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板分级管理制度

合集下载

顶板分级管理制度模版

顶板分级管理制度模版

顶板分级管理制度模版一、制度目的顶板分级管理制度是为了确保矿山顶板稳定安全,预防地质灾害事故,规范矿井顶板管理工作,减少因矿山顶板问题引起的事故和人员伤亡,保障生产安全,提高生产效率。

二、适用范围本制度适用于所有矿井的顶板管理工作。

三、制度内容1. 顶板分级管理责任制(1)矿井负责人是顶板分级管理工作的第一责任人,负责组织实施顶板分级管理工作,确保顶板稳定安全。

(2)安全技术人员是顶板分级管理工作的专职责任人,负责制定顶板分级管理制度,组织实施顶板分级监测和预警,提出顶板支护方案和改进措施。

(3)班组长是顶板分级管理工作的落实责任人,负责组织实施班组内的顶板分级管理工作,确保作业区域的顶板稳定安全。

2. 顶板分级管理工作流程(1)顶板分级管理工作分为三个阶段:前期调查阶段、实施阶段和监测维护阶段。

(2)前期调查阶段包括对矿井顶板的地质构造、岩层厚度、断裂、节理等进行调查和分析,制定顶板分级管理计划。

(3)实施阶段包括对作业面的地质构造、岩层厚度、断裂、节理等进行实时监测和分析,确定安全工作区域和支护措施。

(4)监测维护阶段包括对已实施支护措施的顶板进行定期巡检,及时发现和处理顶板稳定问题。

3. 顶板分级标准和支护措施(1)顶板分级标准按照地质构造、岩层厚度、断裂、节理等因素进行分类,分为稳定区、警戒区和危险区。

(2)支护措施根据不同区域的顶板分级标准确定,包括钢架支护、锚杆支护、喷浆支护等。

4. 顶板分级监测和预警(1)顶板分级监测应采用现代化的仪器设备,包括地质雷达、应力监测仪器等,实时监测顶板的变形和应力大小。

(2)建立顶板预警机制,当监测数据达到预警值时,及时报告矿井负责人和安全技术人员,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处理。

5. 顶板分级管理的培训和考核(1)矿井负责人应定期组织顶板分级管理培训,提高员工的安全意识和技能水平。

(2)安全技术人员应定期对矿井的顶板分级管理进行考核,确保工作制度的有效执行。

顶板分级管理制度

顶板分级管理制度

顶板分级管理制度**顶板分级管理制度第一条为加强采场顶板安全管理,保护从业人员的人身安全,依据《安全生产法》、《矿山安全法》、《金属非金属矿山安全规程》等有关安全生产法律法规要求,结合我矿生产实际,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根据我矿采场顶板矿岩的稳固性、构造、节理裂隙发育程度、采幅、采高及含水情况,将顶板分为三级进行管理。

(一)一级顶板及其管理措施:1、具有下列情况之一者为一级顶板:(1)顶板岩石不稳固或极不稳固,节理裂隙发育,有较大的压碎带,呈破碎状态者;(2)有较大的断层裂隙和较多的中小断层,或岩层交错形成三角岩体者;(3)采幅超设计0.5m,或开采最后一层接近顶底柱时;(4)顶板有较大的渗水;(5)所有二步采采场且采幅超过5米;(6)顶底柱回采的采场;2、一级顶板管理措施:(1)采用长锚索、锚杆联合支护或锚杆钢带联合支护;(2)严格控制炮孔的排距、孔距和装药量,严格采用控制爆破技术;(3)施工单位每日专检,加强检查,及时处理顶板浮石;(4)一次性落矿不宜过多,顶板略呈拱形。

(5)施工单位要安排责任心强,技术素质高,反应灵敏的人员作业。

(二)二级顶板及其管理措施:1、二级顶板岩石中等稳固,节理裂隙较发育,顶板有时出现中小型三角岩体或有局部渗水现象。

2、对于二级顶板应加强敲帮问顶,适当控制装药量,控制好炮眼的排距及孔距,应用控制爆破技术,两帮直立,顶板略呈拱形,按设计进行锚杆支护,或锚杆钢带联合支护,锚杆、长锚索联合支护(三)三级顶板及其管理措施:1、三级顶板岩石较稳固,节理裂隙不发育,顶板没有三角节理或平面节理,无渗水现象。

2、对于三级顶板应进行敲帮问顶工作。

控制好炮眼的排距及孔距,应用控制爆破技术,两帮直立,顶板略呈拱形,按设计进行支护。

第三条对于各级顶板,地质技术人员要及时提供地质素描,采矿技术人员要提出控制措施,施工和管理人员要加强观察,并做好记录。

第四条要加强顶板管理,坚持安全管理人员和作业人员相结合的原则,班班敲帮问顶,禁止带浮石作业,作业前进行安全确认。

顶板分级管理制度规定

顶板分级管理制度规定

顶板分级管理制度规定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加强企业生产管理,保障员工安全,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依据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及公司实际情况,订立本规定。

第二章目的与适用范围第二条本规定的目的是确保企业顶板分级管理的科学性、规范性和高效性,适用于企业全部生产环节中存在顶板分级需求的部门和岗位。

第三章分级管理原则第三条顶板分级管理应遵从以下原则:1.安全第一原则:确保员工的人身安全和健康。

2.合理性原则:依据岗位的特点和需求,确定合适的分级标准和管理措施。

3.公平公正原则:确保分级结果公平、公正,并不因个人因素而产生偏差。

第四章分级标准第四条依据员工从事的工作性质和技能要求,企业将分为以下几个级别:1.初级工:具有基础工作技能,可以独立完成简单的工作任务。

2.中级工:具有较高的工作技能和工作经验,能够独立完成一般工作任务,并引导初级工进行工作。

3.高级工:具备专业技能和丰富的工作经验,能够独立完成多而杂工作任务,帮助管理人员进行岗位培训和工作引导。

4.主管:具备全面的工作技能、管理本领和领导本领,能够帮助管理人员进行生产管理和团队协调。

第五条分级标准依据岗位的具体要求和工作内容进行订立,由人力资源部门和相关职能部门共同订立、审核和调整,并经公司领导层审批后正式施行。

第五章分级管理措施第六条依据员工所在级别,订立相应的分级管理措施,包含但不限于以下方面:1.岗位设置和职责:每个级别员工的具体岗位职责,以及各级别之间的职责划分。

2.工资和福利:依据不同级别员工的岗位要求和贡献度,订立不同的薪资和福利待遇。

3.培训和晋升:为不同级别员工供应相应的培训和晋升机会,帮忙员工提升技能、扩展知识,并通过晋升激励员工发展。

4.考核和评价:依据分级要求订立相应的考核和评价体系,对员工的工作绩效进行定期评估和考核,合理评价员工的工作本领和贡献度,并作为晋升和奖惩的紧要依据。

5.基础设施和工作环境:供应符合员工级别需求的基础设施和良好的工作环境,确保员工能够高效地完成工作任务。

顶板分级管理制度

顶板分级管理制度

顶板分级管理制度一、概述顶板分级管理制度是指矿井或隧道工程在进行煤炭开采或者隧道掘进过程中,根据不同区段的顶板岩层条件,实行不同的安全管理措施和工作程序,以保障矿工和设备的安全。

