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的概念

合集下载

什么是马克思主义

什么是马克思主义

什么是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是一种哲学体系和社会科学理论,以德国思想家卡尔·马克思和弗里德里希·恩格斯为代表,它的核心思想是无产阶级革命、社会主义建设和共产主义实现的科学理论。

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基础包括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是一个不断发展变化的复杂系统,事物的发展是由矛盾的斗争推动的。

历史唯物主义则认为社会的发展是由经济基础决定的,经济关系的变化推动着社会形态的演变。

马克思主义对资本主义社会进行了深刻的分析和批判,指出资本主义制度存在阶级剥削和社会不平等的问题。

马克思主义认为,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是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无产阶级作为社会生产的创造者,却被剥夺了生产资料的所有权和剩余价值,陷入贫困和剥削的境地。

马克思主义主张通过无产阶级革命,推翻资产阶级统治,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

社会主义社会的目标是消灭私有制,建立生产资料的公有制,实现社会生产和分配的公平正义,最终过渡到共产主义社会。

马克思主义在思想、政治和经济领域都有着深远影响。

在思想领域,马克思主义为人们提供了一种科学的认识世界的方法,揭示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关系。

在政治领域,马克思主义为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争取解放和民主权利提供了理论指导,推动了社会进步和革命运动的发展。

在经济领域,马克思主义对资本主义经济进行了系统的批判和剖析,提出了经济危机的理论、剩余价值的概念等。

然而,马克思主义也受到了一些批评和争议。

一些人认为,马克思主义未能成功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在实践中出现了一些问题和挑战。

同时,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框架也在不断发展和调整,各国的实践和当代的社会变革都为马克思主义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考。

总的来说,马克思主义是一种重要的思想体系和社会理论,它以无产阶级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为目标,对社会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和分析。

马克思主义的核心思想和方法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对于理解和改造世界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1、概念:是无产阶级思想的科学体系。

从它的阶级属性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是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马克思主义是由一系列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

第一节1、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

2、方法论:是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所遵循的根本方法的学说和理论体系。

3、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又是方法论。

唯物主义:主张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意识是物质的产物;唯心主义: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精神,主张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物质是意识的产物。

根据这一方面的不同回答,哲学又可分为:“可知论”和“不可知论”4、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

5辩证法:坚持用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矛盾的观点看世界。

6、形而上学:认为世界静止不变,事物孤立存在的。

主张用孤立的、静止的、片面的观点看问题。

反对矛盾。

7、旧唯物主义哲学包括: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和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8、物质:物质是标志客观存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9、意识的本质: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像,是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

10、意识的能动作用的表现:意识能动性是指人的意识特有的积极反映世界与改造世界的能力和活动。

能动作用主要表现在:1.意识是能动的,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2.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3.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4.意识还具有指导,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

11、世界物质统一性:世界的本原是物质的,而物质是运动的。

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

运动是标志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变化及其过程的哲学范畴。

设想不运动的物质,将导致形而上学;设想无物质的运动,将导致唯心主义。

12、运动和静止的关系:含义不同:物质世界的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

马克思主义的名词解释

马克思主义的名词解释

马克思主义的名词解释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思想体系和学说,是对社会现象进行深入分析和批判的理论基础。

它以德国思想家卡尔·马克思和弗里德里希·恩格斯为代表,在19世纪中叶产生,并逐渐发展成为一种被广泛接受和影响深远的学说。

首先,马克思主义的核心概念之一是“剩余价值”。

这个概念指的是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劳动者创造的价值远远超过他们所得到的工资。

马克思认为,剩余价值的存在使得资本主义社会具有内在的矛盾和不稳定性,因为资本家通过剥削工人获取了巨额利润,而工人却生活在贫困和剥削之中。

其次,马克思主义中一个重要的概念是“阶级斗争”。

这个概念强调了社会中不同阶级之间的对立和矛盾。

根据马克思主义的观点,资本主义社会中存在着两个主要的阶级,即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

资产阶级拥有生产资料并掌握经济和政治权力,而无产阶级则只能依靠出卖劳动力来生存。

因此,马克思主义认为,阶级斗争是不可避免的,只有通过无产阶级的革命推翻资产阶级统治,才能实现真正的社会公正和平等。

马克思主义还强调了“历史唯物主义”的概念。

这个观点认为,人类历史的发展是由物质生产方式演变引起的。

马克思主义将人类社会划分为不同的历史阶段,其中最重要的是从原始共产主义到奴隶制、封建制和资本主义的演进。

这个观点强调了经济基础对上层建筑的决定作用,即社会的政治、法律和意识形态都是经济关系的产物。

马克思主义还提出了“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理念。

社会主义被看作是从资本主义向共产主义过渡的阶段。

在社会主义社会中,生产资料将被公有制所控制,劳动者将共同拥有和管理生产资料。

共产主义则是最终的理想社会形态,其中没有私有制和阶级分化,每个人能够根据自己的需求来工作和分配资源。

此外,马克思主义还涉及到其他一些重要概念,如“意识形态”、“历史唯物主义”、“剩余价值率”等等。

这些概念构成了马克思主义的核心,并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社会环境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和研究。

综上所述,马克思主义是一种思想体系和学说,通过对社会现象进行深刻的剖析和批判,提出了许多重要的概念和观点。

什么是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具有哪些鲜明的特征?

什么是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具有哪些鲜明的特征?

什么是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具有哪些鲜明的特征?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一种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对资本主义社会及其基本矛盾的深刻分析,提出无产阶级革命和建设社会主义的理论依据。

马克思主义具有以下鲜明的特征:1.科学性:马克思主义是一种科学理论体系,它通过深入的社会历史分析和对资本主义社会经济政治结构的剖析,揭示了社会发展的内在规律和阶级斗争的基本特征。

马克思主义以唯物史观和辩证唯物主义为基础,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科学性。

2.阶级性:马克思主义的核心概念是阶级斗争,认为社会中存在着不同阶级之间的矛盾和斗争,而无产阶级则是实现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主力军。

马克思主义关注贫富分化和社会不平等问题,追求消除剥削和压迫,实现社会公平正义。

3.实践性:马克思主义强调实践的重要性,主张理论扎根于实际,通过实践来验证和发展理论。

实践是认识世界的基础,也是改变世界的动力。

马克思主义强调群众的创造力和实践主体地位,注重人民群众作为历史创造者的作用。

4.共产主义远大理想:马克思主义的最终目标是实现共产主义社会,即无阶级、无国家、无剥削的社会。

马克思主义认为,通过无产阶级的革命斗争,推翻资本主义制度,建立社会主义制度,最终实现共产主义社会,实现人类的全面自由、平等和共同富裕。

5.革命性:马克思主义主张通过革命手段推翻资本主义制度,以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为过渡目标。

马克思主义认为,革命是社会发展的动力,是推翻旧世界、建立新世界的关键一步。

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理论体系,不断发展和完善,充分体现了对社会问题和人类追求自由、平等和公正的关注。

它为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提供了理论指导,影响和改变了世界的发展进程。

马克思主义概念是指

马克思主义概念是指

马克思主义概念是指,马克思、恩格斯的观点、理论和学说的体系。

具体的讲是指马克思、恩格斯对哲学的观点、社会理论和社会政治学说。

国际无产阶级领袖和革命导师卡尔·亨利希·马克思和弗里德里希·恩格斯创立的思想体系,无产阶级政党的指导思想的理论基础。

包括科学世界观、社会历史发展学说、无产阶级革命理论以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建设理论内的科学理论体系,工人阶级政党的理论基础和指导思想。

“马克思主义”一词作为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学说的总称在马克思在世时已经出现,在19世纪70年代末法国社会主义者的著作中曾广泛使用,但内容受到歪曲,马克思对此提出尖锐批评。

恩格斯在80年代初开始使用“马克思主义”一词,并在1886年专门作了说明。

马克思主义概念是指,马克思、恩格斯的观点、理论和学说的体系。

具体的讲是指马克思、恩格斯对哲学的观点、社会理论和社会政治学说。

理论思维形式和内容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思维形式是辩证唯物主义,其内容是关于无产阶级极其政党认识社会和改造社会的系统理论科学。

