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认知隐喻识别研究述评
近三年国外隐喻研究文献综述
近三年国外隐喻研究文献综述一、引言隐喻作为语言和思维中的重要现象,一直受到广泛的关注和研究。
近三年以来,国外对隐喻的研究持续深化,从多个角度探讨了隐喻的本质、功能和应用。
本文将对近三年来的重要研究成果进行综述,以期为相关领域的研究提供参考。
二、近三年隐喻研究的主要内容1. 隐喻的认知理论近年来,认知语言学领域的理论框架为隐喻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
一些研究者主张,隐喻是一种跨域映射现象,将源域(source domain)的经验映射到目标域(target domain)以理解目标域的经验。
近三年来,研究者们进一步深入探讨了隐喻映射的过程、动因和认知机制。
2. 隐喻的社会文化因素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隐喻的使用和理解受到社会文化因素的影响。
近三年来的研究关注了不同文化背景下的隐喻现象,探讨了隐喻与社会认知、意识形态和价值观之间的联系。
3. 隐喻的教学与习得对于二语学习者而言,理解和学习隐喻具有挑战性。
近三年的研究关注了隐喻的教学策略、习得过程以及评估方法。
研究者们提出了多种教学方案,旨在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隐喻。
4. 隐喻在特定领域的应用近三年来的研究还关注了隐喻在特定领域的应用,如文学批评、心理学、人工智能等。
这些研究为相关领域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三、结论与展望近三年来的国外隐喻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深化了我们对隐喻现象的理解。
然而,仍有许多问题有待进一步探讨,如:隐喻的神经机制是怎样的?如何更有效地教授和评估学生的隐喻能力?如何在特定领域更有效地应用隐喻?未来的研究将进一步拓展这些方向,为隐喻研究提供更为深入的视角。
商务英语中隐喻的认知功能研究
商务英语中隐喻的认知功能研究隐喻是人类的思维方式,是我们理解抽象概念的认知工具。
商务英语语篇中存在着大量的隐喻,隐喻对于商务领域概念和现象的认知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本文对商务英语语篇中隐喻的认知功能及其工作机制进行了简要的分析,总结了其三个主要认知功能,并通过实例阐述了商务英语隐喻认知功能的作用形式和过程。
关键字:商务英语,隐喻,认知功能,认知机制一、引言认知语言学中经验主义认知观(experimentalism)认为隐喻对于人类认知体系的建立和语言形成发挥了重要作用。
因为人的思维在本质上是隐喻性的,隐喻是人类理解不能直接认知的事物的重要工具之一。
人类的认知结构以物质和社会经验为基础,通过人的感知和动觉,对直接概念和基本范畴以及意象图示进行组织和建构,然而,那些不能直接来源于经验的“抽象”概念则要依靠隐喻和转喻的思维方式进行认知,从而反映在语言中。
商务领域中的概念和现象是高度抽象、无法直接来源于经验的,所以,隐喻是商务领域的认知活动中最主要的思维方式。
本文旨在通过对商务英语语篇的分析,探索商务英语中隐喻的主要认知功能,揭示其工作机制。
二、隐喻与商务英语隐喻研究发展到认知阶段得到了广泛的关住和应用。
Lakoff & Johnson 在1980年发表的著作《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中提出概念隐喻理论(Conceptual Metaphor Theory)为隐喻的认知语言学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
书中指出隐喻在日常生活中是无处不在的,不但在语言中,而且在思想行为中。
我们赖以进行思考和行为的概念系统在本质上也是隐喻性的。
隐喻在本质上是一种认知活动。
1997年Gills Fauconnier 在Mapping in Thought and Language 一书中系统的提出了概念合成理论,为隐喻的认知语言学研究提供了崭新的视角。
Fauconnier 认为人们在认知新事物的过程中会形成四个动态心理空间,即两个输入空间,一个类属空间和一个合成空间。
对国外隐喻研究进行综述
对国外隐喻研究进行综述,可以有多种写法·E. Steinhart和E. F. I}ittay撰写的概述,扼要但比较全面地介绍了隐喻理论、隐喻研究方法、隐喻的解释,但不涉及文学隐喻研
究(见A sher主编,1994: vol. 5) o I}irstenM almkja} (1991)在为其主编的百科全书撰
写稳喻”一条中,概述了隐喻研究的两种主要方法健构论”与非建构论”,又介绍了廿
较说”与取代说”两种理论,以及从语义、语用的角度研究隐喻的概况。
Andrew Ortony ( 1993)为稳喻与思维》一书写了一篇得言”,对该书所收的论文作了概括的介绍,可
以看作是对隐喻研究的一种综述,其中提出隐喻研究分为宏观研究和微观研究两大范畴·F. R. Ankersmit et al ( 1993)在为所编稳喻与知识》一书撰写的导言”中,提出关
于队知的真”( cognitive truth)是评价历来各家理论价值的主轴;也就是说,认为隐喻是
某一领域中真的始源,真的传送者,还是把隐喻当作一般看待,换言之,是承认有隐喻真还是否认有隐喻真,这是区分各家理论的重要标志·而M . C. Bear<lsley在为哲学百科全书》(主编Paul, 1967)撰写的稳喻”一条中,着重介绍了各种各样的隐喻理论,包括憾情价”_噪侣合”竺竺_升围右杳年学老市宗若
在我们这个知识信息爆炸、市场经济勃兴、东西文化交融渗透的年代。
新词汇的大量出现是发展的趋势。
诗人顾城曾经用了一种十分形象的比喻,说明语言变化的原因:语言就像钞票一样,在流通的过程中被使用得又脏又旧,必须经常淘汰换新。
(黄璋尊2001)。
隐喻的认知语言学研究及其对英语词汇学习的影响
隐喻的认知语言学研究及其对英语词汇学习的影响一、本文概述隐喻,作为人类语言中普遍存在的现象,一直以来都受到语言学家的广泛关注。
近年来,随着认知语言学的兴起,隐喻研究逐渐从传统的修辞学视角转向认知科学的领域,成为语言学研究的新热点。
本文旨在探讨隐喻的认知语言学研究及其对英语词汇学习的影响。
我们将回顾隐喻的传统观念和认知语言学视角下的隐喻理论,分析隐喻的认知机制及其在人类思维中的作用。
我们将探讨隐喻对英语词汇学习的影响,包括提高词汇理解的深度和广度,促进词汇记忆的持久性,以及培养学习者的语言创造力和表达能力。
本文还将讨论如何在英语词汇教学中应用隐喻理论,以提高英语词汇教学的效果和质量。
通过本文的论述,我们期望能够深化对隐喻的认知理解,并为英语词汇学习提供新的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二、隐喻与认知语言学的理论基础隐喻作为一种修辞手法,其历史可追溯至古希腊时期。
然而,在认知语言学的框架下,隐喻被赋予了更深远的意义。
认知语言学认为,隐喻不仅仅是一种语言现象,更是一种认知工具,它反映了人类对世界的基本认知方式。
隐喻通过将一个领域的概念映射到另一个领域,帮助我们理解和解释抽象、复杂的概念。
隐喻与认知语言学的理论基础主要包括体验哲学和概念隐喻理论。
