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二单元 第三节 原子的构成

鲁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二单元 第三节 原子的构成
鲁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二单元 第三节 原子的构成

鲁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三节原子的构成

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一、单选题

1 . 下列说法或列举的客观事实与对应的化学基本理念不相符的是

A.微粒观:所有原子的原子核都是由质子和中子构成的

B.分类观:根据元素组成的不同,可将纯净物分为单质和化合物

C.转化观:在一定条件下,CO2和CO可以相互转化

D.辩证观:任何一种物质都有“利”和“弊”的两个方面,氧气也不例外

2 .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同一个反应可能有多种催化剂B.所有原子都有质子、中子和电子构成

C.不同元素的中子数不同D.根据化学方程式可以获得该反应快慢的信息

3 .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电解水产生氢气和氧气,证明化学反应中分子、原子都可再分

B.金刚石和石墨都是由碳元素组成的单质,说明同种元素可以组成不同种物质

C.铁由原子构成,二氧化碳由分子构成,由此可见物质都是由分子和原子构成的

D.100mL的酒精和100mL的水混合后体积小于200mL,是由于分子变小的缘故

4 . 铁是常见的金属元素,它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信息如图所示,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A.铁原子的核外电子数为26,中子数为30

B.该元素组成的单质是目前世界年产量最高的金属

C.该元素是地壳中含量最高的金属元素

D.该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为56

5 . 下图是硅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一格,依据图中的信息得到的下列认识错误的是()

A.该元素原子的质子数为14

B.该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为28.09

C.该元素一个原子的原子核外有14个电子

D.该元素属于金属元素

6 . 2014年4月14日,科学家约翰?帕特森向人们展示了一款真正意义上的原子手表,它内置了一个芯片级的铯原子钟,每1000年仅有1秒的误差.已知这种铯原子核内质子数为55,相对原子质量为133,则其核外电子数为

A.188B.78C.55D.23

7 . 钛被称为航空金属,国产C919大飞机的钛合金用量达到9.3%。已知一种钛原子核内有22个质子和26个中子,该原子的核外电子数为

A.4B.22C.26D.48

8 . 构成物质的粒子有分子、原子和离子,有关这三种粒子的说法错误的是()

A.同种原子可能构成不同分子

B.当原子失去或者得到电子时,其性质没有发生改变

C.同一元素的两种粒子,其原子核内质子数一定相同

D.分子和原子都在不断运动,离子也是不断运动的

9 . 下列对分子、原子、离子的认识正确的是()

A.分子和原子在化学变化中都能够再分

B.一般金属元素在化学反应中容易得到电子,成阴离子

C.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

D.分子之间有间隔,原子之间没有间隔

10 . 下列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但是原子核的体积很小

B.原子是构成物质的最小微粒

C.元素是以原子中的质子数来分类的

D.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分成原子,原子种类则没有发生改变

11 . 锂矿是重要的国家战略资源,有着21世纪改变世界格局的“白色石油”和“绿色能源金属”之称。如图是锂原子结构示意图和锂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相关信息。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锂元素属于非金属元素

B.锂原子在化学反应中易失电子

C.锂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是6.941 g

D.锂原子核内有3个中子

12 . 小明同学对探究分子性质的实验(图1)进行了改进,如图2所示,试管丁、戊中各有一张每隔2厘米滴有一滴酚酞溶液的滤纸条,装有适量浓氢水的小药瓶固定在橡皮塞上,试管丁中小药瓶上的瓶塞已塞紧,试管戊中的小药瓶上无瓶塞。关于图1、图2中的实验以下说法中错误的是()

①图2比图1的实验更环保、更节约;

②图1和图2的实验均能证明分子在不断在动;

③如果丁中没有小药瓶,图2的实验也可达到实验目的;

④图1中烧杯甲中液体会变成红色,烧杯乙不变色;

⑤若将戊浸入冰水中,滤纸条不会变红;

A.①②B.③④C.③⑤D.④⑤

13 . 下列关于四种粒子结构示意图的说法正确的是

A.①③属于不同种元素B.④属于离子,离子符号为 Mg2-C.②③的化学性质相似D.①④均达到相对稳定的结构

14 .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物质叫单质。

B.质子数相同的粒子属于同种元素。

C.空气中氧气的质量分数为21%

D.原子形成离子的过程中核外电子层不会增加。

15 . 下列物质的化学性质是由其分子保持的是

A.过氧化氢B.氯化钠C.铁D.碳

16 . 如图是五种粒子的结构示意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①③属于同种元素

B.③⑤化学性质不相似

C.②③④均表示离子

D.②④形成的化合物原子个数比为1:1

17 . 重水的重要用途是在核反应堆中作减速剂,一个重水分子是由两个重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构成,一个重氢分子由两个重氢原子构成,重氢原子核电荷数为1,相对原子质量为2,氧原子相对原子质量为16,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重水的相对分子质量为20B.重氢原子核内没有中子

C.重氢分子的相对分子质量为2D.重氢原子核内有2个质子

18 . 下列粒子结构示意图表示原子的是

A.A B.B C.C D.D

19 . 某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为272,其原子核内有161个中子。该元素的核电荷数为()

A.111B.161C.272D.433

20 . 下列关于微观粒子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A.花香四溢,是因为分子在不断地运动

B.大多数物体受热时体积增大,是因为受热时分子体积增大

C.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以再分,原子不可再分

D.该原子在化学变化中容易得到电子

21 . 下列是几种粒子的结构示意图,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①和④两种粒子的化学性质相似B.②和③表示的粒子均为离子

C.③和④属于同种元素的不同粒子D.③表示的粒子的符号为Mg+2

22 . 铟(In)的粒子结构示意图如图所示:

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铟位于元素周期表第四周期

B.该图表示铟的原子结构示意图

C.该图表示铟属于稀有气体元素

D.硝酸铟的化学式为In(NO3)3

23 . 结构决定性质,下列微粒的化学性质比较活泼的是()

A.A B.B C.C D.D

24 . 有关氧原子的描述正确的是()

A.一个氧原子的质量是16g

B.1g氧原子和1g氧分子含有相同的原子个数

C.氧原子的摩尔质量在数值上等于氧原子的质量

D.氧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就是1mol氧原子的质量

25 . 推理是学习化学的一种重要方法。下列推理合理的是

A.原子和分子都是微观粒子,化学变化中原子不能再分,所以分子也不能再分

B.物质在空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可证明该物质一定含碳、氢、氧三种元素

C.金刚石和石墨都是由碳元素组成的单质,所以它们的性质完全相同

D.化合物是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所以只含一种元素的物质一定不是化合物

26 . 美国铱星公司原计划发射77颗卫星,其发射的卫星的数目恰好与铱元素的原子核外电子数目相等,下列关于铱元素的说法正确的是()