该制度的实施可以有效预防和控制顶板事故的发生,提高工作效率,保障生产安全。

二、制度内容1.分级标准(1)根据顶板岩层的稳定性、厚度和裂隙情况等因素,将工作区域划分为不同的分级标准,如稳定区、轻微变形区、临界区和危险区等。

(2)对每个分级标准,制定相应的安全管理措施和作业程序,并确保每个工作人员对各级别的理解和掌握。

2.分级管理责任(1)矿井或隧道工程的负责人应当组织制定并执行相关的分级管理制度,并对各级别的管理措施和作业程序进行培训和督促。

(2)班组长或工作负责人应当对所在区段的顶板情况有充分的了解,并严格按照分级管理制度的要求进行统一管理和操作。

3.安全防范措施(1)对于稳定区和轻微变形区,可以采取加固支护、定期排浆、及时清理滑落岩石等措施,以确保工作环境的安全。

(2)对临界区和危险区,应当采取停工、撤离、加强支护等严格控制措施,确保每个工人的生命安全。

4.应急预案对于特殊情况下的顶板事故,矿井或隧道工程应当制定相应的应急预案,包括应急救援队伍的组建、求助通讯设备的准备和应急演练等内容。

确保一旦发生事故,能够随时进行应急处理,减少损失。

5.监督检查(1)对于顶板分级管理制度的执行情况,矿井或隧道工程应当进行定期的检查和评估,确保各项措施和程序的严格执行。

(2)对于顶板岩层的变化情况,应当及时进行调整和更新,以应对不同环境下的安全风险。

6.技术支持对于顶板稳定性、裂隙情况等影响因素,可以借助专业的地质勘察和测量技术,进行准确的分析和评估。

并且引进新的技术手段和设备,提高顶板管理的效率和安全水平。

7.培训教育为了确保每个矿工都能够理解和掌握顶板分级管理制度,矿井或隧道工程应当进行相关的安全教育和培训,包括顶板岩层的特点、安全风险的预防和应急处理等内容。

顶板分级管理制度

顶板分级管理制度

顶板分级管理制度1. 引言顶板分级管理制度是指针对建筑施工中顶板结构的保护和管理所制定的一套规章制度。

其主要目的是为了确保施工过程中的安全性,避免因顶板结构破坏导致的事故发生。

通过合理的分级管理,可以将施工区域划分为不同的等级,针对不同等级的施工区域采取不同的管理措施,以保障施工的顺利进行。

2. 分级管理等级划分顶板分级管理制度根据施工区域的不同特点和结构条件,将施工区域划分为以下几个等级:2.1 等级一等级一施工区域是指具有较高结构稳定性和较高安全性的区域。

该区域的顶板结构坚固,经过专业评估认定为可以进行正常施工的区域。

在等级一施工区域中,施工人员可以按照常规的工作方法和程序进行作业。

2.2 等级二等级二施工区域是指具有一定程度结构稳定性和安全性的区域。

该区域的顶板结构可能存在一些潜在的风险因素,需要采取一定的安全措施进行管理。

在等级二施工区域中,施工人员需要按照专业人员的指导和要求进行作业,严格遵循安全规定。

2.3 等级三等级三施工区域是指结构稳定性较差,存在较多的安全隐患的区域。

该区域的顶板结构可能存在大面积裂缝、下沉等严重问题,需要采取特殊的安全措施进行管理和作业。

在等级三施工区域中,施工人员需要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严格按照专业人员的要求进行施工,确保安全性。

2.4 等级四等级四施工区域是指结构稳定性严重受损,存在严重安全隐患的区域。

该区域的顶板结构可能存在倒塌的风险,需要采取极端的安全措施进行管理和作业。

在等级四施工区域中,需要由专业监理人员进行全程监控,施工人员只能在监督下进行必要的维修作业。

3. 分级管理措施针对不同等级的施工区域,采取相应的管理措施,确保施工过程的安全性。

具体措施如下:3.1 等级一管理措施•对施工区域进行定期检查,及时发现潜在的问题,并进行及时的处理和维修。

•配备专业人员对施工区域进行监测,以确保施工过程中的安全性。

•提供必要的安全培训,强化施工人员的安全意识和技能。

非煤矿山顶板分级管理制度(4篇)

非煤矿山顶板分级管理制度(4篇)

非煤矿山顶板分级管理制度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规范非煤矿山的安全生产,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本制度适用于全国范围内的非煤矿山矿区顶板管理。

第三条本制度的目的是建立完善的非煤矿山顶板分级管理体系,确保矿山顶板的稳定性,防止顶板事故的发生。

第四条非煤矿山矿区的顶板分级管理应以安全为前提,科学合理,预防为主。

第五条非煤矿山矿区应当建立完善的安全监测和预警系统,及时掌握矿区顶板的变化情况,并采取相应的安全措施。

第六条顶板分级管理工作应由专业的技术人员负责,顶板工作人员必须持有相关的职业资格证书。

第二章顶板分级的原则第七条顶板分级的原则是科学、合理、稳定、综合考虑。

第八条顶板分级管理应根据矿山的具体情况,采取相应的分级指标和分级标准。

第九条顶板分级管理应分层进行,根据顶板的稳定性程度将其分为不同的级别。

第十条顶板分级管理应结合矿山的生产工艺和安全措施,进行综合评价和决策。

第三章顶板分级管理的内容第十一条顶板分级管理的内容包括顶板分级指标、分级标准、分级方法和分级结果。

第十二条顶板分级指标应包括顶板的厚度、完整度、层位、岩性、透水性等。

第十三条顶板分级标准应根据矿山的实际情况制定,应具有可操作性和实用性。

第十四条顶板分级方法应采用科学有效的方法,包括地质勘探、地质灾害评价、工程检测等。

第十五条顶板分级结果应明确具体的级别区分,包括优秀、良好、一般、较差等级别。

第四章顶板分级管理的程序第十六条顶板分级管理的程序包括顶板调查、顶板评价、顶板分级和顶板监测。

第十七条顶板调查应包括实地勘探、地质灾害评价和工程检测等内容。

第十八条顶板评价应根据顶板调查的结果,综合考虑分级指标和分级标准,评价顶板的稳定性。

第十九条顶板分级应根据顶板评价的结果,将矿区分为不同的级别,并确定相应的安全措施。

第二十条顶板监测应通过建立监测系统,及时掌握矿区顶板的变化情况,并采取相应的应对措施。

第五章顶板分级管理的责任第二十一条矿山企业应建立健全顶板分级管理机构,明确相关人员的职责和权限。

非煤矿山顶板分级管理制度

非煤矿山顶板分级管理制度

非煤矿山顶板分级管理制度一、概述矿山顶板是指矿山开采区上方的地层,一般由岩石、煤层、采空区和夹层构成。

顶板分级管理制度是指将矿山顶板依照安全等级分级管理,订立相应的管理措施,从而保障矿山安全开采和人员安全。

二、分级标准(一)依照掌控层厚度和性质分级1. 一级顶板:掌控层厚度大于6米,坚硬不易碎裂、不易变形的岩层;2. 二级顶板:掌控层厚度在4米至6米之间,硬度适中、不易变形的岩层;3. 三级顶板:掌控层厚度在2米至4米之间,简单变形、但不致垮落的岩层或采空区;4. 四级顶板:掌控层厚度小于2米或者无掌控层,易于碎裂或者已经碎裂的岩层或采空区。

