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2课《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2课《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教案

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2课《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教案

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2课《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教案一. 教材分析本课的主题是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

教材通过介绍汉武帝在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的大一统措施,让学生了解汉武帝如何巩固国家统一,增强中央集权。

教材内容丰富,层次清晰,通过生动的插图和文字,引导学生认识汉武帝的历史地位和贡献。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已经了解了秦朝的统一和灭亡,对国家统一的概念有一定认识。

但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的措施内容繁杂,学生可能难以理解。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将抽象的历史概念具体化,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的措施,认识汉武帝的历史地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认识国家统一的重要性,增强民族自豪感。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的措施及作用。

2.教学难点:理解汉武帝在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的大一统措施。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历史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的措施。

2.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3.小组合作法:分组讨论,共同完成学习任务,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熟读教材,了解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的措施及作用。

2.学生准备:预习教材,了解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的措施。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秦朝统一六国的历史,让学生认识到国家统一的重要性。

进而引出本课主题——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

2.呈现(10分钟)教师简要介绍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的措施,包括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

呈现汉武帝相关的历史图片和资料,让学生直观地了解汉武帝的历史地位。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的措施及作用。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提出的问题。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2课《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教学设计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2课《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教学设计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2课《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课为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2课《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主要介绍了汉武帝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采取的一系列措施,以巩固大一统王朝。

教材内容丰富,包括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削弱诸侯王权、开辟丝绸之路、推广儒家思想等方面。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到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的措施及其影响。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但对于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的措施及其影响可能了解不深。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需要通过对教材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掌握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的措施及其作用。

此外,学生对于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的评价能力有待提高,需要在教学过程中进行引导和培养。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的措施,掌握汉武帝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主要政策。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历史人物的评价能力,认识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的意义,增强民族自豪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的措施及其作用。

2.难点:汉武帝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政策内涵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五. 教学方法1.自主学习:引导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学习教材内容,提高自学能力。

2.合作探讨:学生分组讨论,共同分析问题,培养合作精神。

3.案例分析:通过分析具体历史事件,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汉武帝的政策措施。

4.启发引导: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进行适时引导,激发学生思考,提高课堂效果。

六. 教学准备1.教材: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

2.课件:制作与本课相关的内容课件,以便于课堂教学演示。

3.参考资料:相关历史书籍、论文等,用于教师备课和拓展学生知识。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上一课所学内容,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例如:“上一课我们学习了汉武帝即位后的形势,那么汉武帝是如何巩固大一统王朝的呢?”2.呈现(15分钟)教师运用课件展示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的措施,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

第12课 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教学设计)

第12课 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教学设计)

《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教学设计策,让西汉王朝成为举世瞩目的强盛帝国,也让历史铭记了这位伟大的帝王。

接下来,让我们一起学习第12课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

二、新课探究一、播放视频,回顾西汉初年的现状。

过渡:经过西汉初年几位皇帝的努力建设后,经济发展了,国家元气恢复了,但同时也问题重重。

讲述:公元前140年,年仅16岁的汉武帝刘彻登上帝位后便发布了第一道诏令。

展示:建元元年冬十月,诏丞相、御史、列侯……诸侯相举贤良方正直言极谏之士。

教师总结:汉武帝颁布的第一道诏书是求贤,要求大臣们为他举荐治理国家的人才。

这说明汉武帝并没有仅仅满足于经济上的富足,也不打算“无为而治”,而是希望有所作为。

思考:汉武帝想要有所作为是指他想要做什么呢?【解释内涵】大一统:中央在政治、思想、文化、经济等各方面进行统一的领导,形成高度中央集权的政治局面。

过渡:对于此时的汉武帝,想要继续巩固自秦始皇以来开创的大一统局面,并非容易之事,放在他面前都有什么问题呢?他需要攻克哪些难关才能实现宏愿呢?1、观看视频;2、回答:大一统。

一、武帝的帝国业:政治一统1、展示:2、展示:材料一:材料二:汉武帝的叔叔梁王出行,千乘万乘,和天子一样威风。

他还自制弓箭数十万,府库的珠玉宝器,多于京师。

提问:阅读材料,找出汉武帝实现政治大一统的路上有何难题?教师整理:诸侯王势力强大,严重威胁到中央。

3、讲述:早在汉景帝即位后,他已发现群过并行制导致地方王国势力坐大的问题。

在大臣晁错的建议下,他采用1、观察图片,了解郡国并行制;2、分析材料,提升史料阅读与分析能力,总结汉武帝在政治上面临的问题:诸侯王势力强大,严重威胁到中央;3、了解汉景帝削弱方国力量的基本历程和结果,对汉景帝与汉武帝在处理地方问题上采用的政策的区别有一定的感知;4、回答:推恩令;5、小组讨论,理解“推恩令”与削藩相比的微妙之处,加深理解,提升思维;6、思考问题,回答:问题二——地方豪强与官府分庭抗礼,解决措施——建立刺史了强硬的措施——削藩,直接削夺藩王的封地,却引发了七国之乱。

历史部编版(2024版)七年级初一上册第12课 大一统王朝的巩固 教学教案 教学设计01

历史部编版(2024版)七年级初一上册第12课 大一统王朝的巩固 教学教案 教学设计01

第12课《大一统王朝的巩固》教案一、新课标标准通过了解西汉“削藩”和尊崇儒术,知道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建立和早期发展的过程;通过汉武帝的大一统,知道西汉从建立之初的社会残破发展到国力强盛的变化及原因。

二、内容分析汉武帝在各个方面采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巩固了大一统王朝,统一国家的特征得到完整体现。

