晏子春秋·景公敕五子之傅而失言晏子谏原文-翻译
《晏子春秋》内篇谏(上)诗解17...
《晏子春秋》内篇谏(上)诗解17...《晏子春秋》内篇谏(上)诗解17景公登牛山悲去国而死晏子谏(迭处迭去之至于君)18景公游公阜一日有三过言晏子谏(所谓和者君甘臣酸彗星戒君受谏纳贤)题文诗:景公游于,牛山北临,其国城而,流涕曰若,何堂堂去,此而死乎!艾孔之与,梁丘据也,皆从而泣.晏子独笑,公刷涕而,顾晏子曰:今日游悲,孔与据皆,从寡人而,涕泣子之,独笑何也?晏子对曰:若使贤者,常守之则,太公桓公,将常守之;若使勇者,常守之则,庄公灵公,将常守之;数君也者,将守之则,吾君安得,此位立焉?以其迭处,之迭去之,至于君也,而吾君独,为之流涕,是不仁也.不仁之君,见一谄谀,之臣见二,臣之所以,独窃笑也.人必有死,有死有生,薪火相传,传情递义,传贤让能.景公出游,公阜北面,望睹齐国,曰使古而,无死何如?晏子曰昔,上帝以人,之殁为善,仁者息焉,不仁者伏.若古无死,丁公太公,将有齐国,桓襄文武,将皆相之,君将戴笠,衣褐执铫,耨以蹲行,畎亩之中,孰暇患死!景公忿然,作色不悦.无几何而,梁丘据御,六马而来,公曰是谁?晏子曰据.公曰何如?曰大暑而,疾驰甚者,马死薄者,马伤非据,孰敢为之!公曰据与,我和者夫!晏子曰此,所谓同也,所谓和者,君甘臣酸,君淡臣咸.今据也以,甘君亦甘,所谓同也,安得为和!公忿不悦.无几何也,日暮公西,望睹彗星,召伯常骞,使禳去之.晏子曰否!此天教也;日月之气,风雨不时,彗星之出,天为民之,乱见之故,诏之妖祥,以戒不敬.今君若能,设文受谏,谒圣贤人,虽不去彗,星将自亡.今君嗜酒,而并于乐,政不饰而,宽于小人,近谗好优,恶文礼而,疏圣贤人,何暇在彗!茀将见矣.公忿不说.及晏子卒,公出背而,泣曰呜呼!昔从夫子,而游公阜,夫子一日,而三责我,今谁责吾!【原文】景公登牛山悲去国而死晏子谏第十七景公游于牛山,北临其国城而流涕曰:“若何堂堂去此而死乎!”艾孔、梁丘据皆从而泣。
晏子独笑于旁,公刷涕而顾晏子曰:“寡人今日游悲,孔与据皆从寡人而涕泣,子之独笑,何也?”晏子对曰:“使贤者常守之,则太公、桓公将常守之矣;使勇者常守之,则庄公、灵公将常守之矣。
景公敕五子之傅而失言晏子谏第十
景公敕五子之傅而失言晏子谏第十景公有男子五人,所使傅1之者,皆有车百乘2者也,晏子为一焉。
公召其傅曰:“勉之!将以而所傅为子。
”及晏子,晏子辞曰:“君命其臣,据其肩以尽其力,臣敢不勉乎!今有之家,此一国之权臣也,人人以君命命之曰:‘将以而所傅为子,’此离树别党,倾国之道也,婴不敢受命,愿君图之!”【译文】齐景公有五个儿子,所派去担任老师的人,都是拥有百乘兵车的大夫,晏子也是其中一个。
景公召各太子的老师说:“勉力吧!将把你所教的孩子立为太子。
”到召见晏子时,晏子推辞说:“君主命令你的臣子,根据自己肩负的责任而尽自己的力量,臣子敢不尽心尽力吗!如今拥有百乘兵车的大夫,都是一国之中掌权的臣子,人人都以君主的命令自命说:‘将以他所教的孩子作太子。
’这是离间各树一党,使国家覆灭的道路,晏婴我不敢接受命令,希望君主您谋划这件事。
”【说明】齐景公自以为聪明,分别告诉几个儿子的老师,他们所教授的学生将来会成为太子,意思就是要老师们尽心尽力教他的儿子成才。
殊不知老师们各自向自己的学生灌输即将成为太子的思想,这些未来的太子长大后就会想方设法争权夺利而成为真正的太子。
现代人似乎也继承了齐景公的这个思想,并美其名曰“竞争”。
似乎不想成为太子的儿子就不是好儿子。
其实不然,教育儿子,教育下一代,并不是要教他成为什么人,而首先是要教育他成为一个思想完整的人,继而让他学习各种知识,有志于从政者可学政治历史知识,有志于从商者可学习经济知识,才能承担不同的社会角色,因材施教才能教育好一个人。
如果五个儿子都心怀当太子的心思,一旦太子当不成,便会心怀怨恨,甚至兄弟阅墙,互相残杀,直到自己真正当上太子。
执政有一定的道路和规律,教育也有一定的道路和规律,违背、破坏了这些道路和规律,也就无法达到教育的目的。
——————————————————1.傅:(fù付)教师,师傅,古时特指帝王的相或帝王、诸侯之子的老师之意。
《诗·大雅·崧高》:“王命傅御,迁其私人。
《景公举兵欲伐鲁》原文及翻译译文
《景公举兵欲伐鲁》原文及翻译译文《《景公举兵欲伐鲁》原文及翻译译文》这是优秀的文言文翻译译文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1、《景公举兵欲伐鲁》原文及翻译译文《景公举兵欲伐鲁》原文及翻译晏子春秋原文:景公举兵欲伐鲁,问于晏子,晏子对曰:“不可。
鲁好义而民戴之,好义者安,见戴者和,伯禽之治存焉,故不可攻。
攻义者不祥,危安者必困。
且婴闻之,伐人者德足以安其国,政足以和其民,国安民和,然后可以举兵而征暴。
今君好酒而辟,德无以安国,厚藉敛,意使令,无以和民。
德无以安之则危,政无以和之则乱。
未免乎危乱之理,而欲伐安和之国,不可,不若修政而待其君之乱也。
其君离,上怨其下,然后伐之,则义厚而利多,义厚则敌寡,利多则民欢。
”译文:齐景公将要出兵攻打鲁国,就问晏子怎么样,晏子回答说:“不可以这样做。
鲁国君主道德合宜,人民拥护他,(有)道德合宜的君主(国家就)安宁,有人民拥护君主的国家和谐,伯禽治理的功劳尚在,所以不可以攻打鲁国。
攻打讲道义的国家是不吉利的,危机安全的人一定困窘。
现在您喜好喝酒地治理国家,道德(不合宜)无法让国家安定,税收苛刻,下令频繁,不能安稳民心。
道德不能让国家安定就很危险,政治上不和就会出大乱子。
没有能够解决治理上的不足,反而想要攻打治理得很好的国家,这是不可以的,倒不如在政治上修明,等待鲁国的君主在治理上出问题。
到时候,鲁国的人民离开君主,君主怨恨人民,这样之后再去攻打他,就会使得道义加深,获利不少,道义加深的话敌人就少了,利益多了人民就会高兴。
”齐景公听后,说道:“说得好。
”于是果然下令不攻打鲁国。
2、《鲁人曹沫》原文及翻译译文《鲁人曹沫》原文及翻译史记原文鲁人曹沫曹沫者,鲁人也,以勇力事鲁庄公。
庄公好力。
曹沫为鲁将,与齐战,三败北。
鲁庄公惧,乃献遂邑之地以和,犹复以为将。
