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的戏曲艺术是怎么产生和发展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国的戏曲艺术是怎么产生和发展的?
世界上有三种古老的戏剧艺术,它们是:希腊的悲剧和喜剧、印度的梵剧、中国的戏曲。中国的戏曲成熟得较晚,到12世纪才形成完整的形态。在800多年的发展过程中,不断丰富、革新与改进,持续至今,具有旺盛的生命力。
戏曲艺术的萌芽,早在上古时期原始社会的歌舞中即已出现。但它经历了相当漫长的发育成长阶段,直到宋、金时期,才在传统歌舞、说唱和滑稽戏等几种艺术形式统合的基础上,形成了比较完整的戏曲形态。
(1)宋代,北方的杂剧和南方的南戏,是我国最早的两种戏曲形式。北杂剧主要继承了说唱曲种诸宫调的艺术传统,并综合其他一些艺术形式。它采用曲牌联套的音乐结构,音韵、技巧及演唱方法考究。南戏源于民间歌舞小戏,在此基础上吸收了一些传统曲调,并与宋杂剧、说唱艺术相结合。(2)元代是杂剧发展的鼎盛时期。元杂剧继承了宋、金杂剧的传统,并继续吸收其他音乐形式的成就。这个时期,出现了关汉卿等一批杰出的剧作家,产生出大量优秀作品。(3)北杂剧随着元的统一而南移,曾盛极一时。至元末明初,杂剧被新新兴的传奇取代。传奇是在南戏的基础上,吸收了解北杂剧的丰富成果而形成的。(4)多种戏曲腔调的兴起,是明代戏曲音乐发展的一个显著特征,又进一步强化了中国戏曲的发展。特别是明末清初花布乱弹句的兴起,以致皮黄腔为主声调的京剧的形成。它成为我国戏曲集大成的国粹艺术。(5)清代,在上述各声腔系统的戏曲剧种传播、发展的同时,民间又产生出多种地方小戏。这些民间小戏的特点是载歌载舞,但表现手法较简单,戏剧化的程度不高。我国少数民族的戏曲,主要分布在西藏、青海、甘肃、吉林、等,主要剧种有:藏族的藏剧、朝鲜族的唱剧、壮族的壮剧、白族的白剧、傣族的傣剧、侗族的侗剧、苗族的苗剧等。总之,我国的戏曲艺术,在800多年的发展过程中,不断丰富、革新与改进,持续至今,具有旺盛的生命力。
说唱音乐的艺术特点是什么?
1、叙述性为了能将曲折复杂的故事情节传述清楚,说唱音乐以叙述性曲调为主。它主要采用半说半唱、似说似唱、唱中有说、说中有唱的曲调讲唱故事。同时,它的许多曲调又兼具叙事和抒情的弹性功能:速度较慢、曲调装饰较多时,适于表现抒情的、委婉的性格或悲哀的情绪;速度中等、曲调简洁时,适于表现平静的心情和客观叙述故事的发展;速度很快、曲调起伏跌宕时,适于表现欢快的、激动的或愤怒的情绪。由于这个特点,说唱音乐的叙述性与抒情性的转换中既方便又协调。
2、叙事和代言相结合的表现方法说唱音乐采用一人多角的表演方式。在讲唱故事的过程中,既使用第三人称的傻事体,也使用第一人称的故事人物的代言体。叙事时从客观的讲述故事情节的发展,代言时则模拟故事中人物的口吻、表情、姿态、性格,将我物的音容笑貌准确地表现出来。这种模拟不能像戏曲表演那样依靠演员的性别、音色、化妆和道具,而是靠一两个说唱演员的表情、语气和有限的姿态、动作。因此说唱演员对人物的表演更要强调神似。从这一点上来说,说唱赏的表演难度更大。说唱演员不能充分进入角色,而是时进时出,时而是角色的模拟,时而又要加入客观的叙述和评价。由于这样的表演性质,说唱音乐就要对曲调进行选择,既要便于讲故事,又能用画龙点睛的手法来刻画人物的鲜明形象。
3、音乐与语言的密切结合说唱艺术本身就是语言的艺术。说唱脚本首先以声调、语调、遣词造句等形式来刻画人物的形象,在这个基础之上,再用音乐来突出和夸张语言的表现。音乐与语言的密切结合主要体现在两点--声调各节奏。汉族传统声乐艺术,在腔词关系的处理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诸如:依字行腔,字正腔圆;腔随字转,字领腔行;以字行腔,寻声达意等待。现时,在腔词不能相协时,又有“换腔就字”、“换字就腔”等一套补救办法。说唱音乐继承了传统声乐艺术的这一成就,在语言的节奏方面,汉语本来就具有优势。于是单复相合,智短长相配,汉语语言节奏的多样性为音乐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同时,说唱音乐又进一步丰富了语言的节奏。
民间器乐与我国其他民间音乐类别具有怎样的关系?