汉武帝把儒家忠君守礼的思想立为正统思想的核心,使之成为汉朝大一统政权的精神支柱,儒学也从此成为中国历代思想文化的主流。

“推恩令”的实施,巧妙地消除了诸侯国对抗中央的能力。

在社会经济方面,汉武帝实行盐铁国有专卖,中央收回铸币权,在国内统一调配物资、平抑物价,改善国家财政状况,进一步为维护国家的统一奠定了经济基础。

三、教学目标1.掌握汉武帝在政治、思想、经济方面采取的巩固大一统的措施。

(史料实证、唯物史观)2.了解汉武帝巩固大一统局面的目的与影响。

(唯物史观)3.感知汉武帝为维护国家统一所做出的努力,认识维护和巩固国家的统一是中华民族长期的任务。

(家国情怀)四、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设计意图】:视频导入,聚集学生注意力,开展新课学习。

(二)讲授新课1.削弱地方势力(1)教师活动措施1:实施“推恩令”。

措施2:削爵、夺地除国,镇压叛乱。

措施3:将一些郡国豪强迁往京师一带。

措施4:建立刺史制度,把全国划分为13个州部。

措施5:确立察举制。

2.推动经济的发展(1)教师活动措施1:发展农业生产,重视兴修水利。

措施2:手工业进一步发展。

措施3:铸币权收归中央,统一铸五铢钱。

措施4:设盐铁官,实行盐铁和酒的官营、专卖。

措施5:在全国范围内统一调配物资,平抑物价。

措施6:对商人征收车船税。

(2)学生活动这些措施,使中央对经济的掌握大大加强,国家财政状况得到很大改善,为汉武帝许多政策的推行奠定了经济基础。

3.尊崇儒术(1)教师活动措施1:接受董仲舒的建议,把儒家学说立为正统思想。

措施2:在长安兴办太学,儒家经典《诗》《书》《礼》《易》《春秋》作为教材。

第12课大一统王朝的巩固(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七年级历史上册(2024)

第12课大一统王朝的巩固(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七年级历史上册(2024)

第12课大一统王朝的巩固(教学设计)设问:汉武帝采取了哪些措施?统一多民族国家又有哪些巩固和发展? 二、整体感知,构建知识框架任务:什么是“大一统”?阅读课文小标题,汉武帝从哪些方面采取措施巩固大一统?大一统:中央加强对政治、经济、思想、军事各方面的统一领导,形成中央集权的政治局面。

三. 削弱地方势力 1.背景任务一:阅读史料,说说汉武帝初年在政治上面临怎样困境?材料一:西汉建立后,汉高祖继续实行郡县制,为巩固统治,又分封了一些诸侯王,实行郡国并行制度。

这些诸侯王封地广大,在封地内可以任免官吏,收取租税,铸造钱币,还拥有兵权,势力强大。

汉景帝接受晁错建议,下令削夺王国的部分封地,划归中央管辖。

公元前154年,吴王联合其他六个诸侯王举兵叛乱,史称“七国之乱”。

朝廷出兵平叛,经过数月的战争,叛乱被平定。

景帝借机收回诸侯王的部分权力,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

——2024版部编版七年级上册教科书材料二:(豪强地主) “役财骄溢,或至兼并豪党之徒,以武断于乡曲”。

阅材,思考问题研料,理解背景——《史记·平准书》政治困境:①汉武帝即位初期,一些诸侯王封地广大,连城数十,势力强大。

②地方豪强兼并土地,欺压百姓,有的还依附王公贵族。

这两股势力成为危及国家统一的离心力量。

2.措施任务二:阅读教材、观看视频,汉武帝是如何巧妙破解政治上的困境的?观看视频:何为推恩令措施:①汉武帝采纳主父偃的“推恩”建议,下诏诸侯王可将封地分封给其子弟作为侯国,由皇帝制定封号,划归临近的郡管辖。

效果:侯国越来越多,诸侯王的封地和势力越来越小。

教师点拨:巧妙之处:不费一兵一卒,削弱诸侯王势力3.措施与作用任务三:阅读教材,归纳汉武帝在政治上还采取了哪些措施?起到了怎样的作用?措施:②削爵、夺地甚至除国,严厉镇压他们的叛乱,效果:诸侯王从此一蹶不振。

③将一些郡国豪强迁往京师一带。

效果:这些豪强离开故地,原有的社会关系被打破,势力被削弱。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2课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教案新人教版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2课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教案新人教版
答案: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的措施在我国历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这些措施不仅巩固了中央集权,维护了国家统一,还促进了经济、文化的发展,为后世政治制度和文化传承奠定了基础。
补充和说明:
1.例题一:推恩令是汉武帝时期政治措施的核心,学生需掌握其内容和作用,理解其在加强中央集权方面的意义。
2.例题二:均田制是汉武帝时期经济措施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应了解其原则和意义,分析其对农业生产和国家财政的影响。
举例:推恩令的实施细节,如何解决了诸侯国尾大不掉的问题,以及这一政策如何体现了汉武帝的治国智慧。
2.教学难点:
-理解推恩令、均田制等政策的具体内容和实施过程,以及这些政策在当时社会背景下的意义。
-分析汉武帝时期政治、经济、文化措施之间的内在联系,以及这些措施如何共同作用巩固了中央集权。
-认识到汉武帝时期政策对于后世的影响,以及这些政策在历史长河中的地位。
3.例题三: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汉武帝时期文化政策的代表,学生需掌握其背景、原因和影响,认识儒家思想在我国历史上的地位。
4.例题四:通过比较汉武帝与秦始皇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培养学生分析、比较历史事件的能力,加深对中央集权制度的认识。
5.例题五:综合论述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的措施在我国历史上的地位和作用,提高学生的历史概括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
-分析题:让学生分析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的措施对后世的影响,检测学生的辩证思维和综合分析能力。
-小组讨论:组织小组讨论,讲解
1.例题一:简述汉武帝推恩令的内容及其作用。
答案:汉武帝推恩令规定,诸侯王死后,嫡长子继承王位,其他子弟分割部分土地为列侯,列侯归郡统辖。推恩令的作用是削弱诸侯王势力,加强中央集权。
-汉武帝通过这些措施加强了中央集权,维护了国家统一,推动了社会稳定和经济繁荣。

