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夷叔齐列传

合集下载

2023北京西城初二(上)期末语文(教师版)

2023北京西城初二(上)期末语文(教师版)
梦天入轨交会对接完成后,太阳翼第二次展开,全程历时50分钟。首先,约束释放机构搭档二次解锁装置,为其余64块电池板解除约束;然后,伸展机构逐步展开,像金箍棒一样越伸越长,直到将这个超百平米的大块头完全展开。自此,太阳翼将为空间站源源不断地提供澎湃动力。
材料三
我国空间站整体构型仍然是在以节点舱为球心的辐射状构型上做文章,但我们没有走和平号的老路,而是设计了中国特色的T字型构造。这是我国航天事业科技原创、自主发展的又一例证。
A.甲幅是隶书,一波三折,厚重古朴,能够体现古都北京的典雅。
B.乙幅是楷书,笔画圆转,潇洒飘逸,能够体现古都北京的端庄。
C.丙幅是篆书,结构简省,恣肆飞扬,能够体现古都北京的雄伟。
D.丁幅是草书,笔力遒劲,方劲古拙,能够体现古都北京的沉稳。
【篇章四:崇古尚今】
随着时代发展,北京中轴线沿线的建筑及其功能在发生变化,但中轴线延续历史格局和空间秩序的理念始终未曾改变。这既体现了对历史的传承,又适应了新时代的需求。在古人眼中,北京中轴线统领着整个城市的山水格局;在今人眼里,北京中轴线蕴含着“中正和合”“井然有序”“活力创新”等精神特质。从古到今,它一直是中华文明的典型象征,拥有厚重的历史又充满了现代的活力。让我们。
四、现代文阅读(共20分)
(一)(共9分)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空间站梦天实验舱发射任务取得圆满成功
新华社海南文昌10月31日电10月31日15时37分,搭载空间站梦天实验舱的长征五号B遥四运载火箭,在我国文昌航天发射场准时点火发射,约8分钟后,梦天实验舱与火箭成功分离并准确进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取得圆满成功。
(4)年近90岁的北山愚公,苦于“山北之塞,_____________”,因此集合全家来商量移山的大事。(《愚公移山》)

36《史记》的批判精神和文学色彩

36《史记》的批判精神和文学色彩

36《史记》的批判精神和文学色彩01《史记》具有强烈的批判精神上文中说到,《史记》具有实录精神,就是以事实为主,同时,司马迁还将批判的锋芒指向整个社会,大胆的暴露社会现实的不公,对于统治者所宣扬的所谓“天道”提出怀疑和质问。

《史记》中的《伯夷叔齐列传》就是这样进行批判的篇章。

伯夷叔齐是商朝末年的两个隐士。

为什么好人倒霉,坏人得志?故事中说:孤竹国国君在世时,想立叔齐为王位的继承人。

他死后叔齐要把王位让给长兄伯夷。

伯夷说:“你当国君是父亲的遗命,怎么可以随便改动呢?”于是伯夷逃走了。

叔齐仍不肯当国君,也逃走了。

百姓就推孤竹国君的二儿子继承了王位。

商灭后,二人不降周,跑到首阳山隐居,不食周的粮食,只吃野菜,采薇,后来一妇人说,这野菜也是周的,兄弟二人就野菜也不吃,饿死在山上。

司马迁这种说法不是空发议论,实际上是他对现实的不满。

这当然也与他自身的经历有关。

他自己本人也是忠心耿耿为朝廷做事,却落得受宫刑的下场,受刑的时候,没有人一个人出来说话,谁也不帮助他。

老天爷更不出来保佑他,所以他就发出了这样的感慨。

这天道,正义,正理到哪里去了?伯夷叔齐饿死在守阳山,而他们的同党,对他们无休止给予赞扬,这实际上就是庄子说的,“窃钩者诛,窃国者候”。

做了大坏事,不但不受罚,还有人歌颂你,只要你有权,善人不得好报,恶人反倒受称颂,谁有权有势,别人就说你是好人。

正义还能不能伸张,司马迁对当时的社会,提出了这样的质问。

他的实录精神还体现在他也颂扬那些符合他自己的理想的人物,颂扬那些在历史上建立了功业,对于社会、国家、人民有利的人物,特别是颂扬那些品行高洁但是又遭遇不平的人物。

如《屈原贾谊列传》。

司马迁他用自己的标准做是非的评价,不以统治者的标准为标准。

《游侠列传》中他赞扬了很多不为统治者所接纳,但却为困境中的人们来提供了很多帮助的游侠。

比如说这类游侠,这种人凭借个人的武力,来为别人打抱不平,所以他们的行为是不遵守当时的国家法律,虽然他们对于当时的穷人或处于困境中的人给予帮助,他们“言必行,行必果“,不以帮助别人为骄傲,是有值得称道的地方,甚至与儒家人物相比也不可同日而语。

