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生态文明建设与和谐社会
浅析生态文明与和谐社会
一
平 、 合 国力 、 民生 活 水 平 大幅 提 升 的 同 时 , 态 环 境 的 恶化 也 如 影 综 人 生
随行 , 人与 自然的关系非 常紧张 。中国经济的增长 , 相当程度上是 以
资 源 的过 度 损 耗 和环 境 的 过 度 承载 为 代 价 的 , 自然 也 并 不 总 是扮 演 而
L g l y t m n o it e a s e A dS cey S
2 0 . (丘 ) 0 91
{占▲ I 聋金 ; I J
生 支朋 与 和 谐 社 会
刘 宏 钊
摘 要 经 济 高速 增 长 、 环保 意识缺 失 、 GD 对 P的崇拜 等 因素 , 在 引发 整体 性 的环境 恶化 , 育着 生 态危机 。 在 实践 中 正 孕 它 造 成人 与 自然关 系的 “ 紧张 ’进 而导致人 与社会 之 间关 系的失调 , , 在理论 上它 也是 文明 的人类对 生 态的 不文 明, 的存 在是 它 社会不和谐的重要表现。因此, 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就必须按照科学发展观 的要求, 积极调适人与 自然的关系, 建设
其 对 应 的“ ” 身上 , 样 , 与 自然 就 处 于 紧 张 的关 系 状 态 , 至这 人 的 这 人 甚
在经济连续 高速增长 的同时 , 亦伴随着严重的能源危机和环境污染 。
当代 环 境和 生 态 问题 以不 可 遏 止 的速 度 和 规 模 威 胁 着 全 球人 类 的生 存和发展。 16 来 3 9个 国家 的 l0 7 0位 科 学 家 在 1 9 年 发 出 的一‘ 警 92 份
中图 分类 号 : 93 C 1
20 0 5年 2月,胡锦涛在中央党校开班式上 的讲话中明确提出了 社会 主义和谐 社会 的基本特征 , 即民主法治、 公平正义、 诚信 友爱、 充 满活力、 安定有序 、 人与 自然和谐相 处。党 的十六届六中全会进 一步 要求“ 加强环境 治理保护 , 促进人与 自然相和谐 ” 0 7年 1 。2 0 O月, 胡
浅谈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l谈 大力推进 生态文明建设
闰 红
f 黑龙 江省 林 甸县委 党校 , 黑龙 江 林 句 1 6 6 3 0 0 )
摘 要: “ 生 态文明” 这个理念 的提 出, 是 继中国特 色社会主义“ 物质 文明、 精神文明 、 政 治文明和社会 文明” 之后 的第五个文明 , 它是 中国特 色社会主义文 明体 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 分。首先分析 了生 态文明的基本 内涵 ; 其次, 论述 了大力推进 生态文明建设 的必要 } 生; 最后, 提 出了大力推进 生态文 明建设的对策措施。 关键词 : 生 态文 明 ; 建设 ; 经济 发展
1生 态 文 明 的含 义 杯, 用完之后把它扔 到垃圾箱里就变成垃圾 , 把它放到生产车间里 , 生态文 明是指人类遵循 人 、 自然 、 社会 和谐 发展这一客观 规律 就变成 了原 材料 ,从 末端处理到废物利用这是一种循 环的利用方 而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 的总和 ; 是指人与 自然 、 人 与人 、 人与社会 式 。 产 品的循环 : 从一次寿命到多次寿命 , 一个企业 生产一个产品 , 和谐共生 、 良性循环 、 全面发展 、 持续繁荣为基本宗 旨的文化伦理形 不允许你只生产完产品以后 ,产 品流通到社会上 以后没有 回收 , 要 态。 这个概念之所以在学界备受推崇 , 不在于概念 的前半部 , 而在它 强 调产 品具 有耐用性 , 一旦产品坏了 , 你必须拿 到你的企业重新修 再卖给社会 , 产 品是多次使用。服 务的循环 : 这是公 用的一种理 的后半 部 , 生态文 明涉及到的几个和谐才是生态文 明的重点 , 三个 好 , 和谐 , 人与 自然 、 人与人 、 人与社会 , 人们说生态文明建设表 面上是 念 ,我不再 占有它 ,而是享有它 的服务 ,是一种循环 经济新 的理 处 理人和 自然 的关系 , 人和 自然不和谐才会 引发环 境问题 , 其 实更 念 。 重 要的是指它背后 的人与人 的和谐人 与社会 的和谐 , 如果说 , 人与 3 . 2强化政策法律监管 人不和谐 , 人与社会不和谐 , 那么 , 永远也达不 到我们所说 的生态文 这种有效支撑体现在第一个方 面就是加强立法 。立法到位了环 境 执法 也 就 更 到 位 。 明的文化伦理形态。 2大 力推 进 生 态 文 明 建设 的重 大 意 义 我们 要像控制人 口、 保护耕 地一样 , 实行最严厉 的环境保护 制 2 . 1 构建社会 主义和谐社会 的重大举措 度。 凡是破坏环境的违法犯罪行为 , 一律受到严惩 。 我们都知道新 即使像随地吐痰 , 乱穿马路这种行 为都会 环境问题表 明上看是人和 自然 的不 和谐 , 但其实背后却是人与 加坡的法律非常 的严格 , 人之间的不和谐 . 这种矛盾冲突来 自自然环境承载力 的有 限性与人 受到处罚 的, 所 以在新加坡不管是夜里几点钟 , 走在大街上都是 非 类个体追求 自身利益极大化的天然本性 之间的矛盾。这个矛盾, 一 常的安全。只要法律制度好了是很有威慑力量的。其次我们也要实 个是有限的, 就是 自然环境 的承载力 ;一个是无限的, 就是人类 的 行绿色税收制度 : “ 胡萝 卜 ” 加“ 大棒”既要有严格 的法律又要 有政 你环保 了, 我们就奖励 , 违法 了, 我们就严惩 。 欲望 ,当有 限和无限之间存在矛盾 的时候就会 出现破坏环境问题。 策的引导 , 3 . 3 树 立 生 态 文 明意 识 我们 国家一些高耗能 、高污染 的企业成立所带来 的结局只有三个 :
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与思考
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与思考在当前社会发展的大背景下,人们越来越关注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生态文明建设已经成为当代社会发展的重要方向。
那么,什么是生态文明建设?它的重要性又在哪里呢?在本文中,我们将对这些问题进行分析和思考。
一、什么是生态文明建设?生态文明建设是指在经济、社会和环境协调发展,建设生态文明的过程。
它强调以人为本,推动社会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的协同发展,实现生态环境和人民群众的共同福祉。
二、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1. 环境保护生态文明建设强调环境保护,防止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
通过加强环保科技投入和推进清洁能源技术研发,实现生产和生活方式的低碳、环保和可持续。
2. 社会和谐生态文明建设也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步骤。
它通过优化经济结构、文明传承、教育、医疗等方面,实现人民的全面发展。
同时,创造良好的自然环境,增进人与自然的和谐,使人们的身心健康得到维护。
3. 可持续发展生态文明建设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持续发展的目标。
通过合理利用资源,优化生产方式、促进科技创新和教育,推动产业升级和城市规划,确保生产和消费的可持续性。
4. 国际形象生态文明建设不仅在国内有着重要的作用,同时对我国的国际形象也有着重要意义。
在国际交流和合作中,展现了我国在环保领域的理念和苦心经营,有益于推动全球环保行动和对我国进行国际声誉提升。