第12课 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 教案-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12课 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 教案-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12课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推恩令”、“罢黜百家,尊崇儒术”、盐铁专卖、北击匈奴等巩固大一统的措施。

2.过程与方法:运用问题解决式,探究归纳等教学方法充分利用课件辅助教学、结合相关史实逐次分析汉武帝采取的相关措施。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知汉武帝为维护国家统一所作的努力认识维护和巩国家的统一是中华民族长期永恒的任务。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的措施及作用。

2.难点:理解“罢黜百家,尊崇儒术”对汉朝巩固大一统的作用和深远的历史影响。

三、教学时数: 1课时四、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公元前141年,16岁的汉武帝刘彻登基,雄才大略的汉武帝想在秦朝建立的政治、经济、思想统一的封建王朝基础上,巩固和发展大一统王朝,却烦恼重重,同学们,通过你的预习你知道汉武帝有哪些烦恼吗?(课件展示)政治上:王国林立,诸侯王势力强大,地方豪强地主与官府分庭抗礼导致社会秩序混乱;思想上百家横流思想不统一;经济上:富商大贾控制了国家经济命脉;军事上:北方的匈奴南下袭扰。

针对这些问题汉武帝采取了怎样的措施来解决的呢?他采取的措施又有什么样的作用和影响呢? (板书课题)(二)研讨新课I)政治上:教师:针对王国林立,诸侯王势力强大的问题汉武帝如何解决问题呢?1.实施“推恩令”(1)让学生结合P61课后活动1回答问题。

(2)汉武帝实施“推恩令”是采纳谁的建议?解决什么问题?(3)“推恩令”的内容?(4)“推恩令”妙在哪哩?(5)“推恩令”的作用?教师:针对地方豪强地主与官府分庭抗礼,汉武帝是怎样解决的呢?2.建立刺史制度(板书)(1)主要措措施(内容)?(2)作用?3.汉武帝实施“推恩令”和建立刺史制度的目的是什么?共同的作用是什么?(提示:”加强中央集权、巩固封建统治;中央大大加强对地方的控制,巩固了中央集权)II)思想上:教师:师针对思想上百家横流,思想不统一汉武帝又是如何解决的呢?1.“罢黜百家,尊崇儒术”(板书)(1)表演历史话剧,让学生感知各派主张和百家横流的现状(2)汉初百家横流的原因?(3)汉武帝接受那派人物谁的主张?(4)“罢黜百家,尊崇儒术”的含义?(5)主要内容?2.在长安设太学,地方设官学儒士进入各级政权机构(板书)问:太学、官学以什么为教材培养儒学人才?3.汉武帝把儒家学说立为正统思想的目的是什么?有何影响?(提示:为了实现思想统一,建立巩固的中央集权——目的;影响由学生回答)III)经济上:教师:针对富商大贾控制国家的经济命脉汉武帝又该如何解决呢?1.汉武帝在经济上采取了哪些措施?中央统一铸五铢钱;盐铁官营专卖;统一调配物资,平抑物价(板书)2.汉武帝在经济上采取这些措施的目的是什么?3.经济上的措施起到了什么作用?IV)军事上:教师:针对北方匈奴南下袭扰,汉武帝又该如何应对呢?派卫青霍去病北击匈奴(板书)1.什么面对匈好进动南下袭扰,汉初皇帝采取“和亲政策”、汉武帝却大举反击匈奴(发动战争)呢?2.什么时间?谁在漠北战役中大败匈奴?3.西汉在漠北战役的胜利有何影响?(三)课堂小结师生共同回顾汉武帝在政治、思想、经济、军事上的措施,总结其历史作用。

第12课 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教学设计)-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12课 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教学设计)-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12课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教学设计内容要点:通过了解汉武帝大一统,知道西汉从建立之初的社会残破发展到国力强盛的变化及原因。

认知提示:1、学什么这里的“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是指列举出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的措施,理解这些措施在当时所起的作用。

巩固大一统的措施包括“推恩令”、强化监察制度、“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并知道这些措施的作用。

要学会正确评价汉武帝这一历史人物。

2、学到什么程度这里的“知道”是指能够列举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的措施,如“推恩令”、强化监察制度、“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等,并根据教材和材料分析总结这些措施的作用。

3、怎么学本课主要采取情景教学法、问题教学法、材料分析法。

创设历史情境,并通过提出问题,探讨问题,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阅读材料、分析材料,得出结论,从材料中获得有效信息。

本课是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12课《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

宏观来看,本书讲述了从史前时期到三国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权更迭、社会变革以及民族关系的发展,本课“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所讲的内容在中国历史上具有重要地位,汉武帝统治时期是中华民族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的重要时期。

中观来看,本单元的主线为“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秦朝建立其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

汉朝建立后,推行的一系列措施推动了统一多民族国家局面的形成和发展,而汉武帝的执政发挥了重要作用。

微观来看,本课共四个子目,是基本平行的并列关系,共同表现了汉武帝为巩固大一统在思想、政治、经济和军事四个方面采取的措施及其效果。

本课授课对象为初一上学期的学生,尚未系统地学习历史,对于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不熟悉,且还处于初步理解和识记阶段;且本课中涉及的时间、地点与中学生的现实生活具有一定距离,所以需要尽量化抽象为具体,借助多媒体提供图片、文字等资料,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本科内容。

心理学研究表明,初中学生正处于形象思维形成期,感性认识比较丰富,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教师多采用直观的教具和材料,方便学生理解和识记。

