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德国工匠精神对国内制造业的借鉴下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探究德国工匠精神对国内制造业的借鉴<下>

文/董鹏颜骄杨骆骊季京晶

<接上期——>

三、德国工匠精神的形成机理

工匠精神的延续性发展,与德国重视工匠精神的传承,以及其在政策、制度、教育等层面的充分保障是密不可分的。德国工匠精神的形成是在内外因素共同作用下的复杂过程。从其本身的基本内涵来看,长期积累的技艺经验是技术升级的前提,而质量文化意识的提高是促进德国工匠精神形成的内因。在客观上,良好的经济环境、行业的精确定位细分、鲜明的产业导向等因素又加速了这一进程的推进。

1.德国制造实现自我超越的核心:严谨的工匠精神

德国工匠精神历经了数百年的培育与积淀,即使在机械复制时代也从未断流枯竭,反而静水流深。工匠之所以具有“职人气质”,是因为德国工匠精神植根于深厚的社会文化传统之中。德国工匠,于职业,有着热衷的情怀;于产品,有着止于至善的追求。他们兢兢业业、苦心钻研,力图实现产品质量“从99%到99.99%”的完美跨越,德式认真比起日式认真更甚,这是德国人融入骨髓的性格特征,其背后蕴含着更深刻的美学情怀[9]。德国讲求“匠心”,而非“匠气”,不是因循守旧,而是“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的创新。同时,德国还针对出口产品建立事前管理、事中监控、事后处理程序,完善的管理体制使得企业能够及时解决遇到的产品问题。在无比严格的质控下,德国从生产机械、化工、电器设备,到厨房用品、体育用具,乃至一支圆珠笔都秉持着“但求最好,不怕最贵”原则,严选材料、严格工序、严格检验,每一个成品都是世界上过硬的产品。

2.产业导向的教育和培训制度是工匠精神蓬勃发展的重要基础

制造业领域工匠精神的形成,离不开生产技术这一物质基础,而生产技术的发展又离不开职业教育对制造业人才的培养。1871年德国统一后,小学、中学、工商学校、技术学校和综合性大学的完整教育体系得以很快建立,到1890年时文盲率已经下降到1%以下。而德国的技术人才培训体系为制造业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在1969年德国制定了《职业技术培训法》,规定青年人必须参加技术培训,企业有义务为青年工人提供技术培训的岗位。这使得很多有益的经验得以有效保留,也使职业意识和敬业精神得以传承[10]。“德国制造”在全球竞争中能够保持长盛不衰的原因主要有:一是建设应用科学大学与工业大学,专注于工科和理科专业;二是开展双元制职业教育。德国“双元制”职业培训体制是一种由国家立法支持,学校与企业合作共建的职业培训体制。中学毕业后的年轻人中的一半可以选择国家认可的350种职业培训课程中某一种进行学习,约三分之二的年轻人曾参加过培训并获相应证书,从而获得专业技术认可、开启职业生涯,成为德制造业强有力的前沿军和后备力量。三是善待员工。德国政府和企业非常重视员工的幸福指数,认为企业员工满意度、产品质量与技工的职业技能掌握程度同等重要,是影响其制造业发展水准的关键因素。据Stepstone公司于2017年统计德国工资报告显示,德国工程师是所有工种中收入最高的职业之一,仅次于医生和律师。即使是没有接受过高等教育的技师,其收入也高于全国平均水平;通过对技术的熟练掌握,成为高级技工或是取得工程师文凭后,收入还将显著增加。在学徒管理方面,德国通过制定全国统一标准和企业培训指导计划来加强监管,以提高学徒的培养质量。同时,学生在正式上岗之前也要接受不低于三年的学徒训练,且要通过严格的考核才能获得相应的职业培训资格证书。这充分调动了学生们工作学习的积极性,为培养其刻苦务实的工作作风打下基础。

