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达木盆地北缘地区中新生代地层油气生成与资源评价(王玉华等著)思维导图
柴达木盆地德令哈坳陷基本地质特征与油气资源潜力评价
坳陷是中生代 中,晚侏罗世一 早白垩世 发育起来的伸展坳 陷,经历了第三 纪的张扭坳陷和第四纪挤压坳 陷阶段 ,坳陷内 较稳定地 分布 了中侏罗统大煤沟组 4 7 的烃源岩 ,还发育有石炭 系潜在的烃源岩层系。储层在各层 段均有分布 ,中 — 段 生界 以大煤沟组 6 段石英砂岩和 白垩系的河流三角洲相砂岩为主。 圈闭主要分布在 凸起构造带 , 山前还发育推 覆构造带 , 构造形成定型期与油气运聚期配合 良好 , 可形成 自生 自储 、 下生上储的储盖 组合 。 通过该坳陷资源潜力与油 气远景评价 , 认为 中侏罗统 自生 自储的成藏组合是现实的勘探领域 , 托南断阶、 宗务隆 山前逆冲带及埃姆尼克 凸起带 为主力生烃 凹陷 , 具有一定勘探 前景 。
关键词 :德令哈坳 陷;中侏罗统烃 源岩 ;生储盖组合 ;勘探 新领域 中图分类号 :T 1 El2 文献标识码 :A
柴达 木盆 地是 我 国的八 大含油 气盆 地之 一 ,面积 识 不 统一 。笔者 通过 对柴北 缘 东段德 令哈 坳 陷周缘 大 达 1. 2 1× 14 i 0k ,经过 5 n O年的勘探 ,已在盆地 柴北 煤沟 、 尕秀 、 树 山、 草 山 、 石沟 等剖面 的实测 、 旺 柏 绿 花
小煤沟 组为 含煤 层系 , 1 到 3 从 段 段构成粗 一细一
到 对该 区资源前景 的评价 。 对潜在 的石炭 系烃 源岩 , 研 粗 的旋 回 , 一段 为灰黄 色砾 岩与黑 色碳 质页岩互 层 , 第 厚 3 .m; 二段 以灰黑 色碳 质页岩 为主 , 83 第 夹煤 层 、 油 页岩 和粉 砂岩 , 底部 为灰黄 色砾 岩 , 2 .m; 三段 厚 47 第 为灰 黄色 细砂岩 、 含砾 砂岩夹 灰绿 色 、 灰色 泥岩 、 泥质
柴达木盆地构造特征及油气分布
柴达木盆地构造特征及油气分布摘要该文以柴达木盆地多年的勘探成果及取得的地质认识为基础,总结了研究区的构造演化特征、断裂发育特征及其对构造圈闭和烃源岩展布的控制作用,最后分区总结了有利的油气聚集区。
柴达木盆地经历了晚古生代、中生代和新生代三个成盆旋回,中生代断坳复合盆地形成了柴达木盆地北缘侏罗系油气系统,新生代大型走滑挤压盆地形成了柴达木盆地西部第三系油气系统和三湖第四系天然气系统,燕山和喜山两期强烈构造运动以及后期多期构造运动使盆地的油气地质特征更加复杂。
关键词:柴达木盆地;构造特征;烃源岩;构造圈闭;油气分布柴达木盆地位于青藏高原北部,夹持于昆仑山、祁连山和阿尔金山之间,四周均以深大断裂与相邻构造单元相隔,呈一个不规则菱形区带。
盆地东西长850km,南北宽150~300km,面积约12.1×10km2。
盆地内沉积岩分布广泛,最大厚度17000 m,体积60×10km3[1],是国内七大沉积盆地之一,具有较丰富的油气资源。
1 盆地构造特征与演化柴达木盆地是青藏高原北部发育的大型山间盆地。
盆地西部以阿尔金走滑断裂为界,盆地北部为南祁连山走滑冲断带,盆地南部为东昆仑山走滑冲断带。
盆地具有元古界和下古生界中浅变质结晶基底。
地块结构破碎、岩相复杂、深大断裂发育。
北西向断裂控制着盆内构造的定向性,北东向断裂控制着盆内构造的分区性和盆缘结构的分段性。
盆缘边界断裂为多组复合、多期活动的复式断裂带,构造活动差异性较强。
盆内构造在北西向断裂和北东向断裂的控制下,具有南北分带、东西分段的特点[2],构造单元单元划分如图1。
图1 柴达木盆地构造单元划分图(据翟光明等)I A—赛北断陷亚区;I B—大红沟隆起亚区;I C—鱼卡红山断陷亚区; I D—德令哈断陷亚区;II A—一里坪坳陷亚区;II B—大风山隆起亚区;II C—茫崖坳陷亚区; II D—尕斯断陷亚区;II E—昆北陷阶带;III A—盐湖斜坡;III B—三湖坳陷亚区;III C—格尔木斜坡带盆地发育上古生界、中生界和新生界3套构造层,经历了古生代、中生代和新生代3个成盆旋回。
