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轮八廓

合集下载

对中医眼科基本理论五轮八廓及玄府学说的哲学认识

对中医眼科基本理论五轮八廓及玄府学说的哲学认识
愈 的中心 性视 网膜 炎 , 并强 调 除 了脏 腑 相关 外 , 还要 重视 五脏 与 四肢 百骸 的相 互关 系。说 明 眼睛不 但 与
五脏有关 , 还与 四肢百骸紧密联系在一起 , 提示在诊 疗上可以通过调理脏腑治疗 眼病。李波等 [ 4 1 总结李 传课辨治 A M D( 老年性黄斑变性 ) 经验 , 提 出老年 体衰 、 肝肾亏虚是主要 病机 , 肝阳偏亢 , 心火动血是 出血 的常见病 机 , 肝脾失调 、 升降失常是渗 出的常 见病机 。在此说 明老年性 黄斑变性 的病 因病 机是 由脏腑 的异常而致 ; 更有学者 『 5 J 认为经络是联络脏
分展 现 了中 医学 的哲 学基 础 精气 、 阴 阳、 五 行 学
说 的思 想 。
1 . 3 五 轮八 廓 学说 的 临床 意义
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医眼科属于 中医学范畴 , 故 中 医眼科 的五轮八廓学说和玄府 学说无不充斥着哲
学 的 思 想 。下 面 就 关 于 中 医 眼科 的 五 轮 八 廓 学 说
识病辨证 论治应 以眼部病 变为主 , 结合 全身体征 , 因全身某 病 而引起 的眼病 , 则必须 按 “ 轮表 脏本” 的 原 则 。 若 眼 病 证 候 明显 , 而全身无 脉证可验者 ,
则 可 专 科 识 病 辨证 论 治 。有 文 献 【 7 ] 论 述 白 睛疾 病 如急 、 慢性 结膜炎从 肺论 治 , 清热解 毒 宣肺 、 滋 阴
生津润肺 , 胞脸疾病 如上 睑下垂 、 睑腺炎等从脾论 治, 应 用 健 脾 益气 、 清 利 脾 胃湿 热 等法 。这 是依 据 五 轮 学 说 来 阐述 的病 理 状 态 下 眼 睛 与 五 脏 的关
系, 此 些 治 法 在 现 代 临 床 上 被 广 泛 应 用 。 更 有 文

中国古代眼科理论“五轮学说”

中国古代眼科理论“五轮学说”

中国古代眼科理论“五轮学说”*导读:古为今用洋为中用陆南山,著名中医临床家、教育家,我国中医眼科领域里探索中医现代化、中西医结合的先驱。

祖籍浙江省宁波市鄞县,四……古为今用洋为中用陆南山,著名中医临床家、教育家,我国中医眼科领域里探索中医现代化、中西医结合的先驱。

祖籍浙江省宁波市鄞县,四代从医。

曾任上海第二医学院(现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教授,上海仁济医院中医眼科主任,中华医学会理事,中国中医眼科学会名誉主任委员等职。

陆南山潜心研究中国古代眼科理论五轮学说,结合多年临诊经验,所提出的肝肾立论脾胃论治健脾利湿新学说,独具见解。

他提倡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擅长中西医眼科,率先将中西医结合方法应用于眼科临床。

他使用眼科仪器检查眼底病变,并进行生化检验,充实了中医诊断手段,促使中医眼科理论和现代医学相结合。

发表论文20 余篇,著有《眼科临证录》,主编《实用中医眼科学》等,学术思想甚受眼科界的重视。

陆南山对眼病具有丰富的医疗经验和独到的见解,他主张中西医结合,应用现代眼科仪器结合中医四诊来诊治病人,运用全身辨证与局部辨证相结合的方法,在诊治眼科疑难杂症方面有独到之处,屡见奇效,积累了十分丰富的临床经验。

发展五轮学说,瞳神未必属肾中医眼科除了基本理论中的阴阳、藏象及经络学说外,还有五轮和八廓学说。

陆南山认为,一个中医眼科医生若不明五轮,则如盲马冥行,临诊不会有明确的路径方向。

他提出:五轮学说迄今有千余年历史。

虽然期间有不少发展,但限于当时的历史条件,学说的完整性和科学性有待于进一步完善和发展,这是现代眼科医师的重要任务,应把中医学理论和现代科学理论结合起来加以研究作为一种责任。

例如传统学说认为瞳神属肾,虽然可以用补肾阴的益阴肾气丸来治疗内眼疾病,但不能治疗眼底的所有病变,眼底镜诊察技术为眼底疾病的辨证创造了条件。

察病合参四诊,基于科学化检查陆南山强调,四诊中问诊为首。

为了使问诊全面,他专门编了一首眼科十问歌,兹录于下:一问视力二问泪,三问羞明四问眵,五问疼痛六问时,七头八身俱当辨,九问旧病十问因,大小便兮兼饮食,儿痧妇经在何时,阴阳虚实辨分明。

