幽门螺杆菌在胃癌发生过程中的作用机制

合集下载

幽门螺杆菌毒素相关蛋白cagA在胃癌发生机制中的研究进展

幽门螺杆菌毒素相关蛋白cagA在胃癌发生机制中的研究进展
D I l . 9 9 j i n 1 7 1 0 2 1 . 2 0 0 O : O 3 6 /. s . 6 3 4 3 . 0 1 0 . 4 s 文献标识码 : A 文 章 编 号 : 6 34 3 ( 0 1 0 — 2 30 1 7 — 1 0 2 1 ) 20 2 3
ph s n e vc lh ims a d c r ia uma a i o n p p l ma iu n e to n a c ho to l v r s i f c i n i o r f
( 稿 E期 : 0 0 0 3 收 l 2 1 50 )
Mo tel ies ySu et[] JIfc Ds 2 0 , 9 ( ) 8 n ra Unvri td nsJ . net i, 0 7 1 6 1 :2 t


述 ・
幽 门 螺 杆 菌 毒 素 相 关 蛋 白 c g 在 胃 癌 发 生 机 制 中 的 研 究 进 展 aA
史红 霞 综述 , 王 东 审 校 ( 州 省 六 盘 水 市 首 钢 水 城 钢 铁 集 团公 司 总 医 院 检 验 科 5 3 2 ) 贵 5 0 8
关 键 词 : 杆 菌 , 门 ; 毒 力 因子 类 ; 胃肿 瘤 螺 幽
9 . O

22 ・ 3
[9 1]黄 金 双 , 蓓 , 跃 , . 类 白细 胞 抗 原 D 1等 位 基 因 多 态 性 林 齐 等 人 RB 与 子 宫颈 癌 易 感 性 的 相 关 研 究 [ ] 中 华 妇 产 科 杂 志 ,0 6 4 J. 20 ,1
( 0 7 5 71 . 1 ): l — 6
t e i y s p r nt e a tv t d CD4+ T e l fwo n wih h h ss b u e a i n c i a e g c l o me t u s

幽门螺杆菌感染在胃癌致病机制中的作用:预防的机会

幽门螺杆菌感染在胃癌致病机制中的作用:预防的机会
性 , 多 样 性 区域 主 要 位 于 V c 其 a A分 泌 信 号 序 列 ( 位 基 因 等 s 和 s ) 中间 区域 ( 1 2和 ml和 m2 , 中 s )其 1和 ml是研 究 最 为 广 泛 的 v c等 位 基 因 , 些 等 位 基 因 的 存 在 与 C gP I 达 a 这 a A 表 密 切 相 关 ,同 时表 达两 者 的 日 p lr 菌株 对 上 皮 细 胞 的 损 . yoi
( S 2相互作用。 如 H ) 研究 发 现 酪 氨 酸磷 酸 酯 酶 2 S P 2 、 ( H 一 ) 酪 氨 酸 激 酶 C k和 衔 接 蛋 白 C k与 C 的 结 合 呈 磷 酸 化 依 s r a 赖 性 。C g 与 S P 2结 合 后 可激 活 MA K通 路 ,包 括 R s aA H 一 P a 依 赖 性激 酶 E K1 E K 。MA K 通路 激 活 导 致 宿 主细 胞 R 和 R 2 P 蛋 白的 去 磷 酸 化 和 上皮 细 胞 形 态 学 改 变 。C g a A能 以 S P 2 H . 非 依 赖 的方 式 激 活 R s r 路 , 加 白 细 胞 介 素 (L 一 a— k通 E 增 I) 8的 释 放 , 激 活 核 因子 ( F 一B 此 外 , a A 亦 能 诱 导 与 磷 酸 并 N )K 。 Cg 化无 关 的宿 主 反 应 , 黏 膜 细 胞 顶 端 连 接 复 合 物 断 裂 、 胞 如 细
感 染 者 发 生 胃癌 的 风 险增 加 3 :如 患 者 有 血 清 学 确 诊 的 倍
3 .细 胞 毒 素 V c 和 外 膜 蛋 白 B b : a A 毒 素 是 aA aA V c 日 p li . yo 致病 中 的 一种 重 要 毒 力 因子 .能 诱 导 多种 细胞 改 r 变 , 括 细 胞 空泡 变性 、 通 道 形 成 、 胞 凋 亡 和 免 疫 调 节 。 包 膜 细 Vc a A通 过 诱 导 细 胞周 期 阻 滞 于 G / 而抑 制 T细 胞 增 殖 , 1 s期 这 可 解 释 H p l i 染 持续 存 在 的原 因 。所 有 H p l i . y r感 o . yo 菌 r

幽门螺杆菌感染与胃癌的相关性研究

幽门螺杆菌感染与胃癌的相关性研究

幽门螺杆菌感染与胃癌的相关性研究胃癌是全球范围内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其发生机制复杂且多种多样。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感染与胃癌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联。

本文将探讨幽门螺杆菌感染与胃癌的相关性,并介绍幽门螺杆菌感染对胃黏膜和免疫系统的影响。

一、幽门螺杆菌感染与胃癌风险增加众所周知,胃黏膜是人体消化系统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

然而,当幽门螺杆菌侵入胃黏膜时,它会引发一系列的炎症反应,并可能导致慢性萎缩性胃炎和肠化生。

这些变化不仅会损伤胃黏膜细胞结构和功能,还可能诱导细胞DNA异常增殖以及抑制DNA修复和凋亡机制。

大量流行病学调查研究显示,幽门螺杆菌感染是胃癌发生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

例如,一项由中国学者进行的队列研究发现,与未感染幽门螺杆菌的人群相比,已知带菌者患上胃癌的风险增加了2到6倍。

这个结果表明了幽门螺杆菌在胃癌发生中的关键作用。

二、幽门螺杆菌致癌机制的研究进展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集中于探索幽门螺杆菌如何通过不同机制参与诱导胃癌。

以下将介绍几种常见的致癌机制。

1. 慢性炎症反应当幽门螺杆菌侵入胃黏膜后,它会引起局部和系统性炎症反应。

这个过程会激活多种信号通路和细胞因子产生,并促进肿瘤形成所需的细胞增殖和迁移。

2. 细菌致突变作用幽门螺杆菌通过其特有的外毒素CagA对宿主细胞产生致突变作用。

CagA进入宿主细胞后,会与多个信号分子相互作用,干扰正常的细胞信号传导路径。

这一过程可能导致基因突变和炎症反应,从而增加了癌症的发生风险。

3. 激活慢性细菌消灭机制在胃中产生足够的胃酸是人体防止幽门螺杆菌感染的一种重要机制。

然而,当人体暴露于长期低盐或低酸环境时,会导致免疫系统激活以提高成活率。

这也会使得本应死亡的幽门螺杆菌能够继续存活并引起更严重的黏膜损伤和癌症风险增加。

三、幽门螺杆菌感染对胃黏膜的影响除了直接参与诱导胃癌外,幽门螺杆菌感染还对胃黏膜产生其他不良影响。

幽门螺杆菌致胃癌发生的机制研究进展

幽门螺杆菌致胃癌发生的机制研究进展

幽门螺杆菌致胃癌发生的机制研究进展
幽门螺杆菌是一种广泛存在于人类消化系统中的细菌,在人群中感染率相当高。

近年来,研究发现幽门螺杆菌感染和胃癌的关系密切,然而这种机制还存在许多争议和未知。

幽门螺杆菌引起胃癌的机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说明:
1. 直接的炎症反应:当幽门螺杆菌感染人体胃部后,会引起胃部的炎症反应,包括白细胞浸润,细胞因子释放以及其他细胞的调节等等。

长期的炎症对胃黏膜造成损伤和修复,而修复过程中会形成许多细胞异常,如结节状胃病和肠化现象等,这些都是胃癌可能的前期病变。

2. 菌素作用:幽门螺杆菌分泌的细菌菌素CagA是其致癌作用的关键因素。

CagA可以调节宿主细胞信号途径,影响细胞增殖和凋亡等基本生理过程。

此外,CagA在诱导恶性细胞增殖上有着独特的角色,它可以触发胃黏膜细胞生长并抑制细胞凋亡,从而促进癌症的发生和发展。

3. 免疫反应:幽门螺杆菌感染会引起人体免疫系统的激活,包括T细胞的增殖和活化等。

然而,幽门螺杆菌和宿主免疫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可能会导致深度免疫抑制,这可能会增加幽门螺杆菌感染与胃癌的风险。

总之,以上三个机制都与幽门螺杆菌致胃癌的进程有关。

特别是,幽门螺杆菌感染与肠化现象存在紧密联系,长期观察和临床实践表明通过除幽门螺杆菌抑制胃肠道炎症可能是预防或延
缓胃癌的有效策略,此外,对CagA和免疫抑制机制的研究有助于寻找更有效的治疗方法和更精细的个性化治疗策略。

