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对黑格尔哲学的扬弃

合集下载

马克思思想转变的两条原因

马克思思想转变的两条原因

浅谈马克思思想转变的两条原因【摘要】马克思思想从辩证的唯心主义到实践的唯物主义经历了艰难、曲折的转变。

通过对马克思经典原著的阅读,本文认为在马克思实践唯物主义孕育、诞生、反思与成熟的过程中,以下两点原因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一是黑格尔思辨哲学与现实物质利益问题的矛盾,促使马克思对黑格尔哲学的自觉清算与批判,实现了唯物主义世界观的转变。

二是费尔巴哈人本唯物主义对马克思的引导和启发,促使了马克思由一个坚定的唯心主义者转到了唯物主义这一边,并完成了对费尔巴哈的超越,创立了真正的唯物主义。

接下来,本文试通过对马克思思想转变的历史进程进行回顾,并结合原著进行分析,证实以上两点结论。

【关键词】马克思思想转变;黑格尔思辨哲学;费尔巴哈;物质利益—、马克思对黑格尔哲学的批判与继承1.从《德谟克利特的自然哲学与伊壁鸠鲁的自然哲学的差别》到《关于林木盗窃法的辩论》1841年,马克思写出了题为《德谟克利特的自然哲学与伊壁鸠鲁的自然哲学的差别》的博士论文,直接继承了黑格尔唯心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把黑格尔“绝对精神”而来的精神或“自我意识”看做世界的本源。

此时,马克思是一个青年黑格尔派的自我意识哲学家,其在博士论文中深入挖掘和批判改造伊壁鸠鲁哲学的过程中,虽也表现出了超越黑格尔和青年黑格尔派的一些思想,但此时马克思还停留在黑格尔实践观的理论框架内,还不了解理论批判与生产实践的真正关系,不了解理论批判的力量和能动性来自政治实践和生产实践。

1842年,伴随着鲍威尔等人在大学讲师的职位被罢除,马克思也失去了在大学教书的机会。

他开始在《莱茵报》担任主编。

8月,马克思为《莱茵报》撰写了第一篇文章《关于出版自由和公布等级会议记录的辩论》。

通过考察,马克思在这里首次探讨了物质利益的问题,认识到了德国的社会结构,觉察到了省议会辩论后深深隐藏着的各等级利益的对立,从而发觉决定议员思想和态度的并不是如黑格尔所说的绝对理性,而是受着一定物质利益的制约。

马克思对黑格尔时代观的扬弃

马克思对黑格尔时代观的扬弃

河北能源职业技术学院学报Journal of Hebei Energy College of Vocation and Technology第2期(总83期)2021年6月No.2 (Sum.83)Jun.2021马克思对黑格尔时代观的扬弃刘馨泽(中央党校,北京100091)摘要:马克思的时代观是对黑格尔时代观的扬弃。

在黑格尔的理论框架中,每个时代都有相应的时代 精神,哲学就是时代精神的集中体现。

在哲学与时代的关系上,马克思继承了黑格尔的这一判断,但 是不满意黑格尔绝对精神自我封闭的保守体系。

正是在对时代精神的追问中,马克思意识到黑格尔哲 学是一种“逻辑神秘主义”,是对旧时代的辩护。

马克思对于时代的理解是基于对社会关系的深刻分析, 一方面用哲学宣告了 “让人成为人的最高本质”这一绝对命令,另一方面还指出哲学实现这一时代使 命所依赖的物质力量,即被旧时代不断创造出来的无产阶级。

由此,马克思转向唯物主义和共产主义, 实现其思想发展过程中重要的哲学变革。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哲学;德国古典哲学;黑格尔;时代精神中图分类号:B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3974 (2021) 01-0032-04Marx ,s Develop-Discard of Hegel ,s ZeitgeistLiu Xinze(Party School of the Central Committee of CPC, Beijing 100091, China )Abstract: Marx's view of the times is the sublation of Hegel's view of the times. Marx inherited Hegel'sjudgment that "philosophy is the concentrated embodiment of the spirit of the times", but he was dissatisfied with Hegel's self-closed conservative system of absolute spirit. It is in the questioning of the spirit of the times that Marx realized that Hegel's philosophy is a kind of "logical mysticism", which is a defense of the old times. Marx's understanding of the times is based on the profound analysis of social relations. On the one hand, he declared the absolute order of "let people become the highest essence of human beings" with philosophy, on the other hand, he also pointed out the material force that philosophy relied on to realize the mission of the times — the proletariat. Therefore, Marx turned to materialism and communism and realized the important philosophical change in the process of his thought development. Key words: Marxist philosophy; Gennan classical philosophy; Hegel; Zeitgeist时代观不仅是马克思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 也在马克思的哲学变革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试论“扬弃”

试论“扬弃”

试论“扬弃”——恩格斯对黑格尔哲学的批判及其科学态度对我党执政理论建设的方法论意义姓名:学号:专业:马克思主义哲学是马克思、恩格斯在实践的基础上,批判地继承了人类思想文化的优秀成果,特别是批判地继承了黑格尔辩证法的“合理内核”和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基本内核”。

即采用了扬弃的科学态度。

这种批判、继承、创新的扬弃不仅具有理论意义而且具有方法论意义。

一恩格斯在《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中,从分析黑格尔的著名命题“凡是现实的都是合理的,凡是合理的都是现实的”入手,揭示其辩证法的“合理内核”。