论两眦为心窍

论两眦为心窍

论两眦为心窍佚名【摘要】通过查阅分析古今关于两眦与心关系的相关文献资料,从两眦与心的生理病理联系探究两眦为心窍的中医学理论依据.通过两眦与心的经络联系、涕泪与心的关系及五轮八廓联系,分析目眦与心的关系.心以经络为径,充养目眦,化生涕泪,滋润眦窍;而经络是心开窍于两眦的枢纽,故心的病变常外显于两眦.两眦病变主要与心主血和心主脉功能失常有关,即心不主血,或血溢脉外,或血液瘀滞则成眼漏、胬肉樊睛、漏睛脓出等证;心不主脉、血不循经则成目睛干涩、两眦赤脉等证.目眦病变的治疗常从心着手,以清泻心热、疏风散热、活血通络为基本治则.据此本文着重论述两眦为心窍的相关依据,旨在为临床治疗目眦病变提供新思路.【期刊名称】《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年(卷),期】2019(025)005【总页数】2页(P569-570)【关键词】两眦;心;孔窍【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222.19眼睛作为人体的重要器官,是人类感知认识世界的重要媒介。

《秘传眼科龙木论》[1]总论中就提到:“夫眼者,五脏之精明,一生之至宝,如天之有日月,其可不保护之。

”中医学认为目为肝窍,舌为心窍,通过长期临床实践及对中医古籍的探究发现,目疾中两眦病变与心关系密切。

《审视瑶函》[2]曰:“人脏有大小二心,故目眦亦有大小二轮之别。

”但中医学中并未就两眦的归属问题进行深入理论探究和划分,只是笼统地提出肝开窍于目,笔者查阅大量临床研究及古籍后认为,两眦应为心窍,心开窍于舌与两眦。

1 论两眦为窍《医宗金鉴》[3]载:“在内近鼻侧者,为内眦……目外眦者,乃近鬓前之眼角也。

”可见中西医两眦名称相同,解剖部位亦相差不大。

两眦包括泪点、泪小管、泪腺、排泄管等解剖结构。

许慎在《说文解字》解释到:“窍,空也,穴也。

”从结构上看,窍有窟窿、孔洞之意。

从功能上看,窍有沟通内外的作用,乃人体内脏通于体表的孔窍,故中医称泪点为泪窍。

早在《银海精微》[4]中就记载:“大眦有窍,名曰泪堂。

看不清、重影、黑斑?警惕眼睛和血管在悄悄发生病变!一套“复明法”,内调外养祛眼疾~

看不清、重影、黑斑?警惕眼睛和血管在悄悄发生病变!一套“复明法”,内调外养祛眼疾~

看不清、重影、黑斑?警惕眼睛和血管在悄悄发生病变!一套“复明法”,内调外养祛眼疾~原创养生堂【专家简介】▼著名眼耳鼻喉疾病专家黄昱山学派第三代传承人中国中医专科特色名医从事中医临床诊疗30余年【擅长治疗】▼擅长治疗眼底出血、视神经萎缩、干眼症、玻璃体浑浊、耳鸣、慢性鼻炎、慢性咽炎等各类眼病以及耳鼻喉疾病。

专家为养生堂的观众提供了一些挂号名额,有需要的观众直接☞点击此处,我要挂号,填写信息,会有工作人员与您联系,确认预约时间。

眼睛是人体重要的感觉器官,也是反映全身健康的“前哨”。

但我们总在忽视它的健康,当感觉到眼睛酸痛、干涩红肿、看东西模糊变形、眼前有黑影飘过、眼睛有异物感……很可能是眼底出血、视神经萎缩、干眼症、玻璃体浑浊等致盲性眼病的前兆,也可能是糖尿病、高血压等慢病加重的信号。

而且人是一个整体,牵一发而动全身,一旦眼睛出现问题,耳鼻喉也可能被牵连,易引发耳鸣、鼻炎、咽炎等疾病。

•出现眼部不适该怎么办呢?•患上了眼底出血、视神经萎缩、干眼症、玻璃体浑浊等眼病,该如何有效治疗?•出现耳鸣、鼻炎和咽炎该如何应对,才能避免复发?•不开刀、不手术,中医有什么良方可以预防与治疗眼耳鼻喉疾病呢?我们邀请到眼耳鼻喉疾病专家徐永忠主任做客今晚(2021年11月04日)7点的养生微直播,讲解各类眼病以及耳鼻喉疾病的相关知识,帮大家摆脱眼病、耳鸣、鼻炎、咽炎的困扰。

刘阿姨高血压五年多,自以为控制得还可以,却在一个月前的某天早上,突然眼前出现一滴墨水般的黑点,逐渐晕开成为一片黑影,到医院检查后不仅确诊了眼底出血,还查出了腔隙性脑梗!临床上高血压和糖尿病的患者,病程越久,眼底出血的风险越高。

眼底出血可以作为这两种慢病病情加重、向并发症发展的一个红色预警信号!但是眼底出血并不都有明显症状,视物出现了哪些变化,需要警惕眼底出血呢?1眼底出血不在黄斑区,可以视物正常视物暂时不受影响,趋于正常,但是由于高血压多年,已经出现眼底血管硬化,所以在做眼底镜检查时,可以看见眼底有出血点,只不过出血点不在黄斑区附近。