2024年幽门螺杆菌致病机制的最新进展

2024年幽门螺杆菌致病机制的最新进展

2024年幽门螺杆菌致病机制的最新进展一、黏附与定植机制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简称H. pylori)对胃黏膜的黏附与定植是其致病的首要步骤。

近年来的研究表明,H. pylori通过其表面的多种黏附素,如尿素酶、血凝素、脂多糖等,与胃黏膜上皮细胞表面的受体相结合,实现紧密黏附。

这些黏附素不仅增强了细菌在胃黏膜上的定植能力,还通过激活信号通路诱导细胞损伤。

此外,H. pylori还能通过调节自身运动性和趋化性,在胃黏膜上寻找并定植于合适的微环境。

二、炎症与免疫反应H. pylori感染后,胃黏膜会发生慢性炎症,伴随着免疫反应的发生。

这种炎症反应主要由H. pylori的多种毒力因子引起,如细胞毒素相关蛋白(CagA)、空泡毒素(VacA)等。

这些毒力因子能够激活宿主细胞内的信号通路,诱导炎症反应和免疫应答。

同时,H. pylori 还能触发Th1/Th2/Th17等细胞因子的产生,导致胃黏膜的免疫损伤。

三、毒力因子与致病性H. pylori的毒力因子在其致病过程中发挥着关键作用。

其中,CagA和VacA是最具代表性的两种毒力因子。

CagA能够通过T4SS (Type IV Secretion System)系统注入宿主细胞,干扰细胞内的信号转导,导致细胞损伤和凋亡。

而VacA则能形成空泡,破坏宿主细胞的正常结构,引起细胞功能障碍。

此外,H. pylori还表达多种其他毒力因子,如尿素酶、过氧化氢酶等,共同参与了其致病过程。

四、基因突变与耐药性随着抗生素的广泛使用,H. pylori的耐药性问题日益严重。

近年来的研究表明,H. pylori的基因突变是导致其耐药性的重要原因。

这些突变主要发生在抗生素作用靶点相关的基因上,如23SrRNA基因、尿素酶基因等。

这些基因突变使得H. pylori能够逃避抗生素的杀灭作用,从而导致治疗失败。

五、宿主遗传因素与易感性宿主遗传因素在H. pylori感染及其相关疾病的发生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

