical memory)是对个人所经历过的生活事件的回忆。
那些能够成为自传体记忆的事件,通常是对个体具有重要影响的事件,而一些无关紧要的事件会因时间的流逝而被遗忘。
根据记忆内容的性质,可将其分为正性自传体记忆与负性自传体记忆。
正性自传体记忆的内容是积极的、正面的,而负性自传体记忆的内容是消极的、负面的。
根据记忆内容的具体化程度,还可将其分为具体记忆与概括化记忆。
具体记忆是对发生在某个具体时间、具体地点的独特事件的记忆,回忆的时间不超过一天,例如:去年植树节那天上午,我们在校园里种了十棵树。
概括化记忆的特征是不和具体的时刻相连,被提及的特定事件缺乏具体的细节和形象,例如:上半年我去海南旅游了。
2.自传体记忆的功能自传体记忆有三大功能,即自我功能、社会功能和指导功能。
自我功能是指自传体记忆能够为自我的建立提供基础,并维持着自我的连续感,同时也影响着已经形成的自我。
社会功能是指建立并维持和他人的亲密关系,用自己的经历指导他人,通过共享经历与他人实现情感上的交流。
指导功能是指自传体记忆对人们当前或将来的行动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能够为这些行动提供参照、引导,甚至能够起到激励的作用[1],[2]。
3.自传体记忆的过度概括化及其后果自传体记忆的过度概括化是指在对与自我相关的事件的回忆中,个体不能按要求提取特定时间内的具体事件或情节,而倾向于回忆那些类别化或重复性的事件[3]。
自我参照效应经典范式及其影响因素理论探析
自我参照效应经典范式及其影响因素理论探析作者:姜永志张海钟来源:《心理技术与应用》2014年第03期摘要:自我参照效应是研究自我与记忆之间关系的一个非常经典的范式。
在自我参照条件下,个体会对与自己相关的任何记忆表现出优于其他的效果。
文章以国内外近年来的研究成果为线索,从自我参照效应研究的对象与范畴、研究的经典范式、影响因素几个方面着手,将自我参照效应的研究现状作一概括梳理和分析。
分析表明,除了自我和他人的亲密关系、信息的编码形式、采用的实验材料性质对自我参照产生影响外,同时还存在一种影响自我参照的文化效应。
关键词:自我参照;范式;影响一、引言“认识你自己(认识自我)”是古希腊德尔斐城神庙上唯一的碑铭,它像一道耀眼的光芒,表达了人类对此与生俱来的向往和亘古不变的追求。
自我到底是什么呢?是人类的躯体,还是灵魂?亦或是二者的完美结合?自我是物质的还是精神的?亦或是物质与精神的统一体?人类关于自我的研究是一个永恒的主题,但是直到今天,“自我”到底是什么还没有一个明确的定义。
自我和记忆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机能主义心理学先驱James就曾指出,如果一个人关于自我的记忆全部丧失的话,从本质上讲他此时已经成为另外一个不同的人。
那么,如何在自我的范畴内研究人类的记忆问题,已经成为心理学的一个重要研究领域。
在这一研究领域,自我参照效应(self-reference effect,SRE)是研究自我和记忆之间关系的一个非常经典的范式,相对于语义加工和其他参照加工信息,人们会对自我参照加工条件下的信息表现出记忆优势,自我参照效应已被国内外大量的研究证实。
另外,Johnson(2002)等人在自我参照效应研究的基础上引入群体参照加工任务,发现被试在自我参照加工和内群体参照加工条件下的记忆成绩没有差异,且都优于语义参照加工的任务。
这说明内群体跟自我一样能够促进记忆,对自我重要的他人和内群体都包含于自我概念中。
他们的实验证明了群体参照效应的存在,同时也开启了群体参照效应研究的先河。
记忆的自我参照效应研究综述
、
自我参照效应 的研究范式
( ) 典 S E研 究 范式 一 经 K
自我参照效应 的经 典研究范 式与传统 的记忆加工层
次 研究 范式 类 似 。一 般 分 为 学 习 和 记 忆 两 个 阶 段 , 两 个 在
些 人 格 特 质 形 容词 是 否 可 以用 于描 述 自己 时 , 同样 的材 对
似, 编码任务完成后 , 紧接着进行分心仔 务。之后 , 给予被 试 意外 回忆任务 。结果发现 , 自我描述组和 自传体提取组
的 回忆成绩都要显著优于语义加工组 , 而且这两种 自我参