“五轮”“八廓”观眼知病

“五轮”“八廓”观眼知病

乃 验病 之 要领 … … 八 廓则 明 见 于
外 病 发则 有 丝络 之可 验 者 枢 聚也

,
《 灵
外毗 内毗 毗
黑睛
口 问篇 》 云

: “
目者宗 脉 之所
清 净廓 廓 养 化廓 廓 抱 阳廓


全 身经 脉 循行 入 眼后 分布

东南方 方
正 南方 方
粪 离 坤 兑
络通肝 与中焦 焦 属 心 络 通小 肠
脉 面色 长
和 视 功能

把 五轮 意 图 ( 附后
)
,

川 八廓 ” 绘 成平 面 示

肉轮 胞睑 上 睑 下睑 气 轮 白仁 巩 膜 水 轮 瞳仁 瞳孔




中 西
黄 白
肉 皮 骨
唇 毛 发
化 收 藏
甘 辛 咸
歌 哭 声
以 便 定 位 取穴 在 右
. , ,

两眼 顺行 在前

.
位置 相 反 左 眼 为 阳 阳 道 右 眼为 阴 阴道逆 行 阳经 阴经 在 后
(3 )
祖 国 医 学认 为 眼 正常 生 理 的 运行 和 全

会阳 廓
身脏 腑有 着 密 切 的联 系 有双 眸
,
。 ,
《 医方 类 聚 》 中说
,

如 天 之有 两 耀 乃 一 身之 至 宝 聚五 脏
;
,
,
之精 华 其 五轮 者 应 五行 八 廊者 象 八 卦 何 谓五 轮 ? 五 轮 是 中 医 眼 科 的一种 学说 向中 心 可 分作
瞳仁
方位 位 西 北方 方

巧按五轮学说,妙治疑难病

巧按五轮学说,妙治疑难病
C C 中医临床研 究 2 1 JM 0 0年 VO . ) NO.1 L( 2 1
. 1. 13
巧 按 五 轮 学 说 , 妙 治 疑 难 病
Tr a i g c m p i a e ie s sby t e t e r fW u Lu e tn o lc t d d s a e h h o y o n
汗下 太 过 ,损 伤 正气 。
生冷 油腻 , 治疗 皮肤 疾病 的汤剂 时还 要 忌辛 、辣味 。 服
发散 风寒 药最 好是热 服 , 治疗 呕吐 或药物 中毒 的汤剂
宜 小量 频服 ,用 从 治法 时 ,也有 热 药冷服 或 凉药 热服
中药 汤剂 的质 量 与许 多 因素有 关 ,为 了提 高中药 汤剂 质 量 ,必须 从采 摘 、到煎 煮 、I I 用层 层把 关 , !I I 做到 医 、药 、患三 者 的密 切配 合 ,从 而制 备 出高质量
者 ,必 屡针 可除 ”( 针灸 大成 》卷 四 ) 《 。此 之谓 也 。 编 号 :y 1 0 0 8 ( 回 :2 1—60 ) -0 4 7 3 修 0 00 . 1
活 ,原 开大 瞳孔 已缩 小过 半 。守 方续 治 ,十七 诊告 愈 。
边缘 只有 一丝 角膜 ,对 光 反射 迟钝 ,视 物 不清 ,头 不 痛 不晕 ,唯觉 颈 项左侧 间歇性 疼痛 不适 。舌 淡 红 ,苔
的 中药汤 剂 ,为 人类 健康 作贡 献 。
的 。服药 的 时间 ,滋补 药 宜在 饭前 服 且服 人参 ,党参 , 白术 , 山药 ,黄 芪等 补 气类 滋补 药 时 ,要 忌 吃萝 卜 , 忌饮 茶 和碱 性食 物 。 驱虫 药和 泻 下药 大 多在 空腹 时服 , 健 胃药 和对 胃肠 刺激 性较 大 的药 物 宜饭后 服 。其 他药 物 一般 也宜在 饭 后服 ,而 安 眠 的药物 则应 在 睡前服 。 无论 饭前 或饭 后 服药 都应 略有 间隔 , 以免 影 响疗 效 。

