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经济学》1中国特色的区域经济学理论框架
区域经济学教学大纲
区域经济学教学大纲一、引言
区域经济学概述
二、区域经济理论
1. 区域经济学的定义与历史发展
2. 区域经济单位:区域的界定与划分
3. 区域经济的分类与特征
4. 区域经济发展的主要驱动力
三、区域经济分析框架
1. 区域经济分析的基本概念
2. 区域经济分析的基本工具
a) 区域发展指标与数据收集
b) 区域经济模型与分析方法
3. 区域经济分析的适用场景与限制
四、区域产业结构与转型
1. 区域产业结构与经济发展阶段
2. 区域产业集群与创新驱动
3. 区域产业结构调整与优化
4. 区域经济转型的挑战与机遇
五、区域发展与区域政策
1. 区域发展策略与规划
2. 区域政策工具与措施
3. 区域间的经济联系与合作
六、区域经济的案例分析
1. 区域经济案例选取与分析方法
2. 典型区域经济案例介绍与讨论
a) 内陆发展型经济区的案例分析
b) 沿海开放型经济区的案例分析
c) 边境地区经济合作的案例分析
七、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1. 区域经济发展的环境影响
2. 区域经济的生态保护与资源利用
3. 区域经济的社会与文化可持续发展
八、区域经济学应用与挑战
1. 区域经济政策的评估与效果分析
2. 区域经济研究的前沿与趋势
3. 当前区域经济发展面临的挑战与对策结语
区域经济学的价值与展望
参考文献:省略。
区域经济学(孙久文)
外部经济利益亦称聚集经济效益,它是由 那些在生产或分配上有着密切联系或在布 局上指向性相同的产业按一定比例与规模 集中布局在拥有特定优势的区位所产生的 增加效益。这种效益是无论按何种方式将 上述产业分散布局都不可能得到的。聚集 经济效益,一方面取决于聚集的产业或企 业的种类与结构,另一方面还取决于聚集 的规模。
(3)经济地理学与区域经济学关系
区域经济学是一门产生较晚的学科,它是 借助地理学的一些方法论来研究经济问题。 那种认为凡是研究经济现象位置移动的经 济学都是区域经济学的观点是错误的,显 然是把经济现象位置移动与区域经济特 征搞混淆了。区域经济学不是经济地理学, 经济地理学也不是区域经济学,但两者是 在日益靠拢,日趋溶合,无论从方法,还 是从研究本身,都很难分清楚。
3.区域开发
区域开发是人类开发利用各种资源、谋求 区域经济增长和区域经济发展的过程。 区域开发是人们作用于区域经济发展过程 的主观行为。 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 区域开发的对象是一切可利用的区域资源。 开发的原意是指通过垦殖、开采等方法来 充分利用荒地和自然资源,因此人们通常 理解的开发是自然资源的开发。
类型区 类型区的划分是依据区域的相同性或相异性 的关系,即区内的相同性和区际的相异性来 划分的,显然,这是一种静态的排列。类型 区的划分需要有明确的标识,这种标识可以 是自然的,也可以是经济的,然后通过主成 份法去提炼和归纳。类型区在区域研究中之 所以显得重要,关键在于它所表现出来的是 一个区域在自然景观和经济景观的类型差异 性。
以这些概念为基础,韦伯提出了衡量工业布局 指向的指标——原料指数(MI): 生产中耗用的地方原料的重量 原料指数(MI)= ———————————— — 制成品重量 若MI>1,则工业为原料地指向,因其耗用了一 部分地方失重原料;若MI<1,则工业为消费地 (市场)指向,其耗用了较多广布原料;若 MI=1,则工业可灵活布局。
区域经济学电子版资料
《区域经济学》笔记2007-03-11 12:14:59| 分类:区域经济| 标签:|字号大中小订阅第一章导论区域经济学在我国的发展方兴未艾,正在为企业区位选择、地方政府寻求振兴经济发展之路、中央政府进行宏观经济决策必不可少的理论工具。
一、区域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区域:它通常指特定的地理空间范围,可以泛指大到整个地球,小到县、乡、村或一个工厂、一个学校,甚至一个车间、一个办公室,区域无所不在。
作为区域经济学研究对象的区域,是指拥有多种类型资源、可以进行多种生产性和非生产性社会经济活动的一片较大的空间范围。
这样的区域小至县、乡、村,大到省和国家,以及由若干个国家共同开发的某些跨国界的区域,比如亚太地区、东北亚、南极等。
一般而言,区域经济学研究的区域主要包括三大类:全国国土,一国范围内特定的区域,以及跨国界的特定区域。
区域经济学:狭义的区域经济学是研究区域经济发展和区际关系的科学。
它要回答一个区域是如何实现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的,各个地区以及主要城市在全国劳动地域分工中具有什么样的优势,应该处于什么样的位,承担什么样的功能;应该与其它地区建立什么样的经济联系,如何建立这样的联系。
广义的区域经济学是研究区域经济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
区域开发:是人类开发利用各种资源、谋求经济增长和区域经济发展的过程。
区域规划:是人类对特定区域未来时期发展的预测和设想。
二、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内容广义上的区域经济学是研究区域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的科学;而狭义的区域经济学是研究区域经济发展的和区际关系的科学。
目前,我国区域经济学分为三大部分:区域经济发展、区际经济关系和区域经济政策。
区域经济学是一门应用性学科,要突出其应用性:一是要对现实区域经济运行中可能产生的重大问题给予理论上的解释;二是要为现实区域经济运行中问题的解决提供思路和方法,需要了解、总结国内外的发展经济,特别是提示中国半个世纪以来区域经济的运行轨迹,也即需要对中国区域经济运行作实证分析。
第一章--中国特色的区域经济学理论框架--(《区域经济学》PPT课件)
