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可持续发展理论的研究
马克思主义与环境保护的关系研究
马克思主义与环境保护的关系研究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环境保护是一个重要的议题。
马克思主义强调人类与自然的辩证关系,认为人类活动对环境产生的影响必须得到有效控制,以实现可持续发展。
本文探讨马克思主义与环境保护的关系,并分析如何在实践中促进可持续发展。
一、马克思主义的环境观马克思主义从根本上肯定了人与自然的统一性,主张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相互依存、相互作用。
马克思认为人类通过劳动改造自然,同时也受到自然的制约和限制。
他提出的“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社会主义社会”理念,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对环境保护的关注。
二、马克思主义的可持续发展理念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需要保护和维护环境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
马克思主义倡导建设一个没有剥削和压迫的社会,通过共产主义的实现,解决了现代资本主义社会中环境破坏的根本问题。
三、马克思主义对环境问题的认识马克思主义认识到资本主义制度下出现的环境问题,并将其视为资本主义制度内部矛盾的表现。
资本主义的追逐利润和扩大规模的逻辑,导致了资源的过度开采和环境的恶化。
因此,马克思主义主张打破资本主义的桎梏,探索一种新的社会经济模式,更好地保护和治理环境。
四、马克思主义对环境保护的实践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社会主义国家在环境保护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例如,中国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规定了环境保护的基本原则和措施,强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
同时,中国还建立了环境保护领域的专门机构和部门,加强环境监测和污染治理。
马克思主义的环境保护观还在国际层面得到了广泛应用。
例如,联合国环境署倡导的可持续发展目标就是受到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影响。
这些目标包括减少碳排放、保护生物多样性、改善环境治理等,旨在推动全球范围内的环境保护。
五、马克思主义与环境保护的现实挑战虽然马克思主义对环境保护的观点和实践具有重要意义,但在现实中仍面临一些挑战。
一方面,一些社会主义国家在追求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可能忽视了环境保护问题。
马克思主义原理指导下的城市可持续发展
马克思主义原理指导下的城市可持续发展城市可持续发展是当下社会发展的重要课题之一。
在全球工业化进程中,城市的快速发展带来了许多问题,如环境污染、资源短缺和社会不平等等。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马克思主义原理为城市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指导原则。
首先,马克思主义强调了社会生产的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相互关系。
城市作为生产方式的复杂体现,必须通过科学规划,并以人的发展为核心,促进资源的合理分配和社会的公正发展。
在城市规划中,应当以保护生态环境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为目标,充分发挥城市的功能和效益。
其次,马克思主义还强调了经济与社会全面发展之间的协调关系。
城市可持续发展不仅仅是经济增长问题,还需要解决社会问题,如贫困问题、低收入群体的居住和教育问题。
在城市规划中,应当注重解决社会矛盾,提高社会整体效益,并推动社会公平正义的实现。
此外,马克思主义倡导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观念。
城市可持续发展必须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与可持续利用,建设生态友好型城市。
在城市规划中,应当充分考虑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和环境保护,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推动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马克思主义原理指导下的城市可持续发展,不仅仅是一个理论框架,更是一种行动指南。
要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首先,我们需要加强城市规划和土地利用的管理。
合理规划城市的发展方向和空间布局,提高土地的利用效率,减少土地面积的占用,并合理划定城市用地与生态用地的边界。
其次,我们需要推动城市的产业结构调整。
发展绿色产业和环保技术,减少对环境的污染,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并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
同时,我们需要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
优化城市交通系统,提供便捷的公共交通工具,鼓励居民使用公共交通,减少私家车辆的使用。
此外,我们还需要加强教育与培训。
提高公众对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意识,增强居民的环保意识,推动居民参与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实践中来。
综上所述,马克思主义原理提供了指导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基础。
马克思主义生态学的生态环境与可持续发展
马克思主义生态学的生态环境与可持续发展马克思主义生态学是马克思主义发展和延伸的一种理论体系,它研究了人类与自然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强调了生态环境对于社会的重要性,以及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性。
本文将从生态环境与可持续发展两个方面来论述马克思主义生态学的重要性和意义。
一、生态环境生态环境是人类生活和发展的物质基础,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自然环境条件。
马克思主义生态学认为,生态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根本基础,人类需要依赖自然环境提供的空气、水源、食物和资源等,而这些资源是有限的。
保护生态环境,在马克思主义生态学中被视为维护人类权益和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要求。
马克思主义生态学强调了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平衡性,在生态系统中,各个生物种群和环境要素相互依存、相互影响,共同构成了一个复杂的生态系统。
如果破坏了生态系统中的某个环节或使之失衡,将会影响整个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对人类生存和社会发展产生巨大的危害。
二、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生态学的核心理念之一,它强调了人类社会的发展必须建立在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和资源的合理利用基础上。
可持续发展不仅仅关注当前社会的经济发展和利益最大化,更重要的是要考虑到未来世代的可持续发展需求。
在马克思主义生态学的理论框架下,可持续发展要求我们在经济发展中注重环境保护,推动绿色发展和低碳经济的实现。
这意味着我们要倡导节约资源、循环利用的生产方式,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和破坏。
同时,可持续发展还要求我们保障社会公正,促进人民的全面发展,使每个人都能够分享社会发展的成果。
三、马克思主义生态学的重要性和意义马克思主义生态学的重要性和意义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马克思主义生态学为我们认识和理解生态环境提供了重要的思想指导。
生态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只有正确认识和理解生态环境,才能保护好它、合理利用它。
马克思主义生态学不仅强调了生态环境对于社会的重要性,还提出了关于生态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一系列重要思想,为我们认识和理解生态环境提供了科学的理论基础。