齐桓公许与鲁会于柯而盟。
桓公与庄公既盟于坛上,曹沫执匕首劫齐桓公,桓公左右莫敢动,而问曰:“子将何欲?”曹沫曰:“齐强鲁弱,而大国侵鲁亦甚矣。
晏子劝谏的文言文翻译
齐景公之时,景公饮酒,醉卧于堂上,左右莫敢近。
晏子入见,景公问曰:“子知吾所以饮酒乎?”晏子对曰:“臣不知。
”公曰:“吾所以饮酒,以忧吾百姓也。
吾闻古之圣君,饮必以时,食必以节,是以天下太平。
今吾饮酒,非为自逸,乃为思吾百姓耳。
”晏子对曰:“臣闻之,圣人饮酒,以乐其身,食以养其体,非为忧民也。
今君饮酒,若以忧民,则臣愿与君同忧;若以自逸,则臣不敢劝。
”公曰:“然则子以何者为乐?”晏子对曰:“臣闻之,乐莫大于安民,安民之道,莫大于得其所。
今君以百姓为忧,而不知其所以忧,此臣所以不敢劝也。
”公曰:“子言甚善,然吾忧民之情,子岂不知?”晏子对曰:“臣诚不知也。
然臣闻之,君者,民之父母也。
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
君若以百姓为忧,则当求所以安之之术。
臣闻古之明君,无不以百姓之心为心,故能享国长久。
今君虽忧民,而不知所以忧,此臣所以不敢劝也。
”公曰:“子言诚有理,然吾之志,固已决矣。
子试为吾谋,以安吾民。
”晏子对曰:“臣闻之,治国之道,在于安民。
安民之道,在于知民之所欲。
今君若欲安民,则当察其欲,顺其情。
臣闻古之圣君,无不察民之情,顺民之意,是以民安而国治。
今君若欲安民,则宜先察其欲,而后施政。
臣请为君谋,以安吾民。
”公曰:“善。
”于是晏子乃进言曰:“君若欲安民,必先去其疾苦。
今百姓之疾苦,莫大于贫。
君宜广开财源,以赡养百姓。
又宜省刑薄赋,使民得以休养生息。
又宜兴修学校,教民以礼义,使民知廉耻,敬长尊贤。
如此,则民安而国治矣。
”公曰:“子之言是也。
”遂行之。
未几,齐国大治,百姓安居乐业,景公亦因晏子之谋,享国长久。
翻译:在齐景公的时代,景公在饮酒,醉倒在堂上,左右侍从无人敢靠近。
晏子进入宫中见到景公,景公问他说:“你知道我为什么饮酒吗?”晏子回答说:“我不太清楚。
”景公说:“我饮酒,是为了忧虑我的百姓。
我听说古代的圣明君主,饮酒一定按时,饮食一定有节制,因此天下太平。
现在我饮酒,不是为了自己享乐,而是为了思念我的百姓。
经史子集国学文库:史部·传记·晏子春秋集释
国学知识文库·史部·传记:晏子春秋集释华夏文明是人类最伟大的文明!为往圣继绝学,是每一个华夏人的历史使命和责任。
本文收集整理了古文献《晏子春秋集释》以供大家参阅。
为便于阅读,除简体字外,尽量保持原样。
由于部分古籍有损,并且有些古体字在电脑上打不出,不得不以框或?代替,敬请谅解。
晏子春秋集释字数:404655晏子春秋集释吴则虞譔晏子春秋集释第一卷内篇谏上第一庄公矜勇力不顾行义晏子谏第一景公饮酒酣愿诸大夫无为礼晏子谏第二景公饮酒酲三日而后发晏子谏第三景公饮酒七日不纳弦章之言晏子谏第四景公饮酒不恤天灾致能歌者晏子谏第五景公夜听新乐而不朝晏子谏第六景公燕赏无功而罪有司晏子谏第七景公信用谗佞赏罚失中晏子谏第八景公爱嬖妾随其所欲晏子谏第九景公敕五子之傅而失言晏子谏第十景公欲废适子阳生而立荼晏子谏第十一景公病久不愈欲诛祝史以谢晏子谏第十二景公怒封人之祝不逊晏子谏第十三景公欲使楚巫致五帝以明德晏子谏第十四景公欲祠灵山河伯以祷雨晏子谏第十五景公贪长有国之乐晏子谏第十六景公登牛山悲去国而死晏子谏第十七景公游公阜一日有三过言晏子谏第十八景公游寒涂不恤死胔晏子谏第十九景公衣狐白裘不知天寒晏子谏第二十景公异荧惑守虚而不去晏子谏第二十一景公将伐宋瞢二丈夫立而怒晏子谏第二十二景公从畋十八日不返国晏子谏第二十三景公欲诛骇鸟野人晏子谏第二十四景公所爱马死欲诛圉人晏子谏第二十五第二卷内篇谏下第二景公藉重而狱多欲托晏子晏子谏第一景公欲杀犯所爱之槐者晏子谏第二景公逐得斩竹者囚之晏子谏第三景公以抟治之兵未成功将杀之晏子谏第四景公冬起大台之役晏子谏第五景公为长庲欲美之晏子谏第六景公为邹之长涂晏子谏第七景公春夏游猎兴役晏子谏第八景公猎休坐地晏子席而谏第九景公猎逢蛇虎以为不祥晏子谏第十景公为台成又欲为钟晏子谏第十一景公为泰吕成将以燕飨晏子谏第十二景公为履而饰以金玉晏子谏第十三景公欲以圣王之居服而致诸侯晏子谏第十四景公自矜冠裳游处之贵晏子谏第十五景公为巨冠长衣以听朝晏子谏第十六景公朝居严下不言晏子谏第十七景公登路寝台不终不悦晏子谏第十八景公登路寝台望国而叹晏子谏第十九景公路寝台成逢于何愿合葬晏子谏而许第二十景公嬖妾死守之三日不敛晏子谏第二十一景公欲厚葬梁丘据晏子谏第二十二景公欲以人礼葬走狗晏子谏第二十三景公养勇士三人无君之义晏子谏第二十四景公登射思得勇力士与之图国晏子谏第二十五第三卷内篇问上第三庄公问威当世服天下时耶晏子对以行也第一庄公问伐晋晏子对以不可若不济国之福第二景公问伐鲁晏子对以不若修政待其乱第三景公伐斄胜之问所当赏晏子对以谋胜禄臣第四景公问圣王其行若何晏子对以衰世而讽第五景公问欲善齐国之政以干霸王晏子对以官未具第六景公问欲如桓公用管仲以成霸业晏子对以不能第七景公问莒鲁孰先亡晏子对以鲁后莒先第八景公问治国何患晏子对以社鼠猛狗第九景公问欲令祝史求福晏子对以当辞罪而无求第十景公问古之盛君其行如何晏子对以问道者更正第十一景公问谋必得事必成何术晏子对以度义因民第十二景公问善为国家者何如晏子对以举贤官能第十三景公问君臣身尊而荣难乎晏子对以易第十四景公问天下之所以存亡晏子对以六说第十五景公问君子常行曷若晏子对以三者第十六景公问贤君治国若何晏子对以任贤爱民第十七景公问明王之教民何若晏子对以先行义第十八景公问忠臣之事君何若晏子对以不与君陷于难第十九景公问忠臣之行何如晏子对以不与君行邪第二十景公问佞人之事君何如晏子对以愚君所信也第二十一景公问圣人之不得意何如晏子对以不与世陷乎邪第二十二景公问古者君民用国不危弱晏子对以文王第二十三景公问古之莅国者任人如何晏子对以人不同能第二十四景公问古者离散其民如何晏子对以今闻公令如寇雠第二十五景公问欲和臣亲下晏子对以信顺俭节第二十六景公问得贤之道晏子对以举之以语考之以事第二十七景公问臣之报君何以晏子对报以德第二十八景公问临国莅民所患何也晏子对以患者三第二十九景