柴达木盆地北缘中新生代热演化及其对铀成矿的意义
柴达木盆地北缘中新生代热演化及其对铀成矿的意义邵雨萌;颜丹平;赵兴齐;刘武生;史清平;刘林;孙琦【摘要】文章在阐述柴达木盆地北缘砂岩型铀矿成矿地质特征的基础上,以磷灰石裂变径迹特征分析为依据,系统研究了该地区中新生代热演化及其与砂岩型铀矿成矿作用的关系.资料显示,区内中侏罗统具备较好的铀成矿条件,成矿类型以层间氧化带型和潜水氧化带型为主.磷灰石裂变径迹分析结果表明,样品的平均径迹长度为(11.71±0.17) μm±1σ~(12.58±0.18) μm±1σ,说明均经历过退火作用;样品的表观年龄为64.4~85Ma,说明区内构造活动具有多期、多阶段特点;基于裂变径迹的t-T曲线模拟结果表明,自120Ma以来,该地区的构造演化可以分为挤压隆升、断陷沉降、快速抬升3个阶段.因此,认为区内砂岩型铀矿主体应是早白垩世早期-古新世早期挤压隆升阶段形成的古矿体.现今的找矿方向,应是在活动强度相对较弱的构造活化区中寻找残留铀矿体,同时注重深部找矿.【期刊名称】《铀矿地质》【年(卷),期】2016(032)005【总页数】7页(P287-293)【关键词】热演化;砂岩型铀矿;磷灰石裂变径迹;中新生代;柴达木盆地北缘【作者】邵雨萌;颜丹平;赵兴齐;刘武生;史清平;刘林;孙琦【作者单位】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地球科学与资源学院,北京100083;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地球科学与资源学院,北京100083;核工业北京地质研究院,中核集团铀资源勘查与评价技术重点实验室,北京100029;核工业北京地质研究院,中核集团铀资源勘查与评价技术重点实验室,北京100029;核工业北京地质研究院,中核集团铀资源勘查与评价技术重点实验室,北京100029;核工业203研究所,陕西咸阳712000;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地球科学与资源学院,北京10008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612柴达木盆地砂岩型铀矿地质工作始于上世纪50年代中期,国内铀矿地质工作者在柴达木盆地北缘(简称柴北缘)及周边地区开展了铀矿地质调查、钻探揭露评价、铀成矿特征等一系列研究工作,取得了许多重要的认识,并在柴北缘侏罗系中发现了一批砂岩型铀矿点、矿化点及众多的铀异常点和异常带,表明该区具有较好的砂岩型铀矿找矿前景[1-9],但研究区砂岩型铀矿找矿至今还没有明显突破。
柴北缘东段中侏罗统烃源岩地球化学特征及评价
柴北缘东段中侏罗统烃源岩地球化学特征及评价X林 武,刘汝强,周 丽,栾守亮,颜小宁,王 琴(胜利油田分公司西部新区研究中心,山东东营 257015) 摘 要:通过对柴北缘东段中侏罗统烃源岩有机质丰度、有机质类型以及成熟度有机地球化学特征研究表明,侏罗系烃源岩有机质丰度较高,综合评价为中等-好烃源岩,具有较大生烃潜力。
其中半深湖相油页岩有机质类型为I-II型,生油潜力大;湖沼相煤系烃源岩有机质类型以III型为主,生气潜力大。
中侏罗统烃源岩总体处于低熟-成熟热演化阶段,推测洼陷带深部(3500m以下)进入成熟阶段,已大量生烃。
关键词:柴北缘东段;中侏罗统;烃源岩;有机地球化学 中图分类号:P618.13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7981(2012)06—0022—02 柴达木盆地是一个中、新生代陆相含油气盆地,柴北缘块断带是盆地一级构造单元。