A.铱元素的质子数为70B.铱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为77

C.铱元素核电荷数77D.铱元素为非金属元素

二、填空题

27 . 化学可以从微观角度认识世界,请用微粒的观点回答问题。

(1)氧气和液氧都是由_____构成的

(2)氧气可压缩为液氧储存于钢瓶中,说明_____。

(3)空气中的氧气无处不在,是_____的结果。

(4)氧气与碳发生化学反应时,没有改变的两种粒子是_____。

28 . 某同学用分子的观念对下列宏观现象进行了解释,其中不正确的是_____

A 非吸烟者受到被动吸烟的危害,是因为分子在不断地运动

B 空气能被压入足球中,是因为分子变小了

C 不同的花儿有不同的香味,是因为不同的分子性质不同

D 温度越高,水蒸发越快,是因为温度越高分子运动速度越慢

E 固体碘、碘蒸气都能使淀粉溶液变蓝,而碘化钾不能,是因为分子能保持物质的化学性质

29 . 如图所示,将滴有酚酞试液的滤纸放在试管中,试管口塞上一团脱脂棉。(提示:酚酞遇氨水变红色)。将浓氨水滴在脱脂棉上。

(1)观察到_____(填“A”或“F”)点先变红色,这一实验说明,所用两种试剂中_____具有挥发性。

(2)实验中,往往在试管下放一张白纸,白纸的作用是_____。

30 . 根据下列五种微粒的结构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⑴图中微粒共能表示______种离子,图中所有元素共同组成化合物的化学式__________。

⑵该化合物在实验室中必须密封保存,其原因:一是暴露在空气中易_________;二是与空气中的某物质发生反应而变质,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_。

⑶根据你所掌握的知识,能与水反应放出气体的是_____________(填A~E字母)。

31 . 根据下列粒子结构示意图,请你回答:

(1)具有相对稳定结构的是______(选填序号)。

(2)化学性质最相似的两种元素是________(选填字母)。

A.①和②

B.①和④

C.②和③

D.③和④

32 . 如图,根据是钠、镁、钾、钡的原子结构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钡原子_____(“得到”或“失去”)电子变成钡离子;

(2)金属钾的活动性比金属钠强,是因为钾原子比钠原子多1个电子层,更容易失去电子,据此判断,金属钡的活动性比镁____。

33 . 化学是在分子、原子水平上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及其应用的一门基础自然科学。

(1)氟原子结构示意图为,氟原子在化学反应中易_____(填“得到”或“失去”)电子,由钠元素和氟元素组成的化合物氟化钠的化学式为_____。

(2)在水,汞,氯化钠三种物质中,由离子构成的物质是_____;保持水的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是_____。

(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_____(填字母)

A 氯化氢是由氢、氯两种元素组成的

B 氯化氢是由氢气和氯气混合而成的

C 氯化氢是由一个氢原子和一个氯原子构成的

34 . 已知一个碳12原子的质量为mkg,一个A原子的质量为nkg,其中有a个质子,则A原子中的中子数约是___。

35 . 下图中的①、②是氧元素、钙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信息,A、B、C、D是四种粒子的结构示意图. 请你回答下列问题.

(1)氧元素的原子序数为________,钙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为_____.

(2)B粒子属于______(填“原子”“阴离子“阳离子”);若D为原子,X=____.

(3)B粒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为_______,该元素为_______(填“金属”或“非金属”)元素,在化学反应中易_____(填“得”或“失”)电子

(4)A、B、C、D中属于同种元素的粒子是_______(填序号)。

36 . 在分子、原子、质子、中子、电子、原子核这些粒子中选择填空:

(1)能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粒子是______

(2)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是______。

(3)能直接构成物质的粒子是______、______。

(4)构成原子核的粒子是______、______。

(5)带正电的粒子是______、______。

(6)带负电的粒子是______。

(7)不带电的粒子______、______、______。

(8)质量与氢原子质量近似相等的粒子是______、______。

(9)质量最小的是______。

(10)在同一原子中数目相等的______、______。

37 . 元素的种类决定于原子的_________;元素的化学性质主要由原子的_____决定;在阴离子中,核电荷数_____质子数_______电子数( 填小于、大于或等于);相对原子质量≈__________+___________。

38 . 下图为四种离子的结构示意图,完成以下填空:

(1)属于阳离子结构的粒子是_____(填字母序号,下同)。

(2)B粒子的半径_____C粒子的半径(填“大于”“小于”或“等于”)。

(3)某元素R形成的氧化物为R2O3,则R的原子结构示意图可能是_____。

39 . 元素周期律的发现对于寻找新材料、制备农药等具有重要作用。

(1)发现了元素周期律、制作出世界上第一张元素周期表的化学家是_____(填字母序号)。

A 门捷列夫

B 达尔文 C

牛顿

(2)硅是重要的半导体材料。如图是元素周期表中硅元素的信息,由图可推知,硅原子的核外电子数为_____。

40 . 图1是铝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相关信息,图2是几种微粒的结构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铝的相对原子质量为_____。

(2)图2中,B所对应的元素位于元素周期表的第_____周期。

(3)铝元素和镁元素的本质区别是_____。

(4)图2中,属于相对稳定结构的原子是_____(填字母序号)。

41 . 用、、、、等符号填空.在反应中,反应前后发生改变的微粒是________,生成的新微粒是________,该化学变化中最小微粒是________

最新科技报道,夏威夷联合天文中心的科学家在宇宙中发现了氢元素的一种新粒子,它的组成可用表

示.个粒子中含有________个质子,________个电子.

物质的性质中,有些对我们人类有利,也有些对我们有害,真是“让我欢喜让我忧”.请你仿照示例,选择一种物质填写下表:

物质有利的一面(用途)不利的一面(危害)

示例:氧气供给呼吸,支持燃烧引起金属生锈和食物腐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一、单选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二、填空题1、

2、

3、

4、

5、

6、

7、

8、9、

10、

11、

12、

13、

14、

15、

鲁教版九年级化学知识点

第一单元 步入化学殿堂 第一节 奇妙的化学 一.化学研究对象 化学是一门研究物质的组成与结构、性质与变化、用途与制法的自然科学 【知识解读】 1 2所示,一个水分子是由 两个氢原子与一个氧原子构成的。 3.同种物质的组成与结构相同,组成相同的物质不一定是同一物质。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都是由碳元素与氧元素组成的,但是,一个一氧化碳分子是由一个碳原子与一个氧原子构成的,一个二氧化碳分子是由一个碳原子与两个氧原子构成的,如图 。所以,虽然他们组成相同 但是结构不同,而不是同一物质。 4、 二.物质的变化与性质(重点) 【知识解读】 1、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 据变化过程中的现象、变化前后物质的性质对比来判断是否有新物质生成。中考中,常考的事例都是生活中和初种化学教材中大家熟悉的例子。 2、物理性质与化学性质 性质与变化的关系:性质决定变化。性质表示一种变化发生的可能性,变化表示这种变化正在或已经发生。例如,碗易打碎,描述的是性质,碗仍然完好无损;而碗打碎了,描述是变化,则碗已经成为了碎瓷片。同时要注意,一些物理性质如物质的颜色、形状、状态、密度、气味、味道等 组成与结构 性质与变化 用途与制法 决定 决定 变化 性质 没有生成新物质的变化 生成新物质的变化 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的性质 物质发生化学变化时表现出来的性质 物质