照任务之间没有显著差异。因而, 随后 的许 多 S E的验证 R
【 关键词 】记忆 ; 我参照效应 ; 究范式 ; 自 研 心理机制 ; 因素 影响
【 中图分类号 】 B 4 【 8 文献标识码】 A 【 文章编号】10 — 0 6 2 0 )4 0 3 — 2 09 3 3 (0 90 -0 8 0
自我具有独特性 , 它来 自过去 的经 验 , 由个体加 工过
所呈现单词有关的个人 经历的回忆 , ,你是 否发生过 与 如 “
( ) 一 精细加工说 精细加工是指对单个词 的项 目特异性加工 , 这种加工
不依赖于对 系列 中其他词 的加工 , 是在 该词与记忆 中早 而 已存在 的信息 或结构之 间建立多重联系 , 老 师” 如“ 一词可
以联 系到 “ 老师在讲课” 等。按照精细加工说 的观点 , 自 以
和扩展性研 究中 , 研究者将这两类任务视为等 同[ 3 1 。
( ) K 范 式 三 R/
料会引起 比其它的判 断材料更好 的记忆效果 , 他们认为与
大学生自传体记忆研究报告
大学生自传体记忆的研究元松赖春燕肖金明璐璐雪莹娄宇婷摘要自传体记忆指的是对个人生活事件的混合记忆。
自传体记忆有三个功能,分别是自我功能、社会功能和指导功能,之前的多数研究都集中在对自我功能和社会功能的探讨,本实验通过对在读硕士研究生有关大学四年生活的自传体记忆的研究,得出了在这期间自传体记忆的分布曲线,分析结果表明,大学生活自传体记忆具有一般规律,对大四生活的记忆显著优于对大一和大二的记忆,大二是人际关系形成的重要时期,关于人生选择和人个人成长的“关键性事件”对大学生的影响最大。
提醒大学生对毕业后的去向早作打算。
关键词自传体记忆大学生活1 前言自传体记忆是个体有关自我信息的混合记忆,是个体在日常生活中对特定时刻经历的重现。
通俗的说,就是对与自己有关的生活经历的记忆。
自传体记忆是一个整体概念,包括上下文背景信息(情节记忆),相关知识(语义记忆)和感知觉方面的知识[4][6]。
Robinson等人[1]认为,自传体记忆分为个人情节记忆(episodic memory)和个人语义记忆(semanic memory)[6]。
1.1 自传体记忆的研究进展一直以来,心理学家对长时记忆的研究主要是语义记忆,但随着人们对记忆在现实作用的关注,心理学家开始了对情节记忆,特别是有关自我经历的自传体记忆的研究。
十九世纪,Galton率先对自传体记忆进行系统研究。
Galton通过对有关自身经历的回忆来研究表象在记忆中的作用,并创造了早餐问卷和字词线索方法两种测验自传体记忆的技术[6]。
早餐问卷(the breakfast quetionnaire) 要求被试描述当天(或最近)早餐的情况,越具体越好;字词线索方法(the word-cueing method)是给被试呈现一个词(线索),并要求被试努力回忆与这个词有关的个人经历[4]。
Freud对自传体记忆的兴趣来源于对神经症的解释和治疗,特别是对精神分裂和孤独症的研究。
记忆的自我参照效应
记忆的自我参照效应1引言最早关于记忆的自我参照效应研究发现于不同编码条件下,被试对“自我”编码条件的回忆效果最好(Rogers, Kuiper, & Kirker, 1977)。
自我参照效应(self-reference effect)指当条件刺激与自我相联系时的记忆效果显著优于其他编码条件(Symons & Johnson , 1997)。
以往有关自我参照效应心理机制的假说主要有三个,分别为精细加工说、组织加工说、精细加工、组织作用双过程说,近几年出现以格式塔的心物场观角度来探讨自我参照效应,本文对这些假说进行讲述。
最近几年的研究发现生存启动和死亡启动对自我参照效应有重要的影响,同时对自我参照效应对遗忘的影响机制的研究进展也有了新的突破。
2自我参照效应的心理机制以往有关自我参照效应心理机制的假说主要有三个,分别为精细加工说、组织加工说、精细加工、组织作用双过程说(Symons & Johnson, 1997)。
几年来,有学者发现这些假说都存在一个问题:这些假说均仅从刺激本身的角度来探讨自我参照效应, 从而忽略了自我本身对于刺激的作用,即没有探讨自我的主动性在自我参照效应中的作用(胡砚冰等, 2019)。
由此,该学者提出从格式塔来探讨自我参照效应。