NOD1和NOD2在Hp阳性胃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机制研究

NOD1和NOD2在Hp阳性胃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机制研究

作者简介:申学东(1967-),副主任医师,本科,主要从事消化性溃疡㊁胃癌及其他与幽门螺杆菌相关疾病的临床诊治研究㊂论著㊃基础研究 d o i :10.3969/j.i s s n .1671-8348.2021.01.003N O D 1和N O D 2在H p 阳性胃癌发生㊁发展中的作用机制研究申学东1,王红卫1,呼延智伟2(1.武警第一机动总队医院门诊部,河北定州073000;2.山西省晋中市第一人民医院消化科 030600) [摘要] 目的 研究核苷酸结合寡聚化结构域(N O D )1和N O D 2蛋白在幽门螺杆菌(H p )阳性胃癌发生㊁发展中的机制㊂方法 分别采用免疫组织化学和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检测N O D 1和N O D 2蛋白㊁m R -N A 的表达水平,并将H p 阴性和阳性胃癌组的结果进行比较;采用W e s t e r n b l o t 检测H p 阳性的早期和中晚期胃癌组天冬氨酸蛋白水解酶-3(c a s p a s e -3)和核因子-κB (N F -κB )的表达水平㊂结果 H p 阴性和H p 阳性胃癌组间N O D 1和N O D 2的蛋白表达水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其中H p 阳性胃癌组中N O D 1和N O D 2蛋白均呈高表达;H p 阴性和H p 阳性胃癌组间N O D 1和N O D 2m R N A 的表达水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其中H p 阳性胃癌组中N O D 1和N O D 2m R N A 呈高表达;H p 阳性的早期和中晚期胃癌组间c a s p a s e -3和N F -κB 的表达水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中晚期胃癌组c a s p a s e -3和N F -κB 表达水平均高于早期胃癌组㊂结论 H p 阳性胃癌组织N O D 1和N O D 2的表达增加,二者可能通过激活N F -κB 通路和凋亡因子c a s pa s e -3,在胃癌的发展中发挥着促凋亡作用㊂[关键词] 核苷酸结合寡聚化结构域1;核苷酸结合寡聚化结构域2;幽门螺杆菌;胃肿瘤;机制[中图法分类号] R 735.2[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671-8348(2021)01-0013-04M e c h a n i s m o f N O D 1a n d N O D 2i n p a t h o ge n e s i s a n d d e v e l o p m e n t of H p po s i t i v e g a s t r i c c a n c e r S H E N X u e d o n g 1,WA N G H o n gw e i 1,HU Y a n z h i w e i 2(1.D e p a r t m e n t o f O u t p a t i e n t ,t h e F i r s t M o b i l e C o r p s o f A r m e d P o l i c e H o s p i t a l ,D i n gz h o u ,H e b e i 073000,C h i n a ;2.D e p a r t m e n t o f G a s t r o e n t e r o l o g y ,t h e F i r s t P e o p l e 's H o s p i t a l o f J i n z h o n g ,S h a n x i 030600,C h i n a ) [A b s t r a c t ] O b je c t i v e T o s t u d y t h e m e c h a n i s m of n u c l e o t i d e o l ig o m e r i z a t i o n d o m a i n (N O D )1a n d N O D 2i n th e p a t h o g e n e si s a n d d e v e l o p m e n t o f H p po s i t i v e g a s t r i c c a n c e r .M e t h o d s T h e p r o t e i n a n d m R N A e x p r e s s i o n l e v e l s o f N O D 1a n d N O D 2w e r e d e t e c t e d b y i mm u n o h i s t o c h e m i s t r y an d r e a l -t i m e f l u o r e s c e n c e q u a n t i t a t i v e P C R ,r e s p e c t i v e l y ,a n d t h e r e s u l t s o f H p n e g a t i v e a n d p o s i t i v e g a s t r i c c a n c e r g r o u p s w e r e c o m -p a r e d .A n d t h e e x p r e s s i o n l e v e l s o f c a s p a s e -3a n d N F -κB i n e a r l y a n d m i d d l e -a d v a n c e d H p po s i t i v e g a s t r i c c a n c e r g r o u p w e r e d e t e c t e d b y W e s t e r n b l o t .R e s u l t s T h e r e w e r e s i g n i f i c a n t d i f f e r e n c e s i n t h e e x p r e s s i o n s o f N O D 1a n d N O D 2p r o t e i n b e t w e e n H p n e g a t i v e a n d H p p o s i t i v e g a s t r i c c a n c e r g r o u p (P <0.05),a n d t h e e x -p r e s s i o n s o f N O D 1a n d N O D 2p r o t e i n w e r e h i g h i n H p p o s i t i v e g a s t r i c c a n c e r g r o u p .T h e r e w e r e s i gn i f i c a n t d i f f e r e n c e s i n e x p r e s s i o n s o f N O D 1a n d N O D 2m R N A b e t w e e n t h e t w o g r o u ps (P <0.05),i n w h i c h N O D 1a n d N O D 2m R N A e x p r e s s i o n s w e r e h i g h i n H p p o s i t i v e g a s t r i c c a n c e r g r o u p .T h e r e w e r e s i g n i f i c a n t d i f f e r -e n c e s i n e x p r e s s i o n s o f c a s p a s e -3a n d N F -κB b e t w e e n i n e a r l y a n d m i d d l e -a d v a n c e d H p po s i t i v e g a s t r i c c a n c e r g r o u p (P <0.05),i n w h i c h t h e e x p r e s s i o n o f c a s p a s e -3a n d N F -κB i n t h e m i d d l e -a d v a n c e d H p po s i t i v e g a s t r i c c a n c e r g r o u p w a s h i g h e r t h a n t h a t i n t h e e a r l y g a s t r i c c a n c e r g r o u p .C o n c l u s i o n T h e e x pr e s s i o n s o f N O D 1a n d N O D 2i n c r e a s e d i n H p p o s i t i v e g a s t r i c c a n c e r .B o t h o f t h e m m a y p l a y a r o l e i n p r o m o t i n g a p o pt o s i s i n t h e d e -v e l o p m e n t o f g a s t r i c c a n c e r b y a c t i v a t i n g N F -κB p a t h w a y a n d a p o p t o s i s f a c t o r c a s pa s e -3.[K e y wo r d s ] N O D 1;N O D 2;h e l i c o b a c t e r p y l o r i ;s t o m a c h n e o p l a s m ;m e c h a n i s m 当前世界范围内胃癌发病率不断升高,相关死亡病例已居恶性肿瘤的第2位,有数据显示我国恶性肿31重庆医学2021年1月第50卷第1期瘤死亡患者中约1/4为胃癌患者[1]㊂胃癌的危险因素包括幽门螺杆菌(H p)感染㊁高盐摄入㊁吸烟㊁饮酒和宿主遗传易感性等,据估计有65%的胃癌与H p感染有关[2]㊂先天免疫系统作为人体抵抗H p感染的第一道防线,其抵抗力强弱与H p感染的临床结局直接相关㊂核苷酸结合寡聚化结构域(N O D)1和N O D2蛋白可通过核因子-κB(N F-κB)通路诱导天冬氨酸蛋白水解酶-3(c a s p a s e-3)活化,促进细胞凋亡,在免疫系统抵御H p感染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3]㊂因此,本研究分析N O D1和N O D2在H p阳性胃癌发生㊁发展中的作用机制,为临床诊疗提供帮助㊂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收集2016年1月至2019年6月于山西省晋中市第一人民医院行手术治疗的124例胃癌患者标本,患者均经病理检查诊断明确,其中男67例,女57例,年龄27~74岁㊂根据13C呼气试验和快速尿素酶试验结果,将患者分为H p阳性胃癌组(n=83)和H p阴性胃癌组(n=41);根据组织病理结果,将H p阳性胃癌患者分为早期胃癌组(n=29)和中晚期胃癌组(n=54)㊂早期胃癌指病灶局限于黏膜及黏膜下层,不考虑病灶大小和淋巴结转移情况;中晚期胃癌指病灶达肌层或浆膜层[4]㊂排除标准:(1)合并其他恶性肿瘤;(2)合并甲状腺功能异常;(3)术前曾口服激素㊁非甾体抗炎药㊁避孕药或进行抗H p治疗者;(4)临床资料缺失者㊂1.2实验试剂鼠抗人β-肌动蛋白(β-a c t i n)㊁N O D1㊁N O D2㊁N F-κB及c a s p a s e-3抗体均购自美国R&D公司;山羊抗兔I g G二抗㊁中性树脂及D A B显色液试剂盒均购自北京百奥莱博科技有限公司;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P C R)试剂盒购自日本T a K a R a公司㊂1.3方法1.3.1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N O D1和N O D2的表达水平将124例胃癌患者胃癌组织的石蜡标本连续切片5张,用5%血清于室温下封闭40m i n,分别加入N O D1和N O D2的单抗进行孵育,置于4ħ条件下过夜㊂复温后加入二抗,37ħ孵育30m i n,P B S清洗后加入S P进行40m i n恒温反应,显色后使用中性树脂封片㊂显微镜下可见细胞内的棕黄色颗粒,即为N O D1和N O D2阳性表达㊂随机选择显微镜下的6个高倍视野(ˑ40),计算平均光密度(m e a n o p t i c a ld e n s i t y,MO D),MO D=累计光密度/面积㊂1.3.2实时荧光定量P C R检测N O D1和N O D2的m R N A表达水平以T r i z o l法提取总R N A,再将R N A逆转录合成c D N A,最后以β-a c t i n为内参进行实时荧光定量P C R㊂N O D1上游引物:5'-A A G C A T T T C T G C T A C C C G G A G-3';下游引物:5'-A A G C A T T T C T G C T A C C C G G A G-3'㊂N O D2上游引物:5'-C C G T G T C C T G T T A A C C T T T G-3';下游引物:5'-A G G A T C A G C A G G T A C A T G T C-3'㊂内参上游引物:5'-A C C A C A G T C C A T G C C A T C A C-3';下游引物:5'-T C C A C C A C C C T G T T G C T G T A-3'㊂根据2-ΔΔC t公式计算目的基因m R N A的相对表达水平㊂1.3.3W e s t e r n b l o t检测c a s p a s e-3和N F-κB的表达水平将标本在冰上裂解2h后离心,使用B C A试剂盒检测蛋白浓度,将样本蛋白浓度调整至30μg/μL㊂蛋白样本电泳后转至聚偏氟乙烯(P V D F)膜,按照1ʒ1000加入一抗和二抗㊂样本进行E C L显色后,使用B i o-P r o凝胶分析仪和Q u a n t i t y-o n e软件进行灰度扫描,得出各条带蛋白表达水平㊂1.4统计学处理采用S P S S22.