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生态学
第5章 农业生态学
6.明显的区域性 . 农业生态系统除了受气候、土壤、地形地 貌等自然生态因子影响形成区域性外,还 要受社会、经济、技术等因素的影响而形 成明显的区域性特征。 如“低投入农业生态系统”与“高投入农 业生态系统”、“集约农业生态系统”与 “粗放农业生态系统”等,是根据人类的 投入水平和经济技术水平划分的。
2.净生产力高的系统 农业生态系统的总生产力低于相应地带的 自然生态系统,但其净生产力却高于自然 生态系统。 农业生态系统中的生物组分多数是按照人 的意愿(高产、优质、高效等)配置而来,加 上科学管理的作用,使其中优势种的可食 部分或可用部分不断发展,物质循环与能 量转化得到进一步加强和扩展,因而具有 较高的光能利用率和净生产量。
(1) 初级生产与次级生产 1)初级生产 主要包括农田、草地和林地等 的生产。陆地平均太阳光能利用率0.25%, 农田平均达0.6% 左右,高产农田可以达到 1.0% 以上,小麦、玉米、水稻、高粱等作 物可达1.2%~2.4%。 2) 次级生产 主要是指畜牧业和渔业生产。 家畜可将食物中16%~29%的能量同化为化 学能,33% 用于呼吸消耗,31%~49% 随 粪便排出体外。 按饲料的数量计,鸡的转化效率最高;按饲 料的能量计,猪的转化效率最高。在水产养 殖中饲料的转化效率较陆地家畜高。
农业生态系统能流分析方法1确定系统的边界2确定系统主要成分及其关系并绘成能3确定系统各组分的实物流量4将各种能流换算成统一的能量单位析计算结果能量输入与输出结构分析能量输入输出强度及能量转化效率分析能流状况综合分析和评价农业生态系统的物流农业生态系统养分循环一般模式农业生态系统养分循环的动态模型农业生态系统养分循环的特点1需要大量养分投入才能维持系统养分的平衡养分输入主要来源于人工生产的无机肥3农业生态系统有机物质的来源主要是作农林牧结合发展沼气解决生活能源问题促使桔秆还田充分利用非耕地进行养分的区域性富集54生态农业与持续农业541生态农业的产生与发展农业发展的历史进程渔猎采集生活原始刀耕火种农业阶段传统的畜力铁器农业阶段现代的机械化集约农业阶段
农业生态学复习资料
1. 农业生态学:是运用生态学的原理和方法,把农业生物与其自然和社会环境作为一个整体,研究其中的相互联系,协同演变,调节控制和持续发展规律的学科。
农业生态学是生态领域的具体应用。
2.生态型:趋异适应产生的同种生物的不同基因型类群叫生态型。
3.生活型:趋同适应产生的相同生态习性的不同生物类群叫生活型4.生境:也叫栖息地。
在环境条件的制约下,具有特定生态特性的生物种和生物群落,只能在特定的小区域中生存,这个小区域就称为该生物种或生物群落的生境。
5.趋同适应:不同种类的生物,由于长期生活在相同的环境中,通过变异、选择和适应,在器官形态等方面表现出相似的现象。
6.趋异适应:指同种生物的不同个体群,由于分布地区的差异,长期接受不同环境的综合影响,不同个体群在形态生理等方面产生的相应的生态变异。
7.生态因子:是指环境因子中一切对生物生长、发育、生殖、行为和分布有直接或间接影响的因子,称为生态因子8.生态位:生物完成其正常生活周期所表现的对特定生态因子的中和适应位置。
9.种群:指分布在一定范围内,同一物种个体的集合。
10.年龄结构:不同年龄组的个体在种群内的比例和配置状况。
11.生命表:是指列举同生群在特定年龄中个体的死亡和存活比率的一张清单,用来描述种群生存与死亡的统计工具。
12.环境容纳量;某种群在一个生态系统中,即一个有限的环境中所能稳定达到的最大数量值或最大密度,成为系统的环境容量,常用K表示13.生态对策(生活史对策):生物适应于所生存的环境并朝着一定的方向进化的对策。
如:生殖对策、取食对策、扩散对策等。
其中生殖对策是最为重要的。
14.生物群落:是指生存于特定区域或生境内的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体。
即群落是多种生物种群的集合体。
15.演替;是群落长期变化积累的结果主要标志是群落在种类组成上发生质的变化即优势种或全部种类的变化。
16.群落交错区:又称为生态交错区,指两个或多个群落间(生态系统间、景观单元间)的过渡带17.边缘效应:-群落交错区物种的数目及一些种的密度增大的趋势。
农业生态学
1.农业生态学:是运用生态学的原理及系统论的方法,研究农业生物与其自然和社会环境的相互关系的应用性科学。
2.生态系统:是指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范围内,生物与生物之间,生物与非生物环境之间密切联系、相互作用并具有一定结构及完成一定功能的统合体,或者说是生物群落与非生物环境相互依存所组成的一个生态学功能单位。
3.化感作用:指植物之间的生物化学相互作用,既包括抑制作用,也包括促进作用,竞争的一种表现形式。
(指由植物体分泌的化学物质对自身或其他种群发生影响的现象)4.年龄结构:某一种群具有不同年龄级的个体生物数目与种群个图总数的比例。
(增长型、稳定型、衰退型)。
5.性别结构:在年龄级或整个种群个体中,雌性与雄性个体所占种群个体总数比例构成了生物种群的性别结构。
6.边缘效应:由于群落交错区环境条件的特殊性,异质性和不稳定性,使得相邻群落的生物可能聚集在这一生物环境重叠的交错区域中,不但增大了交错区中生物的多样性和种群密度,而且增大了某些生物物种的活动强度和生产力的现象。
7.生物群落交错区:是两个或多个群落或生态系统的过渡区域,在群落交错区往往包含两个或多个重叠群落中的一些种及其交错区本身所特有的物种。
8.生物群落演替:生态系统内的生物群落随时间的推移,一些物种消失,另一些物种侵入,出现了生物群落及其环境向一定方向有顺序地发展变化的过程。
9.生态位:生物在完成其正常的生活周期时所表现出来的对环境综合适应的特征,是一个生物在物种和生态系统中的功能与地位。
