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然药物化学名词解释 (1)
天然药物化学名词解释
![天然药物化学名词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a086c03d0722192e4536f6a9.png)
天然药物化学名词解释1、天然药物:来源于天然资源的药物,是药物的重要组成部分,亦是创新药物和先导物的重要来源2、天然药物化学:现代科学理论、方法和技术研究天然药物中化学成分、寻找药效成分的一门学科3、有效成分(Effective Constituents)指具有生理活性、有药效,能治病的成分。
4、有效部位:指含有一种主要有效成分或一组结构相近的有效成分的部位,称为有效部位。
如:总生物碱、总皂苷或总黄酮等。
5、无效成分(Inffective Constituents)指无生理活性、无药效,不能治病的成分。
6、有毒成分:指能导致疾病的成分。
7、有效部位(Effective Extracts)指含有一种主要有效成分或一组结构相近的有效成分的部位,称为有效部位。
如:总生物碱、总皂苷或总黄酮等8、提取常用方法:1.浸渍法2.渗漉法3.煎煮法4.回流提取法5.连续回流提取法9、利用分子中价键的伸缩及弯曲振动在波数4000~500cm-1红外区域引起的吸收,而测得的吸收图谱叫红外光谱。
特征频率区4000~1600 cm-1指纹区1500~600 cm-1 10、常见官能团伸缩振动区:①O-H、N-H (3750~3000 cm-1)②C-H (3300~2700 cm-1 )③C≡C (2400~2100 cm-1 )④C=O (1900~1650 cm-1 )⑤C=C (1690~1600 cm-1 )11、已知物的鉴定,一般通过光谱图中吸收峰的位置、强度和峰形与已知化合物的标准红外光谱图相比较,可以判断被测定的化合物是否与已知化合物的结构相同。
红外光谱对未知结构化合物的鉴定,主要用于官能团的确认、芳环取代类型的判断。
12、质谱(mass spectrometry),就是化合物分子经电子流冲击或用其他手段打掉一个电子后,形成正电离子,在电场和磁场的作用下,按质量大小排列而成的图谱。
13、核磁共振波谱是化合物分子在磁场中受到另一射频磁场的照射,当照射场的频率等于原子核在外磁场的回旋频率时,有磁距的原子核就会吸收一定的能量产生能级的跃迁,即发生核磁共振,以吸收峰的频率对吸收强度作图所得到的图谱。
天然药物化学名词解释
![天然药物化学名词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11c564096c85ec3a87c2c5fc.png)
1、天然药物:来源于天然资源的药物,是药物的重要组成部分,亦是创新药物和先导物的重要来源2、天然药物化学:现代科学理论、方法和技术研究天然药物中化学成分、寻找药效成分的一门学科3、有效成分(Effective Constituents)指具有生理活性、有药效,能治病的成分。
4、有效部位:指含有一种主要有效成分或一组结构相近的有效成分的部位,称为有效部位。
如:总生物碱、总皂苷或总黄酮等。
5、无效成分(Inffective Constituents)指无生理活性、无药效,不能治病的成分。
6、有毒成分:指能导致疾病的成分。
7、有效部位(Effective Extracts)指含有一种主要有效成分或一组结构相近的有效成分的部位,称为有效部位。
如:总生物碱、总皂苷或总黄酮等。
8、提取常用方法:1.浸渍法2.渗漉法3.煎煮法4.回流提取法5.连续回流提取法9、利用分子中价键的伸缩及弯曲振动在波数4000~500cm-1红外区域引起的吸收,而测得的吸收图谱叫红外光谱。
特征频率区4000~1600 cm-1指纹区1500~600 cm-110、常见官能团伸缩振动区:①O-H、N-H (3750~3000 cm-1)②C-H (3300~2700 cm-1 )③C≡C(2400~2100 cm-1 )④C=O (1900~1650 cm-1 )⑤C=C (1690~1600 cm-1 )11、已知物的鉴定,一般通过光谱图中吸收峰的位置、强度和峰形与已知化合物的标准红外光谱图相比较,可以判断被测定的化合物是否与已知化合物的结构相同。
红外光谱对未知结构化合物的鉴定,主要用于官能团的确认、芳环取代类型的判断。
12、质谱(mass spectrometry),就是化合物分子经电子流冲击或用其他手段打掉一个电子后,形成正电离子,在电场和磁场的作用下,按质量大小排列而成的图谱。
13、核磁共振波谱是化合物分子在磁场中受到另一射频磁场的照射,当照射场的频率等于原子核在外磁场的回旋频率时,有磁距的原子核就会吸收一定的能量产生能级的跃迁,即发生核磁共振,以吸收峰的频率对吸收强度作图所得到的图谱。
天然药化名词解释
![天然药化名词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411e45260166f5335a8102d276a20029bd64639e.png)
天然药化名词解释名词解释; 1.天然药物化学;是运用现代科学理论与方法研究天然药物中化学成分的一门科学。
2.一次代谢产物;糖,蛋白质,脂质,核酸等这些对植物机体生命活动来说不可缺少的物质,则称为一次代谢产物。
3.二次代谢产物;生物碱,萜类等化合物则称为二次代谢产物。
4.物理吸附;也称为表面吸附,是因构成溶液的分子(含溶质与溶剂)与吸附剂表面分子的分子间力的相互作用引起的。
5.红外光谱;分子中价键的伸缩及弯曲振动将在光的红外区域,即4000—625cm-1处引起吸收。
测得的吸收图谱叫红外光谱(IR)。
6.苷类;亦称苷或配糖体,是由糖或糖的衍生物与苷元脱水形成的一类化合物。
7.苷键;糖与糖及糖的衍生物形成的化学键。
8.单糖;多羟基醛或多羟基酮类化合物。
9.端基碳;单糖成环后形成的一个新的手性碳原子(不对称碳原子)成为端基碳,生成的一对异构体称为端基差向异构体。
10.氨基糖;当单糖的一个或几个醇羟基置换成氨基,则称做氨基糖。
11.糖醛酸;单糖分子中的伯羟基氧化成羧基的化合物。
12.糖醇;单糖中的羰基还原成羟基后所得的多元醇。