中国古代医书 明目至宝

中国古代医书 明目至宝
诗曰 东方属木木生风,在脏为肝窍目通,
饥饱不均生热毒,睛疼有翳主侵瞳。
血轮属火,在脏为心,在眼为大小 也。
问曰∶血轮如何得病?答曰∶忧愁思虑,悲喜烦恼,内伤于心,致生赤筋,白
膜遮睛,昏蒙难开,日久不治,遂致失明也。问曰∶如何治?答曰∶按本草对证当
理心,心血之热攻于血轮也,宜服地黄丸。
散专治混睛外障。驱风散能除痒极难任,冲风泪出,清肺散消除暴风客热,两 赤
脉。犀角饮愈除黄膜上冲,清凉散冰翳瑕深而有效,消毒散睑生风粟以无虞。圆翳
内障、坐起生花、黑翳如珠、肝虚雀目,补肝散、补肾丸悉能疗治∶两睑粘睛、胎
风赤烂,风缱 斜、胞肉凝脂,消风散、五退散尽获平安。白薇丸善止漏睛脓出;
其效必矣。目赤淡红,眼睛微涩,乃肝经虚热,须当温凉调顺驱逐,是疾愈焉如故。
气粗口味不揽,是乃脾胃积热,翳障遮睛,或如粟粒,成如梅花。白仁肿痛,肺与
肠积热。不肿而有疮翳者,肺脏传于风涎。赤脉多者,心之虚也。白睛黄者,酒
欲食传脾胃。血灌瞳人,心经壅热。肾经风热,羞明生花,无翳者,宜补。痛如针
血轮受病,察于心;风轮受病,察于肝;水轮受病,察于肾;肉轮受病,察于脾;
气轮受病,察于肺,故乃相生相克理正明源。识五脏之盛衰,知四时之造化,自有
生以来,皆资气血,气滞血虚,目病自生。若气血调和,安有斯患?人登事务,多
贪酒色,大冒风寒暑湿,过食口味,将息失度,以致肝胆受于风邪,因入膀胱而致
于世而人习之。若能诚意通明,乃济世活人之道也。
<目录>卷一
<篇名>通明论
属性:夫眼者,荣身之宝,如天之日月,能观山河之秀丽,能照万物之精华,宜安其
身,调持保护。然不睹光明者,任有千金万玉以荣其富贵,纵有金饰佳人以解其忧

《水浒传》校释拾补

《水浒传》校释拾补

《水浒传》校释拾补杨国玉【摘要】在现在的各种通行本《水浒传》中,仍然“顽固”地存在着一些错讹,这些错讹实由草书形讹所致.比如,在《水浒传》现存最早的百回本完整刻本“容与堂本”中,使人困惑不解的“狮子腿”之“腿”乃“髓”之讹,学界长期争论不休的“三寸钉(丁)谷树皮”之“谷”乃“枯”之讹,令人不知所云的“用五轮八宝莴着两点唇水眼”之“蒿”(万)、“着”、“唇”分别系“左”、“右”、“神”之讹,“眼”字衍.“容与堂本”中的这些草书致讹例实可视作其源出祖本的“遗传”特征,表明它与祖本有着比较密切的关系.【期刊名称】《河北工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8(035)002【总页数】5页(P36-40)【关键词】《水浒传》;校释;草书形讹【作者】杨国玉【作者单位】河北工程大学文法学院,河北邯郸056038【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I207.412《水浒传》是一部诞生于明代的英雄传奇小说,在中国几至家传户到,其读者下至童稚上逮耄耋,创造了世界阅读史上的神话。

然而,由于明人刻书大多不甚精审,《水浒传》中也不免存在着不少讹误衍夺之处,甚至通过其他作品的借用或抄引而进一步蔓延开来。

在《水浒传》流播于世的数百年间,虽经历代学者、注家不断修正,其文本逐渐完善,但仍有一些错讹,时至今日尚“顽固”地存在于现在的各种通行本中。

这些错讹不加校改,以讹传讹,还会继续贻害后人。

古人论讹误的发生,无非形、音两种。

所谓形讹,如“鲁鱼亥豕”,是见于古籍中数量最多的一类。

而《水浒传》中的某些讹误之由,则有其特殊性。

笔者以为,《水浒传》中的一些错讹,其实只能发生于草书状态下,乃由草书形讹所致。

世人不察,遂致或视而不见,不知其误;或无知臆改,不明所据;或虽长期聚讼纷纭,而迄今难有定论。

《水浒传》的流传版本十分复杂,大略言之,即有繁、简两大系统。

而容与堂刊于明万历三十年前后的百回本《李卓吾先生批评忠义水浒传》(学界称“容与堂本”)属繁本系统,是现存最早的一个完整刻本,历来为学界所重。

中医目诊的基本原理及方法

中医目诊的基本原理及方法

中医目诊的基本原理及方法彭清华;彭俊;谭涵宇;戴宗顺;陈柯竹【摘要】目诊是通过观察眼睛各部位的神、色、形、态变化来诊断疾病的一种方法,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医目诊的理论依据是目为五脏六腑的缩影,目与脏腑经络密切相关;眼分五轮八廓,分属于脏腑;及现代生物全息理论的进一步支撑.中医目诊研究的主要方法包括传统中医的望、问、切诊和在此基础上发展的分区望诊法、虹膜诊断法、及眼底图像分析法等借助现代诊断设备的方法.【期刊名称】《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年(卷),期】2015(035)010【总页数】5页(P1-5)【关键词】中医;目诊;诊断原理;诊察方法【作者】彭清华;彭俊;谭涵宇;戴宗顺;陈柯竹【作者单位】湖南中医药大学,湖南长沙410208;湖南中医药大学,湖南长沙410208;湖南中医药大学,湖南长沙410208;湖南中医药大学,湖南长沙410208;湖南中医药大学,湖南长沙410208【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246.82彭清华,彭俊,谭涵宇,戴宗顺,陈柯竹(湖南中医药大学,湖南长沙410208)目诊是通过观察眼睛各部位的神、色、形、态变化来诊断疾病的一种方法,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目诊具有悠久的历史,因其简单易行、诊断明确而受到历代医家的重视,并经不断的经验积累而发展。