在黑格尔的命题中,“合理”是指合乎理性,合乎逻辑概念;“现实”是指真实的东西,真实的存在。

在黑格尔看来,理性、逻辑概念是一种绝对精神,它是创造一切事物的绝对力量。

因此,它必然要转化为现实的东西。

黑格尔这种从绝对精神到现实的命题,显然是唯心主义的。

但是,恩格斯按照这个命题的思路,用黑格尔的逻辑推导出与之相反的命题,揭示出黑格尔思想中的辩证法思想。

恩格斯从以下三个层次进行了深入地剖析:第一,“现实”的属性仅仅属于“必然”的东西。

黑格尔认为“现实性”在其展开过程中表明为必然性。

根据黑格尔这个命题及其逻辑,恩格斯以普鲁斯国家为例得出结论:现实的属性仅仅属于必然性的东西,当它丧失了必然性之后,就变成了不现实、不合理的了。

第二,现实性不是一切事物永远固有的属性。

恩格斯指出:“根据黑格尔的意见,现实性决不是某种社会制度或政治制度在一切环境和一切时代所固有的属性。

”在此恩格斯用了两个“一切”,来说明现实性不是具体事物永远固有的属性。

而且,恩格斯以君主制为例说明,在其发展的进程中,具有现实性的东西逐渐丧失其必然性变为不现实。

第三,黑格尔的命题必然要转化为另一个命题——“凡是现实的,都是应当灭之的。

”按照黑格尔关于一切事物都发展变化的辩证法思想,任何现存的事物都不是永恒存在的,都有其产生、发展和灭亡的过程。

所以,凡是在人类历史存在的现实的事物,开始就包含着不合理性,即一开始就包含着否定自己的因素。

《1844年手稿》对黑格尔辩证法的批判

《1844年手稿》对黑格尔辩证法的批判
尽管青 年黑格 尔派 最先举起 了宗教 批 判的旗帜 , 但是他们的观点却始终 没有超 出 黑格尔的范 围。 鲍威尔之流对黑 格尔哲学 没 有采取批判 的态度 , 他们用 自我意识代替 了 黑格尔的绝对观念 ,狂妄 自 大地把 “ 批判 ” 作为普遍 的 自 我意识 , 并把 “ 批判”绝对 地 作为整个历史发展的动力。 ( 二) 费尔 巴哈对黑格尔哲学 的批判
尔唯心主义的批判。首先 , 马克思分析 了黑 格尔为什么要从逻辑学 向 自 然哲学转化 。因
为“ 全部逻辑学都证 明, 抽象思维本身是无 , 绝对观念本身是按照黑格 尔哲学无 。只有 自 然界才是某物。 ”0 体系 的要求 , 逻辑学也必
自我产生及其历史的特殊辩证法 , 它 的内在 却是充满矛盾运动的资本主义社会 。 马克思 通过对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 的批 , 看清 了
称《 手稿 》 ) 中马克思对黑格尔辩证法和整个 哲学体系 的批判 , 奠定 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体
系的理论基础。所以这一章 可谓是 马克思对 黑格尔哲学批判的重要转折点 , 他从方法论
的, 但它还是具有积极 因素的。这就是所谓 的 “ 扬弃”的思想 。由于 “ 扬弃”在黑格尔
那里既是否定对象性 ,又是思维返 回自身 ,
晚期著 作 的那 种非 批判 的实证主义 和 同样 非批判的唯心主义” 。 。 虽然 , 黑格尔的异化 理论是 唯心的, 但它里 面都潜藏着批判的一
切要素。 ( 二) 对 《 精神现象学 》 最后一章的批

性 ,光是 自然形式的 自身内的反射等等 。作
为 自然界 的 自然界 和诸概念 区分 开来 的感 性 的自然界便是虚无 。 但一个把 自己当作虚 无来证实 的虚无 ,是毫无 意义 的。自然界的 意义 、本质 、目的并不在 于 自 然界本身 。而 是对它来说仅仅作为观念 的外化而存在着 。

马克思主义唯物论的科学总结

马克思主义唯物论的科学总结

马克思主义唯物论的科学总结1 “从这一哲学出发并且同它分离”:对黑格尔哲学的扬弃黑格尔的这个命题,由于黑格尔的辩证法本身,就转化为自己的反面:凡在人类历史领域中是现实的,随着时间的推移,都会成为不合理的,因而按其本性来说已经是不合理的,一开始就包含着不合理性;凡在人们头脑中是合理的,都注定要成为现实的,不管它和现存的、表面的现实多么矛盾。

按照黑格尔的思维方法的一切规则,凡是现实的都是合理的这个命题,就变为另一个命题:凡是现存的,都是应当灭亡的。

——恩格斯《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黑格尔在他的《法哲学原理》序言中提出过一个著名命题:“凡是现实的都是合理的,凡是合理的都是现实的”。

从表面看来,这是在为现存的既有制度进行辩护,使人在思想上、进而在行动上接受当前现实,并使之万世永存下去。

实际上,这个命题中包含着黑格尔深刻的辩证法思想,辩证法从联系和发展的出发点看待一切问题。

现实和现存不同,在历史的广阔视野中,现实的合理性中包含着其不合理的成分,合理的现实逐渐会演变为不合理的。

同时,暂时不具有现实性的合理内容,或许在未来成为现实的存在,“应然”逐步向“实然”转化。

这样看来,“凡是现存的,都是应当灭亡的”,成为这个命题背后包含的深层意义。

哲学所应当认识的真理,在黑格尔看来,不再是一堆现成的、一经发现就只要熟读死记的教条了;现在,真理是包含在认识过程本身中,包含在科学的长期的历史发展中,而科学从认识的较低阶段上升到较高阶段,愈升愈高,但是永远不能通过所谓绝对真理的发现而达到这样一点,在这一点上它再也不能前进一步,除了袖手一旁惊愕地望着这个已经获得的绝对真理出神,就再也无事可做了。