柴北缘西段以下侏罗统烃源岩为主,柴北缘东段以中侏罗统烃源岩为主。
目前针对柴北缘西段下侏罗统烃源岩相关研究较多[1-3],而东段中侏罗统烃源岩研究程度总体较低。
因此本次对柴北缘东段中侏罗统烃源岩进行系统的有机地球化学特征研究,评价其生烃潜力,为本区中侏罗统烃源岩油气勘探提供科学依据。
1 烃源岩地球化学特征柴达木盆地中侏罗统烃源岩主要有两种类型,一种为半深湖相油页岩,另一种为湖沼相煤系烃源岩(泥岩、碳质泥岩和煤)。
湖相油页岩主要发育在中侏罗统大煤沟组七段,煤系烃源岩在大煤沟组一二三五段均发育。
由于柴北缘东段钻遇侏罗系烃源岩探井较少,因此本次研究分析样品主要为柴北缘东段大煤沟、绿草山、鱼卡、旺尕秀等地区露头样品。
烃源岩地球化学特征研究主要包括有机质丰度、类型和成熟度三个方面。
1.1 有机质丰度有机质丰度是烃源岩评价最重要的指标之一。
本次烃源岩评价参考陆相烃源岩评价标准[4]和柴北缘侏罗系烃源岩评价标准[5]。
由于主要为露头样品,油页岩、泥岩、碳质泥岩以抗风化能力最强的T OC 指标为主,煤岩(井下)以S1+S2评价指标为主。
柴北缘冷湖七号—南八仙地区构造特征及油气勘探方向
柴北缘冷湖七号—南八仙地区构造特征及油气勘探方向白亚东;杨巍;马峰;石正灏;王兆兵【摘要】冷湖七号—南八仙地区是柴达木盆地北缘主要的含油气区带,南八仙地区含油气层系多,从基岩到浅层均有油气发现,而冷湖七号地区目前仅在古近系中获得工业气流.利用地震资料解释、构造演化史恢复及含油气性分析等方法,对该地区的构造特征进行对比研究.结果认为:冷湖七号地区和南八仙地区均发育深、浅2套构造样式;但南八仙为古隆起背景下的早期构造,其深层挤压隆升构造和浅层滑脱构造均易形成油气富集区,而冷湖七号古构造背景不明显,其构造高点在深、浅层发生偏移,认为深层背斜或断背斜圈闭更有利于油气成藏.基于上述构造特征及成藏差异性研究,提出了冷湖七号基岩天然气勘探的新方向,拓宽了该区油气勘探领域,对该区今后的油气勘探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期刊名称】《特种油气藏》【年(卷),期】2019(026)001【总页数】5页(P75-79)【关键词】冷湖七号;南八仙;构造特征;成藏模式;柴达木盆地【作者】白亚东;杨巍;马峰;石正灏;王兆兵【作者单位】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西北分院,甘肃兰州 730020;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西北分院,甘肃兰州 730020;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西北分院,甘肃兰州 730020;中国石油青海油田分公司,甘肃敦煌 736202;中国石油青海油田分公司,甘肃敦煌 73620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E1210 引言冷湖七号—南八仙地区位于柴达木盆地北缘(后文简称柴北缘),是柴北缘主要的含油气区带。
近年勘探发现多个侏罗系的原生油气藏以及古近系—新近系次生油气藏,其中,南八仙油气田已进入油气开发阶段,该油气田烃源岩来自伊北凹陷侏罗系[1-2],以古近系—新近系为主要开发层段。
冷湖七号地区和南八仙地区均位于该构造带上,但南八仙从基岩到新近系均获油气发现,而冷湖七号目前仅在中浅层古近系获得工业气流,可见其成藏差异性明显。
柴达木盆地北缘侏罗系页岩油气成藏条件地质地球化学分析
