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统计学第12章国民经济统计概述
国民经济统计学(参考知识点整理)
![国民经济统计学(参考知识点整理)](https://img.taocdn.com/s3/m/629f2336b90d6c85ec3ac693.png)
国民经济统计学东北财经一·学习指导本课程以宏观经济理论为基础,主要内容包括(1)国民经济统计总论:国民经济统计学的研究对象和范围、国民经济统计指标体系、国民经济统计学的学科性质和地位、国民经济基本分类、国民经济统计中的统计平衡表方法(2)国民经济资源统计:人力资源统计、自然资源统计、资产负债统计(3)国民经济总量统计:国民经济总量统计的一般问题、国内生产总值统计理论、中国国内生产总值的统计实践、其他国民经济总量指标、国内生产总值统计的扩展(4)国民经济过程统计:财政与税收统计、金融与货币统计、价格统计、通货膨胀统计、资金流量分析。
(5)国民经济动态统计:经济增长统计、经济周期统计、经济动向预测方法(6)国民经济结构统计:产业结构统计、市场结构统计、区域结构统计、投入产出分析(7)国际经济关系统计:国际贸易统计、国际投资统计、外债统计和汇率统计、国际收支统计、国际经济比较统计、国力比较统计。
(8)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国民经济核算的基本点、国民经济核算史、国民经济账户、国民经济矩阵、社会核算矩阵(SAM)、附属核算。
二·第一章总论第一章第1节国民经济统计的基本理论和方法一、研究范围以国民经济为研究范围国民经济运行:生产、分配、流通和使用物质和非物质生产部门二、研究对象1.与国民经济工作的对象不同。
“方法论”,不仅是“统计规律”2.不同于统计学原理的研究方法3.宏观经济统计方法论,非微观三、理论基础和方法论基础马克思政治经济学和哲学第一章第2节国民经济统计学科性质和地位一、独立的社会科学二、与其他各统计学科的关系学科设置问题:1992、11月统计学(一级)—经济统计学(=)—国民经济统计学1.与统原的关系统原:什么是相对数经统:出口换汇成本是什么怎么计算、怎么用2.与其他部门统计关系企业统计、农业、金融统计3.与综合平衡统计的关系4.与国民经济核算框架指导方法分析三、本书的结构安排第一章第3节国民经济统计指标及指标体系一、指标用来反映社会现象在一定时间、地点的条件下的规模、水平、程度、结构、速度等的数值的概念二、指标体系:相互独立有相互联系统计指标群1.国民经济是多层次多系统现象组成的总体分三个层次明细(1)反映国民经济总体状况数量方面(2)每一种社会再生产系统活动状况(3)反映各统计内部活动状况的指标如预警人口人口出生率2.原则(1)马列、邓小平指导(2)体现全面性、系统性(联系和协调)和层次性(宏观)(3)可操作性和动态性第一章第4节国民经济活动分类一、国民经济分类的意义和原则(一)意义统计分组在国民经济统计中的应用(二)原则马克思理论、从实际出发、系统性(标志选择)、国际对比原则、动态化原则(如IT)(三)不同目的的分类标志:国民经济行业分类、基本生产和基本结构的划分、三次产业的划分、机构部门的划分、重要经济类型的划分二、国民经济行业分类(一)分类标志和原则劳动的社会分工为基本划分标志具体:1.按劳动的产出性质和社会功能的同一性2.社会经济活动过程的同一性3.该经济活动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即行业规模大小)(二)分类的基本单位应该是各种经济活动的成果*通用的方法:基层单位:位于一个地点、仅从事一种生产活动或其主要生产活动的增加值占绝大部分的一个企业或企业的一部分1一定场所2一种或一种以上次要活动3一个点如联合企业多个单独的基层单位(二)联合用ISIC1948 1958、68、89三次修订把所有市场通过与交换的收入的经济活动进行分类确定小类:按经济形式的性质中大:按基层活动的特性17个主要门类 60个大类173个中类 306小类例:D-22-2-1 制造业、出版物印刷品大类、印刷品和服务中类、印刷品小类(三)我国:1984 划分标志普查第一次全国基本单位普查于1996年组织实施。
(12)第12章 国民经济统计基础知(曾五一)
![(12)第12章 国民经济统计基础知(曾五一)](https://img.taocdn.com/s3/m/0f21ce205901020207409ce0.png)
统计学 四、国民经济核算的基本原则
STATISTICS
(一)计量社会产品的生产性原则和社会性原则 “生产性原则”是指国民经济核算应对生产活动的 全部有效成果进行计量。 “社会性原则”是指作为核算对象的生产成果还必 须具有社会性,即不仅是生产者个人所需要的,而 且还是社会所需要的,是能得到社会承认的成果。 (二)国民经济核算的平衡原则 社会产品的生产、分配和使用三者在总量上应该是 恒等或平衡的。这就是所谓的“平衡原则”,国外 有的学者将这种关系称作“三方等价原理”。
最常用的国民经济总量指标。
12 - 18
图12-2 常用国民经济统计指标
统计学
STATISTICS
二、国民经济生产指标
