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刺客列传》人物形象分析

合集下载

《史记》中的刺客内在形象评析终稿

《史记》中的刺客内在形象评析终稿

浙江大学远程教育学院浙江大学远程教育学院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题目《史记》中的刺客内在形象评析专业学习中心姓名学号指导教师年月日摘要司马迁在《史记》中寄托了很多身世之感,在《刺客列传》中,司马迁特别钦敬“布衣之侠”,他们以布衣身份行侠民间,不为私利,不单为某一个人,而是将行侠仗义作为一种高尚的品性融铸在血液中,外化为一种天生的秉性。

他们不求闻达,但其名气和声望却不亚于达官显贵。

以《史记·刺客列传》为代表的复仇形象,明大义,识大体,他们的义愤为国难而发,在国家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明知不可为而为之。

在刺客身上体现了非常宝贵的“士为知己者死”的侠义精神。

关键词:史记;刺客;精神特征;历史局限性目录一、《史记》中的刺客内在形象充满了杀气 (4)(一)《史记》中的刺客带有了蛮干、愚笨的外在特征 (4)(二)《史记》中的刺客有着强悍的力量与高超的武技 (4)(三)《史记》中的刺客行为中充满了暴力 (5)二、《史记》中刺客的内在特征分析 (5)(一)《史记》中刺客的悲剧特征分析 (5)(二)《史记》中刺客的心理特征分析 (6)(三)《史记》中刺客形象带有忠孝特征 (7)(四)酬知遇之恩 (8)三、《史记》刺客形象的历史局限性分析 (9)(一)存在自杀轻生等的极端方式 (9)(二)存在不计后果的蛮干意识 (9)(三)刺客中存在着用暴力解决问题的根源 (9)四、结语 (10)参考文献 (11)作为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以“不虚美、不隐恶”的“实录”精神精心塑造了一大批光耀千秋的人物形象。

在这些人物中,司马迁特别重视的无疑就有刺客这一特立独行的群体。

战国时刺客轻身的外在特征,是由其重义和好名的内在精神特征所决定的。

刺客的“义”,虽然也包含对托付使命的人、对家庭成员的义务,但并不像传统儒家一样,仅仅把“义”局限于对国家、社会和他人的义务,而更多的包含了个人的情感体验,如“士为知己者死”和出于义愤的反强暴;更多的包含了实现个人价值的愿望,如“好名”,这正是司马迁“立名者,行之极也”的思想的反映,司马迁是把立名看作自我实现的最高层次的。

刺客列传 分析

刺客列传 分析
刺客所行之事:
主人利用与刺客建立的相知关系,雇佣或供养刺客去暗杀某人,总是为了达到一定的目的。历史上行刺的目的有多种,不过,《刺客列传》中的目的比较单一,所有的行刺都是为了政治上的目的。曹沫执匕首劫持齐桓公,是为了齐桓公结盟归还鲁国的土地专诸是为王位继承而刺杀吴王僚,帮阖间夺取王位豫让表面上是替智伯复仇,而智伯之死也是政治斗争的结果,晋国大夫智伯与赵襄子争斗,韩、赵、魏三家合谋攻灭了智伯,瓜分了其领地,因此让之刺杀赵襄子,事先就陷于政治斗争的范围之内严仲子与韩相侠累有矛盾,害怕被谋杀而逃走,找聂政去暗杀侠累,自然也是争权夺利的政治行为。至于燕太子为了燕国的生存而精心谋划让荆坷去暗杀秦王,则完全是国与国之间的一场政治上的生死搏斗。
<刺客列传>侠义精神侠客行
“事了拂衣去,深藏身与名……纵死侠骨香,不惭世上英。”李白一首《侠客行》可谓将传统文化中侠的形象刻画得惟妙惟肖。这种潜藏在国人血脉中,重义轻利、济危解难、视死如归的文化想象和历史留存,其发端到成熟都不能忽略《史记·刺客列传》对侠之形象的塑造和丰满。《史记·刺客列传》中记载了几位刺客悲壮的事迹。这些刺客的所作所为体现了先秦时期的侠义精神,那就是不畏强权,重视名誉,己诺必诚,重情重孝,知遇之恩以命相酬,他们身上所体现出的勇敢、忠诚和情义对当时的社会产生了一定的历史作用,也对后世文学和文人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从目的性和社会角色的角度看,刺客的行为似乎没有太大的价值。他们只不过充当了王公族政治斗争的工具或牺牲品。用暗杀的方式从肉体上消灭政治对手,这本是人类作为政治性动物的某种天性。按照现代民主政治的观念,暗杀行为受到法律的制裁和道义上的谴责。即使在古代,作为政治斗争工具的刺客,企图用行刺的方式来达到政治上的目的,也常会受到人们的嘲笑和批评。(勇敢的精神感人的行动—《史记·刺客列传》评说张三夕)

汉语言文学-浅析《史记》中的刺客形象论文

汉语言文学-浅析《史记》中的刺客形象论文

摘要司马迁的《史记·刺客列传》向我们叙述了春秋战国时期的几位刺客以及他们的传奇刺杀事迹。

而司马迁是目前唯一一位将刺客独立成篇以载入史册的史官,因此,《史记·刺客列传》堪称是空前绝后、绝无仅有。

司马迁将这些刺客的生平事迹都收录于刺客列传中。

作为刺客他们拥有着许多相似的形象特征与性格特点。

本文以《史记》中记载的刺客形象为基础,着重分析他们的形象特征,并简单概述在这些刺客形象所表现的精神内涵以及他们对后世文学创作等领域的深远影响。

关键词:《史记》;刺客形象;精神内涵;abstractSima qian's historical records of assassins tells us about several assassins in the spring and autumn period and their legendary assassinations. Sima qian is the only historian who has recorded the assassin as an independent part of history. Therefore, the historical records of assassins is unprecedented and unique. Sima qian collected the lives of these assassins in their biographies. As assassins they have many similar image characteristics and personality traits. Based on the images of assassins recorded in shiji, this paper focuses on the analysis of their image characteristics, and briefly summarizes the spiritual connotation of these images and their far-reaching influence on the literary creation of later generations.Keywords:Shih Chi;Image of Assassins;spiritual connotation;目录一、引言 (1)二、《史记》中刺客形象的主要特征 (1)(一)落魄失志 (1)(二)勇猛无畏 (2)(三)重情尚义 (3)(四)轻身好名 (5)三、《史记》中刺客形象的精神内涵 (6)(一)士为知己者死的侠义精神 (6)(二)不畏强权的反抗精神 (7)(三)舍身为国的爱国主义精神 (8)四、《史记》中刺客形象的由来与形成 (8)(一)时代因素 (8)(二)地域因素 (9)(三)个人因素 (10)五、《史记》中刺客形象的文学地位与影响 (10)(一)文学地位 (10)(二)后世影响 (11)六、结语 (11)注文 (12)参考文献 (13)致谢 (14)浅析《史记》中的刺客形象一、引言司马迁在《史记·刺客列传》中向我们叙述了春秋战国时期五位刺客的传奇事迹。

