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直线平行的条件》-说课稿2

合集下载

七年级数学探索直线平行的条件说课稿

七年级数学探索直线平行的条件说课稿

探索直线平行的条件一说课稿各位领导;老师;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探索直线平行的条件一..教材分析:探索直线平行的条件一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七年级下册数学第二章平行线与相交线第二节第一课时..在上学期;学生已经学习了平行线的定义;知道了;在同一个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做平行线..这些为本节课的学习起着铺垫作用..本节课在设计思路上体现出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思想..本着这个思想;我设计了以下三维目标: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1.认识同位角;能在图中找出同位角..2.掌握: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这一判定定理3.会用三角板画两条直线平行..2过程与方法目标:1.经历探索直线平行的条件的过程;掌握直线平行的条件..2.通过动手实践、合作交流等活动;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推理能力和有条理表达的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在探索和交流的活动中;培养学生与人协作的习惯..2.初步了解推理论证的方法;逐步培养学生逻辑推理的能力..教学重点与难点: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重要的数学学习方式;因此我把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设计如下:本节课的重点是在操作、观察的基础上总结出直线平行的条件;并能初步运用他们进行直线平行的判定;所以我把同位角的概念作为教学难点..教法:操作法、观察法、讨论法..学法:动手操作、观察猜想、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归纳总结..教学用具:量角器、三角尺等..教学程序:为了达到这个教学目标我是这样展开教学过程..教学过程中;我设计了六大环节:复习回顾、情景导入;动手实践、合作探究;应用巩固;回顾总结;作业布置;课后反思..一复习回顾、情景导入首先复习上学期学过的平行线的定义..以提问的方式让学生回答什么叫做平行线 并且让学生说说在我们教室周围你都能找到哪些平行线设计意图:学生的回答活跃学生的思维;为新课的学习做了充分的准备.. 议一议:你还记得怎样用移动三角尺的方法画两条平行线吗 试用这种方法画两条平行线. 请说出其中的道理教师:叫两位同学上黑板用两副三角板画两条平行线;其余同学座位上完成..设计意图:为导入新课作准备;四个字“一、放; 二、靠; 三、推; 四、画..”归纳这个活动..提示要借助第三条直线来说明其合理性;也就是刚才同学们活动中三角板移动时所紧靠的另一个三角板的边起固定作用也是一条直线..以学生是否会画平行线导入新课既复习了旧知识又激发了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兴趣..二动手操作、自主探索一 同位角的概念同位角的概念是本节课的难点;为了突破难点;我在如上导入新课学生所画的平行线中直接提问观察这三条直线相交形成的八个角中;你发现了什么1、∠1、∠2的边所在的直线哪条是公共直线公共直线C 是起固定作用的第三条直线即截线 21c ba2、∠1、∠2可以看成哪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截出的角3、∠1、∠2在位置上有哪些相同点4、找出图中其它几对类似的角设计意图:让学生观察交流;由于学生刚接触到几何知识;逻辑思维能力比较弱;因此我强调注意两个“同”字..“一同”:在截线的同一旁;“二同”在被截线的同一侧..为了有利于理解同位角;我还提醒同学们:找同位角;关键看截线;再以位置细分辨..然后通过找其他的同位角;既可以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又加深学生对同位角的理解..归纳:同位角----两个角必须在截线的同一旁;并且在被截的两条直线的同一侧..二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如图教材P63页三根木条相交成∠1; ∠2;并且∠1与∠2是同位角..固定木条b、c;转动木条a ; 观察∠1; ∠2满足什么条件时直线a与b平行我让同学观察三种图形;并设置以下三个问题:1. 观察并测量1图和3图中∠2与∠1 的大小;并延长木条a 与 b;它们有交点吗2、猜想2图中木条b与木条a平行吗3、观察并测量2图中∠2与∠1 的大小;并延长木条a 与b;它们有交点吗设计意图:由于这一环节是本节课的重点;因此我让学生大胆猜想并带着问题进行操作;找出问题的答案;然后小组内交流发表自己的看法;最后选派代表发言;得出结论..通过此操作可以让学生积累数学活动经验;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同时也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归纳∵∠1=∠2 已知∴ a∥b 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三应用巩固这一部分我注重对基础知识的巩固;我按排两道随堂练习;第一题是找同位角;第二题则是应用同位角相等这个条件来判断两直线平行;由浅入深的设计这个练习;使同学们把所学知识连贯起来;更加容易掌握;叫两位同学上黑板完成;我给予适当的点评和引导..这既提高了学生的参与性;也让学生体验了自身的价值四回顾总结让学生互相交流在本节课有何收获这既培养了学生的概括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思维..我在赞赏学生学习成果的同时;把学生说的内容概括成要点加以总结..五作业布置第一题是对基础知识的巩固;而第二题是对能力的提高..这既巩固了学生的基础;也拓展了他们的思路..还关注了全体同学的发展这也是新课改的思想..六课后反思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对同位角的概念掌握不够从而在导致三线八角中;只找出两对同位角;应加强对概念的理解;并对找同位角多加练习;从而更容易掌握-----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这个判定定理..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大家请多多指教。

北师大版七下数学《2.2探索直线平行的条件(2)》教案

北师大版七下数学《2.2探索直线平行的条件(2)》教案

北师大版七下数学《2.2探索直线平行的条件(2)》教案一. 教材分析本节课是北师大版七下数学《2.2探索直线平行的条件(2)》的内容。

在前一节课中,学生已经学习了探索直线平行的条件,了解到两条直线平行需要满足的条件。

本节课将进一步引导学生探究直线平行的性质,并通过实例来加深学生对直线平行性质的理解和应用。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六年级时已经学习了直线、射线、线段等基本概念,对直线有一定的认识。

但在实际操作中,部分学生可能对直线的性质和判定 still有些混淆。

此外,学生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接触过一些几何图形的性质和判定,因此具备一定的几何思维能力。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直线平行的性质,并能运用性质判断两条直线是否平行。

2.培养学生运用几何语言描述直线平行的性质,提高学生的几何思维能力。

3.通过实例分析,让学生学会将直线平行的性质应用于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直线平行的性质及其应用。

2.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理解并证明直线平行的性质。

五. 教学方法1.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直线平行的性质。

2.利用几何画板软件,动态展示直线平行的性质,帮助学生直观理解。

3.通过实例分析,让学生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4.采用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六. 教学准备1.准备几何画板软件,用于动态展示直线平行的性质。

2.准备相关实例,用于引导学生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

3.准备小组合作学习任务单,指导学生进行合作学习。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几何画板软件,动态展示两条直线平行的条件,引导学生回顾所学知识。