目前,目诊已应用到消化性溃疡、慢性胃炎、乙型肝炎、肝癌、子宫肌瘤、大肠癌、糖尿病、高血压病、甲状腺功能亢进症、腰椎间盘突出症等疾病的诊断中,丰富和发展了中医诊断疾病的方法。

1.1目是五脏六腑的缩影“五脏六腑,目为之候”(《灵枢·五癃津液别》),由于目与五脏六腑密切相关,因此脏腑发生病理变化时皆可反映于目。

脏腑之中,目与肝的关系最为密切,如《素问·金匮真言论》曰:“肝开窍于目。

”《灵枢·脉度》曰:“肝气通于目,肝和则目能辨五色矣。

”《素问·五脏生成》曰:“肝受血而能视”等,皆说明目与肝至为关联。

中医在治疗眼科疾病中的应用与展望

中医在治疗眼科疾病中的应用与展望

中医在治疗眼科疾病中的应用与展望一、中医眼科的独特理论体系1.1 整体观念与辨证论治中医眼科,作为中医学的重要分支,始终秉持着“整体观念”的核心理念。

这种观念认为,人体是一个高度协调统一的有机整体,各个脏腑器官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影响,共同维持着人体的正常生理功能。

在眼科疾病的治疗过程中,中医眼科并不局限于眼部症状的局部处理,而是从整体出发,关注患者全身的健康状况。

中医眼科强调辨证论治的重要性。

所谓辨证论治,就是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和体质特点,进行综合分析,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通过对患者的望、闻、问、切四诊信息进行全面收集和分析,中医眼科医生能够准确判断患者的证候类型,从而为患者提供更加精准、有效的治疗方案。

1.2 五轮八廓学说与眼病诊治中医眼科的另一大特色是“五轮八廓”学说。

这一学说将眼睛的不同部位与人体的五脏六腑相对应,通过观察眼部的变化来推断脏腑功能的盛衰情况。

具体来说,“五轮”分别对应心、肝、脾、肺、肾五脏,而“八廓”则进一步细化了眼部的分区与脏腑的联系。

通过这一学说,中医眼科医生可以更加准确地判断眼病的病因和病位,为患者制定针对性更强的治疗方案。

二、中医眼科常用治疗方法及其优势2.1 中药内服与外用中药内服是中医眼科治疗的常用方法之一。

中药方剂多根据患者的证候类型进行个性化配伍,旨在调和脏腑功能、平衡阴阳气血。

例如,对于肝肾阴虚导致的眼干涩、视物模糊等症状,中医眼科常采用滋阴明目的中药方剂进行治疗;而对于湿热上扰所致的结膜炎等炎症性疾病,则选用清热利湿的中药方剂进行调理。

除了内服中药外,中医眼科还注重中药的外用治疗。

中药熏洗、敷贴等方法可以直接作用于眼部病变部位,起到清热解毒、消肿止痛的作用。

这些外用疗法不仅操作简便、副作用小,而且能够迅速缓解眼部不适症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2.2 针灸与推拿疗法针灸和推拿疗法是中医眼科治疗的重要手段之一。

针灸通过刺激特定的穴位来调节人体的气血运行和脏腑功能,从而达到治疗眼病的目的。

中国眼科发展史

中国眼科发展史

中国眼科发展史中医眼科,是我国宝贵文化遗产的一部分,是我国人民几千年来在与疾病作斗争的过程中,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一门临床学科。

它的形成和发展,是与社会的发展以及整个中医学的发展息息相关的。

虽然它的发展历史是连贯的,但从发展状况与学术特点来看,大体又可以划分为五个阶段,即萌芽时期、奠基时期、独立发展时期、兴盛时期、衰落与复兴时期等。

一、萌芽时期(上古一南北朝)中医眼科的萌芽时期远在上古,经历了我国历史上商、周、秦、汉诸代。

这一时期,我们的祖先通过一段漫长而原始的、一症一药、对症治疗眼疾的年代之后,开始向着探索眼的解剖结构、生理病理,乃至辨证论治的方向进步。

自从有文字出现以后,有关眼病的医药知识逐渐有了记载。

不过,最初多散见于各种书籍文献之中。

以后,随着《黄帝内经》、《神农本草经》、《伤寒杂病论》等医药专书的出现,有关眼与眼病的知识,在医药书籍中开始有了比较集中的记载和论述。

如早在殷墟出土的甲骨文中,就有关于“目”、“疾目”等记载。

至春秋时期,《诗经》和《书经》等又有目盲的记载,并根据其症状不同,分别采用“瞽”、“蒙”、“瞍”等词加以区分。

先秦时代的《山海经》中,汜载了100余种药物,其中已有7种可以防治眼病。

又据《史记〃扁鹊列传》所载,战国时期的名医扁鹊到周都洛阳时,就曾大量医治老年人的耳、眼疾病,因而扁鹊可算是我国最早从事五官科的医生了。

成书于战国时期的《黄帝内经》,对眼的解剖生理,眼病的病因病机、临床证候、针刺疗法等已有初步的论述。

所载眼部病名有目赤,目痛、目眦疡、目下肿、目不明、目盲、视歧等30余种。

后世中医眼科学中关于眼与脏腑经络的关系、五轮八廓学说、眼病的脏腑辨证等许多基本理论,就是在《内经》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大约编著于秦汉时期的《神农本草经》,收载药物365味,其中眼科用药已达70余种,可用于治疗胞睑、两眦、白睛、黑睛、瞳神等部疾病,以及一些全身病的眼部证候。

