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质的组成和结构(教师版)

合集下载

物质结构教案范文

物质结构教案范文

物质结构教案范文教学目标:1.了解物质结构的概念和基本原理;2.掌握常见物质的结构特征和组成成分;3.能够通过实验和观察,学会分析物质的组成和结构。

教学内容:一、物质结构的概念和基本原理1.物质的构成和分类2.原子的构成和特点3.分子的结构和特征4.晶体的结构和性质二、常见物质的结构特征和组成成分1.金属的结构特征和性质2.非金属的结构特征和性质3.离子晶体的结构特征和性质4.分子晶体的结构特征和性质三、实验和观察分析物质的组成和结构1.分析化学实验的基本步骤和方法2.应用化学分析方法进行物质分析3.通过显微镜观察物质的微观结构教学步骤:第一节:物质结构的概念和基本原理1.导入:通过展示各种物质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物质的构成和分类。

2.讲解物质的构成和分类,让学生了解物质的基本单位是原子,物质可分为元素和化合物。

3.介绍原子的构成和特点,让学生了解原子由核和电子组成,各种元素的原子核和电子的不同。

4.分子的结构和特征的讲解,引导学生了解分子由原子通过共享电子或电子受原子间静电力相互结合而成。

5.晶体的结构和性质的讲解,引导学生了解晶体由原子、离子或分子按一定规律排列而成的有序固体。

第二节:常见物质的结构特征和组成成分1.导入:通过板书常见物质的名字,引导学生思考各种物质的结构特征和性质。

2.讲解金属的结构特征和性质,让学生了解金属是由金属原子紧密排列而成的,具有导电性和延展性等特点。

3.讲解非金属的结构特征和性质,让学生了解非金属原子之间通过共价键相互连接,而非金属通常不具有导电性。

4.讲解离子晶体的结构特征和性质,引导学生了解离子晶体由阳离子和阴离子按一定比例排列而成的,通常具有高熔点和溶解度小的特点。

5.讲解分子晶体的结构特征和性质,引导学生了解分子晶体由分子通过分子间相互吸引力相互排列而成的,通常具有较低的熔点和溶解度。

第三节:实验和观察分析物质的组成和结构1.导入:通过展示一些常见实验装置和化学试剂的图片,引发学生对实验和观察的思考。

第4章 物质结构 元素周期律 -高中化学全册必背章节知识清单(新人教版必修第一册)(教师版)

第4章  物质结构  元素周期律 -高中化学全册必背章节知识清单(新人教版必修第一册)(教师版)

第四章 物质结构 元素周期律第一节 原子结构与化学周期表一、原子结构 1、原子的构成原子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组成(原子核包括质子和中子),质子带 正电 ,电子带 负电 ,中子中立 不带电 。

2、质量数(1)概念:将核内所有 质子 和 中子 的相对质量取近似整数值相加,所得的数值。

(2)构成原子的粒子间的两个关系①质量数(A )= 质子数(Z ) + 中子数(N ) ②质子数= 核电荷数 =核外电子数 3、原子的表示方法如作为相对原子质量标准的12 6C 表示质子数为 6 ,质量数为 12 的碳原子。

4、粒子符号(A Z X ±bn ±m )中各数字的含义5、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表示方法 (1)原子结构示意图用小圆圈和圆圈内的符号及数字表示 原子核 及 核内质子数 ,弧线表示各电子层,弧线上的数字表示该电子层上的电子数。

以钠原子为例:(2)离子结构示意图①金属元素原子失去最外层所有电子变为离子时,电子层数减少一层,形成与上一周期的稀有气体元素原子相同的电子层结构(电子层数相同,每层上所排的电子数也相同)。

如 Mg :→ Mg 2+:。

②非金属元素的原子得电子形成简单离子时,形成和同周期的稀有气体元素原子相同的电子层结构。

如 F :→F-:。

Na+与稀有气体Ne的核外电子排布相同;Cl-与稀有气体Ar的核外电子排布相同。

二、元素在周期表1、周期的分类与包含元素216个族分为7 个主族、7 个副族、1个第Ⅷ 族和1个0 族。

3、元素周期表中的方格中各符号的意义注:元素周期表记忆口诀横行叫周期,现有一至七;三四分长短,四长副族现;竖行称作族,总共十六族;Ⅷ族最特殊,三列是一族;二三分主副,先主后副族;镧锕各十五,均属ⅧB族。

4、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与原子结构的相互推断(1)元素的位置与原子结构的关系(2)短周期元素原子结构与位置的关系①族序数等于周期数的元素有H、Be、Al 。

②族序数是周期数2倍的元素有C、S 。

高中化学物质与结构教案

高中化学物质与结构教案

高中化学物质与结构教案
课题:物质与结构
授课时间:2课时
一、教学目标
1. 了解物质的组成及结构;
2. 了解物质的性质与结构之间的关系;
3. 掌握物质的分类方法;
4. 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实验探究能力。

二、教学内容
1. 物质的基本组成;
2. 物质的结构特点;
3. 物质的性质与结构之间的关系;
4. 物质的分类方法。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物质的基本组成和结构特点;
难点:物质的性质与结构之间的关系。

四、教学过程
1. 导入(5分钟)
通过展示不同的物质,引导学生思考:物质是由什么组成的?物质的结构有什么特点?物质的性质与结构之间有何关系?
2. 理论讲解(15分钟)
介绍物质的基本组成和结构特点,让学生了解物质的微观结构是什么样的。

3. 实验探究(30分钟)
设计实验,让学生通过实验验证不同物质的性质与结构之间的关系,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实验探究能力。

4. 概念讲解(10分钟)
讲解物质的分类方法,让学生了解物质的分类是依据什么来确定的。

5. 小结与反思(5分钟)
总结本节课的内容,让学生思考:如果改变物质的结构,会对其性质产生什么影响?
五、教学资源
1. 实验器材:试管、试剂等;
2. 讲义:课件、教材等。