不需要发生任何变化就能表现出来。 物理性质与化学性质的判断:首先,判断描述的是变化还是性质,如果描述的是性质,再假设发生了变化,如果发生的变化是化学变化,则描述的是化学性质;如果发生的是物理变化或不能发生变化,则描述的是物理性质。 三.绿色化学(热点) 绿色化学又称环境无害化学、环境友好化学、清洁化学。绿色化学的理想是不再使用有毒、有害物质,原料百分之百地转变成产物,生产对环境友好的产品。绿色化学是一门从源头上阻止污染的化学。最符合绿色化学要求的基本反应类型是化合反应。 第二节化学之旅 一、科学探究 科学探究一般包括:提出问题、建立假设、收集证据(包括设计实验方案、进行实验等)、获的结论、交流评价这样几个环节 二、实验现象和实验结论 描述实验的基本方法包括三个方面:实验操作过程、实验现象、实验结论 【知识解读】 1、实验现象是通过人体感觉器官直接观察感觉到的,如:发光、放热、变色、产生气体、生成沉淀等;实验结论是通过对现象的分析推理而得到的。 2、在描述时实验现象和实验结论不能混淆,常见的是现象中有结论,尤其是在描述现象时,不能出现生成物的名称。 3、“白烟”是由固体小颗粒组成的,“白雾”是由小液滴组成的。在现象描述时不能将二者混淆。 三、探究蜡烛的燃烧: 1、观察蜡烛燃烧:①点燃蜡烛,蜡烛先熔化,再气化,最后燃烧;②蜡烛燃烧时,有黄色的火焰,冒出少量的黑烟,释放出大量的热量;③蜡烛熄灭时,冒出有刺激性气味的白烟;④蜡烛熄灭后,熔化的石蜡逐渐凝固。 2、检验蜡烛燃烧的产物:①在火焰上方罩一个冷而干燥的烧杯,烧杯内壁有水雾出现,说明蜡烛燃烧有水生成。②在火焰上方罩一个干燥的烧杯,一会儿,迅速将烧杯倒置,倒入少量澄清石灰

鲁教版九年级上册化学教学计划

鲁教版九年级上册化学教学计划 教师_____ 日期______ 一、学情分析: 化学是一门九年级刚开设的新课程,与生活的联系较多,学生学习的热情较高,教师应正确引导,以期在中考中取得好的成绩。本期我担任九年级化学教学任务,这些学生基础高低参差不齐,相对而言1班学生学习较认真;而2班学生大部分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行为习惯。教师要做好每一个学生的工作,使他们在各自原有的基础上不断发展进步。 二、教学总体目标 义务教育阶段的化学课程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主旨,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帮助学生了解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和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使学生获得进一步学习和发展所需要的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引导学生认识化学在促进社会发展和提高人类生活质量方面的重要作用,通过化学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社会责任感,提高未来公民适应现代社会生活的能力。 三、教学具体目标 通过义务教育阶段化学课程的学习,学生主要在以下三个方面得到发展。 知识与技能: , 1.认识身边一些常见物质的组成、性质及其在社会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能用简单的化学语言予以描述。 2.形成一些最基本的化学概念,初步认识物质的微观构成,了解化学变化的基本特征,初步认识物质的性质与用途之间的关系。 3.了解化学与社会和技术的相互联系,并能以此分析有关的简单问题。

4.初步形成基本的化学实验技能,能设计和完成一些简单的化学实验。 过程与方法: 1.认识科学探究的意义和基本过程,能提出问题,进行初步的探究活动。 2.初步学会运用观察、实验等方法获取信息,能用文字、图表和化学语言表述有关的信息,初步学会运用比较、分类、归纳、概括等方法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 3.能用变化与联系的观点分析化学现象,解决一些简单的化学问题。 《 4.能主动与他人进行交流和讨论,清楚地表达自己的观点,逐步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保持和增强对生活和自然界中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学习化学的兴趣。 2.初步建立科学的物质观,增进对"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变化的"等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认识,逐步树立崇尚科学、反对迷信的观念。 3.感受并赞赏化学对改善个人生活和促进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关注与化学有关的社会问题,初步形成主动参与社会决策的意识。 4.逐步树立珍惜资源、爱护环境、合理使用化学物质的观念。 5.发展善于合作、勤于思考、严谨求实、勇于创新和实践的科学精神。 6.增强热爱祖国的情感,树立为民族振兴、为社会的进步学习化学的志向。 { 四、具体措施 (1)加强实验教学

九年级化学原子的构成练习题11

第四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 课题1 原子的构成 5 分钟训练(预习类训练,可用于课前) 1.原子是____________中的最小粒子,是指在____________中不可再分,不等于原子不可再分。通常原子是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三种粒子构成的。 思路解析:本题考查原子的概念和基本组成。 答案:化学变化化学反应质子中子电子 思路解析:本题考查原子的结构、组成和各种粒子的带电性质 & 答案:(1)负电一个单位负电荷正电一个单位正电荷不带电 (2)1/1 83611 3.已知每个电子的质量约为每个质子(或中子)质量的1/1 836,所以在科学上计算原子的质 通过此表,可总结出“在原子里质子数等于电子数”。还能总结出: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思路解析:总结的过程是一个观察比较的过程,通过观察比较找出一个规律。本题可通过观察比较横行数据和纵列数据找出原子构成的一些规律。观察比较每一横行数据不难发现: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原子核内不一定都有中子;原子核内质子数不一定等于中子数。观察比较纵列数据可发现:质子数决定原子种类;核外电子总数可间接推理原子种类……答案:

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一原子的构成(初)