然后提出本节课的问题:直线平行还有哪些性质?2.呈现(10分钟)呈现直线平行的性质,引导学生用几何语言描述。

例如,如果两条直线都垂直于同一条直线,那么这两条直线互相平行。

同时,解释性质的含义和应用。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利用几何画板软件,尝试证明直线平行的性质。

《探索直线平行的条件》第2课时示范公开课教案【北师大数学七年级下册】

《探索直线平行的条件》第2课时示范公开课教案【北师大数学七年级下册】

《探索直线平行的条件》教学设计第2课时一、教学目标1.了解内错角和同旁内角的意义,掌握“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和“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两种判定方法.2.灵活运用两种判定方法,证明两直线平行,解决角度的计算和转换问题.3.经历观察、操作、想象、推理、交流等活动,进一步发展空间想象、推理能力和有条理的表达能力.4.在积极参与探索、交流的数学活动中,体验数学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感受与他人合作的重要性.二、教学重难点重点:了解内错角和同旁内角的意义,掌握“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和“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两种判定方法.难点:活运用两种判定方法,证明两直线平行,解决角度的计算和转换问题.三、教学用具电脑、多媒体、课件、教学用具等.四、教学过程设计2.平行于同一条直线的两条直线平行.教师活动:引导学生思考,不能用同位角的数量关系直接判断两直线是否平行时,我们该怎么办?【情境引入】小明有一块小画板,他想知道它的上、下边缘是否平行,于是他在两个边缘之间画了一条线段AB(如图所示)小明利用量角器,通过测量某些角的大小就能知道这个画板的上、下边缘是否平行,你知道他是怎么做的吗?预设:可以测量∠1与∠2,也可以测量∠1与∠3....教师活动:进一步提出思考,这样做的理由呢?【合作探究】如何利用量角器,通过测量某些角的大小就能知道这个画板的上、下边缘是否平行?教师活动:演示测量过程,说明∠1=∠3,由此小明判断上下两个边缘是平行的.∠1+∠2=180°,由此他也能判断上下两个边缘是平行的.提出思考问题:你知道小明的判断依据吗?【探究】内错角与同旁内角的定义如图,具有∠1与∠2这样的位置关系的角称为内错角.具有∠1与∠3这样的位置关系的角称为同旁内角.请找出图中其他的内错角与同旁内角.预设:∠3与∠4是内错角;∠2与∠4是同旁内角.问题:你能说出内错角与同旁内角的特征吗?教师活动:引导学生观察内错角的位置特征,思考并说出内错角的特征.预设:内错角指在两条被截直线的内部,在截线的两侧,位置是交错的两个角.内错角是Z形状教师活动:引导学生观察同旁内角的位置特征,思考并说出同旁内角的特征.预设:同旁内角指在两条被截直线的内部,在截线的同旁的两个角.同旁内角是U形状【归纳】“三线八角”小结①位于两条被截直线同一方、且在截线同一侧的两个角,叫做同位角;如∠1与∠2.同位角是 F 形状②位于两条被截直线的内部,且在截线的两侧的两个角,叫做内错角;如∠7与∠2.内错角是Z形状③位于两条被截直线内部,且在截线的同侧的两个角,叫做同旁内角.如∠5与∠2.同旁内角是U形状.【议一议】(1)内错角满足什么关系时,两直线平行?为什么?教师活动:引导学生梳理证明思路:书写证明过程:已知:∠1 = ∠2 . 求证:a∥b证明:∵∠1 = ∠2 (已知)∠1 = ∠3 (对顶角相等)∴∠3 = ∠2 (等量代换)∴直线a∥b (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得出结论: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2)同旁内角满足什么关系时,两直线平行?为什么?教师活动:引导学生梳理证明思路:书写证明过程:已知:∠1+∠2=180°,求证:a∥b∠1,∠2互补(已知)∠1,∠3互补(邻补角定义)∴∠3 =∠2 (同角的补角相等)∴直线a∥b (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教师活动:提示证明方法不唯一,证明过程中的∠3换成∠4就可以利用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来证明.得出结论: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归纳】平行线的判定方法: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如果内错角相等,那么这两条直线平行.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如果同旁内角互补,那么这两条直线平行.简称为: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做一做】如图,三个相同的三角尺拼接成一个图形,请找出图中的一组平行线,并说明你的理由.教师活动:以举例的方式提示学生如何寻找.一位同学说:BC与AE是平行的,因为∠BCA与∠EAC是内错角,而且又相等.提问你能看懂她的意思吗?再找到另一组平行线,说说你的理由.预设:BA与CE是平行的,因为∠ACE 与∠BAC是内错角,而且又相等.AC与ED是平行的,因为∠ACE与∠CED 是内错角,而且又相等.【典型例题】教师提出问题,学生先独立思考,解答.然后再小组交流探讨,如遇到有困难的学生适当点拨,最终教师展示答题过程.例已知:如图,∠1+∠2=180°,请用不同的方法说明:AB∥CD.分析:两条直线平行,可以利用同位角相等、内错角相等或同旁内角互补来证明.观察可知∠1的对顶角∠EHB与∠2是同旁内角,结合已知可证;∠2的补角∠CGH 与∠1是同位角,利用同角的补角相等可得同位角相等,从而证出两直线平行;同理可证∠1的补角∠AHG与∠2这对内错角相等,也可以证出结论.解题过程:2.下列条件能判断l1∥l2的是( )A. ∠2=∠3B. ∠1=∠3C. ∠4+∠5=180°D. ∠2=∠43.观察图中所标记的五个角,完成题目:(1)∠1 与是同位角;(2)∠5 与是同旁内角;(3)∠2 与是内错角.4.图中各角分别满足下列条件时,你能判断是哪两条直线平行吗?①∠1=∠4②∠2 =∠4③∠1+∠3 =180°答案:1.B ;2.B3.∠4;∠3;∠14.①a∥b;②l∥m;③l∥n.思维导图的形式呈现本节课的主要内容:。

北师大版七下数学2.2.2探索直线平行的条件说课稿

北师大版七下数学2.2.2探索直线平行的条件说课稿

北师大版七下数学2.2.2探索直线平行的条件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北师大版七下数学 2.2.2探索直线平行的条件是本节课的主要内容。

在教材中,通过引入直线平行的概念,让学生掌握直线平行的判定方法,并能够运用这些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本节课的内容是学生进一步学习直线、平面几何等知识的基础,对于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逻辑思维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二. 学情分析在进入本节课的学习之前,学生已经掌握了直线、射线的基本概念,并能够进行简单的几何推理。

但是,对于直线平行的概念和判定方法,学生可能还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引导学生从已有的知识出发,逐步探究直线平行的条件,提高学生的几何思维能力。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让学生掌握直线平行的概念,了解直线平行的判定方法,并能够运用这些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几何推理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直线平行的概念,直线平行的判定方法。

