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论题库及解答1
认识论专项训练含答案含答案
6.1人的认识从何而来同步测试题1、下列活动中属于实践基本形式的有()①医生治病②法官办案③文艺演出④调节分配结构 A.②③ B.②④ C.③④ D.①④2、报告强调,实践没有止境,创新也没有止境。
我们要突破前人,后人也必然会突破我们。
这是社会前进的必然规律。
实践没有止境,说明人类的实践活动具有()A历史性 B.社会性 C.物质性 D.能动性3、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实践是()A.客观见之于主观的活动B.主观符合客观的活动C.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D.客观事物满足人的需要的活动4、过去,由于片面追求GDP,导致了某河的严重污染;近年来,A市政府转变观念,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下大力气治理河水污染,消失多年的鱼儿又回来了。
从哲学的角度看,对这种发展观的转变说法不正确的是()A.不同的意识对事物发展起不同的作用B.认识是变化发展的C.科学发展观是处理经济社会发展问题的指导思想D.意识对客观事物的发展起促进作用5、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是()A.实践的观点B.矛盾的观点C.全局的观点D.联系的观点6、、苏轼的《惠崇春江晚景》脍炙人口:“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蓬篙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诗人用拟人手法告诉我们一个人生哲理,就是()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B.书是知识的源泉C.科学的发展需要想象D.要爱护环境7、下列观点与“实践出真知”相吻合的是…()A.实践只产生正确的认识B.认识来源于我们的头脑C.邓小平理论产生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D.真理第一8、“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渊,不知地之厚也。
”这段话说明了()A.人的一切知识都是从实践中获得的B.人的意识具有创造性C.认识有时是独立于实践之外的D.实践在认识形成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9、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要求人们要终身学习。
从哲学角度看,主要是因为()A.实践是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实践的发展不断为认识提出新的课题B.认识对实践具有巨大的反作用C.学习是认识的主要来源D.知识经济时代的经济发展取决于科技进步和劳动者素质的提高10、求真务实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认识论练习题(答案)
认识论(同步测试)单项选择题1、下列命题中,正确阐述了实践的含义的是A.实践是个人的日常生活活动B.实践是“自我”产生“非我”(客观世界)的活动C.实践是主体应付环境的活动D.实践是主体改造和探索客体的活动2、认识的本质是A.思维的自由创造物B.主体对客体的能动的反映C.客观实在自身D.社会实践3、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表明A.一切认识都要直接参加实践才能获得B.一切知识归根到底是从实践中获得的C.直接知识来自实践,间接知识不来自实践D.只要参加实践就能获得正确认识4、唯物主义认识论与唯心主义认识论的根本分歧在于A. 是否承认世界的本原是物质的B. 是否承认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C. 是否承认认识是客体在人脑中的反映D. 是否承认人有认识世界的能力5 、认识的主体和客体之间最基本的关系是A. 反映和被反映的实践关系B. 改造与被改造的认识关系C. 相互依存的关系D. 相互作用的关系6、“ 从物到感觉和思想” 与“ 从思想和感觉到物” 的对立,属于A. 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B. 经验论和唯理论的对立C. 唯物主义反映论和唯心主义先验论的对立D. 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和直观的被动的反映论的对立7 、恩格斯指出:“ 社会上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
” 这段话主要说明A.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目的B. 认识需要推动了科学的发展C. 科学技术的发展超过了社会实践发展速度D.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8 、“ 人的智力是按人如何学会改造自然界而发展的。
” 这句话说明A.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B. 实践是认识的动力C. 人的认识具有主观能动性D. 人具有改造自然的能力9 、毛泽东说:“ 认清中国的国情,乃是认清一切革命问题的根据” ,这表明A. 主观与客观的统一是具体的、历史的B. 认识要靠实践来推动C.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D. 事物是普遍联系的10、在认识过程中,割裂反映和刨造的关系会导致A.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B. 消极直观反映论C. 二元论D. 诡辩论11 、列宁说:“从物到感觉和思想”与“从思想和感觉到物”是A .辩证唯物论与旧唯物论两条认识路线的对立B .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C. 唯物论和唯心论的对立 D .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对立12 、认识的本质在于A. 能动的反映B .自由选择 C .科学评价D .主观创造13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论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是A. 感性认识B. 意识的能动性C. 理性认识D. 社会实践14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认为,能动的反映论是A .摹写和创造的统一B .物质和精神的统一C .真理性和实践性的统一D .可知论和本体论的统一15 、实践有力地驳斥了不可知论,因为它能够把A. 真理变成现实B. 谬误转化为真理C. 人的认识能力无限提高D. 人的认识器官无限延长16 、两条根本对立的认识路线是A . 可知论与不可知论B . 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C . 唯物主义反映论与唯心主义先验论D . 能动革命的反映论与直观被动的反映论17 、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这是A. 一切唯物主义的观点B. 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C. 唯心主义的观点D. 形而上学的观点18 、瑞士昆虫学家保罗。
认识论经典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1. 认识的本质是主体对A. 人的心灵活动的内省B. 客观事物的直观反映C. 客观事物的能动反映D. 对客体的选择和重构2. 承认“人类的一切认识都具有相对性”是A. 相对主义的观点B. 诡辩论的观点C. 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D. 怀疑论的观点3. “从物到感觉和思想”与“从思想和感觉到物”是A. 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B. 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对立C. 经验论和唯理论的对立D. 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对立4. 判断对某一事物的认识是否完成的标志是A. 占有的感性材料是否十分丰富而又真实B. 感性认识是否已经上升到理性认识C. 对该事物的认识是否经过多次反复D. 对该事物的理论认识是否运用于实践,取得预期效果5.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认识的本质是A. 主体对各种认识要素的建构B. 主体通过实践对客体的能动反映C. 主体对客体本质的内省D. 主体对客体信息的选择6. 没有抽象的真理,真理总是具体的。
这一命题的根据在于A. 真理是感性的存在,不是理性的抽象B. 真理的内容和形式都是客观的、实在的C. 真理是与人的具体利益相联系的D. 真理是事物多方面规定的综合、多样性的统一7. 真理的相对性应理解为A. 真理和谬误之间没有确定的界限B. 对同一对象不同的乃至对立的认识都是真理C. 真理的标准是多重的D. 真理有待扩展和深化8. 根据认识的发展规律,在认识的“熟知”与“真知”问题上的正确观点是A. 熟知即真知B. 熟知不等于真知C. 熟知起源于真知D. 熟知必然转化为真知9. 实践高于理论的认识,是因为实践具有A. 普遍性B. 绝对性C. 客观实在性D. 直接现实性10. 法国科学家路易·巴斯德说:“在观察事物之际,机遇偏爱有准备的头脑”。
