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一单元 泊秦淮教案 苏教版
初中语文《泊秦淮》教学设计
初中语文《泊秦淮》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本节课的主要目标是:1.学生能够了解《泊秦淮》的背景和作者;2.学生能够理解《泊秦淮》的主题和情感;3.学生能够掌握《泊秦淮》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子;4.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并写出自己对《泊秦淮》的认识和感受。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本节课的重点为:1.理解《泊秦淮》的主题和情感;2.掌握《泊秦淮》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子。
本节课的难点为:1.学生理解情感的表达和体验能力;2.学生分析文本并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感受的能力。
三、教学过程3.1 导入环节教师首先介绍《泊秦淮》的背景、作者和主题,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好奇心。
3.2 学习正文1.教师朗读《泊秦淮》全文,学生跟读。
积极引导学生聆听诗歌的音乐美感,感受作者的情感表达。
2.教师针对文中重点词语和句子进行详细讲解,并引导学生思考这些词语和句子的含义、作用和表达手法。
3.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文本分析和讨论,引导学生理解文章的主题和情感,并结合自身经历和感受进行深度解读和探讨。
3.3 总结归纳教师引导学生对所学内容进行总结归纳,并进行课堂感悟分享。
四、教学手段1.PPT演示;2.课件;3.小组讨论。
五、教学评估1.学生课堂听讲和参与情况;2.学生小组讨论和表达情况;3.学生个人总结归纳和感悟分享情况。
六、教学反思1.在课前需要做更好的准备,包括课件制作和所分配的课外阅读和课中配合练习;2.需要重视小组合作讨论,提升学生的合作精神和思想品质;3.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补充,让整个教学过程更加有针对性和实效性。
《泊秦淮》精品教案
《泊秦淮》精品教案一、导入新课师:同学们,我们来玩一个抢答游戏,老师提出一个问题,大家可以举手抢答。
(1)杜牧是哪个朝代的诗人?(2)这个朝代最著名的两位诗人是谁?后人合称他们为什么?(3)除了“大李杜”还有“小李杜”,“小李杜”指的是哪两位诗人?(4)秦淮,是一条河的名称。
这条河是在哪个省?在古代它是个怎样的地方?(5)《后庭花》是一首怎样的诗?(题目依次出示)预设(1)唐朝。
(2)李白和杜甫,后人把他们合称为“大李杜”。
(3)“小李杜”指的是李商隐和杜牧。
(4)江苏省。
秦淮河穿南京城而过,流入长江,两岸酒家繁多,是当时豪门贵族、官僚士大夫享乐游宴的地方。
(5)据传是南朝陈后主所作,陈后主整日寻欢作乐,不理朝政,最终丢失了江山,因此他所作的《玉树后庭花》也就成了亡国之音。
师:如今诗人杜牧夜泊秦淮,在这样的情形下又听到此曲,他的心情是怎样的?我们一起来欣赏杜牧的《泊秦淮》。
(板书文题)【设计意图】本环节从了解与诗歌内容相关的文学常识和典故导入,用抢答的形式激发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调动学生已有知识,渗透新的内容,为后面的学习做铺垫。
二、初读诗歌,感知内容1.朗读全诗,感受节奏、韵律。
(1)教师范读,学生听读正音,划出节奏并自由朗读。
泊秦淮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2)学生自由朗读,教师从节奏、情感、感情基调等角度指导学生。
(3)学生齐声朗读,教师指名朗读。
2.默读诗歌,理解诗歌大意。
结合课本旁边的注释和工具书,以及每首诗下面的解说,尝试理解这首诗的大意。
预设迷蒙的月色和轻烟笼罩着寒水和沙滩,夜晚(船只)停泊在秦淮河边,靠近酒家。
卖唱的歌女不知道亡国的悲和恨,在秦淮河的对岸,还唱着《玉树后庭花》。
3.齐读诗歌,探究诗歌内容。
师: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齐声朗读诗歌,然后合作交流,探究下面的问题。
(1)一、二句写了哪些景物?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2)三、四句作者是在斥责歌女吗?(生齐读后结合资料,讨论问题并作答)预设(1)一、二句写了“烟”“水”“月”“沙”“酒家”等景物,勾画出秦淮河两岸迷蒙的景象,融合成一幅朦胧冷清的水色夜景,渲染了一种凄清的气氛。
【精品】《泊秦淮》教案1
【精品】《泊秦淮》教案1一、教学目标1. 了解《泊秦淮》的作者杨万里及其创作背景。
2. 理解诗人所描绘的秦淮河景色,感受作者对故乡的深情思念之情。
3. 能够理解、朗读每一句诗句,感受字里行间的意境,并运用所学的语言知识加以表达。
4. 培养学生细致入微的观察力和细腻的情感表达能力。
5. 提高学生的语文修养和语言表达能力。
二、教学重点在理解《泊秦淮》的基础上,通过课堂朗读、翻译等方法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四、教学方式听、说、读、写、表演相结合的多元化教学方式。
五、教学过程1.引入环节(1)课前利用多媒体设备展示一幅秦淮河的图片,启发学生对秦淮河的认知,并引导学生猜测作者会写些什么。
(2)通过问题导入,引发学生的阅读兴趣:秦淮河的地理位置在哪里?是一个什么样的河流?有什么特色?是否与一些名人有关系?2.阅读理解(1)让学生自主预习《泊秦淮》,了解诗歌大致内容并标注出生僻字和生字。
(2)教师以朗读的形式带领学生体味整首诗的韵律及情感,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让学生了解更多与诗歌相关的知识。