柴达木盆地北缘侏罗系页岩油气成藏条件地质地球化学分析付小东;邱楠生;饶丹;秦建中;申宝剑;许锦;陈迎宾【摘要】In order to discuss shale oil and gas accumulation conditions and predict favorable prospect areas and exploration layers within the Lower-Middle Jurassic strata in the north margin of the Qaidam Basin, the thickness, organic geochemical characteristics, physical properties, oil and gas content of shale from the Huxishan Formation (J1h) and the Dameigou Formation (J2d) were studied systematically. The result showed that the thickness of organic-rich shale of J1h and J2d are large, and their TOC values are generally greater than 1.5%. The kerogen types of organic matters are mainly type Ⅱ and type Ⅲ. The maturity of organic matters varies from immature stage to over-mature stage. Brittle mineral content is approximately 50%, porosity mainly from 1%to 8%. Shales from J1h andJ2d show strong adsorption capacity to gas, and abnormal total hydrocarbon were observed in many wells in gas logging of J1h and J2d shale layer. It indicates that J1h and J2d are essential for the formation of shale oil and gas reservoir. The Middle-Upper Group of J1h is the favorable layer for shale oil and gas, and the favorable prospect area should be mainly located in the Lenhu No.4-5 tectonic belt. The 5th Member of J2d is favorable layer for shale gas while the 7th Member is favorable layer for shale oil. The favorable prospect areas are mainly located in the Suganhu Depression, the Yuka Fault Depression, the Hongshan Fault Depression, the Ounan Sag, the eastern part and the southern part of theDelingha Fault Depression.%基于柴达木盆地北缘侏罗系中下统富有机质泥页岩厚度、有机地化特征、物性及泥页岩含油气性等的分析研究,探讨了该地区页岩油气成藏的地质条件,对有利的勘探层段和区带进行了预测。
(一)柴北缘位置和地层发育特征
(一)柴北缘位置和地层发育特征柴达木盆地不仅是中国西北地区一个重要的含油气盆地,同时也是青藏高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柴达木盆地面积约1.2×105km 2,周缘被造山带所围。
