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TE上行共享信道的关键技术浅析
lte基础原理与关键技术
lte基础原理与关键技术LTE(Long Term Evolution)是第四代移动通信技术,是由3GPP(3rd Generation Partnership Project)制定的国际标准。
LTE基于OFDMA(Orthogonal Frequency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和MIMO(Multiple-Input Multiple-Output)两种关键技术,旨在提供更高的数据传输速率、更低的延迟和更好的系统容量。
LTE的基础原理是通过将频谱分成多个小的子载波,并通过OFDMA技术将数据并行传输在这些子载波上,从而提高整体的数据传输速率。
同时,采用MIMO技术可以在发送和接收端分别使用多个天线,通过空间复用和多路径传输的方式提高系统的抗干扰性能和覆盖范围。
除了OFDMA和MIMO,LTE还采用了其他关键技术来增强系统的性能。
其中,调制技术是LTE中的重要一环。
LTE采用了更高阶的调制方式(如16QAM和64QAM)来提高每个子载波的传输速率。
另外,LTE还引入了天线端口数据复用(TM)技术,将控制信道和数据信道通过不同的天线进行传输,从而提高系统的容量和灵活性。
LTE还采用了自适应调度技术,根据用户的需求和信道条件动态地分配资源,从而提高系统的整体效率。
同时,LTE还引入了多小区(Multi-Cell)协同技术,通过小区间的协作和资源的共享来提高系统的覆盖范围和容量。
除了上述关键技术,LTE还包括了其他一些重要的技术和功能。
例如,LTE使用了数据流控制和快速调度算法来提高系统的传输效率和公平性。
LTE还引入了LTE-Advanced技术,如协同多点传输(Coordinated Multi-Point,CoMP),通过多个基站的协同传输来提高系统的覆盖范围和容量。
总的来说,LTE基于OFDMA和MIMO技术,结合多种关键技术和功能,实现了更高的数据传输速率、更低的延迟和更好的系统容量。
LTE关键技术原理及实际应用分析
LTE关键技术原理及实际应用分析摘要:针对LTE关键技术进行了分析,对其技术原理与具体应用模式进行了阐述,说明LTE作为新一代的无线通信技术新标准,其核心是在复用技术和接收技术上进行了革新,并以此作为未来通信技术演进的基础。
关键词:LTE;OFDM;MIMO;原理和应用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引发了信息技术的全面发展,3G技术已经进入了全面推广的阶段,在各大运营商的推动下,LTE计划被推出并逐步实施。
LTE即移动通信技术的长期演进,是3 GPP主导的无线通信技术的演进。
作为GSM和UMTS的延续已经成为3G向4G演进的主流技术标准,提高性能为通信服务打下良好的演进基础是LTE技术发展的目的,文章对LTE关键技术和应用进行分析。
1 OFDM:正交频分复用技术1.1 OFDM技术OFDM技术是LTE两大关键技术之一。
随着时代发展,OFDM技术已经成为复用技术的主要形式,其工作的基本原理是对一个宽频信道进行人为的划分,使之成为多个正交信道,改变高速数据流的传输速度,降低速度使得每个信道的传递形成低速流,减少子信道之间的干扰。
每个信道都是基础带宽,最大限度保持信道的衰落延缓,从而最大限度实现抗干扰。
同时每个信道都是原始信号的一小部分,信道均衡处理相对容易实现。
OFDM技术优势明显,频谱效率高、扩展性好、抗衰性好等,同时可以在不同的频带采用不同的调制编码来完成,提供了频率选择性,所以在CDMA和OFDM技术之间LTE选择了OFDMA技术作为下行多地址技术。
为了在传输中实现PAPR上行LTE利用SC-FDMA技术,具体措施为DFT-S-OFDM技术,该技术在OFDM的IFFT完成信号调制前进行DFT 拓展,这样系统发射时域信号避免了OFDM系统发射频域信号所带来的PAPR 问题。
1.2 OFDM的应用OFDM技术具有信道选择的功能,以此避免在通信中出现冲突和干扰,以此获得了较高的频谱利用效果。
正因为OFDM子信道的接收机制可实现分离,降低了接收端的复杂性,使得OFDM系统对高速率移动数据的传递适应性很强。
LTE原理及关键技术
LTE原理及关键技术DTM目录1.系统架构 ......................................................................................................... 错误!未定义书签。
2. 工作频段 .......................................................................................................... 错误!未定义书签。
3. 无线协议接口.................................................................................................. 错误!未定义书签。
4. 上行/下行信道................................................................................................ 错误!未定义书签。