(3)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设置几个问题,如:这首诗的主题是什么?作者对故乡的感情怎么表达的?诗中哪些群体折射出古代文化的某些特征?学生可以自行表达自己的看法。
(4)老师点评学生小组答案,并认真解释学生的疑问,进一步提升学生的理解能力。
3. 语言表达(1)针对生僻字和新生字,进行拼音教学和字形讲解,引导学生理解诗歌中所涉及的文字和文化背景。
(2)老师就诗歌中的常用句型和表达方式进行讲解分析,并带领学生进行模仿和运用。
(3)进行诗歌韵律的讲解,调查学生对诗歌韵律的感受和认知,提高学生对韵律的鉴赏能力。
(4)针对诗歌细节、情感及人物的描绘,进行语言表达的训练,要求学生准确表达所理解的意思,发挥想象力进行写作。
4. 思考提高(1)让学生自主思考:为什么杨万里会写《泊秦淮》这首诗呢?他的主题和情感有何深层次的涵义?(2)学生自己发掘对诗歌的理解和感触,并通过个人演讲的方式进行表达。
泊秦淮 杜牧 教案
泊秦淮杜牧教案教案标题:泊秦淮杜牧教案教案目标:1. 了解并理解杜牧的《泊秦淮》这首诗的主题和情感表达。
2. 培养学生对于中国古代文学的兴趣和欣赏能力。
3. 提高学生的诗歌欣赏和表达能力。
教案步骤:引入:1. 引导学生回顾上一堂课学习的内容,提问学生对于古代诗歌的了解和兴趣,引发学生对于本节课的学习的兴趣。
导入:2. 展示《泊秦淮》这首诗的全文,让学生阅读一遍,并提醒学生注意诗歌的意境和情感表达。
3. 引导学生分析诗歌的题材和主题,帮助学生理解杜牧在诗中表达的情感和思想。
阅读理解:4. 分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共同分析诗歌的意境、情感和修辞手法,并让每个小组选出一位代表向全班汇报。
5. 小组汇报:每个小组派出代表,向全班汇报他们的分析结果,并与全班进行讨论和比较。
诗歌欣赏:6. 引导学生欣赏诗歌的音韵和节奏,让学生感受诗歌的美感。
7. 分组朗诵:将学生重新分组,让每个小组选择一名代表朗诵《泊秦淮》,并评选出最佳朗诵者。
诗歌创作:8. 鼓励学生发挥创造力,让他们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感受,创作一首以泊秦淮为题材的诗歌。
9. 学生交流:让学生互相交流和分享自己的创作,并提供互相评价和建议。
总结:10. 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歌欣赏和创作的重要性,并鼓励学生继续深入了解和欣赏中国古代文学作品。
扩展活动:- 邀请一位诗人或文学爱好者到课堂上分享他们对于杜牧和《泊秦淮》的理解和感受。
- 组织学生参观当地的文学馆或博物馆,了解更多关于中国古代文学的知识和作品。
评估方式:- 学生的小组讨论和汇报表现。
- 学生的朗诵和诗歌创作表现。
- 学生对于诗歌的理解和欣赏的参与度和表现。
教学资源:- 杜牧的《泊秦淮》诗歌全文。
- 分组讨论和汇报的指导问题。
- 诗歌创作的指导提示。
- 朗诵评选的评分标准。
- 相关的诗歌欣赏和创作的参考材料。
泊秦淮教案
泊秦淮教案泊秦淮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江苏南京市秦淮河的历史和文化背景。
2. 通过讲解和实地参观的方式,使学生对秦淮河的风光和特色有更深入的了解。
3. 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和表达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了解秦淮河的历史和文化2. 实地参观秦淮河风光3. 思考和讨论秦淮河的特色和意义三、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图片或视频展示秦淮河的美景,引起学生的兴趣。
简要介绍秦淮河的历史和文化背景。
2. 学习秦淮河的历史和文化以PPT或讲解的形式,向学生介绍秦淮河的历史渊源、文化底蕴和相关传说故事。
可以结合一些图片和短视频进行讲解,以增加学生的兴趣和理解程度。
3. 实地参观秦淮河风光组织学生进行秦淮河的实地参观活动。
可以选择一些重要的景点,如夫子庙、秦淮河夜游等,让学生亲自体验秦淮河的美景和文化氛围。
在参观过程中,指导学生观察、思考和记录所见所闻。
4. 思考和讨论秦淮河的特色和意义回到教室后,组织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让他们分享自己的观察和体验。
引导学生思考秦淮河的特色和意义,如秦淮河在历史上的重要地位、对南京市的发展的贡献等。
5. 总结通过对秦淮河的学习和参观,让学生对秦淮河有更深入的了解,并且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和表达的能力。
四、教学评估1. 学生通过实地参观和讨论,能够准确描述秦淮河的特点和历史意义。
2. 学生在参观中积极参与,能够观察、思考和记录所见所闻。
3. 学生的讨论和表达能力得到提高。
五、教学资源1. PPT或讲解材料介绍秦淮河的历史和文化。
2. 图片和短视频展示秦淮河的美景。
3. 秦淮河实地参观的交通工具和导游。
4. 讨论时的白板和讨论记录工具。
苏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古诗四首教案 (望、泊秦淮、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过零丁洋)
古诗四首 (春望、泊秦淮、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过零丁洋)【设计思想】诗歌教学重在引导学生体味诗歌的意境美、语言美和韵律美。
在缓歌慢唱、密咏恬吟中感悟作者通过外在的客观物象所表达出来的内在的思想情感,欣赏他们为创设美好意境、抒发内心哀乐所运用的高度凝炼的语言,把握诗的用韵、节拍、停顿,声调的轻重缓急,字音的响沉强弱,语流的疾徐曲折,从而濡染心灵,陶冶性情,培养文学趣味。
诵读是教学诗歌的一种很好的方法。
那种善于倾注强烈感情的诵读既能让我们体会“无地-沙鸥”的凄凉落魄;又能使我们回味苏轼李白的豪放不羁……初二学生具有一定的形象思维的能力,他们的知识储备,生活阅历都较以前大大改变。
因此,在教学这四首诗时,本着充分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自觉性和积极性,发挥他们的主体能动作用和创新精神的原则,在自主合作、探究中通过各种形式的诵读,体会诗中的爱国深情,培养他们品味语言鉴赏诗歌的能力,以期达到提高语文素养的目的。