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xʃs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率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㊂2结果2.1一般临床资料比较两组患者一般临床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㊂表1一般临床资料比较项目H p阴性胃癌组(n=41)H p阳性胃癌组(n=83)t/χ2P 年龄(xʃs,岁)57.24ʃ6.3658.15ʃ6.79-0.7170.475性别(男/女,n/n)26/1547/360.5220.470吸烟(是/否,n/n)12/2932/511.0340.309饮酒(是/否,n/n)15/2635/480.3560.551肿瘤部位(n)0.5160.773贲门癌1427非贲门癌2755混合型012.2H p阴性胃癌组和H p阳性胃癌组N O D1、N O D2蛋白的表达水平比较H p阴性胃癌组和H p阳性胃癌组N O D1㊁N O D2蛋白的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强度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图1㊁2;经光密度检测,H p阴性胃癌组和H p阳性胃癌组N O D1㊁N O D2蛋白表达水平差异41重庆医学2021年1月第50卷第1期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其中H p 阳性胃癌组中N O D 1和N O D 2蛋白均呈高表达,见表2㊂ A :H p 阴性胃癌(ˑ400);B :H p 阳性胃癌(ˑ400)㊂图1 N O D 1蛋白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A :H p 阴性胃癌(ˑ400);B :H p 阳性胃癌(ˑ400)㊂图2 N O D 2蛋白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2.3 H p 阴性胃癌组和H p 阳性胃癌组N OD 1㊁N O D 2m R N A 的表达水平比较H p 阴性胃癌组和H p 阳性胃癌组N OD 1㊁N O D 2m R N A 的表达水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其中H p 阳性胃癌组N OD 1和N O D 2m R N A 均呈高表达,见表3㊂表2 N O D 1和N O D 2蛋白表达水平比较(x ʃs )项目H p 阴性胃癌组(n =41)H p 阳性胃癌组(n =83)t PN O D 1蛋白0.77ʃ0.081.62ʃ0.15-33.932<0.001N O D 2蛋白0.61ʃ0.051.27ʃ0.09-43.686<0.001表3 N O D 1和N O D 2m R N A 的表达水平比较(x ʃs )项目H p 阴性胃癌组(n =41)H p 阳性胃癌组(n =83)t/χ2PN O D 1m R N A0.83ʃ0.051.50ʃ0.09-44.348<0.001N O D 2m R N A0.74ʃ0.051.16ʃ0.08-30.745<0.0012.4 H p 阳性的早期和中晚期胃癌c a s p a s e -3㊁N F -κB 的表达水平比较H p 阳性的早期和中晚期胃癌组间c a s pa s e -3㊁N F -κB 的表达水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其中中晚期胃癌组c a s p a s e -3和N F -κB 的表达水平均高于早期胃癌组,见图3和表4㊂图3 H p 阳性早期和中晚期胃癌组c a s pa s e -3和N F -κB 的表达水平表4 c a s pa s e -3和N F -κB 的表达水平比较(x ʃs )项目H p 阳性早期胃癌组(n =29)H p 阳性中晚期胃癌组(n =54)t Pc a s p a s e -30.81ʃ0.081.19ʃ0.10-17.640<0.001N F -κB0.66ʃ0.070.97ʃ0.11-13.745<0.0013 讨 论流行病学研究表明,胃癌与H p 感染有很强的相关性,早在1994年WHO 已将H p 列为胃癌的Ⅰ类致癌因子[5-6]㊂我国H p 感染率超过50%,这也是中国胃癌发生率和死亡率较高的重要原因㊂目前关于H p感染的致病机制主要有以下几种学说,即基因学说㊁促胃液素联系学说㊁漏顶学说和免疫学说,其中免疫学说越来越为人们所关注㊂该观点认为H p 长期定植于胃黏膜表面,可通过黏附作用和产生多种毒力因子对胃黏膜细胞造成直接损伤[7]㊂此外,机体对H p的炎性反应而导致的组织损伤也是胃溃疡㊁慢性胃51重庆医学2021年1月第50卷第1期炎㊁胃癌及胃黏膜相关淋巴组织淋巴瘤发生的原因之一㊂H p感染后机体免疫系统被激活,单核细胞和中性粒细胞可诱导产生一氧化氮(N O)㊁白细胞介素(I L)-2㊁I L-6及氧自由基,进而导致炎症损伤[8]㊂大多数感染H p的患者表现为胃炎,只有少部分患者发展为胃癌,这其中宿主免疫应答对H p的感染结局至关重要[9]㊂H p通过激活识别病原体相关分子模式(p a t h o g e n-a s s o c i a t e d m o l e c u l a r p a t t e r n s, P AM P s)的受体来触发炎症,而这些P AM P s是通过一组生殖系编码的模式识别受体(p a t t e r n r e c o g n i t i o n r e c e p t o r s,P R R s)识别的㊂P R R s的激活可诱导一系列促炎细胞因子的表达迅速增加,其在先天和获得性免疫反应中均发挥着重要作用㊂N O D1和N O D2是一类位于细胞质中的P R R s,它们的分子结构包括1个中心节点㊁1个N端效应器结合结构域和1个由富含亮氨酸重复序列组成的C端配体识别结构域㊂N O D1可识别主要存在于革兰阴性细菌中的神经肽,而N O D2可识别肽聚糖合成或降解过程中产生的成分[10]㊂目前已有研究[11]表明,N O D1和N O D2可通过激活N F-κB㊁S T A T1等转录因子,在炎症相关肿瘤的发生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㊂N F-κB是一种具有多向调节作用的核蛋白因子,参与机体氧化应激㊁炎症及细胞增殖等病理生理过程,被激活后可活化效应性c a s p a s e-3,参与调控凋亡基因的转录,最终导致细胞核D N A链断裂和细胞凋亡[12]㊂本研究发现H p阴性和H p阳性胃癌患者一般临床资料无明显差异,具有可比性;N O D1和N O D2在H p阳性胃癌标本中蛋白和m R N A的表达水平均高于H p阴性胃癌标本,表明N O D1和N O D2在H p阳性胃癌的发生过程中发挥重要抑制作用㊂H p阳性中晚期胃癌标本中N F-κB和c a s p a s e-3的表达水平高于H p阳性早期胃癌标本,表明随着胃癌的发展N F-κB 通路和c a s p a s e-3的活化增强,N O D1和N O D2所发挥的凋亡效应也随之增强㊂有报道[13]指出,中国汉族人群N O D1的基因多态性与胃癌发生相关㊂另有动物研究[14]发现,N O D1缺陷的小鼠更容易受到具有功能型Ⅳ分泌系统的H P菌株感染,在野生型小鼠中, H p感染后N O D1信号通路被激活,致使I L-1β的表达增加,而I L-1β可诱导和放大天然及适应性免疫反应,这进一步证实了N O D1与H p感染相关性胃病发生发展的相关性㊂有研究[15]表明,在慢性萎缩性胃炎-胃黏膜肠上皮化生及不典型增生-胃癌这一病理进展过程中,N O D2的表达率和表达强度逐渐升高,推测N O D2与胃癌的发生发展存在联系,并可在一定程度上作为诊断疾病的参考指标㊂综上所述,N O D1和N O D2通过激活N F-κB通路进而活化凋亡因子c a s p a s e-3,最终诱导肿瘤细胞的凋亡,在H p阳性胃癌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发挥着一定作用,但具体作用机制还有待进一步阐明㊂胃黏膜组织中N O D1和N O D2的表达增加,可在一定程度上提示H p阳性胃癌的发生及发展程度,此外检测N F-κB和c a s p a s e-3的表达水平也可为临床诊断提供重要的参考信息㊂参考文献[1]L I M,WA N X,WA N G Y,e t a l.T i m e t r e n d s o fe s o p h a g e a l a n d g a s t r i c c a n c e r m o r t a l i t y i n C h i-n a,1991-2009:a n a g e-p e r i o d-c o h o r t a n a l y s i s[J].S c i R e p,2017,7(1):6797.[2]周法庭,朱红玲,朱华,等.幽门螺杆菌诱导胃癌细胞上皮-间充质转化的研究[J].重庆医学, 2018,47(27):3485-3489.[3]A S A N O N,I MA T A N I A,WA T A N A B E T,e ta l.C d x2e x p r e s s i o n a n d i n t e s t i n a l m e t a p l a s i a i n-d u ce d b y h.p y l o r i i nf e c t i o n o fg a s t r i c c e l l s i s r e g u-l a t e d b y n o d1-m e d i a t e d i n n a t e i m m u n e r e s p o n s e s[J].C a n c e r R e s,2016,76(5):1135-1145. [4]V I R G I L I O E,G I A R N I E R I E,G I O V A G N O L IM R,e t a l.E a r l y g a s t r i c c a n c e r e x f o l i a t i n g i n t og a s t r i c l a v a g e(G L1E G C)s h o w s a m o r e a g g r e s-s i v e b e h a v i o r a n d p o o r e r s u r v i v a l c o m p a r e d t o t h en o n-e x f o l i a t i v e c o u n t e r p a r t(G L0E G C)[J].A n t i-c a n c e r R e s,2017,37(8):4199-4203.[5]B A E S E,C HO I K D,C HO E J,e t a l.E f f e c t o fe r a d i c a t i o n of h e l i c o b a c t e r p y l o r i o ng a s t r i cc a n c e r p r e v e n t i o n i n h e a l t h y a s y m p t o m a t i c p o p-u l a t i o n[J].H e l i c o b a c t e r,2017,152(5):60-61.[6]孙艳珍,张涛,陈良荣,等.幽门螺杆菌联合MN U灌胃法制备B A L C/c小鼠胃癌模型研究[J].重庆医学,2017,46(20):2806-2808. [7]G E N G W,Z H A N G H Y.R e s e a r c h o n t h em e c h a n i s m o f H p m e d i a t e d P I3K/A K T/G S K3βp a t h w a y s i n g a s t r i c c a n c e r[J].E u rR e v M e d P h a r m a c o l S c i,2017,21:33-37. [8]王金春,张海莲,刘军权,等.H p感染胃黏膜I L-17㊁T L R2及P D-1表达及意义[J].徐州医学院学报,2017,37(10):636-641.(下转第21页)61重庆医学2021年1月第50卷第1期[8]G A L VÁN J M,R A J A S O,A S P A J.R e v i e w o f n o n-b a c t e r i a l i n f e c t i o n s i n r e s p i r a t o r y m e d i c i n e: v i r a l p n e u m o n i a[J].A r c h B r o n c o n e u m o l,2015, 51(11):590-597.[9]C R O T T Y M P,M E Y E R S S,H AM P T O N N,e ta l.E p i d e m i o l o g y,c o-i n f e c t i o n s,a n d o u t c o m e s o f v i r a l p n e u m o n i a i n a d u l t s:a n ob s e r v a t i o n a lc o-h o r t s t u d y[J].M e d i c i n e(B a l t i m o r e),2015,94(50):e2332.[10]袁冕,杨彦环.磷酸奥司他韦颗粒治疗儿童病毒性肺炎的疗效观察[J].中国医院用药评价与分析,2018,18(8):1043-1044,1047. [11]袁向尚,王晓东.奥司他韦联合炎琥宁治疗小儿病毒性肺炎的临床疗效[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 2016,9(12):47-48.[12]余霞.磷酸奥司他韦胶囊治疗成人病毒性肺炎52例临床观察[J].医药前沿,2018,8(13):218-219.[13]王晓红,林燕,胡丹,等.奥司他韦联合炎琥宁在小儿病毒性肺炎中的应用[J].河北医学,2017, 23(4):535-539.[14]罗伟.热毒宁注射液联合磷酸奥司他韦治疗儿童病毒性肺炎的临床研究[J].中国社区医师, 2017,33(30):110-111.[15]宋宏玲.异丙托溴胺联合布地奈德雾化吸入对病毒性肺炎患儿血清免疫球蛋白㊁T淋巴细胞和炎性因子的影响[J].河北医药,2016,38(13): 1946-1949.[16]沈林.白细胞㊁C反应蛋白和免疫球蛋白检测在小儿肺炎中的运用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 2017,15(7):159-160.[17]杨煜峰.感染性肺炎患者血清白细胞介素-5和免疫球蛋白检测结果分析[J].包头医学院学报, 2016,32(6):66-67.[18]彭思璐,刘冰,罗大勇,等.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感染病原菌分布与N o t c h信号通路蛋白异常研究[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6,26(3):543-545.[19]杜许芳,周炯英.T h17/T r e g失衡在肺炎支原体肺炎患儿中的作用及其机制[J].临床与病理杂志,2016,36(12):2017-2021.[20]董广通,张知云,祁鑫,等.养阴清肺方调控放射性肺炎大鼠外周血T细胞N o t c h1,J a g g e d1信号通路[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17,23(24): 121-127.(收稿日期:2020-02-17修回日期:2020-10-02)(上接第16页)[9]李光艳,薛明辉,张兰芳,等.胃癌组织中I F N-γ㊁I L-4㊁S O X-2蛋白的表达特点及与H p感染的相关性[J].实验与检验医学,2019,37(3):430-432.[10]B R Y A N T A H,B E V A N R J,S P E N C E R-H A R T YS,e t a l.E x p r e s s i o n a n d f u n c t i o n o f N O D-l i k e r e-c e p t o r s b y h u m a n t e r m g e s t a t i o n-a s s o c i a t e d t i s s u e s[J].P l a c e n t a,2017,58:25-32.[11]Z H E X L,Y U M W,F U B T,e t a l.N O D1a n dN O D2g e n e t i c v a r i a n t s i n a s s o c i a t i o n w i t h r i s ko f g a s t r i c c a n c e r a n d i t s p r e c u r s o r s i n a C h i n e s ep o p u l a t i o n[J].P L o S O n e,2015,10(5): e0124949.[12]G U J,L I U G,X I N G J,e t a l.F e c a l b a c t e r i a f r o mC r o h n's d i s e a s e p a t i e n t s m o r e p o t e n t l y a c t i v a-t e d N O D-l i k e r e c e p t o r s a n d T o l l-l i k e r e c e p t o r si n m a c r o p h a g e s,i n a n I L-4-r e p r e s s i b l e f a s h i o n[J].M i c r o b P a t h o g,2018,121:40-44. [13]路滟,徐耀初,沈洪兵.N O D1和N O D2基因多态性与胃癌遗传易感性的研究[J].中华疾病控制杂志,2011,15(9):735-739.[14]D E WO L F S E,S H I G E O K A A A,S C H E I N O KA,e t a l.E x p r e s s i o n o f T L R2,N O D1,a n dN O D2a n d t h e N L R P3i n f l a mm a s o m e i n r e n a l t u b u l a r e p i t h e l i a l c e l l s o f m a l e v e r s u s f e m a l em i c e[J].N e p h r o n,2017,137(1):68-76. [15]AM I R I R M,T E H R A N I M,T A G H I-Z A D E HS,e t a l.A s s o c i a t i o n o f n u c l e o t i d e-b i n d i n g o l i-g o m e r i z a t i o n d o m a i n r e c e p t o r s w i t h p e p t i c u l-c e r a nd g a s t r i c c a n ce r[J].I r a n J A l l e r g y A s t h-m a I mm u n o l,2016,15(5):355-362.(收稿日期:2020-02-14修回日期:2020-08-09)12重庆医学2021年1月第50卷第1期。