2.教学难点:直线平行的判定方法的运用,学生的空间想象力。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将采用以下教学方法与手段: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认识直线平行的概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探究教学法:学生进行小组探究,让学生自主发现直线平行的判定方法。

3.案例教学法:通过具体的案例,让学生运用直线平行的判定方法解决问题。

4.多媒体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直观展示直线平行的判定过程,提高学生的空间想象力。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认识直线平行的概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自主探究:学生进行小组探究,让学生自主发现直线平行的判定方法。

3.讲解与演示:讲解直线平行的判定方法,并通过多媒体课件进行演示,让学生直观理解。

苏科版数学七年级下册7.1.2《探索直线平行的条件》说课稿

苏科版数学七年级下册7.1.2《探索直线平行的条件》说课稿

苏科版数学七年级下册7.1.2《探索直线平行的条件》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探索直线平行的条件》这一节内容是苏科版数学七年级下册第七章第一节的一部分。

在之前的学习中,学生已经掌握了直线、射线、线段的基本概念,以及如何画直线和射线。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引导学生探索直线平行的条件,让学生通过观察、思考、操作、交流等活动,发现并证明两条直线平行的条件。

这一节课的内容对于学生来说是比较抽象的,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

二. 学情分析在七年级的学生中,他们的思维方式正在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转变,他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

但是,对于直线平行的条件的理解和证明,他们可能还存在着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需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对于理解能力较强的学生,可以适当提高教学难度,对于理解能力较弱的学生,可以通过举例、讲解等方式,帮助他们理解和掌握直线平行的条件。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掌握直线平行的条件,并能够运用直线平行的条件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培养学生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积极思考、合作交流的学习习惯。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直线平行的条件。

2.教学难点:直线平行的条件的证明。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将采用引导探究法、讲解法、合作交流法等教学方法。

同时,利用多媒体课件、几何画板等教学手段,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直线平行的条件。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回顾直线、射线、线段的基本概念,以及如何画直线和射线,引出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探索直线平行的条件。

2.探究: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发现并证明两条直线平行的条件。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引导学生发现直线平行的规律。

3.讲解:教师对直线平行的条件进行讲解,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

《探索直线平行的条件》说课学习教案稿范例

《探索直线平行的条件》说课学习教案稿范例

第二章订交线与平行线第2节.《研究直线平行的条件》讲课稿酒泉四中七年级田小平一、说教材《研究直线平行的条件》是北师大版《数学》七年级下册第二章第二节的内容,经过两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形成的同位角的大小关系研究两直线平行的地点关系.平行和订交是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基本地点关系,教材对这个问题的办理分三个阶段螺旋上涨的体现.第一阶段小学阶段,初步认识平行线;第二阶段七年级放学期,研究直线平行的条件和研究平行线的特点;第三阶段八年级放学期,研究平行线性质、判断的形式化表述.本节课是《研究直线平行的条件》的第一课时,是承接小学并为下一课以致后继的三角形、四边形(特别是平行四边形)的有关学习打下了基础.从本节课起,在培育和发展学生合情推理能力的同时,开始从有条理的口头表述渐渐过渡到书写自己的原因.所以本节课的学习对发展学生的合情推理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是特别重要的.二、说学生:我们面对的对象是已具备必定知识贮备和必定认知能力的个性鲜亮的学生,而不是一张“白纸”,所以关注学生的状况是十分有必需的.经过从前(小学)的学习,学生对于两条直线的平行关系有了初步的认识.可是这个认识是很浅薄的,只是处于对生活中存在的平行线现象的感知层面,对于如何判断两条直线平行,缺少有关的知识.另一方面该年纪段的学生学习踊跃性高,研究欲念激烈,但数学活动的经验较少,研究效率较低,合作沟通能力有待增强.三、说教课目的(一)新课标对本节课的要求:研究并证明平行线的判断定理;掌握“过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这条直线平行”;认识平行于同一条直线的两条直线平行。

(二)依据课程标准和教材的内容及其在教材系统中的作用和地位,确立本节课的教课目标以下:1、知识目标:(1)、经历研究直线平行的条件的过程,掌握直线平行的条件,并能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2)、会用三角尺过已知直线外一点画这条直线的平行线.2、能力目标:经历察看、操作、想象、推理、沟通等活动,进一步发展空间看法、推理能力和有条理的表达的能力.3、感情目标:亲历察看、操作、想象、推理、沟通等活动,并能踊跃、主动地进行自主研究或与伙伴沟通.四、教课要点和难点要点:为了实现以上教课目的,确立本节课的教课要点是:经历察看、操作、想象、推理、沟通等活动,研究获得直线平行的条件.难点:在实现教课目的的过程中,利用“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解决详细情境中的一些简单的问题.五、教法选择与学法指导《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指引者与合作者.鉴于以上理念,联合本节课内容及学生状况,教课方案中采纳“指引——发现法”组织教课.其基本程序设计为:课前预习——课内检测——合作研究——稳固练习——提优补标上述程序的实行很大程度上有赖于学生的学习,所以对学生学习方式的指导是十分重要的,本节课鼓舞和指引学生采纳着手实践、自主研究与合作沟通相联合的方式进行学习,让学生亲历研究的全过程,体验知识产生和发展的全过程.四、过程剖析:过程设计(一)课前预习1、自学P44的引例及引图2、什么叫同位角?3、两条直线平行的条件是什么?(二)课内检测多媒体出示教材P44的引例及引图装饰工人正在向墙上钉木条,假如木条b与墙壁边沿垂直,那么木条a与墙壁边沿所夹角为多少度时,才能使木条a与木条b平行?(三)合作研究研究一:(板书课题后)教师指引学生经过P44“做一做”的“转动木条”实验自主研究“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这一结论.木条a与木条b的地点关系如图,三根木条相设计说明在学生预习的基础长进行学习,进而提升讲堂效率。