5. 物理层帧结构.................................................................................................. 错误!未定义书签。
6. 上下行时隙比例配置 ..................................................................................... 错误!未定义书签。
7. 传输带宽 .......................................................................................................... 错误!未定义书签。
基于lte的卫星移动通信上行链路关键技术研究
摘要摘要随着全球宽带移动通信的飞速发展,构建覆盖全球的高速宽带网络具有重要的意义。
地面长期演进(Long Term Evolution,LTE)技术已经发展成熟,能够为用户提供高速宽带网络服务,但是在部分偏远地区还没有部署LTE网络;卫星通信系统可以实现全球覆盖,但是目前大部分卫星通信系统是窄带通信系统,数据传输速率较低。
因此,将LTE技术与卫星通信的优势进行结合具有重要意义。
但是,卫星通信存在较长的传输时延、较大的多普勒频移、高动态、功率放大器的非线性失真等问题,给LTE应用于卫星通信带来了挑战。
例如,长传输时延导致相关信息的更新滞后,影响相关流程的时效性;传统的频率同步算法无法对低地球轨道(Low Earth Orbit,LEO)卫星环境下大的多普勒频移做出有效估计。
这些问题对卫星LTE移动通信系统上行链路带来的影响是不可避免的,因此,研究卫星LTE移动通信系统上行链路关键技术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主要对卫星LTE移动通信系统上行链路中的随机接入技术、频率同步技术进行了深入研究。
首先,本文介绍了LTE应用于卫星通信存在的问题以及发展现状,分析了卫星LTE移动通信系统中随机接入技术和频率同步技术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其次,建立了卫星信道模型,分析了LTE上行链路传输模型。
再次,介绍了LTE随机接入过程,以及LTE随机接入前导序列的传统检测方法;针对对地静止轨道(Geostationary Earth Orbit,GEO)卫星环境下多用户发起随机接入时存在的多址干扰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串行干扰消除(Successive Interference Cancellation, SIC)的卫星LTE随机接入前导检测算法,该算法相对于传统检测算法,降低了漏检概率,提高了卫星随机接入一次成功率。
然后,针对多普勒频移对随机接入前导相关检测的峰值大小、位置等产生的影响,利用这些峰值信息,本文提出了一种频偏粗估计算法,可以实现地面终端初始接入卫星时的频偏粗估计。
LTE移动通信技术任务4 LTE关键技术
LTE移动通信技术任务4 LTE关键技术LTE 移动通信技术任务 4:LTE 关键技术在当今数字化的时代,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为人们的生活和工作带来了极大的便利。
LTE(Long Term Evolution,长期演进)作为一种先进的移动通信技术,具有高速率、低延迟、大容量等显著优势。
而这些优势的实现,离不开一系列关键技术的支持。
接下来,让我们深入探讨一下 LTE 的关键技术。
一、正交频分复用(OFDM)技术OFDM 技术是 LTE 系统的核心技术之一。
它的基本原理是将高速的数据流分解为多个并行的低速子数据流,然后分别调制到相互正交的多个子载波上进行传输。
与传统的频分复用技术相比,OFDM 具有诸多优点。
首先,它能够有效地抵抗多径衰落。
在无线通信环境中,信号会因为建筑物、地形等障碍物的反射和散射而产生多个路径,导致接收端接收到的信号出现延迟和衰减。
OFDM 通过将宽带信道划分成多个窄带子信道,使得每个子信道的带宽小于信道的相干带宽,从而减少了多径衰落的影响。
其次,OFDM 具有较高的频谱利用率。
由于子载波之间相互正交,使得它们可以在频谱上紧密排列,从而提高了频谱资源的利用效率。
此外,OFDM 还便于实现动态频谱分配。
通过灵活地调整子载波的分配,可以根据用户的需求和信道状况,合理地分配频谱资源,提高系统的容量和性能。
二、多输入多输出(MIMO)技术MIMO 技术是 LTE 实现高速数据传输的另一个重要手段。
它通过在发射端和接收端使用多个天线,形成多个并行的空间信道,从而在不增加带宽和发射功率的情况下,显著提高系统的容量和频谱利用率。
MIMO 技术主要包括空间复用和空间分集两种工作模式。
空间复用模式下,多个数据流同时在不同的天线上传输,从而提高数据传输速率。
而空间分集模式则通过在多个天线上发送相同的数据,或者对接收端接收到的多个信号进行合并处理,来提高信号的可靠性和抗衰落能力。
在实际应用中,MIMO 技术可以根据信道条件和系统需求,灵活地切换工作模式,以达到最佳的性能。
LTE的关键技术MIMO
MIMO 技术的关键是有效避免天线之间的干扰,以区分多个并行数据流。
众所周知,在水平衰落信道中可以实现更简单的MIMO 接收。