刺客列传

刺客列传

《刺客列传》中人物形象塑造《史记》作为中国经典的典籍,在文学和史学领域有着极高的艺术成就。

其中,《史记》对人物的塑造尤为成功。

在《史记》一百三十篇中,除了十表八书以外,皆为人物传记。

因此,“以人系事”的史书编纂方法也在后世流行起立。

而《刺客列传》是《史记》列传中的一篇类传,即按照人物生平事迹的特点,将几位有着共同特点的人并行立传。

而《刺客列传》主要讲述了战国时期六位刺客的故事,分别为曹沫劫齐桓公,专诸刺王僚,豫让伏击赵襄子,聂政刺杀韩相侠累,荆轲刺秦王、高渐离击秦始皇。

作为类传,人物应有其共性。

司马迁在选取本列传人物时,却有着自己独特的思考。

在中国提及刺客,就不得不提政客,政客与刺客之间永远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刺客们多用暗杀的手段,助人达到某些政治目的。

而与政治相关的问题永远是说不清楚的。

这就造成了人物的争议性。

司马迁在选取人物的时候,看中的不是人物的政治活动,“自曹沫至荆柯五人,此其义或成或不成,然其立意较然,不欺其志,名垂后世,岂妄也哉!”成功与否不是成为人物本身的评价标准,“意”与“志”方是其本意。

他们都不畏惧牺牲,都想要回报知遇之恩,都有着无穷的胆魄与高强的武艺。

曹沫、专诸、豫让、聂政、荆轲五个人都有着过人的武艺,虽然每个人的人生境遇不同,但都遇到了自己的伯乐,为了赏识自己,敬待自己的人,赴汤蹈火,在所不辞。

但是,放置后代来看,这是司马迁在《史记》中建构自己理想国的一份子,并不能成为人物的内核。

当然,类型化的人物形象不能单单看做一个人,而是要把他们形象结合在一起看,而且要将共性和个性结合在一起看。

类传要有“类”,但人物形象要深入人心,就不能“类”到千篇一律,失去鲜明的形象与独特的人物个性。

类人物的塑造很容易过于强调人物的普遍性和共同性,忽略人物的个别性。

特殊性和复杂性。

类人物往往会变成集众多人物美好品质与一身的“乌托邦”式的人物。

在动乱的战争年代,是刺客最好的舞台,他们或许有着不同的使命,却有着共同的宿命——成为政治的牺牲品,在众多刺客的精神世界里,难免不是一样的不值一提。

试论《史记》中所描写的刺客形象

试论《史记》中所描写的刺客形象

试论《史记》中所描写的刺客形象■粟殷胤/长沙市麓山国际实验学校摘 要:司马迁在《史记》的《刺客列传》中,描写了荆轲、曹沫、豫让等多位刺客,并对其行为活动、个性内涵等进行了详细阐述。

本文便首先分析了《史记》中有关刺客形象的含义,对其中写到的刺客形象进行了探究,并诠释了《史记》中所描写的刺客精神内涵,希望能给予广大读者一些参考。

关键词:《史记》 刺客形象 人物分析司马迁所著的《史记》,在《刺客列传》中把刺客的侠义精神作为了主题,并大力称颂了锄强扶弱、不畏权贵的正直形象。

我们站在高中生的角度,也应对《史记》中描写的刺客形象有一定的把握,这样才能加深对该作品的理解。

一、《史记》中有关刺客形象的含义分析在春秋战国时期,历史上最早出现了刺客这类人物,其是由于某些政治因素而刺杀目标对象,在刚开始的时候多以正面的形象出现于人们眼前。

并且,在春秋战国时,刺客的动机都是相对简单的,等到了秦朝之后,刺客就不再只是因为单纯的动机而杀人,其综合了金钱、地位等多种因素,杀人的性质也就因之而转变了。

到了西汉时,“刺客”这一名词正式出现,司马迁在《刺客列传》当中,也针对刺客的形象进行了详细的描写和分析,与之前的《庄子》和《战国策》比起来,对人物的刻画更加饱满、丰富。

在此之中,荆轲、聂政、专诸、豫让、曹沫等侠士形象深入人心,成为了刺客的主要代表。

司马迁所尊崇的英雄便是看重情义之人,因此他所描写的侠客,也有着“言必行,行必果”的原则。

在《史记》当中,这一点也体现得十分明显。

[1]二、关于《史记》中所描写的刺客形象研究(一)荆轲的刺客形象高中语文教材中,收录了《荆轲刺秦王》这篇课文,这也是需要高中生重点把握的文言文。

在该篇文章中,司马迁生动形象地刻画出了荆轲这一人物,且故事情节也扣人心弦,让人读来印象颇深。

文中结合荆轲的语言、神态、动作等,联系整个故事的发展状况,深入分析了荆轲这一形象。

从本文可看出,荆轲不仅仅是一位抱有政治目的的刺客,同时还是一位见义勇为、冷静沉稳的侠士。

《史记·刺客列传》刺客形象分析

《史记·刺客列传》刺客形象分析

《史记·刺客列传》刺客形象分析作者:王新婷郭师玮来源:《青年文学家》2016年第18期摘要:《史记·刺客列传》中塑造的刺客形象是《史记》乃至历史上的一个特殊群体,在文学、戏剧等方面长久受后世关注。

《刺客列传》有详有略地塑造了曹沫、专诸、豫让、聂政、荆轲等激越的刺客形象,他们在春秋战国这样的动荡时代中相继登场,“刺”出了一道道悲凉沧桑的历史印记,体现了一种与当时时代相契合的雄壮的人格魅力和文化精神。

关键词:史记;刺客形象;人格魅力;文化精神[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6)-18-0-01《史记·刺客列传》在《史记》属于类传,按行事或属性相同相似的集中编排,使刺客这一群体的形象鲜明突出,给人以强烈的心灵震撼。