体验哲学认为,人类的认知是基于身体与外部世界的互动体验,隐喻则是这种互动体验在语言中的反映。
例如,我们常说“时间是金钱”,这是因为我们体验到时间的有限性和金钱的价值性,并将两者相联系,从而形成了这一隐喻。
概念隐喻理论则进一步指出,隐喻是一种系统性的概念映射,它存在于我们的思维和概念系统中,而非仅仅存在于语言中。
这一概念映射是无意识的,但却深刻影响着我们的思维和行为。
例如,“战争是疾病”这一隐喻,将战争的概念映射到疾病上,导致我们在思考战争时,会不自觉地采用与疾病相关的概念,如“治愈”“传染”等。
隐喻在认知语言学中具有重要的理论基础。
它不仅是一种语言现象,更是一种认知工具,通过隐喻,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解释世界。
外国隐喻研究综述英文版
外国隐喻研究综述英文版A Review of Foreign Metaphor ResearchesMetaphor, as a fundamental feature of language, has received extensive attention in linguistic studies. In recent years, research in metaphor has been expanded beyond the traditional domain of language to include various fields such as psychology, communication, and literature. This article provides a comprehensive review of foreign metaphor researches.Firstly, cognitive metaphor theory, proposed by Lakoff and Johnson, has become the mainstream theory in metaphor study. They believed that metaphor was not only a linguistic phenomenon but also a cognitive one, which formed the basis for human conceptualization. Many researchers have applied this theory to explore metaphor usage in various cultural contexts, revealing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between languages and cultures in the conceptualization of abstract concepts, such as time, emotion, and morality.Secondly,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etaphor and communication has been widely studied. Research in this field mainly focuses on the role of metaphor in advertising, political discourse and media coverage. Metaphors are powerful communication tools that can shape people's attitudes, behaviors and beliefs. The study of metaphors in communication has significant implications for understanding how language is used to shape social reality.Thirdly, metaphor has been widely studied in literature, especially in poetry. Many literary works are imbued withmetaphorical expressions, which add aesthetic value and depth to a text. Researches in this field aim to investigate how metaphor is used in literature and how it affects readers' interpretation and appreciation of a work.Finally, the metaphor study also includes theapplication of metaphorical thinking in various fields, such as education and business. Metaphorical thinking helps to promote creativity and innovation and has been applied to various aspects of education, such as pedagogy and curriculum design. In business, metaphorical thinking is used in marketing and branding to generate innovative ideas and improve product design and communication.In conclusion, metaphor research has been expanding across various fields. The cognitive metaphor theory, communication, literature, and application have been the main areas of research. Future studies should pay attention to the differences in metaphorical usage across languages and cultures and explore the potential application of metaphorical thinking in other domains. The study of metaphor can help us better understand language, communication, literature and how people think and act.。
隐喻的认知语言学研究及其对英语词汇学习的影响
在语言学和翻译理论的研究中,隐喻和翻译认知语言学的影响力日益增强。 这两者不仅为翻译过程提供了新的理解方式,也进一步揭示了翻译实践的复杂性 和动态性。本次演示旨在探讨隐喻和翻译认知语言学对翻译理论研究的启示。