公问为政何患晏子对以善恶不分第三十第四卷内篇问下第四景公问何修则夫先王之游晏子对以省耕实第一景公问桓公何以致霸晏子对以下贤以身第二景公问欲逮桓公之后晏子对以任非其人第三景公问廉政而长久晏子对以其行水也第四景公问为臣之道晏子对以九节第五景公问贤不肖可学乎晏子对以勉强为上第六景公问富民安众晏子对以节欲中听第七景公问国如何则谓安晏子对以内安政外归义第八景公问诸侯孰危晏子对以莒其先亡第九晏子使吴吴王问可处可去晏子对以视国治乱第十吴王问保威强不失之道晏子对以先民后身第十一晏子使鲁鲁君问何事回曲之君晏子对以庇族第十二鲁昭公问鲁一国迷何也晏子对以化为一心第十三鲁昭公问安国众民晏子对以事大养小谨听节俭第十四晏子使晋晋平公问先君得众若何晏子对以如美渊泽第十五晋平公问齐君德行高下晏子对以小善第十六晋叔向问齐国若何晏子对以齐德衰民归田氏第十七叔向问齐德衰子若何晏子对以进不失忠退不失行第十八叔向问正士邪人之行如何晏子对以使下顺逆第十九叔向问事君徒处之义奚如晏子对以大贤无择第二十叔向问处乱世其行正曲晏子对以民为本第二十一叔向问意孰为高行孰为厚晏子对以爱民乐民第二十二叔向问啬吝爱之于行何如晏子对以啬者君子之道第二十三叔向问君子之大义何若晏子对以尊贤退不肖第二十四叔向问傲世乐业能行道乎晏子对以狂惑也第二十五叔向问人何若则荣晏子对以事君亲忠孝第二十六叔向问人何以则可保身晏子对以不要幸第二十七曾子问不谏上不顾民以成行义者晏子对以何以成也第二十八梁丘据问子事三君不同心晏子对以一心可以事百君第二十九柏常骞问道无灭身无废晏子对以养世君子第三十第五卷内篇杂上第五庄公不说晏子晏子坐地讼公而归第一庄公不用晏子晏子致邑而退后有崔氏之祸第二崔庆劫齐将军大夫盟晏子不与第三晏子再治阿而见信景公任以国政第四景公恶故人晏子退国乱复召晏子第五齐饥晏子因路寝之役以振民第六景公欲堕东门之堤晏子谓不可变古第七景公怜饥者晏子称治国之本以长其意第八景公探雀鷇鷇弱反之晏子称长幼以贺第九景公睹乞儿于涂晏子讽公使养第十景公惭刖跪之辱不朝晏子称直请赏之第十一景公夜从晏子饮晏子称不敢与第十二景公使进食与裘晏子对以社稷臣第十三晏子饮景公止家老敛欲与民共乐第十四晏子饮景公酒公呼具火晏子称诗以辞第十五晋欲攻齐使人往观晏子以礼侍而折其谋第十六景公问东门无泽年谷而对以冰晏子请罢伐鲁第十七景公使晏子予鲁地而鲁使不尽受第十八景公游纪得金壶中书晏子因以讽之第十九景公贤鲁昭公去国而自悔晏子谓无及已第二十景公使鲁有事已仲尼以为知礼第二十一晏子之鲁进食有豚亡二肩不求其人第二十二曾子将行晏子送之而赠以善言第二十三晏子之晋睹齐累越石父解左骖赎之与归第二十四晏子之御感妻言而自抑损晏子荐以为大夫第二十五泯子午见晏子晏子恨不尽其意第二十六晏子乞北郭骚米以养母骚杀身以明晏子之贤第二十七景公欲见高纠晏子辞以禄仕之臣第二十八高纠治晏子家不得其俗乃逐之第二十九晏子居丧逊畣家老仲尼善之第三十第六卷内篇杂下第六灵公禁妇人为丈夫饰不止晏子请先内勿服第一齐人好毂击晏子绐以不祥而禁之第二景公瞢五丈夫称无辜晏子知其冤第三柏常骞禳枭死将为景公请寿晏子识其妄第四景公成柏寝而师开言室夕晏子辨其所以然第五景公病水瞢与日斗晏子教占瞢者以对第六景公病疡晏子抚而对之乃知群臣之野第七晏子使吴吴王命傧者称天子晏子详惑第八晏子使楚楚为小门晏子称使狗国者入狗门第九楚王欲辱晏子指盗者为齐人晏子对以橘第十楚王飨晏子进橘置削晏子不剖而食第十一晏子布衣栈车而朝陈桓子侍景公饮酒请浮之第十二田无宇请求四方之学士晏子谓君子难得第十三田无宇胜栾氏高氏欲分其家晏子使致之公第十四子尾疑晏子不受庆氏之邑晏子谓足欲则亡第十五景公禄晏子平阴与槁邑晏子愿行三言以辞第十六梁丘据言晏子食肉不足景公割地将封晏子辞第十七景公以晏子食不足致千金而晏子固不受第十八景公以晏子衣食弊薄使田无宇致封邑晏子辞第十九田桓子疑晏子何以辞邑晏子答以君子之事也第二十景公欲更晏子宅晏子辞以近市得求讽公省刑第二十一景公毁晏子邻以益其宅晏子因陈桓子以辞第二十二景公欲为晏子筑室于宫内晏子称是以远之而辞第二十三景公以晏子妻老且恶欲内爱女晏子再拜以辞第二十四景公以晏子乘弊车驽马使梁丘据遗之三返不受第二十五景公睹晏子之食菲薄而嗟其贫晏子称其参士之食第二十六梁丘据自患不及晏子晏子勉据以常为常行第二十七晏子老辞邑景公不许致车一乘而后止第二十八晏子病将死妻问所欲言云毋变尔俗第二十九晏子病将死凿楹纳书命子壮示之第三十第七卷外篇第七景公饮酒命晏子去礼晏子谏第一景公置酒泰山四望而泣晏子谏第二景公瞢见彗星使人占之晏子谏第三景公问古而无死其乐若何晏子谏第四景公谓梁丘据与己和晏子谏第五景公使祝史禳彗星晏子谏第六景公有疾梁丘据裔款请诛祝史晏子谏第七景公见道殣自惭无德晏子谏第八景公欲诛断所爱橚者晏子谏第九景公坐路寝曰谁将有此晏子谏第十景公台成盆成适愿合葬其母晏子谏而许第十一景公筑长庲台晏子舞而谏第十二景公使烛邹主鸟而亡之公怒将加诛晏子谏第十三景公问治国之患晏子对以佞人谗夫在君侧第十四景公问后世孰将践有齐者晏子对以田氏第十五晏子使吴吴王问君子之行晏子对以不与乱国俱灭第十六吴王问齐君僈暴吾子何容焉晏子对以岂能以道食人第十七司马子期问有不干君不恤民取名者乎晏子对以不仁也第十八高子问子事灵公庄公景公皆敬子晏子对以一心第十九晏子再治东阿上计景公迎贺晏子辞第二十太卜绐景公能动地晏子知其妄使卜自晓公第二十一有献书谮晏子退耕而国不治复召晏子第二十二晏子使高纠治家三年而未尝弼过逐之第二十三景公称桓公之封管仲益晏子邑辞不受第二十四景公使梁丘据致千金之裘晏子固辞不受第二十五仲尼称晏子行补三君而不有果君子也第二十七第八卷外篇第八仲尼见景公景公欲封之晏子以为不可第一景公上路寝闻哭声问梁丘据晏子对第二仲尼见景公景公曰先生奚不见寡人宰乎第三仲尼之齐见景公而不见晏子子贡致问第四景公出田顾问晏子若人之众有孔子乎第五仲尼相鲁景公患之晏子对以勿忧第六景公问有臣有兄弟而强足恃乎晏子对不足恃第七景公游牛山少乐请晏子一愿第八景公为大钟晏子与仲尼柏常骞知将毁第九田无宇非晏子有老妻晏子对以去老谓之乱第十工女欲入身于晏子晏子辞不受第十一景公欲诛羽人晏子以为法不宜杀第十二景公谓晏子东海之中有水而赤晏子详对第十三景公问天下有极大极细晏子对第十四庄公图莒国人扰绐以晏子在乃止第十五晏子死景公驰往哭哀毕而去第十六