3.行业体系精准定位,纵向深耕

高度细分的行业使得企业能够保持其自身竞争优势。德国企业尤其是隐形冠军企业,扎根单一细分行业深耕,有限的目标使得企业精力能够聚焦,从而生产的优质产品为顾客满意提供了坚实的保障,使其产品远销全球。这些细分领域的企业保证德国制造的基础生产,被誉为德国经济发展的“稳定剂”。精准的行业定位,长期致力于细分行业的纵向深耕,使得企业能够在固定领域持续发力,一方面逐步积累行业经验,使得竞争对手很难在短期追平;另一方面在客户关系上的长期经营,能够提供可靠的质量以维护他们的关系,而且企业30%以上的员工都跟客户有着非常频繁的接触,拥有较强的客户粘性。当然,客户关系的维护不仅基于双方感性的情感基础,更在于企业经济理性的选择,即能否能够让客户对自己的产品形成依赖感,这样的依赖感是产品的不可替代性所决定的,而这一点正是德国中小企业的优势所在。据赫尔曼·西蒙《隐形冠军:未来全球化的先锋》显示,75%的隐形冠军企业认为客户很难从市场买到替代他们的产品。在短期技术领先市场水平的情况下,企业的理性选择是在帮助顾客的同时并获得竞争优势,进一步巩固自己产品的独特性,从而能够和客户维持长期稳定的互利关系[11]。

4.德国工匠精神在行业协会中得到滋养

德国向来重视产业、企业集群,既形成竞争态势,激发最佳效能,也增强行业内沟通与协作,加速新技术的迅速传播与应用,这也是行业协会得以成立的背景。行业协会具有高度的统一

性和自治性,其职能有三:其一,向政府、议会、媒体和公众表明业界利益与立场,参与政府有关质量政策的立法实践,同时向企业提供创业、法律、技术等咨询,开展行业现状普查,及时为企业发展提供解决之道。其二,监督企业经营的合法性,审核企业合同,跟踪调查企业的质量信用状况,对存在的隐患及时警告,对问题严重的实施处罚。其三,设立专门的职业培训和进修机构,配合政府为企业输送优秀的生产一线员工。此外,一些行会还在海外设立常驻机构,为本国企业“走出去”保驾护航。在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中,德国联邦政府、州政府和乡镇政府都发挥了积极作用,包括产业政策引导、为创新活动提供资金支持、加强各方沟通交流等。除此之外,非政府组织在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中有突出表现。全德30多万个行业协会和联合会等社团组织,将触角深入到社会的各个角落,信息得到完整和及时的传播,为数众多、覆盖面广泛的行业组织与成千上万个企业进行着密切联系,并开展实际工作。例如,德国工业联合会,下设35个全国性的成员协会,其下有153个州与镇代表处,及344个专业协会,联系着8万多家企业。这些非政府组织帮助企业拓展国内外市场、筹措企业发展资金、发布政府和市场信息、并为企业提供技术和人员培训等相关服务,并对企业经济行为进行监督。另外,社会组织还长期在企业和政府之间起到纽带作用,使得政府对一些发展困难地区实行税收优惠和财政补贴制度,很好地解决了德国老工业区资金、技术不足的问题。

四、德国制造业经验对我国制造业发展的借鉴和启示

中国文化源远流长,从来不缺乏对于品质的孜孜追求,能够看到多远的历史,便能看到多远的未来,中国制造业的未来发展动力一定是内生驱动的。发展我国的制造业,应多研究世界制造业强国尤其是德国的先进经验,并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制定出相应的发展战略,走出属于自己的中国特色道路。通过上述对德国制造业发展战略的分析,并对我国制造业的发展提出如下建议:

1.从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

中国自古就不缺乏工匠精神,历史上出现了很多具有工匠精神的匠人典范,如木匠祖师鲁班、发明了地动仪的张衡、发明木牛马车的诸葛亮、铸造青铜名剑的欧冶子等。“工匠”一词,在中国古代被称为“百工”,指代各行业的工匠群体,有官匠和民匠之分。《增广贤文》中写道:“良田百顷,不如薄艺在身”,这充分反映了中国人对于技艺的传统观念。无论是官匠还是民匠,都要恪守职业道德要求,在技艺方面追求精益求精,像在中国古代的传统染坊、豆腐坊、酱坊等都刻录了工匠精神的深刻印记。中国制造业的工匠精神必须立足于自己的工匠文化,并汲取世界一切工匠精神的有益成分,建立一个立体化的四级工匠精神体系。一是《庄子》适合中国制造业中追求“道”的工匠。《庄子》中的众多工匠人物,正是追求了至高无上的“道”。二是佛家适合崇信佛法的制造业居士工匠。佛法智慧超绝,拥有庞大的理论体系与修正体系,中国工匠可通过自我修证,体会“四禅八定”之无边佛法,在顶礼膜拜中得到心灵慰藉,由传统佛法进行创造性转化,将佛家文化运用于当代中国制造业中,形成独具魅力的中国工匠精神。三是儒学适合信奉唯物主义的大众工匠。作为原始儒学的《论语》属于入世之学,忠于职守、兢兢业业的典故比比皆是,适合教育初级工匠;《大学》、《孟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