——恩格斯《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按照辩证法的逻辑,认识真理是一个螺旋式上升、波浪式前进的过程,不可能一劳永逸地获得所谓绝对真理。

马克思主义认为,只有相对真理,没有绝对真理,而相对真理的获得,需要经过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不断往复的艰苦过程。

论马克思对哲学的扬弃

论马克思对哲学的扬弃

论马克思对哲学的扬弃邓晓芒《莱茵报》 内容提要 马克思在他的博士论文写作时期、《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和《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时期、写作时期这三个阶段中深入认识到:哲学在现实生活的批判和能动的实践中日益意识到自身固有的实践性;哲学已扬弃为不再是与现实对立的形而上学。

这种哲学的扬弃是实现马克思实践唯物主义的惟一途径和方式。

关键词 马克思 哲学的扬弃作者邓晓芒,武汉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众所周知,黑格尔绝对精神的最高阶段是艺术、宗教和哲学,在他那里,艺术在走向宗教的过程中衰亡下去了,宗教虽然在被哲学所超越时反过来使哲学成为了“理性宗教”,但实际上也落在了哲学后面,哲学(实际上是黑格尔自己的哲学)成为了最终的绝对真理。

用马克思的话来说,黑格尔哲学体系的最后环节就是“在自身内部的纯粹的、不停息地旋转”,是“在自身内部转圈子的抽象活动”①。

显然,作为青年黑格尔派一员的青年马克思很早就意识到黑格尔哲学的这一封闭性,并试图寻找突破点和出路,酝酿着对黑格尔哲学体系的超越,也即对一般哲学的超越。

①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刘丕坤译,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129、131页。

 《学术月刊》2003年第3期马克思对一般哲学的超越经过了三个阶段。

一、博士论文时期(1839—1841年)马克思在青年黑格尔派时期就已经表现出对黑格尔哲学的极强的反叛性和批判性。

他的博士论文研究的是有关德谟克里特和伊壁鸠鲁自然哲学(原子论)的差异问题,这一选题本身已体现出对黑格尔无所不包的体系的超越。

一般来说,黑格尔对伊壁鸠鲁的评价很低,在其《哲学史讲演录》中竟认为“他的学说并没有超出留基伯和德谟克里特的范围”①。

即使对伊壁鸠鲁的独特的原子“偏斜”学说,黑格尔也不屑一顾,说它只是“一种极端任意的虚构”,“造成一种只是表面的、对于原子来说并不是本质的统一”,它使得“一切产生都是偶然的结合”;还说他的自然哲学中的个别性思想“本身很可怜,是一种各式各样的观念的无思想的混合,因此完全是一些可有可无的思想”②。

批判与超越——马克思辩证法与黑格尔辩证法

批判与超越——马克思辩证法与黑格尔辩证法

仑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 nal of He f ei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s) 2塑!生!旦箜至!鲞筮!期』!旦:兰鲤S y!!:21盟Q:!批判与超越——马克思辩证法与黑格尔辩证法吴兆云(黄山学院外语系,安徽黄山245041)摘要:德国古典哲学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主要理论来源之一,德国古典哲学,尤其是黑格尔辩证法对马克思辩证法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从马克思不同时期的代表作中阐述他对黑格尔辩证法的继承、批判和改造,即对黑格尔辩证法的扬弃,从而进一步探讨马克思辩证法的创立。

关键词:马克思辩证法;黑格尔辩证法;扬弃中图分类号:A1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920X(2008)01—0108—041873年初,马克思在为《资本论》第一卷第二版高明。

所写的那篇著名的《跋》中曾说:“将近三十年以前,彻底的辩证法是革命的。

在《关于伊壁鸠鲁哲当黑格尔辩证法还很流行的时候,我就批判过黑格学的笔记》中,马克思对辩证法的革命性作了热情尔辩证法的神秘方面。

辩证法在黑格尔手中就的颂扬:“辩证法是内在的纯朴之光,是爱的慧眼”;神秘化了,但这决不妨碍他第一个全面地有意识地“辩证法又是急流,它冲毁各种事物及其界限,冲垮叙述了辩证法的一般运动形式。

在他那里,辩证法各种独立的形态,将万物淹没在唯一的永恒之海是倒立着的,必须把它倒过来,以便发现神秘外壳中中”L2_l排145。

这既显示了青年马克思毫不畏惧的精的合理内核。

”111从这段话我们可以看出:马克思对神气魄,也表明他准确抓住了辩证法的内在实质。

黑格尔唯心主义辩证法进行了唯物主义批判,把它他把辩证法看作是人类认识史上所取得的最优秀成重新“颠倒”过来,拯救其“合理内核”,改造为唯物果。

马克思说,辩证法是“精神花园中欣欣向荣、百辩证法。

因此,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形成问题,必花盛开景象的体现者,是盛着一粒粒种子的酒杯中须研究马克思对黑格尔唯心主义辩证法的扬弃。