探索直线平行的条件(2)(总第2课时)教案

探索直线平行的条件(2)(总第2课时)教案

探索直线平行的条件(2)(总第2课时)教案以下是查字典数学网为您举荐的探究直线平行的条件(2)(总第2课时)教案,期望本篇文章对您学习有所关心。

探究直线平行的条件(2)(总第2课时)教案学习目标:1.能抓住内错角、同旁内角的特点识别内错角和同旁内角.2.会用内错角相等、同旁内角互补判定二条直线平行.学习重点:会用内错角相等、同旁内角互补判定二条直线平行.学习难点:有条理地摸索和表达过程.导学过程:【预习交流】1.预习课本P7页到P9页,有哪些疑问?2.如图1,C=31,当ABE= 度时,就能使BE//CD.3.上图中1和2是同位角的是( )A.⑴、⑵、⑶B.⑵、⑶、⑷C.⑶、⑷、⑸D.⑴、⑵、⑸4.如图,已知直线AB、CD被直线EF所截,假如BMN=DNF,2,那么MQ∥NP,什么缘故?【点评释疑】1.课本P7议一议.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在二条直线的内侧,且在第三条直线的两旁的二个角叫内错角.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在两条直线的内侧,且在第三条直线的同旁的两个角叫同旁内角.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2.如图,2,BDE=180,图中那些线互相平行,什么缘故?解:(1)AB∥EF∵2( )AB∥EF ( )(2)DE∥BCDE∥BC ( )3.如图、点B在DC上,BE平分ABD,DBE=A,你能判定BE与AC 的位置关系吗?请说明理由.4.应用探究(1)如图1,与1是同位角的角是,与1是内错角的角是,与1是同旁内角的角是.图1 图2 图3 图4(2)如图2,_ 与C是直线_ 与_ 被直线_ 所截得的同位角,__ 与3是直线_ 与被直线_ 所截得的内错角,_ 与A是直线AB与BC 被直线_ 所截得的同旁内角.(3)如图3,①假如B =1,那么依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可得AD∥BC;②假如D =1,那么依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可得AB∥C D.(4)如图4,下列条件中能判定DE∥AC的是( )A.EDC=EFCB.AFE=ACDC.4D.2(5)已知:如图,C,DAC=C,AE平分DAC.求证AE∥BC5.练习巩固课堂练习:课本P9练习1、2、3.【达标检测】1.如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2和4是同位角B.2和4是内错角C.1和A是内错角D.3和4是同旁内角2.如图,能判定EB∥AC的条件是( )A.ABEB.EBDC.ABCD.ABE3.如图、直线EF过点A,D是BA延长线上的点,当具备什么条件时,能够判定EF∥BC?什么缘故?【总结评判】1.内错角相等、同旁内角互补同位角相等平行要练说,得练看。

探索直线平行的条件(2)说课稿

探索直线平行的条件(2)说课稿

探索直线平行的条件(2)各位尊敬的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第七章第二节《探索直线平行的条件》的第二课时。

对于本节课内容,我准备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设计说明五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教材分析1、地位和作用:本节知识是在学生学习了平行线的定义及认识了同位角以及掌握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

对于后继的三角形、四边形的相关学习打下了基础。

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2、教学目标:知识技能目标:①能识别内错角、同旁内角②经历探索直线平行的条件的过程,掌握直线平行的条件,并能解决一些实际问题.过程方法目标:经历观察、操作、想象、推理、交流等活动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推理能力和有条理的进行表达的能力,体会利用数学转化思想,获得数学结论的过程。

情感态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积极参与到探索、交流等教学活动中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探索精神并感受到与他人合作的重要性,从中获得成功的体验。

3、重点、难点:重点:理解内错角、同旁内角的概念;会判定两直线平行。

难点:灵活运用内错角、同旁内角的数量关系判定两直线平行。

4、教具准备:三角尺、量角器,纸片,多媒体课件二,学情分析初一学生模仿力强、活泼好动、学习积极性高,探索欲望强烈,教学思维一般依赖具体直观,自学能力和独立探索能力,合作交流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

三、教法学法1、教法阐述:基于以上学情分析,从生活情景出发,为学生创设探究的情景。

本课教学利用多媒体技术、动画演示等以提高学生兴趣,在“创设情境”、“动手操作”、“分组讨论”等几个环节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鼓励学生大胆尝试,积极交流,勇于探究,从而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

2、学法指导本节课鼓励和引导学生采用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学习,让学生亲历探索的全过程,体验知识产生和发展的全过程.四、教学过程为了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特将教学过程分为六个阶段:(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2)交流探讨,形成概念(3)动手操作,探求新知(4)强化训练,巩固新知(5)归纳总结,知识升华(6)作业拓展,分层练习教学过程创设意图创设情境导新课(多媒体展示)引导学生观察图片,找出平行线通过学生观察生活中熟悉的平行线的实物图片,引起学生对已学知识的回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七年级下册《探索两条直线平行的条件》说课稿范文

七年级下册《探索两条直线平行的条件》说课稿范文

七年级下册《探索两条直线平行的条件》说课稿范文七年级下册《探索两条直线平行的条件》说课稿1一、说教材分析《探索两条直线平行的条件》是北师大版七年级下册第二章第二节第一课时,学生在直观认识了角,平行线与垂直,积累了初步的数学活动经验的基础上,本节将进一步探索平行线的有关事实,教材通过设置观察,操作,总结等探索活动过程,探索判断的条件,在直观认识的基础上,训练学生进行简单地说理,以加深对平行线的理解,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本节在知识方面、数学思想方法,学生的能力培养都是非常重要的。

二、说教学目标根据教材内容安排思路,结合初一学生的认知特点,我拟定了以下的教育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经历探索两条直线平行的条件的过程,经历探索直线平行条件的过程,掌握利用同位角相等判别直线平行的结论,并能解决一些问题。

2)会识别由“三线八角”构成的同位角,会用三角尺过已知直线外一点画这条直线的平行线。

能力目标:经历观察、操作、想象、推理、交流等活动,体会利用操作、归纳获得数学结论的过程,进一步发展空间想象、推理能力和有条理表达的能力。

情感目标:使学生在积极参与探索、交流的数学活动中,体验数学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感受与他人合作的重要性。

三、说教学重点、难点根据新课标,在研究教材的基础上我确定了:重点:掌握两条直线平行的条件,能够正确认识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在图中的位置。

难点:判别两条直线平行的过程其依据有:(1)从知识体系来看,它是学习了角、平行线与垂线后的数学活动,在探索的基础上,初步了解推理论证的方法,逐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2)从学生的认知过程来看,主要是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四、说教法、学法针对初一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以及他们的知识水平,本节课我以“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合作学习,归纳总结,应用实践”的方法进行,让学生始终处于主动学习的学习状态,让学生有充分的思考机会,借助教具、多媒体演示,让学生在实践中思考,在思考着归纳总结的过程中培养其空间观念、推理能力和有条理表达的能力。

《探索直线平行的条件》-的说课稿

《探索直线平行的条件》-的说课稿

《探索直线平行的条件》的说课稿尊敬的老师们,大家好!我今天要向大家介绍的是我为一堂初中数学课所准备的教案,标题是《探索直线平行的条件》。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理解并掌握直线平行的条件,以及如何应用这些条件解决实际问题。

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让学生了解并掌握直线平行的条件。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推理和验证的能力,让学生能够运用直线平行的条件解决实际问题。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热情,让学生认识到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重要性。

二、教学内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探索直线平行的条件,具体包括:1.直线平行的定义。

2.直线平行的条件及其证明方法。

3.直线平行条件的应用。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难点:如何让学生理解并掌握直线平行的条件。