首先,我们讨论隐喻在翻译理论研究中的角色。隐喻不仅仅是语言的修辞手 段,而且是一种认知和理解世界的方式。在翻译过程中,隐喻可以帮助我们理解 和处理文化差异,使目标文本更符合目标文化的语境和规范。例如,在文学翻译 中,隐喻可以用来传达原文本的象征意义和深层含义,同时也可以用来构建目标 文本的文化和社会背景。因此,隐喻在翻译理论研究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4、运用多渠道学习:通过书籍、杂志、影视作品等多种渠道学习新词汇, 提高学习效率。
理解过程
理解过程是英语词汇学习的第二步。在这个阶段,学生需要深入理解词汇的 含义、用法、搭配等。以下是一些有助于提高理解能力的方法:
1、联想记忆:将新词汇与已有知识建立,通过联想的方式加深理解。 2、对比记忆:将类似或相反的词汇进行对比,找出异同点,提高记忆效果。
最后,隐喻也可以帮助学习者掌握单词使用的语境。在不同的语境下,同一 个单词可能会有不同的含义和用法。通过隐喻的方式,学习者可以更好地理解这 些语境下的含义和用法,从而更好地掌握单词的使用。
隐喻认知语言学在英语词汇学习 中的局限性
虽然隐喻认知语言学对英语词汇学习有很大的帮助,但是也存在一定的局限 性。首先,并不是所有的英语单词都可以通过隐喻来记忆和理解,有些单词的含 义和用法可能无法用隐喻来解释。其次,隐喻的使用受到文化背景的影响,不同 文化背景的人可能对同一隐喻有着不同的理解和感受。因此,学习者需要注意隐 喻使用的具体情境和文化背景。
接下来,我们讨论翻译认知语言学对翻译理论研究的启示。翻译认知语言学 强调翻译过程是一个动态的、创造性的认知过程,涉及到源语言和目标语言之间 的意义转换和文化协商。这种观点为我们理解翻译的复杂性提供了新的视角,使 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翻译过程中的文化、语境和语义转换。此外,翻译认知语言 学还强调翻译过程中的语境敏感性。
试析认知角度下的英语隐喻
试析认知角度下的英语隐喻隐喻在希腊文中原来指转换,因此,隐喻在英文中就有其隐喻式的意涵,暗指“将意义由某事物转移侧(至)另一事物”。
有些人认为,隐喻在文学语言中使用得很多,是一种文学表达技巧,而在平常的生活语言中不常用到。
没有隐喻,只是少了一些修饰性的东西。
其实不然。
隐喻是我们概念系统的一部分,我们所思考的事物,以及我们过往经历对认识活动的影响,其实都是隐喻的一种表征。
虽然我们在使用语言中并无所觉,但是在人类的概念系统中,隐喻提供了相当大的一个基础。
而语言又是人类认知能力的体现,所以隐喻通过语言表达人们对事物的认知。
对此,认知语言学从认知的角度对隐喻作出了一个全新的解释,即隐喻不只是一种文学中的修辞手法,更是一种人类语言的普遍现象,也是人类重要的认知方式。
认知语言学对于隐喻的描述凸显了隐喻的认知性质。
近年来,很多学者都从不同的角度对认知视角下的隐喻做了大量的研究。
不同语言在隐喻上有很大的差异。
而作为一名英语的学习者和教师,在实际的英语教学和第二语言习得中,如果想取得更好的成果,那么明确隐喻、认知和语言之间的关系将会有很大的帮助。
1 隐喻的认知性对隐喻的研究最早起源于古希腊时期。
亚里士多德在其经典著作《修辞学》中就曾经对隐喻做过探讨。
亚里士多德把隐喻定义为一个词代替另一个词,但表示同一意义的语言手段。
而他认为隐喻的主要功能是修辞,也就是说隐喻是语言的异体表达方式,是反其道而行之,对常规语言的变异。
亚里士多德的这种看法对传统语言学研究有着深远的影响,但是此观点主要局限于语义学和修辞学领域的研究。
随着西方语言哲学、符号学、心理学等一系列学科在20世纪中后期的飞速发展,传统的语言学观点受到了极大的挑战,尤其是Lakoff&Johnson在1980年出版的《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这部著作开辟了一条从认知的角度研究隐喻的新途径。
Lakoff &Johnson认为,隐喻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无处不在,它不只存在于语言中,还存在于我们的思维和行为中,存在于我们的概念体系中。
认知语言学中的隐喻
2006年第2期认知语言学中的隐喻赵虹(燕山大学外国语学院,河北秦皇岛066004)[摘要]本文对隐喻研究的历史和现状进行了分析和探讨。
其中包括:国外对于隐喻研究的历史发展和特点、隐喻的成因和功能、隐喻理论的运行模式、隐喻的识别和理解及个人的评述。
[关键词]隐喻认知分析[中图分类号]H0-0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06)02-0055-62006年第2期总第54期No.2.2006TotalNo.54北京化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BeijingUniversityofChemicalTechnology(SocialSciencesEdition)[收稿日期]2006-4-19[作者简介]赵虹(1971-),女,吉林人,燕山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
一、隐喻研究的历史及特点从亚里斯多德学派开始,对隐喻的研究一向被看作是边缘学科,主要局限于诗学和修辞学的领域。
在这段时期,隐喻被视为表达同一意义的语言手段,范围限于词汇层次,即仅把隐喻看成是润色的工具,而并未充分认识到隐喻既是语言的文体特征,也是语言的认知特征。
到了19世纪,柏拉图学派认识到,隐喻是人类内部的一种机制,既反映了语言的本质,又反映了人类的本质。
20世纪80年代以来,对隐喻的语义研究逐渐兴起,这时,隐喻已经被认为是新的意义产生的语义现象,对隐喻的研究已经上升到句子层面,主要代表人物有布莱克和理查兹的焦点框架理论和互动理论。
随着认知语言学的兴起,隐喻又一次成为认知范式中的研究焦点。
因为,隐喻处于人类独有的认知能力的心脏部位,负责意义的产出、传送和加工。
此时的隐喻不仅被看作是一种修饰话语的修辞现象,而且更重要的是被视为一种人类的认知现象———以某一领域的经验来说明或理解另一领域的经验,是人们对抽象范畴进行概念化的认知工具。
目前,隐喻的研究范围正向多学科、多层次的方向扩展,如Lakoff等人的隐喻认知观等。
笔者主要就隐喻的成因和在认知领域的功能做了初步探讨。
国内外隐喻研究简述
国内外隐喻研究简述作者:陈婷婷来源:《文学教育·中旬版》2016年第11期内容摘要:隐喻已成为国内外学术研究的重要课题,学者们不仅从隐喻理论本身出发,更有结合其他领域如外语教学、语料库等进行研究。
本文简述了国内外隐喻研究的发展历史及主要观点。
关键词:隐喻认知隐喻研究在国内外都有悠久的历史,尤其近几十年来,随着认知隐喻理论的发展,隐喻更成为当前学者的重要研究课题,并逐步涉及到很多相关领域的研究探讨。
一.国外隐喻研究在现代西方隐喻研究著作中,metaphor(隐喻)可以指语言中的隐喻性文字表述,或者指制约语言隐喻性表述的思维机制,甚至指概念化过程本身。
国外的隐喻研究主要有以下四种理论。
1.替代论最早的隐喻者亚里士多德认为隐喻是一个词直接代替另一个词来表达同一意义的语言手段,两词之间属于一种对比关系。
这种替代论把其看作是加工语言的手段,而没有把隐喻和人类的语言交际结合起来,缺陷在于难以确定准确的替代方式,仅仅分析了可以互为取代的可能性。
2.比较论亚里士多德由替代论发展形成比较论——隐喻是两个事物相似性的比较,或者说是明喻的缩略,这种理论符合人们的直觉。