第三节 新时期中国区域经济学理论研究的主要领域
1、中国区域经济学理论研究的新进展
1. 完善区域发展战略,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2. 坚持顶层设计,推动区域经济协同发展 3.强调跨区域发展,以经济带建设构建中国区域发
展新格局 4.坚持主体功能区制度,保障国家和区域生态安全
第三节 主要内容
2、新时期中国区域发展的思想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在创立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过程中, 对城乡 统筹发展问题给予了充分的关注,形成了马克思主义独特的城乡发展观 。一方面,他们强调了在一定的历史阶段上城市的出现、 城乡分离以及 城乡对立的必然性和进步性;另一方面,他们还见证了资本主义工商业 的繁荣造成的尖锐的城乡矛盾和对立。马克思和恩格斯正是从城乡对立 和差别出发,探索消灭城乡对立和差别的一般规律。对于消灭城乡差距 的主要途径,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认为,有计划地合理布局生产力是实 现城乡统筹的主要途径之一;列宁也认为,促进工农业生产有机联系是 实现城乡统筹的主要途径。
1. 构建完善的区域经济学理论体系 2. 重视我国中大区域经济问题研究
1. 区际协调发展与区际公平 2. 新型城镇化与城市群 3. 产业转移与转型升级 4. 扶贫开发与区际公平 5. 资源开发与生态环境建设 6. 国家重大区域、国家级重点区、
重大基础设施的引领与建设 7. 区域经济政策与区域管理
第一节 主要内容
3、马克思主义区际分工与协作的思想
区际分工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产业部门间的分工与协作,二 是区域间的分工与协作。马克思主义经典作者认为,随着社会生产力的 发展,首先形成工商业与农业的分工,接着形成商业与工业的分工,最 后形成不同生产工序上的分工,也就是说随着社会生产的发展,产业分 工越来越细化,出现越来越多的产业部门。这意味着,社会生产的发展 必然导致产业部门间、城乡间以及区域间的分工与协作,社会生产的分 工与协作是社会生产力水平提 升的重要标志,也是生产力水平进一步提 升的前提条件。
区域经济学(第一章)
杜肯堂、戴 经济区域是一国之内具有特定地域构成要素和自主权益,在专业化分工中 士根(2004) 担负一定职能、经济上尽可能完整的地区。 魏后凯 (2006) 区域是指根据一定的目的和原则而划定的地球表面的一定范围的空间,是 因自然、经济和社会等方面的内聚力而历史奠定,并具有相对完整的结构, 能够独立发挥功能的有机整体。区域的内聚力、结构、功能、规模和边界 是构成一个区域的五个基本要素。
阿姆斯特朗和泰勒( 阿姆斯特朗和泰勒 Harvey Armstrong & Jim Taylor,2000) 也强调:数据的可用性经常迫使研究者采取一种不那么严密的定义而采取一 种非常务实的方法,“区域”术语“被用于指代像国家或省份那么大的行政 区域或政治管辖区,并且也用于表示像地方行政区域那样小的地区”,通常 被模糊而又简单对待的“区域”实为国民经济的一个次级地理单元,“区域” 与“国家”之间存有明显差别(HARVEY ARMSTRONG ,JIM TAYLOR. Regional Economics
1.1 中外学者关于“经济区域”(“区域”)概念的界定 1922年前苏联全俄中央执行委员会直属经济区划问题委 员会所作的定义。即: “所谓区域应该是国家的一个特殊的经济上尽可能完 整的地区。这种地区由于自然特点、 整的地区。这种地区由于自然特点、以往的文化积累和 居民及其生产活动能力的结合而成为国民经济总链条中 的一个环节 该定义强调“区域”是一国范围内的“一个特殊的 经济上尽可能完整的地区”,其经济活动是“国民经济 总链条中的一个环节”。
国内区域经济学学者关于“经济区域” 区域” 表1.1 国内区域经济学学者关于“经济区域”(“区域”)概念定义的代表性观 点
学者(年份) 程必定 1989) (1989 张敦富 (1999) 基本观点 区域是人的经济活动所造成的、具有特定的地域构成要素的不可无限分割 的经济社会综合体。在国家没有消亡的时代,经济学所研究的区域一般是 指一国范围的经济区域。 区域是指经济活动相对独立、内部联系紧密而较为完整、具有特定功能的 地域空间。
【课程思政优秀案例】《区域经济学》课程
一、课程简介区域经济学是应用经济学的一门分支学科,是研究区域经济的形成发展规律和区域经济联系以及与此有关的政府决策的科学。
现代区域经济学尤其强调企业、产业和区域经济有机融合的全新理念。
区域经济学是一门新兴的应用经济学科,通过该课程的教学,一方面能够使学生建立正确的区域观,系统地掌握区域经济学的基本理论与研究方法,培养分析和解决实际区域经济问题的能力,为进一步的学习和工作打下良好基础,另一方面能够在学习本课程的过程中广泛阅读相关参考书籍和学习材料,加强理论与实践的联系。
二、教学案例展示(一)落实课程思政大纲,明确课程思政目标《区域经济学》的课程思政大纲是具体教学内容和思政目标结合后的具体阐述,可以从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不同层面进行考察。
《区域经济学》的课程思政目标可以归纳为:透过对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成果的高度认可,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透过中国区域经济学理论的发展历程认知,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和学科自豪感;透过区域政策和案例的解析,培养学生爱国、爱家的理念。
(二)细化课程思政内容,有机融合课程内容《区域经济学》是一门特色鲜明、与时俱进的应用型课程。