晏子死景公哭之称莫复陈告吾过第十七晏子没左右谀弦章谏景公赐之鱼第十八一晏子春秋佚文一晏子春秋佚文二晏子集语三晏子事迹一家世二传记三政事史记十二诸侯年表四遗迹五评论二贤论(杨夔)晏子传论(苏辙)晏子(洪迈)晏婴论(赵青藜)晏婴路寝对论(赵青藜)晏子不受邶殿论(姚鼐)晏平仲论(马国翰)晏平仲论(俞樾)四有关晏子学说学派讨论一儒家说晏子非墨家辨(刘师培)二墨家说辩晏子春秋(柳宗元)晏子春秋辨(薛季宣)晏子(项安世)晏子(王应麟)晏子春秋(焦竑)论晏子改入墨家(章学诚)新刻晏子春秋书后(洪亮吉)晏子春秋(凌扬藻)晏子之宜入墨家(尹桐阳)三其它论晏子独成一家(洪亮吉)晏子春秋学案(蛤笑)晏子(罗焌)晏子春秋辨证(严挺)五有关晏子春秋考辨一晏子之书称春秋说二史志著录三真伪考辨读晏子一(恽敬)读晏子二书柳子厚辨晏子春秋后(吴德旋)读晏子春秋(管同)读晏子(黄以周)晏子考释(梁启超)晏子(日本古贺侗庵)晏子春秋(日本古贺侗庵)四篇目考晏子春秋篇目考(刘广圻)五校刻晏子春秋序跋晏子春秋总评(杨慎)绵眇阁本题辞(余有丁等)晏子删评题辞(王僎)凌刻本题识(凌澄初)平津馆刻本序(孙星衍)全椒吴氏刻本叙(吴鼒)重刻晏子春秋后序(顾广圻)读晏子春秋杂志序(王念孙)指海本晏子春秋跋(钱熙祚)晏子春秋重校本序(黄以周)校吴刻本题识(叶昌炽)晏子春秋斠补序(刘师培)晏子春秋校注叙(张纯一)晏子春秋新证序(于省吾)六晏子春秋版本题识六晏子春秋重言重意篇目表晏子春秋集释卷第一 内篇谏上第一〔一〕 庄公矜勇力不顾行义晏子谏第一〔二〕 庄公奋乎勇力,不顾于行义〔三〕。
晏子春秋5文言文翻译
晏子春秋5文言文翻译晏子春秋5文言文翻译《晏子春秋》是记载春秋时期晏婴言行的一部历史典籍,我们看看下面的晏子春秋5文言文翻译,了解一下吧!晏子春秋5文言文翻译篇1仲尼相鲁【原文】仲尼相鲁,景公患之。
谓晏子①曰:“邻国有圣人,敌国之忧也。
今孔子相鲁若何?”晏子对曰:“君其勿忧。
彼鲁君,弱主也;孔子,圣相也。
若(君)不如阴②重孔子,设以相齐。
孔子强谏③而不听,必骄鲁而有齐,君勿纳也。
夫绝于鲁,无主于齐,孔子困矣。
”居期年,孔子去鲁之齐,景公不纳,故困于陈、蔡之间。
(选自《晏子春秋·外篇》)【注释】①晏子:晏婴,为春秋时期齐国国相。
②阴:假意。
③强谏:竭力规劝。
【译文】孔子担任鲁国宰相,景公认为这是齐国的忧患。
对晏子说:“邻国有圣人,就是敌对国家的忧患。
现在孔子当了鲁国的宰相可怎么办?”晏子回答说:“君主用不用忧愁。
拿鲁国的国君,是个昏庸软弱的君主;孔子是德行才能出众的宰相。
国君不如暗地里表示钦慕孔子的才能,假说许他做齐国的宰相。
孔子竭力劝谏而鲁君不听从,孔子一定会认为鲁君骄傲而来到齐国。
国君不要接纳他。
这样,他将自然和鲁国断绝关系,又不能被任用齐国。
孔子就窘迫了。
”过了一年,孔子离开鲁国到齐国去,景公不接纳,所以孔子被困在陈、蔡两国之间。
晏子春秋5文言文翻译篇2金壶丹书(《晏子春秋》①)景公②游于纪③,得金壶,乃发视之,中有丹书,曰:“食鱼无反,勿乘驽马。
”公曰:“善哉,如若言!食鱼无反,则恶其鳋④也;勿乘驽马,恶其取道不远也。
”晏子对曰:“不然。
食鱼无反,毋尽民力乎!勿乘驽马,则无置不肖于侧乎!”公曰:“纪有书,何以亡也?”晏子对曰:“有以亡也。
婴闻之,君子有道,悬于闾;纪有此言。
注之壶,不亡何待乎?”注解:①《晏子春秋》:一部记载晏子言行的`散文著作。
晏子,名婴,春秋时齐国的国相,著名的政治家和外交家。
②景公:春秋时齐国的国君。
③纪:原是一个诸侯国,后为齐国兼并。
④鳋(sao):鱼腥味。
晏子春秋·景公藉重而狱多欲托晏子晏子谏第一原文-翻译
晏子春秋·景公藉重而獄多欲託晏子晏子諫第一原文|翻译【原文】景公藉重而獄多〔一〕,拘者滿圄〔二〕,怨者滿朝〔三〕。
晏子諫,公不聽。
公謂晏子曰:「夫獄,國之重官也,願託之夫子。
」晏子對曰:「君將使嬰敕其功乎〔四〕?則嬰有壹妄能書,足以治之矣〔五〕。
君將使嬰敕其意乎?夫民無欲殘其家室之生,以奉暴上之僻者,則君使吏比而焚之而已矣〔六〕。
」景公不說,曰:「敕其功則使壹妄,敕其意則比焚〔七〕,如是,夫子無所謂能治國乎?」晏子曰:「嬰聞與君異。
今夫胡貉戎狄之蓄狗也〔八〕,多者十有餘,〔九〕寡者五六,然不相害傷。
今束雞豚妄投之,其折骨決皮〔一〕,可立得也〔一一〕。
且夫上正其治,下審其論〔一二〕,則貴賤不相踰越。
今君舉千鍾爵祿,而妄投之于左右,左右爭之,甚于胡狗,而公不知也。
寸之管無當〔一三〕,天下不能足之以粟〔一四〕。
今齊國丈夫耕,女子織,夜以接日,不足以奉上,而君側皆雕文刻鏤之觀〔五〕。
此無當之管也,而君終不知。
五尺童子,操寸之煙〔一六〕,天下不能足以薪〔一七〕。
今君之左右,皆操煙之徒,而君終不知。
鐘鼓成肆〔一八〕,干戚成舞,雖禹不能禁民之觀。
且夫飾民之欲,而嚴其聽,禁其心,聖人所難也,而況奪其財而飢之,勞其力而疲之〔一九〕,常致其苦而嚴聽其獄〔二十〕,痛誅其罪,非嬰所知也。
」【注释】〔一〕廬文弨云:「藉即藉斂。
」◎劉師培校補云:「書鈔四十五引『藉』作『籍』。
」◎則虞案:御覽四百八十三、六百四十三俱作『籍』,元明各本「籍」「藉」錯出。
〔二〕孫星衍云:「據此及左傳『圄伯嬴于轑陽』之文,知囹圄非秦獄名。
說文:『圉,囹圉,所以拘罪人。
』」〔三〕于鬯云:「據下文言『民』,則此似不應言『朝』。
或者謂外朝耳。
國語晉語云:『絳之富商韋藩木楗而過於朝,』是民亦得往來於朝,必外朝也。
」〔四〕孫星衍云:「說文:『敕,戒也。
』『敕,勞也。
』經典多用『敕』為『敕』。
呂氏春秋:『用事既飭』,高誘注:『「飭」讀作「敕」,敕督田事。
晏子春秋·景公敕五子之傅而失言晏子谏原文-翻译
晏子春秋·景公敕五子之傅而失言晏子谏原文-翻译晏子春秋·景公敕五子之傅而失言晏子谏原文|翻译晏子春秋内篇谏(上) 景公敕五子之傅而失言晏子谏第十原文及【原文】景公有男子五人〔一〕,所使傅之者,皆有車百乘者也〔二〕,晏子為一焉。
公召其傅曰:「勉之!將以而所傅為子〔三〕。
