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教无类》经典课件

合集下载

5.1《论语》十二章 课件(共64张PPT) 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5.1《论语》十二章 课件(共64张PPT)  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祭孔大典 每年农历八月二十七
1、孔子的形象
①荀子说:“仲尼之状,面如蒙倛。” “蒙倛(qī) ”是上古时代人
们避邪驱鬼和送葬时所用的神像, 所以……果然吓人!
传顾恺之所画《孔子为鲁司寇 像》中,孔子着官服、戴官帽,一 副官员气派,体现了孔子较高的政 治地位,但也是面容和蔼,一副 “为政以德”之态。
③孔子主张克己复礼。 “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
动。” ④在伦理思想方面,孔子主张仁。
孔子的“仁”的基本精神是根据周礼调整统 治阶级内部的矛盾。他的“仁”一般不包括劳动 者。曾子以忠、恕,二字概括“仁”的涵义,是 比较接近原意的。忠恕之道,就是“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 ⑤在教育上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和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精神。 ⑥在品德方面,他主张“宽、耻、信、敏、惠、 温、良、恭、俭、让”等。
与小人在人生价值和追求上的不同。 道德高尚者只需晓以大义,以义作为自己
的行为标准;而品质低劣者只能动之以利害, 以外在的东西作标参照,以利来衡量。
2.分析本章说理的特点。
通过“君子”与“小人”的对比,强调了 “义”对于君子,对于品格的重要性。
拓展:有人以“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为例,说孔子 “主张义利对立,尚义排利“。结合下列孔子的言论,你是 否认同上述观点。 ①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 也。”(《里仁》) ②子曰:“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 吾所好。”(《述而》) ③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 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 ④子曰:“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邦无道,富且贵焉,耻 也。”(《泰伯》) ⑤子曰:“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久要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 为成人矣。”(《宪问》)

人教历史与社会八上《1.2百家争鸣》PPT课件 (7)

人教历史与社会八上《1.2百家争鸣》PPT课件 (7)

2、主要学派代表人物及主张
学派 代表人物 时代
主要主张或著作
儒家
道家 墨家 法家 兵家
2、主要学派代表人物及主张
学派 代表人物 时代
主要主张或著作
儒家
道家 墨家 法家 兵家
Hale Waihona Puke 孔子春秋晚期 “仁”、 “德”、“礼”;《论语》
孟子
战国时期
“仁政”“民贵”“君轻”;“富贵 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①“仁” ②“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③“王道” ④“仁政” ⑤“以德治民”
A.①②④⑤
B.①②⑤
C.①②④
D.①③⑤
4.家中老人时常教育后代说:“为人处世不可有贪
心,衣能遮体,食能果腹,足矣”“遇事要冷静,
做到以静制动”。显然老人继承了中国传统文化中

(B)
A.儒家思想
B.道家思想
C.墨家思想
D.法家思想
(3)“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
不能屈”的道德准则。
后人将孔子、孟子合称“孔孟”。
道家 老子 姓李,名耳,春秋末期楚国
人,道家学派的创始人。
主要著作:《老子》也称《道德经》 主要思想:
(1)认为一切事物都有对立面,……且能互相 转化; (辩证思想)
(2)崇尚“自然”,主张“无为”,反对统治 者侵扰百姓。
(2)同时为应对战争,统治者向老百姓征收 沉重赋税、徭役、兵役等,阶级矛盾激化;
(3)法家主张严刑峻法,中央集权的思想, 适应当时社会形势需要,所以受到青睐。
秦王借法家思想 振兴国家,实现 统一大业。
1、提出“民贵”“君轻”思想的是C
A、孔子
B、老子
C、孟子
D、韩非子

《论语》十二章课件课件(多场合应用)

《论语》十二章课件课件(多场合应用)

《论语》是儒家经典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

本课件将选取《论语》中的十二章,对其内容进行解读和分析,以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论语》的思想内涵。

第一章:《学而》《学而》是《论语》的开篇,主要讲述了学习的态度和方法。

孔子认为,学习是一个人成长的重要途径,只有不断学习,才能不断进步。

他强调“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意思是说,学习了知识之后,要时常温习,这样才能真正掌握。