而且不少药物至今仍为眼科所常用。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虹膜是发现疾病的窗口——虹膜定位诊法(上)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虹膜是发现疾病的窗口——虹膜定位诊法(上)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虹膜是发现疾病的窗口——虹膜定位诊法(上)“眼睛是心灵的窗户”,它不仅能看东西,能反映人的内心世界,还可以反映人的年龄、种族、地域特点以及通过它来诊断全身各个部位的疾病。

如,婴幼儿的眼睛又大又圆,青少年的眼睛机灵闪亮,成年人的眼睛深沉明邃,老年人的眼睛呆滞浑浊等等。

虹膜与疾病远在公元前4~5世纪,西医鼻祖希波克拉底曾提出“眼睛如何,身体即如何”的见解。

1866年匈牙利医生依格纳茨·佩克采利撰写了一部有关虹膜诊断法的书,并绘制出虹膜脏器部位图。

以后又有许多人对虹膜诊断疾病的方法进行了更深入的研究。

现已证实,人的虹膜是一种特殊的调节器,它能使光脉冲通过大脑中枢与人体内所有器官保持着各种复杂的联系。

内脏所有器官及系统都在这小小的薄膜上有自己的代表区域,有自己严格固定的色素细胞群。

如果某一器官出现病情,就会通过神经冲动,向大脑发出信号,大脑将这一信号转送虹膜上相应区域的色素细胞群,于是就会在虹膜上出现各种异常改变。

祖国医学对虹膜能够反映全身疾病的现象也早有认识,《黄帝内经》中阐述的“目部五脏分属”与现代“虹膜分属部位”中的内脏分布有许多相似之处。

中医学传统的整体观念认为,人是一个高度统一的有机整体。

在人体的相对独立的各局部的特定区域,往往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体内器官的某些病理变化。

《灵枢·大惑论》中说:“五脏六腑之精皆上注于目,而为之精。

精之窠为眼,骨之精为瞳子,筋之精为黑眼,血之精为络,其窠气之精为白眼,肌肉之精为约束,裹撷筋骨血气之精而与脉并为系上属于脑。

”故此可以看出眼与脏腑之关系尤为密切。

中医的“五轮八廓”之说将黑眼称为风轮,认为属于肝,又称风廓属胆;瞳神(即瞳孔)称为水轮属肾,又称水廓属膀胱,已明确指出虹膜能反映肝、胆、肾和膀胱等内脏之生理病理状况。

从脏象学说的观点看:目为肝之窍,能重点地反映体内肝脏的情况,并且“肝藏血”,有调节血量的作用。

眼的功能也受肝血调节,若血的质和量不足,肝之窍就受影响,故在眼上有所反映。

《银海精微》的成书时间、学术渊源、学术成就研究

《银海精微》的成书时间、学术渊源、学术成就研究

成都中医药大学硕士学位论文《银海精微》的成书时间、学术渊源、学术成就研究姓名:范玉兰申请学位级别:硕士专业:中医医史文献指导教师:和中浚2007-04中文摘要《银海精微》为现存的早期眼科专著之一,其学术价值一直受到学者和临床医家的推崇,但对其成书时间、学术渊源的研究却相对薄弱,本文从分析《银海精微》的内容结构入手,对其成书于唐代、宋元、明代诸说进行分析和考证,认为唐代、宋元说不能成立,提出了成书于明代中期的新说。

并将《银海精微》的主体内容与其他医学文献相关内容进行分析比较,特别是与《眼科龙木论》和东垣学说的渊源关系进行了深入研究,发现它们之间在学术上有着诸多联系,认为《眼科龙木论》、东垣学说应为《银海精微》的重要学术渊源。

同时对《银海精微》的学术成就进行较为全面的总结,认为提倡五轮八廓学说,注重轮脏关系;重视眼病检查,洞悉疾病发展;重视鉴别诊断,继承中有创新;治疗内外兼备,尤以内服为主是其主要的学术特点和成就。

关键词:银海精微 成书时间 学术渊源 学术成就ABSTRACTYinhaijingwei(《银海精微》) is one of the earlier ophthalmography, and its academic value is always praised highly by many scholars and doctors. However, the research on its forming time and its academic source is relatively weak. The thesis is at an angle of Yinhaijingwei’s structure, analyzing all kinds of theories about its forming time such as Tang Dynasty, Song Dynasty, Ming Dynasty, etc., and draws an conclusion:It should not come into being in Tang or Song Dynasty, it maybe appeared in the middle of Ming Dynasty. Through comparing its main body with other medicai literature, especial compared with Yankelongmulun《眼科龙木论》 and Li Gao’s theory(东垣学说), the author found out there are many relations on the academic. So the author conforms that the important academic source of Yinhaijingwei should be Yankelongmulun,Li Gao’s Theory. In addition, the thesis summarizes the academic achievements of Yinhaijingwei overall, and indicates that the main academic achievements of it are: advocating FiveLun-EightKuo Theory(五轮八廓学说), paying attention to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Lun and Zang;underlining oculopathy examination and the progress of disease; emphasizing differential diagnosis, inheriting and creating; applying oral medication as well as external treatment, and mainly the former.KEYWORDS: Yinhaijingwei , forming time, academic source, academic achievement附件二声明硕士学位论文《银海精微》的成书时间、学术渊源、学术成就研究是本人在成都中医药大学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在导师指导下完成的,该论文涉及的有关知识产权归成都中医药大学所有。