三、如何推进生态文明建设?1. 积极宣传宣传是要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途径。
宣传不仅可以提高群众的环保意识,还可以引导人们对环境的关注和投入。
同时,在宣传中加强青年人的参与和推动,是保障生态文明建设的中坚力量。
2. 推动政策支持政策支持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途径。
通过加大政策力度、建立相应的法律和规范,加强环保行业的监管,同时促进有关企业的环保和社会责任意识,最大程度上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进程。
3. 加强科技创新科技创新是推动生态文明建设进程的重要手段。
通过加大环保科技投入和推进清洁能源技术的研究和应用,最大程度地发挥先进科技的效用,实现环境污染治理和资源的利用。
怎样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与和谐社会
怎样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与和谐社会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
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及生活方式,从源头上扭转生态环境恶化趋势,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为全球生态安全做出贡献。
(一)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
国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空间载体,必须珍惜每一寸国土。
发展海洋经济,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坚决维护国家海洋权益,建设海洋强国。
(二)全面促进资源节约。
节约资源是保护生态环境的根本之策。
要节约集约利用资源,控制能源消费总量,加强节能降耗,推进水循环利用。
(三)加大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力度。
良好生态环境是人和社会持续发展的根本基础。
扩大森林、湖泊、湿地面积,保护生物多样性。
加快水利建设,增强城乡防洪抗旱排涝能力。
加强防灾减灾体系建设,提高气象、地质、地震灾害防御能力。
(四)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
保护生态环境必须依靠制度。
积极开展节能量、碳排放权、排污权、水权交易试点。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从社会学角度看,就是要构建社会结构各个层面的和谐,主要有:城乡结构的和谐、区域结构的和谐、社会阶层结构的和谐、就业结构的和谐、代际结构的和谐、人的发展与自然的和谐、价值观的和谐等。
增强全社会的创造活力,协调各方面的利益关系,维护和实现社会公平,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形成和谐相处的人际环境。
(一)社会发展首先取决于经济的发展,经济发展推动整个社会发展。
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极大地提高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提升了我国的综合国力,给社会发展创造了前提。
略论生态文明建设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石
林 晓 芳
( 门市 行 政 学 院 , 福 建 厦 门 3 1 1 ) 厦 6 02
摘
要 :生态文 明是人 类继工业 文明之后 更为 高级 的新型 文明形态 ,是指人 类遵循人 、 自然、社会和 谐发展这一 客观规律 而取得 的物
质 与精神成 果的总和 。建 设生 态文明 ,是 构建和 谐社会 的现 实基 础和首要任 务,是 构建社 会主 义和 谐社会 的基石 。
收稿 日期:2 0 - 2 2 修 回 日期 :2 0 — 1 2 0 7 1- 3 080— 3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高速增长人民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但是由于我国走的是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低效率的传统工业化模式在经济快速发展的过程中片面强调gdp增长盲目消耗资源破坏生态环境忽视人与自然的和谐引发了一系列生态问题生态的不和谐已经成为制约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因素
维普资讯
一
并指 出 “ 设生态文 明,基本形成节约 能源 资源和保护 生态 建 环境的产业 结构、增长方式 、消 费模 式。”要 “ 生态 文明 使 观念 在全 社会 牢固树立 。”这 是我们党第 一次把建 设 “ 生态
文明”与全面建设 小康社会 的重大实践如此紧密地 结合在一
起,是我们党建设和谐社会理念 的一 次升华 ,充分体现 了生 态文 明对我国建设和谐和社会 的重大意义。
一
发 展过程 中 的一 种进步表 征 ,是人类 社会 处在不 同发 展阶 段 的一 系列 综 合性 进 步 、 合理 的状 态 。 自人 类 社会 诞 生 后, 曾出现 过许 多古文 明,例 如举世 闻名 的 巴比伦文 明、 古希 腊文 明和我 国的楼 兰古 国等 ,但 是它 们都在 繁荣和 辉 煌之 后走 向 了毁 灭 。造成 这些 古文 明 由盛 而衰 的根本 原因 是他 们在文 明的发展过程 中对 自然界 无序 的开发和 掠夺 , 造成 生态环 境 的破 坏 、恶化 ,从而使 局部 自然生 态系统 崩 溃 ,最终导致 这些 古文 明的衰落 ,甚 至毁灭 。所 以人类 只 有认 识 自然 ,适应 自然 ,并按 自然规 律改造 自然 ,且在 协 调与 自然相 互依存 关系 的过程 中 ,进 化 自身,推动 社会 的 进步,才称得上人类 的文 明。 在人 类 的文 明发 展史 中,人类 文 明经 历 了三种 形态 , 在 不 同文 明形态下人与 自然 的关 系有 不同的特 点。原始文 明 时代 ,人类对 自然 的认 识很少 ,人类只是使用 自身 的体 力和 利用天然 的 自然物 ,如利用石头、树枝等材料打制工具 ,从 动物和植物 中猎取和采摘食物 ,以维持 自身 的生存 。人类是 匍伏在 自然的脚下 ,基本上是被动地接受大 自然 的恩赐 。农
浅谈生态文明建设与和谐社会
浅谈生态文明建设与和谐社会近年来,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觉醒和国家的政策倡导,生态文明建设成为社会发展的重要议题。
同时,和谐社会的构建也是人们追求的目标。
本文将就生态文明建设与和谐社会的关系展开探讨,以期为构建更美好的社会提供一些思考。
一、生态文明建设对于和谐社会的重要性生态文明建设是指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积极保护和改善人类生存环境,推动经济社会与自然环境相协调、相适应、相促进的一种发展模式。
而和谐社会是指社会各个方面的利益关系相互协调、相互融合、相互促进,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之间和谐共处的社会状态。
可以说,生态文明建设与和谐社会是紧密相连、相互促进的。
首先,生态文明建设是和谐社会的重要保障。
生态环境的恶化会给人类社会带来严重的后果,影响人们的生命健康和社会安定。