2.重点:直线平行的条件的实际应用。

四、教具和多媒体资源1.黑板和粉笔。

2.投影仪和PPT。

3.教学软件:几何画板。

五、教学方法本节课我将采用以下教学方法:1.激活学生的前知:回顾与直线和平行有关的基础知识。

2.教学策略:通过示范、小组讨论和案例分析的方式,让学生了解并掌握直线平行的条件。

3.学生活动:设计小组活动,让学生自行探索直线平行的条件,并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如何应用这些条件解决实际问题。

六、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问题导入,引起学生的兴趣。

例如,“你们知道什么是直线平行吗?”、“你们知道直线平行有哪些条件吗?”等。

2.讲授新课:首先介绍直线平行的定义,然后通过演示和小组讨论的方式,让学生探索直线平行的条件,最后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如何应用这些条件解决实际问题。

3.巩固练习:设计几道题目,让学生练习直线平行的条件及其应用。

例如,“如果两条直线平行,那么它们之间的距离有什么特点?”、“如果两条直线不平行,那么它们之间的距离有什么特点?”等。

4.归纳小结: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让学生总结直线平行的条件及其应用。

同时,也要对学生提出的问题和答案进行总结,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所学内容。

北师大版七年级下册数学说课稿:2.2.1《探索直线平行的条件》

北师大版七年级下册数学说课稿:2.2.1《探索直线平行的条件》

北师大版七年级下册数学说课稿:2.2.1《探索直线平行的条件》一. 教材分析《探索直线平行的条件》这一节内容是北师大版七年级下册数学的第二章第二节第一小节。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推理等活动,探索并掌握两条直线平行的条件。

教材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入直线平行的概念,接着引导学生通过观察、猜想、证明等过程,探索并掌握两条直线平行的条件。

教材的设计思路清晰,由浅入深,既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学习了直线、射线、线段等基础知识,对图形的直观感知能力有一定的提高。

但是,对于直线平行的概念和条件,学生可能还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需要注重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推理等活动,自主探索直线平行的条件。

此外,学生在这一阶段的学习中,还需要培养合作交流的能力,以及逻辑推理和数学表达的能力。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使学生理解直线平行的概念,掌握直线平行的条件,能运用直线平行的条件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操作、推理等活动,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的能力和合作交流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直线平行的条件。

2.教学难点:直线平行的条件的推理和证明。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启发式教学法、合作交流法等。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实物模型、几何画板等辅助教学。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入直线平行的概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自主探索:学生分组讨论,观察、操作、推理,探索直线平行的条件。

3.讲解与演示:教师讲解直线平行的条件,利用多媒体课件和实物模型进行演示。

4.练习与巩固:学生进行课堂练习,教师引导学生运用直线平行的条件解决问题。

5.拓展与应用:学生分组讨论,运用直线平行的条件解决实际问题。

北师大版七下数学2.2.1探索直线平行的条件说课稿

北师大版七下数学2.2.1探索直线平行的条件说课稿

北师大版七下数学2.2.1探索直线平行的条件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北师大版七下数学2.2.1探索直线平行的条件是本节课的主要内容。

通过学习这一节内容,学生能够理解直线平行的定义,掌握判断直线平行的方法,并能够运用这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本节课的内容是学生学习直线与平面几何的基础,对于学生形成系统的几何知识体系具有重要意义。

二. 学情分析在进入本节课的学习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直线、射线、线段等基本概念,对于图形的认识有一定的基础。

但是,学生对于直线平行的概念和判断方法可能还比较陌生,需要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来掌握。

此外,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可能还不够丰富,需要通过教师的引导和实例的展示来培养。

三. 说教学目标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有三个: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直线平行的定义,掌握判断直线平行的方法,并能够运用这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思考、交流等活动,培养自己的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积极参与数学学习,体验数学的乐趣,培养自己的团队协作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四. 说教学重难点本节课的重难点是直线平行的判断方法。

学生需要理解并掌握平行线的定义和性质,能够运用这些知识判断直线是否平行。

此外,学生还需要能够运用直线平行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本节课的教学方法主要有三种:讲解法、操作法和讨论法。

1.讲解法:教师通过讲解直线平行的定义和判断方法,帮助学生理解相关知识。

2.操作法:学生通过观察实例、动手操作,培养自己的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3.讨论法: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分享自己的思考和发现,培养团队协作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教学手段主要包括多媒体课件、几何模型等。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教师通过展示实例,引导学生思考直线平行的概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讲解:教师讲解直线平行的定义和判断方法,学生认真听讲,记录重点知识。

3.操作:学生观察实例,动手操作,体会直线平行的性质。

7.1探索直线平行的条件说课稿

7.1探索直线平行的条件说课稿
3.在证明题中,可能不熟悉如何运用已知条件,缺乏逻辑推理的条理性。
(三)学习动机
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我将采取以下策略或活动:
1.利用生活中的实例引入新课,如讨论两条铁轨为什么总是平行,让学生感受到几何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2.设计互动性强的小组活动,让学生在合作中探索直线平行的条件,增强他们的参与感和成就感。
这些方法的选择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一个主动构建的过程,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和互动交流,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内化知识。
(二)媒体资源
在教学中,我将使用以下教具、多媒体资源或技术工具:
1.直尺、三角板、圆规等传统教具,用于绘制直线和平行线,直观展示几何图形。
2.多媒体课件,包括动画演示和PPT,用于展示直线平行的条件和相关定理的证明过程,增强视觉效果。
3.阅读相关的数学资料,扩展对直线平行条件的解。
作业的目的是让学生在课后继续学习和深化理解,以及培养他们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板书设计与教学反思
(一)板书设计
我的板书设计注重布局合理、内容精炼、风格清晰。板书布局分为三个部分:标题区、知识点区和例题区。标题区位于黑板顶部,清晰地标明课程标题;知识点区依次列出本节课的主要知识点,如直线平行的定义、条件等;例题区展示解题过程和步骤。板书风格简洁明了,使用规范的数学符号和术语,确保学生能够清晰地识别和记录。板书在教学过程中起到梳理知识结构、提示重点、引导学生思考的作用。为确保板书清晰简洁,我会提前规划板书内容,避免过度冗余,同时在教学过程中适时擦拭不必要的部分,保持板面的整洁。
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实际生活中的情境,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感受几何概念的存在,增强学习的直观性和实用性。
2.探索发现法:引导学生通过观察、猜想、验证的过程,自主探索直线平行的条件,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探究精神。

探索直线平行的条件说课稿-北师大版(新教案)

探索直线平行的条件说课稿-北师大版(新教案)