该课程一般在经济学专业学生中开设,以已经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的大三学生为主,因此教学内容设置侧重理论的应用和对策部分,尤其注重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区域经济理论和实践为重点。
在授课过程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区域经济发展实践是学生需要重点了解和把握的内容。
具有中国特色的区域经济学初步形成于20世纪80年代,进入21世纪后得到较快的发展。
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与不平衡不充分发展间的矛盾,以人民为中心、平衡充分发展理论框架逐步形成,中国特色的区域经济学研究内容正在不断丰富起来。
中国共产党在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来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过程中,逐步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区域经济学理论框架,尤其是新时代以人民为中心的平衡充分发展理论中提到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建设”总体布局方案,是我国的实践经验总结,是全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行动指南。
马工程 区域经济学教学大纲
《区域经济学》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1.中文名称:区域经济学2.英文名称:Regional Economics3.学科编码:0202024.课程性质:区域经济学为经济类应用经济学专业的基础课,区域经济学专业的必修课。
5.教学方法:以课堂讲授为主6.课时安排(建议):36学时7.与其他课程的联系:区域经济学是我国经济学门类应用经济学一级学科的二级学科。
它是新型的经济学分支学科,与应用经济学一级学科中的国民经济学、国际贸易、产业经济学、数量经济学、财政学以及城市经济学相互交叉,又与理论经济学中的政治经济学、西方经济学、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有不同程度的交叉。
区域经济学,又与地理学一级学科人文地理学中的经济地理学密切相关。
因此,本课程的学习有助于加强这些学科之间知识的融会贯通。
二、课程基本目标和要求区域经济学是研究生产要素区际转移规律及其影响区域经济发展机制的学科。
本学科的基本目的很明确,就是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基本掌握区域经济系统运行规律、生产要素转移规律、区域系统非均衡形成机制、区域经济结构演进及区际经济结构差异、区际差距形成机理及其变化趋势、区域协调发展机制与区域经济政策。
本课程要求学生熟练掌握上述理论。
区域经济学又是实践性和强的学科,强调国外区域理论与国内区域理论的结合、传统区域理论与最新区域理论的结合、区域经济理论与区域经济实践活动的结合,并从区域经济现实中抽象出区域经济内在规律。
本课程要求学生,能够利用区域经济学的基本理论来解释现实中的区域经济现象,能够利用区域经济学理论来指导具体的区域经济实践活动。
三、教学内容组成区域经济学主要的讲授内容,包括绪论和10章。
讲授内容,主要围绕生产力布局理论、区域经济发展理论、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理论、城乡统筹理论以及区域政策五大部分进行展开。
绪论介绍了区域概念、区域经济学的形成、研究对象和内容、区域经济主要特征等。
第一章介绍了中国特色的区域经济学理论框架,具体包括马克思主义区域经济思想、中国特色的区域经济理论的形成、新时期中国区域经济学理论研究的主要方面。
《区域经济学》(绪论,第1、2章)马工程
第二节 主要内容
3.区域决策 区域决策主要涉及两个问题:一是如何组织区域经济活动,也就是 选择何种增长模式的问题;二是所选择模式的支持系统,也就是如何支 持所选增长模式正常运行的问题。区域经济支持系统,包括三个方面的 内容:一是为保障区内经济正常运行所必要的政策支撑,二是为鼓励区 内外厂商向某种产业部门或区内某些地区投资而采取的激励政策和措施 ,三是为纠正市场失灵而提供的政策支持。
4.经济活动空间聚集机制 新古典经济学理论的规模收益不变和完全竞争假说,无法解释经济 活动空间聚集现象。为此,克鲁格曼等学者以迪克西特和和斯蒂格利 茨的理论为基础,建立了新经济地理学理论,为解释经济活动空间聚 集做出了贡献。随着这些基本理论的突 破,区域经济学进一步趋向于 成熟,形成了较为完整的区域经济学理论框架。
市或城市体系。
第一节 主要内容
2、西方区域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
1.古典区位理论 核心观点:理想的厂商区位是生产和分配过程中所需运输里程最短 和运输货物重量最少的地点。 主要研究厂商选择何种地点才能最大限度地降低运输成本问题。
2.新古典区位论 核心观点:理想的生产区 位是最大限度地降低厂商或生产部门的生 产成本,能够实现利润最大化的地点。 主要研究以市场规模为中心的利润最大化问题。
第一节 主要内容
3. 20世纪90年代到十八大之前:区域经济学理论和 实践活动获得蓬勃发展阶段
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我国区域经济学研究得到了空前的发展。 首先,提出了区域经济非均衡协调发展理论。其次,研究和布局了西部大开 发、振兴东北等老工业基地、中部崛起等区域发展战略。再次,区域经济研 究重点转移到区域协调发展。