马克思主义论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 可持续发展 节约经济 适度人口 绿色生产和消费
作者程恩富(1950-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马克思主义研究院院长(北京 100732);王中保(1976- ),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副研究员、经济学博士(北京 100732)。
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倡导科学发展观,而科学发展集中体现之一是可持续发展,因为不以最广大人民利益为本的发展、不全面的发展、非协调的发展,以及非和谐的发展,都将导致发展的延缓或者停滞,是不可持续的。
【内容提要】以牺牲生态谋求经济增长、以牺牲劳工谋求资本增值、以牺牲他人谋求自身福利、以牺牲整体谋求局部发展、以牺牲长远谋求眼前利益、以牺牲精神谋求物质占有、以牺牲后代人谋求当代人享受,这种传统经济发展方式正面临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困境。作为全人类精神财富和工人阶级世界观的马克思主义,不仅给人类和自然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科学的方法论,而且马克思主义本身就是关于可持续发展的科学。马克思主义蕴涵的循环和节约经济思想、适度人口思想、全面协调发展思想、适度和绿色消费思想,是指导可持续的科学发展的理论基础。私有化是过去和当今世界社会危机和生态危机的根源,践行可持续的科学发展正是回归和推动马克境问题、资源限制的关系。缺乏环保意识、忽视生态自然规律的、粗放式的经济发展会造成环境的破坏,导致发展的非可持续性;而注重环境保护、尊重生态自然规律的集约式的经济发展又会有助于环境的改善,达到发展的可持续性。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是发展,不能因为保护环境就“限制增长”或者要求“零增长”或“负增长”。若不解决人口的贫困问题,也不可能实现保护生态环境。因为贫困人口会为短期生存需要而破坏环境和掠夺性使用自然资源。因此,停止经济发展,甚至负经济增长并不一定能解决环境问题。同样,既不能因为经济发展受到现有资源的约束而放弃经济发展,又不能因为人类开发新资源的潜力巨大,而在经济发展中不注重资源节约和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停止经济发展或者采取负增长只能是延缓现有资源的使用时间,并没有解决现有的资源的有限性问题。而经济发展却给人类提供了更多时间和空间,不断地开发新资源和替代资源。人类发展史也正如此,以能源为例,19世纪中期以前,人类能源以柴草为主,在1860年全世界的能源结构中,木柴占75%,煤以及少量的石油、天然气仅占25%。1900年,进入煤炭时代,煤在能耗中占到57.6%,柴草下降到40%以下。20世纪60年代中叶,进入石油时代,石油和天然气在总能耗中的比率超过了煤炭。虽然以现有已探明的储量和开采趋势等数据进行乐观的估计,煤和原油也将会在未来200-300年的时间内开采完和消耗尽。[5]但是,人类一定会凭借自身的智慧和科技能力在煤和石油枯竭之前开发出更经济的替代能源。然而即便如此,人类依然需要节约和集约地使用这些能源资源,因为这些能源资源在使用的过程中,释放的过量温室气体和大量有毒气体如果没有处理,会对环境造成破坏。因此,为保持发展的可持续性,对可再生资源的利用率必须控制在可再生率之下,对不可再生资源的利用率不能超过替代能源的开发利用率。但是,通过提高再生资源的再生率、不可再生资源的开发利用率,仍然可以提高再生资源和不可再生资源的利用量,满足人类可持续扩大再生产的需要。其次,马克思主义辩证地看待科技对自然的影响。科技的进步,一方面表明人类对自然规律的认识和利用的深化,提高了现有资源的利用效率和开发替代资源的能力,以及解决环境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却可能导致以更大规模和更快速率耗竭现有资源,而且人类因对科技产品的消费而产生的大量工业废弃物和生活垃圾,超过了自然的同化和吸收能力,造成了对自然的破坏。但是,这正说明科技本身是中性的,环境问题的产生,不是在于科技的进步,而是在于科技的如何使用。如果科技仅仅是不顾生态环境破坏的财富和利润追逐的工具,那么科技的应用必然带来生态灾难。正如恩格斯指出的,蒸汽技术“只有它的资本主义的应用才使它主要地集中于城市,并把工厂乡村转变为工厂城市。但是,这样一来它就同时破坏了它自己运行的条件。蒸汽机的第一需要和大工业中差不多一切生产部门的主要需要,就是比较纯洁的水。但是工厂城市把一切水都变成臭气冲天的污水。……要消灭这样新的恶性循环,要消灭这个不断重新产生的现代工业的矛盾,又只有消灭现代工业的资本主义性质才有可能。只有按照一个统一的大的计划协调地配置自己的生产力的社会,才能使工业在全国分布得最适合于它自身的发展和其他生产要素的保持或发展。”[6]因此,解决环境问题,实现可持续发展,并不是停止科技进步,而是改变技术的使用方式。
马克思主义视角下的生态文明建设与可持续发展研究
马克思主义视角下的生态文明建设与可持续发展研究马克思主义视角下的生态文明建设与可持续发展是一门具有重要理论和实践意义的研究领域。
马克思主义将人类社会的发展与自然环境紧密联系在一起,强调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关系。
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是通过合理利用和保护自然资源,实现经济社会发展与环境保护的良性循环。
本文将从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出发,探讨生态文明建设与可持续发展之间的关系,并提出相应的研究成果。
一、马克思主义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观点马克思主义认为,生态文明建设是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内容,是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必然要解决的问题。
在《资本论》中,马克思深刻揭示了资本主义过度追求利润最终导致对自然环境的破坏和资源的枯竭。
他指出,资本主义社会中的生产方式是以人对自然的剥削为基础的,这种剥削最终会导致自然生态系统的崩溃,给人类社会带来严重的后果。
马克思主义认为,生态文明建设必须解决人与自然的矛盾,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他提出了“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基本观点,认为人类社会应当尊重自然规律,合理利用和保护自然资源,推动社会生产与自然生态系统的良性互动。
实现这一目标需要社会主义制度的支持,建立包括生态保护、资源节约和环境治理等方面的制度体系。
二、生态文明建设与可持续发展的内在关系生态文明建设与可持续发展是两个紧密相关的概念,二者相辅相成、互为前提。
生态文明建设是可持续发展的理论指导和实践基础,而可持续发展则是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和要求。
首先,生态文明建设是可持续发展的理论指导和实践基础。
生态文明建设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要求社会经济发展能够在尊重自然规律和保护环境的前提下实现良性循环。
可持续发展作为实现这一目标的具体路径和手段,要求社会在经济、社会和环境三个方面平衡发展,以满足当前和未来世代的需求。
其次,可持续发展是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和要求。
生态文明建设旨在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社会。
可持续发展要求经济增长不仅要满足当前世代的需求,还要保证未来世代的需求不受损害。
马克思主义的生态观与可持续发展
马克思主义的生态观与可持续发展马克思主义是一种以解决社会矛盾为核心的理论体系,而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框架下,生态观是一个重要的内容之一。
马克思主义的生态观与可持续发展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与互动。
本文将探讨马克思主义的生态观以及它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并分析其对现实社会的启示与指导作用。
一、马克思主义的生态观马克思主义的生态观是基于对自然界的认识和对社会发展规律的洞察而形成的。
马克思主义认为,自然界是人类社会生活的物质基础,人类社会与自然界是不可分割的整体。
生态观强调人与自然的关系是相互依存、相互影响且相互制约的。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提出的“自然是人类的主管”概念,强调了自然界对人类生存与发展的重要性。
马克思主义的生态观还强调了生态环境与社会生产力发展之间的矛盾。
马克思认为,生产力发展是人类社会进步的基础,但是随着生产力的提高,对自然资源的过度开采和环境污染问题也日益凸显。
因此,马克思主义的生态观主张保护环境、合理利用资源,实现可持续发展。
