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水文地质学》课程教学大纲

合集下载

水文地质学基础A教学大纲

水文地质学基础A教学大纲

水文地质学基础A教学大纲01.教学单位名称:环境与资源学院02.课程代码:64200303.课程名称:水文地质学基础A04.课程英文名称:Foundation of Hydrogeology05.课程类别:学科基础课06.课程性质:必修07.课程学时:48学时,其中包含实验8学时08.课程学分:309.授课对象:地下水科学与工程/水文与水资源工程.开课学期:4学期(春季)10.选用教材:张人权主编:《水文地质学基础》,地质出版社,2011年,第六版.主要参考书:[1]薛禹群主编:《地下水动力学》,地质出版社,2001年,第二版[2]沈照理等编著:《水文地质学》,科学出版社,1985年[3]R.H.布朗等编,赵耿忠、叶寿征等译:《地下水研究》,学术书刊出版社,1989 年[4]任天培主编:《水文地质学》,地质出版社,1986年[5]霍崇仁等编:《水文地质学》,水利电力出版社,1986年[6]朱学愚、钱孝星编著:《地下水资源评价》,南京大学出版社,1987年[7]R.A.费里泽著,吴静芳译:《地下水》,地质出版社,1987年[8]石振华,李传尧主编:《城市地下水工程与管理手册》,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3年[9]王大纯,张人权等主编:《水文地质学基础》,地质出版社,1995年,第五版.大纲执笔人:11.课程中文简介:水文地质学基础是水文与水资源工程、地下水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学科基础课。

课程主要讲授水文地质学的基本概念、地下水运动的基本规律、地下水化学成分的形成作用、地下水动态与均衡、不同类型地下水的基本特征等,为本专业的其它课程学习奠定良好基础。

12.课程英文简介:Foundation of Hydrogeology is a specialized course in Groundwater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and Hydrology and Waler Resources Engineering. The course inlroduces the basic concepts in hydrogeology, the physical mechanics of groundwater flow, the hydrogeochemical characterizations and processes, groundwater regime and balance, and groundwater types. The knowledge herein forms the foundation of learning the hydrogeology.13.京程装承任务、教学目的和教学要求教学任务:本课程主要讲授地下水的功能,水文循环及其影响因素,岩石的空隙类型及地下水类型,地下水运动的基本规律,地下水化学成分的形成作用及水化学分析表示方法,地下水的补给与排泄,地下水系统,地下水动态与均衡,孔隙水、裂隙水和岩溶水的基本特征等基础理论和方法。

《环境水文学》课程教学大纲

《环境水文学》课程教学大纲

《环境水文学》课程教学大纲课程名称:环境水文学课程类别:选修课适用专业:环境生态工程考核方式:考查总学时、学分:32 学时 2 学分其中实验学时:0 学时一、课程教学目的本课程着重阐述水文科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通过本课程教学,使学生了解环境水文学的基本概念和常用术语,使学生理解水与地球表层的岩石圈、大气圈和生物圈相互作用的关系,掌握水文循环具体过程的分析和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掌握水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的基本知识和能力。

通过该课程的学习有助于培养学生系统全面的思维方式和学习、研究方法,培养学生从事科学研究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可为从事环境评价和环境工程奠定良好的专业知识基础,。

二、课程教学要求(1)以理论教学为主,重点要求学生牢固掌握并熟练运用本课程有关的基本概念、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2)注重科学质疑精神的培养,将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放在重要位置。

(3)强化环境水文学知识的具体应用,要求学生选择所关心的与环境水文有关的问题,撰写课程小论文,提高学生资料获取、阅读和理解专业文献以及撰写学术论文的能力。

三、先修课程《自然地理学》、《环境科学导论》、《生态学》等。

四、课程教学重、难点重点:有关基本理论和基本概念,土壤基本组成和性质,有关土壤形成及其与环境有关的基本过程。

难点:土壤基本组成、性质和过程,土壤管理与调控。

五、课程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1. 教学方法(1)案例分析与启发式教学。

选择针对性强的相关案例,进行深度剖析,提出富有思考性的问题,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师生双向互动逐步深入,得出结论和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使学生获得具体生动的环境水文学知识,激发起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理论讲授和实践操作相结合。