【实施方案】教学目标:1.反复朗诵诗歌,领略诗人深沉的爱国情怀。
2.深入理解名句,培养学生品味语言鉴赏诗歌的能力。
3.加强合作学习,养成自主、探究、交流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1.理解诗歌内涵,准确把握诗中情感,真正有感情地朗诵诗歌。
2.深入理解名句,培养学生品味语言鉴赏诗歌的能力。
教学难点:1.真正有感情地朗诵诗歌。
2.对名句的深入理解。
课时安排:2课时(40分钟×2)教学方法和手段:讨论交流为主,多媒体教学,配以幻灯片,背景音乐等。
教学内容和步骤:第一课时教学重点:1.反复诵读四首诗,结合对诗人身世、写作背景的了解,准确理解诗中深沉的爱国情感。
2.有感情地朗诵诗歌。
教学难点:真正有感情地朗诵诗歌。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检查课前积累。
1.导入语。
2.学生活动:举手发言,列举中国爱国名人名言或他们的爱国事迹1例。
3.切入本课,明确目标:学会有感情地诵读诗歌,深入理解诗歌的思想主题,并学会对名句进行赏析。
(新)苏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8.2课 泊秦淮
SJ·八年级语文上册
学习目标
1.反复朗诵诗歌,领略诗人深沉的爱国情怀。
2.深入理解名句,培养品味语言鉴赏诗歌的能力。
3.加强合作学习,养成自主、探究、交流的良好
习惯。
点击图片播放视频
走近作者 杜牧,字牧之,号樊川居士, 唐代诗人。杜牧人称“小杜”,以
别于杜甫。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
”。因晚年居长安南樊川别墅,故
板书设计
写景——夜景,交代时间、地点 泊 秦 淮 抒发了作者的忧愤之情
课堂小结
这首诗于情景交融的意境中,形象而典型地表 现了晚唐的时代气氛,使人从陈后主的荒淫亡国联 想到江河日下的晚唐的命运,委婉含蓄的表达了诗 人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和忧虑,对世道的愤慨。全诗
内容深厚,感情深沉,意味无穷,引人深思。
后世称“杜樊川”,著有《樊川文
集》。尤以七言绝句著称。
背景资料
南京是六朝古都,自南朝时渐渐养成奢靡之风 ,而秦淮河一带又是南京城里最有名的声色犬马之 地。诗人夜泊秦淮河,借写眼前景而抒现实忧,写 出了这首成为千古绝唱的七言绝句。
长干门
中华门
武定门
雨花门笼罩白沙; 小船夜泊秦淮,靠近岸边酒家。 歌女为人作乐,哪知亡国之恨? 她们在岸那边,还唱着《后庭花》。
细读感悟
1.点明全诗主旨的诗句是哪句?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2.这是首借古讽今的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 想感情?
抨击了那些沉迷酒色、不理朝政的上层统
治者,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关怀和忧愤。
3.赏析“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 花》”一句。
诗人在此用曲笔写法,歌女所唱,正是为取悦 寻欢作乐的达官贵人,可见真正“不知亡国恨”的 是听歌的这些人。“不知”二字凸现出诗人的感慨 之深;“犹”字,凸现出诗人的忧愤之切。这两句 表达了诗人对国事怀抱隐忧的心境,又反映了达官 贵人纸醉金迷的生活状态,而这正是衰败的晚唐的 真实写照。
苏教版八上《泊秦淮》教案和教学反思
苏教版八上《泊秦淮》教案及教学反思一、教学目标1.理解并背诵《泊秦淮》全诗。
2.分析并掌握诗歌的意境、情感及表现手法。
3.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学鉴赏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重点:诗歌的意境、情感及表现手法。
2.难点:诗歌的情感分析与艺术特色。
三、教学过程1.导入利用多媒体展示秦淮河的图片,引导学生感受秦淮河的美。
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这首《泊秦淮》是哪位诗人创作的吗?他在诗中描绘了怎样的画面?2.诗歌解析让学生齐读诗歌,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分析诗歌的意象:烟、水、夜、沙、月、酒、楼、商女等。
分析诗歌的情感:愁、恨、思、悲等。
分析诗歌的表现手法:借景抒情、对比、象征等。
3.艺术特色分析让学生思考:这首诗歌在艺术上有哪些特色?4.课堂讨论提问:同学们,你们认为这首诗歌中的“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是如何表达诗人的情感的?让学生分组讨论,发表自己的见解。
5.诗歌背诵与默写让学生齐读诗歌,加强记忆。
分组进行诗歌背诵比赛。
进行诗歌默写,检查学生对诗歌的记忆和理解。
6.课堂小结四、作业布置1.背诵并默写《泊秦淮》。
五、教学反思1.优点通过多媒体展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更好地融入诗歌的意境。
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分析诗歌,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课堂讨论环节,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
2.不足课堂时间安排不够合理,导致部分内容讲解不够深入。
对学生的引导不够细致,有些学生可能对诗歌的理解不够深入。
3.改进措施优化课堂时间安排,保证每个环节的充分讲解。
加强对学生的个别辅导,提高学生的诗歌理解能力。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我发现学生在诗歌鉴赏方面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学鉴赏能力,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欣赏古诗词。