(一)国内总产出 “国内总产出”是指一定时期内国民经济各部门生产的社会 总产品的价值总量。 从实物形态看,社会总产品可分为货物和服务两大类。从价 值形态看,国内总产出是社会总产品完全价值的总和,其价 值构成为:(1)生产资料转移价值c,包括劳动手段转移价值 (固定资产折旧)c1和劳动对象转移价值(即中间消耗)c2 ;(2) 活劳动新创价值,包括必要劳动价值v和剩余劳动价值m 。 国内总产出包括了生产资料转移价值的大量重复计算,并且, 这种重复计算的程度还与生产组织的内部结构的变化有关。 国内总产出只是一个有关国民经济生产的“总周转量”指标, 它能够表明全社会生产活动的总规模,并能用于对国民经济 各部门间的技术经济联系进行投入产出分析,但不能说明国 民经济生产活动的最终成果。
12 - 12
统计学 三、国民经济核算的行业与部门分类
STATISTICS
(一)机构部门分类和活动部门分类 1. 机构部门分类。按其在取得收入和支配收入、筹集资金和 运用资金的财务决策权同一性标准进行分类的一种方法。分 类的基本单位是能够拥有资产、承担负债,从事经济活动并 与其它单位进行经济交易的实体。 我国新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中,常住单位分为四个机构部门: (1)非金融企业部门。 (2)金融机构部门。 (3)政府部门。 (4)住户部门。 2.活动部门分类。按各基层单位活动性质的同类性对掌握生 产经营决策权的基层单位进行分类。这种分类存在层次差别, 根据分析的需要,可粗可细。
第十二章 统计决策 (《统计学》PPT课件)
![第十二章 统计决策 (《统计学》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e7299357d5bbfd0a78567386.png)
该准则的数学表达式为:
a*
ax ax
i
j
qij
式中,a*是所要选择的方案。
26
第三节 完全不确定型决策方法
一、准则
2.最大的最小收益值准则:
该准则又称悲观准则或“坏中求好”准则。它正好与乐 观准则相反,决策者对未来形势比较悲观。在决策时, 先选出各种状态下每个方案的最小收益值,然后再从中 选择最大者,并以其相对应的方案作为所要选择的方案。
式中,Q (ai ,θj )是在第j种状态下,正确决策有可能得到 的最大收益,qij是收益矩阵的元素。
28
第三节 完全不确定型决策方法
一、准则
3.最小的最大后悔值准则:
应在求出后悔矩阵的基础上,先选出各种状态下 每个方案的最大后悔值,然后再从中选择最小者,并以 其相对应的方案作为所要选择的方案。 该准则的数学表达式为:
14
第二节 一般风险型决策方法
一、风险型决策的基本问题
把以上三部分内容在一个表上表现出来,该表就称 为损益矩阵表,如表12.1所示。
表12-1 损益矩阵表
可行方案 d i
d1 d2
dm
自然状态 s
12 n
先验概率Pi 损益值 Lij
p1 p2 pn
L11L12 L1n
L21L22 L2n
②完全不确定情况下的决策:未知任何信息的决策。
对抗型决策:包含了两个或几个人之间的竞争,并且不是
所有的决策都在决策人的直接控制之下,而要考虑到对方的策 略
6
第一节 统计决策的基本概念
二、决策的作用和步骤
目标→决策→行动→结果。即由 目标出发,作出决策,由决策指挥行动,由行动产生 相应的结果。
由目标到达结果的中间媒介作用; 避免盲目性减少风险性的导向效应。
曾五一应用统计学第12章
![曾五一应用统计学第12章](https://img.taocdn.com/s3/m/0ed6074be2bd960590c677a5.png)
个体指数
编辑ppt
4
商品 单位
大米 猪肉 服装 冰箱
百公斤 公斤 件 台
商品价格(元)
基期 报告期
p0
p1
300 18 100 2500360 20 130 2000
销售量
基期 报告期
q0
q1
2400 84000 24000
510
2600 95000 23000
612
例:计算(1)各种商品的价格指数和销售量指数。 (2)全部商品的价格指数和销售量指数。
360 20 130 2000
2400 84000 24000
510
2600 95000 23000
612
p0q0
7200 15120 24000 12750
销售额(百元)
p1q1 p0q1 p1q0
9360 19000 29900 12240
7800 17100 23000 15300
8640 16800 31200 10200
报告期销售额 基期销售额
p1q1 p0q0
编辑ppt
7
(三)统计指数的作用
1.运用统计指数可以分析复杂经济现象总体的 变动方向和程度。 2.运用统计指数可以对现象的变动进行因素分 析,研究各因素的变动对现象变动的影响程度 。 3.运用统计指数可以分析复杂经济现象总体的 长期变化趋势。 4.运用统计指数可以对多指标复杂社会经济现 象进行综合测评。如对综合国力、社会发展水 平的综合评价研究。
与一个质量因子的乘积。比如销售额指数,产值指数等。
编辑ppt
6
3. 按所反映的对象范围和计算方法的不同,分为 个体指数、类指数和总指数。
个体指数:反映总体中个别项目的数量对比关系的 指数。
统计学原理 第12章 统计报告
![统计学原理 第12章 统计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f93bcc166c85ec3a87c2c523.png)
3. 鲜明。主题要明确表示赞成什么、反