」及晏子,晏子辭曰:「君命其臣,據其肩以盡其力,臣敢不勉乎!今有之家〔四〕,此一國之權臣也,人人以君命命之曰:『將以而所傅為子,』此離樹別黨〔五〕,傾國之道也,嬰不敢受命,願君圖之〔六〕!」【注释】〔一〕孫星衍云:「公子嘉、公子駒、公子黔、公子鉏、公子陽生。
時荼尚未生。
」◎則虞案:史記作「公子壽、駒、黔、駔、陽生。
索隱云:「凡五公子。
」〔二〕則虞案:「傅」,元本、活字本、嘉靖本、吳懷保本皆誤作「傳」,下「召其傅」亦誤。
「有車百乘者」,謂大夫也,梁惠王趙注:「百乘之家,謂大國之卿,食采邑有兵車百乘之富者也,若齊崔,衛甯,晉六卿等。
」〔三〕孫星衍云:「言以所傅之善者為世子也。
」◎則虞案:公召其傅,乃召傅者五人,分別召而謂之也。
「而」即「汝」,謂以汝所傅者為太子也,故晏子以離樹別黨諫之。
〔四〕俞樾云:「按『今有之家』,文義未明。
上文云:『景公有男子五人,所使傅之者,皆有車百乘者也,』疑此當云『今有車百乘之家』,傳寫奪之耳。
」◎于省吾云:「按俞說非是。
之,猶是也,詳經傳釋詞。
是家即承上文『有車百乘者』言,非有奪文也。
」◎則虞案:黃本上方校語云:「句可疑。
」〔五〕孫星衍云:「已樹太子而離間之,又別立黨。
」〔六〕則虞案:「願君」,元刻本作「顧君」,活字本、嘉靖本、吳勉學本、子彙本、楊本、凌本仍作「顧」。
吳懷保本作「願」,顧校亦作「願」。
【译文】齐景公有五个儿子,派去教导他们的,都是拥有百乘兵车的大夫,晏子是其中之一。
景公(分别)召见了这些老师,说:努力吧,我会立你所教的儿子为太子的。
轮到晏子时,晏子辞谢说:君王命令他的臣子,根据其所能承担的能力使他发挥才力,臣子敢不勉力吗?现在拥有兵车百辆的大夫,都是国中掌有实权的人,人人都以君王之令告诉别人说:会将你教的儿子立为太子。
晏子劝齐王文言文翻译
“臣闻君子之道,贵在修德。
夫德者,国之宝也;勇者,国之器也。
器以载道,道以成器。
君若不以德载勇,则勇者无以自重;君若不以勇辅德,则德者无以自立。
是以古之明君,必先修德,而后用勇。
”景公闻言,默然不语。
晏子又曰:“臣闻君者,民之父母也。
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君之爱民,亦当为之计深远。
今君好勇,而不知其所以然,是犹爱子而不知其所以爱也。
臣恐天下之人,将以此窥君之心,而轻视吾国。
”景公闻晏子之言,色稍和,曰:“寡人闻命矣。
然吾国自先王以来,尚武之风已久,岂可一旦改变?”晏子对曰:“君言是也。
然天下之事,非一日之故,亦非一日之新。
昔周文王修德,而武王用之,以定天下;秦穆公修德,而秦惠文王用之,以霸诸侯。
此皆先修德而后用武之效也。
吾君若能效法先王,修德以安民,则天下莫不敬服。
是以武不必用,而威震四海。
”景公曰:“寡人愿闻修德之道。
”晏子曰:“修德之道,在于省己以克己,克己以敬人,敬人以爱人。
省己,则知所进;克己,则知所守;敬人,则知所任;爱人,则知所施。
此四者,修身之本也。
君若能以此修身,则天下归心。
”景公曰:“寡人愿闻省己之道。
”晏子曰:“省己之道,在于虚心以纳谏,虚心以察过,察过以改过。
虚心,则能知谏;察过,则能改过。
过而不改,是谓过矣;改过而不复,是谓贤矣。
君若能虚心纳谏,察过改过,则天下无不治矣。
”景公闻晏子之言,感悟良深,曰:“寡人受教矣。
自今而后,寡人将虚心纳谏,修德以安民,不敢以勇自恃。
”晏子曰:“君能如此,天下幸甚。
臣愿与君同德,共济时艰,以安吾国,使天下归心,传之子孙,永为诸侯之师。
”景公大悦,遂纳晏子之谏,修德以安民,齐国由此而大治。
晏子劝齐王文言文翻译如下:昔日,齐景公喜好勇武,不注重修养德行,晏子多次进献忠言,但景公不接受。
一日,晏子在大殿上见到景公,景公怒气冲冲,晏子于是进谏说:“臣听说君子之道,贵在修养德行。
德行是国家的宝贝,勇武是国家的工具。
工具用来承载道义,道义用来成就工具。
晏子之文言文翻译
晏子者,齐景公之相也。
其为人也,温良恭俭,有礼义之心。
景公待以师傅之礼,敬而不慢。
晏子虽贵,犹谦恭自牧,不骄不吝。
每有政事,必与诸大夫谋之,未尝独断专行。
其居相位也,夙兴夜寐,勤劳不懈。
齐国之政,晏子独任之,百姓安之。
一日,景公问晏子曰:“吾闻子善辞令,敢问何以为辞令?”晏子对曰:“辞令者,所以调天下之口,正天下之俗也。
夫辞令者,非一人之事,而天下之利也。
故辞令者,必先正己,而后正人。
己不正,虽辞令之美,不足以移风俗。
是以君子慎辞令也。
”景公曰:“然则子之辞令,何以教寡人?”晏子对曰:“臣之辞令,不过三言而已。
一曰‘仁’,二曰‘义’,三曰‘礼’。
仁者,所以爱民也;义者,所以正俗也;礼者,所以正身也。
三者备,而天下大治。
”景公曰:“善哉!然则吾国其有治乎?”晏子对曰:“臣不敢自任。
臣闻之,国之治乱,非一人之责,而天下之共任也。
君臣一心,上下同德,则天下治矣。
若君不能正己,而欲正人,虽欲治,不可得也。
”景公曰:“吾闻子善射,敢问子之射何以为善?”晏子对曰:“臣之射,不过三矢而已。
一矢中鹄,二矢中鹄,三矢皆中鹄。
夫射者,所以观德也。
一矢不中,非力之不至,心之不专也。
是以射者必先正心,而后正箭。
心不正,虽矢至,不能中鹄。
”景公曰:“善哉!吾今而后知子之射也。
”晏子对曰:“臣之射,非射箭也,射君心也。
君心正,则天下治;君心不正,虽矢至,不能中鹄。
”景公曰:“子之教寡人,可谓深切矣。
寡人愿闻子之教,以自省。
”晏子对曰:“臣之教,不过三言而已。
一曰‘修身’,二曰‘齐家’,三曰‘治国’。
修身者,所以正己也;齐家者,所以正亲也;治国者,所以正天下也。
三者正,而天下大治。
”景公曰:“寡人受教矣。
自今而后,寡人将修身齐家,以正天下。
”《晏子之》文言文翻译:晏子,是齐景公的丞相。
他为人温和、善良、恭敬、节俭,具有礼仪之心。
景公对他以师傅之礼相待,尊敬而不傲慢。
晏子虽然地位显赫,但仍然谦逊自持,不骄不奢。
每当有政事,他必定与各位大夫商议,从未独断专行。
《晏子春秋》原文全文及白话文翻译译文
《晏子春秋》原文及翻译晏子春秋简介《晏子春秋》是记载春秋时期(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齐国政治家晏婴言行的一部历史典籍,用史料和民间传说汇编而成。
