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教无类》经典课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概括你从中得到的 认识或启发
一则:孟子把天伦之乐、道德圆满之乐、 教育后进之乐置于统治天下之上,可见他对 血缘伦理、道德修为、教书育人的高度重视, 可见他对父母亲人、天下英才乃至众生的挚 爱。启发:这三方面价值今天看来仍有相当 重要的现实意义,我们应当予以重视。
二则:启发:不管学什么,都不能浅尝 辄止。
因 材 施 教
【解释】:因:根据;材:资质;施:施 加;教:教育。 【意思】指针对学习的人的志趣、能力等 具体情况进行不同的教育。 【出自】:《论语·为政》“子游问孝”、 “子夏问孝”朱熹集注引宋程颐曰:“子 游能养而或失于敬,子夏能直义而或少温 润之色,各因其材之高下与其所失而告之, 故不同也。”
思孔 想子 及的 方教 法育
第一则 有教无类 第三则 因材施教 第五则 注重启发,举一反三 第六则 学思结合 第七则 学思结合 第九则 举一反三
赏 析 评 价
请同学们认真的朗诵课文,分析总结:本 文阐述了孔子的哪些教育思想呢?

教育指导思想:有教无类
教育方法:因材施教、启发诱导、循序渐进

学习方法: 举一反三、学思结合、敢于质疑
3、 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
听到了就去做吗?斯,则,就;诸,之乎
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冉有问:‚闻斯行
怎么能。 其,表反问。
诸?‛子曰:‚闻斯行之。‛公西华曰:‚由 也 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 迷惑、糊涂、不明白 问
斗胆问问。敢,谦辞,表示冒昧的请求别人
‘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赤也惑, 使…前进 犹豫,退缩 一人顶两人, 敢
超过别人 使…后退,压制 问。‛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
• 【译文】 子路问:“听到就去实践它吗?” 孔子回答说:“有父亲长兄健在,怎么能听 到就去实践呢?”冉有问道:“听到就去时 间它吗?”孔子回答:“听到就去实践它!” 公西华说“子路问‘听到了就去实践它吗?’ 您说‘有父亲兄长活着’冉求问‘听到了就 去实践它吗?’您说‘听到了就去实践它’ 我不明白,冒昧地问一问。”孔子说:“冉 求遇事退却,所以我让他果敢前进;子路勇 气过人,所以我让他沉着冷静”
讨好、奉承别人 (但)不如
却,表转折
9、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
意动,以„为乐,把求道当作快乐
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
好比加工象牙和骨头,切了之后还要磨治; 喜欢 好比加工玉石,用刀雕刻之后还要打磨
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表推测 通“欤” 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 动词,说的是 介词,跟 《诗经》 这 定后标志 之于 已矣, 告诸往而知来者!‛ 过去的事情 未来的事情
郁结,指有凝难问题想弄明白 开导,启发
启发、开导
5、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想说而说不出来,不知如何表达 类推
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墙角
介词,把
不再次去教他
【译文】孔子说:“若非弟子努力想弄明白某个 问题却又弄不明白,就不去开导他,若非弟子想 表达某种意思却又表达不出来,就不去启发他。 举一个墙角作例子给弟子讲清楚,而弟子不能触 类旁通推知另外三个墙角的情况,就不再去教 他。”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语气词连用,其加 强语气的作用
告诉他以往的事情就 知道将来的事情
【译文】子贡说:“贫穷却不谄媚(别人), 富贵却没有骄傲自大,怎么样?”孔子答道: “可以啊。(但是)不如贫穷却把求道当作 快乐,富贵却喜爱礼的人啊。” 子贡说:“《诗三百》上说‘好比匠人 加工象牙和骨头,切了之后还要磨治;好比 加工玉石,用刀凿刻之后还要打磨’大概说 的就是这种道理吧?”子贡啊,从现在开始 可以同你谈论《诗三百》了,把过去的事情 告诉你,你就能推知将来的事情!”
注重启发,培养举一反三的能力
赏 析 评 价
本则表现了孔子的什么样教 育理念?
这一章继续谈他的教育方法问题。在 这里,他提出了“启发式”教学的思想。 从教学方面而言,他反对“填鸭式”、 “满堂灌”的作法。要求学生能够“举一 反三”,在学生充分进行独立思考的基础 上,再对他们进行启发、开导,这是符合 教学基本规律的,而且具有深远的影响, 在今天教学过程中仍可以加以借鉴。

