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经济学的演变阶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发展经济学的演变阶段
发展经济学是以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为研究对象的一门新兴经济学科。由于历史的原因,绝大多数的发展中国家在独立前都曾长期遭受帝国主义的压迫和剥削,社会文明大大落后于发达国家。二战以后,随着殖民体系的迅速瓦解,发展中国家在政治上取得了独立,摆在这些国家面前的迫切问题是如何发展经济。而传统的西方经济学理论由于其基础是发达的市场经济,显然不适用于发展中国家。对于发达国家来说,发展中国家的贫困也将成为全球经济持续发展的障碍。因此,一方面,西方一些具有远见卓识的经济学家逐渐把研究的兴趣转向发展中国家,他们运用经济学基本理论,对发展中国家的经济问题进行深入的研究;另一方面,发展中国家的许多经济学家也在不断探索适合本国国情的经济发展理论和模式。
一、初始萌芽阶段(15世纪~19世纪中叶)
作为经济学的一个独立分支,发展经济学的历史还很短,但经济发展思想却源远流长。从最早的重商主义者、古典经济学的奠基人威廉·配第、布阿吉尔吉,到亚当·斯密,大卫·李嘉图,再到马尔萨斯、约翰·穆勒,最后到重农学派者,他们的经济思想中或多或少都包括经济增长和发展的思想。他们或是论证经济如何发展(如斯密等),或是消极的解释经济如何不发展(如马尔萨斯、李嘉图等)。
二、停滞阶段(19世纪中叶~20世纪中叶)
大约从1850年以后,多数经济学家认为,只有在落后国家,经济增长仍是一个重要的目标。在先进国家,经济增长已经不成问题,需要研究的是经济福利的其他方面——资源配置效率、分配和稳定。因此,经济学的研究重点从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问题转向市场交换、分配、周期波动等的问题,研究方法也日趋形式化。长期经济增长与发展问题几乎从主流经济学中消失,不发达国家受到西方经济学家的忽视。
总体而言,从19世纪中叶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约100年间,经济发展理论呈现出停滞甚至消失的状态。但在这期间有两位西方经济学家明确地论证了经济发展问题:
1、新古典主义经济学的代表人物马歇尔提出,经济变化不是突然的,而是通过边际调
节来推进的;
2、约瑟夫·熊彼特以”创新”理论为核心,提出了一个独特的经济发展理论体系,堪称发
展经济学的早期先驱者。
三、兴起阶段(20世纪中叶前后)
第二次世界大战尚在进行期间,发达国家就已经开始考虑战后重建问题。早在1939年,克拉克就出版了《经济进步的状况》一书,第一次用确实的统计资料说明了世界富国与穷国生活水平的差距。
40年代,三本关于发展问题的著作相继问世,即:罗森斯坦—罗丹(Rosenstein-Rodan)的《东南欧工业化问题》(1944)、斯塔利(Staley, E.)的《世界经济发展》(1944)和曼德尔鲍姆(Mandelbaum, K.)的《落后地区的工业化》(1947)。通常认为,这三本著作的出版标志着发展经济学的诞生。
我国华中科技大学经济学院名誉院长张培刚教授在1945年写成的博士论文《农业与
工业化》中,对农业国家如何进行工业化提出了许多重要论断,最早建立了自己的、适合
于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模式。这是第一部从历史上和理论上比较系统地探讨和研究农业
国家或经济落后国家如何走上工业化这一崭新问题的开创性著作,无论在方法论上,还是
在具体理论结论上都为当代发展经济学奠定了重要的基础,其理论以及以此为基础的政策
推论,经受了实践的考验,在今天仍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因而被国际经济学界
认为是“发展经济学”的奠基之作,而张培刚本人也被誉为“发展经济学之父”。
1948年,哈罗德和多马几乎同时根据凯恩斯的经济理论推演出一种经济增长理论,即哈罗德—多马模型。1950年左右,非殖民化运动达到高潮,世界殖民体系纷纷瓦解,急需一种切合实际的经济理论来指导本国的经济决策。同时,西方发达国家内部的价值观也发生变化,人们不能再接受殖民统治和国家之间的贫富悬殊。因此,关于落后国家如何实现经济发展的研究迅速成为西方经济学界热门课题,各种有关经济发展的文献大量涌现。发展经济学就此兴起。
四、演变的第一阶段(1940s末~1960s初)
1、强调物质资本积累的重要性——唯资本论
唯资本论认为投入三要素中资本的多寡及其形成的快慢是发展中国家促进或阻碍经济增长的首要因素。代表性的理论如纳克斯(Nurkse, R.)的“贫困恶性循环”
理论、纳尔逊(Nelson, R.)的“低水平均衡陷阱”理论、缪尔达尔(Myrdal, C.)的“循环累积因果关系”理论,罗森斯坦—罗丹的“大推进”理论、莱宾斯坦(Leibenstein,
H.)的“临界最小努力”理论、罗斯托的“起飞”理论,钱纳里(Chenery, H. B.)的
“两缺口”理论等*
2、强调工业化的重要性——唯工业论
工业化是发达国家经济的主要特征。早期发展经济学家非常强调工业化对经济发展的巨大作用。他们认为,通过工业化,可以减少进口,减轻外汇约束,并积极
地扩大外汇储备,增加进一步促进工业生产所需的生产资料,进而提高国内生活水
平。工业化还被视为吸收农业剩余劳动力并由此提高农业生产率的唯一途径。代表
性理论,如刘易斯(Lewis, W. A.)的“二元经济”理论、罗森斯坦—罗丹的“平衡
增长”理论和赫希曼(Hirschman, A. O.)的“不平衡增长”理论、普雷维什(Prebisch, R.)的“贸易条件恶化”理论等。
3、强调计划的重要性——唯计划论
早期发展经济学家认为,发展中国家的市场无论在结构上还是功能上都是不完善的,价格不能正确地反应经济信息,市场体系不能起到有效配置资源的作用。而
且,即使是较为完善的市场体系,也只是在短期和静态条件下是有效率的。而经济
发展是一个长期、动态的过程,其中包含着结构性的变化。为了更好的促进经济发
展,需要牺牲一些短期利益,需要制定某种发展战略,这些都超出了市场的作用范
围。罗森斯坦-罗丹、丁伯根等学者强调了计划的重要性,为发展中国家制定发展计
划奠定了理论基础。
这一时期发展中国家大多走的是一条封闭式的、以物质资本积累为核心、高度计划化的进口替代型工业化发展道路。虽然其中有些国家经济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总的来说,经济发展并未达到预期结果,反而暴露出许多新的问题。反倒是经济比较开放、注意发挥市场作用、实行出口导向的一些发展中国家经济取得了较快的增长
五、演变的第二阶段(1960s中期~1970s末期)
面对第一阶段的问题,发展经济学的基本思路、研究重点、分析方法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调整如下:
1、对发展有了更广泛的认识
发展经济学家认识到经济增长只是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但不是全部。