10.生活型:不同种生物,由于长期生存在相同的自然生态或人为培育环境条件下,发生趋向适应,并经自然选择或人工选择后形成的具有类似形态,生理和生态特性的物种类群.11.生态型:同种生物的不同个体群,长期生存在不同的生态环境和人工培育条件下,发生趋异适应,并经自然和人工选择而分化形成的生态、形态和生理特性不同的基因型类群。
12.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地球上的各种化学元素和营养物质在自然动力和生命动力的作用下,在不同层次的生态系统内,乃至整个生物圈内,沿着特定的途径从环境到生物体,从生物体再到环境,不断地进行流动和循环,就构成了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简称生物地化循环。
农业生态学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生态指生命体与它的环境所组成的一种结构,以及这种结构表达出来的功能。
生态学指研究生物与其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一门学科。
农业生态学指运用生态学和系统论的原理和方法,把农业生物与其自然和社会环境作为一个整体,研究其中的相互关系、协同演变、调节控制和持续发展规律的学科。
系统指又相互作用和相互依赖的若干组成部分结合而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
控制指系统接受外界信息后经系统处理转换之后来达到既定目标的过程。
反馈指系统把输出信息引入到输入端再对系统进行输入调控的过程。
生态系统指占据特定时间范围,以及生物群落为核心,通过生物与生物之间、生物与其他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而建立起来的,具有自我维持、修补和重建能力的,并能保持相对稳定的动态综合体。
物种结构指生态系统内生物的种类、数量及量化关系。
时空结构指构成生态系统的生物在时间或空间的配置。
农业生态系统指人类利用农业生物与非生物环境之间,以及生物种群之间的相互作用建立并按人类社会需求进行物质生产的有机整体。
食物链把来自于植物的食物能转化为一连串取食与被取食的有序链状结构。
食物链加环是在原有食物链中引入或增加新的环节,以提高物质转化效率和经济效益。
食物网在生态系统中,由于生物种类多,食物营养关系复杂,常常一种生物以多种生物为食,而同一种食物又被多种消费者取食,从而行成食物链的交叉,多条食物锭相连就构成了食物网。
生态金字塔在生态系统中,随着营养级水平的提高,生物在其数量、质量与能量出干塔形分布。
分为数量、个体、生物量、能量金字塔。
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各种化学元素包括生命有机体所必须的营养物质,在不同层次、不同大小的生态系统内乃至生物圈里,沿着特定的途径从环境到生物体,从生物体再到期环境,不断地进行着流动和循环,构成了生物地球化学循环。
库指物质在运动过程中被暂时固定、储存的场所。
流指物质在库与库之间的转移运行。
温室效应由于人业的活动导致大量温室的排放而引起的气候变暖的现象。
农业生态学重点
第一章绪论农业生态学: 是用生态学和系统论的原理和方法,将农业生物与其自然环境作为一个整体, 研究其中的相互联系、协同演变,调节控制和持续发展规律的学科。
(掌握)生态学:研究生物和环境之间相互关系及其作用机理的学科。
(掌握)(掌握)系统是由相互作用和相互依赖的若干个组成部分结合而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整体。
系统必须三个条件(1)由二个以上的组分组成;(2)组分之间有密切的联系;(3)以整体方式完成一定的功能。
(掌握)系统功能的整合性:系统能产生其组分或子系统所没有的功能,即整体大于部分之和。
通常形象地称“ 1+1>2 ”生态系统的定义:生物与生物之间以及生物与其生存的环境之间密切联系,相互作用,通过物质交换,能量转化和信息传递,成为占据一定空间,具有一定结构,执行一定功能的动态平衡整体。
(掌握)生态系统的基本组分:(1).环境组分包括四方面:辐射、气体、水、土体无机环境是生态系统中物质和能量的来源(2)生物组分包括:A.生产者 B.大型消费者C.小型消费者( 分解者)农业生态系统是指以农业生物为主要组分,受人类调控,以农业生产为主要目标的生态系统。
(掌握)农业生态学的研究对象(一)农业生态学的研究对象主要是农业生态系统。
(二)农业生态学的研究重点不是注重于系统的组成成分,而是诸多组分间的关系,把每一个组分看作因素,从能量、物质、信息、资金上(着重从能量和物质上)研究它们之间的相互联系、耦合、转化、反馈等。
农业生态学的内容1.农业生态系统的结构2.农业生态系统的功能3.农业生态系统在特定的自然和社会条件的综合影响下的地域分布特点和规律4.在不同的自然和社会条件下,各农业生态系统的发展演变规律5.农业生态系统的调节控制规律和方法农业生态系统的设计和生态农业建设研究方法:1.基本研究方法( 1 )熟悉研究对象( 2 )研究数据的收集及分析整理( 3 )研究策略:多学科协作;多系统大跨度比较;选择适当的研究单元及研究层次农业生态学研究中也运用常见的实验设计方法如正交设计、回归设计、均匀设计,方差分析、回归分析等。
农业生态学
1生态学和农业生态学的概念。
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其环境(包括非生物环境与生物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
农业生态学:有意识地运用生态学基本理论及系统生态学的方法研究农业问题,逐步得到深入和发展,因此,生态学在农业领域的分支——农业生态学。
种群:指在一定时间内占据一定特定空间与时间的同一物种(或有机体)的集合体。
互利共生:指两个物种长期共同生活在一起,彼此相互依赖,相互依存,并能直接进行物质交流的一种相互关系。
偏利共生:指种间相互作用仅对一方有利,对另一方无影响。