对什么,观点明确,态度明朗,旗帜鲜明。 4.集中。全文要围绕主题,说深说透,选 材要力争选那些最能说明观点和材料,去掉次 要正文要严谨、分明 、
3.密度法,是指适当控制统计分析报告的 数字密度,数字不应太多,也不要过少,一 般控制在全文的10%~30%,其分布要均衡。
4. 概略法,是指把复杂的统计数字概算、 扩算或简化,使读者易读易记。它可采用概 数、大单位数、范围数、代表数、代替数等 方法。 5. 明晰法,是指把一些比较抽象、复杂 的统计数字采用抽象数变具体数,或数字加 解说的办法使其变得更清晰、更明确的方法。 6. 对衬法,是指将差别较大的两种事实 数字进行对照,引起读者注意。
务、研究重点、基本内容和结构形式特征,
统计报告归纳起来主要包括专题性的分析报
告、
总结性的分析报告、进度性的分析报告、预
测决策性分析报告。
二、 (一)“四性” 1.准确性,就是要数字准确,情况真实,观点
正确,分析符合客观实际,依数据分析、判断、提
炼的观点,必须准确。 2.针对性,就是有明确的目的性和实用性,为 一定的对象服务。要“适销对路”,对准需要,不 应“无的放矢”。
7.揭示法,是指揭示统计数字的背后实质, 加强统计数字的效果。 8. 联系法,是指运用突出的事实、典型的 事例,引起人们注意,加强统计数字效果。
9. 形象法,是指利用比喻、夸张等手法使 统计数字变得形象、具体,以使读者理解。 10.图表法,是指通过统计图表来表达统计 数字,给读者直观印象,以增强统计数字效果。
五、统计分析报告例析
END
3. 时效性,就是要保证统计信息的价值。统
《国民经济统计概论》课件
![《国民经济统计概论》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a293f708e55c3b3567ec102de2bd960591c6d96f.png)
国民生产是指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内
的全部产品和服务的总量。
3
国民收入的计算
国民收入可以通过计算劳动报酬、利
国民生产的计算
4
息、租金和利润等收入之和得到。
国民生产可以通过计算国内生产总值 和净出口之和得到。
国内生产总值(GDP)
GDP的计算可以通过产出法、支出法和收入 法,三种方法得到。 产出法:将一个国家的生产活动总和作为 GDP的测算依据。 支出法:将一个国家的总消费、总投资和净 出口作为GDP的测算依据。 收入法:将一个国家的劳动报酬、利息、租 金和利润等收入作为GDP的测算依据。
人均国内生产总值(GDP per capita)
《国民经济统计概论》 PPT课件
欢迎来到《国民经济统计概论》PPT课件!让我们一起探索GDP的定义和重要 性,国民经济统计的基本概念,以及重要经济指标的测算方法。
GDP的定义和重要性
1 什么是GDP?
GDP是国民生产总值的 缩写,是衡量一个国家 经济活动总量的核心指 标。
2 GDP的重要性
GDP反映了一个国家的 经济状况和发展水平, 对政府决策和投资者判 断具有重要影响。
3 GDP的计算方法
GDP可以通过两种方法 计算:支出法和收入法。
国民经济统计的基本概念
统计
国民经济统计是指对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活 动进行数据收集、整理、分析和报告的过程。
测量
通过国民经济统计,我们可以量化和衡量经济 活动的规模、增长率、结构和质量。
比较
国民经济统计数据可以用于国际比较,帮助我 们了解不同国家之间的经济差异和相似性。
国民经济核算体系
1
核算体系的定义
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是指对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进行系统的账务记录和统计分析。
统计学各章练习——统计概述
![统计学各章练习——统计概述](https://img.taocdn.com/s3/m/7f2ecd4fd15abe23492f4d40.png)
第一章统计概述一、名词解释1、统计:是关于社会经济现象数据资料的获取、整理、分析、描述和推断方法的总称,包括获取数据资料的方法和用好这些数据的方法。
2、大量观察法:是对总体中全部名足够多的单位进行观察并综合分析的方法。
3、总体与总体单位:是由客观存在的、具有某一共同性质基础上结合起来的许多个别事物的整体。
构成总体的每一个个别事物,就是总体单位,简称单位。
4、标志:是表明总体单位属性或特征的名称。
5、指标:是指反映一定社会经济现象总体数量特征的科学概念和具体数值。
6、统计指标体系:是由若干个相互联系的统计指标构成的有机整体,用以反映社会经济现象各方面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
7、信息职能:是指统计运用其特有的方法、搜集、整理社会经济、科技等方面的数据资料,向社会提供大量以数量描述为基本特征的各方面信息的功效和作用。
8、咨询职能:是指统计利用所掌握的大理统计信息资源,运用统计特有分析方法和先进技能手段,通过综合分析和专题研究,为社会经济活动的科学决策和管理提供各种咨询或备选方案的功效和作用。