科学划分马克思主义其内容划分为二个部分:关于社会认识的部分---科学社会主义和关于社会实践的部分---科学共产主义。

K.马克思和F.恩格斯创立的学说。

包括科学世界观、社会历史发展学说、无产阶级革命理论以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建设理论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工人阶级政党的理论基础和指导思想。

“马克思主义”一词作为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学说的总称在马克思在世时已经出现,在19世纪70年代末法国社会主义者的著作中曾广泛使用,但内容受到歪曲,马克思对此提出尖锐批评。

恩格斯在80年代初开始使用“马克思主义”一词,并在1886年专门作了说明。

马克思主义产生于19世纪40年代,是资本主义矛盾激化和工人运动发展的产物。

以《共产党宣言》的问世为标志。

它吸收和改造了人类思想文化的一切优秀成果,特别是18世纪中叶和19世纪上半叶的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成果。

什么是马克思主义

什么是马克思主义

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它的现代性与当代性马克思主义是指马克思、恩格斯的观点、理论和学说的体系。

具体的讲是指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哲学的观点、社会学理论和政治学说。

马克思主义与马克思主义理论是不同的两个概念。

所谓‘马克思主义理论’是指人们对马克思恩格斯的观点、理论和学说的理解和论述。

《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的现实意义《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它系统考察了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历史发展、在生产和阶级关系上的表现、严重恶果和致命影响,深刻剖析了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中的新现象;它全面总结了科学社会主义产生、发展的经验教训,指明了科学社会主义的思想来源,阐述了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础,概括了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的历程,论证了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历史必然性,科学预测了未来社会的基本特征,确立了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科学社会主义的历史任务;它在理论上武装和指导了各国无产阶级政党,促进了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健康发展。

这一著作的现实意义在于指导我们运用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去认识和分析当代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发展,坚定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心。

首先,指导人们正确认识当代资本主义社会的现实和本质。

19 世纪末以来,资本主义的发展进入了垄断阶段,表现出不同于以往的新特点:一是高新技术的运用,使生产力呈现了较快的发展状态,经济发展出现了表面的繁荣;二是国家对经济的干预,使社会生产具有了一定的组织计划性,减轻了经济危机的致命威胁;三是实行高福利、高工资政策,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劳资双方的矛盾。

有人因此认为,马克思和列宁对资本主义的分析都有失误,资本主义比社会主义更具有旺盛的生命力。

这是一种错误的认识,是对资本主义表面现象的肤浅理解。

其实,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是得益于资本主义几百年发展所积累的雄厚物质基础,如果没有私人占有关系的束缚,生产力本应有更快的发展速度。

所以,当我们透过现象看本质时就会发现,垄断并没有改变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性质,追求剩余价值仍然是资本主义生产运转的轴心,这就决定了资本主义对内必然要不断加重剥削,对外要加紧掠夺扩张。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知识点梳理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知识点梳理
1、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2、反映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对立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矛盾
3、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相互联结、相辅相成
4、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
5、矛盾具有普遍性——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存在与一切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
6、矛盾具有特殊性——具体事物的矛盾、每个矛盾的各个方面在发展的不同阶段上各有特点
主体客体化:是人通过实践使自己的本质力量作用于客体,使其按照主体的需要发生结构和功能上的变化,形成了世界上本来不存在的对象物;
客体主体化:是客体从客观现象的存在形式转化为主体生命结构的因素或主体本质力量的因素,客体失去客体性的形式,变成主体的一部分;
4.主体客体化与客体主体化的双向运动是人类实践活动两个不可分割的方面,二者互为前提、互为媒介;
五、认识
1、认识的本质:是主体在实践基础上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2、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两个突出特点:
①把实践的观点引入认识论,并将其作为整个认识论的基础
②把辩证法应用于反映论考察认识的发展过程,科学地揭示了认识过程中多方面的辩证关系
3.人们认识一定事物的过程,是一个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过程;
五、量变质变规律和否定之否定规律
一量变质变规律
1、事物的矛盾运动表现为量变与质变的相互转化
2、量变:事物数量的增减和组成要素排列次序的变动,是保持事物的质的相对稳定性的不显著变化,体现了事物发展渐进过程的连续性;
3、质变:事物性质的根本变化,是事物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飞跃,体现了事物发展渐进过程和连续性的中断;
④逻辑与历史相统一
3、科学思维方法是一个巨大的方法群,具体包括:
①控制方法②信息方法③系统方法④模型方法⑤理想化方法……

什么是马克思主义

什么是马克思主义

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思想的科学体系。

内容涵盖了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历史和人类社会发展与自然界的关系等诸多领域和各个方面,是极其深刻和丰富的。

从它的创造者、继承者的认识成果讲,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而其后的各个时代、各个民族的马克思主义者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观点和学说的体系。

从阶级属性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科学体系,是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从它的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上来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是关于资本主义发展和转变为谁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

2、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内容。

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立场。

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的真理,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

实现物质极大的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是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以上四个方面,包括了马克思主义最基本的内容,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基本观点、基本方法,是从整体上领会和把握马克思主义。

3、学习马克思主义的方法。

I 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中学习和把握马克思主义。

大学生怎样做?A学习理论,武装头脑,要努力在掌握理论的科学体系上下功夫,在掌握基本原理及其精神实质上下功夫,对他的原理都要a历史的b都要同其他原理联系起来c都要同具体的历史经验联系加以考察 B 坚持理论联系实际,是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根本方法。

C我们必须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不断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做到自觉地把思想认识从那些不合时宜的概念、做法和体制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不断有所发展、有所创造、有所前进。

马克思主义信仰内涵及概念

马克思主义信仰内涵及概念

马克思主义信仰内涵及概念
马克思主义是由卡尔·马克思和弗里德里希·恩格斯创立的一种政治经济学理论和社会学理论体系,它旨在揭示资本主义社会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并提出了无产阶级革命和
建设社会主义的路径。

马克思主义的主要内涵包括以下几个概念:
1. 阶级斗争: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的发展是由阶级之间的矛盾和斗争推动的。

资产
阶级与无产阶级的斗争是推动社会进步和变革的动力。

2. 历史唯物主义:这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认为经济是社会发展的基础,社会的
变革是由经济基础的变动引起的。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包括政治、法律、文化等。

3. 剩余价值理论:马克思主义认为,资本主义社会的剥削基础是剩余价值,即工人创
造的价值远大于工资。

资本家通过剥削工人的剩余价值来获取利润,进一步加剧了阶
级矛盾。

4. 无产阶级革命:马克思主义主张无产阶级通过革命推翻资本主义制度,建立社会主
义制度。

无产阶级的解放是整个人类解放的基础。

5. 社会主义建设: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主义是从资本主义向共产主义过渡的中间阶段,通过集体所有制和计划经济来实现共同富裕和社会公平。

6. 共产主义:马克思主义追求的最终目标是建立共产主义社会,实现人类的彻底解放。

在共产主义社会中,阶级消失,所有生产资料公有化,个人不再受剥削和压迫。

马克思主义的核心思想是关注社会的经济基础和阶级矛盾,以及为无产阶级解放和社会进步而努力。

它在不同国家和地区产生了各种具体理论和实践,形成了不同的马克思主义流派和学说。

马克思主义的含义

马克思主义的含义

1.马克思主义的含义:马克思主义有狭义和广义两种理解。

狭义的马克思主义是指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

广义的马克思主义是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及其后继者对它的发展即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

2.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

基本立场:是马克思主义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根本立足点和出发点。

这就是始终站在人民大众的立场上,一切为了人民、一切相信人民、一切依靠人民,全心全意为人民谋利益。

基本观点:是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规律的科学认识,是对人类思想成果和社会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