《刺客列传》中描述了曹沫劫齐桓公、专诸刺王僚、豫让伏击赵襄子、聂政刺韩相侠累、荆轲刺秦王等故事。

本文对《史记·刺客列传》的刺客形象进行分析,来展现动荡变革时代中这类刺客群体的粗犷刚健的气质、姿态和力量。

主要有如下四方面:一、对抗强权的英雄形象《刺客列传》中刺客的行为虽是采取暗中的暴力手段,并非光明正大的战争,但从动机看,有很大程度上可以展现出反抗强权的特质。

当春秋战国时列国纷争、国土动荡的情况下,一个弱小国家有人敢于用不寻常的胆识和不畏惧的果敢去反抗强敌,这样的形象无疑是英雄。

曹沫劫持齐桓公非常典型,齐强鲁弱的情势下,齐鲁会盟时,曹沫挺身而出要回失地,抗击齐国强权,挽回鲁国应有的主权。

而荆轲刺秦王中,在秦国强盛的情况下,燕国已经岌岌可危、风雨飘摇,荆轲一搏尽管事败身死,但仍能看到冲击强暴之势的壮阔与悲烈,流芳千古堪称英雄。

豫让、聂政等刺客的动机虽然是为私仇而非国家之愤,但作為弱者,在不太平的年代,他们面对强权敢于争取,也有一定的反强暴意义,体现了铮铮铁骨的英雄形象。

二、舍生不退的勇士形象《刺客列传》中的刺客在行刺前,并非是头脑一热、鲁莽无虑,而是清醒地对事情的代价有一定认识,但即便生命岌岌可危,他们不曾畏惧退缩。

《史记》中的刺客形象

《史记》中的刺客形象

伯,知伯宠之。及三晋分知氏,赵襄子最怨知伯,
而将其头以为饮器。豫让遁逃山中,曰:“嗟乎!士
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吾其报知氏之仇矣。”
(二)“士为知己者死”的前提
(1)“士”本身有本领,这才能有知遇的可能。 (2)“士”还要完成自己的使命,了无牵挂。
(三)“士为知己者死”的内涵
(1)士为知音者死;
谢谢!
2015.12.19.
第9讲预告: 《史记》中的门客形象
二、刺客产生的历史背景
(一)贵族养士之风的盛行
分裂的政治局面促使诸侯贵族们展开了激烈的人才竞争, 诸侯贵族的养士之风更唤醒了士林阶层建功立业的愿望和自 尊意识,这其中自然包括着刺客这一特殊的群体,刺客就是 在这样的大时代中应运而生的。
(二)侠义复仇观念的出现
侠义复仇的形式也开始多样化:替亲人复仇、 替朋友复仇,替恩主复仇等。
曹沫之劫持齐桓公,使之尽数归还所侵得的鲁
地;专诸刺吴王僚,使公子光合法继位得以实现; 豫让的行刺赵襄子,是为恩主智伯报仇;聂政杀死 韩相侠累,乃是为严仲子埋怨;荆轲的行刺秦王 政,也是为了酬报太子丹恩遇。
(三)反抗强暴的英雄意识
汪涌豪曾提到,这个民族的整体充满一种任强尚力的原 始激情,因崇拜英雄造致的神秘狂热,竟使这崇拜以极大的
《吕氏春秋·本味》:伯牙鼓琴,钟子期听之。
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钟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
巍若太山。”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钟子伯牙
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士为知己者死”最早出于《战国策·赵策一》:
晋毕阳之孙豫让,始事范中行氏而不说,去而就知
张力,延伸到民族文化的每根神经。
“反抗强暴”并非一定是刺客的自觉主观意图,但是, 从历史的角度来看,他们的行为,特别是曹沫和荆轲的行为 在客观上具有了“反抗强暴”的意义,是那个刀光剑影的大 变革时代衬托了刺客的形象。

荆轲形象解读

荆轲形象解读
应该说,对于刺客来说,酬知遇之恩便是义不容辞的责任,这是他们做人的原则,永远追求的道义,即使为此失去生命也再所不惜。当权者满足刺客的自尊心,对其有知遇之恩,他们便认为这正是施展自己才华和抱负的最佳时期。尤其是那些社会地位低下,知识层次不高,但拥有一腔抱负,生在乱世的人,他们总觉得自己空负一身的本领,却不能成就自己的名声,是一件很愧疚的事,所以就想方设法地表现自己,渴望实现人生辉煌,建立不朽功业,得到社会认可。荆轲“心知去不归,且有后世名。”,然而,他没有退缩,为报太子丹,仍毅然入不测之强秦,体现了一种视死如归的无畏气慨。为酬知遇之恩,为完成使命,他们早已将生死置之度外。刺客行刺,除酬知遇之恩外,还为扬名天下,功成名就,实现自我价值。
“风潇潇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荆轲,是一个经验最丰富、计划最周密的刺客,为了这次决定国家前途和命运的行动,该想到的他都想到了。但是,燕太子丹的迫不及待,让他不得不在仓猝中告别易水,来到了秦廷。他的刺杀行动没有成功,自己却永远地闭上了眼睛。
燕赵,自古多慷慨悲歌之士。是英雄,就应该豪气干云,视死如归。荆珂,这个失败了的英雄,他从易水从容地走过,为后人留下的是一个铁骨铮铮的男子汉的身影。不必为他惋惜,不必为他伤感,他的义无反顾成就了自己一世的英名。他虽然死了,但他仍然活在很多人的心中。历史上知名度最高的刺客非他莫属,他的故事也是文学、电视剧、电影的热门题材,深受大家喜爱。列传》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篇将武士作为一种具有特殊人格风范进行典型化塑造的作品,作品成功的塑造了荆轲等五位武士的形象。其忠君重义,报知感遇,轻生高气的英雄形象在读者的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并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对于一个受儒家文化影响深远的中国来说,这些刺客身上也不同程度地再现出了忠、义、信、勇等儒家精神特征。这些人物形象闪现着独特的审美韵味,他们的高尚品格令人钦佩,他们的悲剧命运则又令人扼腕。

《史记》中刺客与侠客形象分析

《史记》中刺客与侠客形象分析

《史记》中的侠客刺客与侠客是两个非常神秘而陌生的群体,特别是对于咱们普通人来讲,很难见到。

不过,最好还是不遇见,特别是刺客。

遇见刺客和侠客都不是好事,不过影视剧中和文学作品中出现的刺客与侠客特别多。

咱们在座的各位可能都看过这种影视剧也看过武侠小说,拿武侠小说来讲,最有名的是金庸和古龙。

我印象中金庸的小说中出现的大侠和刺客特别多。

不过这影视剧和文学作品毕竟是文艺作品,虚构的成份太多,虚构、杜撰、想象、夸张的成分太大,不太可信。

比如说拿金庸的作品来讲,他小说里面的一个侠客有一招武功叫乾坤大挪移。

我想了半天没有明白是什么武功,后来我琢磨好像应该是能量守恒定律吧。

还有一种武功叫六脉神剑,我也不知道是什么意思。

后来我琢磨有可能是激光武器吧。

古龙的小说中有一个大侠善于使飞刀,他的飞刀非常厉害,从来没有人见过他怎样出飞刀,但是对手已经被杀掉了。

我怀疑,古龙也没有见过吧。

虽然文学作品中刺客与侠客非常多,我们也从来没有见过真正的刺客与侠客,但有一点需要注意,从古到今,在现实生活中刺客、侠客却一直存在。

举几个例子,上世纪60年代美国总统肯尼迪,被刺杀了;上世纪80年代初,里根总统也遇刺了,但是他命大没有被杀掉;2007年巴基斯坦的女政治家贝·布托被杀掉了。

这是刺客。

侠客也有,而且到今天也有。

比如说06年去世的歌手丛飞,他曾经被评选为感动中国的十大人物之一。

他用自己唱歌的钱资助贫困生,但是他自己的日子过的很差,我认为这是大侠。

还有天津有一个叫白芳礼的老先生,他自己的生活非常贫困,但是他用登三轮的钱资助贫困生上学。

我认为白芳礼先生也是个大侠。

去年汶川大地震出现了一个叫陈光标的,他自己出钱出物,到灾区救灾去,受到了国家领导人的称赞。

我认为他也是个侠客。

但是像陈光标这种人,咱们现在不把他叫作大侠,叫作“志愿者”。

他们身上闪耀着中国传统的侠义精神。

不过他们这些人与传统的武侠和传统的侠客的区别在于他们已经没有武功了,没有武艺了,他们只是有侠义。

《刺客列传》故事中的五刺客

《刺客列传》故事中的五刺客

《刺客列传》故事中的五刺客[摘要]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刺客列传》是极具悲壮激烈个性的一篇。