化感作用:指由植物体分泌的化学物质对自身或其他种群发生影响的现象,植物的这种分泌物叫做化感作用物质。
竞争:生物种群的竞争通常包括种间竞争和种内竞争。
发生在两个或更多物种个体之间的竞争称为种间竞争;发生在同种个体之间的竞争称为种内竞争。
生态入侵:由于人类有意识或无意识地把把某种生物带入适宜其栖息和繁衍的地区,种群不断扩大,分布区逐步稳定地扩展,这种过程称生态入侵。
生物群落:指生存于特定区域或生境内的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体。
也可以用来指明各种不同大小及自然特征的有生命物体的集合。
生态优势种:是对群落的结构和群落环境的形成有明显控制作用的物种。
顶级群落:群落演替系列最后达到稳定阶段称为顶级,演替最终形成的稳定群落。
伴生种:为群落的常见种类,它与优势种相伴存在,但不起主要作用。
偶见种:那些在群落中出现频率很低的种类,多半是由于种群本身数量稀少的缘故,有些偶见种的出现具有生态指示意义,有的还可作为地方性特征种来对待。
)生态型:同种生物的不同个体群,长期生存在不同的生态环境和人工培育条件下,发生趋异适应,并经自然和人工选择而自然形成的生态、形态和生理特性不同的基因类群。
生活型:不同种生物,由于长期生存在相同的自然生态和人为培育环境条件下,发生趋同适应,经自然选择和人工选择形成的具有类似形态、生理和生态特性的物种类群。
生境:某一生物种群或生物群落,由于生态环境的约束只能在某一特定区域中生存,则把该区域称为该生物种群或生物群落的生境。
农业生态学总结
农业生态学第一章绪论第一节生态学及其发展1、1866年,德国生物学家海克尔在其著作《有机体的普通形态学》中第一次正式提出生态学的概念,并将生态学定义为: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其环境互相关系的科学.2、1971年,奥德姆在其所著作的《生态学基础》中,认为生态学是研究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的科学。
3、1866年,德国学者海克尔提出生态学定义,标志着生态学的诞生.4、1935年英国生态学家坦斯列首次提出生态系统的概念,把生物有机体与其环境看成是一个整体,提出生态系统是在特定的区域互相作用的全部生物与无机环境的综合体。
5、1942年,美国生态学家林德曼提出食物链6、20世纪30年代,贝塔朗菲提出系统论;40年代美国科学家香农创立信息论.7、生态工程是20世纪60年代有奥德姆和马世俊分别提出的。
8、生态学按其性质一般分为理论生态学和应用生态学两大类。
第二节1、1983年正式确定在农业院校开设农业生态学课,并在1986年有国家教委将农业生态学列为农学专业的主要课程,同时在部分农业院校开始试办农业生态专业。
第三节1、农业生态学的研究对象主要是农业生态学系统.2、农业生态学的主要内容包括农业生态系统的组成、结构、功能及其调控的原理和技术途径。
3、农业生态学的特点:理论实用性、学科交叉性、研究统一性、宏观层次性第二章第一节1、系统:有互相依赖的若干组分结合在一起,能完成特定功能,并朝特定目标发展的有机整体。
2、一个系统的组成,必须满足3个条件:第一,系统必须具备两个以上的构成要素:第二,各要素之间必须具有某种联系;第三,各要素必须以整体的形式完成特定的功能。
3、系统的特征:系统结构的有序性、系统的层次、系统的整体性、系统功能的整合性4、生态系统: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范围内,生物与生物之间、生物与非生物环境之间密切联系、相互作用并具有一定结构及完成一定功能的综合体,或者说是由生物群落与非生物环境互相依存所组成的一个生态学功能单位。
农业生态学.pdf
1.农业生态学:是运用生态学的原理及系统论的方法,研究农业生物与其自然和社会环境的相互关系的应用性科学。
2.生态系统:是指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范围内,生物与生物之间,生物与非生物环境之间密切联系、相互作用并具有一定结构及完成一定功能的统合体,或者说是生物群落与非生物环境相互依存所组成的一个生态学功能单位。
3.化感作用:指植物之间的生物化学相互作用,既包括抑制作用,也包括促进作用,竞争的一种表现形式。
(指由植物体分泌的化学物质对自身或其他种群发生影响的现象)4.年龄结构:某一种群具有不同年龄级的个体生物数目与种群个图总数的比例。
(增长型、稳定型、衰退型)。
5.性别结构:在年龄级或整个种群个体中,雌性与雄性个体所占种群个体总数比例构成了生物种群的性别结构。
6.边缘效应:由于群落交错区环境条件的特殊性,异质性和不稳定性,使得相邻群落的生物可能聚集在这一生物环境重叠的交错区域中,不但增大了交错区中生物的多样性和种群密度,而且增大了某些生物物种的活动强度和生产力的现象。
7.生物群落交错区:是两个或多个群落或生态系统的过渡区域,在群落交错区往往包含两个或多个重叠群落中的一些种及其交错区本身所特有的物种。
8.生物群落演替:生态系统内的生物群落随时间的推移,一些物种消失,另一些物种侵入,出现了生物群落及其环境向一定方向有顺序地发展变化的过程。
9.生态位:生物在完成其正常的生活周期时所表现出来的对环境综合适应的特征,是一个生物在物种和生态系统中的功能与地位。
10.生活型:不同种生物,由于长期生存在相同的自然生态或人为培育环境条件下,发生趋向适应,并经自然选择或人工选择后形成的具有类似形态,生理和生态特性的物种类群。
11.生态型:同种生物的不同个体群,长期生存在不同的生态环境和人工培育条件下,发生趋异适应,并经自然和人工选择而分化形成的生态、形态和生理特性不同的基因型类群。
12.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地球上的各种化学元素和营养物质在自然动力和生命动力的作用下,在不同层次的生态系统内,乃至整个生物圈内,沿着特定的途径从环境到生物体,从生物体再到环境,不断地进行流动和循环,就构成了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简称生物地化循环。