而在频率选择性信道中,由于天线间干扰和符号间干扰混合在一起,很难将MIMO 接收和信道均衡分开处理。
如果采用将MIMO 接收和信道均衡混合处理的MIMO 接收均衡的技术,则接收机会比较复杂。
因此,由于每个OFDM 子载波内的信道(带宽只有15KHz)可看作水平衰落信道,MIMO 系统带来的额外复杂度可以控制在较低的水平(随天线数量呈线性增加)。
相对而言,单载波MIMO 系统的复杂度与天线数量和多径数量的乘积的幂成正比,很不利于MIMO 技术的应。
MIMO 系统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利用传播中多径分量,也就是说MIMO 可以抗多径衰落,但是对于频率选择性深衰落,MIMO 系统依然是无能为力。
目前解决MIMO 系统中的频率选择性衰落的方案一般是利用均衡技术,还有一种是利用OFDM。
4G 需要极高频谱利用率的技术,而OFDM 提高频谱利用率的作用毕竟是有限的,在OFDM 的基础上合理开发空间资源,也就是MIMO-OFDM,可以提供更高的数据传输速率。
另外ODFM 由于码率低和加入了时间保护间隔而具有极强的抗多径干扰能力。
由于多径时延小于保护间隔,所以系统不受码间干扰的困扰,这就允许单频网络(SFN)可以用于宽带OFDM系统,依靠多天线来实现,即采用由大量低功率发射机组成的发射机阵列消除阴影效应,来实现完全覆盖。
1、多普勒频移设手机发出信号频率为fT,基站收到的信号频率为fR,相对运动速度为V,C为电磁波在自由空间的传播速度(光速);fdoppler即为多普勒频移。
例360km/h车速,3GHz频率的多普勒频移:子载波间隔确定-多普勒频移影响■2GHz频段,350km/h带来648Hz的多普勒频移,对高阶调制(64QAM)造成显著影响。
■低速场景,多普勒频移不显著,子载波间隔可以较小■高速场景,多普勒频移是主要问题,子载波间隔要较大■仿真显示,子载波间隔大于11KHz,多普勒频移不会造成严重性能下降■当15KHz时,EUTRA系统和UTRA系统具有相同的码片速率,因此确定单播系统中采用15KHz的子载波间隔■独立载波MBMS应用场景为低速移动,应用更小的子载波间隔,以降低CP开销,提高频谱效率,采用7.5KHz子载波■Wimax的子载波间隔为10.98KHz,UMB的子载波间隔为9.6KHz2、OFDM(1)OFDM技术的优势■频谱效率高各子载波可以部分重叠,理论上可以接近Nyquist极限。
LTE的关键技术介绍ppt课件
3) LTE_ACTIVE:对应RRC连接状态;状态转移由 基站或GW决定。
层2的整体功能描述
服务访问点(SAP):同一系统中,相邻两层的实体 进行通信的地方是服务访问点。物理层和MAC层之间 的SAP提供传输信道。MAC层和RLC层之间的SAP提 供逻辑信道。
MAC Control element 2
MAC SDU
... MAC SDU
MAC payload
Padding (opt)
复用和解复用(2)
RLC模式
AM模式: AM模式是为可靠性要求很高并且分组的长 度可变的业务提出的。它的典型特征是支持ARQ和分 组的切割和串接。
M模式:UM模式是为可靠性要求不高的业务提出的。 它的典型特征是支持分组的切割和串接,但不支持 ARQ。
UE
eNB
S-GW
P-GW
Peer
Entity
End-to-end Service
EPS Bearer
External Bearer
Radio Bearer
S1 Bearer
S5/S8 Bearer
Radio
S1
S5/S8
Gi
RRC子层
RRC子管理、 UE测量上报和控制等功能。把RRC在网络侧终 结于eNB,是网络的一个重大改变。
控制平面
UE NAS RRC RLC MAC PHY
eNB
RRC RLC MAC PHY
MME NAS
控制平面的底层协议,和用户平面相似,而上层的 RRC层和非接入子层(NAS)是控制平面最重要的 部分。
LTE基础原理及关键技术
LTE的网络架构
• LTE的主要网元
– – LTE的接入网E-UTRAN由e-NodeB组成。 LTE的核心网EPC由MME,S-GW和P-GW组成。
•
LTE的网络接口
–
–
e-NodeB间通过X2接口相互连接,支持数据和信令的直接传输。
S1接口连接e-NodeB与核心网EPC。其中,S1-MME是e-NodeB连接MME的控制面接口,S1U是e-NodeB连接S-GW 的用户面接口与传统3G网络比较,LTE的网络结更加简单扁平,降低 组网成本,增加组网灵活性,并能大大减少用户数据和控制信令的时延。
载波带宽 [MHz]
RE数目 (每个OFDM符号) RB数目 (每个slot)
1.4
72 6
3
180 15
5
300 25
10
600 50
15
900 75
20
1200 100
自适应调制和编码(AMC)
信道质量的信息反馈,即Channel Quality Indicator (CQI) UE测量信道质量,并报告(每1ms或 者是更长的周期)给eNodeB eNodeB基于CQI来选择调制方式,数 据块的大小和数据速率
的低速子数据流,调制到在每个子信道上进行传输。 • 2)MIMO:不相关的各个天线上分别发送多个数据流,利用多径衰落, 在不增加带宽和天线发送功率的情况下,提高信道及频谱利用率,下 行数据的传输质量。 • 3) 高阶调制:16QAM、64QAM • 4) HARQ:下行:异步自适应HARQ • 5) AMC:TD-LTE支持根据上下行信道互易性进行AMC调整
Subframe #4