历史人教版7年级上(2024)第三单元 第12课 大一统王朝的巩固-教案

历史人教版7年级上(2024)第三单元 第12课 大一统王朝的巩固-教案

第12课大一统王朝的巩固【课程标准】通过了解西汉“削藩”和尊崇儒术,知道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建立和早期发展的过程;通过了解汉武帝的大一统,知道西汉从建立之初的社会残破发展到国力强盛的变化及原因。

【重点难点】重点: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的措施。

难点:尊崇儒术。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多媒体展示毛泽东的诗词《沁园春·雪》,学生齐读:“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请同学们数一数这首诗中涉及几位历史人物?秦始皇建立了中国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多民族封建国家,毛泽东为何要把汉武帝同他相提并论呢?这节课,我们走进西汉历史,领略汉武帝的旷世奇才和帝王风采。

新课探究一、政治方面——削弱地方势力1.背景(1)【史料链接】材料一汉初,全国共有五十九郡,十个诸侯国共占有其中的四十二郡,在总量上超过中央直辖的郡,诸侯国拥有超过全国一半的土地;全国人口一千三百余万,诸侯王国即占了八百五十多万。

诸侯国多地处宜耕宜商、矿藏丰富、可以渔盐立国的沿海地区。

诸侯国社会经济的大幅度发展使其拥有与中央抗衡的实力,严重威胁国家的统一,中央与诸侯国的矛盾难以调和。

材料二汉初分封的诸侯国,还有相当的势力。

汉武帝的叔叔梁王出行,千乘万骑,和天子一样威风。

他还自造弓箭数十万,府库的“珠玉宝器,多于京师”。

材料三当此之时,网疏而民富,役财骄溢,或至兼并豪党之徒,以武断于乡曲。

——司马迁《史记·平准书》译文:那时候(汉武帝即位不几年),法网宽疏而百姓富实,因而产生了利用财物作骄奢不法事的人,兼并土地的人家以及土豪巨党,以威势武力横行于乡里。

(2)【问题探究】材料反映出西汉初期中央面临什么问题?答案提示:西汉初期,出现郡国并行的局面,郡国拥有大权,实力膨胀,拥有大量的人口与辖郡,严重威胁中央政权;地方豪强兼并土地,欺压百姓,横行乡里。

2.措施(1)【史料研读】材料一偃说上曰:“愿陛下令诸侯得推恩分子弟,以地侯之。

历史人教七年级上册(2016年新编)《第12课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教学设计)

历史人教七年级上册(2016年新编)《第12课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教学设计)

历史人教七年级上册(2016年新编)《第12课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课主要介绍了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的措施。

教材通过讲述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推行儒学教育、开疆拓土、发展经济等方面的内容,展示了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的决心和智慧。

教材内容丰富,语言简练,插图生动,有助于学生全面了解汉武帝及其时代。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已经了解了秦始皇统一六国和汉朝的建立,对古代中国的历史背景有一定的认识。

但学生对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的措施及其意义可能理解不够深入,需要通过本课的学习来进一步掌握。

此外,学生可能对一些历史名词和概念较为陌生,如“推恩令”、“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等,需要在课堂上进行解释和引导。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的措施,掌握汉武帝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基本情况。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汉武帝及其时代的认识,增强民族自豪感和历史责任感。

四. 教学重难点1.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的措施及其意义。

2.汉武帝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基本情况。

3.学生对历史事件的深入理解和分析。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教师讲解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的措施及其意义。

2.自主学习法:学生自主学习教材,了解汉武帝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基本情况。

3.合作探讨法: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的措施背后的原因和作用。

4.案例分析法:教师选取典型案例,引导学生分析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的措施的具体实施和效果。

六. 教学准备1.教材:准备《历史人教七年级上册(2016年新编)》第12课《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的相关内容。

2.课件:制作课件,包括文字、图片、视频等资料,用于辅助教学。

3.案例材料:准备与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相关的案例材料,如历史文献、故事等。

4.课堂讨论:准备与本课相关的话题,引导学生进行课堂讨论。

第12课 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 教学设计 2023-2024学年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12课   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  教学设计  2023-2024学年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

《统编七年级上册第12课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掌握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的措施。

2、理解“罢黜百家,尊崇儒术”。

3、感知汉武帝为维护国家统一所作的努力,认识维护和巩固国家的统一是中华民族长期的任务。

教学重点和难点(一)教学重点:掌握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的措施;(二)教学难点:罢黜百家,尊崇儒术。

教学过程教学环节设计导入新课什么是大一统?即中央加强对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各方面的统一领导,形成高度中央集权的政治局面。

通过徐州本地乡土历史引入本节课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的内容。

一、集权力——中央集权合作探究:结合以下材料找出汉武帝面临的问题,将要点写在表格(合作成果)位置。

问题一:问题二:地方上的豪强地主也发展起来,兼并土地,聚敛财富,横行乡里,与官府分庭抗礼。

——《部编版七上教科书》问题三:农民与士族大夫之间的矛盾逐渐加深,平民百姓对权力的向往,经常与士族大夫爆发斗争。

教师针对三个问题分别进行点拨,学生填写评价量表。

学生完成连连看活动,首先对汉武帝在政治方面的巩固统一措施有一个初步感知,之后针对每个问题教师分别讲解解决措施。

二、统思想——尊崇儒术自主探究:结合学案给出的学术流派,填写该学派的政治主张,将要点写在表格(自主思考)位置。

教师针对学生填写的内容进行点拨,学生先进行自我评价,之后教师引导学生交流:如果你是汉武帝你会选择哪一个学派的思想来巩固统治。

兴办太学:为了推行儒家教育,汉武帝在长安办太学。

这是我国古代的最高学府。

《五经》列为教学内容:到西汉末,太学生增加到一万多人。

地方还设郡学。

作用:实现了思想上的大一统,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从此儒家思想成为封建统治的正统思想,儒学居于主导地位。