孔子学鼓琴师襄①子,十日不进。师襄子曰:"可 以益矣。"孔子曰:"丘②已习其曲矣,未得其数也。" 有间,曰:"已习其数,可以益矣。"孔子曰:"丘未得 其志也。"有间,曰:"已习其志,可以益矣。"孔子曰: "丘未得其为人也。"有间,曰:"有所穆然深思焉,有 所怡然③高望而远志焉。"曰:"丘得其为人黯然而黑 几然④而长眼如望羊如王⑤四国非文王其⑥谁能为此 也!"师襄子辟席再拜,曰:"师盖云文王操⑦也!" 【注释】①师襄:春秋时鲁国的音乐家。②丘:孔子 名丘,这是孔子的自称。③怡然:高兴的样子。④几 然:高大的样子。"几"同"颀":身长。⑤王:读 wàng,作动词。⑥其:表语气。⑦文王操:琴曲名, 又叫《文王受命》。
【二则译文】孔子向师襄子学习弹琴,学了 十天仍止步不进。师襄子说:“可以增加学习内 容了。”孔子说:“我已经熟习曲子,但还没有 掌握演奏的技巧。”过了一段时间,师襄子说: “已经熟习演奏的技巧,可以继续往下学了。” 孔子说:“我还没有领会其中的志趣啊。”过了 一段时间,师襄子说,“已经熟习其中的志趣, 可以继续往下学了。”孔子说:“我还不知道乐 曲的作者啊。”过了一段时间,孔子默然沉思, 心旷神怡,高瞻远望而意志升华。说:“我知道 乐曲的作者了,那人皮肤深黑,体形颀长,眼睛 深邃远望,如同统治着四方诸侯,不是周文王还 有谁能撰作这首乐曲呢!”师襄子离开坐席连行 两次拜礼,说:“老师说的这乐曲叫做《文王操》 啊。”
孟子曰:“君子有三乐,而王①天下不与存焉。父母 俱存,兄弟无故②,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 ③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 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孟子· 尽心 上》) • 注释:①王(wàng):作动词,称王,这里作征服 天下讲。②故:事故。③怍(zuò):惭愧。 • 译文:孟子说:“君子有三种乐趣,但(以德)征 服天下不包括在内。父母都健在,兄弟没有灾患, 是第一种乐趣;抬头无愧于天,低头无愧于人,是 第二种乐趣;得到天下优秀人才而对他们进行教育, 是第三种乐趣。君子有三种乐趣,但(以德)征服 天下并不在其中。”
资 料 补 充
触 类 旁 通
【解释】:触类:接触某一方面的事物; 旁通:相互贯通。掌握了某一事物的 知识或规律,进而推知同类事物的知 识或规律。 【出自】:《周易· 系辞上》:“引而伸 之,触类而长之,天下之能事毕矣。” 【近义词】:融会贯通、举一反三 【反义词】:一窍不通
6、子曰:‚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
资 料 补 充
切磋琢磨qiē cuō zhuó mó
• 【解释】:将骨、角、玉、石加工制 成器物。比喻学习或研究问题时彼此 商讨,互相吸取长处,改正缺点。 【出自】:《诗经· 卫风· 淇奥》:“有 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近义词】:取长补短、推本溯源 【反义词】:不求甚解、浅尝辄止
【评析】 • 这则故事,除了让 我们看到孔子的教学 方法在于启发之外, ‚赐也,始可与言 《诗》已矣‛这一句 中我们可以知道,孔 子是在子贡弄明白前 一个道理之后,才开 始和他谈论《诗经》, 这就是循序渐进。
曾经 表目的,来,用来

吃饭
比得上
睡觉
以思,无益,不如学。‛
【译文】孔子说:“我曾经整天不吃东西, 整夜不睡觉来思考问题,却没有效果,比不 上学习啊。”
欺骗,蒙蔽。一说通“惘”,迷惑
7、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
就 却 光学而不动脑子思考就会上当受骗
思而不学则殆。‛
危险
【译文】孔子说:“只知学习却不去思 考就会迷惑无收获;只知思考却不去学 习就很危险
临沭县实验中学
王之贤
‚无类‛指什么?
一、不分身份、地位均 要教育。 二、不管品行、习性, 对所有的人都平等地加 以教育。
选文1
1、子曰:‚有教无类。‛
【注释】 教,教育。 类,类别。 无类,没有类别,一律平等 【译文】孔子说:“人人我都教育,没有区别!
【评析】“无类”是指:一、不分身份、地位 均要教育。二、不管品行、习性,对所有的人 都平等地加以教育。 所谓有教无类,是指对所有的人都进行 教育而没有类的区别,即不因为贫富地、贵践、 智愚、善恶等原因把一些人人排除在教育对象 之外。孔子这类么说,也这么做。他以卓有成 效的实践,改变了教育对象限于统治阶层的历 史传统,开创了平民教育的新纪元。
鉴 赏 评 价
有 教 无 类
试结合《论语· 述而》中“自行束脩以 上,吾未尝无诲焉”简要谈谈你对孔子 “有教无类”教育思想的认识。 开创了平民教育的新纪元 孔子广招学生,只要能交上十条干肉作 薄礼的人,不论贫富、贵贱、老幼、国籍 等差别,他都一律收下来平等地施以教诲。 有教无类的思想以及实践,使接受教育的 对象不再局限于统治阶级,还为平民能通过 教育进入统治阶层开辟了道路,对教育和 政治都有划时代的意义。
• 孔子对同一个问题,竟然给出了两 种截然不同的回答。公西华感到有 些糊涂,就向孔子请教,为什么?
孔子的回答耐人寻味:“求也退,故进 之,由也兼人,故退之”。 原来,孔子之所以对同一个问题给出完 全不同的回答,是因为问问题的人不一样。 本着这样的原则对学生进行教育,现代 教育上称为因材施教。
资 料 补 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