22刘建国 伯夷、叔齐让国初探

22刘建国 伯夷、叔齐让国初探

伯夷、叔齐让国初探刘建国伯夷、叔齐是商朝属国孤竹国国君的两个儿子,伯夷居长,叔齐排行第三,孤竹国国君喜欢叔齐,想立叔齐为继承人。

“及父卒,叔齐让伯夷,伯夷曰:‘父命也’遂逃去。

叔齐亦不肯立而逃之。

国人立其中子。

”[1]这就是伯夷、叔齐兄弟让国的故事。

几千年来人们对伯夷、叔齐兄弟“让国”原因的认识各异,对“让国”影响褒贬不一。

孔子、孟子、司马迁、韩愈等著名的儒家人物对伯夷、叔齐兄弟“让国”称赞有加,称之为“古之贤人”。

而与庄子同时代的“盗趾”对之评价则相反,将他们视之为“无异于桀犬流豕、操瓢而乞者,皆离名轻死,不念本养寿命者也”[2]。

毛泽东、鲁迅在肯定伯夷和叔齐优点的同时也对伯夷、叔齐提出了负面评价。

笔者不揣浅陋,在参考各家高论的基础上,浅谈一下自己对伯夷、叔齐兄弟“让国”的几点认识,以便抛砖引玉。

一、伯夷、叔齐兄弟“让国”的原因有的同志认为“不满商王暴政,不与之合作”是他们兄弟让国的政治原因[3],这是很有见地的。

我认为除此之外,还有更重要的原因,那就是:当时社会现实同伯夷、叔齐社会理想之间的矛盾,这是伯夷叔齐让国的根本原因。

伯夷、叔齐向往的是“神农、虞夏”时期那种政治上实行“禅让”、社会上“人人平等”的原始共产主义社会,他们理想中的君主是周文王那样“有道者”。

周文王是伯夷、叔齐理想的化身。

“昔文王之治歧也,耕者九一。

仕者世禄,关市而不征,深泽而不禁,罪人无孥。

”[4]。

“五十非帛不暖.七十非肉不饱……文王之民无冻馁者。

”[5] 文王时期那种“人人有田可耕.老有所养、社会犯罪稀少、没有苛捐杂税”的社会就是伯夷、叔齐心目中向往的和谐社会。

只有那样的社会才能“盍往归焉。

”[6]否则则“非其君不事;非其民不使。

”[7]伯夷、叔齐时期,商王朝统治的社会现实同伯夷、叔齐的社会理想矛盾到了极点。

伯夷、叔齐生活在商朝末朝,商朝自武丁之后社会矛盾开始激化,不断的对鬼方、恙方用兵,虽然把势力深入到长江流域,但战争引起的社会矛盾却也不断加深。

史记伯夷叔齐列传原文及翻译

史记伯夷叔齐列传原文及翻译

史记伯夷叔齐列传原文及翻译原文:伯夷叔齐者,以贞不阿为德,食不厌精,居不惮深。

夷自少好学,才艺过人。

齐亦有美名,而志节不凡。

相与为友,志同道合。

及其长也,闻诸侯推贤,乃俱往试。

得行,施及其亲,不行,归,曰“不好学习,有蔽也。

”其後,伯鱼在虢食,为虢公饮酒。

醉而遇害,人谓子胥,子胥自杀。

於是夷齐二子避祸在外,为人悲歌,歌南风。

楚昭王闻其歌,召而问之,说以《正义》。

昭王大悦,拜为宰;群臣久之不悦。

历官副宰,厚遇之,然不过三闾大夫。

昭王崩後,楚相立昆弟而攻之,夷齐讨於楚,大败之;後为楚国将,伐吴灭越,功名冠三军,列为列侯,号曰襄仲。

夷齐篡楚,号曰昭王,杀太子,大臣宗族莫敢言者。

中文翻译:伯夷叔齐,以道德正直为美德,食物不讲究,宁可吃饱精却不为浅俗所动;居住也不畏深处。

伯夷自幼就热爱学习,后天赋惊人,才华横溢,叔齐也有很高的声誉,而且志向坚定。

两人成为好友,志趣相投。

成年之后,听说各地的诸侯正在招贤纳士,就前往应试。

如果考中了,就把自己的所学施及家人;如果没有考中,就回家反思,说“自己学习不够好,有所欠缺。

”后来,伯鱼在虢国吃饭,随同虢公饮酒,喝醉了之后遭到了众人的袭击,后人认为是子胥下的绣球惹祸,子胥于是自杀。

然后,夷齐二人为了躲避祸悲伤而出走,为人们唱悲歌《南风》。

楚昭王听了他们的歌声后,就召见了他们并问他们,伯夷叔齐说出了《正义》的内容,昭王感到非常高兴,于是拜伯夷叔齐为宰相;不过群臣对他们很不满。

历任楚国的副宰相,受到厚遇,但是却远称不上大臣。

昭王去世后,楚国的大臣立昆弟兄弟为王,伯夷叔齐为了讨伐他们,跑到了楚国,并大败了他们;后来成为楚国的将军,打败了吴国,把越国消灭掉,成为了冠军之首,获得了列侯的尊位,受封为襄仲。

后来,夷齐篡了楚国的皇位,自封为昭王,杀了太子,当时的大士族都不敢说出来反对。

伯夷列传教案

伯夷列传教案

《史记-伯夷列传》教案
教学目标
1、体悟伯夷叔齐的高尚情操,理解作者关于善恶祸福的阐述。

2、能领会本文记叙议论相结合的表达以及正反对比的写法。

3、积累文言字词语句知识。

课时安排:一课时
一、导入
孟子说:“生,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屈原为义而投江,文天祥为义而不降,五人为义而牺牲……志士仁人的高洁情操,激励着每一个人。

今天,我们学习《史记》中列传的第一篇,《伯夷叔齐列传》。

二、检查预习情况
1、投影显示成语的含义。

2、学生回答预习第三题(实词)
3、学生回答预习第四题(虚词)
4、学生回答作业本第12题(虚词)
5、学生回答预习第五题
三、研读文本
1、指名朗读第一节,思考:本文记载了伯夷叔齐哪些事迹?
2、完成预习第六题。

3、完成作业本第13题。

四、研读文本
1、指名朗读第二节。

2、投影显示,自读第二节的译文,思考:作者如何表达对“天道”的疑惑?
3、完成作业本第14题。

五、拓展延伸
1、你能举一些为善受穷命短、造恶富贵寿延的例子吗?你如何看待这种现象?
2、司马迁为何对“天道”有如此多的感慨?。

简论《伯夷列传》中司马迁的幽隐之言

简论《伯夷列传》中司马迁的幽隐之言

列传往往是有两种体例的 :一种是司马迁先把这个传主主要 中间为叙述文字,这样的章法结构安排,非常奇妙,确实是
生平事迹简单描述一遍,最后他以“太史公曰”开始展开议 一种变例。全篇中作者发疑问之语较多,表现司马迁内心的
论,这是司马迁对于这个传记人物的一种独特评说 ;其次还 不解与困惑。这种不合史传的体裁常型,才会引发有如此多
文学评论·古 典 文 学
简论《伯夷列传》中司马迁的幽隐之言
王佩 河北大学文学院
摘 要 :《史记》后世盛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扬。再以论语中孔子论夷、齐的话,触发出夷、齐二人的史事。
其地位影响可见一斑,以列传第一篇窥视司马迁的别具一格 司马迁十分注重实地勘察,从文献的角度进行对许由故事的
之言,在其章法结构和情感幽微的表达中淋漓体现。
中的语言,例如 :“伯夷、叔齐,不念旧恶,怨是用希。”、“求 仁得仁,又何怨乎?”[4] 等等,都是直接引用《论语》中的 语言,此篇篇幅较短且多引用他人的言论,尤其以引用孔子 的言论较多,几乎是以孔子的语言作为自己言论的依据,可 见司马迁受孔子的思想启迪是多么的深刻,儒家思想对其有
驿站的功能便是迅速的传递公文与消息的,传的含义随时代 多大的影响力。
的变化赋予其新的意义,其引申义被广泛使用和接纳,就是
3、本传与议论文字相互掺杂
指一种专门记载历史事件,更多是记载个人事迹的文体,即
全篇从文中的“其传曰”以下共二百一十五字,约占全
为传记。而在史书中专门的列“列传”文体来记载古今人事, 篇的四分之一为叙述的部分外,其余的四分之三全属议论,
则是司马迁的创举。
箕山探许由冢的事,其次以孔子序列古代的圣贤仁人,竟然 不念旧恶,怨是用希”、意思是伯夷叔齐不去回忆过去的恩

试从《伯夷叔齐列传》解读司马迁的道德价值观

试从《伯夷叔齐列传》解读司马迁的道德价值观

试从《伯夷叔齐列传》解读司马迁的道德价值观尚伟芳【摘要】司马迁的《史记》蕴含丰富的文化理想.《伯夷叔齐列传》作为列传之首,名为传纪,实则传论,概括了司马迁的全部思想纲要,包含了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司马迁在其中有怨愤、有困惑,更有公正的秉性及背后的道德坚守,其文字背后具有独特、深刻的道德价值观.【期刊名称】《洛阳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3(028)005【总页数】4页(P32-35)【关键词】怨愤;困惑;坚守;人生价值观【作者】尚伟芳【作者单位】洛阳理工学院中文系,河南洛阳47102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I206.2司马迁一部《史记》横绝千古。