这句话强调了A. 人们对每一件事物都要细心观察B. 人们在认识事物时要有理性的指导C. 人们获得感性经验的重要性D. 人们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11. 马克思说:“搬运夫和哲学家之间的原始差别要比家犬和猎犬之间的差别小得多。
认识论高考试题及答案
认识论高考试题及答案一、试题部分:认识论1. 请阐述认识论的基本概念。
2. 论述理性主义和经验主义在认识论上的观点并比较二者的不同之处。
3. 解释直觉和演绎在认识过程中的作用,并分析它们的优缺点。
4. 试述认识的源头是否可以追溯到感觉经验,为什么?5. 论述感觉和思维在认识过程中的关系以及彼此之间的相互作用。
6. 你认为认识的最高境界是什么?请阐述你的观点,并给出理由或论据支持。
7. 论述辩证唯物主义对认识论的贡献,如何应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来理解和解决实际问题。
二、答案部分:认识论1. 认识论的基本概念是对人类认识活动的研究和理论化的总称。
它探讨人类是如何认识外部世界、自身世界以及彼此之间的关系。
2. 理性主义认为知识的来源在于理性思考和推导,强调理性概念和逻辑推理的重要性。
经验主义则认为知识来源于感官观察和经验积累,注重通过感觉和经验获取知识。
二者的不同之处在于理性主义强调思维的先导地位,而经验主义则更注重感觉和经验的作用。
3. 直觉是指通过直接感知或直接洞察得到的认识,具有直接性和直观性的特点,常常是非理性的。
演绎则是通过逻辑推理和推论得出结论的过程,注重逻辑的严谨性和推理的准确性。
直觉较为主观,容易受到主观感受和情绪的干扰,但它能迅速形成判断;演绎较为客观,但推理过程较为繁琐,需要大量的前提条件和严密的逻辑关系。
4. 认识的源头可以追溯到感觉经验,因为感觉经验是我们获取外部世界信息的最基本途径。
我们通过感官接收到外部世界的刺激,然后经过感觉、知觉、思维等过程对其进行加工和理解,从而形成对客观事物的认知。
5. 感觉和思维是认识过程中密不可分的两个环节。
感觉是通过感官器官接收外部刺激,将刺激转化为感觉心像,提供给思维进行加工和分析;思维则是通过对感觉心像进行思考、比较、分析和综合,形成概念、判断、推理等认识结果。
感觉提供了思维的材料基础,而思维则对感觉进行整合和深化,二者相互依赖、相互作用。
认识论测试题
认识论测试题一、选择题:1.、沙漠化治理是世界性难题。
有专家根据部分地区的成功经验提出,对于人力治理效果不佳的地区,可以采用“人退”的办法,创造条件让自然界自我修复,实现“沙退”的目的。
这种治理荒漠化的新思路体现的哲学道理是:()①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以尊重和认识客观规律为前提②适当放弃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体现了对客观规律的尊重③人的活动与自然生态存在着不可解决的矛盾④人的活动是自然生态系统的重要影响因素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2、对于自己拥有珍贵的东西,我们往往“不识庐山真面目”,有时候需要通过别人的评价,才能真正地认识它。
这说明:()①本质隐藏在事物内部,仅靠个人是不可把握的②只有摆脱自身感性经验的限制,才能真正地认识事物③只有从他人的评价出发,才能客观全面地看问题④只有坚持唯物辩证法,才能如实地反映事物的本来面目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3、郑板桥曾提到他画竹的过程:当他晨起“看竹”时,产生了“眼中之竹”;然后胸中涌起“画意”,此乃,“胸中之竹”;最后,“磨墨展纸,落笔倏作变相”,形成了“手中之竹”。
他反复强调“眼中之竹”不同于“胸中之竹”,从哲学上看,这是因为:()①前者是现象,后者是本质②前者是直接反映,后者是创造性反映③前者有局限性,后者无局限性④前者是肤浅的,后者是深刻的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②④在治理黄河的过程中,通过研究,科学家们根据自然界中的原型黄河构建了数字黄河、模型黄河。
通过虚拟和模型实验一定程度上揭示了原型黄河的规律,为我国治理黄河的科学决策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回答4—5题。
4、借助虚拟与模型方式认识对象,是现代科学认识的重要方法,深化了关于认识过程的哲学思考,表明:()①理性认识是感性认识的深刻再现和反映②理性认识可以通过感性形式表现出来③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手段是不断发展的④理性认识与感性认识相互渗透,二者已没有本质区别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5、借助虚拟与模型方式设计改造对象的方案,是现代工程设计与施工的重要环节,可以使指导实践的理性认识:()①经实验室检验而尽可能完善②经实验室检验达到尽善尽美③更好地指导实践并经受实践检验④在虚拟环境检验中变成直接现实A.①④ B.②③ C.①③ D.②④6、在长期天气预报的研究中,科学家发现,初始条件的微小差异,其计算结果却发生很大的不同。
考研政治(认识论)-试卷1
考研政治(认识论)-试卷1(总分:62.00,做题时间:90分钟)一、单项选择题(总题数:20,分数:40.00)1.单项选择题。
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分数:2.00)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2.“世人闻秋悲寂寥,我道秋日胜春潮。
晴冬一鹤排出去,直领诗情到碧霄”。
从唯物论的角度看,这首诗表明( )(分数:2.00)A.事物是不断运动变化发展的B.人们对同一事物的反映是有差别的√C.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认识反作用于实践D.诗人积极向上的人生观解析: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在反映过程中,主体自身的价值取向、思维方式等影响主体对客体信息的选择和重构,从而造成不同的认识结果,但依然是对客观存在的反映。
所以,本题的正确答案是选项B。
3.“昨夜江边春水生,蒙冲巨舰一毛轻。
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
”这是宋代大学者朱熹《观书有感二首》中的第二首。
此诗中没有体现的哲理有( )(分数:2.00)A.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受客观因素的制约B.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受主观因素的制约√C.盲目地发挥主观能动性,必然是劳而无获的D.要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按客观规律办事,从实际条件出发解析: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原理”。
此题不难选出正确答案,需要注意的是要选择的是“不包含的哲理”,看清题目要求再作选择。
4.摩尔根曾长期生活于美洲土著印第安人的部落中,掌握了大量的实际材料,对这种社会组织做了深入的了解,才写出《古代社会》这部不朽之作,提出了一系列有重大科学价值的见解。
这件事说明( )(分数:2.00)A.学习有科学价值的书本知识十分重要B.只要掌握实际材料,就能获得理论知识C.一切真知都是从直接经验发源的√D.深入实际调查研究,是获得知识的唯一途径解析: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的辩证关系”。
第二章认识论部分题库
认识论部分一、单项选择题1.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区别在于( B )A.感性认识是可靠的,理性认识是不可靠的B.感性认识是对对象的认识,理性认识是对本质的认识C.感性认识来源于实践,理性认识来源于书本D.感性认识来源于直接经验,理性认识来源于间接经验2.“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方式和领导方法同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中的哪一个原理一致( B )A.从认识到实践,从实践到认识B.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C.从理性回到实践D.从实践回到理性3.有些同志工作中单纯凭自己的经验办事,轻视理论的指导作用。
他们在认识论上犯了( D )A.类似唯心主义的先验论B.类似唯理论的错误C.类似客观主义的错误D.类似经验主义的错误4.“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这表明( D )A.实践是沟通主客体的桥梁B.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C.实践为认识提供物质手段D.实践的需要是推动认识发展的动力5.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一个完整的认识过程是( C )A.感觉-知觉-表象B.意识-物质-意识C.实践-认识-实践D.感性认识-理性认识-感性认识6.“从物到感觉和思想”与“从思想和感觉到物”是( C )A.辩证唯物论与旧唯物论两条认识路线的对立B.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C.唯物论和唯心论两条认识路线的对立D.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对立7.对马克思主义既要坚持,又要发展。