传统本体论的消解与扬弃-马克思对黑格尔哲学的七次批判

传统本体论的消解与扬弃-马克思对黑格尔哲学的七次批判

:奢
22 0 年第6 0 期
次 比一 次深 人地 对 黑 格 尔 哲 学 进 行批 判改 造 , 最
终 消解 、 扬弃 了传统 本 体论 哲学 , 现 了哲 学形 态 的 实
() 2 既然 本 体是真 实存 在 的 , 体概 念指 向 的是 本
世界 的终 极存 在 , 以此 本 体为 逻 辑 基 点布 展 的 本 体 论就 是对 世界 的 真 实描 述 , 它所 提 供 的知 识 体 系 就 是关 于世 界 的真 理 性知 识 和终 极 性解 释 , 因此 哲 学
法 , 么运用 抽 象 思辨 、 学思 辨 的方 法 , 最 好 的 要 玄 在 情 况下 也至 多是 运 用唯心 主义辩 证法 。
现实 关 系变成 了理 念所 具 有 的 想 象 的 内部 活力 , 实
度。
研究“ ” 在 或存 在 的性 质 、 质 、 值 与 意 义 的学 问 。 本 价 具 体地 说 , 由于历 史 演 进 , 代 变迁 , 时 人类 理 性思 维 能 力的发展 完 善 , 在不 同历史 时期 , 体 曾先后表 现 本
为 “ 、火 ” “ 水” “ 、 种子 ” 存 在 、 念 、 体 、 帝 、 、 理 实 上 自然 、
维普资讯
哲 学研 究
南京社套稃学 2 2 奏6 0 年 0
王 昭 风
( 南京 大学哲 学 系博 士研 究 生、 副教 授 南京 209 ) 10 3
摘 要: 幸文通过 剖析 1 3 1 7 间, 8 至 8 车 马克思对黑格 尔哲 学的七次批判 , 4 4 指证 了马 克思对黑 梧尔哲 学的
中图分 类号 : 1 A8 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 — 2 32 0) 0 1 0 0 1 86 (02 6— 02— 6

怎样理解马克思的实践观——从马克思对黑格尔实践观的扬弃说起

怎样理解马克思的实践观——从马克思对黑格尔实践观的扬弃说起

怎样理解马克思的实践观——从马克思对黑格尔实践观的扬
弃说起
彭国甫
【期刊名称】《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1985(000)003
【摘要】<正> 马克思提出的实践观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了,但对这一观点究竟如何理解是存有异议的。

南斯拉夫“实践派”和“西方马克思主义者”有其特殊的解释,概括起来,可分为如下三点:
【总页数】5页(P12-16)
【作者】彭国甫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C55
【相关文献】
1.马克思主义实践观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邓小平对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继承和发展 [J], 周荫祖
2.黑格尔实践观对马克思科学实践观的启示 [J], 尤雪莲;阮海超;赵景克
3.“生产”与“道德”统一之实践概念的形成--论马克思对康德实践观的扬弃 [J], 梁波
4.“生产”与“道德”统一之实践概念的形成——论马克思对康德实践观的扬弃[J], 梁波;
5.终极关怀观的启迪与超越——试析马克思对黑格尔“整体主义”价值观的扬弃[J], 胡建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马克思、恩格斯对黑格尔哲学思维方式的批判和扬弃的开题报告

马克思、恩格斯对黑格尔哲学思维方式的批判和扬弃的开题报告

马克思、恩格斯对黑格尔哲学思维方式的批判和扬弃的开题报告马克思和恩格斯是历史上著名的哲学大师,他们对黑格尔的哲学思维方式进行了批判和扬弃。

本文将从三个方面来探讨这一问题。

一、黑格尔哲学的思维方式黑格尔哲学的思维方式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黑格尔认为哲学可以成为理解人类智慧生产过程的工具。

其次,黑格尔强调思维是创造性和自觉的,认为哲学应该是一种理性和自我反思的思考方式。

最后,黑格尔主张哲学需要从现实生活中发掘出人类精神和道德的本质,以达到对生命意义的理解和领悟。

二、马克思、恩格斯对黑格尔哲学思维方式的批判马克思和恩格斯对黑格尔的哲学思维方式进行了批判。

首先,他们认为黑格尔的哲学观念是受到了时代和阶级制度的影响,其哲学思想并不是真正的普世性理论。

其次,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黑格尔的思想不得其法,其辩证法缺乏从实际出发的基础。

最后,马克思和恩格斯批判黑格尔的思维方式过于抽象和形而上学,不能真正理解和反映现实世界的本质。

三、马克思、恩格斯对黑格尔哲学思维方式的扬弃虽然马克思和恩格斯对黑格尔哲学思维方式进行了批判,但是在批判过程中,他们也对黑格尔的思想进行了一些扬弃。

首先,马克思和恩格斯承认黑格尔哲学的发展对于理解人类历史和文明的进步具有重要作用。

其次,他们认为黑格尔辩证法的思想是值得肯定的,可以作为理解社会发展的基础。

最后,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黑格尔的思想启示了人们意识形态的现实根源问题,这反映了黑格尔思想的一定深度和广度。

综上所述,马克思和恩格斯对于黑格尔哲学思维方式的批判和扬弃,是对黑格尔思想的理性评价和审美评价,也是对哲学思想历史发展的必要反思。

同时也启示我们,作为当代哲学研究者,应该抱有批判精神,走出自身的框架和局限,反思哲学思想的本质,并在此基础上为人类社会的发展作出贡献。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背景分析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背景分析

1843《黑格尔法哲学批判》的背景分析背景分析《黑格尔法哲学批判》是马克思青年时期未完成的政治哲学残篇,写于1843 年,该手稿对黑格尔《法哲学原理》阐述国家问题的部分作了全面的批判性分析,从260--313这一部分开始,带有笔记、评注性质。

《批判》一书其中部分遗失,“黑格尔法哲学批判”这个标题是1927 年苏共中央马克思列宁主义研究院首次发表的时候加上去的。

一、人物简介黑格尔(1770-1831)全名:乔治.威廉.弗里德里希.黑格尔德国哲学家和政治思想家,德国古典唯心主义哲学的集大成者,他的政治思想是德国国家哲学和法哲学最系统、最丰富、最完整的的表现。