二、马克思主义的生态观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马克思主义的生态观与可持续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与互动。
可持续发展强调在满足当前社会经济需求的同时,要保护环境、促进社会公平与经济公正。
马克思主义的生态观提供了关于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理论指导。
首先,马克思主义的生态观强调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
可持续发展要求人类与自然协调共生,通过改善生态环境,保护生物多样性等措施,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只有建立起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关系,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其次,马克思主义的生态观强调了资源的合理利用与再生利用。
可持续发展要求社会经济活动不过度依赖一次性资源,而要通过科技进步和资源再生利用等手段,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马克思主义的生态观注重生产方式的转变,倡导节约型、循环型经济模式的建立,以减少对自然资源的消耗和环境的污染。
再次,马克思主义的生态观强调了社会公平与经济公正的重要性。
可持续发展要求社会各阶层之间实现相对平等,不让任何一部分人牺牲自身利益而为可持续发展付出过大的代价。
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与可持续发展
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与可持续发展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与可持续发展是在对自然界与人类社会发展的关系进行深入探讨和科学研究的基础上形成的。
马克思主义的生态自然观认为,自然界是人类社会的物质生活基础,人类与自然界存在着密切而又不可分割的关系。
只有建立起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新型关系,实现可持续的发展,才能确保人们的生存和发展权益。
马克思主义的生态自然观对可持续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方法。
传统的发展观忽视了对自然资源的保护和利用,只顾追求经济增长而忽视了对环境的破坏。
而马克思主义的生态自然观提出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理念,即生态文明与社会经济发展相统一的理念。
马克思指出:“人类只有与自然界保持和谐,才能有更加灿烂的文明。
”可见,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是推动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理论基础。
可持续发展要求我们以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为前提,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
这就要求我们从源头上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实施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提高效率的发展道路。
以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为指导,我们要注重资源的有效利用,优化产业结构,发展清洁能源,减少能源消耗和环境污染。
同时,我们还要加强环境保护意识,推动绿色低碳发展,建设生态文明,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在社会发展中,我们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充分尊重和保护人的权益,实现社会公平正义。
只有在有利于人民群众生活改善和发展的前提下,才能更好地推动可持续发展。
我们要注重发展教育事业,提高人们的科学文化素质,增强技术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推动社会进步。
同时,我们要关注社会公平,坚决反对一切形式的剥削和压迫,实现社会的和谐稳定。
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与可持续发展还要求我们加强全球合作,共同应对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损失等全球性环境问题。
只有形成全球范围内的合作机制和行动,才能更好地应对全球环境挑战。
我们要推动国际社会加强环境保护方面的交流合作,共同制定并落实具体的行动计划,共同推动可持续发展的实现。
马克思主义的环境保护观和可持续发展
马克思主义的环境保护观和可持续发展马克思主义是一种具有深远影响的思想体系,它不仅涉及社会和经济领域,同时也对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提出了一系列重要观点。
本文将从马克思主义的角度分析环境保护观和可持续发展的关系,探讨如何在现代社会中应用这些观点,并表达对未来的展望。
一、马克思主义对环境保护的重视马克思主义强调人类与自然的辩证关系,主张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马克思主义将自然视为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条件,认为只有保护好自然环境,才能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因此,对环境保护问题的关注在马克思主义中占据重要地位。
首先,马克思主义认识到环境问题对社会发展的制约作用。
过度的资源开采、污染排放等行为不仅破坏了自然生态系统,还给人类社会带来了种种问题,如水资源短缺、土地退化、气候变化等。
这些问题直接威胁到人类的生存和福祉,因此,环境保护成为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其次,马克思主义强调保护自然环境与社会公平的紧密联系。
马克思主义认为,自然资源是全人类共同拥有的,应当在公平和可持续的原则下加以利用。
如果少数人通过过度开发和掠夺性的方式占据了大量的资源,就势必会导致资源的过度消耗和环境的破坏。
因此,马克思主义呼吁社会实现资源的公平分配和可持续利用,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二、马克思主义与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是指满足当前世代需求的同时,不损害子孙后代满足其需求的能力。
马克思主义与可持续发展密切相关,这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人本关怀和对未来世代的关注。
首先,马克思主义认识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必须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相一致。
马克思主义关注的是一个全面发展的社会,它认为只有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通过科技进步和社会组织形式的改革,才能满足全体人民的需求。
这就要求我们在经济发展的同时,保护好环境,保持资源的可持续利用,避免过度开采和环境破坏。
其次,马克思主义认为可持续发展必须建立在社会公平和合理分配的基础上。
只有社会的经济收益公平分配,人民的基本需求得到满足,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理论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理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旨在探讨社会发展的规律和问题解决的途径,其关注的范畴多样且广泛。
其中,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理论作为其中一项重要内容,旨在探讨如何在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保护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以实现人类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本文将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视角,探讨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基础和实践路径。
一、环境保护与社会发展关系的再认识环境保护与社会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是复杂而相互作用的。
传统的发展观念主要强调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和冲突,认为环境保护会抑制经济发展。