孔子还强调了学习的乐趣,认为学习应该是一种享受,而不是负担。

第二章:《为政》《为政》主要讲述了孔子的政治理念。

孔子认为,一个好的政治家应该具备仁爱之心和道德品质。

他强调了“仁政”的重要性,认为只有以仁爱之心来治理国家,才能得到人民的支持和信任。

孔子还强调了道德的示范作用,认为政治家应该以身作则,为人民树立榜样。

第三章:《八佾舞》《八佾舞》主要讲述了礼乐的重要性。

孔子认为,礼乐是维护社会秩序和谐的重要手段。

他强调了礼乐的教育作用,认为通过学习礼乐,可以培养人的品德和修养。

孔子还强调了礼乐的审美价值,认为礼乐可以给人带来美的享受。

第四章:《里仁》《里仁》主要讲述了仁爱的重要性。

孔子认为,仁爱是人的最高道德境界。

他强调了仁爱的普遍性,认为每个人都应该追求仁爱,无论是对待亲人还是对待陌生人。

孔子还强调了仁爱的实践性,认为仁爱不仅仅是内心的情感,更应该是通过行动来体现。

第五章:《公冶长》《公冶长》主要讲述了孔子的教育理念。

孔子认为,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人的品德和能力。

他强调了启发式教学的重要性,认为教师应该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索。

孔子还强调了教育者的责任,认为教师应该以身作则,为学生树立榜样。

第六章:《雍也》《雍也》主要讲述了孔子的修身理念。

孔子认为,修身是做人的根本。

他强调了修身的重要性,认为只有修身才能齐家治国平天下。

孔子还强调了修身的方法,认为修身应该从自我反省开始,通过自我反省来发现并改正自己的缺点。

第七章:《述而》《述而》主要讲述了孔子的学术理念。

部编高中语文《论语》十二章课件29张pptx

部编高中语文《论语》十二章课件29张pptx
创设情境
通过创设生动的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感受和理解论语中的情感。
创新性思维和想象力培养
鼓励质疑
鼓励学生提出疑问和不同观点,培养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 力。
引导探究
引导学生深入探究论语中的思想内涵,拓展思维空间。
激发想象
通过生动的语言和形象的描绘,激发学生想象力,培养创 造性思维。
06
课堂活动与互动环节设计
01
学生表现评价
教师根据学生的课堂表现、作业 完成情况、参与度等方面进行评 价。
02
学习方法和策略建 议
教师针对学生的学习方法和策略 给出改进建议,如如何更有效地 记忆和理解知识点。
03
学习态度和习惯指 导
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和习惯给 予指导,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学 习习惯和态度。
下一步学习计划和目标设定
探讨《论语》与西方人文主义思想在人性、自由、平等等方面的对话可
能性和现实意义,激发学生的跨文化思考。
05
艺术手法与表达技巧研究
修辞手法运用举例
比喻
通过形象的比喻,将抽 象的道理具体化,易于 学生理解。
排比
运用排比句式,增强语 言气势,使表达更加有 力。
对偶
采用对偶修辞,使语言 更加凝练,富有节奏感 。
提高学生素养
通过学习《论语》,培养 学生的道德品质、审美情 趣和文化素养,促进学生 全面发展。
适应教育改革
结合当前教育改革的要求 ,本课程注重学生的主体 性和实践性,引导学生积 极参与、探究、思考。
《论语》简介及地位
《论语》概述
《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 典著作之一,记录了孔子 及其弟子的言行,体现了 儒家思想的核心价值观。
孔子教育思想解读

《〈论语〉十二章》ppt课件

《〈论语〉十二章》ppt课件
重点字词解释: (1)吾:人称代词,我。
日:每天。 (2)三省(xǐng):多次进行自我检查。
三:泛指多次。 省:自我检查、反省 (3)忠:竭尽自己的心力。 (4)信:诚信。 (5)传:传授,这里指老师传授的知识。
翻译:曾子说:“我每天多次进行自我检查:替人谋划事 情是不是竭尽自己的心力呢?跟朋友交往是不是讲诚信 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不是复习过了呢?” 段解:强调治学的人必须重视道德修养。
(七)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字词解释: (1)者:代词,……的人 (2)好(hào):喜爱,爱好 (3)乐(lè):以……为快乐
翻译:孔子说:“懂的某种学问的人不如喜爱学 习的人,喜爱学习的人不如以学习为快乐的人。” 段解:学习态度:以学习为快乐。
(八)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 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论语》十二章
学习目标
1.了解《论语》的有关知识,掌握文中重要 的文言实词和常见虚词的用法,熟练背诵课 文。
2.结合对孔子的生平与思想的介绍,正确理 解文章的内容,体会其中倡导的修身、为学 之道。
3.感受孔子的人格魅力,联系自身实际, 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学习为人 处世之道。
《论语》
《论语》是儒家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 弟子及再传弟子编撰而成。它以语录体为主,记 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共20篇。
• 传不习乎。
传:动词作名词,传授的知识
• 饭疏食饮水。 饭:名词作动词,吃饭
•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乐:名词作意动。以……为乐
一词多义
为:可以为师矣
当、做
为人谋而不忠乎 替
知:人不知而不愠 了解 温故而知新 懂得

七年级语文上册11《论语十二章》课件(1)

七年级语文上册11《论语十二章》课件(1)