黑格尔思想前后也不是一致的。

(1)青年时期的黑格尔在法国的启蒙思想和法国大革命的影响下,推崇理性,主张人权,他无情的揭露和批判了封建制度的黑暗,渴望德意志民族和国家的统一于兴盛,对当时德国的四分五裂表示不满和悲愤。

(2)晚年的黑格尔思想逐渐趋于保守,在继续主张改革和进步精神的同时,极力论证普鲁士专制制度的合理性,赞美普鲁士王国。

二、社会历史背景(1)德国社会状况:19世纪初期,德国仍然是一个经济落后,政治分裂的封建国家。

经济上,长期的战争和封建割据,资本主义发展缓慢。

政治上,众多的公国,自由城市,独立王国,诸侯国,皇室领地等构成了德意志帝国,但是帝国皇帝并未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封建势力依然庞大。

(2)思想状况:随着普鲁士王国在君主立宪制度下实力日趋强大,众多的德国人将统一的希望寄托在普鲁士王国的强盛方面。

黑格尔就是其中一位。

19世纪,英法正在开展工业革命,深受工业革命影响,德国的工业也日益发展,市民社会逐渐形成,并积极参与政治生活,对传统的王权产生了一定的冲击,需要新的政治理论给予说明和协调。

(3)黑格尔《原理》形成背景:恰好马丁·路德倡导的宗教(1517),赋予德国思想界以解放和革命的因素。

正是在此背景下黑色格尔在沿袭唯心主义思想的同时,又发展了辨证的思维——即看到事物存在的同时,也看到了它必将消亡的一面。

马克思对黑格尔辩证法的继承与超越

马克思对黑格尔辩证法的继承与超越

马克思对黑格尔辩证法的继承与超越马克思对黑格尔辩证法的继承与超越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内容之一。

马克思与黑格尔同样是德国哲学家,都是德国古典哲学的代表人物,二者在哲学上有着深厚的渊源关系。

从黑格尔的辩证法到马克思的辩证法,可以看到从继承到超越的变化,这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新性和与时俱进性。

我们来谈谈马克思对黑格尔辩证法的继承。

黑格尔是德国古典哲学的杰出代表,他对辩证法的理论阐述和发展,对后世哲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黑格尔的辩证法主要包括三个方面:辩证法的方法论特点、逻辑和历史辩证法。

在方法论上,黑格尔强调思维的运动性和自我否定性,强调辩证逻辑的内在联系和统一。

在逻辑上,黑格尔提出了“辩证法三律”:即同一、斗争和统一。

在历史上,黑格尔认为历史是理性的化身,世界历史的发展是各种对立的诗意和统一的过程。

马克思在这一点上受到了黑格尔的启发和借鉴,他对黑格尔的哲学进行了批判性继承和超越。

一方面,马克思继承了黑格尔的思想,认同了黑格尔对辩证法的肯定和赞扬。

马克思对黑格尔的辩证法进行了批判性继承,指出了黑格尔辩证法的不足和局限。

我们来谈谈马克思对黑格尔辩证法的超越。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在黑格尔哲学的基础上创立和发展起来的,它既继承了黑格尔的合理成分,也扬弃了黑格尔的虚妄成分。

马克思对黑格尔辩证法的超越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对黑格尔辩证法的批判。

马克思批判了黑格尔辩证法的唯心主义倾向,指出黑格尔的辩证法是站在理念观念的角度,将人的实践活动与生产实践割裂开来。

马克思在继承黑格尔的辩证法的也对黑格尔的唯心辩证法作了否定的批判。

马克思主义哲学以物质辩证法为基础,强调物质生产活动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重视社会实践对认识的决定性作用。

这是对黑格尔辩证法的超越和发展。

第二,对黑格尔历史辩证法的超越。

黑格尔历史辩证法是以绝对精神的理念来解释历史的发展和变化,强调人类理性和自由的实现是历史的终极目的。

而马克思主义哲学则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角度看待历史,将人类社会的发展看作是物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发展的历史。

论马克思对黑格尔“自我确证”的批判性超越

论马克思对黑格尔“自我确证”的批判性超越

论马克思对黑格尔“自我确证”的批判性超越
高爽
【期刊名称】《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24(26)2
【摘要】自我确证不仅是黑格尔辩证法的关键环节,也是现代性的主体性原则。

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批判了黑格尔将自我确证等同于自我异化的扬弃的抽象逻辑,指出自我是在对象性活动中实现自身的生命力量和对象的本质力量,从而确证自身的存在。

进而马克思创造性地将费尔巴哈的感性唯物主义与黑格尔的“第三者”相结合,提出了“第三存在物”是主体与对象相互确证的中介,超越了主体与对象之间的绝对对立,从而突破了黑格尔自我确证的封闭圆圈,为人的自我认识和自我解放提供了现实依据。

【总页数】6页(P129-134)
【作者】高爽
【作者单位】东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B017.9
【相关文献】
1.马克思对黑格尔现实观的批判性超越
2.黑格尔历史哲学的政治哲学基础及其扬弃——兼析马克思对黑格尔历史哲学的批判性超越
3.马克思博士论文的独特理论贡
献——对黑格尔的超越及自我意识哲学的新突破4.论“否定性”概念的批判性重构——马克思对黑格尔辩证法的超越5.马克思对黑格尔贫困理论的批判性超越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马克思主义哲学对传统哲学的扬弃及其意义论文

马克思主义哲学对传统哲学的扬弃及其意义论文

马克思主义哲学对传统哲学的扬弃及其意义论文摘要:高扬人的精神能动本质的主体性原则是西方传统哲学的一基本原则。

马克思主义哲学从科学的实践观出发批判地继承了西方传统哲学这份重要遗声,在实践唯物主义基础上重建了科学的主体性原则,从而在唯物主义思想发展吏上实现了重大的变革。

当代西方许多哲学家责难马克思主义哲学忽视主体性,将马克思主义哲学贬为机械论,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曲解。