【医学ppt课件】第三章 五轮八廓学说及辨证

【医学ppt课件】第三章 五轮八廓学说及辨证

◆ 五轮学说
◆ 五轮学说
◆ 五轮学说
四、五轮辨证 (二)血轮辨证
2、辨两眦病证 ①眦角皮肤红赤糜烂--心火兼夹湿邪 ②两眦赤脉粗大深红--心经实火、血瘀所致
赤脉细碎淡红,久不消退--心经虚火。 ③眦部刺痒红赤--风热外袭。
◆ 五轮学说
(二)血轮辨证
2、辨两眦病证 ④胬肉红赤壅肿,生长快速,头尖体厚--心肺
◆ 五轮学说
◆ 五轮学说
◆ 五轮学说
◆ 五轮学说
四、五轮辨证 (三)辨气轮证候
2、辨白睛肿胀
①白睛红赤壅肿,眵泪俱多--风热毒邪侵袭肺经。 ②白睛微赤,虚肿而痒--药物过敏。 ③白睛紫暗壅肿,眵少泪多,舌淡苔薄白--寒邪侵袭 ④双眼白睛水肿,透明发亮,伴胞睑赤肿--脾肾阳虚 ⑤白睛浅层壅肿,甚至脱于睑外--热毒壅滞。
【医学ppt课件】第三章 五轮八廓学 说及辨证
◆ 五轮学说
一、历史沿革
(一)五轮学说的起源
● 起源于《灵枢·大惑论》 ● “轮”字取眼球圆而运转或圆转层护之意
◆ 五轮学说
一、历史沿革 (一)五轮学说的起源
● “五轮”与“五体”的差异两种可能 ▲ 以风、水代替筋、骨是五轮学说本身发
展的结果 ▲ 受印度医学的影响
● 《审视瑶函》对五轮学说的发展作出了较 大贡献
◆ 五轮学说
二、五轮学说的主要内容 (一)各轮与相应脏腑在生理方面的关系
● “眼通五脏,气贯五轮”
胞睑—肉轮—脾; 两眦(血络)—血轮—心; 白睛—气轮—肺; 黑睛—风轮—肝; 瞳神—水轮—肾。
◆ 五轮学说
二、五轮学说的主要内容 (二)各轮与相应脏腑在病理方面的关系
◆ 五轮学说
四、五轮辨证 (三)辨气轮证候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五轮八廓
中文名称:五轮八廓
英文名称:five wheels and eight regions
定义:五轮与八廓的合称。

五轮:肉轮、血轮、气轮、风轮和水轮的合称,为眼睛由外向内分成的五个部位;八廓:天廓、地廓、风廓、雷廓、泽廓、山廓、火廓、水廓的合称,是中医眼科在外眼划分的八个部位。

五轮八廓中国古代医家阐述眼与脏腑相互关系并指导诊治眼病的两种学说。

五轮为肉轮、血轮、气轮、风轮、水轮的合称。

它将眼由外向内划为5个部分,分属于不同的脏腑,胞睑为肉轮属脾胃,两眦血络为血轮属心与小肠,白睛为气轮属肺与大肠,黑睛为风轮属肝、胆,瞳孔为水轮属肾与膀胱。

从而把眼局部与脏腑统一成为一个整体,藉以说明眼的生理、病理现象,指导眼部的辨证论治。

如肉轮疾患多与脾胃病变有关;血轮疾患多与心、小肠病变有关;气轮疾患多与肺、大肠病变有关;风轮疾患多与肝、胆病变有关;水轮疾患多与肾、膀胱病变有关。

因此,在临床上可通过观察各轮外显症状来推断相应脏腑的内在病变。

五轮学说应用虽然普遍,但不宜生搬硬套。

八廓是中医眼科在外眼划分的8个部位,历代命名繁多,一般多用自然界八种物质现象或八卦名称来命名。

即天(乾)廓、地(坤)廓、风(巽)廓、雷(震)廓、泽(兑)廓、山(艮)廓、火(离)廓、水(坎)廓。

至于八廓的位置,内应脏腑以及临床意义等,历代各家说法不一。

因此,其临床应用远不及五轮学说普遍。

中国古代医家阐述眼与脏腑相互关系,并指导诊治眼病的两种学说。

分别由五行、八卦说衍化而来。

五轮指风轮、气轮、肉轮、血轮、水轮,是将眼划分为五个部位,分属于不同的脏腑,从而把眼局部与脏腑统一成为一个整体,用以说明眼的生理、病理现象,指导眼病的辨证论治。

八廓是将白睛按八卦的部位划出八个不同的方位,而后各隶属于六腑、心包和命门。

当眼睛发病时,可通过观察白睛呈现的血脉丝络的方位及其色泽、粗细、多寡等,为眼病的辨证论治提供依据。

五轮与八廓既有区别又有联系,故一般通称为五轮八廓。

这两种学说在过去对中医眼科曾起过积极的作用,随着时代的推移,五轮在临床上尚有某种参考意义,而八廓则因历代医家在部位划分、脏腑分属上极不统一,而且相互矛盾,很难指导临床,故已很少应用。