知识小拓展:材料三:董仲舒以《公羊春秋》为依据,将周代以来的宗教天道观和阴阳、五行学说结合起来,吸收法家、道家、阴阳家思想,建立了一个新的思想体系,成为汉代的官方统治哲学,即“新儒学”。

思想与政治的紧密相关。

《第12课 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教学设计教学反思-2023-2024学年初中历史统编版七年级上册

《第12课 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教学设计教学反思-2023-2024学年初中历史统编版七年级上册

《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教学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 了解汉武帝时期的历史背景,掌握汉武帝稳固大一统王朝的主要措施。

2. 通过对汉武帝时期的历史学习,培养学生的历史认识和文化自大。

3. 理解汉武帝时期的历史对于我国封建社会发展的重要性,提高学生对历史的理解和认识。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汉武帝时期的主要政治、经济和文化政策及其影响。

2. 教学难点:理解汉武帝时期的历史背景和复杂的社会矛盾,以及这些政策对后世的影响。

三、教学准备:1. 准备相关历史资料,包括图片、视频、文献资料等,以便在教室上展示和讲解。

2. 制作PPT课件,包括主要教学内容和图片,便于教室上的讲解和演示。

3. 安排学生进行课前预习,了解汉武帝时期的基本历史背景和主要事件。

4. 教室上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和交流,加深学生对汉武帝时期历史的理解。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观看汉武帝的相关视频,引出汉武帝这一人物。

2. 提问:汉武帝为了维护国家统一,采取了哪些措施?(二)新课讲授1. 讲授第一子目“颁布“推恩令”和削夺诸侯封地”(1)观看推恩令的影视资料,了解推恩令的内容和作用。

(2)小组讨论:汉武帝为什么颁布推恩令?目标是什么?(3)学生代表发言,教师总结,强调汉武帝颁布推恩令的目标是为了削弱王国的势力。

2. 讲授第二子目“加强监察制度”(1)介绍秦朝和唐朝监察制度的形成和发展。

(2)通过讲解和观看视频,了解汉武帝时期刺史的职责和作用。

(3)思考讨论:刺史这一名望有没有代表性?并说说汉武帝这一举措对后世的影响。

(4)教师总结:汉武帝通过监察制度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有利于国家的统一和稳定。

3. 讲授第三子目“尊儒术,大兴儒学教育”(1)观看儒学教育的影视资料,了解儒学在汉武帝时期的发展。

(2)讨论:汉武帝为什么要推崇儒家思想?这有什么影响?(3)教师总结:汉武帝推崇儒家思想,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同时推动了儒学的发展。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12课 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 教案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12课 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  教案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2课汉武帝稳固大一统王朝教案第 1 页第12课:汉武帝稳固大一统王朝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汉武帝稳固大一统王朝的背景;汉武帝为加强中央集权而采取的各项措施;知道主父偃和董仲舒在这一过程中发挥的作用。

过程与方法:设置符合学生认知水平的问题,将复杂政治、思想、经济等方面的措施,用图片表达出来,使之具体化、直观化,便于学生理解,记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汉武帝巧妙解决地方权力过大的各项措施,加强了中央集权,开创了汉朝大一统的局面,使学生懂得国家统一是经济开展强盛的重要根底,进而在生活中更好地维护国家的统一。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推恩令〞、“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盐铁专卖难点:“推恩令〞的含义及其作用三、教学方法:创设情境法、问题引导法、多媒体教学法〔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在中国历史上,汉武帝是一个具有雄才大概的皇帝,他采取了一系列稳固“大一统〞的措施,使西汉王朝出现盛世的局面。

汉武帝是如何强化中央权力的呢?他采取的措施又有什么样的作用和影响?本课我们将学习地12课汉武帝稳固大一统王朝〔二〕、讲授新课一、“推恩令〞的实施:1、背景:诸侯国势力强大,严重威胁到中央。

他们独霸一方,生活骄奢淫逸,政治上甚至公开对抗朝廷派来的官吏,有的企图谋反。

资料二:汉武帝的叔叔梁王出行,千乘〔sh èng 〕万乘,和天子一样威风。

他还自制弓箭数十万,府库的珠玉宝器,多于京师。

按汉朝礼制,金缕玉衣是皇帝才可以享用的,在发现的汉朝墓葬中,可以看到诸侯王大多使用金缕玉衣,说明他们无视朝廷,“拟同天子〞的史实。

2、地方上的豪强地主开展起来他们兼并土地,聚敛财富,横行乡里,与官府分庭抗礼。

这两股势力导致生活秩序混乱。

颍川儿乃歌:“颍水清,灌氏宁;颍水浊,灌氏族。

田蚡:“灌夫通奸猾,侵细民,家累巨万,横恣颍川,凌轹宗室,侵犯骨肉。

〞 2、“推恩令〞:诸侯王死后,除嫡长子继承王位外,可将封地再次分封给其子弟作为侯国,由皇帝制定封号。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教案(精选5篇)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教案(精选5篇)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教案(精选5篇)部编版七年级上册《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篇1【教学目标】1. 掌握汉武帝为巩固国家“大一统”在政治、思想、经济上采取的措施。

2. 通过思考和探究“汉武帝的大一统局面是怎样形成的”,培养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

通过评价汉武帝,初步培养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客观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3. 通过分析汉武帝的大一统局面是怎样形成的,认识到这一局面是西汉王朝强盛的顶点,它对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学习重点】汉武帝的大一统【学习难点】评价汉武帝【学习过程】本课内容设计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为“政治上的大一统”,第二部分为“思想上的大一统”,第三部分为“经济上的大一统”,第四部分为“评价汉武帝”。