它所载的五名刺客的历史故事,给我们展现了先秦时期一群有高尚品质的节义之侠的精神面貌。

他们都以死来报答对方的知遇之恩,轻死重节,充满无畏,以自己独特的方式在历史上留下名字。

而五刺客的形象也是各具其特点。

[关键词] 史记刺客人物形象《刺客列传》是《史记》中记写先秦时期五位具有典型性的刺客的事迹的一篇,也是《史记》中极具悲壮激烈个性的一篇。

清人吴见思在《史记论文》中曾说:“刺客是天壤间第一种激烈人,《刺客传》是《史记》中第一种激烈文字,故至今浅读之而须眉四照,深读之则刻骨十分。

”①《刺客列传》所传达给人们的精神从这里可见一斑。

《刺客列传》是一篇不以人物命名的类传。

②在该篇中,按照时间的先后顺序,载述了春秋战国时期的五名刺客的事迹,即鲁之曹沫劫齐桓公,吴之专诸刺吴王僚,晋之豫让刺赵襄子,轵之聂政刺韩相侠累,燕之荆轲刺秦王政。

从《史记》的编排来看,司马迁将刺客编到《列传》之中,同历史上有过重大贡献和影响的将相谋士并列,这正如张大可在《史记新注·题解》中所说:“类传在编目上集中在七十列传的专传、和传之后,以体现类的意义。

按例《刺客》应编列在《循吏》之后。

但司马迁为了突破反暴政的思想,而有意将《刺客》作和传处理,篇前无序,穿插在辅秦人物中间,与吕不韦、李斯、蒙恬等专传并列,对比见义。

③”可见在司马迁看来,刺客具有当时重要的政治历史作用。

从这个角度来看《刺客列传》,才能发现司马迁为何如此重视刺客了。

司马迁在修撰史书时,不是“为帝王将相作家谱”,而是真正关切到了中下层人士。

一篇《刺客列传》就以刺客为代表,彰显了太史公对这一类人的高度褒扬。

他认为他们的品格、作为,真实又符合道德,是正义的代表。

他心中的刺客是有高尚品格的节义之侠,轻死重节,充满无畏。

首先是曹沫。

甚得庄公亲睐的大将曹沫率鲁军与齐军交战而屡次败北,鲁国不得已“献遂邑之地以和”。

《史记·刺客列传》人物形象分析

《史记·刺客列传》人物形象分析

《史记·刺客列传》人物形象分析华南师范大学 李紫欣【摘要】《史记·刺客列传》记载了春秋战国时期五个有勇有谋的刺客的事迹,他们身上展示出的“士为知己者死”的义气与反抗强暴的侠义精神,对后世有着深远的影响。

【关键字】刺客列传 形象对比 精神价值《史记·刺客列传》是唯一一篇记录刺客事迹的史书文章,记录了春秋战国时期五个不同的刺客以及他们的刺杀事迹。

司马迁也是唯一一位将刺客列入史书的史官,因此,《史记·刺客列传》可谓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既然司马迁把这5个刺客同列入一个类传中,除了他们都拥有刺客这个身份以外,他们五个应该还拥有共同的形象特征和精神特征。

但他们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必然也会有异于其余四人的个性特征。

本文将从五个刺客的形象入手,着重分析他们共同的形象特征以及各自独特的形象特点,并且简要概述在这些形象所表现出来的精神特征和对后世的影响。

一、刺客形象分析(一)有勇有谋,有情有义的共同刺客形象1.“士为知己者死”的情义《史记·刺客列传》中的五个刺客,他们行刺的最根本的动机都是对“义”的履行,如豫让所说的:“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

”他们冒着死亡的风险进行刺杀行为,原动力就是“义”。

而这里所说的“义”,是一种“基于一定物质待遇和精神待遇的人际关系的准则”。

1,即当对方给予自己一定的物质待遇以及精神上的尊重和能力上的肯定,自己也应报答对方。

“义”是刺客个人情感的体现,具体描述为讲义气,有情有义。

五个刺客都是重情义之人。

曹沫作为鲁国将领,虽然“与齐战,三败北”,但是鲁庄公“犹复以为将”。

曹沫与鲁庄公的关系就是“君臣知遇关系”2。

曹沫劫齐桓公,除了为了鲁国国家利益,还出于对鲁庄公知遇之恩的一种回报。

同样的,在伍子胥向公子光引荐专诸以后,“光既得专诸,善客待之。

”当然,专诸为公子光刺杀王僚,应当是有一部分原因是物质上的回报,但是“善客待之”除却了物质上的回报,还有精神上的尊重。

论《史记》中的刺客形象

论《史记》中的刺客形象

论《史记》中的刺客形象【摘要】“刺客”作为我国历史上的一个特殊群体,其形象长期以来颇受关注,也多有争议。

司马迁在《史记·刺客列传》中记载了曹沫、专诸、豫让、聂政和荆轲五个人的事迹,并对他们的行为赞赏有加。

但后世史学家却对刺客列传持否定态度。

本文以文本为基础,分析了《史记》刺客群体主要的外在及内在特征,以对司马迁笔下的刺客形象及其精神气质有一个较为客观的认识,理解先秦侠义刺客一直为后世民众津津乐道的魅力所在;另外,以当时的社会背景为切入点,从社会学、文学及心理学等方面探讨中国古代刺客的形成原因,探讨他们刺杀行为的背后原因。

【关键词】史记;刺客形象;精神内涵;侠义刺客成目录1先秦刺客的时代角色定位 (1)2《史记》中刺客形象的主要特征 (1)2.1落魄失志 (2)2.2勇猛无畏 (2)2.3重情尚义 (4)2.3.1酬知遇之恩 (4)2.3.2重情义伦理 (5)2.4轻身好名 (6)3《史记》中刺客群体产生的原因 (8)3.1时代因素 (8)3.2地域因素 (9)3.3个体因素 (10)4结语 (10)参考文献 (11)谢辞 (12)前言《史记》中的人物“传”“记”集中反映了从春秋后期到两汉前期五百多年的社会生活。

司马迁不仅以“实录”的精神真实地再现了这个悲惨而又雄壮的历史时代,而且精心塑造了一大批光炳千秋的人物形象。

在这些人物中,司马迁推崇的无疑就有刺客这一群体。

刺客,很早便具有一种与正统相抗衡的亚文化伦理。

作为以突袭手段毁灭特定对象的杀手,刺客是一个不可一概而论之的特殊人物群体。

这是一批生活在民间、不图富贵、崇尚节义、身怀勇力的武士。

《史记》中的列传分为专传、合传、附传、类传四种。

《刺客列传》属于类传,采用这种方式为人物作传是司马迁的首创,这一类的传文是按行事相类或属性相同加以编排的,运用到《刺客列传》中,使得刺客的群体形象和文化精神特征非常明显、醒目。

“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

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1,“其人虽已没,千载有馀情”2……自太史公后,后人从未停止过对这一特殊群体形象的追溯、凭吊、缅怀、赞叹。

史记人物形象分析

史记人物形象分析

史记人物形象分析史记人物形象分析《史记》故事性强、可读性强,其文言文语言较为浅显,易于理解。

读《史记》,对积累文言文知识很有益处。

下面是店铺收集整理的史记人物形象分析,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史记人物形象分析篇1《史记刺客列传》是唯一一篇记录刺客事迹的史书文章,记录了春秋战国时期五个不同的刺客以及他们的刺杀事迹。

