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距计算使用手册
视距测距法原理
拇指测距(三角函数与密位) 向前伸直手臂树起拇指,闭上左眼,右眼、拇指、目标形成直线,闭上右眼,睁开左眼,此时记住左眼、拇指延长直线目标右侧那一点,目测那一点与目标的距离并乘以10,即你到目标的大概距离。
"大拇指测距法"是根据直角三角函数来测量的假设距离我们N米有一目标物,测量我们到目标物的距离:1、水平端起我们的右手臂,右手握拳并立起大拇指2、用右眼(左眼闭)将大拇指的左边与目标物重叠在一条直线上;3、右手臂和大拇指不动,闭上右眼,再用左眼观测大拇指左边,会发现这个边线离开目标物右边一段距离;4、估算这段距离(这个也可以测量),将这个距离×10,得数就是我们距离目标物的约略距离。
由于每个人的臂长、两眼瞳孔间距各有不同,因此,这种测距法需要因人而异,进行严格训练,经过普通训练的一般人可以做到200米内正负误差5米。
视距测量的计算公式
视距测量的计算公式视距是指视线能够达到的最远距离,是广泛应用于工程、交通、地理、环境、气象等领域的重要参数。
视距的计算公式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得出,其中较为常用的是利用大气折射系数和地球曲率进行计算。
大气折射系数是指光线在穿过大气时因大气密度变化而发生的折射现象,其大小与大气温度、气压、湿度等因素有关。
大气折射系数通常使用标准大气条件下的数值进行计算,即气压为1013.25 hPa,温度为15℃,湿度为0%。
在标准大气条件下,大气折射系数的计算公式为:n = 1 + 0.000293ρ/(273+T) - 0.0000048h其中,n为大气折射系数,ρ为气压,T为温度,h为海拔高度。
而地球曲率则是指地球表面的弧度,也称为地球球面曲率半径。
在视距的计算中,地球曲率通常采用近似公式进行计算。
对于地球半径为R的球体,在高度为h的地点,地球曲率半径的计算公式为:R1 = R + h/8其中,R1为地球曲率半径。
综合以上两个公式,可以得出视距的计算公式为:L = √(2Rh + h²) + √(2R1h + h²) - 2R其中,L为视距,R为地球半径,h为观察点的高度。
需要注意的是,在实际应用中,大气折射系数和地球曲率的数值可能与标准大气条件存在差别,因此计算结果可能会产生一定的误差。
此外,视距的计算公式也不适用于存在地形起伏或气象条件不稳定的情况下。
在工程、交通、地理、环境、气象等领域中,视距的计算是非常重要的。
通过视距的计算,可以对于建筑物、道路、机场、港口等建筑设施的布局和规划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也可以对于交通运输的安全管理和应急处理提供重要的技术支持;同时,对于气象预报、环境监测等方面也有着重要的应用价值。
因此,视距的计算公式的研究和应用,将对于推动各领域的发展和进步具有重要作用。
视距计算使用手册
视距计算使用手册1. 引言1.1 目的本文档旨在提供关于视距计算的详细指南,以帮助用户正确进行相关计算。
1.2 范围此手册适用于所有需要进行视距计算的个人和组织。
2. 视距概述视距是指从观察者所处位置到目标物体之间可见部分长度。
它对许多领域具有重要意义,如交通规划、建筑设计等。
3. 计算方法介绍在这一章节中我们将介绍几种常用且有效的视角测量方法: - 几何法:通过直接测量或利用已知尺寸来确定两点之间的水平和垂直方向上相对高度差,并应用三角函数得出结果。
- 光学法:基于光线传播原理,在考虑大气折射情况下估计目标物体与观察者之间实际路径长度。
4.几何法示例步骤及公式推导说明这里给出一个简单但常见场景下使用几何法进行视角测量时候可能遇到问题解析过程:a) 确定起始点A(观察者位置)和终点B(目标物体位置)b) 测量A、B两点之间的水平距离Dc) 确定起始点A与目标物体顶部C之间的垂直高度差H1d) 计算角度θ = atan(H1/D)5. 光学法示例步骤及公式推导说明这里给出一个简单但常见场景下使用光学法进行视角测量时候可能遇到问题解析过程:a) 了解大气折射率N,通常在不同条件下有所变化。
b) 根据观察者高度h以及地球曲率半径R计算真实路径长度L0= sqrt(D^2 + (R+h)^2 )c)考虑大气折射情况, 使用修正系数K来估计实际路径长度 L=L0/K6.注意事项在进行视距计算时,请务必留意以下几个方面:- 准确性:选择合适数值并保证输入数据精确无误是获得正确结果的关键。
- 大气影响:要根据具体环境中空气密度等因素调整相应参数或采用更复杂模型。
7.本文档涉及附件请参阅随附的视距计算实例文件,其中包含了几个常见场景下的具体示范和解决方案。
8.法律名词及注释- 视角测量:通过各种方法确定观察者与目标物之间可见部分长度。
- 大气折射率:光线在大气中传播时受到空气密度变化等因素影响而发生弯曲现象。
视距计算使用手册