今天,弘扬马克思主义哲学主体性原则,对于我们确立科学的发展观,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哲学西方传统哲学主体性原则从西方哲学史的角度来看,主体性意识的获得标志着两千多年西方传统哲学发展过程的真正开始。

主体性原则在近代的形成和确立,则标志着传统西方哲学步人了成熟的形态。

主体性原则在经历了近代的辉煌之后,在2l世纪的西方思想文化中继续凯歌行进。

尽管在西方哲学的当代发展中,后现代主义哲学家们大多对主体性原则持批判和反思的态度,这种批判和反思在一定意义上说有其合理性,但从人类文化发展的主流来看,并不意味着传统主体性原则将被彻底否定和抛弃。

相反,有着悠久传统和辉煌过去的主体性原则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得以矫正和新生。

马克思主义哲学当属现代哲学。

由于它产生于西方传统哲学的沃土,与西方传统哲学有着批判继承的关系,因此,考察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在如何扬弃西方传统哲学主体性原则基础上建立科学的主体性原则,对于我们更加准确深入地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及充分发挥马克思主义哲学主体性原则的理论价值和在当代的实践价值具有重要的意义。

传统西方哲学主体性原则的思想渊源可以追溯到古希腊的普罗泰戈拉与苏格拉底。

普罗泰戈拉认为,不是外部存在物,而是人自己才是世界的中心,万物只有在与自我的联系中才能获得意义,即“人是万物的尺度”。

普罗泰戈拉这一思想的提出,意味着传统西方哲学向一个新的思想向度——主体性向度迈进,具有开拓性的意义。

苏格拉底沿着主体性向度继续将传统西方哲学推向前进。

《巴黎手稿》中马克思对黑格尔辩证法的批判

《巴黎手稿》中马克思对黑格尔辩证法的批判

《巴黎手稿》中马克思对黑格尔辩证法的批判《巴黎手稿》是马克思形成唯物史观实现哲学变革的秘密诞生地。

通过对现代批判运动的批判,回答了马克思重提对黑格尔辩证法和整个哲学的批判的理由。

并通过对黑格尔哲学的真正诞生地《现象学》的研究,既肯定了黑格尔辩证法的伟大贡献,同时也对黑格尔辩证法的思辨性质进行了指证。

标签:《巴黎手稿》;马克思;黑格尔辩证法;批判《巴黎手稿》是马克思形成唯物史观实现哲学变革的秘密诞生地。

它创作于1844年5月底6月初至8月,是一部未完成且没有在其生前发表的手稿。

1932年面世后就得到了研究者的普遍关注和潜心研究,掀起了解读手稿的热潮,甚至引发了西方马克思主义中科学主义和人本主义的门派之争。

而关于马克思辩证法与黑格尔辩证法的关系问题至今都是研究的热点。

马克思自己就在《资本论》第一卷、第一版的跋中就写道“我公开承認我是这位伟大思想家的学生,黑格尔第一次全面的、深刻的论述了辩证法的运动过程,只不过这种辩证法是头足倒置的。

”〔1〕手稿特别是其中“对黑格尔辩证法和整个哲学的批判”的章节是我们去理解马克思到底是如何扬弃黑格尔辩证法思想的重要文献。

一、重提对黑格尔辩证法批判的必要性19世纪的上半叶,特别是1831年黑格尔去世后,掀起了一场以去黑格尔化的哲学批判运动。

而马克思的《巴黎手稿》之所以要重提对黑格尔辩证法的批判,首先是因为他对这场现代批判的不满。

手稿中马克思如此评价这场批判运动:“现代德国的批判着意研究旧世界的内容,而且批判的发展完全拘泥于所批判的材料,以致对批判的方法采取完全非批判的态度,同时,对于我们如何对待黑格尔的辩证法这一表面上看来是形式的问题,而实际上是本质的问题,则完全缺乏认识”。

〔2〕马克思发现无论是施特劳斯还是鲍威尔或者施蒂纳,他们当中的每一个人都想通过自己抓住的黑格尔体系某一个方面(比如“实体”和“自我意识”等)的问题来彻底否定黑格尔的整个体系并断言自己超越了黑格尔。

这些批判都是从现实的宗教和真正的神学出发,并且局限于对宗教观念的批判而与现实无关。

马克思对黑格尔哲学的批判与超越——基于《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研究

马克思对黑格尔哲学的批判与超越——基于《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研究

2020·07摘要:《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对黑格尔哲学的批判直接关涉马克思的思想进程。

在对劳动问题的研究中,马克思发现黑格尔是站在国民经济学家立场上的;扬弃私有财产的理论主题,决定对黑格尔哲学的批判以辩证法批判为突破口展开;而辩证法批判就是对黑格尔整个哲学的批判,亦即对实证主义与超验哲学的批判。

这一批判为马克思进一步深入人的现实的自我生产史提供了方法论前提,从而直接推进了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进程。

关键词:马克思;黑格尔;辩证法;劳动作者简介:朱正平,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基础理论。

(北京100871)DOI :10.19865/ki.xxdj.2020.14.029中图分类号:A8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5968(2020)07-0089-05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以下简称《手稿》)中曾对黑格尔哲学展开批判。

对此部分的解读不仅关系到马克思与黑格尔的思想关系,更关系到对《手稿》的整体把握与理论定位。

在以往的研究中,学界普遍将重点放在马克思对黑格尔哲学唯心主义性质的批判,认为马克思对其进行“头足倒置”的“颠倒”,即不是思维决定存在,而是存在决定思维,如此则停留在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抽象对立,没有将马克思对黑格尔的批判具体化。