一、政治上的大一统汉初分封的诸侯国,势力逐渐膨胀,对皇权构成严重威胁。

像汉武帝的叔叔梁王出行则千乘百骑,和天子一样威风。

他还自制弓箭数十万,府库的珠玉宝器,多于京师……——摘自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偃说上曰:“今诸侯子弟或十数,而嫡嗣代立,余虽骨肉,无尺寸地封,则仁孝之道不宣。

原陛下令诸侯得推恩子弟,以地候之。

彼人人喜得所愿,上以德施,实分其国,不削而稍弱矣”——《史记•平津候主父列传》(1)材料反映了汉初社会的哪一问题?封国(或诸侯、王国;或王国问题)势力过于强大;(2)汉武帝采取了什么措施解决了这一问题?颁布“推恩令”(或下令允许诸侯王将自己的封地分给子弟建立较小的侯国)。

二、思想上的大一统。

“……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

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汉书•董仲舒传》(1)根据材料归纳董仲舒的思想主张。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2)汉武帝为了实现思想上的大一统,采取了哪些措施?三、经济上的大一统汉武帝时期,为了加强中央对社会经济的控制,采取了哪些措施?四、评价汉武帝汉武帝是中国历史上一位具有雄才大略的皇帝,他统治期间,西汉国力最为强盛。

第12课 大一统王朝的巩固(教学设计)七年级历史上册(统编版2024)

第12课 大一统王朝的巩固(教学设计)七年级历史上册(统编版2024)

第三单元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和巩固第12课大一统王朝的巩固【教学目标】①了解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的背景,知道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在政治、经济、思想、军事等方面采取的措施。

(史料实证)②理解大一统措施的历史影响。

(历史解释)③认识到大一统措施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有利于加强民族凝聚力和国家认同感。

(唯物史观、家国情怀)【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大一统王朝的巩固措施。

教学难点:推恩令、尊崇儒术。

【教学过程】环节一:导入新课上下五千年,英雄万万千。

泱泱五千年的中华文明,一个个英雄人物有如银河中的点点繁星,将中国的历史点缀得无比灿烂。

历史学家夏曾佑曾经说过:“中国之教,得孔子而后立。

中国之政,得秦皇而后行。

中国之境,得汉武而后定。

”孔子创办私学,打破了贵族垄断教育的局面。

秦始皇创立了延续两千多年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那汉武帝又是如何拓展中国版图的呢?让我们一起走进本课,了解大一统王朝的巩固。

环节二:整体感知1、先导阅读:何为“大一统”答案提示:“大一统”不是地域上的“大统一”,是指中央加强对国家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军事等各方面的统一领导,形成高度中央集权的政治局面。

2、先导阅读:结合所学知识思考,汉武帝巩固大一统国家的经济前提是什么?根据本课子目录说一说汉武帝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巩固大一统王朝的?最终结果如何?答案提示:环节三:新课教学(一)目标导学一:削弱地方势力1、自主学习:【时空观念】根据所学知识,说一说西周、秦朝为了加强对地方的管理分别采取了什么制度?到了西汉时期,又实行了什么制度呢?答案提示:分封制、郡县制、郡国并行制教师指导:刘邦平定天下,在总结秦朝灭亡的原因时,认为秦除了暴政外,没有分封同姓子弟为王也是秦灭亡的关键所在。

于是刘邦在承袭秦朝郡县制的同时,又分封诸侯王,想依靠刘氏宗族的力量,让这些诸侯国作为皇权的屏障,巩固刘氏天下,于是就形成了郡县和封国并存的局面。

2、教师指导:【史料实证】材料反映西汉建立之初面临哪些问题,有何危害?答案提示:诸侯势大,豪强横行;威胁中央政府答案提示:材料一解读:大的藩国跨几州兼有几郡,连接数十城,宫室、百官制度同京师一样。

七年级人教版历史上册第12课 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教案

七年级人教版历史上册第12课 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教案

第12课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一、教材分析西汉初六七十年的休养生息带来了经济繁荣,为西汉进入强盛时期奠定了雄厚的物质基础,汉武帝雄才大略,善于用人,采取了一系列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削弱封国势力,使其越分越小,再也无力与中央政权对抗;“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设立太学,大力推行儒学教育,使儒家思想成为法定的封建统治思想,实现了大一统。

二、课程标准知道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

三、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汉武帝的大一统的措施等基本史实。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思考和探究“汉武帝的大一统局面是怎样形成的”?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汉武帝的大一统不仅是西汉强盛的顶点,也是中国封建时代的第一个鼎盛局面;它对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四、教学重点、难点重点:汉武帝的大一统。

难点:“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五、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展示:视频《汉武大帝》主题曲教师:正如视频中出现的:他建立了一个国家前所未有的尊严;他给了一个族群挺立千秋的自信;他的国号成了一个民族永远的名字。

那么这个历史人物是谁?他在中国历史上做出了什么贡献?今天就让我们走进12课《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来解读这位历史人物。

(二)教师引领,合作探究教师:汉文帝汉景帝在位时期,社会安定,百姓富裕,仓库里粮食压着粮食,铜钱压着铜钱,历史上将这一时期称之为“文景之治”。

汉初61年的休养生息奠定了汉朝民富国强的物质基础,使下一任皇帝能够得以施展他的抱负教师:公元前141年,汉景帝去世,年轻的太子刘彻继位,这就是汉武帝。

展示:汉武帝教师:汉武帝从小就很聪明,在他3岁时,汉景帝问他“乐为天子否?”你愿意做天子吗?如果是你,你会怎么回答?汉武帝回答说“由天不由儿愿”,这是由您而不是由我来决定的。

教师:和父辈们比起来,汉武帝无疑是幸运的,因为他接手的是一个富饶的国家;但同时,他也面临着一些新困境。

部编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2课《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教学设计