这种正确的态度的理论基础是( C )A.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的原理B.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目的原理C.真理的绝对性和真理的相对性统一的原理D.能动的反映是摹写和创造相统一的原理8.一种认识是不是真理,要看它( D )A.能否满足人的需要B.能否被多数人认可C.能否付诸实践D.能否在实践中最终取得预期效果9.法国科学家路易·巴斯德说:“在观察事物之际,机遇偏爱有准备的头脑。
”这句话强调了( B )A.人们对每一件事情都要细心观察B.人们在认识事物时要有理性的指导C.人们获得感性经验的重要性D.人们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10.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真理的本性是( C )A.主观的形式客观的内容B.客观的形式主观的内容C.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范畴D.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二、多项选择题1.在实践和认识的关系中( ABCE )A.实践是认识的基础B.实践是认识的归宿C.实践对认识起决定作用D.实践对认识起指导作用E.认识对实践有指导作用2.下列表述中,符合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有( BCD )A.实践是人的纯精神性活动B.实践是人的感性物质活动C.实践是人的社会历史性的活动D.实践是人的自觉能动性活动E.实践是人的消极适应环境的活动3.在实际工作中应坚持“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这一思想方法表明( CDE )A.书本知识对实际工作是不重要的B.上级指示和决议可以执行,也可以不执行C.一切结论应产生于调查研究之后D.一切要从实际出发E.要将上级的正确指示和决议尽可能的与具体实际结合起来4.割裂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辩证关系必然导致( CDE )A.唯心主义B.不可知论C.形而上学D.绝对主义E.相对主义5.“有用的就是真理”的错误实质是( BDE ) A.夸大了真理的绝对性 B.把真理性和有用性混同C.夸大了真理的相对性 D.歪曲了真理的本性E.主观唯心主义真理观三、辨析题1、实践出真知,一个人要获得任何科学知识,都必须经过自己的实践。
认识论主观题训练 答案
哲学认识论专题复习训练题重点原理1、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①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要求我们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②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正确的认识、科学理论对实践具有巨大的指导作用;错误的认识、不科学的理论则会把实践引向歧途。
要求我们重视科学理论的指导作用。
2、真理的条件性和具体性原理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要求我们随着历史条件的变化而丰富、发展和完善真理,在人们探索真理的过程中正确对待错误。
3、认识过程的反复性和无限性上升性原理(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上升性。
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
要求我们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4、关于实践的相关知识:①实践的含义: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活动;②特点: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主观能动性;社会历史性;③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④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5.关于认识的有关知识①认识的含义;②认识对实践有反作用,要重视科学理论的指导作用;③认识具有反复性,追求真理的过程不是一帆风顺。
认识具有无限性,追求真理是永无止境的过程。
认识具有上升性,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的循环是波浪式的前进或螺旋式的上升。
这就要求我们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6.关于真理的相关知识①真理的含义;②真理的客观性,真理是有条件的,真理是具体的;③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和上升性,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
主观题训练1.随着人口剧增和生产生活方式的无节制,二氧化碳大量排放造成越来越严重的气候问题,危害到人类的生存环境和健康安全。
人们开始认识这种生产和生活方式的不良影响,以低能量、低消耗、低开支为核心,从而减低碳,特剐是二氧化碳排放的低碳生活逐渐被人们所接受。
现在低碳生活方式已成为一种时尚,这必将影响和改善人类的生产方式和生态环境。
认识论练习题(答案)(1)
认识论(同步测试)单项选择题1、下列命题中,正确阐述了实践的含义的是A.实践是个人的日常生活活动B.实践是“自我”产生“非我”(客观世界)的活动C.实践是主体应付环境的活动D.实践是主体改造和探索客体的活动2、认识的本质是A.思维的自由创造物B.主体对客体的能动的反映C.客观实在自身D.社会实践3、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表明A.一切认识都要直接参加实践才能获得B.一切知识归根到底是从实践中获得的C.直接知识来自实践,间接知识不来自实践D.只要参加实践就能获得正确认识4、唯物主义认识论与唯心主义认识论的根本分歧在于A. 是否承认世界的本原是物质的B. 是否承认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C. 是否承认认识是客体在人脑中的反映D. 是否承认人有认识世界的能力5 、认识的主体和客体之间最基本的关系是A. 反映和被反映的实践关系B. 改造与被改造的认识关系C. 相互依存的关系D. 相互作用的关系6、“ 从物到感觉和思想” 与“ 从思想和感觉到物” 的对立,属于A. 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B. 经验论和唯理论的对立C. 唯物主义反映论和唯心主义先验论的对立D. 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和直观的被动的反映论的对立7 、恩格斯指出:“ 社会上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
” 这段话主要说明A.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目的B. 认识需要推动了科学的发展C. 科学技术的发展超过了社会实践发展速度D.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8 、“ 人的智力是按人如何学会改造自然界而发展的。
” 这句话说明A.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B. 实践是认识的动力C. 人的认识具有主观能动性D. 人具有改造自然的能力9 、毛泽东说:“ 认清中国的国情,乃是认清一切革命问题的根据” ,这表明A. 主观与客观的统一是具体的、历史的B. 认识要靠实践来推动C.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D. 事物是普遍联系的10、在认识过程中,割裂反映和刨造的关系会导致A.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B. 消极直观反映论C. 二元论D. 诡辩论11 、列宁说:“从物到感觉和思想”与“从思想和感觉到物”是A .辩证唯物论与旧唯物论两条认识路线的对立B .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C. 唯物论和唯心论的对立 D .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对立12 、认识的本质在于A. 能动的反映B .自由选择 C .科学评价D .主观创造13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论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是A. 感性认识B. 意识的能动性C. 理性认识D. 社会实践14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认为,能动的反映论是A .摹写和创造的统一B .物质和精神的统一C .真理性和实践性的统一D .可知论和本体论的统一15 、实践有力地驳斥了不可知论,因为它能够把A. 真理变成现实B. 谬误转化为真理C. 人的认识能力无限提高D. 人的认识器官无限延长16 、两条根本对立的认识路线是A . 可知论与不可知论B . 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C . 唯物主义反映论与唯心主义先验论D . 能动革命的反映论与直观被动的反映论17 、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这是A. 一切唯物主义的观点B. 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C. 唯心主义的观点D. 形而上学的观点18 、瑞士昆虫学家保罗。