六、教学评价
1. 准确把握学生的学习进度和掌握情况;
2. 通过实验,考察学生的观察力和实验设计能力。

七、拓展延伸
1. 让学生自行设计实验,探究不同物质的结构和性质之间的关系;
2. 设计小组活动,让学生通过合作学习来深化对物质与结构的理解。

物质的组成与构成教案

物质的组成与构成教案

物质的组成与构成教案物质构成的奥秘适用学科初中化学适用年级初中三年级适用区域或版本沪教版课时时长(分钟)2课时知识点1.物质在宏观的组成和微观的构成;2.元素的分布;3.元素符号的意义;4.化学式的书写和常见元素及原子团的化合价;5.原子和分子的性质。

教学目标1.掌握物质在宏观的组成和微观的构成及其正确表达;2.掌握地壳中和人体中分布较多的几种元素;3.理解元素符号的意义;4.能利用元素及原子团的化合价书写化学式及其他元素化合价的判断;5.理解原子和分子的性质。

教学重点1.掌握物质在宏观的组成和微观的构成及其正确表达;2.理解元素符号的意义教学难点 1.理解元素符号的意义教学过程一、复习预习1.复习部分(1)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区别与判断。

(2)物理性质与化学性质。

(3)混合物、纯净物、单质、化合物、氧化物、含氧化合物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2.预习部分(1)物质在宏观的组成和微观的构成。

(2)元素的分布(3)元素及原子团化合价(4)化学式的书写(5)元素符号的意义二、知识讲解课程引入:1.国际通行的表示物质组成和变化的语言是什么?2.各元素符号的意义?3.物质化学式的书写?考点/易错点1 物质的组成与构成一.物质的组成与构成1.宏观:物质由元素组成(元素论种不论个)。

注解:元素的分布。

地壳中含量前三的元素为氧、硅、铝(最多的元素是氧;最多的固态非金属元素是硅;最多的金属元素是铝);人体中含量较多的元素是氧,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是钙,含量最多的物质是水。

注意区分问题。

2.微观:物质由原子或分子构成。

大部分物质是由分子构成的,只有部分物质是由原子直接构成的,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

a.由分子直接构成的物质的几种表达例:H2O 水由水分子构成的;水分子由氢原子和氧原子两种原子构成的;一个水分子由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构成。

b.由原子直接构成的物质的种类1)金属单质;固态非金属单质(碘除外);稀有气体(只掌握氦、氖、氩)考点/易错点2原子和分子的性质二.原子和分子的性质1.体积小、质量小2.微粒不停的运动3.微粒之间有间隙4.同种微粒性质相同,不同种微粒性质不同5.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的一种微粒补充:化学反应中分子可分,原子不可分考点/易错点3 化学式与化合价三.化学式与化合价一价氢氯钾钠银二价氧钙钡镁锌二三铁二四碳三铝四硅五氮磷二四六磷最齐全单质零价莫忘记原子团的化合价:负二碳酸根,硫酸根,负一硝酸根,氢氧根,正一铵根化学式的书写:由原子直接构成的物质的化学式即单质的化学式直接是对应元素的元素符号。

化学:物质的组成与构成(人教版 九年级训练考试卷)

化学:物质的组成与构成(人教版 九年级训练考试卷)

物质的组成与构成(人教版)一、单选题(共10道,每道10分)1.下列关于物质的组成与构成说法正确的是( )A.水是由氢原子和氧原子构成的B.汞是由汞分子构成的C.H2O2是由氢分子和氧分子构成的D.氧气和臭氧(O3)都是由氧元素组成的2.安岳县是“中国柠檬之乡”,柠檬中含有相当丰富的柠檬酸,它是一种广泛用于食品、医疗、日化等行业的重要有机酸。

柠檬酸的结构式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柠檬酸由柠檬酸分子构成B.柠檬酸是混合物C.柠檬酸由碳、氢、氧三种元素组成D.柠檬酸分子由碳原子、氢原子、氧原子构成3.如图是某原子的结构示意图,下列式子正确的是( )A.x<3B.x≥3C.x≤3D.3≤x≤104.关于下列四种粒子的结构示意图,说法不正确的是( )A.它们表示三种不同的元素B.①表示的元素在化合物中通常显-2价C.①③④都具有相对稳定结构D.①③表示的是阳离子5.神州五号载人飞船使用了一种新型陶瓷材料,主要成分是氮化硅,能承受高温高压。

如图是氮、硅原子的结构示意图,则氮化硅的化学式为( )A.Si3N4B.Si4N3C.SiN2D.SiN6.图甲是两种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信息,图乙是氟元素的离子结构示意图。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图甲方框的横线上应填CuB.氟原子容易失去电子而达到稳定结构C.图乙方框的横线上应填8D.在元素周期表中,钙位于第三周期7.如图是元素周期表的一部分,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A.图中金属元素共有7种B.X处为硫元素C.钾原子核外有四个电子层D.He、Ne、Ar最外层电子数均为88.如图是水分子分解的示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①水分解生成氢气和氧气;②分子可以再分,原子不可以再分;③物质都是由分子构成的;④同种原子可以结合成分子,不同种原子也可以结合成分子;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③④9.如图是某化学反应的微观模型图,其中“○”表示氧原子、“●”表示碳原子,从中获得的信息正确的是( )A.该反应不符合质量守恒定律B.参加反应的物质均为化合物C.反应前后碳元素的化合价改变D.参加反应的两种分子个数比为1:110.下图表示某化学反应的微观模型图,其中“●”和“○”分别代表不同元素的原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图中共涉及到4种物质B.该反应属于置换反应C.该反应中“”和“”的分子个数比为2:3D.若“○”的相对原子质量是“●”的16倍,则反应所生成的“”和“”的质量比为9:8。

备战2022 鲁教版 中考复习 第二单元 专题2 物质的组成与构成 同步练习 (教师版)