13.Schardignger糊精;由Bacillumaceran等菌产生的一种淀粉酶,可将淀粉水解成一种由6—8个葡萄糖以-1,14.环状结合的结晶低聚糖,称chardignger糊精。
15.硫苷;糖端基-OH与苷元上硫基缩合而成的苷。
16.过碘酸裂解法;又称为Smith降解法,是一个反映条件温和,易得到原苷元,通过反应产物可以推测糖的种类,糖和糖的连接方式以及氧环大小的一种苷键裂解方法。
17.苷化位移;糖与苷元成苷后,苷元的a–C.b–C和糖的端基碳的化学位移值均发生了改变,这种改变称为苷化位移。
18.呋喃香豆素;香豆素核上的异戊烯基与临位酚羟基环合成呋喃环者称为呋喃香豆素。
19.线型;C6-异戊烯基C7-羟基成环,三个处在一折角线上,称角型。
20.角型;由C8-异戊烯基与C7-羟基成环,三个处在一折角线上,称角型。
名词解释1
![名词解释1](https://img.taocdn.com/s3/m/3fb89b621ed9ad51f01df296.png)
名词解释
1,天然药物化学:运用现代科学理论与方法研究天然药物中化学成分的一门学科。
2,有效成分,有效部位:能发挥生物活性的成分。
3,升华法:固体物质在受热时不经过熔融直接转化为蒸汽,遇冷又凝固成固体。
4,水蒸气蒸馏法:利用两组分共存时其挥发性的不同而采用的一种提取分离方法。
5,超临界流体萃取法:在超临界状态下,将超临界流体与待分离物质接触,通过控制不同的温度,压力以及不同种类及含量的夹带剂,使超临界流体有选择的把极性大小,沸点高低和分子量大小的成分依次萃取出来。
(SFE)
6,水/醇法,醇/水法:用水提取醇沉淀,用以出去水溶性杂质。
先用醇提取水沉淀法出去脂溶性杂质。
7,酸/碱法,碱/酸法:用算提取碱性生物碱,再用碱沉淀析出。
(同理)
8,分配系数,分离因子:物质在两相溶剂中分配浓度的比值。
9,分配色谱:利用物质在两相中分配不同而制成色谱。
10,凝胶过滤色谱:
11,离子交换色谱:离子交换色谱中的固定相是一些带电荷的基团,这些带电基团通过静电相互作用与带相反电荷的离子结合从而制成色谱。
12,CCD:逆流分溶法。
DCCC:液滴逆流色谱法。
HSCCC:高速逆流色谱。
H-NMR,C-NMR:氢核磁共振谱,碳核磁共振谱。
DEPT:13C核磁共振谱中的一种检测技术,主要用于区分13C谱图中的伯碳、仲碳、叔碳和季碳。
呵呵。
名词解释天然药物化学
![名词解释天然药物化学](https://img.taocdn.com/s3/m/49d7f4fe88eb172ded630b1c59eef8c75ebf9566.png)
名词解释天然药物化学天然药物化学是研究天然药物的化学成分和化学性质的学科。
天然药物是指从植物、动物、微生物等自然界中提取的药物,其来源于自然界的生物多样性,具有悠久的历史和广泛的应用。
天然药物化学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天然药物的提取和分离:天然药物化学研究的第一步是从天然来源中提取药物,并通过化学方法进行分离纯化。
这需要运用不同的提取技术,如溶剂提取、萃取、蒸馏等,以及色谱、电泳等分离技术。
2. 天然药物的化学成分分析:天然药物化学研究的重点是确定药物的化学成分。
通过使用不同的分析技术,如质谱、核磁共振、红外光谱等,可以确定药物中存在的化学物质的种类和结构。
3. 天然药物的化学性质研究:天然药物化学研究还包括对药物的化学性质进行研究。
这包括药物的物理性质(如溶解度、熔点等)和化学性质(如稳定性、反应性等)的研究,以及对药物的药理学作用机制的研究。
4. 天然药物的合成和修饰:天然药物化学研究还涉及对天然药物的合成和修饰。
通过对药物分子结构的理解,可以合成类似结构的分子,以获得更好的药物活性和选择性。
此外,还可以通过对药物分子结构的修饰,改变其药性和药代动力学特性,以提高药物的疗效和减少副作用。
天然药物化学的研究对于药物的发现、开发和应用具有重要的意义。
通过研究天然药物的化学成分和化学性质,可以更好地理解药物的活性和药效,为药物的设计和合成提供参考。
此外,天然药物化学研究还可以为天然药物的质量控制和标准化提供科学依据,保证药物的安全和有效性。
总之,天然药物化学是研究天然药物的化学成分和化学性质的学科,通过对天然药物的提取、分离、分析和研究,可以揭示药物的活性和作用机制,为药物的发现和开发提供科学依据。
温州医学院天然药物化学考试资料
![温州医学院天然药物化学考试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2be96dc989eb172ded63b7d7.png)
天然药物化学名词解释1.正相/反相分配色谱:当固定相的极性大于流动相的极性时,可称为正相分配色谱,在正相色谱中极性小的化合物先流出柱,若因定相的极性小于流动相的极性时,可称为反相分配色谱或简称反相色谱2.一次代谢产物:糖、蛋白质、脂质、核酸等这些对植物机体生命活动来说不可缺少的物质。
3.二次代谢产物:植物机体生命活动中不起重要作用的物质如生物碱、萜类等化合物。
4.分配系数:K=Cu/Cl,K越大则被分离的在上相居多,反之则下相居多5.苷化位移:糖苷化后,端基碳和苷元α-C化学位移值均向低场移动,而邻碳稍向高场移动(偶而也有向低场移动的),对其余碳的影响不大,这种苷化前后的化学变化,称苷化位移。
6.诊断试剂:通过加入某些试剂,使化合物中的-OH 全部或部分解离,或形成络合物,使光谱发生规律性变化,用以判断化合物的结构。
因为这些试剂对化合物结构具有诊断意义,故称之为诊断试剂。
7.挥发油又称精油,是一类具有芳香味的油状液体的总称。
第一章总论1、简述聚酰胺的吸附能力强弱取决于什么,有何规律可循?聚酰胺的吸附能力强弱取决于各种化合物与之形成氢键缔合的能力。
规律:1)形成氢键的基团数目越多,则吸附能力越强。
2)成键位置对吸附力也有影响。
易形成分子内氢键者,其在聚酰胺上的吸附即相应减弱。
3)分子中芳香化程度高者,则吸附性增强,反之减弱。
4)溶剂也会参加吸附剂表面的争夺,或通过改变聚酰胺对溶质的氢键结合能力而影响吸附过程。