知识点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自测题及答案
日测内容:认识论星期一:单项选择题1.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是()A.实践观点B.反映论的观点C.辩证观点D.唯物的观点2.马克思说:“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
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自己思维的此岸性。
关于思维——离开实践的思维——的现实性或非现实性的争论,是一个纯粹经院哲学的问题。
”这一著名论断表明()A.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B.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C.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D.人只有在实践中才能检验认识的真理性3.两条根本对立的认识路线是()A.经验论和唯理论的对立B.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对立C.一元论和二元论的对立D.反映论和先验论的对立4.认识发展的总过程是()A.感觉—知觉—表象B.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C.概念—判断—推理D.经验—理论—经验—理论5.恩格斯提到过:“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
”这一观点说明()A.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B.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C.实践使认识具有科学性D.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6.列宁说:“人不能完全地把握一反映一描绘整个自然界、它的‘直接的总体’,人只能通过创立抽象、概念、规律、科学的世界图景等等永远地接近于这一点。
”这表明()A.人只能认识自己周边的具体事物B.任何真理都只能是主观对客观事物近似正确即相对正确的反映C.人们无法达到对自然界最终的真理性的认识D.人的认识能力是无法达到对绝对真理的把握7.真理与谬误的本质区别在于()A.真理是有用的,谬误是有害的B.真理是对外部世界的反映,谬误是自己头脑里存在的C.真理是多数人的主张,谬误是少数人的见解D.是否正确反映了事物的本质及其规律8.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既是确定的又是不确定的,其不确定性是因为()A.有些真理根本无法通过实践来加以检验B.任何实践检验都需要逻辑证明作为其补充的手段C.任何实践都受到一定具体条件的制约D.不同的人、不同的阶级各有其不同的实践标准9.坚持真理尺度和价值尺度的辩证统一,要求我们在实践中必须坚持和弘扬()A.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B.务实精神和奋斗精神C.奉献精神和献身精神D.探索精神和诚实精神10.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根本要求和具体体现是()A.一切从实际出发B.一切从根本原则出发C.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统一D.认识与实践的统一星期二:多项选择题1.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A.坚持“从物到感觉和思想”的认识路线B.肯定认识的本质是对客观世界的反映C.认为认识能够提供客观世界的正确映象D.把辩证法应用于反映论2.主体与客体相互作用的过程包括以下环节()A.确定实践目的和实践方案B.通过一定的实践手段把实践方案变成实际的实践活动C.通过反馈和调节,使实践目的、手段和结果按一定方向运行D.通过改造主观世界而支配客观世界的运行3.实践目的是指()A.实践主体根据自身的需要和对实践客体的认识而对实践结果的构想B.通过一定的实践手段把实践方案变成实际的活动C.是实践主体对未来的实践结果的预测、预见D.通过改造主观世界而支配客观世界的运行4.下列关于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关系的说法中正确的有()A.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的基础B.坚持理性认识来源于感性认识,就坚持了认识论的唯物主义C.坚持感性认识有待于上升到理性认识,就坚持了认识论的辩证法D.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有着质的区别,但可以相互渗透,二者统一的基础是实践5.从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过渡必须具备的基本条件是()A.掌握丰富的、合乎实际的感性材料B.注意对理性认识的检验C.将丰富的感性材料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地整理加工D.注意理论了解实际6.关于非理性因素在认识中作用的正确说法有()A.非理性因素能激活、驱动和控制人的认识活动B.所有的非理性因素都能调动主体去努力实现认识的目标C.有些非理性因素对认识起着消极作用D.应该以正确的理性认识去指导和调控非理性因素的作用7.真理总是一元的,这表明()A.世界上最高的真理只有一个B.世界上的各种真理都有普遍适用性C.在相同的时间、地点和条件下,对同一个对象的认识只能有一个真理D.真理具有客观性8.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认识能力是至上性和非至上性的统一,对这一命题的正确理解有()A.从无限发展的世界来讲人们最终能达到对世界的全面而正确的认识,因而认识能力有至上性B.在每一个具体时代,人们的认识能力总是相对的,具有非至上性C.人们只能认识事物的外部了解,而不能把握事物的真正本质,因而具有非至上性D.人的认识能力是不断从非至上性向至上性的发展过程9.价值具有客观性,是因为价值关系的各个环节都是客观的,包括()A.人的需要具有客观性B.用来满足人的需要的对象具有客观性C.满足人的需要的过程和结果具有客观性D.指导人们满足自身实践需要的真理具有客观性10.马克思主义认为,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A.是相互依赖、相互制约,是辩证统一的B.是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的过程,也是认识和改造主观世界的过程C.是一个充满矛盾的过程D.是从必然走向自由的过程星期三:填空题1.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主要表现在:实践是认识的___,实践是认识发展的___,实践是____________,实践是认识的_____。
高中政治认识论题目及答案
高中政治认识论题目及答案政治认识论秉有哲学认识论的反思性特质,是政治知识的知识,主要关注政治思维方式。
接下来店铺为你整理了高中政治认识论题目及答案,一起来看看吧。
高中政治认识论题目一、选择题(共32个,每题2.5分,共计80分,选择最佳答案)1.(13新课标全国卷22)以前,人们往往认为一切生物的生长都依赖阳光。
现在科学家发现,在水深超过4000米的可见光不能到达的海底,在高温、高压、剧毒、缺氧的环境里,仍然存在大量海底热液生物,它们考海底热液带出的能量进行化合作用合成有机质而生产。
这从一个侧面表明:①对真理的追求是永无止境的循环过程②真理是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③客观事物的复杂性决定了认识的反复性④认识只有不断超越历史条件才能成为真理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2.(新课标安徽卷11)2011年诺贝尔生理学奖获奖者发现了免疫系统激活的关键原理,革命性地改变了人们对人体免疫系统的认识,为传染病、癌症等疾病的防治开辟了新道路。
这说明①科学认识能够创造理想的世界②改造世界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③事物的发展取决于认识的深化④真理在发展中不断地超越自身A. ①②B. ①③C. ②④D. ③④3.(新课标山东卷24)自1956年美国科学家在实验中直接观测到中微子后,人类对中微于的研究不断深人2011年9月,欧洲核子中心称发现“中微子超光速”现象,同时指出实验过程存在误差,呼吁全球科学家进行更多的实验观察和独立测试。