(二)依照地应力分级1. 一级顶板:地应力大于5.0MPa;2. 二级顶板:地应力在4.0MPa至5.0MPa之间;3. 三级顶板:地应力在3.0MPa至4.0MPa之间;4. 四级顶板:地应力小于3.0MPa。

(三)依照顶板地质构造分级1. 一级顶板:岩性优良,断层发育少或者没有,地质构造稳定;2. 二级顶板:岩性一般,断层不发育或者较少,结构相对稳定;3. 三级顶板:岩性差,断层发育、节理密集,地质构造较不稳定;4. 四级顶板:岩性极差,煤体中有水注和泥沙,地质构造特别不稳定。

三、管理制度(一)一级顶板管理1. 建立严格的质量检测和监测制度,对一级顶板进行地应力、岩石质量、岩石变形等方面的监测;2. 建立安全监察制度,实行24小时监测,对发觉的问题适时进行处理;3. 建立事故应急预案,并进行定期演练;4. 在岩石质量较好的地方,可以进行现场冲击试验,以进一步检测地层的稳定性;5. 建立专门的顶板管理机构,负责顶板管理和维护。

(二)二级顶板管理1. 检查和监测顶板状态,并实行适时有效的整治措施;2. 定期进行安全检查和隐患排查;3. 对顶板质量低的地方,实行支撑措施加以强化;4. 面上部分采纳锚杆锚固措施,以加强顶板稳定性;5. 加强通风管理,适时发觉顶板状态更改的预兆。

非煤矿山顶板分级管理制度

非煤矿山顶板分级管理制度

非煤矿山顶板分级管理制度非煤矿山顶板分级管理制度是指对非煤矿山顶板进行分级管理,以确保矿山顶板安全,防止顶板事故发生的一种管理制度。

矿山顶板安全是矿山安全生产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关系到矿山工人的生命安全和矿山的正常生产。

随着我国非煤矿山数量的增加和开采深度的加大,顶板安全问题日益突出,因此,建立非煤矿山顶板分级管理制度具有重要意义。

一、非煤矿山顶板分级管理制度的建立1. 成立顶板分级管理组织机构非煤矿山顶板分级管理组织机构应由企业主要负责人担任组长,安全、技术、生产等相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

组织机构负责制定顶板分级管理规章制度、组织实施顶板分级管理、监督考核顶板安全等工作。

2. 制定顶板分级管理规章制度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标准和矿山实际情况,制定顶板分级管理规章制度,明确顶板分级管理的范围、内容、程序、责任等。

3. 开展顶板分级评估根据矿山顶板地质条件、开采工艺、生产规模等因素,对矿山顶板进行分级评估。

顶板分级评估应包括顶板稳定性、顶板支护方式、顶板安全防护措施等方面。

4. 制定顶板分级管理措施根据顶板分级评估结果,制定相应的顶板分级管理措施,包括顶板监测、顶板支护、顶板应急预案等。

二、非煤矿山顶板分级管理制度的实施1. 顶板监测矿山企业应建立健全顶板监测制度,定期对矿山顶板进行监测,掌握顶板动态变化,及时发现顶板安全隐患。

监测内容包括顶板位移、裂缝、弯曲等。

2. 顶板支护根据矿山顶板分级评估结果,采取相应的顶板支护措施,确保矿山顶板稳定。

顶板支护措施可包括锚杆、锚索、钢架、木架等。

3. 顶板应急预案矿山企业应制定顶板应急预案,明确顶板事故的应急响应程序、救援措施、责任分工等。

应急预案应定期组织演练,提高矿山应对顶板事故的能力。

4. 顶板安全防护设施矿山企业应加强顶板安全防护设施建设,包括设立安全警示标志、搭建防护网、设置避难硐室等。

三、非煤矿山顶板分级管理制度的监督与考核1. 企业内部监督矿山企业应建立健全内部监督机制,对顶板分级管理制度的执行情况进行监督,确保制度落实到位。

矿井顶板分级管理制度

矿井顶板分级管理制度

矿井顶板分级管理制度一、总则为规范矿井顶板管理工作,提高矿井生产安全水平,确保矿工生命安全和财产安全,制定本制度。

本制度适用于各类煤矿及其他矿山企业的顶板管理工作。

二、管理机构1. 矿井顶板分级管理委员会:负责矿井地质构造、矿井生产情况和矿井顶板稳定性情况的调查分析,制定顶板管理措施和标准,对顶板管理工作进行指导和监督。

2. 矿井顶板管理部门:负责矿井顶板管理的具体实施工作,包括顶板检测、评级、修复和应急处理等。

3. 工作人员:按照各自职责,认真履行工作任务,确保矿井顶板管理工作的质量和安全。

三、顶板分级根据矿井地质条件、顶板构造、开采方式等因素,将矿井分为不同级别,确定相应的顶板管理措施和标准。

1. 一级矿井:顶板稳定性较好,不易发生顶板事故,管理要求较低。

2. 二级矿井:顶板稳定性一般,可能存在一定的顶板风险,需要采取一定的管理措施。

3. 三级矿井:顶板稳定性较差,易发生顶板事故,需要采取严格的管理措施。

四、顶板管理措施1. 一级矿井:定期进行顶板检测,发现问题及时修复,加强瓦斯抽放,确保矿井顶板稳定。

2. 二级矿井:定期进行顶板检测,加强顶板支护,采取防范措施,提前排查隐患,确保矿井顶板安全。

3. 三级矿井:严格执行顶板管理措施,加强顶板支护,实行联合阻灰,建立疏浚排水体系,确保矿井顶板稳定。

五、顶板管理标准1. 一级矿井:顶板巷道不得出现大于30厘米的裂缝,不得有明显下沉和变形,支护结构完好。

2. 二级矿井:顶板巷道不得出现大于50厘米的裂缝,支护结构牢固,定期进行整改维护。

3. 三级矿井:顶板巷道不得出现大于80厘米的裂缝,支护结构完好,每月进行一次顶板检测。

六、顶板事故处理1. 一旦发生顶板事故,应立即停止作业,疏散人员,启动应急预案,派遣救援队伍进行紧急处理。

2. 对重大顶板事故,应进行事故调查、现场勘察,制定处理方案和后续措施,确保类似事故不再发生。

七、顶板管理考核1. 对各级矿井的顶板管理工作进行定期检查和考核,对不合格的矿井进行整改,提高矿井顶板管理水平。

顶板分级管理制度

顶板分级管理制度

顶板分级管理制度一、顶板鉴定与分级管理工作。

1、根据顶板岩石的软硬和稳固程度、地质构造和破碎程度、采场跨度大小、顶板岩矿的透水性等不同,将顶板分为如下三级:一级顶板条件:凡具备下列条件之一,均应列为一级顶板。