Subframe #5
Subframe #7
LTE原理及关键技术-第二次
系统部署灵活,能够支持1.4MHz-20MHz间的多种系统带宽,保证了将来在系统部署上的
无
下行: PDCCH:下行物理控制信道 PDSCH:下行物理共享信道 上行: PUCCH:上行物理控制信道 PUSCH:上行物理共享信道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华为保密信息,未经授权禁止扩散
Page 8
快速了解LTE 空口速率的关键影响因素
LTE 吞吐率 = G * TBS(PRB,MCS)*(1-重传 率(IBLER)) ≈G * PRB * 频谱效率(MCS)(近似简化) 10M,Dl:72M,Ul:26M 20M,Dl:149M,Ul:50M G最大每秒1000次,10M 50RB, 20M 100RB。 传输丢包等TCP因素都会导致 来水量不足。 控制信道消耗RB 多个用户分享资源 MCS最大28阶 主要体现了设备厂商的算法 性能,功控AMC,多天线,解 调性能; 上行干扰等因素会导致曲线 恶化。 功率参数配置、切换不及时; 天馈、地表特征 同频干扰(PCI规划、越区覆 盖、信号污染; 互调干扰;
导频
容量资源 支持 AMC UE 最大功率
CPICH (RSCP&Ec/Io)
# of Carriers No 21dBm # of Carriers Yes 24dBm
RS(RSRP/SINR)
# of RBs Yes 23dBm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LTE 基本原理及关键技术
汇报人:
CONTENTS
PRT ONE
PRT TWO
LTE的发展历程和背景 LTE在通信技术中的地位和意义 LTE的应用场景和优势 LTE的发展趋势和未来展望
2009年:LTE商用网络部署
2 0 0 4 年 : 3 G P P 启 动 LT E 项 目
2013年:全球LTE用户数突 破1亿
优势:提高信号 覆盖范围、减少 干扰、增加系统 容量和频谱效率
应用场景:广泛 应用于无线通信 系统如LTE、 WiFi等
定义:根据信道状态自适应地调整传输参数提高链路性能和系统容量 关键技术:MC、HRQ等 应用场景:高速移动场景、城区密集建筑等 优势:有效对抗无线信道的多径衰落提高数据传输的可靠性和速率
PRT FOUR
定义:物理层负责传输数据提供无线资源管理功能 协议:采用多层协议栈包括物理层和数据链路层 传输方式:采用频分复用和时分复用相结合的方式 关键技术:包括多天线技术、调制解调技术、信道编码技术等
信道编码:采用高效 率的信道编码方案如 Turbo码和LDPC码以 提高数据传输的可靠 性和效率。
2 0 1 9 年 : 5 G 商 用 LT E 仍 为 主要移动通信技术
高速度:最大传 输速率为 100Mbps达到 3G的10倍以上
低时延:端到端 时延达到10ms 以下实现快速的 数据传输
永远在线:用户 可以始终保持在 线状态随时进行 高速数据传输
频谱效率高:采 用频谱效率更高 的OFDM技术相 比3G提高了2-3 倍
单击添加标题
演进型技术:未来LTE技术还将不断演进如采用更高阶的调制技术、更高 效的信道编码等技术以提高数据传输速率和降低延迟。
单击添加标题
融 合 网 络 : 未 来 LT E 将 与 W i F i 等 其 他 无 线 技 术 融 合 形 成 更 加 智 能 化 的 网 络结构提供更加高效、可靠的数据传输服务。
LTE基本原理及关键技术
LTE
NMTS
FDD
4G IMT-Advanced Likely
TACS TD-SCDMA R4 AMPS HSPA MC-HSPA MBMS
OFDMA
TDD
Based Technology
IS95
CDMA 2000
CDMA 2000 1X-ED-DO
EV-DO Rev. A
EV-DO Rev. B
UE 等级 下行最大比 下行空间复 上行最大比 上行是否支 特数/TTI 用最大层数 特数/TTI 持 64QAM
1
10296
1
5160
SGW 功能
• • • • • • • eNodeB间切换时作为本地锚定点 3GPP内不同接入技术之间的移动性锚点---终结在S4接口,在2G/3G系统和PGW间实现业务路由 E-UTRAN空闲模式下为下行数据提供缓存,并触发网络侧服务请求流程 合法侦听 数据包的路由与前转 IP包标记 计费
PDN GW 功能-----连接外部数据网的网关
X2接口支持的功能
• 支持连接态的UE在LTE系统内移动性管理功能
– 源eNodeB和目的eNodeB之间上下文的传输 – 源eNodeB和目的eNodeB之间用户面隧道控制功能 – 切换取消功能
• 负荷管理 • 小区间干扰协调
– 上行干扰负荷管理
• X2接口管理和错误处理功能 • 跟踪功能
UE
Gateway
全IP
网络结构扁平化 媒体面控制面分离 与传统网络互通
E-UTRAN和EPC的划分
无线接入网
核心网
eNodeB 功能
• 无线资源管理: (1)无线承载控制 ; (2)接纳控制; (3)连接移动性控制; (4)上下行链路的动态资源分配(即调度)等
LTE基本原理和关键技术
高效率
低时延
• 用户面 • 控制面
LTE的2高2低
LTE标准的发展
Rel-8: LTE的基本技术和框架 扁平化架构 MIMO OFDM/SC-FDMA 多样的带宽 …
Rel-9: LTE的进一步增强与完善 LTE 家庭基站 自组织网络(SON) 广播多播(eMBMS) LTE定位技术 …