探索直线平行的条件说课稿-北师大版(新教案)-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探索直线平行的条件》说课稿安徽省合肥市第五十中学张化一、教材分析:《探索直线平行的条件》是北师大版《数学》七年级下册第二章第二节的内容,通过两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形成的同位角的大小关系研究两直线的位置关系.平行和相交是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基本位置关系,教材对这个问题的处理分三个阶段螺旋上升的呈现.第一阶段七年级上学期,初步认识平行线;第二阶段七年级下学期,探索直线平行的条件和研究平行线的特征;第三阶段八年级下学期,研究平行线性质、判定的形式化表述.本节课是《探索直线平行的条件》的第一课时,上承七年级上册第四章《平面图形及其位置关系》的内容并为下一课乃至后继的三角形、四边形(特别是平行四边形)的相关学习打下了基础.从本节课起,在培养和发展学生合情推理能力的同时,开始从有条理的口头表述逐渐过渡到书写自己的理由.因此本节课的学习对发展学生的合情推理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是非常重要的.根据教材的内容及其在教材体系中的作用和地位,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知识目标:()、经历探索直线平行的条件的过程,掌握直线平行的条件,并能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会用三角尺过已知直线外一点画这条直线的平行线.、能力目标:经历观察、操作、想象、推理、交流等活动,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推理能力和有条理的表达的能力.、情感目标:亲历观察、操作、想象、推理、交流等活动,并能积极、主动地进行自主探索或与同伴交流.为了实现以上教学目标,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经历观察、操作、想象、推理、交流等活动,探索得到直线平行的条件.在实现教学目标的过程中,利用“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解决具体情境中的一些简单的问题是本节课的难点.二、学情分析:我们面对的对象是已具备一定知识储备和一定认知能力的个性鲜明的学生,而不是一张“白纸”,因此关注学生的情况是十分有必要的.通过七年级上学期《平面图形及其位置关系》的学习,学生对于两条直线的平行关系有了初步的认识.但是这个认识是很肤浅的,仅仅处于对生活中存在的平行线现象的感知层面,对于如何判断两条直线平行,缺乏相关的知识.另一方面该年龄段的学生学习积极性高,探索欲望强烈,但数学活动的经验较少,探索效率较低,合作交流能力有待加强.三、教法选择与学法指导《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基于以上理念,结合本节课内容及学生情况,教学设计中采用“引导——发现法”组织教学.其基本程序设计为:创设情境——提出猜想——探索验证——总结归纳——反馈运用.上述程序的实施很大程度上有赖于学生的学习,因此对学生学习方式的指导是十分重要的,本节课鼓励和引导学生采用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学习,让学生亲历探索的全过程,体验知识产生和发展的全过程.木条与木条的位置关系如图,三根木条相交成∠,∠,固定木条,转动木条.学生利用事先准备的学具动手实践,另外教师可以利用“”软件制作多媒体动画课件演示木条转动的过程中∠和∠的大小关系变化对木条,之间位置关系的影响,为学生提供观察的直观素材.设计“问题串”引导学生进行探索:、在转动木条的过程中,除了木条的位置发生变化外,还有什么发生了变化、随着木条的转动发生的这些变化是不是孤立的、在∠逐渐变大的过程中,∠和∠的大小关系发生了什么变化?、在∠逐渐变大的过程中,木条与木条的位置关系发生了怎样的改变?你是怎样发现的?请和同伴交流.、∠和∠的大小关系的变化与木条与木条的位置关系的变化之间有无联系?你有什么发现请和同伴交流.化的∠的度数逐渐接近固定的∠的度数(如:°)时,木条与木条的交点位置的变化趋势,提供直观的素材帮助学生探索.学生的探索可能有较大的盲目性,精心设计的“问题串”可以给学生的探索提供适当的帮助,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利用问题培养学生全面细致的观察能力.利用问题让学生思考这些变化之间的联系,为探索指明方向.利用问题让学生发现∠从小于到等于再到大于∠的渐变过程.利用问题让学生发现木条与木条从相交到平行再到相交的渐变过程.教师可引导学生观察木条与木条相交时的交点位置的变化趋势加深对木条与木条位置关系的理解.利用问题让学生进一步将两者的变化联系在一起,将思维引向深入.(三)总结归纳,得出结论结合以上讨论,自然引出同位角的描述性说明:教材通过直线平行条件的探索自然引入“三线八角”,借助图形直观的介绍同位角的概念.。

探索直线平行的条件说课稿

探索直线平行的条件说课稿

探索直线平行的条件(一)说课稿各位评委老师,下午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探索直线平行的条件》,今天我将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教材分析(一)教学地位和作用本课位于六年级下册第七章第二节第一课时。

主要内容是让学生在充分感性认识的基础上体会平行线的第一种判定方法,它是空间与图形领域的基础知识,是《相交线与平行线》的重点之一,学习它会为后面的学习直线平行的其他判定和性质、三角形、四边形等知识打下坚实的“基石”。

(二)、教学目标1、经历观察、操作、想象、推理、交流等学习活动,认识同位角,能在图中识别出同位角,并掌握“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这一判定,及平行公理和推论。

会用三角尺过已知直线外一点画这条直线的平行线.2. 通过动手实践、合作交流等活动,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推理能力和有条理表达的能力。

培养学生与人协作的习惯。

初步了解推理论证的方法,逐步培养学生逻辑推理的能力。

(三)、教学重点、难点本节课的教学重点:重点:经历观察、操作、想象、推理、交流等活动,探索得到直线平行的条件.和平行线公理及推论。

同位角的寻找以及在具体的情境中利用“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是我们本届可的难点二、教法分析依据新课程标准理念中所强调的,过程比结果重要,方法比知识重要,所以在教法上为学生提供了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同时利用计算机辅助教学,增强了知识的趣味性和实效性,提高了课堂效率。

三、学法分析没有大胆的猜想就做不出伟大的发现。

培养学生敢于猜想的习惯,是培养数学直觉,发展数学思维的基础。

所以在学法上,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通过操作、作图、比较等手段去获得新知。

猜想、尝试与反馈中得到提高。

四、说教学过程首先,创设情境、复习引入1、怎样的两条直线叫做平行线?2、如何根据平行线的概念判断两条直线是否平行?3、我们只能通过平行线的概念来判断平行吗?是不是还有别的判断方法呢?设计一个情境,在加工木料时,木工师傅总是利用角尺在木块上画平行线,你知道其中的道理吗?(设计意图:通过创设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让学生体会到数学与现实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

探索直线平行的条件说课稿

探索直线平行的条件说课稿

《探索直线平行的条件》说课稿(总5页)-本页仅作为预览文档封面,使用时请删除本页-《探索直线平行的条件》说课稿七年级下册《探索直线平行的条件》说课稿《探索直线平行的条件》说课稿1教学目标:1、经历观察、操作、想象、推理、交流等活动,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推理能力和有条理表达的能力;2、会认由三线八角所成的同位角;3、经历探索直线平行的条件的过程,掌握直线平行的条件,并能解决一些问题。