然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认为,经济发展应当与环境保护相辅相成,通过科学的规划和管理,确保资源的合理利用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中,环境被视为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要素之一。
马克思强调,自然环境是人类社会的物质生活基础和文明发展的前提,人类必须保护和维护好这个生态环境。
因此,环境保护不应该仅被视为一项独立的任务,而应当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可持续发展理论的马克思主义解读可持续发展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中涉及环境保护的重要理论框架。
可持续发展理论强调人类社会经济发展与保护自然环境之间的协调关系,旨在实现人类的长远利益和可持续发展。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认为,可持续发展需要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实现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协调,通过合理的资源配置和环境保护,实现社会经济的持续增长。
同时,可持续发展理论还强调了社会公平和资源分配的问题,主张在经济发展的同时,坚持公正和平等原则,确保所有人都能分享经济发展的成果。
三、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实践路径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实践路径必须以科学的方式进行规划和管理。
首先,必须建立完善的环保法律法规体系,严格监管和惩罚环境破坏行为,确保环境保护的合法性和有效性。
其次,必须加强科技创新,推动绿色技术的应用和发展,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和破坏。
马克思主 义如何看待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马克思主义如何看待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在当今时代,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了全球性的重要议题。
而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深刻影响人类社会发展的理论体系,对于这一问题也有着独特而深刻的见解。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与自然的关系是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
人类是自然界的一部分,自然界为人类提供了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
人类通过劳动从自然界获取所需的资源,但同时也在不断地改变着自然界。
这种改变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人类社会的进步,但如果过度开发和破坏,就会导致生态失衡和环境恶化。
从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来看,生产力的发展是人类社会进步的根本动力。
在不同的历史阶段,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决定了人类对自然的利用和改造方式。
在工业革命之前,人类的生产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相对较小。
然而,随着工业革命的推进,大规模的机器生产和城市化进程使得人类对自然资源的需求急剧增加,对环境的破坏也日益严重。
例如,煤炭、石油等化石能源的大量使用导致了大气污染、温室气体排放等问题;大规模的森林砍伐和土地开垦引发了水土流失、生物多样性减少等生态危机。
马克思主义强调,资本主义制度是造成环境问题的重要根源之一。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以追求利润最大化为核心目标,资本家为了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往往不顾及环境的承载能力,进行掠夺式的开发和生产。
这种短视的行为导致了资源的浪费和环境的破坏,并且将环境成本转嫁给了社会和未来。
同时,资本主义社会的贫富分化也使得环境问题更加复杂。
贫困阶层往往生活在环境恶劣的地区,更容易受到环境污染的危害,而富裕阶层则能够通过各种手段逃避环境问题的影响。
那么,马克思主义对于解决环境问题、实现可持续发展又提供了哪些思路呢?首先,马克思主义主张变革社会制度,建立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社会。
在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社会中,生产资料公有制将取代私有制,生产的目的不再是追求利润,而是满足人民的物质和文化需求。
这将从根本上消除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对环境的破坏,使人类能够更加合理地规划和利用自然资源,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马克思主义与可持续发展理论
马克思主义与可持续发展理论马克思主义理论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理论指导之一,而可持续发展理论则是在解决环境和社会问题上的一种重要思想体系。
本文将探讨马克思主义与可持续发展理论之间的联系和相互作用。
一、马克思主义与可持续发展理论的理论根基马克思主义强调社会发展的基本矛盾和历史的辩证法。
马克思主义认为,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是驱动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可持续发展理论则从环境保护和社会福利的角度出发,强调资源利用的合理性和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
二、马克思主义对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影响1. 社会主义价值观念:马克思主义提倡社会公平和社会福利的价值观念,与可持续发展理论中的社会公正和社会福利目标相契合。
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理想可以促进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实践。
2. 生态文明观念:马克思主义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可持续发展理论强调环境保护和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马克思主义对生态环境的关注,为可持续发展理论提供了理论支撑。
3.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马克思主义认识到经济发展是社会发展的基础,而可持续发展理论则要求经济增长要与环境保护相协调。
马克思主义对经济发展的认识和可持续发展理论的要求可以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得到有效结合。
三、可持续发展理论对马克思主义的发展1. 深化社会主义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的提出和实践,丰富和拓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理论。
可持续发展理论的要求,可以促进社会主义理论的深化和进一步发展。
2. 发展生态社会主义:可持续发展理论为马克思主义提供了发展生态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础。
生态社会主义强调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有机结合,可持续发展理论对于实现生态社会主义具有重要意义。
3. 推动全球合作:可持续发展理论是全球性的理论,要求各国共同合作解决环境和社会问题。
马克思主义在国际范围内也可以通过可持续发展理论的推动,加强全球合作,实现共同发展。
综上所述,马克思主义与可持续发展理论相辅相成,两者之间相互影响。
马克思主义为可持续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和社会主义实践框架,而可持续发展理论则对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和实践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思考社会主义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思考社会主义建设的可持续发展社会主义建设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下,对于实现共产主义社会最高阶段的关键阶段。