深入探究 几个人
于此,意思是在其中 好的方面,优点
译文:孔子说:“几人同行,必然有可以作为我老师的人。选择他们的 优点来学习,发现他们的缺点就对照自己,改正自己的缺点。“
深入探究 语气词,用于句末,表示感叹。 代词,这,指河水
译文:孔子在河边感叹道:“逝去的一切像河水一样流去,日夜不停。”
深入探究
深入探究 古代对男子的尊 称,这里指孔子 按时 同“悦”,愉快
志同道合的人
说 连词, 复习,复习

表顺接
了解 生气,愤慨 指有才德的人
译文:孔子说:“学习之后按时去复习它,不也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 从远方来,不也是很快乐吗?别人不了解我,我却不生气,不也是有才德的人 吗?”
深入探究
孔子的弟子

择其善者而从之( 形容词做名词,好的方面,优点 )
字词检测
时习:按时复习。时,按时。 有:同“又”,用于整数和零数之间。
愠:生气,愤慨。
立:立身,指能有所成绩。
君子:指有才德的人。
惑:迷惑,疑惑。
三省:多次进行自我检查。 从心所欲:顺从意愿
为人谋:替人谋划事情。
逾矩:超出法度。逾,超出。矩,法度。
泛指多次
替 谋划
交往
自己
自我检查、检讨
竭尽自己的心力
诚信 这里指老师传授的知识 翻译:曾子说:“我每天多次进行自我检讨:替人谋划事情是不是竭尽 自己的心力?跟朋友交往是不是诚信的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不是复 习过了呢?”
深入探究
通“又”,用于整 数和零数之间
立身,指能有所成绩
迷惑, 疑惑
上天的意旨
深入探究
迷惑,意思是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

第11课《〈论语〉十二章》课件(共26张ppt)++2022-2023学年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第11课《〈论语〉十二章》课件(共26张ppt)++2022-2023学年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朋”指的是什么样的的人?为什么会“不亦乐 乎”?
孔子认为君子应该具有什么样的品格?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学习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交友
修身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说明修身和学习是密不可分的,对于学习和修身都 乐在其中这就是君子的品格。
学而不思则罔, 思而不学则殆。
这句话,在学与思,学与问的关系上,孔子是怎么 认为的?
孔子说:“温习学过的知识,可以得到新的理解和体会,可以凭借(这)做老 师了。”
孔子说:“只学习却不思考,就会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只空想却不读书,就会 (对自己的学业)有疑惑。”
孔子说:“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一箪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小巷子里,别人都 忍受不了那贫困的忧愁,颜回却依然自得其乐。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 夜。”(《子罕》)
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 也。”(《子罕》)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 仁/在其中矣。”(《子张》)
重点注释
子:古代对男子的尊称,这里指孔子。 时习:按时温习。时,按时。习,温习。 不亦说乎:不是很愉快吗。 愠:生气,恼怒。 君子:这里指道德上有修养,有才德的人。 三省:多次进行自我检查。 为人谋:替人谋划事情。为,帮助。 忠:尽心竭力。
通假字 不亦说乎 (同“悦”,愉快) 吾十有五 (同“又”,用于整数和零数之间)
古今异义
可以为师矣
古义:可以凭借。 今义:表示允许或能够。
饭疏食,饮水 古义:粗糙。
今义:事物之间距离远,
事物的部分之间空隙大。
全 文 翻 译
孔子说:“学习了然后按时温习它,不是很愉快吗? 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 不也是很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生气,不也是有才德的人 吗?”(孔子说:“学习之后又按时去复习、实习,不是很愉快吗?有朋友从 远方来,不是很快乐吗?别人不理解自已,却不生气,不是很有修养吗?

第12课《〈论语〉十二章》课件-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2024)

第12课《〈论语〉十二章》课件-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2024)
【翻译】子夏说:“博览群书广泛学习,而且能坚守自己的志向, 恳切的提问,多考虑当前的事,仁德就在其中了。”
字词翻译
①三军:指军队。夺:改变。
②匹夫:指平民中的男子,这 里泛指平民百姓。
③子夏(前507-?):即卜商, 字子夏,春秋末期晋国人, 孔子的弟子。
④笃志:志向坚定。笃,坚守。
⑤切问而近思:恳切的发问求 教,多思考当前的事情。切, 恳切。
课文探究
5、子曰:学而不思则罔①,思而不学则殆②。--《为 政》
【翻译】孔子说:“读书不深入思考,越学越糊涂;思考不读书,就无所得。”
6、子曰∶“贤哉,回也!一箪③食,一瓢饮,在陋巷, 人不堪④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⑤也!”-《雍也》
【翻译】孔子说∶“贤德啊,颜回吃的是一小筐饭,喝的是一瓢水,住在穷陋 的小房中,别人都受不了这种贫苦,颜回却仍然不改变向道的乐趣。贤德啊, 颜回!”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为人处事
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传不习乎?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 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 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学习态度
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 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贤哉,回也!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 之者。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 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珍惜时间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道德修养
三可夺军志可也夺。帅也 ,匹夫不 人乎?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
主旨归纳

