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感悟在诗歌鉴赏中的作用及策略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谈感悟在诗歌鉴赏中的作用及策略

梁红娣

诗歌的主要特征就是它的抒情性“动天地,感鬼神,莫近于诗。”透过意象体验情感,是诗歌鉴赏最重要的活动。从认知到体验的过程中,感悟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本文就感悟在诗歌鉴赏中的作用及策略谈谈拙见。

所谓“感悟”其实可以分为“感”和“悟”两个心理过程。“感”即“感触”“接触”这个过程是以文本的细节局部为对象的。这个过程是过渡性的,引发性的,读者的心理流向即刻向“悟”的方向发展。所谓“悟”就是由表及里,见微知著。可以说“感”是“悟”的基础,“悟”是“感”的目的。两者虽然不能截然分开,却还是有区别的。一方面,“感”着眼于文本的组成部分,“悟”着眼于文本的整体;另一方面,“悟”比“感”具有更大的独立性和自主性。“感”强调的是审美客体,“悟”强调的是欣赏主体自身的认知和经验。

感悟的心理目标是意义。就诗歌欣赏来讲就是感受诗的意境。欣赏诗歌的过程也就是其各部分之间文本与个人经验之间积极构造意境的过程。文本本身并不带有意义,它是创造产生意义的蓝图。它向读者提供了如何从已有知识和经验中,使用一定的策略来构造意义的方向。

在已有的研究中,完形理论是对于感悟的比较恰当的解释。完形学派的整体观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完形心理学坚持心理的整体观,认为每一种心理现象都是一个完形,都是一个被分离的整体。在

他们看来,部份相加不等于整体,整体不等于部份之总和。整体决定着部份的性质和意义。

人的心理完形功能可以自动的对文本加以意义上的补充,使其完整化。感悟就是一种完形心理过程。或者说感悟就是对诗歌感情、意境的完形化。完形理论下的感悟既强调了审美主体对文本的再创造的自由自主状态,也肯定了再创造对文本依赖的相对性。感悟是主体在客体制约之下的完形,是顺应文本的创造。完形派认为学习的成功和实现完全是由于\'顿悟\'的结果。顿悟是对情境全局的知觉,是对问题情境中事物关系的理解,也就是完形的组织过程。苛勒认为,问题的解决是由于突然领悟即顿悟而实现的,学习是对知觉经验的重新组织,是对情境关系的顿悟。

在现代教学论中无论是暗示教学模式还是情境教学模式都强调文本内容与各种相关艺术形式的结合引导学生感悟使学生对审美客体的本质及其相互关系的认识,从而达到对美的认识和体验。而如何利用与审美课题相关的艺术形式来进行感悟,既是技术的,也是精神的。

首先通过朗读来感悟。诗歌用语言来表达情感,它既不像造型艺术那样直接创造视觉形象,也不像音乐艺术那样直接创造听觉形象,只有调动我们的想象,才能在意象中\'看到\'\'听到\'作者所描写的事物,进入作者所创设的意境。正确、优美的朗读是一种有声语言艺术,也是走入诗歌意境的一条道路。朗读,既是语感的,又是技能的;既是文学的,又是审美的。朗读中要做到:(1)循序渐进。朗读诗歌

时,要使学生的情感自然而然地与作者的情感交融在一起,入情入境,使学生朗读真正做到流畅自如,感情丰富。因此,在朗读教学中绝不可急于求成,应引导学生由易到难,循序渐进,逐步深入。(2)把握基调。一篇诗歌反映的总的感情倾向即感情基调,朗读一篇诗歌的主要语调就是朗读基调。要朗读好一篇诗歌,领会中心,首先就要把握好基调。所以开始阶段,老师要指导学生朗读,把握诗歌大意及朗读基调,为理解诗歌作基础。(3)体验情感。在理解诗歌时,要注意讲解和朗读的有机结合,让学生用情的读,深入的理解。,感受、体会其节奏和音韵的优美,体验其思想和艺术、情感的魅力,增强诗歌语感。