它不像后代历史著作有着直接的现实功利目的,而是蕴含极为丰富的文化理想。

鲁迅说它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尽管后人对“无韵之《离骚》”的理解不尽相同,但是每每读到这些抒情长诗,总是让人掩卷沉思,久久不能平静。

一、《伯夷叔齐列传》是司马迁全部思想纲要的概括翻开《史记》七十列传,第一篇看到的就是《伯夷叔齐列传》,伯夷、叔齐没有攻城取地之功、济民救世之利,司马迁却将其放在列传之首特别耐人回味。

笔者以为《史记》强于《汉书》等史书的地方在于它不是辑录历史,而是为历史招“魂”。

这使得《史记》人物特别鲜活,情感特别饱满。

《伯夷叔齐列传》是其中最有代表性的。

作为列传第一篇,内容形式均与众不同:本传不足千字,记载伯夷、叔齐事迹仅一段,不到三百字,就事而言,无非“避位、谏言、饿死”三事,剩余为司马迁大段议论,太史公自己的发挥特别多,远远超过传文的内容,在《史记》中很是少见。

纵观本纪、世家、列传篇末,都有太史公赞语,唯《伯夷叔齐列传》则无。

满纸议论、咏叹夹以叙事。

名为传纪,实则传论。

史家的通例是凭借翔实的史料说话,而或于叙述之中杂以作者意见,就算变例了。

所以,文本实开史家先河,亦为本纪、世家、列传仅有。

传文字数寥寥,但评论成千上百,汪洋恣肆。

伯夷叔齐列传读书

伯夷叔齐列传读书

伯夷叔齐列传读书.txt爱情就像脚上的鞋,只有失去的时候才知道赤脚走路是什么滋味骗人有风险,说慌要谨慎。

不要爱上年纪小的男人,他会把你当成爱情学校,一旦学徒圆满,便会义无反顾地离开你。

伯夷叔齐列传史记-伯夷叔齐列传读书心得(2009-04-24 10:38:48)转载标签:杂谈分类:學習曆史夫學者載籍極博,猶考信於六蓺[1]。

《詩》、《書》雖缺,然虞、夏之文[2]可知也。

堯將遜位,讓於虞舜,舜、禹之間,岳牧[3]咸薦,乃試之於位。

典職數十年[4],功用既興,然後授政。

示天下重器[5],王者大統,傳天下若斯之難也。

而說者[6]曰:「堯讓天下於許由[7],許由不受,恥之逃隱。

及夏之時,有卞隨、務光[8]者。

」此何以稱焉?太史公曰:余登箕山[9],其上蓋[10]有許由冢云。

孔子序列古之仁聖賢人,如吳太伯[11]、伯夷之倫,詳矣。

余以所聞,由光義至高,其文辭不少概見,何哉?孔子曰[12]:「伯夷、叔齊,不念舊惡,怨是用希。

」「求仁得仁,又何怨乎?」余悲伯夷之意,睹軼詩,可異焉。

其傳曰:「伯夷、叔齊,孤竹[13]君之二子也。

父欲立叔齊,及父卒,叔齊讓伯夷。

伯夷曰:『父命也。

』遂逃去。

叔齊亦不肯立而逃之,國人立其中子。

於是伯夷、叔齊聞西伯昌[14]善養老,『盍往歸焉!』及至,西伯卒,武王載木主[15],號為文王,東伐紂。

伯夷、叔齊叩[16]馬而諫曰:『父死不葬,爰及干戈,可謂孝乎?以臣弒君,可謂仁乎?』左右欲兵之。

太公曰:『此義人也。

』扶而去之。

武王已平殷亂,天下宗周,而伯夷、叔齊恥之,義不食周粟,隱於首陽山[17],采薇[18]而食之。

及餓且死,作歌,其辭曰:『登彼西山[19]兮,采其薇矣!以暴易暴兮,不知其非矣!神農、虞、夏,忽焉沒兮,我安適歸[20]矣?于嗟徂兮[21],命之衰矣!』遂餓死於首陽山。

」由此觀之,怨邪非邪?或曰:「天道無親,常與善人。

」[22]若伯夷、叔齊,可謂善人者非邪?積仁絜[23]行,如此而餓死。

中国史学史问答题

中国史学史问答题

《史记》思想倾向明显,是“二十四史”中唯一非儒学思想指导的史书。

一撰述史记的原因1乃父抱憾而死;2悲天悯人的情怀;3个人的屈辱不公二司马迁的史学贡献1奠定了通史的规模。

《史记》是第一部中国通史。

通史之通在于:时间,地域,内容2创立了完备的体例。

全书共有十二本纪,十表,八书,三十世家,七十列传,共130篇组成。

3开阔的历史视野和开放的历史观念。

人物取舍及广及异域4春秋笔法。

直言不讳及叙事艺术(寓褒贬于文笔之中)三治史方法与史料来源1既有之文献:(百年之间,天下遗文古事,靡不毕集太史公)①各类史籍,旁及诸子。

②诏令文牍,策命盟誓,侯表及各传记2实地考察3采访咨询,获得口述史料4慎重取舍(疑则传疑,何其慎也;择其言尤雅者)四《史记》的历史评价班固在赞语中说:“自刘向、杨雄博极群书,皆称迁有良史之材,服其状况序事理,辩而不华,质而不俚,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故谓之实录。