同时,学者们将马克思的论断“黑格尔是站在国民经济学家立场上的”[1](P264),解读为黑格尔哲学是对古典政治经济学进行合理化论证的形而上学,没有揭示其背后的思想路径。

如果不能揭示出马克思具体的思想进程,则不能将马克思与同样进行黑格尔哲学批判的费尔巴哈相区别。

另外,从文献解读方法上来看,以往的研究存在着将黑格尔哲学批判的部分独立出来的倾向,没有关注这部分与前后文本之间的思想联系。

因此,《手稿》中还有一些问题尚未得到澄清,比如马克思为什么在批判国民经济学时突然插入对黑格尔哲学的批判?对黑格尔哲学的批判为何以辩证法为突破口展开,而辩证法批判又为何关系到对黑格尔整个哲学的批判?本文将针对这些问题展开进一步研究。

马克思对黑格尔“劳动”理论的扬弃

马克思对黑格尔“劳动”理论的扬弃
劳 动 实践 观 , 最终 科 学地揭 示 了人 的 本 质 。 关 键 词 :人 的本 质 ;异 化 劳动 ;人 的 解放 中图 分 类 号 :Al9 1 文献 标 识 码 :A 文 章 编 号 :17 62—62 (09 1 07 0 1x 20 ) 0— 0 6— 4
劳 动理 论 一 直是 马 克 思 主义 哲 学 中 的重 要 内 容, 马克思 在继承 和发 展黑 格 尔 的劳 动理 论 的基 础 上 , 出了别具 一格 的异化劳 动理论 , 且通过 对异 提 并 化 劳动 的分析 , 图找 出一 条通 往 人 的本质 复归 的 试 道路 。
中介过 程或 陶冶 的行动 同时就是 意识 的个别 性意识
到 自我 的确 证 。劳动 在 人完 善 自身 的斗争 中、 追求
自由的过程 中起着 决定性 的作用 。人 的产生是 根源 于 劳动的过 程 , 但是 黑格尔这 里 的劳 动不是感 性的 、 现实 的实践 活动 , 而是 抽象 的精神 的活动 。第 二 , 劳 动 是对象 性 的活动 , 劳动的对象化 是对象性 的丧失 , 对 象性 活动成 了异 化 的力 量 。劳动 的对象 化实 际上 就 是劳动 的异化 , 化 是对 象 性 的不 断扬 弃 。人 通 异 过 劳动把人 的类 本 质 力 量 发挥 出来 时 , 首先 又 是 “
20 0 9年 1 O月
绵阳师范学院学 报
J u a fMi y n o ma i e s y o r l o a a g N r lUnv ri n n t
Oc ., 0 9 t 20
第2 8卷
第 1 0期
Vo . 8 N . 0 12 o 1
马克思对 黑格尔“ 劳动" 理论 的扬弃
就 是说பைடு நூலகம், 的本 质是在 于劳动 , 的本质在 劳动 中得 人 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所 以否定不是


外 在 的否 定
的一 切 方 面 的 真 理 一 个 万 应 的原 则



内在 否 定
否定之否定 的
这 是 马 克 思关 于对 立 统 一 是辩 证 在 《 本 论 》的一 条 脚 注 资

这种 发展形 式
显 然 是 由对 立 统 一 的 内 在 逻 辑 所 决
,
法 核 心 明确无 误 的表 述
,
矛 盾 经 过 斗 争后 得 到 得
” , “
自然 界 的 基 本 奥 秘 之 一
” 。
,
,
就是他所说 的对立统 一
,
矛 盾 双方达 到统 一

这 便 是第 二 次 否定
” 。
规律
对立统一 是伟 大而 不 可 移 易地适 用 于生 活
是 哲 学 家 不 能 漠 视 的定 理

到了肯定 的结 果 自我 否 定

,
方式

巨 大 的历 史 感

,

宏 伟 的历 史 观

的特

另方 开端概
发展 的动力是 矛 盾
因此
,
的态 度 内核 系 出 在
,
而 是 采取 了

扬弃

的态 度
,

即批 判 和 抛
他也就
弃 了黑格 尔哲 学 的唯心 主义 体系
吸取 了 它 的 合 理

能够 在 头 脑 中消灭 一 切界 限
,
,
对 于 坏 的感 性
对 于 现 实 的人 来说

,
这 当然 丝 毫 不 妨 碍 这 些
后来
,
黑格尔 在 概 念 之 间建 立 起 全 面 的
黑 格 尔揭 示 了事 物发 展 的动力 与源 泉是 矛
,
误的



在 黑 格 尔看 来
物 质作 为 感 官事 物 是 彼此外

它 的辩证法 核心 是关 于对 立 统 一 的思 想 是辩证法 的
,


统 之
缺 乏 自身 统 一 性 的

在黑 格 尔看 来
,
,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物质作 为

一 物 之 分 的两 个 部 分 以 及 对 它 的 矛 盾 着 的部 分 的认
,
是 它 的 主要 的特 点 或 特 征 之 一

甚 至 是 它 的最
黑 格 尔认 为

主要 的 特 点 或 特 征
。 ”
黑 格 尔也 正 是这 样 提 问题

以 矛 盾 为其 本 性
所以
黑格
仁〕
辩 证 的运 动 仅仅 属 于概 念 所 固有 的特性 具体概念
,
黑 格 尔所

黑格 尔 把 哲 学 研究 的概 念 称 为 它是普遍 与特殊 格尔 指 出 必 然 性 的话

的发 展 起 点 和 后 一 圆 圈 的开端
使 概 念 的发 展 成 为
,
相对 立 的概 念 的关 系 所以

,
后 者 是前 者本质规定 的一个
,
曲折 前 进 的 上 升 运 动
的辩 证 法
,

不难看 出

黑 格 尔把辩证法

概 念 自身 本 质 的 展 开

推 进 到 一 个 新 的 发 展 阶段
… …这 样 概 念 的 辩 证 法 本 身 就 变 成 只 是 现 实 世
,
在 欧洲 哲 学 史上

黑 格 尔第 一 次提 出 了

这一 概念 和理论
这 个 学 说 是 黑 格 尔构 建 整 个 哲 学 黑格
,
界 的 辩 证 运 动 的 自觉 的反 映 就被倒 转过来 了 重新 用 脚 立 地 了 所谓改造