同时,也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进度,确保每个学生都能跟上课堂节奏,充分参与到课堂讨论中来。
重难点补充:1.教学重点:诗歌的意境、情感及表现手法在分析意境时,可以这样设计对话:“同学们,你们能从诗中描绘的景象中感受到什么特别的情绪吗?比如‘烟笼寒水’,这样的描写让你想到了什么?”在分析情感时,可以这样引导:“‘商女不知亡国恨’,这里的‘恨’字,诗人是如何通过前面的描写慢慢引出的呢?大家能不能试着体会一下诗人的心情?”在讲解表现手法时,可以这样提问:“诗人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来表达他的情感?比如‘后庭花’,在这里它有什么象征意义?”2.教学难点:诗歌的情感分析与艺术特色针对情感分析,可以这样设计互动:“假设你们就是那个在秦淮河上的商女,你们会如何表达自己的情感?是不是也会像诗人所说‘不知亡国恨’呢?我们来试着表演一下。
苏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古诗四首教案和练习(教学案)
苏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古诗四首教案和练习(教学案)-九古诗四首《春望》ﻭ《泊秦淮》ﻭ《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过零丁洋》【三维目标】ﻭ知识与能力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并默写这四首诗。
ﻭ过程与方法1、理解的字面意思,体会字里行间蕴涵的情味。
2、细心品味脍炙的千古名句。
ﻭ情感、态度与价值观ﻭ体会作者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ﻭ背诵默写。
体会的意境。
ﻭ【教学法】ﻭ生主师导展示【课时】2课时ﻭ第一课时ﻭ【课时目标】ﻭ学习《春望》《泊秦淮》ﻭ【预习导学】1。
导入新课ﻭ是一个诗的国度,自《诗经》起,经两汉、六朝、唐宋元明清,到现在,将这些诗堆叠排列起来就像那蜿蜒起伏的长城,读这些诗就像长城那样绵延不绝。
是情感的产物,不同的地点,不同的时间……都会产生不同的心情,创造出不同的诗篇。
今天就让我们来踏寻古人的足迹,推测名人心情,欣赏名作之境界。
ﻭ2。
作者链接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盛唐大诗人,号称“诗圣"。
原籍襄阳,生于**巩县.初唐诗人杜审言之孙.唐肃宗时,左拾遗。
后入蜀,友人严武推荐他做剑南节度府参谋,加检校工部员外郎。
故后世又称他杜拾遗、杜工部。
ﻭ杜甫和李白齐名,世称“李杜”。
他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思想.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
他热爱生活,热民,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
他嫉恶如仇,对朝廷的、生活中的黑暗现象都给予批评和揭露。
他同民,甚至幻想着为解救人民的苦难甘愿做自我牺牲。
ﻭ杜甫是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一生写诗一千四百多首。
ﻭ杜牧(公元803—853年),字牧之,京兆**(今**西安)人,宰相杜佑之孙。
二年进士,授宏文馆校书郎。
多年在外地任幕僚,后历任监察御史,史馆修撰,膳部、比部、司勋员外郎,黄州、**、睦州刺史等职,最终至中书舍人。
晚唐杰出诗人,尤以七言绝句著称。
擅长文赋,其《阿房宫赋》为后世传诵。
注重军事,写下了不少军事,还曾注释《孙子》。
有《樊川文集》二十卷传世,为其外甥裴延翰所编,其中诗四卷。
苏教版语文八上《泊秦淮》ppt课件之
中唐
唐诗的变革期,以白居易为 代表,倡导新乐府运动,强
调诗歌的社会功能。
晚唐
唐诗的衰落期,以杜牧、 李商隐为代表,诗歌风格 深沉,多抒发个人情感。
唐诗的特点和影响
特点
唐诗讲究平仄和韵律,注重意 境的创造和对自然景物的描绘
。
语言精练
唐诗语言简练,用词精准,富 有表现力。
内容广泛
唐诗涵盖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 面,反映了唐代社会的风貌和 人民的生活状况。
诗中的语言和修辞手法
语言的优美
诗人运用了丰富的词汇和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借代等 ,使诗歌的语言更加优美、生动。
节奏感强
诗歌的节奏感强烈,通过押韵和平仄的情
诗人通过对国家兴衰和个人命运的思考,表达了自己对国家和人民的深切关怀。
对现实的批判
诗人通过描绘秦淮河的夜景和船只的形象,暗示了社会的动荡和黑暗,表达了 自己对现实的批判和反思。
时代背景
唐末时期,政治腐败,社会动荡 不安,国家面临分裂。
个人背景
杜牧当时在南京任官,目睹了秦 淮河畔的繁华景象,感受到了社 会的浮华与颓败。
《泊秦淮》的主题思想
01
02
03
批判腐败政治
通过对秦淮河畔繁华景象 的描绘,杜牧表达了对当 时政治腐败的不满和批判。
忧国忧民
诗中流露出杜牧对国家前 途和人民命运的担忧,以 及对社会现实的深刻反思。
教师点评和总结
点评
教师对学生的朗读、背诵和讨论表现进行点评,指出优点和不足。
总结
教师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强调《泊秦淮》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
THANK YOU
感谢各位观看
苏教版语文八上《泊秦淮》ppt 课件
公开课教案教学设计课件苏教初中语文八上《古诗四首泊秦淮》PPT课件
么是根据听者的爱好趣味而定的,能够在深更半
夜演唱亡国的靡靡之音,当然是酒楼中的座上
客——不以国事为重,只以寻欢作乐为快的达官
贵人巨贾富商。联想到唐朝岌岌可危的国势,怎
能不使诗人感慨万千呢?!两句平平的叙事,包
含了多少丰富的内容啊!