这些基本观点主要包括:1关于客观世界的本质和规律的观点,2关于人的实践和认识活动的本质和规律的观点,3关于社会形态和社会基本矛盾运动规律的观点,4关于人民群众的历史主体作用的观点,5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的观点,6关于商品经济和社会化大生产一般规律的观点,7关于劳动价值论、剩余价值论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本质的观点,8关于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的观点,9关于社会主义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的观点,10关于无产阶级政党建设的观点,11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特征和建设规律的观点,12关于共产主义社会基本特征的观点。

基本方法:是建立在辩证唯物注意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方法论基础上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主要包括实事求是的方法、辩证分析的方法、历史分析的方法、群众路线的方法。

3.马克思主义的本质特征:一、实践性。

马克思主义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

二、阶级性。

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立场的理论表现,是无产阶级解放条件的理论概括。

4.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首先,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其次,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

再次,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重点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重点

〇、绪论1、马克思主义的概念①从它的创造者、继承者的认识成果讲: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而由其后及各个时代,各个民族的马克思主义者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观点和学说的体系.②从阶级属性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是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③从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是关于资本主义发展和转变为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规律的学说.④概括的说: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为他们的后继者所发展的,以批判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和实现共产主义为目标的科学理论体系,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个基本组成部分,他们是有机统一的.2、马克思主义的形成产生时代背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一方面带来了社会化大生产的迅猛发展,另一方面造成了深重的社会灾难.首先社会两极分化,工人极端困苦;其次,周期性经济危机频繁爆发.无产阶级在反抗资产阶级的剥削和压迫的斗争中,逐步走向自觉,并迫切渴望有科学的理论指导.觉醒了的无产阶级迫切需要总结和升华自身斗争经验,形成科学的革命理论,以指导自身的解放斗争.思想文化来源:19世纪欧洲三大先进思潮——德国古典哲学辩证法思想、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分析和关于劳动创造价值的思想、英法两国的空想社会主义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批判和对未来新社会的展望——为马克思主义的创立提供了直接的理论来源.19世纪的三大科学发现——能量守恒与转化定律、细胞学说、生物进化论——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自然科学前提.来源还有古希腊罗马哲学、文艺复兴运动的思想成果、法国复辟时期历史学家的思想进步.马克思主义与思想来源的关系:如上一、世界的物质性和发展规律唯物论一、世界的物质性1、哲学的基本问题哲学:哲学是系统化和理论化的世界观,它提供了对于世界和人与世界关系的全面而深刻的思考.哲学基本问题:含义:两大类现象——物质现象和精神现象;两大类活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存在和思维,物质和精神的关系问题是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不能回避的最基本问题,同时也必然成为哲学的不能回避的基本问题.内容:①存在和思维,谁是世界的本源.即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这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②“我们关于我们周围世界的思想对这个世界本身的关系是怎样的我们的思维能不能认识现实的世界我们能不能在我们关于现实世界的表象和概念中正确地反映现实”这一问题是划分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标准.意义:对哲学基本问题的回答,是解决其他一切哲学问题的前提和基础.只有科学解决存在和思维或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才能在实践中认识世界的本质,把握世界的联系、发展及其基本规律.2、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列宁的物质定义:物质是标志客观存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意义:①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②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与可知论,批判了不可知论.③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克服了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缺陷.④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3、意识的客观性、主观性和能动性客观性与主观性:物质决定意识.从意识的起源看,它不仅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而且是社会历史的产物.从意识的本质来看,意识是特殊的物质——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像,是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意识是物质的产物,但有不是物质本身.能动性——意识对物质的反作用:①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②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③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④意识具有指导、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统一:首先,尊重客观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其次,只有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正确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要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①从实际出发,努力认识和把握事物的发展规律.②时间是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基本途径.③主观能动性的发挥,还依赖于一定的物质条件和物质手段.辩证法二、事物的普遍联系与永恒发展1、普遍联系原理联系:联系是指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关系.联系具有客观性、普遍性、多样性、条件性.普遍联系:①任何事物内部的不同部分和要素都是互相联系的,即任何事物都具有内在的结构性.②任何事物都不能孤立存在,都同其它事物处于一定的相互联系中.③整个世界是一个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普遍联系的重要意义:马克思主义关于普遍联系的原理,要求人们善于分析事物的具体联系,确立整体性、开放性观念,从动态中考察事物的普遍联系.2、发展观发展的含义:发展是前进的、上升的运动,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重视发展的意义:在社会历史领域,新事物是社会上先进的、富有创造力的人们创造性活动的产物,它从根本上符合人民群众的利益和要求,能够得到人民群众的拥护,因而必然战胜旧事物.把握这一规律对我们在现代化进程中敢于创新、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3、矛盾学说矛盾的含义:矛盾是反映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对立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矛盾的同一性、斗争性及其关系:①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性质和趋势.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矛盾着的对立面相互依存,互为存在的前提,并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二是矛盾着的对立面相互贯通,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②矛盾的斗争性是矛盾着的对立面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性质和趋势.分为对抗性矛盾和非对抗性矛盾两种基本形式.③矛盾的同一性和矛盾的斗争性是相互连结、相辅相成的,没有斗争性就没有同一性,没有同一性也没有斗争性,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在事物的矛盾中,矛盾的斗争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矛盾的同一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矛盾斗争性的绝对性体现了物质运动的绝对性,矛盾同一性的相对性体现了物质静止的相对性.无条件的绝对的斗争性与有条件的相对的同一性相结合,构成事物的矛盾运动,推动事物的发展.④各自作用:同一性:①同一性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前提.②同一性是矛盾双方相互吸取有利于自身的因素,在相互作用中各自得到发展.③同一性规定着事物转化的可能和发展的趋势.斗争性:①矛盾双方的斗争促进矛盾双方力量的变化,造成双方力量发展的不平衡,为对立面的转化、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②矛盾双方的斗争,是一种矛盾统一体向另一种矛盾统一体过渡的决定力量.矛盾的普遍性、特殊性及其关系:①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存在于一切事物发展的始终,旧的矛盾解决了,新的矛盾又产生,事物始终在矛盾中运动.②矛盾的特殊性有三种情形:一是不同事物的矛盾各有其特点,二是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的发展过程和发展阶段各有不同的特点,三是构成事物的诸多矛盾以及每一个矛盾的不同方面各有不同的性质、地位和作用.③矛盾的普遍性与矛盾的特殊性是辩证统一的关系.矛盾的普遍性即矛盾的共性,矛盾的特殊性即矛盾的个性.矛盾的共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矛盾的个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任何现实存在的事物的矛盾都是共性和个性的有机统一,共性寓于个性之中,没有离开个性的共性,也没有离开共性的个性.4、辩证否定观基本内容:①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是事物内部矛盾运动的结果.②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它是旧事物向新事物的转变,是从旧质到新质的飞跃.只有经过否定,旧事物才能向新事物转变.③否定是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新事物孕育产生于旧事物,新旧事物是通过否定环节联系起来的.④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即新事物对旧事物既批判又继承,既克服消极因素有保留其积极因素.否定之否定规律的意义:①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前进性欲曲折性的统一.②否定之否定规律的原理对于人们正确认识事物发展的曲折性与前进性,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按照否定之否定规律办事,要求我们对待一切事物都要采取科学分析的态度,反对肯定一切和否定一切的形而上学否定观.三、唯物辩证法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认识论二、认识的本质与发展规律一、认识与实践1、实践和认识及其关系实践:人们的实践活动,是以改造客观世界为目的、主体与客体之间通过一定的中介发生相互作用的客观过程.实践的主体、客体、中介是实践活动的三项基本内容要素,三者的有机统一构成实践的基本结构.①实践是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②实践人类有意识的活动,体现了自觉能动性.③实践是社会的,历史的活动,具有社会历史性.实践与认识的关系: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的基础.①实践是认识的来源.②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③实践是认识的目的.④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⑤总之,人的认识从实践中产生,服务于实践,随实践发展,并接受实践的检验.2、辩证唯物主义关于认识的本质认识:认识是主体在实践基础上对客体的能动反映.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把实践的观点引入认识论,作为整个认识论的基础,因而科学的规定了认识的主体、客体及其相互关系,对认识的发生和发展、认识目的和作用、认识正确与否的检验标准等一系列重要的认识论问题,做出了同旧唯物主义完全不同的回答.3、认识的两次飞跃第一次:认识运动辩证过程,首先是从实践到认识的过程,即在实践基础上由感性认识能动地飞跃到理性认识的过程.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和深化为理性认识;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相互包含,两者在实践的基础上统一起来.基本条件:①勇于实践,深入调查,获取十分丰富和合乎实践的感性材料.②经过理想思考的作用,将丰富的感性材料加以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制作加工.第二次:从认识到实践,是“认识过程的第二个阶段,即由精神到物质的阶段,由思想到存在的阶段”.这是认识过程第二次能动的飞跃.必要性与重要性:①认识世界的目的是改造世界,此外再无别的目的.理性认识到实践的过程,既是理论指导实践的过程,又是理论实现自身的过程.②认识的真理性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得到检验与发展.理论的正确性在第一次飞跃中不可能证实,只有运用到实践,正确的才能被证实,错误的才能被发现、纠正或推翻,并在指导实践、实现自身中得到完善和发展.二、真理与价值1、真理及其基本属性真理的客观性:客观性是真理的本质属性.真理的客观性,指真理的内容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真理中包含着不依赖于人和人的意识的客观内容.真理的客观性,是唯物主义认识论即反映论的一般原理在真理问题上的贯彻.真理的客观性决定了真理的一元性.真理的绝对性:真理的绝对性,是指真理的内容表明了主客观统一的确定性和发展的无限性.①任何真理都必然包含通客观对象相符合的客观内容,都同谬误有原则的界限.否则就不称其为真理,这点是绝对的,无条件的.②人类认识按其本性来说,能够正确认识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认识每前进一步,都是对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的接近,这一点也是绝对的,无条件的.真理的相对性:真理的相对性,是指人们在一定条件下对事物的客观过程及其发展规律的正确认识总是有限度的.①真理所反映的对象是有条件的、有限的.由于任何真理都会受到人类实践水平和范围以及认识能力的限制,它只能是对无限的物质世界发展的某一阶段、某一方面、某一层次的认识,因而是有限的.这是真理在广度上的条件性、有限性.②真理反映客观对象的正确程度也是有条件的、有限的.由于条件的限制,任何真理对认识对象的反应都只能是相对正确的,即认识的深刻程度、精确程度都是有限的,或者是近似的.这是真理在深度上的有条件性、有限的性.关系:①二者相互依存.②真理的相对性必然包含并表现着真理的绝对性.③真理永远处在由相对向绝对的转化和发展中.2、真理的检验标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实践能够作为真理的检验标准,是有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决定的:①从真理的本性看,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正确反应,它的本性在于客观与主观相符合.主观是另一种认识,客观事物又不可能回答问题,所以检验真理的标准既不能是主观认识本身,也不能是客观事物,只能是作为主客观桥梁的社会实践.②从实践的特点看,实践是人们改造世界的客观的物质性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的特点,这是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的主要根据.③在检验真理的过程中,逻辑证明可以起到重要的补充作用.三、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历史唯物主义三、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一、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1、社会存在的含义、要素和各自作用社会存在:社会存在也称社会物质生活条件,使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主要包括自然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物质生产方式.①自然地理环境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永恒的、必要的条件,是人们生活的和生产的自然基础.自然地理环境提供了社会生活和生产资料的来源.②人口因素也是重要的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对社会发展起着制约和影响作用.人是从事物质生产活动和其他一切社会活动的主体,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承担者,没有人就没有社会.③物质生产方式,是指人们为获取物质生活资料而进行的身缠活动的方式,它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体.物质生产方式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及决定力量.2、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社会存在的反映.主体不同:{个体意识:个体社会实践的产物群体意识:群体实践的产物层次不同{社会心理:低层次的社会意识,自发的、不系统的、不定型的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形式:高层次的社会意识,自觉的、系统的、定型的社会意识3、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①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并反作用于社会存在.随着社会存在的发展,社会意识也相应地或早或迟地发生变化和发展.②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依赖性.但社会意识并非消极被动地受制于社会存在,它既依赖于社会存在,又有相对独立性,即社会意识在从根本上受到社会存在决定的同时,还具有自己特有的发展形式和规律.主要表现在:①社会意识与社会发展的不完全同步性和不平衡性.②社会意识内部各种形式之间的相互影响及各自具有的历史继承性.③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能动的反作用.意义:①这一原理在人类思想史上第一次正确解决了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社会历史观革命性变革的基础.②这一原理对于社会发展特别是社会文化建设具有重要指导意义.3、生产力、生产关系及其相互关系生产力:生产力是人类在生产实践中形成的改造和影响自然以使其适合社会需要的物质力量.生产力的基本要素:①劳动资料,也称劳动手段.它是人们在劳动过程中所运用的物质资料或物质条件,其中最重要的是生产工具.②劳动对象.一切自然物质都是可能的劳动对象,其中进入生产过程的部分则是现实的劳动对象.③劳动者.劳动者是具有一定生产经验、劳动技能和知识,能够运用一定的劳动资料作用于劳动对象,从事生产实践活动的人.④科学技术是生产力中的重要因素.科学技术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是第一生产力.生产关系: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物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经济关系.其中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是最基本的.二者相互关系:①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力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生产关系的变化.②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能动的反作用.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推动作用;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时,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③从过程上看,生产关系对于生产力总是从基本相适合到基本不相适合,再到新的基础上的基本相适合.二、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1、社会基本矛盾及其作用社会基本矛盾: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社会基本矛盾.作用: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它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主要表现在:①生产力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中最基本的动力因素,是人类社会发展和进步的最终决定力量.生产力是社会进步的根本内容,是衡量社会进步的根本尺度.②社会基本矛盾特别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决定着社会中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也会影响和制约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③社会基本矛盾具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和解决形式,并从根本上影响和促进社会形态的变化和发展.2、科学技术的社会作用好的:科技革命是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强大杠杆①对生产方式产生了深刻影响:改变了社会生产力的构成要素;改变了人们的劳动形式;改变了社会经济结构,特别是导致产业结构发生变革.②对生活方式产生了巨大影响.③促进了思维方式的变革.④总之,科学技术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坏的:①由于对自然规律和人与自然的关系认识不够,或缺乏对科学技术消极后果的强有力的控制手段.如:环境污染、生态破坏、隐私泄露.②与一定的社会制度有关.在资本主义条件下,科学技术常常被资产阶级用作剥削压迫人民的工具,并非都能使人摆脱贫困,促进人的身心健康发展.如:霸权主义.三、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1、人民群众的社会作用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①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广大的劳动群众是物质资料生产活动的主体,创造了人们吃穿住行等必需的生活资料和从事政治、科学、文化艺术等活动所必需的物质前提.②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人民群众通过物质生产实践为创造精神财富提供了必要的物质条件和设施.人民群众的生活、实践活动是一切精神财富、精神产品形成和发展的源泉.③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人民群众是社会革命的主力军,他们在社会形态更替的过程中发挥了巨大作用.。