社会主义的可持续发展是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所在,同时也是实现全面发展、人民幸福的重要保障。
本文将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角度出发,思考社会主义建设的可持续发展,并探讨这一目标的实现路径。
一、劳动价值论的指导意义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认为,社会财富的生产是通过人们的劳动创造出来的,劳动价值决定了社会财富的分配。
在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必须正确处理生产关系和分配关系的问题,充分发挥劳动者的积极性和创造力,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社会主义社会中,劳动者是生产的主体,他们应当成为社会财富的共同享有者。
因此,必须建立起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经济体制,充分激发劳动者的积极性和创造力。
同时,还需要建立起公正合理的分配制度,让劳动者能够真正分享到社会发展的成果。
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运行机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指在社会主义制度下,通过市场机制来配置资源、调节供求关系,实现社会财富的合理流动和分配。
它既是社会主义制度的一项基本特征,又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市场需求和社会需求应当相互协调。
国家作为市场经济的管理者和调节者,必须加强对市场经济的引导和监管,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保障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防止市场波动对社会秩序和人民生活的不良影响。
同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还应注重保护环境和生态可持续发展。
在市场经济的运行中,必须制定和执行严格的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加大环保投入和治理力度,推动形成绿色发展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
三、科学发展观的实践探索科学发展观是在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重要理论,是指导社会主义建设的科学思想和行动指南。
科学发展观强调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赋予社会主义建设以新内涵。
在实践中,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推动社会发展进程中的社会公平和社会公正,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和幸福感。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的马克思主义与全面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的马克思主义与全面可持续发展的目标马克思主义是一种关于人类社会发展的理论体系,它提供了一种全面的、科学的解决社会问题的方法论。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蕴含着对于全面可持续发展的深刻洞察和指导思想。
本文将探讨马克思主义中与全面可持续发展目标相关的几个重要方面。
一、社会生产力与可持续发展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生产力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础。
社会生产力的提高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前提和基础。
只有通过发展生产力,提高科技水平和生产效率,才能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同时减少资源浪费和环境损害。
马克思主义追求的共产主义社会就是一个物质丰富、资源再生的社会模式,这与可持续发展的目标是一致的。
二、社会关系与可持续发展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关系是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过去的历史时期中,封建主义和资本主义社会关系的制约限制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导致资源过度消耗和环境破坏。
而在共产主义社会中,人们的社会关系将基于共同的目标和互助合作的原则,实现资源的公平分配和环境的可持续利用。
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关系理念为实现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宝贵的思想参考。
三、经济发展与可持续发展马克思主义认为,经济发展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
在资本主义制度下,经济发展往往以牺牲环境和社会公平为代价。
然而,在马克思主义的理念中,经济发展不应仅仅追求短期的利益,而是要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倡导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相结合,推动绿色经济的发展,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四、社会公平与可持续发展马克思主义强调社会公平和正义的价值,主张消除贫富差距,实现社会的共同富裕。
可持续发展的目标之一就是要实现社会公平,让每个人都能够享受到平等的发展机会和基本的生活保障。
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公平理念为构建可持续发展的社会提供了有力支撑。
五、教育与可持续发展马克思主义认为,教育是社会变革和个人发展的重要力量。
教育能够传承人类文明,提升人的素质和能力,为实现可持续发展提供必要的知识和技能。
马克思主 义如何促进可持续发展
马克思主义如何促进可持续发展在当今世界,可持续发展已成为人类社会面临的重大课题。
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为我们理解和实现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深刻的理论指导和实践启示。
马克思主义的核心观点之一是物质生产的基础性作用。
物质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而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也在于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增长。
马克思主义强调生产力的发展,但并非盲目追求数量的增长,而是注重生产力的质量和效益。
这意味着在经济发展中,我们不能仅仅关注经济总量的增加,更要关注生产方式的优化、资源的合理利用以及技术创新。
例如,传统的高消耗、高污染的生产方式必须向绿色、低碳、循环的生产方式转变,以减少对自然资源的过度开采和对环境的破坏。
通过提高生产效率、降低能耗和减少废弃物排放,实现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的协调共进。
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发展是一个有机整体,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等各个方面。
可持续发展同样要求我们从系统的、整体的视角来审视问题。
不能孤立地看待经济发展或环境保护,而应将它们置于社会发展的大框架中进行综合考量。
在推动经济增长的同时,要加强社会制度的建设,保障公平正义,促进社会和谐稳定;要注重文化的传承和创新,提高人们的文化素养和环保意识;要加强生态保护,修复生态系统,维护生态平衡。
只有当各个方面相互协调、相互促进,才能实现真正的可持续发展。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理论对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可持续发展的最终目标是为了满足人的需求,提高人的生活质量,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这就要求我们在发展过程中,充分尊重人的主体地位,关注人的利益和福祉。
不能以牺牲人的健康和幸福为代价来追求经济增长。