原子的构成 教学目标:了解原子的构成。能根据原子组成符号A Z X判断原子的构成。知道元素、核素、同位素的概念。 教学重点:掌握构成原子的粒子间的关系。掌握质量数和A Z X的含义。 教学难点:元素、核素、同位素的概念。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关于原子的构成,我们在初中就已很熟悉。请同学们说出构成原子的粒子有哪些?它们是如何构成原子的? 【学生活动】构成原子的粒子有质子、中子、电子三种;其中,质子和中子构成了原子的原子核,居于原子中心,电子在核外做高速运动。 【教师活动】板书:一、原子的构成 核内质子 原子核 原子核内中子 核外电子 【教师活动】质子、中子、电子是构成原子的三种粒子,这三种粒子的质量大小带电荷情况等方面有什么差异?请同学们运用教材表1—7中的数据进行比较。 学生活动:可能有多数同学会提出什么是相对质量的问题?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课本注释,理解C—12原子的构成以及质子、中子、电子的相对质量的含义。(一个C—12原子的质量是1.9932×10-26Kg,可让学生计算质子、中子、电子的相对质量并与表中的数据比较是否一致。)通过以上数据的比较同学们能得出哪些结论? 【学生活动】三种微粒的质量都很小,中子和质子的质量基本相等,电子的质量最小;中子不带电荷,质子带正电荷,电子带负电荷,质子和电子的带电量相等…… 【教师活动】追问:原子的质量集中在原子核上还是原子核外?为什么?相对于整个原子来说,原子核外某个电子的质量能否忽略不计?据报道,国外某研究所已发现了114号元素的原子,这种原子的核外共有114个电子,你认为在计算该原子的质量时能否把114个电子都忽略不计? 【学生活动】通过计算得出能忽略不计的结论。 【教师活动】请学生总结有关原子的质量与质子、中子、电子的质量之间的关系。 【学生活动】原子的质量集中在原子核上,核外电子的质量可以忽略不计,质子和中子的质量基本相等。 【教师活动】请同学们比较一下质子、中子、电子带电荷的情况,能得出什么结论?氢、钠、氯、氩等原子都是显电中性,由此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学生活动】中子不带电质子带正电荷电子带负电荷。原子显电中性,说明每种原子中核内的质子数与原子核外的电子数相等。 【教师活动】教师总结:根据刚才同学们的研究,大家已获得一些共同的认识。总结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原子的质量集中在原子核上,原子的质量大小由原子核中的质子数和中子数决定;由于原子显电中性,所以原子核内的质子数与核外的电子数相等。 请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交流讨论,完成教材第30页的“问题解决”。结束后请学生代表发言,汇报讨论结果。 【学生活动】学生可能会提出问题:什么是质量数?“A Z X”的含义是什么?为什么在“A Z X”中不直接标出中子数和电子数?等等。

独家(共23套)最新鲁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全册)同步练习题汇总(word打印版)

(共23套)最新鲁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全册)同步练习 题汇总(word打印版) 1.1化学真奇妙 一、单选题(共9题;共18分) 1.下列过程中发生化学变化的是() A. 铁丝弯曲 B. 西瓜榨汁 C. 食品腐烂 D. 灯丝熔断 2.(2016?遂宁)遂宁不仅山清水秀、景色迷人, 而且特产也非常丰富.以下特产制作的部分过程中涉及到化学变化的是() A. 生产红糖时蒸发甘蔗汁液 B. 制作红苕粉时晒干水分 C. 制作蓬溪姜糕时将成品切块包装 D. 配制沱牌曲酒时发酵粮食 3.下列变化中, 没有新物质生成的是() A. 铁铸成锅 B. 葡萄酿成酒 C. 木柴燃烧 D. 面包发霉 4.成语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瑰宝。下列成语中包含化学变化的是( ) A. 刻舟求剑 B. 花香四溢 C. 投鞭断流 D. 钻木取火 5.下列我省的一些景点和特色中, 其中发生变化的是()

A. 黄山云海 B. 徽州石雕 C. 广德太极洞溶洞 D. 阜阳剪纸 6.下列变化一定属于化学变化的是()①粮食酿成酒②爆炸③用活性炭除去有毒气体④植物的光合作用⑤自行车骑一段时间后, 车圈生锈了⑥洗完的衣服在阳光下晾晒, 很快会干 A. ①②③ B. ② C. ①④⑤ D. ③④⑤ 7.下列变化中, 属于物理变化的是() A. 蜡烛的燃烧 B. 食物腐败 C. 植物光合作用 D. 酒精挥发 8.下列过程中, 只发生物理变化的是() A. 火箭发射 B. 节日焰火

C. 风力发电 D. 葡萄酿酒 9.下列过程中, 不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A. 铁锅生锈 B. 煤气燃烧 C. 石蜡熔化 D. 大米酿酒 二、填空题(共4题;共20分) 10.水通直流电, 可观察到正负电极上都出现________ , 可以用________ 检验正极的玻璃管中聚集的气体, 可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__;可以用________ 检验负极的玻璃管中聚集的气体, 可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__ ;由于这是一种具有________性的气体, 因此点燃前必须________ .该反应的文字表达式是________ . 11.在燃烧匙里放入少量白糖, 加热, 白糖熔化变成液体, 这时白糖发生了________ 变化.若继续加热, 白糖变黑, 生成了碳, 这时白糖发生的变化属于________ 变化. 12.当前从全球范围来看, 所面临的挑战有健康问题, 能源问题, 粮食问题, 环境问题等.化学家们希望从化学角度, 通过化学方法来解决这些问题, 为人类的发展与进步做出更大的贡献, 化学界所研究的课题很多, 其中有:①合成高效化肥;②新型高效药品的开发; ③研制快速降解的塑料;④寻找高效催化剂在低耗下分解水得到氢气;⑤合成人造皮肤;⑥研制植物营养液进行无土栽培;⑦在无毒、无害的条件下进行化学反应;⑧开发新型制冷剂代替氟利昂;⑨消除汽车有害尾气.请将以上问题归类, 并把其课题序号填在相应的横线上.(1)健康问题:________ . (2)能源问题:________ . (3)粮食问题:________ . (4)环境问题:________ . 13.蔗糖受热熔化的过程中, 蔗糖分子本身________ (填“变”或“不变”), 只是蔗糖分子________ (填“获得”或“失去”)能量, 蔗糖分子运动________ (填“加快”或“减慢”), 因而属于________ 变化.如果继续加热可能变成黑色, 此时, 蔗糖分子本身

鲁教版初三化学知识点(全册)

第一单元步入化学殿堂 第一节化学真奇妙 一、化学改变了世界 1、天然材料:木材、棉花、石料、竹子等自然界中本来就存在的 人造材料:塑料、玻璃、不锈钢、化肥、农药等通过化学变化制的的,属于化学制品2、与人类社会发展的关系 信息科学、功能材料研制、能源开发利用、环境保护、生命过程探索等。 二、神奇的化学变化 (一)观察化学变化的现象 1、点燃镁条 (1)现象:①发出耀眼的白光 ②放出大量的热量 ③生成白色粉末 点燃 (2)结论:镁+氧气氧化镁 Mg O2MgO 2、氢氧化钠溶液与无色酚酞试液的作用 氢氧化钠溶液能使无色酚酞试液变成红色(无色酚酞试液遇氢氧化钠溶液变成红色)。3、锌与稀盐酸反应 (1)现象:产生气泡 (2)结论:锌+盐酸→氯化锌+氢气 Zn HCl ZnCl2 H2 4、硫酸铜溶液与氢氧化钠溶液的反应 (1)现象:生成蓝色沉淀 (2)结论:硫酸铜 + 氢氧化钠→氢氧化铜 + 硫酸钠 CuSO4 NaOH Cu(OH)2↓ Na2SO4 注意:对实验现象的描述语言中,不能出现物质名称,它不同于实验结论。如:实验现象是蜡烛燃烧发光、放热、生成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实验结论是蜡烛燃烧生成二氧化碳。 (二)化学变化:生成新物质的变化 1、特征:有新物质生成 2,、伴随现象:发光、放热、变色、生成沉淀、产生气体 3、伴随能量变化: 能量的释放:化学能转化为热能、光能、电能 能量的储存:光合作用 (三)物理变化:没有生成新物质的变化 伴随现象:物质的外形、状态发生变化,也可能发光、发热等。 (四)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本质区别:是否有新物质生成(判断依据) 三、物质构成的奥秘 1、在微观上,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离子构成,而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 如:分子构成的物质:水、氢气,氧气,二氧化碳,氯化氢气体等。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原子的构成》教案设计