司马迁也是唯一一位将刺客列入史书的史官,因此,《史记刺客列传》可谓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既然司马迁把这5个刺客同列入一个类传中,除了他们都拥有刺客这个身份以外,他们五个应该还拥有共同的形象特征和精神特征。

但他们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必然也会有异于其余四人的个性特征。

本文将从五个刺客的形象入手,着重分析他们共同的形象特征以及各自独特的形象特点,并且简要概述在这些形象所表现出来的精神特征和对后世的影响。

一、刺客形象分析(一)有勇有谋,有情有义的共同刺客形象1、“士为知己者死”的情义《史记刺客列传》中的五个刺客,他们行刺的最根本的动机都是对“义”的履行,如豫让所说的:“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

”他们冒着死亡的风险进行刺杀行为,原动力就是“义”。

而这里所说的“义”,是一种“基于一定物质待遇和精神待遇的人际关系的准则”。

即当对方给予自己一定的物质待遇以及精神上的尊重和能力上的肯定,自己也应报答对方。

“义”是刺客个人情感的体现,具体描述为讲义气,有情有义。

五个刺客都是重情义之人。

曹沫作为鲁国将领,虽然“与齐战,三败北”,但是鲁庄公“犹复以为将”。

曹沫与鲁庄公的关系就是“君臣知遇关系”。

曹沫劫齐桓公,除了为了鲁国国家利益,还出于对鲁庄公知遇之恩的一种回报。

同样的,在伍子胥向公子光引荐专诸以后,“光既得专诸,善客待之。

”当然,专诸为公子光刺杀王僚,应当是有一部分原因是物质上的回报,但是“善客待之”除却了物质上的回报,还有精神上的尊重。

2、视死如归的勇敢刺杀是一种高危的行动,常常以生命为代价,除了曹沫,其余四个刺客都牺牲了自己的性命。

史记中的刺客形象

史记中的刺客形象

《史记》中的刺客形象是指《史记·刺客列传》中记载的五位春秋战国时期的刺客,他们分别是曹沫、专诸、豫让、聂政和荆轲。

他们的刺杀行为都是出于对恩主的忠义,或为国家利益,或为个人报仇,或为理想信念,展现了一种不畏强暴、敢于牺牲、重情重义的英雄气概。

他们的刺客形象具有以下几个特征:
落魄失志:他们大多出身卑微,处于社会底层,有志难伸,没有得到应有的尊重和重用,或者遭遇挫折和失败,心中怀有不平和愤慨。

勇猛无畏:他们在刺杀时都采用了直接面对目标的方式,不惜以身犯险,不畏死亡,不计后果,表现出了一种敢于拼搏、不屈不挠的精神。

重情尚义:他们在刺杀前都受到了恩主的知遇和赏识,或者有着深厚的友情和亲情,因此他们都把报恩、报仇、报国、报理作为自己的使命和责任,不惜付出生命的代价,体现了一种忠诚、孝顺、友爱、正义的品质。

《史记·刺客列传》中的刺客形象对后世的文学创作和民族精神方面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他们的故事被广泛传颂和演绎,成为了中国古典文学的经典素材,也成为了中华民族的精神标志和文化符号,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人们追求理想、奋发图强、勇于牺牲、不畏强暴。

从《史记·刺客列传》看刺客的悲剧人生

从《史记·刺客列传》看刺客的悲剧人生

从《史记·刺客列传》看刺客的悲剧人生摘要:本文探索了刺客的含义以及由来,并分析司马迁的《史记·刺客列传》中五位刺客形象,反映了刺客这一特殊人群的悲剧却绚烂的人生。

关键词:史记司马迁刺客侠义悲剧中图分类号:i20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6x(2012)08-0000-01司马迁在《史记》中的“传”、“纪”里集中反映了从春秋后期到西汉前期五百多年的社会生活,并精心塑造了一大批光炳千秋的人物形象。

在这些人物中,司马迁特别推崇的就有刺客这一群体。

刺客作为以突袭手段毁灭特定对象的杀手,是一个不可一概论之的特殊人物群体。

他们用刺杀这一激越的行为为我们定格下一幅幅悲壮淋漓的历史画面,在先秦史上留下了不可忽视的一笔。

一、何谓刺客以及刺客群体的形成什么是刺客?《辞海》:“怀挟兵器进行暗杀的人”。

[1]台湾《中文大辞典》:“乘人不备以刺人者”。

《左传·成十六年》:“刺公子偃。

”;[2]《孟子·梁惠王》:“刺人而杀之。

”;[3]《韩非子·解老》:“以利剑刺之”。

[4]《说文解字》也说:“刺,直伤也。

”[5]刺客实际上是一批生活在民间、不图富贵、崇尚节义、身怀勇力的武士、侠客。

那么,刺客这一群体是如何形成的?刺客作为先秦特殊的“侠”,是春秋战国时的产物。

而侠的起源要追述到上古的“武士”。

陈平原先生在《千古文人侠客梦》中提到武侠小说的风行是因为侠的“好斗”符合了中华民族的残酷嗜血本性。

[6]此观点有失偏颇,但作为侠的起源却也正确。

长期以来,士阶层一直都是“武士”阶层。

到了春秋战国,“士”开始分化、蜕变。

陈山先生在《中国武侠史》中认为:“由强悍初民养成的尚武传统虽经夏商周三代的礼乐王官文化冲击,但仍有巨大影响”。

[7]我认为,夏商周三代乃至春秋战国的礼乐文化使“武”从尚力、尚猛、向尚勇、尚节、尚义转变。

有了精神实质,武不再是匹夫之勇,而是作为了一种手段,去“行侠仗义”“拯世救民”。

《史记·刺客列传》荆轲形象分析

《史记·刺客列传》荆轲形象分析

《史记·刺客列传》荆轲形象分析摘要:《史记·刺客列传》中的荆轲形象是复杂多面的,他性格丰满、个性突出、情感丰富细腻,而历来对荆轲的研究往往把荆轲归结到典型游侠一类,忽视了太史公笔下荆轲形象的多面性。

将荆轲形象跟其他刺客形象对比,可以看出荆轲形象具有特殊性。

关键词:荆轲;形象;多重性荆轲,作为一个个体生命,在战国末期的秦庭之上嘎然而止,相对于浩瀚而残酷的历史时空,有限的生命只是一个瞬间的存在。

《史记》、《战国策》、《史通》、《春秋战国异辞》等,一系列史籍中留下了他的事迹。

在所有的历史典籍中,司马迁《史记·刺客列传》中关于荆轲的记载最具感染力、最为详细可靠,但不足四千字的记载也留下了诸多空白,加之司马迁在文中使用的暗笔,留给后世探索与想象的空间。

因此,自太史公之后,世人从未停止过对荆轲形象的褒贬。

种种争论恰好表明荆轲形象的多层次和丰富性。

一、《刺客列传》中刺客行为的基本特征及其与荆轲行为之区别司马迁一篇六千余字的《刺客列传》,用在荆轲一人身上有三千字。

在如此大的篇幅之中,司马迁生动地塑造了荆轲的形象,从而被人们视为中国古代刺客的重要代表人物而跻身于中国古代著名历史人物之列。

在《刺客列传》中,一共出现五个刺客,在司马迁对前四个刺客形象的塑造上,出现了很多共同点。

这些特点表现出了司马迁在《刺客列传》中对人物和事迹的选择上的某些统一标准。

曹沫、专诸、豫让、聂政这四个人物有着超越社会凡俗之人的特点。

他们似乎没有七情六欲,所有的行为动机都是从刺客身份出发的,更接近于爱·摩·福斯特《小说面面观》中提到的“扁平人物”,“他们用最单纯的形式,就是按照一个简单的意念或特性而被创造出来”。