什么是马克思主义?

什么是马克思主义?

什么是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是一种哲学思想,它诞生于19世纪,是由德国经济学家卡尔·马克思及其合作者弗里德里希·恩格斯提出的。

马克思主义现已成为世界上最重要的思想之一,对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无产阶级革命等方面都有深刻的影响。

那么,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呢?这篇文章将为您详细介绍。

一、马克思主义的基本概念与思想体系马克思主义是以马克思和恩格斯为代表的西方哲学思潮,其基本概念主要包括生产力、生产关系、阶级斗争等。

其思想体系包括唯物史观、唯物辩证法、历史唯物主义、阶级斗争学说、剩余价值学说、共产主义等。

在马克思的唯物史观中,他认为生产方式是人类生活的基础,人们的物质生活状况决定了社会的性质和发展方向。

因此,他强调要改变社会的生产关系,才能实现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二、马克思主义对社会历史的影响和启示马克思主义对社会历史的影响是深远的。

在社会主义国家建设中,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成为其基本理论和指导方针。

在中国,“毛泽东思想”也是在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和斯大林主义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同时,马克思主义的思想也启示我们在当前社会的发展中,要重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关系,充分发挥机会和市场在分配资源方面的作用,以充分释放人的创造力,促进社会的繁荣、稳定和可持续发展。

三、马克思主义的争议与评价尽管马克思主义的影响力在社会中广泛,但其理论和实践也面临着种种挑战和争议。

例如,一些学者认为马克思主义的争取社会平等和进步的目标是缺乏效果的。

与此同时,也有一些学者认为,马克思主义对于问题的处理方式是并不科学的。

例如,马克思主义在对待市场经济方面的问题上,往往倾向于否定其功能和作用,导致需要的政策无法及时有效地推进。

因此,对于马克思主义的评价,应当既看到其优点,也应看到其不足之处。

综上所述,马克思主义是现代社会中重要的思潮之一。

其基本概念、思想体系对社会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同时在当前社会的发展中,也可以从马克思主义中汲取启示,以促进社会的繁荣和发展。