4.1 原子的构成 一、教材分析 本课题包含两部分内容,即“原子的构成”和“相对原子质量”。内容较抽象,远离学生的生活经验。此前,学生已经学习了分子、原子的概念,初步探索了物质构成的奥秘,但原子是否可以再分?原子的质量有多大?等等问题,学生并不知道。为此,教材编排简洁扼要,内容浅显,而且较多地穿插了图、表等资料,既增加了直观性,一目了然,又便于进行类比、分析,启发学生的想象。 二、学生分析 通过对教材前几章的学习,学生学习了分子、原子的概念,初步探索了物质构成的奥秘,为本节的学习奠定了很大的基础。但是学生对很多的问题还存在很大的疑问。如原子是否可以再分?原子的质量有多大?等等。本节课主要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基础,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通过讨论交流,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浓厚的探究欲望, 三、教学策略 对于“原子的构成”这部分,由于在现阶段的教学条件下,原子这种微观粒子既

看不见也摸不到,只能靠分析宏观现象去诱发想象,因此对于初学者来说有一定的困 难。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尽可能使用模型、多媒体动画片等辅助手段,以增强教学的直 观性。这样既能诱发想象,加强对知识的理解,又能把抽象变为生动,增强学习这部 分知识的兴趣。教材中穿插了多张图表,让学生在阅读的基础上,进行分组讨论与交 流,既可以初步培养学生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的能力,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四、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原子是由质子、中子和电子构成的; (2)初步了解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并会查相对原子质量表。 2.过程与方法 (1)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图、表等资料,借助模型,多媒体等教学手段,化抽象为直观, 初步学会运用类比、想像、归纳、概括等方法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 (2)通过讨论与交流,启发学生的思维,逐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激发学生对微观世界的探究欲和学习化学的兴趣; (2)对学生进行世界的物质性、物质的可分性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教育。 五、教学重难点、难点 重点:原子的内部结构、相对原子质量 难点:对“原子不显电性”的理解 六、教学方法 以创设情境活动为核心,生自主学习、自主讨论相结合的活动元教学 七、教学过程 什么是分子

鲁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知识点总结

第一单元步入化学殿堂 1、化学,是有关物质变化的学问。是利用实验的方法研究物质及其变化的原因和规律,继而根据这些规律来改变和创造物质。 2、物质的变化:物理变化---没有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化学变化--- -生成了其他物质的变化 3、如何知道物质是否发生了化学变化: A、有新物质生成; B、伴随现象(发光、发热、颜色变化、产生 气体、生成沉淀) 4、蜡烛燃烧实验 (1)火焰:焰心、内焰(最明亮)、外焰(温度最高) (2)比较各火焰层温度:用一火柴梗平放入火焰中。现象:两端先碳化;结论:外焰温度最高 (3)检验产物H2O:用干冷烧杯罩火焰上方,烧杯内有水雾 CO2:取下烧杯,倒入澄清石灰水,振荡,变浑浊 (4)熄灭后:有白烟(为石蜡蒸气),点燃白烟,蜡烛复燃。说明石蜡蒸气燃烧。 5、化学变化还会伴随能量的变化 6、学习化学的重要途径——科学探究 ----一般步骤: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收集证据(包括设计实验方案、进行实验等)获得结论→反思与评价→交流与表达 7、化学实验(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 常用仪器及使用方法 (一)用于加热的仪器--试管、烧杯、烧瓶、蒸发皿、锥形瓶、坩埚可以直接加热的仪器是--试管、蒸发皿、燃烧匙、坩埚 只能间接加热的仪器是--烧杯、烧瓶、锥形瓶(垫石棉网—受热均匀) 可用于固体加热的仪器是--试管、蒸发皿、坩埚 可用于液体加热的仪器是--试管、烧杯、蒸发皿、烧瓶、锥形瓶

不可加热的仪器——量筒、漏斗、集气瓶、水槽 (二)测容器--量筒 量取液体体积时,量筒必须放平稳。视线与刻度线及量筒内液体凹液面的最低处保持水平。 量筒不能用来加热,不能用作反应容器。量程为10毫升的量筒,一般只能读到0.1毫升。 (三)称量器--托盘天平(用于粗略的称量,一般能精确到0.1克。) 注意点:(1)先调整零点;(2)称量物和砝码的位置为“左物右码”;(3)称量物不能直接放在托盘上。一般药品称量时,在两边托盘中各放一张大小、质量相同的纸,在纸上称量。潮湿的或具有腐蚀性的药品(如氢氧化钠),放在加盖的玻璃器皿(如小烧杯、表面皿)中称量;(4)砝码用镊子夹取。添加砝码时,先加质量大的砝码,后加质量小的砝码;(5)称量结束后,应使游码归零。砝码放回砝码盒。 (四)加热器皿--酒精灯 (1)酒精灯的使用要注意“三不”:①不可向燃着的酒精灯内添加酒精;②用火柴从侧面点燃酒精灯,不可用燃着的酒精灯直接点燃另一盏酒精灯;③熄灭酒精灯应用灯帽盖熄,不可用嘴吹熄。 (2)酒精灯内的酒精量不可超过酒精灯容积的2/3也不应少于1/3。(3)酒精灯的火焰分为三层,外焰、内焰、焰心。用酒精灯的外焰加热物体。 (4)如果酒精灯在燃烧时不慎翻倒,酒精在实验台上燃烧时,应及时用沙子盖灭或用湿抹布扑灭火焰,不能用水冲。 (5)灯帽要重复盖一次,避免负压,灯帽不易打开。 (五)夹持器--铁夹、试管夹 铁夹夹持试管的位置应在试管口近1/3处。不要把拇指按在试管夹短柄上。 试管夹夹持试管时,应将试管夹从试管底部往上套;夹持部位在距试管口近1/3处;用手拿住 (六)分离物质及加液的仪器--漏斗、长颈漏斗

鲁教版初三化学初三化学上册期末试题及答案

鲁教版初三化学上册期末试题及答案 一、九年级化学上册选择题 1.已知Ca(HCO3)2═CaCO3+CO2↑+H2O.一定量的Ca(HCO3)2固体在密闭容器中受热分解(此过程CaCO3不分解).下列图象表示该过程中某些量的变化趋势,其中错误的是( ) A.B. C.D. 2.实验是进行科学探究的重要手段,实验方案的设计是实验成功的基本保证。下列实验方法设计不合理的是() 选项实验目的实验方法 A检验一瓶气体是否为氧气将带火星的木条伸入瓶中 B鉴别空气和氧气将燃着的木炭放入集气瓶中 C鉴别食盐和白糖观察颜色进行区别 D验证浓度对反应的影响将燃着的木条分别伸入氧气和空气中 A.A B.B C.C D.D 3.已知固体氯酸钾在加热条件下可以分解,生成氧气.如果用二氧化锰作催化剂则可以加快其分解速度.已知a为固体氯酸钾,b为混有少量二氧化锰的固体氯酸钾,且a和b的质量相等,当分别同时加热a和b至完全反应时,能正确表示生成氧气的质量随反应时间而变化的图象是()