(1)岩质疏松、层、节理发育。

(2)有较大的断层或较大的地质构造错动,互相交错而形成的角锥体(三角滑)。

(3)矿体中等稳固,但顶板有破碎现象和假顶。

(4)采掘面接近顶柱、空区、旧巷、地表。

(5)有渗水现象,有陷落危险。

二级顶板条件:岩质坚固,层、节理比较发达,有时亦形成小型角锥体或局部渗水现象。

三级顶板条件:岩质坚固,层、节理不发达,只有少数小断层,形不成角锥体。

2、对顶板鉴定的要求:(1)每个采场在开采过程中必须根据顶板的级别要求每月进行一次测绘(测量组负责),做出横断面图和平面图。

(2)用书面说明支护方法,开采顺序,顶板等级及安全技术措施(技术部负责)。

(3)地质人员对采场地质情况进行素描和编录,在测绘图上标明断层、岩脉及大的层、节理的部位、方向,以供顶板鉴定之用。

3、对顶板检查的要求:(1)对于一级顶板的安全检查应该每班不少于两次,第一次检查应该在作业前进行,检查结束后,需要向作业人员提出安全措施和注意事项。

第二次检查应在班中或者班后进行,主要是为了复查处理情况以及检查顶板的安全程度,并将检查结果报告给有关领导和井下值班人员,并填写好记录。

如果是针对二、三级顶板的检查,则每班只需要进行一次即可。

如果在检查中发现问题,则需要下达安全指令。

(2)主管生产的副总经理、总工程师,对一级顶板的采场每月至少检查一次,生产矿长、安全部部长每半月至少检查一次,井巷公司主管生产正职、生产技术部地测、采矿负责人每周至少检查一次。

(3)井巷公司设立专人负责顶帮的检查工作,每次检查至少需要两人组成一组。

必须定期下井检查处理各自生产区域的天溜井、运输巷和作业面顶帮岩石,以防止冒顶和片帮伤人事故的发生。

撬顶时必须由二人以上一起进行作业,不允许单人作业。

非煤矿山顶板分级管理制度(3篇)

非煤矿山顶板分级管理制度(3篇)

非煤矿山顶板分级管理制度一、采场顶板等级划分为了对危险程度不同的采场顶板的安全管理,做到突出重点,抓住一般,根据采场矿岩稳定情况进行顶板鉴定,分Ⅰ至Ⅲ级进行管理。

1、具备下列条件之一的,均列为Ⅰ级顶板(1)采场内有大断层通过。

(2)采场内有较大断层通过且有交汇;(3)层理、片理、节理特别发育;(4)采场顶板暴露面积较大,矿石类型以片岩为主的;(5)采场附近有空区或陷落区,可能对本采场构成影响的。

2、具备下列条件之一的,均列为Ⅱ级顶板(1)采场内有断层通过,岩性以片岩为主;(2)层理、片理、节理比较发育;(3)采场处于大断层的下盘;(4)矿体以片岩为主,片理、节理虽中等发育,但产状小于____度的。

3、Ⅲ级顶板:岩质坚固,层节理不发达,只有少数小断层。

二、顶板等级鉴定办法生产探矿结束后,在提交B级矿块时,地质人员要根据矿块的矿岩性质及地质构造情况,按顶板等级鉴定标准,提出所提交的矿块的顶板等级,并在地质说明书中注明;采矿设计人员根据地质人员提供的地质资料,在征求安全部门的意见后确定该采场的顶板等级,并在设计说明书安全栏中说明;计划部门在下达月计划时,在计划中注明采场的顶板等级。

采场顶板揭露后,矿岩性质及构造发生变化,顶板等级有必要进行调整时,经安全部门与设计人员协商后,由设计人员书面通知有关部门予以调整。

三、顶板检查顶板检查的内容主要有:顶板等级划分是否合理,顶板有否异常变化,安全技术措施是否可靠及执行情况等。

1、I级顶板的检查安全员每班至少检查一次,若安全情况特别不好应在现场监督处理;班长每班至少检查一次。

若安全情况特别不好,应在现场指挥处理;生产技术科长每周至少检查一次;安全科每周至少检查两次。

2、Ⅱ级顶板的检查矿安全员、值班矿长每班至少检查一次;生产处长、坑长每月至少检查一次;安环处或坑口安全科每周至少检查一次。

3、Ⅲ级顶板的检查矿安全员、值班矿长每班至少检查一次;井长每月至少检查一次;坑口安全科每周至少检查一次。

顶板分级管理制度范本

顶板分级管理制度范本

顶板分级管理制度范本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规范公司顶板管理,保障员工的工作安全与健康,提高工作效率,特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本制度适用于公司全体员工从事相关顶板作业的范围。

第三条公司顶板分级管理制度以安全为基础,兼顾经济效益、工作质量和环境保护。

第四条本制度的内容包括顶板管理的目的、原则、责任、权限、流程和制度的执行等。

第五条公司应当通过多种形式向员工宣传本制度,确保员工了解并遵守。

第六条对违反本制度的行为,按照公司相关规定进行处理。

第二章目录第一节顶板管理的目的和原则第二节顶板管理的责任和权限第三节顶板管理的流程第四节顶板管理的制度执行第五节附则第一节顶板管理的目的和原则第七条顶板管理的目的是为了确保员工在作业过程中的安全,防止顶板事故的发生,提高工作效率。