[1]从传记文学的角度看,司马迁对这些人物着墨不多,只叙述了能够突出人物形象特点的一些重大事件和某些特殊场景。

因此,这四个人的共同性格特征,可以看作是司马迁对于刺客精神的归纳总结,但这种刺客基本特点在人物人格上的凸显,并没有从同一篇的荆轲形象上表现出来。

史记·刺客列传赏析

史记·刺客列传赏析

史记·刺客列传①司马迁的情感立场(对刺客的态度)司马迁表达了对一种扶弱拯危、不畏强暴、为达到行刺或行劫的目的而置生死于度外的刚烈精神的赞扬。

而这种精神的实质则是”士为知己者死”。

在古代对于刺客的看法普遍是贬斥的,司马迁的这总态度可能和他自己的人生经历有关。

因为他自己怀才不遇,所以特别看重这种知遇之恩。

而太子丹对荆轲在危难时委以重任,平等相待,荆轲以死相抱,都体现出了这种精神。

②结构严密它结构完整,有开端、发展、高潮、尾声,脉络清晰,层次分明,组织严密,首尾呼应,完全可以当作一篇文言小说来读。

③细节描写“舞阳色变振恐”,荆轲“顾笑舞阳”,“倚柱而笑,箕踞而骂”,以及“秦王环柱而走”等等细节,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侧面,把荆轲临危不惧、镇定自若、大义凛然、视死如归的形象质感化地突现出来。

④用环境表现人物心理史书不同于小说的一大特点就是要真是客观,因而不能有心理描写。

司马迁在刺客列传中用细腻的环境描写来衬托出了荆轲的心理活动。

其中易水饯行一段的场面描写,突出了荆轲大义凛然的气质、性格、乃至整个精神风貌,也为故事高潮的到来做好必要的铺垫。

⑤短章促句的使用刺客列传中,作者善于运用短章促句。

叙述十分精炼而准确,干脆而直接。

⑥叙事节奏急缓得当易水诀别一段,情节舒缓,烘托出悲壮的情调,同时为后文刺秦一段做铺垫。

”遂至秦”段是故事的高潮,惊心动魄、流传千古的“图穷匕首见”的壮烈场面,就在本段。

⑦写法对后世的影响纵观《史记刺客列传》,我们可以发现:刺客的思想行为实与游侠精神相通,我们由《史记游侠列传》描述朱家之为人行事,即可约略得知:侠客实以「利他」主义为行动原则。

刺客「报恩以武」不顾死生。

对后世的唐传奇和侠义小说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⑧多条线索交织⑨似散而聚。

《史记·刺客列传》人物形象分析

《史记·刺客列传》人物形象分析

史记·刺客列传人物形象分析在《史记·刺客列传》这部历史著作中,作者司马迁深入剖析了当时残酷的政治斗争背景下,刺客们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所做的一切努力和牺牲。

本文将分析几位刺客的人物形象。

周章周章是被司马迁大力表扬的一位刺客,他为了解救被皇帝加害的诸侯,不惜舍弃自己的性命。

他的形象在整个刺客列传中是最为正义和高尚的。

周章最先是在刺杀荆轲的任务中表现出色,他坚信自己的行为是为民除害,不惜放弃自己的生命,始终将国家民族的大义贯穿始终。

后来,他被选为刺杀秦昭王的行动代表,而他的代表身份,也正是因为他以前对于国家、对于大义的无私奉献。

在刺杀秦昭王的任务中,他成功渗透到秦王宫中,然后将刺杀之物献给了王昭君,并最终以自杀的方式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他的人物形象塑造了一个忠诚于国家民族、尽力拯救受难者的英雄形象。

汲黯汲黯是一位追求自由和平的人,他的形象最先是在刺杀游说华夏的赵孟之任务中浮现。

当时,赵孟之利用晋国国君氾杖打击华夏,激化华夏和晋国之间的矛盾。

为了使华夏能够安心发展,汲黯作为刺客,不怕牺牲自己的生命,冒险潜入晋国,刺杀了赵孟之。

虽然他最终被抓住并斩首,但他的行为向世人表明,他有着强烈的爱国心和正义感。

他的形象在整个刺客列传中也是非常正义和高尚的。

陆贾陆贾是刺客中颇为特别的一位,他有着出色的医术和服侍女侍的技巧。

他的形象最先是在刺杀秦始皇的任务中浮现。

为了刺杀秦始皇,他不惜冒险,将重伤之身悄悄地送到了秦始皇的宫中。

受伤的他被秦始皇的侍女所救,并因其才能被聘为侍女。

陆贾的形象塑造了一位救人于危难、勇敢而又智慧的英雄形象。

虽然他最终没有成功刺杀秦始皇,但他在其宫中的工作中颇为出色,带出了一位能写帛书的“真侍女”,这也使他成为了刺客中的佼佼者。

小结在《史记·刺客列传》这部著作中,作者以饱满的笔力和深深的见解,描绘了刺客们在政治黑暗中追求自由和正义的故事。

每一位刺客都有着自己鲜明的个性和形象,其中有勇敢、有智慧、有侠义,但总归是在大背景的鼓动下被迫成为刺客。

赏析

赏析

赏析《史记》中的刺客形象___09文21 09010154 常晓璐《史记》中的人物“传”、“纪”集中反映了从春秋后期到西汉前期五百多年的社会生活。

司马迁不仅以“实录”的精神真实地再现了这个悲惨而又雄壮的历史时代,而且精心塑造了一大批光炳千秋的人物形象。

在这些人物中,司马迁特别推崇的无疑就有刺客这一群体。

刺客,很早便具有一种与正统相抗衡的亚文化伦理。

作为以突袭手段毁灭特定对象的杀手,刺客是一个不可一概论之的特殊人物群体。

这是一批生活在民间、不图富贵、崇尚节义、身怀勇力的武士。

《史记》中的列传分为专传、合传、附传、类传四种。

《刺客列传》属于类传,采用这种方式为人物作传是司马迁的首创,这一类的传文是按行事相类或属性相同加以编排的,运用到《刺客列传》中,使得刺客的群体形象和文化精神特征非常明显、醒目。

“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

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骆宾王《易水送别》),“其人虽已没,千载有馀情”(陶渊明《咏荆轲》)。

自太史公后,后人从未停止过对这一特殊群体形象的追溯、凭吊、缅怀、赞叹。

本文试从“崇高”这个层面上对《史记》中的刺客形象及其精神气质进行分析,以便对刺客得到较为客观的认识,获得全新的美感体验。

《刺客列传》中,没有正面描述刺客们任何一人的衣着相貌,但是从文字的整体氛围感知,让我们不由自主地把刺客们想象成这样一副相貌:虬髯盘错,须发如戟,目冷如水,静如山岳,动如奔雷。