例如,在城市规划和建设中,要考虑到居民的生活需求,提供良好的居住环境、便捷的公共服务和充足的休闲空间;在产业发展中,要保障劳动者的合法权益,提供安全的工作条件和合理的收入待遇。
同时,要通过教育、培训等手段,提高人的素质和能力,使人们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变化,为可持续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马克思主义视角下的能源与可持续发展研究
马克思主义视角下的能源与可持续发展研究马克思主义思想是当代世界最重要的理论体系之一,它对于能源问题及可持续发展的研究也具有重要影响。
马克思主义视角下的能源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是对现代能源与环境问题的深入思考和分析,旨在为解决能源危机及实现可持续发展提供指导和借鉴。
本文将从马克思主义视角出发,探讨能源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并对其研究进行简要概括。
一、能源与社会制度马克思主义认为,能源作为社会生产的基础,对于社会制度和生产力具有重要影响。
社会制度决定着能源的生产、分配和利用方式,而能源与可持续发展之间的矛盾也与社会制度密切相关。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追逐利润最大化的驱动力使得能源开发和利用常常忽视环境成本,导致资源浪费和生态破坏。
只有在社会主义条件下,能源与可持续发展的矛盾才能真正得到解决,通过合理规划和有效管理,实现对能源的可持续利用。
二、能源生产与环境保护马克思主义视角下的能源与可持续发展研究强调,能源生产必须与环境保护相衔接。
资本主义制度下,为了实现高利润,忽视了对环境的保护,导致了严重的环境问题,如大气、水源和土地的污染。
只有通过社会主义制度的改革,才能真正实现能源生产与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
在社会主义条件下,通过制定严格的环保法律,实行资源循环利用和能源节约措施,有效解决能源与环境之间的矛盾。
三、能源转型与可持续发展随着能源危机的严峻形势和可持续发展的迫切需求,能源转型成为当今世界的重要课题。
从马克思主义视角看,能源转型必须同社会主义发展目标相结合。
在能源转型过程中,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通过促进能源技术创新和发展,推动清洁能源的应用,实现能源生产与社会发展的协调。
此外,还应注重公平性和可持续性,在能源转型中实现社会利益的最大化,并坚决抵制利益集团的干扰和阻碍。
综上所述,马克思主义视角下的能源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是对当代能源问题及可持续发展问题的有益探讨。
通过深入分析能源与社会制度、能源生产与环境保护、能源转型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能源与可持续发展之间的矛盾与问题,为解决能源危机和实现可持续发展提供基础理论和政策建议。
马克思主义对可持续发展的理论指导
马克思主义对可持续发展的理论指导可持续发展是指在满足当代需求的基础上,不损害子孙后代满足其需求的能力。
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理论体系,对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本文将从多个方面探讨马克思主义在可持续发展方面的理论指导。
一、马克思主义关于生态环境的认识马克思主义强调人与自然的辩证统一,认为生态环境与人类社会发展密切相关。
他提出了“物质生产方式决定社会生产力”的观点,认为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基础,而生产方式的发展必然伴随着对自然环境的影响。
因此,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就必须转变生产方式,建立起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新型关系。
二、马克思主义对经济发展的指导马克思主义关于经济发展的理论对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马克思主义强调生产力的发展与生产关系的适应性是经济发展的基础。
在可持续发展中,要追求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就必须建立起合理的生产关系,推动生产力的发展。
只有通过合理的资源配置和环境管理,才能实现经济的持续增长。
三、马克思主义对社会公平与正义的关注马克思主义关注社会公平与正义的问题,为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一种公正的价值取向。
在可持续发展中,要追求社会经济的公平分配,实现资源的公正利用。
只有通过消除贫穷和不平等现象,构建公正的社会机制,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四、马克思主义对可持续城市建设的指导城市是现代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领域。
马克思主义提出了城市问题的研究方法和思路,为可持续城市建设提供了指导。
在可持续城市建设中,要注重合理规划、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提高生态效益。
同时,要加强社会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提高居民生活质量,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五、马克思主义对全球可持续发展的启示马克思主义关注全球发展问题,为推动全球可持续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思想。
在全球可持续发展中,要倡导合作共赢,加强国际合作,共同应对气候变化、生态破坏等全球性挑战。
马克思主义认为,只有通过国际间的团结与合作,才能实现全球的可持续发展。
马克思主义的生态文明与可持续发展
马克思主义的生态文明与可持续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认为,人类社会的发展离不开自然资源的支持,生态环境的恶化将严重影响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因此,马克思主义强调要建设生态文明,实现可持续发展。
本文将从马克思主义的角度探讨生态文明与可持续发展之间的关系,以及如何实现这一目标。
马克思主义的生态观马克思主义始终强调人与自然的关系,认为人类的生存、发展离不开自然环境的支持。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指出,自然资源是人类的生产资料,人类通过劳动来改造自然,创造出物质财富。
然而,现代工业化带来的过度开发和污染问题,严重损害了生态环境,威胁着人类的可持续发展。
马克思主义强调要建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观,倡导在生产和生活中尊重自然、保护环境。
只有建立生态平衡,保护生态系统的完整性,才能实现全人类的可持续发展。
马克思主义的生态观深刻影响了当代生态文明的建设。
生态文明构建与可持续发展生态文明是指在社会经济发展中实现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发展模式。
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是保护环境、节约资源、减少污染,促进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实现生态文明建设,就是要在发展中保护环境,在保护环境中实现发展。
马克思主义强调生态文明的建设要与可持续发展相结合,实现经济、社会、环境的协调发展。
可持续发展是指在满足当前需求的基础上,保障未来世代的发展需求。
即既要实现经济的增长,又要保护环境、改善人民生活水平,实现社会的和谐稳定。
生态文明与可持续发展是相辅相成的关系,二者共同构筑着一个可持续繁荣的社会。
实现生态文明与可持续发展的途径为了实现生态文明与可持续发展,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和政府的引导。
首先,要加强环境保护和资源管理,推动绿色发展,提高资源利用率,减少污染排放。
其次,要加强环境法规的制定和执行,推动企业和个人履行环境责任,增强环保意识。
再次,要加强生态文明教育,提高公众环保意识,倡导低碳生活方式,共建美丽家园。
马克思主义的生态文明与可持续发展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理论指导和实践路径。
马克思主义视角下的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马克思主义视角下的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要解决当今社会面临的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问题,我们需要从多角度来分析和探索解决方案。
在这一过程中,马克思主义视角提供了一种有益的分析框架。