”南宋史学家郑樵认为:诸子百家,空言著书,历代实迹,无所纪系。

而司马迁父子世司典籍,工于制作,上自黄帝,下迄秦汉,勒成一书,分为五体:本纪纪年,世家传代,表以正历,书以类事,传以蓍人。

使百代而下,史家不能易其法,学者不能易其书。

六经之后,惟有此书。

章学诚在史学理论名著《文史通义》中说:“夫史迁绝学,《春秋》之后一人而已。

”他认为《史记》一书“范围千古、牢笼百家”,司马迁有卓见绝识之能,《史记》有发凡创例之功。

由于司马迁有卓绝千古的识力和笔力,《史记》是“经纬乎天人之际”的一家之言,章学诚俨然比于后无来者。

赵翼在《廿二史札记》中说:“司马迁参酌古今,发凡起例,创为全史。

本纪以序帝王,世家以记侯国,十表以系时事,八书以详制度,列传以专人物。

然后一代君臣政事贤否得失,总汇于一篇之中。

自此例一定,历代作史者,遂不能出其范围,信史家之极则也。

”司马迁的五体结构史学框架,一经创立,即为经典。

纵观廿四史,无一例外。

赵翼称为“史家之极则”,可谓精当之至。

伯夷叔齐列传翻译

伯夷叔齐列传翻译

伯夷叔齐列传翻译伯夷叔齐列传伯夷、叔齐,同为西周初期的贤良,传说他们犯了罪,被斩去头部,成为历史上最可敬的人物之一。

伯夷是殷朝的第一个国王,叔齐是他的弟弟。

伯夷曾去过西山,受到了西王母的教诲,他的行为举止都以西王母的教诲为基础,他认为仁义是做人的根本,他的态度以及他的行为都受到了全国人民的尊重。

叔齐是伯夷的弟弟,和伯夷一样的是他也深受西王母的教诲,他也坚持做一个仁义之人,他是一位谦卑的君主,与人民和睦相处。

然而,当伯夷和叔齐把他们的仁义之道传播到全国时,他们就遭到了其他诸侯的嫉妒和敌意。

西周朝廷便发动了一场大规模的迫害,宣布把伯夷和叔齐处死,并在他们的尸体上悬挂了人头。

伯夷和叔齐的死亡引发了众人的悲痛,他们的精神便成为了大众所敬仰的榜样,被称为“伯夷叔齐”,成为历史上最可敬的人物之一。

The Legend of Bo Yi and Shu QiBo Yi and Shu Qi were both virtuous people living at the beginning of the Western Zhou Dynasty. It was said that they had committed crimes and were beheaded, making them one of the most respected figures in history. Bo Yi was the first king of the Yin Dynasty and Shu Qi was his younger brother. Bo Yi went to the Western Mountain and was taught by the Western Mother, who formed the basis of his behavior. He believed that benevolence and righteousness were the fundamentals of being human, and his attitude and deeds were respected by people all over the country.Shu Qi, the younger brother of Bo Yi, was also deeply influenced by the teachings of the Western Mother. He also insisted on being a benevolent person, and he was a humble monarch who got along well with the people. However, when Bo Yi and Shu Qi spread their doctrine of benevolence and righteousness to the whole country, they were met with envy and hostility from other vassals. The Western Zhou court then launched a massive persecution, announcing the execution of Bo Yi and Shu Qi and hanging their heads on their corpses.The death of Bo Yi and Shu Qi caused great sorrow among the people, and their spirits became the example admired by the masses, known as "Bo Yi and Shu Qi", and became one of the most respected figures in history.。

伯夷叔齐列传原文和翻译

伯夷叔齐列传原文和翻译

伯夷叔齐列传原文和翻译原文:伯夷、叔齐,孤竹君之二子也。

父欲立叔齐,及父卒,叔齐让伯夷。

伯夷曰:“父命也。

”遂逃去。

叔齐亦不肯立而逃之。

国人立其中子。

于是伯夷、叔齐闻西伯昌善养老,曰:“盍往归焉。

”及至,西伯卒,武王载木主,号为文王,东伐纣。

伯夷、叔齐叩马而谏曰:“父死不葬,爰及干戈,可谓孝乎?以臣弑君,可谓仁乎?”左右欲兵之。

太公曰:“此义人也。

”扶而去之。

武王已平殷乱,天下宗周,伯夷、叔齐耻之,义不食周粟。

隐于首阳山,采薇而食之。

及饿且死,作歌。

其辞曰:“登彼西山兮,采其薇矣。

以暴易暴兮,不知其非矣。

神农、虞、夏忽焉没兮,我安适归矣?于嗟徂兮,命之衰矣!”遂饿死于首阳山。

或曰:“天道无亲,常与善人。

”若伯夷、叔齐,可谓善人者非邪?积仁洁行如此而饿死!且七十子之徒,仲尼独荐颜渊为好学。

然回也屡空,糟糠不厌,而卒蚤夭。

天之报施善人,其何如哉?盗跖日杀不辜,肝人之肉,暴戾恣睢,聚党数千人,横行天下,竟以寿终。

是遵何德哉?此其尤大彰明较著者也。

若至近世,操行不轨,专犯忌讳,而终身逸乐,富厚累世不绝。

或择地而蹈之,时然后出言,行不由径,非公正不发愤,而遇祸灾者,不可胜数也。

余甚惑焉,傥所谓天道,是邪非邪?子曰:“道不同,不相为谋”,亦各从其志也。

故曰:“富贵如可求,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

如不可求,从吾所好。

”举世混浊,清士乃见,岂以其重若彼,其轻若此哉?译文:伯夷、叔齐,是孤竹君的两个儿子。

父亲想立小儿子叔齐为国君,等到父亲死后,叔齐却要让位给长兄伯夷。

伯夷说:“让你即位是父亲的遗命。

”于是就逃走了。

叔齐也不肯继承君位而逃走了。

孤竹国的人就只好立他们的另一个兄弟为国君。

在这个时候,伯夷、叔齐听说西伯(姬)昌最敬养老人,便商量着说:我们何不去投靠他呢?等他们到达的时候,西伯已经死了,他的儿子武王用车载着灵牌,尊称他为文王,向东进发,讨伐纣王。

伯夷、叔齐拉住武王战马的缰绳而劝阻说:“父亲死了尚未安葬,竟然动起兵器来,能说得上是孝吗?身为臣子却要去杀君王,能说得上是仁吗?”武王身边的人想用兵器杀死他们,太公姜尚说:“这两位是义士啊!”把他们搀扶开了。

商朝伯夷、叔齐为何绝食而死

商朝伯夷、叔齐为何绝食而死

商朝伯夷、叔齐为何绝食而死作者:长衫李里来源:《南方》2008年第10期子曰:“伯夷、叔齐不念旧恶,怨是用希。

”这是孔子在称赞伯夷和叔齐,司马迁的《史记》七十列传把《伯夷叔齐列传》放在第一篇。

司马迁是很有他的价值取向的,十二本纪把《五帝本纪》放在第一篇,讲了尧、舜、禹的禅让。

三十世家的第一篇是《吴泰伯世家》,也是讲吴泰伯让国。

伯夷、叔齐是什么人呢?商朝末年的时候,东北的孤竹国国君有三个儿子,大儿子叫伯夷,三儿子叫叔齐,叔齐很有才华,孤竹国君就想把王位让给三儿子叔齐。

叔齐就说,自古以来王位是传给长子,不传给次子,父亲传给我王位是不符合天道的,所以一溜烟就跑了。

轮到哥哥伯夷了,哥哥就说,父亲的王位是传给弟弟的,不是传给我的,我如果接受了,就是违背父道。

伯夷也一溜烟跑了,两个都不要王位,只有二哥勉强做个国君。

伯夷、叔齐逃走以后,正好遇到周武王伐纣。

伯夷、叔齐就跪在地上请求武王不要去攻打商朝。

他们说你武王是商朝的诸侯,是商纣王的臣子,以臣弑君,能称得上仁吗?等到周朝建立,伯夷叔齐觉得他们是商朝的臣子,不能吃周朝的粮食,不然就是没有风骨,没有气节,就不忠。

所以他们跑到陕西的首阳山上采薇菜吃以维持生命。

薇菜,是一种蕨类植物,第四纪冰川就存在的很古老的植物。

他们把首阳山方圆几百里的蕨菜全部吃光了,当他们下山找另外的野菜时,遇到的一位隐者就嘲笑他们,说你们不吃周朝的粮食,现在已是周朝的天下,难道薇菜不是周朝的薇菜?伯夷、叔齐听后绝食而死,以此来殉他们的商朝。