公路最大横净距(视距)计算程序使用手册二O一四年九月行车视距是汽车在道路上行驶时向前能看得见的路线距离。
为了行车安全,驾驶员应能随时看到汽车前面相当远的一段路程,一旦发现公路上有障碍物或迎面开来的车辆,能及时采取措施,防止汽车与障碍物或汽车与汽车相碰。
不论在道路的平面弯道上或在纵断面的变坡处,都应保证这种必需的最短安全视距。
行车最短安全视距的长度主要取决于车速和汽车在路面上的制动性能。
行车视距包括停车视距、会车视距、错车视距和超车视距,另外还有弯道视距、纵坡视距及平面交叉口视距。
停车视距是指驾驶员发现前方有障碍物,使汽车在障碍物前停住所需要的最短距离;会车视距是在同一车道上有对向的车辆行驶,为避免相碰而双双停下所需要的最短距离;超车视距是快车超越前面的慢车后再回到原来车道所需要的最短距离。
会车视距为停车视距的两倍。
中间无分隔带的道路应能保证会车视距,对有中间分隔带的较高级道路可仅保证停车视距。
对向行驶的双车道道路,根据需要结合地形设置具有足够超车视距的路段。
为此,在道路设计中,在平面弯道和交叉口处应注意清除内侧障碍,在纵断面的凸形变坡处,应注意采用足够大的竖曲线半径。
确定行车视距的定量数值,须研究:①汽车驾驭员的感觉时间和制动反应时间,它因人而异,且随很多自然和人为因素而变化;②汽车制动效率,它随轮胎花纹与气压和路面类型与湿滑程度而异。
视距计算程序则采用基于AutoCAD的VBA编写的应用程序,能够计算各种复杂线形的最大横净距,并能够绘制视距包络图。
本手册参照《公路路线设计规范》JTG D20-2006、《公路路线设计细则》校审稿、湖北省交通规划设计院研发视距计算程序教程等相关资料整理,如有不足之处,请见谅。
视距计算程序下载可至/sjjs下载。
目录一、............................................................................................. 概述11.1行车视距的概念 (1)1.2行车视距的计算 (1)1.3视距:相关技术指标 (3)1.4平曲线视距的保证 (8)二、计算程序简介10三、........................................................................................... 初始化11四、平面文件格式114.1、交点法平面资料 (11)4.2、积木法平面资料 (12)4.3、交点法平面资料举例 (12)4.4、积木法平面资料举例 (12)4.5、交点法应注意的问题 (13)4.6、积木法应注意的问题 (15)五、司机视点距设计线的距离文件格式15六、桩号文件格式16七、最大横净距文件格式16八、视距限值文件格式17九、断链文件格式17十、操作 (18)一、概述1.1行车视距的概念 1.1.1定义行车视距是指汽车在行驶中,当发现障 碍物后,能及时采取措施,防止发生交通事 故所需要的必须的最小距离。
视距测量水平距离计算公式
视距测量水平距离是指通过观察目标物体与自身之间的角度差来估算目标物体与观察者之间的水平距离。
在实际应用中,视距测量水平距离被广泛用于地图制作、导航系统、航空和航海等领域。
视距测量水平距离的计算公式可以通过三角法来推导。
假设观察者和目标物体之间的距离为D,观察者与目标物体之间的高度差为H,目标物体所占的视角为α,则可以得到如下公式:D = H / tan(α)其中,tan表示正切函数。
这个公式可以通过下面的步骤来推导:1.假设我们站在地面上观察目标物体,目标物体的高度差为H。
2.我们通过角度差来测量目标物体所占的视角α。
可以使用角度测量仪器如测距仪等工具来获取此值。
3.根据三角函数的性质,我们可以得到观察者和目标物体之间的距离D与高度差H之间的关系:tan(α) = H / D。
4.将上述表达式进行变形,可以得到D = H / tan(α)。
这个公式的应用非常广泛,可以用于计算观察者和目标物体之间的水平距离。
例如,当制作地图时,如果已知地图上某一点的坐标和高程信息,同时也知道地面上观察者的高程信息,就可以利用视距测量水平距离的公式来计算观察者和目标点之间的距离。
此外,这个公式在导航系统中也有重要的应用。
通过测量观察者与目标物体之间的角度差,可以估算出目标物体与观察者之间的水平距离。
这个信息可以用于导航系统中的路线规划和位置定位等功能。
视距测量水平距离的公式也适用于航空和航海领域。
在飞行和航海过程中,通过测量目标物体所占的视角,并利用上述公式,可以估算出观察者与目标物体之间的水平距离。
这对于导航、位置确认和避障等任务非常重要。
在实际应用中,除了使用测距仪等专门仪器来测量目标物体所占的视角外,还可以利用数字图像处理技术来自动化地测量视角。
通过分析图像中目标物体的像素位置,可以利用几何关系来计算目标物体的视角,并进而估算出观察者与目标物体之间的水平距离。
总的来说,视距测量水平距离的公式是通过三角法来推导并计算的。
视距计算使用手册