教学上尽可能因地制宜地通过实地观察和室内测定,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鼓励学生了解水文学与环境生态问题的特点与变化,剖析其中存在的规律,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将科学研究的发现过程融合到课程学习中。

《水文地质学》实验大纲和指导书

《水文地质学》实验大纲和指导书

水文地质学实验大纲及实验指导书《水文地质学》实验教学大纲实验一孔隙与水一、实验课程目的与任务1.加深理解松散岩石的孔隙度、给水度和持水度的概念。

2.熟练掌握实验室测定孔隙度、给水度和持水度的方法。

二、实验课程内容、要求及学时安排1.熟悉给水度仪并对仪器进行标定。

2.测定三种松散岩石试样的孔隙度、给水度和持水度。

学时安排:2学时。

三、实验课程考核完成实验报告,确定实验成绩。

四、主要参考资料教材:《水文地质学基础》章至洁等,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实验指导书:《水文地质学基础实验讲义》实验二达西渗流实验一、实验课程目的与任务1.通过稳定流条件下的渗流实验,进一步理解渗流基本定律——达西定律。

2.加深理解渗流速度、水力梯度、渗透系数之间的关系,并熟悉实验室测定渗透系数的方法。

二、实验课程内容、要求及学时安排1.了解达西实验装置。

2.根据达西公式: Q = KωΔH/ L = K Iω,测定不同试样的渗透系数K 。

式中:Q——渗透流量;ω——过水断面面积;ΔH ——上下游过水断面的水头差;L ——渗透途径; I ——水力梯度。

学时安排:2学时。

三、实验课程考核完成实验报告,确定实验成绩。

教材:《水文地质学基础》章至洁等,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实验指导书:《水文地质学基础实验指导书讲义》实验三潜水模拟演示一、实验课程目的与任务1.熟悉与潜水有关的基本概念,增强对潜水补给、径流和排泄的感性认识。

2.加深对流网概念的理解,培养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实验课程内容、要求及学时安排1.观察地表径流。

2.确定潜水面形状。

3.分析地下水分水岭的移动。

4.演示不同条件下的潜水流网。

学时安排:2学时。

三、实验课程考核完成实验报告,确定实验成绩。

四、主要参考资料教材:《水文地质学基础》章至洁等,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实验指导书:《水文地质学基础实验讲义》实验四承压水模拟演示一、实验课程目的与任务1.熟悉与承压水有关的基本概念,增强对承压水的补给、排泄和径流的感性认识。

《水文地质学基础》教学大纲

《水文地质学基础》教学大纲

水文地质学基础教学大纲课程编号:05004-5 学时:50 学分:2.5一、课程性质和目的本课程是水文学及水资源工程专业的专业基础课,主要阐述地下水形成、赋存和运动的一般规律,目的是建立起水文地质学的一些基本概念、原理和基本方法,为后续的专业课奠定基础。

二、课程的基本内容《水文地质学基础》课程主要讲授地下水科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课程内容是构建学生专业知识体系的基础框架。

通过《水文地质学基础》的学习,学生能深入理解地下水赋存空间的特征,地下水的形成与分布,地下水的埋藏条件,运动机制与规律,地下水物理化学成分的基础理论,地下水系统的基本概念,地下水补给径流与排泄,地下水的动态与均衡,以及地下水资源与环境等基本概念与基本原理,在此基础上初步掌握分析与解决水文地质问题的方法与思路,并为后续的专业课奠定基础。