农业生态学
基本概念1、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其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
2、生态系统:生物与生物之间以及生物与其生存环境之间密切联系、相互作用,通过物质交换、能量转化和信息传递,成为占据一定空间、具有一定结构、执行一定功能的动态平衡整体,称为生态系统。
3、种群:在某一特定时间中占据某一特定空间的同种生物的总和。
4、优势种:是指群落中占优势的种类,它包括群落每层中在数量、体积上最大、对生境影响最大的种类。
5、顶级群落:在群落演替过程中,演替发展到最后出现的稳定的成熟群落称为顶级群落。
6、生物群落:指在一定地段或生境中各种生物种群所构成的集合。
7、群落演替:生态系统内的生物群落随时间的推移,一些物种消失,另一些物种侵入,群落组成及其环境向一定方向产生有顺序的发展变化,称为群落演替。
8、营养结构:以营养为纽带,把生物与环境、生物与生物紧密联系起来的结构,称为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
9、十分之一定律:在自然条件下,每年从任何一个营养级上能收获到的生产量按能量只是他前一个营养级生产量的十分之一左右。
林德曼把生态系统中能量的不同利用者之间存在的这种必然的定量关系,叫做“十分之一定律”。
10、生态金字塔:由于能量每经过一个营养级时被净同化的部分都要大大少于前一个营养级,当营养级由低到高,其个体数目、生物量、所含能量一般呈现出下大上小类似埃及金字塔的塔形分布,称为生态金字塔。
11、生物学放大作用:各种有毒污染物质一旦进入生态系统,便立即参与物质循环,在循环过程中性质稳定、易被生物体吸收的毒物沿着食物链逐级富集、浓缩。
12、地质大循环:指物质或元素经生物体的吸收作用,从环境进入生物有机体内,然后生物有机体以死体、残体或排泄物形式将物质或元素返回环境,进入五大自然圈层的循环。
13、生物小循环:是指环境中元素经生物体吸收,在生态系统中被相继利用然后经过分解者的作用,回到环境中,再为生产者吸收、利用的循环过程。
14、边缘效应:指斑块边缘部分由于受相邻斑块和周围环境的影响而表现出与斑块中心部分不同的生态学特征的现象。
《农业生态学》课件
数字化与智能化技术的应用前景
数字化与智能化技术的应用将有助于提高农业生产效率、降低资源消耗和环境负 荷,为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农业生态系统的全球视野与国际合作
3
营养结构
包括食物链、生物量金字塔、能量流动等。
农业生态系统的功能
物质循环
包括碳、氮、磷等元素的循环。
能量流动
包括光合作用、呼吸作用、分解作用等能量转化过程。
土壤保持与改良
保持土壤肥力,防止水土流失。
生物多样性保护
保护农作物和野生生物的多样性。
农业生态系统的平衡
自我调节能力
01
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能够维持内部平衡。
农业生物多样性的利用
利用农业生物多样性改良作物品种,提高抗逆性和产量,同时促进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
农业生态系统的可持续性
可持续农业
在满足当代人需求的同时,不损害未来世代 满足自身需求的能力的农业发展方式。
农业生态系统可持续性
农业生态系统中生物种群、土壤、水、气候等要素 的可持续维护,以及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可持续供 给。
农业生态学的发展历程
起源
农业生态学起源于古代农耕文明,人们开始意识到农业生产和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
发展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人类对自然界认识的深入,农业生态学逐渐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 学科。
现状
现代农业生态学注重跨学科的研究方法,与环境科学、地理学、生物学等多个学科相互 渗透,为解决全球性的农业和环境问题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生态农业示范区建设
《农业生态学》课程笔记 (3)
《农业生态学》课程笔记第一章绪论一、农业生态学的概念与内涵1. 定义:农业生态学是研究农业生态系统结构、功能、过程及其调控与管理的一门学科,它涉及生物学、生态学、土壤学、气象学、植物保护学等多个领域。
2. 内涵:- 农业生态系统:指在一定区域内,由农业生物群体与其环境相互作用、相互依存而形成的统一整体。
- 农业生态学的研究对象:不仅包括农业生产的生物要素,如农作物、畜禽、渔业等,还包括非生物要素,如土壤、气候、水、肥料等。
- 农业生态学的研究目标:旨在实现农业生产的高效、持续、稳定和生态平衡。
二、农业生态学的发展历程1. 传统农业阶段:- 特点:以人力和畜力为主,依赖自然条件,农业生产技术水平较低。
- 代表性技术:轮作、休耕、有机肥料使用等。
2. 现代农业阶段:- 特点:大量使用化肥、农药、农业机械等,追求产量最大化。
- 问题:资源过度消耗、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
3. 可持续农业阶段:- 特点:强调农业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
- 目标: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保护生态环境,保障食物安全。