公路最大横净距(视距)计算程序使用手册二O一四年九月前言行车视距是汽车在道路上行驶时向前能看得见的路线距离。
为了行车安全,驾驶员应能随时看到汽车前面相当远的一段路程,一旦发现公路上有障碍物或迎面开来的车辆,能及时采取措施,防止汽车与障碍物或汽车与汽车相碰。
不论在道路的平面弯道上或在纵断面的变坡处,都应保证这种必需的最短安全视距。
行车最短安全视距的长度主要取决于车速和汽车在路面上的制动性能。
行车视距包括停车视距、会车视距、错车视距和超车视距,另外还有弯道视距、纵坡视距及平面交叉口视距。
停车视距是指驾驶员发现前方有障碍物,使汽车在障碍物前停住所需要的最短距离;会车视距是在同一车道上有对向的车辆行驶,为避免相碰而双双停下所需要的最短距离;超车视距是快车超越前面的慢车后再回到原来车道所需要的最短距离。
会车视距为停车视距的两倍。
中间无分隔带的道路应能保证会车视距,对有中间分隔带的较高级道路可仅保证停车视距。
对向行驶的双车道道路,根据需要结合地形设置具有足够超车视距的路段。
为此,在道路设计中,在平面弯道和交叉口处应注意清除内侧障碍,在纵断面的凸形变坡处,应注意采用足够大的竖曲线半径。
确定行车视距的定量数值,须研究:①汽车驾驭员的感觉时间和制动反应时间,它因人而异,且随很多自然和人为因素而变化;②汽车制动效率,它随轮胎花纹与气压和路面类型与湿滑程度而异。
视距计算程序则采用基于AutoCAD的VBA编写的应用程序,能够计算各种复杂线形的最大横净距,并能够绘制视距包络图。
本手册参照《公路路线设计规范》JTG D20-2006、《公路路线设计细则》校审稿、湖北省交通规划设计院研发视距计算程序教程等相关资料整理,如有不足之处,请见谅。
视距计算程序下载可至。
目录一、概述 (1)1.1行车视距的概念 (1)1.2行车视距的计算 (1)1.3视距:相关技术指标 (4)1.4 平曲线视距的保证 (9)二、计算程序简介 (11)三、初始化 (11)四、平面文件格式 (12)4.1、交点法平面资料 (12)4.2、积木法平面资料 (12)4.3、交点法平面资料举例 (12)4.4、积木法平面资料举例 (13)4.5、交点法应注意的问题 (13)4.6、积木法应注意的问题 (16)五、司机视点距设计线的距离文件格式 (16)六、桩号文件格式 (17)七、最大横净距文件格式 (17)八、视距限值文件格式 (18)九、断链文件格式 (18)十、操作 (19)一、概述1.1行车视距的概念 1.1.1 定义行车视距是指汽车在行驶中,当发现障碍物后,能及时采取措施,防止发生交通事故所需要的必须的最小距离。
视距测量
l
3、
Di Ki = li
K
∑k =
n
i
§4.7.5 视距测量误差及注意 事项
1、视距尺分划误差
m F ≤ ±0.5mm
ml 误差 乘常数K 3、竖直角测量误差 4、视距丝读数误差 5、视距尺倾斜误差
md = K ⋅ ml = K ⋅ 2 ⋅ 0.5 = 0.071m
6、外界气象条件影响(大气折光、大气湍流、风等) 外界气象条件影响(大气折光、大气湍流、风等)
返回
§ 4.8 电子经纬仪
60 年代以来,随着近代光学、电子学的发展,使角度测量向 自动化记录方向改进有了技术基础,从而出现了电子经纬仪等 自动化测角仪器。电子经纬仪在结构及外现上和光学经纬仪相 类似,主要不同点在于读数系统,它采用光电扫描和电子元件 进行自动读数和液晶显示。电子测角虽然仍旧是采用度盘来进 行,但不是按度盘上的刻划,用光学续数法读取角度值 ,而是 以度盘上取得电信号 ,再将电信号转换成角度值。电子测角的 度盘主要有编码度盘、光栅度盘和动态测角度盘三种形式。因 此,电子测角也就有编码度盘测角 ,光栅度盘测角和编码度盘 结合测角 ,以及动态测角等四种形式。如瑞士克恩 ( KER N ) 厂的E 1 型和E 2 型电子经纬仪采用光栅度盘,德国OP TONJ于 1978 年生产的Elta -2 型电子速测仪 ,采用 的是编码度盘,而现在主流速测仪的测角系统大多用的是动态 测角系统,测角精度可达0.5″。从 90 年代起,国内厂家如北 京光学仪器厂、南方测绘仪器公司生产的电子经纬仪测角精度 均在在 5″左右。以下是苏州生产的一款电子经纬仪。
§4.7 视距测量
§4.7.1 视距测量原理
定义:视距测量是利用望远镜内的视距装置配合视距尺, 定义:视距测量是利用望远镜内的视距装置配合视距尺, 根据几何光学和三角测量原理, 根据几何光学和三角测量原理,同时测定距离和高 差的方法。 差的方法。
视距测量原理
在地面起伏较大的地区进行视距测量时,必须使视线倾斜才能读取视距间隔,如图(3)。
由于视线不垂直于视距尺,故不能直接应用上述公式。
如果能将视距间隔MN换算为与视线垂直的视距间隔M'N',这样就可按公式(2)计算视距,也就是图(3)斜距D’,再根据D'和竖直角α算出水平距离D及高差h。
因此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在于求出MN与与M'N'之间的关系。