材料蕴含的哲理是A.认识具有反复性和无限性B.真理和谬误没有原则界限C.科学实验是社会存在的基础D.改造世界是认识世界的目的4.在牛顿经典力学问世后的200多年时间里,许多科学家认为,整个宇宙都要服从这一“永恒定律”。
20世纪初,爱因斯坦发现牛顿的运动定律只有在宏观低速的情况下才是正确的,牛顿力学的“永恒定律”神话被告打破。
这启示我们A、真理是主观与客观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B、人们对同一确定对象会有多个真理性认识C、对同一事物的判断因人的主观性而产生差异D、真理适用于任何已知和确定的历史条件和范围5.(江苏扬州高三模拟)上世纪70年代,美国科学家乘坐深海潜水器在海底发现了一个温度高达350℃的热泉口,泉口附近浮游着大得出奇的红蛤、海蟹等生物。
认识论习题
认识论部分一、单项选择题1.片面强调理性认识的作用,在实际工作中会导致( )A.经验论B.教条主义C.诡辩论D.二元论2.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关系是( )A.两种性质不同的真理B.两种各自独立的真理C.真理的两个不同阶段D.客观真理的两种不同属性3.认识之所以能够不断地得到发展,其根本原因就在于( )A.科学家们不断地发明创造B.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不断发展与结合C.社会实践的需要D.人们追求知识的愿望4.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区别在于( )A.感性认识是可靠的,理性认识是不可靠的B.感性认识是对对象的认识,理性认识是对本质的认识C.感性认识来源于实践,理性认识来源于书本D.感性认识来源于直接经验,理性认识来源于间接经验5.在下列成对的理论中,属于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对立的是( )A.能动反映论与机械反映论的对立B.反映论与先验论的对立C.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对立D.唯理论与经验论的对立6.感性认识有待于上升到理性认识,这体现了( )A.认识论中的唯物论B.认识论中的辩证法C.认识论中的唯理论D.认识论中的经验论7.“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方式和领导方法同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中的哪一个原理一致( )A.从认识到实践,从实践到认识B.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C.从理性回到实践D.从实践回到理性8.有些同志工作中单纯凭自己的经验办事,轻视理论的指导作用。
他们在认识论上犯了( )A.类似唯心主义的先验论B.类似唯理论的错误C.类似客观主义的错误D.类似经验主义的错误9.“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这表明 ( )A.实践是沟通主客体的桥梁B.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C.实践为认识提供物质手段D.实践的需要是推动认识发展的动力10.在真理标准问题上坚持辩证法,就是要坚持( )A.实践标准是确定性和不确定性统一的观点B.实践标准是主观性和客观性统一的观点C.实践是检验真理唯一标准的观点D.具体的实践能对一切认识做出确定检验的观点11.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一个完整的认识过程是( )A.感觉-知觉-表象B.意识-物质-意识C.实践-认识-实践D.感性认识-理性认识-感性认识12.对马克思主义既要坚持,又要发展。
哲学认识论部分测试题
哲学认识论部分测试题一、选择题在“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没有被真正认识的时候,社会上一度出现过“搞原子弹的不如卖茶叶弹的”现象。
在认识了这个问题之后,党和政府不仅提高了知识分子的各项待遇,而且允许和鼓励把技术作为生产要素参与分配,于是我国又出现了“知本经济”“智本经济”的说法。
回答1-2题:1、从哲学上看,上述材料主要表明:①正确的分配政策对生产力发展起着重要作用②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是认识发展的动力③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④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主要创造者A、①②B、③④C、①④D、②③2、我国“知本经济”“智本经济”的出现体现了认识论道理是A、正确的思想是我们处理问题的根本出发点B、正确意识对物质有指导作用C、正确的认识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D发挥主观能动性要以客观事实为基础3、人们改造主观世界的关键是A、学习和掌握科学理论B、学习和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C、思想创新和理论创新D、同改造客观世界相结合4、下列典故最能够表达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是A、目不识丁B、目不见睫C、目不窥园D、目无全牛5、奥地利科学家魏格纳偶然发现地图上大西洋两岸的海岸线凹凸相反,经过查阅资料和苦苦思索,形成了一种设想:由于某种驱动力,把原本连在一起的非洲和南美洲两块大陆分裂开来,天长地久,便为大西洋所隔……于是提出了“大陆漂移”说,这说明:①合理想象有助于培养创造性思维②想象是一种令人惊奇的思维能力③想象一定能成为现实④合理想象有助于更好地认识世界A、①②④B、②③④D、①②③D、①③④6、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包括核实验在内的许多科学研究都可以利用计算机模拟实验,这样既可以达到实验效果,又可以节约实验费用,降低实验风险。
从认识论角度看,上述事实说明A、人们可以认识利用规律B、有些认识不需要实践即可获得C、实践的发展提供了新的认识工具和手段D、科学理论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7、发展“红色旅游”既是政治创新、文化创新,也是经济创新。
认识论练习题(答案)
认识论(同步测试)单项选择题1、下列命题中,正确阐述了实践的含义的是A.实践是个人的日常生活活动B.实践是“自我”产生“非我”(客观世界)的活动C.实践是主体应付环境的活动D.实践是主体改造和探索客体的活动2、认识的本质是A.思维的自由创造物B.主体对客体的能动的反映C.客观实在自身D.社会实践3、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表明A.一切认识都要直接参加实践才能获得B.一切知识归根到底是从实践中获得的C.直接知识来自实践,间接知识不来自实践D.只要参加实践就能获得正确认识4、唯物主义认识论与唯心主义认识论的根本分歧在于A. 是否承认世界的本原是物质的B. 是否承认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C. 是否承认认识是客体在人脑中的反映D. 是否承认人有认识世界的能力5 、认识的主体和客体之间最基本的关系是A. 反映和被反映的实践关系B. 改造与被改造的认识关系C. 相互依存的关系D. 相互作用的关系6、“ 从物到感觉和思想” 与“ 从思想和感觉到物” 的对立,属于A. 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B. 经验论和唯理论的对立C. 唯物主义反映论和唯心主义先验论的对立D. 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和直观的被动的反映论的对立7 、恩格斯指出:“ 社会上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
” 这段话主要说明A.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目的B. 认识需要推动了科学的发展C. 科学技术的发展超过了社会实践发展速度D.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8 、“ 人的智力是按人如何学会改造自然界而发展的。