而在后世民间传说故事以及祠庙楼台塑像中,专诸、聂政、荆轲等刺客亦不约而同的是一副目深口大、虎背熊腰、英武有力的粗豪汉子形象。

《史记·刺客列传》记述了春秋战国时期五位著名的刺客:曹沫、专诸、豫让、聂政、荆轲,他们都是知恩图报的侠义刺客。

曹沫并无特殊的本领,仅以“勇力事鲁庄公”,且为将领。

由于他不懂军事谋略,在与齐军的三次交战中皆遭致失败。

按照军事惯例,败军之将,应当受到处罚。

但是鲁庄公不以成败论之,并不革其军权,即是在割地求和的情况下,“犹复以为将”。

《史记》中的刺客形象解析

《史记》中的刺客形象解析

(2)士为知遇者死。
(四)“士”的自我价值的实现
五刺客中,除了曹沫本为鲁将,在当时有一定的社会地
位外,其他的,专诸、豫让、聂政、荆轲都是处于社会底层
的闾巷之人。 根据马斯诺著名的需求理论,人的需求由低到高分为生 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会需要、受到尊重的需要以及自我实
现的需要。而最低层次的生理需要也就是为保障生存的物质
谢谢!
2015.12.19.
第9讲预告: 《史记》中的门客形象
名垂后世,岂望也哉!”
这个“义”归根到底是通过刺客的“士为知己者死”体 现出来的,当然,“士为知己者死”也是司马迁的人际关系 理想,也是客观存在于中国人心中的对于人际关系的普遍理 想,因此也打动着中国人的心。
顾炎武《日知录》曰:“古人作史,有不待论断,而于
叙事之中即见其指者,惟太史公能之。”
司马迁无疑是于叙事中寓论断的高手,在《刺客列传》 的记叙中,蕴含了作者强烈的感情色彩,寄寓了作者对对人 际关系的“真与善”的追求。
三、“士为知己者死”的解读
“士为知己者死”,是知恩图报的升华,也 可以说是它的极端形式,这也是《史记·刺客 列传》中所要表达的思想。
(一)“士为知己者死”溯源
“士有诤友,则身不离于令名”(《孝经·谏诤》)。
“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诗
经·王风·黍离》)悲兮生别离,乐莫乐兮新相知”(《楚辞·九 歌·少司命》)
二、刺客产生的历史背景
(一)贵族养士之风的盛行
分裂的政治局面促使诸侯贵族们展开了激烈的人才竞争, 诸侯贵族的养士之风更唤醒了士林阶层建功立业的愿望和自 尊意识,这其中自然包括着刺客这一特殊的群体,刺客就是 在这样的大时代中应运而生的。
(二)侠义复仇观念的出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史记·刺客列传》人物形象分析【摘要】《史记?刺客列传》记载了春秋战国时期五个有勇有谋的刺客的事迹,他们身上展示出的“士为知己者死”的义气与反抗强暴的侠义精神,对后世有着深远的影响。

【关键字】刺客列传形象对比精神价值《史记?刺客列传》是唯一一篇记录刺客事迹的史书文章,记录了春秋战国时期五个不同的刺客以及他们的刺杀事迹。

司马迁也是唯一一位将刺客列入史书的史官,因此,《史记?刺客列传》可谓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既然司马迁把这5个刺客同列入一个类传中,除了他们都拥有刺客这个身份以外,他们五个应该还拥有共同的形象特征和精神特征。

但他们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必然也会有异于其余四人的个性特征。

本文将从五个刺客的形象入手,着重分析他们共同的形象特征以及各自独特的形象特点,并且简要概述在这些形象所表现出来的精神特征和对后世的影响。

一、刺客形象分析(一)有勇有谋,有情有义的共同刺客形象1.“士为知己者死”的情义《史记?刺客列传》中的五个刺客,他们行刺的最根本的动机都是对“义”的履行,如豫让所说的:“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

”他们冒着死亡的风险进行刺杀行为,原动力就是“义”。

而这里所说的“义”,是一种“基于一定物质待遇和精神待遇的人际关系的准则”。

1,即当对方给予自己一定的物质待遇以及精神上的尊重和能力上的肯定,自己也应报答对方。

“义”是刺客个人情感的体现,具体描述为讲义气,有情有义。

五个刺客都是重情义之人。

曹沫作为鲁国将领,虽然“与齐战,三败北”,但是鲁庄公“犹复以为将”。

曹沫与鲁庄公的关系就是“君臣知遇关系”2。

曹沫劫齐桓公,除了为了鲁国国家利益,还出于对鲁庄公知遇之恩的一种回报。

同样的,在伍子胥向公子光引荐专诸以后,“光既得专诸,善客待之。

”当然,专诸为公子光刺杀王僚,应当是有一部分原因是物质上的回报,但是“善客待之”除却了物质上的回报,还有精神上的尊重。

2.视死如归的勇敢刺杀是一种高危的行动,常常以生命为代价,除了曹沫,其余四个刺客都牺牲了自己的性命。

因此,要成为一个刺客,视死如归的勇气和勇猛高超的武技都是必须的。

除了豫让,其余的四人并没有选择诸如毒杀的方式,而是选择在大庭广众之下进行直接的刺杀,而且选择的武器,不是刀,不是剑,而是匕首;刺杀的动作不是劈,不是砍,而是刺。

“唯‘刺’的时候,身体门户大开,全力以赴,‘刺’让刺客们的刺杀举动有了一种一身博人的壮烈情怀。

”3在最初选择刺杀工具与方式的时候就已经体现了他们的“勇”了。

于荆轲,司马迁着了更多的笔墨在他身上。

一段经典的易水送别,营造出了一种悲剧氛围,用于塑造一个义无反顾,视死如归的勇往直前的英雄形象――荆轲。

同时,荆轲在太子丹欲先遣秦舞阳之时,叱太子“何太子之遣!往而不返者,竖子也。

且提一匕首入不测之强秦。

”的话语中,也体现出荆轲之勇猛。

在刺杀失败后,荆轲“倚柱而笑”,面对刺杀失败,面对即将来临的死亡,荆轲却是笑,这笑是“勇敢的笑,在笑中承担失败”4,这是一种视死如归的勇敢。

3. 先谋而后动《史记?刺客列传》中的五个刺客,不仅勇猛,而且机智有谋略。

曹沫趁着诸侯会盟时劫齐桓公,抓准了时机,让齐桓公无法反悔自己许下的承诺;专诸在刺杀王僚之前曾经进行过一段详细的分析,“王僚可杀也!母老子弱,而两弟将兵伐楚,楚绝其后。