柴达木盆地分为北部块断带、西部坳陷区和东部坳陷区(图1-0)。
柴北缘是侏罗系地层分布的主要地区。
(二)柴北缘烃源岩特征ab图1-0 柴北缘构造位置和构造单元划分III A带II D表1-9柴北缘中新生界地层及岩性地界第中七狮下上下路白古灰色砾、砂岩与、棕灰、土黄色泥灰、褐灰色砂泥岩互层为主,上部黄、褐、棕黄、灰色灰泥岩云质泥深灰、黑色夹层、绿色灰泥岩、云黑、深灰、灰色灰泥岩、云泥岩、棕红、灰、深灰色砂、泥岩互层,中、下部灰白、灰、棕红色砂岩和浅棕红色泥质和蓝灰色砂质岩夹黄紫红色砂砾岩,灰白、灰绿色砂质灰、灰绿、灰黑色泥岩、炭质页岩T 6层系统组岩性简述岩性剖面四系下更新统个泉组子沟组上油砂山组油砂山组干柴沟组干柴沟组乐河组犬牙沟组红水沟组采石岭组大煤沟组小煤沟组垩系侏罗系上统中统下统上新统中新统渐新统始新统新生界第三系Q 1+2N 23N 22N 21N 1J 31J 32J 2J 1E 1+2KE 3261--2354673--1221822--17981243-2482616--848644--1966267--1043853--145145--58914--83345--1405193--1509岩互层,夹有灰质泥岩、碳质泥岩。
石膏、盐岩层增多,出现碳质泥页岩。
盆地北部为棕色砂砾岩。
粒屑灰岩、砂质泥岩与粉砂岩互层,夹有含砾砂岩。
泥岩、粒屑碳酸盐岩与灰质云质泥页岩,夹有薄层粉砂岩。
灰质云泥岩与薄层粉砂岩互层,下部含有石膏、盐岩层和粒屑碳酸盐岩。
上段灰、深灰色碳酸盐岩、蒸发岩与沿线岩互层夹粉砂岩条带,下段棕红、深灰色灰质、云质泥岩、泥灰岩、泥云岩与粉细砂岩互层,含石膏、盐岩团块和膏泥岩。
夹有灰质泥岩和石膏质泥岩。
柴达木盆地油气资源研究现状及问题
柴达木盆地油气资源研究现状及问题刘顺宇;赵荣【摘要】柴达木盆地是我国西部重要的含油气盆地,地质条件非常复杂,发育了石炭系海陆过渡相、侏罗系湖相—湖沼相、古近系咸化湖相和第四系盐湖相4套不同类型的烃源岩层系.盆地的油气资源种类多样,柴西扎哈泉地区新近系上干柴沟组致密油、柴北缘鱼卡地区中下侏罗统页岩气、三湖坳陷第四系生物气等.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总结了柴达木盆地油气资源的研究现状及问题,柴西地区一直是勘探的重点,常规的基岩油气藏和非常规的致密油共同开发,基岩油气藏存在埋藏深,地质构造复杂,勘探开发难度大,致密油具有有机质丰度、成熟度偏低,生烃转化率高的特点,因此难以应用常用的致密油评价方法对\"甜点\"进行预测;柴北缘地区页岩气发展迅速,但有机质丰度变化大、有机孔少,以次生孔隙为主,因此\"甜点\"预测难度较大;三湖地区生物气勘探时间长、分布广、资源量大,但鉴于特殊的地质背景,储层预测难度大.【期刊名称】《中州煤炭》【年(卷),期】2019(041)002【总页数】7页(P92-97,101)【关键词】柴达木盆地;致密油;页岩气;生物气【作者】刘顺宇;赵荣【作者单位】东北石油大学,黑龙江大庆 163318;东北石油大学,黑龙江大庆163318【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F426.220 引言柴达木盆地是我国西部重要的含油气盆地,地质条件非常复杂,存在许多勘探的不利因素,如在青藏高原隆升的作用下,受到喜山晚期构造运动的改造,油气保存条件差,柴西地区古今系—新近系所发育的咸化湖相烃源岩,具有有机质丰度、成熟度整体偏低(TOC多小于1.0%,Ro普遍低于1.0%)的特点[1],基于传统的认识,柴西地区生烃潜力小,难以形成大规模的油气田,柴北缘中下侏罗统在燕山晚期的构造作用下,遭受强烈的褶皱、抬升和剥蚀,优质烃源岩分布受限,给油气成藏的研究带来极大的困难,因此引起了许多学者的重视[2]。
柴达木盆地第四系储层特征及评价
非 储集岩
<25
<1
大小孔隙 粉砂质泥岩 、 细喉道 泥质粉砂岩