” 这句话说明A.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B. 实践是认识的动力C. 人的认识具有主观能动性D. 人具有改造自然的能力9 、毛泽东说:“ 认清中国的国情,乃是认清一切革命问题的根据” ,这表明A. 主观与客观的统一是具体的、历史的B. 认识要靠实践来推动C.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D. 事物是普遍联系的10、在认识过程中,割裂反映和刨造的关系会导致A.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B. 消极直观反映论C. 二元论D. 诡辩论11 、列宁说:“从物到感觉和思想”与“从思想和感觉到物”是A .辩证唯物论与旧唯物论两条认识路线的对立B .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C. 唯物论和唯心论的对立 D .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对立12 、认识的本质在于A. 能动的反映B .自由选择 C .科学评价D .主观创造13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论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是A. 感性认识B. 意识的能动性C. 理性认识D. 社会实践14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认为,能动的反映论是A .摹写和创造的统一B .物质和精神的统一C .真理性和实践性的统一D .可知论和本体论的统一15 、实践有力地驳斥了不可知论,因为它能够把A. 真理变成现实B. 谬误转化为真理C. 人的认识能力无限提高D. 人的认识器官无限延长16 、两条根本对立的认识路线是A . 可知论与不可知论B . 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C . 唯物主义反映论与唯心主义先验论D . 能动革命的反映论与直观被动的反映论17 、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这是A. 一切唯物主义的观点B. 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C. 唯心主义的观点D. 形而上学的观点18 、瑞士昆虫学家保罗。
认识论练习参考答案
认识论练习题主观题参考答案21、(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山东省委通过实地调研获得了认识,(3分)(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山东省委通过调研发现新问题,推动了认识的深化(3分)(3)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山东省委通过调研获得认识目的是推进转方式调结构(3分)22、真理有适用的条件和范围,都是相对于特定过程的,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2分);文化产业化只适用于经营性文化单位的转企改制,加快转企改制与稳步推进文化事业单位改革不可割裂(2分);真理和谬误往往相伴而行,要反对歪曲理解,坚持文化体制改革的正确方向(2分)。
23、正确处理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2分)。
在推动核电发展和应对核事故过程中,人类应不断总结经验教训,深化和发展对核电安全的认识(4分);运用对核电本质和规律的正确认识,指导核电建设,使核电安全日臻完善(4分)。
认识论练习题主观题参考答案21、(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山东省委通过实地调研获得了认识,(3分)(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山东省委通过调研发现新问题,推动了认识的深化(3分)(3)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山东省委通过调研获得认识目的是推进转方式调结构(3分)22、真理有适用的条件和范围,都是相对于特定过程的,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2分);文化产业化只适用于经营性文化单位的转企改制,加快转企改制与稳步推进文化事业单位改革不可割裂(2分);真理和谬误往往相伴而行,要反对歪曲理解,坚持文化体制改革的正确方向(2分)。
23、正确处理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2分)。
在推动核电发展和应对核事故过程中,人类应不断总结经验教训,深化和发展对核电安全的认识(4分);运用对核电本质和规律的正确认识,指导核电建设,使核电安全日臻完善(4分)。
认识论练习题主观题参考答案21、(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山东省委通过实地调研获得了认识,(3分)(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山东省委通过调研发现新问题,推动了认识的深化(3分)(3)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山东省委通过调研获得认识目的是推进转方式调结构(3分)22、真理有适用的条件和范围,都是相对于特定过程的,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2分);文化产业化只适用于经营性文化单位的转企改制,加快转企改制与稳步推进文化事业单位改革不可割裂(2分);真理和谬误往往相伴而行,要反对歪曲理解,坚持文化体制改革的正确方向(2分)。
最新认识论测试题
认识论部分专项训练一、选择题1.对实践含义的理解正确的是( )①实践的主体、对象、手段都具有客观物质性,因而实践是客观的②实践是一种现实性活动,它可以把人脑中观念的存在变为现实③实践是一种纯客观的物质性活动④实践是一种纯主观的活动⑤实践既是客观的,又是主观的⑥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A.①②③④ B.①③⑤⑥ C.①②⑤⑥ D.①②⑥2.过去,不少地方走的城镇化道路都是“规模扩张式”,城镇化以土地为重要抓手,靠的是投资和工业拉动。
表面上看,城镇规划范围扩大了,房屋道路建得更多了,但只看见物,却看不见人。
这种违背经济发展客观规律的做法,也不符合( )A.实践的客观物质性特点 B.实践的主观能动性特点C.实践的社会历史性特点 D.实践是一种直接现实性活动的要求3.2013年8月17日,国务院发布“宽带中国”战略及其实施方案,对未来8年中国宽带发展的目标做出了明确的说明。
这体现了实践具有( )A.客观物质性B.主观能动性C.社会历史性D.主动创造性4.真空中两块平行金属板之间存在的某种吸引力,被称为卡西米尔力。
通常情况下,这种力只会导致物体相互吸引。
但科学家们通过实验对这种力有了新认识:如果将真空中两块平行金属板中的一块换为硅板,将它与另一块金属板浸入某些流体中,此时产生的卡西米尔力便是一种斥力。
这表明( )A.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B.实践是认识的目的C.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 D.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5.在农村,人们发现鸡被吃了,总以为是黄鼠狼干的。
科学家们通过大量的科学实验,否定了黄鼠狼专门吃鸡的恶名,它是个灭鼠“能手”。
据估计,一只黄鼠狼一年能消灭三四百只老鼠。
由此可知( )①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动力②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③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④实践是获得知识的唯一途径A.①B.①② C.①②③D.①②③④6.2013年8月18日,中国神舟十号搭载茶叶种子返回交接仪式暨福建(武夷山)航天茶叶育种基地签约仪式在京举行,见证“航天科技、助力产业升级”,中国茶产业迎来了全新的历史时刻。
认识论练习题
单项选择题
7、恩格斯说:“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 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 进。” 这句话说明: A.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 B.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 C.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 D.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B
单项选择题
8、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本质规定是 A、一切从实际出发 B、理论联系实际 C、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D、认识与实践的统一
A、B
多项选择题(至少有两个选项是正确的)
11、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特征有: A.实践的观点 B.辨证的观点 C.联系的观点 D.发展的观点
A、B
多项选择题(至少有两个选项是正确的)
12、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过程主要包 括以下环节: A.确立实践目的和实践方案 B.实践主体按照实践目的和实践方案实 际地作用于实践客体 C.通过一定的实践手段把实践方案变成 实际的实践活动 D.通过反馈和调节,使实践目的、手段 和结果按一定方向运行 A、B、C、D
A、B、C
多项选择题(至少有两个选项是正确的)
18、“按图索骥”的错误在于: A.理论脱离实际 B.经验论 C.教条主义 D.唯理论
A、C、D
B
单项选择题
14、马克思主义的精髓是 A、一切从实际出发 B、对立统一规律 C、实事求是 D、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C
单项选择题
15、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 A、决定了社会发展趋势 B、决定着社会变革力度 C、是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导 D、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最终源泉