方今吴外困于楚,而内空无骨鲠之臣,是无如我何。

”专诸能根据当下情况条理清晰地分析刺杀行动,可见他并非一介鲁莽武夫,而是有策有谋。

豫让两次刺杀,第一次改名姓,第二次“漆身为吏,吞炭为哑”,都是采取了伪装近身的方式进行刺杀活动,可见其机智。

与慌张的秦舞阳相比,荆轲为了打消群臣对秦舞阳惊恐的怀疑,“顾笑舞阳”,寥寥数语即打消群臣的疑虑。

司马迁寥寥几笔就生动地写出了荆轲的机智。

(二)同中有异的刺客形象虽然五个刺客有着共同的形象特点,但是毕竟是五个不同的个体,除了共同点以外,个体间的不同点也是值得关注的。

本文选取其中三个突出人物集中论述司马迁塑造这三个人物的形象特点。

1.豫让――执着的刺客豫让异于另外四个刺客很突出的一点即是他的刺杀行动进行了两次。

第一次改名换姓,假装涂厕袭击赵襄子,未果;第二次改头换面,连妻子都不认识,埋伏于桥下偷袭赵襄子,依然失败。

在第二次失败后,最后豫让击赵襄子之衣替代刺杀,心愿了结后自杀而亡。

豫让执着的其实并非是刺杀赵襄子这件事,他执着的是“义”的声名,“坚持履行‘士人’的职责,对‘士人’身份的执着”5。

除此以外,最后豫让击衣而后自杀,是因为豫让明白“为智伯报仇的愿望实际上已经无法实现,还能实现的仅是以此只具有象征意义的行为来实现‘士为知己者死’的理念”6。

孟子曰: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

两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这其中的舍生取义者即是豫让。

尽管儒家的“义”与《史记?刺客列传》所要表达的“义”有所不同,但是这句话用在豫让身上也是妥当的。

2.聂政――重孝的刺客司马迁在写这五个刺客的时候,唯独在写聂政事迹的时候提到了他的家人。

在严仲子第一次请聂政为己报仇时,聂政以“老母在,政身未敢以许人”为由拒绝了。

《礼记》有言:父母存,不许友以死。

这正是聂政的为孝准则。

尽管他感恩于严仲子虽贵为诸侯之卿相,纾尊降贵到市井乡野求助于己,但是因为对亲情的注重,以及一片孝心,所以“只要母亲还活着,供养母亲就成了高于一切的头等大事”7,报恩之事只能等到其姐出嫁,母亲去世并且三年孝期过后才前往助严仲子刺杀侠累。

而在刺杀事成后,聂政“因自皮面决眼,自屠出肠,遂以死”,毁容自杀,死无全尸,为的是不连累自己的姐姐,体现出聂政对家人的爱护。

勇猛如他,内心依然存着对家人温柔的爱意。

4.荆轲――抱负满怀的刺客荆轲与其他四个刺客相比,最突出的一点不同便是司马迁两次提到荆轲嗜酒好读书。

好读书这一点说明荆轲并非只是一介武夫,而是腹中有经纶,心中有抱负的读书人。

文中提到“荆卿好读书击剑,以术说卫元君,卫元君不用。

”,虽然并没有详细写荆轲到底是以何术说卫元君,也没有解释为何卫元君不用,但是可以看出荆轲内心中其实是有抱负的,只是无法施展罢了。

荆轲流亡到燕国后,与高渐离相识,此时提到“荆轲嗜酒”,并且两人在酒酣以后还会击筑和歌。

“酒对于中国文人来说有着深刻文化含义。

酒的意象,反映了人生在醉与醒之间的徘徊状态……文人饮酒,得以释放激情,忘却尘俗,尽情抒发心中的豪气,进入虚无缥缈的自我陶醉境界。

”8荆轲就与后世所有饱读诗书却无法施展抱负,而寄情于酒的文人一般。

司马迁寥寥数语,一个无法实现胸中抱负的失意文人形象跃然纸上。

荆轲身上的文人气质与身为刺客的勇猛潇洒完美结合,成为流芳百世的刺客荆轲。

二、刺客形象体现出的精神价值正如前文所言,《史传?刺客列传》展现的,是以“义”为核心的“战国士林精神”9,即“士为知己者死”的精神追求,愿为“义”的实现献上生命,名副其实的舍生取义。

这种“义”的实现,“很好地结合了完成对他人的义务和实现自我价值两方面的内容。

”10除此以外,反抗强暴也是《史传?刺客列传》中非常突出的一个精神价值。

虽然刺客这个职业本身就是一个暴力的代表,“反抗强暴并非一定是刺客的自觉主观意图。

但是,从历史的角度来看,他们的行为,特别是曹沫和荆轲的行为在客观上具有了反抗强暴的意义。

”11对于曹沫和荆轲而言,国力强盛的齐国与秦国才是强暴的代表。

曹沫和荆轲的刺杀行动实际上代表的是当时弱小国家对强大国家兼并侵略的一种抗争方式,因此客观上是具有反抗强暴此精神价值。

《史记?刺客列传》对后世带来的影响,除了为文学创作带来素材与故事蓝本,诱发出如骆宾王的《易水送别》、陶渊明的《咏荆轲》和元杂剧《豫让吞炭》等文学作品以外,其中体现的精神价值更是对后代带来深远的影响。

“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刺客的存在为中国崇尚柔弱,中庸的文化传统注入了某些‘匕首’的刚性。

加入去掉这种刚性,我们对延绵不已的不断重复的中国历史的感觉会变得更加苍白,无力,麻木,绵软了。

”12《史记?刺客列传》所体现侠义与反抗强暴等精神价值,是儒学以外,与儒学相去甚远的一种文化,与儒学互为补充,完整了中华民族的精神风貌。

另一方面,《史记?游侠列传》中记载了汉代轻身重义,重信重明,锄强扶弱的侠客事迹。

这些侠客身上体现的精神,实则是继承于春秋战国时期的这些刺客。

《史记?刺客列传》“有力地影响了汉代的游侠精神。

两者合流形成了至今不衰的中国侠义精神。

”13。

在这种源远流长至今不衰的侠义精神的影响下,诞生了王维的《少年行》,李白《的侠客行》和明代的《三侠五义》等文学作品。

【参考文献】[1]司马迁撰,韩兆琦评注《史记》,岳麓书社2012版[2]唐红《在文本解析中复活中的刺客形象》,《宜宾学院学报》,2005年第十期[3]张三夕《勇敢的精神感人的行动――评说》,《海南大学学报》,1997年6月[4]胡进才《论中的刺客形象》,《作家杂志》,2009年第9期1张三夕《勇敢的精神感人的行动――评说》,《海南大学学报》,1997年6月2唐红《在文本解析中复活中的刺客形象》,《宜宾学院学报》,2005年第十期3胡进才《论中的刺客形象》,《作家杂志》,2009年第9期4张三夕《勇敢的精神感人的行动――评说》,《海南大学学报》,1997年6月5翁俊山《以天下大义为名义的合谋――豫让刺赵襄子文本的儒学分析》,《理论界》,2010年第5期6翁俊山《以天下大义为名义的合谋――豫让刺赵襄子文本的儒学分析》,《理论界》,2010年第5期7张三夕《勇敢的精神感人的行动――评说》,《海南大学学报》,1997年6月8唐红《书、剑与酒及侠之大者――解读中荆轲形象的文化内涵》,《攀枝花学院学报》,2008年2月9谢楷模《豫让形象分析――兼论悲剧色彩》,《安康师专学报》,2004年4月10徐裕敏《从看战国时刺客的精神特征》,《浙江师范大学学报》,2002年第一期11唐红《在文本解析中复活中的刺客形象》,《宜宾学院学报》,2005年第十期12张三夕《勇敢的精神感人的行动――评说》,《海南大学学报》,1997年6月13徐裕敏《从看战国时刺客的精神特征》,《浙江师范大学学报》,2002年第一期作者简介:蒙嘉嘉桂林电子科技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11级学生,主要从事产品外观造型设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