图中φ角很小,约为34',故可把角MM'E和角NN'E 近似地视为直角,容易计算得l’=M'N'=MNcosα=l cosα,则D'=K l cosα。
(4)容易求得水平距离D=K l cosα*cosα,(5)
高差h=K l cosα*sinα+i-v 。
(6)
其实视线水平的时候α为0°,sin0°=0,cos0°=1,带入(4)、(5)、(6)就可得到(2)、(3)式。
其中视线水平的时候视距等于水平距离。
视距测量
一、目的和要求
1、掌握用普通视距测量法观测水平距离、高差的作业程序和计算方法。
2、熟悉视距尺的刻划和注记形式,练习用十字丝横丝在视距尺上读数。
二、仪器及工具
自动安平水准仪1台,视距尺一把,三角架一个,表格,铅笔等。
三、方法
1.在地面上选定具有一定坡度且距离为50~70m的A和B两点。
2.将水准仪安置于A点,量取仪器高,精确到厘米,整平仪器。
3.瞄准视距尺,消除视差,按下补偿器读取上丝读数a、下丝读数b、中丝读数v并记载记录本上。
4.根据视距测量公式,计算AB之间的水平距离D=k︱a-b︱其中k=100,高差公式h=i-v
5.将仪器搬至B点安置,瞄准A点上的视距尺,同法观测和计算。
6.若A,B往、返测距离的相对误差K≤1/300,取平均值作为最后结果。
否则应重新观测。
四、注意事项
1.在每次读数之前都要按下补偿器。
2.读取上、中、下三丝读数时,要注意消除视差,视距尺要立直并保持稳定,上下丝估读到毫米,中丝读到厘米就可以了。
五、上交资料
每人上交视距测量记录表一份,相对误差的计算过程。
视距测量的记录表。
视距测量
1、视线水平时距离与高差计算公式: 视线水平时距离与高差计算公式:
δ
m n
f m' n' F D
d
N
p
m n
M B
A
D =δ + f +d
δ — 仪器中心至物镜光心的距离,常数值
f — 物镜焦距,常数值
d — 焦点至水准尺的距离,变量
δ
m n
f m' n' F D
d
N l M B
p
m n
A
m' n' f P m' n' F∞MNF = = MN d l
M' α N B J
M Q l
N' v
h'
h
h = h'+i v
h'— 初算高差,在QJO中,h' =D tgα
∴h = D tgα + i v 1 = kl sin 2α + i v 2
3. 视距测量方法 安置仪器 读数(l、v)
→竖盘水准管气泡居中,竖盘读数(L)
h = D tgα + i v
视距测量
丝装置(上 下丝), 定义: 利用望远镜中的视距 丝装置 上 、 下丝 , 定义 : 利用望远镜中的视距丝装置 根据几何光学原理, 根据几何光学原理,同时测定地面两点间的水平 距离和高差的方法。 距离和高差的方法。 特点:操作简单 、 快速 , 受地形条件限制小 , 量 特点 : 操作简单、快速,受地形条件限制小, 距精度为1/200~1/300,但能满足地形测量中碎部 , 距精度为 测量的精度要求。 测量的精度要求。
P — 上、下十字丝的间隔,常数值 l — 上、下十字丝在水准尺上的读数差,观测值
视距测量方法
方法简介视距测量是利用经纬仪、水准仪的望远镜内十字丝分划板上的视距丝在视距尺(水准尺)上读数,根据光学和几何学原理,同时测定仪器到地面点的水平距离和高差的一种方法。
这种方法具有操作简便、速度快、不受地面起伏变化的影响的优点,被广泛应用于碎部测量中。
但其测距精度低,约为:1/200-1/300。
一、视距测量原理1.视线水平时的距离与高差公式欲测定A、B两点间的水平距离D及高差h,可在A点安置经纬仪,B点立视距尺,设望远镜视线水平,瞄准B点视距尺,此时视线与视距尺垂直。
求得上,下视距丝读数之差。
上,下丝读数之差称为视距间隔或尺间隔。
2.视线倾斜时的距离与高差公式在地面起伏较大的地区进行视距测量的,必须使视线倾斜才能读取视距间隔。
由于视线不垂直于视距尺,故不能直接应用上述公式。
二、视距测量的观测与计算施测时,安置仪器于A点,量出仪器高i,转动照准部瞄准B点视距尺,分别渎取上、下、中三丝的读数,计算视距间隔。
再使竖盘指标水准管气泡居中(如为竖盘指标自动补偿装置的经纬仪则无此项操作),读取竖盘读数,并计算竖直角。
用计算器计算出水平距离和高差。
三、视距测量误差及注意事项1.视距测量的误差读数误差用视距丝在视距尺上读数的误差,与尺子最小分划的宽度、水平距离的远近和望远镜放大倍率等因素有关,因此读数误差的大小,视使用的仪器,作业条件而定。
垂直折光影响祝距尺不同部分的光线是通过不同密度的空气层到达望远镜的,越接近地面的光线受折光影响越显著。
经验证明,当视线接近地面在视距尺上读数时,垂直折光引起的误差较大,并且这种误差与距离的平方成比例地增加。
视距尺倾斜所引起的误差视距尺倾斜误差的影响与竖直角有关,尺身倾斜对视距精度的影响很大。
2.注意事项(1)为减少垂直折光的影响,观测时应尽可能使视线离地面1m以上,(2)作业时,要将视距尺竖直,并尽量采用带有水准器的视距尺;(3)要严格测定视距常数,扩值应在100±0.1之内,否则应加以改正;(4)视距尺一般应是厘米刻划的整体尺。