C
单项选择题
16、科学家对1944年夏发生的彗星撞击木 星的天文现象做出了准确的预报。这件事 说明 A、认识具有前瞻性和创造性 B、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直接的反映 C、认识是不断发展的 D、认识对实践具有能动作用
高考政治易错点15 认识论(解析版)
易错点15 认识论易错题【01】实践1.历史处在主观和客观的交汇点上。
实践是获得认识的唯一途径,要获得认识必须亲自参加实践。
[矫正]实践是处在主观和客观的交汇点上,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物质性活动。
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但获得认识的途径有两条:一是通过亲自实践获得直接经验,二是通过学习获得间接经验。
易错题【02】认识2.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直接现实性改造活动。
追求真理是认识的目的。
认识是一种圆圈式的循环运动。
认识运动是从认识到实践的过程。
[矫正]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的反映,实践才是主体对客体的直接现实性改造活动。
实践是认识的目的,追求真理是为了更好地实践。
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和上升性,真理在发展中不断超越自身,对真理的追求不是圆圈式循环运动。
认识运动是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的过程。
01(2021·河北·高考真题)2021年4月29日11时23分,中国空间站天和核心舱发射升空,准确进入预定轨道。
天和核心舱发射成功,标志着我国空间站建造进入全面实施阶段,为后续任务展开奠定了坚实基础。
中国空间站由天和核心船、问天实验舱、梦天实验舱三个舱段构成。
根据任务安排,空间站计划于2022年完成在轨建造,具备长期开展近地空间有人参与科学实验、技术实验和综合开发利用太空资源能力,转入应用与发展阶段。
由此可见()A.实践的发展不是一帆风顺的B.人的实践活动是历史的发展着的C.认识工具决定人的认识水平D.科学实验是一种探索世界规律的思维活动【答案】B【详解】B:天和核心舱发射成功,标志着我国空间站建造进入全面实施阶段,为后续任务展开奠定了坚实基础。
中国空间站由天和核心舱、问天实验舱、梦天实验舱三个舱段构成。
根据任务安排,空间站计划于2022年完成在轨建造,转入应用与发展阶段,由此可见,人的实践活动是历史的发展着的,故B符合题意。
A:材料中强调的是我国空间站建造的发展,无涉及建造过程经历的曲折历程,故A不符合题意。
2020届高三高考政治复习练习题:认识论【含答案】
2020届高三高考政治复习练习题:认识论【含答案】1.习近平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指出,当今时代,知识更新不断加快,社会分工日益细化,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层出不穷。
青年要珍惜韶华、不负青春,努力学习掌握科学知识,提高内在素质,锤炼过硬本领,使自己的思维视野、思想观念、认识水平跟上越来越快的时代发展。
这一论述蕴含的认识论道理是①源于直接经验的认识是真理性认识②以实践为基础的认识具有直接现实性③时代和实践为认识的发展提供了条件和需要④实现认识与实践的统一需要不断提升主体素质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答案】D【解析】此题考查实践与认识的相关知识。
习近平告诫青年要珍惜韶华、不负青春,努力学习掌握科学知识,提高内在素质,锤炼过硬本领,使自己的思维视野、思想观念、认识水平跟上越来越快的时代发展。
这表明时代和实践为认识的发展提供了条件和需求,实现认识与实践的统一需要不断提升主体素质,③④正确;实践是认识的来源,①中的“源于直接经验的认识”说法错误,且直接经验不一定是真理性认识,排除;实践具有直接现实性,认识不具有直接现实性,②说法错误,排除。
故选D。
2.入侵物种水花生的蔓延导致洪湖水质恶化、鱼蟹死亡。
在相继使用物理和化学手段防治水花生蔓延的努力失败后,当地政府在专家组实地调研的基础上,决定引进专食水花生的叶甲,终于用生物防治手段遏制了水花生的蔓延。
这表明①具体的实践水平限制了人们的认识②不成功的实践也能推动人们的认识③实践可以确定真理的适用条件和范围④事物的发展程度制约了人们的认识A.①②B.③④C.②③D.①④【答案】C【解析】人们在相继使用各种方法失败后,最终引进的叶甲解决了相关的问题,说明了不成功的实践也能推动人们的认识,②说法正确;通过实践,人们逐渐了解到解决问题的办法,说明了实践可以确定真理的适用条件和范围,③说法正确。
人们对事物的认识不仅要受到具体实践水平的限制,还会受到不同立场、观点、方法、知识水平、思维能力、生理素质等条件的限制,且客观事物本质的暴露和展现也有一个过程,①④的说法过于片面,排除。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认识论一.单项选择题1.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是()A唯物论的观点B实践的观点C辩证法的观点D群众的观点2. 马克思主义哲学所说的主体是()A具有思维能力的人B能够适应环境的人C具有创新能力的人D从事社会实践的人3. 认识的主体是在实践中从事活动的人。
认识主体的本质属性是()A自然性B社会性C实践性D主观性4. 马克思主义认为,主体的认识和实践活动的中介是()A认识与实践的过程B认识与实践的结果C对实践结果的反馈D工具、手段和程序方法5. 主体和客体的关系,从根本上说是()A认识关系和实践关系B认识和被认识的关系C反映和被反映的关系D主观和客观关系6. 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实质是()A人与物的关系B手段与目的的关系C物质与精神的关系D主体和客体之间的限定与超越关系7. “世人闻秋悲寂寥,我道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从唯物论的角度看,这首诗表明()A诗人积极向上的人生观B事物是不断运动变化发展的C人们对同一事物的反映是有差别的D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认识反作用于实践8. 只有音乐才能激起人的音乐感;对于没有音乐感的耳朵说来,最美的音乐也毫无意义。
这表明()A人的认识是主体与客体相互作用的过程和结果B人的感觉能力决定认识的产生和发展C人的认识能力是由人的生理结构决定的D事物因人的感觉而存在9. 马克思说:“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
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自己思维的此岸性。
”这说明() 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B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C实践是检验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的标准D实践是认识的目的10. “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这句话强调的是()A直接经验的作用B间接经验的作用C感性认识的作用D理性认识的作用11. 恩格斯说:“人的智力是按照人如何学会改变自然界而发展的。
”它强调的是()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B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C实践是认识的目的D实践为认识提供可能性12. “在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是社会变革的先导”这一命题()A夸大了认识对实践的反作用B强调了认识对实践的决定作用C强调了认识对实践的能动作用D低估了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13 “从物到感觉和思想”与“从思想和感觉到物”的对立属于()A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B经验论和唯理论的对立C唯物主义反映论和唯心主义先验论的对立D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和直观的被动的反映论的对立14. 在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关系上,唯理论的错误在于()A把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等同起来B夸大理性认识的重要性,否认或轻视感性认识的作用C夸大感性认识的重要性,否认或轻视理性认识的作用D认为感性认识是可靠的,理性认识是不可靠的15.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辩证统一的,统一的基础是()A认识B运动C实践D世界16. 