2、常用溶剂的极性排比顺序:石油醚(低沸点-高沸点)<二硫化碳<四氯化碳<三氯乙烯<苯<二氯甲烷<氯仿<乙醚<乙酸乙酯<丙酮<乙醇<甲醇<乙腈<水<吡啶<乙酸第二章糖和苷2 萜类、甾类化合物均由哪种生物合成途径生成答:甲戊二羟酸(MVA)途径3 什么叫做提取,溶剂提取法的原理是什么?溶剂提取法的原理:相似者相溶原理,通过选择适当溶剂将中药中的化学成分从药材中提取出来。
天然药物化学名词解释简答答案
![天然药物化学名词解释简答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8d74e733ae45b307e87101f69e3143323968f57e.png)
天然药物化学名词解释简答答案⼀、解释下列名词(每题2分,共10分)1、天然药物化学:天然药物化学是运⽤现代科学理论与⽅法研究天然药物中化学成分的⼀门学科。
2、植物化学分类:植物⽣物化学,中成药成分化学,天然药物化学及植物药品化学。
植物⽣物化学研究⼀次代谢产物。
中成药成分化学,天然药物化学及植物药品化学研究⼆次代谢产物。
3、⼆次代谢:以⼀次代谢产⽣的代谢产物为原料(前体),经不同途径进⼀步合成的过程叫⼆次代谢4、次级代谢产物:⼆次代谢产⽣的结构千变万化,千奇百怪,绚丽多姿的化学物质,包括⽣物碱、萜类等化学物质。
作⽤是维持植物的特性与特征,是重要的药物资源5、pH梯度萃取法:在不同pH的缓冲溶液与有机溶剂中进⾏分配的⽅法,使酸性、碱性、中性及两性物质得以分离。
6、苷类:⼜称配糖体,是由糖或糖的衍⽣物,如氨基糖、糖醛酸等,与另⼀⾮糖物质(称为苷元或糖苷配基)通过糖的半缩醛或半缩酮羟基与苷元脱⽔形成的⼀类化合物。
7、苷的双相⽔解:对于那些苷元对酸不稳定的苷,为了获得原苷元可采取双相⽔解的⽅法,即在⽔解溶液中加⼊与⽔不互溶的有机溶剂如苯等,使⽔解后的苷元⽴即进⼊有机相,避免苷元长时间与酸接触。
8、原⽣苷与次⽣苷:原⽣苷指未经⽔解的苷;次⽣苷指原⽣苷由于⽔解或酶解,部分糖降解时所⽣成的苷9、苯丙素化合物:苯环与三个直链碳连在⼀起为单元(C6~C3)构成的化合物。
分为苯丙酸类、⾹⾖素类、⽊脂素类10、萜类化合物:凡由甲戊⼆羟酸(MVA)衍⽣、且分⼦式符合(C5H8)n通式的衍⽣物均称为萜类化合物11、⽣源的异戊⼆烯法则:甲戊⼆羟酸是萜类化合物⽣物合成的最关键前体,焦磷酸异戊烯酯(IPP)及DMAPP数⽣物体内的“活性的异戊⼆烯”,在⽣物合成中起延长碳链的作⽤12、经验的异戊⼆烯法则:⾃然界存在的萜类化合物都是由异戊⼆烯衍变⽽来,是异戊⼆烯的聚合体或衍⽣物,并以是否符合异戊⼆烯法则作为判断萜类物质的⼀个重要原则。
天然药物化学名词解释
![天然药物化学名词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ae487622cbaedd3383c4bb4cf7ec4afe05a1b15e.png)
天然药物化学名词解释天然药物是指从天然植物、动物、矿物等自然界中提取或直接获得的药物。
天然药物主要由多种活性成分组成,包括生物碱、黄酮类、多糖类、三萜类、鞣质、挥发油等。
这些活性成分具有多种生物活性,如抗菌、抗炎、抗氧化等作用。
天然药物因其活性成分种类繁多、作用机制复杂,具有较广泛的临床应用。
天然药物是研发药物的重要来源之一。
相比合成药物,天然药物具有以下几个优势:1. 天然来源:天然药物取材于自然界,相比合成药物更接近人体的自然环境。
这些天然药物中的活性成分通常在植物或动物体内发挥着特定的生理作用。
2. 多样性:天然药物中的活性成分种类繁多,这意味着天然药物具有更多的药理作用方式。
相比之下,合成药物通常只依靠一个或几个活性成分来发挥作用。
3. 综合作用:天然药物中的多种活性成分可以相互作用,发挥协同效应,从而增强疗效。
这种综合作用使得天然药物在治疗一些复杂疾病时效果更好。
4. 安全性:由于天然药物不经过化学合成,因此药物中的化学物质相对较少,并且与人体内的生理物质更为相似,使用过程中更为安全可靠。
然而,天然药物也存在一些局限性。
例如,天然药物来源有限,产量少,不适合大规模生产;药物中活性成分的含量不稳定,受到自然环境影响,难以保证药效一致;天然药物由于复杂性和多样性,研发过程困难,疗效评价相对较难。
为了更好地利用天然药物的药理活性,目前有一些研究方向得到了广泛关注,包括:天然药物成分分离、纯化和结构鉴定;天然药物成分的药理活性研究和作用机制解析;天然药物的疗效评价和毒副作用评估;天然药物的合成和改造等。
综上所述,天然药物是一类重要的药物资源,具有多种生物活性,广泛应用于临床治疗。
未来的研究将更加注重天然药物的发现、开发和利用,以充分发挥其在人类健康中的潜力。
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ea912fe34afe04a1b071dee8.png)
名词解释
1.天然药物化学:运用现代科学理论与方法研究天然药物中化学成分的一门学科
2.二次代谢产物:由植物体产生的、对维持植物生命活动来说不起重要作用的化合物,如萜类、生物碱类化合物
3.HR-MS:高分辨质谱,可以预测分子量
4.UV:红外光谱,可以预测分子结构
5.盐析:向含有待测组分的粗提取液中加入高浓度中性盐达到一定的饱和度,是待测组分沉淀析出的过程
6.有效成分:天然药物中具有临床疗效的活性成分
7.透析:是膜分离的一种,用于分离大小不同的分子,透析膜只允许小分子通过,而阻止大分子通过的一种技术
8.苷化位移:糖与苷元成苷后,苷元的和糖的端基碳的化学位移值发生了变化,这种变化称为苷化位移
9.NMR:紫外光谱,可以预测分子结构
10.。
天然药物化学名词解释
![天然药物化学名词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39582741cf84b9d528ea7a4e.png)
天然药物化学名词解释Rf值:样品中某成分在纸层析或薄层层析特定溶剂系统中移动的距离与流动相前沿的距离之比。
酸价:在化学中,酸价(或称中和值、酸值、酸度)表示中和1克化学物质所需的氢氧化钾(KOH)的毫克数。
碘价:碘价就是在油脂上加成的卤素的质量(以碘计)又作碘值,即每100g 油脂所能吸收碘的质量(以克计)。
皂化价:皂化1克的油脂所需要之碱(即做皂常用的为氢氧化钠)的克数天然药物化学:运用现代科学理论与方法研究天然药物中化学成分的一门学科。