部编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2课《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教学设计

部编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2课《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课《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是部编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的一课。

教材通过介绍汉武帝在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的措施,展现了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的过程。

教材内容丰富,逻辑清晰,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到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的措施及其意义。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但对于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的具体措施和意义可能还不够了解。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需要通过具体案例和史实,深入理解汉武帝的政治智慧和文化成就。

此外,学生对于古代帝王的认识可能较为片面,需要通过本课的学习,全面客观地评价汉武帝的历史地位。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的措施,掌握汉武帝在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的具体做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汉武帝的全面认识,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激发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和热爱。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的措施及其意义。

2.难点:汉武帝在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的具体做法。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历史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的过程。

2.案例分析法:选取具体案例,分析汉武帝的政治智慧和文化成就。

3.讨论法: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批判性思维。

4.引导发现法:引导学生自主发现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的措施,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材:部编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

2.课件:制作课件,展示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的措施及其意义。

3.史料:收集相关史料,用于辅助教学。

4.视频:准备相关视频资料,用于导入和呈现。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视频资料,简要介绍汉武帝的生平事迹,激发学生的兴趣。

引导学生思考:汉武帝为何要巩固大一统王朝?2.呈现(10分钟)展示课件,呈现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的措施。

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2课《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教学设计

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2课《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教学设计

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2课《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课为《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2课《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教材主要介绍了汉武帝在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军事等方面采取的一系列措施,以巩固大一统王朝。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将了解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的意义和影响。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但对于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的措施和影响,可能还较为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了解汉武帝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军事等方面的措施,以及这些措施对巩固大一统的影响。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汉武帝在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军事等方面采取的措施,掌握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的意义和影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中华优秀历史文化的认同感,增强民族自豪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汉武帝在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军事等方面采取的措施。

2.难点: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的意义和影响。

五. 教学方法1.自主学习: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汉武帝的措施。

2.合作探讨:分组讨论汉武帝措施的作用和影响,培养学生合作意识。

3.案例分析:选取典型实例,分析汉武帝措施的具体实施和效果。

4.图片展示:运用图片、图表等资料,直观展示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的成果。

六. 教学准备1.教材: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

2.课件:制作与本课相关的课件,包括图片、图表、案例等。

3.教学工具:黑板、粉笔、多媒体设备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汉武帝的画像,引导学生关注这位历史人物。

简要介绍汉武帝的统治地位和时代背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呈现汉武帝在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军事等方面的措施,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这些措施的具体内容。

3.操练(10分钟)分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汉武帝的措施对于巩固大一统的影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2课《汉武帝巩固
大一统王朝》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掌握“推恩令”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和盐铁专卖等巩固大一统王朝的措施。

2.引导学生阅读课后《西汉初期中央和封国力量对比》
图表,结合相关历史记载,设置相关问题,分析汉武帝所采取的各项措施,理解汉武帝实施“推恩令”“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和盐铁专卖的目的和影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
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3.感知汉武帝为维护国家统一所做的努力,认识维护和巩固国家统一是中华民族长期的任务。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推恩令”“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和盐铁专卖等汉武帝为巩固大一统王朝所采取的政策措施。

难点: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策。

三、教学策略
创设历史情境,直观再现历史,让学生在历史场景中体验、感悟历史。

设置问题,补充史料,引导学生根据问题阅读课和材料,师生共同探讨解决问题,突破重难点,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查找相关资料、准备多媒体课件等。

学生准备:查找一些历史事件和历史概念的具体记述,如“七国之乱” “推恩令”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等。

五、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电视剧《汉武大帝》中这样评价他:他建立了一个国家前所未有的尊严,他给了一个族群挺立千秋的自信,他的国号成了一个民族永远的名字,这就是大一统的汉朝。

汉武帝是如何加强中央权力的呢?他所采取的措施又有什么样的作用和影响?让我们一起学习第12课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

(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通过介绍汉武帝的丰功伟业,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讲授新课】
第一部我的地盘我做主
材料一西汉初期中央和封国力量对比图(见P56课后活动)。

材料二今诸侯或连城数十,地方千里。

缓则骄奢易为淫乱;急则阻其强而合从以逆京师。

一一《汉书?主父
偃传》
探究问题:材料反映出西汉初期中央面临什么问题
教师引领学生阅读课,结合材料,思考、讨论并解决问题。

学生讨论回答:诸侯王势力强大,独霸一方,对中央形成了极大的威胁。

教师讲解:汉武帝即位后,就遇到了王国问题。

汉武帝采取什么措施解决这一问题的?
请欣赏历史情景剧。

剧情:
地点是武帝后花园。

武帝为掩人耳目,密诏大臣主父偃后花园议事。

主父偃:陛下十万火急召臣,有何要事?
汉武帝:爱卿可知晁错为何而死?
主父偃:为先帝削藩而死。

汉武帝:先帝为何要冒死削藩?
主父偃:古代诸侯的土地不超过百里,国君对他们是很容易控制的。

但自高祖以,有的诸侯竟然拥有几十座城池,土地方圆上千里。

天下形势平稳时,他们就容易奢侈骄横形势急迫时,则依仗他们的强大,联合起反叛朝廷。

汉武帝:以爱卿之见,先帝削藩乃英明之举,但为何失败?
主父偃:如果用法律强行削减他们的土地,那么他们反叛的
事就容易发生。

晁错正是强制实行削藩政策,其结果使得
吴、楚七国叛乱,不仅削藩未成,还险些酿成政权倾覆的大
祸。

汉武帝:削藩未成,朕寝食难安啊!……
主父偃:陛下,臣有一计。

汉武帝:爱卿快讲!
主父偃:如今诸侯的子弟有的多达十几人,但只有嫡长子才可以世世代代相继承,其余的虽然也是诸侯王的亲骨肉,却没有尺寸之地的圭寸国,那么皇上的仁爱孝亲之道就不能显示,陛下何不命令诸侯推广恩德,把他们的土地分割给子弟,
封他们为侯?这些子弟必然十分高兴,感念皇恩浩荡,拥护皇上的措施。