9、监督职能:是指统计通过调查、分析,及时、准确、全面地反映社会经济、科技的运行状况,并对其进行全面、系统地定量检查、监测和预警,以促进经济社会按照预定目标和规律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功效和作用。
二、填空1、统计一词有三种含义,即(统计工作)、(统计资料)、(统计学);它们之间的关系是:(统计资料)是(统计工作)的结果,统计学与统计工作是(理论与实践)的关系。
2、统计研究对象的特点是(客观性)、(同质性)、(大量性)、(差异性)。
3、统计研究方法主要有:(大量观察法)、(统计分组法)、(综合分析法)、(统计推理法)。
4、统计工作过程一般包括(统计调查)、(统计整理)、(统计分析)。
5、标志是说明(总体单位)特征的,指标是说明(总体)特征的。
6、标志按性质不同可分为(数量标志)和(品质标志);按变异情况可分为(不变标志)和(可变标志)。
应用统计学(陶立新)第12章国民经济统计概述
![应用统计学(陶立新)第12章国民经济统计概述](https://img.taocdn.com/s3/m/d99c3ebfd0d233d4b14e6945.png)
一、国民经济统计的定义
威廉·配弟 ,英国、国民收入估算 国民经济统计是按照一套既定的体系对一 个国民经济总体进行系统定量的描述。
2019/11/29
5
通过对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国民经济总 体进行统计,可以: 显示国民经济的成果和变化的过程 监测国民经济运行的状况 为国家宏观经济和微观经济上制定政策 提供基础和依据 服务于国际事务的管理和分析
即在人类参与下为获得产出而进行的生产, 这种生产往往由一个特定的机构单位负责 或控制,为得到产出投入劳动、资本和其 他货物服务。
2019/11/29
18
【注意】
经济生产不包括那些没有人类参与和管 理的自然生产
注意区分经济生产与人类的非生产活动
国内生产总值是核算经济生产的成果, 但在实际的核算中,有些生产活动可能无 法被核算,因此在国民核算中没有被包括, 但这并不影响其是生产活动的特性
【例题12-3】
2019/11/29
27
第十二章 国民经济统计概述
第三节 投入产出核算
一、投入产出表 二、如何读懂投入产出表 三、投入产出核算与国内生产总值 核算的关系
投入产出核算的目标是编制投入产出 表。
投入产出表是美国著名经济学家里瓦 里西·里昂惕夫所创立的,并因此而获得 了1973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
2019/11/29
41
1.消费:消费可以分为居民消费和政府消 费。
在实际情况中,政府有时候会向居民 提供一些实物社会转移,因此居民消费加 上实物社会转移,从而形成了实际的居民 消费,而实际的政府消费就是政府消费减 去实物社会转移部分。
2019/11/29
23
二、国内生产总值的核算方法
在具体的国内生产总值的核算中,我 们常用三种方法进行核算: 生产法 收入法 支出法
国民经济统计讲义
![国民经济统计讲义](https://img.taocdn.com/s3/m/8316fd01e418964bcf84b9d528ea81c759f52e10.png)
国民经济统计讲义1. 引言国民经济统计是指对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活动进行全面、系统的收集、整理、分析和解释的一门科学。
通过对国民经济的统计分析,可以了解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状况、发展趋势,为政府制定经济政策、企业决策提供重要依据。
本文将介绍国民经济统计的基本概念、方法和重要指标。
2. 国民经济统计的基本概念2.1 国民经济统计的定义国民经济统计是指对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活动进行收集、整理、分析和解释的过程。
其目的是了解国民经济的状况、发展趋势,为政府制定经济政策、企业决策提供重要依据。
2.2 国民经济统计的对象国民经济统计的对象包括经济单位、经济活动、经济要素和经济现象。
经济单位包括个体经济组织和集体经济组织,如个体商贩、私营企业、国有企业等。
经济活动包括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等过程。
经济要素包括劳动力、资本、土地和自然资源等。
经济现象包括物价水平、经济增长率、收入分配差距等。
2.3 国民经济统计的目的国民经济统计的目的主要有三个,即了解经济状况、分析经济发展趋势和为决策提供依据。
通过国民经济统计,可以了解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规模、结构、效率等情况,为政府制定宏观经济政策提供重要信息。
同时,国民经济统计还可以揭示经济发展的趋势,为企业在竞争中制定战略提供参考。
此外,国民经济统计还可以为决策者提供数据支持,帮助他们做出正确的决策。
3. 国民经济统计的方法3.1 数据收集方法国民经济统计的数据收集方法包括直接观察法、抽样调查法和模型估计法。
直接观察法是指直接收集经济单位提供的数据,如企业财务报表、家庭收支表等。