A.B. C. D. 4.下列叙述与对应的坐标图表示正确的是() A.向硝酸钾的饱和溶液中加入氯化钠 B.将相同质量的Zn粉和Mg粉分别加入足量的稀盐酸中C.水的电解 D.盐酸和氯化铁混合溶液中加入过量的氢氧化钠溶液

5.小芳同学对部分化学知识总结整理如下,其中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A生活中的化学B安全常识 ①自行车链条可采用涂油的方法防锈 ②用生石灰吸附水中的异味①酒精洒在实验台上立即用湿抹布扑盖 ②为防止一氧化碳中毒在室内放一盆水 C化学规律D物质的鉴别 ①高锰酸钾加热后剩余固体的质量减少③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和质量都不变①用燃着的木条鉴别氮气和二氧化碳 ②用观察颜色的方法鉴别铜丝和铁丝 A.A B.B C.C D.D 6.下列图像能正确反映对应的实验操作的是() A.加热氯酸钾和二氧化锰的混合物制取氧气 B.一定量的红磷在密封容器中燃烧 C.向一定质量的二氧化锰中加入过氧化氢溶液 D.碳和氧化铜的固体混合物在高温条件下反应 7.有 C5H10、C3H6O、C6H12O6组成的混合物,经测定含氧元素的质量分数为30%,则碳元素的质量分数为() A.60% B.45% C.30% D.22.5%

鲁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原子的构成》教案-新版

第一节原子的构成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原子的构成、原子核外电子是分层排布以及原子质量的计算。 2、了解原子结构的表示方法,知道原子结构示意图的含义。 3、了解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与元素化学性质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想像、猜想—探索、证明—归纳和学生间相互讨论、交流,增强学生归纳知识、获取知识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微观世界学习的乐趣,初步体会物质构成的奥秘,培养抽象思维能力、想象力和分析推理能力。 2.树立“结构决定性质”、“物质的微粒性”等辩证唯物主义观。 [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原子的结构、离子的形成、原子质量计算。 2、教学难点:核外电子的排布。 3、[教学过程] 一、原子的构成 1.提问:(1)什么是分子、原子? 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2)分子和原子的最大区别是什么? 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以再分成原子,而原子不能再分。 2. 发挥想象,说说你对原子的最初认识,原子的外形可能是什么样的? (1)猜想:原子不能分。 1)、原子可能是一个实心球体。 2)、原子可能像一个乒乓球。 3)、原子可能像一个樱桃。 …………

19世纪末前的科学家,如道尔顿。当时人们都认为原子不可分 其实,原子不是一个个简单的、实心的球体,而是一个空心球,几个小粒子围绕着一个大粒子运动。但这些粒子是什么呢? 其中居于原子中心的大粒子就是原子核,原子核带正电;小粒子就是电子,电子带负电,它们在原子核外的一定范围内作高速的运动。 原子是由居于原子中心的带正电的原子核和核外带负电的电子构成的。 原子的构成示意图原子结构模型图 (2)原子核还能不能再分呢? 想一想原子弹的爆炸? 原子弹爆炸正是利用原子核裂变时产生的巨大能量,这说明原子核还能再分。科学研究表明:原子核也不是简单的、不可分割的,它由质子和中子两种粒子构成。 科学研究还发现,质子带正电,中子不带电。 构成原子的粒子的电性和质量(表1)

人教版优质课竞赛 九年级化学 原子的构成说课讲稿

原子的构成说课稿 万全县第一初级中学张娟娟各位评委、各位老师: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原子的构成》。本课题,我将从教材分析、教法分析、学法指导、教学过程、板书设计、教后反思六个方面谈谈我的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课题处于初中化学第四单元第一课题,包括原子的构成和相对原子质量两部分内容,第一部分重点介绍原子的构成,同时介绍了原子不显电性的原因,然后又形象的介绍了原子的大小,以及原子中各部分的大小和运动情况。第二部分介绍相对原子质量,由于原子的质量太小,书写和使用都很不方便,于是采用相对原子质量来表示原子的质量。教材还通过介绍张青莲教授的事迹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2、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标要求和学生实际,为了切实突出重点,体现全面性,综合性和发展性。我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①了解原子是由质子、中子和电子构成的。 ②初步了解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并会查相对原子质量表。 ③逐步提高抽象思维的能力、想象力和分析、推理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 ①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图、表等资料,借助多媒体等教学手段,初步学会运用类比、想象、归纳、概括等方法获取信息并进行加工。 ②在分析原子结构时,鼓励主动与他人进行交流和讨论,清楚地表达自己的观点,逐步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①对学生进行物质可分性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教育。 ②结合张青莲教授的卓越贡献资料,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3、教学重、难点 根据本课题的内容和地位,我确定本课题的重点是原子的构成和相对原子质量。难点是原子不显电性的原因和相对原子量概念的形成。

鲁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知识点总结【最新整理】

初中化学知识点全面总结(上) 第一单元步入化学殿堂 1、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基础科学。 2、物质的变化:物理变化—没有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化学变化— 生成了其他物质的变化 3、蜡烛燃烧实验 (1)火焰:焰心、内焰(最明亮)、外焰(温度最高) (2)比较各火焰层温度:用一火柴梗平放入火焰中。现象:两端先碳化;结论:外焰温度最高 (3)检验产物 H2O:用干冷烧杯罩火焰上方,烧杯内有水雾 CO2:取下烧杯,倒入澄清石灰水,振荡,变浑浊(4)熄灭后:有白烟(为石蜡蒸气),点燃白烟,蜡烛复燃。说明石蜡蒸气燃烧。 4、学习化学的重要途径——科学探究 一般步骤: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设计实验→实验验证→记录与结论→反思与评价 5、化学实验(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 常用仪器及使用方法 (一)用于加热的仪器--试管、烧杯、烧瓶、蒸发皿、锥形瓶可以直接加热的仪器是--试管、蒸发皿、燃烧匙 只能间接加热的仪器是--烧杯、烧瓶、锥形瓶(垫石棉网