《论语》ppt课件

《论语》ppt课件

社会责任
论语提倡社会责任意识,有助于 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实现可持续
发展。
THANKS
感谢观看
《论语》ppt课件
• 《论语》简介 • 《论语》的核心思想 • 《论语》的名言警句 • 《论语》的现代意义
01
《论语》简介
《论语》的作者与成书背景
总结词
关于《论语》的作者,历史上存在不同的说法。一种 观点认为《论语》是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的记录,另 一种观点则认为它是孔子的作品。成书背景方面,《 论语》主要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和思想活 跃的背景。
中庸之道
中庸之道是《论语》中重要的哲学思想 之一,主张在处理人际关系和事物时要 保持中正、平和的态度,避免过度或不
及。
孔子认为中庸之道是一种理想的人生态 度和处事原则,通过保持中正、平和的 态度,可以避免偏颇和极端,达到和谐
与平衡的状态。
中庸之道还强调了适度原则,认为在追 求个人利益和社会进步时,要保持适度 和平衡,避免过度追求或过于保守的态
详细描述
关于《论语》的作者,历史上存在不同的说法。一种 观点认为《论语》是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的记录,另 一种观点则认为它是孔子的作品。成书背景方面,《 论语》主要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和思想活 跃的背景。这一时期,周王室衰微,诸侯争霸,社会 动荡不安。同时,诸子百家兴起,各种思想流派涌现 ,为《论语》等经典著作的产生提供了思想土壤。
该以平和的态度进行交流。
总结词
03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关于人际关系的名言
详细描述
这句话告诫人们要注重道义和仁慈,不要只看重利益和金钱。
总结词
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详细描述
这句话强调了君子的心胸开阔和坦荡,而小人则常常心胸狭窄、 忧虑不安。

七年级历史上册优质教学课件(统编版2024)第7课《百家争鸣》(课件)

七年级历史上册优质教学课件(统编版2024)第7课《百家争鸣》(课件)

7. 2023年,原创音乐剧《稷下学宫——誉满天下》在淄博大剧院首演。
该剧再现了几千年前崇尚不同学派,有各自主张的学子汇聚齐国,来
到稷下学宫学习受教的场景。这一场景体现的是( C )
A.诸侯争霸
B.列国变法
C.百家争鸣
D.秦并天下
8.孟子认为:“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 之有也。”意思是说,年满七十岁的人能穿上丝绸、吃上鱼肉,老 百姓不缺衣少食,做到了这些而不称王于天下的是决不会有的。
战国时期,齐国为招揽人才,在都城临淄稷门附近设置讲学的专门场所,被 称为“稷下学宫”。聚集在这里的学者,来自道家、儒家、法家等学派,兴 盛时有成百上千人。他们在此讲学、辩论、著书,阐明自己的政治主张,形 成争鸣的局面。稷下学宫对促进战国时期的学术繁荣起了重要作用。
学派 人物 时代 著作
主要思想
孔子 春秋 《论语》 仁、以德治国、有教无类、因材施教
的良好习惯。在春秋战国的诸子百家中,提倡节俭、批判贵族奢
侈浪费的是( B )
A.孟子
B.墨子
C.庄子
D.韩非子
4. 思想文化是一定社会现实的反映。那“百家争鸣”反映的社会现实是
( D)
A.孔子有教无类,学习者增多
B.夏桀暴政,民怨四起
C.西周灭商,实行分封制
D.春秋战国时期社会急剧变化
5.习近平总书记在《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中
孔子晚年时十分喜欢研读《易》。当时书籍主要写在简牍上,再 用绳子将这些简牍按顺序编连起来。为了深入学习这部书,孔子 把《易》翻阅了许多遍,甚至编连简牍的绳子都被磨断了好几次, 不断换上新的再读。孔子还谦逊地说:“如果给我增加几年寿命, 到50岁时去学习《易》,便可以不犯大的过错了。”这就是成语 “韦编三绝”的来历。