什么是马克思主义

什么是马克思主义

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从狭义上说,是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从广义上讲,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即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既包括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基本方法,也包括经列宁等对其继承和发展,推到新的阶段,并由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等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的马克思主义,即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指出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理论来源.理论来源之一:德国古典哲学黑格尔的唯心主义辩证法理论来源之二: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大卫.李嘉图理论来源之三:法国、英国的空想社会主义马克思、恩格斯对人类文明成果的继承与创新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一)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二)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三)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四)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是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为什么说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1)哲学基本问题是任何哲学都必须回答的问题.(2)对哲学基本问题的回答是解决其他一切哲学问题的前提和基础.(3)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一方面的不同回答是区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惟一标准.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物质观及其理论意义?a.“物、物质无非是各种实物的总和,而这个概念就是从这一总和中抽象出来的.”——恩格斯“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列宁 b.第一、它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第二、它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同唯心主义先验论和不可知论划清了界限.第三、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指出了哲学物质范畴与自然科学物质结构理论之间的区别,克服了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缺陷.第四,它揭示了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物质性,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如何理解意识的本质?其能动作用包括哪些?A、意识是人脑的机能B、意识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1)意识能动作用的含义是人的意识所特有的积极反映世界与改造世界的能力和作用(2)意识能动作用的表现第一,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第二,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第三,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意识能动作用最突出的表现第四,人的意识具有指导、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指出运动与静止的辩证关系.A、物质是运动着的物质,没有不运动的物质物质是运动着的物质,没有不运动的物质B、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主体简要回答实践的含义、基本特征和基本形式.1、实践的含义—实践是人们能动地探索和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社会性的物质活动(二)实践的基本特征1、客观物质性2、自觉能动性:世界是有目的、有意识地改造世界的活动3、社会历史性(三)实践的基本形式1、物质生产劳动实践(1)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2)解决人与自然的矛盾如何理解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1、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2、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3、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为什么说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第一,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永恒发展的内在动力,从根本上回答了事物为什么会发展的问题;第二,对立统一规律是贯穿其它规律和基本范畴的中心线索,也是理解这些规律和范畴的钥匙;第三,矛盾分析法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简述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原理及其重要意义.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及其相互关系1、矛盾的普遍性2、矛盾的特殊性3、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关系4、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原理的重要意义※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主要矛盾是在许多矛盾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的矛盾—非主要矛盾是处于从属地位、对事物发展不起决定作用的矛盾,二者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这是由客观世界范围的极其广大和事物发展的无限性决定的.在这个场合为普遍性的东西,到另一场合则变为特殊性.在这个场合为特殊性的东西,到另一场合则变为普遍性.简述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原理.质变和量变的辩证关系4、质量互变规律及其重要意义2、事物的量变、质变的含义(1)量变是事物在数量上的增减或场所的变更,是事物的一种不显著的变化.(2)质变是事物在根本性质上的变化,是事物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飞跃和转变.(1)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老子(2)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善不积不足以成名,恶不积不足以灭身.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3)量变和质变相互渗透*一方面,在总的量变过程中有阶段性和局部性的部分质变;*另一方面,在质变过程中有旧质在量上的收缩和新质在量上的扩张*(4)质变又转化为新的量变4、质量互变规律及其重要意义(1)质量互变规律规律的基本内容★量变和质变是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量变引起质变,在新质的基础上,事物又开始新的量变,如此交替循环,形成事物质量互变的规律性.量变——质变——新的量变——新的质变……质量互变规律及其重要意义(2)质量互变规律的重要意义第一,在实际工作中要坚持量变和质变的的统一,把远大目标和埋头苦干精神结合起来第二,十六大关于我国经济发展战略是量变质变规律的运用和体现第三,循序渐进、防微杜渐是量变质变规律在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上的具体体现什么是辩证否定观?(1)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是事物内部矛盾运动的结果(2)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3)否定是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4)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质量互变规律及其重要意义二、1、指出认识主体和客体的相互关系.(1)认识关系:主体和客体之间的反映与被反映的关系A、主体是反映者,客体是被反映者B、主体反映客体只有通过主体改造客体的实践活动才能实现(2)实践关系:主体和客体之间改造与被改造的关系A、主体是改造者,客体是被改造者B、实践不仅改造主体,同时也改造客体C、实践关系是主客体之间最基本的关系(3)价值关系:客体对主体的利益关系,即客体所具有的能满足主体需要和利益的特性※在主客体之间的认识关系和实践关系中自始自终渗透着价值关系★认识关系既是实践关系的产物,又具有相对独立性,是实践关系的必要条件2、如何理解认识的本质?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表现在哪些方面?A.认识是在实践基础上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1、反映具有摹写性以客观事物为原型,在头脑中再现客观事物的状态、属性、关系、本质和规律2、反映具有创造性是反映能动性的基本标志在实践基础上对认识对象信息的分析、选择、运用、重组、整合、建构和虚拟.B.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1)实践的需要决定认识的产生(2)一切真知都来源于实践A、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都来源于实践B、既要刻苦学习,又要注重亲身实践.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1)实践的发展不断地给人们提出新的认识课题,对新课题的探索和回答,形成新的理论(2)实践的发展不断给人们提供日益完善的认识手段和物质条件(3)实践不断推动人的认识能力的提高3、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人们在实践中得到的认识,究竟是不是正确,不能靠主观来判断,只能靠实践来检验.4、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认识本身并不是目的,人们认识世界是任何一种理论知识,都是为实践服务的3、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及其意义.(1)初级阶段,感性认识,反映现象外部联系的内容,特点:直接性和具体性.理性认识,高级阶段,反映本质规律内部联系的内容,特点:间接性和抽象性. (2)二者相互联系A、二者相互依赖第一,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必须以感性认识为基础第二,感性认识有待于深化和发展到理性认识B、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4、怎样理解真理是客观的?真理的客观性有两层含义:一是指真理内容的是客观的:包含着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内容.二是指检验真理的标准——实践是客观的实践证明:哥白尼的“日心说”是真理5、试述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的辩证关系及其意义.(1)相互区别:同一真理的两种属性:从内容和认识能力上看,真理绝对性即确定性、无条件性.从广度和深度上看,真理的相对性即近似性、有条件性.(2)二者的联系A、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是相互渗透和相互包含的.相对之中有绝对,绝对寓于相对之中;真理的相对性中也包含着绝对性的颗粒.绝对之中有相对,真理的绝对性通过相对性表现出来,无数相对真理之总和构成绝对的真理B、相对真理和绝对真理又是辩证转化的.人类认识是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是从相对真理走向绝对真理、接近绝对真理的过程(任何客观真理都是由相对真理向绝对真理转化的一个环节)3、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辩证关系的意义(1)在理论上,是反对真理问题上的绝对主义和相对主义的武器★绝对主义:A、片面夸大真理的绝对性,否认真理的相对性B、否定真理是一个过程,即否定真理的发展※教条主义和思想僵化是绝对主义的表现★相对主义:A、片面夸大真理的相对性,否认真理的绝对性B、把真理看成是主观的东西,导致怀疑主义或诡辩论※战国时期的庄周说:”是亦彼也,彼亦是也,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就是从夸大真理的相对性出发,发展到把真理说成是主观的(2)在实践上,指导我们树立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A、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的辩证关系原理B、马克思主义科学真理是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马克思主义是经过长期实践反复证明了的客观真理,具有绝对性;但是,马克思主义并没有穷尽真理,而是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的,具有相对性C、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态度是既要坚持又要发展,把坚持和发展统一起来D、在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态度上,绝对主义否认马克思主义科学真理的相对性,把马克思主义看成是真理发展的“顶峰”,窒息了马克思主义的生命力;相对主义否认马克思主义科学真理具有绝对性,否认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客观性及其指导作用,抹煞了马克思主义的生命力.