幽门螺杆菌在胃癌发生机制的实验研究

幽门螺杆菌在胃癌发生机制的实验研究
.5 ・ ’ < 00 5 |P .0 的PC A E胶 ,室 温下 8 V .S 。反应 过程 中 ,设 立 阳 与正 常 组 比较 P < 00 01 h 2 H .2 P与 c— —rs 间 的关 系 H Ha a 之 P阳性 患者 c 性对 照和 阴性对照 。
( )C—H 3 a—rs和 P 基 因 的 SC a ” S P分 析 取
慢性 胃炎 、消化性 溃疡 的致 病 因素 ,它与 胃癌 前病 变
( ) 银 染 将 凝 胶 转 入 1% 醋 酸 中室 温 固定 4 0
和 胃癌 有关 。为这进 一 步 探 明 H P感染 在 胃癌组 织 学 2mn 0 i,用 0 %银染 色液染 色 1m n .2 2 i,在显影液 中
典 型增生 4 O例 ;其 中腺瘤 样增 生 2 O例 ,隐窝 型增 生 U例 ,再生 性 增 生 9例 ;肠 化 生 3 6例 ,其 中 结肠 型 肠化 生 1 ,小肠 型肠化 生 l ;正 常对 照 组 胃粘 9例 7例
膜3 0例 。
表1 不 同组织 中 HP检 出率
1 .2 研 究方法 ( ) 基 因组 D A提取 ,方法 参 照 1 N 文献 。 将 新 鲜 胃粘 膜 活 检 标 本 加 入 5 u 0l裂 解 液 (0 mo r — H I [ P 7 5] m o D A) 5m l i Ts C H. ,I m l T , E 1% T en2 , 0 u/ l 白酶 K) 5 水 浴 3 , O w e 0 20 gm 蛋 ,5 C h 再 9 ℃水浴 1mi。 5 0 n ( )P R用 于 本 实 验 的 H 、C—H 2 C P a—rs和 P 3 a 5 因的引物序列 按文献 。引物 由中科 院北 京 细胞 生物 研

幽门螺杆菌毒力因子致胃癌机制的研究现状

幽门螺杆菌毒力因子致胃癌机制的研究现状
中国微创外科 杂志 2 1 年 7月第 1 卷第 7 01 1 期 C i h n
i n
堡, !
! ! ! :
・6 9 ・ 4

文 献 综 述・ 幽 门螺杆菌毒源自力 因子致 胃癌 机制的研究现状
石岩 岩 综 述 丁 士刚
( 京大 学 第 三 医 院 消化 科 , 京 北 北
无 肠 上 皮 化 生 病 人 血 清 中 U eA 抗 体 水 平 进 行 对 r 比 , 示 肠 上 皮化 生 组 U eA的抗 体 滴 度 显著 高 于 显 r 无肠 上皮 化生 组 , 明 这种 蛋 白可 能 与 肠 上皮 化 生 说 的发 生有 关 , 而 可 能 是 H 从 p致 胃癌 的早 期 事 件 之
审校
10 9 ) 0 1 1
中图 分 类 号 : 7 5 2 R 3 .
文献标识 : A
文 章 编 号 :0 9— 6 4 2 1 ) 7— 6 9— 3 10 6 0 (0 1 0 0 4 0
胃癌 的发生是 一个 多步 骤 、 因 素进 行 性 发 展 多
的过 程 。 胃癌发 生与 幽 门螺杆 菌感 染密 切相 关 。深 入研 究 幽 门螺 杆 菌 ( ecbc r yoiH ) 染 致 H loat lr, p 感 i ep 胃癌 的作 用 有利 于 明 确 胃癌 的发 病 机 制 , 而 为 胃 从 癌 的防治 包 括微创 手 术 的治疗 提供 有力 的保 证 。 H p是一种 微需 氧革 兰 阴性 菌 , 以定 植在 胃黏 可 膜起 致 病 作 用 。 胃癌 高 发 的 国家 , 中 国 和 日本 , 像 H p的感染 率也 很 高 … 。1 9 9 4年 世 界 卫 生组 织 国 际 癌症 研究 机 构将 其列 为 I类致 癌 因子 。 很 多研 究表 明 H p发 挥 致病 作 用 与 其体 内所 含 有 的各 种具 有致 病性 的毒 力 因子有 关 。按存 在 的形 式, 可将 这些 因子 分 为 菌体 蛋 白及 分 泌 型 蛋 白。对 这 些 因子致 病机 制 的研究 具有 重要 的临床 意义 。

幽门螺旋杆菌-胃癌-研究进展(自己写的大学作业--审核版-带完美参考文献)

幽门螺旋杆菌-胃癌-研究进展(自己写的大学作业--审核版-带完美参考文献)

探讨幽门螺旋杆菌诱发基因突变导致胃粘膜上皮癌变的研究进展摘要胃癌是起源于消化道上皮细胞的恶性肿瘤,全球最普遍被诊断的癌症排名第四,死亡率高达第二。

胃癌诱发因素多,形成机制复杂,发病后难以根治,但自从Barry J. Marshall和J. Robin Warren二人发现幽门螺旋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简称Hp)以来,各种人类和动物实验证明,Hp与胃癌发生密切相关[1]。

1994年世界卫生组织/国际癌症研究机构(WHO/IARC)将幽门螺杆菌定为Ⅰ类致癌原。

近年来,胃癌的基因水平研究有较大进展,本文主要对Hp在诱发胃粘膜细胞基因突变导致胃癌发生率增加的方面进行讨论。

关键词幽门螺旋杆菌Hp 基因突变癌基因胃癌p53 端粒酶PKCAbstract Gastric cancer stems from a malignant tumor in the digestive tract epithelial cells, ranked fourth in the the world's most commonly diagnosed cancer, the mortality rate is as high as second. Factors of gastric cancer induced various complexed formation mechanism, the disease is difficult to cure, but since Barry J. Marshall and J. Robin Warren who found Helicobacter pylori (of Helicobacter pylori, has been referred to as of Hp), a variety of human and animal experiments proved that Hp and gastric cancer is closely related to [1]. In 1994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 IARC (WHO / IARC), Helicobacter pylori was scheduled for class Ⅰcarcinogen original. In recent years, the level of gastric cancer’s gene study progress, this paper mainly discuss aspects of Hp-induced gastric mucosal cell gene mutation which led to increased incidence of stomach cancer.Keywords Helicobacter pylori,Hp, gene mutations, gastric cancer, cancer gene, p53, telomerase, PKC胃癌起源于胃壁最表层的粘膜上皮细胞,可蔓延胃的各个部位,扩展到胃壁的不同深度。