而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与环境保护协同发展,使生态与经济的关系更加和谐,保护生态环境的同时保障人们的生活品质。
只有保持良好的生态环境,社会才能实现和谐稳定的发展。
其次,和谐社会需要生态文明建设作为基础。
和谐社会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追求可持续发展。
而生态文明建设正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途径。
通过加强环境治理,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推动绿色发展,可以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为和谐社会的构建提供坚实的基础。
最后,生态文明建设与和谐社会相辅相成。
生态文明建设旨在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而和谐社会则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共处。
良好的生态环境有利于人们的身心健康,促进社会的稳定和谐。
而和谐社会的形成又能够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更好的社会保障和支持。
因此,生态文明建设和和谐社会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二者共同推进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二、生态文明建设与和谐社会的互动关系生态文明建设与和谐社会之间是一种相互作用、互为因果的关系。
一方面,生态文明建设为和谐社会提供了坚实的环境基础。
通过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减少环境污染,改善生态环境质量,可以为人们创造更好的生活条件,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
浅论生态文明建设的意义与对策
浅论生态文明建设的意义与对策论文导读:生态文明建,发表论文,浅论生态文明建设的意义与对策。
关键词:生态文明建党的十七大首次提出建设生态文明,强调要“共同呵护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家园”。
把生态建设上升到文明的高度,是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社会发展规律和人类文明趋势认识的不断深化。
建设生态文明,不仅对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继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而且对于维护全球生态安全、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和可持续发展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
一、建设生态文明的重大意义生态文明是人类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改善和优化人与自然的关系,建设科学有序的生态运行机制,体现了人类尊重自然,利用自然,保护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文明理念。
建设生态文明,树立生态文明观念,是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必然要求。
它有助于唤醒全民族的生态忧患意识,认清生态环境问题的复杂性、长期性和艰巨性,持之以恒地重视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尽最大可能地节约能源资源、保护生态环境。
自然界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人类为了自身的生存与发展,需要利用自然资源,改造自然环境,但我们不能无节制地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不能忽视自然规律去改变自然环境,更不能牺牲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
地球的面积和空间是有限的,它的资源也是有限的,它对人类活动的承载力更是有一定限度的。
恩格斯说:“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
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
每一次胜利,起初确实取得了我们预期的结果,但是往后和再往后却发生完全不同的、出乎预料的影响,常常把最初的结果又消除了。
”人类的活动必须保持在一个良好的生态环境中,才能得以长久地生存与发展。
生态文明建设,能够为人们的生产生活提供必需的物质基础;生态文明观念,作为一种基础的价值导向,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可或缺的精神力量。
随着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对生活质量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希望喝上干净的水、吸上清新的空气、吃上放心的食品、住上舒适的房子等。
刍议和谐社会视域下的生态文明建设
刍议和谐社会视域下的生态文明建设【摘要】本文阐述了生态文明的内涵及生态文明建设的必要性,探讨了和谐社会视域下的生态文明建设对策和路径。
要加强生态环境教育,树立生态文明意识;确立以绿色gdp作为社会发展的评价标准;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健全社会主义环境法制体系。
【关键词】和谐社会;生态文明建设;理论基础;对策长期以来,部分企业片面地追求经济效益,高投入低产出的社会经济发展模式,不断提高工业化水平,再加上人口的快速增长,社会人口结构不协调,导致了环境问题层出不穷,造成了社会环境资源的匮乏,制约了经济的持续发展,影响了社会稳定,出现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不和谐,人与自然的矛盾日益突出。
发展社会生产力固然重要,但是更不能忽视社会发展中所带来环境问题。
针对日益恶化的环境资源问题,在党的十八大上,胡锦涛同志指出:“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到突出地位”,“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这体现了党对生态问题的认识又上了一个高度,逐步把生态文明理念渗透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实践中,距离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又迈进了一大步。
一、生态文明的内涵生态文明的具体概念是由当代人学家张荣寰于2007年4月首次提出的,认为中华民族生态文明发展模式是一个中国必然实现的梦想,中国未来的发展必须以提升人格文明、生态文明、产业文明为方向,坚持走生态文明发展道路。