4.中共十八大以来:实施新时期区域协调发展战略阶段 在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为解决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十九大提 出了新时期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加大力度支持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 疆地区、贫困地区加快发展;推进“四大板块”战略和“三个支撑带”战略 ;以城市群为主体构建大中小城市和小城 镇协调发展的城镇格局,加快农业 转移人口市民化;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扎实推进脱贫攻坚各项工作。
区域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和政策措施
区域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和政策措施区域经济学是经济学的一个分支,研究的是不同地区之间的经济发展差异以及影响这些差异的因素和机制。
它通过分析区域内外在资源配置、经济效益和社会福利方面的差异,提出相应的政策措施来促进区域经济的均衡发展。
一、区域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区域经济学的基本理论主要包括区位理论、空间经济理论和区域发展理论等。
1. 区位理论区位理论是区域经济学的基础理论,它研究的是企业在空间布局上的选择和决策。
根据区位理论,企业的选址决策主要受到地理位置、市场规模、交通运输成本、劳动力成本等因素的影响。
企业往往倾向于选择交通便利、市场规模大且劳动力成本低的区域进行生产经营。
2. 空间经济理论空间经济理论研究的是经济活动在空间上的分布和布局规律。
其中重要的理论包括新经济地理学、福利经济地理学和增长极理论等。
新经济地理学认为,区域发展差异是由于企业之间的互动和经济规模的集聚效应所引起的。
福利经济地理学则关注的是社会福利在不同区域分布不均的问题。
增长极理论则认为,经济增长往往从一个或几个中心区域向外扩散,并带动周边区域的发展。
3. 区域发展理论区域发展理论是区域经济学的核心理论,研究的是不同区域之间发展差异的原因和机制。
其中的代表性理论有核心—边缘理论、均衡增长理论和产业集聚理论等。
核心—边缘理论认为,经济发展往往由核心区域开始,并向边缘区域扩散。
均衡增长理论则强调社会均衡发展在区域经济中的重要性。
产业集聚理论则研究了产业在空间上的聚集现象。
二、区域经济学的政策措施区域经济学的政策措施是基于分析理论和实证研究的基础上提出的。
它主要通过调整资源配置、优化投资环境、加强区域合作等方式来促进区域经济的均衡发展。
1. 资源配置调整区域经济学认为,资源配置不合理是导致区域发展差异的重要原因之一。
因此,通过调整资源配置,将资源优势更好地发挥出来,是促进区域经济均衡发展的重要举措。
政府可以通过制定产业转移政策、优化投资布局等方式来引导资源向欠发达地区流动。
第一章 中国特色的区域经济学理论框架 (《区域经济学》PPT课件)
第二节 主要内容
2、区域经济非均衡发展理论
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指导思想由过去的平 衡发展向不平衡发展转换,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由向内地倾斜转向优先发 展东部沿海地区,并以东部地区的发展来带动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
5、新时代以人民为中心的平衡充分发展理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 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解决不平衡问题的关键 是要树立新发 展理念,强调从全局的高度思考发展、策划发展,更加注重城 乡协调、区域协调、社会群体间的协调以及经济与社会其他方面之间的协调 。解决不充分问题的关键是要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破除 一切制约生产力发 展的障碍,释放一切社会活力与创造力,不断提高发展水平、发展能力与发 展绩效。
要实施“两个大局”发展构想所提出的第二个大局,扭转中国区域 经济发展失衡的局面,实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则必须要调整区域经济 发展战略。为此,提出了以西部大开发、振 兴东北等老工业基地、促进 中部崛起、东部地区率先发展为主要内容的 “四大板块”战略;十八大 以后,又提出“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以及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形 成了东中西互动、优势互补、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新格局。
在区域非均衡发展理论指导下我国制定了优先发展东部沿海地区的 战略;在区域非均衡发展理论指导下又提出了以沿海地区率先发展,沿 海地区适时扶持内陆地区,最终实现共同富裕为基本内涵的 “两个大局 ”的发展构想。两个大局的发展构想,既强调了区域经济非均衡发 展, 又强调了区域经济非均衡中的均衡。
3、区域经济协调与协同发展理论
孙久文《区域经济学教程》名词解释与简答题整理
《区域经济学教程》(第二版) Textbook of Regional Economics孙久文叶裕民编著资料整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第一章导论一.名词解释1.区域:指拥有多种类型的资源、可以进行多种生产性和非生产性社会经济活动的一片相对较大的空间范围。