第八条顶板管理的原则包括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管理、全员参与。

第二节顶板管理的责任和权限第九条公司设立顶板管理责任部门,负责顶板管理的组织和领导。

第十条顶板管理责任部门的职责包括制定顶板管理制度、组织开展顶板管理培训、监督顶板作业过程等。

第十一条顶板管理责任部门应当对顶板作业人员进行岗前培训,确保他们具备相关的安全技能和操作知识。

第十二条顶板作业人员在顶板作业中必须遵守公司的相关规定和程序,服从顶板管理责任部门的指挥和安排。

第十三条顶板作业人员有权要求公司提供必要的安全设备和工具,确保他们的工作安全。

第十四条顶板作业人员在发现顶板问题或存在安全隐患时,必须及时向顶板管理责任部门报告,并采取必要的措施进行处理。

第三节顶板管理的流程第十五条顶板作业计划由顶板管理责任部门制定,并报公司领导审批。

第十六条顶板作业前,顶板管理责任部门组织顶板检查,对顶板进行评估和测试,确定作业方案。

第十七条执行顶板作业方案前,顶板作业人员必须参加由顶板管理责任部门组织的安全培训,合格后方可开始作业。

第十八条顶板作业过程中,顶板作业人员必须佩戴必要的安全装备,如安全帽、防护鞋等。

顶板分级管理制度(修订)

顶板分级管理制度(修订)

顶板分级管理制度(修订)一、顶板分级的目的顶板实行分级管理是为了针对不同顶板岩石情况制定相对应的应对措施,使顶板管理更科学、具有更高的操作性,达到防范冒顶片帮事故发生的目的。

二、顶板分级标准根据现场实际情况,按井巷掘进顶板和采场顶板的风险程度划分为三级,风险程度高、极不稳定的顶板为一级顶板,次之的为二级顶板,风险程度较低,顶板稳定的为三级顶板。

1、井巷掘进顶板的划分标准一级顶板:开挖后岩石不稳定,易形成大块浮石,有脱落或坍塌现象;或者巷道断面跨度6米以上的岩石较稳固,开挖后有浮石,捡撬难以完全处理的顶板岩石。

特性:岩体破碎,层理、节理发育,有大断层(断层厚度≥1.0m)通过,或者巷道断面跨度大,暴露面积大,受震后易出现浮石或发生坍塌现象。

二级顶板:岩石较稳固,开挖后有浮石,捡撬难以完全处理;或巷道断面跨度6米以上的岩石稳固,开挖捡撬后浮石可完全处理的顶板岩石以及重要的硐室。

特性:块状结构、有断层(断层厚度一般<1.0m)通过、节理较发育,且倾角较小、岩石受震动后易出现浮石。

三级顶板:开挖断面小于6米且岩石稳固,开挖后经捡撬无浮石和隐性浮石。

特性:周围无构造通过、岩性比较单一、均质块状结构。

2、浅孔回采矿房顶板的划分标准:一级顶板:岩石不稳定,易形成大块浮石,有脱落或坍塌现象。

特性:采场内有断层通过,两侧岩石破碎;或节理发育,泥质角砾充填,且延长较大,有共轭现象出现,顶板岩石易产生大块浮石。

二级顶板:岩石较稳固,开挖后有浮石,捡撬难以完全处理。

特性:采场内节理较发育,无充填物,偶有共轭出现,互相切割穿插,延长较大,开采受震动时易产生浮石。

三级顶板:岩石稳固,回采时无大块浮石。

特性:采场内岩性比较单一、均质块状结构、无构造或有少量节理,节理延伸长度小,密闭或微张,无泥质充填。

三、顶板的支护标准对应顶板分级标准,针对不同级别顶板的岩石稳固、节理构造等等情况分别制定了相应的支护方案及措施,具体支护措施如下:一)井巷掘进顶板的支护标准公司标准巷道开凿尺寸为三心拱 2.7*2.7,其他探矿巷道等开凿断面有变化时,参照此标准做相应调整。

顶板分级管理制度范文

顶板分级管理制度范文

顶板分级管理制度范文一、引言顶板是矿井工作面上方的岩层,其稳定与否直接影响着矿井的安全和正常生产。

为了确保矿井的安全稳定运行,采取顶板分级管理制度是十分必要的。

二、总体要求顶板分级管理制度的总体要求是保证矿井顶板的安全稳定,预防事故的发生,确保矿井的正常生产。

三、管理机构和责任1. 矿长承担整个矿山顶板分级管理的责任,负责制定顶板分级管理制度,组织实施并监督执行;2. 矿井安全监察部门负责对顶板分级管理制度的执行情况进行监察和检查,并及时提出改进意见;3. 各级管理人员必须认真履行职责,严格执行顶板分级管理制度,自觉接受监督;四、分级标准顶板分级标准是基于矿层的稳定性,以及采矿方法、工作面长度、支护形式等因素进行评估和划分。

1.一级顶板:采用机械化支护方式,矿层稳定性较好,无任何禁止性限制;2.二级顶板:采用钢架支护方式,矿层较稳定,工作面长度不超过500米,需要限定顶底板的最大跨度;3.三级顶板:采用木架支护或类似支护方式,矿层稳定性一般,工作面长度不超过300米,需要限制工作面的推进速度;4.四级顶板:采用木架支护或类似支护方式,矿层稳定性较差,工作面长度不超过200米,需要限制工作面的推进速度、顶底板的跨度以及火炮爆破等作业;5.五级顶板:矿层极不稳定,需要采用封闭式支护方式,工作面长度不超过100米,需要限定工作面的推进速度、顶底板的跨度以及火炮爆破等作业。

五、管理措施为了确保顶板分级管理制度的有效执行,以下管理措施应得到遵守和执行:1. 建立健全顶板分级管理档案,记录每个工作面的顶板分级情况和采取的支护措施;2. 每个工作面在进行顶板支护前,必须进行现场勘查和评估,确定应采取的支护措施和工作面的分级;3. 严格按照工作面分级的要求,采取相应的支护措施和限制措施;4. 定期对工作面进行巡视和检查,以确保支护措施的有效性和工作面的稳定性;5. 在采取顶板爆破作业时,需严格按照相应分级管理要求,制定详细的爆破方案并执行;6. 对于出现异常情况的工作面,应立即停工,并进行紧急处理和整改;7. 定期组织顶板分级管理经验交流会议,总结分析实践经验,推广先进做法。

综采采场顶板分级管理制度

综采采场顶板分级管理制度

综采采场顶板分级管理制度一、总则为了规范煤矿综采采场顶板管理工作,保障矿工生命安全和煤矿生产安全稳定,提高煤矿综采采场顶板管理水平,特制定本管理制度。

二、适用范围本管理制度适用于煤矿综采采场的顶板管理工作。

三、分级管理原则1. 安全第一原则:顶板管理必须以保障矿工生命安全和煤矿生产安全稳定为首要目标。

2. 预防为主原则:通过科学合理的预防性管理措施,减少顶板事故的发生。

3. 分级管理原则:根据采场地质特征和工作条件的不同,采取不同的管理措施,加强对不同级别的顶板管理。

四、分级标准根据采场地质条件和工作条件的不同,将采场的顶板分为不同的级别:一般顶板、变质顶板、煤柱和局部异常变质顶板。

1. 一般顶板:指没有严重裂隙和变形的顶板,采用普通支护措施即可保障安全。

2. 变质顶板:指受到一定变形或破碎的顶板,需要采用加强支护措施进行管理。

3. 煤柱:指采场中的煤柱部分,需要使用特殊的支护措施进行管理。

4. 局部异常变质顶板:指具有局部异常地质特征的顶板,需要采取特殊的监测和管理措施。

五、管理措施和要求1. 一般顶板管理(1)对于一般顶板,要求采取常规的支护措施,如木柱支护、绞盘支护等;(2)采用仪器对顶板进行定期检测,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处理;(3)加强对工作面区域的巡检,发现异常情况及时报告并采取措施。