反相层析:流动相的极性大于固定相的层析技术。
分子在此系统中的移动速度依其极性排列,极性大者移动快。
有效成分:一般具有一定生理活性,能用一定的分子式或结构式表述,有一定物理常数的单体化合物。
无效成分:与有效成分共存的其他成分。
单体:单体(monomer;momer)是能与同种或他种分子聚合的小分子的统称。
是能起聚合反应或缩聚反应等而成高分子化合物的简单化合物。
是合成聚合物所用的-低分子的原料。
透析:穿过膜的选择性扩散过程。
可用于分离分子量大小不同的溶质,低于膜所截留阈值分子量的物质可扩散穿过膜,高于膜截留阈值分子量的物质则被保留在半透膜的另一侧。
梯度洗脱:梯度性地改变洗脱液的组分(成分、离子强度等)或pH,以期将层析柱上不同的组分洗脱出来的方法。
黄酮类化合物:1952年以前黄酮类化合物(flavonoids)是指一类存在于自然界的具有2-苯基色原酮(flavone)结构的化合物。
现在泛指两个苯环(A与B环)通过中央三碳原子相互连接而成的一系列化合物。
香豆素:是邻羟基桂皮酸的内酯,具有芳香气味。
挥发油:挥发油又称精油,英文为 essential oils,是一类与水不相混溶的挥发性油状液体的总称。
交叉共轭体系:共轭体系中,两个共轭系统分别与另一π键体系共轭,但这两个共轭系统互不共轭,称为交叉共轭体系。
天然药物化学的名词解释
![天然药物化学的名词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980fbde848649b6648d7c1c708a1284ac8500593.png)
天然药物化学的名词解释
天然药物化学是研究天然药物的化学成分、结构、活性及其在生物体内的作用机制等方面的学科。
以下是一些天然药物化学中的名词解释:
1. 天然药物:指从自然界中采集或栽培的植物、动物、微生物等天然物质,其化学组成和生物活性未被完全阐明的药物。
2. 药物分子:指天然药物的化学成分,通常是由一个或多个化合物组成的分子。
3. 天然来源的化合物:指从天然药物中提取的化合物,其化学结构、生物活性和作用机制可能与人工合成的化合物有所不同。
4. 生物活性位点:指药物分子在生物体内发挥作用的关键位点,通常是具有多态性、立体异构体或官能团的位点。
5. 生物反应途径:指药物分子在生物体内发挥作用的途径,包括离子通道、代谢途径、神经传递途径等。
6. 作用机制:指药物分子在生物体内的作用机制,包括调节靶点、干扰信号通路、改变细胞周期等。
7. 半衰期:指药物在生物体内的半衰期,即药物在体内清除的速率。
8. 毒性:指药物对人体或动物造成损害的能力,包括急性毒性、慢性毒性、神经毒性等。
天然药物化学是一个涉及多学科的研究领域,包括药物化学、有机化学、分子生物学、生态学、统计学等。
通过深入研究天然药物的化学成分和作用机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药物的作用机制,开发新的药物,并减少药物的不良反应。
天然药物化学的名词解释
![天然药物化学的名词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5a8d24fb1b37f111f18583d049649b6649d70972.png)
天然药物化学的名词解释天然药物化学是一门研究天然药物成分的科学,涉及到化学、生物学、药学等多个领域。
天然药物指的是来源于植物、动物或微生物的天然产物,具有治疗疾病或改善健康的功效。
天然药物化学的主要目标是探索和解析天然药物的组成,以及研究其化学结构、活性成分、合成方法和药理学作用等。
1. 天然药物天然药物是指从自然界中提取的药用物质,包括植物、动物和微生物的产物。
植物药物是最常见和广泛应用的天然药物,如中草药;动物药物则包括从动物身上提取的成分,如海洋生物中的海绵类、蛇类、蛤蟆等;微生物药物则是从微生物(如菌类)中获得的天然产物。
2. 化学结构天然药物化学关注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其化学结构。
通过分析、解析和研究天然药物的化学结构,我们可以确定它们的组成和性质。
化学结构包括原子的组织方式和它们之间的键结构。
通过了解天然药物的化学结构,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其作用机制、活性成分和药理学效果。
3. 活性成分天然药物中的活性成分是指具有药理学活性和治疗功效的化学物质。
这些活性成分可以直接影响人体的生理过程,并对疾病的发展和预防起到关键作用。
例如,中草药中的有效成分可以治疗各种疾病,如心脏病、癌症、感冒和消化系统问题等。
活性成分可以通过天然药物化学的研究来检验、鉴定和提取,以确保其纯度和活性。
4. 合成方法天然药物化学的另一个重要方面是合成方法的研究。
有时,天然药物的来源不足或不便利,将其进行人工合成是一种有效的方法。
通过合成方法,可以制备满足医学需求的药物。
合成方法包括分子修饰、衍生物的合成和新化合物的设计等。
这些方法可以改良天然药物的性质,并增强其治疗效果。
5. 药理学作用药理学作用是指天然药物对人体的生理和病理过程的影响。
在天然药物化学中,研究人员通过对药物的作用机制、药动学和药效学等方面的探索,来解释天然药物对人体的具体作用。
这样的研究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天然药物的疗效和安全性,从而为临床应用提供科学依据。
总结:天然药物化学为我们提供了深入了解天然药物的机会,从而更好地利用自然界的资源来改善人们的健康。
天然药物化学,人卫第八版(药学类),第一章(总论)重点(简要)归纳
![天然药物化学,人卫第八版(药学类),第一章(总论)重点(简要)归纳](https://img.taocdn.com/s3/m/9862f08bf9c75fbfc77da26925c52cc58bd690b5.png)
天然药物化学人卫第八版(药学类),第一章(总论)重点(简要)归纳一、绪论(名词解释)1.天然药物化学:是运用现代科学理论与方法研究天然药物中化学成分的一门学科。