抽样调查法是指从总体中选取代表性样本,通过调查样本获得总体的特征和规律。
模型估计法是指通过建立经济统计模型,利用已有的统计数据进行推测和估计。
3.2 数据整理方法国民经济统计的数据整理方法包括分类汇总法、比较分析法和综合分析法。
分类汇总法是将收集到的数据按照一定的分类标准进行统计和汇总。
比较分析法是将不同地区、不同时期的数据进行比较分析,从中寻找规律和趋势。
国民经济统计概论笔
![国民经济统计概论笔](https://img.taocdn.com/s3/m/88a9886ac77da26924c5b041.png)
文档从互联网中收集,已重新修正排版,word格式支持编辑,如有帮助欢迎下载支持。
国民经济统计概论笔记第一章总论1、统计:统计活动、统计资料、统计学统计活动:指专门从事统计业务活动的机关、单位、对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数字资料进行搜集、整理、分析的活动。
统计资料:即统计所提供的数据和分析资料,是反映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统计数字资料。
统计学:是一门搜集、整理和分析统计数据的方法科学,其目的是探索统计数据的内在数量规律性,以达到对客观事物的科学认识。
2、社会经济统计的性质:是社会认识的最有力的武器之一3、社会经济统计认识社会的特点:数量性(基本特点)、总体性4、社会经济统计学的研究对象:社会经济统计活动过程5、社会经济统计学与其他科学的关系:①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关系②与政治经济学的关系③与数学、数理统计的关系6、统计的作用①从宏观上看,统计是国家宏观调控和管理的重要工具;②从微观上看,统计是企业管理和决策的依据;③日常生活中,统计可以宣传群众、教育群众;④统计是进行科学研究的方法论。
社会经济统计学的作用①在管理工作中:提供信息、实行监督、提供咨询、参与决策②在科学研究中:提供数字信息③在国际交流中:国际对比7、国民经济统计学的研究范围:全部国民经济现象特点:①研究范围的广泛性②着重从宏观角度出发8、统计总体:根据统计任务的要求,由客观存在的,在同一性质基础上结合起来的许多个别事物的集合。
总体单位:构成统计总体的个别事物9、标志:总体单位的特征或属性的名称,按表现形式不同有数量标志和品质标志之分。
变量:可变的数量标志。
有连续变量和离散变量之分10、统计指标:总体特征的概念及其数量的表现。
具有定性认识和定量认识的双重作用。
六个要素:空间范围、时间限制、指标的名称、指标数值、计量单位和计算方法*(简答)统计指标的设置要求(1)指标公司反映的总体特征,概念要有理论依据(2)指标要有明确的计算口径范围(3)要有科学的计算方法*统计指标的分类(1)按其反映的时间特点不同,分为时点指标和时期指标(2)按其反映总体特征的性质不同,分为数量指标和质量指标(反映总体强度、密度、效果、工作质量等)(3)按其数据的依据不同,分为客观指标和主观指标(4)按其计量单位的特点,分为实物指标和价值指标11、统计指标体系:根据统计任务的需要,全面反映统计对象数量特征和数量关系,相互联系的一套指标。
国民经济统计概论汇总
![国民经济统计概论汇总](https://img.taocdn.com/s3/m/3f8fdb2531126edb6f1a109b.png)
第一章总论一、名词解释1、统计总体:是指根据统计任务的要求,由客观存在的、在同一性质基础上结合起来的许多个别事物的集合。
2、标志:是指总体单位的特征或属性的名称,它有数量标志与品质标志之分。
3、时点指标:是反映总体特征在某一时点上的数量表现,常用的是期末数字。
4、统计指标:是表明总体特征的概念及其数量表现。
二、简答题1、如何理解统计的涵义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答:“统计”一词的三种涵义:统计工作、统计资料和统计学。
统计资料是统计工作的成果,统计学和统计工作是理论与实践的关系。
可见,统计工作是基础,若没有统计活动,统计资料就无从谈起,统计学也就不能形成和发展。
2、简述统计的作用。
答:因为统计具有认识事物数量性的特点,并且能够从大量的现象中发现其存在的规律性,所以,统计不论是从宏观管理上还是微观分析决策上,都有重要的作用。
具体来看,反映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从宏观上看,统计是国家宏观调控和管理的重要工具;第二,从微观上看,统计是企业管理与决策的依据;第三,日常生活中,统计可以宣传群众、教育群众;第四,统计是进行科学研究的重要方法。
3、简述统计总体的特点。
答:统计总体是根据统计任务的要求,由客观存在的,在同一性质基础上结合起来的许多个别事物的集合。
它有以下几个特点:第一,统计总体是根据统计任务的要求确定的;第二,统计总体是客观存在的;第三,统计总体中的所有个别事物具有某种同一性质。
4、简述统计指标的分类。
答:统计指标可以从不同角度进行分类,土要分为以下几种:第一,指标按其反映的时间特点不同,分为时点指标和时期指标两类;第二,指标按其反映总体特征的性质不同,分为数量指标和质量指标两类;第三,指标按其数据的依据不同,可分为客观指标和主观指标两类;第四,指标按其计量单位的特点,主要有实物指标和价值指标。