以叙代议
曲笔
学习目标
1、复述故事,深入理解文章内 容,初步把握人物形象。
泊秦淮
杜牧
烟笼寒水月笼沙, 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 隔江犹唱后庭花。
问题:杜牧泊舟秦淮河看到了什么? 听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
二、解读. 主旨
• 诗人通过自己夜泊秦淮的所见、所闻、所感,揭露了 封建统治阶级沉溺声色、醉生梦死的腐朽生活,抨击 了他们只知道贪图享受,不问国家安危的丑行,流露 出诗人的忧国之情。
借景抒情
三、品读第三句和第四句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
这两句写在秦淮河夜晚的所闻。诗人的笔触
没有直戳达官贵人,而是运用了曲笔(一种写作
技巧,又叫“绕笔”。由于某种特殊的环境原因,
作者不便直接道出本意,于是用委婉的语言,使读
者通过思索,来找到问题的答案。这种“曲笔”,
使读者感到格外逼真和深刻。 )。因为商女唱什
——节选自朱自清《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
古代作品:
泊秦淮
杜牧
烟笼寒水月笼沙, 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 隔江犹唱后庭花。
走近作者:
杜牧( 803—852),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 人,晚唐著名诗人,其诗、赋、古文都负盛名,而以 诗的成就最大,与李商隐齐名,世称“小李杜”。 与李商隐齐名,人称“小李杜”。他以济世之才自负, 不肯苟合取悦权贵,在仕途上不是很得意,诗文中多 指陈及讽谕时政之作。但仍关心国家治理动乱之事,关 心人民疾苦,写下了不少揭露社会不合理现实的作品。 《泊秦淮》便是其中很有代表性的一首,后人称这首 诗为“绝唱”,是唐人七绝中的“压卷”之作。
八上《泊秦淮》教案和教学反思
八上《泊秦淮》教案和教学反思苏教版八上《泊秦淮》教案和教学反思八年级《泊秦淮》教案[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2、理解诗歌的字面意思,体会字里行间蕴涵的情味。
3、细心品味脍炙人口的千古名句。
[重点难点]1、重点:背诵默写诗歌。
2、难点:体会诗歌的意境。
[教学时数]一教时[教学过程]一、导入。
在上课前请同学们先听老师朗读一首诗“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这首诗是谁写呀?(杜牧<<山行>>)1、简介作者和写作背景杜牧是什么朝代的诗人?(唐代)唐代有哪些著名的诗人呀?最著名的两位诗人是谁呀?(李白、杜甫)后人把李白和杜甫一起合称为“大李杜”。
除了“大李杜”还有“小李杜”,你们知道“小李杜”指的是哪两位诗人吗?(杜指的是杜牧)那李呢?指的是擅长写情诗的唐代诗人李商隐。
为了有别于“大李杜”,后人把李商隐和杜牧一起合称为“小李杜”。
杜牧生活于晚唐时期,这时的唐王朝内忧外患,战乱不断,民不聊生。
秦淮,是一条河的名称。
有谁知道这条河在哪呀?(江苏省)秦淮河由城中穿过,流入长江,两岸酒家繁多,是当时豪门贵族、官僚士大夫享乐游宴的地方。
《后庭花》据传是南朝陈后主所作,由于陈后主整日寻欢作乐,不理朝政,最终丢失了江山,因此他所作的《后庭花》也就成为了亡国之音。
如今诗人杜牧夜泊秦淮,在这样的一种情形下又听到此曲,他的心情应是怎样的呢?我们一起来欣赏杜牧的《泊秦淮》。
(板书:泊秦淮)这是一首绝句还是律诗呀?(五言绝句)二、学生自由朗读诗歌,整体感悟。
三、学生示范朗读再全班齐读。
四、赏析诗歌。
1、赏析一、二句: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这两句是写什么的?(写景)写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给你一种什么样的感觉?(写诗人夜泊秦淮所见的景物:淡烟寒水,夜幕朦胧的凄迷景象。
)谁来把这两句话的意思说一说?(如烟的水汽笼罩在秦淮河上,月光映照着江边的沙岸。
《泊秦淮》课文教案
《泊秦淮》课文教案泊秦淮课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理解和掌握《泊秦淮》这篇课文的内容。
2. 了解作者对秦淮河的描述,学习运用词语和句子来描绘河流景色。
3. 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提高阅读理解和写作能力。
4. 培养学生的合作和表达能力,通过小组讨论和合作活动来展开学习。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理解和把握《泊秦淮》这篇课文的核心内容,进一步发现课文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2. 教学难点:运用词语和句子来描绘泊秦淮的独特景色,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三、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 通过展示一张泊秦淮的图片或播放相关的音乐,引起学生对泊秦淮的兴趣,并鼓励他们谈论自己对秦淮河的印象。