伯夷、叔齐在中国文化史上是很有代表性的,代表中国文化中的风骨、气节。

所以后来我们有一个传统,叫一臣不事二主,一个臣子不在两个朝廷做官。

比如说赵孟頫是宋朝宋太祖十一世孙,宋朝亡了以后,他给元朝做官,成为元朝的大画家、大书法家。

书法上以前说颜柳欧苏四大家,颜真卿、柳公权、欧阳修、苏轼,有人说苏轼的成就没有赵孟頫高,虽然赵孟頫画也画得好,字也写得好,文章也好,在中国美术史上是很有造诣的,可是前人对他的评价都很低,书法上也称颜柳欧苏。

学霸题库|2022一轮复习文言文阅读名校模拟精选专练

学霸题库|2022一轮复习文言文阅读名校模拟精选专练

学霸题库|2022一轮复习文言文阅读名校模拟精选专练一、(2021年鄂东南省级示范高中5月联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郑当时,字庄,陈郡人。

其先郑君尝为项籍将,籍死,已而属汉。

高祖令诸故项籍臣名籍,郑君独不奉诏。

诏尽拜名籍者为大夫,而逐郑君。

郑君死孝文时。

郑庄以任侠自喜,脱张羽于厄,声闻梁楚之间。

孝景时,为太子舍人。

每五日洗沐,常置驿马长安诸郊,存诸故人,请谢宾客,夜以继日,至其明旦,常恐不遍。

庄好黄老之言,其慕长者如恐不见。

年少官薄,然其游知交皆其大父行,天下有名之士也。

武帝立,庄稍迁为鲁中尉、济南太守、江都相,至九卿为右内史。

以武安侯、魏其时议,贬秩为詹事,迁为大农令。

庄为太史,诫门下:“客至,无贵贱,无留门者。

”执宾主之礼,以其贵下人。

庄廉,又不治其产业,仰奉赐以给诸公。

然其馈遗人,不过算器食。

每朝,候上之间,说未尝不言天下之长者。

其推毂士及官属丞史,诚有味其言之也,常引以为贤于己。

未尝名吏与官属言若恐伤之闻人之善言进之上唯恐后山东士诸公以此翕然称郑庄郑庄使视决河自请治行五日。

上曰:“吾闻'郑庄行,千里不赍粮',请治行者何也?”然郑庄在朝,常趋和承意,不敢甚引当否。

及晚节,汉征匈奴,招四夷,天下费多,财用益匮。

庄任人宾客为大农僦人,多逋负。

司马安为淮阳太守,发其事,庄以此陷罪,赎为庶人。

顷之,守长史。

上以为老,以庄为汝南太守。

数岁,以官卒。

郑庄、汲黯始列为九卿,廉,内行修洁。

此两人中废,家贫,宾客益落。

及居郡,卒后家无余赀财。

庄兄弟子孙以庄故,至二千石六七人焉。

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 未尝名吏与官/属言若恐伤之/闻人之善/言进之上/唯恐后/山东士诸公以此翕然称郑庄/郑庄使视决河/自请治行五日B. 未尝名吏/与官属言/若恐伤之/闻人之善言/进之上/唯恐后/山东士诸公以此翕然称郑庄/郑庄使视决河/自请治行五日C. 未尝名吏/与官属言/若恐伤之/闻人之善/言进之上/唯恐后/山东士诸公以此翕然称郑庄/郑庄使/视决河/自请治行五日D. 未尝名吏与官/属言若恐伤之/闻人之善言/进之上/唯恐后/山东士诸公以此翕然称郑庄/郑庄使/视决河/自请治行五日2.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 字,又称“表字”,往往是名的解释和补充,不管男女,只有到了成年才取名定字。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12古代诗歌三首精讲巧练同步练习(含答案)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12古代诗歌三首精讲巧练同步练习(含答案)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12古代诗歌三首精讲巧练同步练习(含答案)12 古代诗歌三首精讲巧练·启迪导学一、主题探究1.《马诗》表面咏____________,实则咏____________,表现了志士的奇才异质、___________及不遇于时的感慨与愤懑。

2.《石灰吟》借吟____________的锻炼过程,表现了作者不避________________,勇于自我牺牲,以保持____________________的可贵精神。

3.《竹石》一诗中,通过描写竹子的品性,赞美了竹子____________________的精神。

二、疑难探究1.《马诗》这首诗中的马的形象是怎样的?2.“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这两句诗借石灰之口,一语双关,表达出作者怎样的精神和人生追求?3.《竹石》这首诗通过描写竹子扎根在岩石缝中的坚忍不拔的性格,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品质?实战演练·化难为易A 基础知识必达标一、基础达标1.文学常识。

(1)《马诗》是________朝诗人_____________所作的一组五言绝句,是《___________》的第五篇。

(2)《石灰吟》是_______代政治家、军事家____________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

“吟”是“_________”的意思。

(3)《竹石》是一首题画诗,题于作者____________自己的《_________________》上。

这首诗在赞美岩竹的坚韧顽强中,隐寓了作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刚劲风骨。

2.读重点字。

燕.山()踏.步()千锤万凿.()粉骨碎.身()3.解关键词。

(1)何当..金络脑何当:______________________(2)要留清白..在人间清白:_____________________(3)任.尔东西南北风任:___________________(4)烈火焚烧若等闲..等闲:____________________4.默写填空。

华工 大学语文B 随堂练习 作业

华工 大学语文B 随堂练习 作业

谈谈你对沈从文的边城小说中的翠翠人物形象的看法作文:百善孝为先, 600字提交方式:附件课堂作业(一)简答题1、请把张若虚《春江花月夜》全诗翻译成白话诗。

2、《伯夷列传》是西汉史学家司马迁创作的一篇文言文,收录于《史记卷六十一·伯夷列传第一》。

该篇是伯夷和叔齐的合传,冠《史记》列传之首。

请把司马迁《伯夷叔齐列传》翻译为白话文。

(二)作文题春天是万物复苏的季节,也是人的生命精神蓬勃发展的时机,古人云,一年之计在于春,我们当抓住这个时间,不断开发自身的潜力,充实地度过每一天、每一时、每一分,让自我的生命淌徉在和风细雨之中,舒展、条畅和绽放。