生态文明具体是指以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为根本前提,以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良性循环、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文明形态,是人类遵循人、社会、自然协调发展的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的一般客观规律改造客观世界从中取得的物质和精神成果的总和。
二、和谐社会视域下生态文明建设的必要性1、生态文明建设继承了马克思主义的发展观思想马克思主义是在吸收了几千年来人类思想文化发展中的一切优秀成果的基础上创立起来的,是对人类优秀文明成果的继承与创新。
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的发展观提倡我们坚持事物的发展是过程的思想,用历史的、发展的、辩证的、联系的眼光看待事物,回顾过去,了解现在,把握未来。
浅谈以生态文明促进社会和谐
与 精神 成果 的 总和 ;是指 以人与 自然 、 人 富强 、 民族振 兴 、 民幸福 的重 要保 证 , 人 体 疑 问 , 括 我 国在 内 , 去 的经 济 增 长 方 包 过
与 人 、 与社会 和谐 共生 、 人 良性 循 环 、 面 现 了全 党全 国各族 人 民的共同愿 望 。 全
一
系列 全 球性 生 态危 机 说 明 地 球再 没 能 格 局 ; 发 展规 划 上 , 在 进一 步 优 化 重化 工
取 得 了来 之 不 易 的成 绩 , 后 荣 获 “ 国 力 支持 工业文 明 的继续发 展 。因此需 要开 业 的 布 局 ,调 整 产 业 结 构 ,转 变 发 展方 先 全
加 强 生态 建 设 、 护生 态 安 全 , 2 会 发展 创 造 良好 的 自然 环境 , 维 是 l 努力 为包 头 的办 法 ,使 鼓 励 发 展 和环 保 政 策 有机 融
世 纪人类 共 同面 临的 发展 主题 , 是经 济 社 的可持续 发展 奠定 坚实 的物质基 础 。
会 可持续 发展 的重要基 础 。包头 市是 国家 2、 产方式 和生 活方式 的转变 生
价 的 。而生 态文 明是 以较 高 的环 境意 识 、 程 的启动 实施 , 为包 头 市林业 生 态建 设带 环境 , 步形成 了保 护 生态 和发 展经 济 双 初 可 持续 的经 济发 展模 式 、 正合 理 的社 会 来 了千载 难逢 的发展 机 遇 。市委 、 公 政府 将 赢 的格局 。
园林 绿化 先进 城市 ” “ 国城市 环境 综 合 创 一个 新 的文 明形态 来延 续 人类 的生 存 , 式 。 、全
整 治优 秀 城 市 ” “ 国优 秀旅 游 城市 ” 、全 等 这 就 是生态 文 明。如 果说 农业 文 明是 “ 黄
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解和认识
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解和认识生态文明建设是当今社会发展的重要内容,也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组成部分。
生态文明建设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重要的社会主义建设任务,涉及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全部方面。
需要全面准确理解和认识生态文明建设的内涵,以便在民族复兴的道路上走得更远。
一、生态文明建设是构建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主要内容。
生态文明是指一个民族在发展进程中,根据生态的规律和道理,建立起来的以人为本的新型文明。
它体现了一种社会发展模式,主张必须按照自然规律,把人、自然、社会、发展统一起来,形成一种共同繁荣发展的新模式。
它就是实现和谐社会、创建宜居宜业的新乡村,把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生态修复、生态文明建设以及健康、国家安全等全面发展结合起来的科学发展路径。
二、生态文明建设包括社会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生态修复、生态文明建设和健康国家安全等。
首先,要大力发展低碳经济,实施节能减排政策,加快发展清洁、高效、新能源和环保技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减轻环境负担,推进绿色低碳发展。
其次,要夯实生态文明建设的法治基础,完善生态文明的政策体系,实行综合治理,以法律保护生态环境。
此外,还要坚持“以源头治理为主”的原则,进行全流域的综合治理,重点解决地表水、地下水污染的治理,加强对污染源的控制和管理。
三、实施生态文明建设,需要从多方面着力,改革创新、精准发力。
首先,要建立健全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体系,建立我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理论体系,充分发挥“三型文明”理念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指导作用。
其次,要科学制定生态文明建设政策和政策措施,加大对社会教育和社会参与的投入,培养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立激励机制,提升文化质量,在深入实施“双一流”建设中培养具有生态文明意识的人才。
再次,要充分发挥政府、市场和社会组织的作用,贯彻落实相关法律法规,建立健全生态文明建设及护理体系,加强环境监督执法,科学确定生态文明建设的标准,优化生态环境。
浅谈如何建设生态文明
浅谈如何建设生态文明2000字随着全球环保意识的日益增强,生态文明建设也越来越受到重视。
建设生态文明是既传承文明、又发展现代性的挑战和机遇,直接关系到人类的未来。
下面我将从几个方面谈谈如何建设生态文明。
一、加强环保意识教育和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制定与执行随着人口的不断增加,环保工作必须成为全民行动。
加强环保意识教育是建设生态文明的一个核心方面。
政府要通过公共教育、医疗、科研、文化、环保等多个方面,打击环境污染,保护生态环境。
此外,应加强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制定,为环保工作提供有力法律保障。
同时,更加严格地执行环保法规,加大对环境污染者的处罚力度,打击环境污染行为。
只有牢固树立环境意识,维护大自然的生态平衡,才能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可靠的保障。
二、坚持可持续发展,推动节能减排可持续发展成为当今全球的趋势。
推动节能减排必须成为我们生活和工作中的重要任务。
各级政府要大力推进绿色经济,支持环保产业的发展,引导大家减少能源的消耗,提高资源利用率,从而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此外,大家要从小事做起,搞好家庭节能工作,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形成低碳环保的生活理念。
三、扎实推进生态修复工程由于人类活动的不断扩展,大量的生态破坏和修复工程已经成为当务之急。
为了保护和修复生态环境,政府应当制定适当的专项计划和政策,并加大对生态修复和生态建设等方面的投入。
四、建立统一的环保监督机制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环境保护是重要的一项工作。
为了更好地保护环境,必须建立一套统一的环保监督机制。
政府应当加强对环境监控的力度,严格监督企业环境排放情况,及时发现和处理各类污染事件。