5、简述统计指标体系的分类。
答:为了对统计指标体系有进一步和全面的了解,有必要按指标体系包括的范围、内容及作用不同加以分类:第一,按指标体系反映内容的范围不同,可分为宏观指标体系和微观指标体系两类;第二,按指标体系内容的不同,可分为国民经济指标体系、社会指标体系及科学技术指标体系三类;第三,按指标体系作用的不同,可分为基本指标体系和专题指标体系两类。
国民经济统计概论重点内容
![国民经济统计概论重点内容](https://img.taocdn.com/s3/m/3c339558640e52ea551810a6f524ccbff121cae8.png)
国民经济统计概论重点内容
一、民经济统计的概念
民经济统计又称国民经济统计,是指在一定时期内,以国民经济活动的所有部门和参与国民经济活动的个人的活动情况、状态等为研究对象,收集、编码、组织、整理并解释后,形成的具有系统性、可比性和客观性的统计数字及其资料分析,其目的是为了供于社会经济研究和决策提供权威的数据。
二、民经济统计的作用
1、民经济统计可以为决策提供信息。
政府、企业和其他组织需要充分考虑当前经济环境客观情况才能有效地采取有效的经济政策,改善宏观经济状况,而民经济统计即可为经济管理者提供应有的宏观经济分析依据和有效的信息及决策参考。
2、民经济统计能够对国民经济发展提供帮助。
民经济统计可以用来研究不同国家的发展情况,对比国内不同组织之间发展速度,从而比较国家、行业和其他组织的发展概况,利用这些数据来观察和预测国民经济的发展趋势,从而提出和推动经济政策。
3、民经济统计可以检测政策的效果。
[经济学]第十二章 国民收入核算
![[经济学]第十二章 国民收入核算](https://img.taocdn.com/s3/m/58b775e72cc58bd63086bd04.png)
2、国民经济核算体系(SNA,the System of National Accounts) 该体系以西方经济学理论为依据,习惯上称为西 方体系。它是定义和计量整个社会总产出(总收入) 的一套方法。 主要指标是国内生产总值(GDP)和国民生产总值 (GNP) 。 它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
: tammy@
Tel:86585901
南京审计学院 蔡敏敏
宏观经济学
Macroeconomics
南京审计学院 蔡敏敏
学习方法
预习与复习 思考与讨论
看书与做题
南京审计学院 蔡敏敏
参考书目
1.Hall and Tayler, “Macroecnomics”, 2nd Ed., Norton Co., New York, 1988 2.蔡继明,《宏观经济学》,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3.高鸿业,《西方经济学(宏观部分)》,中国经 济出版社1996年版 4.宋承先,《现代西方经济学(宏观经济学)》, 复旦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附尹伯成编习题集 5.黄亚钧、袁志刚;:《宏观经济学》;高等教育 出版社2000年版
南京审计学院 蔡敏敏
第十二章 国民收入核算
Chapter 12 The theory on national income accounting
本章重点
国内生产总值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核算国民收入的两种方法
几个重要的国民收入概念
国民收入的基本公式
名义GDP和实际GDP
南京审计学院 蔡敏敏
第一节 宏观经济学概述
南京审计学院 蔡敏敏
一、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
比较 宏观 国民经 经济学 济总体
国民经济统计概论最新笔记
![国民经济统计概论最新笔记](https://img.taocdn.com/s3/m/f1eaf86ba4e9856a561252d380eb6294dc882273.png)
国民经济统计概论最新笔记1. 引言国民经济统计是一门研究和测量一个国家或地区整体经济活动的学科。
它提供了重要的宏观经济数据,帮助政府制定经济政策、评估经济发展水平以及分析经济结构和趋势。
本文将概述国民经济统计的基本概念、方法和应用,并讨论近年来的发展和挑战。
2. 国民经济统计的基本概念2.1 国民经济统计的定义国民经济统计是指对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总量和分部进行测量、计量和分析的过程。
它涉及到各种经济活动,包括生产、消费、投资、贸易等。
2.2 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是国民经济统计的理论框架,由国内生产总值(GDP)、国民收入和支出核算构成。
它反映了经济活动的关联性和互动关系。
2.3 国民经济统计指标国民经济统计指标包括国内生产总值、人均收入、资本存量、就业人员等。
这些指标可以用来衡量经济增长、生活水平和社会福利。
3. 国民经济统计的方法3.1 数据收集国民经济统计的数据来源主要包括普查、抽样调查、财务报表、统计填报等。