备战2022 鲁教版 中考复习 第二单元 专题2 物质的组成与构成 同步练习 (教师版)

第二节物质的组成与构成1.(2021·扬州中考)下列物质由分子构成的是(D)A.氢氧化钾B.铝C.金刚石D.水2.(2021·邵阳中考)“化学”一词最早出于清朝的《化学鉴原》一书,该书把地壳中含量第二的元素翻译成“矽(xi)”,如今把这种“矽”元素命名为(B)A.硒B.硅C.铝D.锡3.(2021·江西中考)下列属于非金属元素的是(D)A.铝B.铁C.钙D.氧4.(2021·云南中考)嫦娥五号完成我国首次月球采样任务,带回1 731 g月壤,月壤中含有丰富的氦3。

已知氦3的质子数为2,中子数为1。

氦3的核外电子数为(B)A.1B.2C.3D.45.(2020·潍坊中考)下列有关粒子的说法中正确的是(C)A.分子可分,原子不可分B.原子得到电子后带正电荷C.分子、原子和离子都可以直接构成物质D.原子的原子核都是由质子和中子构成的6.(2021·自贡中考)不久前,某国决定将核废水排放入海引发国际争论。

核废水中含有氚、锶、铯等放射性元素。

已知氚原子的核内质子数为1,中子数为2。

下列关于氚、氢两种原子的说法正确的是(C)A.属于不同种元素B.都有中子,但数目不同C.最外层电子数相同D.相对原子质量相同7.(2021·安徽中考)富氢水指富含氢分子的水,在医学、体育等领域有重要用途。

下列有关富氢水的说法正确的是(B)A.属于纯净物B.含氢、氧两种元素C.所含氢分子不运动D.与水的性质完全相同8.(2021·济宁中考)下面对于过氧化氢(H2O2)组成的说法,正确的是(C)A.过氧化氢由氢气和氧气组成B.过氧化氢由氢分子和氧分子构成C.过氧化氢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D.过氧化氢由氢原子和氧原子构成9.(2021·河北中考)按图所示进行实验。

当观察到热水大面积变成红色时,冷水中只有品红周围变成红色。

对该现象的微观解释合理的是(D)A.温度越高,分子质量越小B.温度越高,分子体积越大C.温度越高,分子间隔越小D.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快10.(2021·邵阳中考)从分子的角度解释下列现象,其中错误的是(C)A.十里桂花飘香——分子在不停地运动B.CO和CO2的化学性质不同——分子构成不同C.水蒸发为水蒸气,所占体积变大——分子体积变大D.1克水中约含1.67×1021个水分子——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11.(2021·云南中考)如图为氟原子的结构示意图,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C)A.氟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为7B.氟原子核外有2个电子层C.氟原子易失电子D.氟原子的核电荷数为912.(2021·东营中考)1911年,英国科学家卢瑟福进行了著名的α粒子轰击金箔实验(如图),根据这个实验获得的正确结论是(A)A.金原子核带正电荷B.金原子是实心球体,紧密排列C.金原子中有带负电的电子D.金原子核的质量与α粒子质量相当13.(2021·怀化中考)氟元素是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能防治龋齿,它在元素周期表的部分信息及原子结构示意图如图所示。

高中化学微课物质结构教案

高中化学微课物质结构教案

高中化学微课物质结构教案
教学目标:
1. 了解物质的基本结构和组成;
2. 掌握原子、分子和离子的概念;
3. 理解物质的晶体结构;
4. 能够分辨物质的三态结构。

教学重点:物质的基本结构和组成、原子、分子、离子的概念、晶体结构。

教学难点:理解物质的晶体结构。

教学准备:PPT课件、示例化合物结构模型、实验室用具。

教学过程:
一、导入(5分钟)
1. 引入物质结构的概念,让学生思考物质是如何组成的;
2. 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物质的基本单位?
二、讲解物质的基本结构和组成(15分钟)
1. 解释原子、分子、离子的概念;
2. 介绍物质的三态结构:固体、液体、气体;
3. 展示不同类型的物质结构示例。

三、讲解物质的晶体结构(15分钟)
1. 介绍晶体结构的概念;
2. 分析晶体结构的特点和分类;
3. 展示晶体结构的示例。

四、实验操作(15分钟)
1. 给学生示范制备一种化合物,观察其结构;
2. 让学生独立进行实验操作,观察化合物的结构。

五、课堂小结(5分钟)
1. 总结本节课的内容,强调物质结构的重要性;
2. 解答学生提出的疑问。

六、作业布置(5分钟)
1. 布置作业:总结本节课的内容,写出自己的理解;
2. 鼓励学生积极探索物质结构相关知识。

教学反思:
1. 本节课通过理论讲解、实验操作等方式,使学生全面了解物质的结构和组成;
2. 学生在实验操作中能够亲自动手,提高了他们的实践能力和观察能力;
3. 在后续教学中,可以通过拓展实验和案例分析等方式,帮助学生深入理解物质结构相关知识。

高中化学物质结构讲解教案

高中化学物质结构讲解教案

高中化学物质结构讲解教案主题:物质结构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掌握物质结构的概念,了解常见物质的结构类型,并能够进行简单的结构分析。