—受热均匀) 可用于固体加热的仪器是--试管、蒸发皿 可用于液体加热的仪器是--试管、烧杯、蒸发皿、烧瓶、锥形瓶 不可加热的仪器——量筒、漏斗、集气瓶 (二)测容器--量筒 量取液体体积时,量筒必须放平稳。视线与刻度线及量筒内液体凹液面的最低处保持水平。 量筒不能用来加热,不能用作反应容器。量程为10毫升的量筒,一般只能读到0.1毫升。 (三)称量器--托盘天平(用于粗略的称量,一般能精确到0.1克。) 注意点:(1)先调整零点(2)称量物和砝码的位置为“左物右码”。 (3)称量物不能直接放在托盘上。一般药品称量时,在两边托盘中各放一张大小、质量相同的纸,在纸上称量。潮湿的或具有腐蚀性的药品(如氢氧化钠),放在加盖的玻璃器皿(如小烧杯、表面皿)中称量。 (4)砝码用镊子夹取。添加砝码时,先加质量大的砝码,后加质量小的砝码。(5)称量结束后,应使游码归零。砝码放回砝码盒。(四)加热器皿--酒精灯 (1)酒精灯的使用要注意“三不”:①不可向燃着的酒精灯内添加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第三单元《 课题2原子的构成》同步练习及答案(一)

---人教版第三单元《课题2 原子的构成》同步练习及答案(一)5 分钟训练 (预习类训练,可用于课前) 1.原子是____________中的最小粒子,是指在____________中不可再分,不等于原子不可再分。通常原子是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三种粒子构成的。 思路解析:本题考查原子的概念和基本组成。 答案:化学变化化学反应质子中子电子 2.构成原子的粒子及性质 思路解析:本题考查原子的结构、组成和各种粒子的带电性质 答案:(1)负电一个单位负电荷正电一个单位正电荷不带电 (2)1/1 836 1 1 3.已知每个电子的质量约为每个质子(或中子)质量的1/1 836,所以在科学上计算原子的质量时只计算质子和中子的质量,电子质量忽略不计,下表是部分原子的构成指数: 通过此表,可总结出“在原子里质子数等于电子数”。还能总结出: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思路解析:总结的过程是一个观察比较的过程,通过观察比较找出一个规律。本题可通过观

察比较横行数据和纵列数据找出原子构成的一些规律。观察比较每一横行数据不难发现: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原子核内不一定都有中子;原子核内质子数不一定等于中子数。观察比较纵列数据可发现:质子数决定原子种类;核外电子总数可间接推理原子种类……答案: (1)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 (2)原子核内不一定都有中子 (3)原子核内质子数不一定等于中子数 (4)质子数决定原子种类 (5)由核外电子总数可间接推理原子种类(任填四个即可) 10分钟训练 (强化类训练,可用于课中) 1.俄罗斯科学家最近合成了核电荷数为114的元素的原子,经测定该原子的近似相对质量为289,则其中子数与电子数的差是____________。 思路解析:质子数等于电子数,原子的近似相对原子质量等于质子数+中子数,故中子数为289-114=175,中子数与电子数之差为175-114=61。 答案:61 2.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是( ) A.原子 B.分子 C.质子 D.中子 思路解析:化学变化的宏观特征是有新物质生成,而其微观本质是在化学变化中分子被破坏变成原子,原子重新组合的过程,也就是说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分而原子不可分,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答案:A 3.已知1个C-12原子的质量为akg,则实际质量为b kg的另一种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为( ) A.12b/a kg B.12b/a C.12a/b D.12a/b kg 思路解析:根据相对原子质量的定义,此题中相对原子质量标准为a kg×1/12,则另一种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为:b kg/(a kg×1/12)=12b/a。相对原子质量的单位是“1”,常省略不写。 答案:B 4.2N表示( ) A.两个氮元素 B.两个氮原子

鲁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主要知识点

鲁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主要知识点(总12页) 本页仅作为文档页封面,使用时可以删除 This document is for reference only-rar21year.March

初中化学上册知识清单 第一单元步入化学殿堂 第一节化学真奇妙 1、材料分为—————————————————————和—————————————————————————。 2、物理变化是指。 化学变化是指。 3、镁带燃烧的现象为,,。文字表达式。 4、无色酚酞遇氢氧化钠溶液变色。 5、锌与稀硫酸反应的实验现象为。文字表达式。 6、硫酸铜溶液与氢氧化钠溶液混合反应的现象为。 文字表达式。 7、化学变化的特征:。 8、化学变化时伴随的现象有:、、、、。 9、化学反应中能量的转化(化学的能量观):常表现为、、等能量的放出或吸收) 10、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关系:本质区别:。联系:在化学变化过程中,但在物理变化过程中不一定。 11、世界万物都是由极其微小的粒子如——————、——————等)构成的。 12、水是由——————构成的,氢气是由——————构成的,氧气是由—————————————构成的,一个水分子是由———————————————————————————构成的,其符号为————————;一个氧分子是由—————————————————构成的,其符号为—————;一个氢分子是由———构成的,其符号为————————。 13、化学就————————————————————————————————————————————————————————————。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基础科学。 第二节体验化学探究 1、是学习化学重要的方式,是进行科学探究的重要途径。 2、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包括设、等)、、。 化学实验基本技能训练(一) 1、“三不原则”不,不,不。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 原子的构成教案

九年级化学上册第四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课题1 原子的构成教案 一、教学目标 1、了解原子是有质子、中子和电子构成的。 2、初步了解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并会查相对原子质量。 二、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构成原子的粒子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相对原子质量概念的形成。 三、教学流程设计 (一)出示学习目标 1、掌握原子的构成及各粒子的电性。 2、知道质子数、中子数及核外电子数之间的关系。 3、了解相对原子质量的定义及其近似计算。 (二)指导自学 阅读课本70-71页内容,解决下列问题: 1、原子是由什么构成的?构成原子的各粒子电性如何? 2、阅读本70页表4-2,你从中发现什么规律? 3、为什么原子不显电性? 4、什么是相对原子质量?

(三)师生互动完成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投影]教材P69图4-2 [体验]原子和乒乓球的体积比就像乒乓球跟地球的体积比。 [设问]原子这么小,还能不能再分? (二)复习回顾,课前热身 1.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其特征表现为小,不断运动,分子间有间隙。 2.在化学反应中,反应前后分子可分,原子不可分。 3.原子由质子、中子、电子粒子构成。 (三)合作交流,解读操究 一、原子的构成 活动1: [展示]原子结构的放大模型 [课件演示]原子内部的运动 [提示]从位置、电性、数量、所占体积等不同角度描述原子的结构。 [归纳]原子由居于原子中心的带正电的原子核和核外带负电的绕核作高速运动的电子构成。 [点拨]原子核是由质子和中子构成的。 [比喻]原子和原子核的体积划、关系就像—个庞大的体育场和一只蚂蚁的大小关系。

[注意]构成原子的粒子有三种:质子、中子、电子。 活动2: [投影]教材P68表4-1和表4-2。 [讨论]1.构成原子的三种粒子的电性、质量如何?整个原子的质量集中在哪里? 2.原子中有带电粒子,那么整个原子是否带电?为什么? 3.是否是所有原子中都含有中子? 4.原子中质子数、电子数;中子数有何关系? 5.不同种类的原子内部结构有何不同? [小结]1.质子带正电,电子带负电,中子不带电。 2.质子和中子质量近似相等,电子质量较质子和中子小得多。 3.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 4.原子中有:质子数=电子数,故原子不显电性。而中子数不一定等于质子数。 5.不同原子,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不同。 6.氢原子核内不含中子。 二、相对原子质量 活动3: [投影]氢、氧、碳、铁四种原子的质量 [体验]原子质量非常小,书写和使用很不方便,所以我们采用相对原子质量,

鲁教版五四制初三化学知识点提纲

鲁教版五四制初三化学知 识点提纲 The final edition was revised on December 14th, 2020.