建立公众参与的环保监督机制,充分发挥大众的监督力量,为环境保护工作提供更有力的支持。
五、加强国际合作,促进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生态文明建设是各国的共同事业,各国必须加强合作,共同应对全球性的环境挑战。
各国应通过多边协定建立起生态文明建设合作机制,开展环保技术交流,加强环保产业合作,共同推进全球生态文明建设。
浅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
浅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人和人类社会是自然界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人类史是自然史的一个现实的部分。
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任何社会形态都会存在的基本矛盾和基本关系,是人类发展面临的永恒的主题。
21世纪可以说是一个生态文明的世纪,人类文明正经历着一场深刻的变革,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实践与研究活动已成为社会的主旋律,人类开始进入一个新的时代——生态文明建设时代。
地理环境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因此必须重视生态文明建设。
二、地理环境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人类社会对地理环境有着很强的依赖性,所以,应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通过生态文明建设实现建设美丽中国的目标。
社会的生存和发展以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为前提,地理环境正是人类生存的场所,离开适合人类生存的地理环境,人类就无法生存,由此可见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
地理环境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提供了生活资料和生产建设资源。
人类社会的存在和发展以解决衣、食、住、行等生活资料为前提,而人类生存和发展所需要的一切财富都要通过劳动从地理环境中获取。
劳动和地理环境成了一切财富的源泉,人类生存发展需要的生态资源(如太阳辐射、气温、水分等)、生物资源(如森林、草原、鸟兽鱼虫等)、矿物资源(如煤、铁、石油等),无一例外来自地理环境。
人类将永远依赖天然资源,而且随着生产技术的发展,人类对自然界的利用会越来越多。
地理环境影响社会生产部门的分布和发展方向。
国家和地区资源丰富,生产加工业往往就相对发达。
人类社会的发展速度主要取决于劳动生产率的高低,在生产力、劳动性质、技术等条件情况相同时,有利的自然条件会使人们获得较高的劳动生产率,加速社会的发展;反之,则会延缓社会发展的速度。
可见,人类必须重视自然资源的合理开发和综合利用,加强生态文明建设,保持人与自然的和谐。
三、生态文明建设的意义人类社会与地理环境相互作用、相互影响,是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这个整体就是生态系统。
生态系统遵循物质循环、能量守恒和转化、生物新陈代谢和遗传变异等自然规律,只有如此,世界才有可能生机勃勃,人类文明才有机会繁荣昌盛。
建设和谐社会
建设和谐社会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建设和谐社会的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而要建设和谐社会,需要从多个方面入手,包括社会公平正义、环境保护、人与人之间的和睦相处等方面。
本文将从这些方面入手,探讨如何建设和谐社会。
一、社会公平正义社会公平正义是建设和谐社会的基础,只有当社会公平正义得到保障,人们才能感受到公平和公正的待遇,从而形成和谐的社会氛围。
在建设和谐社会的过程中,我们应该注重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1. 平等机会:确保每个人都有平等的教育、工作和发展机会。
通过制定一系列的政策和法规,打破势力和地域的限制,让每个人都能够享受到平等的待遇。
2. 贫富差距缩小:努力减少社会贫富差距,构建一个更加平等的社会。
这包括加大对贫困地区和弱势群体的帮扶力度,让他们有更多的机会脱贫致富。
3. 公正法治:加强法治建设,确保每个人都能在法律面前平等地受到保护。
严厉打击各种违法犯罪行为,维护社会的公平正义。
二、环境保护环境保护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保护好我们的环境,才能为人民创造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
在建设和谐社会的过程中,我们应该注重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1. 提倡绿色发展:推广可持续发展理念,鼓励绿色经济的发展。
加大对节能减排、清洁能源等绿色技术的研发和应用,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和破坏。
2. 加强环境监管:建立健全环境监管体系,加大对环境违法行为的打击力度。
同时,提高全民对环境保护的意识,鼓励人们从自身做起,积极参与到环境保护中来。
3. 生态文明建设:推动生态文明建设,保护好湿地、森林、草原等自然生态系统。
加强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力度,修复破坏的生态系统,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三、人与人之间的和睦相处人与人之间的和睦相处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只有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才能构建一个和谐的社会。
在建设和谐社会的过程中,我们应该注重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1. 增强社会互信:加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增强人们对彼此的信任感。
浅谈生态文明建设新理念
浅谈生态文明建设新理念前言: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发展史上逐渐形成的统一认知,旨在促进人与自认、人与社会的和谐共生,促进环境、经济、自然与人的协调平衡,实现社会的全面可持续发展,是人与自然交流融通的理想状态,同时也是新时期城市发展建设的总体目标。
在城市的规划建设时,要妥善处理和解决其中的负面问题,不断的优化和改善生存环境,协调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建设生态状态良好的运行系统。
1. 生态文明的内涵和基本内容1.1社会实践是生态文明观第一块基石在社会实践中把握人与自然的关系,社会实践是人与自然相联系的中介。
人是自然之子,自然是人生存和发展的前提条件,人离开自然一刻也不能生存。
马克思克服了以往一切旧哲学的局限性和片面性,以一种全新的哲学视角,把自然作为人的劳动对象纳入人的活动范围来考察,即将新的实践观点引入认识论,并在实践的基础上把握和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使主体与客观达到统一。
劳动没有否定自然的客体性,却打破了旧唯物主义那种僵死的客体性原则,它使主客体相联系,人与自然相统一。