第12课《论语》十二章课件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第12课《论语》十二章课件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夺志也。”
平民百姓
孔子在河边说:“逝去的时光像这河水 一样流去,日夜不停。”
比喻:韶光易逝,应珍惜时间
孔子说:“军队的主帅可以改变,但平 民百姓的志气却不可以改变。”
品德修养:一个人应坚定信念,矢志不渝。
广泛学习 坚定志向
⑫子夏曰:“博学 而 笃志,切问而
多思考当前的事 表并列
近思,仁在其中矣。”仁德
①子曰:“学而 时 习 之,不亦说
不也是……吗?表承接 按时 代指学过的内容
乎?有朋 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
志同道合的人 从 指有才德的人
知 而不 愠,不亦君子乎? ”
了解 表转折 生气,恼怒 道理:对学习要 孔子说:“学习了知识,认然真后,按要时按去时温复习,
不是也也也是很很 君快 子愉快乐 吗吗吗 ???”有别志人不同了道合解,的习为我人;人从却对要不远人大发方要度来怒热。,,忱不不,
世界十大名人之一。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1988年初,75位诺贝尔奖得 主曾在巴黎宣称:如果人类要在 21世纪生存下去,就必须到2500 多年前去吸取他的智慧。
lún
1、识记有关《论语》和孔子的基 本文学常识;
2、掌握重点文言词语,理解各章 语录的含义,提高阅读理解文言文 的能力;
3、联系自身学习经历,体会课文 丰富精彩的内涵,端正学习态度, 改进学习方法。
人不知而不愠 温故而知新
了解 得到

为人谋而不忠乎 可以为师矣
替 做
学而时习之
表承接
而 人不知而不愠 表转折
博学而笃志
表并列
3、古今异义
①有朋自远方来
朋:(古)志同道合的人;(今)朋友 ②可以为师矣 可以:(古)可以凭借;(今)能够 ③饭疏食饮水 疏:(古)粗劣;(今)疏通、疏散

《有教无类》课件

《有教无类》课件
内容。
学习方式
采用线上和线下相结合的方式 ,包括视频讲解、案例分析、
小组讨论和实践操作等。
评估方式
采用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 相结合的方式,注重学生的参 与度和实际应用能力的考核。
01
有教无类的理念
有教无类理念的起源
古代思想家孔子
有教无类理念最早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思想家孔子,他提倡“有教无类”,认 为教育接受教育 的机会。
《有教无类》经典课 件
THE FIRST LESSON OF THE SCHOOL YEAR
目录CONTENTS
• 课程介绍 • 有教无类的理念 • 教育公平的实现 • 有教无类理念在教育实践中的应用 • 面临的挑战与未来发展 • 结语
01
课程介绍
课程背景
当前教育资源分配不均
教育改革的需求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教育资源在城 乡、地区间分配不均衡,影响了教育 的公平性。
详细描述
随着数字技术的不断发展,教育领域也将迎来新的变革 。《有教无类》经典课件可以借助数字技术的优势,实 现更加个性化和高效的学习方式。例如,利用大数据分 析学生的学习习惯和需求,为他们提供更加精准的学习 建议和资源推荐;利用虚拟现实和增强现实技术,为学 生创造更加沉浸式的学习体验;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实 现智能化的教学辅助和学习管理等。这些新的技术手段 将为《有教无类》经典课件的发展提供新的动力和机遇 。
个案研究三:在线教育平台的普及
总结词
突破地域限制
详细描述
随着在线教育平台的普及,《有教无类》经典课件得以广 泛传播和应用。这种模式突破了地域限制,使得优质教育 资源能够惠及更广泛的人群,特别是偏远地区和弱势群体 的学生。
总结词
个性化学习体验

国学经典诵读PPT课件(2024)

国学经典诵读PPT课件(2024)
通过举办诵读比赛、讲座、 展览等文化活动,推广国学 经典,提高公众对国学经典 的认知度和认同感。
创新传播方式
利用现代传媒手段,如网络 、电视、广播等,创新国学 经典的传播方式,让更多人 接触和了解国学经典。
加强研究阐发
加强对国学经典的研究和阐 发,挖掘其深层内涵和时代 价值,为国学经典的传承与 发展提供理论支持。
2024/1/29
21
国学经典中的养生之道与现代健康观念
天人合一
国学经典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相 处,遵循自然规律进行养生,这 与现代健康观念中的生态平衡、
自然疗法等理念相契合。
饮食有节
国学经典提倡饮食有节、起居有 序,这是保持身体健康的基础, 与现代健康观念中的合理饮食、
规律作息等建议相符合。
动静结合
05
国学经典与现代生活
19
国学经典中的道德观念与现代社会
仁爱之心
国学经典强调仁爱、宽容和互助 ,这些观念在现代社会中仍然具 有重要意义,有助于促进社会和
谐与人际关系的改善。
礼制规范
国学经典提倡礼仪、尊重和谦让, 这些行为准则对于维护社会秩序、 提高个人修养具有积极作用。
中庸之道
国学经典中的中庸思想强调平衡、 调和,对于现代社会中处理复杂问 题、缓解社会矛盾具有启示作用。
通过书籍、文献等文本形式,将国学经典 保存并流传下来。
教育传承
通过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等途径,将国学 经典融入教育体系,实现对后代的传承。
2024/1/29
24
国学经典在现代社会的应用与发展
2024/1/29
思想道德建设
01
国学经典中的思想道德观念对现代社会仍有重要价值,可用于
指导人们的行为准则和道德标准。