与替代论相比,比较论将隐喻研究置于更大的拓展空间;但仍局限于语言本身,并没有涉及到人的思维和符号的使用问题,这明显区别于我们现在对隐喻概念的理解。
3.互动论1936年,Richards在《修辞哲学》中提出了隐喻互动理论。
他认为:1)语言实质上是隐喻的;2)隐喻存在两个方面:主体和喻源。
由于主体和喻源这两个成分的概念中存在着共同点,因而主体和喻源之间可以产生互动。
(胡壮麟,2004)Richards用语旨和载体来指相互作用的这两种思想,这改变了人们日常生活中熟悉的观察目标的角度,从而创造了一个新的观察角度,逐步形成了认知范畴的隐喻研究。
4.认知隐喻论莱考夫是第二代认知语言学即意义学派的代表。
他提出的概念隐喻理论是认知语义学中的重要内容,在其专著《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超越冷静的推理》和《体验哲学》中得到详细的说明。
浅析基于认知语言学理论下的英语隐喻研究论文
浅析基于认知语言学理论下的英语隐喻研究论文浅析基于认知语言学理论下的英语隐喻研究论文关键词认知语言学隐喻最佳关联摘要目前隐喻研究已超越了语言学范围,从各自不同角度,不同领域建立了不同的隐喻理论。
隐喻即人类通过一个概念域的事体来理解和经历另一个概念域事体的方式,是一种特定的心理映合,这种映合对人们的日常思维、推理和想象都产生很大的影响。
隐喻拥有普遍性和系统性的特点,隐喻产生于认知,是人类认知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认知的结果,同时又促进了认知的发展。
一、引言隐喻的本质问题一直是语言学家、心理学家、哲学家等所共同关注和探讨的问题,尤其是二十世纪以来,隐喻更多地是作为横跨心理学、哲学、文艺学、语言学等学科的多维性研究课题。
从古希腊Aris -totle以来,修辞学都将隐喻作为一种修辞格来进行研究,认为隐喻能够给文章带来意想不到的美学效果。
Richards等人对隐喻的研究当然要比Aristotle的认识深刻和全面得多,但是有一个事实是不能回避的:无论是Aristotle的“类比理论”,还是Richards的“相互作用理论”,都始终把研究的视角和层次放在语言本身,没有能够深刻地揭示隐喻的本质问题。
认知语言学家立足于“现实—认知—语言”这一基本原则,在人们经验感知的基础上,从人类认知的角度来研究隐喻认知机制的实质和特点。
二、隐喻研究隐喻的研究由来已久,是“旧得不能再旧的题目”(叶子南,2008)。
但是很多时候,问题的解决与否并不是取决于研究所投入的时间的。
而且语言的创造性本质决定了新的隐喻必定会不断出现。
这就要求我们的研究也要不断跟进。
Lakeoff和Johnson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期提出隐喻意义的实质是源域(sourcedomain)和目标域(targetdomain)映射关系。
Lakoff和Johnson将隐喻分成了三种:结构隐喻(structuralmetaphor)、方位隐喻(orienta-tionalmetaphor)和本体隐喻(ontologicalmetaphor)。
《隐喻学研究》和《认知隐喻学》对比研究
《隐喻学研究》和《认知隐喻学》对比研究作者:周国清来源:《科教导刊》2010年第14期摘要束定芳先生发表在《外语学刊》09年第2期的《绰号的认知语言学分析》激发了笔者对隐喻学的兴趣,于是笔者认真研究了束定芳先生的《隐喻学研究》和胡壮麟先生的《认知隐喻学》。
研究中深刻感受到了隐喻和认知的关系。
本文便是对比研究中对隐喻概念的总结,以及研究过程中对问题的思考。
关键词隐喻认知间接中图分类号:H315文献标识码:A有着五千年历史文明的中国人自古讲究“以礼待人”、“打人不打脸”,凡事喜欢换个方式说。
因此隐喻对于中国并不陌生。
但与西方百家争鸣的研究态势相比,中国隐喻的繁荣似乎更多地体现在修辞上。
沈家煊在外教社认知语言学丛书的总序里说:“引进和介绍是必要的,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介绍和阐释人家的理论不能代替我们自己对语言的研究,不然我们就永远跟在人家屁股后头,给人家的理论做注解。
1 如何界定隐喻认识一个事物首先必须知道这个事物是什么。
对某一学科的定义意味着对该学科的全面把握。
定义是最基础,也是最需要时间的工作。
同一事物,由于认知方式的不同,定义角度也就不同,因而有了不同的定义陈述。
但归根结底,不过是同一事物的不同方面。
1.1 两书对隐喻的定义《隐喻学研究》认为隐喻的识别方法有两种。
一种是通过明确的隐喻信号,如英语中的to put it metaphorically、to use a metaphor、speaking metaphorically;汉语中的“打个比方”等;另一种是根据言语变异的性质。
此外,该书在第二章里罗列了隐喻的词典定义(个人猜想作者是想从词典入手,给隐喻一个明确的定义,但结果不尽如人意),不难看出,隐喻在词典里都被看做是一种辞格,还没有把隐喻的多学科研究收入在内。
对于隐喻研究是什么这个问题,《认知隐喻学》只举出四个理论供读者参考,从而回避了隐喻的定义问题。
这四个理论为:张力理论、冲突理论、变异理论、语义变则理论。
认知隐喻在综合英语教学中的应用价值研究
认知隐喻在综合英语教学中的应用价值研究摘要:本文旨在探讨认知隐喻在综合英语教学中的应用价值,并提出相关的研究成果。
通过文献综述和案例分析,本文发现认知隐喻在综合英语教学中有着重要的应用意义,可以促进学生的思维训练、语言表达能力和英语学习的成效。
本文呼吁教育工作者在综合英语教学中更多地应用认知隐喻,以提升教学质量和学生学习体验。
关键词:认知隐喻,综合英语教学,应用价值引言隐喻是语言学中的重要概念,它是一种借助比喻手段进行信息传递的修辞方式。
而认知隐喻则是指基于认知结构的隐喻,是由认知科学家乔治·莱科夫发展而来的概念。
认知隐喻不仅存在于语言表达中,更是一个反映认知结构的重要手段,它通过隐喻的方式帮助人们理解抽象的概念。
在综合英语教学中,认知隐喻有着重要的应用价值。
本文旨在探讨认知隐喻在综合英语教学中的应用意义,并提出相关的研究成果,以期为教育工作者提供一些启示与借鉴。
1. 促进学生的思维训练认知隐喻能够激发学生的思维力,帮助他们更深入地理解语言和文本,并将抽象的概念具象化。
在综合英语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学生使用隐喻的方式来解释和理解语言知识,从而达到促进学生思维训练的目的。
当教师解释英语中的某一语法现象时,可以使用隐喻来帮助学生理解并记忆。
这样一来,学生便会在语言学习中形成一种广泛的逻辑思维,提高他们的综合英语能力。
2. 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通过认知隐喻的方式进行综合英语教学,可以使学生更生动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想法。
认知隐喻能够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使他们更具有表现力和感染力。
在写作和口语表达中,学生可以通过使用隐喻来增加文章和对话的意境和氛围,从而提升其语言表达能力。
也能帮助学生更准确地理解和运用英语语言,对学习英语习得能够提供有力的支持。
3. 增强英语学习的成效二、认知隐喻在综合英语教学中的具体应用方式1. 利用隐喻来解释语法现象在英语教学中,语法知识是学生学习的重点和难点之一。