一、引入:(5分钟)讲师通过展示一些常见物质的结构模型或图片,引导学生思考物质是如何组成的,让其明白结构对物质性质的影响。

二、概念讲解:(15分钟)1.物质结构的概念:物质结构是指物质内部原子或分子的排列方式,决定了物质的性质。

常见的物质结构类型包括晶体结构、分子结构、离子结构等。

2.晶体结构:晶体是由原子或分子周期性排列而成的固体。

晶体结构可以分为简单晶体结构和复杂晶体结构,如面心立方结构、体心立方结构等。

3.分子结构:分子是由原子通过共价键连接而成的物质。

分子结构的示范以水分子为例进行讲解,让学生了解分子的构成和排列方式。

4.离子结构:离子是由带正电荷或负电荷的原子或分子组成的物质。

通过氯化钠晶体的结构示范让学生认识离子结构的特点。

三、案例分析:(15分钟)让学生观察一些实际物质的结构模型或图片,并根据所学知识进行结构分析,了解不同结构类型对物质性质的影响。

四、练习及讨论:(15分钟)1.让学生参与简单的结构分析练习,如识别晶体、分子和离子结构在实际物质中的应用。

2.组织学生分组讨论不同结构类型的物质在化学反应中的表现和性质,引导他们进行深入思考和讨论。

五、总结与拓展:(5分钟)通过总结本节课的知识点,强调物质结构对物质性质的重要性,激发学生对物质结构研究的兴趣。

鼓励学生主动拓展相关知识,加深对物质结构的理解。

六、作业布置:(5分钟)布置作业内容,如复习本节课所学知识点或找寻更多关于物质结构的资料,以便下节课进一步深入学习。

七、课堂反馈:(5分钟)收集学生对本节课的反馈意见和建议,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内容,为下次课的教学提供参考。

物质的组成和结构(1)-PPT课件

物质的组成和结构(1)-PPT课件
13
10、如图所示:抽去
间的玻璃片,使上下
瓶口对准,过一会可
以看到
。试用
分子观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解释这一现 象
14
11、上题中,如果看 到两瓶气体颜色完全 一致时,能否说明分 子停止运动了?
15
12、酒精温度计可测 出物体的 温度变化, 其原因是
.
16
13、装开水的保温瓶, 瓶盖有时会跳起来, 为什么?
17
22
20
黑火药是______物, 其组成成分和爆炸生 成物中,除木炭外, 属于单质的有______ 属于氧化物的______ 属于盐类的是______。
21
9.溶于水后 能使无色酚 酞试液变红的物质可分为 三类: A.______例如______ B.______例如______ C.______例如______
电子数为92,其核内
质子数为
核内
中子数为

6
7、在分子、原子、原 子核、质子、中子、电
子等微粒中,找出符合 条件的添在横线上:
⑴、能直接构成纯净物
的是

7
⑵、能保持物质化学性
质的是

⑶、质量最小的是 。
⑷、不显电性的是 。
⑸、带正电荷的是 。
8
8、判断正误 ⑴、质子数相同的原 子不一定属于同一种 素 ⑵、纯净物不一定由 同种分子构成
1、下列金属属于黑
色金属的是( )
A.铜
B.铁
C.铅
D.烙
1
2、由同种元素组成的 物质( )
A、一定是单质 B、一定是金属 C、可能是化合物 D、可能是混合物
2
3、某种含氧元素的物质 含M种元素 ,另一种氧 化物含N种元素,则M和N 的关系是( ) A、M﹥N B、M=N C、M≦N D、M≧N

专题16 酯(教师版)

专题16  酯(教师版)

专题16 酯1.组成和结构(1)酯是羧酸分子中羧基上的—OH被—OR'取代后的产物,简写成RCOOR',R和R'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

其中R是烃基,也可以是H,但R'只能是烃基。

(2)羧酸酯的官能团是。

(3)饱和一元羧酸C n H 2n +1COOH 和饱和一元醇C m H 2m +1OH 生成酯的结构简式为,故饱和一元酯的通式为C n H 2n O 2(n ≥2)。

(4)命名:根据生成酯的酸和醇命名为某酸某酯,如CH 3COOCH 2CH 3:乙酸乙酯;HCOOCH 2CH 3:甲酸乙酯。

2.性质(化学性质以CH 3COOC 2H 5为例)(1)物理性质:低级酯是具有芳香气味的液体,密度一般比水小,难溶于水,易溶于有机溶剂。

(2)化学性质(水解反应):①酸性条件:CH 3COOC 2H 5+H 2O CH 3COOH +C 2H 5OH ②碱性条件:CH 3COOC 2H 5+NaOH ――→△CH 3COONa +C 2H 5OH 【典例1】下列有关羧酸和酯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 .羧酸和酯的通式均可以用C n H 2n O 2表示B .酯都能发生水解反应C .羧酸的酸性都比碳酸弱D .羧酸均易溶于水,酯均难溶于水 【答案】B【解析】只有饱和一元羧酸与饱和一元醇形成的酯才可用通式C n H 2n O 2(n ≥2)表示,A 选项错误;乙酸可以与CaCO 3反应制备CO 2,C 选项错误;高级脂肪酸也不溶于水,D 选项错误。

1V 2O 5△ 高温、高压催化剂浓硫酸Δ180℃催化剂充电放电催化剂Δ放电充电CH3COOH+C2H518OH CH3CO18OC2H5+H2O 2(1)1 mol水解一般需要1 molH2O(或1 mol NaOH)生成1 mol —COOH(或—COONa)和1 mol—OH,酯化反应中,1 mol —COOH和1 mol —OH酯化生成1 mol和1 mol H2O。

人教版(2024)初中化学九年级上册《课题3 物质组成的表示》教学设计

人教版(2024)初中化学九年级上册《课题3 物质组成的表示》教学设计

人教版(2024)初中化学九年级上册《课题3 物质组成的表示》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课题3 物质组成的表示》是人教版初中化学九年级上册的重要内容,主要介绍了化学式、化学方程式等表示物质组成和变化的基本方法。

这一章节是学生从宏观现象向微观结构过渡,从定性分析向定量计算转变的关键,为后续的化学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理解并掌握化学式、化学方程式的基本概念和书写规则。

-学生能运用化学式和化学方程式进行简单计算和解释化学现象。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例分析,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归纳能力。

-通过小组讨论和练习,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化学学习的兴趣,体验化学的实用性和科学性。

-培养学生的严谨思维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三、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化学式和化学方程式的理解和应用。

教学难点:化学方程式的配平和定量计算。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播放视频:展示化学实验室中的各种实验,如颜色变化、气体生成等,引发学生对化学的好奇心。

