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第七单元天理人欲经典原文7《朱子语类》三则练习新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七单元天理人欲
经典原文7 《朱子语类》三则
朱熹声称平生最不喜作文,却是南宋一代文章大家。其奏疏之作,往往有高屋建瓴的气势,行文简易而意气凛然,不动声色而林茂深严,使人难于辩驳。其序跋之类条分缕析,无褊躁激切之论,无艰涩炫目之辞,清明峻洁之中,自有雍容俯仰之态。其书、记之作,落尽英华而返璞归真,将俊健奇伟出之于条畅洞达,语简意闲,神定气和,充分展现
出朱熹冲夷和穆的宗师气象。
美
字
体
读书不忍方见真味,克己复礼自归本心。
赏美文
朱熹的“存天理、灭人欲”
长期以来,“存天理、灭人欲”一直被当作朱熹的发明而流传。事实上,这一概念在《礼记·乐记》中已经出现,其中说道:“人化物也者,灭天理而穷人欲者也。
于是有悖逆诈伪之心,有淫泆作乱之事。”这里所谓“灭天理而穷人欲者”就是指泯
灭天理而为所欲为者。二程说:“人心私欲,故危殆。道心天理,故精微。灭私欲则
天理明矣。”这里所谓“灭私欲则天理明”,就是要“存天理、灭人欲”。后来,朱
熹说:“孔子所谓‘克己复礼’,《中庸》所谓‘致中和’‘尊德性’‘道问学’,
《大学》所谓‘明明德’,《书》曰‘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
中’,圣贤千言万语,只是教人明天理、灭人欲。”
在朱熹看来,“存天理、灭人欲”是儒学的精髓之所在。需要指出的是,朱熹在“存理灭欲”理论上的作为,更多的在于阐明如何实现“存理灭欲”。在朱熹那里,
“人欲”,指的是“私欲”,与人的正当欲望并非同一概念。比如,“若是饥而欲
食,渴而欲饮,则此欲亦岂能无?”“同是事,是者便是天理,非者便是人欲。如视
听言动,人所同也。非礼勿视听言动,便是天理;非礼而视听言动,便是人欲”。可见,朱熹所说的“人欲”是指那些超出了正当要求以及违反了社会规范的欲望。因
此,朱熹并不一概反对人的欲望。他说:“如‘口之于味,目之于色,耳之于声,鼻
之于臭,四肢之于安佚’,圣人与常人皆如此,是同行也。然圣人之情不溺于此,所
以与常人异耳。”朱熹反对的是沉溺于人的欲望之中。他甚至还说:“人欲也未便是
不好。谓之危者,危险,欲堕未堕之间,若无道心以御之,则一向入于邪恶,又不止
于危也。”认为人欲只要有“道心以御之”,就“未便是不好”。同时,朱熹也不是
盲目地抵御外物的诱惑。他反对司马光“扞御外物”的思想,说:“夫外物之诱人,
莫甚于饮食男女之欲,然推其本,则固亦莫非人之所当有而不能无者也。但于其间自
有天理人欲之辨,而不可以毫厘差耳。……今不即物以穷其原,而徒恶物之诱乎己,
乃欲一切扞而去之,则是必闭口枵腹,然后可以得饮食之正,绝灭种类,然后可以全
夫妇之别也。”显然,朱熹并不是一味地“扞御外物”,而是要求通过“即物以穷其原”,正确区分天理与人欲。
至于如何实现“存理灭欲”,朱熹的思想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其一,“存理灭
欲”首先要“认取哪个是天理,哪个是人欲”。“天理人欲,须是逐一验过”,只有
通过明理,才能灭去私欲,所以,朱熹更多地讲“明天理、灭人欲”。其二,“存理
灭欲”是复归于人的本心的必要环节。在朱熹看来,“存理灭欲”,就是要通过明辨
天理人欲之异,复归于人的本心。其三,“存理灭欲”是一个循序渐进、自然而然的
过程。在朱熹看来,“存理灭欲”并不是单纯地通过外在的力量,而是要通过个人自
身的道德修养,循序渐进,“自然纯熟”。
朱熹“存天理、灭人欲”在理论上的缺陷,是把天理与人欲对立起来,所谓“天
理存则人欲亡,人欲胜则天理灭”。这就有可能把属于社会伦理的“天理”看作独立
于人之外的存在,在社会还没有制定出合法的程序来确立“天理”的内容时,而被任
意赋予各种规定,从而造成如清代戴震所说的“以理杀人”。当然,这并不是朱熹提
出“存天理、灭人欲”所希望看到的。
(摘自《光明日报》)
【课内挖掘】
宋代的理欲之辩是重要的哲学命题,进行过激烈的辩论。你对宋代理学家所提出的“存天理、灭人欲”这一观点有怎样的认识?请结合现实生活谈一谈你的理解。
[角度] 存天理,抑人欲。
【课外运用】
示例:
“存天理、灭人欲”所倡导的抑制物欲的思想,使人类修心禁欲,从而减少了人类对
资源的消费,进而减少了人类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在客观上实现了人与环境的协调发展。我们的先人正是在“存天理、灭人欲”的约束下,抑制了人们的需求,培养了节俭的美
德,减少了人类对生物圈和地球
的破坏,从而把一个和
谐而美好的自然环境、完整而富庶的地球一代一代地传承下来。相反,西方价值观极
大地激发了人类的欲望,使人类的智慧用在满足自己永无止境的欲望上,灭天理,纵人欲,从而使任何发展都变成了破坏生态环境、搅乱自然秩序的中坚力量。
如果说“灭人欲”有点极端、是人类圣贤追求的目标的话,那“存天理、灭人欲”这一东方智慧恰好给出了人类生存方式的左极限;西方价值观所激发并形成的物质主义和个人中心主义给出的正是人类生存方式的右极限。取精华,去糟粕,我们可以清晰地知道人类生存方式的合理区间,那就是“存天理,抑人欲”。
一、基础巩固
1.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读音正确的一句是( )
A.如履.薄冰(fù)
B.则精神自是愦.愦(ɡuì)
C.及至前面荆棘芜.秽(wǔ)
D.里面煞.有工夫(shà)解析:A项,“履”应读lǚ;B项,“愦”应读kuì;C项,“芜”应读wú。
答案:D
2.下列各项中,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合:应该
A.明知合.行大路
厌:厌恶
B.略晓其义即厌.之
克己:约束、克制自己的言行和
C.此便是无克己
..工夫
私欲等,使之合乎天理
D.里面煞有
煞有:很有
..工夫
解析:B项,厌:满足。
答案: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