过去疑古派认为《晏子春秋》是伪书,《晏子春秋》也被长时期的冷落,自1972年银雀山汉墓出土文献证明《晏子春秋》并非伪书。
《晏子春秋》经过刘向的整理,共有内、外八篇,二百一十五章。
《卷一·内篇·篇一》原文庄公矜勇力不顾行义晏子谏庄公奋乎勇力,不顾于行义。
勇力之士,无忌于国,贵戚不荐善,逼迩不引过,故晏子见公。
公曰:“古者亦有徒以勇力立于世者乎?”晏子对曰:“婴闻之,轻死以行礼谓之勇,诛暴不避彊谓之力。
故勇力之立也,以行其礼义也。
汤武用兵而不为逆,并国而不为贪,仁义之理也。
诛暴不避彊,替罪不避众,勇力之行也。
古之为勇力者,行礼义也;今上无仁义之理,下无替罪诛暴之行,而徒以勇力立于世,则诸侯行之以国危,匹夫行之以家残。
昔夏之衰也,有推侈、大戏,殷之衰也,有费仲、恶来,足走千里,手裂兕虎,任之以力,凌轹天下,威戮无罪,崇尚勇力,不顾义理,是以桀纣以灭,殷夏以衰。
今公目夺乎勇力,不顾乎行义,勇力之士,无忌于国,身立威强,行本淫暴,贵戚不荐善,逼迩不引过,反圣王之德,而循灭君之行,用此存者,婴未闻有也。
”《卷一·内篇·篇二》原文景公饮酒酣愿诸大夫无为礼晏子谏景公饮酒酣,曰:“今日愿与诸大夫为乐饮,请无为礼。
”晏子蹴然改容曰:“君之言过矣!群臣固欲君之无礼也。
力多足以胜其长,勇多足以弑君,而礼不使也。
禽兽以力为政,彊者犯弱,故日易主,今君去礼,则是禽兽也。
群臣以力为政,彊者犯弱,而日易主,君将安立矣!凡人之所以贵于禽兽者,以有礼也;故诗曰:‘人而无礼,胡不遄死。
’礼不可无也。
”公湎而不听。
少间,公出,晏子不起,公入,不起;交举则先饮。
公怒,色变,抑手疾视曰:“向者夫子之教寡人无礼之不可也,寡人出入不起,交举则先饮,礼也?”晏子避席再拜稽首而请曰:“婴敢与君言而忘之乎?臣以致无礼之实也。
《晏子春秋》内篇谏上诗解1庄公矜勇力不顾行义晏子谏
《晏子春秋》内篇谏上诗解1庄公矜勇力不顾行义晏子谏《晏子春秋》内篇谏上诗解1庄公矜勇力不顾行义晏子谏题文诗:齐庄公也,奋乎勇力,不顾行义;勇力之士,无忌于国,以致贵戚,不荐善言,逼迩也亦,不引过故,晏子见公.庄公问曰:古亦有徒,以勇力立,于世者乎?晏子对曰:婴有闻之,轻死以行,礼谓之勇,诛暴不避,强谓之力,故勇力之,立也以行,其礼义也.汤武用兵,而不为逆,并国而人,不以为贪,仁义之理.诛暴而不,避强替罪,而不避众,勇力之行.古人之为,勇力者以,行礼义也.今在上无,仁义之理,下无替罪,诛暴之行,徒以勇力,而立于世,则诸侯行,之以国危;匹夫行之,以残其家.昔夏衰有,推侈大戏;殷之衰有,费仲恶来,足走千里,手裂兕虎,任之以力,凌轹天下,威戮无罪.崇尚勇力,不顾义理,故桀纣灭,殷夏以衰.今公自奋,乎勇力不,顾乎行义,勇力之士,无忌于国,身立威强,行本淫暴,卿不荐善,臣不引过,反圣王德,循灭君行,用此存者,婴未闻也.勇力必义.内篇谏上第一【原文】庄公矜勇力不顾行义晏子谏第一庄公奋乎勇力,不顾于行义。
勇力之士,无忌于国,贵戚不荐善,逼迩不引过。
故晏子见公。
公曰:“古者亦有徒以勇力立于世者乎?”晏子对曰:“婴闻之,轻死以行礼谓之勇,诛暴不避强谓之力,故勇力之立也,以行其礼义也。
汤武用兵而不为逆,并国而不为贪,仁义之理也。
诛暴不避强,替罪不避众,勇力之行也。
古之为勇力者,行礼义也。
今上无仁义之理,下无替罪诛暴之行,而徒以勇力立于世,则诸侯行之以国危;匹夫行之以家残。
昔夏之衰也,有推侈、大戏;殷之衰也,有费仲、恶来,足走千里,手裂兕虎,任之以力,凌轹天下,威戮无罪。
崇尚勇力,不顾义理,是以桀、纣以灭,殷、夏以衰。
今公自奋乎勇力,不顾乎行义,勇力之士,无忌于国,身立威强,行本淫暴,贵戚不荐善,逼迩不引过,反圣王之德,而循灭君之行,用此存者,婴未闻有也。
”【译文】齐庄公崇尚勇气和力量,不顾及推行仁义。
有勇气和力量的人,对于国家毫无顾忌,以致于公卿不进献忠言,近臣不规劝过失。
晏子答梁丘据文言文翻译及注释
晏子答梁丘据文言文翻译及注释《晏子答梁丘据》讲述了晏子和齐景公之间有关梁丘据的故事。
晏子答梁丘据文言文翻译及注释是如何呢?本文是店铺整理的晏子答梁丘据文言文翻译及注释资料,仅供参考。
晏子答梁丘据文言文原文晏子答梁丘据梁丘据死,景公召晏子而告之曰:“据忠且爱我。
我欲丰厚其葬,高大其垄。
”晏子曰:“敢问据之忠且爱于君者,可得闻乎?”公曰:“吾有喜于玩好,有司未能我具也,则据以其所有共我,是以知其忠也。
每有风雨,暮夜求,必存吾,是以知其爱也。
”晏子曰:“婴对,则为罪;不对,则无以事君,敢不对乎!婴闻之,臣专其君,谓之不忠;子专其父,谓之不孝。
事君之道,导亲于父兄,有礼于群臣,有惠于百姓,有信于诸侯,谓之忠。
为子之道,以钟爱其兄弟,旅行于诸父,慈惠于众子,诚信于朋友,谓之孝。
今四封之民,皆君之臣也,而维据尽力以爱君,何爱者之少邪?四封之货,皆君之有也,而维据也以其私财忠于君,何忠之寡邪?据之防塞群臣,拥蔽君,无乃甚乎?”公曰:善哉!微子,寡人不知据之至于是也。
”遂罢为垄之役,废厚葬之令,令有司据法而责,群臣过而谏。
故官无废法,臣无隐忠,而百姓大说。
梁丘据谓晏子曰:“吾至死不及夫子矣。
”晏子曰:“婴闻之:为者常成,行者常至。
婴非有异与人也,常为而不置,常行而不休者。
故难及也?”晏子答梁丘据文言文注释夫子:对晏子的尊称。
垄:坟墓。
具:备办。
蔽:蒙蔽。
及:比得上。
置:放弃。
而已:罢了。
至:到为:只是休:停晏子答梁丘据文言文翻译梁丘据死了,齐景公召见晏子并告诉他说:“梁丘据对我既忠又热爱,我打算让他的丧事办得丰裕些,让他的坟墓建得高大些。
”晏子说:“请问梁丘据对您的忠诚和热爱的表现,能说给我听听吗?”齐景公说:“我喜好的玩物,主管的官员没能够为我备办好,而梁丘据把他自己拥有的玩物供我享用,因此知道他忠诚。
每每刮风下雨,夜间找他,他一定问候好,因此我知道他热爱我。
”晏子说:“我应对(您的话),就会获罪;不应对,就没有用来事奉君王您的,怎敢不应对呢!我听到过这样的说法,臣子(的心思)专门用在他的君王身上,叫做不忠;儿子(的心思)专门用在他的父亲身上,叫做不孝。
晏子春秋原文及翻译