国外隐喻研究综述
国外隐喻研究综述国外隐喻研究综述隐喻是人们日常语言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它不仅被用于文学作品中,也渗透到了人际交往和商业行为中。
隐喻是一种比喻性的表达方式,在语言中使用具有象征和抽象的意义,能够充分地表达人的情感、思想和价值判断。
因此,隐喻已经成为语言学和认知研究的重要方向之一。
本文将从隐喻的理论基础、类别和认知语言学三个方面综述国外隐喻研究现状。
一、隐喻的理论基础隐喻的研究最早可以追溯到亚里士多德,但是直到20世纪,隐喻成为了一项重要的研究对象。
现代隐喻理论的发展受到了哲学、语言学、心理学、文学以及计算机科学的影响。
在这些学科的基础上,出现了诸如隐喻概念、隐喻解释和隐喻传递等理论。
其中,隐喻概念是指隐喻的形式和特点,隐喻解释是指研究隐喻的阐释和理解,而隐喻传递则是指隐喻的作用及其在人类传播中扮演的角色。
二、隐喻的类别隐喻可以分为语言隐喻、视觉隐喻、思维隐喻等几类。
其中,语言隐喻是最常见的一种,它指的是通过语言的表达来进行隐喻。
例如,“他是一只老鹰”、“我的爱人是一团火”等。
而视觉隐喻是指通过图像或其他视觉表现形式来进行隐喻。
例如,“你的心如花一样开放,点亮了黑夜”图像中的花和灯就是一种视觉隐喻。
思维隐喻则是指通过类比或推理来进行隐喻。
这种类型的隐喻可以发现逻辑的关联性和相似性,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和解决问题。
三、认知语言学与隐喻在认知语言学中,隐喻被认为是人类思维和语言的本质属性。
人们使用隐喻来理解抽象和复杂的概念,并将其与更熟悉的事物进行比较和类比。
隐喻通过使人们更好地理解和记忆抽象概念来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近年来,认知语言学研究重点转向了数学、物理、工程、商业和社交媒体等领域,在这些领域,隐喻的重要性也越来越显著。
结论:本文综述了国外隐喻研究的几个方面,包括隐喻的理论基础、类别和认知语言学等。
隐喻是言语中重要的一个表现形式,是具有象征和抽象意义的表达方式,隐喻对于我们理解和吸引别人的情感、思想和价值判断具有重要的作用。
人体隐喻论文:英汉人体隐喻认知性分析
人体隐喻论文:英汉人体隐喻认知性分析【中文摘要】隐喻是语言中的一种普遍现象。
自从2000多年以来,隐喻由于其与语言的密切关联性,逐渐受到越来越多关注。
传统观点认为,隐喻是一种词语层次上的修辞方式,仅仅是语言的装饰,因此,对它的研究也就主要局限在语言层面和修辞手法上。
Lakoff和Johnson的《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一书标志着从认知角度研究隐喻的开始。
在书中,作者认为隐喻不仅是一种语言现象,而且也是一种认知现象,与人的思维方式和思维发展密切相关。
人类思维源于入的生物本体,及由此感知的躯体经验和生活环境的自然状况,在此基础上形成人类基本的意象图式经验结构,即源认知域,再通过隐喻模式,具体的基本概念被映射到其他抽象的概念,即域中去。
人类的认知规律总是遵循着由近及远,由自我到非自我,由简单到复杂,由熟悉到陌生,由具体到抽象,由实体到非实体的顺序逐步展开的,所以在认识外界万事万物的时候,世界各地的人们都不约而同地遵循着“近诸取身,远诸取物”的规律,也就是说,人们总是把自己的身体作为基准来衡量周围其他的事物,把对人体的认知经验用到对别的对象的认知上,把用于人体的概念投射到别的对象上面,从而建构新的概念,这就是人体隐喻化。
(荀苗,2008)在早期的人类时代,远古人类就是将自己的身体作为衡量周围事物的标准,将身体的各个部位或者器官以各种方式投射于自身周围的客观物质世界,以此通过人体隐喻化的认知方式来不断的认识世界。
由此可见,人类的认知最先起源于人类自身,人体隐喻化在人类理解外部世界的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是人类认识世界的一种重要的认知方式。
通过人身体隐喻研究,人类可以认识和了解那些复杂和抽象的概念。
然而,由于不同的民族其所处的地理位置、文化环境的不同,反映在人类语言中的人体隐喻化概念也具有一定的差异。
本文以莱考夫和约翰逊提出的映射理论(The Cross-domain Mapping Theory),概念隐喻理论(Conceptual Metaphor Theory)以及约翰逊的意象图示(Image Schema)等认知理论为基础,通过对英汉语中大量人体隐喻词及表达方式的分析,主要回答如下问题:1.英汉语中存在的人体相关的隐喻表达方式是如何构建的?又是怎样被理解和表达的?2.怎样理解两种语言中存在的人体隐喻的异同现象?同时通过分析人体器官概念隐喻过程及其认知机制,得出如下结论:1.不同的语言系统体现了人类相似的认知过程——即通过具体的身体经验的隐喻化去理解抽象的情感,心理,思维等,从而不断理解和认识世界。
国外语料库隐喻研究综述
感谢观看
在社会学领域,研究者们则了隐喻在社会交流和社会建构中的积极作用,并 探讨了隐喻在社会批判和文化重构中的重要地位。
然而,国外隐喻研究也存在不足之处。首先,不同领域的隐喻研究存在孤立 现象,缺乏跨学科的交流和合作。其次,隐喻研究中的主观性和任意性较大,缺 乏统一的评价标准。最后,对于隐喻的认知机制和功能仍需进一步深入研究。
尽管国外隐喻研究已经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也存在一些问题。首先,不同 领域的隐喻研究存在孤立现象,缺乏跨学科的交流和合作。其次,隐喻研究中的 主观性和任意性较大,缺乏统一的评价标准。最后,对于隐喻的认知机制和功能 仍需进一步深入研究。
三、国外隐喻研究的成果和不足
国外隐喻研究取得了很多成果。在语言学领域,研究者们发现隐喻在语言的 运用和理解中具有重要作用,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认知和理解抽象概念。在文学 领域,研究者们探究了隐喻在作品中的艺术表现和文化内涵,深入剖析了隐喻在 文学作品中的审美功能。在心理学领域,研究者们通过实验和观察等方法,揭示 了隐喻在思维和行为中的重要作用和机制。
3、隐喻的语境和意义
基于语料库的隐喻研究还能够探讨隐喻的语境和意义。通过对大量含有隐喻 的语言实例进行对比分析,研究者可以发现隐喻在不同语境下的使用和意义变化 情况。例如,通过对英语新闻语料库中的政治隐喻进行分析,研究者发现政治家 们使用隐喻来形象地表达政治观点和政策,而这些隐喻的意义往往因政治立场和 意识形态的不同而有所差异。
3、深化对隐喻认知机制的研究:目前对于隐喻的认知机制和功能仍需进一 步深入研究。未来的研究需要运用更加先进的神经科学、心理学等方法和技术, 探究隐喻在大脑中的认知过程和神经基础。
4、研究隐喻在不同领域的应用:未来的研究可以进一步拓展隐喻在不同领 域的应用价值。例如,在教育、广告、外交等领域中,隐喻的使用具有重要的意 义和作用。对这些领域中的隐喻应用进行研究,可以进一步提高隐喻研究的实用 价值和社会影响力。
国外认知隐喻识别研究述评
国外认知隐喻识别研究述评隐喻是指把一种事物用于概括另一种事物。
在语言表达中,隐喻常常是指某个词汇或者句子所表达的意义,在表面上似乎与字面意义不符,但通过隐含的联系,可以理解它隐藏的意义。
而认知隐喻识别是指人类对于一种隐喻表达的意义有着自然而然的理解能力,并可以快速识别与之相关的特征。