2. 变质顶板管理(1)采用更加坚固的支护材料,如钢柱、钢架等进行加强支护;(2)加强对采场顶板进行定期检测,并建立健全的顶板监测系统;(3)严格执行安全制度,对变质顶板区域进行限制性管理,确保矿工的安全。

3. 煤柱管理(1)对煤柱进行定期检测和测量,确保其稳定性;(2)采取有效的支护措施确保煤柱的安全稳定,如采用锚杆加固等;(3)对煤柱周围进行监测,发现煤柱出现异常情况及时采取应急处理措施。

4. 局部异常变质顶板管理(1)采用高科技手段对异常变质顶板进行实时监测,并建立预警机制;(2)确保矿工不进入异常区域,严格限制性管理;(3)定期对异常区域进行专项检测,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顶板分级管理制度(3篇)

顶板分级管理制度(3篇)

顶板分级管理制度1、根据矿体宽度、采矿方法和矿岩稳固情况,合理确定和控制采幅、采高及采场允许暴露面积。

2、建立采场管理制度,采场应设专职撬毛工负责顶板管理工作。

班组长、安全员、撬毛工应经常检查顶板的稳固情况,及时处理顶板毛石,撬不下来的大块毛石,可用炸药崩掉或用木顶子临时支护。

3、充填法的采场控顶高度应根据矿岩稳固性和装运设备等条件确定。

人工分层充填法采场的控顶高度不大于2.5m.4、缓倾斜矿体的空场法采场,不允许破坏上盘围岩,以保护顶板稳固。

5、采场顶板在采矿过程中,要求成拱形,严禁采成锅底形。

采场项板不稳定时,必须采取临时支护措施。

6、在采矿过程中,采场内的规则矿柱和矿壁要按设计要求进行施工。

对比较松软的顶板,必须进行规则的临时支护。

对比较稳固的顶板,应根据顶板的变化情况,进行不规则的局部支护;顶柱两端必须加垫板并加楔子打紧打牢。

7、采场爆破后,必须从安全出口一端向另一端认真的撬净毛石,撬不下来的大块毛石,可用炸药崩掉或用木顶子临时支护,必要时打木垛。

8、采场顶板较松软时,凿岩炮孔布置应以平压孔为主,从一端向另一端或从采场两端向中央平压。

9、回采过程中,如顶板和矿体形状发生特殊变化时,应暂停作业,待确定支护及回采方案后,再进行下步回采作业。

10、井巷工程施工中,应根据顶板岩石的稳固程度、岩石破碎程度,采取不同的支护方式,如木顶支护、木棚支护、钢支护等,严重时应采取锚杆支护、喷锚网支护或钢筋砼支护等。

11、在不稳固的岩层中掘进井巷,应进行及时支护,中途停止掘进时,支护应及时跟至作业面。

顶板分级管理制度(2)是指根据企业的组织结构和管理层级,将顶板(即高层管理者)分为不同级别,实施不同级别的管理和领导。

该制度的目的是为了提高企业的管理效率和决策效益,确保企业的顶层决策能够有效地传导下去,并且能够及时地获取下层的执行情况和问题反馈。

在顶板分级管理制度中,一般将顶层管理者分为多个级别,每个级别负责一定的管理职责和决策权。

2023年顶板分级管理制度

2023年顶板分级管理制度

2023年顶板分级管理制度一、引言顶板分级管理制度是指为了保障矿井作业安全,合理安排和管理顶板,防止顶板事故的发生,预防事故的扩大和蔓延,提高矿井的生产效率和作业质量而制定的一套标准和具体措施。

本文将就2023年顶板分级管理制度进行详细阐述。

二、背景矿井作业是一项高风险行业,存在着许多危险因素。

尤其是顶板,作为矿井作业中最为脆弱的部分,一旦发生事故,后果不堪设想。

因此,为了加强对顶板的管理,提高作业的安全性和效率,制定一套科学的、系统的顶板分级管理制度势在必行。

三、制度内容1.分级标准(1)顶板稳定性分级标准:根据顶板的稳定性,将顶板分为A级(极好)、B级(良好)、C级(一般)、D级(较差)等四级。

分级评定主要考虑顶板的结构、地质构造、岩石力学性质等因素。

(2)支护设施分级标准:根据矿井支护设施的质量和有效性,将支护设施分为A级(完好有效)、B级(较好)、C级(一般有效)、D级(无效)等四级。

2.分级管理要求(1)顶板稳定性分级要求:根据不同的顶板分级,作出相应的措施和安排。

对于A级顶板,可以采用随时制定的支护方案;对于B级顶板,应制定针对性的支护计划,并进行必要的监测;对于C级顶板,要加强支护设施的维护和管理,确保其有效性;对于D级顶板,应采取紧急措施进行加固或更换。