其中,抽样调查是最常用的方法之一,它可以提高数据收集的效率和准确性。
3.2 数据处理与计算国民经济统计的数据处理包括数据清洗、分类编码、计算和汇总等步骤。
现代化的数据处理技术使得数据处理更加高效和精确。
3.3 数据分析与解释数据分析与解释是国民经济统计的最后一步,通过统计方法和经济学理论对数据进行分析和解读,揭示经济运行的规律和趋势。
4. 国民经济统计的应用4.1 经济政策制定国民经济统计为政府制定经济政策提供了重要的依据和参考。
政府可以根据国内生产总值、就业率等指标来评估经济发展水平,采取相应的政策措施。
4.2 经济结构和趋势分析通过国民经济统计数据,我们可以分析经济结构和趋势,了解各个产业的贡献和相对优劣势,为经济调整和产业升级提供决策参考。
4.3 社会发展评估国民经济统计还可以用于评估社会发展水平,如教育水平、医疗水平、环境状况等。
这些数据可以帮助政府和社会组织制定社会政策和改善社会福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0/10/17
2.在阅读和使用投入产出表时,需要注意: 投入产出表统计的数据是按照产品部门产品 部门核算的,即各部门产出是按产品的类型划 分部门的产出,这与国内生产总值核算表不同 ,国内生产总值核算表是按照产业部门产业部 门,即各部门产出是按产业的类型划分部门的 产出。 在投入产出表中,从行向和列向看数据,数 据有不同的含义,一般来说:从行向看,表示 各个产品部门产品的使用去向;从列向看,表 示各个产品部门生产过程的投入结构。
2020/10/17
三、投入产出核算与国内生产总值核算的关系
从投入产出表中我们可以对多部门国 内生产总值进行核算。
需要注意的是,虽然投入产出表与国 内生产总值的核算数据口径不一样,前者 是按产品部门核算的,后者是按产业部门 核算的,但这种口径并不影响我们从投入 产出表来计算国内生产总值,因为社会总 的产业产值与总的产品价值总是相等的。
2020/10/17
5.国民经济统计核算的是市场价值
在产出转换为价值时,涉及到价格的选择 问题。
通常,不同的核算方法中要选择不同的价 格,一般来说,用生产法核算产出时,我们采 用生产者价格,即生产者向其产品购买者收取 的价格;如果是支出法核算产出时,我们购买 者价格,即购买者为购买产品而支付的价格。
2020/10/17
因此,收入初次分配以增加值为起点 ,形成劳动者报酬、生产税净额、营业盈 余和财产收入。收入初次分配的重要特点 是属于一种交换性分配,我们把经过初次 分配的收入称为原始收入。
2020/10/17
2.收入再次分配:收入再次分配以初次分 配的结果为起点,进一步扣除各项经常转 移,常见的经常转移有所得税等经常税、 社会保障和福利、其他经常转移。
2020/10/17
4.生产活动的成果我们称为产出,产出有
不同的形态,并且在产出中,并不是所有 的产出都需要被核算。
产出有不同的分类: 按照形态可分为:货物和服务 按照用途可分为:最终产品和中间产品
2020/10/17
按照形态可分为:货物和服务
货物形态的产出往往是有形的产品,其生产、 交换和使用在时间上和空间上都是可以分离的,因此 它是可以储存,可以运输的;
2020/10/17
第十二章 国民经济统计概述
第三节 投入产出核算
一、投入产出表 二、如何读懂投入产出表 三、投入产出核算与国内生产总值 核算的关系
2020/10/17
投入产出核算的目标是编制投入产出 表。
投入产出表是美国著名经济学家里瓦 里西·里昂惕夫所创立的,并因此而获得 了1973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
2020/10/17
通过对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国民经济总 体进行统计,可以: 显示国民经济的成果和变化的过程 监测国民经济运行的状况 为国家宏观经济和微观经济上制定政策 提供基础和依据 服务于国际事务的管理和分析
2020/10/17
二、国民经济统计体系的发展
在实际中,对国民经济进行统计,有 一套既定的、为国民经济统计提供依据和 规范的体系,我们称其为国民经济统计体 系。
2020/10/17
第十二章 国民经济统计概述
第四节 资金流量核算
一、收入分配 二、收入使用——消费和储蓄 三、收入的积累——非金融投资 和
金融投资
2020/10/17
除了对生产进行核算之外,生产创造 的价值是如何分配的?分配的价值如何形 成了最终消费的收入?又如何为进一步生 产投资而筹集到了资金?这就需要我们对 生产核算的同时,对分配、消费和积累进 行核算,也就是本节的“资金流量核算”和 下节的“资产负债核算”。
一、国内生产总值核算的基本问题
国内生产总值(Gross Domestic Product ,简称GDP)是指一国(或一地区)在一段时 间之内(往往是1年)所生产的货物和服务的 市场价值的总和。
2020/10/17
其中:
1. 一国(或一地区)是指核算时,核算的 经济领土范围。在国家的国内生产总值核 算中,我们按照经济领土的范围来确定核 算。核算在该国经济领土上所有常住单位 的生产活动,即“国内”,对于超出该国经 济领土的范围的不核算。我们把这种按照 经济领土范围来确定核算范围的原则称为 “属地”原则。
2020/10/17
第十二章 国民经济统计概述
第一节 国民经济统计的基本问题