7
8
Mode 7 无码本BF
Mode 8 双流BF
提高系统容量
MIMO模式的应用算法决定了LTE频谱利用率性能
各种MIMO应用场景分析
MIMO模式切换
Fig.1 DL L1 Throughput between MIMO and SFBC in RSRP 12000 Adaptive SFBC MIMO
Time frequency resource for User 3
Time
Time frequency resource for User 3
0
OFDM资源的时频结构
One downlink slot, Tslot
One uplink slot, Tslot
UL N symb SC-FDMA symbols
效对抗频率选择性衰落,提供多变传输速率。
OFDM技术缺点:
容易受到频率偏差的影响
FFT积分区间
由于在发端是将频域信号进行迭加,会造成较高
的峰值平均功率比
LTE关键技术-OFDM技术
基于OFDM的物理层多址接入技术
3GPP最终决定在下行采用OFDMA技术,上行采用单载波频分复用技术SC-FDMA
-56.02%
-57.35% -57.41%
小区一 功 率 功 率
LTE系统中上行物理信道关键技术研究的开题报告
LTE系统中上行物理信道关键技术研究的开题报告一、研究背景LTE(Long Term Evolution)是第四代移动通信系统,是一种实现高速无线数据传输的技术。
在LTE系统中,上行物理信道是移动终端向基站发起通信的通道,其性能直接影响到移动终端的上行传输速率和基站的接收质量。
因此,对上行物理信道的关键技术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二、研究目的本课题旨在探究LTE系统中上行物理信道的关键技术,分析其特点和瓶颈,并提出解决方案和改进措施,为移动通信系统的发展做出贡献。
三、研究内容1. LTE系统上行物理信道的特点和功能LTE系统上行物理信道是移动终端发送数据或控制信息到基站的通道,其特点是覆盖面广、移动性强、可靠性高、灵活性强等。
2. 上行物理信道关键技术的瓶颈和挑战在LTE系统中,上行物理信道关键技术的瓶颈包括功率控制、均衡与检测、信道估计与补偿等方面。
面对移动终端速度快、多径效应严重、基站数量多等挑战,需要针对性设计和改进算法。
3. 改进措施和解决方案针对上行物理信道关键技术的瓶颈和挑战,本课题将通过优化功率控制算法、改进均衡与检测算法、提高信道估计和补偿的准确性等多种手段,推动LTE系统上行物理信道技术的发展。
四、研究方法本课题将采用文献研究、模拟仿真、实验等方法,系统分析和比较现有的上行物理信道关键技术,设计优化算法并进行仿真实验,探索上行物理信道的关键技术研究方向和未来发展趋势。
五、研究意义LTE系统是移动通信技术的未来发展方向,上行物理信道的关键技术研究对于提升LTE系统的通信质量和性能具有重要作用,是移动通信技术发展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本课题研究成果可为LTE系统的优化和未来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提供科学理论支撑和技术指导。
LTE基本原理及关键技术简介
28
LTE与EVDO数据互操作
29
LTE与EVDO数据互操作
根据目前现有终端的测试结果: LTE-EHPRD方向 激活态时延约为:4.8s;空闲态:5.3s; EHRPD-LTE 空闲态(标准方案):2.1s;空闲态(终端方案):160s(同终端定时器有关); 30
LTE与CDMA语音互操作
31
4)HARQ技术
自动重传请求(Automatic Repeat reQuest) 5)链路自适应技术—AMC eNodB根据终端上报的CQI PCI RANK等参数来决定采用的编码调制方式。
6)快速MAC调度技术
常用调度算法:最大C/I算法;轮询算法;正比公平算法(PF),目前增强PF调度算法。 7)小区干扰消除 小区间干扰消除技术方法包括:加扰;跳频传输;发射端波束赋形以及IRC;小区间 干扰协调;功率控制。
2013年网络运行维护考核指
标》;《中国电信CDMA网络 DTCQT测试技术规范(2012 版)》; LTE关注指标数据来源于: 《中国电信运维业〔2014〕5 号.pdf》和《关于印发中国电 信LTE相关规范和指导意见的 通知中国电信网发〔2013〕 31号.pdf》。
接入性能 分组业务建立成功率 指标
35
LTE与EVDO对比-网络结构对比
LTE网络结构相对于EVDO的网络结构,减少了基站控制器的环
节,这样决定了LTE网络具有如下的优点:
网络结构更趋扁平化和简单化; 减少网络节点,降低系统复杂度以及传输和无线接入时延; 减少网络部署和维护成本;
LTE与EVDO对比-主要技术对比
主要技术比较 开始时间 规范协议 占用频带 带宽 多址技术 核心网络 业务类型 网络体系结构 数据峰值速率 接入方式 交换方式 3GEVDO 2002年 3GPP2 800MHZ 1.25M CDMA IP网络 数据通信 结构复杂,带有基站控制器 结构简单、全IP、无基 站控制器、网络扁平化 4GLTE 2005年 3GPP 1.8/2.1/2.6GHZ 1.4MHz, 3MHz, 5MHz, 10Mhz, 15Mhz, 20MHz; 灵活带宽配置 FDMA/TDMA
LTE系统上行链路物理层关键技术研究的开题报告