请以“春天和生命”为话题,自拟题目进行作文。

写作要求:1、杜绝抄袭(抄袭本项作业直接零分处理),统一用word附件提交。

2、文体不限。

3.立意深刻,结构合理,文笔流畅,文面整洁,600字以上。

1、张若虚《春江花月夜》春天的江潮水势浩荡,与大海连成一片;明月从海上升起,好像与潮水一起涌出来。

江潮波光荡漾千万里,所有地方的春江都有明亮的月光。

江水曲曲折折地绕着开满花草的郊野;月光下的花林,好像天空中降落的小冰粒。

月光皎洁,月色朦胧、流荡,所以不觉得有霜雪飞扬;水边平地,小洲和月色融合在一起,看不分明。

江水、天空混为一色,没有一点微细的灰尘;明亮的天空上,只有一轮圆月高悬空中。

江边上,什么人最初看见月亮;江上的月亮,哪一年最初照耀着人?人生一代代地无穷无尽,只有江上的月亮一年年地总是相像。

不知江上的月亮等待着什么人,只见长江不断地一直运输着流水。

游子像一片白云缓缓地离去,只剩下思妇站在离别的青枫浦不胜忧愁。

哪家的游子今晚坐着小船在飘荡?什么地方有人在明月照耀的楼上相思?月光偏照闺楼,徘徊不去;应该还照耀着思妇的梳妆台,令人不胜相思之苦。

月光照进思妇的门帘,卷不走,照在她的捣衣砧上,拂不掉。

这时互相望着月亮,却不能互通音信;愿意追随月光,去照耀您。

鸿雁不停地飞翔,而不能飞出无边的月光;月照江面,鱼龙在水中跳跃,激起阵阵波纹。

伯夷、叔齐宁死不食周粟

伯夷、叔齐宁死不食周粟

1伯夷、叔齐宁死不食周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这是亘古不变的真理。

得民心者,名扬天下,誉满一方。

对从政者来说,要想赢得民心,就必须加强自身修养,坚持操守是其中重要的一环。

在中国古代历史中,除统治者外,大至文武大臣,小至地方官吏,凡是受百姓拥戴的人,都具有“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品格。

陶渊明在《读史述九章·夷齐》中写道:“二子让国,相将海隅。

天人革命,绝景穷居。

采薇高歌,慨想黄虞。

贞风凌俗,爰感懦夫。

”其中,“二子”即指伯夷、叔齐,他们分别是商朝时期孤竹君的长子和三子。

“贞风凌俗”即指伯夷、叔齐有骨气,宁死不食周粟的高风亮节。

3000多年前,一个古代方国在秦皇岛一带诞生了,它便是孤竹国。

孤竹君治国有方,商朝末年,孤竹国经济繁荣,文化发达。

为了延续这种局面,孤竹君准备选一位有才有德的人,由他继承王位,造福百姓。

经过再三斟酌,孤竹君决定让三子叔齐担当此重任。

后来,孤竹君去世,叔齐让位于伯夷。

因为叔齐认为伯夷是兄长,理应继承王位。

不过,伯夷却婉言谢绝了,他说:“父命不可违,你应继承父亲遗愿,料理好国家。

”之后,伯夷离开了孤竹国,希望弟弟叔齐能安心继位、尽心治国。

出乎意料的是,叔齐不但没有继承王位,反而逃离了孤竹国。

后来,伯夷、叔齐不期而遇,一起演绎了一段沁人心脾的故事,这才有了白居易的《读古史》:“朝采山上薇,暮采山上薇。

岁晏薇已尽,饥来何所为?坐饮白石水,手把青松枝。

击节独长歌,其声清且悲。

枥马非不肥,所苦长执维。

豢豕非不饱,所忧竞为牲。

行行歌此曲,以慰常苦饥。

”据史书记载,为了躲避商纣王的残暴统治,伯夷、叔齐移居渤海之滨。

听说周文王为人贤德,治国有方,百姓因此安居乐业后,伯夷、叔齐经过一番商量,决定迁到周国,安享晚年。

不巧的是,伯夷、叔齐刚到周国,周文王就去世了。

随之,周武王接替了王位。

无论是改朝换代,还是王位沿袭,为了安邦治国,统治者都善于笼络人才,周武王也不例外。

得知伯夷、叔齐两位贤才在周国后,周武王让周公姬旦前去迎接。

五年级部编语文阅读理解专题练习(及答案)含解析

五年级部编语文阅读理解专题练习(及答案)含解析

部编语文阅读理解专题练习(及答案)含解析一、五年级语文阅读理解训练1._____________①南怀瑾,1918年出生于浙江温州的农村,自幼年起就学习中国传统文化。

他是中国文化的积极传播者,是著名的学者和诗人。

②南怀瑾先生年轻时曾拜一位姓商的先生为师,学习古文。

一天,他写了一篇文章,自觉字字珠玉,很是得意,就拿去给先生看。

商先生看了后满口称赞。

南怀瑾就问:“老师,()我在从前参加科举考试,()能考上吗?”“没问题,没问题,”商先生说,“凭你的水平,考个举人、进士不在话下。

”南怀瑾听得心花怒放....。

③后来,南怀瑾又拜大名鼎鼎....的袁焕仙先生为师。

一天,他拿了一篇得意之作兴冲冲地请教袁先生。

先生接过,略扫一眼,就搁在一旁,全然不理。

南怀瑾纳闷:老师怎么这种态度啊?过了几天,他又拿了一篇文章去请教。

先生接过,仍旧往旁边一放。

南怀瑾恭恭敬敬请教,袁先生这才冷冷地说:“就你这水平,还配写文章?”南怀瑾不服气:“老师,别的老师还夸我的文章写得好呢!”袁焕仙把胡子一抹,瞪了他一眼,说:“这事我听说了,你还真拿他的客套当真?我问你,《史记》里的《伯夷叔齐列传》你读过没有?”南怀瑾回答:“读过不止一次,我还能背呢!”袁焕仙说:“你以为能背就真正懂了吗?”南怀瑾低下头:“不敢,还请老师指教。

”袁焕仙发话:“回去,给我读100遍,读完了来见我,再告诉你!”④南怀瑾从没有遇过这样粗暴的老师,()心里非常不痛快,()师道尊严,他只能忍了。

回家拿起《伯夷叔齐列传》,读了三五遍,突然发现有好多新问题,以前都没有注意过。

越读,觉得理解越深,感受越多。

他按先生的要求,认真地读了100遍,觉得理解得差不多了,就高高兴兴地再去见袁焕仙:“老师,我读出道理来了,想讲给你听。

”袁焕仙笑着说:“不需要再讲了,我相信你懂了。

只有像这样读书,你才能掌握文章的精髓,写出的文章才会独具慧眼。

”1.联系上下文解释下列词语。

(1)心花怒放:(2)大名鼎鼎:2.“扫一眼”表示大致快速地看,照样子再写两个表示“看”的词。

最新人教部编版小学五年级上册语文第25课《古人谈读书》精品配套练习(基础+阅读)

最新人教部编版小学五年级上册语文第25课《古人谈读书》精品配套练习(基础+阅读)
6.下列文言文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天资聪明又好学,不以向地位、学问较自己低的人请教为耻。)
B.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心既然已经到了,眼和口哪有不到的呢?)
C.有志则断不甘为下流。(有了志向就一定不会甘心做一个地位卑微的人。)
D.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无 论是知道,还是不知道,都应该按知道来处理。)
一、积累与运用
1.拼一拼,写一写。
chǐ rǔhéng xīnkuī tànchēng wèi
[来源:学&科&网]
qǐ yǒucǐ lǐjiē dàhuān xǐ
[来源:学|科|网]
2.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
A.挨近(āi)间隔(jiàn)便利(biàn) 万卷书(juàn)
注释:①续:指续写《彭公案》的书。
22.作者通过回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童年经历,突出了自己小时候酷爱看闲书的爱好。
23.用“﹏﹏﹏”画出作者描写自己读书时感受的句子。
24.在谈论读闲书的好处时,作者引用了鲁迅说的话,起到的作用是( )
A.总结全文B.引起注意C.引发思考D.增强说服力
11.用自己的话来说说下面句子的意思。
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12.对文段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默而识之”讲述的是学习方法。[来源:]
B.“诲人不倦”和“学而不厌”讲述的是学习态度。
C.“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告诉我们学习中不能不懂装懂。
13.结合自己的读书体会,说说 文段中哪些话给你的启发最深。
10.B
11.默默地记住所学的知识,学习不觉得满足,教人不知道疲倦。