中国在许多不同类型的沉积盆地中 , 蕴藏中极 为丰富的天然气资源〔8〕 , 柴达木盆地也是大型天然 气田的有利勘探盆地 。 柴达木盆地第四纪 , 来自昆 仑山的水系分别在格尔木 、乌图美仁进入湖泊水体 , 发育三角洲沉积 , 在北斜坡东侧盐湖 、哑叭尔地区 , 来自锡铁山 、埃姆尼克山的小规模水系入湖而发育 了小型三角洲沉积 。 第四系三角洲砂体主要分布在 南斜坡格尔木 、乌图美仁地区 , 单个砂体形态上呈扇
图 1 不同岩性储层物性及孔隙结构特 征参数的变化规律
2. 成岩作用对储层的影响 第 四系 砂 岩储 层埋 藏深 度浅 , 最 大 埋深 可达 2000 m 。 钻井资料显示岩石松散 , 大多呈半固结状 态 , 说明岩石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压实作用的影响 。 埋深较大时(大于 1200 m)存在微弱的胶结作用 , 柴 达木盆地第四系沉积物基本处在早成岩 A 期 —B 期 成岩演化阶段 。 第四系储层孔隙度与埋深之间具有一定的相关 性 , 而渗透率与埋深之间的相关关系不明显 , 造成这 种现象的地质原因是储层孔隙度和渗透率大小主要 受压实作用的影响 。 在浅埋藏阶段 , 随埋深的增大 , 较大的孔隙被压实 , 孔隙有一定程度的收缩 , 造成孔 隙度的降低 , 而连通孔隙之间的细小的喉道则变化不
的 关系 , 而这两种因素并不会对孔隙度带来大的影
*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九五” 重点攻关项目(970208 - 03)资助 。 作者简介 :朱筱敏 , 1960 年生 , 博士 , 教授 ;从事层序地层 和沉积储层教学和研究工作 。 地址 :(102249)北京 昌平府学路 石 油大学资源与信息学院 。 电话 :(010)89733320。 E-mail :xmzhu @bjpeu. edu. cn
2020版高考地理二轮复习 专题二 地表形态及其影响 第4讲 内、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练习
专题突破练4 内、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2017·吉林长春模拟)烃源岩指的是富含有机质、可大量生成与排出油气的岩石。
下图为我国柴达木盆地部分地区烃源岩沉积厚度等值线(单位:米)图,该烃源岩层顶部是一较完整的平面,底部呈现为不平的曲面。
烃源岩层厚度主要受沉积物的多少影响。
沉积物多少一般取决于沉积环境的地势高低、沉积过程中的地壳运动等因素。
据此完成第1~2题。
1.形成烃源岩的地质作用是( )A.冷却凝固B.固结成岩C.变质作用D.重熔作用2.推测该烃源岩层甲乙沿线沉积环境及其变化最有可能是( )A.在沉积过程中快速隆起B.在沉积过程中缓慢下降C.甲乙沿线较两侧地势高D.甲乙沿线较两侧地势低答案:1.B 2.C解析:第1题,根据材料信息“烃源岩指的是富含有机质、可大量生成与排出油气的岩石”“烃源岩层厚度主要受沉积物的多少影响”,可知其为沉积岩层,沉积岩是外力风化、侵蚀、搬运、堆积、固结成岩而成。
第2题,由图可知,甲乙一线沉积厚度比较薄,根据材料信息“烃源岩层厚度主要受沉积物的多少影响。
沉积物多少一般取决于沉积环境的地势高低、沉积过程中的地壳运动等因素”,并根据外力堆积填低的原理推测,地势较高处沉积物薄,较低处沉积物较厚,且沉积层底部为曲面。
故选C项。
(2018·黑龙江哈尔滨模拟)下图是位于我国吉林松原市乾安县西部,大布苏湖(为盐碱湖)东岸的“泥林”景观,这里有两级阶地,整体高出湖面50米,沟壑纵横、泉水众多、锯齿狼牙、奇峰林立、气势磅礴,像一座森严古城堡。
垛口连绵,影若将士扶望守城,严阵以待。
其景色奇特、千奇百态、变幻莫测,是潜蚀地貌的典型代表。
据此完成第3~4题。