思维的至上性指人的认识思维能力的无限性和绝对性,即人类思维按其本性、可能、使命和终极目的来说,是能够正确认识无限发展着的客观世界的.决定真理的绝对性.非至上性指在现实中生活和活动的每一个人,以至每一代人,由于受到主观和客观条件的限制,其认识思维能力是有限的和相对的.表现真理的相对性.6、为什么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1)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是由真理的本性决定的—真理的本性是主观和客观相符合,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应该是能把主观和客观联系起来加以比较对照,从而确定认识是否符合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东西,而唯一能够满足这个要求的,只有人们的社会实践2)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是由实践直接现实性的特点决定的实践的直接现实性是指实践是把主观认识与客观实际联系起来的桥梁,人们只有通过实践才能把主观认识同客观结果相比较,最后得出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的结论7、价值具有哪些特点?价值具有四个方面的特性:1、价值具有客观性.首先,人的需要的客观性.其次,用来满足人的需要的对象具有客观性.最后,满足人的需要的过程和结果具有客观性.2、价值具有主体性.—指主体性在实践基础上确立的同客体之间的一种创造关系3、价值具有社会历史性.—由于价值关系的主体具有社会性和历史性,因此人们的需要、实践以及需要满足的形式都表现出了社会性和历史性,决定了价值的社会历史性的特点.4、价值具有多维性—任何一个层次的主体都表现为一定的整体,由于其结构和规定性又是复杂的、立体的和全面的,因而每一主体的价值关系都具有多维性或全面性.三、1、为什么说生产方式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第一,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人类其他一切活动的首要前提第二,生产方式决定着社会的结构、性质和面貌,制约着人们的经济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第三,生产方式决定社会历史的变化和发展,决定社会形态的更替2、如何理解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1)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发展的不同步性主要有以下两种情形:其一,社会意识往往落后于社会存在的变化.其二,社会意识有时可以超越现实社会存在的发展状况.—社会意识的发展同经济发展水平之间具有不平衡性.(2)社会意识的发展具有历史继承性.(3)社会意识各种形式之间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4)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3、试述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生产力与生产关系辩证关系原理)及其重要意义.1、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1)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第一,生产力的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第二,生产力的发展变化决定生产关系的变革(2)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能动的反作用※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推动作用.※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阻碍作用.(1)生产力的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产生及其变化发展的方向和形式(2)生产力反作用于生产关系: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的状况时,对生产力发展起着促进作用.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的状况时,对生产力发展起着阻碍作用.从过程上看,生产关系对于生产力总是从基本相适合到基本相适合,再到基本相适合;与此相适应,生产关系也总是从相对稳定到新旧更替,再到相对稳定.2.意义:(1)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在人类思想史上彻底否定了以“道德说教”作为评判历史功过是非的思想体系,第一次科学地确立了生产力发展是“社会进步的最高标准”.(2)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制定路线、方针和政策的重要依据.C、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正是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指导下进行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使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在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促进经济繁荣、增强综合国力和提高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等方面进一步发挥了优越性.4、运用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的规律(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辩证关系原理)论述我国的政治体制改革.1、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1)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第一,生产力的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3)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理论基础.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B、我国经济体制改革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必然结果*—我国的社会主义生产关系是基本适合我国生产力状况的,因而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但是,我国的社会主义生产关系还存在着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的因素和环节,因此,必须对现阶段我国的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特别是经济体制中不适合生产力的方面和环节进行改革.C、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正是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指导下进行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使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在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促进经济繁荣、增强综合国力和提高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等方面进一步发挥了优越性.5、如何理解人的本质?如何评价人民群众和历史人物的作用?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总和*1、人的本质属性是社会属性:表现在各种社会关系中,特别是经济关系中;*2、人的本质是变化、发展的:现实的、历史的A、现实的:指人是活生生的、有血有肉的人,是出于某种社会关系中的人★许多伟大的科学家、思想家和艺术家来自于中下层群众*我国北宋时期发明活字印刷的毕升、英国发明蒸汽机的瓦特、美国电学理论家富兰克林、德国哲学家狄慈根和俄国文学家高尔基(一)历史人物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1、历史人物是历史任务的发起者.2、历史人物是历史事件的当事人和领导者.3、历史人物是历史进程的影响者6、如何理解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群众观点:坚信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的观点;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观点;一切向人民负责的观点;虚心向群众学习的观点.群众路线: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三、1、商品两个因素及其对立统一的关系.商品的二因素:使用价值与价值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对立统一关系A、二者的对立(四点)一是使用价值是商品的自然属性;价值是商品的社会属性.二是使用价值是一个永恒范畴;价值是一个历史范畴.三是不同使用价值的质不同,量不能比较;价值的质相同量可以比较.四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相互排斥,二者不可兼得.B、二者的统一:二者存在于商品中第一,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没有使用价值就没有价值).第二,价值寓于使用价值之中. 2、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及其关系.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1)具体劳动是生产不同使用价值的不同性质和不同具体形式的劳动.(2)抽象劳动是撇开劳动具体形式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即人的体力和脑力的耗费.A、二者是对立的(三点)一是具体劳动创造商品的使用价值,体现着人与自然的关系;抽象劳动形成商品的价值,体现的是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关系;二是具体劳动不是使用价值的惟一源泉,抽象劳动是价值创造的惟一源泉;三是具体劳动是一个永恒的范畴,抽象劳动是一个历史范畴.B、二者是统一的: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生产商品的同一劳动过程的两个方面.3、指出价值量变化规律的内容.1)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2)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按照等价交换原则进行.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商品的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4、私有制基础上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是什么?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是私有制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5、货币的本质及其职能是什么.货币的本质是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1)货币是一般等价物的商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2)货币体现了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关系(体现着商品生产者通过交换实现其产品价值的社会关系)货币形式的演进第一个阶段:贵金属货币:金银条块第二个阶段:铸币第三个阶段:纸币第四个阶段:信用货币※银行券、商业期票、银行支票等第五个阶段:电子货币3.货币的职能(1)价值尺度(1)价值尺度★A、是货币充当衡量商品价值量大小的职能.B、货币之所以具有价值尺度的职能因为它自身是商品,具有价值.C、货币执行价值尺度,可以是观念上的货币.D、商品的价格与商品的价值成正比,同货币价值成反比.用公式表示为:商品价格=商品价值/货币价值(2)流通手段A、含义:是指货币充当商品交换的媒介职能.B、货币作为流通手段必须是现实的货币.C、商品流通: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交换公式:商品—货币—商品(W—G—W).(3)贮藏手段A、含义:是指货币退出流通领域,当作社会财富的一般代表而保存起来.B、原因:货币是一般等价物,是社会财富的代表.C、充当贮藏手段的货币必须是足值的金属货币.(4)支付手段A、含义:商品在赊购赊销过程中的延期支付以及用于清偿债务等职能.B、货币作为支付手段有两种情况(2000年文科考研题):其一,商品流通领域清偿债务.其二,支付赋税、租金、工资等.C、评价:货币的支付手段职能促进了商品流通;债权债务关系带来的危机可能性.(5)世界货币A、含义是指货币越出国内流通领域,在世界市场上充当一般等价物的职能(贵金属、美元、欧元).B、世界货币职能的表现:※作为国际购买手段,购买外国商品.※作为国际支付手段,平衡国际贸易的差额.※作为社会财富的代表,由一国转移到另一国.6、简要回答价值规律的内容.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和要求A、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B、商品交换以价值量相等为基础,按照等价交换原则进行.(2)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商品的价格随着供求关系的变化围绕价值上下波动★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是否违背价值规律?※不是对价值规律的否定,而是价值规律作用的表现形式,因为:(三点理由)第一,各种商品价格的波动都是以各自的价值为基础.第二,从商品的较长时间看,商品的价格与价值是趋于一致的.第三,价格的变化不会无限脱离价值,说明价格归根到底受价值制约.。