劳动过程实际上是人与自然的物质交换过程。
人类发展到今天,地球上的自然物质大多数已经打上了人的烙印。
1.2唯物史观是生态文明观的另一块基石马克思认为,人是以类的形式同自然发生关系的。
人在社会实践中,总是以群体同自然相联系,而不是个人与外部世界的关系。
当然,个人也同自然发生联系,但由于个人不能离开社会而存在,个人只能作为人类一分子同自然发生关系。
与人类相对应而存在的是自然,与个人相对应存在的是外部世界,它包括自然和人类社会。
从内涵上看,生态文明包括生态意识文明、生态法制文明、生态行为文明,其核心是人与自然协调发展。
生态文明包括四个方面:一是尊重自身首先要尊重自然,否则必然会遭到自然的报复;二是价值观的革命。
生态文明的提出,使人类开始意识到自己并不是自然的主宰,而是自然的一部分,人类只有在与自然协调和谐相处的前提下,才能获得真正持续、健康的功利与幸福。
浅谈生态文明建设与和谐社会
浅谈生态文明建设与和谐社会摘要:生态文明是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是现代化产业模式转变的重要推动力。
当前我国生态文明建设面临着严重挑战:生态环境日益恶化,人们的生态文明观念淡薄,一些地方政府官员片面追求经济增长。
和谐社会下的生态文明建设,要从树立生态文明的价值观,贯彻生态文明的发展观,坚持生态文明的生产观,培养生态文明的消费观,建立生态文明的政绩观等方面努力。
生态文明观是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在21世纪的新体现,并蕴涵着系统的整体性方法论,可以应用到构建和谐社会中去。
关键词:生态文明,和谐社会,建设引言生态文明建设与构建和谐社会有着紧密的内在联系,它们互相包含且直接相通。
文明是人类文化发展的成果,是人类改造世界的物质和精神成果的总和,是人类社会进步的标志之一。
生态文明,是指人类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这一客观规律而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
和谐社会是人类孜孜以求的一种美好社会,马克思主义政党不懈追求的一种理想社会,其实质也是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和谐协调、共同发展,全面繁荣。
一.生态文明思想的发生与发展生态文明思想的渊源有三方面: 一是来自传统的和谐思想;二是对于生态与环境危机的反思;三是建设生态文明实践的总结。
学者们以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整合中国与西方传统生态文明思想精华,综合各个新兴学科的科学内核,总结大量实践经验并上升为理论,产生了生态文明的理论体系,它包括生态安全观、生态生产力观、生态文明哲学观、价值观、伦理观、生态文明观的方法论、绿色人文精神等等。
其中特别强调生态文明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强调发展生态生产力在建设生态文明社会中的决定性作用。
生态文明思想发端于生态与环境问题,它引发了人类对工业文明的反思,产生了可持续发展思想,进而产生了生态文明观并发展成为一种世界观和方法论,最终指导人们建立一种新的社会文明形态,以取代工业文明社会。
二.生态文明的本质特征生态文明的本质特征是自然-人-社会复合体的和谐协调[1]。
浅谈如何建设生态文明
浅谈如何建设生态文明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也不断提高,但同时带来的问题也越来越明显,环境污染、资源浪费、生态破坏等问题严重影响人类的生存和健康。
因此,建设生态文明已经成为了当前国家的重要任务,那么如何进行生态文明建设呢?加强法律法规生态文明建设需要基于一定的法律法规基础。
在制定法律法规方面,应要注重生态环境保护,对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行为进行明确的界定和惩罚,鼓励绿色发展。
此外,还需要通过完善相关法律法规的执行机制,对违法者实行严厉的处罚,加强监管和执法力度,形成有效的环保治理体系。
推进科技创新生态文明建设需要通过技术和科技进步来支撑和推动。
在新能源、生态旅游、清洁化等领域加大投资,倡导绿色低碳的消费观念,不断创新环保技术,提高环境保护技术的水平。
同时,应该加强宣传和推广,让更多的人了解和认同环保科技的价值和意义。
推动绿色发展绿色发展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方向之一,其核心思想是在尽可能保障经济发展前提下,尽量减少对环境的破坏。
在推动绿色发展方面,需要加强对环境的监测和评估。
同时,鼓励企业、社会团体和公民积极参与绿色发展,推广循环经济和绿色消费等理念。
建立生态保护区生态保护区是保护珍稀物种、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手段。
在生态保护区建设方面,需要制定保护政策,建立专业的监测和管理机构,推动科学研究和技术实践。
同时,在建设生态保护区的过程中,应该充分考虑与当地居民的利益问题,并尽量减少对当地居民生产生活的影响。
加强环境教育环境教育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有效途径之一。
通过加强环境教育,人们可以更好地了解环保知识,提高环保意识。
在环境教育方面,需要从儿童开始,让他们就养成良好的环保意识,同时要大力宣传环保知识,提高公众对环境保护的关注。
结语生态文明建设要求我们用科技创新、法律法规、绿色发展、生态保护、环境教育等手段,全面加强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治理。
我们应该认识到生态文明建设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社会各方面力量的积极参与。
“生态文明与和谐社会建设”笔谈——建设生态文明,转变发展方式
识 生 产 力是 先 进 的 生产 力 , 它是 竞 争 力 与经 济 成 就
的关 键 。信 息 业 成 为 国 民经 济 的 主导 产 业 。
2 .文 明 的 转 型 按 照 马 克 思 主 义 的 观 点 , 定 的 文 明 是 与 一 定 一
造成 的影 响 。传统 农 业 , 别 是 工 业 的生 产 方 式 都 特 是 只考 虑 “ 近 的 、 直 接 的 有 益 效 果 。那 些 只 是 最 最 在 以后 才 显 现 出来 的 、 由于逐 渐 的 重 复和 积 累 才 发
栏 目主 持 黄 顺 基 , 纯成 张
主 持 人 的 话 :党 的 十 七 大报 告 把 生 态 文 明 这 一 理 念 写 进 党 的 行 动 纲 领 , 将 对 建 设 社 会 主 义 必
和谐 社会 产 生重 大影 响 。文明 一词 出 自《 易》 “ 龙在 田, 下 文 明。 唐 代 孔 颖 达 注疏《 书》 周 :见 天 ” 尚 时
( ) 学技 术 现 代 化 引起 生产 方 式 的 革 命 变 一 科
堇
发 , 动 了传 统 工 业 的 改 造 。二 是 l 6 推 9 9年 创 办 了 1 .科 学 技 术 现代 化 引起 的革 命 变 革 工业 化 生 产 方 式 的 兴 起 。 1 8世 纪 7 0年 代 以 制 造 半 导 体 的英 特 尔 公 司 , 成 为 芯 片 之 王 , 制 它 控 全 球 9 以 上 计 算 机 微 处 理 器 市 场 。三 是 l 7 O 1 9 年研 制 出世界 上 最 早 的微 型计 算 机 ( C 。计 算 机 P ) 从 此 进 入 了家 庭 、 公 室 。 四是 l 7 办 0年 研 制 出 光 9
工业 科 学 技 术 为基 础 的英 国工 业 革 命 , 始 了世 界 开
试论生态文明中的和谐社会构建
、
生态 文 明和 “ 三大 文 明” 间 的关 系
.