《MUC1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rs4072037与幽门螺旋杆菌感染、胃癌发生的关系》

《MUC1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rs4072037与幽门螺旋杆菌感染、胃癌发生的关系》

《MUC1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rs4072037与幽门螺旋杆菌感染、胃癌发生的关系》一、引言近年来,随着对胃癌的研究逐渐深入,其发病机制和影响因素逐渐被揭示。

其中,MUC1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SNP)和幽门螺旋杆菌(H. pylori)感染在胃癌的发生中起着重要作用。

本文将重点探讨MUC1基因中的rs4072037多态性与幽门螺旋杆菌感染、胃癌发生的关系。

二、MUC1基因及其单核苷酸多态性rs4072037MUC1基因是一种编码黏蛋白的基因,其表达产物参与细胞表面黏附和保护。

单核苷酸多态性(SNP)是基因组中常见的遗传变异形式,其中rs4072037是一种位于MUC1基因的SNP位点。

不同基因型的人群中,rs4072037的遗传变异可能影响MUC1的表达水平和功能,从而影响个体对疾病的风险。

三、幽门螺旋杆菌感染幽门螺旋杆菌是一种常见的胃部感染菌,长期感染可能导致慢性胃炎、胃溃疡和胃癌等疾病。

幽门螺旋杆菌感染与MUC1基因的表达和功能密切相关,尤其是在胃癌的发生中起到重要作用。

四、MUC1基因rs4072037与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的关系研究表明,MUC1基因rs4072037的遗传变异可能影响个体对幽门螺旋杆菌的易感性。

某些基因型的人群可能更容易受到幽门螺旋杆菌的感染,而其他基因型则可能具有较低的感染风险。

这可能与MUC1的表达水平和功能有关,因为MUC1在胃黏膜中起到保护作用,有助于抵抗病原菌的入侵。

五、MUC1基因rs4072037与胃癌发生的关系多项研究表明,MUC1基因的表达水平和功能在胃癌的发生中起着重要作用。

而MUC1基因rs4072037的遗传变异可能进一步影响胃癌的风险。

某些基因型的人群可能具有较高的胃癌风险,而其他基因型则可能具有较低的风险。

此外,幽门螺旋杆菌感染与胃癌的发生密切相关,而MUC1基因rs4072037的遗传变异可能影响个体对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的应对能力,从而影响胃癌的风险。

胃癌与幽门螺杆菌感染的关系及干预策略

胃癌与幽门螺杆菌感染的关系及干预策略

胃癌与幽门螺杆菌感染的关系及干预策略胃癌是一种常见的恶性肿瘤,对人体健康产生严重的威胁。

而幽门螺杆菌感染与胃癌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

本文将探讨幽门螺杆菌感染与胃癌的关系以及相应的干预策略。

幽门螺杆菌是一种潜居在胃黏膜上的革兰阴性杆菌,它通过生长于胃内,附着于胃黏膜并产生一系列病理性因子,导致胃炎、胃溃疡甚至发展成胃癌。

大量的研究证实,幽门螺杆菌感染是胃癌发生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

一、胃癌与幽门螺杆菌感染的关系幽门螺杆菌感染与胃癌的关系首次被提出是在20世纪初。

随后,许多研究通过人群流行病学调查和动物实验证实了这一关系。

根据研究结果,幽门螺杆菌感染是胃癌发生的一个独立危险因素,感染程度越重,胃癌发生的风险就越高。

幽门螺杆菌感染与胃癌的发生机制尚不完全清楚,但有几个主要的假说得到了广泛的认可。

首先,幽门螺杆菌产生的细菌毒素和炎症反应对胃黏膜细胞造成损伤,引发了癌前病变,最终导致胃癌的发生。

其次,幽门螺杆菌感染可引起胃酸分泌异常,使胃黏膜遭受到长时间的低酸性环境刺激,增加了胃癌发生的风险。

二、干预策略由于幽门螺杆菌感染与胃癌的紧密关联,干预幽门螺杆菌感染成为了预防胃癌的一项重要策略。

以下是一些常用的干预措施:1. 幽门螺杆菌检测与治疗通过进行幽门螺杆菌的检测可以及早发现感染者,包括常用的非侵入性方法如呼气试验和血清抗体检测,以及侵入性方法如胃镜检查等。

对于被检测出感染的患者,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一般为三联疗法即抗菌药物、质子泵抑制剂和胃粘膜保护剂的联合使用,以达到彻底清除幽门螺杆菌的目的。

2. 生活方式改变良好的饮食习惯和生活方式对于预防胃癌和幽门螺杆菌感染至关重要。

减少高盐、高脂肪、高热量的食物摄入,增加新鲜蔬菜和水果的摄入,对于降低胃癌和幽门螺杆菌感染的风险具有积极的作用。

此外,戒烟、限制酒精摄入、保持适度的体重以及规律锻炼也是重要的生活方式干预措施。

3. 疫苗接种近年来,幽门螺杆菌疫苗的研发取得了一定的进展。

幽门螺杆菌感染致胃癌机制的研究

幽门螺杆菌感染致胃癌机制的研究
a o tise e to a ti a cn g n n s s b u t f c n g src c r i o e e e i .
Hrt ia a  ̄ 对 H P诱 导宿 主细 胞增 殖 机制 的研 究 显 示 , P尤其 是 H H P细 胞毒素相 关 基 因 A阳 性菌 株 , 过 通 丝裂原激活 蛋 白激 酶途 径使 周期 素
物增加 , 人端粒酶 R A的表达及端粒酶活性增加 , N 环氧合酶表达增加 , 从而促进 胃癌 的发生和发
展, 本文就幽 门螺杆菌感染在 胃癌发 生中的作用研 究进展进行综述 。 关键词 : 胃肿瘤; 门螺杆菌; 幽 细胞 凋亡 ; 因表达 基
M e l i r t d fG4 t r i B emn  ̄ l u y o S 1 nc Cs ci 8 I s  ̄r 血l r m l o a t r P l r n e to HU ∞ -o g fo Hei b ce y o i I f c i n c y n,
可诱导 胃黏膜上皮细胞增殖 , 是一种 重要的细胞周期调控 因子 , 胃癌 中 在 可出现周期 素 D 1的 过 表 达 。
Ab r c : n ,s o tma h c n e e u t f m o cin o l pe p a e n c os a n h c e s a t Ge e f o c a c rrs ls r c a t mut l h s sa d f tr , mo g w i hh - s o o f i a l o a t p l r if cin i a v r mp ra t fco . u t d fnt c aL m ac n g n i i tl a i b cR yo i n e t s ey i o t a tr b t i e ie me h  ̄ o c r io e e s s si n- c o n s t l s f s l ce r Re e ts d e h We h th l o a trp lr i fci n c l ms s i c t rc r n c if mmaoy l ・ la . e n t i s O d t a ei b e y oi n e t al .I n a u e o h o i n a u s c c o l tr e ' c i fg t cIl u men r l L a al ewe n c l p oi rt n a d a o tss g n u a o ea dt a t n o sr nl o s le al ,lb ll eb t e e rl ea o n p p o i , e em tt n r l e o o a i c e n c l f i i t g t c C l r , xd t e d ma e,n ra i n o i i d n t s o o n s i a r al o ia v a g ic e so fnt t a r o c mp u d, e i ren i o A x rs in o u n t lm— e p e so h ma eo f Ga e i c e s d a t i ft lme a e a d i Re sd e p e so f c co x g n s , h c l l p o t h ' s ,n r a e i t o eo r s n ae x r s in o y l oy e a e w ih a e al rmo e t e F c vy n g n ss a d d v lp n a t c c e T i r ce r ve o rg e s so dio a trp lr if c o e e i e eo me to g r a r. h sa t l e iw8s me p o rse fh c b e yo i n e t n n f s i n i c i

幽门螺杆菌致病机制的进展

幽门螺杆菌致病机制的进展

幽门螺杆菌致病机制的进展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简称H.pylori)是一种常见的胃肠道病原菌,被普遍认为是胃炎、溃疡和胃癌的主要致病原因之一。

多年来,科学家们对H.pylori的致病机制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希望能够揭示其导致疾病的机制,为预防和治疗提供更有针对性的手段。