基本内容1. 序言:了解课程研究内容和学科发展历史和趋势;掌握地下水功能。

2. 自然界的水循环:了解地球上的水与量的分布,简介我国的水循环状况与水量分布特征;掌握水文循环与地质循环的概念。

3. 岩石中的空隙:掌握岩土中空隙的三种类型孔隙、裂隙和溶穴;重点掌握孔隙的大小、多少(空隙率)的表征及其影响因素;了解不同空隙的特征与他们之间的差异。

4. 空隙中的水与水理性质:掌握空隙中水的存在形式,了解结合水、重力水、毛细水的特点;重点掌握岩土孔隙度、给水度、持水度的概念和他们的关系,以及影响因素;了解容水度、含水量、透水性的概念。

5. 地下水的赋存与分类:掌握包气带与饱水带,含水层、隔水层与(弱)透水层的定义,地下含水系统的概念;了解地下水划分依据与划分类型;掌握潜水、承压水与上层滞水的概念、划分与表示方法,以及其相互转化条件。

6. 地下水运动基本规律:重点掌握达西定律及其表示方法,并理解渗透流速、过水断面、水力梯度、渗透系数的概念和物理含义;掌握均质各向同性介质中定性流网的绘制方法,学习流网在水文地质问题分析中的应用。

《水文地质与工程地质学》教学大纲

《水文地质与工程地质学》教学大纲

水文地质与工程地质学一、课程说明课程编号:010117Z10课程名称:水文地质与工程地质学/ Hydrological Engineering Geology课程类别:专业选修课学时/学分:48/3先修课程:普通地质学、结晶矿物学、构造地质学、岩石学适用专业:资源勘查工程教材、教学参考书:1.李智毅,工程地质学概论,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2010年10月.2.唐明辉,工程地质学基础,化学工业出版社,2015年2月.3.张人权等,水文地质学基础,地质出版社,第6版,2011年1月4.左键等,工程地质及水文地质学,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4年2月5.戴文亭,土木工程地质,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8年3月.二、课程设置的目的意义该课程是资源勘查工程专业选修课程。

目的是使学生掌握以地质环境与人类活动的相互作用由此引发的水文地质、工程地质问题为主要研究对象,全面、系统地阐述了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以及相应地质问题的分析和评价方法,并具备一定的工程地质勘察的能力。

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具有一定水文地质学和工程地质学专业知识和较强实践技能,也为学生进一步深造打下好的基础。

三、课程的基本要求知识:掌握水文地质与工程地质学基本知识、基本方法;掌握岩石及其工程地质性质,自然地质作用,地下水的基本知识,地下水运动的基本规律,边坡的工程地质研究,不良地质现象及防治。

能力:具有岩石(体)工程性质的现场鉴别能力;具有一定的读图、制图和综合分析能力;掌握对各种工程动力地质作用分析研究的思路和方法。

工程地质水文地质问题复杂多样,通过典型案例分析与讨论、大型作业和现场实习中培养创新意识,提高分析、发现、研究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素质:建立地质-工程-环境一体的观念,通过课程中的分析讨论现场实习分组培养分析沟通交流素质,建立从工程动力地质作用分析到工程应用的思维模式,提升理解工程管理与经济决策的基本素质。

通过课外导学的模式,提升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意识,形成不断学习和适应发展素质。

水文地质学-教学大纲

水文地质学-教学大纲

《水文地质学》课程教学大纲【英文译名】:Hydrogeology【适用专业】:地质工程【学分数】:2【总学时数】:32【实践学数】:0一、本课程教学目的和课程性质《水文地质学》是地质工程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必修课。

本课程重点讲授有关的基本概念、地下水赋存、地下水运动的规律、地下水的补给与排泄、地下水的物化性质、地下水资源、地下水的生态环境特性。

介绍了地球上水的循环、包气带水的运动、化学成分成因类型、地下水的动态与均衡等。

本课程的目的是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系统掌握水文地质的基本知识,学会分析区域水文地质条件的问题的基本方法,能阅读和分析常用的水文地质图件和资料,为学生从事该方面的工作打下基础。