三、农业生态学的研究方法与技术1. 观察法:- 实地调查:对农业生态系统的组成、结构和功能进行直接观察。
- 长期定位观测:对农业生态系统的动态变化进行长期跟踪。
2. 实验法:- 田间试验:通过设置不同处理,研究农业生态系统的响应机制。
- 模拟实验:在受控条件下,模拟农业生态过程,探讨其内在规律。
3. 数学模型法:- 建模方法:系统动力学模型、线性规划模型、非线性模型等。
- 应用:预测农业生态系统的变化趋势,优化农业生产结构。
4. 信息技术:- 遥感技术:获取农业生态系统的空间分布信息。
- GIS:分析农业生态系统的空间格局和时空变化。
- GPS:定位农业生态系统的具体位置。
5. 系统分析法:- 系统理论:分析农业生态系统的整体性和层次性。
- 系统工程:设计和管理农业生态系统,提高其整体功能。
四、农业生态学的研究内容1. 农业生态系统的结构:- 生物种群:研究种群的数量、分布、动态和遗传多样性。
农业生态学
农业生态学一、农业生态学1.含义:是运用生态学和系统论的原理和方法,把农业生物与其自然和社会环境作为一个整体,研究其中的相互联系、协调演变,调节控制和持续发展规律的学科。
2.内容:组分包括生物组分(农作物)和环境组分(自然和社会经济环境)与结构包括层次结构(不同生产层次结构的相互关系)、空间结构(地域分布特点、水平及垂直上的结构配置)、时间结构(系统的演化规律、随时间的变化趋势)、营养结构(食物营养关系、食物链);能量流动与物质循环(流动、转化途径和利用的效率及信息传导的价值转移的途径和规律等内容);生产力(初级和次级生产力);人工调控与优化;服务功能及其价值评估;农业资源的合理利用与生态环境保护。
3.特点:理论实用性、学科交叉性、研究统一性、宏观层次性。
二、农业生态系统1.概念:指在人类的积极参与下,利用农业生物和非生物环境之间以及农业生物种群之间的相互关系,通过合理的生态结构和高效的生态机能,进行能量转化和物质循环,并按人类社会要求进行物质生产的综合体。
2.农业生态系统和自然生态系统的区别:生物构成、环境条件、结构与功能、稳定机制、生产力特点、开放程度、能量流特征、养分循环特点、服从的规律、运行的目标。
三、种群1.概念:指在某一特定时间中占据其一特定空间的一群同种的有机物的总称。
种群是物种存在的基本形式,是生物群落和种间关系的基本单位。
2.特征:空间分布(均匀型、随机型、成群型)数量特征(大小和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种群年龄—增长型、稳定型和衰老型,和性别结构、种群的迁入和迁出)遗传特征(在繁殖过程中通过遗传物质的重新组合及突变作用选择更适应环境的)邻接效应(固着生长的生物不能以扩散的方式逃离竞争,竞争中失败者死去;这种竞争结果使较少量的较大个体存活下来的过程交自疏或-3/2斜率)3.种群增长的特点,种群的数量波动和调节,种群的进化与生态对策,种群间的相互关系及在农业中的应用。
(见环境生态学48-62)四、群落1.生物群落的结构理论和应用(见环境生态学71-74)2.生态位:指生物在完成其正常生活周期时所表现出来的对环境综合适应的特征,是一个生物在物种和生态系统中的功能单位。
农业生态学
一、名词解释1.生物群落:是指在一定地段或生境中各种生物种群所构成的群落。
2.生物防治:是指利用生物或它的代谢物来控制有害动植物种群或减轻其危害程度的方法。
3.初级生产力:是指生产者(主要是绿色植物)生产生物量的速率。
4.生态对策:是指生物在进化过程中,在繁殖和竞争等方面朝着不同方向,适应不同栖生境的对策。
5.食物网;是指一个生态系统中不同种类的生物形成的相互交错成网的多条食物链。
6.生态位:是生物在完成其正常生活同期时表现的对环境的综合适应特性。
7.初级生产力:指生产者(主要是绿色植物)生产生物量的速率。
8.能效率:指人工投入单位辅助能量所获得的有效产出能或能量报酬。
9.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关系及其作用基理的学科。
10.次级生产:大型消费者和小型消费者生物量形成的生产过程称为次级生产。
11.群落演替:随着时间的推移,群落中一些物种消失,另一些物种浸入出现群落与其环境向着一定方向发展变化,称为群落演替。
12.系统:指相互作用和相互依赖的若干组成部分结合而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
13.物质循环:泛指生态系统中的一切物质,包括有机物,无机物,化学元素及水(作为介质)在生物与环境不同组分之间的频繁转移和循环流动。
14.生态系统:生物与生物之间以及笺与其生存环境之间密切联系,相互作用,通过物质交换,能量转化和信息传递,成为占有一定空间,具有一定结构,执行一定功能的动态平衡整体,称为生态系统。
15.生态工程:是应用生态系统原理(如物种共生原理,物质循环与再生原理等),结合系统工程的优化方法,设计的合理开发利用资源及分层次多级利用物质生产工艺系统。
16.肥力结构:是指形成产量的自然肥力、再循环肥力和外源肥力所占比例。
17.立体种养技术:是利用物种间对资源利用的互补特性,利用了生物间生态位的差异,从而提高是整体对资源的利用率。
18.生物学放大作用:各种有毒污染物质一旦进入生态环境系统,便参与物质循环,在循环过程中性质稳定,易被生物体吸收的毒物沿着食物链逐级富集,浓缩,食物链的浓缩作用又称生物放大作用。
农业生态学原理
农业生态学原理-标准化文件发布号:(9456-EUATWK-MWUB-WUNN-INNUL-DDQTY-KII第一章1、农业生态学:是用生态学和系统论的原理和方法,将农业生物与其环境作为一个整体,研究其中的相互作用、协同演变,以及社会经济环境对其的调节控制规律,促进现代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学科。
2、农业生态学的研究对象主要是农业生态系统。
3、生态系统化:是在一定的空间内的全部生物赫尔非生物环境相互作用形成的统一整体。