2. 阅读理解(15分钟)- 让学生阅读《泊秦淮》,并回答以下问题:- 泊秦淮的地点是哪儿?- 泊秦淮的时间是什么时候?- 作者对秦淮的印象如何?- 作者在诗中使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回答问题,并引导他们从课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和词语来支持他们的回答。
3. 课文分析(15分钟)- 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例如:作者对秦淮的描绘使用了充满感官的词语,如“圆亭”,“板桥”,“湖光”,等等。
- 以小组为单位,让学生讨论并整理自己的发现,然后共享给全班。
4. 合作写作(25分钟)- 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个或两个意象或修辞手法,然后以泊秦淮的景色为主题,展开合作写作。
- 鼓励学生利用所学的词语和句子来描绘秦淮的景色,并尝试使用修辞手法来丰富写作。
- 教师在小组合作的过程中给予指导和帮助,引导学生提高写作的质量。
5. 分享和展示(15分钟)- 邀请每个小组选择一到两篇写作作品进行分享和展示,同学们可以相互欣赏和评论。
- 讨论每篇作品中的亮点和不足之处,并提供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以促进学生写作能力的进一步提高。
6. 总结和提升(5分钟)- 复习今天的学习内容,总结掌握的知识和技能。
- 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回答以下问题:- 你对秦淮河的印象是什么?- 写作时你使用了哪些词语和句子来描绘景色?- 你觉得写作有哪些需要改进的地方?四、教学反思通过此次课文教案的设计,学生可以在阅读《泊秦淮》的同时,了解和学习如何运用适当的词语和句子来描绘河流的景色。
苏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泊秦淮》演示课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后庭花》乃亡国之音。说 后庭花》乃亡国之音。 商女” “商女”不知亡国之恨而唱亡国之 表面上是斥责“商女” 音,表面上是斥责“商女”,实际 上是批评纵情声色、 上是批评纵情声色、醉生梦死的颓 靡世风, 靡世风,批评沉溺于歌舞升平而 不知”国之将亡的统治者。 “不知”国之将亡的统治者。
【韵 译】
烟雾弥漫秋水,月光笼罩白沙; 烟雾弥漫秋水,月光笼罩白沙; 小船夜泊秦淮,靠近岸边酒家。 小船夜泊秦淮,靠近岸边酒家。 歌女为人作乐,那知亡国之恨? 歌女为人作乐,那知亡国之恨? 她们在岸那边,还唱着后庭花。 她们在岸那边,还唱着后庭花。
【评析】这首诗是即景感怀的,金陵曾是 评析】这首诗是景感怀的,
写作背景
《泊秦淮》是杜牧游金陵,夜泊秦淮时 泊秦淮》是杜牧游金陵, 所作。流经成内的秦淮河两岸, 所作。流经成内的秦淮河两岸,从六朝以 一直是权贵富豪纵情声色、 来,一直是权贵富豪纵情声色、寻欢作乐 的地方。诗人泊舟于此,眼见灯红酒绿, 的地方。诗人泊舟于此,眼见灯红酒绿, 耳闻淫歌艳曲,触景生情,借古讽今, 耳闻淫歌艳曲,触景生情,借古讽今,写 下了这篇的七绝,抨击那些沉湎酒色、 下了这篇的七绝,抨击那些沉湎酒色、不 理朝政的上层人物, 理朝政的上层人物,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命 运的关怀和忧愤。
杜牧(803-852)唐代文学家。 )唐代文学家。
字牧之。太和进士,曾为江西观察使、 牧之。太和进士,曾为江西观察使、 中书舍人等职。以济世之才自负,曾 中书舍人等职。以济世之才自负, 注曹操所定《孙子兵法》十三篇。其 注曹操所定《孙子兵法》十三篇。 诗多讽谕时政之作。写景抒情的小诗, 诗多讽谕时政之作。写景抒情的小诗, 多清俊生动。其诗在晚唐成就颇高, 多清俊生动。其诗在晚唐成就颇高, 后人称杜甫为“老杜”,称杜牧为 后人称杜甫为“老杜” 小杜” 樊川文集》。 “小杜”。有《樊川文集》。
泊秦淮教案
泊秦淮教案教学设计:《泊秦淮》一、教学目标:1.了解XXX及其诗歌,理解诗句的含义,背诵全诗。
2.理解作者的忧国之情,认清当时统治阶级骄奢淫逸的本质。
二、教学重点:了解XXX及其诗歌,理解诗句的含义,背诵全诗。
三、教学难点:理解作者的忧国之情,认清当时统治阶级骄奢淫逸的本质。
四、教学方法:朗读、探究。
五、课型:新授课。
六、教学过程:1、释题导入:同学们,今天我们要研究XXX的《泊秦淮》。
其中,“泊”是指停泊、靠岸的意思,“秦淮”则指秦淮河。
在这首诗中,诗人夜晚停泊在秦淮河畔,借写眼前之景而抒现实之忧。
让我们通过图片初略了解一下秦淮河的景象。
请大家读一读这首诗,注重停顿和字音。
2、走进作者,了解创作背景:XXX(803-约852),字牧之,唐代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宰相XXX。
XXX的诗歌在晚唐时期极负盛名。
他的诗作中,绝句最为妙,清丽生动。
写景抒情的小诗,多被读者所喜爱。
《泊秦淮》一诗写于南京,南京是六朝古都,自南朝时渐渐养成奢靡之风,淮河一带又是南京城里最有名的权贵富豪纵情声色、寻欢作乐的地方。
诗人游秦淮,在岸上听见歌女唱《玉树后庭花》,触景生情,想起当年XXX长期沉迷于奢靡的生活,视国政如儿戏,终于丢了江山,于是XXX感慨,写下此诗,表达对国家命运的关怀和忧愤。
3、整体感知:①再读诗歌,解决字词:泊:近;笼:罩。
②理解诗的意境:烟笼寒水月笼沙,迷蒙的烟雾笼罩着XXX,XXX上映着银色的月光,夜晚我停泊在秦淮河岸,正临近酒家所在的地方。
XXX不知亡国恨,隔江还在把《后庭花》声声歌唱。