2.1精细加工说精细加工说指个体所加工的刺激和自我中某个部分产生联系, 与自我产生联系的那部分加工刺激所占用的认知资源比其他刺激要多,同时个体还会不断重复地加工这些刺激,因此个体与自我联系(vs.与自我不存在联系)的那部分加工刺激的记忆要更好。
比如,“教师"一词可以联系到“教师在学校里上课,教师批改作业"等。
以自我为参照加工的材料一旦被激活,能在记忆材料和早已存储在自我结构中的其他信息建立联系,而这些联系能够为随后的回忆提供多种通道,从而促进记忆。
2.2组织加工说组织加工说认为组织加工主要通过促使单词项目之间联系的编码和对范畴本身的加工两种形式来提高记忆效应。
“记忆的自我参照效应”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记忆的自我参照效应”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作者:赵越来源:《教书育人·教师新概念》2020年第11期[摘要] 如何提升小学生的记忆能力,一直是困扰语文教师的难题。
实践证明,跟学生自身联系紧密的知识他们往往记忆深刻,所以在教学中要遵循“记忆的自我参照效应”。
教师可以通过直观体验,或模拟当时的场景间接体验,或学以致用亲自体验,或通过联想建立知识与自我间的桥梁,最终使记忆扎实而不易遗忘。
[关键词] 直观体验;间接体验;学以致用;联想记忆;自我参照美国哲学家、心理学家詹姆斯认为“个人特征主要取决于我们能够将记忆转化成实际的能力”,这延续了洛克和休谟关于记忆与自我存在关系的观点。
后来,一些心理学家、学者更是确定了记忆与自我难以分离、统一于一体的微妙关系。
直到“记忆的自我参照效应”的提出,才使两者的关系得到理论支持。
即当所记忆的材料与自我的联系密切时,它的记忆效果要高于对其他记忆材料的记忆。
具体而言,我们在接触与自己相关的信息时,更不容易忽视或遗忘,这源于自我的复杂性。
在潜意识动机和情感的作用下,加深与自我相关材料的记忆,这就是记忆的自我参照效应的思路。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应用这一效应,对需要小学生掌握的信息进行处理,加强信息与学生的自我联系,进而由学知识变为做知识,使书本知识变为活动知识,让小学生通过直观体验、学以致用、联想记忆等途径提升对小学语文的学习效果。
一、引导小学生进行直观体验,实现对知识的扎实记忆信息与自我关系越是紧密,记忆的效果越明显。
所以为了让小学生能扎实记忆,首先并不是改变小学生对记忆材料的抵触情绪,而是改变记忆材料与小学生的关系。
关系的改变,可拉近与材料的距离,进而降低记忆的难度。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有些知识与学生的生活隔着一层屏障,需要教师帮助学生打破屏障,使知识的水流涌进生活的泥土,让学生通过直观的体验,从学知识过渡到做知识,把书本知识变为活动的知识,将记忆材料转化为可触摸的生活材料扎根脑海,凝聚成一段刻骨铭心的经历和经验。
大学生记忆的自我参照效应探讨
大学生记忆的自我参照效应探讨摘要:使用r/k判断范式对大学生记忆的自我参照效应和母亲参照效应进行了探讨。
实验采用3(参照条件:自我、母亲、鲁迅)??(再认测验类型:知道、记得)完全重复测量设计。
实验过程包括学习和测验两个阶段,学习阶段要求被试对人格形容词分别进行三种参照条件的适合度判断,测验阶段则需要被试把呈现过的形容词判断为r(记得)或者k(知道)。
结果发现:在r反应上,被试对自我参照条件和母亲参照条件的再认正确率均显著高于鲁迅参照条件,即存在着自我参照效应和母亲参照效应;而在k反应上,不存在两种参照效应。
关键词:自我参照效应母亲参照效应 r反应 k反应1 前言自我参照效应(self-reference effect)是指当记忆信息与自我相关时,记忆效果要高于其他编码条件的现象。
这一现象被rogers 等人于1977年首次发现,rogers等人选取了40个人格形容词作为实验材料,在设定了典型的结构编码、韵律编码、语义编码等任务后,增加了自我参照编码任务。
结果发现,被试在自我参照编码任务下的记忆成绩显著高于其余三种编码任务,这一现象即自我参照效应(rogers, kuiper, & kirker, 1977)。