在国外,认知隐喻识别已成为语言交流方面的焦点,很多研究也涉及到汉语隐喻识别方面。
随着实验技术的不断发展,一系列的实验研究表明,认知网络系理解隐喻的根本基础,否则,即使是对表面意义的理解都是无法完成的。
在认知隐喻识别方面,Lakoff和Johnson提出了概念隐喻这一基本概念,他们认为,隐喻借助了概念的“结构转移”来实现概念间的联系,这一过程中,就包含了一定的认知加工机制,而认知隐喻识别研究则可以奠定此基础从而加深对隐喻的理解。
研究表明,认知隐喻识别可以被归纳为“基础隐喻”和“推演隐喻”两个部分。
其中,基础隐喻是指那些因为我们生活经验而变得自然,因而无需特别适应的隐喻。
例如,我们理解“时间就是金钱”这一由时间为隐喻来源的比喻,即通过类比得到“时间和金钱都是具有价值的”,这是因为“值”的概念是一种基本而自然的认知结构。
而推演隐喻是指那些难以理解的隐喻,其中不仅仅包括所谓的“推演阶段”,更加关注的是来自于概念隐喻结构的派生意义的生成过程。
例如,一个人“掉入爱河”这一隐喻表达,可以通过把“感情是水”和“处在水中会淹死”这两个基础隐喻相结合,得到爱情对象让人心潮澎湃难以自拔之意义。
在实际的应用中,已经有一系列隐喻相关的应用研究。
有关政治选举,有一些研究比如选择选民对候选人的隐喻通常会影响投票决策;在商业领域,有关于品牌和标识的隐喻可以更好地帮助人们与产品相互沟通。
通过对汉语隐喻进行研究,可以更好地理解和使用隐喻,这不仅有助于汉语文化与西方文化的交流,更强化了语言交流能力与文化意识的培养。
总的来说,认知隐喻识别的提高可以使我们更好地了解互联网信息传播、交流,还可以加深我们对于不同文化之间差异的理解。
在华留学生隐喻能力与词汇认知水平的实证研究
在华留学生隐喻能力与词汇认知水平的实证研究隐喻是一种常见的修辞手法,广泛应用于语言表达中。
然而,隐喻的理解和运用需要具备一定的词汇认知水平。
本研究旨在探究在华留学生的隐喻能力与词汇认知水平之间的关系,并为隐喻教学提供一定的参考。
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以在华留学生为研究对象。
通过随机抽取样本,共收集了300份有效问卷。
问卷内容包括参与者的基本信息、词汇认知水平以及隐喻理解与运用情况。
研究结果显示,在华留学生的词汇认知水平与隐喻能力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
具有较高词汇认知水平的留学生更容易理解和运用隐喻,而词汇水平较低的留学生则较难掌握隐喻的含义和运用方式。
进一步的分析表明,留学生的语言学习经验和学习动机对隐喻能力的影响较大。
在国内学习时间较长、接触中文环境较多的留学生,其词汇认知水平和隐喻能力更高。
此外,留学生对于学习中文的目标和动机不同,也会对隐喻能力产生影响。
那些对中文文化和语言感兴趣的留学生,通常拥有较高的隐喻能力。
本研究的结果对于隐喻教学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在华留学生在学习中文的过程中,应注重词汇的积累和理解,为提高隐喻能力打下基础。
同时,教师可以通过增加隐喻相关的教学内容,培养学生对隐喻的敏感性和理解能力。
此外,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参与相关的语言活动,如隐喻创作、隐喻解读等,以提高他们的隐喻运用能力。
总之,本研究探究了在华留学生的隐喻能力与词汇认知水平之间的关系,并发现二者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
这一发现对于隐喻教学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教师可以根据留学生的词汇水平和学习动机,设计相应的教学策略,帮助学生提高隐喻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认知隐喻理论对大学外语跨文化交际教学的整合研究
认知隐喻理论对大学外语跨文化交际教学的整合研究前言近年来,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和不断增长的经济联系,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学习外语。
大学外语教育是一项非常重要的任务,跨文化交际教学是外语教育中尤为关键的方面之一。
在这个过程中,认知隐喻理论可以被应用于教学中。
认知隐喻理论隐喻是一种语言现象,比喻和隐喻是词汇和语法领域的经典问题。
在认知隐喻理论中,隐喻是人们用一个概念或事物的特点来理解另一个概念或事物。
也就是说,对一些陌生的或者新出现的概念,我们常常根据其和我们已知的概念之间的相似性,来进行理解。
认知隐喻理论通常指的是将人在理解或思考中使用的隐喻与人类认知过程、文化以及神经认知等过程联系起来的理论。
这个理论有助于我们理解人类思维的本质,并将它应用于跨文化交际教学中。
认知隐喻理论在大学外语跨文化交际教学中的应用在大学外语教学中,我们常常遇到跨文化交际的挑战。
认知隐喻理论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应对这个挑战。
首先,认知隐喻理论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外语学生的思维方式并尊重它。
外语学生来自不同的文化背景,他们的语言学习受到他们自身的文化和社会背景的影响。
当我们能够理解和尊重这些影响时,我们可以更好地帮助他们学习外语和跨文化交际。
其次,认知隐喻理论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设计和交流教学内容。
隐喻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传达和理解抽象的或者难以解释的概念。
我们可以利用隐喻来帮助学生理解新的文化概念,比如某种价值观或者社会习俗。
最后,认知隐喻理论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评估学生的学习成果。
隐喻是语言和文化背景的交汇点,因此了解学生如何解读和应用隐喻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评价他们对跨文化交际的理解程度。
结论在大学外语跨文化交际教学中,认知隐喻理论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应对跨文化交际的挑战。
学生的语言学习受到他们自身的文化和社会背景的影响,我们应该尊重和理解这些影响。
隐喻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传达和理解抽象的或者难以解释的概念,同时了解学生如何解读和应用隐喻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评价他们对跨文化交际的理解程度。
近三年国外隐喻研究文献综述
近三年国外隐喻研究文献综述一、本文概述隐喻,作为语言学和认知科学中的一个核心概念,一直是国内外学者研究的热点。
近年来,随着跨学科研究的深入和方法的创新,国外隐喻研究呈现出多元化、深入化的趋势。
本文旨在综述近三年国外隐喻研究的主要成果和进展,以期为国内相关研究提供借鉴和参考。