本文将对目前H.pylori致病机制的研究进展进行概述。

1. 滋生环境H.pylori 生长要求pH 值接近中性(5.5-8.0),ptp 通道和ves 基因的表达是维持pH 主要的分泌方式。

此外,它们也依赖于氧气和二氧化碳来生长,良好的滋生环境是繁殖和感染的先决条件。

2. 周期新陈代谢的差异H.pylori 能够切换至细胞内与细胞外的生长和代谢形式,分别处于进攻和防御状态。

细胞外时,H.pylori 有足够多的ATP,能够分泌胃酸来进攻宿主;进入宿主细胞后,ATP供应不足,H.pylori 紧张的切换到ATP 的生成和保存中。

周期的转换也会增加其感染和生存的概率。

3. 利用分泌黑暗H.pylori 分泌大量的蛋白酶和内毒素,破坏宿主细胞的结构和功能。

CagA因子的注入可以引起大量的分泌和细胞增生,使胃腔环境更加适合H.pylori 的生长和滋生。

4. 去氧核糖核酸以便迷惑宿主H.pylori 可以给宿主细胞和免疫系统引入DNA 分子或迷惑系统,以绕过宿主的防御和抵抗作用。

同时,H.pylori 也能够获得抗微生物药物的能力,这增加了治疗上的困难。

5. 与免疫系统的互动H.pylori 既能够通过抑制宿主细胞和免疫系统的反应,又能够利用宿主免疫系统来维持生存和感染状态。

一些H.pylori 分子能够模拟宿主和预制宿主的防御反应,还能够直接破坏宿主的免疫系统,让H.pylori 获得源源不断的能量和营养。

6. 科学家们的发现科学家们最近发现H.pylori 膜蛋白、表面细毛和细胞质骨架来维持生存和迁移的过程中起了重要的作用。

幽门螺杆菌致胃癌形成的分子学机制研究进展

幽门螺杆菌致胃癌形成的分子学机制研究进展
化 、 凋亡 及细 胞 因 子 产 物 。MA P激 酶 可 由 上 游 的 激 酶 (A M P激 酶磷 酸 酶 ) 细 胞 外 的 许 多刺 激 物 激 活 , 把 和 并
的直 接损 伤 作 用 , 果 发 现 胃上 皮 细 胞 用 H p l i 结 y r 裂 o 解 物 培 养 5天 后 , 现 了剂量 依 赖性 的微 核 形成 , 对 出 而 照 组 用 大肠 杆菌 裂解 物 处理 未 发现 此 变化 , 明 H P — 表 v l i 染可 导致 D A损 伤 , 者可 能是 H P l i o 感 r N 后 Y r的慢 性 o 感染 与 胃 腺 癌 之 间 的一 个 环 节 。H rm a a等 对 青 年 u 及 老年 胃癌患 者癌 组织 中的癌 基 因 研 究 发现 ,. e、— cm tc e2 r 均呈 过 度表 达 。N kj a等_ 也发 现 H pl i 染 b aa m i 5 y r感 o 时 K一7 j 的增 殖上 皮 细胞 的 比率增 加 , 在抗 H Pl i 6 但 Y r r o 治疗 后 明显 减少 。M yr e 等 将 胃上皮 细 胞 暴 露 于 ee t -r H pl i 发 现 H pl 明 显 诱 导 了原 癌 基 因 cf y r 中 o y f o i — s和 0 cjn的 活化 。最 近 D gci [ 对 C g H pl6对 抑 _ u euh 等 j aA y o 癌基 因的 突 变 情 况 做 了研 究 。6 4例 胃癌 患 者 分 为 两 组 , 组 为肠 型 胃癌 患 者 有 4 一 5例 , 一 组 为 弥 散 型 胃 另
6月
J n ue
20 02
专 题
幽 门螺 杆 菌 致 胃癌 形 成 的 分 子 学 机 制 研 究进 展

幽门螺杆菌在胃癌发生过程中的发病机制

幽门螺杆菌在胃癌发生过程中的发病机制

础 医

Cl oE N EI L HAFR_ D A N GM c
幽 门 螺 杆 菌 在 胃癌 发 生 过 程 中 的 发 病 机 制
杨玉 梅 孟金 秋
( 内蒙古 自治 区呼 伦 贝 尔市 卫校 内蒙 古扎 兰 屯 1 2 5 ) 6 0 6
【 摘要 】 门螺杆 菌( p感染 与 胃癌发生存在 显著 相 关性 ,9 4 幽 i r) 1 9 年世界 卫生 组织 国际癌症研 究机 构正 式将H 列为 第一 类生 物致 癌因子 。 p
酶 、 素酶、 尿 DNA酶 、 性 磷 酸 酶 和 亮 氨酰 酞 酶 , 马 尿 酸 盐 试 验 碱 而 均 阴性 , J H C 有 氧化 酶 和触 酶 , J S 3 能 分解 马 尿酸 盐 。 C  ̄C 仅 而C - 1 l
胃 窦 炎 , 类 胃炎 较 大 可 能 导 致 十 二 指 肠 溃 疡 , 少 发 展 为 胃粘 该 较 膜 萎缩 ; 当宿 主 胃酸 分 泌 处 于 较 低水 平 , 胃窦 内的 Hp 大量 扩 展 至
胃 酸分 泌处 于较 高水 平 , 胃体 内 的 Hp 对 较 少 , 要表 现 为 慢 性 相 主
7 h 需 氧 培养 , 可形 成 灰 白或灰 色 的 较小 圆形 菌落 , 2微 Hp 直径 小 于 l mm, 缘 整 齐 、 边 隆起 。 新鲜 的 Hp 落制 成 湿 片 , 将 菌 在暗 视 野 下 , 可 以 看 到 Hp 呈螺 旋 状 迅 速 向 前 呈 翻 滚 式 运 动 。 均 有 氧 化 酶 、 Hp 触
2 H 诱 导 的凋 亡在 胃癌发 生 中 的作 用 p
如 果 Hp 胃上 皮 群 集 繁 殖 , 会 释 酶 , 氧 化 物 酶等 )  ̄ c 过 * Va A等 , 胃 粘 膜 造 成 损 伤 。 染 Hp 对 感 后 , 性 粒 细 胞 等 会 因受 刺 激 而 产 生 大 量 的 氧 自由 基 , 上 皮 细 中 对