【部编版】初中语文《论语十二章》原创ppt课件

【部编版】初中语文《论语十二章》原创ppt课件

古今异义
词类活用
• 学而时习之 • 时:名词作状语,按时
• 吾日三省吾身 • 日:名词作状语,每日,天天
• 温故而知新 • 故、新:形容词作名词,旧的知识、新的体会
词类活用
• 传不习乎 • 传:动词作名词,传授的知识
• 饭疏食饮水 • 饭:名词作动词,吃饭
•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 乐:名词活用为意动词。以……为快乐
军队
平民百姓
• 子曰:“三军 可夺帅也,匹夫 不可夺志
也。”
•孔子说:“军队的主帅是可以改变的,平民百 姓的志向却不可以随便改变。”
•(言下之意:一个人应该坚定信念,矢志不渝。 )
广泛 表并列 坚守 恳切 表并列
• 子夏曰:“博学 而 笃志,切问 而近思,
仁德
仁在其中矣”
•子夏说:“广泛学习且能坚定自己的志向, 恳切地发问求教,多思考当前的事情,仁德 就在其中了。”
志同道合的人
了解
而不 愠,不亦 君 子 乎 ? ”
表转接,却 生气,恼怒 指有才德的人
孔子说:“学了(知识),然后的按时去温习它,不也是很愉快的 事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探讨问题),不也是很快乐吗? 别人不了解(我),(我)却不恼怒(怨恨),不也是有才德的人 吗?”
固定句式:“不亦……乎?”译作“不也是……吗?”
一定
在其中
好的方面,
优点
从之,其不善者 而改之。”
•孔子说:“几个人走在一起,其中一定有可以 作我的老师的人。要选择他的优点向他学习, 对他不好的地方,如果自己身上有就加以改 正。”
河流
流逝 这
舍弃
•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孔子在河边感叹地说:“逝去的一切像 河水一样流去,日夜不停。”

10-《论语》十二章-PPT课件-人教新版七年级语文上册

10-《论语》十二章-PPT课件-人教新版七年级语文上册

“仁”、“礼”、“德”
孔子
点此播放孔子视频
永远的孔子
德配天地,道冠古今 删述六经,垂宪万世
孔庙 山东曲阜“三孔” 孔府大成殿
祭祀孔子的地方
孔府 孔子嫡系子孙 大成殿孔子像 相传孔子出生地----山东曲阜尼山全貌 居住地
孔林 孔子墓地
第一章
先生,指孔子
名词作状语 ,按时
也、也是
yuè
1.子曰:“学 而 时习之,不 亦 说 乎 ? 通“悦”,愉快 志同道合的人 有
第九章

一定
在其中
9.子曰: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好的方面,优点 仿效,学习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
代词,他们的
之。”(《述而》)
孔子说:“几个人一同走路,其中必定有我的老师。 我要选择他们的长处来学习,(看到自己也有) 他们那些短处就要改正。”
阐述学习的态度:虚心求教,取长补短。
第十章
本章赞扬了颜回乐于学习、安于贫困的品质。
第七章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 不如乐之者。” (《雍 以……为乐趣 也》) 名词意动 代词,它,学习。 者: 之: 代词, … …的人
好: 喜欢,爱好。 乐: 以… …为乐趣
孔子说:“知道怎么学习的人,不如爱 好学习的人;爱好学习的人,不如以学 习为乐的人。”
个人修养 • 本章是孔子自述他学习和提高修养的过程。 • 2、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是怎样的? • 思想与言行融合,自觉遵守道德规范,而 不是勉强去做。 • 3、我们从这一章中可以得到什么启示? • 道德修养并非一朝一夕可以完成,要经过 长时间的学习,循序渐进。
课文探究
第四、五章
旧的知识,
4.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孟子曰:“君子有三乐,而王①天下不与存焉。父母 俱存,兄弟无故②,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 ③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 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孟子· 尽心 上》) • 注释:①王(wàng):作动词,称王,这里作征服 天下讲。②故:事故。③怍(zuò):惭愧。 • 译文:孟子说:“君子有三种乐趣,但(以德)征 服天下不包括在内。父母都健在,兄弟没有灾患, 是第一种乐趣;抬头无愧于天,低头无愧于人,是 第二种乐趣;得到天下优秀人才而对他们进行教育, 是第三种乐趣。君子有三种乐趣,但(以德)征服 天下并不在其中。”
资 料 补 充
切磋琢磨qiē cuō zhuó mó
• 【解释】:将骨、角、玉、石加工制 成器物。比喻学习或研究问题时彼此 商讨,互相吸取长处,改正缺点。 【出自】:《诗经· 卫风· 淇奥》:“有 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近义词】:取长补短、推本溯源 【反义词】:不求甚解、浅尝辄止
【评析】 • 这则故事,除了让 我们看到孔子的教学 方法在于启发之外, ‚赐也,始可与言 《诗》已矣‛这一句 中我们可以知道,孔 子是在子贡弄明白前 一个道理之后,才开 始和他谈论《诗经》, 这就是循序渐进。
概括你从中得到的 认识或启发
一则:孟子把天伦之乐、道德圆满之乐、 教育后进之乐置于统治天下之上,可见他对 血缘伦理、道德修为、教书育人的高度重视, 可见他对父母亲人、天下英才乃至众生的挚 爱。启发:这三方面价值今天看来仍有相当 重要的现实意义,我们应当予以重视。
二则:启发:不管学什么,都不能浅尝 辄止。
思孔 想子 及的 方教 法育
第一则 有教无类 第三则 因材施教 第五则 注重启发,举一反三 第六则 学思结合 第七则 学思结合 第九则 举一反三
赏 析 评 价
请同学们认真的朗诵课文,分析总Biblioteka :本 文阐述了孔子的哪些教育思想呢?