视距测量
第四章→第二节→视距测量一、视距测量的概念视距测量是根据几何光学原理,利用仪器望远镜筒内的视距丝在标尺上截取读数,应用三角公式计算两点距离,可同时测定地面上两点间水平距离和高差的测量方法。
视距测量的优点是,操作方便、观测快捷,一般不受地形影响。
其缺点是,测量视距和高差的精度较低,测距相对误差约为1/200~1/300。
尽管视距测量的精度较低,但还是能满足测量地形图碎部点的要求,所以在测绘地形图时,常采用视距测量的方法测量距离和高差。
二、视距测量的计算公式(一)望远镜视线水平时测量平距和高差的计算公式如图4-7 所示,测地面两点的水平距离和高差,在点安置仪器,在点竖立视距尺,当望远镜视线水平时,水平视线与标尺垂直,中丝读数为,上下视距丝在视距尺上的位置读数之差称为视距间隔,用表示。
1、水平距离计算公式设仪器中心到物镜中心的距离为,物镜焦距为,物镜焦点到点的距离为,由图4-7可知两点间的水平距离为,根据图中相似三角形成比例的关系得两点间水平距离为:(4-7)式中:为视距乘常数,用表示,其值在设计中为100。
为视距加常数,仪器设计为0。
则视线水平时水平距离公式:(4-8)式中—视距乘常数其值等于100。
—视距间隔。
2、高差的计算公式:两点间的高差由仪器高和中丝读数求得,即:(4-9)式中:—仪器高,地面点至仪器横轴中心的高度。
(二)望远镜视线倾斜时测量平距和高差的公式在地面起伏比较大的地区进行视距测量时,需要望远镜倾斜才能照准视距标尺读取读数,此时视准轴不垂直于视距标尺,不能用式4-8计算距离和高差。
如图4-8所示,下面介绍视准轴倾斜时求水平距离和高差的计算公式。
视线倾斜时竖直角为,上下视距丝在视距标尺上所截的位置为,,视距间隔为,求算、两点间的水平距离。
首先将视距间隔换算成相当于视线垂直时的视距间隔之距离,按式4-8求出倾斜视线的距离′,其次利用倾斜视线的距离′.2和竖直角计算为水平距离。
因上下丝的夹角很小,则认为∠和∠为90°,设将视距尺旋转角,根据三角函数得视线倾斜时水平距离计算式为式(4-10),两点高差计算公式为式(4-11)。
测量学—视距测量
2
2
6.35m *
hA1 h i v 6.35m 1.45m1.45m
6.35m *
H1 HA hA1 45.37m 6.35m 51.72m *
三、视距测量的误差
1.用视距丝读取尺间隔的误差
读取视距尺间隔的误差是视距测量误差的主要 来源,因为视距尺间隔乘以常数,其误差也随之扩 大100倍。
4.外界条件的影响
(1)大气垂直折光影响。
(2)空气对流使成像不稳定产生的影响。
返回
下一节
数,即中丝读数(m)。
2.视线倾斜时的距离和高差公式
*
M
M′
l
A、在B两l′
E
l′
N′
N
由h于很h小,iv34
φ
h′ v 式M中MEh′—N—N高E差主90值
B
(M也E称M初 算N高E差N)。
i
h i
hM ELsMinEcos
lMHANAlhcoHsMBhEHLDAEKiNhlABvMKEl cc12oossKlHsBDiEnN2ELNcoc12KsoisKlEclvosNMisnKcN2locsscooisns2
一、视距测量原理
进行视距测量,要用到视距丝和视距尺。 视距丝即望远镜内十字丝分划板上的上下两根 短丝,它与中丝平行且等距离。
n 视距丝
m
十字丝
视距尺是有刻划的尺子,和水准尺基本相同。
1.视线水平时的距离和高差公式
d
fδ
M
11
l
v N
n′
n
p
F m′
m
i
n
12
l
13
m
14
h
B
视距测量水平距离计算公式
视距测量水平距离计算公式视距测量水平距离是通过测量两个点之间的视高角和视距来计算水平距离的方法。
在实际应用中,可以使用三角函数来计算水平距离。
以下是相关参考内容:1. 视高角:视高角是指观察者与目标点之间的直线与水平线之间的夹角。
可以通过测量两个点之间的高度差以及两个点之间的水平距离来计算视高角。
视高角可以使用以下公式表示:视高角 = arctan(高度差 / 水平距离)2. 视距:视距是指从观察者所在位置到目标点的水平距离。
可以使用视高角和目标点的高度差来计算视距。
视距可以使用以下公式表示:视距 = 高度差 / tan(视高角)3. 三角函数:在计算视高角和视距时,使用了三角函数,特别是正切函数。
正切函数可以通过将一个三角形的对边除以邻边来计算夹角。
在这种情况下,可以使用正切函数来计算视高角和视距。
具体公式为:tan(夹角) = 对边 / 邻边4. 测量工具:为了测量视高角和视距,需要使用一些工具,如测距仪、望远镜等。
测距仪可以用来测量两个点之间的水平距离,望远镜可以用来观测目标点和确定视高角。
5. 应用场景:视距测量水平距离的方法在地理测量、航海、建筑测量等领域有广泛的应用。
例如,在地理测量中,可以使用这种方法来测量两个地点之间的水平距离,或者测量一个点的高度。
在航海中,水手可以使用视高角和视距来确定船只与岸边的距离,以确保航行的安全和准确性。