二、本课程的基本要求通过本课程所有教学环节,要求学生掌握水文地质的基本知识,熟悉水文地质工作的技术和方法,能阅读和分析常用的水文地质图件和资料。

通过以上学习,学生应具有分析、研究、解决水文地质实际问题的基本能力。

三、本课程与其他课程的关系本课程学习前必须学习《普通地质学》、《矿物学》、《岩石学》、《构造地质学》等课程。

后继课程有《土力学与基础工程》等课程。

四、课程内容注:“*”为重点部分;“#”为难点部分。

绪论水文地质学概念;研究内容;地下水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水文地质学的分支;水文地质学的发展简史及发展趋势。

第1章地下水概论1.1 地球上的水及其循环地球上水的分布;*水循环的概念、水文循环、地质循环;*影响水循环的因素;我国水文循环概况。

*1.2 地下水的赋存岩石的空隙性:孔隙、裂隙、溶穴的概念、表征和特征;岩石中水的存在形式:岩石骨架中的水、岩石孔隙中的水(重力水*、毛细水*)。

岩石的水理性质:容水性、持水性、给水性和透水性的概念、表征及相互间的关系;有效应力原理与岩土压密:有效应力原理*、地下水位变动引起的岩土压密;包气带与饱水带:概念;含水层、隔水层与弱透水层:理解掌握概念;地下水的分类:按埋藏条件分为:上层滞水、潜水、承压水;按介质条件分为:孔隙水、裂隙水、岩溶水。

《环境水文地质学》课程教学大纲

《环境水文地质学》课程教学大纲

《环境水文地质学》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课程代码:260379课程名称:《环境水文地质学》英文名称:Hydrology课程类别:专业选修课学时:27学时学分:1.5学分适用对象:环境工程专业考核方式:考试(闭卷考试,平时成绩占总成绩的30%)先修课程:《工程力学》、《高等数学》二、课程简介《环境水文地质学》是一门应用广泛、实用性强的学科,是研究地球上各种水体的形成、运动变化规律以及地理分布的科学。

通常所说的水文学是指陆地水文学,而陆地水文学又包括水文学及水文调查、河流动力学、水文学原理、水文地理学、水文预报、水文分析与计算、工程水文学、城市水文学,而课程主要是工程水文学的内容。

本课程的总学时为30学时,课堂教学都是按环境工程专业的专业特点而设定的,而与环境工程专业关系不为紧密的则建议自学。

《环境水文地质学》是研究水文现象的变化规律及其在环境工程和给水排水工程上应用的学科,本课程主要讲授与城市供水系统的取水和雨、污水收集排放相关的水文学知识。

结合专业需要,使学生了解水文现象的基本特点,掌握水文学的基本原理,学会水文分析计算的基本方法,熟悉水文资料的搜集、整理与应用,以完成专业培养计划要求的有关基本业务训练,为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和以后从事专业工作解决水文问题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课程性质与教学目的(一)课程的性质《环境水文地质学》课程作为环境工程专业的一门专业选修课,它与《水资源利用与保护》、《环境监测》、《环境影响评价》构成一个课程系列。

其重点是介绍水文学的基本知识、水文资料的收集和整理方法、水文资料的应用、水文分析计算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二)课程的任务1.为学习排水管网、水工程施工、水源工程、环境保护等后续知识打好基础,为本专业学生拓宽知识面、扩大就业范围做好知识储备。

2.使学生应掌握水循环、水运动的基本规律及数理统计的基本方法,具备资料收集、整理及统计分析的基本能力。

3.使学生具备应用水文学及供水水文地质的知识解决取水构筑物设计、施工中的技术问题的能力;4.能应用水文、气象和水文地质知识解决工作中的实际问题;5.能制定水资源合理开发利用规划,有效保护水资源,科学实施用水管理;6.通过本课程所奠定的知识基础,学好后续专业课,从而进一步构成本专业系统完整的知识体系;应培养收集、整理水文学及水文地质资料的能力,并应用数学工具,通过对数据的统计,对现象的分析,总结出规律性的东西。