LTE系统上行链路物理层关键技术研究的开题报告一、研究背景随着移动通信业务的飞速发展,LTE系统成为了当今移动通信的主流技术之一。
上行链路作为LTE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保障其通信品质、提升系统性能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因此,探究LTE系统上行链路物理层关键技术,对于推动LTE技术的发展和提高上行链路传输的质量与效率具有重要意义。
二、研究意义1.推进LTE系统的发展LTE系统是当前移动通信领域的先进技术之一,其采用的上行链路物理层关键技术对于提高系统性能、推进LTE系统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2.提高上行链路传输的质量上行链路传输是移动通信领域的关键之一,研究LTE系统上行链路物理层关键技术,有助于提高上行链路传输的质量和可靠性。
3.提高系统容量LTE系统上行链路的容量与物理层关键技术密切相关,研究以上链路物理层关键技术,不仅有助于提高系统容量,还有助于提升系统的覆盖面和接入用户量。
三、研究内容和方案1. 研究内容(1)波形设计通过研究LTE系统上行链路的波形设计、功率分配等关键技术,提升LTE系统上行链路的传输效率和质量。
(2)信道编码探究LTE系统上行链路的信道编码技术,进一步提升系统的容量和传输的可靠性。
(3)信道检测研究LTE系统上行链路的信道检测技术,确保在信道不好的情况下,上行链路传输的效果仍然良好。
(4)功率控制通过研究上行链路的功率控制技术,保证上行链路传输中的功率控制精度和鲁棒性,提高系统容量和传输效率。
2. 研究方案(1)移动通信技术学术文献调研;(2)对LTE系统的上行链路物理层关键技术进行梳理;(3)通过仿真实验,对以上关键技术进行效果验证;(4)对研究结果进行总结和对比分析,得出结论。
四、研究进度安排阶段一:文献调研和理论研究时间安排:1个月阶段二:算法设计与仿真实验时间安排:2个月阶段三:实验结果分析和论文撰写时间安排:1个月阶段四:答辩和论文修改时间安排:1个月五、研究团队项目负责人:xxx研究生:xxx指导教师:xxx六、预期成果该研究将通过对LTE系统上行链路物理层关键技术的深入探究,提高上行链路传输的质量、提升系统性能、推进LTE系统发展。
LTE物理上行共享信道的研究与实现的开题报告
LTE物理上行共享信道的研究与实现的开题报告一、研究背景与意义随着移动通信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普及,移动终端用户在数据业务上的需求越来越多。
而LTE物理上行共享信道(PUSCH)作为一种重要的物理层调度和资源分配方式,可以满足如今移动终端用户复杂多变的数据业务需求,并提高无线网络资源的利用效率和网络吞吐量。
因此,研究和实现PUSCH对于现代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研究内容及方法本论文将对LTE物理上行共享信道的相关技术进行深入研究,涉及到的主要内容包括:1. PUSCH的基本原理和高效数据传输机制的研究。
2. PUSCH中信道编码的设计和优化,包括码率匹配、调制方式和编码方案等方面的考虑。
3. PUSCH的传输技术和调度算法的设计与研究,通过分析不同场景下的数据需求和网络状态,优化PUSCH的资源分配方案,提高网络资源利用效率和数据传输速率。
4. 通过Matlab、C++等软件仿真和实际硬件实验,验证PUSCH的性能,提高其数据传输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三、研究预期结果通过对PUSCH的深入研究和实际实验,本论文预期实现以下成果:1. 对PUSCH的相关技术进行全面研究,掌握其基本原理和关键技术。
2. 通过模拟实验和实际硬件实验,验证PUSCH的性能,分析其传输速率和数据传输质量。
3. 优化PUSCH的资源分配方案,提高网络资源利用效率和数据传输速率。
4. 实现一个高效的PUSCH调度算法,提高网络资源的利用效率和网络吞吐量。
四、论文结构和可行性本论文拟按照以下顺序撰写:第一章:研究背景和意义第二章:PUSCH的基本原理和技术第三章:PUSCH的信道编码设计与优化第四章:PUSCH的传输技术和调度算法第五章:仿真实验和实际硬件实验第六章:论文总结和展望本论文的可行性较高,相关技术和实验方法均已得到较为成熟的实践验证,同时,有关领域内研究资料和参考文献也较为充分。
预计在合理的时间内取得较好的研究成果。
LTE网络上行共享信道功控参数优化研究
LTE网络上行共享信道功控参数优化研究叶仁召【摘要】LTE无线系统中的反向功控主要用来使反向传输适应不同的无线传输环境,减少LTE网络中边缘用户的干扰.主要介绍了LTE反向功控原理,重点研究上行共享信道标称功率参数优化原理.从理论上研究LTE上行共享信道标称功率对LTE网络反向吞吐量的影响,并通过实际网络进一步验证上行共享信道标称功率功控参数对网络反向吞吐量的影响,并提出上行共享信道标称功率功控参数优化的建议.【期刊名称】《通信技术》【年(卷),期】2015(048)003【总页数】5页(P330-334)【关键词】上行共享信道;标称功率;反向吞吐量【作者】叶仁召【作者单位】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网规网优产品支持团队,广东深圳518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N915在LTE(Long Term Evolution,长期演进)无线系统中,功率控制按照链路方向,可以分成反向功率控制和下行功率分配两种;按照功控的方式,可以分为开环功控和闭环功控两种。