③赏析诗中出现的修辞手法:烟笼寒水月笼沙”——互文见义,“烟”和“月”既“笼寒水”又“笼沙”。
两个“笼”字连用,将轻烟、淡月、寒水、细沙四种景物融为一体,贴切传神地勾画出秦淮河两岸朦胧冷清的景象。
4、个人理解:请同学们谈一谈自己对这首诗的理解和感受。
5、合作探究:①如何理解“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这两句?请同学们结合历史和诗歌背景,探究这两句话的含义和作用。
初中泊秦淮教案
初中泊秦淮教案【教学目标】1. 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2. 理解诗歌的字面意思,体会字里行间蕴涵的情味。
3. 细心品味脍炙人口的千古名句。
【重点难点】1. 重点:背诵默写诗歌。
2. 难点:体会诗歌的意境。
【教学时数】一教时【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在上课前请同学们先听老师朗读一首诗:“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这首诗是谁写呀?(杜牧《山行》)1. 简介作者和写作背景杜牧是什么朝代的诗人?(唐代)唐代有哪些著名的诗人呀?最著名的两位诗人是谁呀?(李白、杜甫)后人把李白和杜甫一起合称为大李杜”。
除了大李杜”还有小李杜”,你们知道小李杜”指的是哪两位诗人吗?(杜指的是杜牧)那李呢?指的是擅长写情诗的唐代诗人李商隐。
为了有别于大李杜”,后人把李商隐和杜牧一起合称为小李杜”。
杜牧生活于晚唐时期,这时的唐王朝内忧外患,战乱不断,民不聊生。
秦淮,是一条河的名称。
有谁知道这条河在哪呀?(江苏省)秦淮河由城中穿过,流入长江,两岸酒家繁多,是当时豪门贵族、官僚士大夫享乐游宴的地方。
二、诗歌解析(15分钟)1. 讲解诗歌背景杜牧在晚唐时期,唐王朝内忧外患,战乱不断,民不聊生。
在这样的背景下,他写下了《泊秦淮》。
2. 分析诗歌意境诗中描绘了秦淮河畔的夜景,灯火辉煌的酒家和寂静的河岸形成鲜明的对比。
诗人通过描绘夜景,表达了对当时社会的忧虑和对人民疾苦的同情。
3. 品味名句“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这两句诗通过“烟笼寒水”、“月笼沙”等形象的描绘,展现了秦淮河畔夜晚的朦胧美。
三、朗读背诵(10分钟)1. 学生跟读,体会诗歌的韵律和情感。
2. 学生自主朗读,感受诗歌的意境。
3. 学生背诵诗歌,巩固记忆。
四、课堂小结(5分钟)1. 回顾诗歌的内容和意境。
2. 强调诗歌的韵律美和情感表达。
3. 提醒学生关注社会现象,关心人民疾苦。
五、作业布置1. 熟读并背诵《泊秦淮》。
2019-2020年八年级语文上册《古诗四首》教案 苏教版
2019-2020年八年级语文上册《古诗四首》教案苏教版课型:新授[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并默写这四首诗。
2、理解诗歌的字面意思,体会字里行间蕴涵的情味。
3、细心品味脍炙人口的千古名句。
[重点难点]1、重点:背诵默写诗歌。
2、难点:体会诗歌的意境。
[教学时数] 二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春望》《泊秦淮》一、导入译诗参考:国都残破,山河依旧,长安的春天草木深深。
感伤国事,见花而溅泪;怅恨离别,闻鸟而惊心。
战乱烽火已持续三个月,一封家书可抵万两黄金。
忧而搔头,白发一天天短少,简直挂不住束长的簪针。
5、学生齐读全诗。
6、品味全诗。
⑴本诗是在什么背景下写的?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明确:《春望》写于安史之乱之后。
当时,唐朝首都长安已被叛军安禄山占领,唐玄宗带着杨贵妃逃往四川。
诗人目睹破碎衰败的祖国,黯然神伤,抒发了国破家亡、忧国思亲的沉痛悲苦之情。
⑵本诗主要写了哪些内容?⑶本诗的情感是通过什么来抒发的?明确:全诗触景伤怀,将忧国思亲的情怀蕴含在形象的描写之中,情景交融,感人肺腑。
三、学习第二首诗《泊秦淮》1、简介作者和写作背景杜牧,字牧之,唐代诗人,著有《樊川诗集》。
此诗是作者有感于秦淮河地区浮糜豪奢的世象而作。
2、学生自由朗读诗歌并背诵下来。
3、思考:⑴最后二句作者是斥责歌女吗?为什么?⑵“犹唱”一词有何含义?⑶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明确:《泊秦淮》中,“商女不知亡国恨”,表面是说卖唱的女子不懂亡国之恨,实际上,歌女献唱,是需要有人听赏的,那些不顾国家安危,明知是亡国之音却偏要听演唱的人,才是真正的罪人。
《泊秦淮》中多年积蓄心头的兴亡感慨喷涌而出,而艺术表现上却委婉含蓄,借景以抒情,让人悟到言外之意和象外之旨,被誉之为绝唱。
4、当堂背诵诗歌。
四、布置作业课后练习一、二第二课时一、学习第三首诗《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1、朗读,注意字音、字形。
2、释题讲述:陆游罢官居住家乡山阴(绍兴),抗金收复失地是他不能忘怀的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0分钟检测、
反馈、
诗的头两句“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抓住临安城的特征:重重叠叠的青山,鳞次栉比的楼台和无休止的轻歌曼舞,写出当年虚假的繁荣太平景象。诗人触景伤情,不禁长叹:“西湖歌舞几时休?”西子湖畔这些消磨人们抗金斗志的淫靡歌舞,什么时候才能罢休?