教学重点:会认各种图形下的同位角,并掌握直线平行的条件是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教学难点:判断两直线平行的说理过程教学过程:(一)课前复习:(1)在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是_____________;(2)在同一平面内,___________两条直线的是平行线。

(二)创设情景:如书中彩图,装修工人正在向墙上钉木条,如果木条b与墙壁边缘垂直,那么木条a与墙壁边缘所夹的角为多少度时才能使木条a与木条b平行?(三)新课:1、学生动手操作移动活动木条,完成书中的做一做内容。

2、改变图中1的大小,按照上面的方式再做一做,1与2的大小满足什么关系时,木条a与木条b平行?小组内交流。

3、由1与2的位置引出同位角的概念,如图1与2、5与6、7与8、3与4等都是同位角练习:如图,哪些是同位角?4、例:找出下图中互相平行的直线,并说明理由。

5、完成第55页随堂练习1、2题(四)小结:本节课学习了两直线平行的条件是同位角相等。

要特别注意数形结合。

(五)作业:第55页习题1、2题教后记:学生基本会找同位角,也能找出平行的直线,但说理方面欠条理性。

《探索直线平行的条件》说课稿2学习目标:1、经历探索直线平行的条件“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认识同位角。

2、经历观察、操作、想象、说理、交流等数学活动,发展空间观念和有条理地表达能力。

学习重点:1、会正确识别图形中的同位角。

2、掌握直线平行的条件“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3、发展空间观念和有条理地表达能力。

《探索直线平行的条件》说课稿

《探索直线平行的条件》说课稿

《探索直线平行的条件》说课稿各位评委老师,您们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探索直线平行的条件》。

对本节内容的讲解,我将从如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教材分析:《探索直线平行的条件》是北师大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七年级下册第二章第二节的内容,通过两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形成的同位角的大小关系研究两直线的位置关系.平行和相交是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基本位置关系,教材对这个问题的处理分三个阶段呈现.第一阶段七年级上学期,初步认识平行线;第二阶段七年级下学期,探索直线平行的条件和研究平行线的特征;第三阶段八年级下学期,研究平行线性质、判定.本节课是《探索直线平行的条件》的第一课时他在初中整个学习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目标分析: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及教材的特点,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和心理特征,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经历探索直线平行的条件的过程,掌握直线平行的条件,并能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2)、会用三角尺过已知直线外一点画这条直线的平行线.2、能力目标:经历观察、操作、想象、推理、交流等活动,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推理能力和有条理的表达的能力.3、情感目标:通过观察、操作、想象、推理、交流等活动,能积极、主动地进行自主探索或与同伴交流.三、教学重点、难点:重点是:探索得到直线平行的条件.难点:利用“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解决具体情境中的一些问题四、教法选择与学法指导《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基于以上理念,结合本节课内容及学生情况,教学设计中采用“引导——发现法”组织教学.其基本程序设计为:创设情境——提出猜想——探索验证——总结归纳——反馈运用.上述程序的实施很大程度上有赖于学生的学习,因此对学生学习方式的指导是十分重要的,本节课鼓励和引导学生采用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学习,让学生亲历探索的全过程,体验知识产生和发展的全过程.过 程 设 计设 计 说 明 (一)设置情境,复习引入1、师生一起回忆平行线的概念(在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做平行线)2、师在黑板上画两组直线(如图)要求学生根据概念说明这两组直线是否平行? 3、多媒体展示教材P 63的引例及引图装修工人正在向墙上钉木条,如果木条b 与墙壁边缘垂直,那么木条a 与墙壁边缘所夹角为多少度时,才能使木条a 与木条b 平行?利用问题2暴露定义法判别直线平行的可操作性较差,从而为下面探索直线平行的条件埋下伏笔.利用问题3这一特殊情况,让学生从生活经验出发自然转入通过角的关系,研究直线平行的条件的探索,将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二)动手操作,自主探索通过P 63“做一做”的“转动木条”实验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得出“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这一结论.木条a 与木条b 的位置关系如图,三根木条相交成∠1, ∠2,固定木条b,c,转动木条a .设计“问题串”引导学生进行探索:1、在转动木条a 的过程中,除了木条a 的位置发生变化外,还有什么发生了变化?2、随着木条a 的转动发生的这些变化是不是孤立的?3、在∠2逐渐变大的过程中, ∠2和∠1的大小关系发生了什么变化?4、在 ∠2逐渐变大的过程中,木条a 与木条b 的位置必须给学生提供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让其进行自主探索和与同伴交流,经历数学活动的过程.学生的探索可能有较大的盲目性,精心设计的“问题串”可以给学生的探索提供适当的帮助,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利用问题2让学生思考这些变化之间的联系,为探索指明方向.利用问题3让学生发现∠2从小于到等于再到大于∠1的渐变过程.利用问题4让学生发现木条a 与木条b 从相交到平行再到相交的渐变过程.利用问题5让学生进一步将两者的变化联系在一起,将思维引向深入. ab(2)a(1)b七.板书设计以上就是我的说课内容,谢谢各位评委老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探索直线平行的条件》-说课稿2
第二章相交线与平行线
第2节.《探索直线平行的条件》说课稿
酒泉四中七年级田小平
一、说教材
《探索直线平行的条件》是北师大版《数学》七年级下册第二章第二节的内容,通过两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形成的同位角的大小关系研究两直线平行的位置关系.
平行和相交是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基本位置关系,教材对这个问题的处理分三个阶段螺旋上升的呈现.第一阶段小学阶段,初步认识平行线;第二阶段七年级下学期,探索直线平行的条件和研究平行线的特征;第三阶段八年级下学期,研究平行线性质、判定的形式化表述.本节课是《探索直线平行的条件》的第一课时,是承接小学并为下一课乃至后继的三角形、四边形(特别是平行四边形)的相关学习打下了基础.从本节课起,在培养和发展学生合情推理能力的同时,开始从有条理的口头表述逐渐过渡到书写自己的理由.因此本节课的学习对发展学生的合情推理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是非常重要的.
二、说学生:
我们面对的对象是已具备一定知识储备和一定认知能力的个性鲜明的学生,而不是一张“白纸”,因此关注学生的情况是十分有必要的.
通过以前(小学)的学习,学生对于两条直线的平行关系有了初步的认识.但是这个认识是很肤浅的,仅仅处于对生活中存在的平行线现象的感知层面,对于如何判断两条直线平行,缺乏相关的知识.另一方面该年龄段的学生学习积极性高,探索欲望强烈,但数学活动的经验较少,探索效率较低,合作交流能力有待加强.
三、说教学目标
(一)新课标对本节课的要求:探索并证明平行线的判定定理;掌握“过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这条直线平行”;了解平行于同一条直线的两条直线平行。