环境水文地质学实验-陈友媛

环境水文地质学实验-陈友媛

中国海洋大学本科生课程大纲课程属性:专业知识,课程性质:必修一、课程介绍1.课程描述本课程以《环境水文地质学》专业知识理论为基础,加深学生在实验操作中对所学专业知识理论的理解。

完成本课程的学习后,学生能够掌握环境水文地质学的岩土水理性质、岩土的渗透系数、溶滤作用和地下水中主要离子成分测定的基本实验方法和操作技能,学会分析处理数据的能力,并对实验过程进行质量控制。

逐步提高学生分析实验结果和归纳总结的能力,培养科学、严谨、实事求是的实验工作作风,为日后相关理论课程的学习和未来的实践工作打下基础。

This course is based on the theory knowledge of "Environmental Hydrogeology". It will deepen students' understanding of the theory knowledge through the experimental operation. After the learning of this course, students can master the basic experimental methods and operating skills,Such as the measure of geotechnical and hydraulic properties of environmental hydrogeology, hydraulic conductivity, interaction between water and rock/soil, the contents of main ions in groundwater. Students can also learn the abilities to analyze and process data, and control the quality of the experiment process. Through course learning, students can gradually improve their abilities to analyze and summarize experimental results. Students are cultured the experimental work attitude of the scientific, rigorous, and practical style. These skills offer the foundation for future related theoretical courses and practical work roe students.2.设计思路《环境水文地质学实验》采用的是混合式教学方法。

环境同位素水文地质教学大纲

环境同位素水文地质教学大纲

环境同位素水文地质教学大纲01.教学单位名称:环境与资源学院02.课程代码:64204403.课程名称:环境同位素水文地质04.课程英文名称:Environmental Isotopes in Hydrogeology05.课程类别:专业教育课06.课程性质:必修/选修07.课程学时:48学时,其中包含实验4学时08.课程学分:309.授课对象:地下水科学与工程/水文与水资源工程.开课学期:6学期(春季)10.选用教材:(加)克拉克,(加)弗里茨编著,张慧,张新基译:水文地质学中的环境同位素,黄河水利出版社,2006年3月,第一版.主要参考书:[1] C. Kendall and J. J. McDonnell (Eds.), Isotope Tracers in Catchment Hydrology》,Elsevier Science B.V., Amsterdam, 1998[2]王恒纯主编:同位素水文地质学概论,地质出版社,1991年8月,第一版13.大纲执笔人:14.课程中文简介:环境同位素水文地质学是地下水科学与工程和水文与水资源工程的专业教育课程,其理论性、科学性和实践性很强。

它以环境同位素技术作为手段,包括地下水和其溶质组分以及环境介质中环境同位素分布、时空演化规律的基本理论,以及运用这些基本理论在水文地质学中的具体应用技术。

主要内容包括同位素的基本概念、稳定同位素的分储原理、放射性同位素的衰变原理、氢、氧、碳和硫等稳定同位素的水文地球化学特点,同位素技术在地下水示踪和水循环、地下水的定年和可更新能力的判断,同位素样品的采集技术与测试技术等。

15.课程英文简介:The course of Environmental Isotopes in Hydrogeology is the professional education in Groundwater Sciences and Engineering and Hydrolgoy and Water Resources. This course deals with the temporal and spatial distribution and evolution laws of environmental isotopes in groundwater and environmental media, and mainly introduces the basic concept of isotopes, fractionation principle of stable isotopes, decaying principle of radioactive isotopes, the isotope hydrogeochemistry of hydrogen, oxygen, carbon and sulfur isotopes, tracing hydrological cycle, groundwater dating and its renewability, groundwater isotope sampling and analysis.16.课程教学任务、教学百的和教学要求教学任务:通过课程学习,使学生能够学习和理解环境同位素的基本概念和物质组成的表示方法、常用稳定同位素和放射性同位素的水文地球化学基本理论等基本知识,掌握环境同位素水文地质工作的基本流程和基本方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环境水文地质学》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课程代码:260379课程名称:《环境水文地质学》英文名称:Hydrology课程类别:专业选修课学时:27学时学分:1.5学分适用对象:环境工程专业考核方式:考试(闭卷考试,平时成绩占总成绩的30%)先修课程:《工程力学》、《高等数学》二、课程简介《环境水文地质学》是一门应用广泛、实用性强的学科,是研究地球上各种水体的形成、运动变化规律以及地理分布的科学。