4、生态系统在结构上包括两大组分:生物组分和环境组分。
生物组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
环境组分包括辐射、水体、气体、土体。
5、生态系统的主要类型:根据环境性质可分为陆地、淡水、海洋生态系统。
根据受人类干扰程度可分为自然、半自然、人工生态系统。
6、农业生态系统:以农业生物为主要组分,受人类调控,以农业生产为主要目的的生态系统。
生物组分: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
环境组分:人工环境和自然环境。
7、农业生态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的区别?答:1、农业生态系统的生物组分是人工驯化培育的农业生物为主。
2、农业生态系统的环境组分多了人工环境组分。
3、农业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较弱。
4、农业生态系统是一个更加开放的系统。
5、农业生态系统的精生产力比较高。
6、农业生态系统既服从自然生态规律,又服社会经济规律。
7、农业生态系统目标是为了满足人类日益增长的需要,是以人类需求为中心的。
(生物构成、环境条件、稳定机制、开放程度、服从规律、系统运行目标)。
第二章1、最小因子定律:植物的生长取决于那些处于最小因素的营养元素。
2、耐性定律(谢福尔):任何一个生态因子在数量或质量上不足或过多,当这种不足或过多接近或到达某种生物的耐性上下限时,就会使该生物衰退或不能生存下去。
3、种群:在一定的空间范围内同种生物个体的集合,是由生物个体组成的,它是具有可与个体相类比的特征。
4、种群内个体空间分布型:随机分布、均匀分布、聚集分布、嵌式分布。
农业生态学名词解释
农业生态学名词解释农业生态学是研究农业系统中生态过程和生态相互作用的学科,旨在建立可持续性农业系统以保护自然资源和生态系统的完整性。
以下是对一些农业生态学常见名词的解释。
1. 农业生态系统:农业生态系统是由土壤、植物、动物和微生物组成的一个综合系统,这些组成部分相互作用,互相依赖,以实现农业产品的生产。
2. 农田生物多样性:农田生物多样性是指农田中存在的各种不同生物的多样性程度。
保持农田生物多样性可以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农作物的生产力。
3. 有机农业:有机农业基于生态原则,通过最小化化学农药和化肥的使用来生产健康的食品。
有机农业可减少对环境的负面影响,保护生态系统。
4. 农田底物:农田底物是指在农田中添加的有机材料,如秸秆、肥料和堆肥,用于提供养分,改善土壤结构,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并改善农田的水分保持能力。
5. 农田水管理:农田水管理是对农田中的水分进行管理和利用,以提供适量的水分供应,同时避免土壤水分过量或不足。
有效的农田水管理可以提高农作物的生长和产量。
6. 生物农药:生物农药是指从自然界中提取的杀虫剂、杀菌剂和除草剂,用于保护农作物免受病虫害的侵害。
与化学农药相比,生物农药对环境污染和人体健康的影响更小。
7. 农田益虫:农田益虫是指对农作物有益的昆虫,如蜜蜂、蝴蝶和瓢虫。
保护农田益虫可以提高农作物的授粉和控制害虫的能力。
8. 农田轮作:农田轮作是在农田中不同季度或不同年份种植不同作物的方法。
农田轮作有助于减少病虫害的传播,改善土壤质量,增加农田生物多样性。
9. 气候适应农业:气候适应农业是针对气候变化和极端气候事件而采取的农业管理措施。
这些措施可以改善农田的抗旱和抗灾能力,提高农作物的产量。
10. 水稻-鱼塘农业:水稻-鱼塘农业是一种将水稻种植与鱼类养殖相结合的农业系统。
水稻提供养分和防止水中有害物质的积累,鱼类则起到控制藻类和杂草的作用。
农业生态学研究如何最大程度地利用自然资源和生态系统服务来支持农业的发展,以实现可持续的农业生产和环境保护。
农业生态学总结笔记
第一章绪论1、农业生态学:是运用生态学和系统论的原理和方法,把农业生物与其自然和社会环境作为一个整体,研究其中的相互联系、协同演变、调节控制和持续发展规律的学科。
2、∆生态学:研究生物与其环境相互关系的学科。
3、∆农业生态学的特点:整体性、综合性、宏观性、实用型。
4、系统:(1)有两个以上组分(2)组分间有密切联系(3)能以整体方式共同完成一定的功能。
5、生态系统:生物与生物之间以及生物与其生存环境之间密切联系、相互作用,通过物质交换、能量转化和信息传递,成为占据一定空间、具有一定结构、执行一定功能的动态平衡整体。
6、基本组分(1)生物组分: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2)环境组分:光、温、水、土、气7、农业生态系统:是在一个同质区域中或一个有限范围内,通过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把生物及其环境联系起来的系统。
8、∆推动生态学发展的社会原因---五大危机:人口问题、粮食问题、能源问题、资源问题、环境问题。
9、∆生物: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景观∆环境:自然、人工第二章农业的基本生态关系1、环境:指作用于生物体周围直接或间接影响该生物体或群体生命活动的所有因素的总和。
2、生态因子:指环境中对生物生长、发育、生殖、行为和分布有直接或间接影响的环境要素。
3、什么是生物种?(1)相似的形态特征和生物特性(2)占有一定的分布区域(3)个体间可以进行基因交流,产生可育后代4、环境对生物的制约:最小因子定律、谢尔福特耐性定律、生活型和生境。
5、Liebig最小因子定律:植物的生长取决于处在最小量状况的养分的量。
6、生态幅:每种生物对环境因子适应范围的大小。
7、生活型:由于环境对生物的限制作用,不同种类的生物,由于长期生活在相同或相似的环境条件下,形成具有类似形态、生理和生态特性的物种类群称为生活型。