2. 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这些神奇的变化是如何被科学家们研究和记录的吗?引导学生思考物质的组成是如何被表示的。

3. 揭示课题: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课题3 物质组成的表示”,让我们一起揭开化学表示的神秘面纱。

(二)、新知探究1. 讲解基本概念:介绍化学式、分子式、结构式等基本概念,通过实例如水的化学式H2O,解释其表示的意义。

2. 探究表示方法:通过PPT展示和讲解,让学生理解如何用化学式表示物质的元素组成和分子结构。

3. 深化理解:引导学生分析一些常见物质的化学式,如二氧化碳(CO2)、氧气(O2)等,讨论其组成的元素和比例。

(三)、实践操作1. 化学式书写练习:给定一些元素,让学生尝试书写其组成的简单化合物的化学式,教师巡回指导。

2. 结构模型构建:使用教具或软件,让学生尝试构建一些常见分子的结构模型,如甲烷(CH4)。

八年级科学上册第6章物质的构成1《构成物质的微粒》教案(新版)华东师大版

八年级科学上册第6章物质的构成1《构成物质的微粒》教案(新版)华东师大版

《构成物质的微粒》教案学习目标:认知目标:1.知道分子、原子、离子都是构成物质的微粒;2.知道在化学反应中分子可以分解为原子,原子可以结合成分子,原子和离子通过得失电子可以相互转换;3.知道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的。

能力目标:1.初步学会根据实验现象,来推导原子的组成;2.能够根据相对原子质量求算相对分子质量。

情感目标:逐步建立物质无限可分的观点。

教学重点:从微观角度来理解化学反应的本质;相对质量的计算;原子的构成;探究实验:通过虚拟实验来探究原子的结构。

教学过程:引入:物质都是由肉眼看不见的,极其微小的微粒构成的。

不同的物质由不同的微粒构成的,那么我这个物质世界构成的微粒主要有原子(atom)、离子(ion)和分子(molecule)等。

介绍:如氧气、氢气、二氧化碳、红磷、氯化氢、味精、蔗糖等都是由分子构成的;铜、铁、镁、金刚石等都是有原子直接构成的;氯化钠、氢氧化钙、碳酸钙等是由离子构成的。

我们人类也是有很多细胞构成的,而细胞则是由许多蛋白质分子构成的。

一、分子和原子共同点:1.分子和原子都能直接构成物质。

2.分子和原子都是微粒。

(1)质量小,体积小:18g水中,大约有6.02×1023个水分子,每个水分子质量大约为3×10—23g。

一滴水与一个水分子比较就相当于是一个地球和一个乒乓球的体积比;(2)分子和原子都在不断的运动;(3)分子和原子之间都有间隙。

3.分子和原子都能保持物质的化学性质:(1)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分子能保持其化学性质;(2)由原子构成的物质,原子能保持其化学性质。

分析:水通电电解的微观分析。

水是由大量的水分子聚集而成的,水分子在直流电场的作用下,被解离出氧原子和氢原子,每两个氧原子形成一个氧分子,每两个氢原子形成一个氢分子,大量的氧分子聚集成氧气,大量的氢分子聚集成氢气,所以在宏观的角度来看,我们认识到水发生化学反应生成氧气和氢气。

总结:化学反应的本质是原子间的重新组合,分子在化学变化过程中能分为原子,各原子经过重新组合又能形成新的分子,即发生了化学变化。

初中化学_物质的组成与构成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初中化学_物质的组成与构成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物质的组成与构成》教学目标1、知道物质的多样性,并能进行简单的分类和区分,认识物质的三态及其转化。

2、知道分子、原子、离子等是构成物质的微观粒子,知道三种粒子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原子的内部结构。

3、能认识并记住一些常见元素的名称和符号,知道元素的简单分类,初步认识元素周期表。

教学重点1、从组成上识别氧化物,以及区分纯净物和混合物,单质和化合物,有机物和无机物。

2、分子、原子、离子的特征,以及物质、分子、原子、离子、元素之间的相互关系。

3、化合价的运用及化学式的简单计算。

教学难点:1、分子特征的探究,认识元素周期表。

2、化合价的灵活运用和商品标签的认识与理解。

教学过程学情分析(一)学生情况学生经过一个多学期的学习,对化学的学习已积累了一定的知识基础和方法基础,可以开始尝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分析归纳能力,但是九年级学生的自我管理和调控能力还不够,学习过程中需要教师的严格管理。

学生的思维方式要求逐步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因此在教学中应注意积极引导学生应用已掌握的基础知识,通过理论分析和推理判断来获得新知识,发展抽象思维能力。

当然在此过程仍需以一些感性认识作为依托,可以借助实验或多媒体电教手段,加强直观性和形象性,以便学生理解和掌握,让每个学生参与到学习中来是上好本节课的关键。

(二)复习方法通过考纲要求明确复习方向;通过知识再现回忆旧知,在熟练的基础上逐渐形成知识网络;再通过针对性的练习把“双基”落实并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学法指导我们知道,教学的宗旨就是要教会学生学习。

因此,为了培养学生自主的学习能力,我主要利用多媒体课件来引导学生实现知识的再现,变定向思维为发散思维,达到对知识的深层理解和运用,以通过复习来提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效果分析本节课教学效果较好,其根本原因是在课堂教学中,注重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主要体现在三方面:一是让学生自主归纳物质的分类,画树状分类图;二是通过充分的讨论、交流掌握核心概念的区别与联系;三是让学生整理知识网络图,使学生自主建构知识。

4.3物质组成的表示(第1课时)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九年级化学人教版(2024)上册