通常所说的水文学是指陆地水文学,而陆地水文学又包括水文学及水文调查、河流动力学、水文学原理、水文地理学、水文预报、水文分析与计算、工程水文学、城市水文学,而课程主要是工程水文学的内容。

本课程的总学时为30学时,课堂教学都是按环境工程专业的专业特点而设定的,而与环境工程专业关系不为紧密的则建议自学。

《环境水文地质学》是研究水文现象的变化规律及其在环境工程和给水排水工程上应用的学科,本课程主要讲授与城市供水系统的取水和雨、污水收集排放相关的水文学知识。

结合专业需要,使学生了解水文现象的基本特点,掌握水文学的基本原理,学会水文分析计算的基本方法,熟悉水文资料的搜集、整理与应用,以完成专业培养计划要求的有关基本业务训练,为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和以后从事专业工作解决水文问题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课程性质与教学目的(一)课程的性质《环境水文地质学》课程作为环境工程专业的一门专业选修课,它与《水资源利用与保护》、《环境监测》、《环境影响评价》构成一个课程系列。

其重点是介绍水文学的基本知识、水文资料的收集和整理方法、水文资料的应用、水文分析计算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二)课程的任务1.为学习排水管网、水工程施工、水源工程、环境保护等后续知识打好基础,为本专业学生拓宽知识面、扩大就业范围做好知识储备。

2.使学生应掌握水循环、水运动的基本规律及数理统计的基本方法,具备资料收集、整理及统计分析的基本能力。

3.使学生具备应用水文学及供水水文地质的知识解决取水构筑物设计、施工中的技术问题的能力;4.能应用水文、气象和水文地质知识解决工作中的实际问题;5.能制定水资源合理开发利用规划,有效保护水资源,科学实施用水管理;6.通过本课程所奠定的知识基础,学好后续专业课,从而进一步构成本专业系统完整的知识体系;应培养收集、整理水文学及水文地质资料的能力,并应用数学工具,通过对数据的统计,对现象的分析,总结出规律性的东西。

四、教学内容及要求第1章绪论(一)目的与要求1.要求学生掌握《环境水文地质学》的基本概念;2.认识水分循环的客观规律,了解其各项影响因素间的内在联系,为改造自然,开发水利资源提供理论依据。

(二)教学内容第1.1节水文现像及水分循环1.主要内容1.1.1.概念1.1.2.水分循环研究水分循环的目的、水分循环图解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基本概念:水文现象、蒸发、截留蒸发、叶面散发、渗流、地面径流、地下径流第1.2节水文水的任务及作用1.主要内容1.2.1.概念水文学、陆地水文学1.2.2.陆地水文学包括水文学及水文调查、河流动力学、水文学原理、水文地理学、水文预报、水文预报、水文分析与计算、工程水文学、城市水文学1.2.3.本教材的目的了解河川水文现象的基本规律;掌握水文统计的基本原理与方法,能够独立地进行一般水文资料的收集、整理工作;具有一定的水文分析计算技能;学会使用水文资料,为我们的工程规划和设计提供依据。

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基本概念:水文学第1.3节水文学与给排水工程的关系1.主要内容水文学为给排水工程的规划、设计、施工及管理提供正确的水文资料及分析成果;为充分开发与合理利用水利资源,减免水害提供了科学依据。

水文现像的特性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知识点:了解水文学在工程中的应用第1.4节水文现象的特性1.主要内容1.4.1.水文现象时程变化的周期性与随机性的对立统一每年的周期性变化、年年不会完全相同1.4.2.水文现象地区分布的相似性与特殊性的对立统一地理位置相近,气候因素与地理条件也相似,则水文现象在一定的范围内也相似。