辩证法

生 动 的联

界 限仍 然 继 续 存 在


‘ 〔〕
这里指 出了黑格 尔哲学 是
。 。
使 向来 被 视 为 僵 化 的 概 念 活 动 了 起 来
,

对通 向终 非 按照
头足倒 置

的哲 学
恩格 斯在 《 杜 反

常看 起 来 似 乎 是 僵 死 的 概 念
它 们 之 中有 着 运 动 某物
关键词 马克思 主义


应 该 从 原 则 出发
。 。
即原 则 在
,
黑格 尔
哲学
辩证 法

,
自然 界 和 人 类 社 会 在 后
,
思 想 不 能 从 自身 中
中图分 类号
文章编 号
仪旧
文献标识码



而 只能从外部 世 界 中吸取 和 引 出原 则 思 想 和 意识 是 人脑 的产 物 物
, ,
众所周知
,

而 人 本 身 是 自然 界 的 产
,
是 在 他 们 的 环 境 中并 且 和 这 个 环 境 一 起 发 展 起

马 克 思 主义 对 黑 格 尔哲 学 的批 判
是批判其唯
来的


因 而 它 不 是 同 自然 界 相 矛 盾
,
,
而是相适应
,
心 主义 的体 系
出它 的 错 误

,
揭 露这种哲学 的唯心主义实质并指

剥夺人 的客观 实在性
,
黑 格 尔 对 人 类 自我 意 识
,
他 的 哲 学 体 系 的 出发 点 是 把
,
作为
的物质 基 础 置 之不 理
它 的 全 部 目 的就 是 要 证 明 自
一 切事物 的源 泉 独立 存 在 的 本 质 础

把概念 实 体化
,
,
把 一 般 概 念 当作
,
我意识是唯一 的

哲 学 推演 的进 程
。 ”
如果要有方法性 或
成 科 学 的理 论 格尔 的辩 证 法 里
,
马克思
,

恩 格 斯 和 列 宁 为 了改造 黑
。 。
,
只不 过 是把 蕴 函 在 概念 中的道理 加 以
〔〕

都做 了大量的工作
明 白的 发 挥 罢 了
方 法 是 对 逻 辑 内 容 的 自我 运 动 黑 格 尔 把 概 念 自我 运 动 发 展 形
” 。
辩 证 法 是 概 念 的 自我 发 展
马克思 主义
重新
,
形 式 的认 识 和 描 述 式表述 为 定之否定

唯物 地 把 我们 头 脑 中 的 概 念 看 做 现 实 事 物 的 反 映 映








三 段 式 的进 展 过 程
,
即否
而不是把 现 实 事物 看 做 绝 对 概 念 的某 一 阶段 的 反
马克思
恩 格 斯 心 目中

一转 化 为另 一 个 概 念
透规律 在这里


,
恩格斯说

对 立 的相 互 渗
。 ”
主 要 就 是 黑 格 尔辩 证 法 的 这 部 分 内容
,
是黑格尔哲学
全部 理论 的真 正 核 心


然 而 黑 格 尔 对 概 念 与 实 在 的 关 系 的处 理 都 是 完 全 错
内在 否 定 性 推 动 着 事 物 的 前 进

内在 否 定 性 有双重意义
,

,
马克思 还说
。 ”

黑格尔的
矛盾
’ ,
一切辩证法
,
归 根 结 底 就 是 内在 矛 盾 扬弃
” 。
黑 格 尔 把辩 证 的否定 称 为
,

的源 泉

黑 格 尔在 客 观 唯 心 主义基 础 上

指 出整

他指 出


,
这 在
起 点 和 终 点 相 遇 的 圆 圈式 的前 进 运 动
定之否定
,

每经一次否
,
就 必 须 把 联 系 建 立 到 每 一 个 概 念 的 内部 去
,

既 是 对 原 来 开 端 的说 明 和 返 回
,
又是新
黑格 尔看来 要素

每 一 概 念 的本 质 自身
,
就包 含 了与它 就 自然 地 过 渡
,
它 们 是 人 类 从 自然 界 和 人 类 历 史 中抽
成 为 头 足 倒 置 的 颠 倒 的世 界 观
,
象 出来 的
的东 西 学
。 。
,
因 而 并 不 是 什 么 在 世 界 形 成 之前 就存在

精 黑 格 尔 在 《 神 现 象 学 》中 用 自我 意 识 代 替 人
,
黑 格 尔哲 学 是 一 种 头足倒 置 的唯心 主义 哲 绝 对 精神
,
马 克 思 主 义 鲜 明地 指 出

这 种 用 概 念 的逻 辑推 而 不 是研
黑 格 尔 哲 学 的基 本 特 点 是 把 一 切 现 实
从 而 颠 倒 了 思 维 与存 在 的

论 表 达 的所 谓 纯 粹 原 理 究 的 出发 点
其 实 只 是 结果
的 问题 变 成 思 辩 的 问题 关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