(2)支护设施分级要求:根据矿井的不同地质条件和工艺要求,制定相应的支护设施分级要求。

同时,对支护设施进行定期检查和评估,确保其完好有效。

3.分级管理流程(1)顶板稳定性分级管理流程:包括顶板稳定性评估、分级确定、措施制定和执行监督等环节。

(2)支护设施分级管理流程:包括支护设施检查、分级评定、维护和管理等环节。

4.分级管理责任及考核(1)顶板稳定性分级管理责任:矿井负责人负责顶板分级管理工作的组织和协调,矿井技术部门负责评估和分级确定,矿井作业人员负责执行和监督。

(2)支护设施分级管理责任:矿井技术部门负责支护设施的检查和评定,矿井维护人员负责维护和管理,矿井作业人员负责支护设施的使用。

顶板分级管理制度

顶板分级管理制度

顶板分级管理制度1. 背景和目的顶板是企业生产过程中紧要的工作空间之一,对于保障生产安全和生产效率具有关键作用。

为了规范顶板的使用和管理,确保员工的工作环境和生产秩序,并减少意外事故发生的风险,订立本《顶板分级管理制度》。

本制度旨在规定顶板的使用规定、安全要求和管理责任,确保顶板的正常运营和维护,并推动企业生产过程的优化和整体效能的提升。

2. 适用范围本制度适用于企业内全部使用顶板的部门和员工,包含但不限于生产线、仓库、办公区域等处使用顶板的场合。

3. 安全要求3.1 顶板材质选择依据不同区域、用途和负载要求,应选择合适的顶板材质,确保其质量和承载本领满足安全标准。

3.2 安装与维护3.2.1 安装顶板应由专业人员进行,并依照相关规范和设计要求进行施工。

3.2.2 定期检查和维护顶板的稳定性和完整性,如发现异常应立刻进行修复或更换。

3.2.3 禁止未经授权的人员进行顶板的拆除、修补或改装等操作。

3.3 负荷限制顶板应依据设计承载本领的要求合理使用,不得超出负荷限制。

3.4 临时加重负荷临时加重负荷时,应提前计算和评估顶板的安全性,确保不产生安全隐患。

3.5 防滑处理对于易滑、湿滑的顶板区域,应采取防滑措施,如安装防滑垫、增设护栏等,确保员工的安全。

3.6 电气设施安全顶板区域的安装和使用应符合电气设备安全规范,保证电气设施的可靠性和安全性。

4. 顶板使用管理4.1 使用权限4.1.1 顶板的使用权限应明确规定,全部人员必需经过相应培训和资质审核后方可获得使用权限。

4.1.2 只有具有有效顶板使用证的人员才略进入顶板区域工作。

4.2 使用规定4.2.1 使用顶板时应严格依照操作规范进行操作,不得超范围使用、乱扔杂物等,确保使用安全。

4.2.2 顶板上不得堆放过高的物品,以免影响顶板的稳定性。

4.2.3 使用顶板时应注意轻拿轻放,避开破坏顶板表面,确保顶板的正常使用寿命。

4.3 事故报告和处理4.3.1 发生顶板相关事故时,应立刻向上级汇报,并启动紧急救援措施。

非煤矿山顶板分级管理制度范本

非煤矿山顶板分级管理制度范本

非煤矿山顶板分级管理制度范本一、总则为了加强非煤矿山顶板的管理,确保矿山安全生产,提高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制定本分级管理制度。

二、目的和原则1. 目的:通过顶板的分级管理,确保其稳定性,防止顶板事故的发生,保障矿工的生命安全和财产安全。

2. 原则:(1)科学合理:根据矿种、地质条件、采场方式等因素,制定科学合理的顶板分级标准和管理办法。

(2)安全优先:将安全放在首位,坚决杜绝违章操作和盲目冒进,确保顶板的稳定性。

(3)全员参与:所有参与矿山生产的员工,必须严格遵守顶板分级管理制度,共同维护矿山的安全。

三、分级标准根据矿种、地质条件等因素,制定以下非煤矿山顶板分级标准:1. 一级顶板:(1)稳定性良好,无明显裂隙、滑动、片裂等现象。

(2)底板无松动、滑移和变形迹象。

(3)顶板煤层应为坚硬煤岩,没有裂隙和晃岩现象。

2. 二级顶板:(1)顶板有轻微裂隙和滑动现象,但稳定性较好,不会立即垮塌。

(2)底板无松动、滑移和变形现象。

(3)顶板煤层中存在少量的软岩和煤岩交替层。

3. 三级顶板:(1)顶板有明显裂隙、滑动和片裂现象,但稳定性尚可,预计在较长时间内不会发生垮塌。

(2)底板有轻微松动、滑移和变形现象。

(3)顶板煤层中存在较多的软岩和煤岩交替层。

4. 四级顶板:(1)顶板有严重的裂隙和滑动现象,稳定性差,随时可能发生垮塌。

(2)底板有明显松动、滑移和变形现象。

(3)顶板煤层中存在大量的软岩和煤岩交替层。

四、分级管理办法1. 一级顶板管理:(1)采取钻孔灌浆、梅花锚杆和锚网等支护措施,确保一级顶板的稳定性。

(2)及时排除顶板上的松散物和积水。

(3)定期进行顶板检查,发现问题及时处理并报告。

2. 二级顶板管理:(1)采取钻孔灌浆和锚杆等支护措施,强化顶板的稳定性。

(2)及时清理顶板上的松散物和积水。

(3)每班进行一次顶板巡检,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措施进行处理。

3. 三级顶板管理:(1)采取灌浆、锚杆和锚网等支护措施,加固顶板的稳定性。

非煤矿山顶板分级管理制度范文

非煤矿山顶板分级管理制度范文

非煤矿山顶板分级管理制度范文一、总则为加强非煤矿山顶板管理,保障生产安全,提高工作效率,制定本制度。

二、目的和原则1.目的:确保非煤矿山顶板稳定,预防顶板事故的发生。

2.原则:科学合理、预防为主、综合治理、责任落实。

三、分级管理内容1.顶板分级标准:根据顶板岩层稳定性评价结果,对非煤矿山进行分级管理。

设立A、B、C、D四个等级,等级越高,顶板稳定性越好。

2.顶板稳定性评价:对非煤矿山进行定期顶板稳定性评价,确定顶板等级。

评价结果由矿山地质及安全管理部门负责审核,并向生产部门通报。

3.分级管理措施:(1)A级矿山:要求顶板支护设施齐全,备有坍落架、钢架等应急工具,设置专职监测人员进行顶板监测,及时发现异常情况并采取措施处理。

(2)B级矿山:要求加强顶板监测,建立顶板监测记录,设置专职监测人员,及时发现顶板异动,并采取相应措施。

(3)C级矿山:要求加强顶板巡查,定期检查顶板支护设施,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并做好巡查记录。

(4)D级矿山:要求加强顶板巡查,及时发现问题并上报,生产部门应根据情况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

四、责任分工1.地质及安全管理部门负责对非煤矿山进行顶板稳定性评价,并确定各矿山的顶板等级。

2.生产部门负责根据顶板等级要求制定相应的顶板管理措施,并组织实施。

3.监测人员负责顶板监测工作,及时发现异常情况并报告。

4.巡查人员负责定期巡查顶板,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并做好记录。

五、处罚措施对违反顶板分级管理制度的单位和个人,依据有关规定,给予相应的处罚,包括经济处罚、责任追究等。

六、附则1.顶板分级管理制度的实施应与其他相关制度相衔接,形成合力。

2.本制度的解释权归非煤矿山地质及安全管理部门所有,并及时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修订和完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黄金集团湖南鑫瑞矿业有限公司
顶板分级管理制度
1目的
为规范顶板管理,将危害程度控制在允许范围之内,避免和减少矿岩冒顶事故的发生,特制定本制度。

2依据
《金属非金属矿山安全规程》(GB16423-2006)
3适用范围
本制度适用于公司井下顶板分级管理。

4术语(无)
5职责分工
5.1总经理
对采掘顶板分级负领导责任。

5.2分管生产副总经理
领导相关生产技术部门对本矿采掘顶板进行分级管理,确保生产安全。

5.3生产技术部
负责采场顶板分级管理工作的监督指导,对一级顶板采场进行定期检查;对危险采场现场进行危险评估,制定安全防范措施。

负责作业采场的设计管理和技术管理。

制定采场顶板分级报表。

5.4生产单位
负责采场出矿前顶板边帮松石(即浮石,下同)处理;作业班(组)长对本班作业采场的安全生产负直接责任;负责在作业前对采场进行全面的检查和处
理;
采场作业人员对当班采场在作业前必须进行全面的检查和处理。