初三化学考点 第一单元步入化学的殿堂(1-10分) 考点一化学学科认识 1、化学的概念 2、化学研究的范畴 3、化学的作用 考点二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高频) 类型:概念、伴随现象、微观变化、关键词(形态变化、物态变化、实验操作现象、工业生产类) 考点三体验化学探究 1、科学探究基本环节 2、常用的科学方法:观察、猜想等 考点四常见仪器的识别、用途及注意事项(高频) 1、反应容器:可直接加热仪器、间接加热仪器。 2、加热仪器:酒精灯、酒精喷灯。 3、计量仪器 4、固定和支持的仪器 5、分离物质的仪器 6、其他仪器 考点五基本实验操作 1、药品的取用:药品存放、化学药品的使用原则、固体药品的取用(高 频)、液体药品的取用。 2、物质的加热:酒精灯给试管里的液体加热(6年11考)、酒精灯给试管 里的固体加热(6年4考)、加热注意事项。 3、过滤:原理、作用、所需玻璃仪器、装置及操作要点。

4、检查装置的气密性:手握法、注水法。 5、仪器的连接 6、仪器的洗涤 考点六实验室意外事故处理方法 考点七常见化学品标识 第二单元探秘水世界(1-8分) 考点一分子及分子运动(高频) 1、分子:定义、分子的性质、分子运动现象的探究。 2、水的三态变化:本质、微观解释。 3、水的天然循环 考点二天然水的人工净化 1、水资源的现状 2、净化天然水(高频):沉降、过滤、吸附、蒸馏。(过滤见一单元考 点) 3、自来水生产过程 4、简易净化器:对填充物的作用认识。 5、硬水和软水:概念、区分方法、硬水的软化 考点三水分子的变化 1、水的分解:实验观察:实验装置、实验原理、实验现象、气体的检验以 及产物的判断、实验结论、误差分析、注意事项、实验结论的推广(分)2、水的合成:氢气在空气中燃烧、检查装置 考点四物质的性质和用途(高频) 1、物理性质、化学性质:概念、内容、用途、性质和用途的关系。 考点五混合物与纯净物 概念、宏观区别、微观区别、判断方法、联系。 考点六化合反应与分解反应 反应类型的概念、表达式、举例、特征。 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

九年级化学上册高频考点专训教案原子的构成

九年级化学上册考点专题训练 第四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 课题1 原子的构成 ★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原子是由质子、中子和电子构成的; (2)、初步了解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并会查相对原子质量表。 2.过程与方法: (1)、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图、表等资料,借助模型、多媒体等教学手段,化抽象为直观,初步学会运用类比、想像、归纳、概括等方法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 (2)、通过讨论与交流,启发学生的思维,逐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激发学生对微观世界的探究欲和学习化学的兴趣; (2)、对学生进行世界的物质性、物质的可分性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教育。 教学资源分析 ★ 本课题包括“原子的构成”、“相对原子质量”两部分内容。此前,学生已经学习了分子、原子的概念,初步探索了物质构成的奥秘,但他们并不满足,还想知道原子是否可以再分?原子的质量有多大?等等。本课题学习原子的构成,就是回答这些问题的。 由于本课题教材的特点是内容较抽象,远离学生的生活经验,故教材编排简洁扼要,内容浅显,而且较多地穿插了图、表等资料,既增强了直观性,一目了然,又便于进行类比、分析,启发学生的想像。 ★教学策略分析 对于“原子的构成”这部分,由于微观粒子看不见、摸不着,学生缺乏感性认识,所以教学时尽可能使用模型、多媒体动画片等辅助手段,以增强教学的直观性。 教材中穿插了多张图、表,让学生在阅读的基础上,进行分组讨论与交流,既可以初步培养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的能力,又可以训练学生的表达能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原子的内部结构、相对原子质量。 难点:对“原子不显电性”的理解。 ★教学准备 1.将教材中P68—P69的图、表复印放大、剪下; 2.原子结构的发现史的资料、原子结构的放大模型、原子内部运动的动画片; 3.投影片:附表1、附表2。 ★课时建议 1课时。 ★ 教学过程

原子的构成 初中九年级化学教案教学设计课后反思 人教版

[创设情景]先播放1964年10月16日我国成功爆炸第一颗原子弹 的资料短片,指出“核力量”是一个国家国防实力的象征……继而“问 题激疑”引入新课。 [问题激疑]为什么“原子弹的爆炸”会产生如此巨大的能量呢?要 了解这个问题,我们首先要弄清原子结构的奥秘。 [猜想]以“我想象中的原子结构”为题,请提出你的假设。 [交流讨论]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交流各自的想法。 [小组汇报] 学生1:我们小组认为,原子像一个实心小球。 学生2:原子像一个乒乓球。 [过渡]大家心目中的原子,是一个没有内部结构的圆球。但是, 经过20世纪整整一个世纪的努力,科学家们不但打开了原子的大 门,而且发现小小的原子内部结构复杂,构成原子的基本粒子已经发现了很多种,至今仍然在探索中。

[问题激疑]那么原子究竟具有一个什么样的结构呢? [引导探究]教师播放flash动画:(动画部分内容:居于中心的一个运动着的“球体”,几个“微粒”围绕“球体”在运动) [问题促思]通过观看“原子的动画模型”,你对“原子的结构”是否有了一个更新的认识呢? [交流讨论]学生同组之间相互交流对“原子结构”的新看法。 学生1:原来原子不是一个实心球体,它是由更小的微粒构成的。 学生2:在原子内部一些小的微粒在围绕一个大微粒运动,但我们不知道这些微粒是什么?…… [呈现情景]那么这些微粒究竟是什么呢?人类对原子结构的认识是一部壮丽的史诗——汤姆生发现了原子中的电子,卢瑟福发现原子核…… [引导探究]及时用投影出示用“a粒子轰击金箔”的史料图片及文字说明,并提出新问题:你能试着对上述实验现象进行解释吗? [交流讨论] 学生1:大多数a粒子能穿透金箔,说明a 粒子没有受到阻挡,金原子内部有很大的空间。 学生2:一小部分粒子改变了原来的运动路径,甚至有极少数的a粒子反弹了回去,我们可以想象到a粒子碰到了坚硬的东西,原子内部可能有一个实心的核,就象我们家乡的杏子中有一个“核”一样。 学生3:原子核不是一个实心球,它也是由许多微粒构成的。 3、知识讲解 [小结]通过刚才的探究,我们对原子的构成有了一个大致的印象,下面让我们试着用文字简述原子的构成。 [活动探究]下面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阅读课本,你能从中获取哪些信息呢? [交流讨论] 学生1: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两个部分构成。 学生2:原子是由质子、中子、电子三种微粒构成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