晏子春秋原文及翻译3晏子春秋为者常成,行者常至学习目标1.读诵《为者常成,行者常至》一则。
理解文章,感情人生,休养身心。
2.通过学习为者常成,行者常至使学生懂得:勇敢实践的人才可能获得成功,不倦前行的人才会有机会到达目的地,勤学善思的人终可以实现自己的理想!。
知识链接《晏子春秋》是记载春秋时期齐国政治家晏婴言行的一部历史典籍,用史料和民间传说汇编而成,书中记载了很多晏婴劝告君主勤政,不要贪图享乐,以及爱护百姓、任用贤能和虚心纳谏的事例,成为后世人学习的榜样。
晏婴自身也是非常节俭,备受后世统治者崇敬。
书中有很多生动的情节,表现出晏婴的聪明和机敏,如晏子使楚等就在民间广泛流传。
通过具体事例,书中还论证了和和同两个概念。
晏婴认为对君主的附和是同,应该批评。
而敢于向君主提出建议,补充君主不足的才是真正的和,才是值得提倡的行为。
这种富有辩证法思想的论述在中国哲学史上成为一大亮点。
《晏子春秋》经过刘向的整理,共有内、外八篇,二百一十五章。
学习内容一、入境生趣导入:多媒体播放《士兵突击》中的图片:许三多,一个蜗居穷山沟的楞头青、一个孬兵,却成长为一名合格军人,走向了国际军事比赛的领奖台;一个连亲爹都歧视的龟儿子,赢得了中国军人的骄傲;一个心理有残缺的弱者,凭借智慧和毅力向世人证实了自身的价值…… 许三多用行动证实了自己的价值!为活着有意义他选择了一条艰辛的路!钢七连的一句口号:不抛弃,不放弃引入:《晏子春秋》了解晏子生平:晏子,名婴,字平仲,是我国春秋时期齐国的国相。
他身材矮小,其貌不扬,但人们都很尊重他。
梁丘据谓晏子曰:吾至死不及夫子矣!晏子曰:闻之,为者常成,行者常至。
婴非有异于人也,常为而不置(放弃),常行而不休者,故难及也。
三、理解文意,学习释疑(读原文,了解文意,理解内涵,用自己的话解释全文。
)梁丘据对晏子说:自己到死的时候也追不上先生啊!晏子说:我听说,努力去做的人常常可以成功,不倦前行的人常常可以达到目的地。
晏子春秋·景公信用谗佞赏罚失中晏子谏原文-翻译
晏子春秋·景公信用谗佞赏罚失中晏子谏原文|翻译晏子春秋内篇谏(上) 景公信用谗佞赏罚失中晏子谏第八原文及【原文】景公信用讒佞〔二〕,賞無功,罰不辜。
晏子諫曰:「臣聞明君望聖人而信其教〔三〕,不聞聽讒佞以誅賞。
今與左右相說頌也〔四〕,曰:『比死者勉為樂乎〔五〕!吾安能為仁而愈黥民耳矣〔六〕!』故內寵之妾〔七〕,迫奪于國,外寵之臣,矯奪于鄙,執法之吏,並荷百姓〔八〕。
民愁苦約病〔九〕,而姦驅尤佚〔一十〕,隱情奄惡〔一一〕,蔽諂其上〔一二〕,故雖有至聖大賢,豈能勝若讒哉〔一三〕!是以忠臣之常有災傷也〔一四〕。
臣聞古者之士,可與得之,不可與失之;可與進之,不可與退之。
臣請逃之矣。
」遂鞭馬而出〔一五〕。
公使韓子休追之〔一六〕,曰:「孤不仁,不能順教,以至此極〔一七〕,夫子休國焉而往〔一八〕,寡人將從而後〔一九〕。
」晏子遂鞭馬而返。
其僕曰:「嚮之去何速?今之返又何速?」晏子曰:「非子之所知也,公之言至矣。
」【注释】〔一〕則虞案:綿眇閣本此章誤連上章。
〔二〕劉師培校補云:「冊府元龜二百五十三『信』作『任』。
」〔三〕劉師培校補云:「元龜『望』作『望見』。
」◎則虞案「望」當讀如詩都人士「萬民所望」之「望」謂仰望,非望見也,元龜誤。
〔四〕孫星衍云:「『說』,今本作『悅』,非。
本書多作『說』,據以訂正。
」◎則虞案:「今與左右」,楊本『今』作『令』。
〔五〕孫星衍云:「比死,言將及死也。
」◎蘇輿云「即唐風『且以喜樂,宛其死矣』意。
」◎則虞案:蘇說不盡合,見下釋。
〔六〕孫星衍云:「說文:『黥,墨在面也。
』言不為樂,僅愈罪人,猶二世云『監門之養』。
墨者守門,蓋古有是語,一本作『黔』。
」◎蘇輿云:「愈,猶安養,意為仁乃安民之事。
『黥』當為『黔』,黔民即黎民,言吾但勉為樂耳,不欲為仁以為安民之事也。
下文云云,正申明此意。
孫說疑非。
」◎則虞案:蘇說恐非。
此句當合上句觀之,此之「黥民」,即上句之「比死者」也;此讒佞之人極言之辭,比死者且勉為喜樂,我何能依為仁義之行,僅勝於刑人也哉。
晏子春秋·景公欲废适子阳生而立荼晏子谏第十一原文-翻译
晏子春秋·景公欲廢適子陽生而立荼晏子諫第十一原文|翻译晏子春秋,内篇谏(上) 景公欲廢適子陽生而立荼晏子諫第十一原文及【原文】淳于人〔二〕納女于景公〔三〕,生孺子荼〔四〕,景公愛之。
諸臣謀欲廢公子陽生而立荼〔五〕,公以告晏子〔六〕。
晏子曰:「不可〔七〕。
夫以賤匹貴,國之害也;置大立少,亂之本也〔八〕。
夫陽生,生而長〔九〕,國人戴之,君其勿易!夫服位有等,故賤不陵貴;立子有禮,故孽不亂宗。
願君教荼以禮而勿陷于邪,導之以義而勿湛于利。
長少行其道,宗孽得其倫。
夫陽生敢毋使荼饜粱肉之味,玩金石之聲,而有患乎〔一十〕?廢長立少,不可以教下;尊孽卑宗,不可以利所愛。
長少無等,宗孽無別,是設賊樹姦之本也〔一一〕。
君其圖之!古之明君,非不知繁樂也,以為樂淫則哀,非不知立愛也,以為義失則憂〔一二〕。
是故制樂以節,立子以道。
若夫恃讒諛以事君者〔一三〕,不足以責信。
今君用讒人之謀,聽亂夫之言也〔一四〕,廢長立少;臣恐後人之有因君之過以資其邪,廢少而立長以成其利者。
君其圖之!」公不聽。
景公沒,田氏殺君荼,立陽生;〔一五〕殺陽生,立簡公〔一六〕;殺簡公而取齊國。
【注释】〔一〕則虞案:楊本缺。
此齊人之言也。
公羊傳記齊事獨翔實,晏子齊人,記之者亦齊人,故於齊事往往與公羊合。
此章曰:「若夫恃讒諛以事君者,不足以責信,」有所指而言,其事惟公羊有之。
哀六年傳:「景公謂陳乞曰:『吾欲立舍,何如?』陳乞曰:『所樂乎為君者,欲立之則立之,不欲立則不立。
君如欲立之,則臣請立之。
』陽生謂陳乞曰:『吾聞子蓋將不欲立我也。
』陳乞曰:『夫千乘之主,將廢正而立不正,必殺正者。
吾不立子者,所以生子者也。
走矣!』與之玉節而走之。
」後果陳乞立陽生而弒荼,所謂讒諛不足信者殆謂此(與左氏傳異)。
又曰:「臣恐後人之有因君之過以資其邪,廢少而立長以成其利者,」此亦指陳乞言也。
廢少,殺荼也;立長,立陽生也。
成其利,田氏因專齊政。
據此,足以與公羊互發,清人治公羊者,惜俱未之及。
晏子春秋内篇谏上原文翻译!