在建筑测量中,可以使用这种方法来测量建筑物的高度、远离建筑物的安全距离等。
以上是有关视距测量水平距离计算公式的相关参考内容。
通过测量视高角和视距,并使用三角函数来计算水平距离,可以在实际应用中准确地确定两个点之间的距离。
经纬仪视距法测距
经纬仪视距法测距 视距法测距所用的工具是经纬仪和视距尺。
利用经纬仪望远镜中十字丝的上下两根短横丝,在视距尺上读得的上下两数之差以及其他一些数据,即可算出安置仪器点到立尺点的水平距离和高差。
一、视距法测距原理若在等腰三角形中有一条边和一个角为已知,就可以推算出另一条边长,这便是视距法测距的简单工作原理。
二、视距计算公式(一)视准轴水平时的视距公式如图,mn p =为视距丝间隔,MFN ∠为定角,F 为物镜前焦点,f 为焦距,s 为物镜离仪器中心的距离,'''N M t =为尺间隔,d’为焦点到视距尺的距离,D’为AB 之间的水平距离。
由图可以看出:MFN ∆≌mFn ∆,所以有:p f t d ='',即''t p f d ⋅= 因)(''s f d D ++=,故有)(''s f t p f D ++⋅=。
设p f C =,s f Q +=,则上式改写为:Q t C D +⋅=''C ——视距乘常数。
制造仪器时,一般将C 设计为100。
Q ——视距加常数。
对于内调焦望远镜,其加常数接近于0,可忽略不计。
(二)视准轴倾斜时的视距公式1、水平距离公式若两点高差很大,则不可能用水平视线进行视距测量,必须把望远镜视准轴放在倾斜位置,如尺子仍竖直立着,则视准轴不与尺面垂直,上面推导的公式就不适用了。
若要把视距尺与望远镜视准轴垂直,那是办不到的。
因此在推导水平距离的公式时,必须导入两项改正:(1)对于视距尺不垂直于视准轴的改正;(2)视线倾斜的改正。
水平距离公式为:δ2S其中:δ为竖角。
=Dcos⋅2、高差公式+⋅Lh-=δ其中:i为仪器高,L为目标高。
itgD三、视距法测距的作业方法1、将经纬仪安置在测站上,对中、整平;2、量仪器高i(量至厘米);3、将视距尺立于待测点上,用望远镜瞄准视距尺,分别读出上、下视距丝和中丝读数,再读取竖盘读数,并将所有读得的数据记入视距测量手簿中。
最佳观赏视距公式
最佳观赏视距公式
摘要:
一、引言
二、最佳观赏视距公式的定义与计算
1.定义
2.计算公式
三、影响观赏视距的因素
1.物体大小
2.观察距离
3.观察角度
四、最佳观赏视距公式的应用
1.影视制作
2.建筑设计
3.展览展示
五、结论
正文:
最佳观赏视距公式是一种用于描述人们在观看物体时,所能获得最佳视觉效果的距离。
这一概念在影视制作、建筑设计、展览展示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最佳观赏视距公式的定义与计算。
最佳观赏视距是指人们在观看物体时,既能清晰看到物体的细节,又不会感到视觉疲劳的距离。
其计算公式为:最佳观赏视距= 物体尺寸/ (2 * 观察距离* sin(观察角度))。
影响观赏视距的因素主要有物体大小、观察距离和观察角度。
物体越大,需要观赏的距离就越远;观察距离越近,需要观赏的距离就越近;观察角度越大,需要观赏的距离就越远。
在实际应用中,最佳观赏视距公式有着广泛的应用。
在影视制作中,为了使观众能够看到清晰的画面,导演和摄影师需要根据画面的内容和场景来调整摄像机的距离和角度。
在建筑设计中,为了使人们在室内能够舒适地观看窗外景色,建筑师需要根据建筑的高度和窗的大小来确定最佳观赏视距。
在展览展示中,为了使观众能够看到展品的细节,策展人需要根据展品的尺寸和观众的距离来确定最佳观赏视距。
综上所述,最佳观赏视距公式是一种描述人们在观看物体时,所能获得最佳视觉效果的距离的公式。
视距测量与罗盘仪实验
DQLDQL-1型森林罗盘仪 DQL-1B型森林罗盘仪 DQL-1B型森林罗盘仪
罗盘仪测量直线的磁方位角
组成:望远镜;磁针;刻度圆盘。 原理:利用一个磁性物体(即磁针) 能指明磁子午线的特点,配合仪器内 刻度环上的读数,确定测量目标相对 于磁子午线的方向。
使用: 1、安置:对中,整平; 2、瞄准:照准直线另一端,放松磁针; 3、读数:磁针静止,读数。(度盘随望远镜转动而转 动,带铜丝一端指针为南端,所读方位角为反方位角) 4.最后结果α= [α正+ ( α反±180)]/2
*
视距测量记录与计算手簿
测站高程: 仪器高: 仪器: 测站高程: 仪器高: 仪器DJ6 : +45.37m 1.45m 竖盘 尺间 读数 垂直角 水平 初算 改正 高程 备 隔 H α 距离 高差 数 注 L v/ m D/ m h′/ m / m / m °′″ °′″ 1.574 87 41 12 +2 18 48 157.14 +6.35 +51.72 盘 左 位 置 -8.18 -0.55 +36.64
利用一个磁性物体即磁针能指明磁子午线的特点配合仪器内刻度环上的读数确定测量目标相对于磁子午线的方向
二、视距测量的施测与计算
1.视距测量的施测 .