4.3物质组成的表示(第1课时)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九年级化学人教版(2024)上册
(三)新课呈现(预计用时:25分钟)
知识讲解:
清晰、准确地讲解化学式的书写规则和解读方法,结合实例如H2O、CO2等帮助学生理解。突出化学式书写重点,强调共价化合物书写的难点,通过对比、归纳等方法帮助学生加深记忆。
互动探究:
设计小组讨论环节,让学生围绕“如何书写共价化合物的化学式?”问题展开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疑问,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拓展思维。
教学反思与总结
在本次教学过程中,我尝试了多种教学方法,如讲授法、讨论法和实践法,旨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主动参与度。从学生的反馈来看,课堂氛围活跃,他们在互动讨论中积极思考,表现出了较好的学习热情。然而,我也发现,在实践环节中,部分学生对化学式的书写仍存在一定的困难,这提示我在今后的教学中需要更加关注学生的个别差异,给予他们更多的个别指导。
-调查生活中常见的化学物质,收集它们的化学式,并分析这些化学式背后的物质组成和性质。
-探索化学式在国际化学竞赛或学术研究中的新发展和新规定,了解化学式书写规则的演变。
-尝试使用化学式来描述一些自然现象,如大气污染物的组成、矿物资源的化学成分等。
-结合所学知识,设计一个小型的化学实验,通过实验验证化学式的正确性,加深对化学式含义的理解。
2.结构清晰:
-化学式的构成
-离子化合物化学式
-共价化合物化学式
-化学式的含义
-元素的化合价
-元素的组成比例
-化学式的应用
-物质组成分析
-化学反应方程式
3.简洁明了:
-化学式的书写规则:
-元素符号
-化合价
-电荷平衡
-化学式的含义:
-元素组成
-化学性质
4.准确精炼:

物质的构成和含量分析-北京习题集-教师版

物质的构成和含量分析-北京习题集-教师版

物质的构成和含量分析(北京习题集)(教师版)一.选择题(共7小题)1.(2019秋•海淀区期中)下列物质由分子构成的是()A.氮气B.铁C.汞D.氯化钠2.(2019秋•西城区校级期中)下列物质中,由原子直接构成的是()A.高锰酸钾B.二氧化碳C.铁D.水3.(2019秋•海淀区校级月考)下列物质中,由原子直接构成的是()A.C60B.金刚石C.氮气D.氯化钠4.(2017秋•房山区期末)下列物质不是由分子构成的是()A.铜B.水C.氮气D.二氧化碳5.(2017秋•朝阳区期末)下列物质中,由原子直接构成的是()A.氮气B.铜C.水D.氯化钠6.(2018•宣武区二模)分子、原子、离子都是构成物质的微粒,下列物质由离子直接构成的是()A.氯化钠B.氧气C.水D.二氧化碳7.(2018秋•西城区校级期中)下列物质由原子直接构成的是()A.氧气B.水C.空气D.铁二.填空题(共6小题)8.(2017秋•西城区期中)构成物质的微粒有、、.例如:汞是由构成;水是由构成;氯化钠是由构成.9.(2017秋•西城区校级期中)分子、原子、离子是构成物质的微观粒子,请回答下列问题;铁、水、氯化钠三种物质中,由原子构成的是,由离子构成的是,由分子构成的是.10.(2015秋•朝阳区校级月考)请用分子、原子的知识,分析并回答下列问题:(1)体温计中的金属汞,由许许多多的汞构成;(2)干冰升华,体积变大,主要是由于二氧化碳分子变大造成的;(3)由氯原子结构示意图可判断出氯原子的原子核内有个质子,原子核外有个电子层,最外层上有个电子,在化学反应中容易(填“得到”或“失去”)电子.11.(2014•北京校级模拟)直接构成物质的粒子是、和,例如:水是由大量的构成;铜是由大量的构成;而氯化钠是由大量的和构成.12.(2011•北京模拟)构成物质的粒子有分子、原子、离子等,例如:汞由构成,水由构成,氯化钠由构成.13.(2008•密云县一模)水是生命之源,我们应该了解水、爱护水资源.(1)水是由构成的,该粒子是由和氧原子构成的.(2)某工厂排放的废水中含有一定量的盐酸,为提高废水的pH值,最经济、有效的合理方法是向废水中加入.(3)水壶内壁上常有水垢(主要成分是碳酸钙和氢氧化镁)沉积,可用食醋除掉.这是因为食醋中含有的乙酸(CH3COOH)具有酸性,可与碳酸钙和氢氧化镁反应.已知乙酸与碳酸钙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CH3COOH+CaCO3=(CH3COO)2Ca+H2O+CO2↑,则乙酸与氢氧化镁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4)我市属于极度缺水城市,为缓解我市水资源短缺状况,结合你的生活实际,写一点具体做法.三.计算题四.解答题(共2小题)14.(2019秋•海淀区校级月考)“液氮冰淇淋”是一种用液氮作制冷剂,使奶油等原料快速冻结而制成的冰淇淋。

2015届【聚焦中考】(人教版)中考化学课件【第22讲】物质的组成和结构中考考点荟萃+中考回顾+展望中考

2015届【聚焦中考】(人教版)中考化学课件【第22讲】物质的组成和结构中考考点荟萃+中考回顾+展望中考
示意图 1 . 原子的构成:原子是由居于原子中心带 ____________ 的 正电荷 负电荷 的 _______ 原子核 和核外带 ________ 电子 构成;原子核是由带 ________ 正电荷 的 ______ 质子 和不带电的 ______ 中子 构成。质子与核外电 _________ 相等 ,电性______ 相反 ,所以整个原子__________ 不显电性 。 子的电量______ 核内质子数 核外电子数 = 在原子中 , 核电荷数= 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 原子序数。因原子中电子质量最小,可忽略不计,故原子的 质量主要集中在__________ 原子核 上。
2.原子结构示意图 分层 (1)原子的核外电子是______运动的。原子结构示意图可简洁 方便的表示原子结构及原子核外电子排布 ,各部分的含义如 图所示(以硫原子为例): 核电荷数 原子核 ①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 电子层 最外层上的电子数 ③___________;④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 3 个电子层, 硫原子的原子核内有______个质子,核外有______ 2 6 第一电子层上有______个电子 ,最外电子层上有____个电子。
• 【例1】(2013,邵阳)建立宏观和微观之间的联系是化学学科特有的 思维方式。下列对宏观事实的微观解释错误的是( ) • A.10 mL酒精和10 mL水混合后体积小于20 mL,是因为分子变小 了 • B.缉毒犬能根据气味发现毒品,是因为分子在不断地运动 • C.水电解生成氢气和氧气,是因为分子在化学变化中可以改变 A • D . 不同的碱化学性质有所不同 , 是因为解离生成的金属阳离子不 同
• [答案]