晏子春秋内篇谏上原文翻译!(学习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学校: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资料,如文言文、现代文、教案设计、文案大全、作文大全、词语、成语、范文、读后感、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tore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such as classical Chinese, modern literature, teaching plan design, copy collection, composition collection, words, idioms, model essays, post-reading comments, and other materials. If you want to know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晏子春秋内篇谏上原文翻译!《晏子春秋》是一部记述春秋后期齐国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晏婴的言行事迹的古典文献,是研究晏子以及当时社会历史的重要资料。
晏子劝谏古文言文翻译
景公饮酒乐甚,晏子进曰:“君王饮酒何其乐也?臣闻酒能乱性,乱性则失德,失德则伤国,伤国则民受其害。
愿君王戒之。
”【译文】齐景公饮酒甚欢,晏子进言道:“君王饮酒为何如此快乐?臣听说酒能扰乱人的性情,扰乱性情就会失去道德,失去道德就会伤害国家,伤害国家就会使百姓受到损害。
愿君王以此为戒。
”景公闻言,微笑曰:“吾闻酒能使人忘忧,忘忧则心旷神怡,何伤之有?”晏子对曰:“君王之言差矣。
酒能暂时忘忧,然忧愁终将复返,而国事却因酒而荒废。
君王若沉溺酒色,国家将何以自保?”景公曰:“吾知酒能误国,然吾欲与民同乐,岂可独禁酒乐?”晏子曰:“君王圣明,何言独乐?然乐有正邪之分。
正乐能养性,邪乐能败德。
君王若能以正乐养性,以邪乐败德,则国家可安,百姓可福。
今君王沉溺邪乐,忘却正乐,非但国家不保,亦使百姓受苦。
”景公默然,沉思良久,乃曰:“吾闻晏子之言,如醍醐灌顶,醒吾昏聩。
自今而后,吾当节制酒色,以正乐养性,以邪乐败德,不负晏子忠言。
”晏子见景公有所觉悟,遂退下。
自是之后,景公果然节制酒色,勤于国事,齐国由此而强盛。
【原文】景公顿悟,遂节酒色,勤于国事,齐国由此而强盛。
【译文】齐景公顿悟,于是节制酒色,勤于国事,齐国因此而强盛。
晏子之劝谏,使景公认识到了酒色的危害,从而改变了国政,使齐国得以繁荣昌盛。
此乃晏子以言辞劝谏之妙,令人敬佩。
后世传颂晏子之智,称之为“晏子使楚”。
其言辞之妙,劝谏之效,皆足以传颂千古。
【原文】晏子之智,劝谏之效,足以传颂千古。
晏子的智慧,劝谏的效果,足以流传千古。
晏子谏书文言文翻译
齐景公之时,有善辩者曰梁丘据,其言多辞。
景公好之,常与议国事。
时晏子为相,见梁丘据言辞繁多,恐乱国政,乃作谏书,以示景公。
晏子谏书曰:臣闻古之圣君,必明于治乱之原,审于政事之宜,故能任贤能,使能者各尽其才,以成国家之大业。
今梁丘据者,善辩之士,其言多辞,而公好之,是以言辞繁多,非所以治国家也。
臣窃以为忧,故敢陈其事,愿公察之。
夫治国之道,在于尚德不尚言。
言者,治之末也;德者,治之本也。
梁丘据之辩,虽巧舌如簧,终非治国之器。
是以孔子曰:“口多言,身多忌,言不可多,行不可寡。
”此言不可不慎也。
且梁丘据之辩,往往以辞害意,使听者疑,观者惑。
夫治国者,宜正言以正行,不宜以辞害意,使民无所适从。
若使梁丘据之辩,盛行于国,则国家之政,必日以乱,而民无所依矣。
且梁丘据之辩,多中伤贤良,排斥忠直。
夫贤良者,国之宝也;忠直者,国之良也。
若以梁丘据之辩,逐贤良,退忠直,则国家将何赖乎?孔子曰:“国有道,则正人兴;无道,则邪人胜。
”今梁丘据之辩,实为邪人之道,愿公察之。
且梁丘据之辩,常以私情害公议。
夫公议者,国之权衡也;私情者,私欲之根也。
若以私情害公议,则国无公正,民无信矣。
孔子曰:“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
草上之风,必偃。
”今梁丘据之辩,若风之草,必乱国政。
臣闻古之明君,闻善言则拜,闻善行则拜,是以国家安宁,百姓乐业。
今梁丘据之辩,虽巧舌如簧,非所以安国家,乐百姓也。
愿公察之,勿以言辞繁多,而忘国之大事。
臣闻国之兴亡,在于用人。
今梁丘据之辩,虽善辩,然非治国之才。
愿公以国家大计为重,明辨是非,任贤能,去邪佞,使国家长治久安。
译文:在齐景公时期,有一位善于辩论的人叫梁丘据,他的言辞繁多。
景公很喜欢他,经常与他讨论国事。
当时晏子担任宰相,看到梁丘据言辞繁多,担心会扰乱国政,于是写了一封谏书,向景公展示。
晏子谏书内容如下:我听说古代的圣明君主,一定能明白治乱的根本,审慎处理政事,因此能够任用贤能,让有才能的人各尽其才,以成就国家的大业。
《晏子谏齐景公》原文及翻译
《晏子谏齐景公》原文及翻译导语:晏子谏齐景公出自于《晏子春秋》,记述晏子同齐景公的一段对话,提醒齐景公执政要注重百姓疾苦,这里也可以从《岳阳楼记》中的一句话来概括,即“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文章通过晏子与齐景公的对话宣扬了晏子爱民的民本思想,并劝喻了当代君王齐景公要为民着想,使国家更强盛。
这在当时是十分难能可贵的。
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晏子谏齐景公》原文及翻译内容,希望能给你带来帮助!【出处】《晏子春秋》是记述春秋末期齐国著名政治家晏婴言行的一部著作。
分内篇、外篇两部分,内篇分谏上、谏下、问上、问下、杂上、杂下六篇,外篇分上、下二篇。
谏上、谏下主要记叙晏婴劝谏齐君的言行,问上、问下主要记叙君臣之间、卿士之间以及外交活动中的问答,杂上、杂下主要记叙晏婴其他各种各样的事件。
外篇两篇内容较为驳杂,与内篇六篇相通而又相别。
各篇之间的内容既有相对的独立性,又互有联系,个别的还有互相矛盾之处。
《晏子春秋》语言简练,情节生动,生动呈现出了晏婴形象,具有较高的答辩性。
书中寓言多以晏子为中心人物,情节完整,主题集中,讽喻性强,对后人做人处事及外交口才方面有较大的影响与启迪。
其中,《晏子使楚》被改编为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的语文课文11课,文言文版《晏子使楚》被编入苏教版与长春版教材中,《橘逾淮为枳》编入沪教版六年级下学期第29课。
【原文】:景公之时,雨雪三日而不霁。
公披狐白之裘,坐于堂侧阶。
晏子入见,立有间,公曰:“怪哉!雨雪三日而天不寒。
”晏子对曰:“天不寒乎?”公笑。
晏子曰:“婴闻古之贤君,饱而知人之饥,温而知人之寒,逸而知人之劳,今君不知也。
”公曰:“善!寡人闻命矣。
”乃令出裘发粟与饥寒者。
令所睹于涂者,无问其乡;所睹于里者,无问其家;循国计数,无言其名。
士既事者兼月,疾者兼岁。
孔子闻之曰:“晏子能明其所欲,景公能行其所善也。
”【注释】:1、景公:名杵臼,庄公的异母弟。
(春秋时期齐国的国君齐景公)2、雨雪三日而不霁:多日下雪但是不转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晏子春秋·景公敕五子之傅而失言晏子谏
原文|翻译
晏子春秋内篇谏(上) 景公敕五子之傅而失言晏子谏第十原文及
【原文】
景公有男子五人〔一〕,所使傅之者,皆有車百乘者也〔二〕,晏子為一焉。
公召其傅曰:「勉之!將以而所傅為子〔三〕。
」及晏子,晏子辭曰:「君命其臣,據其肩以盡其力,臣敢不勉乎!今有之家〔四〕,此一國之權臣也,人人以君命命之曰:『將以而所傅為子,』此離樹別黨〔五〕,傾國之道也,嬰不敢受命,願君圖之〔六〕!」
【注释】
〔一〕孫星衍云:「公子嘉、公子駒、公子黔、公子鉏、公子陽生。
時荼尚未生。
」◎則虞案:史記作「公子壽、駒、黔、駔、陽生。
索隱云:「凡五公子。
」
〔二〕則虞案:「傅」,元本、活字本、嘉靖本、吳懷保本皆誤作「傳」,下「召其傅」亦誤。
「有車百乘者」,謂大夫也,梁惠王趙注:「百乘之家,謂大國之卿,食采邑有兵車百乘之富者也,若齊崔,衛甯,晉六卿等。
」
〔三〕孫星衍云:「言以所傅之善者為世子也。
」◎則虞案:公召其傅,乃召傅者五人,分別召而謂之也。
「而」即「汝」,謂以汝所
傅者為太子也,故晏子以離樹別黨諫之。
〔四〕俞樾云:「按『今有之家』,文義未明。
上文云:『景公有男子五人,所使傅之者,皆有車百乘者也,』疑此當云『今有車百乘之家』,傳寫奪之耳。
」◎于省吾云:「按俞說非是。
之,猶是也,詳經傳釋詞。
是家即承上文『有車百乘者』言,非有奪文也。
」◎則虞案:黃本上方校語云:「句可疑。
」
〔五〕孫星衍云:「已樹太子而離間之,又別立黨。
」
〔六〕則虞案:「願君」,元刻本作「顧君」,活字本、嘉靖本、吳勉學本、子彙本、楊本、凌本仍作「顧」。
吳懷保本作「願」,顧校亦作「願」。
【译文】
齐景公有五个儿子,派去教导他们的,都是拥有百乘兵车的大夫,晏子是其中之一。
景公(分别)召见了这些老师,说:努力吧,我会立你所教的儿子为太子的。
轮到晏子时,晏子辞谢说:君王命令他的臣子,根据其所能承担的能力使他发挥才力,臣子敢不勉力吗?现在拥有兵车百辆的大夫,都是国中掌有实权的人,人人都以君王之令告诉别人说:会将你教的儿子立为太子。
这一定会在五人之间离间树党,是倾覆国家的做法。
我不敢从命,希望君王考虑这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