和演化的生态前提和基础
在整 个人类文 明系统 中 ,其他 文明 的产生 、发 展都必 须 明建设表现为协调人 一自然 一 社会关系的制度成果 ,是我国现 建立 在生态 良好 、人与 自然协 调发展的 前提 下 ,生 态文明事
德水平的提高 ,是我国现代文明精神动力和智 力支持 ;政治文
以维护生态 平衡的政治 ,是把政治发 展 、经济发 展 、社会发 展 与 自然 发展 相统 一的生 态政治 。 _ ”l 和谐 社会 既包 涵物质 文明 、精 神文 明和 政治 文明 建设 , 最 后 ,“ 态 文 明 是 对 农业 文 明 、工 业 文 明 的积 极 扬 生 也包涵生态文明建设 。所 以,不论是从理 沦上全面深入理解和 把握生态文明的科学内涵,还是在实践 E 探索和谐社会构建的途 弃 ,它不仅 凸显 了和谐社会的理论主题 ,而且为和谐社会的理 ”1 2 生态 径和方 法 ,都必须弄 清楚 生态文 明和 “ 大文 明 ”的关 系。 论建构指明了正确的方向并提供 了有效的方法论指导。 [ 三 首先 ,生 态文明 影响和制 约着物质 文明 、精神文 明和政 文明建设体现了人对 自然界的崇高责任和人文关怀 ,是我国现 代文明建设的基础和归宿 ;物质文明建设表现为人 们物质生产 治文 明 的 发展 。体 现 在 : 1生 态文 明是 物质 文 明 、精 神 文 明 和政 治文 明发 生 的进步和物质生活的改善 ,是我国现代文 明的 中心 ;精神文明 . 建设表现为教育 、科学文化知识的发达和人们思想 、政治 、道
。
用 。表 现 在 :
明领域带来勃 勃生机 ,为新的思想 、理念 、方法和价值取 向 提供肥沃的土壤 。而生态文明的发展也为政 治文明建设提出挑 战 ,它赋予政 治文 明新 的责 任和使命 ,即如何应 对 “ 现代性 危 机 ”,构 建 环 境正 义 和 社 会 正义 。 生态 文 明和 “ 大文 明 ” 以及 和谐 社 会 的关 系模 型 图 三 其次 ,三 大文 明又 分别体 现着 生态 文明 的物质 、精神 、 ( 中国特 色 现代 文 明体 系示 意 图 ) 制度成果 ,同 时对 和谐社会 的构建和发展起 着非常重 要的作 二、 于生态文明与 三大文明关系模型的我国和谐社 基
构建生态文明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现实建设途径
构建生态文明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现实建设途径【摘要】生态文明是社会主义的发展目标和重要特征。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为人与自然的和解创造了必要的条件,但是这并不意味着这种矛盾就自然地消失了,也并不能自然而然地保证人与自然的和谐。
实现这种和谐,还需要人们自觉探索和把握自然、社会的发展规律,牢固树立尊重自然和坚持科学发展的思想,一方面转变发展观念和发展方式,另一方面对与传统发展方式相联的社会体制实行变革。
【关键词】生态文明;和谐社会;途径一、转变发展方式,发展循环经济马克思的物质循环观为发展循环经济提供了最基本的理论基础和科学依据。
而当今我国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正是这个马克思主义生态经济观的题中之义。
循环经济的基本理论是人类对难以为继的传统经济发展不可持续性反思后的创新,首先是对于人与自然发展关系重新认识的理论创新结果。
有的学者说得好:“更为重要的乃是创造一种将人类与自然界融合在一起的视野,从而确立一种新的生态观念。
而这种新生态观念显然必须以与外界自然的终极同一性为其基本内核。
”①因此循环经济的理念与实践,正是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观的体现,是克服了传统经济理论把人与自然、生态与经济人为割裂与对立的根本弊端,把整个经济系统看成是地球生态系统的一个组成部分,使经济系统和生态系统形成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生态经济有机整体。
这在经济系统运行与发展中,表现为将清洁生产、资源综合利用、生态设计和可持续消费等融为一体,并将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的观念转化为相应的运行机制。
二、建构可持续发展的体制机制很明显,发展循环经济能够降低国民经济整体运行成本,提高国民经济整体运行效率,实现国民经济整体长期持续发展,从而对国家、社会、企业、公民等都有巨大长期利益的。
但是,在竞争性的市场环境中,存在着“劣币驱逐良币”的自发机制,存在着外部性和搭便车的经济规律,这是市场失灵的领域,是需要制度规范和政策调控的领域。
对微观经济主体而言,如果没有法律和政策的约束和激励,实践循环经济者的中短期效益将比不实践循环经济者差,实践经济的有效主体,包括企业、消费者乃至管理者的成本将高于不实践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生态文明建设与和谐社会
摘要:生态文明是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是现代化产业模式转变的重要推动力。
当前我国生态文明建设面临着严重挑战:生态环境日益恶化,人们的生态文明观念淡薄,一些地方政府官员片面追求经济增长。
和谐社会下的生态文明建设,要从树立生态文明的价值观,贯彻生态文明的发展观,坚持生态文明的生产观,培养生态文明的消费观,建立生态文明的政绩观等方面努力。
生态文明观是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在21世纪的新体现,并蕴涵着系统的整体性方法论,可以应用到构建和谐社会中去。
关键词:生态文明,和谐社会,建设
引言
生态文明建设与构建和谐社会有着紧密的内在联系,它们互相包含且直接相通。
文明是人类文化发展的成果,是人类改造世界的物质和精神成果的总和,是人类社会进步的标志之一。
生态文明,是指人类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这一客观规律而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
和谐社会是人类孜孜以求的一种美好社会,马克思主义政党不懈追求的一种理想社会,其实质也是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和谐协调、共同发展,全面繁荣。
一.生态文明思想的发生与发展
生态文明思想的渊源有三方面: 一是来自传统的和谐思想;二是对于生态与环境危机的反思;三是建设生态文明实践的总结。