本文将从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出发,探讨环境问题与可持续发展的根源,并提出马克思主义视角下的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实践路径。
一、环境问题与资本主义的根源马克思主义认为,资本主义的基本动力是追求利润最大化。
然而,为了实现这一目标,资本主义经济体系通常会忽视环境和自然资源的承载能力,在追求经济增长的同时破坏了生态平衡。
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和资源利用方式导致了环境问题的加剧,如空气污染、水资源短缺和生物多样性的丧失等。
二、马克思主义视角下的环境保护理念马克思主义强调人类与自然界的关系应该是和谐的,而不是对立的。
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我们需要以人类的全面发展为出发点,同时也要充分尊重自然界的规律和使命。
在环境保护方面,马克思主义视角强调以下几个方面的理念:1. 社会主义的生态文明观: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重要理论基础。
社会主义制度能够更好地保护自然环境和提供可持续的发展路径,通过公有制和社会主义经济规划,改变了产业结构和消费模式,减少了对环境的破坏。
2. 生态经济观:马克思主义视角下的生态经济观认为,经济发展必须建立在对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的基础上。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的物质生活应该由对资源的合理利用和再利用来支撑,避免浪费和过度消费。
这一观点对于推动循环经济和绿色发展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3. 绿色公平发展观:马克思主义强调,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必须与社会公平和经济发展相结合。
只有通过改善人民群众的生活状况,提高社会公平性,才能够更好地推动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实践。
三、马克思主义视角下的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实践基于马克思主义的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理念,我们需要构建一种新型的经济发展模式,以适应环境变化和保护生态环境的需要。
马克思主义对生态文明和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支持和实践路径
马克思主义对生态文明和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支持和实践路径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环境问题逐渐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
环境问题的严峻程度已经到达前所未有的高度,人们认识到,生态文明和可持续发展是全球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
在这个时代的背景下,马克思主义对生态文明和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支持和实践路径是非常重要的。
一、马克思主义与生态文明马克思主义是社会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
马克思主义由于其“历史唯物主义”和“唯物辩证法”的理论基础,使得它在生态学领域的应用与研究具有基础性的意义。
生态文明是一种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的新型文明形式。
它强调尊重自然、尊重生命,反对人类自私自利、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提倡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马克思主义与生态文明的联系在于其共同的反对资本主义发展模式,认为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的竞争和追求短期利益是破坏生态环境的直接原因。
同时,马克思主义也肯定了人类与自然界相互作用的重要性,生产方式与自然环境密切相关,并倡导追求人类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价值观。
二、马克思主义与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作为一种新型的发展模式,注重联合国可持续发展议程所强调的经济、社会和环保“三重目标”,它涉及到各种与发展有关的问题,面临的是国际社会的共同挑战,并要求实现全球合作。
如今,全球目前仍在处于发展中,可持续发展显得愈加重要。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将生产与社会的全面发展作为一个有机整体考虑,它强调必须保障人民的最基本需要,在此基础上实现物质丰富、文化丰富、自由丰富的全面发展。
因此,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奠定了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三、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和可持续发展的实践路径在具体实践中,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和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应该具体地落实到各个领域。
例如,我们可以在农业领域看到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指导下,中国成功建立了新型农业体系,特别是生态农业等领域,它挑战传统农业技术的发展方式,倡导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发展。
在城市建设领域,我们也可以看到数十年来中国在城市化进程中的成功实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马克思主义可持续发展理论的研究学号:2010551129 班级:计二姓名:方维摘要:马克思主义认为,可持续发展问题与一国社会生产方式紧密相联。
马克思主义本身就是关于可持续发展的科学。
马克思主义蕴涵的循环和节约经济思想、适度人口思想、全面协调发展思想、适度和绿色消费思想,是指导可持续的科学发展的理论基础。
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论把自然置于人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前提和基础的地位,表明可持续发展的客观物质基础是良好的生态环境和足够的自然资源。
关键字:马克思主义可持续发展绿色生产和消费“可持续发展”是在1987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在《我们共同的未来》的报告中第一次阐述的,可持续发展思想便引起各国的广泛关注。
1992年在巴西召开了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期间通过了《二十一世纪议程》,使得可持续发展战略便成为世界性的热门话题。
近几年来,我国理论界和政府决策部门也相继对“可持续发展”问题展开了卓有成效的探讨。
我国政府于1994年便率先发布了《中国二十一世纪议程》,提出了“建立可持续发展的经济体系、社会体系和保持与之相适应的可持续利用的资源和环境基础”的战略目标。
同时,我们看到,可持续发展涉及的人口、资源和环境问题,伴随当今世界的经济日益全球化,已经成为了全球性的共同问题。
当今世界的财富占有和收入分配的两极分化更加严重,除中国之外的世界赤贫人口还在继续增加,全球失业人口居高不下,劳动人口的人均工作时间减少徘徊不前、甚至变相增加。
全球以追逐利润为目标的现代工业的生产方式,还不断地开拓新的投资领域和扩大生产规模,以更快的速度耗尽可再生和不可再生的资源,并不断地向自然界排放大量有害物质。
以追求享乐和功利为时尚的现代人类的生活和消费方式,还在不断地挖掘人的消费潜能和刺激人的消费欲望,并不断向自然界遗弃更大规模的生活垃圾。
现代工业和人类对资源的消耗和对环境的污染已经超过自然本身的吸收能力、补偿能力、再生能力和恢复能力,这不仅导致全球的生态环境危机,而且人类自身的生存也处于危险之中,人类正面临可持续发展的危机。
一、马克思主义的可持续发展方法论与社会革命理论相比,社会建设理论一直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较为薄弱的环节。
尽管如此,马克思主义也从当时的社会实际出发,在历史唯物主义的指引下,对社会建设理论进行了初步的探索,可以概括为以"中轴线"理论和"历史合力论"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发展动力论,以"五形态"论和"三形态"论为代表的社会发展阶段论,以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与善待自然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建设目标论,以社会管理和社会保障为主要手段的社会建设途径论。