8、趋同适应:是指不同种类的生物,由于长期生活在相同或相似的环境条件下,在形态、生理、发育以及适应方式等方面表现出相似性的现象。
农业生态学
4
边缘效应:在群落交错区往往包含两个或多个重叠群落中所有的一些种及其交错区本身所特 有的物种,这样不但增大了交错区中的物种多样性和种群密度,而且增大了某些生物种的活 动强度和生产力。这是由于交错区环境条件复杂,能为不同类型的植物定居,从而为更多的 动物提供食物、营巢和隐蔽条件。 群落的结构:水平结构(片状,镶嵌),垂直结构(海拔高度,群落内部垂直分层) 时间结构:许多环境因子(光、温度、水分等)具有明显的节律变化,受这些因子的影响, 群落的组成和结构也随时间序列发生有规律的变化。(群落的动态特征之一) 群落的演替:生态系统内的生物群落随时间的推移,一些物种消失,另一些物种侵入,群落 组成及其环境向一定方向产生有序的发展变化。 原初演替:是指生物在从未被生物定居过的裸地上定居而开始的演替。 水生演替:在水生或湿生环境下发生的原初演替。 旱生演替:在裸岩或旱生环境下发生的原初演替。 次生演替:演替地点曾被其他生物定居过,原有的植被受到人类或自然力(如火、暴风、水 灾)破坏后再次发生的演替。 演替系列群落:在一个演替系列中所包含的各个群落。 先锋群落:在一个地点最早出现的群落。 顶级群落:演替发展到最后出现的稳定的成熟群落。 协同进化:在种间的相互作用的影响下,不同种生物相关性状在进化中得到形成和加强的过 程。 生物多样性的价值:直接价值(衣食住行的来源,人类生存的物质基础);间接价值(能量 固定,调节气候,稳定水文,保护土壤,贮存必需营养元素,维持进化过程,环境净化过滤 作用)。 生物多样性的功能作用:食品原料功能,生态环境功能,文化功能 农业生物多样性保护措施:就地保护(加强农业自然保护区建设、改进农业生产方式、开展 生态农业建设、控制环境污染治理、改善农业生态环境),迁地保护(建立种质资源库圃、 野生植物引种栽培、野生动物驯养、人工繁殖与放养、人工生态库建设、异地放养、离体人 工保存动物精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 生态学发展过程
生态系统生态学阶段(1935-1962)
•英国植物学家坦斯列(A.G.Tansley)提出了生态系统和生态平衡的概念。 •林德曼(R.L.Lindeman)研究了物质、能量在不同营养级之间的定量关 系。 •E.P.Odum出版了《生态学基础》,确立了生态系统生态学的地位。
生态住宅
生态食品
生态学就在我们身边,无处不在、无时不在!
z 生态住宅、生态建筑、生态花园、生态家园 z 生态食品、生态化妆品、生态保健品 z 生态衣服、生态装饰品、生态电器(绿色冰箱) z 生态交通——环保汽车 z 生态旅游、生态服务 z 生态经济、生态产业(生态工业、生态农业等) z 生态文化、生态伦理、生态文明
教材
相关读物
骆世明主编 农业生态学(面向21世纪教材) 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9
教材
骆世明主编 农业生态学(面向21世纪教材) 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1
相关读物
/nystx/
第第一一章章 绪绪论论
第一节 农业生态学的发展基础 第二节 农业生态系统的概念 第三节 农业生态学的任务及研究方法
其规律的科学,其目的是指导人与生物圈的协调发展(中国国
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1997)。
1
什么是生态学
研究生物与生物以及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
生态学
生物
环境
环境如何影响生物? 生物如何适应环境?
生物:动物、植物、微生物,还包括人类自身 环境:无机环境、生物环境、人类社会经济
生物与生物、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生态学处于一个大发展时期。生态学逐步从定性描述或半 定量阶段向定量和实验研究阶段发展,逐步从孤立的生态学 研究转向综合性的、系统性的生态学研究。
2 生态学发展过程
现代生态学发展阶段(1962-)
•五大危机问题的出现:“污染危机”、“资源危机”、“能源危机”、 “粮食危 机”、“人口危机”等。 •1962年,美国海洋生物学家卡逊《寂静的春天》 •1964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国际生物学研究计划”(IBP) •1971年组织的“人与生物圈”(MAB) •1972、1982、1992、2002年的世界环境与发展大会或会议
由于环境问题的出现,生态学形成了一个新的“热潮”。生态学的研 究领域也日益扩大,不再仅限于生物学范围内,而且渗透到地学、环境 学、经济学,以及农、林、牧、渔、医药卫生、工业、城市建设、人类社 会等各个领域,从而使现代生态学成为了举世瞩目的科学。
3 生态学学科体系
1. 按照研究尺度分
全球或景观生态学 生态系统生态学
(一)生态学的发展与农业生态学
• 1987年骆世明主编《农业生态学》 • 1993年沈亨理主编《农业生态学》 • 1996年陈阜主编《农业生态学教程》 • 2001年骆世明主编《农业生态学》 • 2002年陈阜主编《农业生态学》 • 2009年骆世明主编《农业生态学》
5 农业生态学的发生与发展
(二)其他学科的发展与农业生态学
应用生态学:农业生态学、森林生态学、草业生态 学、家畜生态学、资源生态学、城市生态学、环境生 态学、人类生态学、化学生态学、经济生态学…。
4 农业生态学的概念
农业生态学(Agroecology )
运用生态学和系统论的原理和方法,把农业生物 与其自然和社会环境作为一个整体,研究其中的相互 联系、协同演变、调节控制和持续发展规律的学科。 9农业生态学是生态学在农业领域的具体应用。