其次是通过音乐来感悟。“诗歌是奏着音乐的哲学”,诗歌、音乐、舞蹈在最初的时候是三位一体的;“诗言志”而“音乐是心情的艺术,它直接针对着心情”诗歌的间接性和音乐的非确定性都表明了诗歌和音乐在产生表达和审美特征等方面有着许多的相似之处。因此,在诗歌教学中借助音乐无疑是一种理想的教学手段。(1)选取与诗歌意境或感情表达相一致的音乐,例如,鉴赏余光中的《乡愁四韵》之前,可适当地放一段罗大佑的同名音乐《乡愁四韵》。白居易的《长恨歌》可选用古乐《汉宫秋月》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可选用琵琶协奏曲《春江花月夜》。使选用的乐曲能够起到营造氛围,把握基调的作用。(2)配乐朗诵,在音乐与诗歌的整和中酝酿相应的情感、丰富诗歌的表现力。音乐能最直接的表现和激发情感能在声音的运动中直接的表现音乐家从生活体验中获得的种种情感。音乐的情感启发,

可以使欣赏者积极的调动各种情感触觉以感悟诗歌的意境和情感。(3)欣赏后放音乐,可以强化感情,提升诗歌感染力。音乐是诉诸人的听觉形象,给人以听觉上的美学感受。尤其是当我们掌握一首诗后,诗乐相结合,可让欣赏者在听的同时眼前幻化出视觉形象,从而达到更深层次的把握。既与诗人情感达成共鸣,又在另一方面领悟到诗歌音乐美的特点。

再次是通过绘画来感悟。人们常将“诗”与“画”对举。如“诗情画意”、“如诗如画”等,足见两者间的渊源之深。中国画的构形精神是“取象”的,把“形”抽象到了“象”的水平。中国画讲究气韵生动以形写神,追求意趣、意境推崇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正如苏东坡评王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诗歌的意境是由主观的\'意\'与客观的\'境\'有机地结合而成的,“景以情合,情以景生”。因此读者可以借助于“景”根据自己的经验和审美情趣去感悟诗的意境。在这个过程中仅仅提供与诗歌题材相关的绘画作品是不够的,更为重要的是在图画之外的联想和想象。

(1)、借助对画面的联想和想象,可以把再现与表现两种功能结合起来,通过图画直接作用于人的感觉,使人产生与之相协调的情感体验。(2)、借助联想和想象,可以感受古诗画面的意境氛围。诗歌的手法与绘画的手法在表现动与静、虚与实等等方面有很多相似之处。通过对绘画表现手法的分析也能感悟到诗人在描绘这些画面时,抒发情感表达思想。

然后是通过意象来感悟。在诗歌鉴赏中,情感的把握有赖于对形

象的解读。当一个形象被赋于较固定意义的时候,就成为我们所说的意象。诗人的抒情往往不是情感的直接流露,也不是思想的直接灌输,而是言在此意在彼,写景则借景抒情,咏物则托物言志。它既是现实生活的写照,又是诗人审美创造的结晶和情感意念的载体。读者只有在领悟意象寓意的过程中,才能把握诗歌的内容,领会诗歌的主旨,进入诗歌的意境,感知诗人的情感。所以,诗歌的阅读鉴赏,必须以解读诗歌的意象为突破口。具体的方法是:(1)、掌握诗歌中常见意象的象征意义,从意象中体会诗人的感情。(2)、求解意象的审美特征,通过思索和感悟能获得意象所负载的意境和哲理。(3)、掌握意象组合在诗歌结构和意境营造中的特点和作用。

最后是通过比较来感悟。培养诗歌鉴赏能力还要注意提高对诗歌的比较感悟能力。比较可以是多方面的比如说对立意的比较,对意境的比较,对风格的比较。可以是对同一作家在不同时期的作品的比较把握诗人作品风格形成的轨迹,如王维的诗歌,李清照的词也可以比较同一时期风格不同的作家的作品以强化对诗歌风格的认识,如李杜的比较,小李杜的比较;也可以是对不同历史时期的同一题材的作品的比较如南宋陆游的《卜算子.咏梅》与毛泽东的《卜算子.咏梅》的比较来感悟体验诗人精神世界的差异。既可以通过对不同意象间的对比来体味诗歌中蕴涵的微妙而独特的情感,又可以通过对相同意象的不同组合方式的对比来体会作家之间各具特色的艺术风格。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