本文主要对LTE反向开环功控参数优化进行研究。
LTE无线系统中,同小区内不同用户之间的反向数据是相互正交的,LTE中的反向功率控制是慢速而非CDMA(Code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码分多址)中的快速功率控制。
LTE通过功率控制,主要用来使反向传输适应不同的无线传输环境,包括路损、阴影、快数衰落、小区内及小区间其他用户的干扰等。
LTE中,反向功率控制使得对于相同的MCS(Modulation And Coding Scheme),不同UE(User Equipment用户设备)到达eNodeB的功率谱密度(Power Spectral Density,PSD 亦即单位带宽上的功率)大致相等。
eNodeB为不同的UE分配不同的发送带宽和调制编码机制MCS,使得不同条件下的UE获得相应不同的反向吞吐量。
因此,LTE无线系统中的反向功控是非常重要的,通过反向功控,可尽可能减少对系统和其他用户的干扰,提高网络反向吞吐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田 万方数据
PUSCH的基带信号产生流程如图4—1所示,包含如下几个 步骤:
4.1加扰(Scrambling)
图4-1
如果进行加扰.在一个子帧中的pusch上传输的比特块
跃o),...M地。一1)将在调制之前使用终端专用的加扰序列按照下述
方式进行加扰.产生加扰比特块占(o),.。i(帆。一1):
参考文献:
1 3GPP TR 21.905:”Vocabulary for 3GPP Specifications”. 2 3GPP TR 36.201”Evolved UniversaI TerrestriaI Redio Access
(E-UTRA);Physical Layer General Description” 3 GPP TS 36.21 2”Evolved Universal TerrestriaI Redio Access
来定义
其中
七=o'…,磁^謦一1,,=o,…,墙-1.分别为频域和时域的序号,
RE(k.¨对应的一个复数口量』。在一个时隙中没有用于物理层
信道或物理信号传输的资源单元所对应的复数应设置为0。
资源块
一个RB由_Ⅳ蛊个时域上连续的sc—fdma符号以及硭个频
图3-2 若L>I,则映射方式为Distributed模式FFT输出样点被映 射到等间隔分布的子载波上。然后经过N点IFFT变换.加入循环 前缀,经过并串转换后输出。 DFT-S-OFDM技术的优点如下: (1)单载波方案传输信号时,用户符号的能量分布在整个传 输频带,因而具有较低的峰均值功率比。 (2)FDMA提供了较方便的频域资源分配和小区内的正交性。 I 3)能克服小区边界容量和性能的下降。
取f)=叙f)+“O)mod2
其中mod(x)表示对X取模操作,‰是在一个子帧中的
pusch上传输的比特数目,c(0为扰码序列,由伪随机序列产生。
4.2调制(modulation)
加扰的比特块占(o),.,i(jIf。一1)将被调制成复值符号块
㈣,.,矾Mm-1)。Pusch可用的调制方式包括qpsk.1 6qam和
构成。每一个半帧长度为5ms。每一个半帧又由8个常规时隙和
DwPTS、GP和UpPTS三个特殊时隙构成。1个常规时隙的长度为
0.5ms。Dwpts和upets的长度是可以配置的.并且要求Dwpts.
GP和UpPTS的总长度等于1ms。子帧1包含DwPts.GP和UpPTS,
子帧6所列的配置0.1.2和6中包含DwPTS.GP和UpPTS。所
形成复值调制符号块z(o),…,:(^f。曲一1) 。其中
M≯蛐=M掣cH×硭,且础8铡表示在一个sc—fd如下要求:
肘怒8叫=2=z.扣-严≤蜡
其中a2,a3。a,是非负整数。 4.4 RE映射
复值调制符号块z(o),..≯(M岫一1)乘上一个幅度缩放因子 BPIJ螂I.并从z(o)开始映射到分配给pusch传输的资源块中。向
上行传输使用的最小资源单位叫资源元素{R e sou r ce
如图3—1所示
Element,REl.在re之上还定义了资源块(Resource Block.RB)
概念,一个RB包含若干个RE。
物理信道
上行物理信道对应于一系列的RE集合.用于承载源于高层
的的信息。共定义了下述上行物理信道:物理上行共享信道
有其他子帧包含两个相邻时隙.其中第i个子帧由第2i个和第
2i+1个时隙构成.如图2-2所示。
图2-2 LTE TDD支持5ms和10ms的上下行子帧切换周期。具体配 置见表.其中D表示用于下行传输的子帧.U表示用于上行传输 的传输子帧,S表示包含DwPTS,GP和UpPTS的特殊子帧。 子帧0和子帧5以及DwPTS永远预留为下行传输。
面内部单向传输时延低于5ms;在控制面上,用户从空闲状态到 连接状态的延迟小于100m¥。(4)小区覆盖半径在5‰以下时,应
该满足LTE项目的所有性能要求.对于小于30km的小区覆盖,可 以允许一定的性能损失,支持100km的小区覆盖。(5)支持终端在
整个系统范围内的移动性.为低速移动终端提供最优服务,对中 速移动终端实现较高性能.同时支持高速移动终端。