五轮图在现存医籍中以宋代《太平圣惠方》的记载为最早。

历代多数医家认为其理论依据源于《灵枢·大惑论》,论中指出:“五脏六腑之精气,皆上注于目而为之精,精之窠为眼,……上属于脑,后出于项中。

”指出了眼的各个部位与脏腑的内在联系。

在分属关系上,历代虽有差异,但大体是一致的,即胞睑属脾胃为肉轮,内外两眦属心和小肠为血轮,白睛属肺和大肠为气轮,黑睛属肝胆为风轮,瞳神属肾与膀胱为水轮,合称五轮(图1)。

所谓轮者乃比喻眼睛圆而转动似车轮之意。

五轮之说的实用价值是强调眼与脏腑密不可分,轮之有病多由脏腑功能失调所致,在临床上通过观察各轮外显症状去推断相应脏腑的内蕴病变,因而对眼病的辨证深入了一步。

然而五轮之说不足之处难免明显。

例如白睛发黄,病位虽在气轮,而病之本不在肺,多系脾胃湿热蕴蒸所致。

再如水轮病变,绝非皆用补肾之剂所能包治。

故临证之际既要详查眼之五轮,又不可拘泥于五轮,而应从整体出发,望、闻、问、切四诊合参,并借助各方面的检查,进行综合分析,才能取得满意效果。

八廓指水廓、风廓、天廓、地廓、火廓、雷廓、泽廓、山廓(图2)。

“廓”取城廓护卫之意。

首见于宋元间的《秘传眼科龙木论》所附《葆光道人眼科龙木集》,但无形又无位,即尚未配有八卦(乾坎艮震巽离坤兑)与八位(天水山雷风火地泽)。

直到元代危亦林《世医得效方》才为八廓配上了八卦与八位。

明代以后,八廓在名称、配属和配位上,一直混乱无章,除天、风、火、地四廓说法一致外,其他均有分歧,特别是山廓就有五种不同的说法。

至于八廓的部位在《世医得效方》、《银海精微》、《审视瑶函》、《医宗金鉴》、《银海指南》、《医学入门》六本书中也不相同。

而八廓的实用价值,在一些推崇八廓的眼科著作中,也很难找到实
际应用的例子。

八廓图八廓是对五轮的补充,以期更全面的将眼科各部和脏腑进行联系。

在陈言的《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中,首次提及八廓这一名称。

在《仁斋直指方论》中亦载有八廓内容,并有了关泉、养化等八种廓名,并分别与小肠、三焦等脏腑联系,但此时尚处于有名无位的初级阶段。

金元时期,中医眼科随着整个中医学术界的活跃,也呈现出一种新的面貌。

此时还出现了一批很有影响的眼科专著。

如《银海精微》,旧提孙思邈撰,现经考证多认为成书于元末,因道家称眼为“银海”故有此名。

书中强调“目为五脏之精华”,对五轮八廓学说非常重视。

书中对五轮的名称、部位、脏腑归属三者关系做了详细的论述,将五轮学说最终确定下来,并为后世眼科所宗。

书中还进一步发展了宋代眼科72证的说法,列举了80种不同的目疾,并逐一附图,以说明其病位、症状。

同时也首次将五轮学说初步融合于这80种目疾当中,用于分析病机,指导治疗。

八廓理论的演变较五轮学说更为复杂,其眼部部位与脏腑分属,各书中记载差异很大。

至元代危亦林《世医得效方》将八廓在眼中划分出一定的部位,配属于相应的脏腑,并以八卦中天、水、山、雷、风、火、地、泽为八廓命名。

《银海精微》则大体沿用《世医得效方》命名与脏腑方位配属,并有初步运用的例证。

“天廓属大肠,传送,肺金,乾卦。

火廓属心,抱阳,命门经,离卦。

地廓属脾胃,水谷之海,坤卦。

水廓属肾经,会阴,坎卦。

山廓属胆经,清净,艮卦。

风廓属肝经,养化,巽卦。

雷廓属心,小肠经,关泉,震卦。

泽廓属膀胱经,津液,兑卦(《银海精微·八廓图式》)
五轮八廓学说作为眼科独特的辨证理论,经多次演变后,最终于元代定型并运用于临床实践当中。

尤其是五轮学说,已成为中医目诊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一直沿用至今。

[1]
参考资料
1
八廓介绍
/tcm/article/2009-08/26/content_15191_2.htm开放
五轮肉轮气轮水轮风轮血轮五脏脾肺肾肝心六腑胃大肠膀胱胆小肠五行土金水木火
八廓水廓风廓天廓地廓火廓雷廓泽廓山廓五脏肾肝经肺脾心心
六腑会阴大肠胃命门小肠膀胱胆八卦坎巽乾坤离震兑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