2.研究对象:化学成分。
3.有效成分:天然药物中具有一定生物活性能够带表天然药物临床疗效的化合物。
4.活性成分:经过药效实验或生物活性实验,证明对机体有一定生理活性的成分。
二、天然化合物的生物合成(理解即可)(一)初生代谢及次生代谢:初生代谢是维持植物生命活动来说不可缺少的过程,几乎存在于所有的绿色植物中。
次生代谢过程并非在所有的植物中都能发生,对维持植物生命活动来说也不是必须的。
(二)生物合成的基本构建单元:1.C1单元:最为简单的结构单位,由一个碳原子组成,通常以甲基的形式存在,它连接在氧、氮、碳上。
2.C2单元:多维乙酰辅酶A提供的两碳单位。
乙酰辅酶A在它聚合前要转化为反应活性更高的丙二酸单酰辅酶A。
3.C5单元:异戊二烯单位来源于甲戊二羟酸或去氧木酮糖磷酸酯代谢后的产物。
4.C6C3单元:维粉饼素结构单元多由L-苯丙胺酸和L-有氨酸转化而来,这两种氨基酸是盲草酸代谢途径中的芳香族氨基酸,在失去氧原子后可形成C3侧链,C3侧链可能是饱和的,也可能是不饱和的。
在C6C3基础上,消去一个碳,形成C6C2单位;消去两个碳原子形成C6C1单位。
5.C6C2N单元:前提也是L-苯丙氨酸和L-酪氨酸,但以L-酪氨酸为主要前体,该单元的形成过程中,氨基酸的一个羧基碳被消去。
6.C4N单元:C4N单元通常是杂环吡咯烷结构,它来源于非蛋白氨基酸的L-尿氨酸。
7.C5N单元:它与C4N单元的产生方式类似,但以L-赖氨酸作为前体。
8.吲哚C2N单元:L-色氨酸的结构中有云朵环,可经历与L-苯丙氨酸和L-酪氨酸当事的脱羧过程形成云朵C2N结构单元。
(三)生物合成途径1.乙酸-丙二酸途径:脂肪酸类、聚酮类、酚及其芳聚酮类。
2.甲戊二羟酸途径(萜和甾类化合物合成途径):甲午二羟酸途径、脱氧木酮糖磷酸酯途径。
天然药物化学名词解释
![天然药物化学名词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04c95510f61fb7360b4c65f6.png)
1.天然产物化学:运用现代科学理论与方法研究天然药物中化学成分的一门学科。
2、一次代谢:一次代谢过程是对维持植物生命活动不可缺少的过程,几乎所有绿色植物中都存在。
一代产物:葡萄糖、蛋白质、脂质、核酸二次代谢:二次代谢过程是指并非在所有植物中都能发生,对维持植物生命活动来说又不起重要作用的过程。
二代产物:生物碱、萜类化合物3、正相分配色谱:分离水溶性或极性较大的成分如生物碱、苷类、糖类、有机酸等化合物时,固定相多采用强极性溶剂如水、缓冲液等,流动相则用氯仿、乙酸乙酯、丁醇等弱性有机溶剂反相分配色谱:当分离脂溶性化合物如高级脂肪酸、油脂、游离甾体等时,两相可以颠倒,固定相可用液体石蜡,而流动相则用水或甲醇等极性溶剂4、苷化位移:糖与苷元成苷后,苷元的α-C、β-C和糖的端基碳的化学位移值均发生了改变,这种改变称为苷化位移5、苷类:亦称苷或配糖体,是由糖或糖的衍生物,如氨基酸、糖醛酸等于另一非糖物质通过糖的半缩醛或半缩酮羟基与苷元脱水形成的一类化合物6、低聚糖:由2-9个单糖通过苷键结合而成的直链或支链聚糖7、香豆素:邻羟基桂皮酸内酯类成分的总称,具有苯骈α-吡喃酮母核的基本骨架简单香豆素:指仅仅在它的苯环上有取代,且7位羟基与其6位或8位没有形成呋喃环或者吡喃环的香豆素类呋喃香豆素:其母核的7位羟基与6位或8位取代异戊烯基缩合形成呋喃环的一系列化合物吡喃香豆素:其母核的7位羟基与6位碳或8位碳上取代的异戊烯基缩合形成吡喃环的一系列化合物及双吡喃香豆素类8、黄酮类化合物:指基本母核为2-苯基色原酮类化合物,现泛指两个具有酚羟基的苯环(A-与B-环)通过中央三碳原子相互连接而成的一系列化合物9、萜类化合物:是一类结构多变,数量很大,生物活性广泛的一大类重要的天然药物化学成份。
其骨架一般以五个碳为基本单位,可以看作是异戊二烯的聚合物及其含氧衍生物。
但从生源的观点看,甲戊二羟酸(mevalonic acid,MV A)才是萜类化合物真正的基本单元。
天然药物化学名词解释
![天然药物化学名词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6a12eb4db207e87101f69e3143323968011cf46a.png)
天然药物化学名词解释天然药物化学:是运用现代科学理论与方法研究天然药物中化学成分的一门学科。
包括天然药物的化学成分的结构特点、物理化学性质、提取分离方法、主要类型化学成分的结构鉴定、主要类型的生物合成途径等天然药物:未经加工的具有药用价值的天然动植物和矿物中药/中草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应用的药物。
包括中药材、中药饮片和中成药等。
一次代谢过程:对维持植物生命活动来说是不可缺少的过程,且几乎存在于所有的绿色植物中。
初级代谢产物:糖、蛋白质、脂类、核酸等植物体生命活动所必需的物质。
次生代谢过程:并非所有植物都发生的过程,在维持植物生命活动中不起重要作用。
二次代谢产物:生物碱、萜类、苯丙素类成分。
低聚糖(低聚糖):由2~9个单糖的糖苷键形成的直链或支链聚糖称为低聚糖。
多糖:由10个以上的单糖基通过糖苷键连接而成。
它由一个单糖组成——同多糖由两个以上的单糖组成——杂多糖苷,也称为糖体。
它是一种化合物,由糖和糖衍生物通过其端基碳原子与另一种非糖物质连接而成。
萜的含义:萜类化合物为一类由甲戊二羟酸衍生而成,基本碳架多具有2个或2个以上异戊二烯(c5单位)结构特征的化合物。
挥发油,又称精油,是一种有芳香气味的油性液体的总称。
它在室温下是液体,有些冷却后可能会结晶。
它被称为大脑。
酸值:代表挥发油中游离羧酸和酚类成分的含量,以中和1g挥发油中游离的羧酸和酚类所需要的氢氧化钾毫克数来表示酯值:表示挥发油中酯值成分的含量。
皂化值以水解1g挥发油所需的氢氧化钾mg表示。
皂化值=酸值+酯值。
强心苷:植物中具有强心功能的甾体苷生物碱:一般是指存在于生物体内的一类含氮有机化合物(蛋白质、甲胺、乙胺、氨基酸、氨基糖、肽类和维生素b除外)。
天然药物化学名词解释
![天然药物化学名词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cce57ef6941ea76e58fa042f.png)