symons和johnson (1997)用元分析的方法证明了自我参照效应的产生原因:自我是一个复杂的、具有高度组织化的结构,与自我有关的信息可以得到更加精细的认知加工,因此,与自我相关的信息会有更好的记忆效果。
conway 和dewhurst(1995)将研究范式进行了改进,引入了r/ k判断任务。
要求被试首先判断所呈现的人格形容词是否在学习阶段见过,然后对于见过的形容词,进行r反应(记得)和k反应(知道)的判断。
结果发现被试在r反应上,出现了自我参照效应,而在k反应上,并没有出现自我参照效应。
这可能因为r反应伴随着回忆的体验,具有更高的自我指向性,而k反应则不具有自我指向性(刘新明&朱滢,2002)。
自我参照效应的实验范式
自我参照效应的实验范式自我参照效应是一种心理学现象,它指的是人们对自己的信息比对他人的信息更容易记忆并且更深刻。
自我参照效应的实验被广泛用于研究人类记忆的工作机制,也被用于身份认同的构建和个人价值观、文化地位、性别和种族之间的关系等多个领域。
自我参照效应根据其是由什么决定而产生,可以有以下实验范式:1.比较自我参照和外部参照效应这种实验常常使用两种版本的材料,一种是具有自我相关性的材料,例如自己的姓名、性格特征等;另一种是外部不相关的材料,例如其他人的姓名、食物、学科词汇等。
然后通过不同的认知任务,如图像输入,事件重现等,评估被试者在记忆材料时的表现。
结果显示,被试者对自我相关性材料表现出了更好的记忆效应,证明了自我参照效应的存在。
2.比较不同级别的自我参照效应这种实验使用了不同级别的信息来比较自我参照效应的作用。
被试者会先完成自我认知任务,接着会受到几个材料,其中包括他们自己的姓名、他人的姓名、食物等材料。
在理解了材料后,被试者被要求对材料进行阅读,听取故事,进行词汇测试等任务以评估记忆效应。
结果显示,被试者对自我相关性材料的记忆效应高于旁观者相关的材料,但与自己相关的材料更具代表性、更好的表现出记忆效应。
3.探索自我相关性的神经基础一些实验使用了神经成像技术,通过放置电极或探针来监测被试者的脑电活动或进行fMRI扫描。
这些实验通常还要求被试者进行自我认知任务,例如自我介绍、演讲、心理测量等。
那么实验者通过多种神经成像技术,探索了不同自我参照材料的信息处理机制。
研究表明,不同级别的自我相关信息在认知处理的路径上不断优化,最终导致了对自我相关性记忆的提高效率。
总的来说,自我参照效应的实验范式是多种多样的,但它们都致力于研究人类认知如何处理自我相关的记忆信息,从而更好地理解人类内在机制。
人们对自己最亲近,而自我参照效应提供了一种方法,能够提高个人的自我认知、身份认同和智力表现等方面的能力。
儿童自传体记忆
儿童自传体记忆
【实用版】
目录
1.儿童自传体记忆的定义和重要性
2.儿童自传体记忆的发展过程
3.儿童自传体记忆的影响因素
4.儿童自传体记忆的研究意义和应用
正文
儿童自传体记忆是指儿童对于自己经历的事件、情境和知识的记忆,这种记忆对于儿童的成长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儿童的自传体记忆不仅是他们认知发展的重要标志,也是他们建立自我概念和自我认同的基础。
儿童自传体记忆的发展过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 3 岁以下的幼儿,他们的自传体记忆主要是基于感觉和动作的,对于事件的顺序和因果关系理解能力较弱;第二个阶段是 3-7 岁的学龄前儿童,他们的自传体记忆开始逐渐发展,能够回忆和描述一些具体的事件,但仍存在自我中心和夸大自我作用的倾向;第三个阶段是 7 岁以后的学龄儿童,他们的自传体记忆已经发展到了较为成熟的阶段,能够较为准确地回忆和描述事件,也能够理解和解释事件的意义。
儿童自传体记忆的影响因素主要有两个:一是儿童的认知发展水平,包括他们的记忆能力、语言能力和思维能力等;二是儿童的生活环境和社会经验,包括他们的家庭背景、教育经历和社会交往等。
第1页共1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自传体记忆影响因素及自我参照效应
摘要:自传体记忆对于自我、情感、个人经历而言具有根本性意义。