什么是马克思主义

什么是马克思主义

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①从它的创造者、继承者的认识成果讲,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而由其后各个时代、各个民族的马克思主义者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观点和学说的体系②从它的阶级属性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2是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③从它的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是关于资本主义发展和转变为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

2.马克思主义概念:从狭义上说,马克思主义即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

从广义上说,马克思主义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

也就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

即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

3.马克思理论体系不可分割的三个重要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4.马克思理论在发展过程中吸收了哪些优秀学说:批判的继承、吸收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法国、英国的空想社会主义合理成分的基础上,在深刻分析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趋势和科学总结工人阶级斗争实践基础上创立和发展起来的。

5.19C40年代—60年代,马克思恩格斯创立了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

6.马克思主义具有强大的生命力的根源: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7.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立场: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该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8.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9.哲学的重大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恩格斯)包括两个方面的问题:其一,意识和物质、精神和自然界,究竟谁是世界的本源。

(分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其二,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

(分为可知论和不可知论)哲学基本问题是人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经常遇到的问题10.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11.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区别?辩证法坚持用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观点看世界,认为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的内部矛盾。

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

1. 什么是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概念是指,马克思、恩格斯的观点、理论和学说的体系。

具体的讲是指马克思、恩格斯对哲学的观点、社会理论和社会政治学说。

无产阶级政党的指导思想的理论基础。

包括科学世界观、社会历史发展学说、无产阶级革命理论以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建设理论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工人阶级政党的理论基础和指导思想。

2. 什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由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提出的。

3. 它们在社会生活中处于何种地位?马克思主义是我国的立国之本,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提高中华民族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保证,是我国人民的共识。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改革开放30年的伟大实践;引领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科学指南。

4. 在学习过程中处于何种地位?马克思主义和科学社会主义在我的学习中起主线作用。

在我们的整个学习过程中它们起主线作用,贯穿学习的始终。

在我国德智体教育中处于最高地位,是教育的核心和前提。

5. 试述它们和本专业的辩证关系?我们测控专业研究的是最基本的物理量的变化,这也是基于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论。

马克思主义指导我们在专业道路上走正确道路,物理学奠基人牛顿后期在科学上走错了路而后期一事无成。

所以我们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只有这样才能才能成功。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我们生存的大方向,我们的生活和学习都要在这样的环境下,学习必须联系实际。

马克思知识点整理

马克思知识点整理

1.马克思主义的概念:从狭义上说,马克思主义即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

从广义上说,马克思主义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即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

2.马克思主义的两大发现: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3.马克思主义从产生到发展表现出强大的生命力,这种强大生命力的根源在于它的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4.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整理。

5.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其一: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的问题,其二: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

6.辩证法坚持用联系的、发展的观点看世界,认为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的内部矛盾。

形而上学则主张用孤立的、静止的观点看问题。

7.物质的概念: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应。

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他存在于人的意识之外,可以为人的意识所反应。

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

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

8.实践是人类能动的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性活动。

实践具有物质性、自觉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等基本特征。

9.联系是指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关系。

联系具有客观性普遍性多样性。

10.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是对矛盾普遍性的简明描述。

矛盾普遍存在,但不同事物的矛盾又是具体的特殊的。

矛盾的普遍性和矛盾的特殊性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矛盾的普遍性即矛盾的共性,矛盾的特殊性即矛盾的个性。

矛盾的共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矛盾的个性是有条件的。

相对的。

任何现实存在的事物都是共性和个性的统一,共性寓于个性之中,没有离开个性的共性,也没有离开共性的个性。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是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各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哲学基础,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哲学基础。

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

绪论一、什么是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特别是关于资本主义发展和转变为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

1、从狭义上说,马克思主义即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

2、从广义上说,马克思主义不仅指狭义上的,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即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

二、马克思主义产生的时代背景(经济根源)1、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经济、社会历史条件。

2、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日趋激化,对科学理论的指导提出了强烈的需求。

3、马克思主义正是适应了时代和实践的需要而产生的无产阶级的科学理论。

三、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来源?马克思主义的三大理论来源:德国的古典哲学,法国的空想社会主义,英国的古典政治经济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直接理论来源是德国古典哲学,主要是黑格尔的唯心辩证法,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四、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特性?实践性、革命性和科学性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特征五、马克思主义生命力的根源在于它的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第一章一、哲学的基本问题是什么?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一方面是思维和存在谁是第一性的问题,这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

另一方面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这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

1、唯物主义的历史发展形态是什么?(三种)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现代的辩证唯物主义2、唯心主义的历史发展形态是什么?(两种)主观唯心主义、客观唯心主义二、列宁的物质定义是什么?①物质概念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

形式上是主观的,但反映的对象是客观实在性,是抽象的物质概念,这样就使辩证唯物主义物质概念与朴素唯物主义、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及自然科学的物质结构理论区别开来;②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这就与客观唯心主义划清了界限;客观唯心主义也说有一种客观实在,但这种客观存在但不能被人的感觉所感知,如神,是不能为人的感觉所感知③这种客观实在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这就与主观唯心主义划清了界限;主观唯心主义也有一种客观实在,但是他们认为感觉是第一性的,主观产生了客观实在④这种客观实在能被意识所反映。

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

一、什么是马克思主义:1、从它的创造者和继承者的认识成果讲: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而由其后各个时代、各个民族的马克思主义者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观点和学说体系。

2、从它的阶级属性将,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是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3、从它的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是关于资本主义发展和转变为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

4、从狭义上讲,马克思主义即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

5、从广义上讲,马克思主义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即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

二、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1、矛盾的普遍性: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存在于一切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旧的矛盾解决了,新的矛盾又产生,事物始终在矛盾中运动。

2、矛盾的特殊性:⑴不同的事物各有其特点。

⑵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的发展过程和发展阶段各有不同特点。

⑶构成事物的诸多矛盾以及每一矛盾的不同发面各有不同的性质、地位和作用。

3、主要矛盾是矛盾体系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的矛盾。

4、矛盾的普遍性与矛盾的特殊性使辩证统一的关系。

三、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1、从真理的本性看,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正确反映,它的本性在于主观与客观相符合。

2、从实践的特点看,时间是人们改造世界的客观的物质性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的特点。

四、真理和价值在实践中的辩证统一关系:1、成功的实践必然是以真理和价值的辩证统一为前提的。

2、价值的形成和实现以坚持真理为前提,而真理又必然是具有价值的。

3、真理和价值在实践和认识活动中是相互制约、相互引导、相互促进的。

方法论:坚持真理尺度和价值尺度的辩证统一,要求我们在实践中必须坚持和弘扬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马克思主义的概念、组成部分及有机统一。

概念: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为他们后者所发展的,以反对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和实现共产主义为目标的科学理论体系,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组成部分: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个基本组成部分。

有机统一: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是有机统一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基础,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对资本主义的理论剖析,而科学社会主义则是马克思主义的结论与归宿(在马克斯主义科学理论体系中,科学社会主义处于核心地位)2、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

时代孕育了马克斯主义,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和发展又开辟了新的时代。

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经济、社会历史条件;二、资本主义固有矛盾的发展,预示着未来社会革命的和历史发展的方向,这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经济社会的条件和基础。