我国民间器乐的发展,始终与民间声乐艺术有紧密的关系。特别是宋代以后及明、清时期,民间器乐的形成、风格和特点受到了戏曲音乐、说唱音乐的极大影晌。大量器乐曲牌来自民歌、戏曲和说唱,一些大型器乐套曲依据于戏曲、说唱音乐的结构,不少乐器的演奏手法和器乐语汇也与民间声乐歌唱中的润腔有直接的关系。此外,说唱音乐和戏曲音乐中所使用的前奏、大小过门和独立的器乐段落,也为民间器乐进一步的独立发展创造了条件。
在乐曲的结构上,我国民间器乐曲按传统习惯分为“单曲”和“套曲”两类。单曲主要是单一独立的曲牌,套曲由多少曲牌或若干独立的段落联缀而成。在曲式方面,民间器乐主要有变奏体、循环体、联缀体、综合体等,其中以变奏体、联缀体最为常见。这与民间声乐艺术的结构都是相一致的。
尽管我国的民间器乐曲与民间声乐艺术密切关系,但它的独立发展,使它具有了声乐艺术所不及的纯器乐的独立技巧和手段,例如利用乐器指法或按弦的特点比较方便地进行调的转换,以独特而丰富的演奏技巧作为乐曲变奏、展开的手法,自如地运用多种节奏型构成乐曲的层次段落等等,而这些正是受到人声限制并负载着唱词的声乐艺术较难做到的方面,也是纯器乐作品在音乐的领域有更为广阔的驰骋空间的体现。
简答
1.戏曲音乐基本特征: (1)戏曲音乐的民间性尽管现代戏曲表演艺术,大都已进入专业化戏剧领域,不少戏曲剧种的音乐,已是所谓“编曲”和“作曲”,但戏曲艺术起源于民间,音乐构成及其基本模式都来源于民间,并在民间社会生活土壤中经历长期发展和演变,因而从基本源意义上说,戏曲音乐的特征首先就是其突出的民间性。戏曲音乐的突出民间性特征,主要体现在传播的群众性、风格的地域性、腔调的可塑性、创作的集体性等方面。
(2)戏曲音乐的专业性戏曲音乐是民间音乐高度发展的结果,由于长期经历职业性戏曲班社艺人严格的艺术提炼和使用规范,其唱腔、器乐和演唱演奏技艺,在具备突出的民间性特征的同时,又都具有比较明显的专业性特征。民间性和专业性,并不是一对水火不容的矛盾,前者是其音乐母体血缘关系的烙印遗留,后者则是顺应社会文化发展需求的机制显现。故其戏曲音乐的专业性特征,主要体现在体制系统化、运用程式化等方面。
(3)戏曲音乐的戏剧性戏曲音乐是中国传统音乐和民间音乐门类中戏剧性最强的一种,这也是它不同于其他传统音乐和民间音乐门类的一个显著特征。戏曲音乐的戏剧性特征,主要表现在唱腔音乐角色化与场景音乐类型化,结构体式灵活性与形态变异对比性等方面。
2.京剧的形成
京剧,皮黄腔系代表剧种之一。处形成北京,后流传于全国,是皮黄腔系中影响最大的戏曲剧种。
京剧由清乾隆年间进京演出的“徽班”形成。故其前身为徽戏,通称“皮黄腔”、“皮黄戏”。最早进京的徽班,是享有盛名的乾隆五十五年为乾隆帝高宗八旬“万寿”祝寿的“三庆班”。随后,又有“四喜”、“和春”、“春台”诸班进京,时与“三庆班”合称“四大徽班”。
进京徽班所唱腔调,概称“徽调”,主要使用二黄腔和高拨子、吹腔、四平调等杂调。道光年间,主要使用西皮调和二黄调的汉调进京,徽、汉两班合作,“西皮”与“二黄”两调合流,互相融合,形成以“皮黄腔”为基本声腔的腔调构成系统;加上表演风格和唱腔语言的逐渐北京化,北京皮黄腔戏班声腔音乐的地方化风格,也随之凸显。光绪、宣统年间,北京皮黄腔戏班,接踵赴上海演出,因京班所唱皮黄腔与同出一源、来自安徽的皮黄腔已有所不同,表演中北京语言“字正腔圆”,而且音调更为悦耳动听,遂将之称为“京调”,以示区别。民国以后,上海梨园几乎全部为京班所掌握,于是正式称京班所演戏曲为“京戏”。其后,“京戏”之称,又传回北京并流传全国。作为一个著名剧种,京戏又统称“京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