6工作程序
6.1采场作业环境要求
6.1.1采场进路口应设有安全确认牌。

6.1.2采场顶板边帮应安全可靠,对顶板不稳固的采场,应有监控手段和处理措施。

对围岩松软不稳固的作业面,应采取支护措施。

6.2采场顶板分级
6.2.1生产技术部根据地质构造、矿岩结构及矿岩稳固程度,采场跨度的大小、顶板岩石的渗水状况以及回采范围毗邻介质进行危险评估,确定顶板等级。

6.2.2顶板分级原则:采场顶板按危险等级分为一级顶板、二级顶板、三级顶板。

具体分级原则如下:
☆一级顶板,凡具有以下情况之一者,即为一级顶板:
a)顶板的矿岩特别松软,层节理发育形成较大的压碎状态;
b)有较大的断层和较多的中小断层,或分层交错形成有三角滑板者;
c)采场超过设计跨度,且顶板矿岩不稳定;
d)顶板有较大的渗水者或有较大的溶洞;
e)顶板矿岩结构较差的间柱或破顶层。

☆二级顶板:
a)顶板矿岩较松软;
b)层节理较发达,断层不多;
c)顶板出现有中、小型三角滑板;
d)有局部渗水现象者;
e)采场超过设计跨度,但顶板矿岩状况较稳定。

☆三级顶板
层节理不发达,断层不明显,渗水现象不明显者。

6.3顶板管理
6.3.1回采作业时采场顶板不得留有浮石。

6.3.2采场控顶高、一次落矿高度、采场宽度应符合相关要求,严禁超欠挖。

6.3.3进路施工应严格按设计规格及设计方位进行施工。

6.3.4排险与支护:
☆每个作业面必须安排足够的排险工进行排险作业,必须配齐个人照明工具、排险工具及劳动保护用品;
☆进行排险作业前首先要观察作业场所周围的安全状况,排险人员必须站在安全位置,撬浮石必须先考虑到浮石落下后的滚落方向,防止滚石伤人。

撬浮石必须自上而下,从外往里,撬浮石必须有两人,一人照明,一人撬浮石,撬完浮石后方可进行作业,严禁撬浮石同其它作业同时进行;
☆当时排不下来的险石,要做出明显的标记,及时通知支护工予以支护;
☆排险以后的作业面,要经常巡视检查,进行敲帮问顶,及时排除险情,做到检查到的各作业面确保安全无隐患;
☆每个作业面必须准备一长一短两根撬棍备用;
☆采场顶板需锚护时,必须及时布置水泥卷锚杆,锚杆角度应与节理构造面垂直水泥卷必须注满孔,确保锚杆施工质量达到100%;必要时还需打木立柱维护顶板,确保安全生产;
☆回采采场及进路较破碎的地方必要时应砌砖石墙维护顶板。

6.4顶板松石的预防
6.4.1采场在回采期间,把矿岩的暴露面积和暴露时间控制在允许的范围内,充分利用矿岩本身的自然支撑能力或人工支撑方法来维护采场的稳定性,以保障作业人员的安全,确保生产正常进行。

6.4.2坚持合理的开采顺序。

井下开采要自始自终坚持自上而下,自上盘而下盘,自一翼向另一翼的开采顺序。

6.4.3提高回采强度,按“三强”原则组织生产。

“三强”即强掘、强采、强出。

指集中力量,强化一个采场或一个分层的凿岩掘进、落矿和出矿作业,达到快速采出矿石,提高采场单位面积矿石产量,缩短生产周期的目的,同时躲过大的地压威胁,避免或减少采场坍塌冒顶事故的发生。

6.4.4加强顶板管理,选择好适当的支护形式。

根据岩层结构情况,对结构较差的顶板合理地采用锚杆或锚网等其它形式有效的支护。

6.4.5严格控制采场的跨度及矿岩的暴露面积和暴露时间,并将顶板打成拱形或倾斜形,充分利用矿岩的“自然”支撑能力。

6.4.6加强对采空区的充填,减少采空区的暴露面积。

6.4.7对顶板不稳固的采场,指定专人负责检查和监护。

6.4.8做好采场的设计与汇审工作,设计人员应深入现场进行调查,核对地质资料的准确性,掌握上下中段和上下盘相邻矿体或空场的关系,对回采中可能出现的问题预先定出措施,并交与有关部门汇审,避免或减少冒顶事故的发生。

6.4.9如发现采场顶板或天井有渗水现象,生产单位领导应立即组织人员查清水源,采取堵(排)水措施。

6.4.10对特别危险的作业采场,生产单位应派专人进行跟班监护,监护人员不得擅自离开工作岗位,监护时必须认真仔细,发现异常情况,应立即通知作业
人员撤离现场。

6.4.11生产单位应加强对职工的自我防护教育,提高职工的安全素质,掌握顶板冒落前的预兆。

在采场作业时,要有人监护,当采场有异常响声或小块岩石掉落时,应立即停止作业进行观察和检查,必要时应撤离现场。

6.4.12采场发生冒落情况时,生产单位应及时应做好采场松石冒落的统计、分析、危险评估工作,掌握规律,做好预测、预报工作,如发现有大面积地压活动和大冒顶预兆时,必须立即停止作业,将人员撤至安全地点。

6.4.13生产单位按照《危害辨识与风险评价管理制度》进行危害辨识与风险评价时,应重点考虑一级、二级顶板的风险,及时采取风险控制措施。

6.4.14加强对地压活动的检测和预报,利用各种先进的科学技术方法和传统有效的方法对地压活动进行监测,及时掌握地压的活动情况,以便提前采取预防措施。

6.5安全检查
6.5.1安环部每月组织一次安全生产大检查,监督作业现场的标准化作业情况,对发现的问题下达“隐患整改通知单”,提出整改要求限期整改,并由专人验收。

6.5.2生产技术部对井下采场顶板进行检查,填写《井下顶板管理记录》。

6.5.3安环部、生产技术部检查人员加大现场检查力度,及时发现现场存在的问题,提出整改办法。

6.5.4各单位每周组织一次安全检查,对存在问题予以整改。

6.5.5工段长、跟班主任、专职安全员每天要深入现场,及时发现和解决存在的问题。

6.5.6班组长要靠在现场抓检查,在安排生产任务的同时安排好与安全有关的注意事项,并经常检查。

6.5.7作业人员在作业过程中要密切注意顶板及两帮的安全情况,发现问题及时报告,紧急情况下要立即撤出作业面,并向领导反映现场情况。

7相关文件
7.1《作业环境安全管理制度》
7.2《危害辨识与风险评价管理制度》
8相关记录
《井下顶板管理记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