教育指导思想:有教无类
教育方法:因材施教、启发诱导、循序渐进

学习方法: 举一反三、学思结合、敢于质疑
超过别人 使…后退,压制 问。‛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
• 【译文】 子路问:“听到就去实践它吗?” 孔子回答说:“有父亲长兄健在,怎么能听 到就去实践呢?”冉有问道:“听到就去时 间它吗?”孔子回答:“听到就去实践它!” 公西华说“子路问‘听到了就去实践它吗?’ 您说‘有父亲兄长活着’冉求问‘听到了就 去实践它吗?’您说‘听到了就去实践它’ 我不明白,冒昧地问一问。”孔子说:“冉 求遇事退却,所以我让他果敢前进;子路勇 气过人,所以我让他沉着冷静”
语气词连用,其加 强语气的作用
告诉他以往的事情就 知道将来的事情
【译文】子贡说:“贫穷却不谄媚(别人), 富贵却没有骄傲自大,怎么样?”孔子答道: “可以啊。(但是)不如贫穷却把求道当作 快乐,富贵却喜爱礼的人啊。” 子贡说:“《诗三百》上说‘好比匠人 加工象牙和骨头,切了之后还要磨治;好比 加工玉石,用刀凿刻之后还要打磨’大概说 的就是这种道理吧?”子贡啊,从现在开始 可以同你谈论《诗三百》了,把过去的事情 告诉你,你就能推知将来的事情!”
曾经 表目的,来,用来

吃饭
比得上
睡觉
以思,无益,不如学。‛
【译文】孔子说:“我曾经整天不吃东西, 整夜不睡觉来思考问题,却没有效果,比不 上学习啊。”
欺骗,蒙蔽。一说通“惘”,迷惑
7、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
就 却 光学而不动脑子思考就会上当受骗
思而不学则殆。‛
危险
【译文】孔子说:“只知学习却不去思 考就会迷惑无收获;只知思考却不去学 习就很危险
资 料 补 充
触 类 旁 通
【解释】:触类:接触某一方面的事物; 旁通:相互贯通。掌握了某一事物的 知识或规律,进而推知同类事物的知 识或规律。 【出自】:《周易· 系辞上》:“引而伸 之,触类而长之,天下之能事毕矣。” 【近义词】:融会贯通、举一反三 【反义词】:一窍不通
6、子曰:‚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
因 材 施 教
【解释】:因:根据;材:资质;施:施 加;教:教育。 【意思】指针对学习的人的志趣、能力等 具体情况进行不同的教育。 【出自】:《论语·为政》“子游问孝”、 “子夏问孝”朱熹集注引宋程颐曰:“子 游能养而或失于敬,子夏能直义而或少温 润之色,各因其材之高下与其所失而告之, 故不同也。”
• 孔子对同一个问题,竟然给出了两 种截然不同的回答。公西华感到有 些糊涂,就向孔子请教,为什么?
孔子的回答耐人寻味:“求也退,故进 之,由也兼人,故退之”。 原来,孔子之所以对同一个问题给出完 全不同的回答,是因为问问题的人不一样。 本着这样的原则对学生进行教育,现代 教育上称为因材施教。
资 料 补 充
讨好、奉承别人 (但)不如
却,表转折
9、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
意动,以„为乐,把求道当作快乐
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
好比加工象牙和骨头,切了之后还要磨治; 喜欢 好比加工玉石,用刀雕刻之后还要打磨
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表推测 通“欤” 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 动词,说的是 介词,跟 《诗经》 这 定后标志 之于 已矣, 告诸往而知来者!‛ 过去的事情 未来的事情