天然药物化学名词解释第一章总论(1)单体具有一定分子量的分子式、理化常数和结构式确定的化合物。
(2)有效成分具有生物活性、能起防病治病作用的化学成分或其代谢和转化产物。
(3)无效成分没有生物活性和防病治病作用的化学成分。
(4)有效部位在中药化学中,常将含有一种主要有效成分或一组结构相近的有效成分的提取分离部分称为有效部位。
如人参总皂苷、苦参总生物碱、银杏叶总黄酮等。
(5)有效部位群含有两类或两类以上有效部位的中药提取或分离部分。
(6)一次代谢产物也叫营养成分。
指存在于生物体中的主要起营养作用的成分类型;如糖类、蛋白质、脂肪等。
这些物质对维持植物生命活动来说是必不可少的。
(7)二次代谢产物也叫次生成分。
指由一次代谢产物代谢所生成的物质,次生代谢是植物特有的代谢方式,次生成分是植物来源中药的主要有效成分。
这些物质对维持植物生命活动来说并不是必不可少的。
第二章糖和苷(1)苷苷是由糖及其衍生物的半缩醛或半缩酮羟基与非糖物质(苷元或配基)脱水形成的一类化合物。
新生成的化学键即为苷键。
(2)苷化位移糖与苷元成苷后,苷元的α-C、β-C和糖的端基C的化学位移值均发生了改变,称为苷化位移。
(3)原生苷在植物体内原存在的苷;(4)次生苷原生苷水解掉一个以上单糖的苷。
(5)单糖糖的基本单位,为多羟基的醛(polyhydroxylaldehyde)或多羟基酮(polyhydroxyketone)化合物。
第三章苯丙素类(1)苯丙素类一类含有一个或几个C6-C3单位的天然成分。
(2)香豆素香豆素(香豆精)是具有苯骈-吡喃酮母核的一类化合物的总称。
(3)木脂素木脂素(Lignans)是一类由苯丙素双分子氧化聚合而成的天然成分,即由二分子C6-C3单位氧化缩合而成的化合物。
少数为三聚物和四聚物。
第四章醌类化合物(1)醌指分子中含有六元环状共轭不饱和二酮结构的化合物。
(2)醌类化合物是指分子内具有醌式结构(对醌型、邻醌型)或容易转变成这样结构的天然有机化合物。
天然药物化学
![天然药物化学](https://img.taocdn.com/s3/m/e5183ae1524de518964b7dc0.png)
天然药物化学一;:名词解释天然药物化学:是运用现代科学理论与方法研究天然药物中化学成分中的一门学科。
其研究内容包括天然药物的化学成分(主要是生理活性成分或药物成分)的结构特点,物理化学性质,提取分离方法以及主要类型化学成分的鉴定等。
此外,还将涉及主要类型化学成分的生物合成途径等内容。
糖类:亦称碳水化合物,是植物光合作用的初生产物,同时也是绝大多数天然产物生物合成的初始原件。
生物活性成分:通过不同程度的药性实验和生物活性实现,证明对机体具有一种功能的生理成分。
有效成分:具备生理活性且具有临床疗效的成分。
低聚糖:由2~9个单糖通过苷键结合而成的直链成支链聚糖。
糠醛形成反应:单糖在浓酸(4~10mol/L)加热作用下,脱去三分子水,生成具有呋喃环结构的糖醛衍生物。
糖及苷的羟基反应包括醚化,酯化,缩醛(缩酮)化以及与硼酸的络合反应等。
苯丙烷骨架的两个结构通过其中β、β′或8、8′―碳相连而形成的一类天然产物。
黄酮类化合物:泛指两个具有酚羟基的苯环(A与B环)通过中央三碳原子相互连接而成的一系列化合物。
倍半萜:指骨架由三个异戊二烯单位构成,含十五个碳原子的化合物类群。
挥发油:又称精油,是一类具有芳香气味的油状液体总称。
生物碱:来源于生物界(以植物为主),含N的有机物,同时具有复杂的环状结构,N原子在环内确切含义,含氧化态N原子,存在于生物体中二环状化合物。
二;简答题:常见的用于生物合成的基本单位:C2单位(醋酸单位):如脂肪酸,酚类,苯醌等;c5单位(异戊烯单位);C6单位:如香豆素,木脂体等苯丙素类化合物;氨基酸单位:如生物碱类化合物;复合单位:由以上单位复合构成。
天然化合物的主要生物合成途径:(1)醋酸—丙二酸途径(AA-MA途径):脂肪酸类、酚类、蒽酮类。
(2)栓皮酸途径及莽草酸途径:苯丙素类,香豆类,木质素类木脂体类,黄酮类化合物。
(3)甲戊二羟酸途径(MV A途径):萜类、甾类(4)氨基酸途径:天然产物中的生物碱类成分(5)复合途径:大麻二苯酸,查耳酮、二氢黄酮。
天然药物化学名词解释说课材料
![天然药物化学名词解释说课材料](https://img.taocdn.com/s3/m/028f8e7b2af90242a895e5dd.png)
天然药物化学名词解释1、天然药物:来源于天然资源的药物,是药物的重要组成部分,亦是创新药物和先导物的重要来源2、天然药物化学:现代科学理论、方法和技术研究天然药物中化学成分、寻找药效成分的一门学科3、有效成分(Effective Constituents)指具有生理活性、有药效,能治病的成分。
4、有效部位:指含有一种主要有效成分或一组结构相近的有效成分的部位,称为有效部位。
如:总生物碱、总皂苷或总黄酮等。
5、无效成分(Inffective Constituents)指无生理活性、无药效,不能治病的成分。
6、有毒成分:指能导致疾病的成分。
7、有效部位(Effective Extracts)指含有一种主要有效成分或一组结构相近的有效成分的部位,称为有效部位。
如:总生物碱、总皂苷或总黄酮等。
8、提取常用方法:1.浸渍法 2.渗漉法 3.煎煮法 4.回流提取法 5.连续回流提取法9、利用分子中价键的伸缩及弯曲振动在波数4000~500cm-1红外区域引起的吸收,而测得的吸收图谱叫红外光谱。
特征频率区4000~1600 cm-1指纹区1500~600 cm-110、常见官能团伸缩振动区:①O-H、N-H (3750~3000 cm-1)②C-H (3300~2700 cm-1 )③C≡C(2400~2100 cm-1 )④C=O (1900~1650 cm-1 )⑤C=C (1690~1600 cm-1 )11、已知物的鉴定,一般通过光谱图中吸收峰的位置、强度和峰形与已知化合物的标准红外光谱图相比较,可以判断被测定的化合物是否与已知化合物的结构相同。
红外光谱对未知结构化合物的鉴定,主要用于官能团的确认、芳环取代类型的判断。
12、质谱(mass spectrometry),就是化合物分子经电子流冲击或用其他手段打掉一个电子后,形成正电离子,在电场和磁场的作用下,按质量大小排列而成的图谱。