内容
一、国民经济统计的定义 二、国民经济统计体系的发展 三、国民经济统计体系的对象和
2020/10/17
一、国民经济统计的定义
威廉·配弟 ,英国、国民收入估算
国民经济统计是按照一套既定的体系对一 个国民经济总体进行系统定量的描述。
收入再次分配是一种转移性分配,我 们把最终形成的收入称为可支配收入。
2020/10/17
有两个用 途: 用于货物服务消费的支出(消费), 扣除消费之后形成的收入结余(储蓄)
2020/10/17
1.消费:消费可以分为居民消费和政府消 费。
在实际情况中,政府有时候会向居民 提供一些实物社会转移,因此居民消费加 上实物社会转移,从而形成了实际的居民 消费,而实际的政府消费就是政府消费减 去实物社会转移部分。
应用统计学第12章国民经济 统计概述
2020/10/17
【学习国民经济统计的必要性】
读懂国家统计局定期和不定期公布的各 种统计公告。 读懂各种统计年鉴 了解数据的收集过程 分析国民经济运行状况 指导生活和工作
2020/10/17
【本章阐述】
第一节 国民经济统计的基本问题 第二节 国内生产总值核算 第三节 投入产出核算 第四节 资金流量核算 第五节 资产负债核算
2020/10/17
1.在历史上,出现过两套国民经济统计体 系:
MPS(material product balance system) SNA(system of national accounts)
2020/10/17
MPS,即物质产品平衡表体系,前苏联 首先建立起来,在计划经济国家应用较多 。
服务形态的产出往往是无形的产品,其往往按 具体要求生产的产出,服务不能脱离生产而单独交易 ,因此它是不可以储存,也不可以运输的。
货物和服务都是生产活动的成果,在SNA的国 内生产总值的核算中,既要核算货物的价值,也要核 算服务的价值。以前的MPS中,通常只核算货物的价 值,而忽略了服务的价值。
2020/10/17
,即在人类参与下为获得产出而进行的生 产,这种生产往往由一个特定的机构单位 负责或控制,为得到产出投入劳动、资本 和其他货物服务。
2020/10/17
【注意】 经济生产不包括那些没有人类参与和管 理的自然生产 注意区分经济生产与人类的非生产活动 国内生产总值是核算经济生产的成果, 但在实际的核算中,有些生产活动可能无 法被核算,因此在国民核算中没有被包括 ,但这并不影响其是生产活动的特性
2020/10/17
2.在国内生产总值核算的起止时间上,一 旦确定了核算的起止时间,凡在此期间发 生的生产活动,不管产品是否卖出,都应 该包括在内;不属于此期间的生产活动, 即使是在期间卖出的,也不应该包括在内 。我们把这种确定核算范围的原则称为“ 权责发生制”原则。
2020/10/17
3.国民生产总值涉及的生产是指经济生产
按照用途可分为:最终产品和中间产品 中间产品是指在生产活动过程中被完全
消耗掉或形态被改变的产出 最终产品是指在生产活动中没有被其他生
产过程所消耗,而是被消费掉或作为资本形成 或被出口到国外。
由于最终产品中包含了中间产品的价值, 因此在国内生产总值核算时,只有最终产品才 核算到国内生产总值中,中间产品不纳入核算 。
2020/10/17
一、收入分配
收入分配以增加值为起点,反映增加 值如何通过不同途径分配给各经济主体单 位,形成各机构部门的可支配收入。
收入分配可以分为两个阶段: 收入的初次分配 收入的再次分配
2020/10/17
1.收入初次分配:收入初次分配是从不同生 产要素出发,根据各要素对生产的贡献进行的 分配,结果是使各要素所有者从分配中获得收 入。 个人的劳动者报酬、 政府的生产税净额 企业的营业盈余。 财产收入(资产的所有者将其所拥有的资产 的使用权让渡给其他单位使用而从对方获得的 回报从而形成)
这四类活动分别对应着国民经济统计 中的四个核算:国民生产总值核算、投入 产出核算、资金流量核算和资产负债核算 。
此外,实际中还有国际收支和国际投 资头寸的核算。
2020/10/17
第十二章 国民经济统计概述
第二节 国内生产总值核算
一、国内生产总值核算的基本问 题
二、国内生产总值的核算方法
2020/10/17
2020/10/17
三、国民经济统计体系的对象和内容
1.国民经济统计的对象是一个国家的国民 经济整体,即在一国范围内各种经济单位 所从事的各种经济活动的总和。
一国的范围往往是指由该国政府控制 或管理的地理领土,我们称其为该国的经 济领土。
【思考】经济领土包括哪些?
2020/10/17
2.国民经济统计的内容就是该国范围内的 不同单位在持有一定资产前提下完成的生 产、分配、消费、积累四类活动。
主要核算物质产品的生产、分配、交 换和使用为主线的物质产品再生产过程, 具体包括农业、工业、建筑业、货物运输 及邮电业、商业等物质生产部门,核算方 法主要采用平衡法,由一系列平衡表所组 成。
2020/10/17
SNA:即国民账户体系,是以西方经济 理论为依据,将国民生产总值作为核算国 民经济活动的核心指标,认为创造的物质 产品和提供服务的劳务活动都是创造价值 活动的,在市场经济国家应用较多。
自20世纪70年代末起,各计划经济国家纷 纷放弃MPS,转向SNA。到1993年“SNA1993”发布时,SNA在全球范围内实现了一体 化,MPS被基本废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