地理位置与气候因素相似,地形地质等条件有差异,则水文变化规律也会有差异。

水文现像的研究方法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知识点:理解水文现象的四个特性(三)实践环节与课后练习课后要求学生复习本章节的概念。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本章节的主要教学手段是多媒体教学。

第2章水文学的一般概念与水文测验(一)目的与要求1.要求学生掌握河流和流域的基本概念;2.要求学生掌握河川的表示方法;3.要求学生掌握了解河川径流的形成过程及影响因素;4.要求学生掌握河川水文资料的观测方法;5.要求学生掌握水位与流量关系曲线的绘制和延长的方法。

(二)教学内容第2.1节河流和流域1.主要内容2.1.1.干流及支流2.1.2.河长及弯曲系数河长和弯曲系数的概念、河长的测量方法2.1.3.河槽基本特征河流的平面形态、河流的纵断面、河流的横断面、河流的比降2.1.4.河流分段河源、上游、中游、下游、河口2.1.5.分水线及流域分水线及流域的概念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基本概念:干流、支流、河长和弯曲系数知识点:了解河槽的基本特点、理解分水线与流域间的关系第2.2节河川径流及其表示方法1.主要内容2.2.1.河川径流的基本概念2.2.2.河川径流量的表示径流特征值间的关系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基本概念:河川径流、河川径流量、地面径流、地下水、固体径流、流量Q、径流总量W、径流模数M、径流深度Y、径流系数α知识点:理解各径流特征值所表达的意义第2.3节河川径流形成过程及影响径流的因素1.主要内容2.3.1.河川径流形成过程及其特征时期降雨补给的河流的形成过程、我国河流的形成过程2.3.2.影响径流的主要因素流域的气象条件、流域的地理位置、流域的地形特征、流域形状和面积、流域的植被、流域内的土壤及地质构造、湖泊和沼泽、水利化措施2.3.3.地下径流2.3.4.固体径流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基本概念:地下径流、固体径流知识点:影响径流的主要因素第2.4节流域水量平衡1.主要内容2.4.1.流域的水文因素降水、蒸发和径流2.4.2.闭合流域2.4.3.水量平衡方程前提、原理、方程推导过程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知识点:水量平衡方程第2.5节河川水文资料的观测方法1.主要内容2.5.1.水位观测水位、绝对基面、水位观测2.5.2.流量测算测算方式、测量设备、测量断面的选择及面积计算、测量与计算、2.5.3.泥沙测算悬移质输沙:悬沙、悬移质输沙率、河流含沙量、含沙量的测验方法、悬移质输沙率的测量推移质输沙:底沙、推移质泥沙测验2.5.4.冰凌观测形成冰凌的地理位置、冰棱观测项目的分类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基本概念:水位、绝对基面、悬移质输沙率、河流含沙量、推移质输沙率知识点:掌握流量的测算方法第2.6节水位与流量关系曲线1.主要内容2.6.1.水位与流量关系曲线的绘制根据实测数据绘制曲线、影响水位–––流速曲线的因素2.6.2.水位与流量关系曲线的延长根据水位­­–面积、水位–流速关系曲线作高、低水延长;以断流水位为控制作低水位延长。

2.6.3.水位流量关系曲线的应用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知识点:水位与流量关系曲线的绘制及延长(三)实践环节与课后练习课后要求学生复习本章节的概念。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本章节的主要教学手段是多媒体教学。

第3章水文统计基本原理与方法(一)目的与要求1.要求学生掌握水文统计的基本概念;2.要求学生理解概率、频率、累计频率和重现期;3.要求学生掌握概率运算定理;4.了解水文标准大工程中的应用;5.要求学生掌握水文现象经验频率曲线的基本特点及曲线的绘制方法;6.要求学生掌握均值、均方差、变差系数和偏态系数对频率曲线形态的影响;7.要求学生掌握皮尔逊Ⅲ型曲线和克里茨基-闵凯里曲线的应用范围;8.要求学生掌握试错适线法和三点适线法;9.要求学生掌握抽样误差的计算方法及分布特点;10.要求学生掌握相关分析的基本方程、相关分析的误差和相关分析应注意的事项。