本文首先将对近三年国外隐喻研究的主要文献进行梳理,包括语言学、心理学、认知科学、哲学等多个领域的相关研究。
在此基础上,本文将从隐喻的定义与分类、隐喻的认知机制、隐喻与文化的关系、隐喻在交际与教学中的应用等方面,对国外隐喻研究的主要内容和观点进行概括和评价。
通过综述近三年国外隐喻研究的主要成果和进展,本文旨在揭示隐喻研究的最新动态和发展趋势,为国内相关研究提供新的视角和思路。
本文也期望通过对比分析国内外隐喻研究的异同,推动国内外隐喻研究的交流与融合,共同推动隐喻研究的深入发展。
二、隐喻理论的发展近三年,隐喻理论的发展呈现出了多元化和深入化的趋势。
从传统的修辞学视角,隐喻被视为一种语言现象,用以增强语言表达的效果。
然而,随着认知语言学、神经语言学、心理学等多学科的介入,隐喻的研究逐渐深入到人类思维和认知的核心层面。
隐喻理论的发展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概述。
在认知语言学的框架内,隐喻不再仅仅被视为一种修辞手段,而是被视为人类思维和认知的基本方式。
这一观点强调了隐喻在日常语言和理解抽象概念中的核心作用,认为隐喻是通过具体的事物或经验来理解抽象概念的重要工具。
神经语言学的研究为隐喻理论提供了新的视角。
通过神经影像等技术手段,研究者们发现隐喻处理涉及到大脑的不同区域,包括语言处理区、情感处理区和认知控制区等。
这些发现进一步证实了隐喻处理的复杂性和多维性,也为隐喻理论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实证支持。
心理学对隐喻的研究也日益深入。
心理学家们从认知过程、情感反应和社交互动等多个角度探讨了隐喻对人类思维和行为的影响。
这些研究不仅丰富了隐喻理论的内涵,也为隐喻在心理治疗、教育等领域的应用提供了理论基础。
国外隐喻研究综述_林书武
国外隐喻研究综述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 林书武 提要:本文以隐喻的归属问题,即是否存在比喻性语言跟非比喻性语言的区别为主线,综合考察了国外隐喻研究。
文中着重介绍国外学者对隐喻两项(即两部分结构)的分析,以及对隐喻成因的分析,并叙述隐喻的认知功能,说明Lako ff的隐喻研究及其创新。
关键词:隐喻、认知 对国外隐喻研究进行综述,可以有多种写法。
E.Steinhart和 E.F.Kittay撰写的概述,扼要但比较全面地介绍了隐喻理论、隐喻研究方法、隐喻的解释,但不涉及文学隐喻研究(见Asher主编,1994:v ol.5)。
Kirsten Malmkjær(1991)在为其主编的百科全书撰写“隐喻”一条中,概述了隐喻研究的两种主要方法“建构论”与“非建构论”,又介绍了“比较说”与“取代说”两种理论,以及从语义、语用的角度研究隐喻的概况。
Andrew Orto ny (1993)为《隐喻与思维》一书写了一篇“导言”,对该书所收的论文作了概括的介绍,可以看作是对隐喻研究的一种综述,其中提出隐喻研究分为宏观研究和微观研究两大范畴。
F.R.Ankersmit et al(1993)在为所编《隐喻与知识》一书撰写的“导言”中,提出关于“认知的真”(cog nitiv e truth)是评价历来各家理论价值的主轴;也就是说,认为隐喻是某一领域中真的始源,真的传送者,还是把隐喻当作一般看待,换言之,是承认有隐喻真还是否认有隐喻真,这是区分各家理论的重要标志。
而M.C.Beardsley在为《哲学百科全书》(主编Paul,1967)撰写的“隐喻”一条中,着重介绍了各种各样的隐喻理论,包括“感情论”、“象义论”等等。
我国有青年学者束定芳(1996)对隐喻研究的历史发展、对现代隐喻学的研究目标、方法和任务作了比较全面的介绍。
我们在这里提出以隐喻的归属问题,即以隐喻属于形象语言[比喻性语言]还是属于普通语言[非比喻性语言]为主线,对国外隐喻研究进行综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Changchu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第31卷第1期2018年1月Vol.31No.1Jan.2018国外认知隐喻识别研究述评姚志英(滁州学院外国语学院,安徽滁州,239000)[摘要]隐喻是人类赖以生存的认知模式。
近年来,认知隐喻一直是国内外认知语言学研究的一个热点。
国内学界并没有对隐喻识别(隐喻分析的关键步骤)给予足够的重视。
在此,首先梳理了隐喻识别所涉及的基本概念,然后介绍和评述了国外隐喻识别方法,以期对隐喻识别的进一步研究提供一些启示和建议,从而更好地进行隐喻分析。
[关键词]认知隐喻;隐喻识别;述评[中图分类号]H03[文献标识码]A[基金项目]安徽省教育厅人文社科一般项目(SK2015B03);安徽高校省级人文社科重点项目(SK2017A0422);外研社大学外语教学科研项目(2017050902)[作者简介]姚志英(1969-),女,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为应用语言学。
随着认知科学和语言学的蓬勃发展,认知隐喻理论及其应用早已成为一个研究热点。
认知隐喻理论研究成果十分丰硕,并得到了各个学科领域的广泛关注和应用。
可是,隐喻研究和分析必然涉及的一个关键性前提问题——隐喻识别的方法或程序,学界并没有给予足够的关注和完全达成共识。
但是,也有少数国外隐喻研究者意识到或提出这个问题。
Deignan ,Charteris-Black 和Koller 均指出,隐喻性表达的识别(尤其是在语料库中)之所以复杂困难,是因为缺乏一个统一的隐喻识别标准。
[1-4]隐喻概念的理解和定义、隐喻分类标准等因素都会对隐喻识别的过程和结果产生一定的影响。
事实上,在进行隐喻分析之前,隐喻研究者必须明确其研究所涉及的隐喻标准(即:什么算作是隐喻)。
明确隐喻标准有利于保证研究的客观性,有助于其他学者对该研究进行重复验证性研究。
但是,很多研究者缺乏严谨的科学态度,没有在自己的研究中非常详细地陈述其对隐喻的理解及识别标准,而是直接呈现分析结果(相关的隐喻性表达、概念隐喻或分析数据)。
目前,也有一些比较具有影响力,并广为其他学者所采用的隐喻识别方法,例如:Char⁃teris-Black 及Deignan 的基于语料库的隐喻识别法,[3,5]Pragglejaz Group 的MIP ,[6]Steen 团队的MIPVU 。
[7]然而国内很少有学者对隐喻识别问题进行深入探讨。
本文梳理了隐喻识别所涉及的基本理论知识,介绍和评述了国外的隐喻识别方法,指出了隐喻识别中一些有待解决的问题,以期对以后的隐喻识别工作和研究有所启示。
一、隐喻识别涉及的相关概念(一)隐喻的定义在隐喻识别过程中所涉及的相关理论必然影响我们对隐喻构成的直觉判断。
如果想识别语篇或话语中的隐喻,首先要明确隐喻的定义,即什么样的语言(思维概念的表征)才能被称为隐喻。
传统语言学认为:隐喻是一种修辞格,纯粹的语言现象,说话人为了制造特殊的修辞或交际效果而使用的可有可无的一种语言表达形式。
Aristotle指出,隐喻就是用其他事物的名称命名这一事物[8];1989年版本的《牛津英语大词典》对隐喻的定义如下:隐喻是一种修辞手段,是把一个描述性的词语并不是十分恰当地转移应用到其他事物上面的过程。
后来,很多学者不断地质疑和批评传统隐喻观,主要是因为其对隐喻的理解局限于纯语言层面,忽略了隐喻的认知和语用特点。