幽门螺杆菌在胃癌形成中的作用机制

幽门螺杆菌在胃癌形成中的作用机制

A b s t r a c t Ob j e c t i v e :A h e a l t h y d i e t s u r v e y o f c o l l e g e s t u d e n t s i n Na n c h o n g , t o s t u d y t h e p r e v a l e n c e o f h e a l t h a n d d i s as e e s r e l a t e d
n o t ,b o t h b y d i s e a s e c a u s e d s i g n i f i c a n t d i f f e r e n c e .Co n c l u s i o n: Th e d i e t o f c o l l e g e s t u d e n t s o f Na n c h o n g c i t y i s g e n e r a l l y i n a s t a t e o f h e a l t h
1 2 谢佩娜.大学 生饮食 健康状 况 的调查与分 析E J 1 .四川体 育科 学 ,
2 0 0 2,3:4 5— 4 7 .
4 刘玉梅 , 武光林. 大学新生肥胖与饮食及相关 因素关系 的研究 I N ] .
天津医科大学学报 , 2 0 0 9 , 3 : 5 1 5 —5 1 8 . 5 王玉平. 我 国大学 生肥胖现状及健康教育对 策研究 E J 3 .医学信息 ,
Z h a n g Lu ,Li u Hu a ,Ca i Ti n g - t i n g ,Li u L a n - l a n 1 ,Zh a n g Zh e n 1 ,Zh a n g Yi
( 1 . De p a r t me n t o f Me d i c a l I ma g e ,Si c h u a n Na n c h o n g 6 3 7 1 0 0; 2 . De p a r t me n t o f P h y s i o l o g y a n d Fu n c t i o n a l Ex p e r i me n t a l Ce n t e r ,No r t h S i c h u a n Me d i c a l Co l l e g e ,S i c h u a n Na n c h o n g 6 3 7 1 0 0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幽门螺杆菌在胃癌发生过程中的作
用机制
【摘要】目的:探讨Hp可能的致癌机制. 方法:采用WarthinStarry嗜银染色法检测胃癌组织39例,胃黏膜不典型增生24例和慢性胃炎组织33例中的Hp感染情况;采用PCR法检测上述标本中HpcagA;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组织中iNOS, VEGF, cerbB2和ras癌基因产物p185和p21的表达. 结果: Hp, HpcagA, iNOS, VEGF, p185和p21在不典型增生和胃癌组织中的表达显着高于慢性胃炎组织;Hp阳性慢性胃炎、不典型增生和胃癌组织中iNOS, VEGF和p21的表达显着高于Hp阴性组,Hp阳性不典型增生及胃癌组织中p185的表达显着高于Hp 阴性组;慢性胃炎、不典型增生和胃癌组织中Hp与iNOS,VEGF和p21表达呈正相关,不典型增生和胃癌组织中Hp与p185表达呈正相关. 结论: Hp的致癌作用与其HpcagA 的过度表达,增强胃黏膜细胞中iNOS和VEGF 的表达,促进胃黏膜细胞癌基因cerbB2和
ras的活化密切相关.
【关键词】胃肿瘤;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类;一氧化氮合酶;癌基因;螺杆菌,幽门;细胞毒素相关基因
0引言
幽门螺杆菌感染与胃癌的发生发展密
切相关[1,2],但Hp确切的致癌机制尚不清楚. 我们通过对慢性胃炎、胃黏膜不典型增生及胃癌组织中Hp和细胞毒素相关基因阳性株感染率,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erbB2和ras癌基因产物
p185和p21蛋白表达情况及Hp与iNOS, VEGF, p185和p21蛋白表达的相关性研究,探讨Hp可能的致癌机制.
1材料和方法
材料
解放军第5医院200201/200312纤维内窥镜活检存档蜡块标本96例,胃癌39例,男32例,女7例,平均年龄岁;胃黏膜不典型增生24例,男17例,女7例,平均年龄岁;慢性胃炎33例,男14例,女19例,
平均年龄岁.
方法
标本40 g/L甲醛固定,常规脱水,石
蜡包埋,4 μm厚连续切片. Hp感染采用WarthinStarry嗜银染色,Hp呈棕黑色,弯曲成弧形、S形或海鸥状,多位于胃粘膜表
面和/或胃小凹及胃癌旁黏膜腺窝内. HpcagA基因的检测采用PCR法. cagA引物
序列:引物1:
5′GATAACAGGCAAGCTTTTGAGG3′,引物2:5′CTGCAAAAGATTGTTTGCGAGA3′,由上海生工生物工程技术服务有限公司合成;TagDNA 酶、PCR染液购自北京赛百圣基因技术有限
公司;dNTP购自南京生兴生物技术有限公司. 取石蜡块切片3片,经二甲苯脱蜡后,消化液消化,酚氯仿抽提DNA,-20℃备用. PCR 反应体系为50 μL,包括DNA模板2 μL, cagA引物1 μL, cagA引物2 μL, TagDNA 酶μL, 10×Tag缓冲液5 μL, PCR染液5 μL, dNTP 1 μL, ddH2O 35 μL. PCR反应条件:95℃预变性4 min后,95℃变性60 s, 50℃退火60 s, 72℃延伸60 s,共30个循
环,循环结束后72℃延伸7 min. 反应结束后取13 μL扩增水相用15 g/L琼脂糖凝胶电泳鉴定,在349 bp出现电泳带为阳性,否则为阴性.
iNOS, VEGF, p185和p21的表达采用免疫组化SP法. 实验试剂iNOS兔抗人多克隆抗体、人抗兔免疫组化试剂盒、iNOS阳性对照片购自武汉博士德公司;VEGF, p185和p21鼠抗人mAb,免疫组化试剂盒及DAB显色液,iNOS,VEGF,p185和p21阳性对照片购自福州迈新生物技术有限公司. 阴性对
照以PBS代替第一抗体,操作方法均按试剂盒说明书进行. iNOS和VEGF主要为细胞质着色,p185和p21癌基因蛋白主要表达在细胞质和/或细胞膜,以上部位出现棕黄色颗粒视为阳性细胞,计数5个高倍视野,以阳性细胞数所占比例分为“-”:阳性细胞数5%;“+”:5%≤阳性细胞数25%;“”:25%≤阳性细胞数50%.
统计学处理:采用计算机统计分析软件进行,胃黏膜组织Hp和HpcagA+表达情况,Hp与iNOS, VEGF, p185和p21表达的关系
采用χ2检验,iNOS, VEGF, p185和p21表达情况采用秩和检验,Hp与iNOS, VEGF,
p185和p21表达的相关性采用Spearman等级相关分析.
2结果
胃黏膜不典型增生和胃癌组织中Hp和HpcagA+株感染率显着高于慢性胃炎组织;
不典型增生和胃癌组织中iNOS, VEGF, p185和p21的表达显着高于慢性胃炎组织;Hp阳性慢性胃炎、不典型增生和胃癌组织中iNOS,VEGF和p21的表达显着高于Hp阴性组,Hp
阳性不典型增生及胃癌组织中p185的表达
显着高于Hp阴性组;慢性胃炎、不典型增
生和胃癌组织中Hp与iNOS, VEGF和p21表达呈正相关,不典型增生和胃癌组织中Hp
与p185表达呈正相关. 表1胃黏膜组织Hp
和HpcagA (+)株感染率表2胃黏膜组织iNOS, VEGF, p185和p21的表达表3胃黏膜组织
Hp与iNOS, VEGF, p185和p21表达的关系
表4Hp与iNOS, VEGF, p185和p21表达的
相关分析
3讨论
Hp感染后可能是通过其产生的细胞毒素,使组织损伤,胃黏膜上皮恶性转化. CagA 表达的cagA蛋白是Hp产生的主要细胞毒素. CagA阳性的菌株感染与胃癌的发生密切相
关[3,4]. 本研究结果显示,胃黏膜不典型增生和胃癌组织中Hp和HpcagA+株感染率显着高于慢性胃炎组织,证实Hp感染是慢
性胃炎向胃黏膜不典型增生及胃癌发展的
重要启动因子,cagA的存在与Hp的致癌作
用密切相关. iNOS通过促进细胞增生,促进肿瘤血管形成,增加肿瘤细胞侵袭、转移等机制参与胃癌的发生、发展过程[5]. VEGF 是一种内皮细胞的特异有丝分裂原,可特异性促进血管内皮细胞分裂增殖并增加血管
通透性,与胃癌发生、发展密切相关[6]. 我们研究发现,不典型增生和胃癌组织中iNOS和VEGF的表达显着高于慢性胃炎组织;Hp阳性慢性胃炎、胃黏膜不典型增生及胃癌组织中iNOS和VEGF的表达显着高于Hp阴
性组;慢性胃炎、胃粘膜不典型增生及胃癌组织中Hp感染与iNOS和VEGF的表达呈正
相关. 表明iNOS和VEGF在胃癌的发生发展
过程中起促进作用;Hp感染可增强胃黏膜细胞中iNOS和VEGF的表达. 在正常情况下癌基因cerbB2和ras处于非激活状态, 与细胞生长分化过程中信号转导有关. 当受到
某些致癌因素作用后,其构型改变或表达失控而被激活,导致细胞信号转导发生障碍,引起胃癌发生[7,8]. 癌基因cerbB2和ras通过其产物基因蛋白p185和p21来表达其功能. 本结果显示,不典型增生和胃癌组织中p185和p21的表达显着高于慢性胃炎组织,证实癌基因cerbB2和ras的扩增导致p185和p21蛋白过度表达与胃癌的发生、发展有关. 我们还发现,Hp阳性胃黏膜不典型增生及胃癌组织中p185蛋白的表达显着高于Hp阴性组;胃黏膜不典型增生及胃癌组织中Hp与p185蛋白表达呈正相关. Hp阳性慢性胃炎、胃黏膜不典型增生及胃癌组织中p21蛋白的表达显着高于Hp阴性组,慢性胃炎、胃黏膜不典型增生及胃癌组织中Hp 与p21蛋白的表达呈正相关. 说明Hp感染可引起胃黏膜细胞的癌基因cerbB2和ras 活化或突变,使细胞增殖加快,促进胃癌发
生发展.
【参考文献】
[1]Takeuchi K, Ohno Y, Tsuzuki Y, et al. Helicobacter pylori infection and early gastric cancer [J]. J Clin Gastroenterol, 2003;36:321-324.
[2]Yao YL, Xu B, Song YG, et al. Overexpression of cyclin E in Mongolian gerbil with Helicobacter pyloriinduced gastric precancerosis [J]. World J Gastroenterol, 2002;8:60-63.
[3]Wu AH, Crabtree JE, Bernstein L, et al. Role of Helicobacer pylori CagA+ strains and risk of adenocarcinoma of the stomath and esophagus [J]. Int J Cancer, 2003;103:815-821.
[4]张勇,曾维政,蒋明德,等. 胃癌组织中Hp cagA基因表达[J]. 第四军医大学学报,2002;23:451-454.
Zhang Y, Zeng WZ , Jiang MD, et al. Expression of Hp cagA gene in gastric carcinoma tissues [J]. J Fourth Mil Med。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