(二)教学内容第3.1节概述1.主要内容3.1.1.事件3.1.2.总体、样本、样本容量3.1.3.数理统计法对水文资料的要求检查资料的可靠性、检查资料的一致性、检查资料的代表性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基本概念:必然事件、不可能事件、随机事件、随机变量、总体、样本、样本容量知识点:掌握水文资料的选取原则第3.2节概率和频率1.主要内容3.2.1.概率和频率概率计算式、频率计算式3.2.2.概率运算定理概率相加定理、概率相乘定理3.2.3.随机变量的概率分布随机变量的概率分布、频率密度曲线、频率分布曲线3.2.4.累积频率和重现期累积频率与随机变量的关系、重现期的计算式3.2.5.设计标准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基本概念:累积频率和重现期知识点:概率计算、频率计算、重现期的计算、频率密度曲线、频率分布曲线第3.3节经验频率曲线1.主要内容3.3.1.经验频率曲线经验频率曲线概述3.3.2.经验频率公式频率公式P=m/n×100%、我国目前使用的是数学期望公式P=m/(n+1)×100%3.3.3.经验频率曲线的绘制和应用经验频率曲线的绘制过程:排序、计算、坐标确定、曲线绘制根据工程设计标准指定的频率,在曲线上查出所需的水文数据3.3.4.经验频率曲线的外延原因、通常采用理论曲线,而不用经验曲线进行外延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知识点:经验频率曲线的绘制及外延第3.4节统计参数1.主要内容3.4.1.均值加权平均法、算术平均法、均值的应用3.4.2.均方差和变差系数均方差的计算式、变差系数的计算式3.4.3.偏态系数偏态系数的由来、偏态系数的定义、对频率分布的影响、经验算法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基本概念:均值、均方差、变差系数和偏态系数知识点:各统计参数的意义第3.5节理论频率曲线1.主要内容3.5.1.皮尔逊Ⅲ型曲线曲线方程式、曲线方程中的参数与统计参数的关系、理论频率曲线的绘制、统计参数对皮尔逊Ⅲ曲线的影响3.5.2.克里茨基-闵凯里曲线皮尔逊Ⅲ曲线的局限性、克里茨基和闵凯里概率曲线特点及优点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知识点:统计参数与皮尔逊Ⅲ型曲线之间的关系;皮尔逊Ⅲ曲线的局限性;克里茨基和闵凯里概率曲线特点第3.6节抽样误差1.主要内容3.6.1.误差来源3.6.2.抽样误差概述3.6.3.抽样误差分布3.6.4.抽样误差计算公式绝对误差、相对误差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基本概念:绝对误差、相对误差知识点:抽样误差的由来和计算第3.7节现行水文频率计算方法––适线法1.主要内容3.7.1.试错适线法绘制经验频率曲线、计算统计参数x和Cv、假定Cs值、确定线型、绘理论频率曲线、判断与适线3.7.2.三点适线法试错适线法、目估定一条最佳配合线并定三点、求得x和Cv、将x、Cv代入(A)、(B)、(A)式整理得、求得x和Cv3.7.3.频率分析实例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知识点:两种方法适线过程第3.8节相关分析1.主要内容3.8.1.相关分析的概念相关分析、完全相关(函数关系)、零相关(不相关)、统计相关3.8.2.直线回归方程作图法、分析法(最小二乘法)3.8.3.相关系数和回归系数相关系数、回归系数3.8.4.相关分析误差回归线的误差、相关系数的误差3.8.5.相关分析时应注意的问题3.8.6.相关计算举例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基本概念:相关分析、完全相关(函数关系)、零相关(不相关)、统计相关知识点:理解统计相关;分析法(最小二乘法)第3.9节频率分析综合程序要求学生自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