(1)在A点安置经纬仪,量取仪器高,在B点 竖立视距尺。 * (2)盘左(或盘右)位置,转动照准部瞄准 B点视距尺,分别读取上、下、中三丝读数,并算 出尺间隔l。 * (3)转动竖盘指标水准管微动螺旋,使竖盘 指标水准管气泡居中,读取竖盘读数,并计算垂直 角α。 *
2.视距测量的计算
例8-1 以“视距测量记录”表中的已知数据和测点1的观 测数据为例,计算A、1两点间的水平距离和1点的高程。 、 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公路最大横净距(视距)计算程序使用手册二O一四年九月前言行车视距是汽车在道路上行驶时向前能看得见的路线距离。
为了行车安全,驾驶员应能随时看到汽车前面相当远的一段路程,一旦发现公路上有障碍物或迎面开来的车辆,能及时采取措施,防止汽车与障碍物或汽车与汽车相碰。
不论在道路的平面弯道上或在纵断面的变坡处,都应保证这种必需的最短安全视距。
行车最短安全视距的长度主要取决于车速和汽车在路面上的制动性能。
行车视距包括停车视距、会车视距、错车视距和超车视距,另外还有弯道视距、纵坡视距及平面交叉口视距。
停车视距是指驾驶员发现前方有障碍物,使汽车在障碍物前停住所需要的最短距离;会车视距是在同一车道上有对向的车辆行驶,为避免相碰而双双停下所需要的最短距离;超车视距是快车超越前面的慢车后再回到原来车道所需要的最短距离。
会车视距为停车视距的两倍。
中间无分隔带的道路应能保证会车视距,对有中间分隔带的较高级道路可仅保证停车视距。
对向行驶的双车道道路,根据需要结合地形设置具有足够超车视距的路段。
为此,在道路设计中,在平面弯道和交叉口处应注意清除内侧障碍,在纵断面的凸形变坡处,应注意采用足够大的竖曲线半径。
确定行车视距的定量数值,须研究:①汽车驾驭员的感觉时间和制动反应时间,它因人而异,且随很多自然和人为因素而变化;②汽车制动效率,它随轮胎花纹与气压和路面类型与湿滑程度而异。
视距计算程序则采用基于AutoCAD的VBA编写的应用程序,能够计算各种复杂线形的最大横净距,并能够绘制视距包络图。
本手册参照《公路路线设计规范》JTG D20-2006、《公路路线设计细则》校审稿、湖北省交通规划设计院研发视距计算程序教程等相关资料整理,如有不足之处,请见谅。
视距计算程序下载可至。
目录一、概述 (1)1.1行车视距的概念 (1)1.2行车视距的计算 (1)1.3视距:相关技术指标 (4)1.4 平曲线视距的保证 (9)二、计算程序简介 (11)三、初始化 (11)四、平面文件格式 (12)4.1、交点法平面资料 (12)4.2、积木法平面资料 (12)4.3、交点法平面资料举例 (12)4.4、积木法平面资料举例 (13)4.5、交点法应注意的问题 (13)4.6、积木法应注意的问题 (15)五、司机视点距设计线的距离文件格式 (16)六、桩号文件格式 (16)七、最大横净距文件格式 (17)八、视距限值文件格式 (17)九、断链文件格式 (18)十、操作 (18)一、概述1.1行车视距的概念 1.1.1 定义行车视距是指汽车在行驶中,当发现障碍物后,能及时采取措施,防止发生交通事故所需要的必须的最小距离。
1.1.2 存在视距问题的情况 ➢ 夜间行车:设计不考虑 ➢ 平面上:平曲线(暗弯)平面交叉处➢ 纵断面:凸竖曲线凹竖曲线:(下穿式立体交叉)1.1.3 行车视距的分类(1)停车视距 (2)会车视距 (3)错车视距 (3)超车视距上述四种视距中,前三种属于对向行驶,第四种属于同向行驶。
第四种需要的距离最长,需单独研究。
而前三种中,以会车视距最长,只要道路能保证会车视距,停车视距和错车视距也就可以得到保证。
1.2行车视距的计算 1.2.1 停车视距定义:停车视距是指驾驶人员发现前方有障碍物后,采取制定措施使汽车在障碍物前停下来所需要的最短距离。
停车视距构成:1S S S S Z T ++=图 3 停车视距示意图图 1 平面上的视距问题图 2 纵面上的视距问题(1)反应距离 1S :是当驾驶人员发现前方的阻碍物,经过判断决定采取制动措施的那一瞬间到制动器真正开始起作用的那一瞬间汽车所行驶的距离。
感觉时间为1.5s ;制动生效时间为1.0s 。
感觉和制动生效的总时间t=2.5s ,我国采用1.2s 在这个时间内汽车行驶的距离为:t VS 6.31=(2)制动距离:是指汽车从制动生效到汽车完全停住,这段时间内所走的距离。
)(2542i KV S Z±=ϕ(忽略了滚动阻力系数f ) (3)安全距离:5~10m 停车视距:)10~5()(2546.3·201+±+=++=i V tV S S S S Z Tϕ1.2.2 会车视距定义:会车视距是在同一车道上两对向汽车相遇,从相互发现时起,至同时采取制动措施使两车安全停止,所需的最短距离。