自传体记忆是一种整合性记忆,具有鲜明的自我参照性,其内容主要为个人的生活事件,它除受内部自我认知的影响外,还受到外部的父母因素、依恋、事件特征及文化等因素的影响。
记忆的自我参照效应存在多种理论解释,最主要有:精细加工说、组织加工说及双过程说,受到参照他人的亲密程度、回忆方式、个体差异、刺激材料的性质等因素的影响。
关键词:自传体记忆;整合记忆;自我参照效应
自传体记忆指对个人复杂生活事件的混合记忆,与记忆的自我体验紧密相联,由于我们生活在一个多元化社会,使自传体记忆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包括内在的和外在的。
自我具有独特性,它来自过去的经验,由个体加工过的信息组成,具有独特的动机和情感上的含义,还在信息的编码、储存和提取中扮演着关键性的角色。
1977年Rogers等人让被试参照自我加工人格特质形容词(例如“勇敢’这个词适合描述你吗?”发现,如果让被试判断一些人格特质形容词是否可以用于描述自己时,对同样的材料会引起比其它的判断材料更好的记忆效果,他们认为与自我联系时的记忆成绩比其他编码成绩好,并把这种现象称为自我参照效应(self-reference effect,简称SRE)。
一、自传体记忆的概念
图灵曾将自传体记忆划归为情节记忆,有明显的时间和空间特征,与记忆的自我体验紧密相联。
布雷沃提出自传体记忆有“自我参照”的特征。
杨治良认为自传体记忆是个人生活事件的记忆,一般指对日常生活中自发产生而非实验室设置的与自我经验相联的信息的储存和提取过程。
自传体记忆不是一种独立的记忆形式,而是一种混合记忆,或者说更像是一种整合记忆,它包括上下文背景信息(情节记忆)、和相关知识(语义记忆),还包括感知觉方的信息。
笔者认为,自传体记忆的独特性质正体现在它的整合性上,它既不是单纯的情节记忆也不是单纯的语义记忆。
很明显,自传体记忆是对复杂事件的混合记,具有鲜明的“自我参照”性质,而自我是自成系统的,不是局部现象。
不论何种形式的记忆只要与“自我”相关,就能达到更好的记忆效果。
“记忆术”专家在实践中都是自觉或不自觉地利用了这一现象。
在心理学史上,自弗伊德开始,自我一直受到心理学家的重视,成为解释临床和社会心理现象的核心概念之一。
当今记忆相关领域的所有研究都认为自我和自传体记忆之间存在着极为重要的紧密系。
需要澄清的是,自传体记忆和情节记忆这两个术语并非完全一致。
自传体记忆通常描述为一
种情节记忆,因而可以说所有的自传体记忆都是情节性的。
但这并不意味所有的情节记忆都是自传体式的。
很多情节记忆不是也不会转化为自传体记忆。
二、自传体记忆的影响因素
1 内部影响
如前所述,自传体记忆是“自我参照”的,所以具有自我特征的知识统是自传体记忆存在的重要标准。
根据哈特(S.Harter)的概括,整个婴儿期,自我意识(包括主体我和客体我的认知)都在稳步发展。
在2岁末出现了以视觉自我再认为标志的“认知自我”。
认知自我的出现反了个体意识水平的提高,同时与认知相关联的语言、象征游戏、计划、客体永久性等都有了展这些发展使得个体可以进行信息表征、自我评价和修正,并在此基础上获得新的认知发展这其中也包括自传体记忆。
研究发现,无论对正常儿童还是特殊儿童,自传体记忆都与“认知自我”的出现密切相关。
在这里不得不提的是,过去人们一直认为,只有到了儿童可以用言语描述出有关自我的经历的时候,才会有自传体记忆。
因而认为言语和叙述技能的发展是自传体记忆的重要影响因素。
然而事实上,自传体记忆是可以以非言语的形式存在的。
2 外部影响
2.1 事件特征
已有研究表明,对于情绪色彩比较浓厚、对个人意义重大的事件,自传记忆更详细、回忆度更高,反之亦然。
2.2 父母因素
研究表明,来自于父母对个体自传体记忆的影响主要表现为:父母对过去件的描述方式会影响个体自传体记忆能力的发展,即详细、精确、不断与儿童进行知识互动描述方式下,个体对事件的回忆比较详细精确。
2.3 依恋类型
安全型依恋关系往往导致母亲的叙述方式更精细化,而精确化叙述有助于儿童形成内在的依恋关系运作模型,进而形成内在的自我运作模型。
也就是说安全型依恋的儿童被预测可能拥有更丰富的记忆内容。
2.4 文化背景
根据Han的研究,在自传体记忆的事件内容上,美国儿童与亚裔儿童相比,回忆中更多地提及自己、特殊事件、个人内部状态(情绪与喜好等)。