作为从认知角度研究隐喻的代表人物,Lakoff,Johnson于1980年出版了研究隐喻的经典著作《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
[9]他们认为,隐喻的本质是通过另一类事体来理解和经历某一类事体;隐喻是一种通过语言表现出来的思维方式和认知模式,是人们通过简单而具体的事物理解和表达复杂和抽象事物的基本能力。
隐喻的形成离不开两个概念域之间的投射,一般是通过由近及远、由实体到非实体、由简单到复杂、由具体到抽象的方式实现从来源域到目的域的映射。
概念隐喻理论强调认知主体(即人)在隐喻理解中的重要积极作用,是当代隐喻研究的重要理论。
(二)广义的隐喻范畴当代认知语言学对隐喻的研究范围已大大拓展,不再局限于传统意义上的隐喻。
认知隐喻研究对象是指任何隐喻性表述,即广义的隐喻范畴,如转喻、拟人、类比、明喻、夸张、反讽、提喻等。
虽然这些语言表达都是隐喻识别对象,但并不意味着所有的拟人、明喻、类比和夸张都是隐喻,只有存在构成源域和目的域之间的跨域映射潜能的语言表达才能称为隐喻。
(三)语言隐喻和概念隐喻Cameron和Deignan指出,隐喻是从语言和思考的动态作用中浮现出来的,同时具有语言属性和概念属性。
[10]概念隐喻(conceptual metaphor)是概念系统中的跨领域映射,属于概念层面的概括;隐喻表达式(metaphorical expressions)则指跨领域投射的表层体,也就是语言层面上的个别表达式,即语言隐喻(linguistic metaphor)。
一个隐喻概念可能产生大量的、彼此和谐的语言表达式(其中包括隐喻表达式);一个概念隐喻可以解答一组隐喻的语义张力问题。
隐喻在不同层面(语言和概念)具有不同的特征和属性,因此语言隐喻和概念隐喻的识别方法并非相同。
虽然“概念”层面的隐喻和“语言”层面的隐喻关系复杂,甚至二者会被合并,但是为了更好地考察它们在语言和思维中的运行情况以及认知隐喻理论的深远发展,二者必须在不同层面上分开。
(四)隐喻的归约性不同的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基于不同的标准、运用不同的方法对隐喻作出了不同的分类。
Lakoff 和Johnson根据规约程度的不同将语言中的隐喻表达分为两类:规约隐喻和新奇隐喻。
[9]规约隐喻是指那些已被语言社团广泛使用和接受,并成为日常语言的一部分的隐喻,其意义已成为约定俗成的字面意义,语言使用者也已经忽略或意识不到其语义张力的存在。
新奇隐喻是指那些刚刚被创造出来或虽已存在一段时间,但尚未被大部分语言使用者所认可的隐喻。
新奇隐喻的语义张力和可阐释性依然明显。
说话人在理解新奇隐喻时要比理解常规隐喻付出更大的努力,隐喻的新奇程度越高,语言的隐喻性就越强,听话人理解该隐喻所需付出的努力就越大。
学界普遍认可这一隐喻分类方法,其中有些学者倾向于把规约隐喻称为“死隐喻”。
在总结和反思前人有关隐喻规约程度的研究的基础上,Müller基于一系列相似但不相同的标准,提出两个分类方法:(1)基于系统的三分法。
根据隐喻的规约化、新奇感以及透明度程度,把隐喻划分为死亡、根深蒂固和新奇语言隐喻。
死隐喻是规约程度很高并已变得不太透明难以辨认的隐喻;根深蒂固隐喻则是部分程度上的规约,但依然透明可鉴。
隐喻性有程度之分。
隐喻性是一个连续体,一端是已经失去隐喻性的死喻,另一端是隐喻性极高的活喻。
(2)基于生命形式的两分法:静态和动态。
基于规约和透明程度标准的死亡、根深蒂固和新奇隐喻均属于静态隐喻;对于特定时间内的特定说话人或听话人来说,根据隐喻性的激活程度(从睡眠到苏醒),隐喻可以看作是动态的。
[11]值得关注的是,规约隐喻和新奇隐喻之间并不存在清晰的界限。
所有的新奇隐喻在反复使用中都会逐渐失去新鲜感,向着规约隐喻的方向运动,并最终成为规约隐喻。
规约隐喻并没有死去,依然生命力十分旺盛,是我们日常语言和概念体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12]。
在特定语境下,说话人或作者也可以凸显和激活死亡隐喻的隐喻性,使之死而复生。
总之,隐喻性在语言使用中是一个动态的过程。
作为语言系统的一部分,隐喻是由不同的说话者或作者创造和使用,然后被不同的听话者和读者理解和接受,因此对隐喻的规约程度的判断必须充分考虑特定的语用和认知语境。
隐喻从新奇到死的过程如何划分及处理,没有固定的标准,也会影响识别的结果,需要一个权威组织提出全面可行的标准,这样有助于评价和检测及重复某些研究的分析过程。
二、隐喻识别方法在认知隐喻理论出现以前,学界基本上把隐喻看作是一种比喻性语言。
当时也有不少学者投入到隐喻识别方法的研究中,他们主要是通过手工分析语言数据。
Barlow等人提出的比喻性语言识别方法,他们对修辞格(明喻,拟人,逆喻,转喻,词性活用,反语等)进行简单的定义,并列举了相关的语言实例。
[13]在过去的几十年中,众多比喻性语言研究者在语言分析中采用了该方法。
虽然当时广泛流行,但他们只是参照少数典型实例判断词汇的隐喻性,没能提出具体的标准;他们没能科学地划分死隐喻和活隐喻,导致许多归约性表达直接进入死隐喻范畴,从而遗漏了一些很有价值的隐喻。
Ortony在考证了历史上种种对隐喻定义的缺陷之后指出,任何忽视语境因素的隐喻定义都是不完整的。
[14]他的隐喻识别依据是:(1)语境异常条件;(2)隐喻张力原则上可以消除;(3)说话者使用隐喻的意图。
Cameron通过建立隐喻的经典范畴和考察隐喻的家族相似性进行隐喻描写和识别,其主要目的是识别隐喻的喻体。
[10]近年来,对隐喻识别做出突出贡献的主要是Charteris-Black、Deignan、Pragglejaz Group以及Steen团队。
下面分别介评他们具体的研究成果。
(一)Charteris-Black和Deignan的隐喻识别方法Charteris-Black和Deignan把隐喻研究和语料库语言学有机结合起来,尝试利用语料库手段识别隐喻,探讨语篇中隐喻使用的特点和规律。
Deignan 在其著作《隐喻与语料库语言学》中指出,隐喻语料库研究的主要目标是实现对语言隐喻的描写,具体包括以下两个方面:1.通过语料库检索,发现并分析语言隐喻使用的规律和模式;2.借助语料库方法,发现并分析隐藏在隐喻背后的意识形态。
[5]Charteris-Black强调隐喻的识别和阐释需要在特定的语境中充分考虑隐喻的语言、认知和语用特点。
[3]他指出,隐喻是一个相对概念,并非绝对的。
之所以是相对的,是因为词汇意义会随着时间而变化,曾经的隐喻意义有可能变成字面意义,隐喻意义部分程度上取决于语言使用者(其语言经验)。
语言编码与解码之间存在一定的张力,隐喻使用并不能保证得到隐喻性的阐释。
听话人不一定能按照说话人的说话意图识别和理解其隐喻表达。
因此,他们的语言隐喻识别主要集中在对源域的识别,其具体程序包括以下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细读样本文本辨别候选隐喻;第二阶段是更为深入的定性阶段,在具体的语料库语境中分析隐喻关键词的意义是隐喻性意义还是纯字面意义。
他们首先从隐喻的源域出来,设定隐喻关键词,接着利用词语索引手段(concordance)把隐喻关键词及其所在语境一同展示出来。
然后判断隐喻关键词在语料库中的语境意义是隐喻性意义还是纯字面意义,这个过程需要研究者的手工操作(根据具体的隐喻的定义、分类、具体分析目标等标准确定其是否具有隐喻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