2.区域经济学: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区域经济学是研究区域经济发展和区际关系的科学。
广义区域经济学是研究区域经济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
3. 区域开发:是指一定的开发主体对特定区域的自然、经济、技术、文化、社会等各种资源进行综合利用,在保持区域资源、环境、经济、社会和谐统一的前提下,求得最大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二.简答题1、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对象(1)区域经济发展(2)区际经济关系(3)区域经济政策。
2、区位理论(一)古典区位理论1、农业区位论2、工业区位论3、运输区位论(二)现代区位论1.市场区位论。
区位论对市场因素的研究,标志着古典区位论向现代区位论转化。
市场区位论产生于垄断资本主义时代。
这一学派的主要观点是:产业布局必须充分考虑市场因素,尽量将企业布局在利润最大的区位。
2.中心地理论。
中心地理论的基本要点为:(1)一个区域的发展必须有自己的核心,它拥有若干大小不同的城镇。
(2)各级中心地及其市场区在一个完整网络系统中形成大小不同的层层六边形,各级中心位于六边形的中心或边的中心与顶点上。
(3)不同规模的中心地提供不同种类的服务,较小中心地提供需要较低门槛人口水平的服务,较大中心地能维持需较多门槛人口水平的服务设施。
(4)同一等级的两个相邻中心地之间的距离相等,级别越低,相邻两个中心地间的距离越短。
(5)不同等级中心地的市场区采取三种模式分布。
3.区位经济学。
廖什于l940年出版了《区位经济学》一书。
研究了区域平衡理论、发展了工业区位理论、经济区理论与市场区位理论等。
3、现代区域经济学的理论体系第一部分:区域经济发展理论。
包括区域经济增长理论、区域产业结构、区域产业17布局、区域空间结构、区域基础设施建设与发展和区域开发理论等。
《区域经济学》(绪论,第1、2章)马工程
第一节 主要内容
3.区位研究转向区域研究 二战后,随经济的高速增长,发达国家区际发展不平衡、城乡发展 不平衡现象越来越严重。随着这种区域问题和城市问题的出现,许多经 济学家根据凯恩斯主义的国家干预政策,运用宏观经济学的分析方法研 究区域经济政策、劳动力就业以及城市问题。这样,从单纯的区位研究 逐渐转向区域经济研究,从微观逐渐转向宏观,进而区域经济学逐渐发 展成为 一门独立的学科。
区域经济学课件
南开大学经济研究所
2018年3月
绪论
绪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 主要内容
区域经济学的形成与发展
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内容 区域经济的基本特征
区域概念及其类型 西方区域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 中国区域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
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内容 形成块状经济的客观基础 区域经济的主要特征
第一节 区域经济学的形成与发展
1、区域概念及其类型
1.区域概念
区域是根据区内经济活动的某些同质性特征以及经济活动的相互作 用强度来划分的某一片地区。
2.区域类型
连续空间 离散空间
同质区域 功能区域
区域可以划分为连续空间和离散空间,离散空间又可以划分为同质区 和功能区。
第一节 主要内容
连续空间 一般指地理学意义上的连续的实体空间。在这种空间中,主要根据具 体事物之间的实际距离和运输成本来描述空间属性。区域经济学在这种连续 空间中所要解释的是价格和成本随空间的变化规律,以及这种变化对厂商区 位选择和厂商市场规模的影响,研究这些经济规律的理论就是区位论。 离散空间 离散空间是具有一定边界且又互不重叠的均质空间,这些空间单元可以 组成更大范围的空间单位,这些空间单元就是我们常说的区域。区域经济学 在这种空间中主要研究区域经济发展问题。离散空间又可以划分为同质区域 和功能区域。 同质区域 同质区域是指那些在一种或几种属性方面具有同质性特征的地区组合在 一起的区域。最典型的同质区域是主体功能区。在同质区域中,区域经济学 主要解释区域内生的经济增长问题,研究在地区层面上经济是如何增长的, 决定区域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是什么,为什么存在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等 ,称它为区域经济增长理论。
区域经济学理论
区域经济学理论区域经济学理论是研究人类经济活动在地理空间中发生、发展和变化的学科。
它关注的是区域之间的经济联系、资源配置、市场情况以及发展状况,并探讨这些因素对经济增长和发展的影响。
在区域经济学理论中,地理因素被视为影响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区域经济学理论主要有以下几个重要的理论框架和模型:劳动力、土地和资本的流动理论、内向发展和外向发展理论、经济增长与收入分配理论、产业集中和分散理论以及区域经济发展阶段理论。
首先,劳动力、土地和资本的流动理论是区域经济学理论的核心之一。
人口、劳动力和资本的分布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
人口和劳动力的流动性对于发展状况具有重要影响,尤其在人口老龄化程度较高的地区。
资本流动对于区域发展的贡献也是不可忽视的。
其次,内向发展和外向发展理论是区域经济学理论的另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内向发展理论主要关注地区内部资源的调配和开发,强调地方政府的作用以及地方经济团体的组织和合作。