可=15kHz,并且ak。1表示re(k,|『)上的具体内容。 一个时隙中的sc—FDMA符号将从,=0开始按照,的增序进
行传输..其中sc—FDMA符号,从一个时隙中的∑,I-曲1(Ⅳ口,+JⅣ)‘
时刻开始。
表4—1给出了可以使用的NcP,t数值。注意,一个时隙中的 不同SC-FDMA符号可以有不同的循环前缀长度。
没有用于传输参考信号的re(k,I『)的映射按照每一个维度的增序进
行,并且从一个子帧中的一个时隙开始,优先考虑维度k,然 后是,。
4.5 SC-FDMA基带信号产生 一个上行时隙中的第,个SC-FDMA符号对应的时间连续信
争7瑟蹩2]_I“渺删训 t吨f过N=12J 其中.0st<7’靶o+五, .F')一I+№^f挈/2j ,^r=2048 ,
64qam。
4.3传输预编码(transform precoder)
复值符号块烈o),...,d(M岫一1)被分为M蛐/膨掣卿个子集,
每一个对应于一个SC-FDIMA符号。传输预编码按照如下公式进
行如俨呐:如嘉专4即俨.妒呐+i)e-2/萨-盛I 善即·妒
k=o,...,MP4一I I=吣.。M呻|M:”一、
田 万方数据
图3-I
(PUSCH).物理上行控制信道(PUCCH).物理随机接入信道
经过编码和映射的数据符号首先通过离散傅立叶变换
(PRACH)。
(DFT},然后进行子载波映射(sub-carrier mapping),该映射模
物理信号
块确定用户编码符号在哪些子载波传输.其余子载波用0插入。
上行物理信号是指物理层使用的但是不承载任何来自高层
文章编号:1 009—0940(2009)-01—009-03
周觅重庆邮电大学研究院重庆叁00065
本文介绍了LTE上行物理信道和调制,分析了sc一: 。并重点介绍且分析了LTE物理层上行共享信道的设计和:
:上行共享信道I,TE SC-FDMA
一,引 言 为了能在更长时间继续保持3GPP相对其他标准的国际竞争 力,需要考虑3GPP空13技术的长期演进(即LTE)。LTE需要实 现更低的延迟、更高的用户数据率下行(100 Mbps.上行50 Mbps),更大的系统容量.更大的覆盖和更低的成本.支持多 天线技术,为满足这些需求.空中接13物理层技术面临重大革 新。在上行传输中.单载波频分多址技术lSC-FDMA)能最有 效的满足这些需求。SC--FDMA与OFDM有些相似.但最大的不 同在于SC-FDMA不仅能支持同一个小区内的不同用户,还要求 更低的上行功率放大器非线性影响.因此可以延长电池的寿命 和扩展使用的范围。为了支持这些特性.设计上行共享信道时 要特别考虑。本文对上行共享信道的设计进行专门分析。
(E-UTRA):Multiplexing and channel coding” 4 3GPP TS 36.21 3”Evolved UniversaI TerrestriaI Radio AC--
CeS¥(E—LJl胃A);Physical layer procedures” 5 3GPP TS 36.21 4”Evolved Universal TerrestriaI Radio AC--
二.上行链路和帧格式 2.1帧格式 帧格式 在物理层规范中.除特别说明以外,各种时域大小表示为 时间单位的倍数,该时间单位定义为:瓦=1砸50∞×20鹌)s。那么 一个无线子帧长度表示为正=307200x 7==lo咖。 LTE支持两种类型的无线帧格式:类型1,适用于FDD模式; 类型2,适用于TDD模式。 {1)帧结构类型1 帧结构类型1适用于全双工和半双工的FDD模式。每一个 无线帧长度为1 0ms.由20个时隙构成.每一个时隙长度为 ‰ffil5360·T-=o.5蠲。这些时隙分别编号为0到1 9。一个子帧 定义为两个相邻时隙,其中第i个子帧由第2i个和第2i+1个时 隙构成。如图2—1。
然后用逆傅立叶变换(IFFT)实现OFDM调制,最后插入循环前
信息的信号.目前定义的上行物理信号包括参考信号。
缀(CP)。通过发送加入的循环前缀(CP)和采用频域均衡(FDE)
时隙结构和物理资源元素 资源栅格
接收可以提供较好的链路性能。 根据Sub carrier Mapping插入方式的不同.DFT-S-OFDM
收稿日期:2009—03—19
口 万方数据
◆技术交流◆
在5ms切换周期的情况下,UpPTS.子帧2和子帧7为预留 域上连续的子载波构成.其中^,盘和ⅣP的取值如表所示。这
上行传输。
‘样一个资源块包含Ⅳ盘×硭个RE。在时域上对应于一个时隙,
在lOres切换周期情况下.DwPTS在两个半帧中都存在,但 是GP和UpPTS只在第一个半帧中存在.在第二个半帧中的
r…adio 誊竺=: 1.…~O…ne flame,Tf-30…720佩,=一10竺
一
一 E五三五三于一一一 _——。
图2-1
对于FDD,在每一个10ms中.有10个子帧可以用于下行传
输,并且有1 0个子帧可以用于下行传输。上下行传输在频域上
进行分开。
(2)帧结构类型2
帧结构类型2.适用于TDD模式。每一个无线帧由两个半帧
表4-1
配置 常规cp
循环前缀长度Ncpj
160 for,:0
扩展cp
144 for,=1,2,...,6 512 for,=0,I,...’5
五.结论
本文重点介绍了LTE上行共享信道的设计及工作流程。通过 分析得出结论,可以满足(1)更高的数据传输速率.频谱利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