正所谓,堡垒最易从内部攻破。

汉武帝:(喜不自禁)此计甚妙,即日昭告天下,实施“推
恩令”。

(剧终)
教师提问:哪位同学能说出“推恩令”的主要内容?
学生:诸侯王除了让自己的嫡长子继承王位外,还可以把王国的封地分封给其子弟作为侯国,由皇帝制定封号。

新封的诸侯国归中央直接统辖的郡管理。

教师提问:“推恩令”的实施有什么作用和影响?学生:肖U弱了诸侯王的实力,使他们无力对抗中央,力口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教师设疑:为了加强对全国的统治,除了实行“推恩令” 之外,汉武帝还有什么策略?
学生:建立刺史制度。

问题探究:
(1)什么是刺史制度?
(2)刺史的职能是什么?
(3)汉武帝采取的这些措施起到了什么作用?
学生回答后,教师补充总结。

教师补充:“刺”是检核问事的意思,即监察之职。

“史” 为“御史”之意。

汉武帝为了强化地方监察制度,在地方设刺史。

汉武帝将全国划分为13个监察区域,称为“十三州部”,每个州派遣刺史一人进行监督。

刺史有权监察郡国长官,如果发现官吏有欺瞒中央等行为,可以直接奏报皇帝,加以制裁。

刺史负责监督地方官员,抑制和打击地方豪强及其子弟。

汉武帝的这些措施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皇权。

设计意图:利用图片、字史料和问题,培养学生的阅读分析能力,引导学生理解推恩令实施的背景。

历史情景剧通过再现历史情境,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激发学生对历史学习的兴趣,使学生理解推恩令的内容和作用。

第二部我的百姓我做主
环节过渡:汉武帝利用“推恩令”解决了封国问题,设置刺史加强了对全国的监察控制,实现了政治上的大一统。

那么思想上的统一,又是如何做到的呢?
PPT展示课后活动2,请学生根据两幅图说说秦始皇和汉武帝对儒家的不同态度。

秦始皇:对敢于评议朝政的儒生以暴力手段坑杀,没有
达到统一思想的目的反而激化了社会矛盾。

汉武帝:把儒学立为正统,在京师设立太学培养儒学人
才,让他们能够进入仕途成为王朝的维护者。

教师设问:儒家思想在汉朝开始受重视,这与一代大儒董仲舒有密切的关系。

这位一代大儒向汉武帝提出了什么建议呢?请同学们观看视频,回答问题。

播放视频剪辑“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材料展示:
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董仲舒《天人三策》
教师提问:“六艺之科孔子之术”指的是什么?
学生回答:儒家学说,即儒术。

教师总结:六艺是指中国古代儒家要求学生掌握的六种基本才能:礼、乐、射、御、书、术。

总体上解释就是儒家学说。

教师提问:汉武帝是怎么做的呢?(引导学生阅读课回答)
学生回答:“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就是把儒家学说立为正统思想,使儒家忠君守礼的思想成为大一统政权的精神
支柱。

汉武帝还在长安兴办太学,以儒家的《诗》《书》《礼》
《易》《春秋》作为教材,培养统治阶级需要的儒学人才,儒士也进入各级政权机构。

教师设疑:同学们,请思考董仲舒的建议为什么会被汉武帝接受呢?
学生思考讨论并探究问题。

师生共同总结:汉初,诸子百家各派学说仍很活跃,不利于中央集权,不适应汉武帝时政治上大一统的需要。

董仲舒把儒家思想与当时的社会需要相结合,并吸收了法家、道家学派的一些思想理论,创建了一个以儒学为核心的新的思想体系。

这一思想适合汉武帝大一统的需要。

正如黄仁宇所说:“董仲舒之尊儒,并不是以尊儒为目的,而是树立一种统一帝国的正规思想。

”因此,汉武帝接受了董仲舒的建议,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设计意图:利用多媒体视频再现历史情境,使学生认识历史不是枯燥的,而是有生命的,激发学生对历史的热爱,进而理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内涵和影响。

第三部我的经济我做主
环节过渡:通过学习,我们知道了汉武帝从政治上和思想上巩固汉朝统治的措施。

接下,他在经济上会采取什么措施巩固统治呢?
PPT展示教材上的材料研读。

“夫用贫求富,农不如工,工不如商,刺绣不如倚市
门。

――《史记?货殖列传》
教师和学生一起解读材料意思,弄明白意思后,教师提
出问题。

教师提问:同学们,这种状况对国家经济发展会造成什么影响?
学生回答:人们都会弃农经商,影响农业发展,影响国家的经济发展。

教师讲解:对。

在我国古代,农业是国家的经济命脉,因此,历代皇帝都注重发展农业生产。

汉武帝为了改变上述状况,稳定经济发展,加强对社会经济的控制,采取了哪些措施呢?
学生阅读课,思考回答。

教师提问:这些措施会带什么影响呢?
学生回答:这些措施,使国家的财政状况有了很大的改善,为汉武帝许多政策的推行奠定了基础。

了基础。

设计意图:利用课本中的献资料,引导学生分析史料,
理解汉武帝实行盐铁官营的必要性和影响。

【课堂小结】
汉武帝时期,在政治上实施“推恩令”、建立刺史制度,思想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经济上盐铁专卖等一系列的措施,中央集权得到了空前的加强,大一统帝国得到进步的巩固和发展,使汉朝进入鼎盛时期。

六、板书设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