2022读《古文观止—伯夷叔齐列传》有感

2022读《古文观止—伯夷叔齐列传》有感

读《古文观止·伯夷叔齐列传》有感
历史的夜空星罗棋布,却始终有两颗耀眼的星辰引我入胜。

却说有二人,看遍国破家亡,异朝关起;却说有二人,心随故国,不食周粟;却说有二人,首阳山上,采薇而食。

这二人,守得故国旧义在,魂断首阳亦无悔。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这是南唐后主李煜因亡国的悲苦痛惜;朱颜尽改又如何,旧情仍在是商人——这是那二人对亡国的不畏守候。

这二人,便是伯夷叔齐。

国破家亡,对大多数人来说都是灭顶之灾。

有的人,异乡飘泊,最终客死他乡;有的人,依附新朝,"佛狸词下,一片神鸦社鼓”;有的人,一如伯夷叔齐,胸怀家国大义,以超凡脱俗的气节,将忠诚融入血液,守候故国复兴到最后一刻,无怨无悔。

纵使商纣的统治腐败暴虐,于伯夷叔齐,故国却仍是祖国。

他们拥有大的格局,自然地成为了这个国家精神的旗帜与灵魂。

“隐于首阳山上,采薇而食之","不食周粟”,伯夷叔齐,二颗明星,高挂在历史的夜空中,告诉我们:国家大义永远在第一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伯夷叔齐列传
2013.10.14

夫学者载籍极博,犹考信于六艺[2];《诗》、《书》 虽缺,然虞、夏之文可知也[3]。尧将逊位[4],让于 虞舜,舜、禹之间,岳牧咸荐[5],乃试之于位。典职 数十年[6],功用既兴,然后授政。示天下重器,王者 大统[7],传天下若斯之难也。而说者曰[8]:尧让天 下于许由,许由不受,耻之,逃隐;及夏之时,有卞 随、务光者[9]。此何以称焉[10]?太史公曰:余登 箕山[11],其上盖有许由冢云。孔子序列古之仁圣贤 人,如吴太伯、伯夷之伦详矣[12]。余以所闻由、光 义至高,其文辞不少概见,何哉,商朝末年,他是西 方诸侯之长,所以称“西伯”。伯,古代一方的 首领。养老:收养老人,实为招贤。盍:何不。 [ 20 ]木主:木牌位,即灵牌。当时文王已死, 武王载其父之灵牌伐纣,以示乃奉父命征讨。 [ 21 ]叩:通“扣”,拉住,牵住。 [ 22 ]爰(yuán):于是,就。及干戈:即大 动干戈。 [ 23 ]太公:姜太公,又名吕尚,称太公望, 辅佐武王伐纣,为西周开国元勋,封于齐。

[ 53 ]附骥尾:附着在千里马的尾巴上。这 里喻颜渊因孔子而显名。 [ 54 ]岩穴之士:指隐居山林的隐士。 趣:通“趋”,指出仕。舍:废弃,指退 隐。趣舍有时:指出仕和退隐都正合时机。 [ 55 ]湮(yīn)灭:埋没。 [ 56 ]闾巷之人:普通人。砥:磨刀石, 这里用作动词,磨砺。青云之士:德高望 重的人,指孔子这样的“圣贤”。恶能施 于后世哉:怎能使声名传于后世呢!

[ 43 ]傥:同倘。这几句说,我很是困惑不解,如 果说有什么“天道”的话,究竟是对呢?还是不 对呢? [ 44 ]引自《论语· 卫灵公》。 [ 45 ]引自《论语· 述而》。 [ 46 ]引自《论语· 子罕》 [ 47 ]“岂以其重若彼”两句:张守节《史记 正义》:“重为盗跖等也。轻为夷、齐、由、光 等也。”意思说,清士以“从其志”为宗旨,岂 能因盗跖等人之“重”、伯夷等人之“轻”而改 初衷? [ 48 ]引自《论语· 卫灵公》。疾:担心,忧 虑。没世:死后。称:指为人所称道。 [ 49 ]贾子:贾谊。

[ 2 ]载籍:即书籍,泛指各种图书资料。考信: 通过考核验证得以确认。六艺:即《诗》、 《书》、《礼》、《乐》、《易》、《春秋》 六部儒家经典。这两句意思说,载籍虽多,还 得以“六艺”作为鉴别是非真伪的依据。 [ 3 ]虞夏之文:指《尚书》之《尧典》、 《舜典》、《大禹谟》,其中详细记载了虞、 夏禅让之事。 [ 4 ]逊位:让位。逊:退让。

[ 1 ]本篇选自《史记· 伯夷叔齐列传》。关于伯夷 其人其事,先秦古书记述不一。司马迁钩稽史实, 敷衍故事而成《伯夷列传》,作为《史记》七十 篇列传中的第一篇,是别有深意的。文章简要记 述了孤竹君的两个儿子伯夷、叔齐的事迹,歌颂 了他们注重节义的高尚品德并对孔子所谓伯夷 “无怨”之说提出质疑。同时还借为伯夷列传之 际,对当时好人遭殃,坏人享福的社会不公,提 出了愤怒的质问;对封建统治阶级的天道观,提 出了大胆的怀疑,具有一定的批判意义和现实针 对性。本篇以感慨议论为主,以叙事为辅,这在 七十篇《列传》中是颇为别致的。

子曰:“道不同,不相为谋[44]。”亦各 从其志也。故曰:“富贵如可求,虽执鞭 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 [45]。”“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 [46]。”举世混浊,清士乃见。岂以其重 若彼,其轻若此哉[47]?

“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焉[48]。”贾子曰 [49]:“贪夫徇财,烈士徇名,夸者死权, 众庶冯生[50]。”同明相照,同类相求 [51]。“云从龙,风从虎。圣人作而万物 睹[52]。”伯夷、叔齐虽贤,得夫子而名 益彰;颜渊虽笃学,附骥尾而行益显[53]。 岩穴之士,趋舍有时[54],若此类名堙灭 而不称[55],悲夫!闾巷之人,欲砥行立 名者,非附青云之士,恶能施于后世哉 [56]!