孔子学鼓琴师襄①子,十日不进。师襄子曰:"可 以益矣。"孔子曰:"丘②已习其曲矣,未得其数也。" 有间,曰:"已习其数,可以益矣。"孔子曰:"丘未得 其志也。"有间,曰:"已习其志,可以益矣。"孔子曰: "丘未得其为人也。"有间,曰:"有所穆然深思焉,有 所怡然③高望而远志焉。"曰:"丘得其为人黯然而黑 几然④而长眼如望羊如王⑤四国非文王其⑥谁能为此 也!"师襄子辟席再拜,曰:"师盖云文王操⑦也!" 【注释】①师襄:春秋时鲁国的音乐家。②丘:孔子 名丘,这是孔子的自称。③怡然:高兴的样子。④几 然:高大的样子。"几"同"颀":身长。⑤王:读 wàng,作动词。⑥其:表语气。⑦文王操:琴曲名, 又叫《文王受命》。
鉴 赏 评 价
有 教 无 类
试结合《论语· 述而》中“自行束脩以 上,吾未尝无诲焉”简要谈谈你对孔子 “有教无类”教育思想的认识。 开创了平民教育的新纪元 孔子广招学生,只要能交上十条干肉作 薄礼的人,不论贫富、贵贱、老幼、国籍 等差别,他都一律收下来平等地施以教诲。 有教无类的思想以及实践,使接受教育的 对象不再局限于统治阶级,还为平民能通过 教育进入统治阶层开辟了道路,对教育和 政治都有划时代的意义。
注重启发,培养举一反三的能力
赏 析 评 价
本则表现了孔子的什么样教 育理念?
这一章继续谈他的教育方法问题。在 这里,他提出了“启发式”教学的思想。 从教学方面而言,他反对“填鸭式”、 “满堂灌”的作法。要求学生能够“举一 反三”,在学生充分进行独立思考的基础 上,再对他们进行启发、开导,这是符合 教学基本规律的,而且具有深远的影响, 在今天教学过程中仍可以加以借鉴。
【二则译文】孔子向师襄子学习弹琴,学了 十天仍止步不进。师襄子说:“可以增加学习内 容了。”孔子说:“我已经熟习曲子,但还没有 掌握演奏的技巧。”过了一段时间,师襄子说: “已经熟习演奏的技巧,可以继续往下学了。” 孔子说:“我还没有领会其中的志趣啊。”过了 一段时间,师襄子说,“已经熟习其中的志趣, 可以继续往下学了。”孔子说:“我还不知道乐 曲的作者啊。”过了一段时间,孔子默然沉思, 心旷神怡,高瞻远望而意志升华。说:“我知道 乐曲的作者了,那人皮肤深黑,体形颀长,眼睛 深邃远望,如同统治着四方诸侯,不是周文王还 有谁能撰作这首乐曲呢!”师襄子离开坐席连行 两次拜礼,说:“老师说的这乐曲叫做《文王操》 啊。”
郁结,指有凝难问题想弄明白 开导,启发
启发、开导
5、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想说而说不出来,不知如何表达 类推
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墙角
介词,把
不再次去教他
【译文】孔子说:“若非弟子努力想弄明白某个 问题却又弄不明白,就不去开导他,若非弟子想 表达某种意思却又表达不出来,就不去启发他。 举一个墙角作例子给弟子讲清楚,而弟子不能触 类旁通推知另外三个墙角的情况,就不再去教 他。”
临沭县实验中学
王之贤
‚无类‛指什么?
一、不分身份、地位均 要教育。 二、不管品行、习性, 对所有的人都平等地加 以教育。
选文1
1、子曰:‚有教无类。‛
【注释】 教,教育。 类,类别。 无类,没有类别,一律平等 【译文】孔子说:“人人我都教育,没有区别!
【评析】“无类”是指:一、不分身份、地位 均要教育。二、不管品行、习性,对所有的人 都平等地加以教育。 所谓有教无类,是指对所有的人都进行 教育而没有类的区别,即不因为贫富地、贵践、 智愚、善恶等原因把一些人人排除在教育对象 之外。孔子这类么说,也这么做。他以卓有成 效的实践,改变了教育对象限于统治阶层的历 史传统,开创了平民教育的新纪元。
3、 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
听到了就去做吗?斯,则,就;诸,之乎
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冉有问:‚闻斯行
怎么能。 其,表反问。
诸?‛子曰:‚闻斯行之。‛公西华曰:‚由 也 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 迷惑、糊涂、不明白 问
斗胆问问。敢,谦辞,表示冒昧的请求别人
‘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赤也惑, 使…前进 犹豫,退缩 一人顶两人, 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