人教版初中化学复习课:《物质的组成—三重表征》教学设计

人教版初中化学复习课:《物质的组成—三重表征》教学设计
-通过网络、书籍等途径,了解化学式书写规则和质量守恒定律的发展历程,总结科学家们的研究方法和思维过程。
4.拓展作业:
-阅读化学科普文章,了解化学在生活、生产中的应用,激发对化学学科的兴趣。
-观看化学相关的视频资料,如化学实验操作、化学史话等,拓宽知识视野。
5.自主反思:
-完成本节课学习后,进行自我反思,总结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明确下一步的学习目标。
2.学会运用三重表征法(宏观、微观、符号)描述和解释化学现象,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掌握化学式的书写规则,能正确书写常见物质的化学式,并能根据化学式判断物质的组成和性质。
4.熟悉质量守恒定律,能运用质量守恒原理解决实际问题。
(二)过程与方法
1.培养学生运用观察、实验、类比、归纳等科学方法,探究物质组成及其变化规律的能力。
在教学《物质的组成—三重表征》这一章节时,应关注以下教学重难点,并据此设计合理的教学设想,以提高教学效果。
(一)教学重难点
1.重点:三重表征法的理解和运用,化学式的书写规则,质量守恒定律的应用。
2.难点:将宏观现象与微观粒子行为相结合,运用三重表征法分析化学问题;质量守恒定律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二)教学设想
3.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为后续教学做好铺垫。
(二)讲授新知
1.教学活动设计:以三重表征法为核心,从宏观、微观、符号三个方面讲解物质的组成。
2.教学内容:
-宏观:物质的颜色、状态、气味等特征,以及化学变化过程中的现象。
-微观:原子、离子、分子的基本性质,以及它们在化学反应中的作用。
-质量守恒定律在化学反应中是如何体现的?
2.教学内容:小组讨论,共同探讨三重表征法的应用,以及化学式书写规则和质量守恒定律的理解。

物质的组成和结构教案

物质的组成和结构教案

物质的组成和结构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物质的组成和结构的基本概念;(2)掌握原子、分子、离子等基本粒子的性质和特点;(3)能够运用物质的组成和结构知识解释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现象。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实验等方法,探究物质的组成和结构;(2)运用科学思维方法,分析物质性质与组成结构之间的关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提高学生对物质世界的认识兴趣。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物质的组成和结构的基本概念;(2)原子、分子、离子等基本粒子的性质和特点;(3)物质性质与组成结构之间的关系。

2. 教学难点:(1)原子、分子、离子等基本粒子的转化;(2)物质的微观结构与宏观性质的关联。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1)掌握物质的组成和结构的相关知识;(2)准备实验器材和实验材料;(3)设计教学活动和教学评价。

2. 学生准备:(1)预习相关知识;(2)准备实验报告;(3)积极参与课堂讨论。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思考物质的组成和结构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通过阅读教材,了解物质的组成和结构的基本概念,掌握原子、分子、离子等基本粒子的性质和特点。

3. 课堂讲解:讲解物质的组成和结构的基本知识,重点讲解原子、分子、离子等基本粒子的转化和物质性质与组成结构之间的关系。

4. 实验探究:组织学生进行实验,观察实验现象,引导学生运用物质的组成和结构知识解释实验结果。

5. 课堂讨论: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方法。

6. 总结与评价: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发现问题并及时给予指导。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学生对物质的组成和结构的认识水平。

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科学思维方法的培养,提高教学质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0年中考备考一线名师易错题点睛系列专题十二物质的组成和结构(教师版)
一、选择题:
1、雄伟壮观的国家大剧院主体建筑表面安装了近2万块钛(Ti)金属板。

已知Ti原子核内有22个质子,则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Ti可以表示一个钛原子
B、Ti4+核外有26个电
C、TiO2中含有氧分子
D、CaTiO3属于金属氧化物
2、下列四种粒子的结构示意图中,说法正确的是()
A、它们表示四种不同的元素
B、②表示的元素在化合物中通常显+2价
C、①③④表示的元素都是非金属元素
D、①④表示的是阳离子
【解析】由结构示意图可以看出,②④的核电荷数相同,属于同种元素,故四种粒子的结构示意图表示的元素只有三种。

①表示微粒属于氧元素,②③④表示的元素均属于金属元素。

①表示的离子是氧离子,属于阴离子,④表示的离子是镁离子,属于阳离子。

答案:B。

【易错点点睛】此题考查原子结构和离子结构示意图的有关知识,关键是认识阴阳离子和原子并且能够正确判断元素名称。

3、下列常见的物质中,属于纯净物的是()
A.啤酒 B.食醋 C.加碘食盐 D.蒸馏水
4、下图是元素周期表中的一格,依据图中的信息得到的下列认识错误的是()
A.该元素原子的质子数为14
B.该元素属于非金属元素
C.该元素一个原子的原子核外有14个电子D.该元素的原子质量为28.09 14 Si 硅28.09
【解析】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一个格中包含的信息主要是:原子的核电荷数(或质子数或元素序号)、元素符号、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因此D项的说法是错误的。