[ 5 ]岳牧:古史传说中之四岳(尧舜时四方部落 之首领)和九州牧(传说为九州的行政长官)。 咸:都。此言舜和禹即位前,四岳、九牧都推荐 了他们。 [ 6 ]典职:任职管事。典:主持。相传舜和 禹都在任职主事二十余年后才正式即位。 [ 7 ]重器:也称大器,神器,极言其贵重。 大统:大纲,主宰者。这两句是说,由此说明政 权是最贵重的东西,帝王是最高的主宰。意谓对 于传授政权、选拔天子的大事,万不可疏忽大意。

[ 10 ] 此何以称焉:这些事情又为什么受到称赞呢? [ 11 ]箕山:再今河南登封县东南。 [ 12 ]序:通“叙”。序列,即论述。吴太伯周朝祖 先古公亶父的长子,让位于弟弟季历(周文王姬昌之父), 自己走出吴地。伦:类。 [ 13 ]这几句说:我认为,从我所听到的有关许由、 务光的事迹来看,他们的德义都很高尚,但在孔子的著述 中,却见不到有什么记载,这是为什么?不少概见:即见 不到。概:大体,大略。 [ 14 ]引文见于《论语· 公冶长》。是用:因此。希: 少。 [ 15 ]引文见于《论语· 述而》

[ 16 ]轶诗:散失而未编入《诗》三百中 的诗。这里指下文的《采薇歌》。《索隐》 曰:“可异焉者,按《论语》云‘求仁得 仁,又何冤乎’。今其诗云‘我安适矣, 于嗟徂兮,命之衰兮’。是冤词也,故云 可异焉。”轶:通“佚”。 [ 17 ]孤竹君:孤竹国国君。孤竹,商 时国名,再今河北卢龙一带地区。 [ 18 ]中子:次子。中:通“仲”

[ 35 ]是遵何德哉:这又是遵循什么样的道德呢? [ 36 ]彰明较著:非常明显,容易看得清。较:明显。 [ 37 ]不轨:不走正道,不合法度。专犯忌讳:专门 违法犯忌。累世:数代。 [ 38 ]择地而蹈之:选好了地方才下脚。形容小心谨 慎之状。 [ 39 ]时然后出言:看准了时机才说话。 [ 40 ]行不由径:走路不敢抄近道。径:小路。 [ 41 ]非公正不发愤:不公正的事决不发愤去做。 [ 42 ]胜(shēng)尽。

[ 8 ]说者:指庄周之流。庄周为战国时道家学派 的代表,所著《庄子》书中有下面提到的说法。 [ 9 ]“尧让天下于许由”几句:见于《庄子》 中的《逍遥游》、《外物》、《让王》等篇。许 由:传说中的上古隐士。相传尧欲让帝位于许由, 许由不受,逃至颖水之阳、箕山之下;后尧欲召 之为九州长,许由听而恶之,至颖水之滨洗耳。 卞随、务光:《庄子· 让王》中虚构的人物。据说 汤将伐纣,曾先后向他俩请教,而人均推脱不知; 汤灭桀后欲让帝位于二人,二人拒之,皆投水而 死。

[ 30 ]这句说,像伯夷、叔齐这样,可以称为好人 呢?还是不能称为好人? [ 31 ]颜渊:名回,字子渊,孔子弟子。孔子 曾说:“有颜回者好学”(《论语· 雍也》)。荐: 推举。 [ 32 ]空:空乏,贫困。糟糠不厌:连糟糠都 吃不饱。糟:酒渣。蚤:同早。蚤夭:短命而死。 颜渊死时年仅三十二岁。 [ 33 ]盗跖(zhí ):古代传说中的大盗,名 跖。不辜:无罪之人。 [ 34 ]肝:用为动词,把人肉当作动物肝脏来 吃。事见《庄子· 盗跖》。当为寓言,并非有其事。 恣睢(suī):放肆作恶。

[ 24 ]宗周:以周为宗主,即承认其统治权。 [ 25 ]首阳山:山名。再今山西永济南。另有 在辽西、陇西诸说。薇:一种野菜,也叫蕨。 [ 26 ]以暴易暴:用暴虐去代替暴虐。 [ 27 ]神农:传说中三皇之一。这里以神农、 虞舜、夏禹代指古代圣帝名王。忽:快速。没: 这里指“过去了”。 [ 28 ]于嗟:即“吁嗟”,犹“唉呀”。徂 (cú):通“殂”,死。 [ 29 ]引文见《老子》七十九章。意思是,上 天对人没有偏爱,永远帮助好人。亲:偏私,偏 爱。与:助。

孔子曰:“伯夷、叔齐,不念旧恶,怨 是用希[14]。”“求仁得仁,又何怨乎 [15]?”余悲伯夷之意,睹轶诗,可异 焉[16]。其传曰:

试卷部分:伯夷、叔齐,孤竹君之二子也[17]。父
欲立叔齐。及父卒,叔齐让伯夷。伯夷曰:“父命也。” 遂逃去。叔齐亦不肯立而逃之。国人立其中子[18]。于 是伯夷、叔齐闻西伯昌善养老,“盍往归焉[19]!”及 至,西伯卒,武王载木主[20],号为文王,东伐纣。伯 夷、叔齐叩马而谏曰[21]:“父死不葬,爰及干戈[22], 可谓孝乎?以臣弒君,可谓仁乎?”左右欲兵之。太公曰 [23]:“此义人也。”扶而去之。武王已平殷乱,天下 宗周[24];而伯夷、叔齐耻之,义不食周粟,隐于首阳 山,采薇而食之[25]。及饿且死,作歌,其辞曰:“登 彼西山兮,采其薇矣!以暴易暴兮[26],不知其非矣! 神农、虞、夏,忽焉没兮[27],我安适归矣?于嗟徂[cú] 兮[28],命之衰矣!”遂饿死于首阳山。由此观之,怨 邪非邪?

或曰:“天道无亲,常与善人[29]。”若伯夷、 叔齐,可谓善人者非邪[30]?积仁洁行如此而饿 死。且七十子之徒,仲尼独荐颜渊为好学[31]; 然回也屡空,糟糠不厌,而卒蚤夭[32]。天之报 施善人,其何如哉?盗跖日杀不辜[33],肝人之 肉,暴戾恣睢[34],聚党数千人,横行天下,竟 以寿终,是遵何德哉[35]?此其尤大彰明较著者 也[36]。若至近世,操行不轨,专犯忌讳,而终 身逸乐,富厚累世不绝[37]。或择地而蹈之[38], 时然后出言[39],行不由径[40],非公正不发愤 [41],而遇祸灾者,不可胜数也[42]!余甚惑焉。 傥所谓天道,是邪非邪[43]?

[ 50 ]引自贾谊《鵩鸟赋》。这几句是说,贪吝 的人为财而死,有气节的人为名献身,夸耀权势 的人死于争权,普通的民众贪求生存。贪夫:贪 吝的人。徇财:为财而死,徇:同殉。烈士:有 事业心,有气节的人。夸者:夸耀权势的人。众 庶:芸芸众生。冯:同凭,恃,依靠。这里有贪 求的意思。 [ 51 ]这两句从《易· 乾文言》中“同声相应, 同气相求“脱化而来。意思是:同具光芒的便相 互映照,同属一类的便彼此应求。有物以类聚的 意思。 [ 52 ]引自《易· 乾文言》。从:跟随。作: 兴起。睹:通“著”,显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