当我们在书中看到动物、植物等某一个具体概念时,就会在大脑中立即出现一个感性的形象与此概念相对应,这表明()A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B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转化C概念是思维的细胞和推理的工具D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的前提和基础17. “熟知不等于真知”这句谚语表明()A感性认识高于理性认识B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依存C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互相渗透D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在内容和形式上有质的区别18. 认识过程的第二次能动的飞跃是()A从感性认识到实践B从实践到认识C从经验到理论D从理性认识到实践19. 列宁说:“没有‘人的感情’,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于真理的追求”这句话表明了非理性因素的()A指导作用B动力作用C诱导作用D激发作用20. 认识过程的反复性是指要经过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多次反复,这是因为()A事物本身的复杂性B认识本身的复杂性C人类认识能力的有限性D事物矛盾的暴露有个过程21. “理论一定要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才能和变化了的客观实际相符合”。
这句话表明()A真理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B人们的认识能力是有限的C理论和实践是具体、历史的统一D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22温家宝总理在给一位国务院参事的回信中写到:“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
”这一古训蕴含的哲理是()A感性认识高于理性认识B直接经验比间接经验更重要C人的经验是判断是非得失的根本尺度D人民群众的直接经验即实践是认识的重要基础23马克思主义的真理观既是唯物的,又是辩证的。
真理观的辩证法表现在()A承认客观真理和主观真理的统一B承认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统一C承认抽象真理和具体真理的统一D承认感性真理和理性真理的统一24“真理是思想形式,是人类经验的组织形式”,这是()A主观真理论B客观真理论C形而上学真理论D辩证唯物主义真理论25列宁说过:“人不能完全地把握、反映、描绘整个自然界、它的‘直接的总体’,人只能通过创立抽象、概念、规律、科学的世界图景等等永远地接近于这一点。
”这句话表明()A真理是无条件的、无限的B真理是不能把握和认识的C真理是相对性和绝对性的统一D真理只能是主观对客观事物近似正确即相对正确的反映26在平面中三角形内角和等于180°但在球面中,三角形内角和大于180°,在凹面中内角和小于180°。
这说明()A真理具有绝对性B真理具有相对性C真理具有客观性D真理具有全面性27“真理是时间的女儿,不是权威的女儿”。
这句名言指()A真理和权威是相互排斥的B真理要靠历史和实践的检验C真理和权威是相互联系的D只有服从真理才具有权威28列宁说:“任何真理如果把它说得过火……加以夸大,把它运用到实际所能应用的范围以外去,便可以弄到荒谬绝伦的地步,而且要这种情形下,甚至必然会变成荒谬绝伦的东西。
”这句话揭示了真理和谬误相伴而生。
真理和谬误的根本区别在于()A是否符合人们的利益和愿望B是否经得住思想的批判C是否与客观实际相符合D是否为大多数人所接受答案1. B本题考查的是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
实践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是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其关键就在于,它以科学的实践观为基础,正确地解决了包括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即人与世界的关系,从而实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形成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体系。
因此本题正确答案是B。
2. D马克思主义哲学所说的主体与唯心主义哲学和旧唯物主义哲学不同,唯心主义所说的主体基本上指思辨着的精神,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又有其各自的具体界定。
旧唯物主义所说的主体基本上是肉体凡胎,是脱离了人的社会本质的自然的人。
而马克思主义哲学所界定的主体,是指具有思维能力、处于具体的社会关系中,从事社会实践的人。
在各个选项中,只有D选项一语破的的抓住了关键,故为正确答案。
3. B社会性是认识主体的本质属性,人与自然界中的动物特别是高级灵长目的区别,就是人具有社会性,实质上是社会动物,人的存在和活动都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和历史条件下才有可能。
选项A、C、D也是认识主体的属性,但不是本质属性。
故B选项为正确答案。
4. D认识和实践活动是主体以观念的方式或实际的方式把握或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
在认识或实践活动中,主体与客体之间并不是直接地发生相互作用,而是通过一定的中介发生相互作用。
主体和客体之间的中介是指各种形式的工具、手段以及运用、操作这些工具的程序和方法。
故正确答案选D。
5. A主体与客体的关系,从根本上说是认识关系和实践关系。
因为,主体与客体的关系并不是自然界中任意两个事物的相互作用关系,而是由主体发起的,主体指向客体,反映客体,变革客体,改造客体的关系。
主体把握客体可以有两种形式,一是观念地把握客体,这就是认识活动。
二是实际地客体,这是指实践活动。
故只有A选项为正确答案。
6. D在实践过程中,主体一方面受到客体的限定和制约,另一方面又能不断地发展自己的能力和需求,以自觉能动的活动不断打破客体的限定,超越现实客体,从而使主体和客体同时得到改造、发展与完善。
这是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实质。
因此本题正确答案是D。
7. C在主体对客观存在的反映过程中,主体自身的价值取向、思维方式等影响主体对客体信息的选择和重构,从而造成不同的认识结果,但无论主体有怎样特殊的知识结构、认识定势或价值取向,主体的认识都来自对客观对象的反映。
因此本题正确答案是C。
8. A本题考查的是认识的本质和作用。
本题重点是分析题干中的两个互相作用的关系:“只有音乐才能激起人们的音乐感,”说的是客体是人类认识的源泉,人的感觉、人的认识都只是由于它的对象的存在而存在,表明的是音乐(客体)对于人(主体)的作用;“对于没有音乐感的耳朵,最美的音乐也毫无意义”,说的是美的对象不是对任何人都能引起美感的,这取决于人们的认识能力和审美能力,突出表明了主体对客体的作用。
综合这两个相互作用的关系,本题的答案就是人的认识是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过程和结果。
9. C实践是检验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的标准。
人用自己的思维模式在头脑中重建客体模型,并根据这个客体模型推导出应当具有的未知性质,然后再用实践加以检验,当理论预言与对客体的实践结果一致时,就证明头脑中精神地重建的客体模型与客体自身相一致。
马克思所说的这句话是对实践是检验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的标准的解读,故正确答案选C。
10. B间接经验是通过获取他人的直接经验或间接经验来提高自身经验的过程,认识来源于实践并不否认学习间接经验的重要性。
由于具体的主体的生命和能力是有限的,不可能事事亲身实践,而且理论或认识本身也具有历史的继承性,所以主体可以也应该通过读书或传授等方法来获取间接经验,这是发展人类认识的必要途径,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是强调书作为间接经验(文明传承)的载体的重要性。
11. B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首先,实践的发展不断地提出认识的新课题,推动着认识向前发展。
其次,实践为认识发展提供必要的条件。
一方面,实践的发展不断揭示客观世界的越来越多的特性,为解决认识上的新课题积累越来越丰富的经验材料;另一方面,实践又提供日益完备的物质手段,不断强化主体的认识能力。
最后,实践锻炼和提高了主体的认识能力。
根据恩格斯强调的“改变自然界”。
12. C “实践和认识是相互作用的,认识特别是反映事物本质和规律性的理性认识,对实践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认识对实践的能动反作用,充分体现在作为认识的高级形式的理论对实践的巨大指导作用上。
首先,理论是对事物本质和规律的认识,它可以而且应该走在实践的前头,指导实践的进程;其次,科学理论能预见未来,端正实践的方向;再次,科学理论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推动人们在实践中创新。
13 C在认识的本质问题上,存在着两条根本对立的认识路线:一条是坚持从物到感觉和思想的唯物主义路线,另一条是坚持从思想和感觉到物的唯心主义路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