外向发展理论则强调地区与外部环境的联系和交流,尤其是国际贸易和外商直接投资。
另外,经济增长与收入分配理论也是区域经济学理论的重要内容之一。
经济增长不仅仅是GDP的增加,更关键的是如何实现经济发展和收入分配的良性循环。
地区内的收入分配不均会阻碍经济增长并潜在地导致社会问题。
此外,产业集中和分散理论也是区域经济学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产业的集中与分散对于区域经济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区域间的产业集聚与外部经济影响的程度决定着地区的竞争力和创新能力。
最后,区域经济发展阶段理论也是区域经济学理论的重要内容之一。
地区经济发展的阶段性和规律性是区域经济研究的基础。
根据地区经济自身的特点和发展水平,可以将地区发展划分为初级阶段、成熟阶段和衰退阶段。
综上所述,区域经济学理论是研究地区经济发展的学科,它关注地区之间的经济联系、资源配置、市场情况以及发展状况,并探讨这些因素对经济增长和发展的影响。
劳动力、土地和资本的流动理论、内向发展和外向发展理论、经济增长与收入分配理论、产业集中和分散理论以及区域经济发展阶段理论是区域经济学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区域经济学课后题答案
1、区域经济学中的区域概念是如何界定的?如何划分不同类型的空间?什么是连续空间、离散空间、同质区域、功能区域?各空间具有何种特征?区域概念的界定:区域,是一个客观上存在的、抽象的、人们观念上的空间概念,它往往没有严格的范畴和边界以及确切的方位。
地球表面上的任何部分,一个地区、一个国家乃至几个国家均可称为区域。
但不同的学科对区域的含义有不同的理解。
地理学把区域定义为地球表面的某种地域单元,这种地域单元按内部组成物质的连续性特征和均质性特征来划分,其边界是组成物质连续性和均质性遭到破坏的过渡带;政治学把区域看成是国家管理的行政单元,这种行政单元是按行政权力覆盖面而划分的,其边界与国界或一国之内的省、市、区、县重合;社会学把区域看成是相同语言、相同信仰和民族特征的人类社会聚落,因此区域可以超过国界和行政边界,也可以包括不同的自然地理单元。
目前,影响较大的有关区域的定义是由胡佛于1984年给出的定义,他认为区域是“为了叙述、分析、管理、规划或制定政策等目的,视为客观实体来加以考虑的一片地区,它可以根据内部经济活动同质性或功能同一性加以划分,并认为最适宜的区域划分应当遵循行政区域讲解,并且每一个区域必须包含至少一个中心城市组成的核心。
”可以看出,区域是根据区内经济活动的某些同质性特征以及经济活动的相互作用强度来进行划分的,它可以划分为连续空间和离散空间。
连续空间:一般指地理学意义上的连续的实体空间。
在这种空间中,区域经济学是根据具体事务之间的实际距离和运输成本来描述空间属性的。
离散空间:不同于连续空间的实体空间,离散空间是具有一定边界且又互不重叠的均质空间,这些空间单元可以组成更大范围的空间单位,这些空间单位就是我们常说的区域。
离散空间又可以划分为同质区域和功能区域。
同质区域:是指那些在一起或几种属性方面具有同质特征的地区组合在一起的区域。
在同质区域中,区域经济学主要解释区域内生的经济增长问题,也就是研究在地区层面上经济是如何增长的,决定地区层面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是什么,为什么存在发达地区和次发达地区,省、市、经济区等次一级经济系统如何组织和引领当地的经济活动,以及这些系统如何强化有利于当地经济发展的区位优势等区域内生方面的能力,这种理论称为区域经济增长理论。
马工程2018版区域经济学第1章 第1节 中国特色的区域经济学理论框架
不是绝对的均衡布局,而是因地 制宜、最大限度地利用当地各类 资源
一、马克思主义生产力均衡布局和协调发展 的思想
• 马克思《资本论》 • 商品生产者尽可能接
近原材料产地或市场, 因为可以节省运输成 本,降低生产成本;
二、马克思主义城乡融合发展的思想
• 《资本论》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在一定的历史发展阶段,城乡
分离以及城乡对立是生产力发 展的必然结果 • 经济上,城乡差距主要反映在 劳动生产率的巨大差距上 • 政治上,随着资产阶级取得支 配和统治地位,城市逐渐成了 国家的政治中心,占据了支配 和统治地位,而代表着封建生 成关系的农村不得不接受城市 的统治。
第一章 中国特色的 区域经济学理论框架
本章结构
马克思主义区域经济思想
中国特色的区域经济学理论的形成 新时期中国区域经济学理论研究的主要领 域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区域经济思想
生产力布 局
城乡统筹
区际分工 与协作
一、马克思主义生产力均衡布局和协调发展 的思想
恩格斯《反杜林论》
“只有按照一个统一的大的计划 协调地配置自己的生产力的社会, 才能使工业在全国分布得最适合 于它自身的发展和其他生产要素 的保持或发展”
三、马克思主义区际分工与协作的思想
• 《德意志意识形态》 • 一是产业部门间的分工与协作,
二是区域间的分工与协作 • 社会生产的分工与协作是社会
生产力水平提升的重要标志, 也是生产力水平进一步提升的 前提条件 • 尽管区际分工是因着自然资源 分布不均而产生,但它又随着 生产力的发展而得到发展
一、马克思主义生产力均衡布局和协调发展 的思想
《区域经济学》课程笔记
《区域经济学》课程笔记绪论一、区域经济学的形成与发展1. 区域的概念和类型区域经济学研究的区域包括经济区域、行政区域、自然区域等不同类型。
区域经济学关注的是经济区域,即具有相对完整性和特定功能的经济活动空间。
2. 西方区域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西方区域经济学起源于19世纪初,德国经济学家杜能在1826年提出的农业区位论。
20世纪50年代,区域经济学作为一门独立科学形成。