后来的两项中美研究探讨了自传体
记忆文化差异的解释机制,认为中国母亲与儿童就情感事件的交谈方式以及中国的集体主义文化影响是造成中美个体自传体记忆差异的可能原因。
当然,相对于其他因素,文化的影响是比较宏观的。
三、自我参照效应
目前,自我参照效应的理论解释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
1 精细加工学说
精细加工是指对单个词的项目特异性加工,这种加工不依赖于对系列中其他词的加工,而是在该词与记忆中早已存在的信息或结构之间建立多重联系,如“老师”一词可以联系“老师在讲课”等。
按照精细加工说的观点,以自我为参照加工的材料一旦被激活,能在记忆材料和早已存储在自我结构中的其他信息建立联系,而这些联系能够为随后的回忆提供多种通道,从而促进回忆。
2 组织加工学说
组织是对一系列单词之间关系的编码加工,包括词与词之间的直接联系以及同属于一个范畴的词之间的间接联系。
如“音乐”和“跳舞”之间既有直接的联系,也有因同属于“舞会”这一范畴而产生的间接联系。
对一系列单词间的组织加工能够在两方面强化记忆:一方面,由于该过程在编码时支持项目间的联系,因此能够为提取过程建立相互联系的通道。
另一方面,由于范畴的名称也进行了编码,因此提取时范畴名称能起线索作用。
3 精细加工、组织作用双过程说
持双过程观点的研究者认为,自我参照任务能提高记忆的机制既包括精细加工因素,也有组织作用的参与。
有研究表明:当单词间无明显联系时,自我参照任务和归类任务产生的记忆成绩一样好。
都优于定义产生的任务,说明自我参照任务能提高记忆成绩;而当单词有明确联系时,自我参照任务与定义任务产生任务的作用是类似的,都优于组织任务,说明自我参照能促进精细加工。
因此证明自我参照效应机制是组织加工和精细加工双过程作用的结果,而且双过程说比上述三种单一机制的说法都更具有说服力,因此双过程说得到了研究者的普遍认同嘲。
四、自我参照效应的影响因素
(一) 参照他人的亲密程度
参照他人的亲密性影响自我参照效应。
高亲密性他人的参照和自我参照几乎促进了一样好的回忆旧。
跟对一些不是很亲密的人的参照所导致的记忆相比,对关于一个高度亲密他人的信息的加工会促进更好的记忆。
对此结果的解释是,关于亲密的他人的信息也许和自我信
息一样熟悉和精细化。
因此,当目标他人是亲密的人时,SRE将更少可能被获得。
(二) 回忆方式
回忆方式同样可能影响自我参照效应的产生。
Argembeaul的研究表明,在自由回忆任务中,只有在自我参照编码条件下,积极形容词才比消极形容词回忆得更好。
在再认回忆任务中,编码条件和特质词的正负向无交互作用。
Argembeaul作出结论认为,回忆差异是由记忆提取控制所致,而不是由编码过程中对积极和消极信息的加工上的差异所致。
其它研究也表明,使用再认的研究的平均SRE不显著,但使用自由回忆和线索回忆的研究的SRE显著。
(三) 个体差异
大量的研究表明,压抑个体比正常个体有着对自己更消极的看法,并且这一消极的自我看法影响着他们信息加工的所有方面。
其它研究也表明高自尊(与低自尊相比)更容易受到有关自我的消极信息威胁。
有关孤独症儿童的研究,Toiehi等人的研究结果表明只有正常组被试展现了自我参照编码的优势,而孤独症被试组则没有,这可能反映了孤独症个体自我意识上的缺陷。
(四) 刺激材料的性质
首先,刺激材料的词性影响自我参照效应。
Symons和Johnson的元分析结果表明,以人格形容词为刺激材料的研究所获得的自我参照效应要大于以名词为刺激材料所获得的自我参照效应。
其次,自我参照效应研究材料通常为一系列人格特质词,特质词的词频可能会影响自我参照效应。
张力和朱滢的研究发现,在一般的回忆和再认模式下,自我参照加工中的频率作用二重性依然存在,即回忆中高频词的成绩优于低频词,而再认中低频词的成绩优于高频词;但在R/K判断上,对于低频词,无论哪一种参照加工的R都大于K,但对于高频词,他人参照、语义加工的R均与K近似,只有自我参照加工的R仍大于K。
本文引自中国心理学家网:/ReadNews.asp?NewsID=10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