(二)根据课程标准和教材的内容及其在教材体系中的作用和地位,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1、知识目标:
(1)、经历探索直线平行的条件的过程,掌握直线平行的条件,并能解决一些简
第 2 页共 8 页
单的实际问题.
(2)、会用三角尺过已知直线外一点画这条直线的平行线.
2、能力目标:
经历观察、操作、想象、推理、交流等活动,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推理能力和有条理的表达的能力.
3、情感目标:
亲历观察、操作、想象、推理、交流等活动,并能积极、主动地进行自主探索或与同伴交流.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为了实现以上教学目标,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经历观察、操作、想象、推理、交流等活动,探索得到直线平行的条件.
难点:在实现教学目标的过程中,利用“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解决具体情境中的一些简单的问题

五、教法选择与学法指导
《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基于以上理念,结合本节课内容及学生情况,教学设计中采用“引导——发现法”组织教学.其基本程序设计为:课前预习——课内检测——合作探究——巩固练习——提优补标
上述程序的实施很大程度上有赖于学生的学习,因此对学生学习方式的指导是十分重要的,本节课鼓励和引导学生采用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学习,让学生亲历探索的全过程,体验知识产生和发展的全过程.
过程设计设计说明
(一)课前预习
1、自学P44的引例及引图
2、什么叫同位角?
3、两条直线平行的条件是什么?
在学生预习的基础上进行学习,从而提高课堂效率。

第 3 页共 8 页
(二) 课内检测
多媒体出示教材P44的引例及引图
装修工人正在向墙上钉木条,如果木条b与墙壁边缘垂直,那么木条a与墙壁边缘所夹角为多少度时,才能使木条a与木条b平行?
(三)合作探究
探究一:(板书课题后)教师引导学生通过P44
“做一做”的“转动木条”实验自主探索“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这一结论.
木条a与木条b的位置关系如图,三根木条相交成∠1,∠2,固定木条b,c,转动木条a.
学生利用事先准备的学具动手实践,另外教师可以利用“z+z”软件制作多媒体动画课件演示木条a转动的过程中∠1和∠2的大小关系变化对木条a,b之间位置关系的影响,为学生提供观察的直观素材.
设计“问题串”引导学生进行探索:
1、在转动木条a的过程中,除了木条a的位置发生变化外,还有什么发生了变化?
2、随着木条a的转动发生的这些变化是不是孤立的?
3、在∠2逐渐变大的过程中,∠2和∠1的大小关系发生了什么变化?
必须给学生提供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让其进行自主探索和与同伴交流,经历数学活动的过程.
利用多媒体动态演示当变化的∠2的度数逐渐接近固定的∠1的度数(如:60°)时,木条a与木条b的交点位置的变化趋势,提供直观的素材帮助学生探索.
学生的探索可能有较大的盲目性,精心设计的“问题串”可以给学生的探索提供适当的帮助,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利用问题1培养学生全面细致的观察能力.
利用问题2让学生思考这些变化之间的联系,为探索指明方向.
利用问题3让学生发现∠2从小于到等于再到大于∠1的
渐变过程.
第 4 页共 8 页
第 5 页 共 8 页
4、在 ∠2逐渐变大的过程中,木条a 与木条b 的位置关系发生了怎样的改变?你是怎样发现的?请和同伴交流.
5、∠2和∠1的大小关系的变化与木条a 与木条b 的位置关系的变化之间有无联系?你有什么发现请和同伴交流.
利用问题4让学生发现木条a 与木条b 从相交到平行再到
相交的渐变过程.教师可引导学生观察木条a 与木条b 相交时的交点位置的变化趋势加深对木条a 与木条b 位置关系的理解.
利用问题5让学生进一步将两者的变化联系在一起,将思维引向深入.
结合以上讨论,自然引出同位角的描述性说明:
如图(多媒体演示),具有∠1与∠2这样位置关系的角称为同位角. ∠3与∠4也是同位角.
在上图中,有没有其他的同位角了?请同学们
找出来.
(请在课后想一想这些同位角在位置上有什么
共同特征?并与同伴交流你的观点).
探究二:结合学生的探索、讨论、交流的情
况,请学生自主归纳出“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这一结论.(板书这一结论)
探究三:让学生动手完成课本P 45“做一做”
请学生自主归纳出“过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
线与这条直线平行;平行于同一条直线的两条直线
教材通过直线平行条件的探索自然引入“三线八角”,借助图形直观的介绍同位角的概念.
关于同位角的识别,教材未作过高要求,教学中也相应的未安排过多的识别及变式训练.
鉴于实际情境中同位角的识别对于能否灵活运用本课结论至关重要,故安排学生课后讨论同位角的特征(F 型结构),并
通过与同伴的交流将合作学习
延伸到课外.
学生在归纳结论时表述的
可能不太规范,教师要鼓励学生
互相交流、补充,不要代替学生
学习的过程.
l
D
C
B
A
1 2 3 7 6
4 8 5
第 6 页 共 8 页
平行”这两个结论.(板书这两个结论 四、巩固练习
1、利用“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这一结论解释引例.
2、 (多媒体出示P 45“想一想”)
你还记得怎样用移动三角尺的方法画两条平行线吗?你能用这种方法过已知直线外一点画它的平行线吗?请说出其中的道理.
3、(多媒体出示P 46“随堂练习”)
1)找出下列点阵中互相平行的线段,并说明理由(点阵中相邻的四个点构成正方形).
五、提优补标:
如图,∠1=∠2=55°,∠3等于多少度?直线AB ,CD 平行吗?说明你的理由.
变式1:如图,∠1=∠2=55°,∠3等于多少度?直线AB ,CD 平行吗?说明你的理由.
变式2:如图,∠1=55°,∠2=125°,∠3等于多少度?直线AB ,CD 平行吗?说明你的理由.
让学生体会“学有价值的数学”的意义.
在学生充分讨论、交流的基础上,让学生掌握这种画法并理解其中的道理,体会“用数学”的乐趣.
鼓励学生运用自己的语言进行表述并进行交流,不必强求答案的格式化.
鼓励学生运用自己的语言进行表述并进行交流.不必强求表述的一致和规范
设计变式1、2,进一步巩固“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这一结
论,并为下一节课的学习作准
E
F
H
A C M P
D
B N
Q
(第1
E
F 2 C
A 3
B 1 D
第变
F 3
C A 1 B
E 2
D F 3 C A 2 B
E 1 D 变
备.
六、互动交流,总结新知
1、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哪些知识?
2、对这些知识你有什么体会,请和大家交流.
师生互动交流的总结方式有助于学生积极回顾所学新知,提高学习效率.
七、布置作业
1、P46习题2.3 第1题、第2题
2、完成活页练习
习题2.3 的第2题,学生的方法可能不惟一,教师要作好多元的评价,只要合理都应鼓励.
第 7 页共 8 页
第 8 页共 8 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