20世纪60年代以来,区域经济学获得了迅速发展,特别是在区位研究由微观向宏观领域的扩展以及各国政府对区域经济活动的干预方面。
3. 中国区域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改革开放之前,中国并没有区域经济学科的研究,主要是经济地理专业。
改革开放之后,随着产业布局学的发展,中国的区域经济学逐渐形成。
进入21世纪,中国的区域经济学在区域发展规划、区域开发行动和地域整治等方面发挥了独特的作用,形成了一整套适合中国国情的区域经济理论体系。
二、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1. 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区域发展与区际关系协调,着重于区域内部和区域之间的关系。
2. 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内容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生产要素配置、产业聚集、区域经济发展理论、区域产业结构演进、区域竞争与合作、国民收入区际分配与政府调控、城乡二元结构与城乡统筹、区域经济与可持续发展、区域发展战略与区域规划、区域经济政策与经济体制改革等方面。
3. 区域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区域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包括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宏观和微观分析、实证分析和规范分析等。
此外,区域经济学还借鉴了地理学、规划学、管理学等学科的研究方法,形成了独特的综合性研究方法体系。
三、区域经济的基本特征1. 形成块状经济的客观基础区域经济的形成和发展离不开一定的地理环境、资源禀赋和历史文化背景,这些因素共同构成了块状经济的客观基础。
2. 区域经济的主要特征区域经济的主要特征包括:空间差异性、集聚性、开放性、动态性、综合性等。
区域经济学课后题答案
1、区域经济学中的区域概念是如何界定的如何划分不同类型的空间什么是连续空间、离散空间、同质区域、功能区域各空间具有何种特征区域概念的界定:区域,是一个客观上存在的、抽象的、人们观念上的空间概念,它往往没有严格的范畴和边界以及确切的方位。
地球表面上的任何部分,一个地区、一个国家乃至几个国家均可称为区域。
但不同的学科对区域的含义有不同的理解。
地理学把区域定义为地球表面的某种地域单元,这种地域单元按内部组成物质的连续性特征和均质性特征来划分,其边界是组成物质连续性和均质性遭到破坏的过渡带;政治学把区域看成是国家管理的行政单元,这种行政单元是按行政权力覆盖面而划分的,其边界与国界或一国之内的省、市、区、县重合;社会学把区域看成是相同语言、相同信仰和民族特征的人类社会聚落,因此区域可以超过国界和行政边界,也可以包括不同的自然地理单元。
目前,影响较大的有关区域的定义是由胡佛于1984年给出的定义,他认为区域是“为了叙述、分析、管理、规划或制定政策等目的,视为客观实体来加以考虑的一片地区,它可以根据内部经济活动同质性或功能同一性加以划分,并认为最适宜的区域划分应当遵循行政区域讲解,并且每一个区域必须包含至少一个中心城市组成的核心。
”可以看出,区域是根据区内经济活动的某些同质性特征以及经济活动的相互作用强度来进行划分的,它可以划分为连续空间和离散空间。
连续空间:一般指地理学意义上的连续的实体空间。
在这种空间中,区域经济学是根据具体事务之间的实际距离和运输成本来描述空间属性的。
离散空间:不同于连续空间的实体空间,离散空间是具有一定边界且又互不重叠的均质空间,这些空间单元可以组成更大范围的空间单位,这些空间单位就是我们常说的区域。
离散空间又可以划分为同质区域和功能区域。
同质区域:是指那些在一起或几种属性方面具有同质特征的地区组合在一起的区域。
在同质区域中,区域经济学主要解释区域内生的经济增长问题,也就是研究在地区层面上经济是如何增长的,决定地区层面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是什么,为什么存在发达地区和次发达地区,省、市、经济区等次一级经济系统如何组织和引领当地的经济活动,以及这些系统如何强化有利于当地经济发展的区位优势等区域内生方面的能力,这种理论称为区域经济增长理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节 主要内容
3. 20世纪90年代到十八大之前:区域经济学理论和 实践活动获得蓬勃发展阶段
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我国区域经济学研究得到了空前的发展。 首先,提出了区域经济非均衡协调发展理论。其次,研究和布局了西部大开 发、振兴东北等老工业基地、中部崛起等区域发展战略。再次,区域经济研 究重点转移到区域协调发展。
2.改革开放开始到20世纪90年前:区域经济学初步形成阶段 改革开放后,我国强调以平衡布局为主调整为以效率为主,投资重点 放在效益高、见效快的沿海地区。学术界也提出了倾斜式不平衡发展理论, 认为欠发达地区不具有经济全面增长所需的资本和其他资源,无法实现平衡 的经济增长,选择一些具有发展潜力较大的部门或地区进行投资,使得这些 部门和或地区优先得到发展,然后带动其他部门或地区的发展。
区域中,区域经济学主要研究区域外生要素对该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
,基本逻辑是经济聚集造就区位优势,区位优势促进经济发展以及
吸引产业转移,产 业转移又强化区位的聚集优势。
• 3.区域概念的理解
•
包括在某一主权国家的疆域内,经济功能上具有同质性或同一性
特征,独立地组织区内的经济活动和区外的经济联系,都包含核心城