3.潜蚀地貌形成的主要外力作用是( )A.风力作用B.流水作用C.生物作用D.冰川作用4.推测泥林景观形成及气候变化过程是( )A.流水沉积—地壳下沉—气候变湿—地壳抬升—形成阶地—潜蚀作用B.地壳下沉—风力沉积—地壳抬升—形成台地—气候变干—潜蚀作用C.地壳抬升—形成阶地—气候变湿—流水侵蚀—气候变干—潜蚀作用D.地壳下沉—气候变湿—流水沉积—气候变干—阶地裸露—潜蚀作用答案:3.B 4.D解析:第3题,根据材料信息可知,该地貌形成于河流阶地且区域泉水多、沟壑纵横,是流水潜蚀地貌的表现。
柴达木盆地油气资源评价
同时特别要感谢中油股份公司资评项目 办公室胡素云所长、沈成喜总地质师、瞿 辉博士、李大伟博士以及协作单位大庆石 油学院丁文龙教授、勘探院张道勇博士、 廊坊分院李剑主任、刘成林博士、张英工 程师等人对本课题的热情指导和帮助。
汇报提纲
一、评价工作完成情况 二、刻度区解剖成果 三、评价方法和评价参数 四、评价结果及领域分析
2.完成的工作量
①.完成了柴达木盆地中、新生界区域地层对比 120口井和第四系内部标准层的划分。编制了中、新 生界各层组地层等厚图12张,其中第四系又按评价层 系编制了K0-K2、K2-K5、K5-K10和K10-K13四层等厚 图。
②. 编制盆地各层系沉积相平面图13张,剖面图6 张。编制盆地各层系暗色泥岩等厚图11张,砂岩百分 含量等值线图6张,有机质类型图8张,Ro图6张及盆 地勘探综合成果图等盆地图件150余幅。
Hc ppm
>300 300—100 <100 >100
指标 TOC %
湖盆水体类 型
淡水-半咸 水
咸水-超咸 水
“A”%
—
HC 10-6
—
(S1+S2)mg/
g
—
陆相烃源岩地球化学评价标准
四个大不整合
Q1+2
T0:
~~~~
N23
T2':
~~N~22~
N21
84梷32
T0不整合 T2’不整合
TR:
~~E~1+~2
MZ
T6:
~M~~Z~
基底
99梷184
TR不整合 T6不整合
③.通过地震统层解释,明确了柴达木盆地存在四个 大不整合面,尤其是T2’不整合面对油气聚集的影响作用。
柴达木盆地北缘下侏罗统烃源岩生烃演化模拟
柴达木盆地北缘下侏罗统烃源岩生烃演化模拟——以冷科1井为例吴英1,2,姜波1,彭德华3,曾春林1,张飞燕11 中国矿业大学资源学院,江苏徐州(221008)2中石化华东分公司规划设计研究院,江苏南京(210036)3中国石油青海油田勘探开发研究院,甘肃敦煌(736202)E-mail: 83yingying@摘要:在柴北缘沉积-构造分析的基础上,运用EASY%R o数值模拟分析方法对冷科1井下侏罗统烃源岩的成熟度演化史进行了模拟和生烃演化评价。
研究表明,冷科1井下侏罗统烃源生烃演化历史可以划分为燕山晚期和喜拉雅晚期两个主要生烃期。
结合生烃量板分别计算了两期生烃量,喜马拉雅晚期是柴北缘主要的生烃期,有机质处于生烃高峰,有大量烃类形成,为油气的成藏提供了大量物质基础和有利条件。
关键词:柴达木盆地;北缘;冷科1井;生烃演化;EASY%Ro法1. 引言烃源岩成熟度和生烃过程与埋藏史和受热史密切相关,而烃源岩埋藏和受热史又受到构造和地壳热演化的控制。
柴达木盆地是中、新生代的内陆沉积盆地,盆地基底是在三叠纪最终形成的。
中、新生代以来的构造演化是控制柴达木盆地烃源岩生烃演化和油气成藏的关键因素,长期以来备受人们的关注,并在盆地的成因类型及构造演化[1,2]、盆地的性质[3,4]和盆缘构造变形[5]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的研究成果。
姜波等(2007)在盆地综合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区域构造背景分析,将柴北缘中生代以来的构造演化划分为早-中侏罗世的断坳盆地、晚侏罗世-白垩纪的坳陷盆地、白垩纪末期的挤压抬升剥蚀、古近纪坳陷盆地和新近纪挤压坳陷盆地等5个大的演化阶段[6],为柴北缘生烃演化研究奠定了基础。