答案:D
【易错点点睛】正确理解元素周期表所提供的信息,这里可以告诉我们元素名称、元素符号、相对原子质量和原子序数等信息。

5、一种新型高效净水剂PAFC(化学式为[A1Fe(OH)n C6-n]m),广泛应用于工业污水的处理。

该净水剂中铁元素的化合价为()
A.0 B. +2 C. +3 D.+6
【解析】化合物中化合价的代数和为零,所以可得+3+Fe的化合价+(-1)×n+(-1) ×(6-n)=0,解得Fe 的化合价=+3答案:C
【易错点点睛】确定化合物中元素的化合价时,可根据化合价的代数和为零的原则,结合已知化合价的元素,来确定具有可变化合价的元素的化合价。

6、2009年,“神七”载着三名宇航员在太空来去自如,表明我国载人航天技术有了重大突破;运送火箭
使用的燃料是偏二甲肼(化学式为C2H8N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C——12、H——1、N——14}
A. 偏二甲肼是碳、氢、氧三种元素组成的
B. 偏二甲肼中含有氮气
C. 偏二甲肼的相对原子质量是27
D. 偏二甲肼中碳、氢、氧三种元素的质量比为1:4:1
7、下面关于二氧化碳的组成和构成的说法正确的是()
①二氧化碳是由碳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②二氧化碳是由一个碳元素和两个氧元素组成的③二氧
化碳分子是由一个氧分子和一个碳原子构成的④二氧化碳是由碳和氧气两种物质组成的⑤二氧化碳是由二氧化碳分子构成的⑥二氧化碳是由碳原子和氧原子构成的⑦每个二氧化碳分子是由一个碳原子和两个氧原子构成的⑧二氧化碳分子是由氧原子和碳原子构成的
A. ①⑤⑦⑧
B. ①③⑤⑧
C. ①⑥⑦⑧
D. ③⑤⑥⑦
【解析】选项①正确。

从宏观上看二氧化碳是由碳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

选项②错误。

元素只论种类,不论个数。

选项③错误。

因为纯净物的分子中不能再含有其他物质的分子。

“CO2”中的“2”表示两个氧原子跟一个碳原子结合成一个二氧化碳分子,不是单个的“O2”氧分子。

选项④错误。

纯净物中只能由一种物质组成,二氧化碳是纯净物,不能由碳和氧气组成。

选项⑤正确。

二氧化碳是由二氧化碳分子直接构成的物质。

8、打雷放电时,空气中极少的氧会转变成臭氧(化学式为O3)。

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 该变化是物理变化
B. 该变化是化学变化
C. 氧气和臭氧是同种物质
D. 氧气和臭氧是两种不同的单质
二、填空题:
9、分类是学习和研究物质及其变化的一种常用方法,分类有一定的标准。

下列分别盛有不同物质的容器中,所盛物质属于单质的是(填序号,下同),属于混合物的是,属于氧化物的是。

10、根据给出的原子结构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He Mg Ca
(1)Mg和Ca的化学性质都比较(填“活泼”或“不活泼”);镁离子的符号为。

(2)He的化学性质(填“活泼”或“不活泼”);由此可知,最外层电子数相同时,化学性质
(填“一定”或“不一定”)相似。

11、(1)某粒子的结构示意图为,若表示原子,则X 10;
若表示阴离子,则X l0(选填“>”、“=”或“<”)
(2)在四种粒子的结构示意图中,共表示了种元素的粒子。

【解析】⑴根据结构示意图可以判断,当该粒子是原子时,x=2+8=10,当表示阴离子时,核外电子数要比核内质子数多,即x<10。

⑵判断元素的种类是看核内质子数,质子数相同,则属于同种元素,故四种粒子结构示意图中,共表示了三种元素。

答案:⑴ = <⑵三
【易错点点睛】本题以考查了原子结构示意图和离子结构示意图之间质子数和核外电子的关系。

起点很高,但落点仍在我们所学的知识范围之内。

12、化学就在我们身边,它与生产、生活和科技密切相关。

(1)改良土壤有利于农作物生长。

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们测定出某块农田的土壤pH<7,则土壤呈性,要改良此土壤应该施加适量的。

(2)为了及时发现煤气泄漏,常在煤气中加入少量有特殊气味的乙硫醇(化学式为C2H5SH)作指示气体,乙硫醇可以燃烧,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C2H5SH+9O2 = 4CO2+2X+6H2O。

请推断X的化学式为。

(3)2005年诺贝尔化学奖授予了在“烯烃复分解反应”研究方面作出贡献的三位科学家。

“烯烃复分解反应”是指在金属钼(Mo)、钌(Ru)等催化剂的作用下,分子断裂并重新组合的过程。

其中催化剂钼是在高温条件下用还原剂从MoO3中还原出来的。

请写出用碳还原MoO3的化学方程式。

失的教育材料,从而体现出本题的命制注意了对学生的情感教育。

13、某Na2SO3和Na2SO4混合物中,氧元素的质量分数为22%,则此混合物中硫元素的质量分数为
_________。

14、已知 和 表示质子数不同的原子。

(1)下列表示的气体物质中,属于化合物的是 ;
(2)下列表示的气体物质中,属于混合物的是 。

三、计算题:
15、2005年1月1日起,各地环保部门开始对实验室类污染实施严格的环境监管。

某校实验室里有含氢氧化钠和碳酸钠的混合废液10.22 kg ,该校用某化工厂废弃的溶质质量分数为14.7%的稀硫酸来处理,并回收处理后的溶液。

当向混合废液中加入10 kg 稀硫酸时,测得溶液的pH=7,此时溶液总质量为20 kg 。

(1)原混合废液中碳酸钠的质量是多少? (2)处理后的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是多少?
(3)给回收的溶液贴标签时,应如何标明?
【解析】设原混合废液中Na 2CO 3的质量为x ,
Na 2CO 3+H 2SO 4====Na 2SO 4+CO 2↑+H 2O 106 44
x (10 kg+10.22 kg-20 kg)
kg
x 22.044106 x=0.53 kg
(2)由题意知:处理后的溶液为Na 2SO 4溶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