三、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日趋激化,对科学理论的指导提出了强烈的需求。

3马克思主义的直接理论来源及其形成和问世的标志。

马克斯主义是在吸收了几千年人类思想和文化发展中的优秀成果,尤其是在批判的继承、吸收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法国、英国的空想社会主义合理成分的基础上,在深刻分析资本主义的发展趋势和科学总结工人资产阶级斗争实践的基础上,创立和发展起来的。

形成标志:马克思在1845年春写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和马克思、恩格斯1844-1846年合写的《德意志意识形态》问世标志:1847年《哲学的贫困》和1848年二月《共产党宣言》的发表。

4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立场和社会理想。

政治立场: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目标都应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就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

社会理想:实现物质极大丰富。

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5、哲学基本问题及其意义问题:其一,意识和物质、思维和存在,究竟谁是世界的本原,即物质和精神谁是第一性,谁是第二性,其二,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

意义:对哲学基本问题的回答是解决其他一切哲学问题的前提和基础。

6、物质;意识;物质和意识的关系。

物质: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应。

意识:意识从其本质来看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像,是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

意识是物质的产物,但不是物质本身,意识是特殊的物质——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意识在内容上是客观的,在形式上是主观的。

关系:物质决定意识,意识依赖于物质并反作用于物质。

7、实践及其要素。

实践:人类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

要素:实践的主体(人)、实践的对象(客体)、实践的手段(工具)8、意识的能动作用及其表现。

作用:人的意识所特有的积极反映世界与改造世界的能力与活动表现: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创造性,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和指导、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

9、唯物辩证法的体系、实质和核心体系: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等一系列规律和范畴构成实质和核心:对立统一规律10、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及其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矛盾:反映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对立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同一性: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性质和趋势斗争性:是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性质和趋势辩证关系作用:同一性,第一,同一性是事物发展和存在的前提,在矛盾双方中一方的发展以另一方的发展为条件,第二,同一性使矛盾双方相互吸引有利于自身的因素,在相互作用中各自得到发展,第三,同一性规定着事物转化的可能和发展的趋势。

斗争性,第一,促进矛盾双方力量的变化,竞长争高,此消彼长,造成双方力量的不平衡,为对立面的转化,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第二,矛盾双方的斗争,是一种矛盾统一体向另一种矛盾统一体过度的决定力量11、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及其意义。

普遍性:无处不在,无时不有。

特殊性:一,不同事物的矛盾各有特点,二,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发展过程和发展阶段各有不同特点,三,构成事物的诸多矛盾以及每一个矛盾的不同方面各有不同的性质、地位和作用。

意义:是理解矛盾学说的关键,不懂得它,就不能掌握唯物主义法,其次既是客观事物固有的辩证法,也是对科学的认识方法。

12、质、量、度;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

质:一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内在规律性量:事物的规模、程度、速度等可以用数量关系表示的规律性。

度:保持事物质的稳定性的数量界限,即事物的限度、幅度和范围,度的两端叫关节点或临界点,超出度的范围,此物就转为他物。

辩证关系:①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②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③质变和量变是相互渗透的。

13、分析和综合及其关系。

分析:是在思维中把认识对象分解为各个部分、方面、要素,以便分别加以研究的思维方法。

综合:是在整体分解为各个因素的基础上,再把各个因素组合成一个整体的思维活动,但是综合绝不是把各部分、组成因素机械地凑合起来或者装配一起,而是在思维中把各个对象的本质的方面按其内在联系有机地组合成一个统一的整体。

关系:是辩证的,分析是综合的基础,综合是分析的完成,只有把两者结合在一起,才能构成一个完整的、科学的认识。

14、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

作用:第一,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第二,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第三,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第四: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15感性认识、理性认识;由理论向实践飞跃的条件;认识发展的总过程。

感性认识:是人们在实践基础上,由感觉器官直接感受到的关于事物的现象、事物的外部联系、事物的各个方面的认识,包括感觉、知觉和表象的三种形式。

理性认识:是指人们借助抽象思维,在概括整理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

达到关于事物的本质,全体,内部联系和事物自身规律性的认识。

条件:第一,必须从实际出发,坚持一般理论和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原则,第二,理论要回到实践中去,需要经过一定的环节,包括形成实践理念、制定实践方案,应用实践手段等;第三,必须为群众所掌握,第四,要有正确的实践方法即工作方法。

总过程: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如此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以致无穷,一步步地深化和提高。

16、真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实践标注的确定性与不确定性真理:是人们对于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

唯一标准:凡是能够经得起实践的检验、得到实践的证实、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认识就是真理。

确定性:即绝对性,是指实践作为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的唯一性不确定性:即相对性,是指实践对真理性的检验的条件性。

17、价值及其特性。

价值:哲学上的“价值”是揭示外部客观世界对于满足人的需要的意义关系的范畴,是指具有特定属性的客体对于主体需要的意义。

特性:第一,客观性,第二,主体性,第三社会历史性,第四,多维性。

18、价值和真理的辩证统一及其意义。

真理和价值在实践的辩证统一关系,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成功的实践必然是以真理和价值的辩证统一为前提的,其次,价值的形成和实现以坚持真理为前提,而真理又必然是具有价值的,最后真理和价值在实践和认识活动中是相互制约、相互引导、相互促进的。

意义:坚持真理尺度和价值尺度的辩证统一,要求我们在实践中必须坚持和弘扬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要求我们必须崇尚理性思维,以清醒的、严谨的、合乎逻辑的思想从事科学认识和理论创造,进一步指导实践活动;要求我们时刻以符合人民的利益和发张要求的价值标准审视一切思想和行动的合理性。

19、两种根本对立的历史观。

一种是唯物史观,另一种是唯心史观。

20、社会存在;社会意识形态。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问题,是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社会存在:也称社会物质生活方式,是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主要是指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及生产方式,也包括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社会意识形态:社会意识是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社会形态具有复杂的结构,从不同角度分为个人意识和群体意识,社会心理和社会意识形式,以及作为上层建筑的意识形式和非上层建筑的意识形式。

属于上层建筑的社会意识形式称为社会意识形态,主要包括政治法律思想、道德、艺术、宗教、哲学等。

21 、生产力及其基本要素;生产关系生产力:是人类在生产实践中形成的改造和影响自然以使其适合社会需要的物质力量。

基本要素:生产力具有复杂的系统结构。

基本要素包括:一是劳动资料,二是劳动对象,三是劳动者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物质生产过程形成的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的经济关系。

22、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关系;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规律及其意义。

相互关系:是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而生产关系又反作用于生产力矛盾规律: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是一个过程,表现为二者的矛盾关系,此矛盾运动中的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就是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亦称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规律。

意义:首先,这一规律的原理在人类社会思想上彻底否定了“道德说教”作为评判历史功过的思想体系,第一次科学地创立了生产力发展是“社会进步的最高标准”;其次,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规律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制定路线、方针和政策的重要依据。

23、经济基础、上层建筑及其相互关系。

经济基础:是指社会一定发展阶段的生产力所决定的生产关系的总和上层建筑:是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意识形态以及相应的制度、组织和设施。

相互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而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

24、社会基本矛盾。

基本矛盾: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社会基本矛盾。

25、商品的二因素;生产商品的劳动的二重性。

二因素;商品是用来交换的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劳动产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统一体。

使用价值是指商品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及商品的有用性,反应的是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关系,是商品的自然属性,是一切劳动产品所共有的属性。

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即脑力和体力的耗费,价值是商品所特有的社会属性。

二重性:商品是劳动产品,任何一种劳动,一方面是特殊的具体劳动,另一方面又是一般的抽象劳动,这就是劳动的二重性。

26、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

27、价值规律及其表现形式、作用。

价值规律: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按等价交换的原则进行,形成价值规律。

表现形式:是商品的价格围绕商品的价值自发波动。

作用:第一,自发地调节生产资料和生产劳动力在社会个部门之间的分配比例;第二,自发地刺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第三;自发地调节社会收入的分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