后两句“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是诗人进一步抒发自己的感概。“暖风”一语双关,既指自然界的春风,又指社会上淫靡之风。正是这股“暖风”把人们的头脑吹得如醉如迷,像喝醉了酒似的。“游人”不能理解为一般游客,它是特指那些忘了国难,苟且偷安,寻欢作乐的南宋统治阶级。诗中“熏”“醉”两字用得精妙无比,把那些纵情声色、祸国殃民的达官显贵的精神状态刻画得惟妙惟肖,跃然纸上。结尾“直把杭州作汴州”,是直斥南宋当局忘了国恨家仇,把临时苟安的杭州简直当作了故都汴州。辛辣的讽刺中蕴含着极大的愤怒和无穷的隐忧。
矫正、
小结”
环节
积累: 1《题临安邸》[宋]林 升
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 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卞州。
[翻译]青山之外还有青山,高楼之外还有高楼,湖中的游客皆达官贵人,他们通宵达旦与歌*舞女一起寻欢作乐,纸熏金迷,这种情况不只何时才能罢休?暖洋洋的春风把游人吹得醉醺醺的,他们忘乎所以,只图偷安宴乐于西湖,竟把杭州当成了汴州。
这首诗构思巧妙,措词精当:冷言冷语的讽刺,偏从热闹的场面写起;愤慨已极,却不作谩骂之语。确实是讽喻诗中的杰作。
2、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杜甫)——艾青《我爱这土地》
课后
作业
1、背诵全诗
2、当堂默写
师生
反思
教学
环节
教学活动过程
思考与调整
活动内容
师生行为
“15分钟温故、自学、群学”环节
二、学生自由朗读诗歌,整体感悟。
三、学生示范朗读再全班齐读。
“20分钟展示交流质疑、训练点拨提高”环节
赏析诗歌
1、赏析一、二句: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这两句是写什么的?(写景)写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给你一种什么样的感觉?(写诗人夜泊秦淮所见的景物:淡烟寒水,夜幕朦胧的凄迷景象。) “笼”是什么意思?(笼罩)“寒”字令你想到了什么?(天气寒冷,表明这是深秋时节)除了季节的冷?有没有别的方面的冷?(心的冷)
[简析]
这是一首写在临安城一家旅店墙壁上的诗。
公元1126年,金人攻陷北宋首都汴梁,俘虏了徽宗、钦宗两个皇帝,中原国土全被金人侵占。赵构逃到江南,在临安即位,史称南宋。南宋小朝廷并没有接受北宋亡国的惨痛教训而发愤图强,当政者不思收复中原失地,只求苟且偏安,对外屈膝投降,对内残酷迫害岳飞等爱国人士;政治上腐败无能,达官显贵一味纵情声色,寻欢作乐。这首诗就是针对这种黑暗现实而作的,它倾吐了郁结在广大人民心头的义愤,也表达了诗人对国家民族命运的深切忧虑。
第一单元 泊秦淮
教学
三维
目标
知识与技能
细心品味脍炙人口的千古名句。
过程与方法
理解诗歌的字面意思,体会字里行间蕴涵的情味。
情感态点
背诵默写诗歌。
教学难点
体会诗歌的意境。。
教学设计
预习
作业
检查
一、简介作者和写作背景
杜牧是什么朝代的诗人?(唐代)唐代有哪些著名的诗人呀?最著名的两位诗人是谁呀?(李白、杜甫)后人把李白和杜甫一起合称为“大李杜”。 除了“大李杜”还有“小李杜”,你们知道“小李杜”指的是哪两位诗人吗?(杜指的是杜牧)那李呢?指的是擅长写情诗的唐代诗人李商隐。为了有别于“大李杜”,后人把李商隐和杜牧一起合称为“小李杜”。杜牧生活于晚唐时期,这时的唐王朝内忧外患,战乱不断,民不聊生。
2、赏析三、四句: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这时,从江对岸传来歌声,这是不知亡国之恨的歌女在唱《玉树后庭花》。 “犹唱”就是“还在唱”。这些无知歌女连亡国恨都不懂,还唱这种亡国之音!最后二句作者是在斥责歌女吗?(不是)大家想一想,歌女以卖唱为生,既然是卖唱,就要有听众,有点歌者。没有听众,歌女也无意唱这个曲子。 这些豪门贵族明知是亡国之音,却偏要听,而且是在国难当前的情况下,可见他们是一群怎样的人?(沉湎酒色,寻欢作乐,过着醉生梦死,灯红酒绿的生活)作者面对这样的一番景象,这样的一群人,他的心情应该是怎样的?(感慨、鄙视、忧伤、悲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