13、核磁共振波谱是化合物分子在磁场中受到另一射频磁场的照射,当照射场的频率等于原子核在外磁场的回旋频率时,有磁距的原子核就会吸收一定的能量产生能级的跃迁,即发生核磁共振,以吸收峰的频率对吸收强度作图所得到的图谱。
天然药物化学名词解释
![天然药物化学名词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f829c6bded630b1c58eeb556.png)
天然药物化学名词解释第一章总论(1)单体具有一定分子量的分子式、理化常数与结构式确定的化合物。
(2)有效成分具有生物活性、能起防病治病作用的化学成分或其代谢与转化产物。
(3)无效成分没有生物活性与防病治病作用的化学成分。
(4)有效部位在中药化学中,常将含有一种主要有效成分或一组结构相近的有效成分的提取分离部分称为有效部位。
如人参总皂苷、苦参总生物碱、银杏叶总黄酮等。
(5)有效部位群含有两类或两类以上有效部位的中药提取或分离部分。
(6)一次代谢产物也叫营养成分。
指存在于生物体中的主要起营养作用的成分类型;如糖类、蛋白质、脂肪等。
这些物质对维持植物生命活动来说就是必不可少的。
(7)二次代谢产物也叫次生成分。
指由一次代谢产物代谢所生成的物质,次生代谢就是植物特有的代谢方式,次生成分就是植物来源中药的主要有效成分。
这些物质对维持植物生命活动来说并不就是必不可少的。
第二章糖与苷(1)苷苷就是由糖及其衍生物的半缩醛或半缩酮羟基与非糖物质(苷元或配基)脱水形成的一类化合物。
新生成的化学键即为苷键。
(2)苷化位移糖与苷元成苷后,苷元的α-C、β-C与糖的端基C的化学位移值均发生了改变,称为苷化位移。
(3)原生苷在植物体内原存在的苷;(4)次生苷原生苷水解掉一个以上单糖的苷。
(5)单糖糖的基本单位,为多羟基的醛(polyhydroxylaldehyde)或多羟基酮(polyhydroxyketone)化合物。
第三章苯丙素类(1)苯丙素类一类含有一个或几个C6-C3单位的天然成分。
(2)香豆素香豆素(香豆精)就是具有苯骈-吡喃酮母核的一类化合物的总称。
(3)木脂素木脂素(Lignans)就是一类由苯丙素双分子氧化聚合而成的天然成分,即由二分子C6-C3单位氧化缩合而成的化合物。
少数为三聚物与四聚物。
第四章醌类化合物(1)醌指分子中含有六元环状共轭不饱与二酮结构的化合物。
(2)醌类化合物就是指分子内具有醌式结构(对醌型、邻醌型)或容易转变成这样结构的天然有机化合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名词解释
1、天然产物化学:运用现代科学理论与方法研究天然药物中化学成分的一门学科。
2、一次代谢:一次代谢过程是对维持植物生命活动不可缺少的过程,几乎所有绿色植物中都存在。
一代产物:葡萄糖、蛋白质、脂质、核酸
二次代谢:二次代谢过程是指并非在所有植物中都能发生,对维持植物生命活动来说又不起重要作用的过程。
二代产物:生物碱、萜类化合物
3、正相分配色谱:分离水溶性或极性较大的成分如生物碱、苷类、糖类、有机酸等化合物时,固定相多采用强极性溶剂如水、缓冲液等,流动相则用氯仿、乙酸乙酯、丁醇等弱性有机溶剂
反相分配色谱::当分离脂溶性化合物如高级脂肪酸、油脂、游离甾体等时,两相可以颠倒,固定相可用液体石蜡,而流动相则用水或甲醇等极性溶剂
4、苷化位移:糖与苷元成苷后,苷元的α-C、β-C和糖的端基碳的化学位移值均发生了改变,这种改变称为苷化位移
5、苷类:亦称苷或配糖体,是由糖或糖的衍生物,如氨基酸、糖醛酸等于另一非糖物质通过糖的半缩醛或半缩酮羟基与苷元脱水形成的一类化合物
6、低聚糖:由2-9个单糖通过苷键结合而成的直链或支链聚糖
7、香豆素:邻羟基桂皮酸内酯类成分的总称,具有苯骈α-吡喃酮母核的基本骨架
简单香豆素:指仅仅在它的苯环上有取代,且7位羟基与其6位或8位没有形成呋喃环或者吡喃环的香豆素类
呋喃香豆素:其母核的7位羟基与6位或8位取代异戊烯基缩合形成呋喃环的一系列化合物
吡喃香豆素:其母核的7位羟基与6位碳或8位碳上取代的异戊烯基缩合形成吡喃环的一系列化合物及双吡喃香豆素类
8、黄酮类化合物:指基本母核为2-苯基色原酮类化合物,现泛指两个具有酚羟基的苯环(A-与B-环)通过中央三碳原子相互连接而成的一系列化合物
9、萜类化合物:是一类结构多变,数量很大,生物活性广泛的一大类重要的天然药物化学成份。
其骨架一般以五个碳为基本单位,可以看作是异戊二烯的聚合物及其含氧衍生物。
但从生源的观点看,甲戊二羟酸(mevalonic acid,MV A)才是萜类化合物真正的基本单元。
10、薁类化合物:一种特殊的倍半萜,它具有五元环与七元环骈合而成的基本骨架
11、挥发油:具有芳香气味的油状液体总称
酸值:代表挥发油中游离酸和酚类成分的含量。
以中和1g挥发油中含有游离的羧酸合酚类所需的KOH的毫克数来表示
酯值:代表挥发油中脂类成分含量,以水解1g挥发油所需KOH的毫克数来表示
皂化值:以皂化1g挥发油所需KOH的毫克数表示。
事实上,皂化值等于酸值与脂值之和
12、三萜皂苷:三萜皂苷是由三萜皂苷元和糖组成的。
三萜皂苷元是三萜类衍生物,由30个碳原子组成。
13、生物碱:生物碱是天然产的一类含氮有机化合物,大多数具有氮杂环结构,呈碱性并有较强的生物活性。
14、强心苷:存在于植物中具有强心作用的甾体苷类化合物
二、问答题.
1.简述聚酰胺色谱的原理、吸附力的影响因素
适用范围:聚酰胺属于氢键吸附,是一种用途十分广泛的分离方法,极性物质与非极性物质均可适用。
但特别适合分离酚类、醌类、黄酮类化合物。
原理:一般认为是通过分子中的酰胺羰基与酚类、黄酮类化合物的酚羟基,或酰胺键上的游离胺基与醌类、脂肪酸上的羰基形成氢键缔合而产生吸附。
吸附力的影响因素:至于吸附强弱则取决于各种化合物与之形成氢键缔合的能力。
通常在汗水溶剂中大致有下列规律:①形成氢键的基团数目越多,则吸附能力越强②称键位置对吸附力也有影响。
易形成分子内氢键者,其在聚酰胺上的吸附即相应减弱③分子中芳香化程度高者,则吸附性增强;反之,则减弱
2.简述葡聚糖凝胶Sephadex G和羟丙基葡聚糖凝胶Sephadex LH-20的区别?