学者们以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整合中国与西方传统生态文明思想精华,综合各个新兴学科的科学内核,总结大量实践经验并上升为理论,产生了生态文明的理论体系,它包括生态安全观、生态生产力观、生态文明哲学观、价值观、伦理观、生态文明观的方法论、绿色人文精神等等。
其中特别强调生态文明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强调发展生态生产力在建设生态文明社会中的决定性作用。
生态文明思想发端于生态与环境问题,它引发了人类对工业文明的反思,产生了可持续发展思想,进而产生了生态文明观并发展成为一种世界观和方法论,最终指导人们建立一种新的社会文明形态,以取代工业文明社会。
二.生态文明的本质特征
生态文明的本质特征是自然-人-社会复合体的和谐协调[1]。
生态文明观认为,不管是自然界还是人类社会,在其演进发展过程中,和谐协调的时间和空间都远远超过斗争和冲突,
和谐协调既是复合体发展演进的结果,又是促进复合体发展进步、生机勃勃、长盛不衰的主要动因。
达尔文认为,在自然生态系统的发展演进中,竞争绝不是自然界的唯一规律,一种生物可以创建一个不曾被占据过的自己的特殊位置,并且无须牺牲另一种生物的生存,只有在一个缺乏创造性的世界里,禁锢在严格的生存模式里,需求的匮乏和冲突才成为不可避免的命运。
因为绿色生命富有强大的创造力,因为自然生态系统中存在着生态位分离的规律、生物多样性导致生态系统稳定性的规律、生态系统普遍有机联系相互适应协同进化的规律以及生物间的趋异、宽容现象,所以自然界里,还有一种普遍的规律,那就是和谐协调。
人们渴望和谐、追求和谐,为实现和谐社会的理想不懈努力,正如胡锦涛指出的,实现社会和谐,建设美好社会,始终是人类孜孜以求的一个社会理想,是包括中国共产党在内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不懈追求的一个社会理想。
我国历史上西汉的强盛,唐朝的贞观之治,清代的康乾盛世,都是社会矛盾比较缓和,民心比较稳定,人民比较安居乐业,自然生态得以休养生息,社会各方面比较和谐协调的时期。
我国改革开放30多年来,更是从总体上展示出一幅安定稳定、民心畅顺、经济发展、社会和谐的景象。
三.生态文明的基本原理
生态文明有三个基本原理,即和谐协调与持续发展、全面繁荣良性互动原理;发展生态生产力原理;学习生态智慧和发挥生态优势原理。
一)和谐协调与持续发展、全面繁荣良性互动原理
如前所述,人类对工业文明的反思以及可持发展的理论和实践是生态文明观产生和发展的重要前期阶段,生态文明观不但把人类、自然和社会当作有机联系的整体,而且把和谐协调、持续发展和全面繁荣也当作有机联系的整体,和谐协调是持续发展全面繁荣的基础,而持续发展全面繁荣又能为和谐协调创造良好的物质的、精神的、政治的、社会的条件,使和谐协调升华到更高阶段,实现和谐协调的新境界。
所以,生态文明坚持社会生态系统、人自身生态系统和自然生态系统的全面发展,坚持复合体内各个子系统的持续发展,坚持复合体各方面的全面繁荣和进步。
社会主义作为共产主义社会的初级阶段,不可能有共产主义社会那么高的和谐度和繁荣度,但它必须具备社会主义和谐与繁荣社会的基本的特征,即胡锦涛指出的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安定有序、充满活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并且为不断提高其和谐度与繁荣度而努力。
二)发展生态生产力原理
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是关于世界存在、运动和发展的总的立场、观点、方法,其核心是马
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强调生产力对于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性作用[2]。
生态文明观认为,生产力是使人类与自然界和谐协调、共生共荣、共同发展的能力,这就是生态生产力,它是在传承工业文明十分发达的水平维和十分强大的力量维的基础上,在生态文明观指导下发展起来的生产力。
所以,生态文明观十分重视发展生态生产力,把它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第一要务,作为推进自然-人-社会复合体和谐协调、持续发展、全面繁荣的根本动力和最终决定力量。
同时生态文明观还十分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反对机械唯物论。
正因为人有主观能动性,能够认识并遵循客观规律办事,所以人和自然、人和人、人和社会才能合规律、合目的地和谐相处,共生共荣,共同发展,才能实现从工业文明社会向生态文明社会的转变,才能构建和谐社会,才能最终实现共产主义这样十分和谐、美好的社会。
三)学习生态智慧与发挥生态优势原理
发展生态生产力,建设和谐协调与持续发展、全面繁荣良性互动的生态文明,关键是学习生态智慧和发挥生态优势。
生态文明观认为,大自然是最有智慧的,它是地球经过几十亿年优胜劣汰、协调演变、和谐共荣而积累起来的自然智慧。
人类对于自然生态智慧的了解、学习与应用虽不多不深,但是已经获益匪浅,如认识到它是自然科学进步、绿色高科技发展的重要源泉,是发展生态生产力的重要途径,是社会与经济科学管理的重要依据等等。
生态智慧包括自然生态系统的智慧和生物个体的智慧,生态优势包括生态智慧的优势、生态资源和生态环境的优势。
四.生态文明建设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有效途径
生态文明建设的许多内容与构建和谐社会的基本要求是直接吻合的,所以生态文明建设是推进构建和谐社会的有效途径。
构建和谐社会,首先要求发展经济,发展生态生产力,这是社会和谐的基础和前提。
生态文明建设要求在全社会倡导绿色精神,而绿色精神就是一种主人翁和责任感的体现,是一种正确的竞争观,是一种和谐宽容的精神,是一种讲究时间效益和奉献的精神,更是一种创造精神。
倡导绿色精神就会促进社会充满活力,特别是充满创造性的活力。
这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核心内容。
参考文献:
[1] 孙家驹. 人、自然、社会关系的世纪性思考[J]. 北京大学学报,2005(1).
[2] 廖福霖. 生态生产力是先进的生产力[J]. 生产力研究,200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