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论把自然置于人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前提和基础的地位,表明可持续发展的客观物质基础是良好的生态环境和足够的自然资源。
马克思指出:“自然界,就他自身不是人的身体而言,是人的无机的身体。
人靠自然界生活。
这就是说,自然界是人为了不致死亡而必须与之处于持续不断的交互作用过程的、人的身体。
所谓人的肉体生活和精神生活同自然界相联系,不外是说自然界同自身相联系,因为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
”[1]自然不仅给人类生产和发展提供生产资料、劳动对象和活动场所,甚至直接提供生活资料,而且自然环境的差异是社会分工的自然基础,制约着社会生产的布局、结构和规模。
因此,可持续发展必须做到“保护生态环境”、“进行生态修复”和“污染防治”,“发展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否则,生态恶化和环境污染,人类就不能够也无法在地球上生存,当然谈不上“可持续发展”。
其次,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论表明,自在的自然世界自身具有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
这就要求可持续发展必须尊重自然规律,否则必然遭到自然的惩罚,导致发展的非可持续性。
恩格斯告诫人类,“我们统治自然界,决不像征服者统治异族人一样,决不是像站在自然界之外的人似的,——相反地,我们连同我们的肉、血和头脑都是属于自然界和存在于自然界之中的;我们对自然界的全部统治力量,就在于我们比其他一切生物强,能够认识和正确运用自然规律。
”恩格斯当时就看到人类因不尊重自然规律而遭受到的惩罚和导致的发展的不可持续性,“美索不达米亚、希腊、小亚细亚以及其他各地的居民,为了得到耕地,毁灭了森林,但是他们做梦也想不到,这些地方今天竟因此而成为不毛之地,因为他们使这些地方失去了森林,也就失去了水分的积聚中心和贮藏库。
阿尔卑斯山的意大利人,当他们在山南坡把在山北坡得到精心保护的那同一种枞树林砍光用尽时,没有预料到,这样一来,他们就把本地区的高山畜牧业的根基毁掉了;他们更没有预料到,他们这样做,竟使山泉在一年中的大部分时间内枯竭了,同时在雨季又使更加凶猛的洪水倾泻到平原上。
”同时,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论指明,作为自为的、主体的人,能够在认识和正确运用自然规律的前提下,充分发挥人的能动性和自觉性,去利用自然和改造自然,保持发展的持续性。
既不主张忽视和不尊重自然规律的“控制”自然和“征服”自然的“人类中心主义”,又不主张人是自然奴役和无条件地顺从自然的“生态中心主义”或“自然中心主义”,主张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在符合“生态原则”或“自然原则”的前提下达到经济丰裕和社会自由的充分实现。
马克思主义辩证地看待经济发展与环境问题、资源限制的关系。
缺乏环保意识、忽视生态自然规律的、粗放式的经济发展会造成环境的破坏,导致发展的非可持续性;而注重环境保护、尊重生态自然规律的集约式的经济发展又会有助于环境的改善,达到发展的可持续性。
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是发展,不能因为保护环境就“限制增长”或者要求“零增长”或“负增长”。
若不解决人口的贫困问题,也不可能实现保护生态环境。
因为贫困人口会为短期生存需要而破坏环境和掠夺性使用自然资源。
因此,停止经济发展,甚至负经济增长并不一定能解决环境问题。
同样,既不能因为经济发展受到现有资源的约束而放弃经济发展,又不能因为人类开发新资源的潜力巨大,而在经济发展中不注重资源节约和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
停止经济发展或者采取负增长只能是延缓现有资源的使用时间,并没有解决现有的资源的有限性问题。
而经济发展却给人类提供了更多时间和空间,不断地开发新资源和替代资源。
因此,马克思主义认为,只有确立可持续的发展观,才能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健康发展。
二、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主体只有不断地认识客体的本性,遵循客体的发展规律才能得以生存与发展。
第一,人类社会来源于自然界,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人类的活动不能违背自然的客观规律。
第二,社会客体即社会关系也制约和规定着主体的活动。
马克思指出:“为了进行生产,人们便发生一定的联系和关系;只有在这些社会联系和社会关系的范围内,才会有他们对自然界的影响,才会有生产。
”[2]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特别是生产关系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物质关系,其发展是有内在客观规律的。
第三,生产关系又受着社会生产力的制约,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马克思主义发展哲学的社会发展本质观对当代的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这全面地体现在可持续发展思想及运作之中。
可持续发展的实质在于:一是主体能力的可持续发展,二是客体的可持续发展。
作为对近代发展思想的反思与反动,一些思想家走向了另一种极端,视自然为社会发展的主体,追求“世外桃源”,抵制科学的发展,走向一种非理性的“自然中心主义”。
可持续发展思想则批判了这一观点,并全面阐述了主体能力可持续发展的内涵。
首先,只有实现主体能力即认识能力、实践能力、创造价值能力的可持续发展,不断弘扬人的主体能动性,才能满足主体的需求,实现主体的价值选择,从而实现社会的发展。
其次,发展主体能力,必须扬弃传统的需求观,代之以全面的需求理念。
随着社会的进步,人的价值选择是全面的,既有物质环境的要求,又有精神环境的需求;既有政治环境的需求,又有生态环境的需求。
只有各方面的需求都得到满足,人的主体能动性才能得到充分地发挥。
否则,只能造成“单向度”的片面发展的人,人类社会也只能陷入停滞甚至倒退。
再次,可持续发展还克服了近代发展思想在发展主体问题上——把发展看成是少数人的发展或少数国家中的一部分人的发展;只考虑当代人的发展,而忽视后代人的发展——的认识误区,提出了代内平等和代际平等的发展主体观。
它认为,发展的主体总体上分为:个体主体即个人,群体主体即民族、阶级等社会集团,社会主体即个体与群体的总和。
在当代,我们既要关注个体主体与群体主体的发展,又要关注社会主体的发展。
个体之间、群体之间的利益差异与对立固然是客观存在的,我们不能忽视甚至否认这一点。
但由不同国家、地区的人们所组成的人类社会生活在同一时代中,共同拥有一个地球,随着人们实践活动的全球化,人们之间、民族之间、国家之间、阶级之间存在着越来越多三、马克思主义与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交换只有持续地发展下去,人类才能永恒地生存在地球上。
但是,在资本主义条件下,无限追求剩余价值的利益躯动,使生产者只求赚钱,而不顾对自然的保护;加上时代的局限,人们在19世纪的历史条件下,对自己的行为后果还不能作出科学的预测。
所以在当时人和自然的物质变换具有严重的不可持续性。
对此,马克思在揭露资本主义雇拥劳动制度实质的同时,也深刻地揭露了这种不可持续性。
土地是人类最基本的生存条件。
因此,土地的减少或被破坏,都将使人类的生存难以为继。
马克思在分析“大工业和农业”的关系时指出:“资本主义农业的任何进步,都不仅是掠夺劳动者的技巧的进步,而且是掠夺土地肥力持久源泉的进步,在一定时期内提高土地肥力的任何进步,同时也是破坏土地肥力持久源泉的进步。
一个国家,例如北美合众国,越是以大工业作为自己发展的起点,这个破坏过程就越迅速。
因此,资本主义生产发展了社会生产过程的技术和结合,只是由于它同时破坏了一切财富的源泉——土地和工人。
”[3]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农业资本家为了在租约有效期内获得尽可能多的利润,就只使用土地,而不养护土地,以致土地越来越贫脊,单位土地面积的产量随之不断减少,以致有的经济学家竟“发现”了所谓“土地收益递减规律。
”可见,在人和土地之间的物质变换中,取之于土地的多,而还之于土地的少,造成了土地利用的不可持续性。
马克思在给恩格斯的信中曾经写道:“耕作的最初影响是有益的,但是,由于砍伐树木等等,最后会使土地荒芜。
”[4]鉴于林业生产也可以说是树木生长的特殊性,即生产周期特别长,所以,利润率很低,资本家就只愿伐木而不愿造林。
因此,马克思提出:“漫长的生产时间(只包括比较短的劳动时间),从而漫长的资本周转期间,使造林不适合私人经营,因而也不适合资本主义经营。
”[5]这是私有制局限性的一种表现。
正因为这样,所以18、19世纪,在资本主义还处于自由竞争阶段时,世界许多资本主义国家曾经先后出现过无林化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