葡聚糖凝胶:①系由平均分子量一定的葡聚糖及交联剂交联聚合而成。
生成的凝胶颗粒网孔大小取决于所用的交联剂的数量和反应条件。
②加入的交联剂数量越多即交联度越高,网孔越紧密,孔径越小,吸水膨胀也越小;交联度越低,则网孔越稀疏,吸水后膨胀也越大。
③分离水溶性成分④商品型号按交联度大小分类,并以吸水来那个多少表示。
以Sephadex G-25为例,G为凝胶(Gel),后附数字=吸水量*10,故G-25示该葡聚糖凝胶吸水量为2.5ml/g
羟丙基葡聚糖凝胶:为Sephadex G-25经羟丙基化处理后得到的产物,不仅在水中应用,也可在极性有机溶剂或它们与水组成的混合溶剂中膨胀使用。
Sephadex LH-20除保留有Sephadex G-25原有的分子筛特性,可按分子量大小分离物质外,在由极性与非极性溶剂组成的混合溶剂中常常起到反相分配色谱的效果。
3.简述苷键裂解常用的方法有哪些?酸催化水解的反应机理和常用试剂、催化剂有哪些?
方法:酸催化水解、碱催化水解、乙酰解、酶解、过碘酸裂解
酸催化水解的反应机理:苷原子先被质子化,然后苷键断裂形成糖基正离子或半椅式的中间体,该中间体在雨水结合形成糖,并释放催化剂质子。
常用试剂:水或稀酸
催化剂:稀盐酸、稀硫酸、乙酸、甲酸
4.挥发油的通性有哪些?应如何保存?为什么?
①颜色:挥发油在常温下大多为无色或微带淡黄色,也有少数带有其他颜色。
②气味:挥发油大多数具有香气或其他特异气味,由辛辣烧灼的感觉,呈中性或酸性。
③形态:挥发油在常温下为透明液体,由飞冷却时其主要成分可能结晶析出。
④挥发性:挥发油在常温下可自行挥发我、而不留任何痕迹,只是挥发油与脂肪油的本质区别。
保存:贮于棕色瓶内,装满、密塞并在阴凉处低温保存。
原因:与空气及接触,常会逐渐氧化变质,使之比重增加,颜色变深,失去原有香味,并形成树脂样物质,也不能再随水蒸气蒸馏了。
5.试述卓酚酮类化合物的性质?
卓酚酮类化合物是一类变形的单萜,它们的碳架不符合异戊二烯定则,具有如下的特性:
(1)卓酚酮具有芳香化合物性质,具有酚的通性,也显酸性,其酸性介于酚类与羧酸之间,即酚<卓酚酮<羧酸。
(2)分子中的酚羟基易于甲基化,但不易酰化。
(3)分子中的羰基类似于羧酸中羰基的性质,但不能和一般羰基试剂反应。
红外光谱中显示其羰基(1650-1600cm-1)和羟基(3200-3100cm-1)的吸收峰,较一般化合物中的羰基略有区别。
(4)能与多种金属离子形成络合物结晶体,并显示不同颜色,以资鉴别。
6.苷键具有什么性质,常用哪些方法裂解?酸催化水解的反应机理和常用试剂、催化剂有哪些?
答:苷键是苷类分子特有的化学键,具有缩醛性质,易被化学或生物方法裂解。
苷键裂解常用的方法有酸、碱催化水解法、酶催化水解法、氧化开裂法等。
酸催化水解的反应机理:苷原子先被质子化,然后苷键断裂形成糖基正离子或半椅式的中间体,该中间体在雨水结合形成糖,并释放催化剂质子。
常用试剂:水或稀酸。
催化剂:稀盐酸、稀硫酸、乙酸、甲酸
7.为什么β-OH蒽醌比α-OH蒽醌的酸性大。
α-位上的羟基因与c=o基形成氢键缔合,表现出更弱的酸性。
8.试述黄酮类化合物的基本母核及结构的分类依据,常见黄酮类化合物结构类型可分为哪几类?
根据中央三碳链的氧化程度、B-环连接位置(2-或3-位)以及三碳链是否构成环状等特点可将主要天然黄酮类化合物分类:
黄酮类、黄酮醇类、二氢黄酮类、异黄酮类、鱼藤酮类、紫檀素类、二氢黄酮醇类、花色素类、查耳酮类、二氢查耳酮类等
9.皂苷溶血作用的原因及表示方法?含有皂苷的药物临床应用时应注意什么?
皂苷的溶血作用是因为多数皂苷能与红细胞膜上胆甾醇结合生成不溶于水的复合物,破坏了红细胞的正常渗透性,使细胞内渗透压增高而使细胞破裂,从而导致溶血现象。
各种皂苷的溶血作用强弱不同,可用溶
血指数表示。
含有皂苷的药物临床应用时应注意不宜供静脉注射用。
10.写出铅盐沉淀法分离酸性皂苷与中性皂苷的流程。
总皂苷/ 稀乙醇
过量20%中性醋酸铅
静置,过滤
滤液沉淀
(中性皂苷)悬于水或稀醇中
通H2S气体
PbS 溶液
(酸性皂苷)
11.试述黄酮(醇)多显黄色,而二氢黄酮(醇)不显色的原因。
黄酮、黄酮醇及其苷类多显灰色~黄色,查耳酮为黄~橙黄色,而二氢黄酮、二氢黄酮醇、异黄酮类,因不具有交叉共轭体系或共轭链短,故不显色(二氢黄酮及二氢黄酮醇)或显微黄色(异黄酮)。
12.试述黄酮(醇)难溶于水的原因。
原因:黄酮、黄酮醇、查耳酮等平面性强的分子,因分子与分子间排列紧密,分子间引力较大,故更难溶于水。
13.试述二氢黄酮.异黄酮.花色素水溶液性比黄酮大的原因。
原因:黄酮、黄酮醇、查耳酮等平面性强的分子,因分子与分子间排列紧密,分子间引力较大,故更难溶于水;二氢黄酮及二氢黄酮醇等因系非平面性分子,故分子与分子间排列不紧密,分子间引力降低,有利于水分子进入,溶解性稍大;花色苷元(花青素)类虽也为平面性结构,但因以离子形式存在,具有盐的通性,故亲水性较强,水溶度较大。
14.提取强心苷原生苷时应注意哪几方面因素?
⑴原料须新鲜,采集后要低温快速干燥,保存期间要注意防潮。
⑵可用乙醇提取破坏酶的活性,通常用70%~80%的乙醇为提取溶剂。
⑶同时要避免酸碱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