本文在构造-沉积和热演化史分析的基础上,以柴北缘具有代表性的冷科1井为实例,应用EASY%R o法对侏罗系烃源岩生烃演化进行了模拟,深刻揭示了柴北缘地区,尤其是冷湖构造带的烃源岩演化和生烃历史,为本区油气成藏规律研究提供了重要依据。
柴达木盆地北缘侏罗系区域生烃演化概况
柴达木盆地北缘侏罗系区域生烃演化概况1吴英1,2,姜波1,朱炎铭1,彭德华3,陈晓山11 中国矿业大学资源学院,江苏徐州(221008)2中石化华东分公司规划设计研究院,南京(210036)3中国石油青海油田勘探开发研究院,甘肃敦煌(736202)E-mail:83yingying@摘要:通过对构造-埋藏史和烃源岩的成熟生烃史进行模拟分析指出在构造演化的控制下柴北缘侏罗系烃源岩经历了两次生烃过程,主要发生在燕山期和喜马拉雅期。
燕山期末,冷湖构造带、昆特依凹陷中心和伊北凹陷中心有机质进入生烃演化阶段,但成熟度演化幅度小,生烃率不大。
喜马拉雅期,侏罗系烃源岩不断被埋深,烃源岩成熟度大幅度升高,大部分区域烃源岩已达高-过成熟阶段,引发广泛的生烃作用,生烃量巨大为油气成藏提供了大量的物质基础。
关键词:柴达木盆地;构造演化;生烃演化;燕山期;喜马拉雅期1.区域地质背景柴达木盆地是我国西北地区一个重要的含油气盆地,同时也是青藏高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1]。
北缘地区位于柴达木盆地的东北部,是盆地的一个一级构造单元。
北缘块断带包括赛昆断陷、大红沟隆起、鱼卡-红山断陷和德令哈断陷四个亚一级构造单元。
研究区域为柴北缘西段,西起石泉滩,东至大柴旦,北至边缘山系,南止于一里坪坳陷(图1)。
盆地类型和构造演化控制了柴北缘盆地侏罗系及烃源岩的分布、烃源岩的埋藏和生烃演化。
中、新生代以来的构造演化史控制柴达木盆地烃源岩生烃演化的关键因素,长期以来备受人们的关注。
由于柴达木盆地构造演化的复杂性,不同学者从不同角度将盆地划分为不同的演化阶段,对不同阶段盆地性质的认识也不一致[2-5]。
并在盆地的成因类型及构造演化[6,7]、盆地的性质[8,9]和盆缘构造变形[10]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的研究成果。
姜波等(2007)在盆地综合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区域构造背景分析,认为柴北缘的构造演化具有多期构造演化的特征,可以划分为早-中侏罗世的断坳盆地、晚侏罗世-白垩纪的坳陷盆地、白垩纪末期的图1 研究区位置图Fig1 The Location of Study Area1本课题得到国家油气专项项目(项目编号:XQ-2004-01)的资助。
技术文摘四张图详解油气资源形成过程
技术文摘四张图详解油气资源形成过程
下面详细用图介绍油气藏的形成过程:
生物遗体(浮游生物、细菌、高等植物)等伴随泥沙沉淀下来。
随着时间的流逝,在细菌的参与下,这些遗体被分解成为有机质,甚至有的被分解形成生物气。
随着沉积层越来越厚,下部的沉积物在上覆沉积物的压力下被压扁、固结,形成沉积岩。
先前形成并保留下来的部分有机质与泥砂一起被压实,形成富含有机质的生油岩。
随着地壳运动,海水退去,沉积岩地层形成褶皱,并产生断裂。
当富含有机质的生油岩随着地壳沉降达到一定深度时,开始生成大量
油气。
油气最先充满生油岩,随后沿着断裂或裂缝向上运移,当油气充满与生油岩紧密相连的致密岩石后,便形成了非常规油气藏。
剩余的油气运移到合适的部位,由于上部及四周具有致密非渗透的盖层遮挡,油气无法继续向其他部位运移而被圈闭其中,最终形成天然气居顶部、石油居中、水居底部的常规油气藏。
读者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