会车视距构成:(1)反应距离:双向驾驶员及车辆 (2)制动距离:双向车辆 (3)安全距离:双向车辆保持间距 会车视距约等于2倍停车视距。
1.2.3 错车视距定义:在没有明确划分车道线的双车道道路上,两对向行驶的车辆相遇,自发现后采取减速避让措施至安全错车所需的最短距离。
只要道路能保证会车视距,停车视距和错车视距也就可以得到保证。
1.2.4 超车视距(1)定义:超车视距是指汽车安全超越前车所需的最小通视距离。
图 4 全超车视距示意图(2)超车视距的构成:超车视距的全程可分为四个阶段 ①加速行驶距离S 1当超车汽车经判断认为有超车的可能,于是加速行驶移向对向车道,在进入该车道之前所行驶距离为1S :21101216.3at t V S +=式中:V 0——被超汽车的速度(km/h),较设计速度低10~20km/h ; t 1——加速时间(s), t 1=2.9~4.5s ; a ——平均加速度(m/s 2)。
②超车汽车在对向车道上行驶的距离2S :226.3t VS =(2t =9.3~10.4s )③超车完了时,超车汽车与对向汽车之间的安全距离3S :3S =15~60m ④超车汽车从开始加速到超车完了时对向汽车的行驶距离4S :)(6.3214t t VS +=全超车视距为:43214S S S S S +++=1.3 视距:相关技术指标1.3.1高速公路、一级公路的视距采用停车视距。
二、三、四级公路应满足会车视距要求,会车视距应不小于停车视距的 2 倍。
受地形条件或其它特殊情况限制而采取分道行驶的地段,可采用停车视距,此时该视距路段对向车辆应通过划线等措施分道分向行驶。
停车视距与会车视距不应小于表1的规定。
表1 公路停车视距与会车视距高速公路、一级公路二、三、四级公路设计速度(Km/h)120 100 80 60 80 60 40 30 20 停车视距(m)210 160 110 75 110 75 40 30 20 会车视距(m)- - - - 220 150 80 60 40停车视距的要求。
1.3.2高速公路、一级公路应采用停车视距。
互通式立体交叉区域应具有良好的通视条件。
主线分流鼻之前应保证判断出口所需的识别视距(如图5所示)。
识别视距应大于表2的规定。
条件受限制时,识别视距应大于 1.25 倍的主线停车视距。
匝道全长范围内应具有不小于表3规定的停车视距。
汇流鼻前,匝道与主线间应具有如图6所示的通视三角区。
表2 判别识别视距设计速度(Km/h)120 100 80 60识别视距(m)350~460 290~380 230~300 170~240图 5 互通分流鼻之前所需识别视距表3 匝道停车视距设计速度(Km/h)80 70 60 50 40 35 30停车视距(m)110(135)95(120)75(100)65(70)40(45)35 30注:积雪冰冻地区,应不小于括号内的数值。
图 6 汇流鼻前通视三角区1.3.3高速公路、一级公路及大型车比例高的二级、三级公路,应按规定的货车停车视距进行检验。
货车停车视距计算中的眼高和物高规定为:眼高2.0m ,物高 0.1m 。
(1)货车停车视距应不小于表4的规定值。
表4 货车停车视距坡度修正值设计速度(Km/h)120 110 100 90 80 70 60 50 40 30 20纵坡坡度(%)下坡0 245 210 180 150 125 100 85 65 50 35 203 265 225 190 160 130 105 89 66 50 35 204 273 230 195 161 132 106 91 67 50 35 205 236 200 165 136 108 93 68 50 35 206 169 139 110 95 69 50 35 207 70 50 35 20上坡0 245 210 180 150 125 100 85 65 50 35 203 230 196 168 140 116 94 82 61 44 30 204 226 193 165 138 114 93 80 60 44 30 205 189 162 136 112 91 79 60 44 30 206 133 111 90 79 59 43 30 187 59 43 30 18(2)下列路段应按货车停车视距进行检查:1)减速车道及出口端部;2)主线下坡段纵面竖曲线半径采用小于一般值的路段;3)主线分、汇流处,车道数减少、且该处纵面竖曲线半径采用小于一般值的路段;4)要求保证视距的圆曲线内侧,当圆曲线半径小于 2 倍一般最小半径或路堑边坡陡于1 :1.5的路段;5)公路与公路、公路与铁路平面交叉口附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