生物组分 目的生物:农、林、牧、副、渔 伴生生物:病、虫、杂草 人类:作为消费者和调节者
3 农业生态系统
农业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z 1866年德国博物学家E.Haeckel(海克尔)在其所著的《普 通生物形态学》一书中首先提出来的。从此揭开了生态 学发展的序幕。
1
什么是生态学
研究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的科学(美国E.P.Odum,1956)。 研究生命系统与环境系统之间相互作用规律及其机理的科学 (马世骏,1980)。 人类生存的科学(德国Lieth ,1992)。 研究有机体、物理环境与人类社会的科学(E.P.Odum,1997) 研究生物生存条件、生物及其群体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及
第一节 农业生态学的发展基础
1
什么是生态学
2 生态学发展过程
3 生态学学科体系 4 农业生态学的概念
5 农业生态学的发生与发展
LOGO
1
什么是生态学
z 生态学(ecology)一词来自两个希腊词“oikos(房屋、
住所)” + “logos (研究)”,该词是1865年由勒特 (Reiter)首先合并而成的Oikologie。
2 生态学发展过程
个体生态学与群落生态学阶段(1866-1935)
• 瓦尔明(E.Warming)的《以植物生态为基础的植物分布学》; • 辛柏(A.F.W.Schimper)的《以生理学为基础的植物地理学》; • 英国詹宁斯(Jennings)研究了动物的行为; • 美国亚当斯(Adams)和谢尔福德(Shellford)出版了《动物生态研究指南》; • 美国达文波特(Davenport)研究了动物群落生态,特别是昆虫生态方面。
农
课课程程内内容容
业
第五章 农业生态系统的物流 (4)
生
第六章 农业生态系统的信息流和资金流 (2)
态
第七章 农业资源与区域环境 (2)
学
第八章 生态农业的模式与技术体系 (2)
9观看录象和专题讨论(2)
9农业生态学实验 (10)
考核方法
• 出勤(15%) • 课堂表现(10%) • 实验(25%) • 期末综述(50%)
杂,由低级到高级的演变发展规律。 • 内部功能:靠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协调完成。 • 外部关系:开放性,以维持有序状态。
3 农业生态系统
农业生态系统的概念 农业生态系统是指以农业生物为主要
组分、受人类控制、以农业生产为主要目 标的生态系统。
3 农业生态系统
农业生态系统的组分
环境组分
自然环境 人工环境
欢迎您学习
农业生态学 Agroecology
冯远娇
华南农业大学农学院生态学系 Tel:85283203 (农学楼404)
yjfeng@
农
课课程程内内容容
业 第一章 绪论 (2)
生 态
第二章 农业的基本生态关系 (4)
学
第三章 农业生态系统的结构 (2)
第四章 农业生态系统的功能—能流 (2)
农业科学
作物学 畜牧学 林学 水产学 园艺学 生物学
其它科学
经计 社 济算 会 学机 学
农业 生态学
系统科学
系信控 统息制 论论论
环境科学
土壤学 气象学 气候学 水文学 地理学
5 农业生态学的发生与发展
(三)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与农业生态学
人口—资源—环境—发展问题
全
生
酸
臭
植
土
资
环
人
食
自
球
物
雨
氧
被
地
源
循环》 • 1979年,G.W.Cox and M.D.Akins合著《农业生态
学——世界粮食生产系统的分析》 • 1983年,Miguel A.Altieri编写的《农业生态学——替
代农业的科学基础》 • 1990年C.Ronald Carroll等《农业生态学》论文集
5 农业生态学的发生与发展
(Agriculture effect) 4
农业生态系统
3
(Agroecosystem)
9农业生态系统是一种被驯化了的生态系统.
1 系统(System)
系统的概念
什么是 系统?
由相互作用和相互依赖的若干组成部分结合而成 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钱学森) 。
1 系统(System)
• 系统论的创始人是奥地利的贝塔朗菲
生态系统的基本组分
(1)环境组分
• 各类辐射:短波辐射、长波辐射、核辐射等 • 气体:空气(CO2、O2、N2) • 水体:湖泊、溪流、海洋、地下水和降水等 • 土体:土壤、生物残体、排泄物、岩石等
2 生态系统(Ecosystem)
生态系统的基本组分
(2)生物组分--生产者(初级生产者)
•能以简单的无机物制造食物的自养生物。 •绿色植物(主要) •化能合成细菌 •初级生产(生产者进行能量、物质的同化过程)
5 农业生态学的发生与发展
(一)生态学的发展与农业生态学
个体和群落生态学
农
业
生态系统生态学
生 态
学
生态调控与生态工程
植物生态学 动物生态学 微生物生态学
5 农业生态学的发生与发展
(一)生态学的发展与农业生态学
• 1956年意大利G.Azzi出版的《农业生态学》 • 1972年日本的小田桂三郎《农田生态学》 • 1976年,M.J .福里赛尔主编《农业生态系统中的矿质
主要的生态系统类型(以环境为依据来划分)
陆地生态系统 : 可分为森林生态系统、草原生态系统、农田生态系统等
以植被特征分类的各类型生态系统。 淡水生态系统:
又可分为水体较稳定的湖泊生态系统、水库和鱼塘生态 系统以及水体常处于流动之中的溪流、江河生态系统。 海洋生态系统:
又可分为海岸生态系统、河口生态系统、浅海(大陆 架)生态系统和深海生态系统。
消费者 分解者
生产者
能量流
化 学 流
气 候
生物群落
生态系统
物理环境
海洋生态系统的食物链
生产者
食草动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