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1015-加强科普信息化建设 提升科协服务能力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加强科普信息化建设提升科协服务能力

县科协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

科普信息化是国家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推动科普信息化建设,对于普及科学知识、倡导科学方法、传播科学思想、弘扬科学精神,提高全民科学文化素质,引导广大公众理解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和建设创新型国家具有重大意义,是党和国家的一项重要战略举措。近年来,县科协围绕县委、县政府工作中心,坚持“三服务一加强”科协工作定位,不断加大科普信息化建设的力度,为进一步普及科学知识、提高公众科学素质提供了强大的推动力。

一、科普信息化的主要途径和成效

1.不断完善“桐庐科普网”,充分发挥其科普传播作用。信息技术是当今世界上发展最快的技术,是科普传播的重要途径和手段。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互联网已被公认为是继报纸、广播、电视之后满足公众获取信息的第四媒体,成为集各种媒体优势于一身的大众传播手段。近年来,县科协依托县政府门户网站运行的“桐庐科普网”,在原有“科普园地”、“青少年科普”、“学会之窗”、“农函大”等栏

目的基础上,增设了“全民科学素质行动”、“浙江科普微博方阵”等栏目,使之更加与时俱进、更加贴近群众。如在“科普园地”、“青少年科普”等栏目发布《什么是“五水共治”?》、《“五水共治”的背景是什么?》等信息,结合我县“五水共治”总体部署,对公众开展“五水共治”科普宣传,提高全社会关心、支持、参与“五水共治”的积极性和自觉性。改版5年来,上传发布科技科普信息2780余则,网站访问量达6.2万人次。

2.加强与其他网络媒体合作,助力全民科学素质行动。在办好“桐庐科普网”的同时,充分发挥县纲要办的组织协调作用,加强与桐庐新闻网、潇洒桐庐网、桐庐手机报等网络媒体的合作,积极为全民科学素质工作鼓与呼。“桐庐新闻网”作为新兴的科普宣传载体之一,开设了教育、美食、气象、家居、健康等专栏,还在该网“君山论坛”中以发表言论、回复帖子等方式为网民提供一个良好的互动平台,使之成为市民学习、传播科技知识的新型渠道。近年来“桐庐新闻网”每年刊发相关信息、新闻300条以上,图片200幅以上,在我县全民科学素质行动和科普事业发展中产生了巨大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3.加大传统媒体科技传播力度,使之进一步贴近群众。加强与县信息传媒中心、县广播电视台的合作,加大报纸、广播、电视等传统大众媒体的科技传播力度,积极提升传播

质量,使之进一步贴近群众,为全民科学素质工作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2014年,围绕第二十八届科普宣传周“科技生活•创新圆梦”这一主题,通过在《今日桐庐》、广播电视台开设专栏、专题,配合刊发、播报科普动态报道,有力加强了科普宣传。“一报两台”均安排专线记者,及时采写、播报科技科普类新闻稿件,做到“有新闻及时报、有典型深度报”。在加强日常报道的基础上,《今日桐庐》定期刊发“科普天地”专刊,电视台开辟《美丽桐庐•科普篇》、《农民之友》,电台开设《生态环保》、《健康直通车》等专题,对科技科普动态进行重点报道。2014年截至目前,共刊登、播报科技科普类稿件300余篇、图片50余幅。

4.搭建农村科普信息化平台,有效促进科技信息传播。传统的农村科普形式,受时间场地限制,成本高、受益面窄、吸引力差。近年来,县科协积极利用电视、电信、互联网等现代网络传播科学思想、科学方法,普及科学知识,尝到了传播速度快、覆盖面广、互动性强、效果良好的甜头。一是发挥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平台的作用,创新“农函大”办学模式,加强农民科技培训;二是借助“桐庐华数”在对农村的有线电视服务平台,开辟“科普园地”,让农民在家里就可自主点播科技科普节目;三是开通“科普短信”平台,每周向领导干部和公务员、科技工作者、农村科普员、科普示范基地负责人、农技协成员等2200余人发送“科普短信”

几年来,通过推进科普信息化建设,有效提高了科普工作的信息化水平,我们对科普信息化有力促进科普工作发展,科普信息化正在逐步代替传统的科普模式,成为科普工作发展的新方向,有着切身的感受和深刻的体会。

一是科普载体要与时俱进。面临科普工作的诸多新问题、新挑战,传统科普载体与公众提升科学素养需求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要求我们探索并建立一系列与公众需求相适应、与科技发展相匹配的科普工作新载体和新方法,与传统科普工作方式方法互相补充、相得益彰。以互联网信息技术为基础的新媒体的特点决定了它强大的生命力和竞争力,如近乎于零费用信息发布,手机、博客、微信、微博等在传播途径和效果上显示出巨大威力,并且已经成为中青年人群最主要的媒介。目前,科普工作面对如此巨大的新媒体公众空间,需要我们思考科普传播途径如何与时俱进,载体更加有效及时,方式方法更加多元。

二是科普内容要贴近群众。科普工作本质上是一项群众工作,成效如何关键看内容是否贴近群众,满足群众需求。目前,广大公众普遍感觉科学家离自己很远、科学很枯燥。促进公众理解科学、参与科学、热爱科学,最好的办法就是组织科技与公众的互动,引导科学家积极生动地介绍科研最新发现、展示科技创新成果、展望科技发展前景。这方面,

我们也开展了很多尝试,比如开展“院士专家桐庐行”、“科学家与学生面对面”等活动,由院士专家从专业的视角解读专利技术,效果很好。我们要总结和发扬这些好的经验做法,根据群众的文化背景、民生需求、生活环境等不同情况,针对百姓关心的自然灾害、生命安全和疾病疫情等情况,开展科普活动,让科技更加贴近公众、惠及人民。

三是科普传播要充分信息化。科普信息化不仅是新技术的应用,更应是适应信息时代的理念嬗变。资源数字化、传输网络化、管理自动化、应用个性化、服务知识化是科普信息化的显著特点。在网络背景下,任何人可以在任何地方学习,任何时刻可以获取所需的任何信息,同时公众消费信息方式从传统媒体的传授模式发生到网络时代的互动模式。因此,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等为特点的信息技术与科普深度融合,推动传统科普向现代科普转变。加强科普网络建设,如借助有线电视网和互联网开辟科普频道和科普服务网站,借助电信网开辟科普短信、微信和科技服务热线等,充分发挥科普网站在“三服务一加强”工作中的作用,显得越来越重要。

三、进一步加强科普信息化建设的对策思考

1.加强科普信息化工作的组织领导。从实质上讲,科普工作是一项群众工作、民生工作,光靠各级科协组织重视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引起全社会的重视。如何重视,关键在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