4.经济活动空间聚集机制 新古典经济学理论的规模收益不变和完全竞争假说,无法解释经济 活动空间聚集现象。为此,克鲁格曼等学者以迪克西特和和斯蒂格利茨 的理论为基础,建立了新经济地理学理论,为解释经济活动空间聚集做 出了贡献。随着这些基本理论的突 破,区域经济学进一步趋向于成熟, 形成了较为完整的区域经济学理论框架。
1.区域概念
区域是根据区内经济活动的某些同质性特征以及经济活动的相互作 用强度来划分的某一片地区。
2.区域类型
连续空间 离散空间
同质区域 功能区域
区域可以划分为连续空间和离散空间,离散空间又可以划分为同质区 和功能区。
第一节 主要内容
连续空间 一般指地理学意义上的连续的实体空间。在这种空间中,主要根据具 体事物之间的实际距离和运输成本来描述空间属性。区域经济学在这种连续 空间中所要解释的是价格和成本随空间的变化规律,以及这种变化对厂商区 位选择和厂商市场规模的影响,研究这些经济规律的理论就是区位论。 离散空间 离散空间是具有一定边界且又互不重叠的均质空间,这些空间单元可以 组成更大范围的空间单位,这些空间单元就是我们常说的区域。区域经济学 在这种空间中主要研究区域经济发展问题。离散空间又可以划分为同质区域 和功能区域。 同质区域 同质区域是指那些在一种或几种属性方面具有同质性特征的地区组合在 一起的区域。最典型的同质区域是主体功能区。在同质区域中,区域经济学 主要解释区域内生的经济增长问题,研究在地区层面上经济是如何增长的, 决定区域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是什么,为什么存在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等 ,称它为区域经济增长理论。
第二节 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内容
1、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区域经济学是研究经济活动空间分布与协调以及与此相关的区域决 策的科学。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主要涉及经济活动空间布局、区域 经济活动协调以及区域决策。
1.经济活动空间布局
市或城市体系。
第一节 主要内容
2、西方区域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
1.古典区位理论 核心观点:理想的厂商区位是生产和分配过程中所需运输里程最短 和运输货物重量最少的地点。 主要研究厂商选择何种地点才能最大限度地降低运输成本问题。
2.新古典区位论 核心观点:理想的生产区 位是最大限度地降低厂商或生产部门的生 产成本,能够实现利润最大化的地点。 主要研究以市场规模为中心的利润最大化问题。
区域经济学课件 绪论
绪论:
• 主要内容
区域经济学的形成与发展
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内容 区域经济的基本特征
区域概念及其类型 西方区域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 中国区域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
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内容 形成块状经济的客观基础 区域经济的主要特征
第一节 区域经济学的形成与发展
1、区域概念及其类型
第一节 主要内容
3、中国区域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
区域经济学起步很晚,只有30多年的发展历史。我国还没有建立起具 有中国特色的完整的区域经济学理论框架,但有关区域经济学研究对象以及 研究内容方面,逐渐趋向类同,这是一门学科走向成熟 的表现。
1.改革开放前:区域经济学的萌芽时期
改革开放前,我国区域经济研究领域重点研究了生产力布局问题,其 核心思想是要实现生产力的平衡布局,而实现生产力平衡布局的主要途径是 通过地区投资倾斜和兴建国有企业,把国内资本和工业从沿海转移到内陆地 区,为广大内陆地区基础设施和工业发展奠定基础,改变沿海地区和内陆地 区发展差距过大的局面。
第一节 主要内容
3.区位研究转向区域研究 二战后,随经济的高速增长,发达国家区际发展不平衡、城乡发展 不平衡现象越来越严重。随着这种区域问题和城市问题的出现,许多经 济学家根据凯恩斯主义的国家干预政策,运用宏观经济学的分析方法研 究区域经济政策、劳动力就业以及城市问题。这样,从单纯的区位研究 逐渐转向区域经济研究,从微观逐渐转向宏观,进而区域经济学逐渐发 展成为 一门独立的学科。
4.中共十八大以来:实施新时期区域协调发展战略阶段 在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为解决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十九大提 出了新时期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加大力度支持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 疆地区、贫困地区加快发展;推进“四大板块”战略和“三个支撑带”战略 ;以城市群为主体构建大中小城市和小城 镇协调发展的城镇格局,加快农业 转移人口市民化;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扎实推进脱贫攻坚各项工作。
第一节 主要内容
功能区域
•
功能区域是根据经济活动空间相互作用强度而划分的。空间相互
作用是指从一个地点到另一个地点的人口、商品、资本或信息的转移
。如果界线范围内地区间空间相互作用强度大于与界线外地区间的空
间作用强度,则这些界线内区域就是功能区域。常见的功能区域就是
城市群,如长三角城市群、珠三角城市群、京津冀城市群等。在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